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输软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数字对讲机的多媒体应用平台设计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软件设计 WiFi对讲机的设计 商业数字对讲机 三防设计及其在数字对讲机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一种数字智能对讲机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救命的对讲机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导游软件设计 一种数字对讲机功能测试与软件BUG抓取方法 基于互联网的作业炮站集群对讲专用通讯网络构建 VTalk我的游戏对讲机 数字对讲机标准(征求意见稿)存在的严重问题剖析 数字无线对讲机在实际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数字对讲机中继站分配的最优化 数字制式对讲机在港口风险管控中的应用 专用数字对讲机技术与频率规划 基于MSP430无线对讲机的研究与设计 TM对讲机'> MOTOTRBOTM对讲机 DMR高层协议在数字对讲机上的实现 互联网时代JavaEE计算机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ETSI TS 102 490,Peer_to_Peer Digital Private Mobile Radio using FDMA with a Channel Spacing of 6,25 kHz with e.r.p of up to 500 mW[S].2005.
[3]刘刀桂,孟繁晶.Visual C++实践与提高――数据库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4]韩存兵.Visual C++数据库编程实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王承君.自定义串口数据通信协议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4,30(24):192-194.
[6]王华,岳丽全,岳志高.MSComm控件在VC++ 6.0串口通信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9,10(1):1-3.
[7]李现勇.Visual C++串口通信与工程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8]夏跃伟,孙爱民.Winsock控件实现基于UDP的网络通讯[J].计算机科学,2008,35(4):392-393.
[9]曹衍龙,刘海英.Visual C++网络通信编程实用案例精选[M].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0]芦东昕,张华强,王陈.基于UDP 的可靠数据传递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3,29(22):62-63.
传输控制系统一般都是采用构件设计的方法,目标是实现大系统中信息的传输和控制,软件功能主要包括信息输人控制、链路管理控制和信息输出控制,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功能:信息输人控制,主要是对将要输人的信息进行处理,以保证系统各部分获取准确的信息,通常采用异步方式传输,实时接收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并负责信息的脱密和拆包组装以及校验等工作,将信息及时准确的发送到应用软件部分;链路控制管理就是负责通信链路的建立和设置,对整个链路层进行实时监控,具备链路自动切换功能,保证通信渠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信息输出控制负责信息的输出部分,一般会采用非阻塞方式,将信息根据类型和目标对象进行协议封装、缓冲管理等,直至发送到目标节点。传输控制软件或者是系统一般与其他应用部分相分离,进行独立设计,主要是对各种通信操作包括信道管理、协议解析、队列管理、信息安全、信息以及优先级管理等进行封装,为应用部分提供信息输人和信息输出的接口和一些传输服务。传输控制是服务软件,根据不同的传输需求进行构架设计,通常需要包括四层,即系统接订层、交换服务层、管理控制层、传输服务层,每一层都有传输控制的构件,这样可以增加传输控制的灵活性。管理控制层提供信道的状态以及统一管理的策略,传输服务层提供节点的心到监控和管理,以及一些安全处理,还有传输协议的确定和封装、拆解,交换服务层提供信息交换的协议
二、传输控制软件实现的要点分析
1.松散藕合设计
以往传输控制软件的设计,对于功能模块的边界划分不是很清晰,各部分的依赖性很强,也就是藕合度比较高,这对于系统的重组、扩展和维护都极为不便,甚至限制系统的扩展性。而现在的传输控制主要是采用构件设计法,包括信息、信道选择、信息安全和信道监测等功能模块都是如此,设计者可以根据应用层的具体内容进行配置,是整个系统的扩展性和重组性得到优化,也便于软件的维护。系统集成人员可以根据系统规模、实际具备的通信手段选择安装与需求相关的功能构件,动态满足对不同报文格式、传输协议、传输对象及通信信道的信息传输要求。这样可以让模块之间的信息更加清楚,有利于维护人员准确快速的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供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各模块单独维护的时候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
2.跨平台设计部分
跨平台设计部分主要包括信息跨平台传输和软件跨平台移植,下面具体介绍这两部分:信息跨平台传输,对于应用层各平台的信息,多字节数据类型的高地位解释并不相同,但是传输控制通常默认某一种解释方法,对来自不同平台的数据包进行自己的解读,这将导致数据包的信息不能正确的传输和解释,导致跨平台传输失败。因此传输控制软件有必要对外部接口进行定义,将各平台的数据包在输人和输出之前增加预处理功能,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标准设置,方便传输控制解读数据;软件跨平台移植,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平台异构导致复杂度增加,传输控制服务软件针对各平台不同的驱动机制和通信接口进行了封装,提供统一接口,一方面有利于软件的跨平台移植,方便软件版本在不同平台上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软件的代码结构清晰,方便后续的修改完善。
3.可靠实时传输的设计
电子信息系统对于传输软件的要求有两个重要的指标,这就是可靠性和实时性,可靠性就是要保证信息传输的准确和稳定,实时性就要求信息传输的及时。对于不同的信息,这两个指标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指令类的信息,更强调可靠性,可能会牺牲一些实时性,而对于感知类信息实时性态势要求较高,因此更强调实时性。现在信息传输方式越来越多,无线信息传输成为近些年的焦点,但是无线传输的可靠性还是受到质疑,所以无线传输必须更加强调可靠性。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三级缓存机制和两套重发机制。三级缓存机制是指一级缓冲要发送的缓冲区数据,二级缓冲为可靠文报缓冲区,三级缓冲为可靠性检测回执缓冲区。两套重发机制是指限时重发和限次重发机制。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细介绍这两种机制的具体实现。
4.有序有效的信息发送
在采用低速信道传输数据时,往往会发生信息拥塞。通信控制软件摒弃了单一队列机制,将各类信息按重要性和紧急度划分为若干优先级,分别为每个优先级设置相对独立的缓冲序列,按照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提取待发送信息。按优先级排序的机制使得重要信息到来时,可以按照其优先级的高低寻求一个较为合理的排队位置,得到尽可能优先的发送时机。同时采用流星控制,信息在进人排队时,新信息及时替代旧信息,排除缓冲区中排队过久、已丧失使用价值的旧信息,在具备发送条件时,从队列中提取信息发送,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在不同带宽信道之间的拥塞问题。
5.报文组合设计
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气象观测软件设计,首先需要定一个设计框架结构,在框架结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填充设计,实现对气象数据的全面检测。其中计算机设备能够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保存,并录入到数据库中,作为历史数据来为农业气象观测提供参照依据。不同监测区域内会使用探测器对实时动态信息进行监测,设计期间会针对信息传输更新时间做出计算,这样在最终的控制效果上也会更理想。整体框架结构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层,根据所得到的数据信息来进行内部控制检测,传输管理指令。由于气象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观测系统要确保探测器的灵敏程度,确保信息传输能够达到实时更新,这样系统功能投入使用后在功能上才能够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系统的终端是由农户手机构成的,在总控制中心会针对探测设备得到的信息进行传输,进入到计算机设备的分析系统中,将其汇编成为一种手机软件可以显示的信息,通过信息传输信息将其传输到用户的手机中,实时反映农业生产区域的气象变化,便于农民根据气象反馈对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进行选择,并合理的预防气象灾害。
二、气象观测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实现
1、气象观测无线传感器系统设计
软件控制系统部分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计调整,软件控制是对硬件进行指令传输的,能够帮助气象监测系统适应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并将气候所带来的干扰影响降至最低。在传输信道的设计中,要确保信号传输是独立进行的,彼此之间不存在干扰,这样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也能提升最大控制能力,使气象观测系统能够独立运行,并达到最理想的控制效果,当前一些比较常见的设计问题,在系统控制中也均能够得到更新。控制系统设计属于软件设计,需要建立一个基础的信息传输框架,这样才能够帮助提升传输效果,提升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达到一个更理想的管理效果。综合气象监测过程中所遇到的变化,作为数据库建立的参照依据,更快速的完成设计任务。
2、气象观测无线传感器的网络设计
网络设计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信息传输的基本框架,在对其进行设计时,首先需要根据所需要传输的信息需求量来建立接入点,为后续所开展的信息传输建立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并观察是否能够帮助提升信息的传输效率,发现问题后及时的调整,帮助提升系统运行以及最终的控制质量,对农业生产种植区域内的气象变化进行全面监管控制。对于设计方案中需要优化的部分,充分采取这种方法,也能帮助更好的解决,实现管理控制效果的提升,对于气象观测中的传输网络设计,更要体现出信息传输的高效,在软件中对网络信息进行防护处理,将网络病毒的影响降至最低,避免网络病毒对数据库攻击影响到信息的安全使用。网络设计是与软件结合进行的,对于设计过程中的多个项目探讨,应该充分采取这种预防方法,提升网络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同时更应该确保其中的质量安全,发现问题后及时的采取解决方案,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三、气象观测数据服务中心软件架构及关键程序设计与实现
1、软件架构设计与实现
软件设计是针对程序框图部分的完善来进行的,观察程序框图中是否存在可以优化的部分,充分采取优化方案。确定程序框图后,对各个框图的功能进行填充,并严格按照所填充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构建,使用汇编语言来编写相关的功能,为气象观测信息传输建立一个稳定的软件环境。在此基础上观察是否存在需要继续强化解决的内容。软件程序框图构建后,具体的实现仍然需要参照实际观测环境,将气象变化特征体现在其中,并通过这种方法来继续深入解决当前常见的问题,为管理计划开展创造稳定的条件。软件程序可以对硬件部分进行控制,根据现场观测得到的信息传输需求来进行,避免在软件功能与硬件对接过程中出现衔接问题。软件设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下载一些资源,进而达到更理想的设计效果,系统正式使用后也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来对信息进行传输共享。将信息的传输速度与网络调节融合在一起,共同进行软件方面的设计,最终的设计效果也会有明显提升。对于农业气象观测系统,构建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对使用终端进行完善,体现在结构设计中。气象数据纠正及融合处理程序主要根据ZigBee 网络获取的数据和市级气象服务器上获取的区域天气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对观测到的气象数据进行修正处理,然后存入到MySQL数据库中。
2、关键程序模块的设计
关键程序模块的设计,包括气象变化探测系统,对这一部分的控制软件的设计,需要进行一个控制参数之间的联系体系建立,并对所设计的控制软件进行试验检测,技术人员模拟出网络环境中存在的攻击,并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完善当前的设计方案,发现数据库受到破坏的现象,及时建立起联系,继而实现整体管理效果的提升,模块设计可以从关联性建立层面来进行,构建各个功能层之间的软件联系,这样在运行使用中能够将信息共同传输到总控制中心中,避免受到参数误差的影响,导致气象观测结果不理想,影响到农业生产。设计过程中主要完成的软件模块包括 Zigbee 网络数据交换、气象数据纠正和融合处理、市级气象服务器数据交换和 web及应用服务器 4个部分的设计。
3、气象数据纠正及融合处理程序设计实现
气象数据由于环境问题或者是受到参数分析的影响,对于气象的预测结果很容易产生误差,这种误差会随着时间发展而减小,在系统设计中需要将这种误差缩减体现在其中,也就是自动化参数误差调节。其处理程序功能的实现,是根据所更新得到的数据进行重复计算,综合计算结果,并选择其中的平均值,这样更接近真实情况,对气象变化的描述也更符合实际变化。技术人员要定期对探测装置进行模拟检验,观察所传输到总控制中心的数据是否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并通过程序汇编来对控制功能做出调整,提升最终控制功能的稳定性。
4、web及应用服务程序设计实现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高效、稳定”等是以太网的显著特征,已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中,通信、传输等,顺利实现了信息数据传输。因此,笔者站在客观角度,客观阐述了以太网、串口数据传输以及FPGA,探讨了基于FPGA的以太网以及串口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关键词:FPGA 以太网 串口 数据 传输系统 设计
中图分类号:TN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155-02
1 以太网数据传输、串口数据传输、FPGA
1.1 以太网数据传输
1973年,Xerox公司提出了以太网技术,和过去相比,其信息数据传输速率明显提高。以太网主要经过了3个发展阶段,站在应用时间角度来说,传统10 Mbps已退出历史舞台,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正处于核心位置,但在电力事业发展道路上,终将被万兆或者更高速率的以太网取代。以“百兆以太网”为例,在普通双绞线作用下,最大传输距离可达到100 m,在光纤作用下,其传输距离超过1 000 km,千兆以太网、万兆以太网的传输距离远远超过百兆以太网。
1.2 串口数据传输与FPGA
简单来说,串口便是传输数据中采用的串行式逐位传输形式,被简称为串行接口。串行通信接口是指计算机上九针COM端口,以通信方式为基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即同步串行通信、异步串行通信。以“异步串行通信”为例,单一帧中各位间时间间隔是固定的,但相邻帧的时间间隔并不相同,其一个帧并不是由单一元素组成,比如,起始位、校验位,115 200 bps是异步串行通信最大传输波特率。此外,FPGA出现于1984年,随着半导体工艺日渐发展,单位面积硅片中可以生成大批晶体管,FPGA成本大幅度降低,其性能日渐提高。研究者还借助SOPC Builder软件工具,构建出全新的NiosII软核处理器,具有多样化的优势,比如较高的控制性能,FPGA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展。
2 基于FPGA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2.1 基于FPGA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硬件系统设计
在设计基于FPGA的以太网数据硬件系统中,设计者必须准确把握以太网数据传输客观目标要求,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科学设计其硬件电路,需要选择适宜的数字平台核心FPGA芯片,科学设计存储电路、以太网电路等。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需要利用SOPC Builder工具,搭建合理化的NiosII处理器硬件,优化设计其总体架构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以太网组件MAC、控制组件PIO等。在设计硬件电路过程中,设计者需要科学选取核心FPGA,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要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引脚资源丰富,科学处理信号,动态控制系统,比如,采集控制、以太网信息数据传输控制。在设计存储电路的时候,设计者需要根据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设计客观要求,选取适宜的存储器件,即非易失性存储器件、易失性存储器件,前者可以用来存储FPGA配置文件,即使断电后存储的一系列数据也不会丢失,后者可以存储NiosII处理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信息数据等,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容量特别大,读取的速度也非常快,但断电后存储的信息数据会丢失。此外,设计者需要根据相关规定,优化设计以太网电路,要具有较高安全性、稳定性、较快运行速度等,合理设计以太网物理层以及物理层收发器,确保数据信息传输速度不小于25.6 Mbps,进一步提高网络系统利用效率。图1便是基于FPGA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硬件结构示意图。
2.2 基于FPGA的以太W数据传输软件系统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还要科学设计以FPGA为基点的以太网数据传输软件系统,充分发挥C/C++语言编程多样化作用,根据NiosII软件开发环境特点、性质等,顺利实现NiosII处理器一系列操作,以Lab Windows/CVI编程环境为切入点,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显控功能。在设计NiosII程序的时候,设计者必须准确把握该程序具体功能需求,将其处理器当作基于FPGA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的重要服务端,科学采集一系列信息数据,将其传输到对应的客户端――显控软件,构建适宜的网络连接,动态控制一系列信息数据。设计者还要准确把握该程序工作流程,构建程序模块,设计网络连接程序、数据接收发送程序、控制数据发送暂停程序,顺利传输与接收多样化的网络信息数据。此外,设计者还要显控软件功能需求,将显控软件作为对应的客户端,接收、存储一系列信息数据,顺利连接、断开网络等。
3 基于FPGA的串口数据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在设计基于FPGA的串口数据传输系统中,设计者要围绕其总体设计要求,制定合理化的设计方案,充分利用FPGA UART IP多样化作用,顺利接收各串口信息数据,优化调整对应的传输波特率,串行各路信息数据,将其传输到DSP中,借助超短基线定位系统作用下的FPGA,实现以DSP为基点的多串口扩展,最大化降低串口数据传输硬件系统难度,使其更加简单化,易于操作,进而最大化降低基于FPGA的串口数据传输系统整体成本,有效提高系统整体运营效益。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需要科学设计多个模块,串口数据接收模块、串口输出选择模块、数据并串转换模块等,使其各具特点,展现多样化功能。在设计串口数据接收模块中,设计人员先要设计电平转换电路,确保串口信息数据没接入FPGA引脚前转换电平,根据UART IP特征,以寄存器为切入点,改变海量信息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波特率。在设计数据并串转换电路中,设计者要添加适宜的通道标志,在并串转换的基础上,进行ModelSim时序仿真。在设计串口输出选择模块的时候,设计者必须全方位、客观地分析输出特定通道串口信息数据所呈现的原理,ModelSim时序仿真设计也被包含其中,进而充分展现FPGA作用下串口数据传输系统多样化功能,优化调整串口波特率。图2便是以FPGA为基点,多种模块作用下,多串口数据传输系统软件结构示意图。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设计基于FPGA的以太网和串口数据传输系统中,设计者需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坚持一系列设计原则,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准确把握FPGA的特点、性质,多层次优化设计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硬件以及软件、串口数据传输系统,多角度合理测试对应的系统数据,在优化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基于FPGA的以太网和串口数据传输系统安全性、稳定性。以此降低故障发生率,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新华,王用玺,刘欣.基于FPGA的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3(12):80-83.
[2] 李正军,周志权,赵占锋.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9):188-190,194.
[3] 俞鹏炜,任勇,冯鹏,等.基于FPGA的千兆以太网CMOS图像数据传输系统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6(11):76-
关键词:综合录井 无线传感器 无线传输 录井软件 采集接口
中图分类号:TE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041-01
无线网络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录井行业中,综合录井仪在向集成化、小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应用无线网络技术实现传感器信号的无线传输是必然的趋势。
目前在用的综合录井仪传感器信号的传输大多是通过信号电缆进行通信和供电,主要采用分线制或CAN总线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安装、拆卸时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较高且影响美观,而且由于井场电动设备多,也容易产生电磁干扰。与传统的有线传输方式相比,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具有安装拆卸方便、移动性强、传输范围大和抗干扰能力等优点,特别适合于钻井井场这种复杂的环境。综合录井数据的无线传输,使得录井仪器房的位置不再受到线缆的限制,不仅简化了录井设备的安装,还避免了电缆传输安全隐患,而且无线传输可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避免电磁干扰,确保录井数据传输的准确与完整[1-2]。
1 无线传输系统总体结构
综合录井仪无线传输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无线传感器节点系统、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和无线综合录井软件(安装在服务器上)。各个无线传感器节点分布在钻井现场,探测需要采集的物理量信号,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后通过无线网络发出;无线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网线与服务器相连,接收无线传感器节点发出的无线信号,解码后传送至服务器;服务器上的无线综合录井软件接收采集信号,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和显示。系统各个部分基本上实现无线连接。
2 无线传感器节点
组成无线传输系统的无线传感器节点,与传统的只对探测的物理量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传感器相比,增加了供电模块、数据处理与无线通信功能。无线传感器节点由数据采集模块(传感元件与A/D转换电路)、供电模块(充电电池)、数据处理模块(微处理器、存储器)和无线通信模块(短距离无线收发电路)4部分组成。
无线传感器节点将数据采集模块、供电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集成在一个物理单元上。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常规传感器采功能,将探测到的物理量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或脉冲信号,模拟信号经A/D转换电路变为数字信号,脉冲信号则经倍频、鉴相或者计数、测频后变为数字信号。数据处理模块接收采集模块输出的数字信号,将其存入存储模块,等待发送命令,接到命令后则将数据输送给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再编码、发送出去。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设计要求实现小型化、低能耗、抗干扰能力强和满足工业防爆等级等。供电模块则是为无线传感器节点提供电源的设备。
无线通信模块采用的通信技术选用ZigBee技术。ZigBee技术是一项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短距离、低功耗无线技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且工作在2.4GHz ISM免费公共频段,无需经过无线电管理机构审批,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无线组网通讯技术,比红外数据传输、无线局域网(Wi-Fi)和蓝牙(Bluetooth)等无线通信方式更适合录井现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需求[3]。
3 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由无线通讯模块(短距离无线收发电路)、数据处理模块(微处理器、存储器)和信号传输接口3部分组成。
无线通讯模块接收无线传感器节点发送来的无线信号,将其放大、解码,在数据处理模块的控制下,经信号传输接口传输给服务器进行分析与处理。无线数据采集系统与服务器一般通过网络端口进行通信。
4 无线综合录井软件与无线客户端
无线综合录井软件同常规录井软件的区别在于可兼容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的采集功能。开发的无线综合录井软件采用B/S系统构架,用户通过IE浏览器的方式访问软件。无线综合录井软件的采集接口能涵盖现有的大多数通信方式,扩展性、灵活性强,实现了串口、UDP和TCP/IP三类采集接口协议自定义。用户根据无线网络传输方式设置接口协议,即可实现传感器信号的采集。
通过无线综合录井软件,用户还可以实现客户端的无线访问。在综合录井仪中安装无线路由器,在井场形成无线局域网,客户端只需连接上该无线局域网,即可通过IE浏览器打开服务器网址访问无线综合录井软件,实现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无线化,既方便了钻、录井和监督人员对井场情况监控,又节省了服务器与终端之间大量的视频线。
5 结语
应用无线网络技术实现综合录井数据的无线传输必将在今后几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录井数据的无线传输具有简化录井设备的安装拆卸、避免有线传输的安全隐患和抗电磁干扰强等优势。文章的介绍的综合录井仪无线传输系统实现了传感器与采集系统之间、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数据传输的无线化,录井软件的无线访问采用无线局域网。通过测试表明,该系统数据传输稳定精确,简化了录井设备的安装,降低了录井工作成本,便于现场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岩,陈亚西,张良伟,等.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局域网络的钻井多参数监测系统的现场应用[J].录井工程,2007,18(2):54-59.
关键词:WebRTC;远程视频监控软件;服务器;客户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16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问题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远程视频监控可以为人们提供实时、清晰的画面,有利于年轻人对家庭、老人和小孩的安全的实时掌握,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
2011年,Google公司开源了WebRTC[1](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技术,目的是为了实现基于浏览器提供P2P的视频通话。目前WebRTC已经成为HTML5的标准,微软、苹果、火狐等浏览器提供商已支持WebRTC技术。基于WebRTC技术视频监控的研究,尤其在家庭场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WebRTC技术可以在低带宽下实现流畅的视频传输,且其P2P的传输设计使得个人信息得到很好的保护。
本文,基于WebRTC设计一种家用远程视频监控软件。基于WebRTC视频传输架构,设计了并实现了视频传输的服务器和客户端,并搭建了视频传输穿网服务器,实现了视频的P2P传输。
1 WebRTC简介
WebRTC是Google开源的一项支持浏览器进行P2P视频通话的项目。其将音视频处理功能内嵌到浏览器中,是浏览器可以在不使用任何插件的情况下,直接对音视频数据进行处理。
1.1 WebRTC的系统架构
WebRTC使用了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音视频处理引擎是,其NAT穿透方案的成功率达到83%[2],为开发各种音视频媒体客户端提供便利。WebRTC的系统架构[3]如图1所示。
图1中,Web API是面向第三方音视频开发者的JavaScript API,主要有Network API、RTC PeerConncetion API和RTC Data API;WebRTC Native C++ API是面向浏览器厂商,用于浏览器的底层开发;信令管理部分主要负责基于Web应用的信令控制部分;音频引擎是WebRTC的音频采集和音频通话质量保证的核心部分;视频引擎是WebRTC的视频采集和视频通话质量保证的核心部分;网络传输模块儿负责音视频数据的传输和网络中NAT和防火墙的穿透。
1.2 WebRTC的优点
WebRTC支持跨平台浏览器进行实时的音视频通信,目前已被W3C作为HTML5的标准。利用WebRTC不仅可以开发实时的音视频通信Web应用,其核心模块也可以单独作为音视频软件的组成部分。
WebRTC主要有以下优点:(1)WebRTC技g目前已成为HTML5的标准,主流的浏览器都提供了丰富的Web API方便开发;(2)WebRTC的音、视频处理技术免费、开源,且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通信质量;(3)WebRTC技术可以和其他音、视频通信技术融合,如VoIP(Voice Over IP)[4]、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 [5]等。
2基于WebRTC的远程视频监控软件
2.1基于WebRTC的远程视频监控软件功能设计
图2中,通过家中的摄像头实时采集室内的视频数据,并保存在本地;视频传输服务器为远程的视频客户端提供建立视频传输链接的服务;远程视频客户端可以通过视频服务器请求查看视频。
2.2 基于WebRTC的远程视频监控软件服务器的实现
图3中,服务器开启后处于监听状态接收远程视频链接建立请求消息;收到远程连接请求消息后,服务器根据消息的内容向指定的视频采集端广播视频链接请求消息;视频采集端接收到链接请求消息后发送链接建立应答消息给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链接应答消息后,广播给远程视频客户端;视频采集端和远程客户端完成链接建立请求和应答消息的交互后完成视频传输链路的建立。
通常视频采集端和远程客户端处于不同的网络环境中,要完成视频的传输还需要穿越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和防火墙的限制。WebRTC采用ICE(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 )[6]协议完成NAT和防火墙的穿越,ICE需要STUN[7]和TURN(Traversal Using Relays around NAT )[8]服务器的支持,本文搭建来了开源的STUN和TURN服务器来完成NAT和防火墙的穿透。
2.3 基于WebRTC的远程视频监控软件客户端的实现
客户端分为视频采集端和远程视频监控端。视频采集端有两个核心功能:远程视频传输和本地视频录制。远程视频监控端接收视频采集端的视频流,进行解码,并通过缓冲等技术保证视频的质量。
视频采集端采用WebRTC的getUserMedia API函数获取本地视频流,获取视频流后显示在本地的Web界面上;调用WenRTC的PeerConnction API创建视频传输链接,并将本地视频流添加到PeerConnection中传输。
远程视频监控端,调用PeerConnction API函数与视频采集端建立视频传输链接,链接建立后实时接收视频采集端的视频流,并解码显示。
基于WebRTC的远程视频监控软件客户端框架图如4所示。
3 实验与分析
如图5中所示,视频采集端和远程视频监控端分别连接在两个路由器,路由器开启NAT功能,路由器和服务器主机连接在同一个交换机。
开启Web服务器,关闭穿网服务器,启动视频视频采集端,然后视频监控端请求远程视频链接,视频传输效果如图6和图7所示。
关闭穿网服务器时视频采集端和视频监控端只能显示本地视频,无法正常传输视频;开启穿网服务器后视频采集端和监控端可以正常传输视频。这说明本文的设计的信令服务器、穿网服务器、客户端可以正常工作,且视频传输可以穿越NAT和防火墙的限制。
4 总结
本文基于Google开源视频通话架构WebRTC,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家用远程视频监控软件。首先,设计了软件的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各部分功能;其次,搭建了视频传输的信令服务器和穿网服务器,并实现了视频采集客户端和是哦监控客户端。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服务器和客户端可正常运行,且视频传输可以穿越NAT和防火墙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屈振华, 李慧云, 张海涛,等. WebRTC技术初探[J]. 电信科学, 2012, 28(10):106-110.
[2] 严琦, 安岗, 杜杏兰,等. WebRTC技术漫谈和对运营商的影响[J]. 邮电设计技术, 2015(8):73-77.
[3] 付斌, 杨鑫, 王松,等. WebRTC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 电信科学, 2013, 29(9):108-112.
[4] 王跃军. VoIP电话中基于WebRTC的回声消除算法的开发与实现[D]. 复旦大学, 2013.
[5] 唐洪飞. 基于IMS的云视讯平台方案应用研究[J]. 邮电设计技术, 2016(4):48-51.
[6] 胡勋, 周渊平. 基于WebRTC的Android移动端无线视频传输[J]. 微型机与应用, 2015(19):83-85.
关键词:蓝牙;无线传输;MPEG-4;MJPEG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8)0101803オ
Design of Wireless Video Transmission System
WANG Yingli,ZHUANG Yiqi,TANG Hualian,LI Cong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Xidian University,Xi′an,710071,China)
オ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of a wireless video transmission system.The transmitting part i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TI′s Open Multimedia Application Platform(OMAP).The receiving part is controlled by common PC.The video data we collected is encoded by the MPEG[CD*2]4 or MJPEG standard,and the encoded bitstream is transferred by Bluetooth.For the MPEG[CD*2]4 bitstream,the frame rate can reach 30 f/s and the transmission distance can reach 100 meters.For the MJPEG bitstream,the picture with high quality is received.When the receiving part receives data only and doesn′t decode the data,the stable transmission speed can reach 1.1Mb/s in 80 meters.
Keywords:bluetooth;wireless transmission;MPEG[CD*2]4;MJPEG
オ
1 引 言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视频压缩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无线视频传输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目前的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有蓝牙、红外、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技术、HomeRF家用无线局域网技术、Zigbee技术和UWB技术等。与其他技术相比,蓝牙具有成本低、功耗低、体积小和应用范围广泛等特点[1],但其带宽有限,而视频信息的数据量十分惊人,要实现无线视频传输,必须对视频信息进行压缩编码。现有的视频压缩标准如MPEG[CD*2]4,H.263和H.264等都可以满足无线实时视频传输系统的要求。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设计了一个无线视频传输系统,说明了该系统的硬件架构和软件设计,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
2 硬件架构
系统硬件的实现方案为:发送端由摄像机,专用视频编码芯片、OMAP5910和蓝牙模块CLASS1(BC04)等部分组成。该蓝牙模块,发射功率约为100 mW(20 dBm),支持蓝牙2.0+EDR协议,最高传输速率为3 Mb/s,传输距离可达100 m,天线是普通的微带天线。
视频编码部分使用专用视频编码芯片。该芯片通过USB口供电和传输数据,输出的视频码流可以是MPEG[CD*2]1,MPEG[CD*2]2,MPEG[CD*2]4,MJPG或者H.263格式,输出图像的分辨率范围为64×64~720×576,而且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修改相应寄存器和编码参数的设置。
对于TI OMAP5910 SoC,其主要作用是运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配置专用视频编码芯片上的控制寄存器,初始化蓝牙模块,运行和蓝牙协议栈相关的应用程序。该SoC有32 MB的SDRAM以及4 MB的FLASH。SDRAM用来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文件系统,FLASH用来存储内核镜像文件和文件系统。OMAP5910 SoC中的ARM925MPU可满足控制和接口方面的处理需要[2]。
接收端由蓝牙模块CLASS1(BC04),PC主机和显示器组成,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工作过程为摄像机将外界图像转换为视频信号,将视频信号传递给专用视频编码芯片得到标准的MPEG[CD*2]4,MJPEG等格式的码流,然后再将编码后的码流存储到OMAP5910的SDRAM中,最后通过蓝牙模块CLASS1(BC04)发送出去。接收过程为发送的逆过程,通过蓝牙模块CLASS1(BC04)接收到码流数据,PC主机部分再进行存储、解码等处理,最终将解码后的图像送到显示器进行显示。
3 软件设计
3.1 蓝牙协议的软件实现
和许多通信系统一样,蓝牙的通信协议也采用层次式结构。蓝牙协议可以分为4层[3],即核心协议层、电缆替代协议层、电话控制协议层和可选协议层。蓝牙的核心协议包括基带协议(Baseband)、链路管理协议(LMP)、逻辑链路控制与适应协议(L2CAP)以及业务搜寻协议(SDP)四部分;电缆替代协议层包括基于TS 07.10的RFCOMM协议;电话控制协议层包括TCS二进制、AT命令集;可选协议根据不同的应用可以包括很多,例如PPP,UDP/TCP/IP,OBEX,WAP,vCard,vCal,IrMC以及WAE等。
除上述协议层外,规范还定义了主机控制器接口HCI(HostControl Interface),他为基带控制器、链路管理器、硬件状态和控制寄存器提供命令接口。以HCI作为分界线,将蓝牙协议分为底层和应用层。通过HCI来实现底层和应用层的连接。
蓝牙通信的具体实现方案有多种,既可以全部由硬件芯片来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和软件结合的方法。本系统采用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基带和链路管理由蓝牙模块CLASS1(BC04)实现,并通过HCI交互;L2CAP和SDP等采用软件实现。蓝牙软件协议栈在系统中的实现如图2所示。蓝牙视频码流的发送是当发送端和接收端建立ACL链接后,通过SPP(Serial Port Profile)层应用框架进行传输。
3.2 发送端的软件设计
发送端的软件包括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蓝牙软件和其他应用程序。根据发送端的硬件架构和数据流动方向设计的软件流程图如图3所示。发送端首先将FLASH中的内核镜像文件解压到SDRAM中,并运行操作系统,然后初始化蓝牙模块和配置专用编码芯片,当和接收端建立好ACL链路后,发送端分为两个进程,一个用于采集数据和编码,另一个用于码流的转存和发送,整个系统开始工作。应用程序主要是配置专用视频编码芯片来实现不同的视频编码模式,参数的设置必须和蓝牙的传输速率匹配,图像传输的实时性才能得到保证。
3.3 接收端的软件设计
接收端的软件包括MPEG[CD*2]4解码程序,MJPEG(运动的JPEG图像,即一张张的JPEG图像的连续播放)解码程序和蓝牙协议栈等相关程序。接收端的简易流程图如图4所示。接收端首先初始化蓝牙模块,根据发送端蓝牙模块的地址与发送端建立ACL链路,然后向发送端发送消息,接收码流数据,并解码和显示,整个通信系统建立起来。
通过多线程技术实现了蓝牙接收数据和视频解码的同步运行,主程序包括蓝牙接收数据线程和解码(包括视频显示)线程。由于在Linux系统中一个进程中的线程之间可以共享一些全局变量,这样通过设计全局的缓存就可以实现解码线程和蓝牙数据接收线程之间数据的交换。由于解码器的速度大于蓝牙接收数据的速度,可以在解码函数中增加一些必要的等待语句(主要是等待码流数据),来实现两个线程之间的同步。接收端的线程如图5所示,在创建解码线程前,先进行视频模式的选择,根据不同的视频模式,创建解码线程时调用不同的解码函数。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系统传输速率的测试,当发送端不停地发送数据,而接收端只进行数据的接收、速率统计,而不进行解码时,特定位置上的传输速率如表1所示,整个测试过程是在空旷地进行的,取多次数据的平均值,通信距离可以达到110 m,增大蓝牙模块的发射功率和天线的增益可以进一步提高蓝牙的传输距离。
通过表1可以看到,80 m范围内传输速率都比较稳定,在11 Mb/s左右。随着距离的增加,传输速率在80 m后下降比较快。在距离100 m时传输速率也能达到803 kb/s。但是蓝牙模块CLASS1(BC04)理论上能达到3 Mb/s的传输速率,实际上在80 m内的最高传输速率为12 Mb/s左右。在传输速率方面,研究发现蓝牙传输的每一包的数据量的大小对速率影响比较大。当每一包的数据量的大小为1 510×8 b时传输速率不到1 Mb/s。当每一包的数据量的大小为3 040×8 b时,传输速率最高可以达到12 Mb/s左右。
最终通过配置专用视频编码芯片实现了三种模式的实时视频传输:模式1:采用MPEG[CD*2]4编码,图像分辨率为352×288,传输的速率为512 kb/s,帧率为30 f/s;模式2:采用MPEG[CD*2]4编码,图像分辨率为496×384,传输的速率为768 kb/s,帧率为30 f/s;模式3:采用MJPEG编码,图像分辨率为640×480,帧率为2 f/s,此种模式的传输速率主要受信道影响,不用配置。在发送端与接收端距离为20 m时进行测试,主观图像质量非常好,三种视频模式下的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对于模式1和模式2,延迟时间都在100 ms以内,基本上满足实时性的要求。模式3的传输数据量比较大,图像质量比较高,但帧率比较低,延迟较大。
当发送端与接收端距离为100 m时,进行测试,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3所示。此时模式1和模式2图像质量也比较好,实时性也很好。但模式3丢包严重,图像质量比较差,与其传输的数据量太大有关。
关于图像质量方面,由于无线信道是一种时变信道,存在多径衰落,位差错率很高;压缩后的视频流是可变速率的,在网络拥塞或数据突发时,丢包严重;当前广泛应用
的低码率视频应用中的视频压缩标准,如H.263/H.26L/H.264、MPEG[CD*2]2/4等,使用预测编码和可变长度编码去减少帧间的时间和统计冗余,这些措施可增大压缩率,但会造成视频信号受传输错误的影响[4]。
对于模式1和模式2,码流格式为MPEG[CD*2]4,由I帧(intra[CD*2]frame)和P帧(inter[CD*2]frame)构成。I帧是独立编码的,没有采用任何参考帧,可独立解码,每隔一定时间出现一次;P帧是当前帧和前面的P帧或I帧的差值编码构成的。如果编码时全是I帧,很少会出现图像花的情况,但由于I帧的数据量比P帧的数据量大,传输的帧率不会太高,但P帧数量如果太多,尽管帧率可以提高,但P帧使用预测编码,一旦出现丢包现象,图像质量会严重变坏,直到I帧才可以恢复。经过测试两个I帧之间有5个P帧可以得到最佳的图像质量和很高的帧率。对于模式3,码流格式为MJPEG格式,可以认为每一帧都为I帧,传输的数据量较大,但图像质量比较高。
5 结 语
本文对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硬件架构和软件设计都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实现了三种视频模式,前两种模式使用MPEG[CD*2]4编码,延迟只有100 ms,实时性达到了要求,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00 m,帧率能达到30 f/s。模式3使用MJPEG编码,图像质量比较高,帧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本文还探讨了影响图像质量和传输速率等因素,当接收端不进行解码时的最高传输速率为12 Mb/s。本系统成本低、图像质量高,可以应用到视频监控,多媒体娱乐等许多领域。
参 考 文 献
[1]马建仓,罗亚军,赵玉亭.蓝牙核心技术及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OMAP1510 Multimedia Process Technical Reference Manual[EB/OL].2002.
[3]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Bluetooth Specification Version 2.0+EDR[S].November,2004.
[4]陈敏.网络实时视频传输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5]刘嘉,庄奕琪,汤华莲.蓝牙视频传输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6,29(17):18-20.
[6]鲍立,庄奕琪.基于蓝牙的MPEG[CD*2]4无线视频传输研究[J].电子科技,2003(23):36-38,40.
[7][美]Jerry D G.多媒体数字压缩原理和标准[M].李煜晖,朱山风,段上为,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8]沈兰荪,田栋.无线视频传输技术的发展[J].电子技术应用,2001,27(1):6[CD*2]9.
关键词:NM7000B DVOR4000 DME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122-02
1 导航设备远程监测必要性
飞行安全离不开地面导航设备的支持,加强导航设备NM7000B、DVOR4000、DME设备的保障,尤其是NM7000仪表着陆系统的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仪表着陆系统为飞机最后着陆阶段提供精确的引导信号,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飞行安全。如果收不到信号或信号偏差,可能导致飞机的复飞、返航、备降,甚至会对飞行安全造成重大损失。给飞机提供准确、清晰的导航信号,能大大降低天气标准对飞机的影响,保证飞机飞行安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通信导航维护人员较少,业务量大,加之该设备十分先进,技术含量高,通过远程维护系统,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即可对本场及航路导航设备NM7000B、DVOR4000、DME设备进行诊断、维修,从而在第一时间内确保航班的正常。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配备的导航设备,可形成以西安咸阳机场为中心向陕西省内各航路辐射的导航监控网络体系,从而为飞机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2 导航设备远程监测可行性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纤中传输的是二进制光脉冲“0”和“1”,它由二进制数字信号对光源进行通断调制而产生。而数字信号是对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进行抽样、量化、编码产生的,称为PCM(Pulse-code-modulation),即脉冲编码调制。
围绕咸阳国际机场和航路导航台光纤传输工程的建设,导航室内场组技术人员配合厂家及网络中心对导航设备信号的传输方式进行了重新设计,更好的解决了导航设备信号远程通信链路质量差的问题,使信号更加稳定、可靠、安全。
PCM信号传输线路:如图1所示,导航设备的数据业务、语音业务经过智能PCM终端设备BX10调制,再将数据通过2M线传入光端机,对端的光端机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然后经过光纤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专线传输到的光端机,再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由BX10解调传输到监控室导航设备远程监控盒或者远程PC。
NM7000、DVOR、DME设备为远程计算机都已预留了RS-232通信接口,所以物理条件得以实现。计算机对接口的数据处理后,通过传输线路将数据送到监控室,再通过预先设定的通信协议及相应的软件,在监控室就能完成西安咸阳机场及航路导航设备的维修和维护,形成一个完整的维护网络体系,如图2所示。
NM7000B自带RMM 2.5远程监控软件,具用强大的功能,通过计算机即可完成对设备的操作、维护,不仅能读取参数的值,而且可远程配置参数的门限,完成发射机的设置等。值得一提的是,NORMARC 7000 RMM 2.5监控软件还自带飞行校验窗口,极大地方便了设备维护人员的操作。
THALES ILS、DVOR4000及DME设备,其自带Adracs Remote Controlling Software、Adracs Winsv及Windme远程监控软件,通过计算机具有对设备的各种读、写功能的权限,可配置各种参数的告警门限,完成发射机的设置的功能。
3 硬件安装
3.1 NM7000B硬件安装
NM7000B[1]的CI 1748和RCA 1750主要包含8个跳线配置,这些跳线的配置的不同可以使微型控制器选择不同的通讯接口协议,如表1所列。
RCA 1750板件的跳线S1、S2、S3设置必须要与CI 1748的S40X设置要相同,否则通讯故障;当CI 1748选择RC+RMM通讯协议时,NM7000B设备CI 1748板件的Remote1端口不可用。
NORMARC设备通过板件CI1748或CI1210上的RMM REMOTE端口进行传输,采用RS232协议将数据传输到监控室PC;通过CI178或CI 1210上的RC/RMM端口进行传输,采用RS232或者2线音频线将数据传输到监控室RCA1750或者RCA1240。
3.2 DVOR4000及DME硬件安装
(1)DME[2]设备通过机柜上的PORT2端口进行传输的,采用的是RS232协议将数据传输到监控室RCSI 447,再通过RCSI 447与监控室PC建立连接。
(2)THALES ILS、DVOR/DME[3]设备通过机柜背面的com3端口进行传输的,采用的是RS232协议将数据传输到监控室RCSI 447,再通过RCSI 447与监控室PC建立连接。
4 设备软件安装与配置
4.1 NM7000B设备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1)NM7000B远程监测系统使用的是“ NORMARC 7000 RMM 2.5”。将NM7000B软件安装至本地计算机指定的目录中,双击运行,输入厂家授予的注册码即可运行。本程序支持在Windows 98/2000/XP/7下运行。
(2)安装“USB转串行端口RS232”设备驱动“PL-2303 USB-to-Serial”。
(3)“USB转串行端口RS232”端口配置,对WINDOWS 7系统,设置步骤如下:
进入“控制面板”-“系统和安全”-“设备管理器”-“端口(COM 和LPT)”-Prolific USB-to-Serial Comm Port-“属性”-“端口设置”后,设置端口为COM3和速率为9600bps。
(4)RMM软件在计算机硬盘上安装时,需要先PORT设定,参数项分别为:
设备名称 Station name :05R 下滑(可以自己定义);
串口设置 Port : COM3;
速率 Bit rate: 9600bps;
连接方式 Connect method: Direct。
4.2 DVOR4000与DME合装设备软件安装与配置
(1)远程计算机先安装数据库“ODBC”,再将DVOR4000远程监测系统“Adracs Remote Controlling Software”软件安装在 “C:\Program Files\Thales ATM\Adracs\”中。
(2)DME远程监测系统使用的是“Adracs_Winsv_En”软件,安装软件安装到指定的目录中“c:\nav_net\winsv” ,再安装DME连接配置文件“DME_Family_En”,将软件安装在“c:\nav_net\winsv”的同一目录下。
(3)对“USB转串行端口RS232”端口配置,设置端口为COM1和速率为9600bps。
(4)将DVOR4000的VOR_SITE.SIT的配置如图3所示,然后将其上传到本地设备CSB。
(5)将监控室遥控盒的RCSI447.SITE的配置如图4所示,然后将其上传到本地设备RCSI 447。
(6)远程计算机配置DME的绿钥匙如图5所示,然后“Update”。这样就实现DVOR与DME合装后的远程监控。
4.3 DME设备软件安装与配置
(1)远程计算机监控DME设备的软件安装步骤与4.2里(1)~4.2里(3)一样。
(2)将监控室遥控盒的RCSI447.SITE的配置如图6所示,然后将其上传到本地设备RCSI 447。
(3)远程计算机配置DME的绿钥匙配置如图5所示,然后“Update”。分别配置DME1DME1、DME2DME2、DME3DME3、DME4DME4,这样就实现了本场四个下滑台DME设备的远程监控。
5 西安导航设备集中监控系统实现
西安已建NORMARC系列仪表着陆系统3套,DVOR与DME合装设备5套,DME单装4套。通过NORMARC 7000 RMM2.5软件及THALES的“Adracs Remote Controlling Software”,我们可以对导航设备进行远程连接,实时了解各远端导航设备的运行状况,对设备进行远程维护检查,指导飞行校验,有效提高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的效率,实现西安导航设备的集中监控,为保障飞行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NORMARC 7000B Training Manual [Z].INDRA,NORWA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