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学

语言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言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1916年,由巴利和薛施蔼等人在巴黎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在语言学界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力。这本书的编写者都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全名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学生,他们根据索绪尔1906年到1911年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时同学们记的笔记以及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和资料编写而成,并分别在1922年和1949年出版第二、第三版。随后这本书被翻译成德、西、俄、英、日等国文字,并于1980年出版中文译本(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各个高校的语言学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也是现代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的主要依据,普通语言学的许多重要原理都是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区分了两对根本的范畴: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廓清了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即共时的语言学。

一、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和特点

在语言学界崇尚历时研究的时期,索绪尔提出了共时观与历时观。在当时的天文学、地质学、法律和政治制度等领域,虽然没有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明确区分开来,但这两种研究方法已经在这些领域并存了。当时一般的研究者都以历时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但是作为历时语言学的发起者之一的索绪尔却透过历时性看到了共时性。他说:“先是必须在语言和言语之间进行选择;现在我们又处在两条道路的交叉点上:一条通往历时态,另一条通往共时态。”而所谓的共时语言学也就是研究语言的共时态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又称静态语言学,是区别两种语言或语音是否相同,或同一语言的两种词是否完全相同。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区分,标志着语言学从印欧语系的比较声韵学走进了结构语言学。

语言的历时态是指语言的连续变化所显示的形态,是语言形态在时间轴上显示出来的状态变化。与共时态相反,历时态是从纵观的角度去审视语言所得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历时语言学也就是研究语言的历时态的语言学。它研究的对象并不是语言的结构系统,而是系统里的要素的演变,是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在现代语言学出现之前,大部分语言学者都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语言。因此,与共时语言学相比,历时语言学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更加系统的资料。

二、确立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意义

索绪尔关于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区分,在语言学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索绪尔认为,共时语言学是静态语言学,它是研究在特定情况下的语言状态。而历时语言学则是演变的语言学,它是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变的。索绪尔关于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的区分旨在强调共时语言学的重要性。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性质不同。它们研究的是语言中的不同事物,是点和面的不同,是横向和纵向的不同。因此这也决定了这两种语言学的研究势必会采取不同的方法。索绪尔本人出身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将其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扩展,他开创了研究语言的新篇章,促进了此后的各种结构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索绪尔关于对共时语言学重要性的确立,成为语言学的经典理论,为以后各种语言学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他关于历时和共时的区分也同样进入了其它学科领域。

三、关于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区分的争议

从布拉格学派开始,就一直有语言学家对索绪尔共时态与历时态、静态语言学与演化语言学的区分和理解持有异议,认为他将这两种状态和两种语言学彼此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索绪尔作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大家,曾写过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名篇《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奠定了内部拟测法的基础。并且,在他一生的教学中,以第一手资料从历史比较的角度将印欧语系的主要语言讲过数遍,历史语言学的讲述更是用了很大的篇幅。他系统阐述了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区分理论,为现代语言学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方向,推动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与其成正比的语言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带动下发展起来的网络用语,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和年轻人用语充斥在日常的语言中,这成为语言里的一种独特现象。因此,较之以前,关于共时和历时的划分区间可能会有所不同,语言发展的时间段可能要有更细的划分。

综上所述,索绪尔曾经说过:“事实上,绝对的不变性是不存在的;语言的任何部分都会发生变化。”索绪尔是承认语言的可变性的。虽然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共时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方法已经有些不适应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有价值的地方,磨灭索绪尔对语言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

[2]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皮鸿鸣.《索绪尔语言学的根本原则》[J].武汉大学学报,1994。

语言学范文第2篇

1.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一些应用语言学家更关注广泛沟通、语料分析、或重要应用语言学。由于英语是当代的通用语,应用语言学家尝试包括他们的兴趣在内的语言政策和规划,同时也关注分析语言和身份,以及特殊的教育需求。语料的分析需要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应用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使用取决于社会环境、观众、流派和设置模式的识别。重要应用语言学对与失业、文盲和教育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更有兴趣。

2.关于应用语言学的几点疑问

应用语言学是一种文化的科学吗?我第一次知道,到底什么是“文化学”,如何能界定其核心与边缘以及它的界限呢?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学科吗?应用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阅读理解、对话分析、政治话语分析、性和语言、语言政策、神经语言学、媒体语言领域等,这些异构的主题作用于不同的层面,有些定义了社会领域的应用或研究(媒体,语言的性等),有些命名了分析方法(会话分析),有些由两种学科交叉构建而成(心理语言学),还有一些理论化的语言学对象(文字,话语)。以前的研究项目中,以语言的使用和建设意义或现实的相互作用为核心,项目的研究重点致力于语言和人类语言学科。在大多数情况下,理论围绕单个语言学习者和它们的语言轨迹发展演变,即作用于语言采集策略的心理或神经生物学模型。

二、应用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的关系

相比之下,“应用语言学”在普通语言学体系中执行一套完全不同的基本原则,应用语言学隶属于“语言学”。语言学家的共同主题还是语言,及其功能、设计和制定,也常把重点放在文章、话语和对话上。许多应用语言学家仍重视言语结构和社会意义,例如,研究短语“howdoyoudo”在医患交流中的功能;或研究不同的部分在言语交流中的作用;或重复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不再只是“反映”或“成为其他部分”的特定含义,其意义是构造、改变,按语言进行修饰,它们是动态对象。语言使现实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种概念中,语言不再被视为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它可以与理论语言学相比较,理论语言学关注的是形态学、音韵学和词汇学方面。应用语言学教师感兴趣的领域包括语言习得、语料库研究和社会语言学。除了外语教学与机器翻译,当今,被视为应用语言学的领域的中心问题包括涉及如航空、语言障碍、法律、医学、科学等特殊用途的语言和语言沟通问题,语言政策与规划,以及语言和文化问题。

三、结语

语言学范文第3篇

互动社会语言学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中的一门学问。研究会话参与者通过语境线索和背景知识对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作出推理、判断和回应的互动过程。

宏观社会语言学 macrosociolinguistics 与“微观社会语言学”相对。通常指对社会中的全局性语言问题(如语言选择和语文规划等)的研究。

微观社会语言学 microsociolinguistics 与“宏观社会语言学”相对。通常指对人际言语交往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变化及其与社会语境的关系的研究。

城市方言学 urban dialectology 研究都市中方言的变异及其演变机制的学问。

双语学 bilingual studies 研究言语社区内使用的不同语言或方言间关系的学问。

语言社会学 sociology of language 运用社会学的范畴和方法,研究社会中语言问题的学问。

交际民族志学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运用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研究言语交际的模式及其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学问。

语言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of language研究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使用某些语言的态度及个人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心理机制的学问。

会话分析学 conversation analysis 研究会话中话语序列的组织规则的学问。

变异 variation 语言项目在实际话语中存在的差异。

变异形式 variant 又称“变异体”“变素”。语言变异的实际存在形式。

社会变异 social variation 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相关的言语变异。

区域性变异 regional variation 来自不同区域的说话者所显现出的语音、词汇或语法等方面的变异。

语言项目 linguistic item 又称“语项”。语言中任一层次的一个或一组单位。可以是音位、词汇或句子结构。

语言变项 language variable 又称“语言变量”。有变异形式的语项。通常作为独立变量用于语言变异计量研究。

社会变项 social variable 个人或群体的有变数的社会属性。通常作为依存变量用于语言变异计量研究。

社会分布 social distribution 使用同一个或几个语言变项的群体的社会特征。

语言变体 language variety;linguistic variety 具有相同社会分布的语言项目集。可以指语言、方言、语体、语域或某一语项的变异形式。

地域变体 regional variety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变体。

言语共同体 speech community 又称“言语社区”“言语社群”“言语社团”。在语言变项运用上持有共同的社会准则和相同的语言价值标准的群体。是社会语言学者为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而采用的分析单位。

言语群体 speech group 通常指在同一地区说一种语言的同一变体的一群人。

社会语言标记 sociolinguistic marker 能够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变异项目。

社会差别标志 social differentiator 反映说话人之间社会阶层差别的具体标志。例如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住房等。

社会方言 social dialect;sociolect 与说话人的社会身份(例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有关的语言变体。

城市语特征 urbanism 城市地区使用的语言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所具有的特征。

标准变体 standard variety 与“非标准变体”相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规范化的语言变体。

非标准变体 nonstandard variety;substandard variety 与“标准变体”相对。在语音、词汇或语法的某些方面不合乎规范的语言变体。

分层 stratification 又称“层化”。不同社会阶层在使用语言变体上呈现分层变化的状态。

性别差异 gender differences 不同性别所呈现的不同的言语特征。例如,中国女性在疑问句中使用“吗”“呢”“吧”“啊”等语气词的频率远高于男性。

女国音 female accent 北京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女学生,把舌面声母j、q、x发成类似舌尖声母z、c、s的音,这样的音称为女国音。

女书 female script 曾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农家女性中流传的一种斜体汉字形态。

代别 generation differences 又称“代差”。同一个言语社团内不同代人之间的言语差别。

年龄差异 age differences 同一言语社区内老年人与青年人在使用语言变体上的差别。例如,在汉语方言中存在老苏州话和新苏州话、老韶关话和新韶关话等的差异,青年人使用新形式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人。

敬语 honorific 某些语言系统中用以表示尊敬的成分。包括词缀、词汇或句子结构。

正式语体 formal style 与“非正式语体”相对。在正式场合使用的语体。通常是书面体,语句较长,词汇和语法合乎规范。

非正式语体 informal style;casual style 又称“随便语体”。与“正式语体”相对。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的语体。通常语句简略,用词通俗,在亲友、同学之间等日常交谈使用。

商议语体 consultative style 又称“咨询语体”。介于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之间的语体。通常语句较松散,夹杂口头语气词。

亲切语体 intimate style 非正式语体的一种。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使用的语体。通常语句非常简略,声调婉转,夹杂俚语。

固定语体 frozen style 又称“礼仪语体”。正式语体的一种。有固定的格式,通常在典礼上使用。

场合语体 contextual style 又称“场景语体”。在一定场合下使用的语体的总称。

雅化语体 modified speech 正式语体的一种。经过刻意修改的文绉绉的言语。

粗俗词语 vulgarism 不文雅的词语。正式场合忌讳使用。

幼儿话语 baby talk 大人对学话幼儿说的简单的话,或幼儿说的稚语。

语域 register 某一交际环境中习惯使用的语言变体。如行业用语、科技用语。

隐语 secret dialect 集团内部为保守秘密而造出的词语。

黑话 argot 黑社会集团内部说的秘密话。

异质有序 ordered heterogeneity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内存在差异,但变异形式的分布是有规则的,从异质的语言事实中可以探求语言的有序变化。

显现变项 indicator 某个言语社群使用的初现语言变项。它没有明显语体差异和不同社会评价,通常不引人注目。

标记变项 marker 又称“标志变项”。显示社会差异和语体差异,并有不同社会评价的语言变项。它是研究语言变异和演变的对象。

成见变项 stereotype 社会下层成员使用的并受到主流社会蔑视的语言变项。

未意识变化 change from below 人们意识不到的显现变项扩散的变化。

意识变化 change from above 人们意识到的标记变项或标准体扩散的变化。

进行中变化 change in progress 语言形式从显现变项向标记变项的发展变化。如果该变项为全体成员所使用,形式固定下来,变化也就随之终止。

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 个人经常交往的社会关系。例如亲戚、朋友、邻居、伙伴等。是研究语言变异采用的一种分析单位。

网络密度 network density 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实际联系数与全部可能联系数之间的比率。

网络力度 network strength 社会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多重性程度(multiplexity)。通常关系单一的网络,如仅在亲戚之间,或同事之间,或邻里之间形成的交往网络的力度较弱;关系多样的网络,如既是亲戚,又是同事,又是邻里之间形成的交往网络的力度较强。

交际密度 density of communication 个人或言语社团之间语言接触疏密的程度。语言变体之间的差异通常由于交际密度的增加而趋向消失。

观察者悖论 observers paradox 观察者搜集日常言语资料所采用的访谈法影响到资料的自然状态,与访谈初衷相悖。

快速隐匿观察法 rapid and anonymous observation 调查人采用诱导技巧,让被观察者在不觉察的情况下说出所需了解的语言变异形式,从而迅速搜集资料的方法。

参与观察法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又称“参与性观察”。通过参与被研究的人群的言语交际活动进行观察和搜集资料的方法。

言语反应测验 speech reaction test 通过给受试人某种刺激使其立即作出言语反应,以观察其语言能力、了解其语言体系的特定规则。

最小对测试 minimal pair test 将含有最小音位对立体的词安排在一起进行的发音测试。

显性声望 overt prestige 使用者公开表示的对某种语体好的评价。

隐性声望 covert prestige 潜在于使用者心目中的对某种语体好的评价。例如在某些场合,粗鲁的语体被认为有阳刚之气。

语义区分量表 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s 又称“语义鉴别量表”。通过受试人对词义作出的主观评价测量其语言态度的量表。

自我评价测验 selfevaluation test 受试人自报使用语言变体的情况,将其与实际使用情况相对照,用以检测语言态度。

配对变语测试法 matchedguise technique 通过让受试人听双语人用两种语言讲述相同内容的录音,对讲话人的品格特征作出评价,以测试某个言语社团成员对另一个言语社团的态度的方法。

变项规则 variable rule 用计量方法描写特定人群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使用某个语言变项的概率的规则。

绝对规则 categorical rule 说话人意识不到但又不会违反的规则。例如汉语普通话的“上声+上声”读为“阳平+上声”的规则。

超越模式 crossover pattern 据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William Labov)观察,下中阶层的人为了表现自己掌握了有声望的语言变体,话语中的标准音频率超越上中阶层的人,这种现象称为超越模式。

年龄级差 agegrading 同一言语共同体内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使用同一个语言变异形式时出现的频率上的差别。

共时变异 synchronic variation 语言成分在同一时期内受不同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变异。

历时变异 diachronic variation 语言成分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异。

语言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认知模式;命题形式;隐喻和转喻;心理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模式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各领域中,如哲学、医学、经济学、法律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因此,对其定义也不一,但总的来说认知模式是一种涉及心理的信息加工模式或处理模式。本文从语言学视角探讨认知模式的定义、本质和组成,希望能科学地认识认知模式。

一认知模式的语言学定义及组成

1定义

Lakoff(1987:126)指出认知模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它提供一种规约化的、过于简单的方式理解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Lakoff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贮存信息,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它能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我们要怎样行事。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2组成

认知模式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一下四个方面:

框架语义学(Fillmore),认知语法(Langacker’scognitivegrammar),隐喻和转喻理论(LakoffandJohnson),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1)命题形式(Fillmore’sframesemantics)

它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属于命题模式,如一个描述关于“火”的知识的命题模式包括“火是危险的”这一命题。这些知识包括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数个认知域中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人类一部分知识是以命题形式存在的,这也是以前的语言学研究最多的。(赵艳芳,2001)

(2)意象图式模式(Langacker’scognitivegrammar)

意象图式最初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LakoffandJohnson,1980)。Johnson(1987)定义其为一种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的动态结构。它是在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的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Johnson(1987)提到了20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线性图式、力图式等。

既然意象图式是从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Brugman(1988)的研究表明OVER的意义可用意象图式及意象图式图式来解释,且这些意象图式间是基于相似关系的,即基于隐喻,所以意象图式和隐喻两认知模式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3)隐喻和转喻(LakoffandJohnson)

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并用于某些语用目的。把隐喻和转喻作为“模式”强调了它作为稳定的“认知装备”(cognitiveequipment)的一部分,即隐喻和转喻应是我们人类范畴系统的稳定成分。认为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方式(Lakoff&Johnson,1980:37)。

(a)隐喻模式

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mapped)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来源域(sourcedomain),后者叫目标域(targetdomain)。也就是说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domain或称认知域,cognitivedomain;Ungerer&Schimid称之为“认知模型”)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

Argumentiswar(论争是战争)

1)敌对双方的初始位置:Theydrewuptheirbattlelines.

2)进攻:Sheattackedeveryweakpointinmyargument.

3)防御:Theydefendedtheirpositionferociously.

4)撤退:Hewithdrewhisoffensiveremarks.

5)反攻:Ihitbackathiscriticism.

6)胜/负/停战:OK,youwinHehadtosuccumbtotheforceofherarguments.Let’scallitabruce.

由此可知人们通常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这样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其认知力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创造途径是从来源域向目的域的单向映射。

(b)转喻模式

传统的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认为转喻是基于邻近性的。Ullmann(1962)认为转喻基于三种邻近性:空间邻近性、时间邻近性和因果邻近性。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邻近性的认知观。Gibbs(1994:319)指出人们能推断出有关整个情形的一些东西的能力依赖于相关的转喻模式。Gibbs还提出了转喻表达式加工理解的两个重要原则:意义构建(sensecreation)和意义选择(senseselection)。这两个原则都是与邻近性相关的。Radden&Kovecses(1999:21)把转喻定义如下: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vehicle)在同一ICM内,向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target)提供心理可及。也就是说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李勇忠,2005)。如:

Onewaitresssaystoanother,“Thehamsandwichjustspilledbeeralloverherself.”

(Lakoff,1980)

例(2)中,名词hamsandwich代表的是吃hamsandwich的人,用转喻的定义就可解释为:三明治的意义提供了对吃三明治的人的心理可及。

Kovecses(2002)根据同一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型中转体与目标的关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一是整体ICM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ICM有:实物模型、构造模型、等级模型、复杂事件模型、范畴-属性模型等;二是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是以整个ICM为背景:行为模型、感知模型、使役模型、产品模型、控制模型、邻属模型、容器模型、地点模型、修饰模型等。

(4)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心理空间理论是Fauconnier(1985)在其著作《心理空间》中提出的,该理论系统地考察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心理空间理论是意义建构的理论,它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构建过程的一种新模式,包含句子意义是如何被分割成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心理空间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pocket),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是语言使用者(话语双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这些虚拟概念框架就是研究言者或听者在语言交际中所构建的域,即心理空间。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由于每个空间都来自于一个母空间(parentspace),而每个空间又有许多子空间,所以空间网络将是个二维点阵(twodimensionallattice)。在这个空间网络中,我们可以从子空间到母空间,也可以从母空间到子空间。心理空间的各种连接或映现可使我们使用词语作为触发词(trigger)去指称其它心理空间中的另一目标实体,这些连接或映现包括语用功能(pragmaticfunction),转喻、隐喻和类比等。语用功能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作者名字可与该作者所著的书对应起来。由此可见,心理空间理论(虚拟概念框架)与理想化认知模式紧密相连,因为理想化认知模式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

(5)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Turner)

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Fauconnier和Turner(1994,1999)发现了反映许多语言现象中的一条重要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概念整合(conceptualblending)。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个意义构建的总的模式,在这一模式里,有类比、隐喻、转喻及语义、语用因素在运作。Fauconnier和Turner(1999)还指出合成空间理论描述了心理空间网络里认知模式的动态运作(魏在江,2007)。因此可用以下两个例子证明概念整合理论也是一种认知模式:

Everybodyhastheirhornspulledin.

解释:在牛群活动的输入空间里,牛无法收回其牛角。在金融的输入空间中,投资者没有牛角,但它们能收回其投资。在整合空间中,投资者成为具有可缩回牛角的牛。这一突生结构是无法直接通过来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映现获得的。从上例可看出,概念整合是隐喻这一认知模式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概念整合是一种间接的认知模式(张辉,2003;王文斌,2004)。

MaybeRomeoisinlovewithJulit.

Maybe,RomeoandJuliet''''snamesarereallyDichandJane.

(Fauconnier,1994)

词语Maybe是一个触发语,它建立了一个与基本空间相关的可能性的心理空间。第一句话中的Romeo和Juliet转喻的是第二句话中的Dich和Jane。

(6)其他模式:俗模式和科学模式

无任何专业技术知识的普通人们对他们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有潜在或明显的理论。人类认知学家称其为俗理论或俗模式。据所知,这些俗理论或俗模式已逐步发展成为范畴化的典型理论。尤为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什么是俗模式以及专业知识所建立的领域如范畴化、指称、意义等。

三模式间的联系与不同

综上所述,认知模式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的对事物的一种认识。ICM是代表说话人的概念知识(包括他们的语义知识)的语言结构(魏在江,2007)。且各模式间紧密联系,如意象图式模式与隐喻模式、隐喻模式与转喻模式。当然,各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命题模式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意象图式模式是在对事物之间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隐喻模式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关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转喻模式是基于邻近性的关系,心理空间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是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的综合运用或进一步运用。此外,认知模式与文化模式息息相关,因为我们认识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且认知模式随着文化模式的变化而变化,正如DCruse(1991:389)指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范畴典型显然受到熟悉度和经验的影响;在南极长大的人对于鸟的典型的认识在亚麻逊河流域或者在撒哈拉沙漠长大的人就不一样。”

四结语

人们在认识世界、建立范畴概念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认知模式。每一种认知模式都是一个结构性整体,一种完型结构。简单的范畴可能只涉及一种认知模式,但复杂的范畴可能涉及多个认知模式,如感情范畴。但对认知模式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认知模式的研究潜力巨大。认知模式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术语,但如同文章开头所述,它在众多领域中广泛应用。

(2)认知模式在各门学科的研究中很不平衡。它已深入到了医学、经济学、法律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多个学科,但对其的研究只是皮毛。

(3)认知模式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如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在认知语言学这门学科内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认知模式与文化模式紧密相关,但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包括翻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认知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体现还未成系统,只是粗略的在听力、阅读理解等中有所提及,但未深入。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1994:MentalSpaces:AspectsofMeaningConstructioninNatural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tityPress

[2]Fauconnier,G.&M,Turner.1996:BlendingasaCentralProcessinGrammar,ConceptualStucture,DiscourseandLanguage.StanfordandCanlifornia:CSLIPublications

[3]Fauconnier,G.1999:MappinginLanguageandThought[M]NewYorkan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tityPress

[4]Langacker,R.2000:Fou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Vol,1.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5]Langacker,R.2000:Fou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Vol,2.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6]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7]Lakoff,G.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8]Lakoff,G.&M.Turner:1989:MoreThanCoolReason[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9]Ugerer&Schimid,2004:AnIn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0]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11]李志岭以概念为基础的转喻VS以语言形式为基础的转喻[J]山东外语教学,2006(4)

[12]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J]外语研究,2004(1)

[13]魏在江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14]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语言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普遍语法;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75-1

一、引言

语言学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性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都有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一些最显著的特点作了精确的描述。无论在其发展阶段经历何种演变,其目标与目的性是一致的:探索人类语言知识的本质、起源和用途。然而,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与其他语言理论如转换生成语法相比既不是一种语言理论也不是语言学一个独立分支,它对语言的研究同样有着很深的影响。

二、转换生成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之区别

(一)哲学基础

1959年乔姆斯基之论文《对斯金纳的言语行为的回顾》的发表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缺乏“解释的充分性”,“反应说”在诠释人类语言行为更显得肤浅。因此,他首次提出: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内在知识是对人类语言创造性理解的必备条件。人类有能力理解并使用无限的句子,能将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以及产生歧义的语言鉴别开来。乔姆斯基认为“由于语言植根于大脑,语言具备物理和生物子结构,大脑图式控制语言习得”。他的观点表明了唯心论在语言和句法的自治性、生成特点、普遍语法中的体现。另外,乔姆斯基继承了传统的唯理论,认真研究了笛卡尔的作品并在其自己的作品中也探索了理性主义框架,直到60年代形成了他自己的语言学理论。从1757年到1965年期间,乔姆斯基将语言学方向从经验主义转变到理性主义,用他自己的话可以证实这一点:“Any natural corpus will be skewed. ... no more than a mere list”

然而,语料库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一门学科,重点研究文本的收集、存储、处理和统计分析,旨在借助于大规模客观真实的语言证据的语料库进行语言研究,并指导处理自然语言的语言系统发展。在过去几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基金的增长,汉语语料库正在构建。然而,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和实用方面我国已列入世界前沿。语料库语言学在欧洲已成为语言学一大分支主流。

(二)研究方法

1.转换生成语法:假说演绎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是语言的科学,语言调查是在一个科学的范式下开展,在这种模式下,演绎法比归纳法更好。乔姆斯基恢复了笛卡尔和洪堡的理性主义观点,假设语言习得是生物程序,无数的语言是单一主题的各种变化。他假设语言通过语言能力的实现出现在儿童大脑,开始于被称作为普遍语法的最初阶段,经过一系列中间阶段S1,S2,S3…,最后达到一个稳定阶段SS。换言之,人类语言是一种遗传性的天赋。先天比后天更重要,语言输入只有为了激活语言习得装置才显得有必要。半个世纪以来,乔姆斯基和他的追随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关于语言本质的解释性假说,他的理论从“第一语言模式”发展到近来的“最简方案”,所有这些修正理论都逐步接近其目标――去发现语言的内部机制,进一步发现大脑机制。另外,乔姆斯基使用假说演绎法,从两个层面展开:(1)语言学家对关于语言结构的假说进行了规定(2)每一个这样的语法都是基于普通语言理论的一个假设。

2.语料库语言学:基于语料的研究方法。根据语言学和语音学词典,语料库是语言数据的集合,或书面文本或带有录音数据的转录本,这些都可以作为语言描述的起点或验证语言假说的一种手段和一个自然发生的语言文本的集合。因此,语料库是一个对用以进行语言分析的真实语言系统的、计算机化的收集。 基于这一定义,语料库语言学是通过自然发生的语言样本对语言进行研究,通常用计算机上专门的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它处理语言研究中语料库使用的原则和实践,验证语言假说,例如,通过对语料库数据的处理来确定某一特定的声音、词、句法结构的用法差异程度,是改善结构描述和语言使用及各种应用的一种证据来源。语料库是一个大型的机器可读的语言数据的集合,有各种各样的语料库类型,相当多的语料可用于研究。根据肯尼迪,基于语料库的研究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自动从语料库提取语言数据;2)主要通过统计程序进行输出处理;3)验证并解释这种处理的数据。

因此,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而不是一种语言理论,更不是如与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同等的语言学的一个独立分支。目前,计算机语料库可以存储数百万的有声话语,可以通过标记和检索程序的使用来分析其特性。

三、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对比,不难看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从唯心和唯理主义角度出发,以理想的语言使用者为研究对象,注重言语能力(理想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规则方面的知识)。他认为,语言是先天智力能力,他恢复了天赋观念,证明了我们很大一部分知识是由基因决定的。然而,语料库语言学从实证角度出发,以语言的复杂性或变异性作为其研究特点,强调言语行为(语言知识在语言交际中的实现),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证明语言因对同一对象有着不同的表达而使语言有差异。总之,转换生成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乔姆斯基.语言与心智[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9(3):109

[2]肯尼迪.语料库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5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8

语言学范文第6篇

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教者乏味、学者无趣。因此,从学生的视角而言,改变语言学的教学现状,增强语言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一、趣味性研究的价值

英语语言学教学依旧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该课程学习的乐趣和用处,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语言学课程有趣、有用,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只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正是当前语言学这类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趣味性教学缺失的原因

1.学生的困惑与茫然。立足于语言学教学枯燥、缺乏趣味性的现状,对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英语语言学这样一门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挫伤了学生对趣味性活动开展的兴趣。与此同时,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目的茫然,大部分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单词、术语和定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也没有明白语言学学习目的所在,从而扼杀了趣味性教学的实际价值。

2.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语言学教学无疑成了教师死板地给对学生灌输语言学术语的过程,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机会,其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理论知识是研究人员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关于人类发展的知识、指导课堂组织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评价理论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等。理论知识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指导。

3.教学资源单一。当前的教材都是用英文撰写,专业术语过多,有些甚至无法在词典中查到。而且,教材编撰并非是基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难以激发阅读的兴趣。很多教师在进行语言学教学时,仅仅立足于语言学的教材本身,往往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却很难得到预期的回报,除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会认真的听课做笔记,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听之任之,并未真正理解吸收知识。这就是教师们没有从广义上去把握教学资源。他们把教学资源定位在教材和仅有的、常见的教学媒体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忽视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三、趣味性教学的设想

1.转变观念,“趣”在新理念的运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展所赋予的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教学的实处,从人的发展和大纲目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评价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考试分数上面,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促进教学趣味性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2.关注学生,“趣”在过程。实行趣味性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鼓励合作与交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辩论、演讲、表演、竞赛、课程设

转贴于

计及现场讲解等诸多形式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而非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之上。

3.丰富教材,“趣”在资源。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在保持语言学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集中在那些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语言学基础知识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看懂了,他们才能参与,才会探索。同时,所编写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类别的英语专业学生要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说,高师英语教材的设计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类别,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师范生的特殊需求。

语言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它。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英语运用方面一直有所欠缺。近年来,人们渐渐开始重视该问题。英语语言能力涵盖了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交流等来展现语言能力,而语言运用就是需要在一定环境下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把握好英语语言学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关系,才能在英语水平方面得到提升。

一、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的教学模式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水平,而是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于学生而言,经过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才能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自身是主要掌控者。但是这并不代表外界对学生就没有影响。在英语教学方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学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对教师所讲的语法进行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其能熟练的应用英语知识。

英语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包含词汇、句式结构、阅读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组成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在应用英语知识。虽然英语语言学能力和语言运用有一种相符相成的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语言学能力于语言运用存在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让英语学习发挥最大的价值,就需要通过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来运用它。在应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对它就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之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

二、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的关系

1.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而言,语言运用的过程能够展现语言能力。所以说,语言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的范围要比语言能力的范围要广。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不可分割。英语语言能力作为语言运用的基础,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语言运用就有了稳固的基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对英语各个环节知识进行理解,这些知识的理解最终可以在语言运用环节体现。如果缺少这个过程,就难以进行语言运用。因此,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2.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是否拥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是需要通过语言运用来体现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是为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应用它。而想要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对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充分的理解不仅是语言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方法,更能够保证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出现错误。因此,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总之,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三、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有很多说法。例如,乔姆斯基认为,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所涵盖的范围不相同。他认为,英语语言能力指的是辨别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材料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语言运用则需要通过这些认识的总和来把具体的知识表达出来。所以说,英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是不相等的。此外,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干扰,致使语言运用会变得不那么简单。如果一个英语学习者只掌握了英语语言的规则,而没有掌握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正确合理得体的使用语言,那么,这个学习者语言运用就会出现问题。简单来说,语言运用就是语言能力在不同情境下的交流活动。有人认为,这种交流所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交际语言能力。认为交际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了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了语言运用。对交际语言能力也有相应的描述。总之,不同的观点对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都有不同的认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结构,是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了解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是英语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的重要方式。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知道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了解英语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实施教学策略,而且还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语言学范文第8篇

首先将语言学与民族学结合起来研究的是19世纪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使

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同时又显示出它与其它社会科学和某些自然科学广泛的接缘性,并成为一门影

响其它学科的领先学科。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国经典语文学家沃尔夫和布克就将语言定义为“民族的传

记”。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拉斯克和格林也认为语言是了解民族起源及其远古历史和亲缘关

系最重要的工具。格林宣言“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认为语言比骨骼、武器和墓穴更能证明民族的

历史,民族历史文化的碑铭。拉斯克、格林对于语言历史主义的理解导致了19世纪下半叶以库恩为代表的

语言古生物学的产生。库恩利用语言的历史比较重建原始印欧人的神话和宗教;皮克特则从印欧语的证据中

找到雅利安文化的基本特征;希尔特甚至通过原始印欧语中的同源词推断印欧人的原始故乡及生态环境和社

会生活。以斯坦赫尔为代表的语言民族心理学派主张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民族精神的自

我意识、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接着以施莱赫尔为代表的自然生物主义学派将达尔文对于物种起源的进化论应

用于语言的发生学研究,创立了语言谱系分类理论,从而为世界民族的分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整个19世

纪,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直把语言当作使用它的民族及其史前史研究取之不尽的文献资料。

自觉吸收并充分运用语言学理论、观点、方法、材料进行民族研究,是现代民族学的重要特征。摩尔根

在其划时代的民族学巨着《古代社会》中就运用了大量语言学资源。美国民族学之父博厄斯和他的学生萨丕

尔及同时代的马林诺夫斯基,既是着名的人类学家,又是极有造诣的语言学家。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将语

言学家雅可布逊的音位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民族学研究,从而创立了本世纪中期风靡西欧的民族学结

构主义学派。继之而起的认识人类学仍以雅可布逊的理论为基础,着重于对不同民族语言中色彩词之研究,

使结构主义学派向更科学的方向迈进了一步。而人类学中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更是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理

论和雅可布逊的音位结构理论为模式,把一切文化现象作为符号蓝本来理解,使符号论从语言学理论扩大为

适用于一切文化领域的共同理论。至于象征人类学的建立,也主要是移植语言学中象征和隐喻语义分析理论

之结果。

我国从本世纪初引进现代民族学开始,就吸收了国外结合语言研究民族的优良传统。程树德的《说文稽

古篇》,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僮族越族考》,罗常培的《语言和文化》,都论述了语言与

民族文化、历史、心理、和婚姻制度的关系,以丰富生动的民族语言材料说明了从语言研究民族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的具体途径,在语言学和民族学之间架起了桥梁。80年代以来,杨kūn@①、

马学良、严学qún@②、戴庆厦、张公瑾等民族学家、语言学家更明确地提出要建立起为民族研究服务的

民族语言学,并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列维·斯特劳斯说过:“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各走各的路。但是他们无疑要暂时停下来一下,不时地相

互交流他们的某些发现。”现在,无疑是该“相互交流”的时候了。

二、学科名称和性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族语言学不是一门凭空臆想出来的学科,它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孕育和形成过程

,具有悠久的学术渊源、厚实的学术背影、客观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人类语言学的延伸和发展

,是语言学与民族学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正如人类语言学也称为语言人类学一样,民族语言

学有[!]时也称为语言民族学。但有的学者将民族语言学与语言民族学分为两门不同性质的学科,认为前者是研

究民族语言内部结构和演变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后者是通过语言研究民族特征和过程的民族学分支学科

,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我们认为,任何纯语言的研究都以具体的民族语言为对象,没有必要从中再分出

一支“民族语言学”。又正如文化语言学不属于文化学的分支、社会语言学不属于社会学的分支一样,我们

所说的通过语言研究民族的“民族语言学”也自然不属于民族学的分支:它始终以语言研究为主体而以民族

研究为客体,只是对传统内部语言学研究范围的突破,并不能因此而改变它的语言学属性。

三、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本学科至少与下列学科有密切关系。

1.民族语言学与语言学。自从索绪尔区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后,语言学就“把一切跟

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的

。”这样,20世纪的语言学就逐渐背离了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研究语言的传

统,而成为单纯研究语言内部结构的原子分析学科。民族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的回归,属于研究“

语言和民族的一切接触点”,研究“语言史和种族史或文化史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切关系”而被索绪尔排挤出

来的“外部语言学”。

2.民族语言学与民族学。这是两门不同性质而又密切相关的学科。民族学一方面需要以语言为工具进

行田野调查,一方面需将语言作为民族重要的文化形态来研究。由

于语言学总居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前列,因 而民族学更多的是从语言学领域去获取民族研究的资料、理论、观点、方法。民族语言学则充分发挥本学科

的研究特长去深化民族研究的深度,通过语言去发掘、构拟民族历史特别是史前史,印证、补充有史以来的

民族文化形态,解释、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与语言有关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

3.民族语言与人类语言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类。文化人类学又可分为考古人

类学、民族学和人类语言学三类。人类语言学又再分为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三类。在实际

运用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又是混淆不清、可相互替代的概念。民族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最接近,有

直接的渊源关系。但人类语言立足于人类学,用人类学原则研究语言的本质和结构,注重语言的描写,如博

厄斯注重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马林诺夫斯基注重语言的使用场合,列维·斯特劳斯注重语言的结构。民族

语言学则注重语言的民族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而且还将涉及民族语言教育、语言与民族政治生活等现代社

会中的语言问题,这是与人类语言学的显着不同。

4.民族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本来包括社会语言学一科。但现行“社会语言学”主要从社

会现实环境角度考察语言,注重个人或阶层、集团的言语活动,研究语言变异和言语交际的各个方面,如语

码转换、话语类型、行业用语、双语现象、语言规划等等,这已与早期的人类语言学明显不同。民族语言学

在研究民族集团的现实社会语言现象如双语现象、语言地域变异、语言规划等方面与社会语言学部分重合。

但民族语言学是以民族语言为研究单位而不是以社会语言为研究单位。民族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文献资料作

用和文化运载功能。在研究方法上,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与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民族也不大不相同。

由于民族语言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科,因此必然带有社会科学一个共同的范围特征,即在其研究对象中

都部分涉及其他学科,与邻近学科广泛接缘,密切相通。但民族语言学作为一个整体学科体系,是其他任何

学科所不能包容的。

四、学科体系结构

民族语言学应包括如下研究对象和内容。

1.语言与民族共同体。古今中外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政治家们对“民族”下过各种定

义,但几乎没有人否定共同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民族的各种特征中,语言具有稳定对应性、完整外露

性和综合表征性,是民族内聚外分最直接、客观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共同体就是语言共同体。民族

语言学必须从理论上全面、辩证地理解语言在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仅因为某些语言与民族不对等

的偶然、例外现象,就否认语言作为民族主要特征的普遍性原则,就不可能建立任何科学概念。

2.语言与民族政策。民族语言政策是民族政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语言权利的平等与

否是具直接影响国家政局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地存在不平静的语言冲突,以语言为导线引起的民族冲突不时

发生。民族语言学有责任关注、揭示民族语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研究各国特别是多民

族国家的语言政策、规划及语文建设、语文生活,纳入政治语言学的部分内容。

3.语言与民族历史。语言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发展了,过去的历史文化仍能沉积在现时的语言中,

因此语言就成为探索民族历史特别是民族史前史的重要资源。每个词都有它的历史,同时代表着相应的民族

史。正如语言学家S·H·Sagce所说:“词好比化石。词语中体现了首先创造和使用词语的那个社会的思想和

意识。……一块骨头化石能告诉我们一个灭绝了的世界的历史,同样,词语的遗迹也能向我们揭示古代社会

的斗争和那些早已消逝了的观念和知识。”

4.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民族语言学研究

语言与文化。主要着眼于语言、民族、文化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语言和文化的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语言和

文化的单线进化与多线进化;语言和文化的播化扩散;语言和文化的分化与聚合;语言和文化的普同与差异

;语言模式与文化模式;以及着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等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以加深对语言、文化、

民族之间关系的了解。在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时,民族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以及人类文化语言学有特别密切的

联系。

5.语言与民族心理。语言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肌体中,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积极参与民族的一切精神活

动,是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

特点,以及本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情操、能力都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的

窗口,通过语言可以看出民族的心理状态、认知方式和思维轨迹。例如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禁忌、崇

拜和委婉语,以及各民族对事物的隐喻方式,就可洞察民族的心理。

6.语言与民族感情。因为语言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因而每一民族的成员都有一种

超越阶层、阶级和国家而忠于自己民族语言的始终不渝的深厚感情,这就是语言忠诚。异族的压迫、欺凌最

能激发民族意识,体现出语言忠诚;当一民族遭受异族统治时,对民族语言的忠诚与否,常成为判别有无民

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的标准;对处于不利环境中的移民集团来说,语言忠诚成为加强内部团结、保持民族特性

、抗拒外来同化的旗帜;在现代社会,语言忠诚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武器。民族语言学应大量揭示语言忠

诚的事实,提醒社会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情感,帮助分析、研究、解决现代社会日益尖锐的语言冲突和民族

矛盾。

7.语言与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主体民族语言的义务。双语教

育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民族语言学对于民族教育而言,主要研究少数民族的双语

教育问题,分析母语教育的民族文化性、复杂性、重要性,研究双语教育的特征、规律、步骤和管理方法,

介绍国外双语教育的政策、措施、动态、经验,为制定我国的双语教育方针提供理论咨询和现实服务。

8.语言与民族文学。文学是对语言的艺术加工,并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

是文学的基础。语言的民族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的民族特色。不同的语言结构可以制约文学的体载

和表现方式,不同语言中的典故、成语、俗语、警句等使文学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情趣、韵味和风格特色。民

族语言学应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民族与其文学(特别是最能体现语言本色的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相互协调、制

约的关系和共同发展的规律。

9.

语言与民族地理。民族的语言分布与其地理分布、民族分化与语言分化、民族迁徒与底层地名、异 民族的地缘关系对语言的影响都有密切关系。民族语言学必须与地名学、语言地理类型学和区域语言学结合

起来,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研究语言和民族的分化和聚合过程,研究语言、方言的划分与民族的

地理划分等问题。利用语言中的地名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景观、移民史、经济史、交通史以及民族的历史分

布和文化层次等。

10.语言与民族接触。不同民族间的互相交流接触,必定在彼此的语言中留下痕迹,甚至对语言产生

重大影响。从正面的影响来看,语言中的借词是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证据。正如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

如同考古学家根据陶器、装饰品和武器等文物的分布情况作出推论一样,对于语言借贷情况的分析也会给文

化接触以及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线索。”从负面的影响看,异民族因频繁、长期的密切接触而形成的洋泾浜

语、克里奥尔语等混合语言,也是语言学研究的既定内容。

11.语言与文化生态。这是站在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研究民族的语

言和文化对于人类文化的净化、调节、补偿、代谢功能。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各族文化构成一个复杂的生

态系统,每一具体的民族文化都在这一经纬相间的生态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抽掉其中任何一根线股,人类

文化都将出现无法弥补的破绽。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拯救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濒危语种,就成为延续民族

文化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的重大工程。民族语言学有责任唤起社会的良知,像保护自然物种一样保护少

数民族的语言文化。

12.非言语交际的民族特色。非言语交际包括使用体态语、实物语言(如烽火、狼烟、火把、树枝等

)、鼓角、哨语以及结绳、契刻、图画等类似于语言的信号进行交际。民族语言学和人类学除研究人类语言

及其文字的起源发展外,还十分注重对非言语形式的研究。象征人类学就把体态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手段

。我国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将上述非言语形式“总括于最广义的‘语言’之下。”研究这些语言的辅助形式

,可加深对民族早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更深入了解。

以上12个研究专题,只是笔者初步设想的研究框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民族语言学的全部内容。

其中有些设想尚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