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效益指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经济评价指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经济效益是掌握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企业在一定的计划期内,以尽量少的资金投入,产出尽量多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企业的产品。[1]

而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会用到许多的经济评价指标,若按是否反映了资金的时间因素来进行分类,这些经济评价指标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静态评价指标,如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它们不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主要用于经济数据不完善和不精确的项目初选阶段;第二类是动态评价指标,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如动态投资回收期、净年值、净现值、内外部收入率等,主要用于项目最后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

一、静态评价指标

1、投资回收期是指项目投产后,以每年取得的净收益(包括利润和折旧),将全部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方向调节税和流动资金)回收所需的时间。

用投资回收期的长短来评价技术方案,反映了初始投资得到补偿的速度。

2、投资收益率(投资效果系数)是工程项目投产后每年取得的净收益与总投资额之比,表示单位投资所能获得的年净收益。

此指标用来判断独立型方案是否可行。

3、差额投资回收期是指在不计利息的条件下,用投资额大的方案比投资额小的方案所节约的经营成本,来回收其差额投资所需的期限。

4、计算费用法是指将一次性投资与经常的经营成本,统一成为一种性质相似的费用,并用以对多方案进行比较,此指标用于多方案比较。

使用该方法注意:

①只计算成本支出与投资,不计算收益,因此比较方案的产出必须相等,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②只用于多方案比较,不能决定是否合乎录取标准,所以要进行绝对效果评价;

③支出为+,收入为―;

④适用于一次投资,年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

二、动态评价方法

1、现值法

所谓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自然资源未来预期收益,并按一定的贴现率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自然资源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也是内在价值的计算方法。[2]

1)净现值法

净现值法是指经济方案在整个分析期内,不同时点上的净现金流量按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基准年的现值之和。可用于判断独立型方案是否可行;也可用于多方案,但要注意满足多方案比较的可比条件。净现值为未来报酬总现值与建设投资总额的差值。[3]

2)净现值率法是指净现值与投资额现值的比值,该指标说明该方案单位投资所获得的超额净效益。在确定多方案的优先顺序时,如果资金没有限额,只要按净现值的大小排列方案的优先顺序即可。当资金有限额时,则采用净现值率法,同时必须与净现值率法一起使用。

因为净现值只是一个绝对经济效益指标,没有反映资金的利用效益。因此,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不一定就是经济效益最好的方案。

2、未来值法

未来值法是把技术方案在整个分析期内不同时点上的所有净现金流量,按基准收益率全部折算为未来值并求和,然后根据未来值大小来评价方案的优劣。[4]

3、年值(金)法

年值(金)法比较法是把所有现金流量化为与期等额的年值或年费用,用以评价方案的经济效益。

1)年值法用于项目的收和支出皆为已知,在进行方案比较时,分别计算各比较方案净效益的等额年值,然后进行比较,以年值较大的方案为优。

2)年费用比较法:和年值法相似,用于技术方案的逐年收益无法或无需核算时,以计算各方案所耗费用来进行比较,并以费用最小的方案作为选优的标准。

年费用比较法就是将各技术方案寿命周期内的总费用换算成等额年费用值(年值),并以等额年费用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4、内部收益率(IRR)[5]

1)内部收益率是指方案的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收益率,可以反映项目总投资支出的实际盈利率。其经济含义可理解为工程项目对占用资金的一种恢复能力。

2)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又称增量投资收益率,是指两个方案的投资增量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内部收益率,即增量投资收益率就是两方案净现值相等时的内部收益率。

三、不确定型分析

不确定分析是指技术方案中某些不确定因素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由于为降低决策风险,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经济效益评价的可靠性和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因为方案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1、盈亏平衡分析法是指根据方案的成本与收益关系确定盈亏平衡点,进而选择方案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盈亏平衡分析实际就是找出产量、成本、利润三者结合的最佳点。

盈亏平衡模型分线性和非线性两种基本形式。线性盈亏平衡模型是指方案的总成本费用、销售收入与产量呈线性关系。平衡点所对应的产量是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费用,利润等于零时的产量(或销售量)。非线性盈亏平衡模型是指方案的总成本费用、销售收入与产量为非线性关系。

2、敏感性分析又称灵敏度分析,是指研究某些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效益评价值的影响程度,从许多不确定因素中找出敏感因素,并提出响应的控制对策,供决策者分析研究。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将风险减至最低限度,提高分析的可靠性。所谓敏感因素就是那些使经济效益评价值产生强敏感性的不确定因素。

3、概率分析又称风险分析,是使用概率研究预测不确定因素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指标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概率分析方法是在已知概率情况下,通过计算期望值和标准差(或均方差)可以表示其特征。

概率分析决策的方法有决策收益表法和决策树法。

①决策收益表法是概率分析决策的基本方法,该表首先分别计算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然后按大小加权平均计算出各方案的期望收益值进行比较,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②决策树法是以图解方式分别计算各个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通过综合损益值的比较,作出决策。

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如何选择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第二是怎么样确定正确、合理的评价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6]

但是,做经济效益评价不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找出不足、提高效益。所以企业应想办法应用上述或者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对企业或者相关项目进行评价,然后根据结果找出相应措施来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戴振强.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7:39-41.

[2]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3876472.htm.

[3]智库百科.wiki.省略/wiki/.

[4]个人博客.home.省略/jianwen196.

[5]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kjwy.省略/jzjjyqygl/content/ch05/.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49-02

1 背景介绍

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企业和员工十分重要。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的服务或者产品产出比之间的对比关系,若人力资源投入较少却撬动了较多的企业服务或者产品产出,则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反之,较差。对这种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的服务或者产品产出衡量的系统指标就叫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是一个相对数,是指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优劣。

2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要求指标合理并且客观,设立该指标时需要考虑如下内容:

第一,指标本身的合理性和指标对企业现状的适用性;第二,指标衡量兼顾动态性和静态性内容;第三,指标体系有理论基础并经过实证验证。

22 全面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要求指标系统涵盖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设定该指标时应该符合以下内容:第一,指标涵盖企业的量化内容和非量化内容,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如环境变化、政策变化等非量化因素进行量化处理;第二,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部分,非财务指标是辅助部分,两者互相补充才能对企业做出全面的评价。

23 可行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可行性要求企业设置的评价指标能够实现,即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实施和落实。指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需要建立在可行性之上,如果非财务指标无法量化,那么就不能在企业得到运用和落实,所以无法纳入到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行性和全面性、科学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3 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愿景,会追求人力资本的较少投入来换取企业服务或者商品的较大产出,并以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效益现状做出评价,从而对未来的企业经济效益相关行为做出引导和规划。

我国现行的企业经济指标体系是根据会计制度制定的并由财政部颁布的一套涵盖企业发展能力、营运能力、产销衔接、偿债能力、超出效率和赢利能力的指标。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企业经济指标体系不仅包括财务指标,也包括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我国现行的企业经济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别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31 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一单位产品销售净收入能撬动多少利润总额,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收入×100%

若销售利润率高,则说明产品销售净收入与利润总额直接差额较大,即企业的成本控制较好,当然企业的成本控制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管理。

但是销售利润率指标并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设计原则。销售利润率的分子分母的口径不同,分子利润总额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其他业务带来的利润和营业外收入所引致的利润,是一个总口径;企业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三部分,然而销售利润率的分子指标只包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部分,是个小口径。因此本文建议把口径统一,一种方法是把分子的利润总额改为产品销售净利润;另一种方法是把分母的产品销售净收入改为营业收入总额。

32 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一单位平均资产总额能撬动多少单位的利润总和与利息支出,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若总资产报酬率较高,说明企业的总资产撬动的利润能力高,也就是投入产出比高,企业的管理效益较好;反之较差。分子中的企业利润总额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其他业务带来的利润和营业外收入所引致的利润,利息支出是对债权人支付的报酬,也就是说分子部分其实是净利润、利息支出和所得税三部分的总和。

但是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并不合理,因为企业净利润、利息支出和所得税三部分并不都是企业的报酬,净利润部分是对股权投资人的回馈,利息支出是对债务人的偿还,这两部分应该纳入报酬部分;而所得税最终归属国家,并不归属于企业的报酬部分,因此总资产报酬率指标的计算公式应该改为如下公式: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净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33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的营运指标之一,用来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水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余额×100%

若存货周转率较高,说明存货可以很快的销售出去即实现收入,企业有较好的现金流或者较多的应收账款,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较好;反之,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较差。

但是存货周转率指标并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设计原则。存货周转率的分子部分为销货成本,即已售产品的成本;而存货周转率的分母部分为平均存货余额,不仅包括产品的成本,也包括原材料成本等。分子分母口径不同导致存货周转率缺乏科学性。本文认为应该把存货周转率分母部分的平均存货余额改为平均库存商品余额,以此使得口径统一。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库存商品余额×100%

4 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是指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来构建合理、系统、全面的对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行评估的方法,常用的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有以下三种。

41 层次分析法

美国著名学者Saaty提出了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致力于把评价问题运用一定的理论基础分解为不同的影响因子,同时在分解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逻辑层级结构,最后再根据比较法判断重要性量级,以此做出决策。层次分析法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以各个因素的影响关系为标准确定逻辑层级结构;第二,在同一层次中根据不同因素的比较影响程度确定判断矩阵;第三,由不同因素的比较影响程度确定权重。

42 因子分析法

简单来说,因子分析法是从许多有相关关系的影响因子中选取少数几个涵盖多数信息的因子,来说明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针对所有的原始变量做相关分析,计算相关矩阵并进行统计检验,以确定分析因子;第二,确定因子变量;第三,进行因子选择;第四,因子数值的计算;第五,计算各要素经济效益综合得分。

43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是根据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的强弱把指标进行分类,关联性较高的指标分为小类,关联性弱的指标分为一个大类,最终把所有指标归类的一个大的集合中聚类得以实现。聚类分析法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选取分析指标;第二,计算指标间相似程度;第三,确定聚类方法;第四,对结果进行解释。

5 结 论

综上所述,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于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短期决定企业运营合理与否,在长期决定着企业的宏观战略评价的准确性,只有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完善,才能对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指引,以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恒久,李友俊,阎德军,等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与综合判断[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0(1):73-75

[2]徐文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1(6):41-43

[3]陈莉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09(5):98-99

[4]李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究[J].中国市场,2014(18)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3篇

[关键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考核指标体系 探讨

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考核,迄今为止采用的仍是1998年进行试算、1999年按月对外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随着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的转变,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被人民所重视,客观上对工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故对我国现行工业经济效益考核的指标体系做如下探讨。

一 现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缺陷

我国现行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组成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与会计核算联系较紧密,是以新会计制度中有关会计指标为基础来构成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经趋于成熟,但一些问题却也随之暴露出来。

(一)缺乏对企业发展能力与发展趋势的评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定会日趋激烈,经营风险与投资风险也日趋增大。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在经营或投资时总是尽可能的回避风险,降低自己的风险系数,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准确的预计所投资或经营的企业的发展能力与发展趋势。

现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资本保值增值率虽然可以显示出企业的一些实力与发展后劲,但它只是对企业获取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评价。现代市场竞争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不断求得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注重企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求我们用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来对企业的发展能力来进行评价。

(二)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不够合理

现行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虽然也设计了资产负债率来直接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但反映内容尚很不全面完整。从发展趋势来看,资产负债率有成为超稳定指标的倾向。由于在指标体系的计算过程中,当资产负债率低于60%时,该指标的权重即固定为“12”,而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降到60%以下,随着企业改组改制工作的进行,这种下降趋势仍将持续,因而就全国而言,这项指标的权重将长期保持在“12”,当然,个别地区和一些企业有可能存在差异。超稳定指标的存在,综合指数应有的变动幅度被“修匀”,经济波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就不能通过综合指数准确地反映出来。所以本人建议取消该指标,换用负债权益比率来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三)缺少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应该增加流动比率,在负债权益比率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同时,流动比率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建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就是通过评价考核工作,引导工业经济向着“集约型”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实现我们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衡量经济工作的成绩,要重视采用综合性考核指标,要看产值和速度,更要看是以什么方法获得的产值和速度,绝对不能只追求不讲效益的速度。所以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工作,坚持把“宏观导向性”放在突出位置,以求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科学性原则

即指标体系的设置和综合评价方法要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要能全面反映经济效益的客观实际。既要有反映活劳动消耗的指标,又要有反映物化劳动消耗的指标,既要有反映生产环节的指标,又要有销售环节的指标;既要有反映劳动消耗的指标,又要有反映劳动占用的指标;既要有反映现实的经济效益的指标,又要有反映发展的经济效益的指标。

(三)可操作性的原则

就是从实际出发,按照我们目前的统计制度和会计制度所能够取得的资料情况,制定出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具有可操作性并能满足时效性要求的方案,使评价考核得以顺利贯彻实施。

三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思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企业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合理经营,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这就是我们设计这套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新的指标体系应紧紧抓住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这个核心,打破原有的指标体系不把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作为政府部门的基层预算单位的陈规,将考核的中心指标由资金利税率转为资产净利率,将考核重点由企业行政目标的实现程度转移到企业是否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上来,不仅要考核企业即期经济效益和资金营运情况,又要考虑企业将来偿付债务情况和后续发展情况。

我们将企业的价值归纳为四种能力,即获取利润的能力(获利能力),资金综合运营能力(营运能力),偿付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的达到程度来综合评价某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

新的指标体系主要应有以下几个突破点:

一是要摆脱以资金利税率为核心的传统的考评企业模式的约束,不再服务于对企业进行检查评比和施加行政干预的目的,而是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应具有的行为导向、基本素质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之所以选用资产净利率为核心指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然要求。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总价值的公式,企业的总价值与企业每年所获净利润成正比,因而它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首要条件。

二是要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分析方法上,继承国际上惯用的比率分析法的长处;在评分方法上,将功效评分与总分评定综合起来,既解决总分评定法分数跳跃的弱点,又克服功效计分的“比率越高越好”这一与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的概念相悖谬的弊端。

三是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实际与国际标准相结合,力求评价结果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情况。营运资金占总资产比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释当前企业资金普遍紧张根源,并引导宏观经济部门转变思想观念。企业只有真正产生营业盈余,营运资金才会有稳定来源,才能具备正常的支付能力,如果企业不具备相应的“造血”机能,无论如何注入资金,都会无济于事,而且事与愿违,非但银行信贷安全得不到保障,企业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对于经济效益核算不实的企业,这个比率也是一个很好的制约。企业在利润上搞虚盈实亏,对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额的影响不大。而且企业潜亏,必然要靠借贷支撑,则营运资金数额必然下降,进而揭示了企业真实的资金营运能力。

四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为完善现有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故在现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取消了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同时增加三个新的指标:

(一)增加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来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竞争,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不断求得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开拓新产品、引进新设备或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及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注重企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而不能急功近利,求一时的高效率、高利润。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些西方多家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总额与净利润的比值来显示其发展潜力的作法,引入这个指标,其内容用公式表示如下:

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工业增加值增长额/总资产增长额

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额等于报告期工业增加值减去上年工业增加值;总资产增长额等于报告期总资产减去上年总资产。

(二)增加一个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来补充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负债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100%。

(三)增加流动比率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

总之,要真正做好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工作,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有一套科学的、为社会公认的、可行的工业经济指标体系,二是要有一种公认的、科学简便的评价方法,三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稳定的统计制度。

参考文献

[1]陈红,关于现行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统计与决策,1999,第10期

[2]康晓东,浅谈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新指标体系的不足与改进,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报,1996,第11期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针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日益需求多元化,如何科学利用多元化分析企业经济质量效益以及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开展企业经济效益评估是本文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先从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开展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使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

【关键词】

多元化统计分析;企业经济效益体系;应用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是政府加强经济宏观调控、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自我评价所建立的一个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它主要是反应企业在生产经营质量的一个宏观分析。而且企业经济效益受企业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内在因素以及市场条件、市场状况以及市场消费等外部因素共同的影响。本文根据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以及科学、合理、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多元化统计分析介绍

多元化统计分析是一种综合分析处理方法,它是数理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是直接将经济指标的数据通过数学或统计方法处理后获得权数的方法,主要有变异系数法、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当总体的分布是多元概率分布时,就可以利用多元化统计对其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通过运用多元化统计分析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能够更加科学、客观的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的概率,进而为企业的长期运营提出新的发展途径。

二、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经济效益活动指标体系是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由多个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所反映出的经济效益指标进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目前,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使企业的领导层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分析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信息。如何正确评价和考量企业经济效益水平,是我国经济界和学术界所进行的长期探索,目前由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局限性,致使经济指标不能正确分析和如期完成,使得企业经济效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至此,为了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多元化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作出以下探讨。

三、多元化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由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使企业经济效益能够有进一面的提升因此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为全面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我们设计出多方位的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使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有着全方面、多方位的认识。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彼此相关程度分成变量分组,进而使得同组之间内变量的相关系数保持较高,而分组后的变量之间不再相关或者相关系数很低,每组变量就代表着一个基础结构,也就是公共因子。利用因子分析法的优势在于它能从大量的现象数据中,抽出潜在的公共因子。通过对这些公共因子进行分析,而得出全体数据所具有的结构,惟以数据作为实态来表述研究目标的调查手段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在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测度时,由于多个指标之间可能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联系而增加分析的复杂性,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集进行降维处理,减少分析指标的数量,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测度分析更加简单明了化。因子分析法在企业经济效益中广泛的应用,已经逐渐的形成一种独特的多指标评价技术。

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变换的方法,它和因子分析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优势是①它能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影响;因为当主成分因子对原指标变量进行变换后,便形成了彼此互不相关的主成分。②可以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与其他评价方法而言,是很难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因此造成选择指标时浪费很多的时间,而通过主成分分析就易于选择;③在评级较多的指标时,通过主成分分析中各主分析按大小顺序进行选择,在分析问题时就可以利用前后差距较大的几个主成分进行分析,进而减少了很多工作量。例如:在评价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时候,由于要使用的各项财务指标很多,因此就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列为企业生产运营指标、资金消耗指标和资源利用指标进而分析出企业运营状况和运行动态。

3.聚类分析。所谓聚类分析就是数据聚集到不同的类或者分为一簇这样的过程,它与分类明显的不同就是在于聚类划分的类是不可知的。它主要是通过元素之间有着相似度进行集合分成一簇,然后继而进行合并,直至元素合并到一类为止。在聚类分析在应用到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可以对存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等指标进行分类分析,进而得出企业资产的经济效益结果。

四、结语

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对国家、企业以及对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企业而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所追求发展的终极目标,它是一切生产力的动力,对企业的发展、经营和生存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仅能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尤为重要。通过应用多元化经济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作出更为确切的、明细的考量和评价,从而使企业对经济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有着全面的认识,寻找自身缺陷,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够迅速脱颖而出并提高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贾鹏鹏.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研究,2014,14:4.

[2]黄丽丽.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D].中南大学,2012.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 考核 评价

一、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体系

(一)考核指标应具有的特征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在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中必须建立一套较为科学,较为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此,首先必须了解对考核指标设置的要求。其指标设置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1、科学性 lunwenwang.com

一套科学的企业内部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

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某侧面,而是能反映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适用性

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

4、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国内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

产品销售率:一般用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

(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标准,是审计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刚刚兴起,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分歧,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转贴于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一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内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故在笔者看来,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并且便于内审人员选用,可根据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具体为: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单位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 lunwenwang.com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

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

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往往会给其他单位也带来效益,乃至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既要评价该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又要测算由于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针对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需运用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试图为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提供理论参考。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其中疏漏在所难免,请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 周应良. 关于我国效益审计难点、对策的思考. 审计与理财 , 2005, (07)

[2] 周新玲. 政府效益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审计月刊 , 2003, (11)

[3] 朱仕炘. 效益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中国科技信息 , 2005, (04)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指标;多因素加权系统法

一、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一)土地投入指标

小城镇土地经济效益评价就是从小城镇土地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小城镇土地投入与产出评价是小城镇土地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组成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要加速发展,增加投入是必要的。小城镇土地投入越多,小城镇的土地利用程度一般会越高。根据分析,可选取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部(商)投资等指标作为投入评价指标。

(二)经济规模指标

城镇是以工商业活动为主的产业体系和人口高度集聚的区域,城镇的经济规模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果有重大影响,因此小城镇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与小城镇经济规模密切相关。经济规模越大,土地利用越集约,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越好。我们选择体现小城镇经济规模的指标如社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来反映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三)经济效益指标

土地利用经济评价的最直接目的是界定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水平。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纯收入或利润,是土地利用的投入与产出之差,它反映土地利用的效果。一般通过小城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来间接地反映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水平,这些指标包括:乡镇企业利税总额、乡镇财政收入。

(四)土地生产率指标

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目的是要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收益。研究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收益必须研究小城镇单位用地的产出水平,即小城镇土地生产率。小城镇土地生产率是指小城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相应的产值、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土地生产率指标综合了小城镇土地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诸方面的利用情况,是考核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指标。其指标值越大,表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果越好。小城镇土地生产率指标主要有:单位用地社会总产值、单位用地财政收入。

(五)土地交易市场健康度指标

房地产的发展在小城镇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房地产的投资热度已从一线大中城市转向县域小城镇,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收益呈现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目前,房地产在小城镇的投资已是城镇总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主要的消费支出,泡沫现象明显。鉴于传统习惯和小城镇规划管理制度的滞后,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多以底层单户为主要开发模式,土地利用单位经济效益十分低下。评价土地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有众多指标,本文以房地产投资比率、商品房空置率为指标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二、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数理模型

(一)多因素系统评价原理

一般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常采用多因素加权系统法,本文也以此方法为主要评价方法。首先,选用标准化模型,为便于比较,需要对各指标因子进行极大值标准化,可设置模型为:Ii=xi/Max{xi}

模型中,Ii为i指标的标准化分值,xi为i指标的实际调查值,i为指标个数。

在前述基础之上,建立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系统指数F的求值模型,采用多因素加权分值法:

Fi=W1I1+W2I2+W3I3+…+WnIn=■IiWi

其中,■Wi=1,F介于O-1之间,Fi为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系统指数,Ii为i指标的标准化值,Wi为i指标的权重值,n为指标个数。Fi越大,表示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越好。当F≥0.8时,小城镇土地利用率极高,综合效益好;当0.6≤F

(二)因素权重评价

因素权重评价采用特尔斐法(专家调查法)。邀请有关专家对参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打分,确定各指标权重。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评价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三、江津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指标评价实证研究

江津,位于重庆市西南部,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尾端,东邻巴南区、綦江县,南界贵州省习水县,西接永川区、四川省合江县,北靠璧山县、九龙坡区。幅员面积3200平方公里,共辖28个镇街,人口149万。2011年全年完成GDP398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2011年全年全区社会工业总产值750.32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5.2亿元,比上年增长35.3%。

根据上述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从江津区7个主导产业结构异质以及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发展模式的代表性小城镇为调查对象,其中白沙镇是中心镇,实力雄厚,工业发达;中山镇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龙华镇的现代农业基地极具特色。搜集和统计各类与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相关的数据,经整理计算,得到7 个小城镇土地利用的各项经济指标量值及其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标准化分值,结果如表2所示。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江津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总体较低

将江津区7个城镇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作算术平均,得到综合指数的平均值F= 0.47,以此代表江津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的平均经济效益水平。根据有关数据,东部沿海城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69,江津区小城镇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益。可见,江津区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表明江津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总体较低,提升潜力较大。

2.经济实力、主导型产业结构异质的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存在差异

主导型产业结构是城镇在镇域或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推动力和风向标,城镇职能的不同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中有不同的表现。在对江津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研究中,得出其小城镇产业异质性下呈现出区别较大的土地利用效益。如工业型城镇(如白沙镇、蔡家镇、广兴镇)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高于农业型城镇(如龙华镇、石门镇),这种差异是江津区小城镇中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异质特点在土地利用上的反映。小城镇经济越发达,实力越雄厚,土地利用效益越高。白沙镇经济发达,城镇GDP远远超过其它小城镇,其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F=0.74,高于平均值0.47,说明了经济实力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3.区位条件对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小城镇所处的空间位置与高层次城市的空间距离不同,直接影响小城镇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间接地表现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差别。江津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呈现出与区经济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呈递减的趋势。数据分析得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排在前三名的城镇中,都有高速公路与重庆主城区及江津区经济中心连接。白沙镇还有长江航运黄金水道和铁路,受区经济中心的辐射影响大,与区经济中心经济联系密切,优越的区位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城镇。当与经济中心距离增大到55km以上时,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递减已相当明显,F值降到0.5以下,土地利用不经济,单位土地经济效益低。石头镇与江津主城区距离近51km,中山镇与江津区主城区距离55km,道路系统欠发达,单位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二)建议

1.严格执行土地规划政策,加强区域经济聚集整合

增加江津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是前提,认真、切实贯彻土地规划整理政策是关键,加强区域范围内的经济聚集整合是突破点,构建特色县域小城镇是主要思路。其中,江津区需要把整个区域的经济进行整合分工,打破县域垄断,明确各城镇主要土地功能。如白沙镇主要打造工业制造园区和商业贸易中心,集中进行工业用地开发;龙华镇加要强农村土地流转,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土地经营规模化、专业化。

2.构建特色产业群,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增强镇域综合经济实力

对于江津区小城镇而言,各城镇发展不同的主导产业群是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发展特色的产业体系对提高本城镇的土地利用效应十分有效,这是规模化、专业化效应产生正外部性的必然反映。尽管各城镇之间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差别较大,但这仅仅是产业特质下的反映,是客观的,所需要做的是增强本镇的产业品牌竞争力,在本产业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闲置和浪费。此外,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仍然是小城镇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必然选择,在寻求各方面平衡、协调下仍然要推行招商引资,以发展经济为纲的总体路子。

3.加强交通网络布局,提升单位土地利用效益

显而易见,江津区部分小城镇要加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区域道路网络的构建步伐。以高速公路为主要道路建设形式,借助高速公路的带动效应提高城镇单位土地经济效益。高速公路并不能直接推动镇域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但道路体统通达度更加协调、科学的整合了小城镇与外界的联系,推动本地外贸的繁荣,提高商品交换配置能力。贸易的活跃会刺激土地经济属性增值,迫使土地使用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永华.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

2.张奕河,郑大川.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需求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9.

3.赫海,踪家峰.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江津区统计局.江津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7篇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模;土地经济效益;熵值赋权法

据相关研究资料统计,虽然中国的林地、草地以及土地的人均占有量低,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25%和12%,均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中国的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同时中国的人均城乡建设用地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得多。在新时期,土地利用效益研究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人口的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今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异:首先,指标体系,学者们渐渐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方面,并且这些指标体系的具体衡量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数据类型,不同学者们会应用简单面板数据、截面数据以及序列数据,但以序列数据和简单面板数据的应用占多数,综合截面数据较少;第三,评价方法,除了用于评价的主体方法不同之外,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的具体方法也存在差异。由于城市的规模与土地利用效益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本文将对289个城市的城市规模与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探究城市经济效益的差异,并得出结论。

1研究内容与样本城市确定

要探究土地经济效益首先要明确土地经济效益的内涵,土地经济效益是在利用土地进行经济上有限投资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生产以满足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可以反映一年内地区生产结果的指标例如GDP、居民可支配收入等都是可以反映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其次要明确城市的规模等级。本文选取289个中国的地级市进行分析,原文献中包含293个城市,但海南的三亚市、三沙市以及新疆的个别城市难以统计数据,所以舍弃,留下289个城市。传统的城市系统分类方法一般是根据城市的功能或者是城市的人口规模进行划分。根据国家最新的人口划分方法,可以将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93个城市大体划分为七个等级。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2014年),通过将市区的常住人口设为统计口径,可以将城市粗划分为五类,细化为七档。新标准在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4个等级基础上增加超大城市一级,并提高了各等级城市的人口上下限。按照人口规定,根据最新规定,小城市按照最新的规定为20万人以下为Ⅱ型小城市、20万~50万人为Ⅰ型小城市,50万~100万人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之上为大城市,同时大城市可以划分为100万~300万人的Ⅱ型大城市、300万~500万人的Ⅰ型大城市,500万~1000万人为特大城市,超过1000万人口的为超大城市(表1)。依此根据年鉴中人口数据可以将城市进行划分,即有2个Ⅱ型小城市,Ⅰ型小城市有50个,中等城市有90个,Ⅱ型大城市有121个,Ⅰ型大城市有13个,特大城市有9个,超大城市有4个。

2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反映了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本文指标的选取要服务于经济效益,所以在这里选取的都是与经济相关的指标,具体指标见表2。经济的最主要拉动力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选取的指标为与第二三产业和与经济收入相关的地均GDP、单位面积财政收入、单位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使用外资金额、单位面积工业利润总额、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单位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单位面积居民支配收入等来制定指标体系。地均GDP是每平方公里的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地均GDP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其值越大,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越高。单位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社会消费品每单位面积的零售总额,单位面积使用外资金额是每平方公里有关部门批准的外资额数,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是每平方公里的工业实际产值总额,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每平方公里样本城市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和与之相关的成本,单位面积金融机构贷款金额是指每平方公里金融部门向其他群体提供的资金,第三产业单位面积的增加值是每年第三产业每平方公里增加值,居民主导的单位面积收入是指每平方公里居民家庭可自行决定的收入金额。为了使结果更加直观有说服力,需要求单位面积的指标值,即用城市年鉴中各项指标的数据除以其城市的面积。由于年鉴中城市的面积范围不仅包含了市辖区面积还包括市辖区以外的各项用地比如乡村面积、荒地面积等,所以在这里的面积仅引用了市辖区面积。为了排除不同单位等差异的影响,提高精准度,要将各种数据进行预处理,即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对于正向指标:(1)式中,为指标实际值;为极差标准化后的数值;i为指标的个数;j为不同的城市;表示第i个指标第j个城市的最大值;表示第i个指标第j个城市的最小值。

3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在指标体系中,不一样评价单元受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差距的。通过构建土地经济效益指标,利用熵值法构建权重体系。根据熵值法对不同的指标的影响程度评价大小,根据评价的高低赋予指标们相应的权重(表3)。计算权重后,使用函数法和线性加权求和得到土地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Fi:(i=1,2,…,n;j=1,2,…,n)(2)其中w为各项指标的权重值,i为指标个数,j为不同的城市,x为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将指标与权重相乘,计算各指标的线性加权,再根据最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289个城市划分为7个类型,并将这7种类型的城市的土地经济效益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七个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益的差异。将结果制成柱状图,按照柱状图进行对比分析。本论文的289个地级市以及其各项指标数据来源是来自2016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划分城市等级的人口数量是市区常住人口的数量。

4测算结果与分析

4.1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总体分析

将我国289个城市的各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数值与权重相乘,将相乘的结果进行加和,可以得出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总体结果。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其差异,将其制成柱状图(图1)。在计算的总结果中,小城市中的Ⅱ型小城市的总计土地经济效益为0.0138,Ⅰ型小城市的结果为0.0213,中等城市为0.0298,Ⅱ型大城市为0.04595,Ⅰ型大城市为0.0670,特大城市为0.0846,超大城市为0.0889。从Ⅱ型小城市到特大城市的数据以及图1的柱状走向来看,从小到大规模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总体结果呈现上升的趋势,人口越多的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越高,土地经济效益越好。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发达水平越高,由此可以看出,土地经济方面的利用与城市的发达水平有很大关系。同时根据数据结果,超大城市与Ⅱ型小城市的经济效益之间差距为0.0751,由于数据总体较小,因此超大城市与Ⅱ型小城市的经济效益之间差距很大,可以得出结论,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益差距大。

4.2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单项分析

不同规模城市在单项指标中的土地经济效益有差异。为了更详细精准的对比城市的不同规模下的各种经济效益,现按照不同的指标通过将287个城市的数据进行线性加权求和计算可以得出表3的数据。选取前三项指标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单位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从小城市到特大城市的数值呈现递增的趋势。在单位面积使用外资金额上也呈现递增的趋势。在地均GDP上看,显示出从Ⅱ型小城市到超大城市的增长趋势。通过各种指标的对比,可以明确看出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正向关系。人数越多,城市的占地面积越大,标准值在除以市辖区面积的时候分母就越大,如果照着这个思路大城市数值应该不高,但是与此同时大城市的标准值数值也大,在经济发展中,中心城市是中国工业的主要基地,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同时在合理安排人口规划时,往往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现时代的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包括各种的服务业等,需要较高的科技经济水平与充足的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多地发生在较发达的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城市化向纵深跃进的后续动力。当前在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进一步扩大城市容纳人口的数量,所以大城市的发展主要建立在第二三产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

5结语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的方法有很多,这里通过对比城市规模大小对城市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根据计算的结果可以得出三大结论。第一,从不同规模的城市对比来看,指标依次从二类小城市到中型城市到第二类大城市、第一类大城市到特大城市最后到超大城市递增的规律。从不同指标上可以反映出,城市越大,其第二三产业与经济发展方面就越发达越成熟,在各经济效益的利用的安排上就越合理。第二,总体来说,就土地经济效益而言,从大城市到小城市呈现逐渐减少的规律。就以往数据来看,占地面积大而人口多的大城市多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所以可以提出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地经济效益较高的观点。在不同的环境下城市的土地利用前提也存在分歧,但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经济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例如,从城市的外资引用状况来看,无论是从政府政策优惠或者是消费者数量还是交通便捷程度方面,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的资源占有量都远超其他城市。超大城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上海市四个城市,他们不仅是人口最多的四个城市,同时还是我国四大直辖市。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资源占有量十分充足,上海市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尤为重视,天津市和重庆市虽然没有前两者的名声,但也是我国的重点发展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无论是GDP产值还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等,超大城市的驱动作用都非常重要。次一等级的城市也就是大城市来看,其包括广州、成都、哈尔滨等省会城市,也包括杭州、汕头等发展良好的城市。在经济总体发展上,广州省凭借优越的交通位置、各种华侨的支持等有利条件,发展势头迅猛,黑龙江省也在发展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都不断增加。四川省被称为天府之国,一直吸引外地游客的到来,其省会城市的成都市在第三产业发展、财政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等方面都为翘楚。杭州市与汕头市的经济地位也较高,带动着周边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但是,这些城市的发展势头不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土地经济效益也较其低。以此类推,越小规模的城市发展较为落后,经济效益也低于高一级规模的城市。第三,小城市可以通过借鉴大城市发展管理模式来提高其经济效益。在经济发展上,可以更加重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水平。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培养高新技术人员,对劳动力进行合理分配。通过一系列政府政策来刺激消费,延长产业链,增加资金流动速度。同时也要认知到土地的利用效益不能局限于经济方面的研究。在研究单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或者是用其他的标准研究土地利用效益时,除了经济效益,还应结合土地社会效益和土地的生态效益。结合三者,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城市进行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郭树斌.中国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系统协调度分析[J].世界农业,2017(05):130-135.

[2]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3]仇娟东,赵景峰,吴建树.基于耦合关系的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测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01):103-110.

[4]王希夷.成都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5]方佳琳,刘艳芳,王好峰.国内城市等级体系划分的基础指标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05):9-13.

[6]金浩然,刘盛和,戚伟.基于新标准的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演变研究[J].城市规划,2017,41(08):38-46.

[7]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05):23-27.

[8]杨胜英.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指标之我见[J].中国统计,2001(09):44.

[9]尹义昌.胶东半岛城市化质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10]付妮嘉.大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11]殷晓晨,王冬艳,李红,等.城市新区土地利用效益研究—以长春南部都市开发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6):3160-3165.

[12]方辉云.株洲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02):253-256.

[13]采集.锦州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9.

[14]陈可,谭莹.浅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三产业发展[J].经济师,2001(11):26-27.

[15]潘霞.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