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规模效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规模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57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103- 02

如何在新形势下既保持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又降低医院规模扩大带来的风险,确定最适宜的医院规模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1 医院规模经济理论基础

医院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效益随着医院规模扩大而递增的现象,即经济性增加的现象。经济性可以表现为单位成本下降、医疗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和医院价值增加等。具体可体现在医院的门急诊人数、住院人数、医院收入等方面的增长。医院规模经济就是研究最适宜的医院规模,即在哪种规模下医院效益达到最优,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不同于一般企业和商品生产,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每一所医院医疗服务的提供,都会因医院制度、医生水平、病人具体需求方式不同而使医疗服务有所不同,因此,医院规模经济的研究也显得较为复杂。

2 医院规模经济效益分析

医院通过扩建医疗用房、加大设备投入、增加床位等方式扩大规模,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是医院规模扩大、单位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是指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所必须的固定成本,如医疗设备、医疗用房、管理人员等。固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与业务量没有关系。医院成本特点是固定成本总额大、比例高、经营杠杆高,表现出医院的收支结余对业务量的变化很敏感,即平均分摊到每一单位的医疗成本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下降,而且下降速度大于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规模经济程度明显。②学习效应是医院规模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的另一途径。随着医院规模扩大,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增加,医护人员重复某一活动(如手术、操作医疗设备等)次数增加,使医护人员熟练程度增加、工作方法和流程改进,产生 “熟能生巧”的效应,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磨练”了医生技术水平。并且大规模医院拥有开展高难度医疗项目技术的能力,这一能力与医院临床专业化程度加深和临床专业数量增加有关,促使医院成立更多和更细分的临床专科,使分工专业化。③管理优势是医院规模经济的又一优势。医院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常常伴随着发展而形成一套完整且相对先进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从而产生品牌效应,使各个科室可以共享医院品牌优势;并且及时对不同生产过程进行整合,以降低成本、增加价值。此外,由于医院规模大,需要大量的卫生材料、药品、设备等,增加医院采购的讨价还价能力,即采购的规模经济。

医院通过新建医疗用房、加大设备投入、增加开设床位扩大规模,会使卫生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床位大规模增加,相应的人员总量和设备配套也增加。同时,也使日常工作中的资源浪费(如卫生材料的消耗、办公费用的增加等)随之增加。规模扩张也会给医院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医院总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每床日费用、平均住院日和医护人员数。每床日费用的增加、平均住院日的延长以及医护人员的增多都将引起总支出的增长,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来自于财政的补偿有限,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寻求社会的补偿,甚至诱导不合理医疗消费,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费用负担。

3 医院规模经济效益的努力方向

随着医疗改革的继续深化,医院寻求规模与效益的平衡,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3.l 医院规模发展以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为导向,坚持适度原则

医院是否应该扩大规模,并非仅是医院微观层面上规模发展的问题,还影响到宏观层面上地区卫生资源投入总量和结构的问题。医院规模的扩张要以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原则来作为医院是否扩大规模、增加床位的决策依据,确保规模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规模建设要与医院长远发展相适应,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合理控制医院发展规模,注重发挥技术和专科优势,引导公立医院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对于医院长远发展而言,规模建设只是基础,内涵建设才是关键。在抓规模建设的过程中,医院要注重发挥技术和专业优势,实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使医院的规模建设和内涵建设相得益彰,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3 医院的发展应积极适应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并非是一种合理的“繁荣”景象。在大医院看常见病多发病有相当比例,实际上在医疗服务体系的社会分工中,大型综合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治,但是,目前却承担了许多本应由基层医疗机构完成的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医疗改革目标的明确,医疗保障制度和转诊制度的完善,群众就医“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壮大,城市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体系将进行战略调整和资源重组,将使大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大量减少,那么医院大规模扩张状态将难以消化。

总之,医院规模扩张应遵循规模经济原则,立足于自身战略综合考虑医院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确定医院最优规模,寻求医院规模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避免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以实现医院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规模效益范文第2篇

市场前景

当前我国肉牛养殖业呈快速发展势头,牛肉价格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大。目前,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二是随着牛肉质量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我国牛肉出口潜力增大。三是在人工成本增加、饲料价格上涨、肉牛供应偏紧等因素影响下,肉牛价格必将维持在较高价位,养牛效益也终会与肉牛养殖周期长、高投入的特点成正比,实现稳步提高。专家预测,未来10年,牛肉需求将大于供给,价格难以回落,养牛是一条致富好门路。

收益分析

投入

人工养殖肉牛,需要投入的成本主要包括购买牛犊、饲料、防疫、牛棚、人工管理等几个方面。以下按一个养殖100头肉牛规模的养殖场来计算。

牛犊 按14元/公斤市场价格,1头体重150公斤左右的改良肉牛公牛牛犊需投资2100元左右,100头牛犊购买成本为21万元。

饲料 每头牛精细料每月需120公斤左右,大约需要150元;每月平均需草150公斤,需要50元。按饲养半年来计算,每头牛饲草加精细料成本约1200元,100头牛共需成本12万元。

防疫 每头牛每月按30元防疫费、饲养半年来算,共计成本1.8万元。

牛棚 建一栋可以饲养100头牛的600平方米左右的简易牛舍,约需3万元。

其他 如人工成本,按每人每月工资2000元,以2人计,饲养半年总计人工工资2.4万元;运输、检疫等费用每头牛约100元,共需1万元。

投入总计 养殖100头肉牛总成本需要41.2万元,每头肉牛平均养殖成本4120元。

产出

每头肉牛到出栏,按体重500公斤、市场收购价20元/公斤计算,每头牛可卖到1万元左右,一个100头肉牛的养殖场,销售收入可达100万元。

收益

除去成本41.2万元,一个100头肉牛的养殖场可以净得利润58.8万元,实际上当前肉牛市场收购价格一般高于20元/公斤,养殖净收益要超过以上数值。

行家建议

1.合理选址建牛场。牛场应选择交通、水、电方便的城镇郊外,可以节约运输和建设成本。一般以距离交通主干道300~500米,地势比较高,有一定坡度的山地较好。场地大小要根据养殖规模确定,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2.建好牛舍。牛舍的修建应以科学、实用为原则,使牛能生活在冬暖夏凉的环境中。舍内牛床位密度适中,育肥牛舍以每头4~5平方米为宜,且供水、供料操作方便,易于清洁。

3.选用杂交优良品种。应选择体格高大、肌肉发达、脂肪少、生长快的专门肉用品种或兼用品种。比较适合北方的品种主要有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等,适合南方的品种主要有西门塔尔、利木赞、肉用短角牛、澳洲楼来牛等。

4.做好养殖管理工作。搞好卫生,保持清洁的畜舍卫生,要拴系定槽,限制运动,减少能量消耗。冬季要做好舍内保温,夏季要通风良好,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

5.做好防疫保健工作。虽然肉牛疫病较少,但防疫工作仍不可忽略,要按计划进行疫病预防和保健,确保牛体健康。如果发现牛体异常,必须及时处理。要定期驱除牛体内外寄生虫,直线育肥的应在断奶时、10月龄、13月龄各驱虫1次,架子牛要在育肥前进行1次药物驱虫。

6.及时出栏。直线育肥时,体重达到500~550公斤,架子牛育肥3~4月可以出售。要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可以分小批出栏,提高经济效益。

风险提示

规模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规模效益 生均成本

作者简介:刘旭东(1976―),男,河北唐山人,华北煤炭医学院教务处讲师蒋炳武(1954―),男,河北唐山人,华北煤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白海泉(1964―),男,山西大同人,华北煤炭医学院财务处高级会计师

一、研究背景

著名的“马克西-西尔伯斯曲线”认为:如果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增加,而产出增加的比例远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现象,这就是规模经济。如果规模扩大至相当程度后,由于组织内部沟通与协调的困难,致使产出增加的比例低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则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减现象,称为规模不经济。高校规模效益理论衍生于厂商规模经济理论,一般认为,比较成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Tiemey、Cohn、Gibson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益现象,显著的规模效益主要是在学校规模很小时表现出来。我国对高校规模效益研究始于1986年,世界银行对我国136所受资助高校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这些高校中存在显著的规模效益,在学生数达到8000到10000之前,生均经常性成本随在校生规模的增加而明显减少。闵维方、姜力争、粱续军、丁小浩、厉以宁等学者对我国高校的规模效益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后,也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一直面临着资源短缺和需求上升的矛盾,因而高校“规模效益”研究成为当前教育经济领域的重点。本研究在某省省属高校范围内展开,旨在利用高校规模效益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较微观的范围内探讨高校规模效益问题。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数据本调查对象为某省全部省属高校。数据资料取自该省2000~2004年“高等学校基本情况表”、“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表”和“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内容涉及高校的一般情况、高校经费收入与支出情况等。

(二)研究方法研究部分采用生均成本计量模型(双曲型Ⅰ、双曲型Ⅱ、二次型)和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研究数据录入EXCEL,由SPSS11.5完成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高校规模现状为了解扩招后高校规模变化情况,我们对2000~2004年高校规模进行了数据分析,如(表1)、(图1)所示。由(表1)、(图1)发现,除2004年专科规模出现萎缩外,每年高校规模均呈显著扩张趋势,总体规模年均增长31.40%。

(二)高校规模扩张模式考察高校在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内部效率变化情况,是判定该系统主要是按外延型还是按内涵型扩张模式发展的重要手段。评定内部效率有平均学校规模、生师比和生均经常费用变化趋势等指标。2000~2004年,该省平均学校规模增加了31.40%,生师比增加了17.84%,生均经费下降了6.73%。

该省高校总体规模虽明显扩大,但内部效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可从下面关于变化率的公式中明显地反映出来:

规模增长率=学校数增长率+平均学校规模增长率+(学校数增长率)×(平均学校规模增长率)

规模增长率=教师数增长率+生师比增长率+(教师数增长率)×(生师比增长率)

规模增长率=1.3%+31.4%+1.3%×31.4%=33%

规模增长率=11.7%17.84%+11.7%×17.84%=32%

可见,高校扩招5年来,总体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通过提高系统内部效率指标(如平均学校规模、生师比)来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增加学校、增加教师数等手段来实现。由此认为,该省高校规模属于“内涵型”扩张模式。

将2000~2004年数据导入SPSS,得如下结果。见(表2)。

公式中,2000年α+β>1,即规模效益递增;但自2001年起α+β

α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047减小到2004年的0.691;B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150增加到2004年的0.196。说明人力投入的边际效率逐年减小,资产投入的边际效率逐年增加。

α一直大于β,表明近几年教师等人力资源比较充足,而实验室、教室、宿舍、图书馆等物力资源配置不足,成为制约高校产出的“瓶颈”因素。这一结果符合前面论证的高校“内涵型”发展模式,也与生均成本与规模关系的计量分析中的结果一致,同时也与国内其他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四、结论

(1)近年来高校规模按“内涵型”的模式发展,优于20世纪80年代“外延型”的发展模式。高校中存在规模效益现象,当规模较小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带来生均成本的降低;超过临界值时。生均成本下降的趋势不明显。由此认为。高校中存在适度规模。研究显示,当前高校的有效规模在2549~17685人之间,在此区间的规模扩大会产生规模效益,不在此区间的发展会产生规模不经济。2000~2003年高校规模均在有效范围内,2004年的高校规模超出了此范围。高校应充分认识“适度规模”的重要意义。适度规模的本质含义应是效益最大时的规模。当前高校的规模效益已呈递减趋势,今后单纯通过规模的扩大将很难带来成本的节约。因此,建议高校应放缓或紧缩规模扩张的步伐。

规模效益范文第4篇

摘要:规模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现象,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在市场上谋求占有率的提高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才能使开发成本降低。但是并非房地产开发规模越大越好,任何不顾市场状况、企业状况的盲目扩张有百害而无一利。如何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规模达到最优组合,是本文研究的要点。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规模经济;途径;支撑要素

一、房地产规模经济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包括各种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的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资源贮备、开发建设、资金、人才规模。它表明开发建设诸要素以及开发建设的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这种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划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划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标准,既可用劳动力、资金来划分;也可用其完成的开发量或正在开发的数量划分;也可用其中两个以上的要素同时作为划分的标准。

二、房地产规模经济要求

1.房地产企业初始规模的确定。为了确定房地产企业的适宜规模,必须首先确定房地产企业的起始规模。起始规模是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最小开发建设规模,是确定房地产企业最适宜规模的基础。起始规模应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各环节中的人才、资金、资源、设备等,并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规模的合理确定,是决定投资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依据。当房地产项目的最小规模低于起始规模时,不宜投入开发,而开发规模大于起始规模时,则应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按不同的规模,组成开发建设的合理性方案,并选择最优规模。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非常强,加上东部与西部差异,城市与县镇差异。因此很难准确确定具体的初始规模。原则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为适当;在小型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以小型较为适合。

2.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确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产企业规模,并非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还必须根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情况而定。为了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最适应开发规模,需要以企业最适宜规模为核算评价的标准,企业最适宜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开发建设过程,管理组织最为合理,各种生产要素能充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超过了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界限,投资和劳动力消耗的增加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将呈递减趋势。由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各种社会化分工合作机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顾问策划公司、工程有招投标的公司、监理公司、宣传有广告策划公司、销售有营销中介公司。企业从人员数量上考虑,大型企业人才数量只需要中型企业人数,中型企业人数只需要小型企业人员,没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确定企业最适宜规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特点合理选择。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消耗类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对比分析,在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不同规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企业最佳开发建设规模。当前企业最适宜规模应当以所拥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作为衡量标准。

3.企业最优规模的选择。企业最适宜规模是计算企业规模的依据,但并不是选定的企业实际规模。在选择企业的实际规模时,要根据社会需求量的大小,在企业起始规模和最适宜规模之间,经过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比较企业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计算同一年开发建设成本与基建投资额之和来进行。总费用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房地产规模经济实现途径

1.房地产企业购并是资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价收购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使购并企业获得的资产大大超过购并成本和购并价格,或超过新建企业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实施购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机。获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动机。企业购并可能以直接实现规模经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身内部扩张,逐步增扩股,增大股本结构,实现扩张,并以实现滚动开发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横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横向购并是同一产业中生产同类或存在替代关系的企业之间购并,具有直接的规模经济效果;(3)纵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企业纵向购并的规模经济实现也必须首先具备上述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条件,否则,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误区;(4)混合购并中的规模经济要获得混合购并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果,构成企业规模经济的各种支撑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产规模经济也可以在政府统一运作下完成。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规模开发。然后通过土地招投标市场,按照规划片区由各开发企业在竞标所得的地块上进行组团式或居住小区式开发。较为成功的实例就是南京市开发建设的“月牙湖小区”。它由建委、国土、规划局等部门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统一进行布局,综合配套,由十几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组团式、居住小区规模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企业战略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称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联盟在西方和日本企业界得到迅速发展。战略联盟是一种关系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具有传统企业那样明确的层级和边界,对于联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机动灵活。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践中,这优势互补的组织形式具有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很强,因此战略联盟中的各方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网络进入对方的地区市场。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外地市场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战略同盟可以克服较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招投标大型土地项目资金不足的劣势,在大型国有土地招投标中避免残酷竞争,哄抬地价,提高土地投资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战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产规模经济的支撑要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的主要支撑条件是:

1.拥有土地资源的支撑。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不仅是房地产业的直接开发和经营的对象,同时也是各类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础载体。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却可以作为未被开发的原始形态而独立存在,可以说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万源之本,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房地产企业仅能依据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的不同,购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权(依用地性质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周期长达40~70年,因此,要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在其可预见的预见期里,充分贮备土地资源。如果没有土地只能是空谈规模经济。

2.资金支撑。资金是房地产血液,房地产规模经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通过资金参与控制更多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开发项目,即房地产规模经济离不开庞大的资本投入。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积聚能力,以及进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能力,就其成为能否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条件。

3.企业家能力的支撑。当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规模以算术级数或几何级数增长时,特别是当房地产企业通过横向、纵向及混合购并若干企业,实现房地产企业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其管理的复杂程度、组织协调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企业的外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主要支撑条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产业是一个由政府政策高度垄断性行业,是一个受政府政策影响,对政策敏感性极大的产业。由于政府严格控制着房地产一级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使得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它决定了市场供求关系平衡位置,决定了价格走向。作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场规模支撑。市场规模即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规模经济是房地产开发的明显趋势。但由于其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即受开发建设地区人口因素影响。因此,并非开发建设规模越大越好,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规模效益递减情况。笔者根据多年房地产开发实践,提出如下规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100万人)一般不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规模:150万人~300万人)一般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一般宜进行特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开发规格以居住区为宜(建筑面积为50万m2~150万m2),资金筹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标准。

上述仅是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本着经营城市考虑,其开发规模应适当地提高一个档次,以利于城市综合布局。

3.市场范围支撑。市场范围与市场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市场范围大,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市场范围小,市场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市场范围,即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的销售范围,是一个市场空间概念。由于房地产所特有的地域性强,使用权得其开发建设的商品房一般不会超出以地级市、县级市销售的范畴。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随该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化的进程而市场范围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无限扩大,也会陷入规模不经济。

规模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RSI错位现象;资源丰度;游客规模;旅游收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2―0081―04

[收稿日期]2006―04―17;[修订日期]2006―10―31

[作者简介]李连璞(1976-),男,山东庆云人,西北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德州学院地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E-mail:dzllp2003@163.com;曹明明(1960-),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杨新军(1972-),男,陕西扶风人,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任务工作到事业型发展,到目前的产业化发展,旅游业已经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先后被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列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国内旅游发展迅速,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004年,国内旅游总人数11.0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710.71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6.67%和36.85%。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扩大国内市场及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就成为区域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因此,研究国内旅游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映射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间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旅游资源丰度相近的湖南和广东,2002年其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存在巨大的差异,湖南旅游接待国内游客0.5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26亿元,而广东则是0.77亿元和1012亿元,差异分析可以找出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具有实际意义。国内对区域旅游差异的研究已有相当基础,但大多是通过区域间要素比较的方法,并且对大尺度区域旅游系统的研究较少,代表性文献有保继刚(2002)采用入境游客接待量对中国28座重点旅游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地位的变化进行研究。

区域旅游资源、游客规模及旅游收入是旅游发展三大重要要素,旅游资源的丰度表征有多少优势旅游资源,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旅游收入是衡量旅游地发展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说明对资源利用“怎么样”的问题;而游客规模是旅游资源和旅游收入的媒介,可以用来表征旅游经济效益的潜力和旅游资源的吸引力,3种要素的均值化数据则说明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地位。如果假设区域其他条件相同,则其个体内部要素间的数量关系应是函数关系,然而,区域条件的内在差异(如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等)会使这种函数关系偏离甚至扭曲,造成个体内部要素之间的“错位”现象并表现出不同的组合类型,从而映射出区域之间的差异。由此,按要素关系一区域类型一区间比较的思路探讨区域之间的差异具有创新意义。

2 数据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思路

本文以要素为切入点,以行政省域为单元,对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资料的不可获得性和区域差异的不可比性,港、澳、台没有被列入研究范围)进行比较研究,采用2002年国内旅游统计数据及A级景点作为数据基础,按要素关系一区域类型一区间比较的思路,寻找省域要素间的组合类型,对31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类型划分,从而比较区域间旅游发展的差异,并提出转化路径及实现途径。

2.2 资料来源

以200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从其“地方旅游业”部分摘取2002年国内旅游相关统计数字,包括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两项指标,并对其进行均值化处理,将结果记入表1。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笔者统计了中国31省(区、直辖市)2002年A级以上景区(点),运用公式(1)对其进行丰度指数计算,并进行均值化处理,将其结果计人表1。

旅游资源的丰度指数:

R=2.5X1+1.5X2+0.75X3+0.25X4 (1)

式中:R代表区域旅游资源丰度指数;X1、X2、X3、X4分别为4A、3A、2A、1A景区(点)的个数;2.5、1.5、0.75、0.25分别为4A级、3A级、2A级、1A级景区(点)的权重。

3 RSI组合类型及转化路径

3.1 S―I组合关系

将表1中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国内游客规模(S)和国内旅游收入(Ⅰ)的均值化数据在笛卡儿坐标系中构建S―Ⅰ组合态势图(见图1),平均值1作为临界点,对其进行区域类型划分。

图1显示:各行政单元的游客规模和旅游收入之间的组合关系存在差异,可以分为4个区域类型。

Ⅰ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与国内旅游收入均超过平均值,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辽宁、湖北;

Ⅱ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少于平均值,但国内旅游收入超过平均值,包括天津、福建;

Ⅲ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超过平均值,但国内旅游收入低于平均值,包括河北、湖南、云南、广西;

Ⅳ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及国内旅游收入均低于平均值,包括重庆、陕西、山西、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贵州、海南、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

笔者将4种组合类型定义为“规模一收入同步区”(Ⅰ区和Ⅳ区)和“规模一收入错位区”(Ⅱ区和Ⅲ区)两大主类,并进一步细分为4个亚区:强同步区(Ⅰ区)、弱同步区(Ⅳ区)、优等错位区(Ⅱ区)和劣等错位区(Ⅲ区)。

3.2 R―S―Ⅰ组合类型

结合旅游资源丰度指数(R),对上述类型进一步划分,原则上可以分为c21・c21・c218种类型: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强同步区(Ⅰ区):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辽宁;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弱同步区(Ⅳ区):陕西、黑龙江;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优等错位区(Ⅱ区):无;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劣等错位区(Ⅲ区):河北、湖南、云南、广西;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强同步区(Ⅰ区):上海、河南、湖北;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弱同步区(Ⅳ区):重庆、山西、安徽、江西、吉林、贵州、海南、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优等错位区(Ⅱ区):天津、福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劣等错位区(Ⅲ区):无。

剔除掉研究范围内的空缺类型,中国各省(区、直辖市)的国内旅游发展目前可以被分为6种类型(见表2)。

3.3 类型特点及阶段转变路径

A型:属于旅游发展正常的区域,其三要素间有正相关关系,但旅游地发展的后劲不足。其优势地

B型:旅游发展不正常区域,其优势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旅游发展有后发优势,应以市场+产品为导向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打造自身旅游形象,按照B―A、或B―C―A的路径转变。

C型:旅游发展较为正常,旅游地得到消费者认同,但引导消费或管理有问题,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旅游产品需要进一步拓展,培育消费点,尽快把数量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优势,极易向A型转变。

D型:虽属于旅游发展不正常区域,但这种“不正常”却是地方政府的最爱,其缺点是风险高,特别是河南和湖北,易向E型转变。今后旅游发展应以资源+形象为导向。

E型:旅游发展正常,三要素呈正相关关系,不易把旅游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旅游发展的风险高,如对旅游发展重视,易向D型或F型转变。旅游发展应以资源为导向,培育极品旅游资源,尽快扩大自身的知名度。

F型:此类旅游地资源等级低,游客数量少,但效益高,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较小,极易向E型转变。如果注意旅游的后续开发及无形旅游资源的挖掘,也会向A型转变。旅游发展应以资源为导向,挖掘区域隐形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4 基本结论与讨论

(1)中国旅游目的地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受旅游地的地域条件、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2)理想的“资源一游客数量一收入”之间应该是呈正相关的函数关系,而区位差异等扰动要素会使其变形甚至扭曲。研究结果证明“资源―游客数量―收入”之间存在错位现象。

(3)资源条件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其赋存情况和质量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A型;旅游资源并不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决定性因素,旅游业发展的复杂性会导致错位现象:资源条件好但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如B型和C型。而有些区域资源条件差但旅游业发展水平高,如D型。

(4)规模不等于效益。游客规模不能够成为衡量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指标,旅游收入才是旅游发展的经济目标,如Ⅱ区和Ⅲ区,其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之间存在错位现象。

规模效益范文第6篇

当前我国肉牛养殖业呈快速发展势头,牛肉价格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大。目前,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随着牛肉质量的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的健全,我国牛肉出口潜力增大。三是在人工成本增加、饲料价格上涨、肉牛供应偏紧等因素影响下,肉牛价格必将维持在较高位点,养牛效益也终会与肉牛养殖周期长、高投入的特点成正比,实现稳步提高。

二、肉牛养殖效益

市场调查表明,若购进架子牛,集中短期育肥100天,日增重1.1公斤,按保守的市场收购价格16元/公斤计算,每头牛销售增收1760元,去掉养殖成本690元(精料300公斤、草料600公斤需投入560元,每头牛的人工费为80元,防疫检查费为20元,水电费为30元,合计690元),可获纯收益1070元。年初购买一头体重150公斤的优质牛犊育肥,到年底销售时可达到450公斤,售价7200元,去掉成本约3500元,一头牛从年初到年底的纯利润约为3700元。

三、规模化养殖肉牛的饲料管理

因南方地区牧草品种单一,使得肉牛养殖过程中常出现营养牛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根据当地气候种植一些营养价值高的牧草;也可以储藏青饲料或是制作氨化饲料,提高饲料营养价值。青饲料经过储藏后,能使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得以保留,在不同季节为肉牛提供足量的养分。秸秆经过氨化处理后,质地变得更为柔软,易于肉牛消化。再加上这种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促进肉牛生长。在储存青饲料过程中,可以选用玉米或甘蔗尾来进行制作。一般宜选择乳熟期玉米整株储藏,将其切成4厘米左右的段,放人四壁都铺有塑料薄膜的储池,并保证其厚度,最后进行填装,填装之后进行封存。1个月之后可以使用。秸秆氨化技术就是将没有发生霉变的稻草进行切割,按照一定比例用尿素混合搅拌,搅拌后用塑料布密封起来,两周之后可以使用。

在增效养殖管理中,一般是以年龄、体重、性别和营养状况为依据对肉牛进行分类饲养。其中可以对种牛和犊牛进行散养,使其更为自由并促进其生长,而对肥牛则可以采用拴系形式进行饲喂,并保证拴系长度。当肥牛处于生长期时,其生长速度较快、瘦肉率高且饲料报酬较高。这一时期的肥牛应该散养,之后再进行育肥。

四、肉牛防疫管理

要按计划进行疫病预防和保健,确保其健康。如果发现异常,必须及时处理。在改善饲养管理、提高牛群体质、增强抗病力和免疫力的同时,要注重培育适应饲养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和消毒卫生保健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创造适宜的养殖生态环境,保障肉牛养殖有预期的综合效益。要特别注意对肉牛寄生虫病的防治。寄生虫能引起肉牛慢性消耗性疾病,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品质量,甚至威胁肉牛生命,造成大批死亡。寄生虫主要有肝片虫、绦虫、吸虫及皮蝇等。要根据各种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和生物学特性,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进行预防性驱虫。每年要定期两次和多次驱虫,驱虫后及时清理垫草、粪便,对其进行堆积发酵、焚烧和深埋,对地面、墙壁、饲槽进行消毒,防止虫卵、虫体污染而再次引发感染。发现病畜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五、环境管理

1.管理人员要对生态保护问题予以重视。目前,很多规模化的畜牧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畜牧场的管理人员对日常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够重视,不能够将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2.环境监测等职能部门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现代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越来越快,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对畜牧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

规模效益范文第7篇

红包是年关最后的心跳。数笔来自政府的“红包”在年关临近之际,就让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心跳了一把。

2009年12月18日,京东方宣布,已经收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拨付给旗下子公司京东方光电2009年12月31日之前银行贷款财政贴息资金20,000万元,京东方光电将把此项资金计人“营业外收入-财政补贴”科目。与此同时,其8代线项目获得30亿元增资的消息也传了出来,京东方斩获不小。

此前的12月初,京东方合肥公司、成都公司出分获2.6亿元和5000万元的补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这些资金将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可计人当期损益,确认为当年利润。因此,这些红包将对京东方2009年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公司扭亏有望,但它向政府申请贴息的做法也引起了部分业界人士的质疑,甚至引发了唱衰论调。

不愿“戴帽穿星”

京东方曾于2009年12月8日公告了向北京市、合肥市、成都市相关部门申请的总计6.3亿元的科研补贴和贴息。京东方有关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补助方式获得资金,表明国家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此类高新技术和掌握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上市公司通过申请政府补贴来缓解经营困难、维持盈利是一个重要的渠道。特别址像京东方这样属于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申请科研项目的拨款资助。”天相投顾一位分析师指出。而据了解,京东方以前也申请过政府补贴,不过没有2009年那么多。

由于整体利润水平并不令人乐观,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正全力减亏。他也在公告中承认,如果公司在2009年12月31日前收到前述款项并确认为当年利润,将大幅减少本年亏损。资料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京东方的主营业务收入43.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0.26%;净利润亏损7.57亿元,同比下滑8倍。根据京东方2009年10月29日披露的业绩预告,公司2009年度将出现经营性亏损,预计亏损高达10亿元。如果连续两年亏损,刚摘下不久的ST(特别处理)帽子或将再次被京东方戴上。

京东方正在通过申请补贴以及出售资产减亏甚至避免亏损。也就在这段时间,该公司以公开挂牌的方式。拟转让其所持北京京东方置业有限公司70%的股权。日前出现的合格受让方北京东电实业开发公司拟受让价格为20020万元。该交易完成后,扣除所得税及相关费用,可增加公司利润约1亿元。年关将近的京东方除了享受来自政府的红包外,自身通过剥离资产来取得一定投资收益。王东升正多招并举。

“戴帽穿星”(*ST――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令上市公司不安,京东方自然也不例外。分析人士预计,经过多方努力,京东方有望获得7亿至8亿元的资金,加上2009年第四季度行业有所好转,以及公司自身的各种举措,不会继续出现大幅亏损。尽管前三季度亏损超过7亿元,京东方2009年仍然有望实现盈利。

多方埋伏集结

在收到政府“红包”的同时,京东方仍时刻不忘积极挖掘自身潜力。亏损并不影响该公司的投资步伐,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它的前进脚步从未停歇。

2009年4月底,京东方液晶6代线项目在合肥新站试验区开工;同年底,6代线项目计划完成设备招标,2010年5月设备进厂房;此外,整个为外界所怀疑的京东方到底有没有能力建设8代线,也随着2009年10月19日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京东方8代线正式动工,暂告一段落。

2009年12月17日,京东方第8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获得了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30亿元的增资。但这投资额巨大的8代线项目只不过是京东方未来蓝图中的一部分,公司在股权投资方面亦有所斩获,以其所持北京电子城2.73%的股权认购了981.94万股兆维科技新发行股份,并于12月14日办理完股份登记手续。

经过16年的发展,京东方现已形成6大业务单元。分析人士认为,随着6代线、8代线的陆续开工建设,公司未来或将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旗下多条生产线的正常“输血”。

目前,京东方旗下在运营的分别是一条5代线和一条4.5代线,其中位于成都的4.5代线已于2009年10月投产,加上在北京投资280亿元再建的一条8代线和已完成设备招标的一条6代线,到2011年,京东方将拥有4条液晶生产线,有可能在国内率先形成品种齐全的液晶面板制造体系。如此一来,以北京为中心,成都和合肥为分中心的TFT-LCD研发生产基地,在整体上提升了京东方在TFT-LCD显示领域的竞争力,对平板显示产业链的国产化配套也将起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盛宴下的隐忧

在面板行业的“冰河期”,仍执着于“烧钱”的京东方引起了业界担忧。业内有观点认为,京东方的扩张可能伴随着产业风险,能否盈利是未知数。

2009年以来,国内宣布投建的7.5代以上生产线已多达7条。据悉,高世代线主要应用于下游的平板电视行业,虽然该行业2009年第三季度增长达到了22.24%,但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增长已经达到了相对的高峰,因此,后期增长有可能趋缓甚至下滑。而国内外厂商产能扩张计划大体实施时间相近,产能暴增后很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

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Seare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曾在“2009中国平板显示会议”上预测,2011年到201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但在日前,工信部要求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平板玻璃工业可持续发展,严控新增产能。这被不少人士视作工信部亮出的黄牌,限制面板投资的信号。

对此,DisplaySeareh中国区经理张兵并不认同,他认为工信部说的平板玻璃主要是指建筑装饰用的玻璃,并非是平板电视,不能依此条例认为工信部限制面板投资。“中国面板产能几乎仍为零,忧虑产能过剩为时尚早”。

但是,DisplaySearch报告还同时显示,9年来,全球七大液晶面板制造商中,仅三星、LG、友达、奇美和夏普5家整体盈利,而在过去的一年中,后三者全部遭遇亏损。在国内,三家专业的TFT-LCD厂商,京东方、龙腾光电、深天马业绩均不稳定。其中,京东方进入液晶面板制造产业5年来,除2007年有约6.91元的净利润以外,其余年份皆为亏损,如今累计已超过40亿元,面板行业还处于“冰河期”。

规模效益范文第8篇

关键词:钦南地区,养殖业发展,经济效益,规模效益

钦州市钦南区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区》的前沿中心地带,北距南宁市百余公里,濒临北部湾,东连北海市,西接防城港市,南拥钦州港,是钦州市辖区。钦南区是国家沿海水产星火产业带组成区域,我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以农业为主的完全县级建制区,辖12镇,1华侨农场和四街道办事处,人口总共68万人,农业人口40万(58.82%),总面积2214平方公里。享有“中国大蚝之乡”、“全国优秀郊县(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等美誉,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连续四次通过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

钦州对虾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量较大,不会出现产品滞销,市场风险较小。

近年来,钦南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水产业遵循“优质、高产、高效、健康、安全”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对虾产业已形成了苗种、饲料、药物、养殖、流通一系列化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是我区水产领域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一个行业。

钦南区对虾产业发展也面临着难点与问题,尤其是种苗缺乏自主品牌,没有当地的亲虾培育,长期依赖其他地区;养殖技术参差不齐,部分养殖户主要靠运气,致丰年增产,灾年减收;产业化程度较低,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健全,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不完善,带动转化能力不足,制约了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农民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对虾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收等方面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就这一对虾养殖中的难题,2014年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推出课题――《钦南区对虾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示范》,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实施,并得到大力支持。该项目于2013年8月开始筹备,共投入1161万元,分五阶段开展,实现纯利润共1665万元,并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该项目的研究如下所述:

1 2013年钦南区对虾养殖的现状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钦南区海水咸度适宜虾、大蚝、鱼类等水产品的繁殖与生长,水产资源丰富,渔业潜力巨大,2012年经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主攻对虾产业的示范县,对虾养殖业是当地农民主要收入。然而对虾养殖成功率不高,部分养殖户靠天吃饭,对虾育苗技术大多偏低,效益不突显,对于水生动物疾病也常常束手无策,听天由命。

2 项目规模

2.1 示范基地

共三个:康熙岭镇谢德鱼虾养殖场(450亩);康熙岭镇白鸡村对虾养殖基地(150亩);广西海纳绿洲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犀牛脚对虾养殖基地(占地1034亩,养殖面积950亩)。

犀牛脚镇沙角村的钦州海纳绿洲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对虾生产基地(占地1034亩、养殖水面950亩),主要应用推广对虾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对虾养殖技术、水质调控技术与对虾病害综合防治等养殖技术。省科技厅委托钦州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专家对其测产(2014年10月20日;2015年7月),亩产值(21906.72元;24979.20元)。

康熙岭镇团和大队青草坪村南围谢德鱼虾养殖场,养殖面积600亩;建立冬棚健康养殖面积2亩,主要应用推广对虾冬棚健康养殖技术。放苗时间2014年12月12日,平均成活率82%,产量是3640kg,产值26.2万元,毛利润50062元/亩。

康熙岭镇白鸡村及团和村对虾养殖基地养殖面积分别是150亩,主要应用推广微生物肥水养殖技术。

并且,建立钦南区尖山镇钦南区鑫农农业生产观光生态示范园,利用生物与农机技术紧密结合,从养殖池水的物理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到水产品的投料饲养、病害防治,全部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远程数字化采集数据,按照设定健康养殖指标自动化机械操作可全程解决的方案,是无季节、不分日夜的水产健康养殖系统:保证养殖水产品高产量、健康高品质,还可将其排泄物及肥水种植果蔬。循环利用,节能、环保、健康,展示给游客观赏及学习。

例如,南美白对虾养殖自放虾苗后,通常需要进行90天以上的养殖,才能达到上市规格。在这个养殖过程中,对虾的排泄物、残饵和生物尸体等有机物不断积聚,对底质产生污染。当虾蟹池塘底质发生恶化时,每667O可施用1kg底改菌(1瓶)+4kg腐植酸钠或 5kg沸石粉加适量水浸泡4―6h后均匀洒塘。情况严重的可连续施用2次。pH偏高时可施用降碱菌。

施用微生物时注意菌体活力及菌体数量,一般要求含3亿个/毫升以上的活菌体,且活力强,同时注意制剂的保存期,随着保存期的延长,活菌数量逐渐减少,故保存期不宜过长,并且打开包装后尽快使用。

2.2 人员和设备配置

钦南区科学技术局:行政编制4人,实际人数7人,其中本科5人,大专2人,有中级技术职称5人,初级技术职称2人。科技局下辖“钦南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增挂“钦南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牌子:定编、在编 2人。全区12个镇(场)及四个街道办事处均配备了科技副镇长、科技助理;

钦南区水产技术推广站:钦南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下属的二层事业单位(增挂钦南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水产养殖工程师2人,技术人员4人,单位配套有水生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配备有电子微显镜、恒温培养箱等一批实验器材。该站多次成功组织实施辖区内的水产类项目,均取得显著效果;

课题组:9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专业覆盖水产养殖、农业科技管理、行政管理等,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合理。

钦南区康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举办3期对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社员200人次,辐射带动养殖户500户;贯彻、推广应用对虾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对虾养殖技术、水质调控技术与对虾病害综合防治、微生物肥水养殖技术等技术。

2.3 该课题知识产权:属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符合本地区应用的技术。

3 课题发展措施

由钦南区科技局统一领导,争取政府资源,落实责任,强化财务管理和创新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协会等成功经验和模式。同时,动员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引导国家高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对海水立养殖科技服务体系开展多种方式的科技合作和对口帮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需加强当地农民的培训,培育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开拓进取、愿意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新型农民,突破当地对虾养殖业发展的制约。

4 课题的成果与效益研究

技术支持:建立了钦南区兴桂南美白对虾良种场和钦南区兴科水产种苗场两个优质南美白对虾育苗示范基地和最先进的水质处理系统。选派谢龙伟、阮良鹏、陈家珍等3名具有对虾养殖及育苗技术的科技特派员,提供育苗和技术支撑,得到基地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经济效益:生产基地盈利1570万元,良种繁育基地盈利95万元,总纯利润1665万

社会效益:课题实施期间内,编制了《钦南区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培训教材》2000多份,先后举办开展了13期对虾养殖培训班,共培训人员1583人次。培训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实用,得到基层养殖户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区科技局组织摄制了“对虾养殖好帮手”实用技术视频教材,通过媒体等方式推广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成效更为显著。

环境效益:项目规范对虾生产技术和使用新技术,减少污水排放和渔药使用,提升对虾品质和产量及安全性;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增强钦南区对虾的市场竞争力;减少水源污染,优化生产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实现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 课题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指导服务跟踪不到位;资金缺乏,示范建设还尚未完善;重视和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基层群众和部分养殖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