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细胞

白细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细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细胞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应用各种去除白细胞的方法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从而预防和减轻输血不良反应,是现代输血的发展趋势。方法:随机抽取100例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不同疾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样例次、相同疾病使用未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病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发生输血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 01)结论:应倡导应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减轻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质量。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28-02

白细胞虽然是血液细胞中的重要成分,但现代医学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如白细胞等是一种“污染物”,其同种异体输注会产生白细胞抗体,从而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淋巴细胞抗原(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白细胞还是一些嗜白细胞病毒的载体,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剂,将具有传染这些病毒的危险。因此,血液及其成分去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和临床具有重要作用[1]。笔者对我院100例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患者和100例疾病类型、年龄、性别比例、用血量相当,具有可比性的未去白细胞输血病人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将我院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间输血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各抽取病例100例。选择疾病为血液病、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妇科疾病等,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病例为观察组,未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相同病例、相同疾病组为对照组,输血量200~4000 ml,年龄20~92岁。观察组: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龄50.2岁;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2.6 岁。

1.2白细胞去除:白细胞过滤器( FTSRC102 型) (南京双威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其白细胞去除率> 99. 99% ,红细胞回收率> 93. 4% ,完全去除血液中的微小凝块和微聚物体。另外,利用血液辐照仪对血液制品进行γ射线辐照,灭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也可减轻受血者的输血反应,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在输入血液或血液某种成分的过程,或输血结束1~2 h内,体温升高1℃以上,以发热、寒战为主,重度反应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

1.4统计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 01)见附表

3 讨论

输血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手段之一,但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常常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原因是受血者机体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再次遭遇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时,受者抗体与供者的白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刺激内源性致热源从供者白细胞中释放,引起发热反应。据统计临床发生率在10.2%~41%,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2]。有研究证明,若一次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白细胞含量低于5×109 /L,就能有效地防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因此,输血前去除供血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行之有效的方法[4]。本研究中对照组输血时未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其输血后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远高于观察组。

附表两组患者输血反应情况比较

同时,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可以防止异体免疫反应,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减少输血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功能异常、器官再灌损伤,延缓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以及增加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同时除去了某些病毒,如HIV、CMV、HILV21、禽流感、疯牛病的载体,能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风险[4]。另外,有学者[4]研究发现,接受去除白细胞的同种输血病人比不去除白细胞的术后感染率减少9/10, 可能与受血者输入白细胞引起自身细胞活性抑制有关。据王军等报道[5,6],白细胞过滤器在体外循环能有效保护肺功能,心肌再灌注损伤方面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推广去除白细胞输血。[7]法国从1998年以来对浓缩红细胞、浓缩血小板两种血液成分有计划地去除白细胞,为了预防疯牛病经血传播,美国也采取普遍性去除白细胞输血,欧美发达国家的输血规范中,要求血液中心发送的临床用血制品残留的白细胞量应

参考文献

[1] 赵树铭,林武存,刘景汉. 白细胞去除及临床应用进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 ,10 :478-482.

[2] 于洋,刘景汉,欧阳锡林,等. 白细胞过滤器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J]. 中国输血杂志, 2003,16 (3) : 180.

[3]熊志高,罗贤瑞,李鸣. 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J]. 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2) : 130.

[4]方晓蕾,去白细胞输血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 ,26(6).

[5]王军, 徐志云, 张宝仁, 等. 白细胞过滤器保护肺功能的实验研究[J]. 医学杂志, 2001, 26 (4) :267- 269.

[6]王军, 徐志云, 王志农, 等. 滤除WBC 含心肌保护液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0, 7(3): 145- 148.

白细胞范文第2篇

作者:何安迪

之一对付肉杆球菌

出场人物:白细胞(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肉杆球菌

武器:T细胞(T型镖)B细胞(超粘液)巨噬细胞(其实也没有什么武器,就靠一张大嘴吞噬敌人)、肉杆球菌(病毒棒)

任务:消灭肉杆球菌

正文正式开始:

有一次,正在休息的白细胞团忽然接到了一个任务,是主人身体深处有一群肉杆球菌在破坏主人的身体,需要白细胞立刻消灭他们,否则主人就会得病。

白细胞们立刻赶了过去,到了哪儿,只见黑压压的一片,细菌数不胜数,T细胞,巨噬细胞勇敢地跑过去,T细胞飞去一堆飞镖,把肉杆球菌其中的一个军团杀得死的死伤的伤,落荒而逃。B细胞也一样,对这病毒就是一堆黏液,又把肉杆球菌的另一个军团全部病毒手粘手身粘身的动弹不得。巨噬细胞也在一口一口的吞噬肉杆球菌,还啧啧嘴巴说:“这真是我有史以来吃得最美味的大餐了。”“小心病毒棒!”B细胞对T细胞喊了起来。“啊哟!”T细胞躲避不及挨了几棒,B细胞接着也挨病毒棒了,接着巨噬细胞也逃不过这厄运。

眼看白细胞团坚持不住了,这时援军赶到了,只见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威风凛凛。肉杆球菌也不示弱,仗着人多势众的份上,一排倒下,另一排接着冲上来,可这样终究还是没有用,它们哪里打得过精神抖擞的白细胞啊。只得落荒而逃。白细胞见了,哪里肯放过它们,立刻乘胜追击,病毒军跑到自己的营地里就累得喘不过气来,而白细胞又追了过来,自己只有几百名士兵了,哪打得过白细胞啊。白细胞追上来了,左看看右看看不见人,但是很快的发现了肉杆球菌的老巢,他们立刻冲了进去,但是仍然不见病毒,好哇!居然敢躲起来,那我们可要乱轰一气了,说完,白细胞就开始乱轰了,他们有飞镖的扔飞镖,有黏液的放黏液,那些没有武器的巨噬细胞就把军团里的屋子(也就是有毒的血细胞)一个一个吞掉,这回看它们往哪儿逃。

最后,白细胞一举战胜肉杆球菌。

之二和流行性感冒病毒斗争

出场人物:白军长、白部队士兵、流行性感冒病毒

武器:白军长(跟屁虫导弹)、白部队士兵(红外线扫描枪)、流行性感冒病毒(激光型病毒枪)

任务:打败流行性感冒病毒

刚对付完肉杆球菌,后面又来了一队流行性感冒病毒。白细胞战士们忙不过来,只好向白军长求救,请求他带白部队士兵前来救援。

白军长见到有这样能显示自己的威力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了,他把跟屁虫导弹的目标锁定到战场上,坐上去,带着白部队就出发了。当他们到达战场上,就马上跳下地上,因为与跟屁虫捣导弹要是接触到某样东西就会爆炸。弄不好,炸到自己人了。

“哟,今天怎么地上连一个人都见不到啊,不是飞到天上去了吧。”白军长说。话还没有说完,头顶上就飞过来一架飞机,这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军的飞机,白军长又说:‘这些飞机就像苍蝇一样令人讨厌。整天在天上没头没脑的乱飞,谁愿意见到他们。”幸亏白军长带来了雷达,锁定全战场的位置,还能显示出敌军从哪儿过来呢。遇到敌人只要在雷达上显示的敌人的位置上点一下,跟屁虫导弹就会立刻向那个方向飞去,要是敌人向不同的方向飞去,跟屁虫导弹又会跟着过去。这简直象玩游戏一样简单。白军长点击了雷达上的飞机,马上发射导弹,那几架飞机立刻不见了,这就意味着他们被炸掉了。

白军队也用红外线扫描全区域,发现病毒敌军就轰过去,这样子,病毒的武器根本就用不上,就被白军长带领下的白军队打败了。

之三:恶战病毒大王

人物:白细胞(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白军长、白部队、白细胞大王、病毒大王

武器:T细胞(T型剑)、B细胞(带刀黏液枪)、巨噬细胞(黑洞盾和剑)白军长(跟屁虫导弹)白部队(红外线扫描枪)白细胞大王(氢弹)病毒大王(病毒弹)

任务;消灭病毒大王

总算到了最后一个阶段,病毒大王来了,可是,T、B、巨噬细胞,白军长白部队谁也打不过病毒大王。反倒都被病毒大王打败了。只剩下白细胞大王和病毒大王了。

白细胞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全血;去白细胞全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

溶血是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损或裂解释放血红蛋白引起血浆颜色改变,储存期末红细胞制品的溶血程度是评价保存红细胞质量的重要参数,常用溶血率来表示。虽然已有多种措施能提高红细胞在血液制备、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但红细胞离体后仍将增加溶血的危险,其溶血率并随保存期的延长而明显升高。红细胞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过高,对于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中增加了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标准,作者于2012年8~12月对全血﹑去白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采血用由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有限公司提供的采血袋与白细胞过滤器一体的四联袋(血液保存液为CPD-A;红细胞保存液为MAP,含腺嘌呤、甘露醇﹑氯化钠﹑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和磷酸二氢钠),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德国贺力士),低温操作台,分浆夹,热合机,无菌结合机,冰箱(4℃±2℃,日本SANYO公司)。

3讨论

由表Ⅰ可以看出,三种不同血液制品储存期末溶血率均低于0.8%,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但也发现储存期末溶血率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结果也显示,三种不同血液制品储存期末溶血率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虽然过滤前混匀及过滤使部分红细胞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降低,增加了储存期末溶血的风险,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白细胞在保存期间破损导致的红细胞溶血,因为未过滤血液中存在的白细胞可能导致增加保存期间的溶血,由于在保存期间,白细胞破损并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和酶如过氧化氢和蛋白酶等,已有报道指出,保存期白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可造成红细胞溶血,破坏红细胞的代谢和活性。

本研究对三种不同血液制品储存期末溶血率进行分析,其检测样本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不能以偏概全,因为血液离体后虽然有保养液保存,但血液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细胞膜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红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变形性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能及血液流动,特别是通过微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6]。因此为了提高输血安全,保证血液质量,血液在采集、制备和保存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全血必须完全抗凝,避免采血量不足或过多,未经充分抗凝的血袋中有可见凝块,切勿使用。②严格按按厂家说明使用白细胞滤器,成分制备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并定期检测以保证设备使用按厂家说明进行。③保存超过1d的全血,在制备过程中必须特别小心,避免将装有血液的血袋反复振摇﹑挤压,白细胞过滤前可以用2次颠倒血袋方法来进行血液混匀,滤器的初始化应采用自然重力,避免将血液强行通过滤器,过滤过程中避免气泡进入过滤系统。④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过程中应避免高速离心,防止红细胞过度压缩,红细胞用保养液悬浮时要小心,避免红细胞被破坏。⑤全血或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必须在合适的容器中运输,此容器必须保持血液制品在规定的温度内,不要将血液储存在冷库的通风口,此处温度有可能低于规定的2~6℃。

参考文献

[1]NightingaleMJ,NorfolkDR,PinchonDJ.Currentusesoftransfusionsets:acauseforconcern.TransfusMed,2010,20:291-302.

[2]陈冬梅,任芙蓉,龚晓燕,等.全血、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调查.北京医学,2012,34(8):773-775.

[3]王云英,李兴录,张莉萍,等.血液经白细胞过滤后红细胞膜的损伤.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2):210-212.

[4]陆瑶,张嘉卿,周晨,等.白细胞滤除、离心对红细胞的损伤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23(4):212-213.

白细胞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湿疹;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表达特点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208-04

湿疹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后迁延难愈,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主要表现为瘙痒及红斑水泡等临床表现,慢性期会出现表皮细胞间隙的水肿,存在不同程度的棘层的肥厚和淋巴细胞浸润。外源性的因素主要是由气候及环境条件、外在的理化因素的刺激相关,内源性的因素与系统性疾病、情绪、精神等因素有关。但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Th2的免疫反应性疾病相关,Th1/Th2失衡是湿疹的重要机制之一,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7是一种多潜能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免疫效应,不但可以刺激前体的B细胞,还可以促进T细胞的分化和生长,目前对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还尚少;白细胞介素-25是近年发现的Th2细胞因子,可以协同诱导Th2相关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和上皮细胞分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湿疹作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对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的研究较少,因此进一步探讨两细胞因子在湿疹患者中的特异性表达对深圳的发病机制的探讨有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并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确诊为湿疹的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龄(46.3±10.2)岁,按照临床表现进行分期,急性期患者35例,其中男17例,女18例,平均(46.3±10.2)岁;亚急性期患者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7±11.3)岁;慢性期患者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9±10.4)岁。同时纳入我院体检科检查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5±9.6)岁,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对湿疹的诊断标准进行制定。

1.3纳入标准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2)年龄20~60岁;(3)过去的1个月内没有服用过抗组胺类药物;(4)依从性强,愿意接受本临床研究。

1.4排除标准

(1)年龄60岁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2)有免疫系统疾病或其他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3)不愿意接受本临床研究,依从性差的患者。

1.5研究方法

1.5.1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上海西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的浓度水平。设置标准品孔、样本孔和空白孔,标准品孔各加不同浓度的标准品;样本孔中加入待测样本,空白孔不加;除空白孔外,标准品孔和样本孔中每孔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检测抗体,用封板膜封住反应孔,37℃恒温孵育。洗板,每孔加入底物,37℃避光孵育。滴加终止液并立即在450nm波长处测定各孔的吸光度(OD值)。详细操作步骤严格按照Human IL-7/IL-25 ELISA kit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连接计算机绘制标准曲线,并求得血清中IL-7、IL-25表达水平。

1.5.2其他实验室指标检查 血常规、血液生化、尿蛋白定量、尿常规、血沉等均由医院检验科、免疫学实验室完成。

1.6统计学处理

所有收集的数据资料均妥善存档,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做统计分析。本研究中计量资料数据正态分布资料采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遵循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百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湿疹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中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水平比较

观察各种受试者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水平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湿疹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实验室指标比较

4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数据比较,结果显示,湿疹各组患者与对照组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相关性分析

湿疹患者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实验室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7与白细胞介素-25的表达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见表3。

3讨论

湿疹是一种发病于表皮即真皮层的非传染性皮肤病,可以导致皮肤出现红斑、糜烂、水泡等炎症性反应。多发病于过敏性体质患者,由于机体受到外界的刺激或由于慢行系统性疾病等引发。可伴有剧烈的疼痛或者瘙痒,且症状迁延难愈,给患病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影响着正常的工作生活。目前临床上根据湿疹的临床特征及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三种主要的类型。长期以来人们根据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分为Th1和Th2两种,其中Th1主要分泌的是干扰素介导细胞的免疫,Th2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而激活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等抗体,两者都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两者的平衡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发挥着重要的机制,近年来发现的新型的Th-7,通过动物实验表明其在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诱发自身免疫系统及过敏性疾病,具有很强的促进免疫炎症的作用,诱导多种细胞发生炎症介质,其主要的效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7可能参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的过程,在迟发性接触反应及气道过敏性反应中气道明显的调节作用。白细胞介素-25可以通过增强活化的Th2的扩增,促进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与细胞浸润为特征,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25可能参加表皮细胞的变态反应,通过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的固定效应器产生,在呼吸道中聚集可以提高Th2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

本研究结果提示,湿疹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慢性期患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此研究结果提示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参与了湿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随着疾病的严重加重,湿疹的进展期的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表达水平要高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其他临床研究也发现在过敏性哮喘的患者中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中的白细胞介素-7高于对照组,表明白细胞介素-7与哮喘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参与了过敏炎症反应发展。另一项持续性慢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发现白细胞介素-25表达水平表达增高,与炎性倾润细胞数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提示白细胞介素-25表达增高可能促进慢性炎症和组织的重塑。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25本研究发现也是引起湿疹患者一系列症状的其中一种重要介导因素。

白细胞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大蓟总黄酮的抗肿瘤机制,主要研究大蓟总黄酮对荷瘤小鼠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2(IL2)的影响。方法通过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 mRNA和IL2 mRNA的量来研究大蓟总黄酮能否促进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 mRNA和IL2 mRNA。结果大蓟总黄酮能够极为显著地提高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和IL2的转录水平(P

【关键词】 大蓟总黄酮 白细胞介素 1 白细胞介素 2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it th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es in Cirsium japonicum DC at molecular level, the effects of the total flavones on the interleukin 1(IL1) and interleukin 2(IL2) in the tumor-bearing mice were studied. MethodsThe IL1mRNA and IL-2mRNA detected in the spleen cells and abdominal cells of the tumor-bearing mice by highly sensitive RT-PCR technology. ResultsThe total flavones in Cirsium japonicum DC could enhance the expression of IL1 and IL2 mRNA(P

Key words:The total flavones in Cirsium japonicum DC; IL1; IL2

大蓟为菊科管状花亚科菜蓟族蓟属植物Cirsium jiaponicum DC.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1],我国各地均产。大蓟性凉,味甘、苦,归心、肝经,功效为凉血止血、祛淤止痛。大蓟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文献报道其多聚乙炔具有抗肿瘤作用[2]。其总黄酮在体内有抗肿瘤作用并能提高肿瘤小鼠的免疫功能[3]。

细胞因子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一类重要蛋白质物质。许多中药可以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如促进干扰素生成,促进白细胞介素生成,诱生肿瘤坏死因子等)来增强动物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IL)能活化B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都有促进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例如枸杞子能促进老年小鼠产生IL-2;中华猕猴桃提取物能使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活性明显升高;黄芪多糖能使大黄脾虚模型小鼠低下的IL-2活性升高,而对正常小鼠无影响;青蒿素抑制IL-2的产生;银耳多糖高浓度时则降低小鼠脾细胞培养液中的IL-2的活性[4]。一般来说,细胞中某种mRNA的数量是其编码基因活性的直接反映。所以某种mRNA的定量是随着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编码基因表达活性的变化而有所不同。RTPCR具有很高的敏感性[5,6],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组织、或相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中mRNA表达状况的相关性。

1 器材与方法

1.1 供试动物

昆明种标准小鼠,体重(21±2)g,雌雄各半,由四川中药研究所提供BalB/C纯种小鼠,体重(20±2)g,雌雄各半,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提供C57BL/6J纯种小鼠,体重(20±2)g,雌雄各半,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提供。

1.2 大蓟总黄酮的制备

将大蓟70%乙醇提取物与硅藻土拌样挥干后,装入玻璃管柱中,用石油醚流洗,去除其中的叶绿素和极性较小的成分;流洗结束后倒出硅藻土化合物,挥干溶剂重新装入玻璃管柱,正丁醇流洗提取,用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与黄酮类化合物在滤纸上显色后,在紫外灯下观察有无黄绿色荧光的方法检测监控,提取至流洗液无黄酮反应时结束;将正丁醇提取液浓缩后挥干溶剂,用少量95%的乙醇溶解后上聚酰胺树脂柱,依次用水和95%的乙醇洗脱,收集95%的乙醇洗脱液;洗脱至检测无黄酮反应时结束;浓缩95%的乙醇洗脱液,自然干燥,挥干溶剂后得到的成分即为总黄酮成分。紫外分光光度测定其总黄酮含量为98.52%。

1.3 试剂RPMI

1640(GIBCO公司);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小牛血清(HyClone公司);Heper's(HyClone公司);台肦蓝,MTT,LPS,SDS,ConA,琼脂糖均为Sigma公司;RPMI1640培养液;谷氨酰胺,青霉素,庆大霉素,Tris Base,a甲基甘露糖苷(amm)。

1.4 仪器

酶标仪(Bio-Rad,Model 3550);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LDZ52);倒置显微镜(Nikon DEAPHOT Fx35DX);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BNA311,ESPEC);电子恒温水浴锅(DK98I);微量高速离心机(Jouan);三恒电泳仪(ECP3000,北京市六一仪器厂)。

2 方法

2.1 造模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体重18~22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大蓟黄酮+模型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0.2 ml/10 g体重灌胃,大蓟总黄酮+模型组用大蓟总黄酮0.2 ml/10 g体重灌胃,剂量为50 mg/kg,1次/d,连续10 d。第8天模型组和大蓟黄酮+模型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5 mg/kg,0.1 ml/10 g,连续3 d。

2.2 大蓟黄酮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的影响

2.2.1 IL1样品的制备供试小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75%乙醇浸泡5 min,用预冷的DHank's液5 ml注射入小鼠腹腔,轻揉数10次,充分洗出腹腔细胞,2 000 r/min离心10 min,用RPMI-1640培养液洗涤两次,用含5%小牛血清的RPMI1640调细胞数至2×106/ml加入24孔细胞培养板中贴壁2 h。弃上清液,洗涤细胞,去除非粘附性细胞。加入10 μg/ml的LPS和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在37℃,5%CO2潮湿大气中温育48h;收集上清液,-20℃保存,即为IL1待测样品,收集细胞,提取RNA。

2.2.2 IL1样品的检测以C57BL/6J纯种小鼠胸腺细胞作为检测IL1的靶细胞。。供试小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无菌取胸腺,用灭菌玻璃注射器芯挤压过200目钢丝网,2 000 r/min离心10 min,洗涤两次,台肦蓝染色,计活细胞数,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调至1×106/ml,将细胞悬液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0μl(1×105个细胞)。用RPMI-1640培养液以1/4,1/8,1/32比例稀释IL-1待测样品,每孔加50μl稀释液,每个稀释度设3个复孔。每孔加入亚剂量有丝分裂原ConA至终浓度为2μg/ml。每孔总容量为200 μl。在37℃,5%CO2潮湿大气中培养48 h。用MTT比色法测定结果。

2.3 大蓟总黄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影响

2.3.1 IL2样品的制备供试小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75%乙醇浸泡5 min,无菌取脾,用RPMI1640培养液洗涤,在200目钢丝网上剪碎,用灭菌玻璃注射芯轻磨、过滤,分别制成脾细胞悬液,0.83%TrisNH4Cl破坏红细胞,冰浴静置10 min,2 000 r/min离心10 min,用RPMI-1640培养液洗涤细胞两次,经台肦蓝染色测定细胞活率大于95%。再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制成1×107/ml脾淋巴细胞悬液,加Con A5 μg/ml,培养于24孔细胞培养板,在5%CO2潮湿大气中37℃温育24 h;离心收集上清液,-20℃保存,即为IL2待测样品。收集细胞,提取RNA。

2.3.2 IL2检测细胞的制备BalB/C小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75%乙醇浸泡5 min,无菌取脾,用RPMI-1640培养液洗涤,在200目钢丝网上剪碎,用灭菌玻璃注射芯轻磨、过滤,制成脾细胞悬液,0.83%Tris-NH4Cl破坏红细胞,冰浴静置10 min,2 000 r/min 离心10 min,用RPMI-1640培养液洗涤细胞两次,经台肦蓝染色测定细胞活率大于95%。再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制成5×106/ml脾淋巴细胞悬液,加ConA 2.5 μg/ml,置25 ml的细胞培养瓶中温育96 h。细胞用10 mg/ml a-甲基甘露糖苷(a-mm)的Hank's液洗两次,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洗1次,调节细胞浓度为 1×106/ml,作为测定IL2的反应靶细胞。

2.3.3 IL2样品的检测取-20℃保存的各组IL-2上清液,均作1/4,1/8,和1/32稀释,分别用ConA活化的小鼠脾淋巴细胞测定其IL2水平。即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加反应细胞0.1 ml(1×105个)和等量稀释后的IL2上清液,每样均设3个复孔。每孔加100 mg/ml的a甲基甘露糖苷(a-mm)20 μl。在37℃,5%CO2潮湿大气中温育48h。用MTT比色法测定结果。

2.4 MTT法测定细胞数于细胞培养结束前5 h每孔弃去培养上清100 μl,加入浓度为5 mg/ml的MTT 10 μl(用生理盐水配制,过滤除菌)。培养结束后,每孔加10%SDS(用0.01 M的HCl配置)100 μl,振荡混匀,37℃下4 h,用酶标仪在570 nm处读取OD值。

2.5 RNA提取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2.6 引物设计从NCBI获得相关产物的mRNA序列,使用Primer Primier5软件设计引物。

IL1:为IL-1α链序列。上游:5' TCG TGG AAT GTG GAT GGT 3',退火温度53.8℃。下游:3' CAA AGA ACA AAG TCG GGT 5',退火温度50.9℃。产物长度:420 bp。

IL2:上游:5' TGG GAA CGA TTA GTG AGG 3',退火温度50.6℃。下游:3' AAA GGG CTC TGA CAA CAC 5',退火温度51.2℃。产物长度:454 bp。

内标引物βactin:上游:5' GTA AAG ACC TCT ATG CCA ACA 3',退火温度52.3℃。下游:3' CAC CAA TGT CCT TCA GGG AG 5',退火温度53.2℃。产物长度:624 bp。

2.7 RT-PCR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2.8 统计方法实验所得数据用±s表示,各组数据间的差异用t检验判断其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大蓟总黄酮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的影响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剂量为100 mg/ml的大蓟总黄酮与模型组相比其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的能力差异极显著。表1 大蓟总黄酮对肿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的影响(略)

3.2 大蓟总黄酮对肿瘤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影响

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大蓟黄酮药液后,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100 mg/ml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著。表 2 大蓟黄酮对肿瘤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影响(略)

3.3 RNA提取结果分析

RNA提取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看到:总RNA在电泳条件下看不见有基因组DNA和蛋白质的污染,23S核糖体RNA与18S核糖体RNA的带型比较清晰,无拖尾现象,两条带的亮度比基本上呈现2∶1的关系,由此说明此RNA完整性比较。

3.4 对IL1和IL2基因表达的RTPCR分析

通过目标基因扩增条带亮度与内标基因βactin扩增条带亮度的比值可以了解目标基因表达情况,比值越大则目标基因表达量相对越大,因此通过对该比值的分析可以判断大蓟总黄酮是否可提高小鼠细胞IL1和IL2基因表达水平。细胞IL1和IL2基因表达情况见图2,从图2(A,B)中可以看出,βactin基因扩增产物大小约为650 bp左右,IL-1基因扩增产物大小约为400 bp左右,IL基因扩增产物大小约为450 bp左右,均与引物设计时预期产物大小近似。IL1和IL2基因扩增条带光密度与β-actin基因扩增条带亮度通过syngene软件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s检验,IL1和IL2基因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表明大蓟总黄酮对肿瘤小鼠细胞IL1和IL2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提高。表3 目标基因扩增条带与βactin基因扩增条带亮度比值(略)

4 讨论

IL-1是由多种细胞产生、有多方面生物学功能的高活性细胞因子,是一种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影响的细胞因子。IL-2是15-17.2 kDa的糖蛋白,主要由T细胞(CD4+和CD8+)和大颗粒淋巴细胞(LGL),包括NK细胞和LAK细胞产生的,在抗肿瘤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证明大蓟总黄酮能够促进肿瘤小鼠细胞中IL-1,IL-2基因的转录作用。这一结果与我们先前得到的大蓟总黄酮能够促进小鼠细胞分泌IL-1和IL-2的结果是一致的。

分别提取给药组和空白组小鼠的总RNA,通过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大蓟总黄酮对IL-1 mRNA和IL-2 mRNA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总RNA在电泳条件下看不见有基因组DNA和蛋白质的污染,23S核糖体RNA与18S核糖体RNA的带型比较清晰,无拖尾现象,两条带的亮度比基本上呈现2∶1的关系,表明此RNA完整性比较好。通过目标基因扩增条带亮度与内标基因β-actin扩增条带亮度的比值可以了解目标基因表达情况,比值越大则目标基因表达量相对越大,因此,通过对该比值的分析可以判断大蓟总黄酮可提高小鼠细胞IL-1和IL-2基因表达水平。β-actin基因扩增产物大小约为650 bp左右,IL-1基因扩增产物大小约为400 bp左右,IL-2基因扩增产物大小约为450 bp左右,均与引物设计时预期产物大小近似。以上研究可以确定大蓟总黄酮能够极为显著地促进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 mRNA和IL-2mRNA。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2]Takaishi, Y. T. Okuyama, A. Masuda, K. Nakano, K. Murakami and T. Tomimatsu, Acetylenes from Cirsium japonicum. Phytochemistry, 1990:29, 3849.

[3]Sujun Liu, Xun Luo, Daxu Li, et al ,Tumor inhibition and improved immunity in mice treated with flavone from Cirsium japonicum DC[J].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2006,6:1387.

[4]潘菊芬.甘草黄芩免疫学调节作用的体外试验[J].天津医药,1991,19:468.

白细胞范文第6篇

白细胞,体内的健康卫士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还有一些数量很少的嗜酸、嗜碱细胞,它们都是由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逐渐增殖分化而来的,等发育成熟了就从骨髓里“搬出来”到血液里“工作生活”,等衰老死亡了就会被脾脏里的吞噬细胞吞噬分解掉。平时这些白细胞在体内各司其职,就像马路上巡逻放哨的警察,只要有异己分子或外来的细菌病毒出现,它们就会赶过去“维持秩序”,“人手”不够时还会从骨髓里动员出更多白细胞来“冲锋陷阵”,所以白细胞是我们的健康卫士。

白细胞减少症通常是指血液里的白细胞数量减少了。患者常常会出现免疫功能减弱,比健康人更容易感染疾病,并且在细菌病毒入侵时往往由于“警察”人手不足,清除细菌病毒不力,导致感染不易控制。

不及时用药,弊大于利

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出现感染了该怎么办?搬救兵呗!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在发生感染时比一般人更需要药物治疗,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如果诊断为比较严重的细菌性感染的话,那么使用抗菌药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抗菌药,如头孢菌素类药物,虽可引起白细胞减少,但往往是短暂、轻度和可逆的,相比感染本身的危害来讲,那真是小巫见大巫。若感染不能及时控制,轻者炎症容易慢性化,重者可以并发败血症、心衰、血栓等,甚至可以致命!

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发烧时用药,要考虑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基础疾病,比如有些是因为肝病继发的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有些是风湿免疫病导致的白细胞抗体引起的,有些是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或紊乱引起的,有些是恶性肿瘤引起的,有些是服用了某些药物引起的,有些是放化疗引起的。不同病因可能用药都不一样,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最合理的治疗。

白细胞范文第7篇

目前常应用去除白细胞输血的方法有:(1)细胞洗涤法:此方法可去除80%以上的白细胞,但红细胞回收率不足80%,红细胞损失较大。(2)离心去白膜法:此方法可去除65%~80%的白细胞,不如细胞洗涤法,不足以预防HLA同种免疫,但能降低FNHTR发生率,红细胞回收率<90%。(3)过滤法(白细胞过滤器):此方法是迄今最常用、最有效的去除白细胞输血的方法,是采用白细胞专用滤器滤除血液制剂中的白细胞。近年临床上去白细胞输血使用的多为第三、四代滤器,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第四代过滤器,则以多种新型材料复合制成,可使残留白细胞<104。

二、去白细胞输血的作用机制

血液制品在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可以避免由亲白细胞的传染性病原体导致的血源性感染,还可以减少由白细胞或与白细胞相关的产物如补体裂解成分等导致的不良输血反应。在应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时,由于白细胞滤器的有效孔径很小,使得一些较大的微生物、游离癌细胞等被滤除,从而减少传播传染病的危险性和通过血液途径输入癌细胞。去除白细胞的时机选择很重要,在血液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防止不良反应的效果要优于保存后再去除白细胞,主要原因是血液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白细胞的解析和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活性物质是无法用白细胞滤器滤除,同时这些活性物质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三、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

(一)去白细胞输血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原因主要是白细胞释放出热源物质引起发热反应和妊娠或反复输血,受血者体内产生了白细胞抗体,而抗体破坏了献血者的白细胞,释放出致热源而引起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发热机理主要是白细胞来源的与发热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6、IL-8、TNF–α[1]等;血小板输注后发生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与血小板保存过程中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补体裂解成分、组胺等活性物质有关,这些活性物质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引起发热反应的机率就越高。对于输注血小板、妊娠及多次输血者更应该用去白细胞成分血输注[2]。

(二)去白细胞减少输血性传染病的发生并预防潜伏病毒的活化

一些亲白细胞病毒,如EB病毒、艾滋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等,无法从受感染的供血者的血浆中分离出去,其与白细胞结合得相当紧密,只有去除白细胞才能有效阻止这些亲白细胞病毒通过输血传播。同时研究表明输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可促使艾滋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复发和复制,而使用去白细胞成分血可以有效预防这些潜伏病毒的复发和复制。

(三)去白细胞输血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和HLA同种免疫的发生

血小板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无法去除白细胞,这样会使受血小板者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从而危及到受血者的生命。若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则可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防止同种免疫对于需要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输血等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HLA抗原主要存在于白细胞上,所以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对防止HLA同种免疫有良好的效果。

(四)去白细胞防止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种少见而死亡率比较高的输血并发症,多数患者死于严重感染,是由供者血液内活性淋巴细胞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其高危人群包括经放化疗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新生儿等。若输注经过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可使发生输血后移植物抗寄主病的危险大大降低。

(五)去白细胞输血预防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

上世纪八十年现输血后可以引起肿瘤治愈后的复发率增加,经研究表明输入的白细胞可以引起免疫抑制,从而导致手术后感染率增高、肿瘤易于生长和复发,使用去白细胞输血可以有效预防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3]。

白细胞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血液;白细胞;质量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79-02

输血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补充患者的血液成分,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但随着输血治疗的增多,由输血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受到医生们的重视。通过有效地滤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减少因为输入异体的白细胞而造成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可以减少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可以减少病毒性传染疾病的发生等,是提高输血安全性以及输血疗效的重要手段[2]。滤除白细胞血液的质量对输血治疗效果有重要的影响[3]。笔者通过对滤除白细胞血液的质量进行监测,以便为临床提供质量最佳的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本血液中心成分科制备的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80袋。所有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均由采集的400ml血液制备而成,并且所有滤除白细胞血液于采集后24h内制备完成。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一次性滤除白细胞滤器采血袋由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制造;MEK-6318K型全自动细胞分析仪仪由日本光电公司制造;Cobas C11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瑞士ROCHE公司制造pHs-25型pH仪由美国MEDICA公司制造;试剂:双蒸水、10g/L的氯化钠溶液。

1.3 血液质量检测方法 使用血细胞计数仪对滤白前的血液以及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进行血细胞血容量、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含量(Hb)、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以及红细胞脆性的检测。计算滤除白细胞血液的红细胞回收率以及白细胞的残余含量。

在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的保存期末再次进行血液质量的检测,包括:对血液制品的外观进行观察,对容量进行测量,对热原、细菌进行检测,对血液制品中的Na+、K+含量以及pH值进行检测[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所有计量数据以 表示,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滤除白细胞前后血液质量 滤除白细胞后,血液中的RBC、Hb、FHb以及红细胞膜的脆性与滤过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2 滤除白细胞血液保存末期的血液质量 在保存末期,滤除白细胞血液的质量均达到血液质量标准的要求[5-6],见表2。

3 讨论

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免疫活性成分,当患者输注异体来源的白细胞后,可能会导致NHFTR的发生,引起HLA同种异体免疫排斥反应等副作用,同时还具有引起嗜RBC病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并且临床上的输血反应主要是由于血液中的白细胞所引起。国内外有许多报道,输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可以有效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目前临床上最为理想的输血方法。为了给临床提供安全的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必须加强滤白细胞血液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国产白细胞滤器制备的滤白细胞血液完全能够达到国家的血液质量标准,但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血液质量检测方法,以便做到随时对血液制品的质量进行监测。

滤除白细胞血液的质量与从血液采集到血液制备的所有操作均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对滤除白细胞血液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必须严格的控制血液制备的整个过程,以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必须建立覆盖整个制备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整个制备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才能够确保为临床提供质量合格的滤除白细胞血液[7]。

综上所述,滤除白细胞可以有效地滤出血液中的白细胞成分,并且不会对血液的质量造成影响,对临床上的输血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艳华,马炳杰,梁玉琴,等.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临床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07,29(3):245-246.

[2] 郭永芳.去除白细胞输血能降低输血反应[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6):741-742.

[3] 李天君,张印则,赵锋,等.血液白细胞去除过滤的质量控制[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1):56-57.

[4]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64-196.

[5]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YY0329-2002),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