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星形细胞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星形细胞瘤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心理护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033-02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属于比较罕见的一种脑胶质瘤,其肿瘤的生长速度非常的慢,发病群体多为小儿。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1],其在脑胶质瘤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6%,在患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的病人中 ,14岁以下的儿童所占的比重约在76.0%~77.4%的范围之间。小脑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主要的发病部位,在临床上其通常会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比方说呕吐、头痛、恶心等等)、行走不稳或肢体共济失调等症状[2]。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最为有效的治疗办法就是外科手术,在情况允许时,给予患者以小脑肿瘤全切除的治疗方案,患者在术后不用进行放疗。

研究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儿的术后护理情况,从2009年的2月―2011年的2月之间,该院总共收治了10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患者,在这同期所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中占3.6%的比重。这些患者在接受了手术治疗之后,都已痊愈。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共有6例女患者与4例男患者,他们的年龄多在2.5~11.0岁的范围之间;他们的体重约在11.5~23.0 kg的范围之间。在临床上,患者的主要表现是颅内压增高(比方说呕吐、头痛、恶心等等)、行走不稳或肢体共济失调等症状。经MRI检查发现这10例患者都属于小脑幕下肿瘤的情况,有8例属于小脑半球的情况,其中有2例伴梗阻性脑积水,有2例发病部位为小脑蚯蚓部。根据术后的病理诊断,可知这些患者都属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1.2 手术方法与转归

按照肿瘤的不同部位来确定手术切口的位置,如果患者的肿瘤在小脑处,则应当在幕下正中切口,如果存在伴脑积水的情况,则需要先完成脑室腹腔分流。此次研究中的所有病例都是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施切除小脑肿瘤的手术的。在这些患者中,肿瘤全切无残留的患者共有9例,在局部脑干的连接位置存在部分肿瘤残余的患者共有1例,这些患者在手术结束以后都没有接受放疗。该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多在9~20 d的范围之间,都存在1~22 h的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情况。经过手术治疗与术后护理,这些患儿都已痊愈出院。

2 术后护理

2.1 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

此次研究中的全部患儿都是以带气管插管的状态进入外科监护室(SICU)接受监护的,都存在1~22 h的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情况。在患儿的麻醉清醒之前,每隔30 min就需要对患儿的对光反射与瞳孔情况进行观察,在将呼吸机撤掉后每隔1~2 h就需要观察一次。该组中有1例患儿在术后2 h被发现存在对光反射迟钝的情况,主要考虑的是可能是术后脑水肿的情况,遵医嘱以静脉滴注的方式为患儿注入甘油果糖、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等药品。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患儿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做密切的观察。

2.2 皮下引流管的护理

该研究中的所有患儿都在其顶枕部正中切口处放置了皮下引流管,同时与一次性负压引流球相连。通常情况下,在患儿的枕旁放置负压引流球,且保持和头部创面相一致的高度。当负压引流球表现为完全膨隆的情况时,意味着不存在负压。为保障球体可以一直保持凹陷状态,需要每隔8 h放一次负压引流球中的引流液,此外还需要对引流液的量、颜色与性质做认真的观察、记录,防止出现脑脊液漏的情况。在放置皮下引流管36~48 h之后,如果没有引出明显的血性液体,就可以将皮下引流管拔出。

2.3 管理

在拔出皮下引流管之前患儿需要保持平卧的,且持头中立位,避免做头部运动,避免出现因头部压迫减压骨窗的情况。患儿在翻身时应当保持轻柔、缓慢的动作,防止因剧烈的翻动所引发的脑干移位,以此来避免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3]。在拔出引流管之后,需要将患儿的头部适当的抬高15~30°,如此一来可以有效的防止静脉回流的情况,进而能有效的避免脑水肿。

2.4 出院健康指导

该研究中所涉及的患儿多为学龄前儿童,他们具有好动好玩的特点,所以,在患儿出院以后家长必须确保他们能够得到良好的休息,在其活动时防治撞击头部,在术后的1个月内不能洗头;且应多进食纤维素较高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在手术后的1、3、6个月时到神经外科门诊接受复查;在术后5年,需要每年进行1次复查。通过门诊复查,未发现本组患儿出现复发的情况。

3 小结

在研究分析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儿病例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术后应重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意识与瞳孔的情况;掌握正确的手术方法,及时的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为避免肺部感染,应注意管理呼吸道;此外,为保障治疗的效果,还应做好患儿的出院健康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关长群,周丽娟,杨本强.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9-11.

[2] 李文华,朱铭,耿道颖,等.儿童期小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特征[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6):21-23.

星形细胞瘤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少突-星形细胞瘤; 灰白质; 磁共振成像; 囊变; 坏死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MRI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oligoastrocytomas.Method:MRI findings pathologically proved oligoastrocytomas of 18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1)18 patients underwent plain and enhanced MRI examination,lesions located in the cerebral hemisphere and at the same time more involvement of gray matter(86.95%),frontal lobe in 8 cases,1 case of temporal lobe,occipital lobe in 2 cases,temporal and occipital lobe in 2 cases,2 cases of insular lobe,1 case of cerebellum,1 case of corpus callosum and the left lateral ventricle,1 case of the third ventricle.4 cases with multiple lesions,14 cases with single lesion.In 18 cases,10 of oligoastrocytomas were proved to be WHO gradeⅡ,8 of oligoastrocytomas were proved to be WHO grade Ⅲ.(2)MRI manifestation:Ranging from the size of the focal necrosis or cystic area were often seen in tumors(86.95%),T1WI and T2WI signal were not uniform,enhanced scan showed obvious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the solid part of light to moderate enhancement,cystic areas without enhancement.Conclusion:It i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oligo-astrocyte mixed gliomas with pure oligodendrogliomas,because both of them have similar imaging manifestations.However,a suggestive diagnosis can be made when both clinical data and imaging featur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especially when cystic degeneration or necrosis has been found.

【Key words】 Oligoastrocytomas; Gray and white mat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ystic degeneration; Necr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8.001

混合性胶质瘤为起自神经上皮组织的一组恶性肿瘤,由于包含了少突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因此病理类型较多,其中少突-星形细胞瘤最常见[1]。近年来,少突胶质瘤及少突星形细胞瘤的正确诊断越来越受到神经医学界的重视[2-3]。因为相对于星形细胞瘤来说,大多数少突胶质瘤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生存期也较长,未能发现肿瘤组织中的少突胶质成分,可能会使患者接受不恰当的治疗或延误治疗。并且因少突-星形细胞瘤内含有少突细胞成分和星形细胞成分以及两者比例不同,影像学表现各异,使得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4]。本组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MRI影像资料完整的少突-星形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MRI影像特点,旨在进一步加深对于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脑少突-星形细胞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62岁,平均33岁。就诊时主诉:抽搐、癫痫样发作4例,头痛8例(伴恶心呕吐4例),四肢无力、反应迟钝各1例,星形细胞瘤术后复发演变为少突-星形细胞瘤3例,外伤后偶然发现1例。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MRI采用Siemens TrioTim 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I平扫(T1flair、T2WI和DWI、SWI)及T1flair增强扫描,专用头颅线圈,行横轴位T1flair(TR 220 ms/TE2.46 ms),T2WI(TR 3000 ms/TE 113 ms),矢状位SE T1flair(TR 220 ms/TE 2.46 ms),SWI(TR 27 ms/TE 20 ms)。增强扫描采用静脉团注Gd-DTPA,剂量为0.1 mmol/kg,作轴位、矢状位SE T1flair扫描,采用256×256矩阵。

1.3 图像分析 由2名高年资神经影像学医师联合分析肿瘤的形态、部位、病变范围、肿瘤边界、信号特点、瘤周水肿、强化程度等信息。

2 结果

2.1 病灶的基本影像特征

2.1.1 发生部位 18例患者共23个病灶,其中位于大脑半球20个(额叶8个,颞叶3个,顶叶3个,枕叶4个,岛叶2个),占86.95%,肿瘤累及脑灰白质,靠近脑表面,边界不清;胼胝体及侧脑室1个(4.35%),第三脑室1个(4.35%),小脑1个(4.35%)。

2.1.2 病灶形态 分为不规则团块状、类圆形及类椭圆形,边界不清,本组以不规则团块状多见(图1、图6、图7),共12个(52.17%);其次为类圆形6个(26.09%)(图4、图5);类椭圆形为5个(21.74%)(图2、图3)。

2.1.3 水肿范围 以瘤水肿最大厚度小于3 mm为轻度水肿,瘤水肿最大厚度大于3 mm为中重度水肿,本组23个病灶9例瘤周中重度水肿(39.13%),其中5例为间变性;4例瘤周轻度水肿,其中2例为间变性;10例瘤周无水肿(43.48%),其中1例为间变性。

2.2 病灶的MRI信号特征 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23个病灶平扫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4个(17.39%),呈等低混杂信号18个(78.26%),呈低信号1个(4.35%),T2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19个(82.61%),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4个(17.39%);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13个(56.52%),轻度不均匀强化4个(17.39%),无明显强化6个(26.09%)。肿瘤内部可见坏死灶或囊变区共20个病灶(86.95%),坏死灶或囊变区大小不一(图6、图7);无坏死者2个(8.70%)(图5);钙化或出血5个(21.74%)(图1、图6)。

图8为本组1例病理结果,少突星形细胞瘤(WHO-Ⅲ级),免疫组化:GFAP(+/-)、oligo-2(+)、Neu N(-)、NF(-)、Ki67(约20%)、SYN(弱+)、CgA(-)、CK(-)、CD99(-)、EMA(-)、S-100(+/-)。

3 讨论

3.1 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基本特征 少突星形细胞瘤被界定为同一肿瘤组织中同时含有瘤样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两种成分,从肿瘤的组织形态特点出发,少突星形细胞瘤可分为二相型及弥漫型两种类型,二相型是指星形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成分分别独立存在于同一肿瘤组织中,两者之间有明显分界;而在弥漫型肿瘤中,这两种细胞成分相互渗透,混合生长,没有分界[5]。少突-星形细胞瘤细胞形态类似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弥漫型星形细胞瘤,组织学上多数相当于WHOⅡ级,但是本组18例患者中有8例为WHOⅢ级(其中5例为星形细胞成分发生间变性转化,3例为少突胶质细胞成分发生间变性转化),临床工作中值得注意。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分类将Ⅲ级间变性胶质瘤分成3个亚型,即AO、AOA及AA。其中AOA作为一种混合型胶质瘤,由于缺少客观的分子诊断依据,临床上在该亚型的病理诊断上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性,从而造成了临床上对Ⅲ级间变性胶质瘤个体化治疗的错误指导[6]。有研究表明,不同病理学专家在AOA形态学病理诊断的一致率极低[7-8]。因为临床活检的肿瘤标本往往只是肿瘤的一小部分,不能代表全部肿瘤组织。因此所截取的肿瘤标本中星形细胞成分占多大比例才可诊断为少突星形细胞瘤各家意见各不相同,从1%到25%,甚至50%,很明显这些诊断标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9-10]。AOA病理诊断上的主观性势必会导致其临床治疗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其预后的异质性。Winger等[11]与Miller等[12]发现,AO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AOA及AA(P0.05)。然而,Tortosa等[13]及Shirai等[14]发现AOA患者的预后与A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病术前影像学诊断的正确分型对临床诊疗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3.2 脑内原发性少突-星形细胞瘤的MRI特征 少突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好发于幕上,以额叶最多见,其次为颞叶、顶叶、丘脑、胼胝体、脑室、桥小脑角区及脑干[15],而且常跨叶生长,累及多个脑叶,其位置一般浅表,皮层常受累,这可能是OA易发癫痫症状的基础。本组病例中,8例(34.78%)少突星形细胞瘤位于额叶(图5~6),再次证明了额叶最多见这一点。

总结少突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如下:(1)定位与形态:大脑半球较多见,好发于额叶,临近脑表面,灰白质均有受累。瘤体一般呈不规则团片状或呈类圆形、椭圆形,边界不清,可有明显水肿或无水肿。(2)大体结构:肿瘤可为囊实性或实性病灶,本组20个病灶(86.95%)有不同程度囊变或坏死区,坏死灶或囊变区位于中央者多较小,与实性成份分界不清,位于外周者多较大(图6~7),与实性成份分界较清晰;(3)信号与血供:肿瘤T1及T2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实性成分多数呈轻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少数无明显强化,少数伴有脑膜强化,囊变或坏死区无强化,部分病灶有钙化,少数可以合并出血。

3.3 鉴别诊断

3.3.1 少突胶质细胞瘤 发病部位与本病相仿,边界一般较清,信号较均匀,病灶周围水肿少见或不明显,囊变或坏死相对少见,曲条状钙化多见。White等[16]认为少突胶质瘤较为特征性的强化方式为结节样强化。少突-星形细胞瘤一般肿瘤体积较大,内部信号不均匀,常可有囊变或坏死,偶见条片状钙化,增强后呈多不均匀明显强化或不强化,病灶周围水肿较常见,卢晓丹等[17]认为,癫痫发生率、囊变、水肿明显、占位效应明显、环形强化及明显强化,在OA级别判定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据李威等[18]报道认为,OA2的钙化更常见且形态多样,可为斑片状、条带状或细小点状,而AOA多为斑片状和点状;均与典型的OD常见而经典的脑回样及条带状钙化灶略有不同;并且OA占同期颅内胶质瘤的构成比明显高于OD,当两者鉴别诊断困难时应倾向于OA的诊断。

3.3.2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多位于脑白质深部,MRI信号多较均匀,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间变性星形细胞瘤,MRI信号多不均,囊变多见,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可有中、重度瘤周水肿,钙化相对少见。与本病鉴别关键在于病灶的位置及强化程度。

3.3.3 节细胞胶质瘤 主要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见于幕上大脑半球,以颞叶最常见,肿瘤常见囊变,甚至完全囊变,可仅由单个或多个囊组成,囊壁出现钙化结节常提示该肿瘤,囊壁轻中度强化,肿瘤边界常清晰。赵殿江等[19]认为,儿童或青少年患者、临床表现为癫痫、发生于脑皮层、尤其是位于颞叶的肿瘤,如影像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无水肿或轻度水肿、有钙化、结节有强化,高度提示节细胞胶质瘤。与本病鉴别关键在于病灶的强化程度及边界关系。

3.3.4 颅内单发淋巴瘤 大多位于大脑半球,靠近脑表面或中线,多呈长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大多数病灶呈明显较均匀强化,部分可有小片状坏死、囊变,较大肿块可呈“握拳状”强化,肿瘤边缘多见“脐凹征”、“缺口征”或“尖角征”[20]。与本病鉴别关键在于病灶信号的均匀程度、强化程度及DWI高信号。

3.3.5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颞叶多见,累及皮质,有时见多发小囊变区,肿瘤通常不强化。武春雪和高培毅[21]认为,当患者年龄较小、病变可观察到多囊或脑回样结构、可见“三角征”、边界清晰、T2WI上呈高信号、无瘤周水肿或占位效应时,诊断更倾向于DNET。与本病鉴别关键在于病灶强化方式及程度。

3.3.6 脑实质型室管膜瘤 脑实质型室管膜瘤分为囊性、囊实性、实性,当病变位于侧脑室三角区附近,与脑室关系密切,瘤周水肿较轻且表现为实性时应想到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可能。与本病鉴别关键在于病灶和脑室间的关系密切与否。

总之,少突-星形细胞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靠近脑表面,灰白质同时受累,常见钙化和囊变,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与少突胶质瘤鉴别相对困难,而囊变或坏死区有可能成为鉴别诊断的关键。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MRI可以做出倾向性诊断。

参考文献

[1]章翔,易声禹,李安民,等.混合型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5,16(3):214-217.

[2]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Statistical report:primary brain tumors in the United States,1995-1999[R].Chicago,IL: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2002.

[3]Burger P C,Vogel F S,Seheithauer B W.Surgical pathology of the nervous system and its coverings[M].4th ed.New York,NY:Churchill Livingstone,2002:1-5.

[4]李少朋,钱银锋,余永强,等.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6):1125-1128.

[5]Kleihues P,Cavanee W K.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syste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R].Lyon:IARC Press,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2000.

[6]蒋海辉,任晓辉,张哲,等.间变星形细胞少枝胶质细胞肿瘤分子病理亚型分类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3,51(12):1104-1109.

[7]Kros J M,Gorlia T,Kouwenhoven M C,et al.Panel review of 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from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trial 26 951:assessment of consensus in diagnosis, influence of 1p/19q loss, and correlations with outcome[J].J Neuropathol Exp Neural,2007,66(6):545-551.

[8]Smith J S,Perry A,Borell T J,et al.Alterations of chromosome arms 1p and 19q as predictors of survival in oligodendrogliomas,astrocytomas,and mixed oligoastrocytomas[J].J Clio Oncol,2000,18(3):636-645.

[9]Reifenberger G,Kros G M,Burger P,et al.Oligoastroeytoma.In:Kleihues P,Cavenee W K,eds.Tumours of the Nervous System.Pathology and Genetics[M].Loyon:IARC Press,2000:55-67.

[10] Krouwer H G,van Duinen S G,Kmaphorst W,et al.Oligoastroeytmoas: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52 cases[J].J Neurooncol,1997,33(3):223-238.

[11]Winger M J,Macdonald D R,Cairncross J G.Supratentorial anaplastic gliomas in adults.The prognostic importance of extent of resection and prior low-grade glioma[J].J Neurosurg,1989,71(4):487-493.

[12]Miller C R,Dunham C P,Scheithauer B W,et al.Significance of necrosis in grading of oligodendroglial neoplasms:a clinicopathologic and genetic study of newly diagnosed high-grade gliomas[J].J Clin Oncol,2006,24(34):5419-5426.

[13]Tortosa A,Vinolas N,Villa S,et al.Prognostic implication of clinical,radiologic,and pathologic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anaplaslic gliomas[J].Cancer,2003,97(4):1063-1071.

[14]Shirai K,Suzuki Y,Okamoto M,et al.Influence of histological subtype on survival after combined therapy of surgery and radiation in WHO grade 3 glioma[J].J Radiat Res,2010,51(5):589-594.

[15]刘才保,亮,陈金华,等.脑少突胶质肿瘤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22):2402.

[16]White M L,Zhang Y,Kieby P,et al.Can tumor contrast enhancement be used as a criterion for differentiating tumor grades of oligodendrogliomas?[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5,26(4):784-790.

[17]卢晓丹,陈燕萍,周和秀,等.37例少突星形细胞瘤临床及MRI表现与病理分级关系[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5):617.

[18]李威,张云亭,陈述花,等.混合性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2):104.

[19]赵殿江,朱明旺,杜铁桥,等.脑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9):1667-1669.

[20]郭爱菊,高明.脑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0):91-92.

星形细胞瘤范文第3篇

关键词:脑星形细胞瘤;磁敏感加权成像;分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中图分类号:R743R445.2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01.046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1011502

脑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其中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术后常需辅助放化疗,预后较差,因此术前正确分级可为患者提供优化可靠的治疗方案。脑星形细胞瘤的血管增生及出血在分级中非常重要;而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显示静脉血管、血液代谢产物等方面十分敏感[1,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中起关键作用[3]。本研究旨在探讨SWI对脑星形细胞瘤分级的应用价值,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1岁~72岁,平均48.6岁。所有病例术前分别行常规MRI扫描及SWI扫描。按照中枢神经WHO2007分类标准,分为低级别组 (Ⅰ级~Ⅱ级,15例)和高级别组 (Ⅲ级~Ⅳ级,27例)。

1.2MRI扫描序列采用SignaHDx3.0T(GE)MRI扫描仪。患者术前行常规MRI扫描:T1WI、T2WI、T2Flair扫描,及SWI扫描,最后行T1WI、SWI增强扫描。常规MRI扫描参数:FSE T1WI轴位(TR=1 686.7 ms,TE=25.7 ms),FSE T2WI轴位(TR=6 800.0 ms,TE=109.9 ms),T2FLAIR轴位(TR=8 002.0 ms,TE=130.3 ms),层厚6.0 mm,层距1.0 mm,视野240×240 mm2,矩阵384×384;SWI扫描参数:TR=44.2 ms,TE=3.4 ms,FA=30°,视野240×240 mm2,矩阵256×256,层厚1.8 mm,层间隔0.4 mm;增强扫描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流速4.5 mL/s,剂量0.1 mmoL/kg。

1.3图像处理及数据测量在GE ADW4.4工作站后处理,通过SWI软件自动得到强度图、相位图,后处理得到最小密度投影图。计算每个序列上轴位肿瘤血管数目及出血面积。

1.4VEGF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收集42例脑星形细胞瘤瘤体标本,行HE染色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兔抗人多克隆抗体)。于显微镜200倍视野,分别计数1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数,重复3次,计算每个标本VEGF的平均表达率。

1.5统计学处理用SPSS18.0统计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各序列显示的肿瘤血管数目及出血面积,及高低级别组SWI显示的肿瘤血管数目及出血面积;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SWI肿瘤血管数目与VEGF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WI序列与常规MRI序列对脑星形细胞瘤血管数目和出血面积的显示肿瘤血管数显示方面,T1WI及CET1WI不能较好显示肿瘤小血管,T2WI及T2FLAIR可以显示部分肿瘤血管,而SWI及CESWI能显示最多的肿瘤血管,经统计学分析,SWI和CESWI序列与T1WI、T2WI、FLAIR和CETlWI序列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肿瘤微出血面积的显示方面,CET1WI对于检测出血的意义不大,T1WI、T2WI及T2FLAIR显示较好,但是SWI及CESWI能显示最多的出血灶,SWI和CESWI序列与T1WI、T2WI、FLAIR和CET1WI序列显示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SWI序列对脑星形细胞瘤血管数目和出血面积的显示(见表1)高级别组较低级别组在SWI序列上可以显示更多的肿瘤血管数目及出血面积,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CESWI序列对脑星形细胞瘤内部结构的显示(见表2)高级别组较低级别组在CESWI序列上可以显示更多的肿瘤血管数目及出血面积,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SWI较CET1WI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区分肿瘤血管、微出血及肿瘤实性成分。

2.4脑星形细胞瘤肿瘤血管数目与VEGF相关性分析高级别组瘤体VEGF(65.1±11.3)%表达显著高于低级别组(27.1±4.8)%(P=0.005)。脑星形细胞瘤肿瘤血管数目 与VEGF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34,P=0.01)。

3讨论

SWI是MRI新技术,其依据不同组织间磁敏感差异和血氧水平依赖成像[4],对静脉、出血等改变非常敏感[5,6]。由于常规MRI序列不易显示肿瘤内的血管与出血,将SWI与常规序列显示情况比较,结果显示T1WI及CET1WI显示脑星形细胞瘤内的血管与出血较差,T2WI及T2FLAIR序列可以显示瘤内部分小血管数目及出血面积,SWI及CESWI序列最佳,这说明SWI对于肿瘤小血管及出血的显示最敏感。

随着脑星形细胞瘤级别的递增,肿瘤病理血管也相应增多,这不仅反映肿瘤的富血管状态,也间接反映肿瘤的活性。SWI可以显示这些病理改变,从而有助于脑星形细胞瘤的术前分级。同时脑星形细胞瘤级别越高,生长速度就越快,瘤内微血管数量就越多,伴发的出血数量也就越大;并且由于血管通透性的增加、血管内压的上升及肿瘤细胞的浸润等均容易使血管破裂出血[5,7]。文献研究显示在SWI序列上高级别组较低级别组可以显示更多的肿瘤血管数目及出血面积[2,4,8]。在SWI序列上计数瘤内的血管数和出血面积有助于脑星形细胞瘤的准确分级。

在CET1WI上肿瘤的内部结构取决于肿瘤的坏死、囊变及实性分隔的比例;而CESWI上还取决于肿瘤的出血量及血管数目。在CET1WI上,因脑星形细胞瘤的基膜和血管内皮不完整,使对比剂渗漏,导致肿瘤实质区弥漫强化并掩盖了瘤内的小血管,从而限制了CET1WI序列对肿瘤血管的显示。在CET1WI上,虽然肿瘤实质区明显增加,但是瘤内出血呈低信号,部分血管呈高信号,其对瘤内结构的显示和肿瘤边界的勾勒优于CET1WI。因此,SWI不仅能显示脑星形细胞瘤的一般影像特征,还能突显肿瘤静脉和出血代谢产物[7,9]。本组病例亦显示CESWI较CET1WI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区分肿瘤血管、微出血及肿瘤实性成分。

新生血管的生成不仅能促进脑星形细胞瘤的增长,而且加剧了脑星形细胞瘤的浸润和远处转移。肿瘤血管生成是多分子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众多的血管生成因子中,VEGF是目前认为最直接参与诱导肿瘤血管形成的生成因子之一[3,10]。研究显示VEGF在脑星形细胞瘤细胞中的蛋白含量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加,提示VEGF在脑星形细胞瘤细胞内表达的高低与病理分级有密切关系[3,10]。本研究亦发现,高级别组瘤体VEGF(65.1±11.3)%表达显著高于低级别组(27.1±4.8)%(P=0.005)。说明了VEGF的表达与脑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脑星形细胞瘤SWI血管数目与VEGF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34;P=0.01),随着脑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说明SWI可以反映VEGF的表达水平。

SWI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强化的脑星形细胞瘤,SWI可以反映VEGF的表达水平;和CET1WI比较,CESWI在区分肿瘤组织结构更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伟,龙晚生,罗学毛,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评估胶质瘤级别中的价值[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1,38(5):394397.

[2]王晶瑶,吴晓峰,王效春,等.SWI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0):12781279.

[3]尹波,刘飞,李钊,等.VE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医学临床研究,2013(3):441444.

[4]Haddar D,Haacke E,Sehgal V,et al.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s[J].J Radiol,2004,85(11):19011908.

[5]Li C,Ai B,Li Y,et al.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in grading brain astrocytomas[J].Eur J Radiol,2010,75(1):e81e85.

[6]陈向荣,许淑惠,蔡建忠,等.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及多体素质子波谱成像对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2):9296.

[7]任怡青,王峥超,朱彦.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术前判断低级别及高级别胶质瘤价值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8):27372738.

[8]孙琳琳,李克,付W,等.ESWAN序列相位值在星形细胞肿瘤分级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2):111114.

[9]郑兆凤,董光,王琦,等.对比增强前后SWI在脑星形细胞肿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6):797800.

星形细胞瘤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脑肿瘤,胶质瘤;体层摄 影术,X线计算机

CT图像上表现为均匀高密度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不多见,国内文献只有零星报道,较少有系统介绍[1]。本文收集1997年3月-2008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或临床、影像追踪证实的27例,主要就其CT表现介绍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30-70岁,以头部外伤检查者7例,以突发癫痫来检查者9例,以头痛伴肢体无力来检查者11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3个月。

2.检查方法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全身螺旋CT机或岛津SCT-4500TF全身CT机。使用岛津SCT-4500TF全身CT机扫描12例。常规10mm层厚/层距,部分5mm层厚/层距。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用60%泛影葡胺50ml静脉手推后扫描。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全身螺旋CT机扫描15例,9例直接轴扫,6例螺扫后重建。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50ml碘海醇高压注射器注入静脉后螺旋扫描。

结果

1.CT表现

本组幕上多见,共23例,幕下4例。幕上者分别位于额叶、顶叶、枕叶各7例,基底节3例,位于大脑白质区20例,灰质区10例。病灶边缘不清楚者24例,清楚者3例。病灶最大者2.8cm×3.2cm,最小者1.0cm×1.0cm。病灶周边均无水肿。12例行增强扫描,4例无强化,8例轻度至中度均匀强化。

2.手术病理

19例于一周内手术,2例经定向穿刺活检。病检结果:间变性星形细胞瘤7例,巨细胞性胶质母细胞瘤7例,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3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4例。

3.病例举例

患者,女,60岁,以突发癫痫来诊。头部CT平扫示:左额顶叶白质区见一大小约1.2cm×2.0cm稍高密度影,边缘不清,质地均匀,CT值约47HU,周边无水肿影,考虑灰质异位或者脑肿瘤(图1)。临床经脱水对症治疗,两周后复查CT。平扫见左额叶病灶明显扩大,边缘不清,质地不均,局部密度增高(图2)。手术见肿瘤呈紫红色,质软脆,血运丰富,边界不清,无包膜,分块切除肿瘤,镜下全切。病理诊断:巨细胞性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

患者,女,60岁,头痛一周,伴右下肢无力。头部CT平扫示:左尾状核头部见一小结节影,呈稍高密度,CT值约67HU,边缘尚清,外缘不整,增强扫描无强化(图3,4)。选择病变为靶点,穿刺搜集约5mmX5mmX10mm组织,见组织呈暗紫红色,血运丰富,冷冻送检。病理结果: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III级)。

讨 论

脑胶质瘤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即胶质细胞,为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常见的有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室管膜瘤及髓母细胞瘤等,以前者最常见。该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幕下。肿瘤无包膜,生长方式呈浸润性。肿瘤易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出血等。其病理表现因细胞间变程度,肿瘤血管及退行性变而异。通常CT表现为脑内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周围脑质有水肿,有显著占位效应。而Ⅰ、Ⅱ级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但与胶质间境界清晰,周围很少有水肿区。由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紧密,血脑屏障较为良好,因而不发生或较少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溢,故无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1,2]。

组织学上脑胶质瘤分4型,即纤维细胞型,原浆细胞型,毛发细胞型和肥胖细胞型,在CT和MRI上4型无明显区别。CT及MRI将其分为四级,I级为良性,II级为过度性,III,IV级为恶性[2]。

文献介绍,通过对照研究发现,毛发细胞型一般仅表现在I级,肥胖细胞型仅表现在II级以上者,以III,IV级为多,纤维细胞型和原浆细胞型表现在I-IV级中[2]。据统计,I级者13.3%为混合密度灶,III,IV级中13.1%为高低等密度灶,其中高密度灶为出血,II级中多数为混合密度灶[2]。本组病例所见与此不一,本组病理分级为III--IV级,但均为均匀高密度病灶。本组CT显示的高密度灶病理中未发现出血灶,多为纤维细胞。

作者发现部分胶质瘤平扫时为片状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周围无水肿,中等强度强化,此类肿瘤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畸型,海绵状血管瘤。此类胶质瘤病理改变常为细胞间变程度低、浸润性小、生长缓慢,多为Ⅰ、Ⅱ级星形细胞瘤[3]。本组CT表现与其相似,但病理分级均比较高,多为III-IV级。

本组病例在早期多数被误诊[1],分别误诊为脑挫裂伤并血肿、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畸形、脑灰质异位、脑膜瘤等。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上述CT表现应想到高密度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可能。

参考文献

1. 胡洪斌. 高密度脑胶质瘤CT误诊分析[J].中华误诊学杂志,2009,9(25)6212-6213.

星形细胞瘤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讨鞍区胶质瘤的MRI特点及临床发病特点。 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胶质瘤7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 结果 鞍区胶质瘤在MRI上的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体积较大,分叶状,多无瘤周水肿;②囊实性或实性,囊性部分常位于肿瘤前下部,实性部分内多见散在小囊变区;③T1WI上肿瘤呈稍长或长T1信号,T2WI上呈稍长和长T2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此外,患者就诊时多有眼部症状,而无下丘脑及垂体内分泌异常症状。 结论 鞍区胶质瘤具有比较典型的MRI特点,结合其临床发病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关键词】 蝶鞍; 星形细胞瘤; 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Methods The MRI findings of 7 patients with sellar glioma, prov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Results The MRI characteristics of sellar glioma were as follows: (1) The volume of tumor was comparatively large, multilobulated in shape, and rare with edema. (2) The lesions were cystic-parenchyma.The cystic part was located in anteroinferior part of the tumor while the parenchyma were often observed in the region of cystic degeneration. (3) The tumors appeared to be slight hypo- or hypo-intensity on T1-weighted images and slightly hyper- or hyper-intensity on T2-weighted images, and usually enhanced markedly after contrast-enhanced scanning. In addition , patients often suffered from visual disturbances and lacked of hypothalamic and pituitary disfunction. Conclusion MRI of sellar glioma has characteristics,which may improve the diagnostic rate before ope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clinical features.

[Key words] sellar turcica, astrocytoma,glioma,magnetic resonacnce imaging

鞍区胶质瘤较少见,由于文献报道较少,对其认识不足常致误诊为颅咽管瘤。笔者搜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胶质瘤,总结其MRI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材料与方法

搜集2000年1月~2007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胶质瘤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46岁,平均18.6岁,小于10岁者3例,余4例均大于20岁。7例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例,星形细胞瘤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临床症状以头痛、视力障碍为主,6例表现为头痛伴视力下降,1例表现为头痛伴下肢乏力,病史从20天至3年不等。

所有病例术前均在GE Signa1.5T超导磁共振上进行了MRI检查。首先扫描轴位T1WI和T2WI,其中T1WI 3例采用SE序列(TR/TE=340ms/9ms),4例采用IR序列(TR/TE/TI/ETL=2160 ms/12ms/750ms/6),T2WI均采用FSE序列(TR/TE/ETL=4 200ms/98ms/20)。扫描参数为:FOV=22cm×22cm,层厚9mm,层间距1mm,距阵192×256,NEX=1。4例另获得矢状位T1WI,2例获得冠状位T1WI。全部病例均行钆喷替酸葡胺(Gd-DTPA)增强扫描,对比剂剂量为0.1mmol/Kg体重,注药后即行常规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

7例肿瘤主体均位于鞍上,6例延伸至鞍内,仅1例正常垂体信号不能辨认,余6例均可见正常垂体信号(图1)。肿瘤体积较大,最大径3.4~7.5cm,平均5.1cm。肿瘤形态多不规则,5例呈分叶状(图1-6),2例为椭圆形浅分叶。3例为囊实性,其中2例实性成分为主者囊性部分位于肿瘤前下部(图1,图7-9),另1例囊性为主者实性部分位于肿瘤左中部;4例实性者中3例实质内见散在小囊变区(图2-6),1例囊实性者实性部分内见一大囊变区(图7-9)。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上,3例呈长T1信号(图3),4例呈稍长T1信号(图7);T2WI上,4例呈稍长T2信号(图8),3例呈明显长T2信号(图4)。增强扫描,1例中度不均匀强化,6例呈明显强化,其中2例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图5、6,图9)。6例无瘤周水肿(图4,图8),1例瘤周轻度水肿。6例压迫第3脑室前下部致幕上脑积水。

鞍区胶质瘤发病率较低,多数起源于视交叉、下丘脑、第3脑室底部[1,2],少数亦可起源于鞍内[3],病理上一般以星形细胞瘤为主,且多属良性胶质瘤,本组7例中4例为星形细胞瘤,2例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仅1例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鞍区胶质瘤可见于各个年龄段,本组年龄范围为2~46岁,与彭旭红等[1]报道的相似,但本组呈两个年龄段分布:<10岁和20~50岁,其他年龄段则未见,可能与本组病例较少有关。由于鞍区胶质瘤多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就诊时多已长得较大,本组7例肿瘤体积均较大,平均最大径为5.1cm,因此临床多表现为视力下降和头痛等高颅压症状,本组病例均无下丘脑或垂体内分泌异常症状,与文献报道相似[1,4],此与发生于鞍区的垂体瘤、颅咽管瘤和生殖细胞瘤多有垂体或下丘脑内分泌异常表现不同[5~8]。

本组鞍区胶质瘤7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在T1WI上,实性部分呈稍长或长T1信号,在T2WI上则呈稍长或长T2信号。尽管本组病例病理分级主要为Ⅰ和Ⅱ级,但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与其血供丰富有关,而Ⅱ级的星型细胞瘤与发生于其他部位时常不强化或轻度强化明显不同,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组中有3例表现为囊实性,且其中2例囊性部分均位于肿瘤前下部,这一表现很少见文献报道,此征象对鞍区胶质瘤的诊断价值尚待进一步总结。鞍区胶质瘤囊变常见,多为小囊变,但本组中1例见一大囊变区。文献报道鞍区胶质瘤可沿视觉通路生长,此征象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1,4],但本组7例均未见这一征象。

本组7例胶质瘤术前5例误诊为颅咽管瘤,1例误诊断为脑膜瘤,仅1例诊断正确,与文献报道的相似[1,9]。因此鞍区胶质瘤主要应与颅咽管瘤、脑膜瘤鉴别,有时尚需与侵袭性垂体瘤及生殖细胞瘤鉴别。一是颅咽管瘤:囊行为主者多容易鉴别,实性或囊实性颅咽管瘤与鞍区胶质瘤鉴别有一定困难,前者一般体积不大,囊变率高、范围广,增强后环状强化,实性部分强化多不均匀,临床常有垂体或下丘脑内分泌异常症状[5,10,11]。二是脑膜瘤:肿瘤一般与颅底骨结构关系密切,多为实性,囊变少见,T1WI多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常为等或稍高信号,强化明显且均匀。三是侵袭性垂体瘤:肿瘤生长较大时,其内常可见出血、坏死、囊变,并常侵犯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并可突破鞍底进入蝶窦内,临床上常有垂体内分泌异常症状,这些征象几乎不见于鞍区胶质瘤。四是生殖细胞瘤:肿瘤实性部分多为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体积较小,平扫时垂体后叶高信号多消失,常有下丘脑内分泌异常症状,一般可与鞍区胶质瘤进行鉴别。

总之,鞍区胶质瘤少见,多为低级别的星形细胞肿瘤,临床常以视力下降而就诊,一般没有垂体或下丘脑内分泌异常症状。在MRI上,肿瘤体积较大,分叶状,边界清楚,囊实性或实性,囊变常见,实性部分呈稍长或长T1、稍长或长T2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瘤周多无水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合MRI表现和临床症状是术前正确诊断本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彭旭红,张雪林,许尚文,等. 鞍区胶质瘤的CT和MRI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481-483.

2. Lee YY, Van Tassel P, Bruner JM, et al. Juvenile pilocytic astrocytomas: CT and MRI characteristics J. AJR Am J Roentgenol. 1989;152:1263-1270.

3. Ulm AJ, Yachnis AT, Brat DJ, et al. Pituicytoma: report of two cases and clues regarding histogenesis J. Neurosurgery, 2004, 54:753-757.

4. 陈谦,戴建平,高培毅,等. 鞍区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瘤的MRI诊断.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4:184-186.

5. Jane JA, Laws ER. Craniopharyngioma. Pituitary, 2006,9:323-326.

6. Chanson P, Salenave 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ituitary adenomas. Minerva Endocrinol, 2004,29:241-275.

7. 朱丹红,苏小方,于海光. 鞍上生殖细胞瘤CT、MRI表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548-550.

8. 唐肇普,白人驹. 鞍区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特征的分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700-1701.

9. 黄进能,黄勤,黄新,等. 视神经胶质瘤误诊2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4611-4612.

星形细胞瘤范文第6篇

【关键词】 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脑肿瘤诊断;应用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3025-01

快速自旋回波液体衰减发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近年来较广泛用于临床。该序列通过采用一定的翻转时间(TI)在抑制脑脊液信号的同时获得T1、T2对比图像,消除了脑脊液的不利影响,对显示颅脑病变,FLAIR优于常规T2WI和T1WI。T2-FLAIR序列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已获得公认。T1-FLAIR序列作为一种新的T1成像技术,既往由于其TR时间延长.成像时间较长,限制了其最初的临床应用。采用回波链技术的T1-FLAIR.可显著缩短成像时间,在较高场MR上获得了推广应用。本文对20例患者进行了T1-FLAIR及T2-FLAIR序列扫描,与常规SE序列对照,探讨FLAIR成像技术对颅脑肿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搜集临床确诊脑肿瘤26例,其中中男13例,女13例,年龄24-76岁,中位年龄55岁。其中星形细胞瘤14例、脑膜瘤4例、转移瘤2例、听神经瘤、室管膜瘤、表皮样囊肿、松果体囊肿、脉络膜丛状瘤、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各1例。使用GE公司Signa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所有病例均先行轴位横断位及矢状位T1-Flair、T2-Flair扫描、横断位SWI扫描及横、冠、矢状位T1-Flair增强扫描。

2 结果

14例星形细胞瘤中,低级别星形细胞瘤6例,约占42.86%,高级别星形细胞瘤8例,约占57.14%。T1-FLAIR平扫显示肿瘤灶47个,T2-Flair为51个,增强T1-Flair显示59个,DWI平扫显示病灶50个,其中直径

3 讨论

3.1 FLAIR基本原理 FLAIR成像基本原理:FLAIR序列由180°-90°-180°三个脉冲组成。首先施加的180°反转脉冲将+Z轴上所有组织的纵向磁化矢量反转指向-Z轴方向,停止脉冲,各组织磁化矢量按照各自的T1驰豫时间向+Z轴恢复,当脑脊液磁化矢量恰好恢复到0时立即施加90°RF脉冲,(TI=0.7T1),此时人体内其它组织以及大部分种类的病灶由于T1值均明显短于脑脊液,这些其它组织和病灶受90°脉冲的激励,磁化矢量绝大部分向MXY轴平面上反转,脑脊液则没有磁化矢量被反转到Mxy轴上。此时再施加180°重聚脉冲,其它大部分组织和病灶可产生较强的MR信号,而脑脊液由于没有磁化矢量被反转到Mxy轴上,180°重聚脉冲不能产生MR信号,从而达到抑制脑脊液信号的目的。

SE-FLAIR成像时间过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在中枢神经系统应用较广泛是将Flair序列与TSE(trubose)技术联合应用的快速FLAIR(又称turbo flair)序列,可以在2-4min内完成采集18-24幅横断面的图像。快速FLAIR序列与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技术结合,称为EP-FLAIR序列,全脑成像可在120s完成;联合应用单次激发(single shot)和EP-FLAIR技术,可在4s内完成全脑成像。EP-FLAIR对脱髓鞘、早期感染、早期梗死以及外伤等诊断有帮助,对于不合作的患者,EP-FLAIR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成像时间极短的优势。

FLAIR序列采用长反转时间(inversiontime,TI)有效抑制脑脊液的信号,消除了其部分容积效应和流动性伪影,更清晰显示颅脑脑沟、脑回、脑干等解剖结构。T2-FLAIR应用长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和长回波时间(echo time,TE)产生重T2加权像,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对比度提高更明显,使病灶更容易被显示和发现。脑室内脑脊液信号被抑制呈低信号,突出了呈条形或小球状的略高信号的脉络丛组织。脑白质的信号强度略低于脑灰质,但是特定部位的脑白质可以呈高或较高信号,如沿第三、四脑室边缘常可见到薄层线状高信号影,在侧脑室额角和枕角周围可见帽状高信号影,中脑导水管及室管膜下区呈线样高信号。

3.2 脑肿瘤 FLAIR技术适用于脑内肿瘤的检查,与T2WI比较能提高瘤体与水肿带的对比度,使病体与水肿分界清晰,明显高于T2WI。FLAIR的肿瘤的径线测量最接近真正的大小,就平扫而言,FLAIR起到了一定的模拟增强的效果,对未增强的病例提供了有效的补偿信息[1]。FLAIR可以清晰显示瘤体中的坏死囊腔、间隔等不同结构成份,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尤其是位于脑室、脑地和脑表面等部位的小肿瘤)及病变侵袭的范围。FLAIR对脑肿瘤病术后的残腔及胶质增生的显示也非常清晰。这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疗效的观察具有较大的意义。

如上所述,FLAIR通过提高病变组织与周围脑实质的对比度,可以发现常规SE序列上显示不明确的病灶,尤其是位于脑脊液部位如脑室、脑池、脑表面及蛛网膜下腔等及其附近的病灶。在常规FSE-T2WI上,脑脊液呈高信号,病灶信号较低,受容积效应、脑脊液流动等影响容易被掩盖而漏诊。FLAIR序列图像则通过显著抑制脑脊液的高信号,消除脑脊液流动性伪影及部分容积效应,突出显示呈等或高信号的病灶,有效提高了脑脊液区域病灶的检出率。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明确病变的边界与范围。在常规T2WI上,瘤体与瘤体周围水肿均呈高信号而难以区分,在T2-FLAIR序列图像上,瘤周水肿带呈高信号,位于水肿带的中心区域的瘤体呈等、稍低或低于水肿稍高信号,从而可以区分瘤体与周围水肿之间的分界,较完整、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及边界等。在脑室周围脑白质脱髓鞘病变、脑室内肿瘤、脑室的正常变异等也因不再受脑脊液信号及其流动性伪影的影响而得以清晰显示。

第二,有助于显示病灶内部结构特点。脑肿瘤内部常含有囊变区和囊腔,在常规FSE-T2WI上与肿瘤的实性部分均呈高信号;而在FLAIR序列图像上,肿瘤的囊变区与囊腔呈低或中等信号,可以与呈高信号的实性部分相区分,同时在FLAIR序列图像上还可以显示瘤体中的囊腔内间隔呈高信号,不同于囊腔。另外,囊性病变内容物成分根据自由水成分与蛋白含量的不同,其信号强度亦有所不同。

第三,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大多数病灶在常规T2WI均呈高信号,没有特异性,给鉴别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在FLAIR序列图像上,因病灶含水量的多少及状态不同,病灶的信号表现多种多样,给鉴别诊断提供了更丰富信息。

总之,相比于常规T2WI,FLAIR序列在充分抑制流动脑脊液信号后,病变与水肿、病变与脑脊液等边界显示更清晰,病灶信号能更好的反应内部的结构和成分,对病灶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线索,应将FLAIR序列作为颅脑MR扫描的常规序列。

参考文献

星形细胞瘤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肿瘤;侧脑室;显微手术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侧脑室肿瘤临床特点及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6年手术治疗的19例侧脑室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侧脑室肿瘤临床无特异症状,据肿瘤的具体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肿瘤全切10例,大部分切除6例,切除3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4例。结论侧脑室肿瘤以脑膜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但各有其好发部位。手术入路选择应结合肿瘤具置、大小和血供情况,既要满足暴露,尽量减少神经功能缺失,又要达到全切肿瘤目的。

[关键词]肿瘤;侧脑室;显微手术

Microsurgery for the lateral ventricle tumors:report of19c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ical experiences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tumors.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the19patients who were operated during the past eight years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s of lateral ventricle tumors were untypical.Total resectionwas achieved in10cases,subtotal resection in6cases and gross resection in3cases.14cases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after operations.Conclusion Meningioma,astrocytoma,ependymoma were mainly diagnosed in lateral ven-tricles,and they had their main locations differently.The size,site and vascularity of the tumors influenced the choice of surgical approach which should allow maximum exposure of the lesion and make an attempt to complete resection without damaging functional areas.

[Key Words] tumor;lateral ventricle;microsurgery

侧脑室肿瘤是指来源于侧脑室壁、脉络丛以及异位组织的侧脑室内肿瘤,其种类繁多,不同种类肿瘤的起源、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案及预后也不尽相同[1-2] 。为探讨侧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本文对我科1996~2004年手术治疗的19例侧脑室肿瘤患者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9例中男10例,女9例,年龄6~63岁,平均33.8岁,病程1~24月,其中6例有强迫。

1.2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头痛、呕吐、视水肿等颅内高压症状者15例,偏瘫6例,视力下降5例,癫痫发作2例,视野缺损7例。CT扫描19例,MRI检查16例,脑血管造影9例。肿瘤位于额角和体部6例,颞角2例,三角区和枕角11例。肿瘤 直径2~4cm者4例,4~5cm者5例,直径>5cm者10例,其中1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脑积水。

1.3手术方法据肿瘤的具体部位选择合适的入路。经额中回6例,颞中下回2例,顶枕叶或顶上小叶11例。近年采用神经内窥镜辅助首先处理肿瘤供血血管后再分块切除肿瘤。

1.4病理诊断 位于额角和体部的6例中星形细胞瘤2例,室管膜瘤2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位于颞角的2例为星形细胞瘤;位于三角区和枕角的11例中脑膜瘤6例,脉络丛状瘤1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1例,畸胎瘤1例。

2结果

肿瘤全切10例,大部分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4例,1例术后死于丘纹静脉损伤,另1例死于肿瘤大部切除后瘤床再出血。17例存活者经过6月~4年随访,14例恢复良好。

3讨论

侧脑室肿瘤的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0.75%~2.8% [1-5] ,本组占同期收治颅内肿瘤的2.6%。侧脑室肿瘤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指肿瘤起源于侧脑室本身结构,如脉络丛上皮、室管膜及室管膜下胶质细胞,主要为脉络丛状瘤、脑膜瘤、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另一类是指起源于脑室邻近结构且大部分占据脑室的肿瘤,如丘脑胶质瘤、透明隔肿瘤等。由于侧脑室脉络丛主要位于三角区和枕角,故侧脑室脑膜瘤及脉络丛状瘤大多位于三角区和枕角;而位于侧脑室额角及体部的肿瘤多为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故侧脑室肿瘤的病理类型与生长部位有一定的关系。本组脑膜瘤最多,均位于三角区或枕角,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三者共占本组的78.9%。

侧脑室肿瘤早期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定位体征,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或累及丘脑、基底节、脑实质后才出现颅高压征、偏瘫、视力下降、癫痫和视野缺损等症状。因此侧脑室肿瘤被确诊时体积往往较大,本组有10例肿瘤直径>5cm。其病程主要与肿瘤的生长部位、性质及大小有关。CT、MRI检查可明确肿瘤生长部位、质地、瘤周水肿情况,并协助确定肿瘤性质,对于强化明显、体积较大的肿瘤,特别是脑膜瘤,宜行脑血管造影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以便指导手术。

一般而言,侧脑室肿瘤多偏良性,手术切除可获良好疗效 [1-3] ,手术入路选择原则既要尽量避开功能区,减少不必要的神经功能缺失,又要达到争取全切肿瘤、解除颅内高压的目的。因此理想的手术入路应对肿瘤及供血血管达最佳暴露,而且对功能区影响最小,我们认为入路选择应结合肿瘤位置、大小、供血血管走行、脑室大小、术前神经功能缺失情况综合考虑。我们常采用以下三种入路:①顶枕三角区入路适合于侧脑室大多数肿瘤的切除,优势半球为避免语言功能障碍可选用顶枕或顶间沟入路,在顶叶距中央沟后方后4~5cm,至顶枕沟的纵向皮层造瘘,操作在感觉区后方,角回、缘上回上方,适用于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及体后部、向枕角扩展、术前已有视觉损害的体积较大肿瘤,此入路路径较短,显露满意,先作瘤内分块切除,易处理来自肿瘤后方供血,但有损伤视放射造成术后同向偏盲及癫痫危险。本组11例原术前偏盲7例患者中3例改善,另新出现偏盲1例,癫痫发作1例。Santoro等 [4] 报道25例优势半球侧脑室脑膜瘤,有6例经顶枕入路,其中2例遗有偏 盲。Nakamura等 [5] 报道13例侧脑室脑膜瘤中11例采用顶枕入路,7例术前已有偏盲患者术后5例改善,另4例术前无偏盲患者2例术后出现偏盲;②额中回上入路适合于累及前角和三脑室肿瘤,且易于显露脉络膜前动脉;③颞中下回入路适合三角区和颞角的肿瘤,在颞中回中后三分之一作横型皮层造瘘,平行视放射可减少术后偏盲发生,而且便于处理肿瘤供血且术后视野缺损最少,但在优势半球侧有可能累及语言区而出现语言障碍。最近我们也采用神经内窥镜辅助首先处理肿瘤供血血管后再切除肿瘤,易达到全切肿瘤的目的。

结合显微手术和内窥镜辅助技术,本组19例肿瘤中全切10例,大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4例。术后死亡2例,1例死于丘纹静脉损伤,另1例死于肿瘤大部切除后瘤床再出血。通过该组病人的临床处理,我们体会到现代影像技术可以对侧脑室肿瘤作出早期明确的诊断,结合肿瘤大小、位置、供血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运用显微技术,大部能达到满意切除。但术中需注意保护脑室周围的重要结构以及深部静脉,有条件应行显微手术及内窥镜辅助,肿瘤大者可分块切除,力争全切肿瘤,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此外脑室内止血要彻底,忌留置明胶海棉,电灼术野中的脉络丛以减少术后脑脊液的分泌,硬脑膜要严密缝合,常规脑室外引流留置2~4d。

参考文献

1D'Angelo VA,Galarza M,Catapano D,et al.Lateral ventricle tumors:surgical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umor origin and devel-opment-a series of72cases[J].Neurosurgery,2005,56(1Suppl):36-45.

2Gokalp HZ,Yuceer N,Arasll E,et al.Tumors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112cases operated upon

1970-1997[J].Neurosurg Rev,1998,21(2):126-137.

3Majchrzak H,Majchrzak K,Adamczyk P.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ventricular tumors[J].Neurol Neurochir Pol,2004,38(3):173-181.

星形细胞瘤范文第8篇

[关键词]第四脑室肿瘤;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a)―230―02

第四脑室位于幕下后颅凹处,其顶尖部由前后髓机构成,背侧为小脑,腹侧为脑桥和延髓。第四脑室上接中脑水管,下端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其位置相当于小脑桥脑脚处,以中孔和枕大池相通。第四脑室接受由第三脑室通过中脑水流来的脑脊液,第四脑室内的脉络丛也产生脑脊液,并通过中孔和侧孔流向蛛网膜下腔,再通过蛛网膜颗粒进入静脉系统。

第四脑室肿瘤,主要指原发于第四脑室内的脑瘤,如室管膜瘤、脉络丛状瘤、血管母细胞瘤及脑膜瘤等,也包括原发于临近部位的脑瘤如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等向四脑室内生长者。

1 第四脑室肿瘤的临床表现

1.1 颅内压增高症状

由于肿瘤主体在第四脑室,当肿瘤充满第四脑室引起脑脊液障碍时,便产生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1.2 脑干症状

这是由于肿瘤侵犯脑干背侧部结构所致,临床上表现有呕吐、声音嘶哑、长束征和垂直眼震等。

1.3 其他症状

当肿瘤生长扩展至小脑、小脑桥脑角和上颈椎管等临近区域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2 第四脑室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2.1 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多数呈膨胀性生长,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与第四脑室分界线清晰,仅在发生部位侵入脑室。

2.1.1 CT特点CT平扫多数呈等、低混杂密度,少数为等或略高密度,瘤内多发现钙化点,大多为小点状、多发。

2.1.2 MR特点MRTIWI多数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信号强度不均时,反映出瘤钙化、囊变和出血的表现:增强扫描肿瘤的增强方式类似CT增强的扫描所见,其增强表现与血脑屏障的破坏及肿瘤的血供有关。但其无髓母细胞瘤扫描增强明显。

2.2 脉络膜状瘤

位于第四脑室内脉络丛状瘤,体积比较大,呈膨胀性结节性生长,表面呈状或桑椹状。该肿瘤除了和其他肿瘤一样可引起阻塞性脑积液外,因肿瘤细胞刺激脑脊液分泌增多,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故脑积水特别明显。

2.2.1 CT特点 CT平扫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瘤内钙化点少见。CT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

2.2.2 MR特点MR 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信号变化不一,通常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瘤内可见流空的血管影: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异常对比增强,囊变坏死区不增强,由于结构中心有丰富的血管,且为脑外的脉络丛血管供血,常增强明显,是第四脑室内增强最明显的肿瘤。

2.3 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占颅内胶质瘤的4%~8%,是颅内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之一,多发儿童,常见的部位是小脑蚓部。多数肿瘤呈类圆形,与小脑组织界限较清晰,可充满第四脑室并压迫脑室底部。

2.3.1 CT特点典型髓母细胞瘤直径一般大于3.5 cm。位于后颅窝中线小脑蚓部。CT平扫呈类圆形或卵圆形均匀的略高密度影,有钙化及小的低密度坏死。病灶边界清楚,周围有水肿带,第四脑室变形前移位,可伴有阻塞性脑脊液。增强扫描病灶周围明显均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2.3.2 MR特点MR T1WI呈低信号,信号均匀,若病灶出现坏死、囊变、出血、钙化及病灶周围水肿时,则有相应信号改变。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一致性明显增强。若病灶信号不均匀,提示有坏死、囊变、出血等。GD-DTPA增强,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增强,且均匀,蛛网膜下腔示条状或结节状增强灶,则表明有转移征象。

2.4 星形细胞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约占脑肿瘤的5.6%,发生天幕下者较少见,约占星形细胞瘤的7%,以儿童多见。星形细胞肿瘤多数起源于中线蚓部,肿瘤边界清楚,并部分有明显囊变,少数肿瘤有钙化。

2.4.1 CT特点星形细胞肿瘤常呈浸润性成长,均表现为脑干膨胀,体积增大。CT平扫或低或等密度病灶,囊变少见,也可呈等或低混杂密度。脑干周围脑池变窄或消失,第四脑室后移伴阻塞性脑积水。增强扫描为不规则区域性或不均匀性强化,也可不强化。

2.4.2 MR特点MR T1WI多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因肿瘤囊液蛋白质含量高,其信号增强高于一般实质性肿瘤和脑脊液,瘤周水肿不明显。增强扫描肿瘤附壁结节及实质部分轻中度增强,囊变坏死区不增强,第四脑室以上见梗阻性积水。GD-DTPA增强多元或轻度强化,若肿瘤信号强度极不均匀,增强明显时,应考虑恶变的可能。

2.5 CT诊断和MR诊断的比较

CT和MR结合检查第四脑室肿瘤,能更全面地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所需的信息。CT检查对肿瘤的钙化显示比MR清楚,但受后颅窝伪影的影响,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MR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且可多方位成像,对肿瘤的来源、大小、边界、周围组织侵犯情况的显示更为清晰。故MR为第四脑室肿瘤的首选方法。

3 第四脑室肿瘤的治疗

3.1 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

无论采取何种手术入路,第四脑室肿瘤手术的目的,首先在于打通脑脊液的循环通路,解除导水管下口及第四脑室正中孔、两侧孔的肿瘤梗塞,其次需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减少复发,延长生存时间,在解除肿瘤对脑干压迫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对脑干的干扰,避免出现新的脑干核团受损的症状,特别是要注意避免延髓部呼吸中枢的损坏。

3.1.1 小脑下蚓部入路 优点:入路短,切除第四脑室底近中线下半部分及第四脑室顶部下部分肿瘤时暴露良好。缺点手术入路的术野,如第四脑室外侧壁、环绕外侧隐窝的外侧区域、深部导水管区域暴露不理想。手术往往会损坏小脑脚、齿状核及小脑到达前庭区的纤维,导致共济失调、震颤、肌张力下降、轮替运动障碍、小脑性缄默等,严重影响了术后的生活质量。

3.1.2 正中孔或扁桃体蚓垂间沟入路 优点:该入路可以完整切除第四脑室肿瘤,而且可避免切开小脑蚓部而引起的“后蚓部综合征”,并可避免过度牵拉小脑损伤齿状核及皮质核束导致的“小脑缄默综合征”,是今后微创伤治疗第四脑室肿瘤的一大发展方向。

3.1.3 小脑延髓裂入路优点:此入路在不切开小脑下蚓部的前提下能很好地显示第四脑室的各壁。通过该入路能够清楚地观察肿瘤与第四脑室的底的分界。Fordi等认为此法可将上至中脑导水管下口区域下至延颈交界区进行良好暴露。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通过正常解剖间隙,可在不损伤或微创伤的情况下,通过分离脉络膜和下髓帆,达到第四脑室及延髓脑桥背外侧。手术暴露较传统术式更为充分。

3.1.4 灵活运用入路传统上采取小脑蚓部人路,结合小脑延髓裂入路可达到更好的手术疗效。正中孔一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直接,是解剖小脑延髓池,释放脑脊液后可通过正中孔直接分离肿瘤。但其对双侧外侧孔区的暴露较差,结合小脑延髓裂人路,从小脑扁桃体和延髓的间隙分离肿瘤,抬起扁桃体暴露第四脑室底部和外侧孔区,能更容易分离肿瘤。

3.2 肿瘤的切除程度

肿瘤的切除程度与肿瘤的基底位置有关:主要取决于肿瘤的来源和瘤体与第四脑室的关系,对粘连较紧或侵入脑干内全切除是很困难的旧。

根据肿瘤生长的基底位置将第四脑室肿瘤分为两类,即一类为肿瘤起源于第四脑室底部,另一类为肿瘤起源于第四脑室顶和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