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细胞因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细胞因子范文第1篇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随着对脑创伤致病机理、伤后病理生理变化及治疗方法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脑创伤的认识大大扩展,其中脑创伤与细胞因子关系正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细胞因子是一组多肽类细胞调节物质的总称,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生长因子、细胞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主要由外周的免疫细胞合成(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但许多其它类型的细胞(如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也可产生某些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种类繁多,但通常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1]:①细胞因子多为分子量较低(<30 kd)的分泌型蛋白,且一般都是糖蛋白。②细胞因子通常介入免疫及炎症反应。③细胞因子的产生多具有一过性和区域性,且主要分泌形式为旁分泌或自分泌。④细胞因子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一般在pg(皮克)水平即可发挥作用。⑤细胞因子产生作用须与其靶细胞表面的高亲合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⑥不同因子的作用常相互重叠交错。本文仅就与脑创伤关系最为密切的几种炎性细胞因子作简要阐述。

1 白细胞介素-1(IL-1)

IL-1有两种结构不同的分子:IL-1α和IL-1β,而以IL-1β为主要分泌形式。IL-1受体拮抗剂(IL-1ra)现被认为是IL-1家族的第三个成员,它与IL-1结构相似但无任何IL-1活性,因而是IL-1的天然拮抗物质。IL-1发挥生物学作用是通过与位于其靶细胞细胞膜上的高亲和性受体结合来实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内部也可以产生IL-1,脑组织中IL-1的来源主要为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2,3]。IL-1介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有: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参与神经内分泌活动,还可以调节垂体前叶细胞的生长;刺激胶质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诱导其它细胞因子的产生,如神经生长因子(NGF);抑制神经元钙离子的流通;增加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活性等[1~3]。

IL-1作为一种炎性介质可介导广泛的组织损伤,在创伤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3,4]。如IL-1是一种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可引起发热反应;刺激肝脏可产生多种急性反应蛋白;可促使前列腺素E2(PGE2)合成及分泌能力增强;促进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加压素等激素的释放;可刺激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并对其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可促进多种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粘附作用。

正常情况下,脑组织中的IL-1活性极低,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IL-1水平及活性则明显增高。目前,在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理过程中都可发现有IL-1的过高表达,如颅内感染、颅脑创伤、Alzheimer病、Dowm综合征等[5~7]。IL-1与脑创伤关系密切,无论是在临床病人还是实验动物,都能发现创伤后其脑组织、脑脊液中IL-1β水平的增高[7,8]。IL-1可以介导脑创伤后的许多病理生理反应,如发热、白细胞聚集、血管内皮渗透性增加等,从而与脑水肿的形成及颅内压的增高密切相关。另外,目前认为脑创伤后的神经细胞损害多由于伤后继发性炎性反应所致。虽然对于IL-1介入脑创伤后神经细胞变性过程的根本机制尚不很清楚,但IL-1的某些作用确实可引起神经细胞的损害和死亡,如IL-1可诱导中枢神经系统中某些重要的神经毒性分子的释放,另外,IL-1还可诱导其它许多细胞因子的产生,如TNFα、IL-6、IL-8等,而这些因子均与组织损伤有密切关系[7]。

鉴于上述情况,目前对于拮抗IL-1作用的研究成为脑创伤实验研究的又一热点。脑创伤后的继发性炎症反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病死率密切相关,因此有效减轻或抑制这一反应过程将是治疗脑创伤根本的治疗途径之一。IL-1ra作为一种内源性IL-1拮抗物质,脑组织中广泛存在其表达区域[9]。实验证明,10μg的重组IL-1ra注入大鼠体内即可明显拮抗由外源性IL-1引起的食欲及行为改变的作用[9]。Toulmond等[9]将IL-1ra分次注入脑创伤大鼠的侧脑室,发现可以明显减轻脑组织的损伤范围和程度,即使于伤后4小时延迟使用,仍可得到满意效果,伤后继发神经元损害程度可较对照减低28%。Dekosky[10]于1996年报道,脑创伤后引起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产生过量IL-1;实验中将IL-1ra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植入受伤区域后,可使小胶质细胞的增殖作用明显下降,故作者提出通过IL-1ra阻断创伤的炎性反应,对于脑创伤及其它炎症过程将会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2 白细胞介素-6(IL-6)

机体内多种有核细胞都可能产生IL-6,如单核细胞、B细胞、T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等,脑组织内产生IL-6的细胞可能主要是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1]。IL-6的功能繁多[14],在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有:①具备神经生长因子(NGF)样的生物学的作用,有促进神经生长和分化的作用。②作用于HPA轴,参与神经内分泌活动,如刺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③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合成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NTF)。④经常协同并加强IL-1和TNF在某些方面的作用。

作为一种炎性细胞因子,IL-6水平增高可以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及感染性疾患中。脑创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内及外周围血中均发现有IL-6水平的增高[11,12],IL-6介入脑创伤过程的具体机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创伤急性期反应及创伤后神经修复有直接关系。

3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TNFα最初被描述为一种肿瘤细胞毒性物质,能够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后来逐渐发现,TNFα还在细胞信息传递、感染及创伤后炎性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6]。

体内TNFα的主要来源是活化的巨噬细胞。最新研究表明:TNFα可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类型的细胞中,包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1,6]。

大剂量TNF注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引起休克样细胞毒性状态而致死,其它变化还有血脑屏障损害、肾上腺坏死、肺梗塞、盲肠坏死、小肠缺血及心血管功能衰竭;小剂量的TNF则引起高甘油三脂血症、体重下降、胃排空能力下降、厌食、肌肉萎缩、急性期反应、伤口延迟愈合等等[1,6]。上述作用与IL-1极为相似。TNFα可以诱导其它细胞因子的产生(如IL-1、IL-6、IL-8等);增强嗜中性白细胞及单核细胞的粘附作用;促进内皮细胞粘附因子的产生;加大血管内皮的通透性等等,因此与组织损伤密切相关[1]。TNFα可以诱导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的释放并和脂过氧化物及氧自由基的产生有关,上述物质均有严重损害细胞膜的作用,另外氧自由基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以破坏其紧密联接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因此TNFα的增高可能是脑创伤后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6]。

已有实验证明,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可将TNFα基因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其局部产生大量TNFα细胞毒性作用可杀伤转基因胶质瘤细胞和未转基因的亲代肿瘤细胞[13]。

目前认为TNFα与脑创伤的关系十分密切,Goodman及Ross等人曾发现,脑创伤病人CSF中有TNFα活性增高,部分病人血浆中TNFα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14,15];Fan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脑创伤可引起创伤区域TNFα mRNA的表达量有10倍的增长[16];Traupin等人亦证实,大鼠脑创伤后脑组织中TNFα活性明显增高[5]。

4 白细胞介素-8(IL-8)

IL-8归属于一类8~10 kd的趋化性蛋白,其主要功能如下:①刺激呼吸爆发,引起超氧化物形成。②胞外分泌作用,引起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贮存蛋白。③促进嗜中性白细胞粘附及游走。IL-1和TNF是IL-8表达的主要诱导物。IL-8主要由外周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Kupffer细胞、肝细胞等产生。IL-8不会引起血液动力学变化(这一点与IL-1和TNF不同),也不会刺激IL-1、TNF或IL-6的产生,因此相对来说IL-8的功能有较强的特异性,其主要作用于嗜中性白细胞[4]。

IL-8注入动物体内可引起肺、肝、脾等脏器中嗜中性白细胞的粘附。最近,Ott等人报道,脑创伤后病人血浆中IL-8的水平有明显增高[4]。

关于脑创伤与炎性细胞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并不很多,细胞因子介入脑创伤过程的机制还不很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除了解到IL-1、TNF和IL-6等在脑创伤后继发炎性反应中的有害作用外,还应从另一方面看到,上述三种因子都能刺激神经生长因子(NGF)释放和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增殖的功能,有助于脑创伤后的神经修复[1,2,4],故全面了解其特性,将为今后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Benveniste E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with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ources,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Am J Physiol, 1992, 263(1):1

2 Nieto-Samopedro M, Berman MA. Interleukin-1-like activity in rat brain:sources, targets, and effects of injury. J Neurosci Res, 1987, 17(2):214

3 Woodroof MN.Cytokine product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Neurology,1995, 45(suppl 6):6

4 Ott L, McClian CJ, Gillespie M, et al. Cytokines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 after sever head injury. J Neurotrauma, 1994, 11(3):447

5 Fan L, Young PR, Barone FC, et al. Experimental brain injury induces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 β mRNA in the rat brain. Mol Brain Res, 1995,30(1):125

6 Arvin B, Neville LF, Barone FC, et al. Brain injury and inflammation:a putative role of TNF-α.Ann N Y Acad Sci, 1995, 765(1):62

7 Rothwell NJ, Lindholm D, Bandtlow C, et al. Involvement of cytokines in acute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CNS. Neurosci Biobehav Rev, 1993, 17(1):217

8 Traupin V, Toulmond S, Serrano A, et al. Increase in IL-6, IL-1 and TNF levels in rat brain following traumatic lesion. Influence of pre-and post-traumatic treatment with Ro5 4864, a peripheral-type (p site) benzodiazepine ligand. J Neuroimmunol, 1993, 42(1):177

9 Toulmond S, Rothwell.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inhibits neuronal damage caused by fluid percussion injury in the rat. Brain Res, 1995,671(2):261

10 Dekosky ST, Styren SD, OMelley ME, et al.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suppresses neurotrophin response in injured rat brain. Ann Neurol,1990, 39(1):123

11 Kishimoto T. The biology of interleukin\|6. Blood, 1989, 74(1):1

12 McClain C, Cohen D, Phillips R, et al. Increased plasma and ventricular fluid interleukin-6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head inury. J Lab Clin Med,1991,118(2):225

13 王 晨,周良辅,沈兆忠,等.逆转录病毒介导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4):243

14 Goodman JC, Roberson CS, Grossman RG, et al. Eleva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 head injury. J Neuroimmunol, 1990, 30(1):213

细胞因子范文第2篇

临床医学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的一组多肽或低分子量蛋白质,称为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它们与靶细胞特异受体结合,调整细胞增殖、分化和功能活性,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起重要作用,在异常情况下也会导致病理反应。

1 细胞因子与临床诊断的关系

1.1 当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时,可导致先天性缺陷和继发性缺陷两种病理情况,例如先天性的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人(XSCID),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缺陷,出生后必须在无菌罩中生活,往往在幼儿期因感染而夭折。现已发现这类患者的IL-2受体γ链缺陷,由此导致IL-2、IL-4和IL-7的功能障碍,使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细胞因子的继发性缺陷往往发生在感染、肿瘤等疾病以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破坏TH后,可导致TM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缺陷,免疫功能全面下降,从而表现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一系列症状。

1.2 细胞因子表达过高而导致炎症加重,在炎症、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休克等疾病时,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可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液中可发现IL-1、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这些细胞因子均可促进炎症过程,使病情加重。应用细胞因子的抑制剂有可能治疗这类炎症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疾病。

1.3 细胞因子受体从细胞膜上脱落下来,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水平升高,存在于体液和血清中,使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水平升高。这类分子可能结合细胞因子,使其不再与膜表面受体结合,因而封闭了细胞因子的功能。

2 细胞因子与临床治疗的关系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细胞因子,作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治疗肿瘤、造血障碍、感染等已收到良好疗效,成为新一代药物。重组细胞因子作为药物具有很多优越之处。例如细胞因子为人体自身成分,可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和提高免疫功能,很低剂量即可发挥作用,因而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制剂,已成为某些疑难病症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

细胞因子疗法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细胞因子补充和添加疗法及细胞因子阻断和拮抗疗法。

2.1 细胞因子补充和添加疗法:它是通过各种途径使患者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增加,充分发挥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从而抵御和治疗疾病。例如:IFN-2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和肿瘤。对病毒性肝炎、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慢性宫颈炎等有较好疗效。IL-2目前多与LAK/TIL合用治疗实体肿瘤,对肾细胞瘤、黑色素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结肠直肠癌有较显著的疗效。TNF宜局部应用,全身应用不良反应严重。CSF用于各种粒细胞低下患者,如化疗后的辅助治疗。以上几种细胞因子的临床适应证明确、临床疗效肯定。

2.2 细胞因子阻断和拮抗疗法:其基本原理是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阻断细胞因子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及受体的信号传导过程,使细胞因子的病理性作用难以发挥,该疗法适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移植排斥反应、感染性休克等的治疗。例如抗TNF单克隆抗体可以减轻甚至阻断感染性休克的发生,IL-1受体拮抗剂对于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 细胞因子与临床检验的关系

在临床检验上,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方面有重要意义。目前的检测方法有:(1)依赖性细胞株,即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因而可利用这些依赖细胞检测相应的细胞因子。(2)功能检测,即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3)免疫测定,即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制备出抗细胞因子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可进行免疫检测。(4)功能测定与抗体抑制所用的抗细胞因子抗体必须是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体。(5)分子杂交技术,即制备出细胞因子的基因探针,通过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6)多聚酶链反应技术,首先将细胞因子产生细胞的RNA提取出来,再经逆转录合成cDNA,以cDNA为模板,在细胞因子引物的引导下,即可进行PCR扩增。

研究细胞因子不仅有助于阐明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机制,而且,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特别是利用细胞因子治疗肿瘤、感染、造血功能障碍以及自身免疫病等已收到初步疗效,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细胞因子范文第3篇

细胞因子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血小板等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白细胞介素是细胞因子中重要的一类。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作为细胞间信号因子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亦参与造血功能的调节。细胞因子通常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形式作用于附近细胞或细胞因子产生细胞本身,少数炎症情况下某些细胞因子也可通过内分泌样的形式作用于远隔部位的靶器官,少数细胞因子以跨膜形式(如TNF-α)和膜结合形式(如IL-8)直接作用于相邻的靶细胞。细胞因子与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在信号转导、受体调节和生物学效应等多个水平上发生协同或拮抗性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细胞因子网络,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①一种细胞因子诱导或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产生;②调节同一种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③诱导或抑制其他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细胞因子可分为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两种类型。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1、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抗炎性细胞因子则包括:白介素-4、白介素-10、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结合蛋白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等。前炎性细胞因子属于促炎性细胞因子类,主要包括TNF-α,IL-1,IL-6,IL-8等,主要介导免疫和炎性反应。促炎性因子和抗炎性因子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形成体内的一种平衡机制,即细胞因子平衡。

机体在遭受强病理性应激后,受损局部组织细胞发生损伤、缺血,其代谢、免疫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异物和自身被破坏组织细胞进行识别清除即产生免疫应答和炎性反应。适当的炎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当处于机体重症感染导致脓毒症或非感染性损伤如外科大手术、创伤等情况下,过度的炎症反应可造成自身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即所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机体的这种过度炎性反应与体内单核-巨噬细胞源性的炎性介质诱导的瀑布样级联反应密切相关,细胞因子在介导这种反应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机体损伤后为避免SIRS甚至MODS的发生,一方面限制促炎性因子的释放,更主要的是生成抗炎性因子与其抗衡。而抗炎性因子的反应一旦过度,则容易诱发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症,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加重组织损伤。因而纠正细胞因子失衡,调节炎症反应强度对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有研究表明,机体损伤后细胞因子能否恢复平衡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2.麻醉中细胞因子平衡的应用探讨

近年来,麻醉的免疫调节作用在现代麻醉中越来越受重视。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是手术创伤和麻醉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的研究大多仅重视手术而忽略了麻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麻醉亦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反应,对于某些大手术和高危手术,这种影响更有临床意义。一些物通过影响细胞间的信号交流来来调节机体对损伤、应激等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对围术期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预后起一定的作用。静脉异丙酚应用于临床以来,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平衡而起到器官保护作用,具体机制仍在不断探索中。

(1)IL-6与异丙酚

人成熟IL-6分子为18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26kDa。IL-6原被确定为B细胞生长因子,由激活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分泌,能被IL-1β和TNF-α诱导。当炎症刺激时,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所释放,是急性期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IL-6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多种细胞的促炎作用和诱导肝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和急性期反应蛋白,催化和放大了炎性反应和毒性作用,造成了组织细胞的损害,可作为反映机体炎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前炎性细胞因子中,IL-6是最强的内源性启动全身性炎性反应的炎症介质,是产生急性期蛋白和集聚炎症细胞的主要效应物。Shimaoka等证实IL-6与手术应激所致的炎症反应直接相关,其增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与创伤程度相一致,是组织损伤的敏感标志,能够反映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因而可作为术后转归的评估指标。Butler等发现,开胸手术在劈开胸骨不久,患者血浆IL-6水平就开始升高,4小时后达峰值,48小时后平均浓度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Joris等在通过研究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变化后已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外周血IL-6的水平还被用于一些脓毒血症诊断和治疗的一个相关指标。在大鼠内毒素诱导的休克模型中,异丙酚可明显抑制IL-6和TNF-α的产生,内毒素注射后1h给予异丙酚大鼠的死亡率为9%,内毒素注射后2h再给予异丙酚大鼠的死亡率为36%,而单独给与内毒素的大鼠死亡率高达73%,提示异丙酚通过减少促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内毒素休克动物的死亡率,越是早期给与异丙酚这种效果越明显。Kotani等用异丙酚5~9mgkg-1h-1速度对患者进行麻醉维持,在不同时间段收集患者肺泡中的巨噬细胞,提取处理后发现IL-6的基因表达低于术前,说明异丙酚具有减少IL-6释放的作用。

(2)IL-8与异丙酚

IL-8又称为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1,分子量8.3kDa,是一种强而有力的PMN趋化和活化因子,由单核细胞、上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IL-1、TNF和外源性因子细菌酯多糖的刺激下合成和分泌,主要生物学作用是趋化并激活PMN改变其外型,促使其脱颗粒;激活PMN并使其产生呼吸爆发,促进PMN的溶酶体酶活性和吞噬作用;对嗜碱性粒细胞和T细胞也有一定的趋化作用。目前认为,TNF、IL-1、IL-6诱发的炎症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诱导产生以IL-8为代表的趋化因子所介导而产生的,在炎症反应中起第二介质的作用,且与病灶的大体炎症程度呈正相关。Yamasaki等发现IL-8能促进白细胞浸润、积聚及细胞黏附,产生大量自由基,促进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因子释放失调。IL-8对神经组织早期炎症中的PMN有趋化活性和激活作用,导致氧自由基大量释放和细胞膜损伤,其降解产物的瀑布效应可迅速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Ott等研究表明脑室内注射IL-8能明显增加脑氧耗,升高体温,在与应激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中发挥一定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8含量均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患者死亡率呈正相关,提示IL-8也可作为反映疾病预后的一项指标,患者血清IL-8升高则预后不良。Kotani等亦证实CPB后IL-8水平升高和心功能恶化呈正相关。近年来发现IL-8与某些恶性肿瘤生长与侵袭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IL-8促进肿瘤内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及促进胶原酶活性提高肿瘤的侵袭力等义素有关。

(3)IL-10与异丙酚

手术创伤后的抗炎性保护效应自IL-10开始。IL-10是一个相对分子量为35~40kDa的非共价结合的同源二聚体多肽,最初发现IL-10是由大鼠Th2细胞分泌,并能抑制Th1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所以最初被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IL-10可以由多种细胞合成,包括: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并在炎症、免疫等方面均有调节作用。IL-10主要功能是限制和最终终止炎症反应,对免疫应答主要起抑制作用,还可以调节B细胞、NK细胞、细胞毒T细胞和辅助T细胞、肥大细胞、PMN、树突状细胞、角化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IL-10作为一种抗炎因子,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其炎症因子的分泌,作为辅助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所产生的重要因子,能抑制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能抑制激活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其他的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全血培养中,分别加入临床血药浓度10倍浓度的不同,发现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和异丙酚显著增加IL-10的生成,说明异丙酚可通过调节抗炎因子的生成发挥器官保护作用。IL-1β等,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Larsen等在加有LPS的人全血培养中,分别加入临床血药浓度10倍浓度的不同,发现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和异丙酚显著增加IL-10的生成,说明异丙酚可通过调节抗炎因子的生成发挥器官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金伯泉.细胞和分子免疫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1-150.

2.俞卫锋主编.麻醉与复苏新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356-357.

3.陈德昌.全身性感染与机体免疫反应[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195-197.

4.林学颜,张玲.现代细胞与分子免疫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33-261.

5.RanieriVM,SuterPM,TortorellaC,etal.Effectofmechanicalventilationoninflammatorymediatorsinpatientswith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AMA,1999,282(1):54-61.

细胞因子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分析结膜松弛症泪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 )和白细胞介素8 (IL8 )的表达量的变化。方法:收集25例结膜松弛症患者和13例正常对照组的泪液样本,毛细管从每眼收集15μL泪液,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结膜松弛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泪液中TNFα,IL6和IL8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膜松弛症患者TNFα浓度为19.05±6.35ng/mL,正常对照组TNFα浓度为14.13±7.76ng/mL;IL6浓度为13.16±8.97pg/mL,正常对照组IL6浓度为4.24±3.97pg/mL;IL8浓度为34.40±20.73pg/mL,正常对照组IL8浓度为18.31±11.62pg/m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结膜松弛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放射免疫测定法;泪液

Abstract

AIM: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change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 interleukin6 (IL6) and interleukin8 (IL8) in conjunctivochalasis tears.

METHODS: Tears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25 conjunctivochalasis cases and 13 normal controls. Fifteen microliters of tears were collected by microcapillary tubes from each eye. The tear concentrations of TNFα, IL6 and IL8 were analyzed by radioimmunoassay method and compared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conjunctivochalasis and normal controls.

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 of TNFα in conjunctiv ochalasispatients was 19.05±6.35ng/mL,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was 14.13±7.76ng/mL; conjunctivochalasis concentration of IL6 was 13.16±8.97pg/mL, normal control group concentration of IL6 was 4.24±3.97pg/mL; conjunctivochalasis concentration of IL8 was 34.40±20.73pg/mL,normal control group concentration of IL8 was 18.31±11.62pg/m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CONCLUSION: Radioimmunoassay method could detect levels of cytokines in tears. The tear concentrations of the three cytokines from the conjunctivochalasi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which may indicate conjunctivochalasis is 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cytokines and immune response.

KEYWORDS: conjunctivochalasis;tumor necrosis factor α;interleukin6;interleukin8; radioimmunoassay;te

结膜松弛症(conjunctivochalasis,CCh)是年龄相关性老年人常见眼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患者日趋增多。患者主诉眼部干涩、异物感、泪溢,严重病例伴有刺痛、灼痛感、角膜溃疡或结膜下出血等,影响眼视觉和生活质量[1,2]。前期研究发现结膜松弛症泪液中羊齿状结晶减少,泪液中黏蛋白异常。同时伴有结膜杯状细胞数量的减少,从而导致泪液分泌异常、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排泄延缓[3,4]。但是,结膜松弛症泪液的成分改变特别是泪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目前还未见相关报道。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已明确诊断的结膜松弛症患者和正常人的泪液样本,比较两组差异。对结膜松弛症患者泪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和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8, IL8)的表达量进行测定,旨在进一步了解结膜松弛症泪液中细胞因子的特异性改变,从而探索结膜松弛症的发病机制。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结膜松弛症组病例选择[1]:按结膜松弛症诊断标准入选病例[5];排除角膜、泪腺及泪点异常,冲洗泪道不通畅,有睑缘内、外翻及倒睫的病例;无影响泪液学异常的其他眼病及全身性疾病,也无眼部手术史,3mo内未应用影响泪液的药物。正常对照组选择[1]:患者无眼部不适主诉。裂隙灯检查眼表形态结构无异常。3mo内未应用影响泪液的药物。随机年龄配对对照。收集200901/200906病例资料,其中结膜松弛症组25例25眼,男10例,女15例,年龄65~81(平均70.95)岁。按张兴儒诊断分级标准[5]:I级3眼,II级9眼,III级10眼,IV级3眼。正常对照组13例13眼,男6例,女7例,年龄68~85(平均71.64)岁。TNFα,IL6,IL8放射免疫试剂盒(美国西门子公司)。IMMULITE1000化学发光仪(美国西门子公司),自吸式毛细管(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方法

人泪液标本均根据自愿的原则,通过10μL的玻璃毛细管在下睑结膜囊泪阜处虹吸采集泪液(未使用表面麻醉药物或其他化学性药物),尽量不接触眼表,每个病例收集15μL泪液,Ep管分装,置80℃冷冻冰箱保存。采用平衡法标记聚苯乙烯试管,分别为总数(T)、非特异结合(NSB)、最大结合(SO)和样本(U)。加样。室温放置20min后,离心。设置γ计数仪各参数后,按放射免疫测定法程序要求将各测定管放入测定架上,按次序进行测定。测量结束,处理数据,打印出待测样品结果进行分析。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两样本t检验,P

2结果

结膜松弛症患者TNFα浓度为19.05±6.35ng/mL;正常对照组TNFα浓度为14.13±7.76ng/m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4,P

3讨论

结膜松弛症是年龄相关性老年性常见眼病。Mimura 等[2]查东京医科大学医院就诊的1416例1~94岁人群,结膜松弛症患病率为85.24%。李青松调查上海市曹杨新村街道≥60岁2110例4220眼中有930例1762眼患有结膜松弛症,患病率为44.08%,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呈现年龄相关性眼病[1]。

泪液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复合体,其有形成分中90%以上为蛋白质,包括酶类和细胞因子,其在眼表免疫防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6]。Stern等[7]认为尽管干眼症的病因多种多样,但最终眼表的损害都是经过细胞因子受体介导的炎症过程。细胞因子多数细胞活化后,可产生多种多样的参与炎症、免疫、细胞生长、凋亡、分化和创伤修复的低分子量蛋白,这些蛋白被称为细胞因子,皮克(pg)或那克(ng)量的细胞因子就可发挥相应的活性。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具有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和整个肿瘤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功能,TNFα是细胞黏附和趋化的主要介质,主要负责炎症期间细胞迁移的调控,其他主要效应还包括:触发产生炎症脂质介质、诱导活性氧自由基和致炎性酶分子的产生和释放。Oshida等[8]检测到干眼患者泪液中TNFα浓度在8~1500pg,浓度高的患者荧光素染色评分高,而正常人泪液中未见有表达,这表明泪液中TNFα含量与角膜上皮受损正相关,暗示TNFα也是干燥性角结膜炎发生的炎性介质。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一种调节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是T细胞和B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可刺激造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病理结果显示干眼患者结膜上皮多种炎性因子增高,而IL6是最有价值的[9],在SS患者,唾液和血清中IL6含量也增高[10]。Kathleen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给予中至重度干眼患者0.5g/L环孢霉素A点眼,RTPCR测定结膜上皮IL6含量,6mo后显著下降,更加证实了IL6是很明显的炎症标志因子[11]。

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是被称为趋化因子的多肽家族介质的家族成员之一,IL8通过炎症反应早期所产生的其他细胞因子而间接受到调控。Nakamura等[12]采用显微毛细管法收集270例正常人泪液,测定IL8等炎性因子在泪液中的含量并列出具体数值,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值,Pflugfelder等[13]发现干燥性角结膜炎的患者,IL1,IL6和IL8在泪液中的含量均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并与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呈负相关,在6例患者局部应用可的松2wk后,患者眼部刺激症状减轻,泪液中IL8 RNA水平显著下降。

我们通过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结膜松弛症组和正常对照组人群泪液中TNFα,IL6,IL8含量对比,可以看出,结膜松弛症组泪液中3种细胞因子的含量显著增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由此推测结膜松弛症也与细胞因子的增加及免疫反应有关。但是由于本实验的局限性,对3种细胞因子在结膜松弛症病损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进一步研究三种细胞因子在发病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对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行有效的调控,此对结膜松弛症的预防、治疗及防止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放射免疫测定法可实现高效、快速、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筛查泪液细胞因子。结膜松弛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泪液蛋白存在差异,此为揭示结膜松弛症发病机制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并获得诊断结膜松弛症有价值的指标,同时为治疗提供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青松,张兴儒,邹海东,等.上海市曹杨新村街道60岁及以上人群结膜松弛症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眼科杂志 2009;45(9):793798

2 Mimura T, Yamagami S, Usui T, et al. Changes of Conjunctivochalasis with age in a hospitalbased study. Am J Ophthalmol 2009;147(1):171177

3项敏泓,张兴儒,李青松,等.结膜松弛症泪液功能改变的观察.中华眼科杂志2009;45(6):556557

4 Di Pascuale MA, Espana EM, Kawakita T,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junctivochalasis with or without aqueous tear deficiency. Br J Ophthalmol 2004;88(3):388392

5张兴儒,李青松,项敏泓.结膜松弛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8891

6 Zhou L, Beuerman RW, Foo Y, 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human tear proteins using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n Acad Med Singapore 2006;35(6):400407

7 Stern ME, Beuerman RW, Fox RI, et al. The pathology of dry ey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cular surface and lacrimal glands. Cornea 1998;17(6):584589

8 Oshida T, Iwata M, Sakimoto T, et al.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tears of patients with Sjogren syndrome. Nippon Ganka Gakkai Zasshi 2004;108(5):297301

9 Pflugfelder SC.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for dry eye. Am J Ophthalmol 2004;137(2):337342

10 Tishler M, Yaron I, Shirazi I, et al. Increased salivary interleukin6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Rheumatol Int 1999;18(4):125127

11 Turner K, Pflugfelder SC, Ji Z, et al. Interleukin6 levels in the conjunctival epithelium of patients with dry eye disease treated with cyclosporine ophthalmic emulsion. Cornea 2000;19(4):492496

细胞因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细胞因子;肾脏纤维化;Smad家族;HGF

细胞外基质异常增多和过度沉积是慢性肾脏病的必然结果,这将导致肾脏纤维化[1]。在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细胞通路,众多的促纤维化因子参与了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TGF-β 介导的肾小管 上皮细胞转分化( EMT)起着核心作用[2],而内源性的抗纤维化因子在对抗TGF-β/Smad信号所介导的纤维化过程中已日渐受到重视。

1 Smad家族与肾脏纤维化

目前已知有十多种致纤维化因子,如各种细胞因子、激素和血流动力学因素等,参与肾脏纤维化过程。但TGF-β及其下游Smad信号在肾脏纤维化中起核心作用。无论是在动物模型和人类中,TGF-β上调几乎存在于所有CKD中。在体外,TGF-β作为唯一因素可以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激活成转化,而产生细胞外基质。相反,通过各种方法抑制TGF-β 所致的肾脏纤维化,可防止肾功能逐渐丧失。TGF-β 的信号转导也是一个会聚通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纤维化因子。通过各种机制,这些smad蛋白拮抗剂有效抑制smad蛋白介导的基因转录,从而安全保护组织不受那些无谓的TGF-β反应的影响。最近研究表明,SnoN和Ski确实逐步减少肾脏纤维化,提示smad蛋白拮抗剂缺失是放大TGF-β信号的重要机制。此时,TGF-β/smad信号以没有约束、失控的方式进行传导,这可能与肿瘤发生过程中抑癌基因的作用缺失相似。最近有研究提示TGF-β1过度表达转基因小鼠主要通过TGF-β抗炎活性抑制了肾脏纤维化病变过程。TGF-β的致纤维化和抗炎作用使得单纯抑制TGF-β的治疗应用陷入了两难境地。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人开发了作用于TGF-β的下游效应器为靶点的替代方法。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或抑制smad7信号传递来抑制smad信号通路可为其中选择[3]。

2基质降解酶与肾脏纤维化

在正常组织中基质的产生和降解处于动态平衡中。人们通常认为肾脏纤维化与基质的生产过剩与降解缺陷有关。肾组织产生许多蛋白酶,其中纤维蛋白溶酶原/纤维蛋白溶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系统构成蛋白水解网络。它们可以降解基质蛋白的所有组分,从而减轻肾脏纤维化。但是,最近研究表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 消融剂在梗阻性肾病中却抑制肾间质纤维化发展。tpA在梗阻性肾病中的致病作用主要取决于其诱导的MMP-9基因表达能力。MNP-9破坏肾小管基底膜的完整性,从而导致肾小管EMT的发展。纤维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可以直接降解基质蛋白和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这可能减轻肾脏纤维化。然而纤维蛋白酶原 基因敲除却不加重梗阻性肾脏纤维化,提示此酶有致病作用。最近一项研究还提示MNP-3诱导Rab 1的表达,这将导致细胞活性氧增加加并促进EMT[4]。

3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肾脏纤维化

HGF是肾脏和其它器官中存在的内源性抗纤维化因子,在器官受到各种损伤后,有显著的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在许多方面肝细胞生长因子和TGF-β对肾脏细胞作用是完全相反的[5]。HGF通常有间质来源的细胞产生,如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HGF与受体结合引起酪氨酸激酶活化,激活细胞内多个信号的级联反应。因此,HGF是一种多效性生长因子。炎性介质(白介素-1,TNF-2,TGF- β)、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诱导HGF的自身及受体表达的提高,并通分内分泌、自分泌、旁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在体外,HGF可有效地抑制TGF-β介导的肌纤维母细胞活化从而抑制肾小球系膜及间质纤维化,并阻止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现已证明HGF阻断了间质中成纤维细胞Smad 2/3核转移,上调smad蛋白转录辅助阻遏物TGIF转录,诱导SNON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从而抑制肾脏纤维化。实验证明在各种慢性肾脏病如梗阻肾、残肾、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中,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或其基因注射可改善肾脏纤维化、保护肾功能[6]。

总上所述,肾脏纤维化过程极其复杂。与健康的伤口愈合相比,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是发生在肾脏纤维化中的独特事件,这可能造成肾损伤并愈合失败。而这与致纤维化/抑制纤维化细胞因子失衡有关。这就提示我们在疾病的多个阶段调整两者间达到动态平衡可能对抑制肾脏纤维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You Hualiu. Renal fibrosis: New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J].Kidney international,2006,69:213-217.

[2]Rosemarie M. The role of EMT in renal fibrosis[J].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Jan,2012,volume,347:103-116.

[3]Wang W,HuangXR,et al. Signaling mechanism of TGF-β in prevention of renal inflammation:role of samd7[J].J Am soc nephrol,2005,16:1371-1383.

[4]Edgtton KL,Gow RW,et al.Plasmin is not protective in experimental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J]. Kidney int,2004,66:68-76.

细胞因子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川崎病;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2

川崎病(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确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并发症为严重的心血管系统损害,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目前在美国、日本及我国川畸病已取代了急性风湿病作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主要原因[1]。近年,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在川崎病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受到关注。本研究对32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静脉血中三种细胞因了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到我院诊治的32名川畸病患儿为实验组。根据临床表现以及血液学和影像学提示,32例患儿均符合急性期KD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18例,女14例,中位年龄6.5(2~15岁)。对照组选择同期到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正常儿童,共32例,男女比例选择与实验组相似。男19例,女12例,中位年龄7.1(2~16)。

1.2方法

1.2.1标本收集 用肝素钠抗凝管采集患者和对照组儿童的静脉血10ml.其中5ml用于TNF-α,另5ml用于IL-12的测定。再取用无肝素采集管采集15ml用于INF-γ测定。

1.2.2 TNF-α含量的测定 以鼠源性的抗TNF-α单抗以每孔400ng的量,在PH9的碳酸-碳酸钠缓冲液中包被96孔板中,并4℃过夜。取出后洗涤3次,加入预先备好的待测样本及标准的TNF-α(制作标准曲线用)。37℃孵育2h。用洗涤液洗涤3次,加入羊抗鼠TNF-α抗体,37℃孵育2h后,再洗涤3次,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羊IgG,37℃孵育2h后加入底物显色。终止显色后在自动酶标仪上测定浓度,并以标准曲线为基准求得TNF-α的含量。以Mean±SDng/ml的形式表示结果。

1.2.3 INF-γ含量测定 将上述采得的用于INF-γ测定的静脉血在室温凝固30min,1000r/min离心15min,收集血清。检测IFN-α用人IFN-α检测Elisa试剂盒,操作步骤为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标准孔、待测样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准确加样50μl,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min。将20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20倍稀释后备用。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s后弃去,如此重复5次,拍干。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再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min。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s后弃去,如此重复5次,拍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15min。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以空白孔调零,450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终止显色后在自动酶标仪上测定浓度,并以标准曲线为基准求得IFN-α的含量。以Mean±SD ng/ml的形式表示结果.

1.2.4IL-12含量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BA)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试剂公司,其他常规试剂由实验中心配置,全自动酶标仪由意大利希亚克公司生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血清IL-12的浓度,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和CP含量,使用Beckman公司Array一360特定蛋白分析仪,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对照组和不同时间窗KD组的细胞因子的差异。以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TNF-α含量的对比结果 KD组患儿外周血中TNF-α含量的平均值是:(56.31±20.12) ng/ml,而对照组的患儿的平均值为(25.28±10.41 )ng/ml。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0.008<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2 INF-γ含量的对比结果 KD组患儿外周血中INF-γ含量的平均值是:(22.2±9.42)ng/ml,而对照组的患儿的平均值为(8.37±10.21)ng/ml。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0.001<0.05。

2.3 IL-12含量的对比结果 KD组患儿IL-12含量平均为:(35.64±14.16)pg/ml,对照组患儿外周血中IL-12含量平均为:(21.02±4.50)pg/ml。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0.012<0.05。

3讨论

川崎病(KD)是儿童期一种常见免疫相关性血管炎综合征,有逐年增多趋势,目前认为KD是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3]。到目前为止虽然川崎病精确的发病机制还没有被完全的阐明,但是大量证据表明T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异常在川崎病的发病机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是目前为止抗肿瘤能力最强的细胞因子,也是被研究得最多。它是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单核细胞刺激因子,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川崎病患者体内TNF的含量有明显增加[4]。在正常情况下 ,TNF-α浓度较低,适量的TNF-α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在疾病的病理改变下,TNF-α大量分泌,以致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至于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尚待进一步探讨[5]。本研究的结果为川崎病儿童体内外周血TNF-α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含量提供了临床依据。

INF-γ主要由辅助T(Th)细胞产生,INF-γ是可调节Th细胞极化的细胞因子 。在这种调节机制中, 细胞分泌的INF-γ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显著地促进Th1应答,且抑制Th2应答[6]。升高的机理可能是患儿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患儿,也可能是由于患儿外周血T、B淋巴细胞调节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发生川崎病的原因。在我们这次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的INF-γ的含量与对照组患儿体内INF-γ的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这里后期应该追加急性川崎病和慢性川崎病患儿体内外周血INF-γ含量比较的研究,以提供更完善的证据证明INF-γ的含量可以反映再障疾病的严重程度。

IL-12是启动Th1细胞的重要因子。而IL-12协同其他的细胞因子组成的细胞因子网可以决定机体免疫应答的类型。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川崎病患儿外周血IL-12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儿童的含量。提示IL-12在川崎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已经有研究证实,IL-12可以诱导Th1细胞分泌INF-γ[7]。本次研究只是做了川崎病患儿与正常儿童IL-2的差别的研究,并没有研究IL-2含量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要得到这方面的结果,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急慢性川崎病患儿细胞因子的对比和相关性研究。

综上所述,在川崎病患儿的疾病发展过程中,通过对TNF-α、INF-γ和IL-2的监测,可以有效的了解疾病的病情、治疗效果和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的结果,为研究川崎病的新治疗靶点提供了有效的临床依据。同时,也启发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我们将来更好的认识,特别是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川崎病。

参考文献:

[1]麦贤弟.川畸病[M]//李文益.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4.

[2] PINNA G S,KAFETZIS D A,TSELKAS O I,eta1.Kawasaki disease:an overview[J].Curt Opin Infect Dis,2008,21(3):263-270.

[3]林瑶,杜忠东.川畸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现状和发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901

[4]Shinohara K.Increased produc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by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in the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J].Am J Hematol,1999,37:75.

[5]冯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TNF-α、INF-γ和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6):511-512.

细胞因子范文第7篇

【摘要】 目的 分析T淋巴细胞膜表面标志的表达及其细胞因子的分泌,了解人鼻息肉T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及Th1/Th2反应的特点。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外周血中T细胞膜表面标志CD3、CD69的表达和Th1 代表性细胞因子IFNγ、Th2代表性细胞因子IL4的分泌水平,并与正常人下鼻甲黏膜及外周血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患者鼻息肉组织及外周血T细胞均表达CD69分子,在鼻息肉组织局部CD69分子的表达更高(P

【关键词】 鼻息肉;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膜表面标志;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on immunocompetence and cytokine secretion of T lymphocytes infiltrating nasal polyps.Methods Nasal polyps tissues and peripheral blood from 45 patients with nasal polyps and inferior turbinate mucosa and peripheral blood from normal people were collected for the experiment, respectively. Flow cytometry was adopt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T cell surface markers (CD3, CD69) and serum production of Th cytokines (IL4,IFNγ).(1)Activation marker CD69 expressed highly in T cells from the nasal polyps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especially higher in T cells from the nasal polyps (P

Key words: nasal polyps; T cells; surface markers; cytokines; flow cytometry

鼻息肉是鼻部的常见病,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鼻息肉组织异常的免疫状态及在此种状态下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有关。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观察鼻息肉组织中T淋巴细胞浸润和其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情况,并检测IL4、IFNγ两种细胞因子在细胞内的分泌情况,观察外周血与鼻息肉病变局部中两种细胞因子表达的改变及Th1/Th2反应的特点,借此探讨鼻息肉的可能发病机理。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鼻息肉标本 选取2005年6月至2008年1月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45例,男32例,女13例,中位年龄48.7岁(23~76岁),均为Ⅱ型1~3期[1],不伴有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其它典型病史。所有患者被证实手术前至少2个月内未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未患过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手术前采取同一患者的外周血作为对照。

1.1.2 正常人外周血、健康鼻黏膜标本 选取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外周血标本10例,男5例,女5例,中位年龄25.4岁(18~36岁);选取意外死亡的非鼻病志愿者的下鼻甲黏膜7例,男5人,女2人,中位年龄30.1岁(22~41岁)。

1.2 检测方法

1.2.1 标本收集 鼻内镜手术中取得鼻息肉、鼻黏膜标本,浸入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4 ℃, pH7.4)中保存;注射器抽取外周血2 mL,加入含50U/ mL肝素的无菌试管中,轻轻摇匀。以上标本4 ℃冰箱暂存(不超过6h)。

1.2.2 鼻息肉、鼻黏膜组织的处理

1.2.2.1 单个核细胞分离 无菌条件下将鼻息肉或鼻黏膜标本剪碎成糊状,加入0.25%胰蛋白酶,震荡后室温静置15~20min,200目筛网过滤去除未消化的组织。将滤过液移入离心管,15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混悬于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调节细胞浓度至1×106cells/mL。

1.2.2.2 细胞膜表面标志检测 (1)取1mL细胞悬液1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先加入界定T淋巴细胞的抗人CD3单克隆抗体,再加入抗人CD69单克隆抗体(每份抗体量为1μg/106细胞),混匀后室温避光作用20 min。加入红细胞裂解液2 mL,室温下裂解10 min。用4%多聚甲醛PBS 400μL悬浮、固定细胞,每次均用染色缓冲液洗涤、1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24h内用流式细胞仪分析。(2)另取细胞悬液进行体外活化:将多克隆刺激剂佛波醇酯(PDB,终浓度2×10-7mol/L)+离子霉素(Ionomycin,终浓度10-6mol/L)加入24孔板,再加入细胞悬液,混匀,使反应体积为1 mL。置于37 ℃、5%CO2条件下培养5 h,收集细胞,进行细胞膜表面标志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同前)。

1.2.2.3 细胞内Th细胞因子检测 (1)在24孔板中加入蛋白转运抑制剂Brefeldin A(终质量浓度10mg/L)以抑制细胞因子分泌出胞外,再加入细胞悬液,混匀,使反应体积为1 mL,置于37 ℃,5%CO2条件下培养5h,5h后收集细胞。(2)双色免疫荧光标记:取收集的细胞悬液1 mL,1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加入抗人CD3单克隆抗体(每份抗体量为1 μg/106cells),室温避光下作用20 min。加入红细胞裂解液2 mL,室温下裂解10 min;用4%多聚甲醛PBS 500μL固定细胞;皂素液破膜10 min,每次均用染色缓冲液洗涤,1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加入单克隆抗体antihuman IFNγ或antihuman IL4(每份抗体量为1μg/106cells),室温避光下作用30 min,洗涤缓冲液(含0.1%皂素)洗涤,1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最后用2%多聚甲醛PBS 400μL悬浮、固定细胞。24 h内进行流式细胞仪计数。

1.2.3 患者、正常人外周血的处理 将一部分肝素抗凝后的外周血与RMPI1640完全培养液1:2稀释,另一部分不稀释。稀释后的外周血用于全血培养、活化。细胞膜表面标志及细胞内Th细胞因子检测操作步骤基本同前述单个核细胞悬液。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经FACStarPlus流式细胞仪及LYSYS Ⅱ软件获取和分析。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 8.0 for Windows 程序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s)%],采用t检验。

2 结果

45例鼻息肉组织标本经过单个核细胞分离处理后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CD3+细胞占检测细胞总量的(39.65±2.08)%;而在健康下鼻甲黏膜中未见CD3+细胞。在健康人下鼻甲黏膜中,未检测到T淋巴细胞活化的表面标志CD69,而鼻息肉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在用多克隆刺激剂PDB作用之前即高表达CD69分子;PDB作用5h后CD69分子的表达进一步增高(P

3 讨论

T淋巴细胞在整个免疫系统中起中心作用,它活化后通过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对其他免疫细胞在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者作用等方面发挥上调或下调的关键性作用。细胞因子分为Th1和Th2两大类,分别来源于Th1和Th2两类T细胞,大量实验证实,Thl和Th2细胞在免疫应答的平衡中起关键性作用[2],两者的平衡状态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转归密切相关。在正常人鼻黏膜中,病理因素可能使Th细胞发生极化,引起细胞因子分泌的紊乱,从而可能导致鼻息肉的发生。

表1 鼻息肉组、患者外周血组和健康人外周血组PDB刺激前、后T淋巴细胞CD69表达的比较(略)

a与b比较,P

表2 鼻息肉组、患者外周血组和健康人外周血组T淋巴细胞IL4、IFNγ的表达(略)

a与b比较,P

在我们所选择的研究指标中,CD3分布于成熟的T淋巴细胞表面,而CD69T淋巴细胞活化后所表达的表面抗原中表达最早、研究最多的一个[34],在双色荧光标记的CD3和CD69单克隆抗体的诱导下,活化的T淋巴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下表现为双色荧光,可以用来检测、界定活化的T淋巴细胞。IL4、IFNγ的相互作用是维持Th1与Th2细胞平衡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Th1和Th2细胞可指分别产生IFNγ和IL4的细胞[5],通过检测这两种细胞因子可以反映两种细胞的状态与功能。

国内外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相关研究。SanchezSegura等[6]利用FCM检测到了鼻息肉组织T淋巴细胞CD69分子的高度表达。Bernstein等[7]曾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鼻息肉组织与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发现鼻息肉组织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存在差别,认为鼻息肉组织的淋巴细胞既来自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迁移也来自局部的黏膜免疫系统。Stoop等[8]研究指出鼻息肉的形成与鼻黏膜特定部位的慢性炎症和黏膜的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T celldependent disturbances)有关。Homilies等[9]认为Th细胞激活后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导致鼻息肉的形成,说明在鼻息肉组织中免疫反应性呈活化和扩大状态。Min等[10]进行鼻息肉基因研究发现:与正常下鼻甲黏膜相比,鼻息肉组织中IL4、IFNγ的mRNA均高表达且IFNγ的密度高于IL4。Lee等[11]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并指出细胞因子而不是变态反应在鼻息肉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ellacono等[12]用ELISA法测得鼻息肉中IFNγ的平均水平高于正常鼻甲黏膜并推断鼻息肉中IFNγ的水平高低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可能能够作为鼻息肉患者预后的一项临床指标和治疗针对性发展的方向。

本文发现鼻息肉组织中有大量T淋巴细胞浸润,且在PDB刺激前的初始状态时即有较高的CD69的表达,T淋巴细胞的活化比率平均在35%以上。而在正常下鼻甲黏膜中未见CD69+细胞,提示其基本上处于免疫静止状态。PDB刺激前,鼻息肉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与健康人相比升高(P

基于本文结果,我们推测,病变局部因素可能会导致鼻息肉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从而引起鼻黏膜免疫状态的改变、免疫反应性的增强,而活化后的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IL4、 IFNγ的表达在鼻息肉局部的变化可能导致了鼻息肉组织Th极化发生改变,从而促进鼻息肉的形成。但鼻息肉病变局部异常活化T淋巴细胞及其所分泌的两种细胞因子在鼻息肉发生过程中作用的确切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2] Lohoff M, Mak T W. Role of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in Thelper cell differentiation[J]. Nat Rev Inununol, 2007, 5(2):125135.

[3] Mardiney M, Brown M R, Fleisher T A. Measurement of Tcell CD69 expression: a rapid and efficient means to assess mitogen or antigeninduced proliferative capacity in normals[J]. Cytomrtry, 1996,26(4 ):305310.

[4] Prince H E, Lapenixon M. CD69 expression reliably predicts the antiCD3induced proliferative response of lymphocytes from human immunodifficiency virus type Iinfected patients[J]. Clin Diag Lab Immunil, 1997,4(2):217222.

[5] Berger A. Th1 and Th2 responses: What are they? [J]. BMJ, 2000, 321(7258): 424425.

[6] SanchezSegura A, Brieva J A, Rodriguez C. T lymphocytes that infiltrate nasal polyps have a specialized phenotype and produce a mixed Th1/Th2 pattern of cytokines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8,102 (6 Pt 1): 953960.

[7] Bernstein J M, Ballow M, Rich G, et al.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and cytokines in nasal polyps: Is there a local immune system in the nasal polyp?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4, 130(5):526535.

[8] Stoop A E, Vander Heijden H A, Biewenga J, et al. Lymphocytes and nonlymphoid cells in human nasal polyps[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1, 87(2):470475.

[9] Hamilos D L, Leung D Y, Wood R, et al. Chronic hyperplastic sinusitis: Association of tissue eosinophilia with mRNA expression of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nd interleukin3[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3, 92(1 pt 1):3948.

[10] Min Y G, Lee C H, Rhee C S, et al. Inflammatory cytokine expression on nasal polyps developed in allergic and infectious rhinitis[J]. Acta Otolaryngol, 1997, 117(2):302306.

[11] Lee C H, Rhee C S, Min Y G. Cytokine gene expression in nasal polyps[J].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1998, 107(8): 665670.

细胞因子范文第8篇

P846-850

【摘要】目的 研究高压氧对健康大鼠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大鼠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IL-6、IL-10、TNF-α)等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9% NaCl, 5 ml/kg)作为对照组;B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做3次高压氧治疗;C组: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石蜡悬液(500 mg/kg);D组:腹腔注射等量酵母多糖-石蜡悬液,做1次高压氧治疗;E组:腹腔注射等量酵母多糖-石蜡悬液,做3次高压氧治疗。所有大鼠均于腹腔注射24 h后处死,门静脉取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CD3+CD4+CD8+进行计数,应用ELISA方法检测IL-6、IL-10、TNF-α血浆水平,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高压氧治疗可显著降低健康大鼠外周血CD4 T细胞百分比(P<0.01),使CD4/CD8T细胞比值下降(P<0.05)。酵母多糖腹腔注射使大鼠外周血CD4、CD8 T细胞均减少(P<0.01)。1次和3次HBO治疗可使酵母多糖所致CD4 T细胞减少明显恢复(P<0.01,P<0.05)。对于未出现高炎症反应的大鼠,HBO治疗可增加IL-6(P<0.05)和TNF-α(P<0.01),而减少IL-10(P<0.05)。结论 高压氧可降低健康大鼠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当出现高炎症反应时,高压氧可以明显抑制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的爆发增多。高压氧对健康大鼠和未出现高炎症反应的SIRS大鼠起促炎作用。

【关键词】高压氧;SIRS;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免疫功能;TNF-α

Effect of hyperbaric oxygen on T-lymphoid cells and cytokines in rats LIU Zhi-hong, FENG Fang, WANG Gang. Emergency Departmen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