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设施

交通设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交通设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交通设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政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

一、引言

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由政府来提供和管理的一种公共产品或服务。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纯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项目本身无法通过收费来进行市场化运作。此外,由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项目本身的回报率不高、资本流动性差等特点,因此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直接或政府融资投资建设。近年来,城市化带动了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成为未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长沙市在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长沙市二环工程作为长沙市总体规划的道路网路骨架,对疏通市区交通、分离过境车辆、解决城区交通拥挤堵塞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沙二环线建设项目于1994年年初动工建设,至2006年年底竣工,历时12年,总投资达70多个亿,全长48.9公里,设跨江跨河大桥7座,互通式立交桥30座,高架桥6座,桥梁总面积86万平方米。环线全路段覆盖有给排水、电力、电信、煤气等管网,其建设过程不仅是城市道路而且是各种城市管网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扩张的过程。现有的融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的资金需求量。如何利用多种现代化的融资渠道为项目建设进行融资,一直以来都是关乎项目成败的关键性问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工具在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发挥有效的融资作用。

二、ABS:市政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融资的新途径

(一)资产证券化(ABS)的含义及条件

ABS(Asset—BackedSecurities)))是以项目所属的全部或部分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所能带来的稳定的预期收益为保证,经过信用评级和增级,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将流动性差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净流量的资产,通过一定法律和融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这种融资方式是由原始权益人将其特定资产产生的、未来一定时期内稳定的可预期收入转让给特殊目的机构(SPV),由SPV将这部分可预期的收入证券化后,在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由于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隔断了项目原始权益人自身的风险和项目资产未来现金收入的风险,使其清偿债券本息的资金仅与项目资产的未来现金收入有关,加之由证券市场发行的债券由众多的投资者购买,从而分散了投资风险。资产证券化应具备资产、制度和市场三方面基本条件。资产条件包括基础资产必须能够产生稳定可测的现金流,具有低违约率、低损失率的历史纪录,本息的偿还能够合理分摊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具有一定同质性和分散性,具有广泛的地区分布等。制度条件主要是指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交易过程实现的,交易过程是在现行的法律和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条件主要是指现阶段的市场必须具备能够履行职能的相关主体,如投资者、信用增级机构、评级机构、资产证券化产品有可以发行和交易的市场等。资产证券化实质是对证券化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要素在发起人、发行人、信用担保机构、投资者等主体之间进行分离与重组,保证证券化资产能产生预期稳定的现金流,并按时支付给投资者。资产证券化这种融资方式对基础设施项目来说具有许多超越传统融资方式的优越性。

(二)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

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资产重组原理构建资产池。原始权益人(发起人)根据自身融资需求和现有金融资产情况,选择在未来可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的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汇集组成资产池。其次,根据项目融资的需要设立SPV。原始权益人把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给SPV,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资产”栏目中剥离,从而实现受托资产与发起机构破产风险的隔离,这是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核心所在。原始权益人与新成立的SPV签订销售合同或协议,将资产池中的部分资产出售给SPV。根据合同或协议的规定,如果原始权益人发生破产清算,被证券化的资产将不作为清算对象,从而用破产隔离的办法实现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此外,为增加基础资产的信用度,SPV必须对整个资产证券化交易进行信用增级,以提高所发行证券的信用级别。完成上述步骤后,特别目的机构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将要发行的证券进行正式的发行评级,然后由证券承销商负责向机构投资者发行证券,并将募集的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或购买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

三、市政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模式

(一)政府分期回购的资产证券化模式

政府分期回购是指由政府为某项基础设施提供建设特许权,获得建设特许权的投资方通过合同方式组建政府性项目开发建设公司,组织整个项目的融资与建设。在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验收后,将所建项目移交政府。项目开发建设公司不能取得项目的经营权,一般通过政府分期回购的方式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取合理利润。政府分期回购资产证券化模式操作的核心是利用合同回购款的分期支付方式来创造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并将这部分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形成证券化的“资产池”。项目开发建设公司将其与政府签订的回购合同中的分期债权真实出售给SPV,从而获得资金的快速回笼。而SPV将获得的债权作为基础资产发行债券,募集的资金用于收回购买投资方债权的成本,并在以后的债券存续期内,委托服务人或者管理人将政府每期回购的现金流支付给债券投资者,作为对债券投资者本息的偿付。采用该模式可以缓解财政的即期支付压力。同时,项目公司将其对政府的债权打包出售给SPV后,有利于将未来的回购资金转化为即期的建设资金,也为其开展多个投资项目准备必要的建设资金。

(二)政府分期采购的资产证券化模式

政府分期采购是指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发包给非政府性的投资公司,并与投资公司签订分期政府采购合同。根据合同规定,政府承诺在一段时期内利用财政收入作为合同期内应付款的担保,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将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款项拨付给非政府性的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因此获取合同期限内对政府未来的分期流入的长期应收账款债权。政府分期采购资产证券化模式操作的核心是利用对政府采购资金在时间上的合理配置,产生出可预期的未来现金流,构建“资产池”,从而达到对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目的。其操作流程是投资公司将这些应收账款出售给SPV(或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获得必要的建设资金。在得到这些应收账款的债权后,SPV就对“资产池”进行相应的资产组合、信用增级、风险控制等一系列证券化操作,最后在资本市场上出售不同风险和收益率的市政资产支持证券,从而达到证券化融资的目的。在合同期内,SPV将长期应收账款的债权委托给服务人或受托管理人,由服务人或受托管理人接受政府的分期采购资金,并将收到的应收账款作为已发行证券的本息偿付,满足证券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政府分期采购资产证券化模式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的即期支付压力,使得政府可以在短期内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运用于多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项目投资公司在建设初期就获得了必要的建设资金,有利于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如期完成。

四、长沙市二环线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构想

(一)长沙市二环线资产证券化效应分析

近年来,长沙市政建设坚持以经营城市为手段,以市场融资为方向,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创新城市经营机制,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渠道,为新长沙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在此背景下,长沙市二环线资产证券化融资应运而生。它将环线公司对政府的应收款债权资产打包,合理引入政府信用,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以政府采购价款为支持的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引入政府信用,实现资金与资产的平衡,不增加政府的额外财政负担,又不对项目开发建设公司的资产规模产生影响,充分引入机构投资者包括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凭借其对本地政府信用水平及地方经济状况的最直接的了解,从而对资产证券化项目投资价值作出准确判断,获取投资收益。市政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不但可以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筹集必需的建设资金,而且可以减轻政府财政的即期支付压力和商业银行的信贷压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间接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成本,进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此外,政府采购应收款由于有政府信用做保障,现金流稳定,受市场影响小,体现了基础设施资产的特征;由这一资产支持证券可在资本市场发行与交易,增强了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盘活了二环线建设项目的存量资产,为新建项目融通了低成本的建设资金。现阶段,长沙市市政建设正处于加速扩张阶段,未来将具有很强的成长性,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与市政建设所能带来的财政增量相比微乎其微。长沙市未来的市政建设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尽快开辟资产证券化等新融资渠道,对长沙市的经济增长和长远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政府分期回购模式在二环线资产证券化的运用

由于长沙市二环线项目属于公共产品的投资,不能像三环线项目通过收费回收投资。该项目的融资与建设主体为长沙市政府授权的环线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由于环线公司属于国有独资公司,且二环线主体项目已于2006年年底竣工,其资产证券化适宜采用政府分期回购模式。环线公司拟将作为二环线项目的原始权益人(发起人),长沙市政府在取得长沙市人大对于项目采购资金支出的核准的基础上,与发起人签署政府采购合同采购已完工的二环线约定项目,市政府在未来若干年之内分年度支付购买二环线项目的财政采购资金,形成稳定的现金流。随后,发起人将政府采购应收款“真实出售”给由证券公司设立并管理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相当于SPV)。将政府采购应收款作为基础资产,形成长沙市二环项目专项管理计划,以该基础资产为支持发行受益凭证募集资金,对拟发行的受益凭证进行信用评级、信用增级、流通性支持、凭证承销上市等工作。受益凭证的信用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都需要聘请信用评级机构,而信用增级则需要银行、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提供担保,凭证的承销发行则需要证券公司的参与。依据政府采购合同,由长沙市政府提供的政府采购资金则证券公司委托商业银行等托管机构设立专户保管,独立于计划管理人的资产,并由该托管机构监管该账户资产的使用。凭证持有人在一级市场认购凭证后,可以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由专门的登记结算机构负责办理受益凭证的登记结算业务并发放投资收益。证券公司以该专项管理计划募集的资金来购买政府采购应收款。具体操作流程图如下图1:

长沙市二环线项目建设是湖南省的重点工程,为了促使二环线资产证券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应构建优秀的资产证券化融资团队,作好部分工程资产在环线指挥部与环线公司之间的无偿划转工作,保持与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有效沟通。二环线资产证券化将有效引入地方政府信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盘活存量非经营性基础设施资产,促使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开创湖南省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夏江敬.基建项目资产证券化风险与控制[J].研究理论与实践,2007(6).

[2]何小锋.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交通设施范文第2篇

交通设施建设和管养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缺少环境意识。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对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平稳性和持久性,即发展的可持续性缺乏明确认识。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下,试图从供和需两个方面对本市的交通设施建设和管养问题作一具体分析。

2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2.1.1规划与布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市形成的城市建设布局是单中心的,这使得客流的出行表现了较大的随意性。除上班出行外,在商业布局上表现为集而不中、分而不散的状态。在投资上,在市中心区投资力度较大,对客流的吸引力更强。实际上,中心商务区(CBD)所能提供的交通空间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增加CBD的交通引力就交通的缓解而言是雪上加霜。这体现在规划上,就是在建筑物的改造或新建时没有进行相应的交通分析,至少没有仔细考虑新增交通对整个路网的交通影响。

本市在产业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交通空间,交通的选择余地本已较小;而目前在城市建设上,由于各区的自增大,要进行宏观控制更加困难。事实上,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交通规划应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按照规划路网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来控制建筑物的规模。据此观点,国外许多大城市匀规划为多中心的布局,以便于客流管理和交通组织:即在各中心之间,可用地下或地面轨道交通进行大运量的、较长距离的客运输送;在各中心区内,再用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进行近距离的客流疏散,这样便形成一种有序的交通状态。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入境的以及市内的交通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乘客换乘的方便与否。便利的乘换系统是形成快速交通系统所必需的。本市在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对换乘的考虑较少,而较多地是考虑单一发展的交通方式,这对进一步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不便的换乘系统使公交的引力大为降低。

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交通环境的考虑。大规模的交通设施建设会带来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如交通噪声和废气排放。在本市,高架环线的修建使沿线居民饱受环境之苦,噪声所引起的烦噪不安、情绪激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2.1.2结构设施与材料

我国用于道路结构设计的技术规范的基本设计思想形成于60年代,这对当时交通流量情况下的道路结构设计是合适的。但今天看来,观点陈旧,过于重视一次性投资,忽视了长期使孙立军: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用性能,造成道路结构的三快一慢(设计得快,施工得快,损坏得快,跑得慢)的现象,浪费极其严重。

我国道路结构的早期损坏现象严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养护和维修。尽管如此,道路性能仍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大量养护维修资金的投入,必然影响到新设施的建设,不仅影响了交通,也影响了发展。

不过,即便是用传统的设施修建理论所修建的道路设施,也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这是由道路设施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许多部门不重视道路设计和修建质量的原因。这样做效果不好,设施和投资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浪费极其严重。传统上,修建方案的选择只考虑一次投资,如果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时,就会使问题更加明显了,视野更加开阔,注重发展的平稳性和持久性。

根据道路设施性能特点,本文将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等级,即弱持续性、中持续性和强持续性。设施的修建,应按照中持续性或强持续性原则进行。其定义如下:

弱持续原则:设施标准低,损坏迅速或负面作用太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种初期的生产模式。强持续原则:设施标准高,负面作用小;负面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远小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从而可用发展的效益去治理或补偿发展的危害),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模式。

中持续原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2.1.3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交通管理,一是道路管理。现代化的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反过来也要人们的行为有所节制,遵守交通法则。目前客观上本市的交通方式复杂,各种交通方式并存。另一方面,出行者的交通行为不规范,没有“节制行为、保持畅通”的意识,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在交通管理上,对车辆行为的管理较为严格,而对行人或自行车大多听之任之。这样,交通秩序乱、道路通行能力低是必然的。

交通管理上另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现代化手段,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相关道路上的交通量变化状况,所做出的交通决策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作出有目的的疏导。

从交通管理指导思想上说,交通管理尚处于原始阶段,交通管理者是把出行者当作被动的对象对待的,而不是把他们当着交通管理的参与者来对待,哪里堵塞疏导哪里,而不是防患于未然。这说明我们的交通管理缺少现代的手段,也缺少现代的思想。

在道路管理方面,对正常的维护工作未予充分重视,缺少预防性养护的意识。殊不知“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缺少科学的手段和大量可靠的数据积累,无法使有限的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不能使设施保持最佳完好状态。道路管理工作对已有设施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本市的市区地面车辆平均行驶速度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可使设施的可持续性发生变化。

2.2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

目前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各种交通方式均有对道路设施的要求。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的需求将是无止境的。虽说目前交通设施总体上是不足的,但不对交通需求加以适当的限制,则交通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另一个可能造成大量交通问题的潜在交通需求是私人小汽车问题。汽车工业已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得以确认,若不发展私人小汽车,则汽车工业的支柱地位难以形成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石油、化工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基础。从纯交通的角度而言,极不主张发展任何方林的私人交通包括私人小汽车交通。但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发展和拥有私人小汽车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一旦时机成熟,小汽车即会大量、迅速地进入家庭。就全国范围而言,应鼓励小汽车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镇。在本市,仅就其购买力而言,能够买得起私人汽车的家庭已为数不少,如无明确的政策,本市的汽车保有量将成倍地增加。

3对策及优先领域

交通需求是一种永远也无法完全满足的行为,无限的“供给”是不现实的。在考虑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节制交通需求,进行需求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配合城市布局的调整,兴建大运量的市区廊道、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以及相互衔接的换乘系统。同时,应有高质量的交通生态环境意识。交通设施和

交通工具的快速增加,交通与环境的矛盾也随之加剧,交通废气、交通噪声,交通振动等已形成公害。事实上,本市高架道路的修建已经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结合城市布局的调整,通过规划手段,是减少环境影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制定小汽车(公用、家用)政策,拿出体现公交优先原则的切实措施。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须大力发展。但小汽车进入家庭,需分阶段、分地区逐步推进,同道路建设相适应,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总原则,下列具体的问题应予优先研究解决:

3.1调整规划与布局,构建快速交通系统

在整个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应将交通问题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予以考虑。上海的城市布局已大体形成,要作大的调整也非一日之功。而目前的土地批租,成片拆迁倒是提供了调整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应明确各分区的功能,明确各主要道路的交通功能,尽量向市外缘而不是市中心投资,减少向市中心区的出行,在主要的人流集散点之间,优先考虑大运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中持续)的原则考虑和实施这些问题,均应进行专项研究。

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的国际都市,应该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快速交通系统,将机场、港口、码头、车站、地铁站、公共停车场、各建筑物停车场及城市交通

网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加以考虑,统一规划并设计便利的换乘系统,为交通的长期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框架。这是一项不需很多投资,但却能收到很大效益的工作。

3.2研究设计标准和技术政策,提高设施建造水平

目前,道路设计主要精力置于道路几何设计,道路结构和材料设计未予充分重视,这有失偏颇。道路早期损坏现象严重,造成的浪费是巨大的,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按中持续或强持续发展原则,重新审视修订上海的道路结构的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只有将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到技术规范中去,使工程技术人员都掌握了它,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目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应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考虑。

3.3采用现代交通管理手段,实施有限畅通计划

目前交通管理或司机出行的盲目性都较高,造成不可避免的交通拥挤。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及时了解道路上交通流量的变化。而采用先进的交通管理手段可弥补这一不足。当然,要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这一计划有一定的困难,但可在有限范围内实施这一计划,保证主要道路的畅通无阻,如在内环线高架、成都路高架等道路上实施。这也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工作。

3.4制定明确、一贯的交通政策

公共交通应成为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应采取切实的措施,以改善公交系统的运输效率。实际上,如果能减少个体交通,则公交系统的运输效率会大大提高。在实施公交战略的过程中,政府必然会遇到各种利益集团(如私人交通工具的商业受惠者)的游说,政府应能秉承一贯的原则。

城市的交通空间终究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增加交通需求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政府应通过规划布局,商业布点和政策法规等方式节制交通的需求。

3.5交通法规的广泛宣传和严格执行是尤为重要的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应是现代人的一个起码标志,是上海是否已是国际城市的试金石。如果每人都能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则交通效率可大大提高。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道路设施的修建依然是改善交通状况的主要措施,政府应制定明确一贯的政策,保证稳定的、足够的资金投入。

最后,家庭小汽车的发展只是一个时期问题,与其被动地适应这种未来,不如主动去规划未来,迎接挑战。从现在起,应主动做出规划,根据城市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分阶段、有步骤地放开家庭小汽车市场。

交通设施范文第3篇

在通过对国内城市交通设施人性化设计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交通设施人性化设计的指引,作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参考。

1人行道的人性化设计

人行道设计除满足使用功能、保证其平整度及密实度外,绿化应采用乔灌木结合形成树阴,道面铺装需要根据不同环境选用不同色调、不同材料与花色图案,体现人行道与环境的协调,衬托城市特色景观,营造一个和谐的城市文化环境。对商业区、金融区、休闲广场等路段,宜选用暖色调,以红、黄为主色,配以黑、白、绿作对比色,其铺装图案显示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热烈、喜庆氛围。对医疗、学校等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路段,主色调可选灰白与浅蓝色,显示优雅、洁净的环境气氛。居住区、行政管理区,主色调可选用红、黑或不用上下台阶,行走平顺舒适。

2人行过街的人性化设计

对于平交口的人行过街设计,应采用便利性的原则,从行人的角度考虑和分析问题,要注重保障步行交通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因此,在路面较宽,车流量较大、行人无法一次穿越的道路上,应推行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对于其他交叉口的人行过街设计,应结合交叉口周围的环境,选择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等交通设施。可以通过在桥上植架等方式在桥体上配置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来装饰美化桥体,使其在满足通行功能的同时兼具一定的观赏性;桥上采用不同的铺装材料可以改变桥的氛围,但是也应注意与高栏、栽植带、照明等设施相互协调。对于路段过街设施的设计,应结合单位进出口、重要吸引点以及公交停靠站来选择位置。

3自行车道的人性化设计

自行车交通定位为机动化交通的辅交通工具,主要功能有4种:一是直接服务于短距离出行;二是服务于旅游业;三是满足居民休闲、健身需要;四是作为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的接驳交通工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自行车道必须与土地使用规划紧密结合,无特殊情况的,城市道路两侧须设置自行车道,有条件的可设置自行车专用路。城市次干道及以上等级道路,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之间须实行物理隔离。城市支路交通量较大的,应根据条件设置机非隔离设施。应保持自行车道路路面平整、抗滑、耐磨,避免自行车道高低起伏。在道路立交中,除满足设计规范外,应尽可能减小自行车道的纵坡坡度。

4无障碍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是城市人行道体现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方面,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为保障城市交通的无障碍环境,设计及管理工作者应该首先在思想上提高对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的认识,完全按照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的规范、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应加强审批制度,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作为一项严格的审批标准;在工程施工验收过程中,也应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审核。

5道路的人性化设计

道路设计要尽量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突出城市个性。可利用城市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地形、地域和历史文化特征体现道路的个性,尽量不要破坏有价值的建筑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按照城市道路功能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等四类。交通性道路主要是满通要求。道路上车流量较高,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较大,一般适用于城市区域之间的较长距离的交通转移;自行车的地位相对较低,行驶受一些限制,流量也不会太大;另外,对人行道要求相对较低。此类道路推荐采用两幅路的布置形式,若设置非机动车道,则与人行道同高设置。城市生活性道路必须考虑公交优先,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生活性道路需要人车分离,干道级的道路可同时考虑机非分离,支路则可以机非混行并视交通状况路边停车,行人可采用平面过街(人行横道),此类道路推荐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商业性道路应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购物环境及交通目的,机动车道不应太多,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自行车也应与人群隔离,减少干扰。此类道路推荐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景观性道路通常绿化率不小于40%,以行人的休闲、休憩和布置绿化为主。人行道要求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非对称布置;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保留自行车同时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此类道路推荐采用两幅路布置形式。

6标志标线的人性化设计

一个健全、完善、人性化的标志系统,需根据道路通行条件、道路设计速度、路网结构及交通参与者的基本感知和判断能力等,来确定指路标志的设置类型、级别与内容。环路、国道、高速路口出口需设置大型预告标志,标明前方可以到达的道路或者吸引交通流量大的地点以及距离;主干道相交路口进口道应设置大型指向标志,标明前方2条平行道路名称和通过前方道路可到达的重要地点名称。此外还可标明相交道路的门牌号大小方向。次干道或支路相交路口用路名牌来标志,同样需注意重要吸引点。对于路网结构比较复杂,有禁行、限行等特殊交通组织的路口,还需设置相应的绕行或禁行指示标志。对于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可设立可变信息标志,实时提供道路状况,实现交通组织的动态管理。标线系统包括地面标志、渠化标志等,作为规范交通行为的手段,要实现交通管理的目的。同时,应当符合车辆、行人的交通特性,符合人的心理特点,从总体上使人感到舒适,乐于接受,从而真正发挥规范交通行为的作用。

7信号灯的人性化设计

对于不同流量、不同等级的相交路口,应采用不同形式的信号系统。比如,主干道相交或比较大型的路口,应采取远近灯结合的信号系统,将信号灯设置为上下两排,大型车辆与小型车辆可依据不同视觉角度选择上排和下排信号灯进行观察。这样,位于排队较后的车辆,不会因为前面停靠的大型车辆的遮挡而影响视线,防止其在变灯时冲入交叉口而产生安全隐患。此外,也可以将交通标志结合信号灯杆进行合杆设计,增加重要信息的接收,为比较容易忽略或视认性不好的标志信息提供重复出现的机会。比如,除了常规的指路标志外,在交叉口信号灯的悬臂上设置交叉道路的路名和门牌号,以便于驾驶员在忽略了首次出现的指路标志后,在红灯期间可以再次获得路名信息;还可以将禁行等交通指示标志、行人信号灯、机动车信号灯杆等进行合杆设计。

8公交候车亭的人性化设计

公交候车亭设计要“以人为中心”,不仅要满足功能要求、美学要求,更要满足使用者使用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既要利于健康又要使用户操作时能够得心应手,以及与环境保护的一致。标准的候车亭一般由站台、信息牌、顶盖、隔板、支柱、夜间照明、座椅等几部分组成,在设计中可以根据地段条件灵活设置。公交候车亭的人性化设计不仅需要熟知一般正常人在各种环境下的行为数据,也必须研究各类残障人士的特殊行为数据。在公交站牌处设置路标与地图,为行人出行带来更多方便。在公交站牌处可以考虑设置路钟,方便路人查看时间,也兼带宣传了与路钟设计结合在一起的广告。公交站牌尽量实现智能化,能够实时显示公交车到站信息。在公交站台处设置座椅,为乘客带来片刻的休息。公交站台应尽量采用顶篷设计,为乘客遮阳避雨。

9护栏的人性化设计

护栏的作用,就是为了有效引导司机和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保障交通的安全。人性化设计护栏,要统筹考虑“司机、行人、机动车、护栏”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司机来说,护栏应防止机动车随意穿行。设置护栏使车辆不能在路中随意转弯、原地掉头、逆向行驶等,减少车辆碰擦事故,缓解道路拥堵状况,保障车辆有序通行。护栏如有防眩光设计,能有效屏蔽反方向车道的大光灯,保障夜间行车安全。对于行人来说,护栏应防止行人攀爬、穿越。护栏的设置方案,应该充分考虑交警部门、沿线单位和居民的意见,同时要考虑行人过街的便利。要在适当的地方开口子,有条件的地方应修建地下通道或是过街天桥,减少行人绕行的距离,方便行人过街。护栏设置的高度要适当,防止行人攀爬或跨越。对于机动车车辆来说,护栏的强度要适中。城市道路不宜采用塑料材质的护栏,塑料护栏易损,而且机动车辆易冲破护栏与反方向的车辆发生二次事故。护栏的材质也不能太坚固,致使事故车辆损失严重,宜选用强度适中的护栏。对于护栏本身来说,应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护栏要经得起日晒雨淋,受得了轻微的车辆碰擦,具有一定的防盗性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的状态。护栏要轻巧通透,美化城市景观。日常维护成本要低,容易清洁且便于维修。

10交通诱导系统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交通诱导系统人性化设计是以出行者为轴心展开设计思考,在尊重出行者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使出行者能快捷、方便、有效地获取交通信息。城市交通诱导系统可以均衡路网中的交通流量,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出行者出行的便捷性、安全性。使用图文结合显示的交通信息诱导屏,更能直观地提示交通状况,表示出特定的路网,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交通状况。另外,诱导信息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洁,加强双语显示,扩大诱导信息服务范围,充分体现诱导信息系统的人性化设计。在交通信息诱导屏内容的显示中,诱导信息不连续显示要优越于连续显示。因为驾驶员对于不连续显示的交通诱导信息的理解反应时间,要明显低于驾驶员对于连续显示的反应时间。

二、结语

交通设施范文第4篇

1.1交通设施的分类及作用。交通设施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发挥着较强的作用,依据其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两大类,常见的隔离栏杆、路障及路灯等都属于安全设施,管理设施则主要包含监控、红绿灯、交通指示牌等。通过合理的使用这些交通设施可以营造秩序化的交通环境,为交通安全保驾护航。近年来随着交通工具的逐渐增加,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并且在城市规划的带动下其实用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功能较为齐全、表述较为清晰的交通设施的引导下,各大城市的道路交通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1.2配套交通规则的重要意义。在各地区交通问题愈发严重的情况下,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依然持续上涨,这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逐渐提升,这些实用性较强的交通设施发挥出了显著的作用,与此同时,配套的交通规则也在逐步的完善,从制度上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与约束,极大的加强了驾驶者的识别能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较大的支持。

2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

2.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的不合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引导人们遵守相关的秩序,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因此在交通设施的设置及规划中,需要本着科学、规范等原则来进行。但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强,城市周边的发展速度也非常的快,部分交通设施的设置并未及时的更新,造成部分地区交通设施指引作用无法实现。甚至在部分大城市的信号灯、指示牌设置的非常不合理,且分布不均,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这些不利现象的出现不仅违背了城市道路交通设置的初衷,同时也无法发挥出城市交通设施的保障作用。

2.2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这反映出的施工制度执行力较差及监管工作的不到位,但是受主观或客观环境的影响,其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多的,并且一旦出现些许的差错则会给后期的整改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甚至部分问题在具体的验收工作中并未被发现,因而极大的影响了外来车辆的行驶及方向的辨别。虽然部分城市交通设施施工中的质量问题不多,但是依然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引起重视,交通安全问题不容有失,只有严谨、规范化的施工,才能确保交通设施工程综合价值的实现。

2.3城市交通设施无法满足城市道路规划的需求。随着城市可用面积的逐渐减少,城市周边的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开发,作为开发区域的道路交通设施而言,应该严格的按照交通规划的设计来进行,以便于更好的方便人们的出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部分区域的交通设施建设与道路规划并未有机的结合起来,致使该区域的交通秩序非常混乱,这些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在实际的道路规划与交通设施的设计中需要引起重视,尽可能的将安全性、实用性落到实处,确保地方交通秩序的稳定。

3完善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对策

3.1科学设置道路交通设施。信号灯的设置,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划及车流量的统计来进行合理的设置,对于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区域必须适当的增加信号灯的数量,或者是有针对性的进行部分时间段红路灯切换频率的控制,由此可以加强信号灯的合理性及实用性。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应在给道路使用者的视觉产生直接而醒目的影响,不仅能够通过视觉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而且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效果,能够很快让交通参与者读懂,即要求交通标志标线使用的文字和图形符号必须规范、简单、直接,易于理解和接受,并具有合理、科学的信息量。提供的信息与交通标线提供的信息保持协调一致,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道路交通环境情况,不能互相矛盾。必须使用国家规范的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等,如生僻字应标明汉语拼音,不能随心所欲地独立创造出一些使人产生歧义的特殊符号。在城市高速路、快速路和其他等级有必要设置的路段一定要设置适当形式的隔离设施,设置点应在城市道路用地范围内0.2米-0.5米,遇到桥、涵、渠、地形突变等情况,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类型设施进行设置,要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带门的开口。城市道路交通电子警察监控一般分为动态电子监控和静态电子监控两类。动态电子监控应该设置在主要交叉路口、重要单位门口、车流量大而快的城市道路、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车辆违法行为集中的路段,监控范围要保持画面清晰,晚间使用时需有照明设施;静态电子监控必须与红路灯保持一致。

3.2加强管理与做好维护工作

3.2.1积极参与城市道路规划。道路是交通的载体,道路的修建、改造是静态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直接制约着动态管理。但是,管道路修建的不管交通,管交通的制约不了修路的,这是道路修建与管理上的一大难题。为使修路与交通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坚持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公路管理部门紧密结合,直接参与城市道路修建改建工作中,提前介入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针对各交叉路口实地勘察,掌握各交叉路口的各种交通流量及流向,了解各种交通参与者占用道路的时间和空间及其规律,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路口渠化,使路权分配更趋合理。

3.2.2科学维护道路交通设施。交通民警无论是指挥疏导交通,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还是在设置交通设施,清理路障,都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而工作的,均属于道路交通执法的范畴,因此,每一位从事交通设施管理工作的民警都应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与管理的成败取决于该城市交警队伍的素质,取决于是否有一批幕后从事道路交通科学研究与监管的人员,通过他们才能提高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丰富交通管理内容,增强交通管理手段,实现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路面施工人员去完成,鉴于道路交通设施的特殊性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而且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施工,因而施工队伍必须经过精心挑选,由拥有相关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4结论

交通设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细部优化停车设施资源整合

我国社会经济持续二十多年高速发展给城市交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城市交通问题在一些大城市恶化成为“城市病”。城市交通压力的逐年增大,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建设一系列如高架路、立交桥、拓宽道路增加车道数、发展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力求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然而,由于我国的城市布局形态紧凑、土地开发强度大、出行机动化高速增长、出行结构复杂等原因,收效并不明显。

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将面临城市化和城市机动化的双重挑战,意味着给城市交通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城市交通系统中关键要素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优化城市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目的。

一 城市交通特征发展趋势

1.出行总量增加

城市交通日出行总量由出行人数和日均出行次数共同决定。

十一五期间,预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以每年0.8%速度增长,即每年有近1000万的农业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家庭中的新成员,给城市交通新增日均近2500万人次出行压力。

假设这部分出行全部采取公交方式,按每车每次运送100人次计算,需新增约25万公交车次的出行方可满足需求,极端一点,如果全部使用小汽车,将每天给城市带来上千万车次的出行压力,相当于现状大连市日均机动车出行次数的5倍。

2.平均出行距离增长

城市居民出行距离的大小与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总规模逐年增加。在一些大中城市,人口规模的上升,导致城市用地也随之扩大。由于新增的用地基本都以居住为主,住宅建设边缘化、郊区化以后,居民上下班出行的时空距离相比以前明显增加,而且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进一步突出。

城市形态是在城市功能组合和结构制约下产生的外部空间形式。[2] 城市向外拓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中心圈层式向外扩展,俗称“摊大饼”模式,即城市依据既有的建成区逐渐向外蔓延;另一种是组团式的发展模式,又称跳跃式发展,即离开既有城市一定距离的区域独立建设。由于城市新区建设成规模一般需较长一段时间,意味城市中心城区还会发展,原有城区规模持续增长是必然现象,只是速度有所放缓而已。

在大连,组团式城市形态发展已经接近20年,但中心城区规模还在持续增大,相比1990年,人口增加了近60万,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增加了约20%,达到3.8公里,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居民出行距离还将有所增加。

3.出行方式变化

自从德国人本茨于1886年发明了第一辆使用汽车燃料的汽车以来,全世界汽车保有量已接近6亿台。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已证实,机动车发展速度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时,将迈入高速发展期。我国东部沿海和部分内陆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越3000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10年内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相当数量的中等城市将会进入机动车的高速发展期。私家车的大量涌入,必然会对城市现有的交通出行结构产生冲击。与10年前相比,原本依靠体力如步行、自行车的出行约有10%转向机动化。以北京为例,2004年全市机动化出行占60%以上,其中小汽车出行高达20%。

4.出行目的、时间和方式随年龄段不同出现明显差异

学龄人口:以学校和家庭为核心的出行占绝对主导;出行时间集中在两个时段,早6:30―7:30,晚15:30―16:30;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汽车为主。

18―30岁:出行目的以生存性为主;出行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由于本年龄段人口大都刚走上工作岗位,经济不宽裕且面临购房、成家的压力,拥有私家车的比例较低,受“禁摩”管理策略的限制,出行主要以自行车、公共汽车等方式为主。

30岁―退休前:出行目的趋向多样化且出行次数较其他年龄段高,生存和休闲娱乐成为主流;生存性出行时间与城市高峰重叠,其他出行时间较为分散;机动化出行程度明显增强,对小汽车的依赖日趋紧密。

退休后:出行目的由生存性转向生活性,即由与谋生有关的出行,转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心理要求而采取的出行;[4]出行时间较为分散,且随季节和气候的不同产生变化;基于出行目的和自身身体机能,老龄人出行方式以步行和公共交通为主。

二 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已经对城市交通特征发展趋势作了讨论。下面,将在其基础上分析未来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

1.阻塞时间延长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拥挤主要发生在早晚上下班时间,除个别特大城市以外,车辆通行受阻的时间基本都发生在早晚高峰时段约1个小时以内。随着居民出行距离增长和出行方式结构的变化,现有格局将被打破。居民出行距离的增加和小汽车出行比例的提高,意味着出行高峰时段行驶在道路上的交通量增多,即车流密度加大,在城市道路整体容量不变或提升不大的状况下,更长时间的拥挤或阻塞将不可避免。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等平均出行距离大、小汽车出行比例较高的城市已显现。

2.车辆停放日益紧张

车辆停放是每个机动化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虽然我国多数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但由于各行业、部门停车需求认识不足,导致停车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缺斤少两”现象,甚至不建设,有的区域即使建设了,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被挪作他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停车难导致车辆占道停放已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削弱了道路资源容量的整体发挥,并影响交通秩序,引起社会治安问题恶化、交通事故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这些虽然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日益重视,并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加大了执行力度,无奈欠账太多,在城市商业中心区等停车需求旺盛区域,停车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3.出行机动化程度增加,对小汽车的依赖增强

出行机动化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的客观需求。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居民将拥有宽敞的居住空间和惬意的工作环境,追求越来越高档的休闲娱乐活动,并且有能力通过一定的交通消费获得出行质量的改善,以便节约出行时间和享受舒适的出行过程,因此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然而,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超出了城市道路时空资源的供应能力,导致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降低,更甚者,造成交通走廊的大面积堵塞,道路成为城市的临时“停车场”。

三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若干改进建议

1.注重细部处理,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

持续不断建设新的交通设施是解决交通问题最常见的方式。根据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道路的建设远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速度,这种新建设施所诱发的交通量,会很快使新增加的局部道路设施达到饱和,并不会显著降低原有道路的拥挤程度。因此,整合现有资源,提高交通设施的利用率成为首选。交通设施的细部处理将成为提高设施利用效率的关键。

(1)交叉口优化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络的瓶颈,一般来说,路口“活”,则路网“活”;路口“堵”,则路网“死”。交叉口优化处理主要包括渠化、局部拓宽、行人过街。

渠化或渠化与灯控相结合,可以规范进出交叉口车辆的运行秩序,避免争道抢行引发车行混乱,充分发挥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减少交叉口延误。

在车流量大的路口,局部拓宽路面辅以适当压缩单条车道宽度以增交叉口附近车道数,减短车辆排队长度,充分利用绿灯时间通过交叉口。

人流交通量在我国城市中普遍较大,在城市中心区主要交叉口尤其突出。行人往往奔跑于斑马线上,既不雅观,又干扰动态交通,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建设立体行人过街设施赋予行人独立空间,可以减少灯控路口的相位数和缩短信号周期,提升路口的通行能力。

(2)港湾式停靠站

港湾式停靠站包含公交港湾式停靠站和中心区社会车辆临时停靠站。

建设公交港湾停靠站,可以避免公交车辆到站上下乘客占用车行道资源,影响外侧车道车辆的通行。

中心区社会车辆港湾式停靠站是指在城市停车需求旺盛的区域,参照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的方式,建设独特路权的线状停车带。社会车辆港湾式停靠站在国外城市,如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已有成功经验。它的建设,一方面可以用来车辆的临时停放,缓解中心区停车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社会车辆路边停靠上下乘客不会占用道路主线空间,提高动态交通的通行效率。

2.规划建设连续宜人、安全的步行空间

机动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使得交通规划和管理者过分注重机动车交通出行,对步行交通关注较少,普遍出现了步行空间的衰退的现象,“消失的步行空间、消失的城市生活、消失的城市”现象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不同程度的出现。

连续宜人、安全的步行空间对城市交通乃至城市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良好步行空间的建立首先应理顺人、车之间的关系,扭转目前城市中人、车位置颠倒,行人在斑马线内都缺乏安全感的局面。其次,应明确人、车双方的权利和责任,这要求参与系统中的每个人都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政策。然后,人行步道的建设应与城市设计紧密结合,把功能放在首要位置,小品和铺装应充分考虑老龄人群的实际需要。

宜人的步行系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商业中心区,宜人的步行环境是吸引人流、提高人气和增强商业氛围的基本条件;在城市景点,宜人的步行环境使游客能够更加舒畅、自然的亲近大自然,对提高城市品位、形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居民区,宜人的步行环境是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必要因素。

3.加大公交优先“落实”程度

公交优先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在一些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更换车辆、开辟新线路、设置部分公交专用道路或专用车道甚至建设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以促进公交的发展,但由于城市交通压力的日益增大,在公交专用车道上车辆混行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公交服务水平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落实公交优先,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加强管理,仅仅依靠交通管理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按照“谁违章谁受罚、谁举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公众参与管理机制,加强对公交优先权的保护。

其次,公交专用道(或车道)、港湾式停靠站的建设应系统化、网络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公交换乘枢纽,做好线路之间的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设便捷、高效、安全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线路的运营模式应根据站点客流量特征,在客流出行高峰时段,开通大站快车,提高公共交通的运送速度、服务水平及公交产业的竞争力。

最后,客流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大城市,应把轨道交通作为优先领域,超前规划,适时建设。并在沿线站点预留适量交通设施用地,

4.利用配建停车设施和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停车设施解决停车问题

受解放初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城市一般都建有较强的商业中心区,在当时机动车发展水平下,停车设施的建设往往缺乏前瞻性,远远不能满足现有车辆的停放需要,车辆挤占路面资源泊车比比皆是,甚至停放在人行道上,把行人逼上马路。

而在周边的一些住宅小区内,其配套停车设施由于业主白天上班,往往空置率较高。一边是供不应求,一边是长时间空闲,通过资源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矛盾。小区业主白天上班时间(8:00―17:00)把停车泊位委托给所属物业公司,由其负责经营、管理。物业公司征得相关管理部门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后,对外开放停车设施。一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可以弱化或消除车辆停放对交通的影响,缓解中心区停车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业主出租停车设施的阶段性使用权,从中可以获取收益。

同时,城市应将公共停车场的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出台优惠政策,如不收或少收土地出让金、压缩审批程序等,把停车场的建设逐步推向市场,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用多元化投资、建设方式,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停车场的建设。

四 结语

交通设施范文第6篇

目前,我国的公共交通迅速发展,汽车拥有量、公交线路、客运量等指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公交站点的规划建设水准落后,土地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公交站点一般分为首末站、枢纽站以及中间停靠站,公交站点应根据客流流向和流量来合理分析并布置。首末站的布置应考虑车辆掉头回车的场地,作为部分车辆停歇、加水、清洗、保养、小修的工作用地。枢纽站一般设在公交线路上,换乘的乘客较多,布置时应注意保护乘客、行人、车辆的安全,还要使换乘步行距离最短,同时避免换乘乘客穿越车行道。中间停靠站在客流集散点给乘客提供了定点上、下车的场地,具体应考虑停靠站的间距以及站台的布置形式。停靠站间距过小,则站点数量增多,增加了乘客乘车时间,且车速过慢,频繁的制动起动使轮胎与燃料消耗大。若间距过大,虽然行车速度有所提高,但乘客乘车不便,增加了步行时间。公交停靠站的设置应符合交通管理的需求,设在交叉口附近,使各个方向的乘客换车都比较方便。

2.停车场的设计

良好的公共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不仅可以解决静态交通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道路交通的效益。⑴停车场的设置应根据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组织的需要,布设合理,既要解决眼前的停车问题,又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⑵对于旧城区,拆迁困难,特别是大型酒店、影剧院集中的商业文化中心区,应结合街区改造规划,集中布置综合停车场。⑶新建的大型建筑物旁边必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停车场,一般设在建筑物前且与其分布在道路的同一侧。⑷停车场的出入口不应设在主干路上,可设在次干路或支路并远离道路交叉口,不能设在人行道、公交站点、桥隧引道处,如需在主干道上设出入口,则应远离干道交叉口并用专用通道与主干道相连。出入口与停车场内部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以保证交通安全。

3.城市广场的设计

城市广场与道路联系密切,按其特点、功能以及在道路网中的重要性可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与商业广场。城市中有些广场兼具了多种功能。⑴公共活动广场主要供居民文化休息活动。有集会功能时,需按照人数确定场地面积,并对人流量大的集散交通组织以及相关的停车场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⑵集散广场依据高峰时的人流、车流、公共建筑物出入口的位置,结合地形,合理设计车辆与人群的进出通道、停车场、步行地段等。站前广场应与公交、地铁的站点布置统一规划。门前广场应结合周围道路进出口,采取适当措施引导车辆、行人集散。⑶交通广场需处理好广场与所衔接街道路的交通,合理确定广场平面布置和交通组织方式,减少不同流向的人车相互干扰,有时可设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⑷纪念性广场需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应另设停车场,避免导入车流。⑸商业广场以人行活动为主,应合理布置商业贸易建筑、人流活动区。广场的人流进出口应与周围公交站点相协调,合理解决人车流之间的干扰。

4.物流中心的设计

影响物流中心选址的因素有:经济环境因素,包括货物流向、货流量的大小、城市的改建与发展、交通运输方式;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理地质条件、气候;政策环境因素。设计布局的原则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使交通便利,但不能设在交通要道上;与城市规划相辅相成,使物流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保护环境,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干扰。物流中心的交通组织设计是保证物流运行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的基本前提,其包括两个方面。内部交通组织设计,依据各设施间物流量的大小,设计相应的交通标志和设施;外部交通组织设计,主要指物流中心与外部交通网络连接处的交通组织管理和设计。

5.公共加油站的设计

加油站的服务半径为0.9-1.2km较合适,应布置在车辆经过或汇集较多的地方。加油站的规模由城市和周围地区的汽车保有量确定,按大、中、小型站相结合的原则布置,以小型站为主。一般认为,每天至少为300辆汽车服务是一个加油站合理的规模。加油站的进出口应设在次干路上,并附加等候加油车辆的停车道,还要有良好的通视条件。为保证环境质量和安全,加油站还应有良好的绿化和通风设施。加油站的地下构造极为复杂,不宜拆迁,所以选址要慎重,务必要考虑城市改建和发展时不致有迁移的可能。

6.道路照明的设计

道路照明保证了夜间交通安全,提高了夜间交通效率,美化了城市环境,其包括道路上的连续照明、城市广场、立交处的特殊照明和隧道出口的缓冲照明。道路照明主要指路灯照明,应根据照明要求,结合照明标准进行设计,加强街道的方向感和引导性。道路照明要保证行车安全,使司机在夜间行车时能准确识别路上的各种情况,对障碍物及时做出反应,避免交通事故,减少司机视觉疲劳。保证人行道有足够的照度,来满足行人的安全,既形成一定的气氛又有安全感,还要满足城市道路系统不同地段的夜间景观要求。

7.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

先根据城市道路所在地形,从竖向设计确定水流方向急出口位置,随后确定管线铺设的位置与方向。对于城市排水采用一条管渠、两条或多条管渠分别汇集和排放则形成了不同的排水系统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排水系统。城市道路的雨水排出方式是沿着横坡道路方向将雨水汇集到由侧石形成的街沟,然后顺道路纵坡方向排入设在街沟上的雨水进水口。雨水进水口应根据暴雨强度进行雨量计算来确定,并综合考虑路面种类、街道宽度、道路纵横坡度、周围建筑物地形条件等因素,在街道的汇水点、凹形竖曲线的低洼处、弯道切点附近以及人行横道线的上游等处都应设置雨水进水口。但不能布置在沿街建筑物的门口、停车场附近和道路分水点、地下管线的顶上。检查井设在主干管道上,其作用是检查和疏通管道,还可以改变方向、坡度、管径及高程等,起到管道连接件的作用。其设置应考虑对管道维护和疏浚的方便,相邻两个检查井之间的管道应在一条直线上,直线管段上检查井间隔不能太长。

8.结语

交通设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交通功能划分;交通分析;交通设施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4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2-0144-02

1 项目背景

首都机场是我国最大的航空港,现有两座航站楼(T1、T2航站楼)和两条跑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首都机场航空业务量增长迅速,飞行区运行已经十分紧张,滑行道、站坪机位明显不足。为了适应其日益增加的航空业务量的需要,同时也是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准,首都机场决定在原址向东进行扩建,扩建目标年为2015年(年客运吞吐量将达到60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将达到180万吨),新建一条跑道、T3航站楼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工程预期于2007年年底全部完工。本次T3航站楼楼前道路交通设施设计是T3扩建工程的一部分,设计内容包括T3航站区楼前道路,国际、国内VIP停车场,一级调度停车场。

2 楼前交通功能划分和交通分析

2.1 楼前交通功能划分

航站区的交通功能与一般城市道路和立交桥有很大的不同。机场航站区由空侧和路侧两大系统组成,空侧分布着与飞机活动有关的设施,属控制区;路侧分布着与进出航站区的旅客交通行为有关的配套设施,其中道路交通分为两大系统:旅客系统和其它配套设施系统。从旅客系统分析主要的交通目的有两个即出港和到港,其目的地有出港层、到港层和停车场。其它配套设施系统的交通目的主要在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外部道路系统间的交通转换。

2.2 交通分析

航站区楼前道路的交通流线与一般城市道路和立交桥有很大的不同。根据我国国情和首都机场现况的旅客交通出行方式调查,旅客可选择的道路交通方式主要有三种:大巴(民航大巴和旅游公司大巴)、出租车和社会车。

其中出发流程中,社会车的流线为:市区离港层停车道边市区;大巴车的流线为:市区离港层道边调度区到港层停车道边市区;出租车的流线为:市区离港层停车道边市区或市区离港层道边调度区到港层停车道边市区。

到达流程中,社会车的流线为市区停车楼市区;大巴和出租车的流线为调度区到港层停车道边市区。

需要的交通设施有进出场道路,停车道边,连接线,停车场,大巴和出租车调度区。

3 道路交通设施设计

3.1 总体布置

3号航站楼出发与到达层垂直布置,与楼前道路相接的国内航站楼单元T3A出发层在到达层之上。根据3号航站楼的布置确定离港层和到港层的停车道边位置,进场路由机场第二通道分别连接离港层、到港层和交通中心(GTC)。根据机场交管部门确定的管理模式,交通流线先考虑离港车辆和到港车辆分流,再考虑到港车辆与停车楼车辆分流。也就是主进场路的分流顺序应为主进场路离港层到港层或停车楼。

通过设计复循环路使离港层、到港层、停车楼和内部路可以实现转换。

在航站楼的东西两侧设计了国际、国内VIP停车场供国际、国内贵宾使用。在国际VIP停车场的东侧设计了一级调度停车场供出租车和大巴在进入到港层等候区前停车等候使用。

3.2 平面设计

3.2.1 进出场道路

通过F1线与F2线分别连接机场第二通道高速公路与到港层、离港层停车道边。F1线作为主进场路连接机场第二通道,途经南溪河、四纬路、二纬路和T3航站楼到港层,沿GTC(交通中心)布设环路。F2线连接离港平台,沿航站楼轴线对称布置,与主进场路F1线合流,终点位于四纬路以北。通过BR线和BL线实现F1线与停车楼的连接。

3.2.2 复循环路

复循环道路允许车辆在离港层、到港层、地方路和停车场之间的车辆转换。

3.2.3 离港、到港车道边布置

离港层布置有三组道边,每组道边间设有旅客上下步道,最里侧步道与航站楼六个人行天桥直接相接。

到港层按三组道边布置,紧邻航站楼一侧为大巴和VIP汽车通道,并且设有出入口与VIP停车场、航站楼货运出入口和CIP出入口直接相接。中间道边从东往西接出车等候区出租车上车区大巴上车区布置;最外侧道边考虑为快速通过及连接车道。从出租车站和巴士站以及内部道路也可到达到港车道边。从内部道路进场的车辆应限制为消防车和救援车辆,以避免对正常交通的阻断。

3.2.4 停车场设计

在交通中心(GTC)设计了停车楼,主要为社会车辆提供停车,通过BR、XR、BL、XL和GTC的环路实现车辆进出停车楼。

在T3航站楼东西两侧分别设计了国际、国内VIP停车场。国际国内VIP停车场分别位于T3航站楼东西两侧,用地为三角形,是为满足国际、国内高级贵宾到港、离港停车需求而设计的。国际、国内VIP停车场平面布置以T3A航站楼中轴线为对称轴基本对称。

在国际VIP停车场的东侧,一纬路的北侧,四经路、五经路之间设计了一级调度停车场。一级调度停车场是为车辆在进入到港层出租车等候区和大巴等候区前停车等候设计的,其中北侧为大巴停车等候区,南侧为出租车等候区。

3.3 横断面设计

3.3.1 进场路横断面设计

进场路起始段道路的路面宽度为18.5m,单向五车道,与机场南线高速公路相交;在F1线分流出去的LR线路面宽度为7.0m,单向单车道,此处F1线路面宽度为18.5m;在F1线分流出去的F2线路面宽度为11.5m,单向三车道,此处F1线路面宽度为11.5m;在F1线分流出去的BR线路面宽度为11.5m,单向双车道,此处F1线路面宽度为8.0m,单向双车道。以进场路中心线为轴,对称布置其它道路。

3.3.2 到港层停车道边横断面设计

到港层停车道边为四幅路型式,横断面总宽为71.45m,小汽车单车道宽3.5m、大巴单车道宽3.5m、各停车道边人行步道宽6.5m或10.3m,外侧步道宽2m、内侧与大厅相接人行步道宽19.2m。

3.3.3 离港层停车道边横断面设计

离港层停车道边为三幅路型式,横断面为(3.0m+7.5m+3.0m+10.5m+5.0m+13.0m+8.5m=50.5m),小汽车单车道宽3.5m、大巴单车道宽3.5m、各停车道边人行步道宽4m,外侧步道宽3m,内侧与大厅相接人行步道宽8.5m。

3.3.4 复循环路横断面设计

复循环路为单向三车道

三车道宽度为:0.5m+3x3.5m+0.5m=11.5m。考虑车道加宽,按一辆普通汽车和两辆小汽车加宽,宽度为13.5m。

3.4 交通工程设计

为把首都机场T3航站区楼前进场路建成安全、舒适、美观的道路系统,全线设有完整的交通安全设施。该系统由标志、标线及其它附属设施组成。

T3航站楼楼前道路采用到港层禁止社会车辆停车的运营模式,在进场路去往到港层与停车楼的分流点处设可变电子信息牌,提示到港层禁止社会车辆停车,接客人的社会车辆可驶入停车楼。

4 结论

交通设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市政道路;交通规划;措施

1 前言

城市市政道路交通施设是个复杂的工程,交通设施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但由于道路面临的各种客观原因,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为了解决新区城市面临的各种交通问题,许多城市新区在建设的时候,都努力探索,积极规划,以达到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效果。

2 城市新区市政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问题

现阶段的新区道路建设,建设者在建设的时候,对城市交通总需求及总容量没有进行科学预测,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对城市交通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城市基础研究、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交通政策研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国家法规作为后盾)。相比较于西方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有一系列的交通规划法规,如美国的《美利坚合众国公共交通法》、《美利坚合众国停车场法》、《美利坚合众国交通法》等。而我国的交通立法就没有这么完善,首都北京的交通立法是最完善的,但跟美国比起来,还有很大的路要走。

2.2 资金问题

在西方发到国家,用于发展交通及治理交通废气、交通噪声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之间。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城市交通时还大力吸取社会资金。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筹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之相比较,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主要靠政府,民间资本极少流入交通领域,这与巨大的交通建设费、巨大的交通治污费不相协调,急需民间资本的介入。

2.3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不协调

就目前情况而言,城市新区的交通问题,不论以何种方法来解决,始终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效应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大部分的新区中,严重缺水停车场。在已建成的许多城市中,道路沿线土地过度开发,导致道路交通压力急剧增大。这些问题的出现,跟政府急功近利、缺乏专业人员对交通的规划有关。在新区市政道路的建设中,需要专业人员对交通数据进行长期收集、整理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方案,才能保证市政交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 新区市政道路合理规划的措施

3.1 新区市政道路环境规划

在传统的市政道路规划建设中,有几个项目的功能是比较重视的,包括新区道路的路网布置、道路的线型设计、车道数的确定、城市路面结构形式等功能,而环境的功能却往往被忽略。

在新区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中,笔者认为,应当把环境价值和环境同能放在重要的位置。新区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都要从城市环境的整体价值出发,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需要,结合城市的空间组合、城市风貌、建筑特色等进行综合考量设计,使各种新区城市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不失比例、美观大雅,以此达到环境价值的最大化。

3.2 新区市政交通发展弹性规划

城市新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整体的发展,要根据新区的规模、经济发展条件及新区的自身特点,制定新区相应的发展战略,包括长期发展战略、中期发展战略、近期发展战略。当今,城市的许多新区都在大力加强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但往往只看到当前,目光不够长远,对新区道路交通的长远发展不够重视。因此,在制定新区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时候,要以分析预测为依据,对新区道路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要充分认识,要给新区道路交通的发展预留出相应的位置。

3.3 对道路交通量的分析和规划

在城建中,土地的性质、利用强度、土地的不同布局对应着不同的交通建设,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进行规划是解决新区交通问题的重要基础。新区土地的性质和开发强度会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的样貌和规模,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的交通分布及影响着交通量的变化。因此,新区的任何开发项目都会影响到城市交通的变化,这种影响大多是负面的。以土地利用率非常密集的地方为例,在这种地方进行项目建设,必须系统、科学地对其交通进行评估,将项目建设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当下许多地方政府急于扩大城市规模,在对新区进行建设的时候,往往好大喜功,对规划只是草草了事,热衷于大修马路,以期将大马路两边的土地进行高价拍卖。土地拍卖后,开放商为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往往不考虑道路的实际承载能力而进行超负荷的、高强度、具有破坏性地开发,导致道路两侧建筑四处林立。另外,从交通量控制上看,应对道路交通工具和道路进行衡量分析和具体规划。例如同样是运载500个人,使用公车比之使用小轿车,道路占用率可减少80%,燃油可减少90%,排放的各种污染气体可减少85%。因此,在建设城市新区道路的时候,政府要积极倡导,对道路要科学分析,具体规划。

3.4 道路的人性化规划

在现有的许多城市新区道路建设中,往往是“重车不重任”,“或者是“车重于人”。在当今的城建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往往忽视行人的交通权力,例如路灯对行人的禁行时间长,通行时间短斑马线、天桥、隧道等过街设施间距过大,而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又常常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

甚至还有这样的问题,在交通繁忙地段,没有设置过街地下通道、过街人行天桥;以挤占人行道或牺牲绿化带的方式来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已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危险性;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道路交通规划时一味地注重车辆的机动性规划,一味地追求道路的宽度,甚至宽马路与两边的建筑不发生关系,只是快速通过,很容易造成城市原有的商业区衰落,导致城市中心片区、副中心片区郊区化。因此在规划的时候,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行人的利益,给行人留下应有的空间。

3.5 建立、健全交通法律法规

城市新区的发展不仅要有宽广的道路、快捷的交通方式,同时也要有健全、完善的交通法律法规的约束,以此来提高对道路交通的管理和建设水平,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的正常稳定运行。国内许多城市的新区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着,其中的部分或者整体的交通设施,如城市立交、道路高架桥等,虽然气势大,但其实际的整体功能却没有发挥出来,巨大的交通投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来,求其原因,很大部分跟欠缺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关系。

因此,国家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交通法律法规,同时加强社会的监督和公众的参与,以此促进政府各部门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增强城市新区交通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交通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4 结语

城市新区市政道路规划要从城市的长远发展出发,以此对道路的布局进行规划,并以城市的近期交通需要来逐步实施,从而不断满足新区道路的需求。新区城市市政道路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许多学科。城市新区道路交通中的问涉及到道路建设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新区是否能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杨晓光.主动道路交通安全规划体系.系统工程[J].2006(1):30-34

[2]李康.城市交通安全理论探讨[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1(3):2-4

[3]尹红亮等.道路交通事故成因的新思考[J].公路交通科技,2000(8):60-63

[4]郭忠印,方守恩.道路安全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5]徐吉谦,主编.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6]刘庆汉主编.市政(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实用全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鄂尔多斯市东胜铁西二期开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Z].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

[8]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上海中心道路交通十年发展战略研究[Z].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