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设计范文第1篇

1交互设计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

1.1交互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了交互设计的定义,并把交互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教学。交互设计即“人类交流和交互空间的设计”,它强调的是产品的使用环境和使用者这两者之间的共存,关注的是交互空间以及场所的构建。交互设计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机工程学、视觉设计、工业设计、认知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其交叉性强,目的在于实现用户对产品的具体需求。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交互设计,目的在于满足城市环境、公共设施与使用这三者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体验的反馈需求,确保城市公共设施能够发挥构建和谐城市环境和服务市民的作用。

1.2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国家政府为广大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一类设施,其具有服务性与公共性等特征。从广义上而言,我国城市的公共设施有:学校、博物馆、体育馆、公路、影剧院、医院等。但从狭义上而言,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即“城市家具”,包括了信息设施,卫生设施,娱乐服务,交通设施,照明安全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等。其中信息设施包括了指路标志、电话亭、导游图、邮箱等。卫生设施包括了公测、饮水器以及垃圾箱等。娱乐服务设施包括了坐具、售货亭、游乐器械以及桌子等。艺术景观设施包括了艺术小品、雕塑等。交通设施包括了车棚、巴士站等。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以及城市的稳步发展,使得城市公共设施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城市的公共设施作为整个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环境和公众之间起着纽带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种数字平台、计算机二维码产品等逐渐被开发出来,使得感应式灯具、LED大屏幕、智能公交车站以及智能导游查询机等城市公共设施的出现。

2我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

2.1交互信息的及时反馈在我国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额过程中,要求从用户角度出发,在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建立从市民到公共设施的双向信息反馈系统,为整个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体验平台。现阶段,在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中,多点接触技术、信息共享技术、感应技术等应用较为成功。

2.2和附近环境的结合城市公共设施是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充分注意到附近的环境因素,将地域特色符号和城市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2.3为市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城市公共公共设施主要是为了市民的生活服务的,使用公共设施的便利性作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首要问题,对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存在意义以及使用频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融入交互设计理念,满足市民对设施的使用需求,完善信息双向传导。

2.4从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媒介材料上分析城市文化信息的传递以城市公共设施作为载体,展示的是城市的文明建设和市民素质。目前城市公共设施中的媒介材料包括了现代媒介材料以及传统媒介材料。其中现代媒介材料包括了:感应装置、LED大屏幕等,是城市居民和公共设施沟通、交流的纽带,也是传达公共设施功能的基本材料。而科技的发展,使得新型媒介材料被应用到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为实现交互设计创造了条件。例如:城市交通导向、滚动宣传栏、车位信息以及城市景观灯等。石材、水泥、木材、不锈钢以及玻璃钢等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传统材料,在市民的使用和体验过程中,并不能引起双向信息反馈。

2.5从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类型上分析城市公共设施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功能可以划分为信息传达设施、公共生理服务设施、艺术服务设施这三大类。从交互设计构成要素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的二次分类而言,信息传达设施较早融合了交互设计理念。信息传达设施的主要功能在于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信息传达设施的交互设计的优势较多,更容易完成交互设计目的。目前,艺术服务设施正朝着互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交互设计理念逐渐实现,这也使得国外的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发展趋于成熟。如:美国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就已经构建了交互系统,为公众创造了良好的交互交流平台。

3结语

公共设施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空间场所 教学方法 主题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也逐渐成为了设计艺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笔者在所承担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及优化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在课程中以相关的设计理论和调研依据为基础,将环境、设施本体和人之间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创新设计中,充分把握公共设施在设计实现过程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使之适应公共设施设计教学的发展需求。

一、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科背景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不断扩展。而作为横跨文理、融技术和艺术于一体的设计艺术学科,其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作为设计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不断有新的学科理论和知识在更新。动态的设计艺术学科在横向外延并不断扩展范围的同时,专业内部间的交叉与融合更是显得频繁与血肉相融,从而推动着设计艺术学科整体的不断发展。

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特征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跨度较大,涵盖了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内容,因而不同专业领域对公共设施设计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的侧重。对环境艺术而言,其首先是对城市环境的设计和景观要素的组织,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意义,主要从环境的整体视觉出发;而对于工业设计而言,公共设施是室外空间的大尺度产品,需要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形、色、质及结构的统一,是微观具体的实现和创造。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就是立足于与环境相结合的思路来拓展工业设计的视野,恰与当今跨学科设计的趋势相吻合。与此同时,工业设计的程序、研究方法,以及系统整合的观念和问题先导的思维,常给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带来新的启发。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教学需要实现学生的知识构建形成从感性认知到设计实践能力的转化。我们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共分为三部分进行:前期侧重于理论教学,中期侧重于设计前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后期则侧重于设计过程的指导,形成完整的教学链,依次完成学生知识的建构。

(一)理论教学

前期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对基本内容的讲述和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典型案例的分析,侧重学生对于设计方法的学习,力求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阐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概念;论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以“人类——环境系统”分析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介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及内容,使学生从中掌握公共设施设计调研、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术;介绍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要点。

(二)调研与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项目进行实地参观调研,鼓励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调查身边的公共设施与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分析公共设施所体现的审美性和实用性。调研所得出的成果以制作PPT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演示并陈述,通过汇报交流来积极消化理论教学环节中的知识内容,并加强学生对设计原理与方法的理解。

(三)主题设置

后期设计过程的设计内容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要求逐步深化。从方案起步、修改深入,直至定稿上版,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设计方法、设计思维过程的引导。其别强调培养学生在设计前期的分析和制作能力,例如,利用草图进行图示思维、制作效果图模型帮助方案推敲比较。为提高学生方案研究与表现的综合技能,在方案草图阶段进行与设计课题相关的主题性与概念性城市环境空间的平面图设计,增强学生对于环境与设施统一性的理解。

四、主题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实践

具有主题性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实践强调课题的概念性与实验性。笔者曾多次尝试将拟定的空间形态让学生进行设计创作,以实验性的研究态度,从对场所空间的认识入手,对城市中人们的活动现象予以重新梳理和组织,从而体现人、公共设施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塑造更为美好、和谐的城市户外生活场景。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树立起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系统性观念,因此需要结合公共设施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配套性等方面,寻找设计的切入点,进而做出较为明确的创新性设计方案。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学生以往单向思维及封闭创作的定式。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做设计时更具有针对性,使其最终的方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以主题性的空间形态为切入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

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公共环境建筑的加快,公共设施设计前景光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的设置在强化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更多地了解和熟悉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的技能与理论。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将来胜任不断发展更新的设计行业要求,包括从事设计管理与协调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为武汉大学211建设项目“面向智慧城市的城乡规划学”科研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呁,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安秀著.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丁熊,刘珊.公共设施设计跨专业教学研究[J]. 创意与设计, 2011(1).

[4] 高翠萍.试论室内设计与工业产品设计的交叉[J]. 大众文艺,2010(9).

公共设施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公共设施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很多人将旅游作为闲暇时间的首选安排,促使各地旅游景区不断开发,使全国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是构成景区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对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的关注度也得越来越高。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会存在很大差异,设计方面主要存在文化特征不明显、功能综合性不强等问题。下面从公共设施的社会意义、旅游景区公共设施设计方法及设计原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社会意义

公共设施是公共环境中一些具有美感的、有一定实用功能的、为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诉求的人为构造物。它与其他建筑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根据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构成的要求发生变化。[1]

一个设计合理且具有美感的公共设施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使用频率,而且还可以增强游客爱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同时提升游客对游览城市的归属感,为游客间的相互交流创造条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以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使城市能够有序健康地发展。

2 景区公共设施设计方法

公共设施一般可分为引导性设施、教育性设施、服务性设施、照明设施、交通设施及无障碍设施六大类,[2]下面主要从旅游景区的引导性设施、教育性设施和服务性设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2.1 引导性设施

旅游景区的引导性设施主要是导视牌和宣传牌两种类型。

(1)导视牌。导视牌是一种指导性的标志牌,具有指引方向的功能,应当放置于醒目的位置引起游客的注意力。导视牌的外观设计上要遵循简洁、美观的原则,内容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同时可以加入多国语言使其更加国际化,方便游客阅读。

(2)解说牌。景区解说牌主要以图片、文字、案例等形式向游客传递当地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信息,帮助游客更加详细地了解景区文化和景点信息,从而达到引导游客的目的。[3]解说牌的设计可以根据人机工程学设置解说牌的比例及尺度,利用较大的字体或图例标记牌上的重要信息,让游客能够一目了然。

2.2 教育性设施

(1)宣传牌。宣传牌的内容可以是景点介绍、科普知识、国家政策、道德规范、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宣传,所以,宣传牌在设计形态和主体风格上一定要具有不同地域和景区的独特个性和审美性,内容呈现上注重趣味性和直观性,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驻足观看,从而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2)警示牌。警示牌的作用主要是有效规范民众的行为。趣味性的内容和艺术性的形态设计更能引起游客的注意,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趣味性的内容能够让人产生,富有美感的艺术设计形态和内容形式则更具有吸引力。

2.3 服务性设施

(1)公共座椅。旅游景区公共座椅的主要作用是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因此,设计座椅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即人坐在上面是否舒适,其次,还要考虑审美性。形态优美、色彩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公共座椅不仅能很好地为景点添色,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休息,提高利用率。

(2)垃圾桶。垃圾桶是旅游景区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它不仅能够提高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质量,而且能够丰富景区的景观,从而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景区垃圾桶的设计既要考虑科学性、实用性,也要考虑审美性。科学与实用性体现在既方便游客丢垃圾,又方便清洁工人清理垃圾。分类垃圾桶和多功能、智能化功能垃圾桶的设计,有助于旅游景区环境卫生的管理。垃圾桶的外观可以根据景区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来设计。

3 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3.1 注重可持续设计理念

在旅游景区的公共座椅、垃圾桶、解说牌、宣传牌等公共设施的材料选用上,应注重选用可回收、容易装拆、便于保养维护、可循环、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材料,[4]如可降解材料。可降解材料由于可以分解成无害物质,不会对景区环境和空气造成污染。另外,还可以将再生能源运用到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中,如太阳能、风能路灯的运用。太阳能和风能既可再生又清洁无污染,相对于普通用电路灯来说,使用太阳能和风能路灯能减少景区的电量和材料消耗,既节能又环保。

3.2 注重多功能理念

设计的理念是为了让人们更加舒适地生活。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便捷性和高效性是现代设计倡导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设计出来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同时还能够兼具多种功能体验,公共设施的设计也应该具有多种功能性。诸如座椅的功能不只是满足人们坐下休息,还可以起到装饰环境的作用。

3.3 注重文化属性

不同的景区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所以,景区公共设施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景区设计出符合其特点的导视牌、座椅、垃圾桶等公共设施,凸显其个性,从而增加景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继勇.剖析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人性化设计[J].价值工程,2012(27):75-76.

[2] 安秀.公共O施与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公共设施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整体协调性要素;地域文化要素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59-02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政府逐年加大对公共设施修建的投资,在城市中修建了大量的公共设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城市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公共设施具体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其一,交通系统:城市示意图、路牌、街灯、交通信号、道路护栏、公交车站、停车场等;其二,商业系统:电话亭、邮筒、书报亭、售货亭等;其三,休闲系统:厕所、休憩座凳、垃圾箱、花坛、阅报栏、街头钟、健身设施、游乐设施、公共艺术等[1]。

公共设施犹如城市的家具,是城市细节的体现,公共设施设计不当便会影响整个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而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作为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影响到整个城市空间的视觉形象,同时公共设施色彩对公共设施功能性的完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强调的是内容传达性、视觉舒适性、整体协调性等方面,色彩设计应通过对色彩的创新设计和灵活应用来满足对公共设施的要求。目前中国色彩设计并不规范,在很多城市都存在着色彩污染的现象,大部分是因为过分追求自身色彩的标新立异造成整个城市色彩环境的混乱。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必然是在色彩关系的组织中良好地贯彻、体现了色彩设计的要素。

具体阐述,可分为如下三个要素:

一、整体性协调要素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空间组成的一部分,在色彩设计中要遵循整体城市空间的整体色彩设计规划。通常在城市色彩规划中背景色为自然环境色彩及人工环境色彩,自然环境色彩多指天空的颜色,是城市色彩的背景色;作为背景色的人工环境色彩指主要建筑色彩,道路色彩及大面积的绿化色彩等。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中的数量及位置按照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进行排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如果色彩与整体不相匹配,或是杂乱无章,势必会造成色彩污染。所以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其作为城市色彩的辅助色,色彩要强调有序复杂性,并非指单一、统一和单调,而是在相对统一整体的色调背景下,赋予公共设施色彩新的内涵,既起到点缀城市的作用,又要与整体城市背景色相协调。如果城市背景色颜色丰富,城市公共设施颜色在设计中就要简单、含蓄,多以低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为主;反之,色彩运用中可以丰富、艳丽。如图1所示,为彩色座椅,背景色为蓝天绿地,背景色彩简单,在设计座椅是选用了高明度、高彩度的橙色、红色、黄色等色彩,与周围背景色搭配和谐,并在此空间内起到了点缀作用。

图1 公共座椅

二、地域文化要素

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地域文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要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城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间,是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沉淀积累形成的,每一座城市都有代表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与其民族性文化密切相关的独特的色彩图谱。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时,更要考虑到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包括逐渐形成的传统用色习惯,其他还有社会风尚、传统习俗、、文化艺术等因素[2]。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运用适宜的色彩设计将文化传承,也就是保护一个城市自己的精神家园,防止造成“历史文化的记忆断层”现象。一种颜色,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一种情感,代表着祖祖辈辈的思想的延续,所以一个城市的色彩设计不仅具有一般的美学意义,而且更多的是拥有深刻的思想含义。城市色彩设计要以城市的文脉色彩为依据,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更要以此为依据,并且在继承中进行创新。

三、人的心理感受要素

人们在观察不同的色彩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由于人的生理构造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存在许多共同点,对色彩的心理感受和联想就表现出许多的共性,例如颜色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距离感、涨缩感、愉快忧郁感、兴奋沉静感、疲劳感等。“色调”是从色彩对人产生本能的心理感受来进行定义的,是色彩的一个重要属性。色调在冷暖方面分为暖色调、冷色调和中性色调。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调, 象征着太阳、火焰。绿色、蓝色、黑色为冷色调,象征着森林、大海、蓝天。黑白灰为中性色调,象征着白天、黑夜。 冷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冷。

色彩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应用的得当适宜,对人的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使用不当也对人的心理产生消极作用,近年来常提到的色彩污染就是在城市中色彩使用不当造成的。例如红色,使用时常让人联想到太阳,从而感到崇敬、伟大。红色应用适宜会使人感到温暖,但是红色应用不当,观察时间长或是天气环境闷热时,又会让人感到烦躁,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严重的时候还会给人造成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又容易引起兴奋、激动、紧张,这样的红色又被看成危险、灾难、恐怖的象征色,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时,红色使用要谨慎,尽量避免大面积使用,可将红色应用为点缀色应用于局部。而白色和黑色这两种色彩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应用中也比较普遍,白色给人感觉明亮而纯洁,利用白色可以营造出一种朴素、高雅、真诚的环境氛围,像路灯、垃圾箱等公共设施会采用白色作为基色调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黑色则给人感觉沉稳而庄重,但如果大面积使用黑色时,则会使人产生压抑、抑郁、伤感、恐怖等消极的心理感受。

图2白色路灯

结语

本文提出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三个要素:整体协调性要素、地域文化要素和人的心理要素,并从这三个要素展开阐述,简要分析其对城市公共设计色彩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公共设施设计范文第5篇

1.1可持续设计

现在城市的可持续化社会属性意味着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相较于以前粗放的设计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公共设施设计而言,可持续设计不是武断的强硬,而是应寻求最充分,高效、无污染和低耗能的设计。应该充分考略到材料的可持续化,防止材料污染;考虑到功能的可持续化设计,将功能进行划分;考虑到技术的可持续化以及价值的可持续化,促进城市公共设施的自我循环式进化。

1.2大众审美化设计

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但需要满足人们的物化审美,而且在精神上也可以给予人们美的感受,使公共设施设计成为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结合体。公共设施设计作为一种纯操作型的艺术表现,是要被大量生产的,是需要大众接受的,所以公共设施设计要依照市场和大众所认可的文化来做设计,即大众审美化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启发大众文化的审美潜力,使审美被大众所认识和理解。公共设施设计要体现出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时通过富有文化的艺术气息和现代感的独特形式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表现出来。在功能和形式上要满足城市居民不同的艺术爱好和情感需求,让民众真正感受到设计的大众文化魅力。

1.3创新设计

“作为创意人,很难与当今的一些流行完全割舍开来,一切都能成为灵感。特别是产品设计圈外,这座城市、乡村、艺术、设计以及其他有关创意的一切”。这是德国工业设计师丹尼尔关于产品创新设计的理解,设计是所有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中最直接的,人们的生活观念常常被设计所影响。设计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甚至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模式,人最开始的交流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其后发展到了文字和语言。打开一扇门,不再用手,而只需要你走过去。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创新设计,以此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同样也需要促进城市的创新功能。

1.4涵化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为人们提供服务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城市中教育的最好载体就是公共设施,当民众使用或者体验公共设施时,要让他们从中学习到设计的教育意义。公共设施的形态、功能的设计要影响大众的情绪,让大众受到强烈的陶冶和感染,使大众不知不觉受到教育。现在很多城市的垃圾桶都采用的是垃圾分类的形式,既环保又高效。这种垃圾桶设计的理念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性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长期作用下,使人们无形中产生了应该进行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1.5共用设计

共用设计,在商业利润的前提下,现有技术条件下,公共设施设计尽可能使不同能力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能够安全、舒适地使用的设计方法。公共设施设计,需要成为解决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障碍或不便的弱势人群的有效方案,例如盲道、老年人楼梯扶手、残疾人坡道和其他一些城市公共设施。基于以上这些社会属性,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

2分类垃圾桶设计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城市生活垃圾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发展。传统垃圾桶一个口倾倒导致了垃圾回收不便,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垃圾循环利用率变低。基于此,垃圾桶应针对不同类别和功能进行设计。

2.1创建低保真模型

基于城市社会属性下的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方法,捕捉符合城市社会属性的分类垃圾桶设计,绘制初步设计方案,创建低保真模型。。

2.2可持续、创新设计

分类垃圾桶是针对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景区所开发的一款富有环保理念和人文情怀的室外公共设施,实现了垃圾分类储存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如图5,图6所示,分类垃圾桶整体采用了简洁的造型,体现了一定的时尚感,与阖闾博物馆的历史气息相吻合。游客通过垃圾桶上的回收标签来进行垃圾的投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同时在垃圾桶的上方设有烟灰缸,方便吸烟人士的烟灰存放。垃圾桶采用门形式,方便垃圾回收人员对垃圾的收取。同时垃圾桶设计带有顶盖,可防止因下雨等恶劣天气导致的垃圾污染。

2.3涵化、审美设计

分类垃圾桶所在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是无锡市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第一个有论断的春秋吴国的都城,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分类垃圾桶设计的造型吸取了战国青铜灯、漆木瑟、漆箱等器物的剪影元素,用镂刻的形式将战国玉器C形龙上的回形装饰以及青铜器物纹样予以表现。让来到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吴文化,感受吴文华。同时,通过分类垃圾桶的造型,启发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

3结论

公共设施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 通用设计 无障碍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98-0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共设施逐渐成为衡量一个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和标志。城市的拥挤、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渴望被平等对待的诉求,对公共设施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满足人们各类使用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如何使人人能够平等、舒适、便利地生活和工作,成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所需要研究的迫切问题。

在探索如何使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更为合理、更为人性化的过程中,无障碍设计的局限性开始暴露出来。无障碍设施的设置目的是为满足那些弱势群体的生理使用需求,但却往往会使弱势群体感觉被与正常人区别待遇,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得无障碍设计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障碍设计”。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通用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使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尽最大可能被所有人使用,以达到设计能被所有人公平使用的目的。

一、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中叶,英文原文为“Universal Design”,中文可译为:普遍性设计、共用性设计、适用性设计、全体设计、万能设计等。通用设计定义的确立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罗纳德?梅斯(Ronald L.Mace)教授所提出的,并于1985年正式使用“通用设计”一词。他认为通用设计是指“任何一种产品或环境空间的设计尽可能以符合所有人使用为原则,不管使用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或能力水平,使任何人皆能方便使用。”

可以看出,通用设计有别于无障碍设计,其核心在于将设计对象从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扩大到了所有的人,从而避免了弱势群体被差别对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达到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各项社会活动中的目的。通用设计正是新时代人性化设计的发展和升华,体现出了文明社会所倡导的人人平等、没有偏见、没有歧视、尊重个人权利的民主观念。

在通用设计概念提出的基础上,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通用设计研究中心的工作小组还提出了通用设计的七条基本原则。即公平的使用原则、灵活的使用原则、简单而直观的使用原则、直观的信息原则、容错性原则、低体力消耗原则、提供充足的使用尺度和空间原则。这些原则为使设计能够整合及满足更多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了特别的指导。

二、城市公共设施中通用设计的应用

(一)通用设计应用的一般方法

根据通用设计的特点和原则,我们可以尝试总结出通用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应用的一般方法。目前在具体的设计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极限值设计,指以人体测量学中极限值尺寸作为设计的依据,主要是参考极大或极小尺寸,并加入修正量作为设计基准。例如,公共场所中门的高度的设计、地铁站检票闸口的宽度以轮椅能自由通过为准等。

2.可选择性设计,是指在设施的设计时,提供几种不同的尺度或使用方式,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例如,为方便不同使用者而设计的高低不同的公用电话、洗手池等。

3.可调节性设计,指将设施或设施的某些部分设计为是可调节的,以便于不同人的使用。例如,将公共场所内的座椅设计成可以上下调节高度的,用户可根据需求而调节。

4.特殊设计,就是在设计时,首先将特殊群体作为定位人群,如果我们的设计能被失能者所使用,那一定也能够满足所有人群的使用需求,以此来达到通用设计的目的。例如,专门为腿部不便的人而设计的升降电梯,也可以为普通使用者所使用。

(二)通用设计的应用

这里我们以城市公共设施中交通系统和信息系统为例,简单阐释一下通用设计的具体应用。

从通用设计的角度出发,交通设施的设计更多的是考虑到行动有障碍人群的特殊需要。尤其是通道的设计应当充分满足所有人的使用需求,提供足够的尺度和空间,方便轮椅、老年人的通行,有高低落差的地方应设置坡道。还有出入口可设计为自动门、高层公共空间设置升降电梯等等,这些设计都可以便于任何人自由通行。

在信息设施的设计中,通用设计理念倡导使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在设计时应尽量简洁易懂,便于各类人群使用。同时信息的颜色和图形要突出,并可加入可触盲文的设计,这样包括老年人和盲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识别。

有必要强调的是通用设计只是一种设计理念,它并不是一种新的学科或风格,它只能作为我们设计的一种指导或清楚易懂的方法,所以其在整体上往往不能直观地体现出来,更多是在一些点上、细节上表现出来的。

三、结语

可见,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通用设计理论的原则、方法及应用的研究,为解决老年人和残障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在城市公共空间活动问题上,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我国未来城市发展和建设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群.无障碍?通用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公共设施设计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普遍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设计上应该突破传统的“城市街道摆设”概念,引入互联网技术,使之具有更多功能,做到以人为本,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种多样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已显得相当迫切。

二、城市公共设施现状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公共布告牌、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三、信息时代对设计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们对产品使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体验功能就成为未来产品的必要功能。

四、信息时代下公共设施发展趋势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仅仅把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必备的“硬件”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在未来的设计中应该更多注重“软件”的应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性功能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转贴于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中国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在日本,人们可以看广告免费打公用电话,两家公司计划用三年时间在日本全国设置10万部免费公用电话。据了解,在拨打这种免费公用电话时,用户首先拿下话筒拨打电话号码,之后液晶画面上会出现约15秒钟声像并茂的广告,广告结束后电话就会接通。如果你拨打的是固定电话,你可以免费通话9分钟;如果你拨打的是手机,则至多只能免费通话1分钟。这种理念无疑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值得借鉴。

五、结束语

在21世纪,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公共设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对于体验与互动的要求逐渐增强,设计的趋势要满足人们的要求,做到以“人”为核心,创造有序、和谐、合理、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并且在设计中应用高科技元素,方便城市居民的使用,使公共设施脱离摆设的定义,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同时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对城市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公共设施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校园标识系统;设计原则;案例分析

一、引言

公共设施是由众多要素构成并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主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区域特点,是影响公共设施的具体表现重要因素,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形态。

校园公共设施,正是在浓郁的知识文化气氛中,具有了功能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它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制约着学校整体形象的塑造,对学校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校园标识系统

校园标识系统,是校园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信息的物质载体,校园文脉、校园环境的外在表征。它帮助外界在认知校园的过程中,从宏观到微观,慢慢建立起校园的心理地图,形成对校园的整体印象。

(一)校园标识系统设分类

校园标识系统的分类准则是:按照人认知校园的心理顺序为依据,从感知校园范围,到进入校园,通过路径和一系列的参考物来描述目的地的位置,最终快速、方便地达到目标的标志标识来分类的,具体描述如下:

1.建筑群体标识

学校园的规模越大,其建筑的类型和数量也较多。独特的校园建筑群体,能最直接反映学校建筑风貌;好的建筑群设计,能成为识别校园的重要特征。

2.环境导向标识

即狭义标识,主要指校园道路指示牌,建筑分布牌等。通过建筑群体标识,对校园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需要各种环境导向标识来正确指导我们迅速到达目的地。图文并貌的标识,超越了不同语言的障碍,方便了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了解。

3.节点标识

主要指校园的标志性建筑、重要雕塑、规模不一的小广场、绿地和球场等开敞空间。节点标识坐标功能的发挥有关键两点:一是节点本身有很强的识别性,不需要再用其他的指示信息表达其自身的内涵;二是它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依附于某一类型的空间实体,即在空间位置上与建筑物、道路毗邻,只有这样才具有参考的意义和价值。

4.标志标识

同样被认为是校园认知过程中的另一个参考坐标,同时也是最具体和最容易辨认的。由于其属于“点状”标识,准确性自然比节点标识要强许多。同时,标志标识多位于校园重要的节点或空间轴线上,对整个校园空间具有统领作用。因而有助于校园整体布局的把握。

(二)校园标识系统设计原则

1.注重文化氛围的塑造

每所大学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底蕴,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校训:如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湖北美术学院的“崇德、笃学、敏行、致美”。因此,在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中,应不断加强学校的文化氛围,与校园文化相协调,而不是削弱之。

2.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园的标识系统是为人所使用的,“以人为本”是其一重要设计原则。这首先要求群体建筑标识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其次在合适的地点合理设置导向标识,保证导向信息的完整、规范并十分关注标识的细节问题。例如在学校的入口处的导向标识必须配置校园总图;导向标识在内容上要包含其在校园中的位置,必要时可以配置上各个角度的透视图,以方便不同的人群理解。

3.连续性原则

“连续”是校园标识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效举措。首先是群体建筑标识的连续性,给来访者的脑海中形成连续的校园建筑印象;其次是导向标识的连续性,统一连续的导向标识能给予来访者舒适的心情;再次是节点标识的连续性,即在同一原则布局下,根据此节点能猜测出下一节点的大概方位,这也可以帮助来访者更好的认知校园。

三、案例分析

作者以武汉大学校园作为实地考察对象,研究了校园公共设施中的导引标识系统。下面将给出武大校园标识系统的分析说明。

(一)引导标识系统结构

武大校园内的标识结构大致可分为:单柱式,双柱式,悬臂式,门式,附着式等几种。限于篇幅,下面将只给出部分标识结构的设计说明。

1.双柱式:标志安装在两根立柱上,适用于多个指引标志组合时使用。多个旅游指引标志组合时,数量不应超过3个。

2.悬臂式:是依附于建筑或其它稳固构筑体来固定支架与牌体,以高空挑悬的方式造成标识的醒目感。

(二)引导标识标牌设计方案

1.指导思想

武大校园内的标识牌,以质朴简洁为主。材料的形状、样式应该简单,而不是选择形状过于复杂或者怪异的材料;加工组合时,只需简单拼接,方便书写即可,不要为追求视觉冲击力,而过于注重造型的奇特性;在标牌内容组织上,应力求精练、科学、准确。

3.标识牌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下面将给出两处,对武大校园标牌改造的前后效果对比图,便于读者对标识标牌系统的设计有更形象地理解。

由图3-3可见,改造前的路牌,路名被广告和锈迹遮挡,不好辨别,而且位置不太醒目。

采用双柱式木质路牌设计改造后(如图3-4所示),标识清晰醒目。新的设计较好地融合了校园的文化、意境。

结语

校园标识系统,在校园公共设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出色的标识不但是一种导向载体,而且也是学校形象的宣传者;不但能张显学校的魅力,也能唤起师生以及来访者的情感,使他们拥有亲切、愉快的心境。但当今学校的发展是持续变化的,所以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著,2007,34-35

[2]刘丽和,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