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土壤改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土壤改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酸性土壤;成因;改良技术

一、矿物和工业废弃物的改良作用

除了利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传统方法外,人们还发现利用某些矿物和工业废弃物也能改良土壤酸度,如白云石、磷石膏、粉煤灰、磷矿粉和碱渣等矿物和制浆废液污泥等工业废弃物。白云石是碳酸钙和碳酸镁以等分子比形成的结晶碳酸钙镁化合物。在安徽酸性黄红壤上的试验表明:酸性黄红壤施用白云石粉可以降低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提高土壤pH值和交换性钙、镁的含量,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且有明显的后效。

磷石膏是磷复肥和磷化工行业的副产物,它的主要成份是硫酸钙,还有未分解的磷矿粉和酸不溶物等。过去主要用于改良碱性土壤,近年用作酸性心土层的改良剂,效果很好。磷石膏改良底层土壤可概括为“自动加石灰效应”。施用磷石膏提高了心土层土壤盐基饱和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如容重下降,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结构改善,团聚体破坏率降低,红壤通透性和结构性增强。

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的煤经高温燃烧后由除尘器收集的细灰,呈粒状结构。主要含硅、铝、铁和微量元素, pH值在10 - 12之间。粉煤灰中含有CaO、MgO等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研究表明粉煤灰施入红壤性中低产田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养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并且有利于保湿保墒,使水、肥、气、热趋向协调,为微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碱渣是制碱厂的废弃物, pH值为9. 0 - 11. 8,呈碱性。根据X - 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综合分析可知碱渣主要矿物成分是结晶不良的方解石, 次要矿物有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等。碱渣中含有大量农作物所需的Ca、Mg、Si、K、P等多种元素, 用此土壤改良剂代替石灰改良酸性、微酸性土壤, 可调整土壤的pH 值, 加强有益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质的分解, 补充微量元素的不足, 使农作物增产效果显著。

造纸制浆废水处理产生的沉淀固体称之为“木质素污泥”,含有来自制浆原料中的木质素等有机质和相当量的石灰质,与石灰、粉煤灰等具有某些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木质素污泥具有较强的碱性,且含有多种植物生长需要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及有机质。将其施用于酸性土壤,不仅能中和土壤的酸度,还能补充酸性土壤所缺乏的Ca等有益于植物生长的元素。施用造纸制浆污泥可使中强酸性土壤的酸度降低,抑制土壤中铝的活性,对削减土壤铝毒害和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也有积极作用。

另外,磷矿粉、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碱性污泥、炼铝工业产生的赤泥、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等也都应用于酸性土壤的改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有机物料改良剂

在农业上利用有机物料改良酸性土壤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土壤中施用有机物质不仅能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土壤对酸的缓冲性能。有机物料还能与单体铝复合,降低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减轻铝对植物的毒害作用。用作改良土壤的有机物料种类很多,在农业中取材也比较方便,如各种农作物的茎秆、家畜的粪肥、绿肥和草木灰等等。利用有机物料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目前国内的相关报道还很少,多数集中在利用种植绿肥等调节土壤酸度方面。强酸性土壤上分别施用泥碳、泥碳和绿肥、泥碳和水稻秸秆、泥碳和鸡粪以及泥碳和油坊软泥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土壤中铝对作物秧苗的毒害作用。因为泥碳中含有一定量的腐敏酸和富里酸,能与铝形成不溶性有机物- 铝络合物。向土壤中加入绿肥,会增加铝在土壤固相表面的吸附;绿肥分解产生的有机阴离子与土壤表面羟基的配位交换反应将OH- 释放至土壤溶液中,可以中和土壤酸度,降低土壤铝的活性。泥碳可以解除铝毒,石灰可以降低土壤酸度,将泥碳与石灰混合施用也可以取得更好的改良酸性土壤的效果。

焚烧作物茎秆产生草木灰在农村中很常见,木材工业的残余物的焚烧也会产生很多的草木灰,这些草木灰对酸性土壤也有很好的改良作用。施用草木灰对酸性贫瘠土壤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草木灰在土壤中会产生石灰效应,使土壤的pH 值大幅度升高;另一方面,草木灰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K含量丰富能极大提高土壤钾含量。将猪粪与小麦秸秆混合,在一定条件下腐熟8周后施于酸性红壤中,发现土壤的pH升高,土壤无机态铝浓度降低;研究还发现施用猪粪和小麦秸秆对缓解铝毒的作用比用碳酸钙更明显。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植物物料对土壤酸度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这种改良作用不仅仅是通过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来增加土壤CEC,而且由于植物物料或多或少含有一定量的灰化碱,能对土壤酸度起到直接的中和作用,可在短期内见效。在一定条件下,豆科类植物物料比非豆科类植物物料的改良效果更佳,如将羽扇豆的茎和叶与酸性土壤一起培养,其pH增加的最大值可达1 - 2个单位。豆科植物物料对土壤酸度具有较好改良效果的原因与这类植物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对无机阴、阳离子的不平衡吸收有关,由于生物固氮作用,豆科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会从土壤中大量吸收无机阳离子如Ca、Mg、K等,导致植物体内无机阳离子的浓度高于无机阴离子的浓度,为保持植物体内电荷平衡,植物体内有机阴离子浓度增加,这些有机阴离子是碱性物质,当植物物料施于酸性土壤时,这些碱性物质会很快释放,并中和土壤酸度。测定结果表明,羽扇豆茎和叶所含灰化碱的量是小麦秸秆的7倍多。豆科类植物物料能够提高土壤pH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机氮的矿化,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使其体内积累了大量的有机氮,有机氮的矿化反应是一个消耗质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使土壤pH升高。但矿化反应产生的铵离子的硝化反应是一个释放质子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抵消豆科植物物料对土壤酸度的中和作用。

近年来,人们还开发出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即将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改良剂及矿物载体混合,制成营养型改良剂。这种改良剂加入土壤后,在改良酸度的同时还提供植物所需的钙、镁、硫、锌、硼等养份元素,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另一种复合型改良剂除了供应养分、降低酸度外,还具有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保水性的功能。

结语

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已经造成土壤氢离子的大量积累,严重破坏了土壤PH的平衡,土壤逐年酸化,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目前,改良酸化土壤,减缓土壤退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所以全面了解全区土壤pH现状和变化对土壤肥力评价和今后的施肥指导十分重要。关于土壤酸化问题的研究,土壤酸化特征、不同物料的改良效果还需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赵明,赵征宇,蔡葵,等,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01

土壤改良范文第2篇

1 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特点

1.1 耕地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平均含量为9.74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在6-10 g/kg范围内,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2.3%。

从行政区域分布看,巴格艾日克乡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0.03g/kg(变幅6.71-12.76 g/kg),琼库勒乡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0.09g/kg(变幅8.18-12.13),塔提让乡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0.94g/kg(变幅7.98-14.41g/kg),平均值最最低的是阔什萨特玛乡,平均值为8.29g/kg(变幅4.03-15.25g/kg)。

1.2 且末县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为37mg/kg,变化幅度在13-63mg/kg。全县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主要是分布30-60mg/kg范围,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1.16%,全县耕地土壤普遍缺氮。

全县土壤碱解氮素含量比较高的乡镇是英吾斯塘乡平均含量45 mg/kg(变幅19-63mg/kg)和巴格艾日克乡44mg/kg(变幅13-57mg/kg);含量比较低的有阔什萨特玛乡29mg/kg(变幅14-41mg/kg)和塔提让乡29mg/kg(变幅14-42mg/kg)。

1.3 且末县耕地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5.91mg/kg,变化幅度在4.8-48.3,变幅较大。全县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大部分分布在10-20mg/kg范围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8.61%。土壤有效磷素比较高的乡镇是阿克提坎墩乡平均含量29.3mg/kg(变幅10.0-47.3mg/kg),且末镇平均含量为18.2mg/kg(变幅4.8-37.5mg/kg),塔提让乡平均含量为18.49mg/kg(变幅8.9-38.1mg/kg);比较低的巴格艾日克乡平均含量为10.15mg/kg(变幅6.9-18.2mg/kg)和英吾斯塘乡平均含量为12.96mg/kg(变幅6.8-22.3mg/kg)。

1.4 且末县耕地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49mg/kg,变化幅度在86-271mg/kg。全县耕地土壤速效钾比较高的乡镇有阿克提坎墩乡平均含量为184mg/kg(变幅149-271mg/kg)和塔提让乡平均含量为179mg/kg(变幅136-224mg/kg);比较低的乡镇有阿热勒乡平均含量为114mg/kg(变幅88-148mg/kg),琼库勒乡平均含量为127mg/kg(变幅103-158mg/kg),托格拉克勒克乡平均含量为121mg/kg(变幅84-174mg/kg)。

1.5 且末县pH平均值8.27,变化幅度在7.80-8.68.全县耕地土壤pH值多为8.23,基本适宜各种作物。

1.6 且末县有很大一部分土壤收到轻度盐渍化的威胁,少量为中度盐渍化。

土壤中盐分的含量与土壤水有着直接联系。一般,土壤中水分充足,就能起到淋盐、吸烟的作用,从而减少土壤耕层的含盐量。且末县耕地类型大部分是水浇地,灌溉条件良好,使得改地区土样盐分含量相对低,土壤盐害作用弱。

1.7 且末县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平均0.73mg/kg,变化幅度在0.54-0.87mg/kg。且末县耕地普遍缺锌,占耕地面积的100%。

全县土壤有效锌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是阿热勒乡有效锌平均含量0.76mg/kg(变幅为0.81-148mg/kg)、巴格艾日克乡有效锌平均含量0.76mg/kg(变幅为0.66-0.85mg/kg),琼库勒乡有效锌平均含量0.79mg/kg(变幅为0.68-0.87mg/kg);比较低的乡镇为英吾斯塘乡有效锌平均含量0.67mg/kg(变幅为0.54-0.77mg/kg)。

1.8 且末县土壤有效铜含量平均值为1.07mg/kg,变化幅度在0.41-3.39mg/kg。

且末县各乡镇耕地土壤铜含量均很丰富,有效铜含量在1.0mg/kg以上的丰铜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7.24%。

1.9 且末县耕地土壤有效铁含量平均值为14.48mg/kg,变化幅度在8.82-30.53mg/kg。

1.10 且末县耕地土壤有效锰供给基本不足。平均值为6.87mg/kg,变化幅度在,4.96-9.70mg/kg。

2 且末县耕地土壤改良建议

在培肥改土方面要狠抓肥料。包括人畜粪尿,饼肥,堆肥一及各种土杂肥。它是完全性肥料,肥效长,肥分不易流失。施入土壤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增强土集保水保肥能力。

2.1 广种绿肥:要从根本生改变且末县地瘦的状况,必须大力种植绿肥,特别是多种绿肥。绿肥不占地,投资少,省工,经济效益高。即可在春季与小麦套种草木 绿肥。又可在麦收后,利用多余热能,复播油葵,黄豆,菜籽绿肥。在提高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切实解决绿肥指种灌水,翻压三个环节,把绿肥面积提高到耕地面积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2.2 多种苜蓿:在有条件地区实行牧草田轮作。苜蓿是多年生豆科植物,主根长达2-6m,穿透力很强、可以破除土壤犁底层,板结层。每公斤线槽,相当于9.07kg硝按、1.33kg过磷酸钙,茎叶又是牧畜精料。种苜蓿三年,肥料可以维持三年,因此要有计划地扩大苜蓿面积,逐步实现牧草作。

土壤改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耕地; 土壤; 改良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西麓,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东经 127°28′-129°13′,北纬42°42′-44°30′之间,总面积11957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756米。总的地形是一个西南高东北低的箕型盆地,四周环山,中间为河谷平原,既有构造地貌,又有河谷地貌和火山地貌。土壤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明显。

1 敦化市土壤分类情况及耕地地力现状

(1)土壤类型及分布面积(表一)

(2)敦化市耕地地力现状

敦化市现有耕地面积147.16万亩。按照全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要求,划分为8个等级,其中一级地和二级地为高产类型田,种植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70公斤左右;三级地、四级地和五级地为中产类型田,种植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40公斤左右;六级地、七级地和八级地为低产类型田,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20公斤左右。各类型土壤面积及所占总耕地面积比例如表二。

敦化市高肥高适应性土壤主要是地形较好或排水能力较强,并且有较好的供肥能力的黑土型暗棕壤和质地沙黏适当的冲积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牡丹江河谷,耕地面积为8.2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9%;中肥中适应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地,是一些土壤肥力相对较高的土种,黑土层深度相对较厚,地形和土壤剖面排水相对较好,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耕地面积为33.0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47%;低肥低适应性土壤主要是黑土层薄,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物理性质差,耕性不好,存在障碍因素,但尚可作为耕地的土壤,土壤改良的迫切性较大,面积为105.8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94%。

以上数据表明,敦化市现有耕地中,有74.82%属于中低产田,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当中耕地地力建设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长期对耕地存在重用轻养倾向,导致耕地地力迅速下降。

2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和土壤改良利用对策建议

根据敦化市耕地的实际情况和限制因素,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对现有耕地实行合理利用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有效改良,从而遏制地力下降,促进地力升级,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对各土壤类型针对性分析,提出以下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1)坡耕地治理

①耕作治理

把顺坡垄改为横坡垄,拦蓄一部分雨水,增加土壤透水量和抗冲能力。

采取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增肥改土,增强土壤的透水性能,深耕可以促进土壤耕作层的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减少地面径流,防止土壤冲刷。

通过种植各种农作物,可以增加地面覆盖,延长地面覆盖时间,提高土壤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对坡度较陡的耕地兴修水平梯田,田埂种植灌木缓冲带。

对沟壑采取沟头防护,修筑小型塘坝等措施,控制冲刷强度。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平衡,治理和控制水土流失。

②林草治理

采取造林种草和封山(封沟、封滩)育林、育苗等手段,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增加地面植被,保护坡面土壤不受暴雨径流的冲刷。

(2)涝洼地治理

1、工程措施:根据涝洼地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有:开沟排水,除涝防渍;修筑台、条田;筑堤防洪;滞洪、截洪、分割流域;建站排洪,分散水势。

2、农业措施: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主要有:压沙,可降低土壤的黏结性和可塑性,提高土壤的适耕性;施炉灰渣,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从而调节土壤的水、气、热状况,特别是改变了涝洼地土壤冷凉特性,而且炉灰还含有少量的磷、钾成分及其他微量元素;压黄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

(3)低产田治理

①白浆良

敦化市的耕地土壤以白浆土面积最大,遍布全市16个乡镇,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4.79%,大部分均待改良。白浆土黑土层薄,土壤肥力过低,土体结构不良,透水性差,持水量低,既不抗涝又不抗旱。改良利用白浆土主要还是针对土壤瘠薄和土壤酸性等方面来考虑。

科学施用有机肥、微生物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进土壤肥力。

施用客土、石灰改良土壤:白浆土质地黏重,耕性不良,掺入适量的沙或炉灰渣等,以改变沙黏比例;利用泥炭改良白浆土,增加土壤腐殖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其物理性状;施入石灰,中和土壤酸度,消除有毒物质,加强土壤供肥能力,改善土壤腐殖质性质,调解速效养分的释放,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

秸秆(根茬)直接还田:增加耕层有机质、改良培肥,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腐殖质组成状况。

(4)深耕深松,挖沟排涝,增强土壤蓄水纳墒的功能。

(5)水土保持:白浆土多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岗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6)冷浆型水稻良

本市冷浆型水稻土面积为0.1万亩,占水稻土面积的1.99%。冷浆型水稻土俗称“漂垡地”,土温低、酸性强、土体过轻,不利于水稻的着生;土壤含氮多,早期供氮力弱,后期供氮力猛增,使水稻营养失调,易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和引起病虫害发生。此外,由于长期渍水,土体中还原性物质积累较多,易对水稻产生毒副作用。土壤中矿物质成分含量较少,钾素缺乏。

改造冷浆型水稻土应以工程措施为主。

开通排水渠道,排除渍水状态,增强土壤通透性减轻还原物质对水稻的毒害作用。

(客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地温,促进土壤中养分释放。

增施磷、钾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提早成熟。

②灰棕壤改良

本市需要改良的灰棕壤耕地面积3.75万亩,坡度较大,一般在21度以上;黑土层薄,有机酸淋溶严重,土壤比较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有的甚至达到砾石遍地难以耕种的程度。灰棕壤改良从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着手。

采取上沿挖截水沟,下沿开顺水沟,使自然降水不致随坡任意流淌,把耕地表土冲走,以延长耕地的使用年限。

采取上沿种草或植树,下沿栽植耐湿树种,既“穿鞋戴帽”的办法防止水土流失。

采用农作物和豆科牧草轮作的办法,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

参考文献

土壤改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山地;茶园土壤;改良技术;广西

广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全区茶园面积约4.7万hm2,园土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少,肥力弱,茶园产量较低,广种薄收,效益低下。耕作制度不科学和化学除草剂的过度使用,加重了茶园的水土流失、土壤养分损耗,茶叶品质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着山区茶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和农民增收[1]。茶园土壤是茶树生长所需水分和矿物质营养的源泉,茶树的根系可深入土层1 m以下,其最活跃、最有效的吸收根系则分布在10~40 cm的土层内,茶树生长需要土层深厚、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透水通气性能良好、保水保肥、水分重组的土壤环境[2]。广西山地茶园土壤改良关键技术包括因地制宜地做好茶园施肥工作、推广规范的耕作方式、茶园铺草等方面的工作,运用科学、生态、环保的耕作技术防止茶园生态环境恶化及土壤养分损耗和水土流失,提高山地茶园的产量和质量,使茶园优质高产,提高茶农收益,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内容。

1科学施肥

山地茶园大多数以梯田茶园为主,茶园坡度较陡,兴建茶园时建园基础差,茶园梯面达不到开垦标准,有的甚至没开梯田就直接在山坡上种植;茶园道路崎岖,水土流失严重,施肥困难,长期以来都以施氮肥为主,有机肥用量很少,有的茶园甚至根本不施有机肥,造成茶园土壤肥力单一,土壤pH值持续下降,环境条件恶化。经检测,广西金秀县一些长期使用氮肥的山地茶园土壤pH为3.5,土壤酸化严重。要做好山地茶园施肥工作,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

1.1做好山地茶园给排水工程梯田开垦和道路改造

做好山地茶园排给水工程梯田开垦和道路改造是科学施肥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为了更利于茶树生长,便于劳作和施肥,山地茶园梯田的梯面开垦应在1.0~1.5 m左右;合理的茶园道路设计可以使茶园更美观,更便于劳动操作,根据茶园的面积和地理位置,茶园道路应与茶园的规划相一致,合理设置主干道支道人行道[3]。坡度在20°以上的山坡茶园道路设计成“之”字形,以避免路面被水冲涮,降低送肥上山时的劳动强度,茶园还应有完善的排蓄水利系统,包括设计隔离沟、等高载水沟、蓄水沟、纵排水沟等,防止水土流失,使茶园保土、保水、保肥。

1.2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茶树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元素有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等29种,包括茶树生长必需的、有益的元素;土壤中有的元素含量很多,有的却十分微少。根据山地茶园的土壤状况,抽样检测山地茶园的土壤养分含量,制定施肥配方,平衡施肥。平衡施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途径,长期大量偏施氮肥,造成土壤pH值持续下降,随着土壤的酸化,控制土壤酸度的钙、镁、钾等盐基离子淋溶加剧,而这些盐基离子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淋失既影响茶树对这些元素的吸收,又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因此,茶园中肥料应以氮、磷、钾、镁及其他元素配合施用,以平衡土壤养分,调节土壤pH值。在茶园耕作中,应施用和推广根据茶树吸肥特性而研制的专用肥。

1.3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提高土壤吸附力,防止和减缓盐基元素的淋失,同时有机肥经分解后,可提供氮、磷、钾、钙、镁等营养元素,从而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秋末冬初茶园进行深翻,深施有机质肥料或茶树配方生物有机复合肥,有条件的地区施栏粪150 t/hm2或堆肥、土杂肥、禾秆15 t/hm2,饼肥2 250 kg/hm2,普通山地茶园可施茶树配方生物有机复合肥2 250 kg/hm2,配施化肥1 125 kg/hm2。深施有机肥,逐步加深耕作层,并推行茶园地表覆盖杂草和种植绿肥,减少水土流失。

2规范耕作方式

耕作对于增加茶园土壤有效养分有一定作用。但是茶园土壤耕作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会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或使坡地茶园的表层土壤结持力降低而易被大雨冲刷侵蚀,或使土壤失水过多,深度较大的耕作会伤断茶树根系等[4]。因此,既不能因为土壤免耕法的兴起而否定耕作对提高茶园土壤肥力的积极作用,进而否定茶园耕作的必要性,也不能过于强调耕作对于土壤肥力和茶树根系生长的有利作用而忽视其不利影响。对于茶园耕作的深度过深、次数过多、大量投放劳力而未能取得预期增产效果的做法,必须改变。广西山地茶园面积较大,各地土壤气候条件不同,茶园类型复杂,进行茶园耕作的深度、时期、次数、方法等很不一致。但从其对土壤和根系的影响来看,可以区分为浅耕和深耕2类。

2.1浅耕土壤

浅耕翻深度一般浅于12 cm。其主要作用在于疏松茶园表层土壤,同时兼除杂草。由于深度较浅,对茶树根系损伤不多。幼龄茶园比较空旷,土壤直接受到日晒雨淋,容易形成板结层。成龄茶园虽然树冠覆盖度大,使阳光、雨水对土面的作用减弱,但却由于全年要进行多次采茶、施肥、治虫等作业,从而把行间中部或梯面的表层土壤人为踏压成很紧实的板结层,阻碍雨水和空气进入土壤。茶树根系和好气微生物的活动就会受到影响。采用浅耕的方法,可以破除板结层,使土壤恢复疏松状态[5]。当经过降雨或再次踏压之后,又会重新出现板结层,这种情况在茶园中是经常出现的。因此,在生产上,茶园浅耕1年中要多次进行。每季茶叶追肥之前,结合除草进行1次浅耕。伏旱开始时进行浅耕,还可以减少下层土壤水分上升蒸发量,提高耐旱能力。

2.2深耕土壤

耕翻深度一般多在15 cm以上,或超过30 cm甚至更深。深耕能把浅耕不到的下层土壤翻耕疏松,从而大大改善通气透水状况,提高蓄水供肥供水能力。同时,结合施用有机肥料,能加快熟化土壤,形成松软肥厚的耕作层,可对下面心土层发生有利影响。因此,深耕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2.2.1深耕深度。在茶树行间,耕深及其范围与茶树根系伤断量直接相关。深度越大,越靠近茶树根颈,被耕断的茶根就越多。缓坡地条栽密植茶园,行间根系分布较多,深耕时会伤断较多根系,山地梯田茶园种茶前未进行深耕、有效土层薄、根系分布浅的茶园,只能在梯面内侧深耕。因此,山地茶园适宜的深耕方式当随着茶园类型、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土壤条件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到“因园制宜”。一般丰产茶园耕作层厚度多在25 cm以上。对于一般缓坡地条栽茶园,深耕25 cm较适宜。生产中行距为150 cm的条栽茶园,可以进行深耕的部位是行中央宽度为30~40 cm的“条幅”,而从条幅两旁到茶树根基间的部位,耕深要逐渐减小,甚至不耕。幼龄茶园中,为了加速熟化土壤、形成松软肥厚的耕作层和有效消灭杂草,并促使茶树根系向深层分布,即使在种茶前经过深耕,也要逐步向行中央进行深耕。山地梯田茶园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只能在梯面内侧深耕,以茶树树冠冠缘至梯壁深耕25 cm为宜。由于水土流失而致土层过薄而茶根裸露的茶园,只宜培泥加土和砌坎保土,不宜深耕;土层深厚而心土层粘硬结实,在种茶之前未曾深耕破除以致根系不能深扎、茶树生长不良的茶园,在进行树冠更新的当年秋季,可以行间进行1次深度30~50 cm的深耕,彻底打破心土硬结层,同时施入大量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并加强树冠培育。2~3年后,可大幅度提高茶叶产量。

2.2.2深耕时期。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茶树根系的生长活动是不同的。深耕时期应适合茶树根的生长特性,以使被伤断的根系能尽快再发,及早恢复并超过原来的水平。对于成龄茶园的深耕时期,既要求对当季、当年的茶叶产量没有大的影响,也要考虑气候条件。在年生育周期中,茶树根系生长一般出现3~4个高峰,大致是与地上部的生长高峰交替出现。其中以全年茶季接近结束以前的秋茶末期,随着茶树生长逐渐由地上部转向地下部而出现的生长高峰最为明显,这个时期茶树根系发生的数量最多、伸长最快,是根系的旺发期。如果能早于根系旺发期之前进行茶园深耕,茶根被伤的根系即可在整个根系旺发期内再发新根,茶根在较短时期内即可恢复。如果在根系旺发期的初期进行深耕,也可以利用到大部分旺发期,也有利于根系较快恢复。该根系旺发期开始出现的时间因地区而不同。北方早、南方迟,高山早、平地迟。广西山区茶园根系旺发期大约开始于9月中下旬,11月后,随着地温的降低,根系生长也就逐渐减弱。因此,从有利于根系的再生恢复来看,广西山区茶园的最适宜深耕时期应是在8月底至9月上旬。但是该时期只有幼龄茶园、不采秋茶或少采秋茶的茶园可以深耕。采收秋茶的茶园要到秋茶采收基本结束,即9月下旬至10月下旬进行深耕,然而该时期已处于根系旺发期的初期和中期,因此,必须抓紧及早进行深耕。深耕时间海拔高的地区要早于海拔低的,阴坡要早于阳坡。

2.2.3深耕方法。深耕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作业。在生产上,由于各种因素,当年能够进行深耕的茶园只是一部分。有关的试验结果显示,年年深耕并不一定比隔年深耕的茶园增产。因此,许多茶场对成龄茶园多采用隔年深耕方式,或者隔行深耕,2年轮流1次。隔行深耕能够使耕作伤断根系的数量减少。但幼龄茶园还是以年年进行深耕为宜,以使行间土壤能够更快地熟化。深耕要与施用有机肥料相结合,做到土肥相融,可大大提高深耕改土的效果。

3茶园铺草

茶园铺草覆盖,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茶园土壤管理作业,具有多种功效,对土壤改良、茶园增产作用显著,而且简单易行[6],广西地区广大茶园的草料充足,可以普遍采用,是山地茶园土壤改良的重要措施之一。

3.1茶园铺草覆盖的主要作用

3.1.1防止土壤冲刷。凡是树冠较小、行间土面裸露的坡地茶园,特别是未作梯坎的茶园,每逢大雨总要流失大量表土。铺草覆盖可保护表土,避免雨滴直接打击,并使落在草料上的雨水变成缓慢的水流向土层渗透,从而使地表径流量大大减少。

3.1.2保蓄土壤水分。铺盖草料可以减轻日晒雨淋和人为践踏对土壤的影响,使土壤在较长时期保持比较疏松的状态。降雨时,能有较多水分渗入土层之中;天旱时,覆盖的草料又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因此,铺草的茶园较未铺草的茶园,土壤含水率可提高3%~5%以上。

3.1.3抑制杂草发生。茶园铺草使被盖住的各种杂草见不到阳光,茎叶就会黄化死亡,时间稍长,其下的根茎、块根、块茎等也会失去抽发新株的能力,刚萌发的杂草种子也无法继续生长。铺草对于防除杂草,特别是对多年生杂草防除效果较好。

3.1.4稳定土壤温度。铺盖草料后,夏季能使土壤不受烈日照射,土温较低,冬季又能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土温就会相对增高;全年土温的变动幅度较小而相对稳定,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冬季寒冷的高山茶园,铺草是减少冻土层厚度、避免茶根受冻的重要措施。

3.1.5增加土壤有机质。铺盖的各种草料本身就是一种有机肥料,腐烂后不但补充了土壤氮、磷、钾养分,而且还能大大增加土壤腐殖质数量,对全面改善熟化茶园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活跃、增加土壤微生物等均有重要作用。一般,茶园土壤只要经过连续数年的铺草,土壤肥力即可有明显提高。

3.2草料的来源

茶园铺草覆盖是改良土壤、增产茶叶的一种有效措施。由于铺草的数量、方式、时期及草料本身性质的不同,其增产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凡是稻草、豆秸、油菜杆、绿肥、山野杂草等都是极好的铺草材料。一些晒场废弃物、如豆壳、菜籽荚壳等也可充分利用,其他如落叶、树皮、木屑等可代用,甚至山上割取的嫩茅柴、灌木枝条等也可在茶树行间铺盖。山地梯田茶园梯壁还可以有意留杂草生长用于割草覆盖,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方便草料采集,采割生长在山间、溪边、沟边、坎壁上的各种山野杂草和小灌木等是山地茶区解决草料来源的主要途径,并在小暑前后农事稍闲时期,发动群众割集杂草,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草料,及时铺盖茶园,以利抗旱增产、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

3.3茶园铺草的数量和时间

茶园铺草数量与铺草方式有关,草料充足的山区,缓坡茶园如全面铺盖行间则需草料15.00 t/hm2左右,山地梯田茶园梯面需草料11.25 t/hm2,幼龄茶园需要草料22.50 t/hm2左右,铺草厚度约5 cm,太薄就会降低铺草效果。铺草的时间根据茶园铺草目的确定。要减轻茶园受旱高温影响,就需要在伏旱出现之前土壤水分比较多的阶段,先行浅耕松土,随即铺草覆盖。为能预防高山茶园冻害,宜在秋末茶园耕作施肥之后及早铺盖。山野杂草要经过太阳曝晒消毒后才能铺、盖,以免杂草自身携带的细菌和病虫害在茶园中传播。

4砌坎保土,抽槽换土

对于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严重、梯面较窄、踩压严重的茶园,还可以通过砌坎保土、抽槽换土来改良土壤。

4.1砌坎保土

若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严重,即使通过施肥、加强管理也难以奏效,对此类茶园应进行砌坎保土。陡坡的山地茶园应采取砌坎筑坝(梯),以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并按新建茶园要求,深翻施肥,修建蓄水、排水系统,推行茶园地表覆盖杂草、种植绿肥,减少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

4.2促进抽槽换土

即在山地茶园行间或梯田内侧,沿树冠边缘垂直深挖50 cm×40 cm条状沟,挖出底层生土,将表层土或客土填入底层,结合分层参施草肥、饼肥及磷肥,增施绿肥,以达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5参考文献

[1] 卢振辉.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技术[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29-30.

[2] 韦静峰.茶叶生产新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6,45-46.

[3] 毛贵飞,郎进宝,汪碧丽,等.茶叶生产的发展与衰老茶园改造[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F10):94,97.

[4] 余发根.浮梁山地茶园的资源利用和生态化综合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5):121-122,125.

土壤改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壤改良;生态环境;培肥

中图分类号:S154 文献标识码:A

1 大力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

1.1 推广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作为提升土壤有机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且成武县每年生产秸秆52万t左右,除去造纸、发展畜牧业、养殖等外每年约有1/3的秸秆堆在田间地头,既占地、影响农村环境,又存在火灾隐患,还浪费了宝贵的秸秆资源。通过腐熟剂把剩余秸秆堆肥或直接还田,既可充分利用有机肥源,又能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可通过田间腐熟剂堆肥还田、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腐熟剂)直接还田、大蒜秸(+腐熟剂)直接还田3种模式实施。

1.2合理轮作间作

轮(间)作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可取方法。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设施土壤的利用频率越来越高,然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却入不敷出,成为设施蔬菜高产的一大制约因素。实行粮菜、粮肥合理轮作、间作,每2~4a穿插栽培一茬花生、大豆、红薯、马铃薯或紫云英(绿肥)等作物,不仅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机质含量,而且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的品质,活化土壤微生物和腐殖质。

2 合理灌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

土壤水分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影响着土壤肥力的发挥。因此合理灌溉,既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又能洗碱,改良盐碱地。在潜水位高的地块,尽量避免大水漫灌,防止土壤盐渍化。具体做法就是:淡水浇地、深沟排水。

2.1 淡水浇地

成武县大部分盐碱地,不仅地薄肥力水平低,而且缺乏灌溉条件,因此要利用淡水冲洗盐碱。除靠自然降水外,还应积极发展井灌河灌,改善水利条件。采用平地围堰,淡水压碱的办法,使降的雨水或灌溉的淡水,将盐碱地中的盐分下淋,达到逐步脱盐变成好地。

2.2 深沟排水

这种办法适用于由于大水漫灌,沟内长期积水引起的次生盐渍化土壤以及潜水位较高,年周期变化不大,地势变化不大,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带。如苟村集、张楼等乡镇的部分盐碱地类型均属此情况,由于蓄排不配套,排水没有出路,抬高了潜水水位,引起返盐,造成盐碱危害。因此,应当深挖排水沟,疏通沟渠,使之排水畅通,降低潜水位,使地表盐分下淋,并随水冲洗走。同时,应注意克服用大水漫灌浇田现象,做到合理用水。

3 用地养地相结合

长期以来,成武县在耕地开发利用上重利用、轻培肥,重化肥、轻有机肥,虽然全县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但有机肥投入量却逐年减少,且投入的化肥以氮磷肥为主,引起土壤养分特别是有机质含量的下降和矿物质养分的失衡,导致耕地肥力下降。因此,要持续提高中低产耕地的基础地力,必须将用地与养地妥善结合起来,广辟有机肥源,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同时利用耕地调查评价成果,科学指导化肥的调配,采用科学优化平衡施肥,重视合理增施有机肥,不断培肥地力。

4 深耕细作,改良土壤结构

深耕细作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关键。目前全县不少土壤物理性状不良,同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障碍因素,严重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和作物的生长发育,这也是成武县土壤肥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改良。

首先应当逐步加深耕作层,熟化土壤。由于长期习惯浅耕,不少土壤在耕层下形成较坚硬的犁底层,致使作物根系发育受到限制。深耕细耙可破犁底层,促进养分释放,改善土壤的有机质、氮素及其他养分含量,使土壤的蓄水供肥能力大大改善。其次应当深翻整平,破除障碍层。对于接近耕作层有粘土层或漏砂层的土壤,实行深翻,可以改良耕层土壤质地及破除障碍层次,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能收到较好的改土培肥效果,同时应结合整平土地,增施有机肥料进行改良培肥。

5 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间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土壤改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基施沼肥;设施蔬菜;土壤改良

中图分类号: S1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8.026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材料选择

供试作物为油菜。供试沼肥取自正常产气3个月以上的猪粪沼气池,其中全N、P2O5和K2O的含量分别为1.05%、0.66%和0.85%。供试化肥为硫酸钾复合肥(15-15-15)。

1.2 试验方案设计

施肥方案设计:按照沼肥作基肥施用量的不同,设置A1到A5共计5个处理,基施沼肥量依次为500、1000、1500、2000、2500公斤/亩,5个处理均配施化肥30公斤/亩,以单施30公斤/亩化肥为对照(CK),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栽培方式及田间管理:供试蔬菜于2013年12月18日播种,2014年2月3日采收。小区面积为6平方米(2.0米×3.0 米),总面积为108平方米。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各处理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1.3 测定项目和测定方法

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测定项目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于播种前和收获后7天测定土壤理化性状指标。每小区采用S形取样法取0~20厘米土层混合土样1个,土壤pH值用电位法测定,有机质含量用重铬酸盐滴定法测定,速效氮含量用碱解扩散法测定,速效磷含量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含量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植株生物学性状的测定:测定项目包括株高和产量。油菜进入采收期后,用直尺直接测量油菜株高,用样方法测量油菜产量。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基施沼肥对土壤pH值的影响

从表1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油菜采收后,各处理的土壤pH值均有所下降,本试验的5个处理中,沼肥作基肥的施用量越多,土壤pH值下降趋势愈缓,表明沼肥在减缓土壤酸化程度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2.2 基施沼肥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从表1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油菜采收后,与CK处理单施化肥作基肥相比,A1到A5处理增施不同量的沼肥作基肥后,土壤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显著增加。本试验的5个处理中,虽然油菜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里面吸收了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但沼肥作基肥的施用量越多,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增加趋势愈明显。与播种前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作对比可以发现,当沼肥作基肥施用量在2000~2500公斤/亩时,除了速效氮和速效磷以外,其他养分含量均达到或高于播前水平。

2.3 基施沼肥对油菜株高和产量的影响

从表2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油菜进入采收期后,化肥配施沼肥作基肥的5个处理,植株株高和产量较单施化肥的CK处理均有显著增加,以A4和A5处理增加最为明显,分别较对照高出20.62%和24.88%。由此可见,沼肥对油菜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沼肥作基肥施用量越多,作用效果愈趋明显。

表1 沼肥配施化肥作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表2 沼肥配施化肥作基肥对油菜株高和产量的影响

3 结论

沼肥作为一种缓速效兼备的有机肥料,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缓解因过量施入化肥导致的土壤酸化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在作物栽培中应用沼肥作基肥施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多数作物的基肥施用量要占到作物全生育期需肥量的50%以上,基肥模式在实现化肥等农业购买性资源减量化投入方面效果非常显著。对于生长周期较短的叶菜类蔬菜以及集约化生产的大田作物,沼肥配施化肥作基肥可以满足其全生育期对矿质养分的要求,可选择基肥模式施用沼肥。

土壤改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稻田养鱼;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应用;浙江永嘉

中图分类号 S9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87-01

开展稻田养鱼土壤改良和病虫防治技术应用和推广,可以减少农药用量,改良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不仅可以减少农药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稻田养鱼的效益[1-2]。为此,2010年永嘉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承担省农推基金项目——《稻田养鱼病虫防治和土壤改良技术应用》,通过同一区域或相近区域稻田养鱼田块和非稻田养鱼田块农药、肥料、饲料的对比试验,得到稻田养鱼对病虫害减少的效果,对农田杂草的消除效果,对土壤有机质、氮磷钾改善效果,以及对稻谷品种改善效果,从而测算稻田养鱼综合效益,并总结一套稻田养鱼施肥、用药、投饲技术规程,进行推广应用。

稻田养鱼是指人们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之以人为措施,采取既种稻又养鱼,达到稻鱼互利的种养模式[3]。养鱼的稻田,一般情况下不必杀草,因杂草本身也可作为鱼的饲料,稻田中的鱼还可吃掉部分害虫,鱼的活动可改良土壤的通透性,利于水稻生长,达到稻鱼双丰收的目的。稻田养鱼由于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提高农田综合经济效益,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效益农业的好举措[4-5]。因此,永嘉县委、县政府把稻田养鱼作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重要内容来抓,制订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稻田养鱼。

永嘉县稻田养鱼具有1 300多年的养殖历史,是全省稻田养鱼重点县,现有养殖面积0.55万hm2,产量1 670 t,占全县渔业总产量的55%,产值3 380万元,占渔业总产值的65%,但平均产量仅307.5 kg/hm2,增产潜力还很大。

1 研究内容及预期经济技术指标

1.1 生产记录

对各种稻鱼生产模式和单种稻生产方式做好生产记录。重点记录内容:播种、投苗、施肥、用药、投饲、换水、搁田等日常管理情况;虫害、草害发生情况;稻、鱼的生长、产量、产值、效益情况。

1.2 虫害调查

确定合适的检查时间,按照病虫害检查方法,在1个种稻生产周期中检查3~4次;测定单位面积的病株、虫害数,折算百丛虫量。

1.3 草害调查

每30 d测定1次,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划1 m×1 m的取样区,调查杂草数量、种类、鲜重等。

1.4 土质改良测定

对稻鱼生产模式田块、单种稻田块土壤中的硝酸盐、有效磷、速效钾、无机氮、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确定稻鱼生产模式对土壤中的硝酸盐积累控制和肥力影响。

1.5 稻、鱼品质检测

对产出的稻谷、鱼进行农药、除草剂、重金属等残留检测分析。

2 研究结果

课题选点3个区块,面积10.79 hm2,分别为大若岩镇银泉村稻田养鱼1.69 hm2,共21户,单种稻田块0.55 hm2,共5户;茗岙乡茗后村稻田养鱼1.05 hm2,共计21户;陡门乡大溪村稻田养鱼7.33 hm2 ,20户,单种稻田块0.17 hm2,共4户。

2.1 产量、效益分析

2.1.1 银泉试验点。稻田养鱼试验点的稻谷和鱼产量分别为7 122.0、1 026.0 kg/hm2,产值和效益分别为50 809.5、39 051.0元/hm2;单种稻田块的稻谷产量6 877.5 kg/hm2,产值19 249.5元/hm2,效益14 652.0元/hm2;稻田养鱼田块的稻谷与单种稻田块相比,增产244.5 kg/hm2,增效24 399元/hm2,增幅分别是3.56%、1.67倍。

2.1.2 茗后试验点。稻田养鱼试验点的稻谷和鱼产量分别为5 574.0、277.5 kg/hm2,产值和效益分别为23 940.0、17 292.0元/hm2。

2.1.3 大溪试验点。稻田养鱼试验点的稻谷和鱼产量分别为5 692.5、403.5 kg/hm2,产值和效益分别为28 047.0、21 090.0元/hm2;单种稻田块的稻谷产量7 320.0 kg/hm2,产值20 496.0元/hm2,效益15 966.0元/hm2;稻田养鱼田块的稻谷与单种稻田块相比,减产1 627.5 kg/hm2,减幅达22.2%,效益增加32.1%。

2.2 肥料、农药使用分析

2.2.1 银泉试验点。稻田养鱼肥料农药平均使用量分别为624.0、51.0 kg/hm2单种稻田肥料、农药平均使用量分别为508.50、49.95 kg/hm2。

2.2.2 茗岙试验点。稻田养鱼肥料、农药平均使用量分别为1 041.0、23.1 kg/hm2。

2.2.3 大溪试验点。稻田养鱼肥料、农药平均使用量分别为280.5、19.2 kg/hm2;单种稻田块肥料、农药平均使用量分别为444.0、54.0 kg/hm2。

3 小结

3个试点区块的稻谷产量差别较大,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壤肥力不同造成[6]。大若岩银泉、茗岙茗后、陡门大溪的土质肥力依次递减。二是不同地形和海拔高度造成。大若岩银泉稻田为半山区丘陵地貌,海拔高度40 m左右;茗岙茗后也为山区丘陵地貌、海拔高度350 m左右。陡门大溪也为山区丘陵地貌、海拔高度310 m左右。从光照方面考虑,陡门大溪梯田地貌田块后坎光照时间短,光照条件最差,茗岙茗后次之,大若岩银泉最佳。从积温方面考虑,茗岙茗后最差,陡门大溪次之,大若岩银泉最佳。三是田块实际面积不同造成。山区农民丈量田块时,对离村庄近、地力佳的田块,实际面积小于标定面积,根据陡门大溪农民反映,大溪的实际田块面积往往是标定面积的80%,有的甚至只有60%~70%。茗岙茗后、大若岩银泉也存在这种情况。3个试验点的用药情况差别大,与水稻种植密度、农民用药习惯有关,大若岩银泉的水稻种植密度比其他2个地方高,病害发生比陡门大溪、茗岙茗后的严重,农药用量最大;虽然稻田养鱼的病害比普通田块轻,但农民还是按照普通田块的用量施药,施用方法不科学。

4 参考文献

[1] 沈君辉,王敬宇,刘光杰.我国稻田养殖防虫除草的研究概况[J]. 植物保护,2004,30(3):10-13.

[2] 刘力,廖明伦.稻田养鱼水稻病虫害如何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04(16):54.

[3] 宋光辉.浅谈稻田养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村.农业.农民,2005(12):31.

[4] 胡福亮.无公害稻田养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4(15):26-27.

土壤改良范文第8篇

耕地退化直接影响着耕地的生产力,因而它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兴衰有重大的影响。地力减退的原因很多,除了水土流失以外,由于现在开发商大面积占用耕地,致使农民肓目开荒、广种薄收、用养脱节、掠夺式经营也是重要原凶。由于只种不养,或拿走的多,归还的少,肥力必然要减。随着集约化农业生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不断提高,靠自然恢复地力是不太可能了,必须在现有生产条件允许范围内,增施尽可能多的优质农肥,以保肥力不减,地力常新。增施有机肥,对于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补充微量元素方面的效果尤为突出。

对于耕地退化所造成的危害,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双鸭山市郊区从五、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就陆续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对部分土地进行了初步治理,要想彻底根治耕地退化问题,要采取农业、生物和水利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以养地,培肥地力为主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国家要在这方面加强立法,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法制轨道。

一、生物措施

主要指植树和种草,增加土地覆被率。森林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涵养水源,防治风砂,缓解旱涝,被誉为“土地的保姆”。据测定:在森林植被下,雨水有14~40%被树冠截留,5~10%被林下枯枝落叶层吸收,50~80%缓慢渗入地下,形成径流沿地表流失的水量不超过1%。3333.3hm(h2)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1000000m(h3)的水库;农田防护林可以降低风速25—48%,土壤水分可增加3.8-4.7%。100hm(h2)的森林,平均可以把50000~200000t水贮存起来,这样就减少了流失侵蚀危害。可见,森林既蓄住了水分,也缓解了早涝和水上流火。那种怕占耕地而不愿造林的想法是不对的,占地是为了保地,当然造林也有个合理问题。据省林科院测定,农田防护林网以250x1000xl200m。林带宽3m(h5)行,占地4~6%即可达到保护农田的效果。近年,随着“三北”防护林规划的实施,双鸭山市郊区已初见成效,除农田防护林外,还应种植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沟头、沟坡等水土保持林及水分涵养林。

在生物措施中除了植树,还包括对一年生、二年生作物和草地的管理。要配合养蓄,在坡地种植牧草,并对保护性差和保护性好的作物施行带状间作,也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种植绿肥改良盐碱土,具有肥分高,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草木犀和紫花苜蓿等绿肥作物都有改土、肥田、增产的效果,可增加地面覆盖,减轻返盐、疏松土壤,加速洗盐。据资料记载,种植草木柄。当年可使耕层(0-20cm)总碱度降低1/8,代换性钠减少1/6。

总之,植树造林即可有效地调节农田小气候,又可保持水土。

二、农业措施

(一)有机质矿化是一个生物化学过程,主要靠微生物活动来完成。微生物活动需要良好的水、气、热条件。而我市耕作土壤耕层过浅,有的耕地还不到20cm,其下的犁底层通透性很差,水、气、热条件不良。因,加厚耕层、打破犁底层、就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气、热条件,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有机质矿化速度。

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加厚肥沃土层,以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如双鸭山市郊区近些年结合中耕,实行垅沟深松以后,土壤接纳降雨、蓄水保墒能力明显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也提高了土壤通透性,特别是多雨年份。如果深松结合施有机肥效果会更理想,因有机肥不仅能为作物增加养分,改善土壤的理化忡状,其本身也有极强的调节水分能力。

根据双鸭山市郊区很大一部分薄层黑土,黑土层薄,底土粘重,土壤持水量较小,怕旱怕涝的特点,应继续施行土壤深耕并推广深松法,结合深松增施农肥,以加厚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恢复地力,减轻旱涝,深松后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深松后孔隙度增加,通透性变好,土温可提高0.4~1.6°,整个生育期可以提高积温50%,可增产3~5%,秋早霜和春季低温寡照年增产幅度更大。深松后的耕地耕作层加厚了,作物根系发育好,扎得深,分支多,吸收能力增强。

(二)合理施用化肥,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合理施用的问题。提倡采用配方施肥,增加肥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三)秸秆还田。以浅为宜,即把秸杄耙入浅层(10~20cm)能更大的刺激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的增长,有利于秸秆有机残体的腐解。翻人较深的底层,因土温低,微生物少,很难分解或分解较慢,在秸秆还田后要注意适量增施氮肥,这足因为秸秆在分解时需要消耗土壤中的氮素,若不适当补充氮肥有可能造成缺氮影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