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保健

中医保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医保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保健范文第1篇

摘 要 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是当今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占高血压发病率的1/3。长期大量的药物治疗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机体造成诸多不良影响,降低生活质量。通过一些有氧运动疗法和一些中医保健方案,来降低患者血压,同时也强身健体,提高了生活质量。运动治疗和中医保健作为高血压病病人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不仅能明显降低患者血压,还能控制体重,增加情趣。运动治疗和中医保健等非药物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高血压 运动疗法 中医健身

一、高血压病人的运动疗法

(一)运动方式

高血压患者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项目应该是体力负担不大、动作较简单易学、变化不复杂、不过分低头弯腰,但全身又能得到活动,动作较缓慢和有节奏的运动。例如:散步或快走、骑车、打太极拳、练气功、慢跑、做体操,或打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建议做剧烈运动及爬山。步行是高血压很好的锻炼方法。

(二)运动强度

运动量太小只能起到安慰作用,不能提高摄氧量,改善心血管功能。运动量过大是有害的。可根据自己年龄、性别、体力、病情等不同情况,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应当按照自身条件,如血压、控制情况,安静时心跳次数、年龄以及有无心脏、脑、肾脏病变等,合理选择运动量。220-年龄=最大心率。最大心率×70%=靶心率(THR),靶心率是既安全,又达到锻炼目的的心率,在靶心率状况下运动20-30分钟就达到锻炼目的。

(三)运动时间和频率

运动锻炼的时间从15分钟增加至45分钟,一般病人30分钟即可,身体状况差的人可采用间歇运动,即运动2-3分钟休息2-3分钟。在开始锻炼时,运动量不能太大。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锻炼。应从轻量度开始,逐步加量,一般以运动时心率在100-120次/分为适合,高血压患者的一次运动时间应在30-45分钟左右,初次参加者不应超过5-20分钟,以免发生肌肉损伤,每周运动应不少于3次,两次运动间隔应超过2天。

(四)适应症与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晨间高峰”,晨练有危险,应避免清晨活动,下午4时锻炼最合适。饭后不要立即锻炼,要休息15分钟再行锻炼。

每个参加运动的高血压患者在运动前最好了解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决定自己的运动种类、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对中老年人应包括有氧、伸展及增强肌力练习三类,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按科学锻炼的要求,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80(或170)-平时心率,如要求精确则采用最大心率的60%-85%作为运动适宜心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二、高血压患者中医保健指导方案

(一)气功

是中医传统的养生方法,来源于古代的吐纳导引术,“气功”就是一种练气的功夫,主要锻炼体内的元气,元气相当于人体的抵抗能力,在中医上,认为元气旺盛是维持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因素。

(二)五禽戏

五禽戏通过肢体的运动以流通气血,祛病长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五禽戏是种行之有效的锻炼方式。它能锻炼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抑制功能和调节功能,有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它能提高肺功能及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脏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同时它还能增强肠胃的活动及分泌功能。

(三)易筋经

它是仿效古代劳动人民舂米、载运、进仓、收囤和珍惜谷物等多种姿势演化而来的。易筋经具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特点,坚持经常练习,具有强壮筋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脏腑功能等,对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四)太极拳

研究表明,打太极拳时,大脑中枢神经在“松、静”的要求下,下意识地习练动作,大脑出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使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缩性的活性物质降低,血液中组胺、激肽类引起血管舒张的活性物质升高,在全身肌肉放松所引起血管壁反射性地放松协同下,大限量地启开在一般情况下轮换开放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增强,从而降低了血管总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这是太极拳降低血压原因之一。

(五)八段锦

八段锦的这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其大脑皮层与植物神经兴奋,有利于其气血的运行,进而可改善患者的体质。八段锦锻炼,对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的高血压患者体质的改善有明显的效果,有益于其病情的痊愈。

三、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防病

(一)工作重点

对可能引起老年病的病因、异常或危险信号进行宣传,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防病水平。

(二)具体措施

1.宣传引起高血压病的不同病因,观察自己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或危险信号,能够早期发现疾病,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调理,及时治疗。解答高血压患者的咨询,为他们自我保健做好工作,配合家庭保健,提高老年人健康保健水平。

2.介绍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法,如自我按摩、叩齿等,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莉,项丽静.太极拳与中医理论关系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5:5.

中医保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中医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42-02

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目前至少可分为甲、乙、丙、丁、戊肝 5型,临床上最常见的为乙型病毒性肝炎[1]。全球60亿人口中,约1/2人口生活在H B V高流行区[2],约2 0亿人证明有HBV感染,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前 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 每年因乙肝死亡约7 5万例。

1 中医对病毒性肝炎( 乙型) 病因病机的认识

虽然病毒性肝炎发生与发展的病机较为复杂,并且随着遗传、 体质、生活、饮食、情绪、心理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多样,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有其独特的规律与特征。因此,应从中医学角度,依照中医学藏象学说与整体观念理论去认识、解释病毒性肝炎病变的规律与全过程, 有的放矢地去辨证施治,发挥中医药疗效优势,继承、充实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以适应现代治疗疾病的需要。

1.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按照中医学的“三因致病” 理论, 乙型病毒性肝病病因既不属于外感六,亦不符合内伤七情。乙肝具有传染性,但无明显流行性,发病既不同于温热病的卫气营血的传变, 亦不同于湿温病的上、中、下三焦的传变。但乙肝的发病确实有由气及血、由阳及阴、由中焦到下焦, 甚至耗血、 动血的演变过程。因此,可以说是属于广义的“温病” 范畴。其病因符合吴又可《 瘟疫论》中“杂气” 致病的范畴,指出“杂气为病最多”,而六气致病有限,专究六气不论杂气,则不能全概括外感热病的致病原因。

1.2 乙型肝炎的疾病演变规律: 我们认为病毒性肝炎是“杂气” 致病的一种,而“杂气”致病是物质性的。就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的疾病演变规律与临床特点而言,其“杂气”的性质属于湿毒,病位在肝脾,其总体病机为:素体脾虚、“杂气”入侵、湿毒为患、肝脾同病。且湿毒之邪久踞体内不去,病变由脾失运化、肝失疏泄发展为脾虚湿盛、肝热血瘀,最终转为湿毒炽盛、扰营人血。病久则脉络瘀阻、瘀血内生,以致气血、痰、湿互结于胁下。或影响水液代谢形成臌胀;或因气血无源生化、肝血不足、精血不化,以致肝肾阴虚或脾阳不足、肾阳衰微,以致脾肾阳虚。由此可见,整个病变的发展由气及血、由阳人阴、由中焦到下焦,同时“ 湿毒” 之邪贯穿于疾病的始终[7]。

2 慢性肝病的治疗

2.1 注重辨证分析的原则:中医学的理论核心[8]是辨证论治。对各类慢性肝病要四诊合参、综合分析,依据中医理论进行归纳判断,明确证型。发挥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优势要从疾病的整体规律、个体特异以及临床症状、体征、舌脉来认真归纳,辨证分析, 抓住病变的实质,以指导用药。

2.2 遵循慢性肝病的病机特点用药: 因为肝脏是一个代谢与免疫器官, 任何肝病的发生都存在着肝组织和肝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代谢与免疫功能的紊乱。目前,抗病毒、调节免疫及改善肝功能等药物的作用机理大都是相对单一的,要达到抗病毒、调节代谢、调节

免疫的目的,需要药物的多靶点、 多方位干预。这些问题的存在, 是运用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进行辨证施治的优势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时,禁用一些助湿生热、伤阴伐正、敛邪的药味,要顺应病机辨证用药,以对病变机体进行整体调治[9]。

2.3 顺应肝脾生理特性用药: 肝喜疏畅条达恶郁滞、体阴用阳, 脾喜燥恶湿。形成慢性肝病的病邪主要为痰热湿浊瘀毒,因此,选方用药必须避免应用助邪的药物,用药要尽量轻柔,要疏而不燥、化而不热、养而不敛。应清肝疏肝(青皮、郁金) 、柔肝疏肝(当归、墨旱莲) 、清肝解毒化湿( 茵陈、败酱草、板蓝根) 、健脾运湿渗湿( 茯苓、苍术)、凉血活血( 牡丹皮、赤芍) 、养血活血( 丹参、当归) 、软坚散结(浙贝母、夏枯草、蛤蚧粉) 。

参考文献:

中医保健范文第3篇

在足三里一穴施予艾灸,操作方法简便而又安全,且具有健身、防病、治病的三重作用。

取穴方法:足三里穴位于膝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处。一般可取端坐位定穴,其方法是以自己的手掌握住同侧膝,并使中指平行于胫骨前嵴,此时中指指端所触及的部位,就是我们所要取的足三里穴。

施灸方法;选准穴位后,即可以便予施灸的自然,将已点燃的艾条对准穴区进行熏灼,燃烧艾条的端点与穴区的皮肤一般约保持0.5~1寸的距离,这‘样既可使其局部有较强的温热感,又不至于引起烧灼疼痛,通常需灸至皮肤略泛红晕为度,每次约需8~5分钟左右。当然,也可以采用反复旋转施灸法或如同鸟雀啄食样的施灸法,甚至于可以采用发疮灸法。 为了便于长期坚持,一般可子每晚临睡之前进行一次。

适应证:《神农本草经》早就指出:“艾叶,能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难经》则将作为特定穴之一的合穴的主治作用归纳为:擅疗“气逆而泄”。足三里既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借助艾叶施灸,无疑可以治疗因脾胃虚寒或气机紊乱而引起的诸如脘腹胀痛。呕吐、泄泻、食欲不振之类病证。然因足三里又是一个全身性强壮要穴,所以,举凡身体亏虚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病证,都属于艾灸足三里的适应证。

基于《伤寒论》曾经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于是历代针灸专著几乎均将热病列为忌灸范围。然而,诸如电疗、蜡疗,泥疗之类物理疗法,既然也是藉温热刺激来治疗某些以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热病,那么热病又为什么一定要忌灸?所以有人认为热病同样也可以施以艾灸,只不过需要慎重一点而已。

效果:有关艾灸足三里治疗各种病证的具体效果,不仅早已被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所证实,而且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又为此阐明机理。仅就艾灸足三里对胃运动机能的影响而言,人们已在X线钡餐透视下发现,它既可以使胃痉挛者逐趋弛缓,胃蠕动强者逐趋减弱,叉可以使胃蠕动弱者瞬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出现蠕动,说明它对胃运动机能基本上是实施良性双向调节作用。

中医保健范文第4篇

本刊讯(记者胡睿)日前从国家卫生部农村卫生司获悉,“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的试点研究课题已委托开展。这是今年3月吴仪副总理给推进新农合布置的三大课题之一,相关工作今年5月份已正式启动。

该课题牵头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有关国内门诊统筹开展情况的书面调研表已经下发到各省,课题组正分头在全国8个省的25县(市)进行实地调研。整个课题预计今年12月完成。届时,课题组将拿出新农合门诊统筹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统筹补偿方案将据此出台更为规范的管理办法。

北京不给未脱钩的社区医院开小灶

法制晚报讯8月19日,北京市劳动保障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在职职工社区门(急)诊医疗费用报销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按照年初下发的《关于调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待遇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2008年7月1日起,北京市在职职工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由原的60%调至70%。

新下发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执行上述报销优惠政策的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范围是指纳入基本医保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与挂靠医疗机构分离前,不执行在职职工社区门(急)诊医疗费用报销优惠政策,即报销比例仍为50%。

广州将个体户外来工纳入医保范围

中新社讯广州医保制度迎来首次重大改革,外来工、个体户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从“职工医保”试水迈向“全民医保”。

作为市长签发的广州市政府今年第十一号令颁发,《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将自九月一日起实施。“新医保办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外来工、个体户将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住院起付标准降低;门诊慢性病纳入支付范围;取消个人医疗账户“基础金”等。

已执行五年的广州原有医保政策只适用于本市城镇户籍、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在职及退休人员。新出台的《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在现行医保政策的基础上,对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无业人员、未成年人、不能享受养老待遇的老人、农转居人员等尚未纳入医保范围的群体,均作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

黑龙江为赤脚医生上岗扫清障碍

新晚报讯近日,从黑龙江省卫生厅了解到,《黑龙江省发展中医药条例(草案)》已递交省人大进行审议,并很快出台实施,这将是全国第一部重新制定的发展中医药的地方性法规。

该《条例(草案)》最大亮点是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中。根据《条例(草案)》规定,“赤脚医生”将有望合法上岗,中医在药店坐堂行医也将有限解禁。同时,《条例(草案)》还取消了对中医执业人员年龄的限制规定。

据介绍,《条例(草案)》还在全国首次将“治未病”写入地方性法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亚健康保健方面的优势,开展‘治未病’服务,适应多层次的中医药保健需求。”

沪杭两地医保卡互通迈出第一步

新闻晨报讯近日,杭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局与上海市医保中心正式签订《关于沪杭两地委托结报对方参保人员医疗费的协议》。

中医保健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51-02

美容营养学是以营养学和美容医学为基础,以人体美容为目的,通过合理营养和特定膳食来防治营养失衡所致的美容相关疾病,从而达到延缓衰老、促进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随着美容医学的发展,营养与美容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营养学也逐步成为美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是美丽的基石,而合理的营养则是健康的核心基础,美容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近年来,民众对美容行业的要求逐步升高,要求美容与养身一体,得到个性化设计的美容服务(个性化的美容服务项目、养生建议及营养膳食指导等)。因此,无论是美容企业还是学校美容?R刀挤追卓?设了美容营养学课程。

一、美容营养学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

由于美容营养学课程开设的时间较晚,目前没有中职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中职中医美容专业只能选用高职高专或本科类教学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例如,北海市卫生学校现在使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晏志勇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美容营养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营养素与美容、合理营养与美容、皮肤美容与营养、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与营养、肥胖症与消瘦症的营养膳食疗法等。

美容主要分为医学美容(分中医和西医)和生活美容(也有称保健美容),中职的中医美容专业主要是以中医保健美容为主,多为校企合作办学,学生都到美容企业实习。该专业的学生不具备临床诊病的能力,也不具备处方权。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的需求来看,北海市卫生学校正在使用的《美容营养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临床营养知识内容过多。在北海市卫生学校目前采用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中,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与营养、肥胖症与消瘦症的营养膳食疗法等内容偏向于临床美容营养,以对损美性疾病的诊断及营养治疗作为重点,且所占篇幅较多。特别是损容性疾病与营养、美容外科这两章,以临床的角度去讨论疾病为主。而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到美容企业为主,不安排去医院,服务对象主要是美容消费者包括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以损美性改变为主要表现者。因此,此部分的教学内容不适用于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

(二)中医美容营养知识内容较少且简单。中医美容专业主要学习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中医美容学知识及各种保健操作,各种生活美容知识与方法。专业学习的目标是以中医保健美容为主,学生通过学习,会用中医的理论及方法在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对顾客进行饮食指导及调养。中医饮食美容在中医美容保健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医保健美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书中相关的内容较少,只有常用美容食物这一节是中医饮食美容的内容,而且介绍得比较简单,不能满足学生将来的工作所需。

二、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内容比例,适当删减临床美容营养治疗内容。中职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技术型人才,能够满足广大基层美容养生市场的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并本着对教材“够用、实用、用得上”的要求,将美容营养学课程中西医美容营养学与中医美容营养学的比例从9∶1调成 6∶4,删除与美容养生关系不密切的部分损容性疾病(如湿疹、银屑病、进食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和美容外科与营养等内容。

(二)增加中医美容营养知识。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技术型人才,是中医美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医饮食美容是中医食疗的一部分,也是中医美容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医的内在调养以养生为依据,进行饮食起居七情指导。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医养生和营养知识的推广,人们更青睐于这种贴近自然而无副作用的美容手段。因此,需要增加中医美容营养的知识,包括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体质美容饮食两部分。

1.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介绍的中医基础知识多数都是与临床有关,很少将知识与美容相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后,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美容相联系,也无法根据所学对顾客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因此,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中医美容营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饮食美容理论基础中主要阐述了五脏、气血津液、经络与美容的关系,还包括食物的四气五味。例如在五脏中肺的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与皮毛关系密切。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使皮肤致密光泽,反之,肺主气的功能减退,可影响皮肤的致密性和弹性,出现皮肤松弛起皱,毫毛枯槁。

2.中医体质美容饮食。中医美容与西方美容最大的不同是在于中医重视体质因素在美容中的作用,强调自然美、内在的和谐与健康。体质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对于美容师进行饮食及养生个体化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质不同,产生的美容问题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人体体质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辩证的中医药食美容,以达到最佳的美容效果。在不同体质的营养这一内容中,简述体质与美容的关系,并对体质与饮食美容进行详细介绍。介绍 9 种体质特征及常见美容问题,并介绍不同体质美容原则及常用食物和食疗举例。例如气虚体质的特征为:常见疲劳乏力,语声低怯,肺脾两脏相对不足,抵抗力和消化功能比较弱。气虚体质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较多见,也可见敏感性皮肤,易出现消瘦,面色萎黄,眼睑或肢体浮肿,黄褐斑等。气虚质的药食美容:气虚质的美容原则是培补元气,健脾养颜。药物美容的代表方为四君子汤,常用药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大枣等中药。食疗举例:气虚质应多食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麦、黄豆、扁豆、红薯、牛肉、莲子、大枣、桂圆、饴糖、蜂蜜等;美容药膳可食用黄芪炖母鸡、薯蓣粥、大枣粥、山药粥、黄芪粥等。

中医保健范文第6篇

1.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

科学编制各级“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谋划好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

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群众“获得感”。6月底前完成长株潭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卡受理环境改造,实现发卡全覆盖,用居民健康卡全面取代各种诊疗卡。

2.推动医改改攻坚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药品耗材费用、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四同步”改革。

分级诊疗制度:加大医保、医疗、价格等政策统筹和执行力度,强化城乡医保差别化支付对推进分级诊疗的政策导向力度;调整优化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医疗服务价格梯度;强化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动形成紧密型利益和责任共同体;推进基层医生和城乡居民签约服务,促进分级诊疗就医格局的形成。

统筹推进各项医改:完善基本医保制度,建立不同医保制度衔接互动机制,研究城乡医保制度整合方案;积极支持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3.医疗救助扶贫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加强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促进远程医疗向贫困地区延伸。

启动贫困县卫生计生机构居民健康卡应用环境改造,向贫困人口发放居民健康卡。

4.落实全面两孩政策

以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为重点,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修订《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完善配套衔接政策。

取消对生育二孩的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严格控制政策外多孩生育,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有机整合生育服务证、母子健康手册和儿童预防接种证等证件,落实母婴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咨询指导和服务项目。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和儿童医院(专科)建设,扩大产科、儿科服务能力。加强儿科医生学历教育与专业培养,争取省内医学院校恢复儿科系招生,并努力进入国家队。全面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出生缺陷综合防控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5.强化计生基层基础工作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网络的信息采集,加快实现县乡计划生育、孕产期保健、住院分娩、出生医学证明、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居民健康档案等个案信息交换。实现国家与省级计划生育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户籍管理、婚姻、人口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

从今年开始,将早婚早育、未达生育间隔、终生未生育但合法收养子女且符合农村奖扶其他确认条件的三类对象纳入农村奖扶范围。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范围。深化湘粤区域协作,拓展湘赣桂黔渝川等周边、多边省份的区域协作,启动环洞庭湖区域协作。

6.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医疗服务监管,确保医疗安全。开展肿瘤等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强化临床药事管理。

保障血液供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巩固血站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成果。

持续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完善“三调解一保险”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机制,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7.抓好公共卫生和卫生应急工作

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重大疾病为重点开展防控工作,强化免疫接种。做好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尘肺病等综合防治,实施好重性精神病救治、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为民办实事项目。

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推动农村改厕工作。注重城乡居民饮用水、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和病媒生物监测。

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风险评估机制和及时预警,启动陆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

8.拖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强化师承教育,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

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和新药研发。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规范种养。

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促进社会办中医。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9.推进健康产业发展

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医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中医药、养老、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规划建设省市县多层次、规模适度、各具特色、产城融合、上下协同的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初步构建一核心园区多基地模式。

推进健康制造。切实履行省政府赋予的推进创新发展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的牵头责任。主动争取将湖南健康产业园区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有关规划,在政策和资金上争取倾斜支持。

10.加强人才培养及其他

继续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提高“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

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实施特岗全科医师试点项目。以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为重点,启动“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试点。

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制度,突出医疗服务业绩导向。

组织卫生计生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拟制和修改,清理规范性文件,建立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医疗机构法治建设。

逐步实现监督执法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开展公共卫生、医疗和传染病卫生、职业病和放射卫生、计划生育等重点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标准化管理。

中医保健范文第7篇

【摘要】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医药进社区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对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医药;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一 中医药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 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 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

1.2 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3 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质量难以保证,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

1.4 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还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材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5 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虽不少地方已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还是有着种种限制。

1.6 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

二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 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 “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

2.2 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通过示范性、手把手的指导加强学生对操作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 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2.4 促进中医与中药房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与监督,使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医疗点能拥有自己的中药房,以保证居民安全、方便、及时就医抓药。

2.5 注重中医中药在社区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思想,政策支持,进行中医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将中医技术融入“六位一体”的每一环节,制定慢性病、常见病中医药预防及辩症治疗方案。定期在社区举办中医保健讲座,针对社区内亚健康人群,制定中医药健康处方,做到未病先防。

2.6 采取措施,提高中医药对居民的吸引力:(1)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中医药认同和信任度。(2)通过“升”、“转”二种途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中医药人才到社区。随着中医药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居民对中医药认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 协调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使中药材得到充分利用。重点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新技术、中药产品创新、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蕊.中医难, 中医姓“中”更难,2006-09-16

[2] 曾永秀.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3] 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赴广东省、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专题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15-23

[4] 刘晓敏.浅谈中医药在社区中的发展[J].中医药学报,2006,12(8):122-123

[5] 杜文建,张晶卉. 发挥中医药优势努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J]. 社区医学杂志,2005,3 (5 ):30-31

[6] 王晓燕.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保健杂志,2004,6(3):14-15

[7] 伊凡. 非随机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医药杂志,2006,(5):395-396

中医保健范文第8篇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责任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中医管理局、市人口和计生委、市教育局、市国资委)

(一)总体要求。

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其他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二)工作目标。

1.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到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牵头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应参保人数的90%以上,并做好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保工作;二是稳妥推进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工作;三是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四是灵活就业人员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

2.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到2010年,各级财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达到120元/人/年,新农合财政补助达到110元/人/年;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报销范围和比例;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牵头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全面落实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规定的补助政策;二是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三是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比2008年提高5%,新农合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45%;四是所有县区开展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试点,所有县区新农合实行门诊统筹。

3.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到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级统筹(牵头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二是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除一次性预缴基本医疗保险费外,累计结余原则上应控制在6-9个月平均支付水平;三是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原则上控制在当年统筹基金收入的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四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制度,完善基金监督管理和内控制度,提高基金使用透明度。

4.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到2011年,基本建立资金来源稳定,管理运行规范,救助效果明显,为困难群众能够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重度一、二级伤残人员、60岁低收入老人的资助参合或帮助参保工作,使其享受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待遇;二是改革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申请和支付方式,全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补偿“一站式服务”机制,实现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补偿同步结算;三是探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达到便民、利民、惠民;四是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救助和帮扶救助活动,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五是加大救助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率,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当年结余控制在15%以内。

5.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到2011年,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初步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信息标准和数据交换平台;各县区基本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实行复合型付费方式和基本医疗保障购买医疗服务的谈判机制;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牵头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加大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一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医保通”系统建设和发展;二是探索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服务办法,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

二、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建立相关配套办法和措施(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中医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工商局、市国资委、市经委、市物价局)。

(一)总体要求。

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医疗险报销的体系,保障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工作目标。

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11年,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政府指定机构公开招标采购,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制定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完善基本药物的储备制度(牵头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卫生局、市经委)。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和国家公布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二是2009年12月底前在剑阁县和利州区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并执行省上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执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价格,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政策;三是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四是执行国家出台的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定期抽检药品质量并向社会公布;五是完善执业药师制度。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人事局、市编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

(一)总体要求。

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到2011年,完成7个以上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在全面完成规划的乡镇卫生院建设基础上,每个县再完成1-3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实现全市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新建、改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个,使每个街道办事处均有1个基本达到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24个;对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等方式给予补偿,对其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签订医疗保险定点合同等方式由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等渠道补偿;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有资质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全面完成303个灾后重建项目和411个村卫生室、37个拉动内需项目建设;二是执行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做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期建设相关工作;三是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各级政府配套以及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资金。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到2011年,全市分别培训一定数量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医疗卫生人员(牵头单位:市卫生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执行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二是完成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任务,做好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三是全市实现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市、县二级医院与3所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四是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工作,采取到城市大医院进修、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县级医院医生水平;五是实施西部卫生人才培养、“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六是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1年以上的政策,对志愿去乡镇卫生院工作3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由政府按其所交学费给予奖励和代偿助学贷款。

3.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到2011年,逐步建立基本完善的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制定;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卫生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全面落实政府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机制,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并与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衔接一致,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同步实施),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补助方式;二是按国家、省部署,落实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补助政策。

4.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到2011年,通过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牵头单位:市卫生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全员聘用、收入分配、绩效考核、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乡村巡回医疗等运行机制改革,加强村医巡回医疗,开展社区首诊试点,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二是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口计生委、市中医管理局)

(一)总体要求。

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

(二)工作目标。

1.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到2011年,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平地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并规范管理(牵头单位:市卫生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启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30%左右,农村居民试点建档率达到5%;二是定期开展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访视工作,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三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开展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到2011年,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全面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为全市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补服叶酸,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开展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工作;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3.4%(牵头单位:市卫生局)。

2011年工作目标:一是对15岁以下的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接种28.1万人,占应接种人群的98%;二是启动35-59岁农村妇女常见病检查项目,完成省上下达的宫颈癌检查任务,为全市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对全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三是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四是完成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任务;五是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以上五项任务按国家计划下达规定时间执行);六是为适龄儿童提供卡介苗等11种疫苗接种,对重点人群进行应急接种;七是开展对贫困人群癫痫、重型精神病免费治疗项目试点。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到2011年,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重大疾病防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改善全市精神卫生、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实施条件;二是落实传染病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4.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到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政府预算全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2010年工作目标: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类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事局、市编办、市国资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教育局、市地税局、市中医管理局)

(一)总体要求。

通过改革管理机制、补偿机制、运行和监管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提升其社会效益。公立医院改革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进行。

(二)工作目标。

1.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初步建立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方法和形式;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公立医院改革2010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牵头单位:市卫生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二是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管理,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监管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三是在三级医院推行电子病历和100种常见疾病临床路径;四是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2.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鼓励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到2011年,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转变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基本完善(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2010年工作目标:一是研究拟定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政策,使试点公立医院逐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进行补偿;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公立医院建设标准,控制医院贷款行为;三是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