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草药种植

草药种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草药种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草药种植范文第1篇

笔者在尖山农场的1100亩药材示范田看到,这里种植了柴胡和白鲜皮两个品种,预计再有一个星期左右,柴胡就可以按照种子收获了,另外记者还发现这个示范田的土质有些不太一样,这里是沙化地。

北京泰语大康中医药研究院工作人员张宪普告诉记者:“要从咱们土地利用方面就更好了,贫瘠沙化,长农作物也不太好,要是种药材呢,反而更适合它长,这样就更好一些了,要是种到这个地方,药材它就病少,要是咱们认为种庄家太好的地,种药材倒不适合。”

尖山农场山林丰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润多雨、适宜药材生长,早在2012年初,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该场就建立了占地200亩的中药材种植试验区――百草园,主要种植适合九三地区气候特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药用花卉、根茎类、子实类、木本类、藤本类共25种中草药60个品种,经过几年的探索种植,一些品种得以保留,如今,园区保留下来的试验品种有16种;在试种多年、综合分析市场风险的基础上,与北京泰宇大康中医药研究院进行合作,实行订单生产,重新规划了1100亩示范田推广种植柴胡、白鲜皮两个品种,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模式,推进中药材种植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尖山农场职工张立峰对笔者说:“我们合作社一共有7名职工组成,公司给我们提供了种子、技术指导、负责回收产品,对我们来说这种合作风险降到最低,对公司来说也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药材基地。”

药材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尖山农场的1100亩药材播种、田间管理、药材起收、和保存为100余名提供了劳务渠道增加收入49万元。

草药种植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材;林下;种植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4002

1 引言

利用林地种植中药材,发展林下特色经济,不但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可推进地区的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最近几年,我国的福建、云南、甘肃、河北等省林下种药渐成气候,富裕了不少农民。但林下种植药材与大田种药有较大差别,与常规种粮差异则更大。想要提高林下种药效益还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2 林下中材种植的优势

2.1 地理环境独特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戴云山脉中部,泉州市西北部,闽江一级支流大樟溪上游,东邻永泰县、仙游县,南和永春县接壤,西连大田县,北毗尤溪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7 °56′~118°33′,北纬25 °23 ′~26°57′。地处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区,东西长62.1 km,南北宽60.4 km,全县土地总面积2232.16 km2,辖18个乡镇,202个村(居),人口30.4万人。境内地质基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主要岩石有凝灰岩、粗面岩、花岗岩、流纹岩、砾岩、石灰岩等。戴云山区的土壤主要由5个土类组成,以山地红壤为主,占林地土壤面积的83.8%;黄壤次之,占林地土壤面积的16%;还有赤红壤、黄红壤和极少量的泥炭沼泽土零星分布,仅占林地土壤面积的0.2%。土层普遍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含水量适宜,质地疏松,理化性状好,肥力较高。

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境内已发现的矿藏达40多种,如高岭土、铁矿石、石灰石等;现有林业用地272.2万亩,毛竹35万亩,森林覆盖率77.3%,林木蓄积量1038万m3,森林资源占泉州市的52.4%,是福建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德化县的独特地理环境适合发展林业,其多山环境是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理想场所,更是产业开发的先驱基地。

2.2 中药材资源丰富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区,境内多高山河谷,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地貌深度切割,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复杂,自然植被类型多样,境内的中药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种植种类30 余种,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00 hm2,参与中药材种植的企业、专业合作社50多家。种植的品种有杜仲、银杏、厚朴、鱼腥草、金银花、太子参、七叶一枝花、铁皮石斛、葛根、台湾榕、黄花远志、草珊瑚、畏芝、黄柏刺、金线莲、风鼓草等中药材,中药资源比较丰富。德化的气候可以适宜中草药的栽培,引进一些有经济价值的中草药进行栽培,未尝不可让其中药资源更加丰富。

2.3 政策优势

近年来,德化县已经把中药产业作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中草药的种植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态势。福建省财政厅和林业厅出台了《福建省省级财政林下经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德化县出台开展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和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实施意见,明确林下种植中药材资金补助标准,在政策上得到了优惠。

2.4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优势和好处

多年来,德化县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乡下许多农地无人耕种,极大的浪费了土地资源,一些农户为了不让土地被荒废,大多选择在地里种上一些抗自然病虫害以及抗旱的乡土树苗。到每年春节回来过年再去自己的地里管理这些树苗。县政府于是也出台了《落实发展新理念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如种植生姜、油茶。在家务农的农民也种植了一些经济林,像桃子、梨、蜜柚等,但总体经济效益偏低,林农积极性不高。在林地套种中草药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的好办法,对于增加林农收入有积极作用。德化县戴云山为闽中最高峰,山峦叠嶂,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多为天然阔叶林,适宜多种药材生产,如山药、罗汉果、茯苓、半夏、姜黄、砂仁等,林下种植范围广。

3 林下种植中药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规模小,中药发展长期滞后

德化县是以陶瓷产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长期忽视了中药材种植这方面的产业发展。在十二五的时候药用植物的总产量虽有增产,但是同比福建省其他地方的中药种植规模,德化县的中药种植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多数中药的种植面积达不到大规模,个体药农没有成批种植这些药用植物,或者依赖于传统的进山采药的方式获取药材,转而向本地的集市或者买卖场所进行本地销售。有规模生产的中药种植,又比不上闽西北地区,可见德化县中药种植存在规模小的问题。

3.2 药用植物品种过少

德化县的药用植物约有63种,种植品种大约有30多种,药用植物品种过少,也导致了林下种植药材品种数少。德化县的气候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又具有气候垂直变化大、小气候突出等特征,林下种植药材也要求要适应植被多样性,这制约着林下中草药的种植。

3.3 中药材种植技术落实,人才少

林下种植中药有相应的技术难度,这成为制约德化县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的重要问题。技术的推广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多数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普及林下种植中药材的技术有赖于技术人员,但是德化县也缺乏这类人才。

3.4 缺乏资金和获取药材市场信息的途径

尽管在“十二五”期间德化县中药材种植得以发展,但个体小农仍然缺乏资金,不敢引种新品种,扩大生产规模。中药材的销售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缺乏统一的市场运作和宏观调控机制。生产的中药材除一部分依赖省内大型制药企业需求外,大部分还是依靠一些企业和小药商收购转手,种植户缺乏及时获取药材市场信息的途径。供求关系不稳定,无序竞争情况严重,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导致种植环节市场风险增加、种植效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4 林下种植中药材发展对策

4.1 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

“十二五”期间德化县的中药种植规模得到扩大发展,一部分农民开始走上种植中药材的道路,资金和技术一直是制约他们的问题,因此政府需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同时做好林下中药材的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以网络、视频、技术人员走访的方式使林下种植技术进村入户,培养村镇的林下种植骨干人才引导人们学习种植技术,也是一种好办法。

4.2 引进新的适宜本地的林下种植中药材品种及扩大生产规模

林下能种植的中药材有:柴胡、白芍、、红花、半夏、天南星、土贝母、蒲公英、半枝莲、台湾榕等,像柴胡就比较适应德化的生长环境,可以推广,种植难度也不大,有利于合理配置林下药材的种植比例,使林下种植药材对市场的风险降低。在推广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市场供需原则下,才能更好提升效益。

4.3 增加获取药材市场信息的途径

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对于调整生产规模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民个体在进行生产时,注重提升药材品质,需要多方面多途径了解市场行情,政府可以相关的市场信息,把握好供求关系,不要仅仅依赖于省内大型制药企业、小企业和小药商,还要寻找省外的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行情,不要无序恶性竞争,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和个体的自我微观调控,及时传达和获取市场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4.4 林下种植中药材应注意的问题

选定的中药材必须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在林地生长;选择以收获茎、叶、花、果等地上部分为主,一年种植可多年受益的药材有:金银花。一些设计技术层面的问题一定要把握好。

5 结语

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国情来看,中草药的可持续性需求以及生B环境逐渐的提高,对林下种植中草药的建设也需要紧跟发展的步伐,这不仅仅实现了林业产品的丰产,更是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所以对于林下种植中药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重视,从而来增加中药材种植地区的适应性与协调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紧跟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成林.浅析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220.

[2] 蒋 祺,顾国栋,代 沙,等.攀枝花地区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业优势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2):471~473.

[3] 张 建.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探索――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J].吉林农业,2013(14):14~15.

[4]徐 燕,李爱华. 浅谈核桃产业发展[J]. 中国林业产业,2016(3):140.

[5]李忠新,杨莉玲,阿布力孜・巴斯提. 中国核桃产业发展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4):23~28.

[6]李 娅,韩长志. 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经济林研究,2012(4):162~167.

[7]吕秋菊,沈月琴,高宇列. 山核桃产业的发展过程、动因及展望[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2(1):97~103.

草药种植范文第3篇

 目名称:***“山野农家”生态农业观光园

主管部门:***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

建设地点:***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东郭社区

项目负责人:管桂芬

联系电话:13969887937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山野农家”生态农业观光园

2、项目地点:***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东郭社区

3、所有制形式:私有

4、现有产品类型:绿色果蔬、有机果品采摘、中草药种植、鱼类观赏垂钓、珍稀动物养殖、都市农田耕作体验等。

5、主营业务:农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

6、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

7、管理模式:绿色养殖,集中看护,独立核算;

8、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管桂芬,年龄40岁;学历,专科; 现任久安公司经理职务。无破产纪录、无银行欠资。

二、项目建设情况

1、建设性质:新建

2、建设规模和内容:租赁山地200亩,建设花卉、果蔬温室8000平方米,珍稀动物养殖圈舍1000㎡,养殖鱼塘8000平方米,有机果品生产采摘区100亩,都市农业体验区40亩,中草药种植区20亩,生产管理区600平方米。

三、资金来源及金额

1、资金来源:自筹资金;

2、投资金额:440万元.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 项目建设背景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一步改善我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协调发展的问题。针对黄岛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结合红石崖草莓采摘特色,按照绿色、精品的要求,建设精品农业生态观光园,构建农林牧副渔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东郭社区位于***开发区北部产业新区,民风淳厚,自然气息浓郁,依山伴水,土地肥沃,水质甘冽,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周边村庄以传统农耕种养殖为主,无工矿企业污染,是***市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异常优越。在此基础上,引导当地农民投资建设以有机农粮、菜、中草药等产品生产为基础、牧渔养殖为补充、田园体验为特色的综合性农业生态观光园,不但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而且还可以发展郊区旅游,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加大精品农业发展投入,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该项目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总之,本项目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位于***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南8公里处,龙雀山北侧,一期占地200亩。

四、自然资源状况

该项目地势山野林茂,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环境优越,是***市重点环境保护区域。该社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2.4℃,积温平均在4000℃以上,年活动积温4647.6℃,年日照时数2543小时,年均无霜期221天,年平均降雨量774毫米,其中夏季降雨量46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60%。地下水属较强开采区,浅层水质适宜农业灌溉,可保证未来设施农业的需要。农业园内部地势平坦,土壤黑粘土性质,水源有保障,透水性较好,失墒期短,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各种农产品种植和珍惜动物的养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

五、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本行业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很大,生产出的果蔬能直接用于休闲采摘销售,有机农产品能进入大型超市和食堂,能弥补短期采摘的不足,符合黄岛区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优势:一是年平均气温适中,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各类农作物种植;二是原材料和劳动力充足,可保证所需的物资和劳动力供应;三是当地环境优美,水源地品牌优势明显,辐射面大;四是所在地有大片农耕地可供开发利用,具备大面积开发条件;五是当地交通便利,距离大中城市便捷。

2、劣势:产业配套低,前期投入高。

七、项目建设方案

1、建设规划和布局:本园区分为绿色果蔬采摘区、名贵花卉观赏区、鱼类观赏垂钓区、珍稀动物养殖区、都市农业体验区,中草药种植区和生产管理区,部局合理,注重环保,经济循环。

2、   建设标准:依据AAA级农业园区标准进行建设。

3、   环境影响评价:一是本园区种植(养殖)项目采用生态环保技术,有效处置了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行业标准以内;二是本园区种植各种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对调节本地区气候、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空调负荷具有重大意义,对室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微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4、   项目组织及管理

(1)     项目组织: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由各项目分管领导、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共同组织项目。

(2)     项目管理:根据各项目的技术要求,采用不同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由各项目的技术人员及生产人员具体实施。

(3)     技术培训:对业务不熟练的生产人员进行有组织的定期技术培训。

(4)     劳动安全:按国家相关的劳动安全技术条例进行实施,保证劳动安全。

(5) 卫生及消防:按照现代化科技卫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注重消防管理,不断学习消防法和各种消防知识。

5、   投资估算及依据

投资估算依据目前市场的建设标准、养种植项目的成本标准进行投资,总投资440万元。租赁土地费用200万元;购置珍惜动物30万元;养殖设施30万元;道路硬化、绿化30万元;购置各种花卉、苗木、鱼苗10万元;连栋温室30万元;鱼塘修建5万元;管理区建设50万元;中草药种植区规划25万;都市农业耕作体验配套30万元,备用资金60万元。

6、实施进度安排

计划三年完成项目建设。2011-2012年,投资250万元,租赁土地200亩,对园区地形进行整理改造,修建道路,区域分割配套,修建鱼塘,引进各类种植项目和养殖品种。2012 -2013年,投资100万元,实施道路、水、电、温室、管理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进高档种植(养殖)品种,适时种植(养殖),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2013-2014年,投资50万元,进一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

 

第三章 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

名称

占地

规模

生产

内容

年投入

(万元)

年产出

(万元)

年利润

(万元)

备注

1

蔬菜采摘、销售

7000平

有机蔬菜

20

40

20

 

2

花卉展销

1000平

名优观赏花卉

20

50

30

 

3

珍惜动物展销

1000平

环颈稚、火鸡等

20

60

40

 

4

鱼类垂钓、销售

12亩

鲢、草、鲤等

5

25

20

 

5

中草药种植区

20亩

丹参等中药种植

4

20

16

 

6

果品才采摘

100亩

有机果品采摘

10

30

20

 

7

都市农耕体验

40亩

会员制果蔬农耕体验

8

20

12

 

8

合计

 

 

87

245

158

 

综上分析,三年可基本收回投资成本。

 

二、社会效益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我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建设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还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三、生态效益分析

追求绿色生态建设,与环境共同发展,减少污染,生产并销售绿色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章      综合评价结论

综合上述可行性分析认为,该项目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项目,而且符合国家农业生态园建设的相关要求,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发展方向,具有十分明显的效益,同时,本项目建设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可以满足项目建设要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已基本落实,从经济上看是合理的。本项目是可行的。

 

 

草药种植范文第4篇

中医药旅游是一种将旅游资源与中医药种植充分融合于一体的新型旅游项目,它既是中医药的延伸,又是旅游业的拓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需求的逐渐增强,我国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都开发出不同的中医药旅游产品,如:广西省近来推出的以参观药材种植和学习医药知识为主的广西药用植物园旅游;四川省攀枝花市易米县推出的以中医药养生为主的中药养生度假游;北京推出的鹤年堂大药房医药游等等。南阳市作为世界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和厚重的中医药历史文化,这些都为南阳市发展中医药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举办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自2002年以来,南阳市已经举办了十多届“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每一届科技文化节都对南阳市的中医药产业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从2010年开始,南阳市政府将医药文化节与南阳市旅游相结合,从此以后南阳市开始进行中医药旅游开发,但是每届医药文化节对制药产业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对旅游业的拉动作用。

(二)中药种植园初具规模

近年来,南阳市加大中草药种植园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建成总面积190余万亩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建成以西峡县为中心的万亩山茱萸、天麻种植基地;以南召为中心的辛夷花种植基地;以桐柏为中心的桔梗种植基地;以方城为中心的裕丹参、木瓜种植基地;以邓州为中心的万亩麦冬种植基地;以镇平为中心的万亩杜仲种植基地;以唐河县为中心的万亩栀子种植基地;以社旗为中心的板蓝根种植基地,组成南阳市十大中草药种植基地。目前这些基地仅有少部分进行了旅游开发,绝大部分仍处在生产药材阶段,没有进行有效的旅游开发。

(三)中医药旅游萌芽出现

目前,南阳市中医药旅游萌芽已经出现,宛西制药率先在西峡县建设宛西制药工业旅游园,园内景点包括仲景文化广场、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生产线、仲景会馆、仲景百草园、碑林、医圣山、张仲景大药房等,并且在河南省很多地区开设仲景大药房。淅川县福森制药以丹江口水库为依托建设丹江大观苑,在景区内开设中药种植园观光区,为游客普及中草药知识,这些只是南阳市一些中医药制药企业为了增加知名度和药材种植面积而开设的类旅游项目,虽然不健全但是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受到了很多游客的欢迎。

二、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一)中医药文化把握力度比较弱

南阳市在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具体认识和把握程度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深刻的问题,使得该地对中医药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具体表现如下: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其中蕴藏的核心理念的把握仅仅停留在表面,忽视了对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开发问题等等。

(二)中医药资源未与旅游有效结合

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品形式落后且单一,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严重滞后。由于缺乏强有力体系支撑和合理的经验指导,中医药旅游产品未与市场紧密结合。现有的中医药旅游主要中药材种植园观光科普旅游和中药材、养生食品购物游。这些旅游具有明显的缺点,只是对中医药旅游开发的表面理解。开发水平较低,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开发力度不足,导致旅游特色不鲜明、品位不高,产品形式过于单一。产品开发缺乏创新,缺乏品牌意识;中医药资源与旅游结合不紧密,关联作用不明显,乘数效应远未体现出来。这些都致使中医药旅游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旅游的持续、健康及快速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南阳的中医药旅游仍停留在起步阶段,靠旅行社的团队拉动作用,并没用真正发挥中医药旅游的吸引作用。

(三)中医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南阳市虽然致力于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但是没有开展相应的有效宣传工作,现有的一些宣传定位不够明确,以至于宣传效果并不理想,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对于这一块,主要在于南阳市没有加大宣传力度,以至于广大游客仅仅浏览自然景观,没有真正体验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南阳市政府只是利用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到周边地区进行了多次中医药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活动,但并未形成一种持久的影响力,因此,宣传的作用不大。

三、南阳中医药旅游开发对策

(一)继续办好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2002年,南阳市为继承和发扬“医圣”张仲景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思想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自此以后,张仲景科技文化节就成为南阳市每年的必办大型中医药活动之一,它不仅带动了南阳市中医药产业的快速,提升了该地区中医药产业的竞争水平,而且已成为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新增点,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是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助推器,南阳市只有充分认识到此点,深刻理解这种影响力,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展中医药旅游,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政府还需加强对该地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完善这一中医药宣传交流平台,并将宣传工作与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

(二)举办养生渠首游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问题的不断重视,注重养生之道已逐渐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南阳市作为“中华药都”可以此社会趋势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强对中医药养生度假旅游的开发力度。2003年,我国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投入建设,它无疑为南阳的养生渠道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场所,使南阳市逐渐成为游客养生度假的不错选择地,推动了南阳市中医药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京津地区消费市场庞大,举办养生渠首游定将为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发展开拓出一片高质量旅游市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开展中医文化游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只有将南阳市中医药文化资源的特色融入到自然旅游资源中去,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深度挖掘和开发,才能保证该地中医药旅游事业的持续不断发展。南阳市可以该地的中医药文化为媒介,以与中医药有关的节日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中医文化游活动,并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人文项目,将南阳市中医药旅游打造成集娱乐性、文化性和体验性为一体的个性化旅游,这将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四)加大南阳中医药旅游的宣传力度

草药种植范文第5篇

据了解,该中心作为一个国际合作的研究平台,未来将主要致力于中草药的有机种植研究、提取物研发及保健美容功能研究。此次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落户长三角,并聚焦于中草药的研发,开启了安利在国际保健食品领域的新纪元。

40个候选地址,3年考察,3轮筛选

因需兼顾中草药有机种植对土壤和环境的严苛要求,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的选址颇费周章,在吸纳大量高素质科研人员的建议后,安利相关筹备人员经过首轮评论,从南至广东、西至川滇的40多个候选地址中选出17个地址进行重点考察。

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经过环境、交通、人文等综合评测以及土壤农残、重金属污染、水源、空气等指标的严苛调查评比之后,确定将植物研发中心落户无锡新区。谈到无锡的胜出优势,安利(中国)研究开发及技术法规副总裁陈佳表示,安利公司启用GPS定位在无锡新区候选地块上选择了300个点,抽取土壤样本送交两家权威机构――中国的SGS及美国的A&L农业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重金属和农残含量等土壤指标远低于标准值,是实属难得的优质地块,非常适合有机种植研究。此外,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人文荟萃,再加上当地政府对于现代生态农业一贯高品质的追求,因此是非常理想的植物研发中心选址。

据介绍,未来在无锡这块“风水宝地”上建成的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将包括一个研究实验室和一个占地700亩的研究农场。为了满足种植研究的需要,除了建设高端研究型温室和现代化灌溉系统之外,还将通过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实现土壤营养研究、植物生理研究、植物品种鉴定、提取物质量标准及工艺研究等综合研究能力。

奠基仪式上,安利将嘉宾祝福卡封存于一个不锈钢制“时间胶囊”,与奠基石碑一起埋下,并约定在纽崔莱品牌创立100周年时启封。记者了解到,在这个“时间胶囊”中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和科学家,已经将他们对20年后植物研发中心的畅想,包括:植物研发中心将来会变成什么样?20年后的研究重点是什么?会研发出哪些新技术?能为国家、民族、世界、人类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等等,写在了愿望卡上放入其中。

此外,“时间胶囊”中还放置了一份特殊的光盘,它记录了从2009年至2013年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的部分影像资料,其中有在全国各地的选址的情况、植物研发中心的宣传短片、农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等等。

有机种植与“零缺陷”质量管控相结合

安利旗下纽崔莱品牌创始人卡尔・宏邦之子、美国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总裁山姆・宏邦博士表示,其父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时,受中医药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影响,坚信植物中含有增进人体健康的营养物质,并于1934年在美国创立纽崔莱品牌,因此可以说纽崔莱品牌源于中国,源于中医药。纽崔莱品牌创立近80年来,一直致力于植物的有机种植并从中提取植物营养素。

有关数据显示,作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中草药资源的国家之一,中国已经发现的中草药资源达12807种。但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真正转变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首先中草药种植多分散于农户和小企业,种植管理粗放,质量、功效及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其次中草药的现代科技研究、保健食品开发及国际市场开拓还处于起步阶段。

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即定位于根据国际保健食品市场需求,依据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理念及积累的丰富中草药使用经验并使用现代科技对其进行研究;同时按照纽崔莱有机种植原则研究中草药的有机种植,并依靠安利引以为豪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中草药营养保健品链条。

植物研发中心的研究成果将不仅应用于中国市场,也将推向安利的全球市场,并藉此将中国的传统养生保健理念和经验发扬光大。

对于安利来说,对于中草药植物的研发并不是从零起步。10月份即将在中国大陆上市的纽崔莱银杏苁蓉片就是安利全球研发团队从中医药理论出发,以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所开发的一款改善记忆的产品。自2006年起,安利研发团队从中医传统的补肾角度出发,利用现代生物学模型进行筛选和科学认证,最终从中西医两方面证明银杏苁蓉产品在改善因衰老引起的记忆力减退方面的功效。

草药种植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对策建议;泗阳县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10-02

泗阳是中国意杨树的发源地,1975年国内最早成功引种推广南方型杨树,2003年被国家林业学会授予“中国意杨之乡”称号,2011年被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县”称号,同年被江苏省林业厅评为“江苏省林业产业先进县”;目前全县拥有杨树成片林4万多hm2,黄河故道37km和沿线的0.33万hm2集体林,形成森林自驾游特色旅游项目,农田林网7.1万hm2,公路绿化450km,杨树保存1.2亿株,活立木蓄积量600万m3,年林木生长量约150万m3,林木覆盖率达47.8%,居全国平原地区之首。杨树产业已成为泗阳支柱产业之一。

1 泗阳县林下经济现状

众兴镇林下种植蒲公英、白术、芍药、桔梗、夏枯草、天南星等中草药73.3hm2,干货667m2均产量达100kg,均产值达6 000元/667m2;临河镇、王集镇林下中草药种植166.7hm2,其中王集镇林下种植黄蜀葵蒲公英66.7hm2,共建成林下中草药基地80hm2,干货产量达350kg,667m2均产值达1 500元;泗阳农场林下种植紫苑33.3hm2,667m2产干货约300kg,667m2产值3 000元左右;旱半夏13.3hm2,生长在郁闭度大于0.7的杨树林地,产干货约150kg/667m2,667m2产值1.5万元/a左右;林苗圃基地种植蒲公英和天南星,面积13.3hm2,每年割叶2~4次,每次割叶收入400~500元,3~4a后挖根,每667m2一次性收入6 000~7 000元;天南星产干货300kg/667m2左右,目前售价15~20元/kg。杨树博物馆丹皮种植面积为13.3hm2,套种在郁闭度0.6以下的杨树幼中龄林内,667m2年均产值3 000元/kg以上;八集乡、众兴镇林菜种植300hm2,利用林地间作花生雪菜种植,示范推进杨树-双季雪菜-花生种植经营模式,每667m2间作效益收入达5 000元/a;苏羽生态禽业林下养鸡6.7hm2,建设12个标准化鸡舍,利用林间杂草和种植牧草,生态草鸡存栏达10万只/a;苏食集团林下占地8hm2规模饲养生猪,出栏生猪约10万头/a。

截至2013年5月,泗阳县林下中草药种植达0.16万hm2,林下菌菜种植0.72万hm2,林下畜禽养殖1.67万hm2,生猪120万头、山羊38.5万只、鸡鸭鹅1 660万羽、兔52万只。

2 现阶段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规模小,发展不平衡 目前泗阳县的林下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受资金、技术、市场和林地流转等因素制约,各乡镇发展林下经济,除林下养殖外,其他林下经济发展规模普遍较小,存在发展不平衡,小面积示范和零星发展的多,集中连片和规模经营少,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2.2 无明确而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奖补资金 虽然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资金紧缺仍然是大的制约因素,政府尚无出台明确而具体优惠扶持政策,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致使林下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2.3 龙头企业、加工业及服务体系不配套,市场风险大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产前信息、产中服务、产后销售等全方位服务体系支撑,而我县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在农资供应网络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不健全、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发展林下经济,则市场风险大,产品附加值不高,销售渠道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引发损害制约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行政引导,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组织引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科学规划,精心指导,及时出台具体发展林下经济的优惠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奖补资金,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引导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下经济的投入新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加强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引导,落实责任,加强目标考核,奖惩兑现;不断研究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把林下经济产业做强做大,使之成为富民富县的产业。

3.2 加强宣传,通过参观和培训等多渠道的推广手段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应用广播、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林下经济成功种养模式,提高对林下经济的认识;组织种植大户及各乡镇林业技术员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种植户的技术知识和管护水平;林业部门和林下经济研究机构,可通过编印技术指导手册、走村串户的开展技术服务、宣讲林下种植的优点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工作的开展。

3.3 典型示范、规模带动,推广多种林下经济种养模式 因地制宜的开展种植、养殖典型试验示范,从引种试验到示范推广,最后到大面积种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不断升级;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不同林分、土壤等环境条件,按照宜药(材)则药、宜牧则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畜禽养殖、中药材种植和食用菌生产等经济项目,推广林粮模式、林油模式、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药模式、林游模式等多种林下经济种养方式;在新造林地可以套种油菜、黄蜀葵、雪菜、花生等;在中幼林地可采取套种蒲公英、双孢菇、茶树菇、草菇、香菇、夏枯草等;在成材林地也可采用套种天南星、半夏、牧草和养殖四季鹅、山羊等畜禽。

3.4 搭建“公司+农户”平台,积极完善林下经济经营体系 加快引进和培植相关龙头企业,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展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与药材加工企业联系,推广林下种养“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户与企业签订种养、加工、销售合同,形成基地生产和加工利用一体化,实行订单生产、保底收购,实现一业多赢,大力推进由特色模式向优势产业转变,为林下经济开辟新的局面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73-75,78.

草药种植范文第7篇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非农企业跨界农业,各路资本纷纷涌进,已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

褚时健在云南哀牢山种出了黄金酸甜比例的诸橙,柳传志的蓝莓和猕猴桃种到了南美洲,刘强东回老家租地种出了高端有机大米……,农夫山泉布局蔬果基地,做起了名副其实的“农夫”,恒大集团则将现代农业作为多元化战略的全新方向。就连中石化也来卖菜了,旗下易捷便利店已涉足生鲜农产品。

显然,这些个大小资本之所以争先恐后地对农业领域采取大行动,除了对食品安全的追求,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认识到了农业是一个潜力无限、财富巨大的产业,而且是一个几乎未经开发的“新兴产业”。

四年,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并不算长,但是对于“天创”来说却是“吃亏交学费”的四年。

要么Ok,要么Over。

如今,在中药材业界说起黄芪的规模和质量,天创在国内同行中算是遥遥领先的。而用内蒙古天创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剑的话说,这是不知跌了多少跟头换来的,代价可不小。

在谈到天创为何要立足农村时,公剑告诉《中国连锁》记者,他自小生活在内蒙古农村,亲眼目睹了家乡近三十年变迁,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开始为乡村逐渐衰落的现状担忧,遂决定辞掉工作和农民一起探索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来改变农村现状。而对于学自动化专业的他来说,对农学并没有系统知识,对中药材更是不熟悉。但在公剑看来,专业知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毕竟知识可以补充学习,有决心和耐性才是决定能否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一番的关键因素。

天创中草药共有3处种植基地,分别位于内蒙古的丰镇、乌兰察布和东胜地区。公剑介绍说,之所以把基地全都选在内蒙是因为这边的工业不发达,污染较少,而且坡良地较多,农业工作程度低,用肥用药有所控制,土壤尚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微生态循环。再加上内蒙昼夜温差大,通风良好 光照充足,这些对于中药材的种植都是有绝对优势的。

有优势不代表风调雨顺,农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但还是会有一些“靠天吃饭”的基因无法更改。再加上没有成熟经验,从2011年开始种植到现在,天创几乎每年都会遭受灾难,被大雪掩埋过,被冰雹砸过,也遭受过旱灾和虫灾。就在今年的6月份,由于是新选农场,对当地风口不熟悉,6月6号刚刚出苗,6月8号便来了一场暴风,几百亩的板蓝根幼苗全部被打断。对于一个刚开始的企业来说,每一次灾难都是致命的。

马云曾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而公剑却说,农业发展的周期比较长,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残酷与黑暗,有可能三年五年都是残酷与黑暗的。又有多少人多少企业能够坚持下来呢?多次的打击,天创为什么能挺住?“总是会一边接受打击,一边对事情越来越来了解,与其接受失败,不如再努把力。”公剑说道。比如在受过虫灾之后,他们开始派专人在田间实时观察,知道了怎么样防虫。在经受过暴风摧残之后,开始掌握育苗时间,并根据风向测定建起挡风墙,等等。

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但都要试过之后才会知道。应该说天创不仅熬过了“明天晚上”,也熬过了“后天”甚至“大后天晚上”。公剑认为,干农业只要能够坚持五年以上,就能有很大的成功概率了。

补齐产业链

天创中草药原始投股300万,积累投资700多万,后随着新资本不断注入,如今已达到2000万的投资,基地总面积达到了1万亩以上。公剑告诉记者,虽然中草药种植流动资金占比比较大,但它也比传统农业利润要高出很多,传统农业纯利润每亩在200多元,而中草药种植的利润在1000元以上。一般情况下,三年是中药材的生长周期,从2011年到现在,今年已经开始盈利,预计会在1400万上下,而且每年会翻一到两番,2016年利润会更高。拿黄芪来说,按今年的行情,黄芪的正常利润率大概在15%~20%,而天创选择独立育种育苗,每亩地苗成本可控制在360元,人工成本在200元,算下来,不考虑育苗失败的情况,天创黄芪种植成本比普通种植成本能降低1400元,利润率在70%左右。

目前来说,黄芪是天创的主打品类,天创的黄芪种植规模如今在内蒙古是最大的。公剑提到,单说移栽一项,内蒙做的不错的有好多家,但是能把育种、育苗和移栽综合在一起做的最好的只有天创一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最初聘请技术员到经由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大学多位教授跟踪指导再到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主任陈贵林教授共同创建内蒙古第一个中药研究所,天创对于技术的追求显得格外重视。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现已有近70项自主研发的实用技术,其中2项已经申报专利,5项独门技术更是让公剑感到骄傲。

在天创农场里停放着一排他们自主提升的移栽机器。“不要小看了这个机器,它可是为我们省下了40%的成本。”公剑满意地说道,过去的移栽机器总是先进行一遍移栽,之后再进行撒化肥,这样不但费工序还费化肥,成本比较高,而且肥料被杂草吸收后疯长,除草不及时则严重影响中药材的光合作用。经过天创改良过的移栽机,可以在移栽的同时将化肥放进土壤,这样一来,集中了肥力,使肥效提高了30%,而且降低了用肥量。

另外,天创对于起收机的改良也卓有成效,之前的起收机是将药材拔起后直接散在地里,需要人工捡拾,经过改良提升之后,在起收机上安装箱体,拔起的药材由箱子接住,最后统一倒出,只此一项,人工成本就降低了75%。

对于农民种庄稼来说,种子的好坏直接决定后面的开花结果,所以需要对种子进行筛选,中药材也不例外。公剑表示,如今市面上买到的种子大多都是混杂的,可谓良莠不齐,这将直接影响后期的生产管理。为了得到纯正的种子,他们要进行几轮筛选,先是人工挑选出花色形状不同的种粒,播种后再及时拔掉出苗之后的另类,最后长出形状还在不断检查与淘汰。一轮过后,下一轮依然照做,几轮下来,种子才有了纯度。“前期比较麻烦,但是一旦选出纯种,后续的事情会轻松很多。”公剑向记者说。

如今,天创的药材种植在育种、育苗、仓储、加工等环节已经形成了健康有序的产业链条。

人才缺乏是短板

在当下滚滚的资本浪潮中,工业化的代价不是向自然转嫁,制造环境污染,就是向在乡土上生活的弱势农民转嫁,让他们种地不挣钱只能进城务工。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如果农民不能从农业中受益,影响的是农业生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消费者本身。只有快速整合土地资源,通过合作或出租等模式,从无力经营的农户手中转移至种植大户的手中,将被荒弃的田地再度进行集中开发,才能避免这一现象的恶化。

对此公剑提到,他们当前要做的正是把规模化种植做起来,带动起当地的经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建设农村。“在我们这里工作的农民平均每人每月工资是3000元,每年有11个月的耕作期,一年收入为33000元,这还没算每亩地的300元地租。拿我们的丰镇基地来说,附近三四个村子的村民,90%的收入都是来自天创。”

天创的中草药种植现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其经济模式也得到了政府支持,比如,农民种出优质的药材,政府会给予几百元的补贴,另外还可以提供5万元的无息贷款。

阻挡住更多农民进城务工的脚步,留下来支持家乡农业发展,天创已做出成效,但农民的耕作离不开技术作指导,提到技术人才时,公剑显得有些无奈,“之前碰到的那些困难都不是最大困难,其实最难的是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型人才。因为有知识有学历的人,很少有愿意长期呆在环境艰苦条件简陋的田间地头。”面对订单增多,想要再扩大规模,却苦于没有更多的专业的人参与进来而使计划暂缓,所以他们每年都在下血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技术和管理人才。

中药材质量之忧

中医讲究“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对药材质量历来非常重视。中药材正宗产地被称为道地产区,道地产区的药材被称为道地药材。每一味药都有自己的道地产区,比如黄芪,在我国以内蒙和山西所产的质量为最佳。《新修本草》里说:“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意思就是产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就不完全相同。

由于受高额利润的利益驱使,如今市面上中药材造假掺假、以次充好现象十分普遍。比如,用硫磺熏蒸过的黄芪品相会更好看,所以不少商家把硫磺熏蒸过的黄芪售向市场,而医学研究已证明,人体食用硫磺熏蒸过的中药材、食物会破坏消化道和呼吸道系统,使这些器官的黏膜受损,导致变异,而且对肝、肾脏等器官也有损害。公剑告诉记者,往药材市场走一趟会发现同一类药材价格可以差出几十甚至上百元,价格低的劣质或者非道地药材由于价格低反而更有市场。长此以往,好的产品会越来越少,有些不可替代的药材,面临的结局甚至是毁灭性的。

针对如今的中药材制假现状,业内人士建议,应继续加大打击力度,并注重制度和标准建设,从根本上遏止中药材制假泛滥。公剑表示,天创出品的中药材全部都符合国家中药材质量检验标准,希望国家对于中药材的法律规范能够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草药种植范文第8篇

1.农作物的种植

清代怀庆府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等等。麦的种植非常普遍,有大麦、小麦以及荞麦之分。小麦是主要的农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清顺治年间,温县就有种植麦的记载。清顺治《温县志》记载温县的“物产”,其“谷类”有大麦、小麦、荞麦等[1](上卷《地理·物产》)。清乾隆《温县志》同样记载温县有大麦、小麦、荞麦等[2](卷6《地理志卷下·物产》)。同样,修武在清乾隆年间就种植有小麦、大麦、荞麦[3](卷8《物产》)。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记载:武陟“大麦、小麦(分红、白二种,三月熟者名三月黄。小麦重于他谷,故谚曰:一麦抵三秋);荞麦(不多种)”[4](卷11《物产志》)。道光年间,修武的麦类种植也主要有大麦和小麦。“大麦:即牟也,其粒皮有似稻,作饭滑。《后汉书》芜篓亭麦饭即此。小麦:即来也,有红白二色。”[5](卷3《舆地志下·物产》)怀庆府其他各县均有小麦的种植,只是与温县、武陟、修武的物产相同,并无特别之处,故而略其不载。正如清乾隆《怀庆府志》记曰:“凡谷蔬、瓜果、草木、虫鱼、鸟兽之属,所在多有者,不备载。”[6](卷8《田赋志·物产附》)清乾隆《济源县志》、清道光《河内县志》也有类似的做法。水稻也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清顺治《温县志》以及乾隆《温县志》分别记载温县种植水稻[1](上卷《地理·物产》)[2](卷6《地理志卷下·物产》)。济源有传统的水利优势,多种植水田。如引济水的千仓渠,灌溉稻田6180亩,永利渠灌溉25000余亩[7](卷6《水利》)。河内“邑有水田”[8](卷8《疆域志》),“其并渠依井者为水田,水田十之三”[8](卷12《田赋志》)。清乾隆年间,修武种植有水稻[3](卷8《物产志》),道光年间,修武水稻的种植集中于五里源、东板桥、水寨村一带:“稻,《说文》:稌也,黏者为糯,可酿酒,有赤白二色,赤者酒多。不黏者为秔。五里源、东板桥、水寨人种之。”[5](卷3《舆地志下·物产》)这里处于吴泽陂的核心地带,又有马坊泉诸泉的存在,水源充沛。武陟的水稻种植历史上规模较大,潘安仁《怀县诗》曾云“稻栽肃芊芊”,但清道光年间,“尚有水田种稻但不多耳。”[4](卷11《物产志》)不知什么缘由,位居黄河北岸、濒临黄河的孟县却没有种植水稻。“孟之物产,五谷唯无稻,余种皆美。”[9](卷4上《田赋·附物产》)怀庆府的豆类种植不仅普遍而且种类繁多。清顺治年间,温县就种植“黄豆、绿豆、黑豆、白豆、青豆、匾豆、菀豆、红豆”[1](上卷《地理·物产》)。乾隆年间,温县有“黄豆、绿豆、黑豆、扁豆、豌豆、豇豆、青豆、小豆、红豆”[2](卷6《地理志卷下·物产》)的种植,共计有八、九个品种。而修武在乾隆年间种有“绿豆、黑豆、黄豆、豇豆、扁豆、豌豆”等[3](卷8《物产》)。道光年间,修武的豆类种植与乾隆年间所种植的种类略有差异,有绿豆、白豆、豇豆、扁豆、豌豆、豍豆等品种[5](卷3《舆地志下·物产》)。武陟在清道光年间,种植有“黄豆、黑豆、绿豆、豇豆、红豆、豌豆、扁豆、大豆、小豆”[4](卷11《物产志》)。清代怀庆府所属各县种植的豆类不尽相同,但黄豆、白豆、大豆等各县仅有,应该说,大豆就是指黄豆、白豆、大豆等品种。大豆是主要的油料,清末全国有18处新式制油工厂盛行之地,包括河南怀庆府清化镇(今博爱)、陈州府周家口(今周口)2地[10](卷385《工务考》)。这说明怀庆府的大豆种植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此外,清代的怀庆府还普遍种植有黍、谷、粱、稷等农作物。温县在清顺治年间种植有黍、谷、粱[1](上卷《地理·物产》),清乾隆年间,种植有黍、稷、粟(黄白青红黑五种)[2](卷6《地理志卷下·物产》)。清道光年间,武陟种植有“粱(俗名谷,五色俱备,红、黑者,酿酒);黍(有数种);黄黍(分大小二种,亦可酿酒);穄(黍之别种,其实黄不黏)”,还有“稷(一名秫,俗名高粱)”[4](卷11《物产志》)。修武,清道光年间,有黍、穄、稷、梁等[5](卷3《舆地志下·物产》)。再则,清代末年,番薯在怀庆府的种植有增无减。如河内县栽种的甘薯不仅量多,而且质美[8](卷10《风土志·物产》)。明代,怀庆府所属武陟种植棉花[11](卷4《田赋志·物产》),同时棉花在温县也得到广泛种植[1](卷1《集市》)。清代棉花种植扩展到河内、修武、孟县、阳武等县,几乎遍及怀庆府地区。清初,孟县,“女红勤而木棉不产于本土”[12](卷2《风俗》),清乾隆年间“县西高坡,颇产棉花”[9](卷4上《田赋·附物产》)。“孟地无水田,西乡岭坡专种棉花。”[13](卷8《社会·职业》)亩收50-80斤不等[13](卷8《社会·物产》)。孟县所产棉花,素以产量高、质量好而倍受推崇。阳武县境内“种棉者颇多”[14](卷7《实业·农业》)。修武、武陟、原武(今原阳西)、阳武(今原阳东)的棉花种植也颇具规模,主要用作商品交换①。只是有的地方收成有限,如原武县“棉花有白、紫二种,但今地变瘠,沙多,不甚成”[15](卷2《物产》)。

2.“四大怀药”等农业经济中草药的种植

河南是中草药的重要产地,怀庆府大力发展中草药的种植,成为中草药的生产基地。其中,地黄、、山药、牛膝,因质地纯正、药效独到,历来在中外医药界占有重要地位,备受历代医药学家的赞誉。怀庆府“太行雄峙于后,丹河、沁河交流其中,境内诸水,皆发源于西北而归于黄河,……所领八县以河、济、温、孟四邑土膏泉沃,厥田为上上,尤以种药草之利为最优。”[16](卷3《怀庆府总图说》)在《怀庆府志》以及所辖各县的县志中均有关于中草药种植的记载。清顺治《怀庆府志》在“物产”中记载怀庆府的中草药有:“地黄、山药、牛膝、紫菀、皂角、知母、葫芦巴、防风(俱河内出)、天门冬(河内济源出)、黄芩、荜薢、桔梗、黄精(俱济源出)、刘寄奴、兔丝子”等,而且指出:“岁贡地黄、牛膝”[17](卷4《物产》)。这本身就说明怀庆府的中草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大的影响。而清乾隆《怀庆府志》在论及本府的中草药的种类时说:熊胆,出怀庆太行山;地黄,河内、武陟俱产,以北金村者为良;薯蓣,一名诸薯,唐人呼为山药,以避代宗讳故也。各府州虽皆有之,入药者河内为良;竹、紫苑、车前、百合、石斛、知母、皂角、荜薢、葫芦巴、芎?、牛膝、防风、茭白,以上河内;桔梗、天门冬、山楂、苍术,以上济源;葛根、苦参、地骨皮,以上修武;远志,温县;兔丝、刘寄奴,以上孟县[6](卷8《田赋志·附物产》)。“济源多山,而药物产于山者为多”,主要有“天门冬、苍术、黄芩、黄精、桔梗”等[7](卷1《土宜》)。温县的中草药主要有远志、芒硝、桑白皮、椿白皮、杏仁、桃仁、地丁、小茴香、槐花、瓜蒌、天花粉、蒲公英、益母草、蝉退、金银花、地骨皮、皂角、香附、花椒、地黄、山药、车前子、牵牛、葶苈子等等[2](卷6《地理志下·物产》)。河内县的中药材有地黄、山药、防风、紫菀、车前子、百合、天门冬、知母、皂角、牛膝、补骨脂、葫芦巴、萆薢、芎藭、熊胆、朱膠、硫黄等等[8](卷10《风土志》)。孟县的中草药除菟丝子外,还有“麦门冬、刘寄奴、远志、山药”[9](卷4(上)。《田赋·附物产》)修武的中药材,清乾隆《修武县志》记载有“黄岑、薄荷、苦参、葛根、柴胡、益母草、车前子、地骨皮、南星、萹蓄、白附子”等11种[3](卷8《物产》),而清道光《修武县志》却记载包括沙参、桔梗、黄精、知母、苍术、贯众、远志、丹参、紫草、黄芩、紫胡、前胡、防风、地黄、牛膝、蒲公英、白附子、天南星、马兜铃、牵牛子、瓜蒌、天门冬、葛根、何首乌、全蝎等57种[5](卷3《舆地志下·物产》)。武陟“县境皆平衍膏腴之壤,禾黍繁植,珍药盈陇”[4](卷13《田赋志》)。武陟的药材有枸杞、茴香、香附、蒺藜、桑白皮、车前子、地黄、牛膝、山药、药菊[4](卷11《物产志》)。在这些中草药之中,地黄、山药、牛膝、等最为著名,统称“四大怀药”。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特地注明“地黄,《本草》曰:一名地髓,河南怀庆者佳……县之西南乡多种植之”;“牛膝,一名百倍,一名山苋菜,江淮闽浙皆有,以怀庆为佳。”“山药,原名薯蓣,一名玉延。《本草》云:入药以怀庆者为佳。”“药菊,《本草》注引苏颂曰:白菊,河内名……今县西间有种此者”[4](卷11《物产志》)。“河朔地多肥美,其近于沁、济间者,尤宜于药草,骛利之徒遂舍谷稼而专植他物。武陟较少于河内、温、孟、然亦居之二三。”[4](卷11《物产志》)而且,该志编修者从传统的“重农抑商”理念角度发出感慨:“末产不禁,而欲求百室之盈,安可得哉?”[4](卷11《物产志》)清道光五年(1825年)《河内县志》同样记载:“药之属曰地黄,河内者佳……;曰山药,河内最著”,[8](卷10《风土志》)而且指出,河内“有地黄、山药百种之饶,利益滋甚,垄亩之间,殆半禾黍。”[8](卷12《田赋志》)王凤生在《河北采风录》中也记载:“河内县北倚太行,山势雄厚,……南则大川宏旷,北则群峰高峙,西绵,东揖百岩……有沁河、丹河、济河,其支流渠道各资灌溉……沁河以南,地土肥美,栽种药材,虽工本较重,而所得资利,十倍五谷,其最著者,地黄、山药、牛膝等物,获利更厚。”“四民耕读外,商贾居多贩卖药材,散处天下。”[16](卷4《河内县水道图说》)总而言之,药材种植在怀庆府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3.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

3.1竹子的种植

历史上,怀庆府河内县是有大量竹林种植的。《山海经·北次三经》说:“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石,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18]。记述战国至西汉初,丹河流域一带,已多竹子。河内处于太行山南麓,资丹水灌溉,是竹林资源的重要分布地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怀庆府志》记载怀庆府“物产”时说,河内有“竹”[6](卷8《田赋志·附物产》)。清道光五年(1825年)《河内县志》同样记载河内有“竹”,而且指出“木之属”[8](卷10《风土志》),道明其用途所在。清代,河内竹林面积已发展到近万亩,主要集中在万北乡、许良镇、清化镇一带,“村村门前水,处处竹为家”[19]就是真实的写照。清化镇在府城东北三十里,“自太行下流泉交汇,最宜竹。居人以艺竹为业,有数十亩者,翠筱垂阴,旅游忘倦”[20](卷下《九府四直隶州沿革·怀庆府沿革》),以至于“居民种竹成海,获利颇厚”[16](卷4《河内县水道图说》)。清嘉庆二年(1797年),万北乡冯竹园竹农所立的《德政碑》记载:“万北里图,资丹水灌溉,种竹者多,虽土地所宜,寔民生攸赖。”“河内县境内竹园颇多,凡有种竹之家,日用饮食,赖此养生。”“河内县万北乡一带地方民稠地狭,全赖种竹养生。”[21]“许良镇等处居太行山下,地势稍高,居民种竹成海,获利颇厚”[16](卷4《河内县水道图说》)。许良镇“多竹园及水田……物产收入亦因而丰富。”[22](第三册《鲁豫晋三省志》)竹子的种植成为当地的生活来源。为适应市场需求,怀庆商人将所产竹子加工成竹篮、竹筐、竹桌、竹椅、竹帘、竹耙、竹篓等,销至华北诸省,由于竹商络绎不绝,许良集也叫“竹集”。竹器生产也成为河内著名的手工业。清代以前以及清初,河内向朝廷贡竹,影响了竹业的发展。清康熙年间裁免竹贡[8](卷10《风土志》),竹器生产慢慢发展起来,以“清化竹货”闻名于省内外。一种竹器常常集中在一两个村镇生产,出现了“泗沟篦梳”、“许良竹桌椅”、“中道爬齿”等著名的竹器。

3.2蓝草及红花的种植

清代,蓝草在河南的种植方兴未艾,怀庆府的武陟、修武、孟县等地,蓝草的种植在特产中均占很大比重。清道光年间,武陟种植有“茜蓝”,其“靛”作为“货”来对待,说明其种植规模较大:“草之属曰茜蓝、蒿艾、芦萍”;“货之属曰靛、硝、丝、大布、棉。”[4](卷11《物产志》)修武也有蓝草的种植,同样,其“蓝淀”作为“货类”对待[3](卷8《物产志》)[5](卷3《舆地志下·物产》),揭示其普遍性及其经济效益。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德国洋靛传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本土的蓝靛生产,蓝草种植量大幅度下降,一些地方几乎绝种。孟县蓝靛原为销售大宗,自从“蓝靛盛行,土靛遂无人过问,而种蓝遂绝迹矣”[13](卷8《物产》)。武陟的蓝靛因“被各国靛粉排挤,几乎绝种”[23](卷8《物产》)。红花的种植,在清末也受到外来染料的冲击,种植量大幅下降。修武原为遍种红花之地,清代末期因外国染料的输入,本地红花“销售不畅”而“种者渐少”[24](卷9《物产》)。

4.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