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波动率

波动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波动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波动率范文第1篇

收视率的波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的变化:一类是收视率绝对数值的增减,但频道/节目的市场排名保持不变;一类是收视率绝对数值保持不变,频道/节目的市场竞争力(排名)发生变化;另一类是收视数值与市场排名同时发生变化。从电视媒介经营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更多关注的是收视率下降以及市场竞争力减弱背后的原因。

决定一个频道或节目收视率高低,影响收视率波动的因素可以归纳成频道/节目自身的因素(内因)和频道/节目外的因素(外因)两个方面。导致收视率的波动(下降)的频道/节目自身的因素包括频道覆盖的变化、节目信号的稳定性、节目自身的质量、频道内前后节目的编排等。影响频道/节目收视率波动的外因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竞争频道的影响,如竞争频道加大覆盖、频道改版、节目改版带来的竞争压力等,另一类是竞争频道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其他媒体的竞争、观众收视习惯的变化、特殊事件、广电媒介政策和调查地区收视率调查方法改变等等。 (参见图一)本文将对以上所列举的因素一一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电视媒介经营者有所裨益。

一、频道/节目自身因素造成收视率波动

1.频道覆盖/信号不稳定

频道覆盖变化(频道/节目信号不稳定)是频道/节目收视率波动的可能原因之一。频道的覆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地面对频道信号的接收和转播,如果某个地区对频道信号的接收和转播不连续,频道信号传输不稳定,时转时停,势必频道的覆盖率,影响观众的连续收视,造成观众大量流失,收视率急剧下降。图二是2004年上半年某省级频道在本省收视率的波动情况,2004年年初省内部分地区该频道信号中断,有线户无法接收到该频道的信号,3月份另一地区的有线、无线户均收不到该频道的信号,4月24号,无线户晚间的信号恢复, 5月份后又中断,如此往复,最后导致 2004年上半年该频道在全省的收视率大幅下降,从年初最高点10%下降到最低时的3%。

2.节目生命周期/同一时段不同节目质量差异

与其他产品一样,电视节目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必须经历从培养期、发展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过程,其收视率也随之逐渐上升至成熟期的最高水平,进入衰退后逐渐下降。当然决定节目生命周期长短的因素很多,如节目类型、观众偏好的改变、不同时尚的流行以及大量频道雷同节目的出现导致市场上同类节目供过于求等。

了解节目的生命周期有助于我们分析同一节目的收视率变化过程,解释收视率的波动原因。经历过成长期和成熟期收视率的迅速增长和稳定的高收视率阶段后,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高品质节目层出不穷,克隆节目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如果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不变,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必定会降低,老的观众流失,新的观众不愿加入收视队伍,节目不可避免地要进入衰退期,导致收视率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从内容和风格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不可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节目的生命周期导致收视率波动也是为什么老牌综艺节目《正大综艺》在经历了数年的辉煌之后,收视开始下滑的原因,其间该栏目也有过多次调整,但终究无法改变颓势,最终央视不得不忍痛割爱,停止该节目的播出。

同一时段播出的不同节目质量的差异也是造成该时段频道收视率波动的一个原因。最突出的例子是电视剧时段的收视率。到目前为止电视剧仍然是频道收视率的发动机,是拉动收视率的三驾马车之首,所以电视剧在不同频道的节目播出中仍然占据很大的分量,甚至在频道专业化大潮之下,电视剧对收视率的推动作用仍然不容忽视。各类频道晚间的节目多由不同的电视剧场构成,频道的收视率受剧场播出的电视剧的品质影响很大。不同的电视剧,由于题材、内容、情节、演员阵容、制作水平以及宣传力度不同,对观众的吸引程度有很大差异,造成频道在该时段的收视率出现波动。

节目的收视率与节目成长周期的关系放在电视剧上就变成收视率与剧情的联系,新剧播出后,观众的收视率往往会随着剧情的推进而逐渐上升,到结尾时达到。随后播出新电视剧的收视率往往也遵循同样的过程。所以当上一部电视剧刚刚播完,到新剧的推出过程中,收视率往往从一千高点下降,随着新剧的播出逐渐回升。对于新旧电视剧交替的过程中出现的收视率下降情况,节目经营管理者可以不必过于焦虑,而是继续关注电视剧播出一段时间后的收视率变化趋势。(参考图三)

3.频道节目编排因素

观众流理论是频道节目编排的一个重要理论,电视研究者认为,观众的收视行为具有一定的惯性,只要观众选择了某个频道,如果有比较充分的理由让他们留下来,观众就会倾向于停留在该频道。这一研究的直接成果之一是把节目类型化,将同类型节目编排在一起,以吸引特定人群的持续收看。如果前后节目编排缺乏连贯性,风格、类型差异很大,所吸引的目标观众重叠很小,会使得上个节目的观众在节目结束之后,不愿继续停留在本频道,而是换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对于频道而言,这种编排方式违背了观众流理论,从而不能很好保证观众在频道内“顺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观众“溢流”,导致收视率下降。

图四是2004年上半年中央台三套在18:55~19:00时段观众流动情况,中央电视台三套18:40~19:00播出《综艺快报》随后播出《电视书场》。《综艺快报》主要播出内容是综艺新闻和娱乐资讯,并以娱乐资讯为主,它的目标观众定位在15~40岁之间,而《电视书场》的目标观众定位在中老年观众,两个节目之间观众的连贯性差,前节目对后节目收视的“抬升”作用很小,约80%的观众都在节目结束之后换台(参考图三),导致《电视书场》的收视率大幅下降。相反,在《综艺快报》与之前播出的节目《中国音乐电视》由于目标观众特征很接近,这种编排使得前后节目之间的观众流动十分顺畅,《综艺快报》的观众中61.5%来自于《中国音乐电视》,整个节目的收视率也基本保持了前节目的收视水平。

二、竞争频道实力增强造成收视率下降

1.竞争频道推出优质品牌栏目

在观众收视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竞争频道之间的收视率往往呈此消彼长的态势。竞争频道收视率上升常常是频道/节目收视率出现波动的最直接原因。但频道/节目收视率出现波动时,除了考察以上提到的频道/节目自身的原因之外,还要同时关注竞争频道的举措,研究竞争频道同一时段播出的节目带来的影响。2003年7月7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在名牌栏目《南京零距离》前推出了另一档新闻节目《绝对现场》。《绝对现场》在18:20~18:30播出,紧随其后的是自开播以来就以其鲜明地位“服务百姓”的采编方式和极具亲和力的“说新闻”方式,在观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成为南京地区极具影响力的 60分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这两档节目贯通了18点和19点档,一个偏重法制特色新闻,一个以民生新闻主打,前后呼应,打造了一个近2个小时的新闻报块,一方面满足了观众在这一时段对新闻资讯的需求,另一方面从观众流理论的角度来看,保证了这样时段内观众在频道内的顺流,从而使得观众收视得到保证,提高了该时间段频道的竞争实力。《绝对现场》推出第二天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在该时间段的收视率迅速从第一天的4.33%上升到6.08%,市场份额从12.2%上升至17.1%,并迅速成长成一档品牌栏目。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绝对现场》栏目的推出给该时间段其他频道其他节目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成为同时段其他频道/栏目收视下降的重要原因。

2.竞争频道播出精品电视剧

除了品牌栏目外,竞争频道播出的电视剧对主频道收视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电视剧仍然是各个频道,甚至部分专业化频道收视比重最高的节目,电视剧在各频道的播出量居高不下。尤其在晚间观众收视最为集中的时段。各频道最多安排的是各式各样的电视剧场,节目类型十分雷同,所以晚间时段某些频道之间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不同频道播出的电视剧之间的竞争。许多频道的收视率下降常常是由于竞争频道推出精品电视剧造成的。

竞争频道播出精品电视剧导致频道/节目收视率下降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春节期间湖南卫视推出的《还珠》大餐。春节前后,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再次被湖南卫视搬上屏幕,同时播出的还有《还珠格格第三部之天上人间》、《还珠格格精装版》和《还珠格格第二部》。 1月11日湖南卫视在每晚19:00~21: 30播出《还珠格格第三部之天上人间》。每天两集。次日下午16:00~17: 50重播;《还珠格格精装版》从1月11日开始播出,1月份播出1~24集,每天上午9:50~11:50播出,每天两集;《还珠格格第二部》1月21日开播,1月份播出1~40集,每天上午8:30~12: 30播出,每天四集。无论在本省还是外省,春节的“还珠”系列大餐都为湖南卫视赢得了不俗的收视,收视率屡屡攀高,给其他频道同期的收视带来很大的压力,也成为其他频道收视率下降的直接原因。(参考图五、六)

3.竞争频道对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的集中报道

电视因为具有图像和声音并茂的特点,同时观众可以通过电视即使足不出户也可通晓古今东西,所以一直是人们快速获得各类咨讯的主要渠道。竞争频道对突发事件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事件的集中报道往往会吸引很大一部分观众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主频道常规节目的观众流失,收视率下降。以伊拉克战争为例,2003年3月21日伊拉克战争爆发,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央台四套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调整节目播出,此后全天候滚动播出伊拉克战争最新战况,同时制作了相应的专题节目对战争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深入报道,吸引了大量观众。从图七可以看出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中央台四套在北京地区的全天平均收视率由原来不足0.5%快速上扬,在短短的几天内就飙升至3%,随后一周的平均收视率一直维持在2.5%左右,成为北京市场收视率最高的频道。与此同时,原来北京地区收视最好的北京卫视、北京二套、北京四套等其他主要频道的收视率都呈现出不同幅度的下降。  4.竞争频道改版  竞争频道的改版是主频道/节目收视率波动的另一个原因。前面提到的竞争频道精品电视剧和突发事件的播出对主频道/节目的影响通常是短期的,电视剧播出完毕或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结束后,主频道/节目的收视率还有可能恢复到原有水平,但如果频道/节目收视率由竞争频道改版引起,这种影响很可能是长期的,所以应该引起特别关注。

在多频道时代的电视市场竞争中,频道和节目数量的激增并不意味着观众的收视率时间也会随之增加,或者说将自己的收视时间平均分配给各个频道,而是在总体收视时间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观众锁定几个能够提供最大满足的频道进行收看。因此对于频道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除了注重节目的内容和质量,提供满足观众兴趣、爱好节目之外,还必须合理地编排节目。是否能依据观众的收视习惯,结合市场的节目竞争状况科学、合理地编排节目成为频道能否取胜的关键。这也是时下各类频道为什么纷纷改版、调整节目的主要原因。竞争频道的成功改版后实力增强常常是主频道/节目收视率下降的又一个原因。

2004年5月1日,浙江卫视全新改版,在对各时段电视剧观众特征和收视习惯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推出了《热播剧场》、《青春剧场》、《假日剧场》、《黄金剧场》和《点播剧场》等五大剧场,五大剧场针对不同的推出不同类型的精彩电视剧,同时在剧集之间通过电视剧“下集预告”和“精彩回放”等小板块进行连接,最大限度的维持了观众的连续收视。改版一周内便实现收视率的快速提升。改版后“五一”期间浙江卫视在全国的全天收视率提高了115%,增长幅度在31个省级卫士频道中排名第二.跃居全国卫视收视率前五位。在浙江省内,改版后的浙江卫士收视率增长也十分明显,与2004年1~4月份相比,全天平均收视率上升43%稳居首位。浙江卫视改版后的实力显著提升给其他频道带来很大的压力,表一可以看到省级频道C的收视率在五一期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注:竞争频道浙江卫视的改版只是影响C频道收视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原因。)

三、收视率调查方法的改变

调查方法的改变是造成频道/节目收视率波动的另一个原因。在日常连续性收视率调查过程中,日记卡和测量仪是两种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两种方法共同的特点都是样本相对固定,提供的都是连续性的观众收视资料,便于纵向分析观众收视行为的变化。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记录的方法不同。日记卡采用人工填卡方式,因而存在一些缺点,如人工填卡带来的填屠误差、时效性较差(从访问员每周上门收取卡片、数据录入、净化到处理,通常需要3~5天的时间)、准确性较低(日记卡以15分钟作为记录单位,在同一个15分钟内采用8分钟记录原则,即该15分钟收视记录的是累计收看超过8分钟的频道)等缺点。测量仪采用的是仪器记录的方式,通过仪器记录,一方面可以尽量减小人员误差,提高数据精度(测量仪以1分钟作为记录单位),通过数据可以准确地反映只有几分钟的短节目的收视率,甚至可以准确地体现广告时段的收视波动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提供速度(通常第二天就可以获得前一天的收视率数据)。

随着电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电视媒体的经营者和广告公司和广告商对收视数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数据无论是时效性还是准确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测量仪方法具有以上几个突出的优点,尽管测量仪调查方法的成本大大高于日记卡方法,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由原来的日记卡调查转变成测量仪调查。调查方法的改变,结合日记卡和测量仪两种调查方式的特点,同一地区相同频道的收视率在调查方法改变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根据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CSM过去数年来先后调整的十几个地区的收视率数据对比,从日记卡转变成测量仪调查方法后,不同频道/节目收视率波动存在这样的普遍特征:该地区主要频道的收视率下降,次要频道的收视率下降主要节目收视率下降,次要节目收视率上升;黄金时间段播出的节目收视率上升,非黄金时间段播出的节目收视率下降。

四、观众收视习惯的变化

观众收视习惯的季节性变化也可能造成频道/节目的收视率波动。通过对全国七大区域观众全年的收视率走势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地区还是经济较为落后的西北和西南地区,观众全年的收视水平并不是平稳、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七个区域在春节、五一、十一长假都出现明显的收视率高峰,春节以后随着天气转暖,观众其他休闲娱乐活动增加,电视收视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观众收看电视的时间逐渐减少,十一以后进入冬天,观众的收视时间逐渐延长, TTV的收视率也呈上升趋势(参考图八)。在观众电视收视总量下降的前提下,各频道/节目即便在其他竞争情况完全不改变的情况下。收视率都会仍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下降。由于观众收视总量的季节变化而导致频道/节目收视率绝对数值下降与频道/节目自身的质量无关,与其他频道的竞争也没有关系。

五、其他因素

波动率范文第2篇

一、汇率波动对外贸影响的长短期分析

(一)中欧贸易的发展现状根据我国海关统计,2012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5460.4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1%,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3339.9亿美元,自欧盟进口2120.5亿美元,对欧贸易顺差1219.4亿美元。现阶段,在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与增长的同时,与欧元区贸易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二)短期分析在出口产品使用本国原材料时,若本币国内价值上升,则本国原材料价格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使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而货币贬值对于对外贸易来说,造成了外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人们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比原来更多的商品,这必然引起出口的增加,其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若本币国内价值下降,则国内商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使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涨,而货币升值对外贸来说,造成外币价格的上涨,这将导致出口的减少,国际竞争力的降低。而当出口商品所用原材料来自国外,本币相对于外币贬值时,一方面,原材料的本币价格上升,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因此,原材料的价格和出口商品价格对汇率的影响程度共同决定了出口商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变动程度。(三)长期分析在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的长期分析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一种描述的是汇率的波动与一国贸易额的多少之间并无直接关系;而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由于在短期内汇率的波动可以扩大一国的出口贸易总额,因此在长期中,汇率的波动也能带来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之所以存在两方对立的观点是因为,在长期中,人们的选择往往和很多因素相关,如个人的选择性偏好,产品的质量,品牌的认可程度等等其它因素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短期内汇率波动所造成的影响。然而,在长期内,汇率的波动也不仅仅只作用于商品的价格之上,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同时可以影响厂商的生产决策,产品的质量和厂商在品牌树立时考虑到的资金成本等现实问题。因此,从长期来看,汇率对外贸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不能单一的认定汇率对进出口一定有或无影响,也无法准确判断对进出口有积极或是不利的影响。综上所述,两国的贸易影响程度,在短期内通过直接影响汇率变动本身来起作用;而在长期中,其影响则是间接的,该影响仅以汇率变动为前提,通过比较优势的大小形成的。(四)结论欧元汇率的变动对中欧贸易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我们在处理现实性的问题时,并不应该夸大汇率对外贸的作用,而应从客观上分析我国和欧元区贸易进出口产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分工模式上。在某些科技含量较低性行业,我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欧元区企业大规模的在我国建立自己的生产和加工工厂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对欧元区国家的出口,这对贸易顺差的加大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政策建议

(一)加大欧元在一揽子货币中的权重自从我国实行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政策时起,人民币在参照汇率兑换时拥有更多的自。欧盟,作为我们现阶段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执行一揽子货币参考体系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增加欧元的比例权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密切关注欧元汇率的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的运行状况,同时,着力构建和谐中欧关系并使汇率的变动向着有利于双边贸易的方向发展。(二)扩大贸易范围,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从商品结构来看,在进出口贸易中,我国的出口商品特点显著,多为科技含量较低的手工业纺织品、加工修配一类的电子机械设备,同时由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厚,以化工原料自然资源为主的农业产业也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范围;在进口方面主要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制成品为主,另外对欧盟奢侈品的进口也是我国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我国同欧盟的贸易升级过程中,应重点着力于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信息含量,从而达到优化外贸商品结构的目的,通过提高商品附加值,在传统的依靠价格竞争优势的竞争中,更多的采用技术竞争和科技创新的优势,为我国对欧盟的贸易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优势。(三)抓住机遇,拓展对欧洲的进出口贸易从2002年欧元区体系的基本建成到欧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第一大外贸合作伙伴,欧元区国家的发展实力是有目共睹的。欧元区国家以他们核心的专业技术和独特的制造工艺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外商投资者与其建立起业务往来。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希望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才能在对欧贸易中获得较大的便利。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对欧元区的贸易交往,合理利用我国在欧元区国家的对外投资,一方面通过政策的支持与资金的援助,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我国企业的跨国化发展。作为发展中的跨过公司,要抓住机遇,不断扩展对欧元的进出口贸易,利用国家在政策支持上的便利因素,发展自身。这也是中国-欧元区经贸合作健康发展的有限途径。

作者:方晓蕾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波动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债市场 股票市场 波动率 变动关系

相关研究概述

国内关于股票市场波动率特征的研究已经有很多。黄后川和陈浪南(2003)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率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上证A股指数的波动率存在显著的持续性和长期记忆特征,且相对于B股指数来说,A股指数的相关度持续性较强。宋逢明和江婕(2003)同样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率的特性,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以散户居多,而且市场存在涨跌幅限制,因此,相对于美国等股票市场成熟的国家来说,虽然在1998年以后我国股票市场的总风险已与成熟市场相当,但是,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的比重一直很大,而且,相对稳定性也明显差于成熟市场。李朋和刘善存(2006)根据Campbell et al.(2001)的波动率分解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率进行分解为市场、行业和公司波动率,并且研究三种波动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美国股票市场,我国股票市场在1991年到2004年期间,市场波动率、行业波动率和公司波动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且,按波动率大小排序,我国股票市场中波动最大的是市场波动率,然后依次是公司波动率和行业波动率。

然而,相对于数量可观的股票市场波动率的研究成果,国内关于债券市场波动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吕江林和姜光明(2004)研究了交易所债券波动率的特性,他们对经EGARCH模型回归的残差波动性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债券市场风险高于国债市场,且债券市场风险呈现上升趋势。在与国内债券市场波动率有关的研究中,本文还未发现对波动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进行研究的文献。因此,本文的研究焦点之一便是考察我国国债市场波动率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国外学术界,除了分别研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波动率各自的变化特征,还对债券市场波动率变动与股票市场波动率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Reilly et al.(2000)对美国债券市场波动率与股票市场波动率之间的相关性做了市场研究,他们的结果表明,国债市场波动率与股票市场波动率存在非常大的差别,两个市场波动率之间的移动相关系数(moving correlation)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Young and Johnson(2004)研究了瑞士国债市场波动率变动趋势与股票市场波动率变动趋势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瑞士国债市场波动率的变动与股票市场波动率的变动之间不存在着稳定的相关关系。

数据与实证方法

(一)数据选取

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自锐思数据库。

国债市场相关数据为中信标普国债指数从2000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行情数据。同其他研究债券的文献一样,本文假定债券的持有期为一个月,即上月末以包含应计利息在内的债券指数收盘价购入,在本月末以上述收盘价卖出。则债券的持有期收益率为:

(1)

股票市场相关数据采用沪深300指数从2002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行情数据。指数的月收益率同样采用上述方法计算,记为rS,t。

(二)实证方法

为了检验国债市场波动率,本文计算如下指标:过去12个月中,月度收益率的移动标准差;月度收益率在12个月中的标准差,该标准差区别于移动标准差,为离散的、非重叠的。以上两个指标用于考察国债市场波动率在2000年1月到2011年12月里的变动情况。

为了考察国债市场波动率相对于股票市场波动率的变动情况,本文计算如下指标:债券收益率12个月中的移动标准差对股票收益率12个月中的移动标准差的比率;债券收益率在12月中的离散非重叠的标准差对股票收益率相应标准差的比率;债券收益率相对于股票收益率的移动系统风险(beta);债券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的36个月移动相关系数。以上指标用于考察国债市场波动率相对于股票市场波动率的变动情况。

实证分析

(一)国债市场波动率

图1给出了中信标普国债指数收益率12月移动标准差趋势图。该图表明,在2001年1月到2005年4月里,国债市场波动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在2004年3月到2005年4月的期间中,波动率较2004年2月增长近一倍;此后,在2005年5月,波动率减小一半多,并在此至2011年12月里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在2008年7月到2009年8月的时期里呈现短暂增长趋势。总体来看,在2001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期间里,国债市场波动率趋势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t为-2.97。

(二)股票市场波动率

图2给出了沪深300指数收益率12月移动标准差趋势图。该图表明,从2003年2月到2004年1月,股市波动率呈现下降趋势;而从2004年2月到2009年9月,波动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此后到2011年12月,波动率呈现下降趋势。总的来说,从2003年2月到2011年12月,股票市场波动率趋势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趋势线斜率的t统计量为5.94。而与此相反,同时期的债券市场波动率趋势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趋势线斜率的t统计量为-8.00。图1和图2同时表明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波动率呈现相反走势。

(三)年标准差

表1给出了两个市场收益率的离散的年标准差。A和B部分分别描述了低和高波动率的年份,国债市场的高波动率在较早的年份,并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其低波动率出现在最近年份;与此相反的是,股票市场的低波动率出现在较早的年份,并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四)债券市场波动率与股票市场波动率关系

图3描绘了2003年2月到2011年12月,债券市场收益率的12月移动标准差与股票市场收益率的12月移动标准差比率的趋势图。

从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06年以前,两个市场之间不存在稳定关系;而在此之后,两市场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这与瑞士市场不相似。两个市场波动率之间的比率恒小于1,因此,债券市场的波动率显著小于股票市场。最高的比率也在0.4以下,这说明债券市场波动率仅占股票市场波动率很小部分。此外,从趋势图上可以得知,比率呈现出下降趋势,趋势检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比率的趋势显著为负,趋势线斜率的t统计量为-10.23。这一比率趋势与美国市场存在显著为正的趋势相反,也区别于瑞士和英国市场中不显著的趋势。它表明,我国的国债市场波动率与股票市场波动率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并且,比率也证实了两市场波动率存在相反变动的趋势。

从表2可知,两市场收益率的年标准差比率较高的出现在2003年至2006年,最高为2004年的30.42%,之后,比率下降,最低为2009年的2.89%。与移动标准差比率相似,年标准差比率也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国债市场波动率与股票市场波动率的变动方向相反。

(五)债券市场收益率对股票市场收益率的beta

为了进一步考察两市场波动率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前36个月债券市场收益率对股票市场收益率进行回归,回归方程如下:

(2)

然后,将样本期间每月得到的回归系数beta的趋势图描绘在图4中。

beta值代表了两市场收益率变动之间的相关性。同图3的结果相似,beta的趋势图也表明,在2006年前后,两个市场波动率的变动之间不存在着稳定关系,beta从最低的0.02左右到最高的0.08左右;而之后,beta呈现下降趋势,直至稳定在-0.02附近,这同样表明,两市场之间呈现出稳定的负向变动。beta的趋势检验表明,从2005年2月到2011年12月,beta呈现出显著为负的变动趋势,趋势线斜率的t统计量为-13.41。

(六)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系数

两市场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前36个月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从2005年2月到2011年12月,本文将每月计算得到的相关系数的趋势绘制在图5中。

图5中显示的结果与图4类似,即在2006年前后,两市场收益率的变动方向一致,两市场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之后,相关系数转为负,特别在2008年后,相关系数稳定在-0.4左右,表明两市场的波动率在此时期中存在着稳定的相关关系。此外,趋势分析表明,两市场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在总体上呈现出显著为负的趋势,趋势线斜率的t统计量为-21.69。

参考文献:

1.黄后川,陈浪南.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率的高频估计与特性分析.经济研究,2003(2)

2.李朋,刘善存.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率分解及长期趋势研究.南方经济,2006(7)

波动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际汇率 波动 冲击

一、引言

人民币实际汇率不仅是人民币对外价值和购买力变化的重要表征,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日趋深化和广化。因此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降,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问题展开大量研究。

Balassa等(1964)发展起来的均衡汇率模型认为实际因素(生产率、财政支出结构等)对解释实际汇率变动起关键作用。此后,众多学者从这个角度研究了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对巴-萨效应进行了检验。Ito IStard和Symansky(1997)将机器制造业作为代表性的贸易品部门,运用APEC国家的数据检验经济增长和实际汇率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不显著,并呈相反态势,实际汇率在经济增长时没有升值,相反出现了贬值趋势。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的实证表明,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显著。对泰国、马来西亚的实证研究结果则表明,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不能解释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Ehsan,Choudhri and Khan(2005)对16个发展中国家1976~1995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以美国为基准,运用面板回归数据解释16个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的相对相对劳动生产率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贸易与非贸易两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对相对价格作用显著,长期来看,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在这16个国家影响显著。

国内学者张晓朴(2002)用GDP作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变量,并经过季节调整,用对数形式,采用约翰森协整技术,结果发现:GDP对实际有效汇率的长期弹性系数为1.256。王维(2003)对1984~2001年中美两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与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得出结论,巴萨效应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并且在短期内影响的程度更大。卢锋、韩晓亚(2006)把全球2004年130个国家的实际汇率数据作为因变量,把人均收入代替生产率作为自变量,发现两者关系显著,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显著。

此外,有部分国外学者从实际汇率冲击来源的视角对实际汇率波动问题进行了研究,Clarida和Gali(1994)采用结构VAR,以识别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并评估了供给、需求以及名义冲击对解释实际汇率波动的相对重要性。Gauthier(2002)采用结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发现,长期中正向的供给冲击导致加元升值,而中短期内商品价格冲击是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Wang(2004)运用类似的方法,研究发现供给冲击和名义冲击都是解释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重要因素。

而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中,陈灏(2008)利用SV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经验研究的结果发现实际需求冲击和名义冲击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主要来源,供给冲击的影响不大。揭示了Balassa-Samuelson效应在中国并不明显,而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稳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非常重要的。周杰琦(2009)同样采用结构VAR,但是加入了石油冲击,发现,石油价格、供给、需求以及货币这四类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基本符合理论预期;对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预测方差,需求冲击贡献度达到70%,供给冲击和货币冲击的贡献度各在11%左右,石油价格的解释程度最小。而方福前(2009)用VAR比较分析了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在不同时期对人民币、日元和韩元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冲击对这三种货币的实际汇率波动都有重要影响,供给冲击对人民币和韩元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大于对日元汇率波动的影响,需求冲击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最大。

实际冲击是不是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最重要因素?本文从实际汇率冲击来源的视角入手,研究了三类不同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体制也几经变迁。2005年7月,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那么汇率制度的变化是否会使得三类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悄然发生了变化?本文以2005年汇改为分界点,比较在这前后三种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

(一)数据处理

实际汇率是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本国与外国之间的相对价格,产出、利息率、货币、汇率是识别冲击的变量。本文使用GDP度量产出,使用贷款利率度量利息率并记为R,货币供应量采用M2。数据为1996年1季度到2012年1季度,来源是IFS。所有数据除利息率外均经过季节调整,并取对数。

我们为了观察2005年7月汇改前后三类冲击对实际汇率影响的变化,将数据分为2组(1996年1季度到2005年2季度为一组,2005年3季度到2012年1季度为一组)分别进行计量分析以作比较。

(二)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相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方法为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第一组数据中GDP、M2、实际汇率经过一阶差分后都平稳,可以应用VAR。第二组数据中GDP经过二阶差分后平稳,其他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可以应用VAR。

注:检验形式C,T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L为滞后阶数,C或T取0表示不包括C或T;上标***表示1%置信水平上的统计显著性。

(三)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三类不同冲击(实际冲击、需求冲击、货币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进行经验检验。

脉冲响应图见图1,第一排三个图表示第一组数据脉冲响应结果,第二排三个图表示第二组数据脉冲响应结果。图1显示如下特征:汇改前,一个单位的货币冲击在第3期的影响达到最大为-0.005左右;汇改后,在第三期达到最大超过-0.01左右。同样可见,一个单位的需求冲击在汇改前的影响在-0.005到0.005之间,而汇改后则在-0.01到0.01之间;一个单位的供给冲击也是如此,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变大了。

脉冲响应函数主要用于定性分析各种冲击对经济变量的作用反应方向和作用幅度。而方差分解则提供了定量分解特定变量的变化中各种冲击相对重要性的手段。

这里采用方差分解的形式量化了各类冲击因素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其结论如表2所示。除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其自身的预测误差的解释外,在汇改前,货币冲击具有最强的解释力,需求冲击和实际冲击次之。汇改后,依然是货币冲击具有最强的解释力,实际冲击和需求冲击次之。这说明无论在汇改前后实际冲击并非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巴萨效应在解释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方面的乏力。

三、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实证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实际冲击并非影响实际汇率最重要的因素,而在以往被认为不太重要的货币冲击对实际汇率波动却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事实上,实际汇率的关键在于如何区分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带来的两重效应。Engel(1993)从实际汇率的对数定义式出发,首次将这两重效应进行区分,对实际汇率的对数定义式进行分解。据此,实际汇率可以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反映可贸易品在本国和外国的价格差异,即所谓的可贸易品对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LOOP)偏离的因素。分解的第一部分,在形式上等同于可贸易品实际汇率。第二部分,反映的是两国不可贸易品与可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差异,通常称为“相对相对”价格变动。相应的,分解的第二部分实质上反映的是两国的内部实际汇率之间的差异。

而货币冲击正是通过对可贸易品实际汇率,进而对实际汇率发生持久影响。可能正是由于货币冲击导致的名义汇率波动,使得可贸易品实际汇率同购买力平价水平长期偏离。以上现象同黏性价格及国际定价行为密不可分。一方面,价格黏性的存在,尤其是劳动工资所存在的刚性特征,使得国内价格的调整远远滞后与名义汇率,甚至难以有效对名义汇率变动做出反应(Obstfeld,2009)。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中,盯市定价(Pricing to Market),按货币定价(Pricing to Curreney)行为广泛存在,也使得进出口价格存在极强黏性。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是导致货币冲击对可贸易品实际汇率具有持久影响的重要原因。

实证检验中,我们还发现实际汇率面对三类经济冲击的反应在第二阶段都有所变大,这会使得实际汇率波动更多。Betts(1996)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PTM(依市定价)对此有重要影响。其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对PTM程度与汇率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PTM放大了汇率面对货币冲击的反应,并且相对于一价定律成立的时候,PTM的存在使得汇率波动更多,也即随着PTM的提高,汇率波动也增加。对此的后续研究还有Devereux(2002)等。

四、结论

以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为代表的传统实际汇率决定理论认为,生产率等实体经济因素是实际汇率的最终决定力量,货币供应等名义因素仅仅对其仅具有短期影响,它更多的是作用于名义汇率之上,从而在购买力平价存在的前提下,因套利机制的存在而被国内价格的反向变动所抵消。实证过程的发现表明货币冲击对于实际汇率同样重要,并且随着中国对资本项目管制的逐渐放松、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因此,在探讨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长期演变路径时,应当将货币因素考虑在内。实证检验中通过将汇改前后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来源做对比,本文发现在汇改后实际汇率面对三类冲击的反应有所放大,而此现象的背后原因本文未能详细解释,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中将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etts,C.M.and Devereux,MB.“Exchange Rate Dynamics in a Model of Pricing-to-Marke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Vol.50,No.1,pp.215 -244.

[2]Clarida,R.and Gali,J.“Sources of Real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How Important are Nominal Shocks?”NBER working paper No.4658,1994.

[3]Ito,T.,Isard,P.and Symansky,S.“Economic Growth and Real Exchange Rate: An Overview of the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in Asia.”Changes in Exchange Rates in Rapidly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ory,Practice,and Policy Issues,1999,pp.109-128.

[4]Wang,T.“China: Sources of Real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Washint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4.

[5]王维.2003:《相对劳动生产力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第8期.

[6]卢锋,刘鎏.2007:《我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 1978~2005)——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重新考察》,《经济学(季刊)》第2期.

[7]陈灏.2008:《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原因分析》,《上海经济研究》第10期.

[8]方福前,吴江.2009:《三类冲击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日元、韩元比较》,《财贸经济》第12期.

[9]周杰琦.2009:《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源泉——基于长期约束结构VAR的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6期.

[10]徐建炜,杨盼盼.2011:《理解中国的实际汇率:一价定律偏离还是相对价格波动》,《经济研究》第7期.

波动率范文第5篇

一、金融稳定的意义和内涵分析

(一)金融稳定的定义

金融稳定是央行重要的公共政策目标,但是从当前的国内外对于金融稳定研究现状来看,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金融稳定都未能作出较为严格和准确的定义。造成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过多考虑了稳定性和波动性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本质上来看,波动并不一定会对金融市场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西方众多学者通过金融不稳定性以及脆弱性等方式,对金融稳定进行了界定。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在整体金融体系的基础上,将单个金融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其次是采用成本则以及实体经济的形式对最终经济收益进行度量;第三是通过金融稳定反方向概念的提出――金融不稳定,使我们更容易的对金融稳定进行区别和划分。

(二)金融稳定的内涵

首先从金融不稳定方面来看,国内外学者通过对于金融不稳定的研究,其认为不存在金融不稳定的状态,可以称之为金融稳定。其中的金融不稳定主要可以概括为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脆弱性是金融不稳定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在金融脆弱性的影响下,很容易造成金融危机的发生。在金融不稳定的状态下,由于受到了资产价格波动或者是金融结构不稳定性的影响,可能会对宏观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害。并且金融不稳定会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影响到整体金融体系的运行,特别是会对企业和政府的金融状况造成较大影响,最中造成资金的流动受到限制。

其次从抵御风险的角度分析来看,金融稳定主要可以视为某国的金融体系能够有效的抵御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从而通过将商业银行存款配置给具有强大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企业,最终避免外部冲击所造成的金融灾难性影响,在此过程中该国的金融支付和使用并不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看,金融稳定主要涉及到了金融体系核心要素的平滑运行,能够有效的进行资源的分配和外部冲击的吸收,从而有效减少实体经济受到的其他金融体系的冲击。

当前国内对于金融稳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央行的金融稳定职能以及金融体系抵御外部影响冲击和金融风险化解等方面。

二、造成汇率波动的主要来源

当前我国国内学者对于汇率波动来源的研究大多是在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来源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贸易顺差和通货膨胀、国内外利率差、美元汇率波动、商品相对价格变化等。以上结论对于我国的外汇运行机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其并不能有效的解释1994年以后中国实际固定汇率的事实。在2005年,国内学者提出了人民币汇率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在人民币汇率基础上对购买力平价以及利率平价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最终得出了物价差异变动是造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但是单独的物价因素或者是利率因素都很难对人民币汇率波动进行较为全面的解释,只有在对物价和利率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缘由进行更为有效的解释。国内学者将其归结于我国利率管制、外汇管制以及市场缺陷上,而由于以上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最终造成了独立的平价关系不能最终成立。随后在2008年,国内学者采用Chinn以及Johnston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影响来源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力差异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石油价格对实际汇率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作用。

三、汇率波动与金融稳定

当前对于汇率波动与金融稳定之间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分为方面,即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哪一个更有助于金融稳定。

对于支持固定汇率的研究学者来说,政府所维持的固定汇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降低金融机构发生危机可能性,在该种施加约束作用下,央行会持续实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将银行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另外国际学者指出,在当前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制中,其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存在着大量的美元债务,因此采取固定汇率能够有效的的确保大金融的稳定性,特别是在该种情况下,汇率的波动会相应的造成大量公司及企业破产,最终反作用于银行危机。另一方面,其认为在当前债务美元化的经济体较为容易遭受贬值影响,因此固定汇率制度更有助于金融稳定。

另一部分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浮动汇率制度更有利于金融稳定,主要是因为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拥有更为独立的货币政策,所以在该种情况下货币危机在该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实行浮动的汇率制度虽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但是一旦出现影响较大外部冲击,就会相应的增加该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主要是由于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可能会造成外债的不断增加,在该种情况下本国金融体系的外部冲击抵御能力就会得到削弱。

四、汇率波动与货币政策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央行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的而定,进而实现利率调整对汇率的间接性影响。比如德国联邦中央银行就是通过短期利率的提升,从而对实际汇率的贬值做出反应处理;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也通过短期利率调整来对汇率波动作出相对应的反应。

波动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汇率波动 经济因素 政策因素

从世界货币制度发展来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波动变得更灵活,但过于频繁的汇率波动会给一国的经济、金融带来很多问题。对中国而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和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一起成为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一员,并且在SDR货币篮子中所占权重为10.92%,位于第三位。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波动问题将受到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一个复杂的国际化问题。

一、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经济因素分析

(一)经济增长速度

一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通常会带来国民收入和总支出的增长。中国的GDP近几年一直呈现较快增长,随之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提升了人们对进口产品的购买力,进口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导致国内对外汇需求不断增加,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同样的,随着经济增长,企业扩大再生产资本增加会使企业技术创新增多,进而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出口增加,由此人民币升值。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波动会受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其影响是双向的,既有升值的影响也有贬值的影响。

(二)通货膨胀率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其本国货币购买力会下降,本币的对内贬值继而带来对外贬值。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通常被用来衡量一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状况,近几年人民币对外不断升值,中国国内CPI一直维持小幅增长,从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能反映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但相对通货膨胀率可以很好解释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即如果中国没有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升值会比当前大得多,也就是国内的通货膨胀已经抵消了人民币升值的部分空间。

(三)国际收支

一国国际收支既受汇率变化的影响,又会反过来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进而使汇率波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呈现“双顺差”,即经常账户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直至近两年开始呈现“一顺一逆”,即经常账户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当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市场上对外汇的需求小于外汇的供给,外汇供大于求带来外汇汇率下降,人民币对外升值;当中国国际收支存在较大逆差时,外汇市场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外汇供不应求带来外汇汇率上涨,人民币对外贬值。

(四)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由贸易顺差、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外国贷款和国际游资组成,其变化主要是受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结果。2006年以后中国已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止201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高达3.01万亿美元,并且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以国外金融资产的形式而持有,尤其是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这就意味着大量资源的闲置,势必会大大增加我国货币供给的调控压力。当外汇储备增加时,外汇供大于求,使得外汇贬值,本币升值,即人民币对外升值;反之则相反。

(五)利率水平

根利率平价理论,利率的高低,会影响一国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一国利率的上升,会使该国的金融资产对本国和外国的投资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外国资金的流入,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使得本币升值。如果两国都出现利率上升时,则利率上升更快国家的货币会对利率上升较慢国家的货币升值,利率上升较慢国家的本币贬值。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国家,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的涌入,但是由于我国资本项目还没完全开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游资的加入,导致我国利率和汇率之间的联系没有理论上那么密切。随着我国不断向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和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迈进,利率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强。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政策因素分析

(一)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是一国政府针对汇率问题制定的一系列相关规则,是直接约束汇率变动的因素,也是政府为调控本国货币的汇率变化采取的制度措施。1986年,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且人民币汇率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完善: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波动不再是钉住某单一货币,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基于市场供求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汇率波动的管理与调解;特别是2015年“新汇改”之后,随着央行不断减少对汇率市场的常规化干预,外汇市场的管理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态势在新的市场背景中将成为常态。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大体上可以包括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两类。一般而言,一国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会减少市场的货币流通量,本币供给小于需求,国内进口减少,外币需求下降,本币升值;反之,一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引起本国货币购买力下降,外汇市场本币供给大于需求,本币趋于贬值。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基本实施的是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无论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还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都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但与上述分析相反,人民币却一直呈现升值的状态,究其原因超额的货币会以通货膨胀的形式表现出来,亦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来解释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

(三)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在全球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美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溢出效应。而中美两国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的溢出响应越来越强烈,美联储数量宽松货币政策不仅服务于美国宏观经济,还能够通过国际贸易、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利率水平、资本流动等渠道传导至中国经济并最终引发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一般而言,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了大量的美元流动性,导致美元相对他国货币贬值,也就是他国汇率升值,人民币汇率也不例外。当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是通过对国际贸易、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利率水平、资本流动等渠道产生影响而形成的,具体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要视多方力量的最终作用机制决定。

三、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波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方向和波动幅度是个复杂的系统。鉴于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合理调整经济因素,促进汇率合理波动

在经济增长方面,需调整经济结构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经济增长要避免过度依靠外部市场和投资,要注重内需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GDP的构成中应包含更多的具备竞争优势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方面,要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减少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合理利用外资方面,要加快调整FDI的规模和结构,可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民币汇率因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过快而被高估。在外汇储备方面,在有效利用和管理外汇储备存量的同时适当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量。在利率方面,应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重视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使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调整能同步M行。

(二)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

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来看,建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必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可以根据不同的政策和时间变化进行汇率调整,可以在短期内将汇率波动控制在一定的基准水平范围内,在长期内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通过政策调整将汇率调整到另一基准水平范围内。从汇率政策方面来看,可以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汇率调控的灵活性。中国汇率政策的目标是将人民币汇率波动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因此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汇率政策做出动态改变,实施更加灵活有弹性的汇率政策。

此外,在货币政策方面,需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货币投放量的过度扩大,但与此同时保持适度的货币流动性,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

[3]罗清元.美联储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

[4]谷宇.2013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趋势、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3(6):43-47.

[5]刘娜.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3.

[6]李建伟,杨琳.影响因素、管控机制与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J].改革,2017(1):85-98.

波动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汇率波动 企业对策

中国汇改走过三年,很多企业学着如何对自己的风险进行规避,但最基本的还是要改变汇改前中国企业的心态与经营作风,这就有必要深入了解汇率波动率的意义。

假设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出口,以及出口数量为多少时,出口与否即可以看做企业的期权。汇率的随机波动越大,便会增加这一期权的价值。可见,汇率波动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但出现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特定条件和对风险的认识。

假设企业的目标是使以本币标价的预期收益最大化。对于一个公司的一定的生产量(y),由于汇率的变动,导致以本币计价的收入随机变动,即等于px+eq(y-x),p是国内产品价格,q是国外价格,y是总的生产量,x是决定在国内销售的数量,在国外销售的数量就是y-x,e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生产决策在汇率变化之前就作出了,即在当前时间0,公司根据当前汇率作出生产量的最优化决策y。这时生产成本为C(y), C是一个以产量为自变量增函数,并且C(0)=0。在时刻1,当汇率已确定,企业根据汇率变动来决定自己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分配,这时利润为P1=px+eq(y-x)-C(y).销售最优化决策取决于在此时的汇率e。从理论上讲,如果只考虑利润最大化,当汇率向不利于企业出口的方向变化时,即本币升值时,eq〈p,企业决策y=x,出口量为零,反之亦反。现实中,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不会仅根据汇率变动做出这样极端的决策,因为企业同样关心市场份额,转换成本等因素。所以在实务中,企业决策的变化并没有这么显著。但这种在国内外市场之间的选择仍然是一个价值正相关于波动率的期权。在时刻0,企业只做生产决策,在这时不考虑销售于国外或是国内市场,企业预测的最低收益是将产品全部销售于国内市场时能够取得的收益。出售单个商品,企业的收益为max(eq-p, 0),等价于一个看涨期权,具体来讲,企业即拥有了一个以敲定价格p来购买一个资产的权力,如果该资产的现价eq大于了敲定价格,企业便可以通过执行期权获利。

在时刻0,可以通过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计算出该出口期权的价格(根据该公式,波动率和期权价格也是正向变动的关系),然后用VaR模型来计算汇率风险。通过两者的对比,可得出波动率对企业的总的影响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本文得出,大的汇率波动率可能会增大该类企业的出口,而非传统上认为的抑制出口。汇率波动率会增大企业获利的可能性,使得出口期权价值变大。但对于跨国企业,多变的汇率也暗含着更大的汇率风险,包括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就是反向作用于企业的出口愿望,从而降低其出口量。汇率波动率在两种方向上影响相对的大小决定了企业最后决策,这种影响又取决于企业对风险厌恶的相对程度。

中国企业应该消除对汇率波动的恐慌,因为它还可以带来更高的预期收益,关键在于企业是否会利用这一隐藏的机遇----期权。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能拥有出口期权的这类企业所具有的特质来进行战略规划。这样就能增大国内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盈利能力。

一是要能够自由灵活地安排自己的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的销售量,即要建立一个在本国及别国完善的销售渠道。二是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外应该有需求,使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以确定的市场价格销售出去。三是企业的产品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汇率向不利于出口的方向变化时,企业的产品大量进入本国市场的时候,不会造成本国价格大的波动,反之亦然。四是生产结束后,企业能够在汇率确定的情况下,根据该时刻汇率作出相应的销售决策。

必须承认,这些调整,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出的,比如产品产业的转变,国外多个市场的开拓;有些也不是仅仅企业可以改变的,比如内需的刺激。但是,企业需要从思想上不畏惧这种改变,要认识到汇率的波动不仅仅是风险,更是机遇。 参考文献:

[1]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Udo Broll and Bernhard Eckwert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66 no1 178-85 Jl 1999

[2]Exchange Rate Risk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Issues and Approaches for Firms Michael Papaioannou IMF working paper WP/06/255

波动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电网 线损率 波动 办法

在电网运行中,由电能表计量统计出的供电量和售电量之差,称为统计线损电量,相应的线损率称为统计线损率,统称统计线损。统计线损包括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两部分,前者反映了电能在输、变、配过程中相应时段内由于本身阻抗的存在而产生的损耗,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进行降损;后者反映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水平,包括抄收录制度的完善、人员抄录表计的主观错误、反窃电的成效等,可以通过完善相应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的素质水平等措施予以避免或减少。供电企业希望通过对线损的计算与分析,能够准确地针对降损对象,提出降损目标。但供电企业在统计线损的分析中往往受到线损率波动较大、线损率异常数值较多、线损计算所需的关口电量不完善、线损计算没有形成闭环系统(线损电量没有分解在每个独立的计算单元上),使线损的分析不能够提出具体降损的对象。如某一线路这个月线损率很高,但上个月的线损率却很低,这就很难确定这条线路是否属于降损的对象,所以分析线损率波动的原因对降损是有帮助,且很重要的。

一、线损率波动的原因

线损率波动的原因较多,从天水供电公司线损率波动的分析来看,主要有如下原因。

1. 变电站电量统计不准确

变电站线损率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某月电量统计不准确,如某月电量值抄录错误或没有按规定时间抄录;旁母开关代运等运行方式的改变影响电量统计;母线电压互感器停电或检修、更换电流互感器、更换电能表、计量回路不正常等原因没有立即将有影响计量的,可供追补损失电量的参数详细记录影响电量统计、新的表计起始电量值未录入。

2.估抄关口电量

送电线路线损率出现波动的原因是关口电量缺少必要的数据而出现估抄,使当月线损率数值不准确。如与购电方联系的110 千伏送电线路及与小水电联系的35 千伏线路的计量装置在对侧,相关参数没有完整抄录。另外,运行方式的改变等原因使当月统计电量不准确。

3.售电电量与关口电量未同时抄录

大多数配电线路的线损波动率大,主要原因是用户售电电量与变电站关口电量不能同时抄录,且抄表人员没有完全按照抄录制度的规定执行抄录,出现错抄、漏抄;还有用户计量回路计量不准确(如可能的窃电)、倍率不正确、用户建档不及时或入档错误;部分临时用电没统计;负荷变化或停电引起的加收铜铁损与实际铜铁损差值较大;线路切割引起当月线损统计波动;表计烧坏等原因引起的电量追补;双电源用户的电源切换等较多原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月计算出来的线损率是不能准确反映计算单元(配电线路)的线损水平。

二、管理措施与建议

针对线损率波动的原因,本文提出几点尝试性的建议,从管理上、技术上努力减少线损率的波动。

1. 建立线损信息多级管理

加强对线损率波动原因的分析,形成线损三级闭环网络,级间相互监督,避免线损电量的上下推诿现象,尽可能消除线损计算不准确而使线损率波动。如按电力网元件可分类为送电线路电量(110 千伏、35 千伏)、变电站电量、配电电量(用户售电、小水电、公网配变考核计量点)。变电站的电量可以由变电站值班人员每天进行抄录;系统110 千伏购电电量、35 千伏小水电电量及倒送电量应争取每天有电量读数,以提供比较分析;用户售电电量、小水电电量、公网配变关口电量按照抄收核制度要求进行抄表。

2.统一计算准则

对公司线损电量进行指标分解,如公司综合线损电量为100,则送电、变电、配电线损电量的总加也应是100,不应有额外的线损电量值出现。并且要求计算的公式设置应运行可靠,数据运算正确,能够适应各种运行方式变化下的电量值录入,这样避免由于电量计算的不准确而引起当月线损率的波动,所以规定如下:

(1)关口电量(如变电站馈线出口电量与供电所馈线购电电量)在某一抄表时间(如某一天)只有一个抄录数值,由发生购售的双方负责的人员(如变电站与供电所人员)进行相互监抄,责任部门认定为计量点的责任部门。此电量抄录日由文件细则规定约束。

(2)各10千伏出线变更时,线损分析应以对应馈线电量编号为准。如某基层营销单位原有一条馈线为市东区线(编号石变115),现增加一条馈线为市东区线(石变126),而原馈线市东区线变更为广场线(编号石变115)。故原市东区线的购电量及售电量应列入广场线(编号石变115)中,或者两条馈线合作一条馈线(计算单元)整体计算。

(3)若变电站出线变化调整时,相应关口电量计算也应相应变化,可认定为该计量点电能表或电流互感器更换,而进行变比更新及电能表表底数记录等。

(4)供电线路出现用户负荷转移,当月售电量可按估算电量,负荷转移前后的两条线路所承担的售电量按修正的估算值统计电量,且保证两条线路售电量总和不变,并应在备注清楚。

(5)用户售电电量以实抄电量为准(不加铜铁损),避免由于停电等原因所引起的加收铜铁损与实际运行产生的铜铁损差别较大所引起的线损波动。

3. 建立同步抄表等制度

实行送、变、配电等环节尽可能同步抄表,尽量消除因抄表时间差等原因出现的线损波动。2012年下发的《国家电力公司线损管理办法》规定:各单位要严格抄表制度,合理安排抄表例日,尽量缩短每月供、售电量抄表时间差,以减少线损率波动。所有客户的抄表日期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所以要求制定抄录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制定科学的抄表路线及抄表顺序(时间):

首先,送电、变电较容易实现同步抄表,10 千伏配电也应要求在工作量允许情况下同步抄表,低压配电则由于工作量大实行分时抄表。在这样情况下,则应允许公网配变关口考核表电量抄两次表,差值计入当月线损电量,不作考核。

其次,要求抄表人员应按规定的抄表周期(一般每月一次)、抄表顺序抄表,特别是用电大客户应有相对固定抄表顺序(时间),对其他用户也应按规定周期前往用户处抄表。抄表顺序(时间)相对固定,不得随意变动。

4.合理确定电网关口电能表的抄表日

减少由于抄表时间不同引起的不平衡电量馈线线损计算时,用户售电量是不能同时抄录的,而馈线的购电量关口电量只有一个数值,所以让计算出的线损率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线损率。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要求购电量关口电量抄录时间应为馈线各用户售电量抄表时间段的平均中点。电网关口电量抄表日确定应注意以下情况。

首先,对于县公司电网分级的这几部分线损来说,输变电的线损计算与10千伏高压线损等层间会出现由于非同步抄表引起的购电关口电量差值,这部分差值应列入线损电量(不平衡电量),并分析其差值的大小及原因,是否为电网的抄表日不科学不合理引起。如输变电抄表日若定义为月末,则2月份抄表周期为28天,但若配电线路抄表周期仍为30天,则2天的电量就成为公司线损的波动。

其次,公司实际购售电量差为线损值,把公司当作一个大端口元件,当月实际的购电量与售电量之差即为公司当月的线损电量。其中购电量可能会与计算系统的抄表电量有差异,这部分电量作为公司线损电量的一部分。但差异电量数值应较小,否则应重新确定电源输送线路的公司本侧电量与趸售电网侧电量的抄表日是否一致。

5. 推广现代化手段 提高抄核收的工作质量

例如,安装用户远程集中抄表系统,利用营销系统自动计算配电线路各条馈线的可见线损电量(技术线损);记忆电能(如采用数字电能表,自动记忆某一时刻的电量,抄表人员可在第二天去抄录)同步抄表;建立电能采集中心与其分析。

通过强化电网线损管理,分析线损率波动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是电网企业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也与电网的硬件及电网所处的环境有关,做好电网降损工作必将成为一个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