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抗菌药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抗菌药物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院2008年10月—12月全部出院病历共2184份,其中手术病历105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从第二周出院病历中抽取75份,按照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提供的监测方法和指标,填写使用情况调查表,从用药指征、用药目的、用药方法、用药时间、药品费用、抗感染治疗结果及用药合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评价标准 参考国家卫生部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以及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药品说明书及我院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实施细则》。重点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用法用量、配伍、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见表1。表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判断标准(Ⅲ类切口除外)

    给药方案

    合理 基本合理 不合理

    用药时间 术前<2h 2h<术前≤1d 术前>1d

    术后≤2d 3d≤术后≤7d 术后≥7d

    用量用法 剂量合适用法正确 剂量合适用法相对合理 剂量过高或过低,用法不正确

    联合用药 两种以内有协同作用 三种无禁忌 三种以上有禁忌

    不良反应 轻 中 重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抽取的75份出院病历中,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44.84岁,平均住院总费用19056.57元。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被调查的75份病历中60份应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80%,其中44份手术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31份非手术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51%。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比例97.5%;治疗应用比例55.55%。共计应用8类19种抗菌药物,主要为克林霉素半合成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咪唑类、氨基糖苷类、大环类、硝基咪唑类。使用频度最高的六种抗菌药物分别是:克林霉素针(11.66%)、头孢呋辛钠针(20%)、头孢匹胺针(13.33%),头孢硫咪针(8.33%)、头孢噻肟钠针(15%)、头孢甲污针(5%);头孢唑啉钠针(3.33%),氧氟沙星针(1.6%)。

    2.3 手术类别及例数 75份病历中手术病人44例;Ⅰ类切口31例;Ⅱ类切口7例;Ⅲ类切口6例;应用抗菌药物44例;75%不合理;治疗应用抗生菌药物20例,45.45%基本合理。31份非手术病历的抗菌药物应用合格率为61.29%。在所有治疗应用抗菌药物的31份病历中,58.06%的病历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具体情况见表2、表3。表2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病历汇总Ⅰ 31(是) 3 3 14 6 7 2 无应用指征;药物选择偏高、剂量过大;围手术期时机不正确;术后用药方法不对;术后用药时间≥48h;适应证掌握不严;用抗菌药级别偏高、术后用药偏长>3天;越线使用上级医师未审批签名;药物选择欠妥;预防用药级别偏高;治疗用药级别选择偏低;切口类别不正确;手术当天用量较大;溶媒选择不妥;用药时机不正确;医嘱书写不规范;用法不正确,适应证掌握不严。

    Ⅱ 7(是) 0 1 1 2 0 药物选择不妥;计量偏低;用法不正确;用药时机不正确;预防应用时间不对;医嘱应交代具体用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机不正确,术前未用,术后>3天;无用药指征;时间(术前、术后)手术开始时间不正确;医嘱不规范;预防应用指征不强,用量偏大。

    Ⅲ 6(是) 1 2 1 0 0 越线使用抗菌药;治疗用溶媒选择不正确;药选择级别偏高;未及时取标本做病原学和药敏检测;联合用药重复。表3 治疗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病历汇总

    7 0 5 3 1 越线使用抗菌药;病原检测时间不正确;医嘱时间(痰培养)与执行时间不符;选用阿米卡星不明;标本取样与用药时间顺序不正确;用药时间不足3天换药无依据;医嘱书写不规范;取样本时间应在用药前;联合用药指征掌握不严且药物无协同作用;用药指征不强;直接用三线药;未做病原学检测;遗嘱未写药品规格及用法;医嘱用法不正确;剂量太大;药物选择欠妥;预防用药级别偏高;不符合抗菌药物治疗原则;联合用药重复。

抗菌药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理用药;影响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a)-0165-02

当前,抗菌药物在我国各医院的使用率较高,并且存在一定的滥用现象,从而导致细菌耐药速度过快。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家和各地方卫生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准则,并要求各级医院严格遵守。抗菌药物对治疗细菌性感染有很好的疗效,抗菌药物的种类特别多,在临床应用中非常广泛,也是在住院的费用中占比例较高的药品之一。临床中抗菌药物较高的使用率,使用级别高等现象,使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从而出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这将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这种背景下,本院自2012年7月以后实施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职称对医师的处方权限进行控制,从而使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得到显著的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2年出院的患者中,随机采集出院的患者2800例,男性1560例,女性1240例,患者年龄20~75岁;其中,败血症患者500例,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90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1400例。其中,干预前(2012年7月份前)1300例,称干预前组;干预后(2012年7月份后)1500例,称干预后组。结合本院使用的口服类抗菌药物和注射类抗菌药物,分析实行分级管理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

1.2 调查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道原则》和《新编药物学》,对以上各病例设计表格,并将患者的资料逐个填写。对各个科室、患者诊断、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疗程、有无细菌标本送检、使用药物医师的级别等进行统计。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疗程、抗菌药物使用频次、给药途径百分比、细菌标本送检率、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方法落实情况等。

1.3 管理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的特征将它们分成三类,实行分级管理,把患者使用的每一种抗菌药物作为一个统计单位,计算出使用的频率,并分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干预前组使用本院传统的管理方法,并未使用分级管理方法,干预后组使用分级管理方法,根据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1.3.1 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出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和管理考核质控组织。在院级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下,成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委员会和抗生素合理使用考察领导小组,由业务院长担任组长,临床科主任为组员。把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管理制度、使用细则一一制定[1]。督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汇总,把存在问题及时反馈临床,督促整改。

1.3.2 分级管理 本院对于抗菌药物分为三类进行分级管理,分别是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在分级管理上应坚持三个原则,(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初级专业职称的医师就可以使用;(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价格等某方面上存在局限性,具备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医师有权限使用;(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由于其疗效或安全性上的临床资料比较少,因此不优于现用药物,而且价格昂贵,只有具备抗菌药物处方权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才可以使用,但临床使用时必须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而且患者必须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2-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按照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用法用量和疗程,都进行细菌标本送检,细菌标本送检率为98.32%。在严格的监管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疗程、抗菌药物使用频次、给药途径百分比、细菌标本送检率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法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经过对两组情况比较,干预前组出院的患者中有936例在临床中使用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而干预后组有945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人均使用率为63%,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下降了10%左右,人均抗菌药物的费用大大降低。通过分级管理干预后,人均使用频次从20.3次降到16.5次,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占62.3%,其次为青霉素类药物为16.3%,喹诺酮类为9.32%。限制性和非限制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也都有所下降,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频次有了明显的下降,下降的幅度很大,人均的抗菌药物费用从368.20元降到156.30元,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的差异非常明显,而各个科室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1。各级药物分类具体见表2。

3 讨论

抗菌药物为医院日常治疗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药品之一,经调查显示,许多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在门诊处方中占40%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0%多,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明显不合理。实践证明,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不能仅仅依靠指导性和强制性方案或原则来纠正,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并且制定可行的奖惩制度,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体制[5-6]。质控科和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要加强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院内通报和干预。临床科室要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对使用限制级别和特殊级别抗菌药物的病例。建立起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长效机制,才能使抗菌药物使用更趋合理,有效抑制抗菌药物滥用现象[7]。

为了更好的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医院的质检控制科要对可以出院的病历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由于在临床应用中,对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选用药物必须要根据药敏试验、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等进行选择,尤其是限制使用和特殊用药的需要对病情进行分析,按照相关的规定处罚违规者,还要在院内进行通报[8]。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以使医生、护士、药品生产上等专业人士以及广大群众,改变用药错误的观念,从而自觉抵制抗菌药物滥用。

[参考文献]

[1] 陈向红,杨淑霞. 从抗菌药物用量看分级管理的重要性[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4(31):67-68.

[2] 杨明. 利用医院信息体系实施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J]. 医院管理,2010,5,(17):120-121.

[3] 姜义武.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的自动控制[J]. 中国药房,2010,1(6):57-58.

[4] 王小龙.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体会[J]. 管理实践,2011,3(13):302.

[5] 苏炜. 药品分级管理制度对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J]. 药事管理,2012,19(33):145-146.

[6] 张扬. 信息技术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数字医学,2011,1(6):255-258.

[7] 陈晓辉.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与结果分析[J]. 中国医院,2007,9(11):188-190.

抗菌药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品种数;用药频度;日均费用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77-03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广、品种规格多、使用频率高,在防治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率不断升高,不良反应增多,最终导致患者平均住院日及医疗费用增加。2011年颁布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明确指出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1]。现对本院2011年上半年及下半年(即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2011年药品实际销售数据,本项统计的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类和合成抗菌药物类(含抗真菌药),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抗结核药、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用Excel进行分类、统计和排序。

1.2 方法

按《新编药物学》(第17版)的分类方法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类。限定日剂量(DDD)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查询表,部分未查到的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7版)及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平均日剂量确定。用药频度(DDDs)=药品消耗总量/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药品日均费用(DDC)=药品销售金额/该药的DDDs,DDC克服了药品日剂量不同的缺点,使药品价格有了可比性[2]。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用药金额比例

本院抗菌药物品种数由上半年的95种下降到下半年的50种,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及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说明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本院的抗菌药物应用趋于相对合理的水平,见表1。

2.2 各类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构成比

上半年及下半年销售金额排序前5位的分别为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因其品种规格多、抗菌作用强、不良反应较少等因素,占了用药金额比的大部分,且呈上升趋势,上半年及下半年分别为50.69%、67.73%。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构成比由上半年的23.00%下降到下半年的5.97%,见表2。

2.3 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排序

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品种中,头孢菌素类抗菌素都占多数,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与其广谱、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的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对肾毒性低等特点成为临床的首选。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未进入下半年前10名中,见表3。

2.4 抗菌药物用药频度排序

2011年上半年及下半年DDDs排序前10位的药品多是口服制剂,见表4。

3 讨论

从表2中可以看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构成比由上半年的23%下降到下半年的5.97%,这与品种数减少及本院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有关,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本院多归属于特殊使用级别类抗菌药物。一些广谱、性质稳定,作用较强的青霉素类亦得到临床的青睐,上半年及下半年占用药金额的比例为7.88%、10.36%。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半衰期长且无需经过皮肤药敏试验等优点,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由于专项整治活动后控制其品规数,故其销售金额及构成比均下降。一些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不仅治疗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而且因其作用范围越来越广,被广泛应用,在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所占比例中也较大。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类的排名具有较大的波动,与其金额较大的某种品种应用增减有关。

从表4可以看出,2011年上半年及下半年DDDs排序前10位的药品多是口服制剂,说明医生和患者对口服给药剂型均易于接受。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3],既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又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院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后,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优化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2011年下半年抗菌药物总品种数、销售金额比例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下半年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比达到13.62%,低于广东省医疗机构阳光用药督导检查规定的 ≤ 20%,但仍高于10%国际抗微生物药物消耗水平[4]。总体而言,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高起点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剂量不足或多大、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过长、不合理联合应用等现象[5]。建议加强行政干预措施及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认识,纠正学术外因素引导的用药趋势[6]。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严格掌握适应证及使用疗程,选择有效药物,可参考本院细菌耐药检测结果分析,防止药物的滥用及耐药性的发生;正确运用抗菌药物,根据本类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确定给药方案、剂量、间隔,既要防止蓄积中毒,又要发挥作用;注意联合用药,避免重复用药,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 北京. 2011.

[2] 李宏. 我院2001-2003年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4):356-357.

[3]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 北京. 2004.

[4] 朱文娟,邓渝林,樊成辉,等. 我院1999年9月~2003年3月抗菌药物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药房,2001,12(10):602.

[5] 李赞东. 2008-2009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8):713-715.

抗菌药物范文第4篇

        1  抗菌药物的应用 

        (1)有针对性地采用抗菌药物;(2)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但对病毒无效;(3)不作退热用,发热原因不明等不宜轻易采用抗菌素。以抗菌药物作为确立诊断的捷径的依据并不可靠。

        2  选用抗菌药要考虑临床疗效及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选择要明确药理作用。严格掌握适应证,临床用药要全面考虑。掌握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是:①疗效高;②副作用小;③使用方便;④价廉易得。

        在临床上应用抗菌药时,绝大多数感染用一种抗菌药治疗有效时,不需要采用二种抗菌药。发热待查者不宜使用抗菌药。预防性、治疗性和联合使用抗菌药品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3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3.l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  发挥抗菌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降低毒性。扩大抗菌谱,有利于混合感染的治疗。防止或延迟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2联合用药的指征  ①病因不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肠穿孔后腹膜炎。②用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等。③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为了减少或不发生耐药性,要联合用药。④有些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所在部位时。⑤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的同时常加抗霉菌药物治疗。以减少发生二重感染的机会。⑥单用某一种抗菌药物作用较弱,联合应用就能显示出强大的抗菌作用,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时。

        4  联合用药的规律

        ①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杀菌剂可获得增强作用。如β卜内酰按类与氨基苷类。②静止杀菌与速效抑菌剂可获得增加或相加作用。③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可能出现描抗作用。④有相同毒性作用的药物多不联用,以免增加毒性。

        5 了解抗菌药物的副作用

        为了有效地治疗疾病,不但要了解抗菌药的性能、使用方法和剂量,还要详细了解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①毒性反应:包括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肝肾、胃肠道及局部损害等。②过敏反应:用药后有皮疹,血清病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用青霉素前一定要做皮试。③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庆大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有损害。少数儿茧可发生迟发性耳聋。④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氯霉素能致急性再脖,治疗时要定期检查血象。⑤对肝的损害:利福平、异烟肼、吡嚎酰胺联合用药时对肝功能损害大,可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等。⑥对胃肠道反应:红霉素、甲硝唑等可引起恶心,广谱抗菌素还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及难辨芽胞杆菌性肠炎。

        6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要严加控制

        其预防性应用仅适于下列情况:①风湿病患者可采用青霉素以消灭咽部的溶血性链球菌,从而防止和减少复发。②感染病灶的四除术,使用适当的抗菌药防止感染扩散。③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适宜用青霉素,可以防止亚急性心鸣膜炎的发生。④容易患链球菌感染的患者,当感染流行时可用磺胺类或青霉素。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用磺胺嘧啶预防。⑥肺部化脓性病变作肺切除术时,可按药敏情况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⑦大面积烧伤,可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或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的一些新青霉素等,以防治绿脓杆菌及其他细菌感染。③昏迷患者宜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⑨长期大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预防继发感染可并用抗菌药物。⑩结肠手术前日服氨基苷类或难以吸收的磺胺类,杀灭肠道细菌,防止术后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抗菌药物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临床疗效越来越差,感染越来越难控制,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便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特对部分临床科室2007年7-12月出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10个临床科室2007年7-12月的出院病例1000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其中男563例,女437例,男∶女=1.29∶1;年龄最小2小时,最大92岁;平均住院10.7 d。

1.2调查分析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项目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情况、医院感染诊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预后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适应证选择不合理;②用药方法不合理;③用药疗程不合理。

1.3采用标准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按照2004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执行;医院感染诊断参照2000年11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的有关规定。

2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1.1各科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培养情况。见表1。

2.1.2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例患者中686例(其中明确诊断为感染性疾病的237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6%。其中内科系统使用率为51.2%,外科系统使用率为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6,P<0.01);单一用药占53.8%,联合用药占46.2%;治疗用药比例占34.4%,预防用药占64.4%,用药指征不明者占1.2%。

2.1.3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本次调查10个临床科室,供使用抗菌药物26种,以用量大小排前五位的是青霉素,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阿洛西林、甲硝唑。

2.1.4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最长37 d,最短1 d,平均8.3 d。

2.1.5细菌培养情况本次调查中感染性疾病237例,送细菌培养例数59,送检率为24.9%;检出细菌43种,检出率为72.9%,排前3位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

2.2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

2.2.1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比例686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病例为138,占20.1%。

2.2.2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项目适应证选择不合理的占43.5%,见表2;用药方法不合理的占26.8%,见表3;用药疗程不合理的占29.7%,

2.3 医院感染发病情况1000例抽查病历中发生医院感染者23例,感染率为2.3%,发生感染例次26(2.6%)。其中内科系统感染率1.8%,外科系统感染率2.5%。感染部位构成比上呼吸道14.41%,下呼吸道43.24%,胃肠道1.69%,手术切口24.58%,泌尿系统6.78%,皮肤软组织5.07%,其他4.23%。

2.4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在686例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中,有11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皮疹,少见肝功异常、药物热等。

2.5 感染性疾病预后 在237例感染性病例中,治愈196例,占82.7%,未愈37例,占15.6%,死亡4人,占1.7%。

3讨论

3.1 存在问题

3.1.1抗菌药物使用率高 本次调查100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6%,与文献报道[1-2]相近,但明显高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规定的50%的标准。外科系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内科系统,大部分清洁手术给予预防用药是使用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轻微外伤和闭合性外伤的预防性用药。

3.1.2 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现象(1)适应证选择不合理占不合理应用的比例为43.5%,其中应用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较长时间未进行细菌学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项目所占比例最高,为20.3%,无菌感染或感染指征不明确情况下应用抗菌药物(含外科Ⅰ类洁净手术不必要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占12.3%;无指征联合用药占8%;(2)用药方法不合理占不合理应用的比例为26.8%,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中无临床症状依据和检验结果支持情况下随意调换药物品种占13%,未按照药物动力学参数给药,主要为半衰期短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每天给药1次(头孢曲松除外)占10.2%;(3)用药疗程不合理占不合理应用的比例为29.7%,其中抗感染用药在体温正常,主要感染症状消失3 d以后仍继续应用抗菌药物(超疗程用药)的占13%,一般手术在术后3 d以后无感染指征仍继续应用抗菌药物(超疗程用药)的占10.2%;(4)其他:用药时间长,如本次调查用药时间超过两周的占14.2%,最长者达37 d;用药起点高,预防用药超线使用,轻度感染就用二、三线抗菌药物等。

3.2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导致的后果

3.2.1 感染病例用药疗效不佳 本次调查237例感染病例,未愈及死亡者分别占15.6%及4.2%。

3.2.2 耐药菌株产生 从我院细菌室的培养结果看,多种耐药菌株的检出呈逐年增多趋势,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尤其明显。

3.2.3 发生二重感染 本次调查1000份出院病例中,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3%,其中真菌感染占13.4%。

3.2.4 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 本次调查显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低于相关文献报道[3],考虑是由于临床医师对药物不良反应重视不够,ADR监测方面存在欠缺等所致。

3.3对策

3.3.1 加强合理用药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给药途径,按照药物动力学特点确定给药次数,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原则,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药物等。如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最佳给药时间为皮肤切开前30~60 min,术后用药常规手术为24 h,假体植入手术为24~48 h,一般不应超过72 h,抗感染治疗中一般应持续到体温降至正常,主要感染症状消失后3 d[4];再如,确立正确的病原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后应尽可能作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供选用药物参考,这在处理严重全身感染时尤为重要[5]。本次调查中抗菌药物应用较长时间而未进行细菌学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外科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6%,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规范等均说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存在缺陷,因此,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3.3.2 严格分级分类管理,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三级管理组织,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依法治理不合理用药,杜绝或避免越级使用或用药起点高的现象等。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定期通报、公示检查结果,将检查结果与绩效、质控挂钩,奖惩分明,抓好落实。

3.3.3 医院药事委员会专家应定期检查、调研和分析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3.4 充分发挥细菌室与临床药师的作用,及时反馈有关信息,以便合理地指导购进和使用抗菌药物。

3.3.5 医务人员应充分利用学习、进修、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提高感染病的病学诊断水平,掌握细菌耐药性发展动态和抗感染治疗新动向,确实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会英,曾洪涛,韩丽萍,等. 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52-155.

[2] 陈玉芹,李秀青.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研究. 中国医药学刊,2007,5(12):89-91.

[3] 朱鹏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88,7(4):199-201.

抗菌药物范文第6篇

据悉,欧洲20个国家近10年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在动物中的使用量(包括畜牧养殖)显著高于其他抗菌药物,而临床上使用量很少。研究人员提出,环境中抗菌药物滥用或导致临床耐药风险增加。

养殖业大量使用抗菌药物这可能是众人皆知的问题,尤其是去年年底闹得沸沸扬扬的肯德基所使用的鸡肉原料抗菌药物含量超标的新闻更是犹如给老百姓上了一堂“养殖课”。我们知道人用抗菌药物多数需要凭处方购买,而兽用抗菌药物则不同了,可以随意购买到。养殖业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究竟有多严重呢?在动物身上使用抗菌药物与人类有关系吗?

最大的消费国:

一半抗菌药物被动物吃了

据一些养殖主告诉记者,给畜禽喂食抗菌药物不但能够治病,还能加速它们的生长。因此,在许多国家的畜牧业中,给猪、牛、鸡等动物喂食抗菌药物是一种普遍的做法,而在中国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及合作者在他们发表的论文中写道:“在中国,为动物治病和为加快生长而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未被监测的,这常常导致其被大量使用。从动物粪便中广泛检出高浓度的抗菌药物残留就说明了这一点。”据他们估计,中国畜牧业中使用的抗菌药物的量至少是美国的四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抗菌药物生产和消费国。(原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肖永红教授在2006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国内生产的21万吨抗菌药物中有9.7万吨用于动物养殖。据业内人士介绍,时隔5年了,我国的抗菌药物生产量一直是高速增长,估计现在已经年产达到40万吨了。

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抗菌药物在养殖业中滥用的严重后果了,不同国家的相关机构纷纷表示要强化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2011年11月,欧盟呼吁成员国确保抗菌药物只能作为处方药,并加强对耐药性病例的追踪和报告。2012年初,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表示要禁止养殖牛、猪、鸡和火鸡的农场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他们表示养殖业中对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过量使用可能造成了某些耐药性菌株的产生,而一旦这些抗菌药物在人体上失效,医生就只能选择那些不太有效或是副作用更大的药物。而根据2012年世界动物健康组织(OIE)的说法,世界上仍有一百多个国家没有相关法规,抗菌药物就像是糖果一样被销售。

在美国,在动物上市销售之前,会有一段“退出时期”,这段时间内不再对动物使用抗菌药物,以便让它们将体内的抗菌药物排空。美国农业部也会检测上市销售的猪肉中是否含有抗菌药物,但很少会发现。

动物“嗑药”,百姓“吃素”

“不要以为吃了以后不会马上死人,这事情就不算大。”肖永红教授表示,抗菌药物虽然不会造成立刻死亡,但是危害很大。肖永红认为,动物滥用抗菌药物造成的危害比瘦肉精大得多,因为瘦肉精只会坑害“一拨人”,而滥用抗菌药物则威胁到人类这个种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养殖业中滥用抗菌药物主要是由于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治病,即畜禽生病时,养殖户购买抗菌药物给畜禽注射或服用;二是防病,即为了预防畜禽生病,在饲料中添加各类抗菌药物;三是不懂,养殖户对畜禽生病该用一些什么抗菌药物,用多少抗菌药物不懂,只能茫目地多用;四是缺乏监管。虽然国家对动物宰杀上市前制定了休药期管理工作制度,但由于宣传不够,很多养殖户不知晓相关规定,或者因为监管不严,让养殖户视若无睹。

也许有人认为,动物滥用抗菌药物反正也只是动物,终究要宰杀的,无所谓,其实在养殖业中滥用抗菌药物,也是人类在给自己间接地使用抗菌药物。这是因为长期饲喂抗菌药物的动物,其生产出的动物产品(肉、蛋、奶等)中必定会有抗菌药物残留,如果人每天食用这些产品,就等于在被动地服用抗菌药物。

近年,我国在超市食用动物肉制品、生乳中均检出过氯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等抗菌药物代谢产物,各种抗菌药物的检出率在50%左右。动物产品中残留的各类抗菌药物对人健康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直接毒性反应 人们长期摄入氨基糖苷类可导致肾毒性和耳毒性;四环素类残留抑制人骨骼和牙齿发育。在我国儿童听力障碍患者中,30%~40%是由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造成的。

过敏反应 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磺胺类等残留食品中,会引起过敏体质人群出荨麻疹、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严重可致人休克。

菌群失调 长期饮用有抗菌药物残留的牛奶会导致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引起腹泻、胃肠炎等疾病。

细菌耐药性增加 人体长期食入含抗菌药物残留的动物产品,会导致人体肠道菌群耐药性逐渐增加,最终导致医疗时使用抗菌药物疗效降低。

致癌、致畸、致突变 如氯霉素能够损伤人肝脏和骨髓造血机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症;喹乙醇、喹恶啉残留有潜在致癌性;呋喃类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此类药物目前已被全面禁止用作饲料添加剂)。

更大忧患在明天

肉类等残留的抗菌药物给人体的健康带来危害,但是在专家看来,与残留在肉中的抗菌药物相比,更具危险性的,是那些散播在环境中的、数量正在增长的耐抗菌药物基因(ARG)。这是因为动物吃下抗菌药物之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大部分都会随粪便排出体外。据估计,中国一年会产生7亿吨动物粪便。这些粪便会被当作肥料施用或是作为堆肥销售,也有可能随河水流走,或是进入地下水。

抗菌药物范文第7篇

答: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病人所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病人的机体状态以及药物的抗菌作用、抗菌谱、选择性和对机体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后,选择最佳的抗菌药物和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如果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而不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除了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病人的健康外,还会产生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它的危害性就更大了,不但会影响用药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一旦产生了耐药菌株,对其感染的治疗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1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什么?

答:其原则通常为,应有效地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合适的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密切注意药物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根据微生物的药敏试验,调整经验用药,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16.临床选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什么?

答: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综合考虑感染的病原体、药物敏感实验和药物的抗菌谱进行选择。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则,即尽量使用抗菌谱窄、老一代的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口服制剂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针剂,肌肉注射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静脉滴注。

17.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是什么?

答:通常的原则是,病原体未明确的严重感染;已应用或考虑应用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机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不易渗透部位的感染,如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慢性难愈的感染,病程较长,病灶不易清除,长期抗菌药物治疗,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时可将各药剂量适当减少。

18.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一般用于哪些疾病?

答: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疾病多为一种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二重感染,以及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发生而需要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疾病。

19.抗菌药物注射剂合理使用的原则是什么?

答:注射剂属处方药。患者使用注射剂须持有医生处方;凡是口服可以有效的就不需注射,能够肌肉注射的就不应静脉注射。必须注射的应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应采用序贯疗法。应严格掌握注射剂量和疗程,如果使用1周无效,应考虑停药或换药。应尽量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出现。

20.哪些情况必须注射给药?

答:一般有以下情况者需注射给药,如吞咽困难,存在明显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或潜在的吸收障碍;口服明显降低生物利用度的药物;没有合适的口服剂型,或者通过口服给药不易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或疾病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要紧急处理等情况。

抗菌药物范文第8篇

抗菌药物是一大组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一大组对细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致病微生物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可以全身应用的药物,其中包括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抗生素,黄连素等中草药和其他抗菌药。

而大家熟悉的碘酊、新洁而美、酒精、硫柳汞等,虽然对细菌等致病微生物也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但其毒性大,不可内服和注射,仅供局部应用,则称为消毒杀菌剂。

磺胺药是人类最早发现、最早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早在1935年德国学者Domagk首先发现红色染料百波多息对链球菌及其他细菌感染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随后,法国的Trefouels等很快证明百波多息在体内分解为氨苯磺胺而显示出抗菌作用。后者很快成为第一个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用于临床治疗,使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产褥热的病死率显著降低,有效地保护了产妇的生命。从此,磺胺药开始了化学合成抗菌药的时代,一系列高效而副作用较少的品种如磺胺嘧啶(SD)、磺胺异唑(SIZ)、磺胺甲基异唑(SMZ)等陆续用于临床。直至1968年,又发现甲氧苄胺(TMP)与磺胺药合用后,对细菌形成核酸(DNA、RNA)的必需物质叶酸的合成起双重阻断作用,从而增强了磺胺的抗菌活性,提高了临床疗效。某些磺胺药及其与TMP的复方药至今还在临床上有效地使用。

1929年,英国学者弗莱明发现污染葡萄球菌培养平皿上的青霉菌能拮抗和溶解球菌菌落,并从青霉菌培养液中获得了青霉素,可是因杂质过多而不能用于人体。1940年Florey与他的同事Chain等继续弗莱明的研究,在相当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地提炼出可用于临床的青霉素结晶,开创了抗生素的“黄金年代”。当时由于青霉素的收率低,产量少,常需从用过药的患者小便中回收青霉素,再供下一位病人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英美联手协作,不断改进工艺,选育良种,使青霉素能大规模生产,抢救医治了无数伤兵员和患者。正是弗莱明、Florey和Chain研制出青霉素,对医学作出的杰出贡献,他们在194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载入了人类的史册。

自青霉素问世后,人类从土壤中不断筛选出新的抗生素,像青霉素一样都是链丝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它们对某些致病微生物均具杀菌、抑菌作用。40年代有了灰黄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多粘菌素、金霉素、新霉素等;50年代有土霉素、制霉菌素、红霉素、四环素、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卡那霉素等,60年代出了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磷霉素等,这些抗生素在防治各种细菌感染和某些传染病上取得优良疗效,挽救了千百万患者的生命,有效地保护了人类的健康,明显延长了人的平均寿命,成为人类保护自己的宝贵财富。

随着对抗生素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对天然抗生素进行分子结构的改造,采取在提取抗生素的基础上以人工化学合成的手段研制出一系列抗菌作用更强,抗菌谱符合临床需要具特殊抗菌效能,或对耐药菌有良好作用的新品种,像半合成青霉素、各代头孢菌素、半合成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新品种、克林霉素等。近30年来,这类抗菌药物对临床各专科大多数常见致病菌包括对许多产β-内酰胺酶、产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产酶菌、耐药菌具良好抗菌效能,因此不仅为治疗难治性感染、危重感染提供了可靠的武器,而且有力地保驾和促进相关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众所周知,抗肿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移植外科,先进材料与器材在医学上的应用使不少不治之症获得了治愈或缓解、延长生命的机会,同时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常使患者免疫功能减退,可导致各种感染。例如严重肝病、肝功能衰竭的晚期患者,过去医生束手无策,现在可选择人工肝、施行肝脏移植等手段争取挽救病人。可是有时手术成功了,但患者要终生使用抗排异的药物,抑制患者抵抗、排斥移植来的肝脏,这类药物同时使患者正常的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导致曲霉等深部真菌和其他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及时正确地选用有效的抗菌药能帮助患者闯过“鬼门关”,赢得第二次生命,可见抗菌药物发展的重要作用。

抗菌药严重滥用加速致病菌耐药

也许由于人们对抗菌药的丰功伟绩过分崇拜,误将抗菌药当作退烧药,长期允许药店、超市自由出售,造成严重的滥用。当然说到滥用抗菌药,人们自然想到医疗机构的众多滥用抗菌药现象,但不能遗忘其他领域还存在更为广泛的滥用。例如,国内农用、兽用抗菌药的管理尚未规范,按理人用的抗菌药不能作兽用、农用。而我国抗菌药的生产力强,原料价格低廉,耐药性通过自然界的生物链自然会影响到人,大大加速了人类致病菌的耐药。

滥用抗菌药会造成哪些危害呢?主要表现为:

1、不该用的也用,未严格掌握适应证。

抗菌药顾名思义,对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有效。可是无论成人或是儿童凡有发热、咽痛考虑有感染时,长期来医生除了给病人用退热药外,常习惯地应用抗菌药,不少病人也会主动要求用抗菌药。其实这类病人大多数是由病毒所致的普通感冒,不必用抗菌药。又如简单的皮脂囊肿摘除小手术担心发生感染,也随意使用抗菌药。这些不仅浪费了药物,而且由于用药把体内对抗菌药敏感的细菌杀死,挑选出耐药菌、真菌,一旦过度的生长繁殖会造成菌群失调或感染,反而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2、一种抗菌药能起效的,偏要用二种,三种药联合。

盲目联合用药如有效,不知哪种起的作用,不敢停用任何一种。如出现不良反应,也不知是哪一种药惹的祸,不知停哪一种。联合用药若不讲究联合的方案,还会因相互作用拮抗,反而减弱了抗菌效果。

3、常用的抗菌药能控制感染不选用。追求用新药。昂贵的药。

选用抗菌药疗效是否满意最基本的原则是对致病菌是否有针对性。例如,第一代头孢菌素对敏感的葡萄球菌作用良好,且优于第二代,更优于第三代头孢,但不少人以为第三代头孢菌素比一代、二代新,价格贵,肯定比一代、二代疗效优,其实恰恰相反。

4、能口服控制的感染注射给药。能注射给药奏效的静脉给药。

有的人错误地认为静脉给药起效快,不论感染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一律静脉给药,这样非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与负担,而且静脉用药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血源感染的风险要大得多。

5、选药缺乏针对性。或剂量太低,疗程过短,使疗效不佳。治疗走弯路。最后总的疗程与费用反而增加。

滥用抗菌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加上治疗疗效下降间接造成的损失无法

估量,这对我们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一个东西部、城市农村差别显著的国家是不得不重视的。是抗菌药就会有“三分毒”。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用药后自然发生的,即使有必须用药的指征,而且用药剂量、途径、疗程全都正确,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人会出现难以避免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同样如此,抗菌药除了一般的消化道反应,皮疹过敏等较轻的、可逆的反应外,某些抗菌药还具有明确的毒性。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致耳毒性,造成重听、耳聋。曾有人作过聋哑人的病因调查,其主要原因为,患者幼年时或在其母亲怀孕时滥用过氯基糖苷类抗生素,造成终生无法挽回的损害。有些抗菌药可分别导致神经精神系统、心脏、肾脏、肝脏、血液系统、骨关节等损害,造成相应的不良反应。有的可致各种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危及人的生命。有的广谱抗菌药会造成人体正常菌群的紊乱,出现新的感染,这些不良反应虽然大多的发生率不高,约百分之几,有的仅为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一旦发生必然会加重病人的痛苦,如雪上加霜,火上加油,还会影响抗感染治疗的顺利进行。正因为抗菌药物最常用,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抗菌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数在所有药物中占首位。

细菌耐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有一重要不同,即药物与人体之间还多了一个“第三者”致病微生物。当抗菌药选择正确,对致病菌针对性发挥抗菌效能,则迅速杀灭了致病菌,疗效满意。但当抗菌药选择不当,或剂量不足,疗程不足,未能杀灭全部致病菌,那残留的细菌已适应一定浓度的抗菌药,被抗菌药选择出的细菌即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如果滥用抗菌药的现象严重,细菌与抗菌药接触机会越多,造成细菌耐药的可能性也越大。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几十年来,已有相当多的细菌对某些抗菌药耐药,不少成为临床治疗上的难题。

例如,青霉素应用后不久就有部分葡萄球菌产生青霉素酶可水解青霉素造成耐药。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耐药葡萄球菌的比例很低,因此青霉素治疗各种葡萄球菌引起的脓疖、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关节炎、肺炎,哪怕是心内膜炎、菌血症、败血症等其疗效相当满意。此后,耐药菌株随青霉素的广泛使用而明显增高,在大城市约占葡萄球菌的80%。不少葡萄球菌感染特别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如手术后的切口等感染必须选用难以被青霉素酶水解的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或林可霉素,头孢菌素等。随之而来又出现了对耐酶青霉素也耐药的葡萄球菌,所谓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呈多重耐药,即对所有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等都耐药。上世,eg80年代初,在上海的大医院里MRS约占葡萄球菌的5%~10%,没过几年迅速增至30%~40%。现在在某些大医院、教学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科、脑外科、血液病科等部门MRS的比例可高达80%,MRS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严重威胁着大手术后、肿瘤化疗、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患者、老年人等有危险因素患者的生命。目前对MRS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很有限,仅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夫西地酸等几个品种,而且有的药物还有较突出的毒副作用或其他缺点。

相类似的耐药菌还有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肠球菌、泛耐药非发酵菌等,其所致感染令临床医师头痛,有效的抗菌药实在有限,且耐药的比例仍在增高,耐药程度也在加重。从上海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中已发现对常用抗菌药都耐药的不动杆菌和绿脓杆菌,虽然其比例低,但这种泛耐药菌仅对毒副作用突出的多粘菌素敏感。说实在的,近几十年人类一直在不停地努力寻找对耐药菌有效的抗菌药,然而开发一个新药的代价极其巨大,需成百上千位高级科技人员奋斗数年或更长时间,耗费数千万上亿美元,可是新药上临床不久就有一些致病菌开始产生耐药,使疗效打折扣。如果我们滥用,更加速耐药率增长,让好端端的一个新抗菌药变成短命鬼。照此下去,有朝一日,面对某种耐药菌,我们手中真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抗菌药,那后果真不堪设想。

合理使用抗菌药

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临床应用包括治疗性与预防性应用两方面。治疗性用药的适应证明确规定为“细菌性感染和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而“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无治疗用药指征。

预防性用药主要有内科、儿科领域和手术预防应用两类。前者的适应证有3条,即“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例如进入流行性脑膜炎的流行区工作可预防用药,有风湿热的患者可注射长效青霉素预防复发等。而“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通常不宜常规预防应用抗菌药。对于手术预防用药则“根据手术野有无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一般清洁一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都可预防用药,如胃肠道、胆道、泌尿生殖道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等。而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抗菌药,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多,重要脏器手术,异物植入术及高龄或免疫缺陷者手术时才考虑预防用药。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针对性用药

感染病原是否明确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的重要前提。国内住院的感染病人中只有20%明确了病原,所以对大多数病例难以做到针对性选用有效的抗菌药。为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的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如肺炎应送痰培养,脑膜炎送脑脊液培养,败血症应送血培养。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临床表现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结合当地细菌的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待培养药敏结果确定后,再对疗效不佳的用药方案进行调整。

3、根据药物的药理特点选择用药

不同的抗菌药具有不同的抗菌谱、抗菌活性以及在人体内不同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特点。选用的抗菌药物不仅要求对致病菌的抗菌作用强,而且应在感染的部位能达到足够有效的浓度,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良好的疗效。例如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虽然链霉素可以治疗结核,但药物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使感染的脑膜、脑脊液中的药物低于有效浓度,此时应尽量选用既具有抗结核作用,又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的异菸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品种。此外,我们还应尽量选择对患者安全的品种,如治疗尿道感染的抗菌药不少,但患者若是位孕妇,那得避免使用对腹中胎儿可能有影响的药物,有效而安全的品种有阿莫西

林、磷霉素等。

4、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

对于同一种感染,但致病菌种类不同,感染的程度不同,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不同,则选用抗菌药包括用药剂量、途径、次数、疗程及是否联合用药等都有所不同。

例如治疗肺炎,除考虑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支原体、真菌等不同病原引起的肺炎应选用相应的有效抗菌药物外,严重的病例需静脉给药,轻症肺炎则可注射给药,甚至可口服给药,应该纠正“凡抗菌药都静滴”的错误做法。各种药物都有规定的常用剂量范围,严重的感染或药物难以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当然剂量宜大,至治疗剂量的上限;而治疗膀胱炎,大多数的抗菌药在尿液中的浓度远远高于最低有效浓度,常给小剂量,取治疗剂量下限即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抗菌药时,通常一天的剂量宜分次给药,以保证良好的疗效;而使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可一天给药一次,除非感染较重,也可一日分次给药。疗程不足会引起感染反复,而疗程过长则浪费药品,增加病人痛苦及负担,还易造成毒副作用,故应由主管医师按不同感染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宜用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严重感染、特殊感染的疗程较长,以保证彻底治愈,避免复发。

联合用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单一药物能有效治疗时,不需联合用药,这是原则。否则起效不知哪个药起作用,出现不良反应不知停用哪个药。仅在单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或致病菌不明的严重感染、免疫功能缺陷的严重感染,或容易产生细菌耐药的长程治疗(如结核病),或通过联合用药可减少毒性明显的抗菌药剂量时,才慎重考虑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方案尽可能争取达到1加1大于2的协同作用,因此应由有一定经验的医师来决定。

5、应考虑特殊人群应用抗菌药的特殊性

遇到老年人,新生儿与小儿、孕妇、授乳妇等特殊生理状况的人群,以及肾功能减退、肝功能减退、免疫功能缺陷者等特殊病理状况的人群,需特别考虑他们的特殊性。

老年患者宜选择低毒的杀菌剂。 避免选用毒性明显的品种如氨基糖苷类。考虑老人肾功能生理性减退的因素,抗菌药的剂量通常为正常剂量的2/3~1/2。

新生儿与儿童通常避免使用或不使用毒性大、影响生长发育的抗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喹诺酮类、磺胺、呋喃类等。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但必须按体重甚至按日龄体重严格计算剂量。

孕妇应选用毒性低、对母子无明显影响、不致畸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哺乳妇在应用抗菌药时,均宜暂停哺乳,以免乳汁中的抗菌药对乳儿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