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抗真菌药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真菌 药敏试验 耐药性
近年来,由于各种广谱抗菌药物、免疫制剂的广泛使用,院内感染和各种侵袭性治疗的广泛应用,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呈上升趋势,通过对188株临床分离出的4种假丝酵母菌属耐药性的分析,对于抗感染治疗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将本院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鉴定分离出的188例假丝酵母菌进行耐药性、种类及在各类标本中分布的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本院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收集的不同标本中鉴定分离出的假丝酵母菌,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菌株,共188例。
1.2 仪器与试剂
1.2.1试剂 真菌鉴定药敏板条及配套试剂由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沙保弱培养基由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四种质控菌株:白色假丝酵母菌ATCC90028、热带假丝酵母菌ATCC750、光滑假丝酵母菌ATCC90030和克柔假丝酵母菌ATCC6258,购自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
1.2.2 仪器 DL-96Ⅱ细菌测定仪、光电浊度仪及自动加样仪由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的方法进行标本的接种、培养、分离及鉴定。样本接种在沙保弱培养基上,培养后挑选可疑菌落分纯,然后使用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真菌鉴定药敏板条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188 株念珠菌的分布情况 从各类患者的标本中鉴定分离出的188例酵母样真菌主要来自痰液(71.3%)、其次为尿液(17.0%),第三位是引流液(5.3%),第四位是胸腹水(4.3%),第五位是血液(2.1%)假丝酵母菌属种类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66.0%)、热带假丝酵母菌(14.8%)、光滑假丝酵母菌(9.6%)和克柔假丝酵母菌(9.6%)。见表1。药敏结果显示(见表2),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耐药率较低(0.0%~1.1%),敏感性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为(0.0%~79.5%),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为(11.1~74.4%),与文献报告资料比较耐药率有明显升高,故临床在用氟康唑时应考虑其耐药性。
3 讨 论
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多为医院感染,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各种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制剂的广泛使用,导管技术和介入性手术等治疗手段的开展,使人体各部位正常菌群及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抑制,为真菌入侵机体开辟了通道而导致感染,深部真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深部真菌感染预后差,病死率高。我院真菌感染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分离率最高(66.0%),其余依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4.8%)、光滑假丝母酵菌(9.6%)和克柔假丝酵母菌(9.6%),白色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其致病机制可能与其对宿主细胞有很强的黏附性相关,白色假丝酵母菌的这种侵袭和自我保护能力,促其成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主要菌种。
在所有抗真菌药物中,伊曲康唑的耐药性为79.5―92.6%,氟康唑耐药性达到58.5---74%,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耐药性最低(0_1.1%),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在治疗真菌感染上有很好的抗菌活性,是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氟康唑为氟代三唑类代表性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细胞膜必要成分麦角甾醇合成受阻,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抑制其生长繁殖,其具有抗真菌谱广,对人体副作用小、口服吸收好等优点,但白色假丝酵母菌念对该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随着氟康唑在临床上的长期大量使用,其耐药性逐年递增。白色假丝母菌酵对两性霉素B耐药性低,可能与其毒性大,不良反应多有关。5―氟胞嘧啶单用时真菌易对其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应注意。对深部真菌的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尤其是克柔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性,若盲目经验性的广泛使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更易造成耐药菌株在临床的播散和流行,增加治疗难度。近年来伏立康唑在临床的应用中发现其对耐氟康唑的克柔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株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从统计数据中看到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耐药率为11.1%~65.2%,而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其的耐药率为23.7%,与文献报道一致。近年来伊曲康唑的广泛应用,其耐药率也在不断升高,统计表明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为92.6%,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其的耐药率达到11.1%~79.5%。统计数据中,188株白色假丝酵母菌未发现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菌株,对5--氟胞嘧啶耐药的菌株只有一株,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两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其与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及磷脂结合,造成膜通透性改变,胞内重要物质外漏,从而抑制真菌生长;由于其较强的毒副作用而在临床上使用受限。
深部真菌已成为临床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引起的感染逐年增加。现阶段临床上使用的药物种类少且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真菌的耐药性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祥红,董梅,孙红宁,等.328株念珠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 志,2009,4(5):288-290
一名25岁的已婚女性,因不明原因肝损伤前来看我的门诊。此前,她已看过多名肝病或感染病科医生,做过各种肝病相关检查,排除了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遗传代谢性肝病等。有医生曾考虑过药物性肝损害,但均因“缺乏证据”而未确定,多名医生建议肝穿刺病理活检。我详细问诊并阅读所有检验单和影像资料后,追问她半年内的用药史,她略显尴尬地说道:我是乙肝小三阳患者。大约在5个月前,也就是在我结婚后一个月,因真菌性阴道炎反复发作,我曾经口服过氟康唑。”听完她的话,我诊断她为抗真菌药物性肝损伤,并按照药物性肝损伤处理原则实施保肝治疗.三个月后,患者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大类。目前,治疗真菌感染多采用局部用药、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真菌药等方法。由于局部涂布药物剂量不大,吸收到血液中的药物剂量较小,故局部使用抗真菌药所致肝损伤并不常见。但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真菌药后,致肝损伤的风险较大,潜伏期较长。
抗真菌药:为何特别“亲睐”肝脏
抗真菌药的种类有限,但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均有肝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引起肝衰竭。那么,为何抗真菌药如此亲睐肝脏呢?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药物性肝损伤分为直接毒性和间接损伤。所谓直接毒性,就是药物直接伤害肝细胞或胆管细胞,其程度与药物的剂量呈正比;间接毒性是指药物通过免疫或药物代谢酶的异常而致肝损伤。
绝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只在特异体质的人群中发生,与免疫损伤有关;大多数药物在肝脏代谢,而肝脏是合成药物代谢酶P450的主要器官,因此,无论是肝脏本身疾病导致P450的异常,或是药物干扰了P450的活性,都会导致用药后肝脏损伤。抗真菌药大多会干扰甚至严重干扰肝脏P450的活性,这是其容易导致肝损害的主要机制,也是抗真菌药比其他药物更容易出现肝脏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
口服抗真菌药:注意监测肝功能
患者在院外使用抗真菌药大多是针对浅表真菌感染的,涂布用药较多。如果需要口服抗真菌药,建议大家一定要注意监测肝功能,尤其是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恰当使用保肝药。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在使用抗真菌药前,均需常规使用保肝药。
目前认为,以下情况建议预防性使用保肝药:①肝脏病史明确,甚至比较严重,比如肝硬化患者;②使用抗真菌药时间较长,或合并使用两种以上抗真菌药者;③患者全身情况较差,或伴有其他慢性疾病者,抗真菌药治疗后发生肝损伤可能性较大;④过去有药物性肝炎病史者;⑤过敏体质者,如患哮喘和过敏性皮炎、鼻炎等。一般地说,药物性肝损伤虽然属于急性病,但恢复时间可能会较长。
临床常用抗真菌药不良反应举例
1.多烯类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等,后两种抗真菌药副作用较大,已很少用于口服。两性霉素B是抗真菌常用药,该药主要和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肾毒性,但也会导致肝损伤。
2.吡咯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等,这类药物主要针对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隐球菌感染等,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具备多种剂型(静脉、口服、外涂、栓剂等),导致的肝损伤最多。
3.棘白菌素类: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安妮芬净等,这类药物上市较晚,价格较昂贵,应用尚不多,主要用于白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的治疗,尤其是耐其他抗真菌药后的治疗,但对隐球菌感染无治疗作用。这类药物也有肝肾毒性,比较而言,副作用要小一些。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力下降人群增多,临床上深部真菌感染,尤其是肺部真菌病明显增加。因此,提高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水平及对病原的认识,优化使用抗真菌药物是防治真菌感染的有效手段。
常见肺部致病性真菌
按照真菌的致病性不同,可将真菌病分为原发性真菌病和条件致病性真菌病。引起原发性真菌病的主要病原体有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我国南部地区有马尔尼菲青霉菌分布。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新型隐球菌、接合菌。目前约10%的医院内感染是由真菌引起。
念珠菌属:目前已经分离到17种可引起感染的念珠菌,而其中90%以上的侵袭性感染是由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引起。随着吡咯类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白色念珠菌病的比例有所减少,对吡咯类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葡萄牙念珠菌有增多的趋势[1]。念珠菌属是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最主病原菌。凭多次痰培养或经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来诊断念珠菌感染不可靠,所以肺部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可能存在明显高估。
曲霉菌属:曲霉是系统性真菌感染的第二大常见病原体,一般经鼻吸入进入肺部,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引起侵袭性鼻窦炎或肺炎。
新型隐球菌: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是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大多由呼吸道传入,在肺部引起炎症,或隐性传染,也可经皮肤及肠道传入。
接合菌:导致人体致病的主要是接合菌纲中的毛霉目和虫霉目,又以毛霉目中的毛霉属、根霉属、根毛霉属为主,所以接合菌病也称毛霉菌病。肺毛霉菌病有少数报告病例,病情进展迅速,病死高。
肺孢子菌:长期以来肺孢子菌一直被划为原虫,DNA研究证实肺孢子菌更接近于真菌。肺孢子菌在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目前的诊断主要依靠诱导痰或BALF直接镜检。
抗真菌药物治疗进展
多烯类: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在临床上应用以有40余年,但仍然是一类重要的抗真菌药物,也是评价新抗真菌药物的标准对照药物。两性霉素B抗菌谱广,对曲霉菌、毛霉菌、念珠菌、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均具有抗菌活性。但其不良反应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故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应运而生。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与两性霉素B在疗效方面相当。两性霉素B脂质体3mg/(kg・日)相当于两性霉素B1mg/(kg・日)。
吡咯类:①咪唑类:代表药物有克霉唑、酮康唑、咪康唑和益康唑等;②三唑类衍生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拉夫康唑以及泊沙康唑等。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滑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对光滑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活性较差,对酵母菌以外的其他真菌基本无抗菌活性。氟康唑可用来治疗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球孢子菌病等。伊曲康唑对酵母菌、曲霉菌和组织胞浆菌的抗菌活性较好,对接合菌无效。可以用来治疗如念珠菌、曲菌病等深部真菌感染。另外,伊曲康唑还可以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真菌感染的预防。伏立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多种曲霉菌和所有念珠菌,均具有较强的活性。伏立康唑在体外对其他致病性真菌也有杀菌作用,但对接合菌(如毛霉菌等)无抗菌活性。伏立康唑目前已经被多个国家所制定的真菌治疗指南推荐作为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的首选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视觉障碍。泊沙康唑为从伊曲康唑结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广谱抗真菌药物,泊沙康唑对念珠菌属、曲霉菌属、暗色丝孢菌、接合菌等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泊沙康唑对大多数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要优于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泊沙康唑对曲霉菌的活性与两性菌素相似,但对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及耐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念珠菌作用较差。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泊沙康唑在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及延长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存活率方面治疗优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2]。由于泊沙康唑只有口服制剂,因此严重限制了其在重症患者的应用。拉夫康唑对念珠菌包括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新生隐球菌、曲霉菌等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接合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拉夫康唑对念珠菌的活性强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并且对氟康唑耐药的白色念珠菌以及克柔念珠菌等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由于所有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均作用于相同的分子靶位,因此,病原菌可能对多种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出现交叉耐药性。
嘧啶类:5-氟胞嘧啶是胸腺嘧啶合成酶抑制剂,抗菌谱较窄,主要作用于念珠菌、隐球菌核曲霉菌的敏感株。但单用时极易发生耐药现象,与两性霉素B或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合用可减少耐药的发生,故临床常与两性霉素B联合应用治疗隐球菌感染或其他全身性真菌感染。
棘白菌素类:棘白菌素类是近年来新上市的一类抗真菌药物,为β-(1,3)-D-葡聚糖合成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主要破坏真菌细胞壁糖苷合成,为杀菌剂。目前有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3个品种。卡泊芬净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对其他念珠菌,如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的抗菌活性也明显优于吡咯类抗真菌药和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B相似。2008年美国感染病学会制定的指南中,推荐卡泊芬净作为治疗念珠菌血症的首选。卡泊芬净对烟曲霉、黄曲霉、土曲霉和黑曲霉等曲霉菌属也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隐球菌对卡泊芬净天然耐药,对接合菌和镰刀菌属也无效。该类药物与吡咯类无交叉耐药性,与其他抗真菌药物作用靶位不同,故同其他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可能有协同作用。该类药物安全性高,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对肝脏P450酶也没有影
响。因此,卡泊芬净被推荐用于治疗对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耐受或耐药,而且为确诊或高度疑诊侵袭性曲霉菌病的患者。米卡芬净对大部分的念珠菌和曲霉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同时对吡咯类和两性霉素B耐药的菌株也有抑菌作用,对新型隐球菌和镰刀菌无抗菌活性。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顽固的真菌感染以及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另外,对儿童也可使用。阿尼芬净具有广谱的抗真菌谱,对念珠菌具有极高的抗菌活性,对其他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滑念珠菌核曲霉菌以及对两性霉素耐药的葡萄牙假丝酵母菌也具有良好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念珠菌感染以及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曲霉菌病。
讨 论
面对细菌耐药现象愈演愈烈的今天,真菌也将出现类似的局面。因此,合理使用现有的抗真菌药,提高真菌感染的诊断水平,不断开发新型抗真菌药,才能有效的控制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hepiali)为天然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中分离到的内寄生菌,其菌丝体发酵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降血脂、止咳祛痰、镇静、解痉等[1]。蝙蝠蛾拟青霉(P.hepiali)已列入卫生部(2001)84号文件《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目前,已实现蝙蝠蛾拟青霉(P.hepiali)发酵法生产菌丝体作为冬虫夏草药材的替代药品或保健品[2]。2010年新版GMP实施后,为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于2011年9月了《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生产企业进行保健食品产品申报时,应遵循:“菌丝体原料、益生菌类原料和藻类原料采购应当索取菌株或品种鉴定报告、稳定性报告和不含耐药因子的证明材料。”其中,药敏试验的要求是从微生物菌种或其代谢产物的食用安全方面考虑,以避免外源耐药因子带入体内而引起耐药性。然而,对于产孢丝状真菌的药敏检测,尤其是应用于保健食品产业的产孢丝状真菌,目前国内缺乏相关的检测方法、标准及检测机构,本文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M38-A2《肉汤稀释法抗真菌药敏试验参考方案》[3]对蝙蝠蛾拟青霉(P.hepiali)进行了药敏检测,期望为相关检测方法及标准的建立提供部分技术依据,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保健食品生产企业。
1材料
1.1试验菌株蝙蝠蛾拟青霉(P.hepiali),由山东优福虫草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质控菌株滑假丝酵母(Candidaparapsilosis)AS2.1846T=ATCC22019T,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1.3抗真菌药物试验所用6种抗真菌药物,均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配制成储存液置20°C备用,相关信息见表1。
1.4培养基及试剂RPMI-1640液体培养基(含谷氨酰胺,不含碳酸氢盐,含酚红作为pH值指示剂),购自美国ThermoFisher公司;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购自北京陆桥技术责任有限公司;三氮吗啉丙磺酸(MOPS),购自美国Amresco公司;96孔灭菌酶标板购自美国Costar公司。
2方法
2.1微量药敏板制备抗真菌药物按照使用说明操作,直接或80°C干燥至恒重后,称量0.0160g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环吡酮胺,分别溶于10.0mLDSMO中,配制成1600mg/L的存储液,称量0.0512g5-氟胞嘧啶、氟康唑,分别溶于10.0mL无菌蒸馏水中,配制成5120mg/L的存储液,置20°C储存备用。用DMSO将非水溶性药物储存液按1:50稀释至2倍终浓度,即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环吡酮胺为32mg/L,用RPMI-1640液体培养基(以终浓度为0.165mol/L的MOPS为缓冲液,25°C调节pH7.0)将水溶性药物储存液按1:40稀释至2倍终浓度,即5-氟胞嘧啶、氟康唑为128mg/L。取无菌96孔酶标板,在第1孔加入稀释后的抗真菌药物200μL,第212孔加入RPMI-1640培养基100μL。从第1孔吸取100μL药液加入第2孔,充分混匀后吸取100μL加入第3孔,依次做倍比稀释至第12孔,第12孔的药液混匀后吸取100μL弃去。配置好的药敏板从第1孔至第12孔药物浓度由高到底为320.0156mg/L或1280.0625mg/L。另设空白对照及未加药物的生长对照,非水溶性药物对照中加入1μLDSMO。
2.2供试菌株孢子悬液制备将供试菌株蝙蝠蛾拟青霉(P.hepiali)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25°C培养710d,用1mL无菌0.85%生理盐水冲洗孢子,转入无菌试管,静置5min,取上部均质孢子悬液于另一无菌试管,涡旋振荡15s,用分光光度计校正孢子悬液浓度至(0.45.0)×104CFU/mL(波长530nm时,OD值为0.090.13)。
2.3孢子悬液浓度质控验证将蝙蝠蛾拟青霉(P.hepiali)孢子悬液梯度稀释后,取0.01mL涂布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上,25°C28°C培养15d,菌落计数以验证孢子悬液浓度。
2.4接种在96孔板的112列孔每孔加入100μL的孢子悬液,25°C静置培养,48h后观察结果。
2.5MIC(最低抑菌浓度)值判读伊曲康唑、伏立康唑MIC值为肉眼观察100%抑制生长的药物浓度;环吡酮胺MIC值为肉眼观察80%及以上抑制生长的药物浓度;氟康唑、酮康唑MIC值为肉眼观察50%及以上抑制生长的药物浓度;5-氟胞嘧啶没有规定,暂定MIC值为肉眼观察50%及以上抑制生长的药物浓度[45]。试验菌株均做2次重复,试验结果由至少2人共同判读,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3结果
3.1方法质控6种抗真菌药物对质控菌株滑假丝酵母(C.parapsilosis)ATCC22019T的MIC值检测结果见表2,质控菌株MIC检测值均在参考范围之内,表明实验操作及结果可信。
3.2接种量经分光光度计测定,试验菌株蝙蝠蛾拟青霉(P.hepiali)孢子悬液在波长530nm时OD值为0.09,经平皿菌落计数验证,孢子悬液浓度为1.1×104CFU/mL,两者结果相互吻合。3.3MIC值判读6种抗真菌药物对蝙蝠蛾拟青霉(P.hepiali)的MIC值检测结果见图1,试验菌株除5-氟胞嘧啶外,其他药物MIC值拐点均落于设定的药物浓度范围之内,5-氟胞嘧啶根据判读标准MIC值为≥128mg/L。图2给出了蝙蝠蛾拟青霉(P.hepiali)在微量药敏板上25°C培养48h后的生长照片,直观地显示了供试菌株的生长情况,由于菌株生长代谢产酸,可以明显看出含酚红作为pH值指示剂的生长孔颜色变黄。CLSIM100-S21《抗微生物药敏试验参考方案21版》中规定了纸片扩散法及最低抑菌浓度稀释法对各类细菌的敏感(Sensitive)、中介(Intermediate)、抗性(Resistant)药敏判别标准;CLSIM27-A3《酵母的肉汤稀释法抗真菌药敏试验参考方案》中规定了假丝酵母属(Candidaspp.)及部分真菌的敏感(Sensitive)、剂量依赖型敏感(Sensitive-dosedependent)、中介(Intermediate)、抗性(Resistant)药敏判别标准。对于产孢丝状真菌,由于研究进展较缓慢,研究菌株的试验数据量较少,目前CLSI还未提出判别标准,仅对临床常用的几种药物给出了建议判别标准,但根据M38-A2方法可以得到相关MIC值,MIC值对于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能描述也是重要的指征,并为今后判别标准的提出积累试验数据。本试验参照M38-A2方案步骤对试验菌株进行2次重复试验,所得MIC值结果基本相同,验证了M38-A2方案对于产孢丝状真菌药敏性能检测的可行性。CLSIM38-A2规定的培养温度为35°C,该培养条件可以促进产孢,但对于少数菌株培养条件可能存在差异,如供试菌株蝙蝠蛾拟青霉(P.hepiali)在CLSI标准所述的35°C不生长,因此本试验采用25°C进行培养及药敏测试。另外,MIC值拐点的判读应以抑制菌体生长的最低浓度为标准,不应以pH值指示剂颜色的改变为标准,因为有些菌株伴随着代谢产酸带来的颜色改变,而另外一些代谢不产酸的菌株就不会发生颜色改变。
1.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2.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
3.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要] 真菌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真菌的增加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真菌生物膜的发现和其在真菌耐药性中发挥的作用引起学者广泛的重视,真菌生物膜耐药与防治研究不断进入新领域。该文旨在阐明真菌生物膜的重要性,从生物膜的胞外机制、外排泵基因表达以及药物靶点的基因变异几个方面来阐述真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总结真菌生物膜病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真菌;生物膜;耐药机制
[中图分类号] R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c)-0197-02
由于临床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治疗、内置医疗器材治疗、放化疗以及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流行使得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效率低下的诊断方法和不恰当的初始抗真菌治疗使真菌感染死亡率高达45%[1]。真菌感染分离的真菌性病原微中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所占比例55%以上,甚至有报道高达66.7%[2-3],真菌耐药性发生是临床抗真菌治疗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已证实病原真菌生物膜的形成是真菌产生耐药性重要因素之一[4],临床上大约有65%的感染与微生物在组织、器官或医疗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膜有关。该文从常见致病菌生物膜的形成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生物膜可能的耐药机制以及真菌生物膜病的防治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当前临床对真菌生物膜耐药机制与防治研究进展。
1 生物膜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1.1 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是真菌形成菌落的生存方式,Chandra等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生物膜(biofilm)是微生物群落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一种可黏附组织表面由其自身产生的细胞外聚合物基质(ECM)包裹的三维结构菌细胞群体,对生物膜形成过程分进行详细观察后将其形成过程分为早、中、晚3 个阶段[5-6]。
1.2 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
生物膜的形成受包括宿主的免疫状态、营养成分、药物以及生长环境的物理、化学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孙秋宁等研究发现血清及组织液有增加念珠菌粘附于生物材料表面的作用,能够明显增加生物膜念珠菌活性,可以促进生物膜形成[7]。
早在2002年就有研究报道白色念珠菌可以分泌一种容量感应分子法尼醇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生成菌丝从而控制细胞增殖避免过量细胞造成的营养竞争, 同时促使菌体游离形成新生物膜,在生物膜形成中起重要作用[8]。
2 生物膜的耐药机制
2.1 生物膜的屏障作用
细胞外聚合物基质(ECM)是组成生物被膜结构的基质物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成分组成。 碳水化合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β-1,3葡聚糖由位于细胞膜中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合成,β-1,3葡聚糖能螯合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被称为“药物海绵”,能够吸附大量抗真菌药物从而延迟药物渗入起到物理屏障作用,是白念珠菌生物膜耐药的重要原因[9]。
2.2 生物膜外排泵基因及相关表达
真菌基因组研究证实真菌基因组中转运蛋白编码基因所表达的蛋白产物中ATP 结合盒(ABC)转运蛋白超家族和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FS)是真菌主要转运蛋白超家族。ABC 转运蛋白超家族是一种ATP 结合型转运蛋白包括五个蛋白家族,是主要外排蛋白,被命名为多药耐药家族(MDR)、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家族(MRP)和多效性耐药家族(PDRI)的3个蛋白家族与胞内毒性物质的外排密切相关[10]。MFS 转运蛋白其中两个家族,与外排毒性物质功能相关。ABC和MFS的高表达可引起多种抗真菌药特别是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交叉耐药[11]。Mukherjee 等通过建立基因缺失的菌株模型和检测药物外排泵的功能实验证实外排泵仅在生物膜形成早期在相关耐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12]。
2.3 药物靶点基因变异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理大致可分为3种:①与真菌细胞膜成分结合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如多烯类;②抑制关键酶活性,阻止细胞壁或细胞膜成分合成,如烯丙胺类、氮唑类和棘白菌素类;③干扰有丝分裂和DNA合成,如嘧啶类、抗生素类。临床常见感染性真菌对多烯类药物如两性霉素B耐药非常罕见,耐药性研究较少,学术界普遍认为真菌对多烯类药物内要可能存在3种假说[13-14]:①两性霉素B穿过真菌细胞壁通路发生改变;②细胞膜中脂类发生改变,两性霉素B与细胞膜结合机率降低了;③真菌细胞对两性霉素B药物作用敏感性降低。有文献报道通过体外诱导使ERG3基因突变使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合成障碍导致两性霉素B耐药[15]。平滑假丝酵母CgERG6基因的突变促进假菌丝的生长是平滑假丝酵母耐药株对多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原因。临床分离的烯丙胺类耐药菌株较少,对耐药株的角鲨烯环氧化酶编码基因(SE)进行测序分析发现1个氨基酸L393F突变,可能是其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氮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原因是编码其作用靶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的ERG11基因变异或过度表达。棘白菌素类是由于编码β-(1,3)-D-葡聚糖合成酶的FKS1和/或FKS2基因点突变,导致真菌对脂肽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降低。
真菌对氟胞嘧啶原发性耐药很低(<2%),继发性耐药依赖与嘧啶药物作用不同靶酶的失活:①真菌通过编码胞嘧啶通透酶的基因fcy2点突变,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细胞内药物积累。②编码胞嘧啶脱氨酶基因fcy1或编码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fur1的点突变也可以导致获得性氟胞嘧啶耐药。这些酶催化5-氟胞嘧啶转化为5-氟尿苷一磷酸,使药物反起作用。最常见的获得性耐药氟胞嘧啶是基于fur1基因点突变。
3 真菌生物膜病的防治
3.1 传统药物防治
采取联合使用药物的治疗策略,例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氟胞嘧啶与氟康唑,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卡泊芬净与脂质体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与氟康唑等的联合用药,使药物协同抗菌作用发挥疗效。
开发抗真菌药物的新剂型,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体,伊曲康唑,和β-环糊精伊曲康唑等新剂型,药物新机型对真菌生物膜作用明显但作用机理尚不清楚。
3.2 新药物开发
3.2.1 天然植物提取 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分子,精油的主要成分是植物提取物,其对不同微生物的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在这方面萜烯、香芹酚、香叶醇、和麝香草酚在白色念珠菌感染医疗设备的防治中的作用已被证实。另外,萜类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抗白念珠菌酵母和菌丝形式生长活性且对HeLa细胞无毒。因此,在不久的将来萜类化合物可能不仅作为一种抗真菌药物单独使用还可以协同常规药物如氟康唑用于抗真菌治疗。钟罗枫等人通过体外培养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在生物膜生成不同阶段给予紫檀芪证实其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3.2.2 人工合成 菌药物的第2个来源包括非聚合合成剂,可分为四组。第1组是一类以N,N-二甲双胍复合物为基础的化学制品,由于这些化合物显示出较低的细胞毒性,因此可作为潜在的广谱抗生素。第2组是一类传统抗真菌药物结构的衍生化合物,其中一些比原来的结构有着更好的抗菌作用。第3组是由合成的肽类物质组成的,即“人乳铁蛋白衍生肽”,其在临床前期试验和临床试验有着很好的耐受性。最后一组是半合成天然产物的衍生物,如棘白菌素衍生物,米卡芬净钠,阿尼芬净,乙酸卡泊芬净和纽莫康定。这些改进的药物在某些性能上优于初始的天然产物。可惜的是,棘白菌素衍生物的口服给药时吸收差,因此仅用于静脉注射。在白色念珠菌的治疗上,一种可以与醋酸卡泊芬净媲美的天然的抗真菌成分已经分离出来。这种成分被命名为绿原酸拟肽,是一种新的抑制(1,3)-β-D-葡聚糖合成酶的三萜糖苷。从绿原酸拟肽衍生的几种合成产品,目前正在开发中,以优化在体内的抗真菌活性和口服疗效。
3.3 中草药应用
在抗真菌治疗中传统中药不良反应小、标本兼治的优势逐步显现出来,具有独特的抗菌机制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汪长中等人通过制作念珠菌的生物膜, 不同生长时期给予中药,发现穿心莲内醋、黄芩苷对的生物膜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许颖等人研究发现五倍子煎液对初期阶段的白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抑制作用。目前已发现近300种中草药如姜黄油、山苍子油、大蒜、太子参、白术、黄茂、土模皮、大黄等具有较强的抗真菌的作用,并能有效抑制菌的生物膜形成。
4 结语
虽然随着真菌生物膜形成机理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学者不断发现新的抗真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但是由于体内外的差异性和耐药性菌株的不断出现,临床在真菌感染的防治任然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Wisplinghoff H,Bischoff T,Tallent,et al.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US hospitals: analysis of 24,179 cases from a prospective nationwide surveillance study[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4,39:309–317.
[2] 冯文莉,杨静,奚志琴,等.3年间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1030-1033.
[3] 李文波,刘丽华,张玉娟,等. 2010~2012年医院感染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8):2409-2410,2412.
[4] Ramage G,Mowat E,Jones B,et al.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fungal biofilms[J].Crit Rev Microbiol,2009,35(4):340-355.
[5] Chandra J,Kuhn DM,Mukherjee PK,et al.Biofilm formation by the fungal pathogen Candida albicans:development,architecture,and drug resis tance[J].J Bacteriol,2001,183(18):5385-5394.
[6] 李丽娟,陈伟,许辉,等.曲霉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2):93-97.
[7] 孙秋宁,方凯.念珠菌生物膜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4):385-388.
[8] 王聪,白丽.真菌生物膜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5(3):218-220.
[9] Nett JE,Sanchez H,Cain MT,et al.Genetic basis of Candida biofilmresistance due to drug-sequestering matrix glucan[J].J Infect Dis 2010,202(1):171-175.
[10] Gbelska Y,Krijger JJ,Breunig KD.Evolution of gene families:the multidrug resistance transporter genes in five related yeast species[J].FEMS Yeast Res,2006,6(3):345-355.
[11] 廖勇,敖俊红,杨蓉娅.病原真菌外排转运蛋白与真菌耐药的研究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1,4(4):215-218.
[12] Mukherjee PK,Chandra J,Kuhn DM,et al.Mechanism of fluconazole resistance in Candida albicans biofilms:phases pecific role of efflux pumps and membrane sterols[J].Infect Immun,2003,71(8):4333-4340.
[13] Andre B.Antibacterials and antifungals[M].Antimicrobiol agents,Washington DC:ASM Press,2005:1265.
[14] 崔宇慧,唐建国.真菌对临床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10):733-737.
39岁的李师傅是一名建筑工人,经常性脚底干燥、脱皮,到冬天,他的皮肤还会出现皲裂,且伴有疼痛,到医院就诊后,医生诊断为“足癣角化过度型”,也给他配了抗真菌制剂“兰美抒软膏”治疗。可惜的是,他并未按医嘱使用药物,而是稍有好转即自行停药,结果他的症状反复发作数年,足癣一直末彻底治愈。
“足癣”,俗称“脚气”“烂脚丫”“香港脚”,是皮肤癣中最常见的癣病。在我国,足癣发病率很高,据上海市11万人皮肤病调查显示,有36.76%的人罹患足癣,而且每个人的临床表现并不相同,是否遵从医嘱治疗结果亦不相同。
足癣复发三大原因
有些患者问医生,足癣年年治,年年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的确,在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有超过50%的是足癣复发患者。究其复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原因一 认为足癣不是病,只要自己买药擦擦就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足癣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在症状严重时可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如丹毒、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癣菌疹等,足癣还具有传染性,能够自身传播,如传染到手引起手癣,传染到指甲引起灰指甲,或传染给朋友、家人等。如果患者还患有糖尿病、肿瘤等,足癣反复发作,还容易产生并发症。
原因二 认为足癣治也治不彻底,无法根治。有的患者认为,“反正足癣治也治不彻底,用不用药都一样”。这也是错误的,事实上,足癣是完全可以根治的。足癣治疗不彻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患者长期以来不合理、不规范治疗造成的。如有的患者在涂抹药物时,往往只涂在病灶处,而一些潜在无表现的病灶被遗漏,只要条件许可,这些病灶就会“春风吹又生”,死灰复燃。
原因三 症状一减轻或消失,马上停药。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很难坚持用药,症状一减轻或消失就停药,但此时真菌并没有被彻底杀死,在很短时间内只要条件适宜,就会重新生长,导致复发。专家指出,治疗足癣的外用药一般要求每天两次,连用4~6周以上才能见效。而调查显示,57%的患者用药坚持不到7天时间;82.5%的患者使用外用药物每日涂抹两次坚持不到14天时间。
联合用药效果佳
那么,如何用药才能彻底治愈足癣,使其不复发呢?目前,市场上治疗足癣的药物主要有外用抗真菌药和口服抗真菌药两种。口服抗真菌药主要经过肝脏及肾脏代谢,所以,肝功能不全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外用抗真菌药有很多种,效果一般都不错,如医院自制的酮康唑霜、苯甲酸醇液和水杨酸软膏等,市售的皮康王(复方酮康唑)软膏,达克宁软膏、兰美抒乳剂、派瑞松乳膏、丁克软膏、布替萘酚软膏、孚琪乳膏等。目前,最为广大患者接受的仍然是外用抗真菌药。
【关键词】 口腔念珠菌病 诊断 治疗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一条件致病性真菌中主要一属,主要是念珠菌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内脏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可为原发性但大部分为继发性感染,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深部真菌病之一。口腔念珠菌病是念珠菌属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大量应用,放射治疗、器官移植、导管插管技术的广泛进行,特别是艾滋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造成机体及口腔内菌群失调、免疫功能降低,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患病率增加了3~5倍,现在,口腔念珠菌病已成为口腔黏膜病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
一、诊断
由于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数为非特异性的,且健康人有带菌状态。因此,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查、免疫学和生化检查,部分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综合分析十分重要。
1.病损区及义齿组织面涂片检查
(1)直接镜检:直接刮取病损区或义齿组织面组织,进行涂片,加10%KOH并轻微加热涂片溶解角质后,光镜下直接寻找菌丝和孢子。如阳性,说明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有诊断价值。该方法简便、快速,临床常用,但存在一定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如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好加做念珠菌定量培养进行综合诊断。
(2)染色观察:必要时可将涂片加温固定做革兰或PAS染色,检查有无念珠菌菌丝及孢子。
2.念珠菌培养 临床取材培养念珠菌方法多样,但取材应尽快接种,最好定量。常用培养方法有:①唾液培养:收集患者非刺激性混合唾液1~2 m1,接种到Sabouraud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培养,如为阳性,进一步做厚膜孢子或芽管实验,确认是否为白念珠菌,或进一步用生化方法鉴定。尚可计数定量培养。可通过定量来判断感染及疗效。该方法简便,较敏感。但口干者不适用此法。②含漱培养:患者含漱10 ml灭菌磷酸盐缓冲液1分钟后收集含漱液,接种培养或离心浓缩10倍后接种培养。该法最敏感,且对口干者适用。③棉拭子培养:为最常用的培养方法,最适用于病损局部的检查。但该法阳性率低,且仅为半定量,较难判断是否感染及疗效。④其他培养:印摸培养法,可直观了解念珠菌在口腔的分布,但欠敏感。印迹培养法适用于检查带菌。此两种方法多用于科学研究。
3.抗念珠菌抗体的检查 检测患者血清及唾液中抗念珠菌荧光抗体,如血清抗念珠菌 IgG抗体滴度2>1:16,唾液抗念珠菌抗体滴度>1:1,可作为口腔念珠菌病的辅助诊断依据。
4.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应做活检,同时用PAS染色检查有无菌丝,而且应观察上皮有无异常增生。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标本,可显示念珠菌侵入组织并引起上皮增生为主的一系列病理学改变,上皮不全角化及上皮浅层微脓肿形成,上皮增生或出现异常增生,较少有上皮萎缩。基底膜可见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念珠菌性肉芽肿有时可见结缔组织增生。用PAS染色标本则可看到数量较多的粉红色短线状菌丝位于上皮浅层,菌丝的长轴与上皮垂直。
二、治疗
(一)各型口腔念珠菌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明确诊断,早期治疗。严格掌握抗真菌药物适应证,合理治疗,控制真菌,改善口腔环境使之不利于念珠菌生长。强调整体观念,去除易感因素,注意支持疗法,如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二)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
1.多烯类抗真菌药物该类药通过与真菌细胞膜的固醇类结合,将真菌细胞膜破坏而杀灭真菌,其抗真菌谱广。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制霉菌素:最早使用,为价廉、安全有效的药物。
(2)两性霉素B:无味、较稳定、抗真菌作用强,为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杀真菌药物。
(3)两性霉素B脂质体:具有提高两性霉素B的疗效,降低其耐药性及减少毒素,尤其是肾毒素,为一种相当安全有效的杀真菌药物制剂。
2.咪唑类抗真菌药物该类药为抑菌药物.其作用机制为影响念珠菌细胞麦角固醇的合成。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克霉唑:为早期应用的合成抗真菌药,目前用于口腔念珠菌病治疗仅局部外用。
(2)咪康唑:主要作为口腔念珠菌的局部外用治疗。
(3)酮康唑:该药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以来,是第一种口服能达到治疗浓度的眯唑类药物。但其随应用时间延长及剂量加大,出现较严重的肝毒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4)氟康唑: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合成的新药,其半衰期长,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对哺乳类细胞毒性低,有抑制念珠菌对黏膜上皮亲和力的作用。
抗真菌药物应用到无临床表现后,仍需继续用药1~2周,停药1周后复查涂片及培养,两者均为阴性后方可最终停药。复发的原因多为易感因素的存在、不良义齿未处理及未坚持用药等。
(三)临床常用辅助抗真菌治疗
1.2%~4%碳酸氢钠液含漱或擦洗口腔保持口腔碱性环境是防治各型口腔念珠菌病的重要环节,因念珠菌在碱性环境下不易生长。可每2~4小时/次含漱。
2.0.05%~0.12%氯己定液含漱 氯己定具有抗革兰阴性菌、抗真菌作用,可用于念珠菌病的辅助治疗,也可作为义齿消毒液。但氯己定可使义齿着色。在碱性条件下,氯己定作用会减弱,因此,氯己定和碳酸氢钠溶液之间的应用至少应间隔1小时以上。
(四)去除可能的易感因素
修改或重做不良义齿。嘱患者晚上摘下并清洁义齿,如原发病允许,停用或少用抗生素及激素。对婴儿注意哺乳卫生,消毒奶瓶。检查患有全身系统性及免疫功能异常、营养缺乏等全身性疾病,及时诊治。
(五)各型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案
1.假膜型、红斑型 以局部治疗为主。可选用制霉菌素局部应用,2%~4%碳酸氢钠含漱,并停用可疑抗菌药物。
2.增殖型局部及全身治疗。选用各种抗真菌药物,必要时做药敏实验选择药物。疗程长,可达数月。治疗期间严格观察病损变化,如疗效不明显或耐受性差、发生不良反应等,应考虑手术、激光或冷冻治疗。
3.慢性红斑型 以局部用药为主。可选用制霉菌素、咪康唑局部应用。注意义齿卫生,义齿浸泡于抗真菌溶液内,如2%~4%碳酸氢钠液或0.12%氯己定溶液中。
4.念珠菌性口角炎以局部用药为主,如咪康唑、制霉菌素。
参 考 文 献
[1]周曾同,沈雪敏,口腔黏膜病临床治疗Ⅴ.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华医学会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12期.
【关键词】真菌抗药性微生物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S435.1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1
近年来,抗菌药物、免疫制剂、激素及创伤性治疗的广泛应用,使真菌引起的感染明显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我们对本院2006年1月到2009年6月的各科临床标本的真菌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与鉴定
收集本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间临床各科患者的送检标本,包括痰液、粪便、尿液等。菌种的分离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进行,所有菌株鉴定采用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至种。
1.2 药敏试验
采用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相配套的真菌药敏试验卡测试,所测抗真菌药物:5氟胞嘧啶(5-FC)、制霉菌素(NYS)、两性霉素B(AMB)、咪康唑(MIC)、益康唑(ECO)、酮康唑(KTC)6种。
2 结果
2.1 真菌分布
痰液117株,占65%;粪便27株,占15%;尿18株,占10%;其它标本18株,占10.59%。
2.2 真菌的种类
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59.44%,其它种类的真菌占40.56%。
2.3 药敏试验
180株真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3 讨论
真菌在正常的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均可分离到,多为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感染日益增多,常导致致死性终末感染[1]。本组资料表明,各种临床标本中真菌的检出,痰标本占65.00%,这可能是临床创伤性诊疗手段的广泛开展,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因素削弱了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为自然界真菌的侵入打开了门户。临床上ICU患者真菌感染率较高,这是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极度低下,且大多有导管留置,并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免疫制剂,破坏可自然保护屏障,导致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造成菌群失调[2]。提示应加强对有创伤性治疗或侵入性操作患者相关部位或导管的护理。
本研究的180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占59.44%。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其致病机理可能与其对宿主细胞有很强的黏附性相关。据文献[3]报道,黏附是引起致病的前提,而纤维蛋白在白色念珠菌与宿主细胞的黏附过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白色念珠菌能分离出磷脂酶A和溶血磷脂酶,前者能将机体上皮细胞破坏;使真菌很容易侵入机体的细胞内进行繁殖;后者由该菌株分离出来,以保护其自身的生长繁殖[4]。白色念珠菌的这种侵袭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成为念珠菌感染的主要菌种。
180株真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对MIC,ECO和KTC的耐药率分别为17.39%,17.39%和19.57%。有文献[5]指出,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与咪类药物靶酶(细胞色素P450L1A1)改变相关;而真菌细胞膜固醇类成分可导致对抗真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基因又导致了对该类药物亲和力的下降。白色念珠菌对AMB,NYS,5-FC的耐药率较唑类药物低,其他真菌的耐药率比白色念珠菌略高。随着真菌感染的增加,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将逐渐增加。因此,微生物检验室要重视及加强治疗前后的真菌培养鉴定,且应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为知道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从荣,彭少华,李栋,等.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与耐药现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3):485―487.
[2]刘永碧,马厚勋,曾凡荣,等.深部念珠菌等280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8,18(1):31―32.
[3]胡文强,何为东,邹飞,等.白色念珠菌感染现状与实验室诊断进展[J].江西医学检验,2009,17(2):104―105.
[4]张正,赵素蕊,庞玉锦,等.临床标本分离475株酵母样真菌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6,29(1):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