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糖尿病药物

糖尿病药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糖尿病药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糖尿病药物范文第1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药物强化治疗;常规治疗;临床疗效

Clinical comparison between drug intensive treatment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YUAN Hong. First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Deyang Jingyang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yang 61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differences between drug intensive treatment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A total of 46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each group contained 23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by drug intensive treatment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3-month treatment, the fasting plasma glucos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4.0~7.0mmol/L,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above 7.0 mmo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Drug intensive treatment;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linical efficacy

目前, 糖尿病人数越来越多, 且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2型糖尿病最为多见,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 并非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是机体对自身胰岛素识别能力较差[1]。2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较为明显, 即吃的多, 喝的多, 尿的多, 体重减少。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为药物治疗, 如口服降糖药物, 控制血糖, 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治疗方法[2]。近年来关于2型糖尿病药物强化治疗与常规治疗临床对比研究越来越多, 何种方法更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本院选取在本院住院调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23例, 给予2型糖尿病药物强化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2013年入住本院住院调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46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 其中男13例, 年龄43~67岁, 女10例, 年龄47~58岁。其中有3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有20例, 5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有15例, 10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有1例。实验组23例, 其中男13例, 年龄43~57岁, 女10例, 年龄47~68岁。其中有3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有18例, 5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有5例, 10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有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23例患者采用一般药物治疗, 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 起始剂量为0.5 g, 2次/d 或0.85 g, 1次/d, 随餐服用, 可每周增加0.5 g 或每2周增加0.85 g 逐渐加至2 g/d 分次服用, 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2550 mg 对需进一步控制血糖患者, 剂量可以加至2550 mg/d(即0.85 g/次, 3次/d) 每日剂量超过2 g时, 为了更好的耐受, 药物最好随三餐分次服用。实验组23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 糖尿病病程, 以及近期的空腹血糖范围来制定患者的用药情况。为患者制定适合自己病情的2型糖尿病药物强化治疗方案。对于体重超重的糖尿病患者首选二甲双胍治疗;对于一般情况的患者应给予一般降糖药物治疗, 如磺脲类及双胍类[3];对于口服降糖药物无明显作用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胰岛素的剂量因人而异, 平均胰岛素需要量在0.5~1.0 IU/(kg・d)国际单位之间青春期前的儿童, 胰岛素的需要量在0.7~1.0 IU/(kg・d)之间, 当病情得到部分缓解时胰岛素的需要量可明显减少。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3个月后进行血糖监测的对比。

2. 2 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23例患者对常规药物治疗满意3例, 满意度13.0%;较满意10例, 较满意度43.5%;不满意10例, 不满意度43.5%;总满意度为56.5%。实验组23例患者对强化治疗满意18例, 满意度为78.2%;较满意的为4例, 较满意度17.4%;不满意1例, 不满意度4.4%;总满意度为95.6%。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强化治疗副作用 经强化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由于血糖下降明显, 23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均出现了头晕, 四肢无力, 出汗, 面色苍白等低血糖症状, 经临床给予葡萄糖短时间立即口服后, 症状明显改善。此4例发生低血糖症状的患者继续参加实验并无退出病例。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抵抗为发病机制的疾病。2型糖尿病不同于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平衡, 为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绝对不足引起的[4]。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控制性降糖药物的使用。口服磺脲类及双胍类药物能有效的控制血糖, 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近年来, 有相关研究表明, 2型糖尿病药物强化治疗较药物常规治疗更为有效。为此本院选取了46例患者进行了分组探讨和研究, 结果表明对照组23例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15.8±2.2)mmol/L, 经常规药物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12.8±1.5)mmol/L。实验组23例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16.8±2.3mmol/L, 经药物强化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8.6±1.2)mmol/L。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郑刚, 张承宗. 2型糖尿病治疗模式的改变――从控制血糖到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005, 4(3):351-354.

[2] 梁渊, 程锦泉, 彭绩, 等.2型糖尿病药物常规治疗与强化治疗的生理指标与主观指标评价.药物与临床, 2008, 2(19):118.

[3]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7, 7(41):7.

[4] ostergard T, Hansen TK. Nyholm, B, et al. Circulating ghrelin concentrations are reduced in healthy offspring of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and are increased in women independent of a family history of Type 2 diabetes. Diabetologia, 2003, 46(1):134-136.

糖尿病药物范文第2篇

1 西药治疗

1.1 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仍以胰岛素为主,现在已经开发出多种胰岛素类的药品。长效胰岛素类似物NN 304,静脉滴注后约45 min血糖降到最低点,降糖平缓,不引起夜间低血糖。能与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HOE 901又称精氨酸—甘氨酸人胰岛素,其作用缓慢,可维持24 h,与餐前注射超短效胰岛素联合使用,可较好地模拟生理性的胰岛素血浓度水平。人胰岛素是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生物制剂,和人体分泌的胰岛素结构完全相同。其生物利用度高,免疫性小,过敏反应少。临床试用表明,餐前吸人雾化胰岛素具有良好的耐受,降糖效果与皮下注射胰岛素一样安全、有效。天冬氨酸胰岛素是一种新型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其在健康人中观察皮下注射后吸收比人胰岛素快1倍,适宜于餐后高血糖的治疗。降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效果更好[2-4]。

1.2 糖原异生抑制剂:糖原异生过多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发现许多糖异生抑制剂具有降血糖的效果。糖异生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长链脂肪酸氧化。当糖尿病控制不佳时,脂肪分解过程中长链脂肪酸氧化增多,致糖异生作用增强。主要有3种:①长链脂肪酰转移酶Ⅰ抑制剂;②脂酰内毒碱转换酶抑制剂;②丙酮酸羧化酶抑制剂。Etomoxir等长链脂肪酰转移酶Ⅰ抑制剂可特异性地抑制长链脂肪酸氧化,增加葡萄糖利用,抑制糖原异生。临床研究证实,对IDDM型和NIDDM型糖尿病疗效佳[5-7]。

1.3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比较成熟的治疗糖尿病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具有延缓或减少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及环境餐后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且被证明在降低餐后高血糖方面拥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类药物主要包括: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乙格列酯等。用于:①2型糖尿病;②通过饮食和运动治疗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③单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④单用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

1.4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类药物通过抑制DPP-4,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I(GLP-1)的降解,增加GLP-1的血浆浓度,改善餐后血糖控制,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途径。目前, 上市的DPP-4抑制剂有西他列汀和维格列汀。研究表明西他列汀和维格列汀作为DPP-4抑制剂,单独或与二甲双胍、毗格列酮、罗格列酮联合用于型糖尿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用药不增加患者体重[8-10]。

2 中药治疗

近年来我国对于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进行了许多中药的临床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中药黄连中的小檗碱是其有效成分,用于2型糖尿病疗效佳。张明[6]给正常小鼠静脉注射四氧嘧啶,使血糖升高后再灌服小檗碱50 mg/(kg·d-1)。可以显着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中药黄连解毒汤是清热解毒代表方,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代谢具有显着的影响[11]。薏苡仁分离提取薏苡仁多糖,它能降低正常小鼠、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和肾上腺素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水平。桑叶的甲醇提取物和水提物对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表现出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中药方剂泻心汤具有类似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的降糖作用。用益气健脾化痰法治疗2型糖尿病,以达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益气健脾化痰之功效。将逍遥散加减与西药合用降低空腹血糖和24 h尿糖取得较好的疗效[12]。彭礅等运用四君子汤、补阳还五汤、六味地黄丸加减而成四五六饮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佳。四五六饮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六味地黄丸滋阴固肾,三方合用,标本兼治,切中病机[13-14]。对并发症的治疗,中药上采用复方丹参、川芎嗪等。糖微康胶囊对糖尿病肾病疗效好。参苓白术丸治疗糖尿病慢性腹泻,该药中人参、山药、莲子、白术、甘草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人体周围组织葡萄糖利用,提高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拈抗胰岛素对抗激素,清除机体氧自由基,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方面的作用[15]。现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越来越多,但是不能胡乱的使用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的选择与服药。

参考文献

[1] 董红萍.噻唑烷二酮类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制药信息,2000,16(5):9.

[2] 李元敏.一种新的抗糖尿病药物farglitazar[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29(1):43.

[3] 梁文昌.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24(1):58.

[4] 梁文昌.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24(1):8.

[5] 张 明.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6):l6.

[6] 范征吟,叶信莉,陆小青.泻心清肝法治疗糖尿病120例临床研究[J].上海医药,2001,22(11):497.

[7] 林 兰.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1):8l1.

[8] 王莉珍,沈晓燕,胡 艳.降糖合剂为主治疗Ⅱ型糖尿临病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4):263,

[9] 祝 方,纪立农,韩学绕,等.短期胰岛素甍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临来试验[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5.

[10] 车今智,傅德贤,欧阳藩.植物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4,35(1):112.

[11] 李延兵,翁建平,许 雯,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入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10.

[12] 叶山东,朱禧星.临床糖尿病学[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3.

[13] 陈 亮.糖尿病口服药物进展及其临床应用[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2,9(2):54.

糖尿病药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中国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93-03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大致人死亡疾病。我国糖尿病(DM)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根据统计,目前我国患病率达3.2l%,比10年前提高了3~4倍,有2/3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良。糖尿病的治疗效果除了与患者病情和现有的医疗条件等因素有关外,尚有赖于患者自身,而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与技能是患者实现有效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因此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当前护理工作中,如何开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探讨最适宜的教育模式,是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1]。

1 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1.1 我国糖尿病病人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及自我护理知识普遍缺乏了解 一项对216例糖尿病病人调查中发现,58.33%的病人不了解糖尿病的预后情况,21.29%的病人不了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75.61%的病人不了解高血糖的危害性。有47.9%的新诊断糖尿病病人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87%的病人不了解如何正确使用降糖药物及如何避免其副作用;60%的病人不控制饮食;72%的病人不会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92%的病人不了解如何适度活动,病程中34%的病人发生过低血糖;88.4%的病人愿意积极配合治疗;90.7%的病人认为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非常必要[2],说明绝大多数糖尿病病人渴望接受全面、系统的指导,从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1.2 接受过健康教育后,疗效明显提高 有人将98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住院期间向传统教育组的病人进行传统的糖尿病知识宣教;健康教育组则由责任护士按程序对住院病人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及认识态度(遵医行为)等3个项目,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分别为91.5%、93.5%、96.0%,传统教育组分别为74.6%、73.4%、,88.1%,(P

1.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给糖尿病的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研究发现,在对糖尿病人诊治过程中,单纯用药物来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注射用胰岛素,疗效往往不够理想,而同时配合以心理疗法,采取形神合一、身心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常能收到事半功倍或单纯药物达不到的效果[3]。治疗糖尿病也必须重视纠正和消除来自社会、环境的不良刺激,使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恢复正常。在此前提下,再配合药物治疗,身心同治,才能收到满意疗效。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疗法是非常重要的。

2 健康教育的实施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工作已由单纯症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相关知识教育)转变。在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已有了糖尿病教育护士协会。护士作为糖尿病病人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必须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2.1 教育模式分为个体化教育、小组教育

2..1.1 个体化教育 评估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腰臀比;评估患者饮食、运动状况,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是否伴有慢性并发症;了解近期的检验结果;目前接受的治疗方案;家庭背景及支持等。根据评估的结果了解患者现存问题,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每次重点估计2~3个问题,作为本次教育的目标。根据上述已经确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 教育计划,包括个体化教育和小组教育方案,预约下次教育时间。最后通过一对一形式的教育,指导用药细则,调整食谱和运动计划。

2..1.2 小组教育 以小组为单位,每次10-15人,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营养师,通过问答、交流、观看录像等形式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这种教育方式易于提高患者学习的兴趣,而且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详细而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疑惑,增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另外,要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教育及跟踪服务:住院患者出院1~2周后常规来糖尿病中心复诊,糖尿病中心的护士要再次全面评估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程度、饮食、治疗、生活习惯及自我管理水平,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患者明确目标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对每个患者教育都需因人而异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在下次复诊时评估上次的目标有无实现[4,5]。此后,患者出院后若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电话与中心护士及时联系。

3 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不同时期、不同心理类型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对策。糖尿病患者有以下常见心理状态。

3.1 悲观、失望、抑郁心态 由于此类患者多是l型青少年或2型经长期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者,需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替代治疗。当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或有的经数年至十数年满怀信心地积极治疗,最终药物失效,依靠药物维持治疗的希望破灭,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我们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减轻其心理负担。以宣泄法使患者发泄愤怒的情绪,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DM的治疗前景并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消除患者悲观、愤怒和失望的心态,解除心理抑郁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必胜信心。这类患者情绪稳定后均很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2 恐惧、焦虑的心理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终身型疾患,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种种并发症,加上因缺乏相关知识或认识的片面化,一些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也在所难免。对这类病人,可用转移注意式的心理治疗,这是一种把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上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减轻病情或使疾病转向痊愈的心理治疗方法,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说服和影响,转移其注意力,可收到单纯药物达不到的疗效。

转3.3 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出现此类心理的患者多数为初发病且疾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者,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都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没有症状,有的还可能反常地“红光满面”,给别人一种“体格健壮”的假象。还有的患者误认为血糖高些对身体健康并无大碍,故对疾病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还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服药治疗。还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血糖成功地下降至正常水平,就自认为病已治愈而自行停药,并放松了对饮食的合理控制,也不注意劳逸结合,直到血糖急剧上升,病情变本加厉时才后悔莫及。这时可不与病人讨论病情,等待时机,可先不进入病人角色,但要告知患者家属如何照顾患者,主动关心患者,密切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可请同病室的患者与其交流,通过发放糖尿病知识宣传资料、知识讲座及健康教育录像等,让患者逐步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明白它是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坚持长期治疗。

3.4 内疚、自责心理 有的患者在认识到糖尿病与遗传相关时,便抱怨父母乃至祖宗八代怎么偏偏把病“传”给了自己。有的患有糖尿病的家长在得知子女也患上糖尿病后,深深的内疚感便油然而生,对于这类患者需用真诚的态度使之相信我们,让他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患者了解到DM 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要把患者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感染和影响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现象。

3.5 抗拒对立和矫枉过正心理 这是两种极端化的心理。一些由于得病时间较长、并发症多且严重,而治疗效果又不明显的患者,很可能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了信心,最后自暴自弃地对医务人员采取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的“三不”态度。 有的患者为了更快地“降糖”,便过量、过频用药,或过度节食、过度运动,最后造成低血糖,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昏厥。第一种情况单纯心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需用多种手段配合治疗。第二种情况可用化验单来说明问题,常可收到奇效。

4 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

糖尿病人心理治疗的重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帮助病人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主要有以下方法。

4.1 支持心理治疗 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 ,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4.2 认知疗法 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 的信心。

4.3 行为疗法 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 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6:235.

[2] 钱荣立.搞好糖尿病教育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基础.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1):1.

[3] 刘俊荚,董荣乔,吕璇.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体会.河北医药,2004,26(5):442-443.

糖尿病药物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江苏省涟水中医院诊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0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具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思维清晰,意识清醒能够配合调查研究。男62例,女58例;年龄41~82岁,平均(57.84±14.04)岁。糖尿病病程6个月~19年,平均(8.55±4.42)年。

1.2服药依从性评判

依从性好:完全遵医嘱服药,坚持配合治疗;依从性差:擅自停药、加减剂量、随意变换药物种类。

1.3方法

根据服药依从性标准对120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判断,120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依从性好70例(58.33%);依从性差50例(41.67%),根据判断结果分为依从性好组与依从性差组,比较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知识、职业、糖尿病病程、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统计学方法: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患者之间相关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依从性差组平均年龄、缺乏糖尿病知识、职业为农民、存在不良心理反应高于依从性好组(P<0.05),是影响降糖药物应用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见表1、2。

3讨论

3.1影响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因素

口服用药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给药方法,方便、安全、易接受,糖尿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关键在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患者不依从治疗是当今糖尿病治疗面临的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门诊随访患者的依从性差[4],从而导致血糖控制不满意。本研究120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依从性好58.33%,依从性差41.67%。影响降糖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多种多样:①缺乏糖尿病疾病知识。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糖尿病防治知识,对糖尿病有许多误解,对糖尿病治疗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迷信某些无科学根据的宣传广告随便换药,不能执行治疗方案,导致治疗效果不佳。②患者年龄越大,病程时间越长,就会对自己疾病的治疗易产生倦怠情绪,特别是并发症的出现,患者会丧失信心。加之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力减弱,记忆力下降,对糖尿病的自我保健知识掌握不够,认识不到长期高血糖对心脏、肾脏等器官的损坏,遵医行为就会受到影响。③农村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患者个体知识掌握差异程度较大,不均衡情况较为普遍,尤其是对糖尿病并发症和药物治疗须知掌握情况偏低,因此他们自我健康管理水平低,使得他们无法做好自我判断和检查,在疾病发生和进展过程中无法有效把握治疗时机,治疗依从性差。④由于糖尿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患者病程长,思想及经济负担重,常不能坚持治疗,患者认为糖尿病终生无法治愈,进而产生焦急、害怕心理;患者是认为自身疾病为家人带来了负担而担忧;另外还有一些患者因为长期的治疗不见成效而产生消极心理。这些不良的情绪都会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2提高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护理措施

糖尿病药物范文第5篇

1.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达到降血糖的目的,分为长效类和短效类。短效类包括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等,需要在一日三餐前半小时服药。长效类包括: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格列美脲(亚莫利)等,一般每日服药1次,通常建议在早餐前半小时服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缓释或控释片剂是不可以掰开或者嚼碎服用,否则就起不到“缓释”、“控释”的效果了。

2.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此类药物也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常用的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那格列奈(唐力)等。顾名思义,它可以快速短效地促进胰岛素分泌,一般每日3次,于进餐前或进餐时口服,如不吃饭则不服药,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3.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可能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最为熟悉的一种降糖药,由于它并不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因此服药时间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可以在餐前、餐中或者餐后;但有些患者服用后会产生较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故可餐后或餐中服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一般每日2~3次。如服二甲双胍缓释片,也可每日1次服用。

4.噻唑烷二酮类

主要包括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盐酸吡格列酮(艾可拓、卡司平)等。它与二甲双胍一样,并不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来发挥稳定而持久的降糖作用。这类药物一般在每日的同一时间服用一次,每次1~2片,与是否进餐无关。

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以阿卡波糖(拜糖平)为代表的此类药物,通过延缓小肠对多糖的消化吸收,主要控制餐后高血糖的发生,尤其适用于饮食习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中国人。服用方法是进餐时随第一口食物嚼服,不要随水吞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在日常用药中包含此类药物,需直接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而口服面包、饼干等食物会因无法立刻吸收而达不到迅速提升血糖的效果。

6.胰岛素

糖尿病药物范文第6篇

口服降糖药:我只是个“导演”

口服降血糖药主要用于治疗2型(轻型)糖尿病,其中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瑞格列那是通过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数量。罗格列酮是通过增强机体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充分发挥胰岛素的潜能,相对提高胰岛素的质量。也就是说它们本身都不是直接调节糖代谢,而是依靠胰岛素发挥其降血糖作用。这些药物主要起“导演”作用,让胰岛素这位“演员”登台表演,亲自指挥糖代谢。

胰岛素:该出手时再出手

胰岛素对1型(重型)和2型(轻型)糖尿病均有良好的疗效,故被加冕授予降血糖药物中的一张“王牌”,成了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老大”。那么,既然有了治疗糖尿病的“王牌”药物,是否就能够真正根治糖尿病了呢?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胰岛素不能恢复胰岛的功能,故对糖尿病无根治作用。另外,胰岛素在应用过程中,病人体内可产生一种抗胰岛素的抗体,或使胰岛素受体数量下调,这样久而久之则可使胰岛素的疗效逐渐降低直至丧失,我们称之为产生了耐受性,此时若想获得胰岛素原先的疗效,只好再增加胰岛素药物的剂量,但任何药物的剂量都不是无限制增加的,它都有一个极限(称为极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大治疗量,而此时的剂量就不能再加了。由此可知,胰岛素虽然是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老大”,但是不能“想出手时就出手”,而是“该出手时才出手”。

那么何时出手最合适呢?当然是在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出手才最为精彩。一般来说,胰岛素出手的时机是:1型糖尿病;当饮食疗法与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糖尿病继发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或糖尿病患者处于妊娠、创伤、手术等各种状态时。

糖尿病药物范文第7篇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社会压力、工作压力也日益加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广大教师,由于常年伏案工作,缺少活动、更缺少日常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疾病找上门来。目前,绝大多数人认为高血糖不是什么大病,由于没有正确认识而延误治疗,或者即使治疗也没有得到科学系统的药物治疗。久而久之,引发了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严重的甚至造成失明、截肢、糖尿病肾病等不良后果。因此,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及药物治疗十分必要。

资料与方法

原始数据来源于我院微机系统数据库统计的有效数据,按购药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取排序后的前9位进行对照。依据《中国药典》(2005版)及《新编药物学》(15版)所规定的药物的主要适应证剂量,并结合说明书确定各药的限定日剂量(DDD值)。根据各药最小单包装的规格和金额除以限定日剂量即得每日治疗费用,药品消耗总金额除以每日治疗费用即得各药的使用频度。

结 果

结果见表。

讨 论

由表1可以看出,2004~2006年,我院应用胰岛素抗糖尿病的用药金额一直占糖尿病药首位,而且所占比例均达63%以上。而一些较早用于临床的口服液类抗糖尿病的药物用药量则逐年减少。这反映了高校教职工接受新药物和新的[LL]治疗理念较快,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同时也反映了职工医院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良好医患关系。

糖尿病药物范文第8篇

注射部位轮换不规范、重复使用注射笔针头、注射手法错误以及患者教育的缺失等,是目前胰岛素注射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注射笔用针头为例,目前市场上的胰岛素笔用针头和胰岛素注射器都是按照一次性使用的标准设计制造的。在胰岛素注射治疗中,应保证胰岛素笔用针头和胰岛素注射器一次一换。重复使用会影响注射胰岛素剂量的精确性,并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和硬结的产生,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注射装置、注射技术是胰岛素治疗的重要环节。 血糖有效达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三位一体的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在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中,糖尿病药物治疗、注射装置、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都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有调查表明,多数糖友怕打针无非是一怕疼二怕麻烦。事实上,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已经很好地缓解了注射麻烦和疼的问题。目前广泛使用的4毫米或5毫米超细超短型的针头在注射时几乎无疼痛感,注射时多数情况下无需捏起皮肤,单手操作即可。在方便糖友的同时,也使注射更安全,提高规范操作性和血糖的达标率。以下是规范的注射技术和正确选用注射装置方法:

胰岛素注射的部位: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包括上臂外上侧、腹部、大腿前外侧和臀部外上1/4部,这些部位皮下的脂肪组织有利于胰岛素的吸收,神经末梢分布得较少,注射的不舒适感觉也相对较少。 腹部是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因胰岛素在腹部的吸收率最高,吸收率达100%,吸收的速度最快 。 腹部皮下组织较肥厚,能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大腿是较适合进行自我注射的部位,皮下吸收率为70%,不过注射时只能在大腿的前面或侧面进行注射。

注射部位要轮换:胰岛素本身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层增生,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导致吸收率降低,所以要经常进行皮肤部位轮换。但由于上述部位吸收胰岛素的速度和吸收率不同,不能将每天注射的区域和时间混淆。例如:医生推荐每天早晨注射部位是腹部,那患者就应该一直选择早晨注射。可以早晨进行腹部注射、中午手臂、晚上臀部以达到轮换的目的。患者可以在腹部、手臂、大腿、臀部几个部位轮流注射;注射时可以采取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左边一天右边一天的方法;在同一部位注射,要求每次注射时离上次的注射点移开1手指的宽度。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的现象出现,就要停止在该部位注射,直到症状消失。

胰岛素不同注射时间有异:

餐前注射: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注射。

餐时注射:使用速效胰岛素不需提前注射,但注射后必须进食,否则易引起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