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血管内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心绞痛是心脏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心绞痛患者在病情发作的时候往往会有剧烈的疼痛,甚至会有濒临死亡的恐惧体验,并且心绞痛的发作时间比较长,最多的时候可以持续十几分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心血管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典型表现,急性心绞痛是因为患者的心脏引发的,发病的时候会出现胸前绞痛剧烈,出现异常的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心绞痛患者,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治疗,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的生命。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发生是由很多原因引发的,例如患者的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狭窄、硬化等从而出现心肌缺血,通常会因为过度劳累和过度的情绪变化引发。因此本文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1月在某院进行诊治的10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3年6月~2015年11月进行急性心绞痛就诊治疗的患者100例进行研究,这些患者被选择的标准是年龄在40~80岁,都有胸痛和胸闷等现象,同时ST-T段有典型性改变。同时,排除的标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等。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患者52例,女患者48例,年龄在40~80岁,平均年龄(58±3.2)岁。这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情、性别、并发症和心电图等方面没有太显著的差异,P>0.05,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上常用的心绞痛治疗方法,例如给予患者β-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要进行详细的观察。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外,再患者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该药物的使用方法是78mg/d,连续服药28d,28d时1个疗程。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如频率(发作时1次/d还是一天多次)进行密切观察,同时仔细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是轻微的还是剧烈的。

1.3 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分为三种: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是指进行心电图检查显示是正常的,患者也没有绞痛等情况;有效是指心电图检查显

示为缺血性下降的情况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导联倒置T波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水平;无效是指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显示,没有出现显效和有效的现象,同时患者有明显的心绞痛现象。

2.结果

2.1 不同类型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表明,对于50例实验组患者,显效的例数是45例,有效的例数是4例,无效的例数是1例,总有效率达到98%;50例对照组患者,显效的例数有32例,有效的例数有11例,无效的例数有7例,总有效率达到86%,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救治应用氯吡格雷过程中,由于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吡啶类药物,能够诱导血小板活化,另外还可以和阿司匹林进行结合。该药物能够对凝血酶和胶原诱发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现象具有抑制作用,另外,该药物与阿司匹林结合,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现象,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流动,能防止血栓的产生,改善急性心绞痛的症状,如缩短了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减少发作的次数,降低不良反应等。

急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是在心肌短暂缺氧缺血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疼痛症状,引起该病的原因主要是冠心病,其次是贫血主动脉狭窄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该病的发作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且主要是男性群体。同时患者易在40岁以后发病。心绞痛发生的时候,口里含硝酸甘油,可以缓解症状。在心绞痛发作的时候,血压会出现升高,心率会出现加快等现象。心电图检查显示,在没有发作的时候是正常的,在发作的时候ST-T会出现改变。

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救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患者在发病的时候,应该立即停止任何活动,尽快平卧进行休息,调整呼吸,如果家中有备用的氧气袋,可以给患者进行吸氧。(2)在患者的足三里进行用力按压,进行这种操作要求对穴位的位置掌握比较精准。(3)立即给患者服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1~2片/次,然后,对患者的反应进行仔细的观察,看服用是否有效果,如果效果不显著,可以加大剂量进行服用。如果这三种方法在应用后,作用不明显,应该立即进行就医治疗。

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加入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有助于减少心绞痛发病的次数,缩短心绞痛持续的时间,具有更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龙.益气复脉注射液对气阴两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及疗效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

[2]顾强.调理脾胃法治疗脾虚湿盛型胸痹心痛(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刘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122~123.

[4]闫弘睿.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49~50.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09-02

心血管疾病一直都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以老年患者为主要的发病人群。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一直在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发展中,直接影响到心血管患者以及其家属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秩序,而且最为严重的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会引发相关身体气管损害的并发症情况,例如心、脑以及肾脏等气管,还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心血管疾病有其自身存在的突变性特点,所以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健康处理就会直接引发临床感染情况,现阶段临床数据统计显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感染发生率在6%一12.73%之间,对于心血管患者来说俨然已经成为了影响患者的主要因素,所以强化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对本院接受治疗的114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具体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114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的年龄在27一78岁,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35士3.51)岁;患者的病程在2一31年,平均病程时间已经达到了(19.5士5.21)年。所有患者在人院接受治疗之前均进行了全面的临床检查工作,最终发现这些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包含高血压疾病、冠心病、心率失常以及扩张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这114例患者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存在医院感染的判定工作。为了保证研究效果的良好,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114例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别,具有对比意义。

1.2方法

对我院接受治疗的两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接受治疗的心血管患者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比较,研究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以及预防抗菌药物等与感染的关系情况进行全面研究,并详细比较感染对于预后情况的影响。

2结果

本组进行研究的114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均来自于本院同期进行收治的698例心血管患者,最终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感染率已经达到了6.7%,其中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居多,共56例(49%),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28例(25%)、泌尿感染18例(16%)、胃肠道感染8(7%)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4例(3%)。

3讨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医院感染俨然已经成为了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到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如果未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处理就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以及预后效果,本组实验研究发现,患者的感染部位多发生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感染率情况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患者的老龄化状态、身体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发展状态等方面因素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年龄越高的患者其免疫力就会越低下,直接造成患者身体机能的迅速下降,再加上住院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合并性基础疾病以及住院时间病情的发展状态等情况最终使得其成为感染高发人群;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我们经常会采用气管插管以及静脉导管等相关侵人性操作,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直接造成患者的鼻咽部载膜损伤以及血液感染等相关情况,而且导管在患者身体内时间存在的越长,最终的感染发生率就会越高;由于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会在不小心的情

况下出现患者身体交叉感染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广泛应用预防性药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情况,但是也同样能够加剧患者的感染率状况。心血管内科疾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感染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求相关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要强化自身工作责任意识,全面提高对于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针对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常规性护理以及综合护理工作,通过改善患者的基础疾病状况,来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尤其是老年患者,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尽量要减少经验用药情况,在对患者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严格且少执行侵人性操作,控制患者的住院时间,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情况。

总之,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强化自身准确操作,根据患者具体身体情况进行生命质量的提高,严格按照操作执行要求最大限度的控制患者感染率情况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林小劲.256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2):56一57.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92-01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长寿的不断追求,因而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尤其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在任何一个过程中护理知识不扎实,操作不规范,观察不及时,不细致,检查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延长治疗时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提高护理质量水平,降低死亡率势在必行。

心血管内科治疗范围主要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患者平均年龄较大,病情复杂,突变概率高,治疗任务繁重,这些特点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改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心血管疾病特点

1.1 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发病急,病情突变的概率高。病情发生来得快来得急,随时可能突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病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休息不足,情绪不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发生感染等。

1.2 心血管内科用药品种类繁多、用药剂量控制严格,药物产生副作用比较大,药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危险性。

2 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的对策

2.1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随着新的业务知识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基础业务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再加上个别护理人员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知识不深入;对新药品的疗效、剂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不熟悉不了解;对新开展的新业务技术、技能学习不扎实,如对心脏介入手术后的患者,护理知识缺乏学习和掌握,说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状况百出;再如心电监护时,护理人员必须准确分辨异常状况,否则极容易引发风险。因此,必须更新专业知识加强护理人员的再学习和培训。

2.2 加强常规检查 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发病时间,以往病史、一般症状及所有药品等信息,同时,对患者三大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动态心电图、胸电动态血压等辅助检查应该做到及时检查、准确掌握。对患者身高、体重、及生命体征等了然于胸。

2.3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护理人员除了做好日常医疗护理工作外,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向患者交待病情应该认真、细致,不回避问题,各项记录要求全面、细致、及时,将诊疗、护理常规作为医疗护理工作的依据。严格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责任心,使她们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及特殊性。增强自我法律意识,不断改进工作,将隐患与不和谐消灭控制在萌芽状态。

2.4 加强日常观察 患者使用新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做到根据医嘱和病情变化及时跟踪记录。熟练掌握新药品的浓度、剂量、用法,了解新药物的作用,并加强日常巡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如胺碘酮容易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血压,还有硫酸镁容易引起呼吸、血压、心率变化等。便秘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护理过程中,可以指导患者口服便塞停预防便秘,必要时应用助消化药和润肠道便药。

2.5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护理纠纷的处理和索赔,科学地分担风险,更好地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能作用,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护理安全治理网络,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和质量控制护士三级组成,明确职责,加强监控,有利于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防止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总之,每个基层医院都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并不断改进各个环节中潜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消除护理隐患,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进而杜绝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的发生。心血管内科应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安全的气氛,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临床对策;原因心血管内科疾病较多也较为常见, 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高血压、心绞痛、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等, 由于医院患者较多, 环境较为复杂, 所以完全控制好医院的感染较为困难[1]。本文作者就在临床工作中接触到的心血管内科感染的120例患者进行临床总结分析,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对于临床心血管内科的感染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1年5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120例, 其中男45例, 女75例, 患者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59.5±1.5)岁;患者的主要临床病变为:扩张性心肌病45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35例, 肺动脉原性心脏病患者20例, 心肌病患者20例。患者住院最长时间3个月, 最短时间15 d, 平均住院时间52 d。

1. 2方法依据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是否合并有器质性改变对患者进行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 统计患者的感染情况, 以及多患者出现感染常见的致病菌进行总结分析。

2结果

2. 1心血管内科住院发生感染的情况120例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45例, 占37.5%;下呼吸道感染患者45例, 占37.5%;出现胃肠道感染患者18例, 占15%, 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患者12例, 占10%。

2. 2常见感染致病菌分析革兰氏阳性菌75例, 占62.5%,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5例, 占29.1%, 溶血葡萄球菌30例, 占25%, 粪肠球菌10例, 占8.4%;革兰氏阴性菌占45例, 占37.5%,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0例, 占16.7%, 肺炎克雷白菌12例, 占10%, 鲍氏不动杆菌13例, 占10.8%。

2. 3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心功能状态。年龄越大的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几率越大, 在12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中, 年龄在60岁以上的69例, 占57.5%;性别上120例患者出现感染的几率大致相同, 男性76例, 女性44例, 两者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越长, 患者出现感染的机会越大, 住院在4周以上的患者出现感染的47例, 住院6周以上出现感染的患者56例;心功能越差, 其感染的机会越大, 在本组感染患者中心功能在III~IV级的患者其感染的人数为75例, 在I~II级的患者为45例。

3讨论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设置的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科室, 患者一般年龄较大, 机体免疫力较差, 很容易出现临床感染, 再加上临床心血管疾病, 一般死亡率较高[2]。在医院内出现感染, 医院环境复杂, 污染严重, 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 再加上医院病菌菌群较多, 很难进行治疗, 所有死亡率相对增加。在同一家医院的不同科室, 其感染的发生率不尽相同。在本组研究病例中, 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的较多, 并且在致病菌上, 以革兰氏阴性菌较为多见[3];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以及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是否有侵袭性操作也是造成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 患者年龄越大, 住院时间越长, 机体免疫力越差, 出现感染的机会越大。在本组研究病例中, 年龄在60岁以上的69例, 占所有患者的57.5%;心功能在III~IV级的患者75例, 占所有患者得到62.5%。

针对以上情况, 应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预防:严格科室内的规章制度, 严格进行对器械进行无菌消毒处理, 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做好临床消毒工作, 严格科室内的探视制度, 杜绝外来病菌的入侵;合理选用必要的抗菌药物, 尽量对患者进行致病菌的培养, 尽量不要选用广谱抗生素, 发现科室内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上报, 及时进行补救。

综上所述, 临床医师应该了解并掌握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 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夏志荣, 毛荣彪, 张乐.心血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1):30.

[2] 李燕, 左玉兰.心血管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0):2050.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00-01

1 心血管内科

心内科也就是心血管内科的简称,它是各级医疗机构的大内科,因为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的血管疾病,独立的设置一个临床治疗科室,它主要治疗的疾病有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意外猝死、心律不齐、心力衰竭、早搏、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的疾病。

2 心血管内科护理常出现的不安全因素

选取对象和护理的方法:对象的选择是心血管内科中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冠心病等这些患病的人群的男女比例在1∶1,年龄在40-8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0岁。将患病的病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对比,可以总结出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定的因素。可以总结出:

2.1 工作人员在护理心血管疾病过程中的操作问题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用药和配药的方面,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药物众多,而且非常的复杂,就一种药而言它生产地是不同的,随之而来它的使用量以及它的使用方法是不同的,以此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人员在使用每一种药时应该仔细阅读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以免给病人造成危害的不良后果,使病人处在危险之中危及生命。护士在给心血管病人静脉注射时应该非常的注意,因为护士在静脉注射中的速度会过快或过慢,这样的情况对患者来说都是有害的,静脉注射的的速度过快或是过慢可能导致患者的心脏的负担过大和患者的血压升高,儿一起患者的其他疾病的的诱发,有时候可以导致患者的犀利衰竭而导致患者的死亡。

2.2 护理记录单的书写等问题。对于住院的心血管患者而言,做好护理的记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些护工对患者的情况不是十分的了解,在护士交办的时候会有些症状表现在患者的身体上,例如患者的体温等情况护工没有及时的记录,就根据患者的目前情况随意记录在表中,而反应患者的体温和身体的其他症状不真实。还有护理记录的数据不完整,心血管患者的护理记录是比较繁琐的,例如患者是急性的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在每隔30分钟就应该做一次心电图的观测,由于患者的状态良好,有许多的的护工就因为做心电图的繁琐就不去每隔三十分钟做一次。就会使护理的记录不完整,或有丢失的现象。以此往往使护理记录不是很好的的反应患者的真实情况。

2.3 护理记录的及时性的问题:对于大多数的心血管患者来说,患者发病一般是比较严重的,需要及时的进行手术,所以有些的护理记录是在手术之后才进行填写的,记录并不及时,还有许多是医生的术后回顾,这些都是记录护理记录不及时所造成的。

2.4 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医疗费用的纠纷,心血管疾病是一个费用比较高的一个科室之一,有许多患者的家属不了解或是医生没有及时把医疗费用单下达于患者,还有医疗机构的的催款方式不得当医疗保险的过少等问题,就会因为患者家属不了解费用等问题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3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针对不安全因素的处理措施

3.1 针对于护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提高护理的水平。要想比较深层的杜绝护理上的不安定因素,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护理水平,从护理的专业知识入手,并且规定一些有效地规章和制度。要有规范化的操作,应该从患者的手术前中后都要做到比较规范的处理,患者的身体状况要及时的检测并且要认真的记录,在给患者静脉注射的时候要很好地把握静脉注射推进的速度,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3.2 护理人员要加强法律知识,以免发生患者与护理人员的纠纷问题。只要护理人员学好相关的法律知识就会利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较少的减少与患者之间的法律纠纷,建议护理人员要学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把这一项法律“武器”应用到护理中。在记录护理记录是应该认真、完整的记录。要按照医生的嘱托严格的的记录,不要有漏记和涂改等方面的错误进行。还有要确保护理记录的真实性,不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主观臆断并填写记录,医护人员要做到以上几点就会很好地排除细血管的护理存在的不稳定的因素,学会用法律的武器蓝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3.3 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和医生有很好的沟通,尽量为患者提供一个他们内心想拥有的舒适环境,并且及时的了解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情去与病魔作斗争。医生方面要及时的了解病人的身体的状况,与医生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得到医生的病情肯定,再填写护理记录,这样做能够更好地排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的办法》,努力提高自身的医德和素质,积极地投身于工作中,对患者的要求要认真的解答,保证服务的质量。对于有些的病情要求改变治疗的方法和药物上的改进。要及时的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了解到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免产生法律上的纠纷。要及时的与医生沟通,对于费用上的一些变更要及时与患者详说,要坚持把每天的用费清单下达到患者的手里,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综上所述,要做好护理必须要增强自己的法律知识,对药物和医疗项目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加强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沟通,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参考文献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 护理安全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22-01

心血管在人体中是血液循环至关重要的载体。心血管相关疾病往往突发性强,危害程度高,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其重要关键与脆弱敏感性决定了心血管内科在医院中是高风险科室,在其间的护理工作更需要谨小慎微,防范风险。如果护理不当,会对整个医疗过程造成阻碍和危害。护理安全是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为确保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需要通过分析影响护理安全的不利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从而形成完善的管理策略。

1 影响护理安全的不利因素

1.1 护理人员责任意识缺失。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属于多发疾病。繁重的工作量和长期高负荷工作,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神经紧张的状态,容易出现疲惫和懈怠的错误心理,不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服务态度差,注意力不集中,护理工作完成的不及时,护理过程甚至出现差错……这些都为医疗事故的发生埋下导火索。加上个别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其法制观念、安全意识达不到社会及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2]护士责任缺失容易阻碍医院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对于患者健康恢复与医院名誉都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1.2 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薄弱。心血管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以科技含量高,精密度准确的先进仪器作为支撑。而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也随之不断变革。但一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护理人员,缺少临床经验,相关培训制度不完善,使其不能及时掌握更新仪器和新技术的使用,对患者治疗贻害无穷。此外,护理人员部分存在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的情况。护理文书室司法鉴定的法律依据,是疾病诊治过程全面、真实的记录,证据的准确性,主要靠记录的正确性,它是患者与他人纠纷的重要依据。[3]与患者诊疗情况紧密相连的客观准确的护理记录也会规避安全风险。

1.3 护士患者沟通交流欠佳。护理人员在病情和治疗情况上没有与患者进行恰当的沟通,容易造成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工作的不配合,不谨遵医嘱提前出院。在治疗之前没有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清楚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使其选择不合适的治疗措施。而一些患者自认病情轻微,轻视治疗,导致疾病加重或反复发生。而这时他们往往会责怪医护人员,引起纠纷和矛盾。

1.4 医院管理体制亟待完善。通过调查,我国大部分医院一方面缺少对于护理人员的培训机制,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无法更新换代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护理工作监管上不到位,例如对护理文件检查疏漏不认真。在医院硬件设施的保障上难以实现时效监管,某些医疗仪器损耗需要淘汰却仍然在使用,为医疗安全埋下隐患。病房管理体制不完善,噪音大,影响患者心情与康复。这些都需要一个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保障人员和设施都以最佳状态为患者服务。

2 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策略

2.1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强,职业道德高尚的优秀人员作为护士长及相关管理人员,言传身教,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明确自己的神圣和重要职责。热爱自己的职业,真正把患者当做自己的家人。科室工作人员要加强对于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与意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和轮班制度,节假日注意人员搭配,尽量避免其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

2.2 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加强基本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在科室内确立完善严谨的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护理工作技能培训,敦促护士在工作中仔细观察,吸取临床实践经验。在工作之余开展知识讲座进行新护理方法和新仪器使用要点的讲解,使其不断汲取新的护理知识,与时俱进提高自我。对于刚刚上岗的护士,尤其要加强业务培训,令其牢固掌握科室护理知识,提高突况反应和解决能力,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临床实践和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其迅速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此外,要加强护理人员对于护理记录的书写与管理,从法律角度严肃对待,避免书写随意,潦草,涂改。记录要确保及时与客观性,为解决医疗矛盾提供良好凭证。

2.3 加强护患沟通与交流。在患者治疗前,要利用语言技巧耐心与其沟通,使其把自己身体情况完整告知,方便医生诊疗;同时护理人员要告知医院的规章制度、诊疗安排情况和初期治疗方案,交代家属医院相关环境。为日后二者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与病人进行紧密沟通。对病人提出的疑问,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个性化语言,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向其说明诊疗护理计划及注意事项。[4]当两者出现矛盾或者患者一意孤行不遵医嘱时,护理人员不可与之争吵。言语过激,而要以安慰体谅为主,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可与之发生纠纷,影响患者健康和科室稳定。

2.4 建立医院合理管理体制。医院在科室培训制度上要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撑和硬件保障。建立对于护理人员的监管机制和奖惩机制,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为科室安全和医院发展提供不竭内驱动力。严格规范医院各项技术设备和环境设施的使用和更换,对于老化设备要及时淘汰更新,完善相关防护措施,避免出现地面过滑致使摔倒等低级风险。

3 总结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需要科室内医生、护士等全体工作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在充分认知各种危害安全的不利因素的基础之上,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专业技能,树立法律观念和安全意识,了解患者的切身需求,严格落实医院各项政策与条令,不断优化科室护理流程,为患者康复提供良好安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荷香.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36(9):493

[2] 张静.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14):321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指的是在实施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不安全事件的总和,具有相对的突发性和难预测性,护理风险管理是整个护理管理体系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环节,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也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所在[1];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是护理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风险管理工作是否达标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8例,患者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3.4±2.6)岁;主要包括心脏病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心力衰竭24例,急性心肌梗死26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的顺序,将12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行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本组患者在护理风险管理体系下展开护理,具体方法为:①成立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和护士组成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明确组内成员在工作中的职责,并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的内容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具体有:护理技术的提升,职业道德培养、预防教育技巧培养、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应急能力强化[2];②强化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巡视和观察,主要包括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护理文书的书写;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配合应急岗位的责任人及时处理具体的紧急事件;④护理风险评估,护理前,对患者进行系统的风险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疾病风险、药物使用风险、设备风险、压疮风险、跌倒风险、导管滑脱风险等,通过风险评估,掌握患者在护理中可能出现风险的高危因素,并以此制订护理方案,进而保证护理的针对性[4];⑤保证医院环境的干净整洁,定期对区域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各项护理操作均保证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护士长或风险管理小组组长要对日常的护理操作进行监督,以保证无菌操作的有效执行[3];⑥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保证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健康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避免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对引发护理风险的因素进行概括和评估。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整体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来检验,采取Q检验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P

2 结果

经资料整合,两组患者在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上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结合本次研究来看,引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医院环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护患沟通不到位、药物及设备使用不当几方面;其中医院环境因素,具体指的是病房环境和通风消毒工作未做到位;患者自身因素指的是,部分患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病理知识,或由于护理人员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健康知识宣教进而造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理或行为上的过激行为,对治疗效果造成负面的影响[5];护理人员的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某项护理操作中由于技术不娴熟导致护理效果未达到预期值,进而对患者的病情产生负面影响;护患沟通则指的是护理人员没有及时有效的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造成护理方式处理不当,加重病情或延误治疗,进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设备及药物使用不正确,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没对于特殊设备或药品的特性没有完全掌握,在使用过程中不科学使用,影响治疗进程。

因此,要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从上述五个因素着手,根据当前护理现状对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处理;其次,有针对性的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培训,增强其责任心,保证护理人员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工作中,避免由于疏忽而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其次,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教会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纠纷的发生,也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研究结论,心血管重症患者护理的风险事件因素具有相对的多样性,在护理管理中必须做到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对过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整改,才能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至最低,进而保证护理质量;本次研究所总结的具体方法源自临床实践据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客观性,值得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莉梅.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1:117-119.

[2]谢艺珍.浅谈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策略[J].当代医药论丛,2014,15:178-179.

[3]韩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01:148-149.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8篇

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实施常规性护理与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进行防范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病患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25例。

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与防范,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心血管 内科护理 不安全因素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19-02

本文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护理患者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调查并分析,根据不安全因素发生的原因进行科学防范,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病患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予以防范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每组患者各25例。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在44~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2±1.41)岁。

1.2 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的病患进行观察,采用问卷调查、资料统计以及患者的病情的好转状况等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找出其干预对策。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后再应用改进后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1]。

1.3 统计学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2.2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照组患者在用药问题、抽血问题、设备不良问题、投诉问题等方面发生的不良事件例数为10例,占总患者人数的20%,而观察组在用药问题、抽血问题、设备不良问题、投诉问题等方面发生的不良事件例数为2例,占总患者人数的4%。

3 讨论

3.1 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3.1.1 护理人员因素。由于目前多数护理人员毕业于专科院校或护理技术院校,因此在操作技能以及临床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不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异常症状,从而引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缺乏,法制观念的缺失,导致其忽略工作过程中的规章制度,从而造成护理中的风险性,造成医疗纠纷。

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任务量过大,从而影响工作的心情,导致护理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在护理工作中犯错[2]。

3.1.2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心理因素以及不良习惯等问题,不按照常规用药方式以及剂量进行用药,不按时休息,从而不利于临床护理的提高。

患者在对自身病症进行表述时,不能够将主要病症表述清楚,护理人员不明确患者不舒服原因,从而导致护理方向错误,不利于患者临床治疗与痊愈[3]。

3.1.3 其他因素。护理人员在应用药物过程中不明确药物的主要用途,从而导致配药错误;在使用器械时不按照规定对器械进行消毒除菌;在对患者进行科学宣教时采取不认真态度;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能够及时观察到患者的异常症状,从而导致护理不安全性因素的发生,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4]。

3.2 防范措施。

3.2.1 入院评估工作。心脑血管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其进行评估工作,从病房以及护理方式方面予以方案制定。一般情况下病情较为严重的病患应该在评估工作完成后送入ICU病房,予以重点监护,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较轻的患者送入普通病房,护理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完善护理工作,对患者异常症状进行实时监护。

3.2.2 护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加护理人员临床试验的机会,从而让护理人员从心态上给予患者安全感。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便应该采取轮班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检查与监督,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应该增强自身工作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情,并通过自身心情感染患者,提高患者的幸福指数。提高对患者病情的关注度,认真记录患者相关病症,为主治医师提供临床治疗依据。

护理人员在进行药物配伍过程中应该重视药品的陈列方式,明确药物的药理性特征以及不良反应,重视药物配伍的禁忌,防止出现用药失误情况。

3.2.3 患者的配合工作。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科学宣教、交流沟通、音乐辅助等方法降低患者负面心理影响,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让其理解护理以及治疗的重要性与必须性,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配合率。

综上所述,我院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方法,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虹洁.浅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2):205-205

[2] 谢琴,丘红梅.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