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呼吸内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呼吸内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呼吸内科;患者猝死;死亡原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11-01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所引发的猝死案例不断发生,这严重的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能够更好的减少猝死发生的概念,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发生猝死的40例患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发生猝死的40例患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76岁-94岁之间,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参照下表。

1.2 对呼吸内科患者发生猝死的预防措施

1.2.1 电解质紊乱患者的猝死的预防措施 对于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应当给患者积极的补充所缺失的电解质,同时要对即时的监测患者电解质的相关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降低患者发生猝死的概率。

1.2.2 对气道阻塞患者发生猝死的预防措施 一般情况下气道阻塞的患者都伴有比较严重的呼吸衰竭,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应当定时的对患者的血气进行必要的分析。对于那些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则应该进行留置胃管,同时采取比较合适的对患者进食,另外还要注意对于患者身体营养的补充。

1.2.3 对呼吸衰竭患者发生猝死的预防措施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一般经常会伴有比较严重的缺氧,这很容易引起胃肠道的淤血,从而导致患者的大便干结,当大便用力的时候就会使得患者的心脏负荷进一步的加大,这很容易导致患者心肺功能的恶化而引发猝死。

2 改善内科患者猝死的状况的几点建议

医院应当加强夜间的巡视,特别是对于高危患者应当加强巡视,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避免患者熟睡之后发生猝死。如果患者中有体温比较高的情况,则应当及时的对患者进行体温的控制。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标准的动作。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的变化,在对患者进行吸痰的过程中也应当尽力选择管径较小的柔软硅胶吸痰管,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于患者器官粘膜的损伤。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对于高危患者,应当加强管理,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以最大限度的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

3 小结

呼吸内科中老年患者的人数比较多,患者的病情变化也比较快,这是导致患者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临床研究发现用力大便、气道阻塞以及肺栓塞和电解质紊乱都是比较常见的引发患者猝死的原因。因此在对呼吸内科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就可以做到及早的发现患者病情进而进行及时干预的目的,从而减少患者猝死概率的发生,增强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

[2] 黄惠琨,范子英.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和对策[J].当代医学,2010(01).

[3] 郜萍,毛细云.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09).

呼吸内科范文第2篇

    在本院内二科的两大块就是:神经科和呼吸科。住的几乎是老病号,两三天下来就认识了他(她)们,但是每项操作时“三查七对”都少不了,也不能少。每次操作老师都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对好姓名、床号……(三查七对)。有时候有些病人就会问:“那么久了还不认识我吗?”我解释道:“不是不认识,这是我工作的需要,也让我们的操作不会出差错。希望您能配合”……

    这个月以来,认真遵守科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上班不迟到,下班不早退,不矿工。认真及时地完成老师给我的任务认真完成各项操作。工作中耐心细致的对待病人,及时向带教反应病人的需要,认真吸取各项操作的经验。每次接到任务时心里都特高兴,但是有时候遇到一些病人时心里还是会紧张。每当这时候我的带教老师都用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眼神给了我信心,让我找到自信!

    在护长、总带教的教导下,带教老师的细心耐心讲解指导下,我学到了不少,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临床护理操作。虽然有些操作做的还不够“完美”,但我会继续努力的!

呼吸内科范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文章在研究中,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的100例内科收治患者,均采取药学干预。将恶性肿瘤、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排除。其中40例女性(40.00%),60例男性(60.00%),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47.34±6.45)岁;原发疾病类型:上呼吸道感染70例(70.00%),肺炎20例(20.00%),其他10例(10.00%)。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具有知情权。1.2治疗方法:在研究中,选择药物干预治疗方法,第一,通过对抗生素合理运用,将抗生素手册发放到医护人员的手中,在医护人员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呼吸内科的疾病治疗之中,提升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以及抗生素的合理运用水平。定期展开知识讲座,加强医护人员对于抗生素合理应用了解,并定期进行考核。第二,药师药学干预分析。需要建立药师小组,专业的药师需要积极参与到呼吸内科的会诊,与临床医生加强交流、沟通。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等障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避免抗生素代谢现象对患者以及特殊药物的治疗造成制约。临床药师也需要对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指导患者接受专业性的治疗,认识到抗生素使用的剂量,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处方评价以及审核程序,明确药师的基本责任,从而为处方评价报告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合理加强抗生素的使用及监督管理职能,通过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指南》的问题分析,将临床医师的权利进行分析,使相关人员认识到抗生素的使用权限、品种以及限制因素。如果临床医生有滥用抗生素情况,需要及时撤销处方。同时,也需要积极制定项目审计措施,完善惩罚机制,积极完善制度,实现对抗生素使用加强管理与监督。1.3观察指标:评价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16版)。统计分析药学干预前后,本组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抗生素费用、合理用药率。合理用药率=合理用药病例/抗生素使用总病例×100%。1.4统计学方法: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药学干预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药学干预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见表1。表1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对比(x±s)2.2药学干预前后合理用药率对比:药学干预前合理用药率为69.00%(69/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为91.00%(91/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明显高于药学干预前,X2=15.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中,大多数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炎性反应状态,在确诊之后需要给予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呼吸内科是抗生素运用较为广泛的科室[3~4]。在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期间,抗生素应用较为频繁,导致抗生素的使用状况趋于不合理。在抗生素不合理问题出现时,会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使免疫力下降,因此,在现阶段控制呼吸内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手段,药学干预能减少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比较有效干预措施,包含加强抗生素监督与管理、药师药学干预、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学习三个方面,通过药学干预,能加强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管理,避免抗生素滥用。在药学干预期间,药师药学干预是一项重要环节,加强抗生素使用状况的监督及管理工作,通过辅管理措施的优化及分析,减少滥用抗生素,从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同时,在呼吸内科抗生素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所以,在治疗中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临床经验,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分析,进行抗生素使用量的合理选择。同时药师需熟练掌握药学知识,通过药效学、药动学、抗生素特征等方面,给予临床医生辅助,保证抗生素合理应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药学干预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药学干预前(P<0.05),提示采取药学干预,能缩短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减少抗生素费用,减轻患者经济压力。药学干预前合理用药率为69.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为9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高于药学干预前(P<0.05),提示药学干预能提高临床抗生素合理用药率,值得推广,与邱建国[5]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加强抗生素使用知识学习,可促进药学干预实施。通过分析临床资料,总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常见表现:未根据药效学规律、药动学规律给药,例如给药次数、剂量、时间以及途径不准确;不熟悉抗生素抗菌谱,造成药物选取不合理;未及时掌握病原学检测结果,造成换药不合理或者是反复进行同类抗生素换药。通过分析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情况,采取药学干预,控制抗生素滥用情况,避免出现用药不合理。总而言之,采取药学干预,能加强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应用,减少药物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凯 单位:雅安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巧月.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影响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26):131-132.

[2]朱惠新.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4(3):62-64.

[3]徐晓燕.临床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促进作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6,8(9):68-69.

呼吸内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呼吸内镜;呼吸内科;手术应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36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随着大气污染和烟龄的增长, 呼吸系统疾病日益增多,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2002年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值得国民重视和注意,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任务艰巨[1]。呼吸内镜的引入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拥有电子气管镜及胸腔镜系统、氩气电刀及冷冻治疗系统、硬质支气管镜治疗系统等非常完善的呼吸内镜介入治疗设备, 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深受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喜爱。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呼吸科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65例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25例, 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45.1±6.5)岁, 其中有38例肺不张, 12例支气管扩张症, 5例喉管狭窄, 8例段支气管狭窄伴潴留性肺炎, 2例肺癌。观察对象在并发症、患病严重程度上与本案例无关, 不具备参考性。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在询问详细病史采集, 查体后, 着重进行血压和心肺检查;进行X线胸片检查, 必要时进行曲面断层或CT检查, 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灶部位;对于拟行活检手术的患者进行凝血测试和血液常规检查, 保障手术顺利。

1. 2. 2 术中 所有患者在手术中进行血氧饱和浓度监测和心电监护;术中通过人工呼吸道进行吸氧, 保障患者血氧饱和浓度处于正常范围;患者采用仰卧位, 或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半卧位或坐卧位;患者应用2%利多卡因进行咽喉部麻醉后, 由呼吸内镜纤支镜进行气管内麻醉;经鼻、口或者气管切开处进行呼吸内镜的插入;由呼吸道上端到下端有顺序地观察, 避免遗漏, 然后有目的性地观察可疑部位, 避免遗漏细微病变;采用APC2活检并冷冻标本, 提取冻住标本, 冷冻过程保持激活状态;利用APC探针进行凝血, 将表面出血部位通过激活进行封闭;利用APC探针将失活剂导向靶区, 通过激活使目标组织实施失活操作;将冷冻针置于异物上, 冷冻激活后, 提取异物, 快速实现气管再通。

1. 2. 3 术后处理 部分患者在手术后, 仍然继续吸氧一段时间;患者手术2 h以后进食、饮水, 以免喉头麻醉而导致误食;对于肺支气管附壁活检的患者, 应在手术活检后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以排除气胸的可能。并告知患者, 在离开医院以后也会有发生气胸的可能;患者在呼吸内镜检查后可能会因为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导致发热症状的出现, 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处理, 但也要与手术感染鉴别开。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当患者不再出现咯血、咳痰、咳嗽、胸痛等症状, 体温恒定, 呼吸状态平稳, 呼吸音正常, 说明患者病情改善, 治疗效果明显。

2 结果

采用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手术中, 经过治疗38例肺不张患者中36例患者全部复张, 另外2例患者也已经部分复张。12例支气管扩张症伴弥漫性出血患者进行封闭止血后, 预后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咯血症状, 并在加用止血药物治疗后, 已经全部治愈。5例重度喉管狭窄和轻度喉管狭窄患者经过有效均匀失活后, 呼吸顺畅, 全部治愈。8例段支气管狭窄伴潴留性肺炎患者快速有效的实现了狭窄再通, 全部治愈。剩下的2例肺癌患者胸痛缓解, 病变组织切除准确, 病情得到控制, 暂时没有生命危险。所有患者病情都有所好转, 治愈率96%, 获得手术医师肯定。

3 讨论

呼吸内镜的介入手术治疗, 改变了传统胸腔镜探查手术, 采用微创介入的方式进行气道内肿瘤摘除术、气道内支架成形术、气道内组织失活术、气管阻塞再通术等[3]。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治疗点鲜明, 相比于活检钳活检, 视野清晰, 手术医师拥有高诊断权重, 活检标本在组织学角度和大小方面更优, 不但保留了形态学细胞结构, 并且标本没有出血的情况, 更方便的是在冷冻探针的帮助下, 标本在切下后即被冰冻;进行切除凝血手术中, 呼吸内镜设备在不接触病变部位的情况下达到手术目标, 将穿孔风险降到最低, 并且保证最小的炭化和烟雾, 最小的气味;组织失活时, 失活部位均匀完整, 具备良好的剂量精度和失活可控深度。

呼吸内镜在呼吸科手术中表现出色, 在诊疗呼吸系统疾病中更直观安全, 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良好效果, 是现代医院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方式之一。呼吸内镜的介入, 使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减少诸多痛苦, 包括分泌物的及时排除, 异物的及时取出, 出血部位的及时止血, 为患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缓解病情的同时, 患者的换气能力也有很大改善[4]。

呼吸内镜的引入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视野清楚、剂量准确、穿孔率低、专业智能, 为手术的安全可靠进行提供了保障, 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深受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喜爱, 值得在临床内科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耿娟.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大家健康, 2014, 8(4):116.

[2] 解宁.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中外医疗, 2012, 6(6):187.

[3] 雷立峰.呼吸内科临床诊疗中呼吸内镜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医药工程, 2014, 8(8):128-130.

呼吸内科范文第5篇

方法:根据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68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经过8周的护理监护,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痊愈出院45例,痊愈率为66.2%;有17例患者症状得到明显好转,综合以上两项,总有效率达到94.0%;其余6例重症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死亡率为3%。

结论: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综合临床护理后,有效率达到94.0%,效果明显。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32-02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多发病,各年龄段均有发生,病程长、容易反复。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咳嗽、胸疼、精神紧张,严重时可引起咳血、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导致死亡。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应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并给予心理护理、病情监测护理、机械通气护理、排痰湿化护理、药物治疗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等临床护理,可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本文选取了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通过8周的护理监护,取得较好的疗效,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间收治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8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13~76岁,患者呼吸疾病的基础情况为:支气管扩张患者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6例,肺癌患者5例,其它重症患者4例。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周期比较长,病情容易出现反复,甚至因恶化而危及生命。通常患者会因此精神紧张,心情烦躁,对治疗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要依据患者出现的不同情况,提供积极的心理治疗,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更要有耐心。

(1)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将呼吸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给患者,讲清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治疗的痛苦有心理准备。

(2)要关心患者,人患病后,情绪不佳容易发脾气,医护人员要重视患者的诉求,态度亲切和蔼,特别是对交流有障碍、反应迟钝的患者,更要耐心细心。总之,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病情监测护理。病情监测情况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要求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的意识、呼吸、输液、咳嗽咯痰、生命体征和尿量等指标的留心观察,遵照病情监测操作规程处置。意识观察:若患者出现意识朦胧不清、白天嗜睡、两手扑击样震颤等情况,应加强观察,并报告主治医生;呼吸观察:早期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过快或过慢,严重呼吸困难时常有点头样呼吸,护理人员对此要格外注意;输液的观察: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气紧心慌、心律失常等不适反应。咳嗽观察:协助患者痰的排出,观察咳嗽频度、痰的粘稠程度、颜色气味,如果有粉红色泡沫痰,一般表明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生命体征观察和尿量观察:患者心源性休克常出现低血压、神经系统紊乱,尿量减少等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血压和尿常规的变化。

2.3机械通气护理。采用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使用机械通气应注意以下各事项:

(1)要详细记录呼吸机的频率、供氧压力状况、患者使用呼吸机后缺氧的改善状况。

(2)呼吸机参数可根据病情作适当调整,随机检测治疗效果。

(3)呼吸机撤除要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循序渐进,尤其注意避免呼吸肌疲劳,部分患者因对防止呼吸机依赖,可能造成撤机失败。在临床护理中,本组病例有1例在撤机时出现呼吸肌疲劳状况,呼吸较微弱,自主呼吸维持不到24h。护理人员替患者佩戴呼吸机,采取加强营养,锻炼呼吸肌等手段进行护理,2周之后再次撤机,患者情况稳定。

2.4排痰湿化护理。呼吸衰竭晚期患者,一般伴有程度较深的呼吸困难,如合并感染病情加重,引起痰堵、咯血窒息等,严重时患者常在50~10min呼吸停止。患者咳嗽是将自主排出的有效方法,所以应鼓励患者咳嗽,将痰咳出,还应要求患者多更换,以通畅呼吸,适当多饮水,可减少痰的产生。为帮助患者排痰,可对其翻身拍背,一般要求每2小时1次。神志清醒患者可采用每日2~3次做雾化吸入,机械排痰也是较好的选择,可适当配合使用;禁止使用强镇咳剂,以免造成患者因咳痰不出而窒息。

2.5药物治疗护理。临床上常采用氨茶碱药物进行解痉止喘,因毒性原因,要严格准确掌握药物的剂量、浓度;定量吸入β2受体兴奋剂类药物,可以抑制患者体内炎性介质的释放,促进患者排痰。糖皮质激素药物用于治疗哮喘,应充分了解其作用及副作用。对患者进行静脉用药前,要了解患者用药史,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终止注射。

2.6饮食护理。许多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营养不良,身体虚弱,伴有便秘和腹泻。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给予饮食上的指导,根据患者本身情况,多提供高纤维素饮食,补充蛋白质,建议多饮水,少食多餐。还可以对患者进行腹部环形按摩,可促进患者肠胃的蠕动,协助消化、排便。对腹泻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并适当补充营养。

2.7口腔护理。为抗感染治疗的需要,在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治疗时,抗生素的使用量比较大,常会导致口腔菌群失调,比如霉菌感染。因此要根据患者口腔粘膜变化情况,及时做好口腔清洁工作。

3结果

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8例重症患者在经过上述临床护理8周后,效果比较明显,其中有45例患者得到痊愈出院,痊愈率为66.2%;有17例重症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使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4.0%;其余6例重症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死亡率为3%。

参考文献

呼吸内科范文第6篇

济宁医院附属医院 山东省济宁市 272000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呼吸内科中的相关护理工作首先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安 全隐患, 然后重点针对这些安全隐患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 希望能够有助于提高今后的呼吸内科护理的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 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应对措施

呼吸内科所接受的病人一般都是存在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而这类患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并且还都比较虚弱,所以这就增大了相关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护理的难度,尤其是这种疾病的治疗对于临床护理的要求还比较高,这就更进一步的促使相关人员必须做好护理工作,当然,首先必须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能够影响到护理安全的一些因素,进而就可以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恰当的护理,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主要思路。

1 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

1.1 患者自身导致的安全隐患

对于护理工作而言,其实一个双方交互的过程,因此,对于护理的效果来说,不仅仅需要考虑到护理工作人员的因素,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基本状况,这一点对于护理安全隐患来说也是如此,当前很多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都是因为患者自身引起的,具体而言,其中存在的比较常见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两点:(1)患者在护理工作中不配合,抵抗情绪比较强,不利于护理工作的进行,进而导致一些安全隐患的出现;(2)因为患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私自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措施也会造成安全隐患的出现。

1.2 沟通补偿也会导致安全隐患出现

对于护理工作而言,护理工作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当前的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交流较少的现象就会在较大程度上造成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匮乏,进而不利于护理工作的进行,也会促使患者生出抵触情绪,不利于病情的好转,并且缺乏有效的沟通也不利于患者及时的了解自身的病情,对于相应知识的获得也存在障碍,这些都在较大程度上阻碍着患者的积极发展,也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的出现。

1.3 护理体制问题也是造成安全隐患出现的一个关键点

护理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来说其管理水平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加强,尤其是对于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当前的护理监督存在明显的欠缺,相应的护理监督机制极为不健全,进而导致护理工作的具体约束力不足,很容易造成各种护理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患者安全隐患的出现。

1.4 护理操作问题是导致安全隐患出现的一个直接原因

具体到安全隐患的产生来看,其必然和具体的护理工作实施效果存在直接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还是极为密切的,一旦出现任何的护理失误就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安全隐患,比如,如果在护理过程中出现输液错误的话,就会直接导致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见,护理操作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的重要作用。

2 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应对措施

2.1 切实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护理工作的正确开展必须以加强护理工作人员以及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为基础,这种沟通的有效性是极为必要的,并且也是极为困难的,不仅仅对于沟通的内容存在较为复杂的要求,对于沟通的方式和技巧也需要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准确的把握,具体来说,在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方面,对于沟通的内容来说,应该首先告知患者其自身的病情状况,并且还要充分全面的告知患者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因为自身的一些行为而影响到其病情的变化;(2)另外一方面,应该在沟通过程中加强对于沟通方式和技巧的学习,既要把问题和内容说明白,又要考虑到患者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状态,并且要诚恳、真诚,这样便有利于获得患者的信任,而获得了患者的信任就更进一步的确保了安全隐患的规避。

2.2 加强对于护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针对当前护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极为明显的制度不健全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依据呼吸内科的实际状况以及护理工作的性质,建立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并且还应该重点加强对于监督制度的监理,力求能够较为全面的加强对于整个护理工作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针对一些存在护理问题的人员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惩罚,避免安全隐患的生成。

2.3 加强对于护理人员的培训

护理工作的难度其实是比较高的,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并且这种能力要求也应该是比较高的,因此,加强必要的培训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培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一方面是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力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尽职尽责,避免出现疏忽大意的现象;(2)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这种技能所包括的内容就比较复杂,可以结合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来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所接待的病人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相应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加强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并且好药时时刻刻的保持高度的警觉性,针对当前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一些安全隐患来说,必须提高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最终提高其护理的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金珠凤. 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23(11):58

[2] 钱维建. 浅谈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 中国临床护理.2013,11(2):81

呼吸内科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呼吸内科;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154-02

内科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病症与并发症是下呼吸道感染,伴随医药技术的发展,免疫抑制药物、激素、抗生素等药物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病原菌在的治疗中,然而大量抗生药物的使用,使得感染下呼吸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产生了很大变化,耐药性菌株的不断增加,给下呼吸道的治疗加大了难度[1-2]。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与耐药性,为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2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男174例,女155例,其痰液标本中分离出465株菌株。均符合呼吸学会与中华医学会联合制定的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痰液标本为患者在正确刷牙、漱口后,使劲咳出的深部痰液,将这些深部痰液立即用无菌容器装好,送检。气管插管患者或是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一次性无菌封闭式吸痰管连接纤维支气管镜对患者下呼吸道的分泌物进行采集,对其中的病原菌进行培养。要立即送检,送检时间不宜超过2 h。送检时间被延长时,应将标本的防止温度控制在4 ℃,标本的保存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4 h,倘若超过24 h要重新采集。涂片检测患者的痰液标本,标本合格的检验标准为在低倍显微镜下,上皮鳞状细胞25个,或是上皮鳞状细胞与多核白细胞之间的比值

1.2.2 细菌分离培养 按照我国临床检测操作标准对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全自动微生物鉴定检测仪,对痰液标本中的菌株进行鉴定。

1.2.3 药敏试验 使用少量液体稀释法对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药敏试验,选取NC21阴性鉴定板、PC21阳性鉴定板,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检测仪上进行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与构成

检测结果:大部分为革兰氏阴性菌,以铜绿假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在革兰氏阳性菌中主要为肺炎链球菌;真菌中所占比最大的是白色念珠菌。药敏检测,在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最低的为亚胺培南,其次为阿米卡星;革兰氏阳性菌中,金色葡萄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没有耐药性。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详见表1。

表1 465株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较

病原菌 类型 菌株(株) 构成比(%)

革兰氏阴性菌 273 58.7

铜绿假单胞菌 71 15.3

鲍曼不动杆菌 57 12.3

肺炎克雷伯 54 11.7

大肠埃希氏菌 41 8.8

麦芽窄食单胞菌 33 7

其他阴性菌 17 3.6

革兰氏阳性菌 124 26.7

肺炎链球菌 58 12.5

金色葡萄菌 32 6.9

溶血葡萄菌 24 5.1

其他球菌 10 2.2

真菌 68 14.6

白色念珠菌 42 9

光滑念珠菌 10 2.2

其他念珠菌 16 3.4

2.2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药敏检测,在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最低的为亚胺培南,其次为阿米卡星,耐药性最高的为氨苄西林;革兰氏阳性菌中,金色葡萄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没有耐药性,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见表2和表3。

表2 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药物种类 耐药率(%) 中介率(%) 敏感率(%)

亚胺培南 19.1 4.5 76.4

阿米卡星 19.8 7.1 73.1

头孢他啶 35.7 4.2 60.1

庆大霉素 44.1 2.7 53.2

阿莫西林 46.3 11.1 42.6

氨苄西林 92.6 5.3 2.1

3 讨论

呼吸内科中最棘手的疾病是下呼吸道感染,因为在治疗时没有科学的使用抗生素,让下呼吸道受到感染,并且其发病率在现今多种抗生素环境中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由于抗生素药物种类的增多,使得病原菌有更强大的耐药性,耐药率也随着增高[3]。有数据研究证明,在笔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32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一共分离出465例菌株,在这些菌株中革兰氏阴性菌占比最大为58.7%,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占总菌株的26.7%,最后是真菌,占总菌株的14.6%;在革兰氏阴性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真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白色念球菌。在呼吸内科中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感染下呼吸道的病菌之一,其通过降低膜通透性同时产生广谱内酰胺酶来加大对抗生素的内药性,针对因铜绿假单细胞导致的下呼吸道受感染的病症,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根据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治疗[4]。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时,同时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会使下呼吸道受感染的几率增加。医学研究资料表明,造成下呼吸道受感染的主要致命病菌是产气杆菌,它能诱导很多抗生素产生强大的耐药性[5]。

表3 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药物种类 耐药率(%) 中介率(%) 敏感率(%)

万古霉素 0 0 100

利奈唑胺 0 0 100

四环素 50.4 12.7 36.9

庆大霉素 87.2 0 12.8

氨苄西林 100 0 0

青霉素 100 0 0

在本次药敏试验中,在诱发下呼吸道产生感染的病菌中,对大部分抗生素都有强大的耐药性,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与头孢等药物有强大的耐药性,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霉素与氨苄西林有强大的抗药性。药敏研究试验表明,对亚胺培南有较高敏感性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色葡萄菌。因此,在诊治下呼吸道受到严重感染的呼吸内科患者时,要优先考虑亚胺培南,同时加入头孢抑制酶抗生素。金色葡萄菌有很严峻的耐药形式,对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有着100%的耐药率,对由这种病菌使下呼吸道受感染的患者来说,在治疗这类患者时要提高重视度,加大投入精力,使其成为今后治疗抗感染患者的有效方案。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是人体微生物的平衡遭到破坏,病菌失调,很多下呼吸道受感染的患者没有合理的。科学的使用抗生素,让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错误的使用抗生素,会使患者病原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最终产生难治愈的后果。因此,在为下呼吸道提供抗生素之前,要先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和耐药性的检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确定抗生素的可靠耐药性,才能使下呼吸到受感染症状得到有效治愈,同时能抑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制定有效的科学的治疗下呼吸道受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时,要对抗生素的使用,各区域病菌的耐药性以及病原菌的分布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这对治疗受感染性下呼吸道疾病有很重要的医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蔡焕荣,廖意红,罗百灵,等.下呼吸道感染652例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海南医学,2011,13(5):179-182.

[2]王苒,徐永健,刘先胜,等.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1,19(3):150-154.

[3]所鸿,张志敏,易青,等.21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14(5):139-142.

[4]侯春玲,杨晓君,张振龙,等.医院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18(5):160-163.

呼吸内科范文第8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72例,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有41例患者、31例患者;其中患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13例,患有肺癌的重症患者为6例,患有支气管炎的患者为39例,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分别为48例、24例;年龄为27.2~81.3岁,平均年龄为(51.39±5.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严密检测病症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采取缜密的临床护理模式,分别针对患者的住院环境、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环境心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要保证病房内良好的空气流通,可在病房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并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扫,尤其对灰尘,尽量运用吸尘器进行打扫,保持病房内整洁。禁止摆放花草,探望患者人员带来的花束,说明缘由后给予带回,避免患者因花粉过敏加重病情。由于病情较长,患者极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尤其重症患者,感觉治疗无望,极易产生绝望、消极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情绪,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1.2.2治疗干预

对不同病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奏。一旦出现咳血、咳痰等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抢救。同时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短期治疗结果,制定相应的抢救预案并做好基本准备工作,可为抢救节省出时间。对患者讲解药物名称、疗效等基本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用药剂量、浓度等。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分别为一般药物的输入、特效药物的输入。另一种给药方式为雾化吸入,可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1.2.3通气干预

及时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呼吸障碍症状。在治疗时,需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对呼吸道、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进行清除,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无法进行自主呼吸,可运用呼吸机给予辅助呼吸。在进行辅助呼吸时,要严密细致的贯彻呼吸机上各项参数的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纠正。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1例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病情得到好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的患者为38例,无效的患者为3例,好转率为92.68%;3例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后,已基本恢复生命体征;无死亡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的患者为23例,无效的患者为8例,好转率为74.19%;8例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后,6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6.45%。观察组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来说若不及时实施有效的抢救预案给予护理干预,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产生呼吸衰竭以至死亡。在治疗中,为每位患者制定有效的抢救预案,可为挽救患者生命缩减准备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有效率。在整个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以缜密的心思,观察每位患者产生的不同心理变化,注重微小细节的护理。饮食上要以易消化、高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并注重饮食的安全卫生。加强有关疾病的知识讲解工作,让患者知道治疗流程,可缓解患者的担忧。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注重个人卫生的整洁,勤换衣物,防止不必要的感染。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缜密的临床护理后,病情的好转率为92.68%,未出现死亡病例,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