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静脉穿刺术

静脉穿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静脉穿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术;穿刺技巧;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129-01

1.老年患者血管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

1.1特点老年人机体老化,其血管特点是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此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

1.2生理病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相对减少,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功能受损,心搏出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改变。

2.静脉输液操作前评估

老年患者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血管弹性差,末梢循环差,血管硬化,呈硬索状,加上有些病人长期患病,血管破坏较多等,均是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

3.静脉血管选择要点

一般选择四肢浅表、透明度好、弹性好的四肢末梢浅表静脉,因老年患者的大静脉多存在硬化、不易固定的特点,成功率不高。静脉选择的原则:由远端向近端,从小血管到大血管。

3.1选择暴露的粗而平直固定的血管,上下肢,表浅静脉。

3.2多次输液老年患者,应从远端细小静脉开始选择,如手背、腕、前臂、内踝等。

3.3危重抢救老年患者应选择较粗静脉。

3.4心肺功能差者,选择距心较远的小静脉,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4.穿刺方式的选择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进行处理

4.1体瘦型患者,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静脉充盈度和弹性较差,血管细滑,不易固定,穿刺时止血带要靠近穿刺点捆扎,选用小针头,针头要锐利。

4.2慢性病、体质差的老年患者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较强,穿刺不慎会刺破血管,须用小针头,小心地进针对针。

4.3肥胖型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厚,血管深而细,穿刺时可先扎止血带,按解剖部位用手触摸血管有饱满感,掌握好深浅,看准、摸索进针。

4.4休克、脱水和衰竭的老年患者,血管壁萎缩扁平,弹性差,穿刺前局部热敷、拍打、使血管扩张充盈,不易扎止血带过久或连续拍打,持续刺激可引起相反效果,不利于穿刺。

4.5水肿的老年患者,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积液暂消退,静脉显示后再穿刺。

5.穿刺技巧及护理

5.1穿刺前准备

5.1.1护士在执行密闭式静脉输液的操作前,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5.1.2护士在加药、穿刺前要核对病人姓名,并向病人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输入药物的名称、作用、有无副作用、输入速度以及巡回护士的姓名、巡回时间等;

5.1.3对老年患者要选择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进行操作,可避免反复穿刺并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对血管的破坏和减少病人疼痛。

5.2穿刺前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输液前的心理准备,言语要恳切,态度要和蔼,使患者心理放松,血管紧张度降低,利于穿刺。

5.3老年病人静脉穿刺的技巧和护理

5.3.1一般营养比较全面、血容量好的病人,多选择远端的小血管,此类血管弹性好、透明度高、易固定,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又可以保护大血管不被破坏。对选择穿刺的肢体用双手自上而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止血带的绑扎位置应距穿刺点10cm为宜,并且保持松紧适宜,做到既能保持上肢动脉灌注又能完全阻断表浅静脉的回流。

5.3.2长期输液的患者,尤其到了冬季,血管容易收缩,可热敷或者轻拍穿刺部位的皮肤,嘱病人握拳再松拳数次,迅速扩张表浅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

5.3.3对血管硬化呈硬索状、血管弹性差的患者,可采用表面麻醉涂抹包扎法。此类方法采用经皮渗透性最强的利多卡因,并使其碱基化,增强效果。采用包扎法更易使利多卡因穿入表皮及真皮层,并聚集在神经末梢,从而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扩张。一般认为利多卡因有血管扩张作用,但在人类皮肤血管的研究中观察到其不单纯血管扩张,而且有双重作用。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儿静脉 留置针 无痛静脉穿刺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术是麻醉前给药和术中抢救患儿最常用且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操作技术。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手术过程中能高效率保持静脉通畅,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和利于观察,得到了术中巡回护理的青睐。因此,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质量,减轻患儿疼痛,是每位手术室护士需要解决的问题。2010年7月~2011年4月在3~12岁的患儿能配合情况下选择采用无痛静脉留置静脉针穿刺术减少全麻术前肌肉注射麻醉诱导药量,减少患儿的疼痛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小儿无痛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介绍如下。

小儿无痛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术前访视:进行术前1天访视可了解患儿是否对所需进行的手术产生恐惧心理,患儿血管的情况以及能否配合静脉穿刺术。了解家长是否对孩子过于溺爱,当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不忍心看见孩子痛苦,加之患儿的哭闹,部分家长不能理解,甚至不配合。这些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护士应该提前做好家长的工作,解释静脉留置针在术中的重要意义,并说明术前无痛静脉穿刺术的方法和成功穿刺留置针后是减少肌肉注射麻醉诱导药量,从而减轻家长的顾虑,积极配合护士,顺利完成操作。

心理护理: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特别是面对小儿手术时,除通过娴熟精湛的技术完成护理任务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儿童的心理反应。儿患对所需进行的手术和静脉穿刺疼痛以及陌生的环境而产生恐惧感,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活泼好动、情绪情感直接表露等。因此根据这些特点在术前进行静脉留置针及护理。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护士的仪表整洁、说话和蔼可亲,满腔热忱面带微笑地面对所有患者,富有爱心、同情心,使患儿消除环境陌生感。尤其是第一次操作一定要温柔,争取一次成功,尽量不给患儿留下疼痛的感觉,使患儿消除恐惧心理。防止形成条件反射,见到身穿白大褂的就害怕,哭闹不止影响治疗[1]。

小儿无痛静脉留置针的操作及护理:①家长协助配合:患儿在进入手术室前进行静脉穿刺时有家长的陪护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在家长的鼓励和配合下患儿能精神放松,血管充盈,穿刺成功率较高,且患儿感觉疼痛也小。②选择静脉:小儿手术通常是在头面部、腹部,一般选择外观粗直的静脉,并且静脉沟明显或外观虽细且有弯曲,但静脉沟较好的四肢静脉进行穿刺,由于小儿血管较成人细,因此采用BD留置针22、24G静脉留置针,使患儿减少疼痛感。③留置针静脉穿刺法:右手拇指、食指分别紧卡针柄左右两侧,针尖斜面向上,操作者的左手抓握患儿的手指下端或欲穿刺部位并向下拉紧患者皮肤进针穿刺,从而达到了无痛静脉穿刺并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因手术患儿禁食的原因,血管不充盈,回血慢,穿刺时需要耐心观察回血,见回血后放低进针角度,继续前行至针头全部进入血管后拔除针芯,这样软管不易弯曲,避免穿刺失败。如果进行大隐静脉穿刺时,由于小儿大隐静脉行走较弯曲,采用多次逐步将针芯退出的方法,可使外套管的行走过程中尽可能有针芯支撑,防止外套管在送管时打折,便于留置针顺利通过弯曲[2]。合理固定留置针,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的前端针管,Y型口及部分延长管,如穿刺部位在手背则需用小夹板固定留置针的部位,避免麻醉后无意抓脱及折管现象发生。

护理:①术中输液时严密观察局部有无渗血、红肿、疼痛、呼吸困难等情况;②若进液不畅,忌用力挤压输液器,以免将小凝血块强行挤入血管发生静脉栓塞。

注意事项: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麻醉诱导静脉用药时注意配伍禁忌;②输液量较大时注意滴速;③静脉给药如:地西泮、丙泊酚,应注调节滴速。上述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大,滴速较快患儿会产生痛感。

结 果

通过小儿无痛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使小儿留置针在手术中的应用做到更大程度的安全,舒适、经济。

讨 论

进行术前访视向家长解释静脉留置针在术中的重要意义,并说明使用留置针和无痛静脉穿刺的方法是为了减少肌肉注射麻醉诱导药量。患儿静脉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以及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分别紧卡针柄左右两侧,针尖斜面向上,操作者的左手抓握患儿的手指下端或欲穿刺部位并向下拉紧患者皮肤进针穿刺,都是达到了无痛静脉穿刺并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同时消除家长的顾虑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进针方式 心理干预 静脉穿刺 痛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4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72-02

静脉输液是患者治疗和抢救时给药的主要途径,临床应用广泛。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护士工作范围已由单纯护理疾病扩展到护理社会的人,同时,患者对如何减少穿刺疼痛也有了较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进针角度为31°-34°的方法和心理干预的方法来减少穿刺疼痛。我们根据基础护理学,结合临床实际,自2013年6月进行研究,我们从无痛静脉穿刺技术和心理干预进行研究,来探讨它们对减轻患者痛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至今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患者400例,男210例,女190例;年龄26岁-78岁患者;均无智力障碍和神经疾病。随机分为四组,四组各100例,四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1.2 材料。采用浙江康德莱医疗器械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7号头皮针针头长2.6cm,穿刺部位均选择四肢静脉,静脉选择遵循从细到粗,从远心端到近心端血管的使用原则,注意静脉选择远离关节、骨突处,尽量避开皮肤瘢痕,丘疹等各种皮损部位。

1.2.1 分组及实验方法。对照组按基础护理学,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术。[1]无痛穿刺组100例采用无痛静脉穿刺术,心理干预组100例在传统操作程序基础上针对性或结合各种心理干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无痛穿刺+心理干预组100例采用无痛静脉穿刺术基础上针对性或结合各种心理干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对照组100例 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法穿刺。无痛静脉穿刺术即为穿刺时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针头与皮肤成32.5°±1.5°,由静脉上方快速进皮后立即进血管,此时可见到回血,再顺静脉快速进针1.0c m,整个穿刺过程连续而不间断,时间为0.5s。

心理干预方法:①松弛法。大多数患者看见“针”或接受穿刺时多表现为紧张、害怕、肢体收缩或僵硬,护士以热情的态度,用手轻轻抚触患者的头。亲切称呼患者,使之产生亲切感,并告诉患者“只要你伸出手反复握拳、松拳几下,然后暂时不动并深呼吸,我尽量用最快的速度轻轻一扎就行”。使之精神和肌肉放松并配合穿刺 。②分散注意力法。在穿刺时有意询问患者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使之在思考与回答中分散对穿刺的注意力。③同情安慰法。针对患者疼痛部位、程度、感受,用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与其交流,表示关心同情和安慰,使患者产生信任。如低着头,用关注的目光询问:“哪儿疼?疼得厉害吗?请你配合我打针,这样病痛就会减轻或消失”。 ④渐进式劝导法[2]。对极度恐惧、拒绝较强烈的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采取缓和处理,待患者稍平静时,慢慢说服,并限制一定时间考虑,既不强迫,也不迁就以表示尊重。⑤意象法。运用有目的的思想活动,设想能达到某种治疗目的,借此减轻疼痛,告诉患者想象打针时药物进入血管后的效力,进行语言诱导。

1.2.2 疼痛评分。穿刺时,观察患者的第一反应和面部表情;穿刺后,询问患者的自主感觉,以此判断患者疼痛的程度。无痛:穿刺时患者面部表情无变化,无任何反应,局部无痛感;微痛:穿刺时患者面部表情变化细微,无明显反应,但穿刺部位有短暂刺痛感,能耐受,疼 痛时间12S。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表1

3 讨论

进针方式及心理干预对减少静脉穿刺痛苦的影响。本研究显示,无痛穿刺组患者痛苦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 进针方式对减少静脉穿刺痛苦的影响。

3.1.1 静脉穿刺角度对患者疼痛的影响。传统静脉穿刺术进角度为22.5°±7.5°。而无痛静脉术采用穿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成为32.5°±1.5°,与传统静脉穿刺术相比,进针角度大,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小、皮肤受损范围小,痛觉较轻,甚至感觉不到。

3.1.2 静脉穿刺深度对患者疼痛的影响。传统静脉穿刺术的总进针深度达1.6cm(为头皮针长度的2/3);而无痛静脉穿刺术由于进针角都大,总进针长度明显减少,针头进皮后直接进血管,总长度为1.0cm。经临床探索及患者反馈,进针越深,患者心理恐惧越大,生理痛苦也越大;将进针深度控制为1.0cm,可明显减轻、甚至避免患者痛苦。

3.1.3 静脉穿刺速度对患者疼痛的影响。静脉穿刺速度取决于静脉穿刺手法、进针角度及深度,无痛静脉穿刺术法以最佳进针角度和深度创造了快速穿刺条件,手法科学合理,将传统静脉穿刺术进针手法进行穿刺所耗时的3S缩短为0.5S。众所周知,进针速度越慢,穿刺时间越长,患者对静脉穿刺产生的负性心理反应越大。相反,进针速度越快,穿刺时间越短,患者的注意力还未来得及集中到穿刺点上时,穿刺术已实施完毕,患者不但不会产生负性心理反应,还会因为护士娴熟的穿刺操作而产生敬佩、感激心理,积极的心理状态可提高痛阈,甚至掩盖了微小的痛苦。无痛静脉穿刺术方法易于掌握,可以有效减轻或避免因静脉穿刺对患者造成的损伤痛苦。

3.2 心理干预对减少静脉穿刺痛苦的影响。随着护理模式转变,护士工作范围已由从前的生理护理扩展为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心理护理要从普遍性和特殊性入手:一方面从患者需要的一般规律出发,在护理各环节中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针对具体的患者,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每位患者在穿刺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或恐惧等心理[3],而紧张、焦虑和恐惧能降低痛阈,增加痛觉。所以,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的同时,应积极主动进行护患交流沟通,注意语言诚恳,态度和蔼,比如了解患者的个人、家庭、工作学习等情况,或者了解患者的病史情况,并耐心说明输液的重要性,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治疗氛围,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穿刺疼痛感。

4 结论

综合所述以上同时运用无痛静脉穿刺法和心理干预法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在行静脉穿刺术时的痛苦并且得到患者的认可,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推广。针对儿童患者的心理干预,我们可以综合运用榜样法、同情安慰法、积极强化法等。在护士穿刺技术过硬的前提下,护士穿刺要做到稳、准、迅速。针对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我们可以左手拉紧皮肤,加大进针角度;针对皮下脂肪较薄的患者,我们可以减小进针角度,从而达到无痛静脉穿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6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中心静脉穿刺术;救治手段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简称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疾病, 患病人群以儿童居多, 主要表现为发热, 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溃疡、皮疹, 严重者引发肺水肿、脑膜炎和循环衰竭等致命性并发症, 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而本院采取的中心静脉穿刺术治疗46例手足口病危重患儿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危重型患儿46例, 其中男29例, 女17例;年龄4个月~6岁, 平均年龄1.8岁;46例均确诊为手足口病危重型IIIa, 并伴有肺炎, 其中肺出血17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1例, EV71感染8例;46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呼吸不规律、音粗、有啰音、腹泻、发热、出现血性泡沫痰。

1. 2 治疗方法 对46例患儿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采用“益欣达”中心静脉穿刺包, 大于9个月患儿的选择5F双腔中心静脉包[1](长度:13 cm;外径:1.68 mm;远端流速:24 ml/min), 9个月以内的患儿使用18~20 G的单腔中心静脉包(长度:13 cm;外径≦1.4 mm;远端流速:8~16 ml/min)。选择右侧锁骨中点内0.5~1.0 cm处, 穿刺方向针尖指向胸锁关节或喉结, 与患儿皮肤水平切面呈15~45°进针[2]。穿刺成功后固定导管, 接液体[3]。其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44例, 50次;颈内静脉穿刺2例, 3次。其中一例穿刺置管4次;一例3次;4例2次。比较患儿在穿刺前后等时间内的补液量(ml/h)、补液种类、补给途径、生命体征、 血气、末梢循环等方面差异。

1. 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

2 结果

经穿刺治疗后, 患儿在穿刺前后单位时间内(8~24 h)补液量(ml/h)、补给途径、补液种类、末梢循环、生命体征、血气、血糖等均存在较大差异(P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 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发病较急, 无明显前驱症状, 约半数患者在发病前会有发热症状,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 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发病之时容易出现脱水, 易导致患儿进入高危状态。因此及时的补液,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补给营养和各种深切治疗是首要任务。

本次46例手足口危重患儿在治疗前大多生命体征不稳定, 头皮和四肢等部位出现黑青、瘀斑等症状, 基于医疗和护理要求, 选择了深静脉穿刺治疗方式, 大大改善了患儿外周的情况, 并使患儿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血糖恢复正常, 对患儿的转归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罗光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解剖依据和临床应用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4,25(6):741-743.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5篇

深静脉穿刺术是一项基本的临床技术操作,是急诊抢救和危重患者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临床输血、输液扩容、长期静脉营养的前题,在ICU病房中,尤为常见,其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由于操作技术较成熟,不在身体,关节活动位置,容易固定,不易脱落,不易感染,便于监测中心静脉压等诸多因素,在临床中应用最广,但是由于置管本身存在的并发症,阻碍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应用,现就2.年中的11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6月-2012年10月共行穿刺术110例,男65例,女45例,年龄平均51.2岁,其中神志清楚能配合者,61例,呼吸机辅助呼吸镇静状态下49。

1.2穿刺方法(1):让患者去枕仰卧,肩部适当垫高,为2-3cm,最好头低15-30,以保持静脉充盈并减少空气栓塞的危险性,并将头转向操作者的对侧。

1.3穿刺点定位,锁骨下穿刺点于锁骨中点或稍偏内、锁骨下1cm处,针头朝向锁骨上切迹,或者以锁骨角处,即沿锁骨下缘从胸骨向外侧触摸,有凹陷感处,消毒铺单,局麻后持续连接肝素盐水注射器以负压态穿刺进入,见到静脉血后,穿刺成功,在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穿刺中,可适当调小潮气量,以减少呼吸动度,避免损伤肺部。

2结果

在110例穿刺中穿刺成功的108例,其中一次成功的78例,两次以上穿刺成功的30例,两例改为股静脉穿刺,有3例误穿入动脉引起局部血肿,压迫止血后穿刺成功,无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对上述110例患者穿刺体会:

首先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的前提是熟练掌握该部位的解剖,该血管的走向,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一肋骨的外侧缘。静脉的前面为锁骨的内侧缘,下面是第一肋的上表面,后面为前斜角肌,静脉越过第一肋轻度向上,然后向下、向内、轻度向前跨越前斜角肌,最后汇入无名静脉,陈人锁骨下静脉长度约3-4cm,左侧锁骨下静脉与上腔的夹角呈锐角,穿刺及置管都较困难,加之左侧胸模较右侧高,气胸出现的可能性较左侧高,故临床上往往选择右侧。

其次:穿刺点的选择,教材中穿刺点定位为锁骨中点下缘1cm处向锁骨中内1/3交界处进针,针尖指向锁骨内侧头上缘,这种方法其实不易定位,在肥胖患者容易发生偏差。我们总结寻找锁骨角位置,即沿锁骨下缘从胸骨端向肩峰端触摸,有明显凹陷感处定位,一般成功率较高。

再次:在穿刺中可能会误入动脉血中,一般静脉血颜色较动脉血深,压力小,如为动脉血,在置管中,血液会从侧孔溢出,提示压力高,则需要改变穿刺位置。

参考文献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R322.1+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090-01

股静脉穿刺术是临床一项常用的技术操作。传统穿刺法在实践操作时常因定位偏差导致穿刺失败。为了提高股静脉穿刺成功率,作者改进并总结出一套新方法。2009年7月-2011年5月作者对86例需行股静脉穿刺的患者采用新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中男57例,女29例,年龄22-83岁,平均年龄59岁,共行股静脉穿刺92次,均采用了新方法。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昏迷或躁动者应先将身体固定再行穿刺,将行穿刺的下肢轻度外旋,膝关节微曲、肥胖,水肿者将穿刺侧臀部稍垫高,操作者将一侧手的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中指置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约1cm处,手指排列方向与股动脉走向一致,未指节与皮肤呈90角下探,用指尖仔细感触动脉走向及搏动的强弱,并将中指置于搏动最明显处,再稍屈曲未指关节摸清股动脉内侧边缘,指尖贴紧血管壁下探,当最强搏动点从指尖滑至指腹,根据皮下脂肪和血管的弹性移位作用,提示指尖已介于股动脉和股静脉之间。此时,中指尖的按压点旁开1-2mm处,即为最佳穿刺点,操作者另一手持穿刺针垂直或与皮肤称45°向股静脉近心端方向刺入2-3cm左右。抬起按压血管的手后,边退针边回抽,见回血证实针尖已在股静脉内时固定穿刺针行相应操作。操作毕,拔除穿刺针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20分钟左右

2 结果 86例患者共行股静次脉穿刺92次,84次均一针穿刺成功,8次未一针见血,回抽穿刺针再行穿刺成功,无一例发生血管和神经误伤。

3 讨论 1)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股静脉穿刺术在诊断、治疗,尤其是急救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常规股静脉穿刺方法对如何准确定位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介绍简略,对实际操作缺乏具体指导,实践操作时常因定位偏差影响了临床操作效果。改良后的穿刺法能准确定位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这是由于股动脉距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垂直距离为(10.48±3.51)mm,此处血管管径较粗(9.56±2.43)mm[1-2]股动脉压高,搏动明显。2)改良后穿刺方法采用了三指同时参与血管定位和固定能良好的隔开并相对固定股动脉、股静脉、减少了血管的滑动,避免了穿刺点位置偏移,易于操作,有利于成功穿刺。

参考文献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白血病;腰椎穿刺;脑脊液外漏;护理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具有复发率高,生存期短的特点。近年来,强烈的化疗和积极治疗使急性白血病的近、远期疗效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人体内血脑屏的存在,使得常规化疗药不易通过,从而中枢神经系统成为白血病细胞藏匿之地。因此,鞘内注射是急性白血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方法[1]。而随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或并发症却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腰椎穿刺术的并发症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腰背痛,神经损伤,脑脊液外漏等。本文就我院白血病患儿腰椎穿刺术后脑脊液外漏的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儿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白血病患儿67例,男38例,女29例,年龄1~14岁。其中2例患者腰椎穿刺术后出现脑脊液外漏,女1例3岁;男1例5岁。

1.2 方法 鞘内注射方法:①在治疗室进行,两位医生合作,一位医生负责穿刺及注药,一位医生负责固定患儿。②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戴无菌手套,铺孔巾,暴露穿刺部位,穿刺。③穿刺成功后测脑脊液压力,留取5 ml或10 ml脑脊液送检查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脑脊液找幼稚细胞。④将已准备好的化疗药物行鞘内缓慢注射。⑤推注后再将针芯插入穿刺针,拔出穿刺针,贴上无菌敷体,局部按压片刻。⑥送回病床,去枕平卧6 h。

2 脑脊液外漏的原因分析

2.1 患儿均有多次腰椎穿刺术史 腰椎穿刺加鞘内注射是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方法,在整个疾病治疗期间需多次行腰椎穿刺加鞘内注射。

2.2 穿刺针粗 粗的腰穿针是导致脑脊液外漏增加的因素[2]。

2.3 未能一次穿刺成功 此与操作者、助手、患儿都有关系。操作者的基本功不扎实,心理素质差,自信心不足是很能使穿刺失败而不能一次穿刺成功。助手是腰椎穿刺术中不容忽视的关键人物,如果助手对患儿的固定不好,也可能使穿刺失败。患儿的配合程度越高,腰椎穿刺的成功率越高,反之使腰椎穿刺的成功率降低,患儿不配合是导致脑脊液外漏的因素[3]。

2.4 患儿体型瘦小 穿刺口闭合延迟。

2.5 腰椎穿刺术后不当,无去枕平卧6 h。

2.6 患儿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是脑脊液外漏的增加因素[2]。

3 脑脊液外漏的预防

3.1 培养操作者冷静、自信、胆大、沉着、心细等心理素质是任何操作成功的前提[3]。

3.2 助手对患儿的要固定良好。患儿自然侧卧,双肩连线与双侧髂嵴连线与治疗床垂直,大腿屈向身躯,头颈部向胸部屈曲,这样可以使脊柱达到最好的屈曲程度,棘突彼此分开,易于定位和穿刺。

3.3 增加患儿的合作程度。可术前给予小孩解释、安慰、鼓励,使患儿主动配合。术中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可放一些小孩喜欢的音乐。音乐疗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儿腰椎穿刺术的疼痛反应,使患儿感觉舒适,保证腰椎穿刺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去枕平卧位的配合[4]。对于难于配合的患儿,术前可给予镇静,如使用冬非合剂和安定镇静。

3.4 选择小号腰穿针,对于婴幼儿还可以用7号静脉输液针代替[5]。或选用口径更细的”无创性”穿刺针[6]。

3.5 对于瘦小的患儿拔针后延长局部按压时间。

3.6 腰椎穿刺术后:去枕平卧6~8 h。

4 脑脊液外漏的护理

4.1 去枕卧位,抬高下肢,成头低脚高位。

4.2 局部加方纱按压,脑脊液湿透方纱时要更换,更换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4.3 可在穿刺点上用生物胶粘合后压迫。

4.4 为避免低颅压发生,应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

4.5 监测血压,若患儿有持续的头痛,排除低颅压,那有可能为高颅压,此时应按医嘱给予脱水,止痛治疗。

4.6 心理护理 安慰患儿及家长,给予必要的帮助,音乐疗法可转移患儿紧张恐惧的注意力。2例出现脑脊液外漏的患儿经及时的处理后脑脊液外漏2 d后停止,患儿无出现因脑脊液外漏带来的并发症。腰椎穿刺术是治疗和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手段之一,不可缺少。腰椎穿刺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医生、护士、家长应提高警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当发生并发症时应及时积极处理,减少并发症给患儿带来的危害,使腰椎穿刺术的风险降低。

参 考 文 献

[1] 李艳.护理干预在急性白血病鞘内注射化疗中的作用.现代护理,2011,8(5):85-86.

[2] 徐华英.儿童腰椎穿刺后腰背痛的原因及预防.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235-1237.

[3] 帅可鑫,傅容.小儿腰椎穿刺失败50例原因分析.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12):58-62.

[4] 邱丽萍,张婷婷,黄敏英,等.音乐疗法对白血病患儿腰椎穿刺术疼痛的影响.临床医学工程,2010,17(7):122-123.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羊膜腔穿刺术;胎儿宫内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43―02

对各种原因导致羊水过少的孕妇,临床上常用静脉输液或宫内注药等治疗。目前一般多采用胸穿针穿刺宫内注药,因多次反复操作,患者有较大的痛苦,医生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多次B超引导耗资大。我院自2004年1月开始采用静脉留置针羊膜腔穿刺宫内注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产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70例羊水过少患者,B超检查最大羊水池与子宫轮廓相垂直深度测定(AFV)≤2.0cm,或羊水指数(AFI)≤5.0cm,或破膜时羊水少于300ml患者诊断为羊水过少。并排除先天性肾缺如,发育不良及尿道闭锁引起的羊水过少。对羊水过少孕妇采用羊膜腔穿刺输液治疗。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B超引导下经腹羊膜腔穿刺宫腔内输液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胸穿针。实验组36例,年龄22~38岁,平均(26±3.5)岁,对照组34例,年龄23~37岁,平均(25±3.1)岁。经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无显著差异,以及产次、孕周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器械与用药

用苏州林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林华牌9号静脉留置针(或硬膜外导管),专用静脉保护敷贴等。输注液体为37℃与羊水等渗(260mmol/L)的林格氏液(430mi林格液+30ml蒸馏水)。这样更接近羊水pH值。BHILITS(飞凡)牌B超机及穿刺探头。

1.3 操作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B超引导下以羊水最大暗区处穿刺,准确把握进针的位置、深度。减少对胎儿的损害。按常规消毒、铺巾,穿刺术方法进针。实验组在静脉留置针入羊膜腔1cm后拔除针芯并送入套管针(或因腹壁较厚用硬膜外导管留3cm在宫腔内)。接好一次性输液器。并用静脉保护敷帖固定好留置针。治疗完毕用10ml生理盐水封管以便下次治疗启用,不必重复穿刺。对照组以胸穿针穿刺入羊膜腔后接输液管输液治疗。一次治疗完毕拔除胸穿针。下一次治疗时重新穿刺。其中腹部皮肤创伤、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

1.4 留置时间

把握好留置针保留时间,留置时间一般5d,若无羊膜炎发生,可留置5~7d。

2 结果

两组穿刺比较见表1。此外.对照组患者穿刺时多感疼痛明显外,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