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牧业

现代牧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牧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牧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楚雄州;畜牧业;畜禽基地;畜产品加工;种养结合

现代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楚雄州畜牧业正面临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如何抓住难得机遇,破解发展难题,真正做大做强楚雄州畜牧产业,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台阶,是楚雄州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面临的一大课题。

1楚雄州现代畜牧业现状

1.1生产总量稳步增长

2015年全州出栏生猪396万头、肉牛38.9万头、肉羊112万只、家禽2240万羽,实现肉类总产量46.13万t,禽蛋产量1.26万t,实现畜牧业产值100.01亿元。全省16个州(市)中楚雄州人均畜牧产值排列第3位。畜牧业成为全州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1.2生产方式转变加快

“十二五”期间,全州畜牧业规模化、良种化、区域化和产业化进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2015年,楚雄州报省备案的各类规模养殖场总数2978个,其中肉牛171个,肉羊292个,生猪1102个,禽类706个,奶牛154个。被国家和省级命名的标准化畜禽示范创建单位有18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4个。良繁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全州现有猪人工授精站163个,牛人工授精站120个。生猪三元杂交覆盖面85%,牛、羊良种覆盖面分别达60%、70%,较2010年分别提高了12.14、16.08、41.36个百分点。畜牧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截至2015年底,全州有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36家,其中加工企业16家,年产值过亿元的2家。形成了畜禽养殖、销售、加工为主的省州农业龙头企业50家,养殖专业合作组织366个。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畜牧业优势生产区域初步形成,畜牧业发展正在由产量扩张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

1.3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全州畜牧业政府专项投资(中央、省、州)达7.05亿元,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通过项目建设带动,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全州建成无公害畜产品基地50个,获得无公害畜产品认证3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1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3个。

1.4草原保护建设步伐加快

进一步健全草原保护体系,加大草原执法力度,积极推行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组织实施草原生态奖补、退耕还草、转变草食畜发展方式、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等重大工程,加快了草原建设与保护步伐,使部分地区天然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全州草地植被覆盖度有较大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州累计完成退牧还草禁牧16万hm2,草畜平衡107.8万hm2,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区生态明显好转。牲畜舍饲、半舍饲与轮牧、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不断普及,加大人工种草力度,每年开展人工种草2.3万hm2,草料基础进一步巩固,促进了草食畜的进一步发展。

1.5动物防疫基础不断夯实

全州加大了对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州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动物疫情测报中心;新建和完善州级、10县(市)的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州级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完成了97个无(危)房乡镇兽医站的新(改扩)建。更新、补充各类检测仪器设备。动物防疫体系、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兽药、饲料等投入品检验检测体系、基层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得到了全面加强,技术手段得到较大改善,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大为提高。

1.6畜产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产地检疫。合理设置报检点,检疫人员对出栏的畜禽到场、到户开展检疫,查看免疫档案、养殖档案,查验动物标识,进行临床健康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二是加强屠宰检疫。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实施宰前及宰后检疫,对检出的病害畜禽及其产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加强市场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对所有上市交易和进入流通环节的畜禽及其产品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动物疫病隐患的畜产品,净化畜产品市场。四是加强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全州未发生畜产品安全事件。

2楚雄州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优势

2.1政策扶持有力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加大农业和农村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为楚雄州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难得机遇。省委省政府把畜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在《云南省山地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将楚雄州列入项目发展优势区,必将有力推动楚雄州畜牧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2.2畜禽资源丰富

全州有数量较多、品质优良的滇中牛、撒坝猪、武定鸡、云岭山羊等地方品种,同时引进了长白猪、大约克、杜洛克猪和短角牛、西门塔尔牛、摩拉水牛等世界著名的优良种畜(冻精),初步建立了良种繁育与杂交改良体系,具有畜牧业持续发展所需的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基础。这些品种遗传性状独特,抗逆性强,具有独特风味和药用保健功能,符合未来消费从量到质提升转变的需求。以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为载体的种源保护、开发体系框架基本完善,保护促开发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这些品种资源为提高云南省畜牧业生产力、发展特色养殖、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2.3市场需求巨大

目前全国居民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量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农村人均畜产品消费水平更低。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将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阶段,农村居民的畜产品消费也将进入高峰期,城市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出现快速增长趋势。

2.4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全州常年有青绿饲草饲料供应,是发展优质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全州拥有天然草原面积156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23.9万hm2,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积2万hm2。楚雄州农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饲料粮供应较充足,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年生产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约144万t和各类青绿饲料85万t;可用于种草的农闲田地面积1.3万hm2。饲草饲料理论总载畜量达150万个黄牛单位。同时,全州粮食实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随着粮食增产措施的落实以及种草养畜技术的推广应用,畜牧业发展将有更充足的饲草饲料资源作保证。

2.5科技支撑体系健全

全州建成了州、县、乡、村四级畜牧业科技服务网络,畜禽良种繁育与杂交改良、饲草饲料推广和动物疫病防控等科技服务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建立了一支科技素质高、服务意识好的科技服务队伍。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良种母猪核心群场、扩繁场和猪人工授精供精站点、牛冻精改良点和驴人工授精改良点,州级建成了兽药和饲料质检室、疫病诊断实验室,为畜牧业稳步健康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科技服务支撑。

3楚雄州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

楚雄州畜牧生产方式落后表现在:一是畜牧业发展速度慢;二是畜牧业内部结构单一,猪、禽生产比重偏高,草食牲畜比重偏低;三是总体规模化养殖程度还不是很高,不同畜种规模化养殖程度不平衡。畜牧业增长方式仍然停留在粗放增长状态,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长的贡献停留在50%左右,畜牧业科技投入与产值不适应、畜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养殖形式仍然是传统分散饲养或小规模词养,大多数散养农户生产设施差,饲养管理粗放,畜禽养殖环境恶劣。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瓶颈。

3.2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楚雄州畜牧生产总量虽然不小,但是加工发展滞后,缺乏产品精深加工的大龙头、大企业,缺乏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产品销售仍然是以初级为主,附加值低,阻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楚雄州目前还没有一家国家级畜牧业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南华安友畜牧业有限公司、禄丰双丰良种猪有限公司、大姚县百草岭蜂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武定永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大。

3.3畜牧业融资难,投入机制单一

受多种因素影响,规模养殖建设成本、生产成本明显增加,众多养殖户有着强烈地扩大再生产的愿望,但由于养殖业场房和土地基本没有产权证,不能担保抵押,导致资金不足而不能实现。当前金融信贷门槛高、程序多、额度小、用款周期短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

3.4疫病和市场两大风险长期存在,对畜牧业影响大

近年来,畜禽疫病暴发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病种越来越多,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等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这些频繁暴发的疫病,给农户发展畜禽养殖带来了阴影,表现为老病未除、新病不断、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严重,广大养殖业主反映现在的畜禽越来越难养。同时,在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下,畜产品(特别是生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状态也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4楚雄州现代畜牧业发展建议

4.1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建设四大畜禽基地

楚雄州现代畜牧业要坚持“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的原则,继续坚持猪禽稳发展、牛羊快发展、加工促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四大基地”建设。一是以楚雄、牟定、南华、姚安、大姚、禄丰6个县(市)为重点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引进和扶持有一定规模的生猪育种公司和生猪养殖示范场建设。抓住国家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的机遇,重点扶持发展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和饲养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化生猪生产原料基地建设。二是加快发展牛、羊养殖基地。以楚雄、双柏、牟定、姚安、元谋5个县(市)为重点建立肉牛养殖基地,以楚雄、双柏、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丰7个县(市)为重点建立黑山羊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年出栏千头牛、羊的养殖专业村。三是壮大特色家禽养殖基地。以武定、禄丰、南华3个县为重点发展乌骨鸡养殖,选择有条件的专业村建立乌骨鸡种鸡养殖专业户,加强武定鸡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以楚雄、双柏、南华3个县(市)为重点发展肉鹅养殖,引进和扶持规模化种鹅养殖场建设,提高肉鹅的供种能力。扩大特色家禽饲养规模,为特色禽产品加工提供原料保障。

4.2转变畜牧生产方式,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准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是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标准的产品不能成为商品。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支持建设一批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十三五”期间,要切实把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楚雄州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中之重,要以标准化推进品牌化,以标准化推进集约化。通过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模式,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区。

4.3加快畜禽产品加工,促进楚雄州畜牧业提质增效

围绕楚雄州畜牧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保鲜肉和方便肉制品。扩大加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增加外销出口,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畜牧业综合效益。畜产品加工企业要着力做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产品配送网络、供求信息渠道,扩大经销商队伍,积极构建企业的规模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实现经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运营资本化的目标,使体制创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4.4推行绿色化生产,促进种养结合

随着畜禽规模养殖和小区养殖的蓬勃发展,畜禽粪尿处理和环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保护环境,保障畜产品质量,迫切要求我们转变养殖观念,推行绿色健康养殖。在畜牧业规划上要优化种养区域布局,积极开展粮改饲试点,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饲用玉米、人工种草,加快推进牛羊优质饲草料产业发展,推动建立粮饲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促进种养业效益“双提升”。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整县推进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争取省级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推广高效实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模式,推动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争取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项目,推动农副资源产业化开发、农牧循环利用。

4.5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切实强化技术支撑

现代牧业范文第2篇

当前,我国畜牧业产业化有多种组织形式,按带动产业链的主要动力和生产结构分,可以分为龙头带动性、市场带动型、企业集团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科技推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形式。“公司+基地+农户”,即以实力较强的畜牧业或相关行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签约或股份制方式,与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养殖户结合成紧密的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企业对基地和农户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确定产品最低保护价并且保证优先收购。农户负责按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按时、定量向企业交售畜产品。“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类似,也是公司与农户之间事先签订好合同,合同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公司负责为农户提供支持并保证收购农户畜产品,农户以完成订单的形式向企业交售畜产品。按结合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等三种。(1)“松散型”。龙头企业与畜牧产品基地和农牧民的联系较松散,企业凭借传统信誉为农牧民提供各种服务,二者的关系主要是市场买卖关系,没有其他约束。这种类型只是产业化雏形,实质上并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2)“半紧密型”。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或基地有契约关系,契约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有明确规定,但契约关系并不稳定,这种模式属于过渡类型。(3)“紧密型”。企业与农牧民或基地之间有比较稳定的契约关系或股份合作关系、股份制关系等约束方式,形成经济实体进行一体化经营。

畜牧业产业化的优势在于:(1)有利于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产业化经营模式可以将国内外市场和众多分散的养殖户连接起来,使畜牧业生产、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活动紧密衔接,进而使养殖户的小生产形成大群体进入市场,减少养殖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化解生产和市场脱节的矛盾。(2)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在产业化组织形式下,农户通过合同制或股份制的形式与企业之间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建立起了畜牧业内部的利益补偿机制,农户可以参与分享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形成的增值利润,进而有利于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3)有利于扩大生产的适度规模,提高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在专业生产体系中,生产基地的规模化生产是加工企业或畜产品直销部门获得批量、均衡、稳定和高质量货源的保障。产业化模式下农户能够依靠企业的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增强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益。这两种利益的结合,可以促使畜牧业生产适度规模的形成。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会带来生产技术装备的提升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进而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4)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畜牧业产业化突破了所有制、行业和行政区域的界限,使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同时,产业化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工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积累,从而有利于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畜牧业产业化还有利于促进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加快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畜牧业技术的发展。

畜牧业产业化模式并非没有任何缺陷,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例,这种模式的产业化链条十分脆弱,容易断裂。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企业违约或农户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农户小而分散,不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与企业平等谈判的能力,因此一旦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产生矛盾,则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因此,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一般在维持一段时间后就会破裂,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断裂。其次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例,这种模式很难实现产业链整体价值最大化。这种模式下,企业不与农户直接交易,而是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合作社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由于合作社本身就是一个利益主体,其往往通过低买高卖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不合理价格行为会直接损害农户、饲料企业和加工厂多方的利益。由于只有实现产业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环节价值的最大化,合理分配利润,才能保证模式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合作社的行为直接导致整个模式的不稳定。最后,以“公司+协会+农户”为例,这种模式很难维护产业链的稳定发展。现实中,企业的股东一般担任协会的领导,协会的运作费用由企业负担,协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部门。这种协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连接农户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但是其出发点变成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不能完全保证农户的利益。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因此,畜牧业发展模式绝不能实行“一刀切”,而应该依据地区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灵活选择。

现代牧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如何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导言】: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现代畜牧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在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大背景下,政府的职能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地发展畜牧业所具备的天然优势以及畜牧业发展目标,积极从政策与资金、质量监管、产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好支持与引导工作,从而推动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针对畜牧业的发展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我国畜牧业逐渐转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畜牧育种技术手段的革新以及先进品种引进,我国畜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畜牧业也逐渐从家庭养殖逐渐过渡到了规模养殖、专业养殖阶段,这使畜牧业的整体布局得到了优化,进而提升畜牧产品质量,为相对应的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产品,且相对应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提升。此外,也使畜牧养殖饲料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打入国际市场。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尚未重视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在实际发展畜禽养殖业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品种的引进与改良,却忽略了对遗传品种资源的保护。第二,在畜牧业疫病防治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具体的疫情防治得不到落实,导致疫情的发病率普遍偏高,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步伐。第三,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现今许多的科技手段都很难在畜牧业中实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第四,产业化程度总体偏低,尚未充分发挥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中轴作用,且畜牧业总体生产能力偏低。第五,畜牧商品的质量问题凸显。此外,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滞后性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与挑战。

2发展现代畜牧产业的主要措施

我国“十三五”期间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政府把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定好,给企业和市场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现代畜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解决畜牧业发展关键问题。

2.1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和公共财政投入

政府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的持续、健康l展,积极运用国家对于畜牧业发展的各种支持政策以及专项资金,让下发的专项补助资金、农机补贴、以奖代补资金等真正落到实处,给养殖业带来实惠。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掌握国家对畜牧业的项目投资倾向,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做好项目审批与规划,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来源,完善信贷资金使用模式,为养殖户发展特色畜牧业提供有力的保证。根据自身区域畜牧业发展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与本区域畜牧业龙头企业集团合作,努力打造绿色安全健康的畜牧业品牌。

2.2强化疫病防控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政府统一建设信息平台,确保重大疫情及时通报、有效信息及时共享。畜牧业生产经营者利用畜牧业信息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到疫病防治新方法、国家政策导向、市场供求等信息,可以使信息直接传达到饲养防疫的最基层,资源共享合理安排生产。通过平台积极宣传《动物防疫法》、《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明确和细化岗位职责。政府也应改变执法手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同时,不仅要关注畜牧产品有没有病害,更要重视其是否绿色健康,是否存在药物残留过量。政府应与畜牧兽医、质量监督、工商物价、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建立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生产销售环节中的假冒伪劣行为。

2.3利用循环农业带动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依靠循环农业来带动,把畜牧养殖与农业种植结合起来,把畜牧养殖废物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促进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利用秸秆畜牧、“青储”等多种方式降低畜牧喂养成本。用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生产沼气,再对沼气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为畜牧生产提供能源。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畜牧污染治理新模式,合理规划,力争实现废物无害化处理。政府结合布局、技术、经济、社会可接受程度等多方因素,推进无生态负效应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可以设立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分片管理,对畜牧业生产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争取做到环境良好。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畜牧业正迎来变革的新契机,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政府的主导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企联手打造高品质畜产品基地、提升畜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构建畜牧产品品牌影响力、打通多层次融资渠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同时,政府要加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合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用合理的布局、科学的发展目标,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实现以现代畜牧业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济民.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4,21:25-27.

[2]孙芳芳.以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5,01:51-52.

现代牧业范文第4篇

现代农牧业,是农牧业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即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就是现阶段的现代农牧业。近年来,我区按照中央“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在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支持下,加大现代农牧业建设力度,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国家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431.64亿斤,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达到1.08亿头(只)。我区农牧业已具备年产400亿斤粮食、23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45万吨禽蛋、10万吨绒毛、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7%,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农牧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3%。农牧民收入从“十一五”初的3000元,达到2010年的5530元。

但是,目前我区的农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农畜产品供求平衡趋紧、农牧业生产高成本、一产业劳动力不稳定、工农城乡联系更紧密的国情,农牧业基础比较薄弱、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农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牧民收入水平低“两弱”“两低”的区情,对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中“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一、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畜牧业是我区的重要的基础性产业,牧民收入的70―80%来自于畜牧业。但是目前我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棚圈、饲草料基地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适应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防灾减灾的需要。二是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畜禽养殖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吸纳先进技术、抵御风险能力很差。三是缺乏强大的科技支撑及健全的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优良畜种供种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主要牲畜品种个体产出水平低。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被动局面,四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严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手段薄弱,市场主体的准入机制尚未建立,缺乏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和工作任务是:

首先,“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坚持以草定畜,因地制宜发展草原畜牧业,在农区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百万头奶牛、百万头肉牛和千万只肉羊高产工程建设,加强饲草料基地、储草棚、青贮窖等设施建设。”即在牧区、半农半牧区以草定畜,农区扩大养殖规模。“以草定畜”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区开始实施的一项草原管理措施。是以核定草原的产草量为基础,以草确定养畜数量,达到科学合理的载畜量,实现草与畜之间的动态平衡。实施草畜平衡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草原退化程度,达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在农区要发挥土地资源、饲草资源、环境和区域优势,大力引进带动能力强的畜禽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加快舍饲圈养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步伐。“双百千万工程”高产创建工程是自治区2009年提出并开展试点的一项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的工作。该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对百万奶牛、百万肉牛提供良种冻精进行人工授精,为千万只肉羊基础母羊提供良种公羊和良种冻精开展人工授精。通过此项工程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区优势畜种的个体产出水平,改善品质,提高效益。该项工程已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其次,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种繁育和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资金投入。扩大牧区畜牧良种补贴范围,在对肉牛和绵羊进行补贴基础上,将山羊纳入补贴范围。”一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种繁育和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这个体系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支撑。从自治区成立之初,就一直在自上而下努力构建这三个体系。但随着近年来改革力度加大,这些体系的公益性投入大幅度减少,工作人员、设备、手段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全区16351名防疫员年平均工作量4万头只(羽)次以上,年平均工作时间210天以上,但年平均收入只有4000元,工作量太大、经费严重不足,防疫员队伍极不稳定,防疫密度和质量难以保证,公共卫生安全隐患非常大。解决的方法是增加基层防疫站经费。建立健全嘎查村级动物防疫室,配套疫苗冷链、交通等基本工作条件,增加防疫员补贴。要加大对畜牧业良繁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突出其公益性。二要加大防控投入。近年来我区布病、结核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出现严重反弹,布病在人间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占全国新发病人数的一半,位居全国第一。由于国家现行的病畜扑杀补贴标准太低(1800元/头),补贴范围小(仅限奶牛),地方财政承担扑杀补贴压力太大,致使病畜得不到全部扑杀,疫点不能及时扑灭。此外,对布病流调、溯源、诊断、消毒、病畜无害化处理等相关经费缺乏补贴,地方财力不能全部解决,严重影响工作开展。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资金投入,是一项非常及时的政策,必将推动我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三要扩大良种补贴。为了扩大畜牧业良种率,提高牲畜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步伐,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实施了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国家畜牧良种补贴是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对国家指定项目旗县(市、区)使用良种开展人工授精的母猪、奶牛、肉牛养殖场(小区、户)以及存栏绵羊能繁母羊30只以上养殖户实施补贴。我区从2006年每年安排2720万元对项目区内肉牛、肉羊予以补贴。2010年自治区开始对牧区种公羊、肉牛冻精和肉牛母牛进行补贴。但牧区特别是边远牧区的主要畜种山羊不在补贴范围内。国家这次特意把山羊列入了牧区畜牧良种的补贴范围,体现了国家对我区牧区农牧民的极大关怀。

再次,“对牛羊肉、羊绒、羊毛等大宗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政策。”牛羊肉、羊绒、羊毛等畜产品是我区农牧民、特别是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直接关系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这些畜产品的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直接影响了我区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着畜产品的稳定供应,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目前价格保护政策主要有最低保护价收购、价格补贴、国家收储等。

最后,“完善牧业机械补贴政策。”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从2010年,我区实施对牧区牧民购机累加补贴。即自治区33个牧业旗和21个半农半牧旗县的牧业苏木镇以及3个还草工程旗县的项目区苏木镇的牧民,购买牧业机具,在国家财政补贴30%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再补贴20%。同时自治区还对牧区牧民购买18-20马力直齿传动轮式拖拉机、18-24马力皮带传动拖拉机、装载机、太阳能饲养暖棚、储草棚、风光互补设备等急需机具、设备给予销售价30%的补贴。下一步牧机补贴政策要围绕牧区机械化发展重点,按照草业生产、养殖环节、生产生活装备三大领域,指导牧区机械化科学发展。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禁牧区重点补贴舍饲圈养模式和集中饲养模式,单一禁牧模式和转产模式不予补贴;草畜平衡区重点补贴集中饲养模式,转产模式不予补贴。突出扶持大型家庭牧场,发展机械化现代装备;引导小型牧场与牧户联合,发展联户、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促进畜牧业规模经营与机械化规模作业相结合,推动畜牧业现代化。

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其基础是科技进步和体系完备,其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目前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压力很大。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保持现有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压力不断加大;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低。二是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物质装备水平低,社会化服务不配套,基层农牧业推广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少。三是农业劳动者以“5060”人员为主,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和方向。

首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种植业结构。”粮食生产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和目的,土地数量和产出能力是基础。为此,保护耕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目前我区实行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同时,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改造中地产田和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也是保障和平衡生产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重要方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农牧业高效节水示范,加大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支持力度。”

其次,加强科技保障措施。“完善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倡保护性耕作,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要创新推广体制机制,整合技术资源,改善乡镇区域站的条件和装备,提高其服务水平。现代种业就是用现代技术进行育种和生产,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发展现代种业,就是要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我区从2005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截至2009年已覆盖全区所有旗(县、市、区)和农牧场。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是指具备相应植物保护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的行为。通过这两种技术手段,可以显著提高施肥效果、病虫害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是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这种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增加土壤有机质,锁住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水的质量。旱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应用节水保墒技术,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设施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支持赤峰、通辽、乌兰察布等地区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构成: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产品产业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设施农业是采用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设施、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改善或创造局部环境,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环境条件,以期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是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化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设施农业发展迅速,2010年设施蔬菜面积129.8万亩,设施马铃薯179万亩。都市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是利用农牧业景观资源和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和旅游的一种新型农牧业生产与经营形态。观光农牧业在我区刚刚起步,到目前有规模不等的企业1495家。赤峰、通辽、乌兰察布等地区具备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的条件,气候条件适宜,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空气相对湿度低,病虫危害少,生产区水源、土壤、空气符合国家绿色标准,具有独特的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的条件。适宜发展设施蔬菜的坡地和荒地也较多,后续发展的空间较大。这几个地区与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距离较近,劳动力资源丰富,运输成本较低,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蔬菜集中上市时间与沿海及南方广大地区果类菜生产季节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另外,这几个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牧民增收渠道窄,也需要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等高效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需要支持的重点是温室、大棚建设,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和设施蔬菜种植农业保险等环节。

最后,通过鼓励措施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把马铃薯列入国家良种繁育补贴范围,逐步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对种植马铃薯脱毒种薯给予良种补贴。”二是“对粮油生产大县(旗)加大奖励性扶持力度。”良种补贴是国家、自治区对广大农民使用优良品种、配套先进栽培技术措施,实现技术累加效应,实行财政补贴的一项惠农政策。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从2002年开始实施,已经由推广项目变成了国家的惠农政策。2009年实现了大豆、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全覆盖。同时,对马铃薯原种扩繁进行补贴,原种生产补贴的规模为20万亩,补贴资金2500万元。但马铃薯良种繁育、脱毒种薯种植不在补贴范围,原种生产补贴的规模也很小。这次国家扩大了我区马铃薯良种的补贴范围和规模,必将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促进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把我区打造成全国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专用加工薯生产基地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粮油生产大县(旗)是国家已经实施的一项奖励性扶持政策,我们要积极进行争取。

三、深化农牧林业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了农村牧区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为我区其他领域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但随着农牧业现代化的日益推进,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体制出现了许多不适应,也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制约着现代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提高。而实现规模经营,是农牧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首先,仍然要“稳定农村土地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核心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做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

其次,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引导农村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妥推进农牧业规模化经营。”“鼓励农牧区集体和个人以土地、草场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参与当地资源开发建设,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允许土地经营承包权合理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集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在流转中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土地草牧场流转必须坚持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政策引导为辅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农牧区集体和农牧民对自己的土地、草牧场有经营权和收益权,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土地、草牧场等财产的收益,是农牧民的经营自。建立资源开发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共享机制,是整顿矿山开发秩序、维护群众利益的迫切需要,更是实施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战略的内在要求。农牧民以土地、草场使用权入股,增加财产性收入,是建立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共享机制的有效举措。增加财产性收入,也是调整收入来源构成的有力措施,有利于调整农牧民收入来源构成。目前规范引导土地流转,需要全面落实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以基层经管部门为依托,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再次,农垦系统改革是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垦系统具有管理上的区域性特征。国家和自治区经济较大发展后,推出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农牧场在许多方面享受不到。如目前国家在实施“以工补农”政策,农垦还在“以农补企”、“以农补社会”。虽然农垦的经营体制有较大的先进性,但在沉重的社会负担面前,也显的无能为力。因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农垦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制度,将国有农牧场纳入强农惠农政策范围,逐步实现垦区与地方的资源共享,支持垦区企业集团和国有农牧场发展。”下一步工作一是理顺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通道,充分享受惠及“三农”的政策。特别是未由乡镇管理的农牧场,要实行计划单列,解决因体制问题造成的政策障碍。二是社会负担由政府承担,给农牧场彻底减负。在农牧场区域设立农垦管理区,与国家各职能部门对接,完善国家在农垦的管理体制。

四、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是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构建多元化农牧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要“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乳品和羊绒生产加工业,加快培育肉类、粮油、果蔬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绿色知名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在农牧区建设原料生产加工基地。”要“加强原产地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现代牧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技术;污染治理

分析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应该对畜牧技术推广环节中的相关事项作出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诸多缺失,针对这些缺失提出更加精良、有效的畜牧技术推广方法。

1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推广现状

1.1 实用技术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缺失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畜牧技术推广主要是围绕畜禽品种改良、提升畜禽生产水平的一系列单项技术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但是,30年的畜牧技术开展也存在着诸多缺失,如畜禽品种质量较差、采用简陋的畜禽舍、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未被全面利用、没有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等,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畜牧发展没有将实用技术全面整合利用,导致肉、蛋产量不高,畜牧发展受到制约。另外,畜牧业发展环节中的品种选择、饲料应用、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实验推广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畜牧业不能全面发展。

1.2 标准化畜牧小区与污染治理技术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当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的县、乡两级由于资金短缺、小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没有将畜牧小区科学规范化的特点体现出来。畜牧业的生产范围扩大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其污染的量与质已经达到了工业污染的水平,在危害与治理难度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程度,而我国对畜禽污染防御及治理的水平正处于刚刚发展的地步,技术还没完全得到开发与施展,于是,县乡中的畜牧区的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对周边的空气、河流的污染影响日益加剧,致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创新污染治理技术的实施。

2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提升方案

2.1 推广实用技术是基础

(1)重视畜禽品种质量。选择仔畜禽时,应该从正规的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场家引种,这样可以优化整个畜牧环境,降低畜禽死亡率,提高畜禽出栏率;(2)采用先进的畜禽舍,引进带有先进设备的畜禽舍,让畜禽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尤其是在寒冬季节,更应该确保畜禽舍内的保温设施齐备,保温效果得到提升,畜禽生产性能也会随之提高,其生产周期会随之缩短;(3)使用正确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把握创新管理技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认识畜禽饲养与饲料应用之间的关系,引进优质饲料,让畜禽更好的长肉、产蛋,提升饲料转化率,促进畜禽质量不断提升;(4)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在生产中不仅要抓住重点,还要通盘考虑预防问题,将治疗与预防两个重要的内容重视起来,加大防治费用的投入,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

2.2 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是重点

采取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方法,从环境控制、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疫病控制等重要环节入手,促进畜禽生产在量与质上实现新的突破;在蛋鸡、肉鸡、肉羊等养殖小区实行综合性的生产技术规范,发展现有技术的创新之处,对于各省、市、县、乡进行标准化生产试验的推广,将其中存在的产品污染与药残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及时做出调整,加大试验过程中的改善力度,使新的生产技术能够获得大家的公认;建立省、市、县、乡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站,将新型的畜牧业技术发展试点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总结与交流,并在专门人才的帮助下将畜牧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实处,促进标准化生产技巧的完善。

2.3 推广标准化畜牧小区是核心

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让畜牧生产小区化的生产方式变为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主要动力,使更加完备的小区化畜牧管理技术能够渗透到县、乡的畜牧业发展中去,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并促进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对小区化的畜牧业生产建设标准与创新实施方案认识清楚,选取的小区地址应该与周边的公路干线、农村居住区的距离适中,尽量符合现代病害防疫的要求,在布局方面,要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并且配备粪污无害化处理场所及相关设备,将畜牧小区中的联动式的管理技巧顺畅地运用到细节中去,确保管理者能够将卫生防疫与严格的畜牧管理技术结合起来。

2.4 推广污染治理技术是保障

地方性的污染危害主要是由于畜牧业发展导致的,尤其是畜禽粪污与有害气体,都严重影响着周边的空气、水环境,所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刻不容缓。

(1)从生产源头上来减少粪污及有害气体的生产量与排放量。必须推广先进的生产工艺,提升饲料的转化率,降低氮、磷及其他恶臭气体的排放量,对粪污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分离,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尿分离的办法,将畜禽产生的粪污进行一次性处理,不给周边环境带来危害;(2)推广先进的粪污处理工艺。对液体分级沉淀的污水处理技术、强制通风防渗静态垛堆肥等固体粪便处理技术、沼气技术、干燥技术等进行应用,提高污染废物的利用率,给民众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3)将畜禽粪便中的可用微量元素提炼出来,制造有机、无机复合肥。因为畜禽粪便中多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可用的微量元素,制成肥料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好的帮助,所以增强提炼技术,改变现有模式,是当下的一个重点。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我国各地存在的整体缺失现象进行了总结,将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预防性、施治性的技术缺失点呈现出来,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畜牧小区建设中的畜禽生产、生活促进标准重视起来,提升污染治理技术,保证畜禽养殖在最优良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在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进程中走在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徐元贵.滁州市南谯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

[2]孙耀华,杨奎林.现代畜牧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1997(10).

[3]刘立仁.畜禽良种——现代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5(08).

现代牧业范文第6篇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牧业资源浪费和农牧业的点源、面源污染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与危害最小化,保证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的客观需要;是引导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农牧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牧业转变的有效途径。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牧区的基础工程,引导传统农牧业尽快发展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农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国农村牧区对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在农户实施的“四位一体”生态家园工程,在农户庭院有厕所、猪圈,温室内建沼气池,种植业促进养殖业,养殖业带动沼气建设,沼气供给农牧民生活用能,沼渣(液)供给绿色植物营养所需,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种模式。

为了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转变传统农牧业的发展理念,在农牧业生产中应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

二、加强领导,通力合作,把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摆上重要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制订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创造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良好环境,借智生财、借财生财,促进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大发展,让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形式

(一)减量化生产形式

主要是通过提高利用率,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农用能源和其它化工类农用资料,或使用新型生产资料和技术来代替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它农用资料,可以减少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污染物。

(二)再利用运作形式

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比如,在生态农牧业综合开发中,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加上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粪便生物氧化塘多级利用工程,可将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农牧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和生产能源,向农田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也是再利用运作模式的又一重点内容。

(三)再循环链接形式

一类是农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不能按原有用途消费,可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既可减少农牧业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源来源。如变质水果和蔬菜类可转化成肥料,次等粮食可加工成酒精。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牧业生产资料,如可降解地膜、营养钵、生物柴油等生物产品。

四、打造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如以粮食及其它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的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五、构建循环经济型农牧业体系

(一)加快传统农牧业、资源消耗型农牧业向生态型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型农牧业转化

继续加大种养结合的比重,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加强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大农业内部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减量化,逐步降低农牧业的各类污染,积极推广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

(二)种植业要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积极推广玉米、春小麦结合马铃薯、豆类、向日葵、胡萝卜等蔬菜组成的多种立体种植模式,改造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

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

(三)畜牧业要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原则,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

牧区畜牧业,稳定牲畜头数,加强草原的保护,采取围建草库伦、划区轮牧、封育、以草定畜等方法,大力推行草原集约化经营,建设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发展灌溉草场,多渠道增加饲草生产能力。农区畜牧业,围绕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粮草种植结构,在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不断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在城郊区、水资源富集区、玉米集中种植区建立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场。

六、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步伐,培植农牧业循环经济载体

(一)搞好循环型农牧业工业园区建设

制订农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

(二)做好农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

大力推进出口农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七、进一步探索农牧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牧业向精准农牧业的转变

(一)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养殖优势,提高规模效益。

(三)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

现代牧业范文第7篇

由于新西兰国内市场有限,所以政府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始终面向国际市场。在新西兰政府的主导下,国内三业公司于2001年合并为新西兰最大的乳产品企业――方塔拉集团。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目前方塔拉集团已成为世界乳产品第一大出口商,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6%,收入占新西兰出口利润的20%。

虽然方塔拉集团的建立与新西兰国内防范企业垄断的方针不不符,但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后,认为新西兰畜牧业企业必须相对集中。以便于推行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从而更好地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方塔拉集团成立之后加速设备和技术更新,统一分配牧场和畜种资源,使该公司的产量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保证。与此同时,政府还鼓励国内中小牧业公司独辟蹊径,加强产品技术含量,不断研发高附加值产品。

新西兰政府还高度重视良种牲畜的培育,并通过先进的人工授精技术向全国推广。在政府的支持下,新西兰家畜改良公司不惜重金从世界各地聘请顶尖科学家,并最大限度地将科研成果运用到牲畜养殖中。

拥有畜牧业硕士文凭的威尔顿是新西兰一个牧民家庭的第5代“传人”,他说,合作制是新西兰畜牧业最主要的经营方式。根据合作协议,当地乳业合作社的冷冻车每天到他的牧场收集新鲜牛奶,并按月付款。他还常年聘请当地一位经验丰富的牧业顾问,随时获得养育奶牛和维护草场的最新信息和建议,配种需要的良种公牛则由签有服务合同的种牛公司提供。所以,他在养殖奶牛方面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也完全不用担心鲜奶的销售风险。

现代牧业范文第8篇

贫瘠土地上的“淘金者”

近日,记者走访了南江县傅家乡德江农场,这是一家“以种植经济林木,配套巴山土鸡林下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家庭农场,场长刘德江是一名回乡创业的“80”后大学生。

刘德江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合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薪水可观。2012年春节回家,看到村里水、电、路等设施得到优化升级,为农村发展夯实了基础,于是就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梦想。”

说干就干,顾不得父母及朋友的不理解和劝阻,被当地群众称为“冒险王”的刘德江租赁了本村的500多亩荒山,2012年2月开始了他的拓荒工程,投资86万元,建鸡舍,修生产管理用房,种植核桃5000余株,桂花树1000株,购置相关设备。正确的理想在行动实践里变为成功,农场当年出栏巴山土鸡5200只,鸡苗11500只,实现销售收入67万元。

刘德江淘到了山区农业的第一桶金,创业故事也传为一段佳话。其实,南江县有很多这样的淘金者。从县畜牧局了解到,随着各级部门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以及农村环境的改善,近两年,全县建成300多个以现代种植养殖为主的家庭农场,畜牧业占了农民增收的很大比例。

南江黄羊、生猪规模养殖分别达到63%、58%,规模养殖比重正逐年提高。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南江黄羊肉羊场、开泰生猪扩繁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德健生猪养殖场、槐树蛋鸡养殖场);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2012年实现产值7500万元。先后有北牧集团、三洋牧业、鑫源牧业等10余家畜禽养殖企业取得国家无公害畜产品及产地认证,南江黄羊已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

山区农民的“扶贫羊”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南江县畜牧科技工作者针对本地山羊品种个体小、生产性能差的实际状况,引进产肉性能较好的四川铜羊、金堂黑羊以及奴比羊等杂交公羊品种,与本地山羊杂交改良,经过对杂交群体近10年的选择培育和横交选育,基本形成了被毛黄色、体型外貌一致、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的育种羊群。1973年,原达县地区畜牧主管部门明确提出南江黄羊为全地区唯一推广山羊品种;1995年,南江黄羊被农业部正式命名为“国内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次年,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南江黄羊新品系选育研究》、《南江黄羊肉食品精深加工》课题相继列入国家“863”计划。

南江县将黄羊养殖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在流坝乡、兴马乡、关坝乡等偏远山区为贫困户送3-5只种羊,传授相关技术,经过1年的发展,就扩大为10多只的羊群,据了解,“扶贫羊”为该县2.8万户、7.4万人摆脱了贫困。

“南江黄羊”走得越远,山区百姓赚得越多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山区的实际矛盾,黄羊产业面临新的问题与机遇。一是比较效益较低,养殖农户减少。由于受草场资源、劳动力等因素制约,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大多可年收入5—10万元。从事养羊生产的散养户则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较之外出务工比较效益低,致使散养户逐年减少;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科研队伍不稳,企业自身在选育保种、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注入资金有限,一线科研放牧职工长期定居深山老林,职工队伍极不稳定;三是龙头实力不足,发展后劲不强;四是加工要素缺乏,加工规模较小。自动化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由于企业抵押物不足,银行贷款难度大、金额小,社会融资成本高,难以做大做强加工企业,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大。

农业部,四川省委省政府,省级各部门和市、县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南江黄羊产业发展,在产业项目配套、科研人才培训、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2013年,国家加大对商品肉牛、肉羊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及羊肉市场价格持续给力。再次激发了养羊农户的积极性。

元潭乡下坝村人高玉凯,在西安打拼19年后,找到4个合伙人投资2000万元在元顶子牧场、仁和、平岗、下两等地建10个年出栏5000只黄羊的家庭牧场,家庭牧场给南江黄羊创建了新的发展环境。

南江县畜牧局局长陈晓初说:“要坚持以创建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为契机,明确思路,创新机制,走好路子,把南江黄羊文化和南江黄羊产品营销到世界各地,为全县农民找到更多的财富。”

南江县为建成“全国南江黄羊种羊供应基地、西部地区肉羊加工基地、秦巴山区肉羊集散基地”的目标,按照“做好科研选育、夯实种源品质基础,做大养殖规模、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做精产品研发、夯实产业终端基础,做响产品品牌、夯实龙头企业基础”的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为重点,以基地建设为主体,以科技成果转换为动力,优化南江黄羊产业布局,推进南江黄羊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