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细纤维

超细纤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超细纤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超细纤维范文第1篇

标准提出背景

超细纤维是一种高品质、高技术的纺织原料。由于直径很小,只有真丝的1/10,使超纤维弯曲刚度很小,纤维手感非常柔软,具有极强的清洁功能和防水透气效果。超细纤维在微纤维之间具有许多微细的孔隙,形成毛细管构造,加工制成超细纤维毛巾类织物,因毛细管芯吸效应而具有高吸水性。

FZ/T 62033―2016给出超细纤维毛巾的定义:使用单丝线密度小于0.3 dtex的纤维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毛巾产品。超细纤维毛巾用途广泛,主要应用在家庭日用(干发毛巾、干发帽、浴巾)、家用清洁(洗碗、擦桌子、擦地等)、汽车护理(洗车、擦车)、美容美发行业专用(美容面巾、干发毛巾、浴巾等)、汗巾等领域。

超细纤维毛巾可以吸附自身重量7倍的灰尘、颗粒、液体。每根细丝细度只有头发的1/200。这就是超细纤维具有超强清洁能力的原因。细丝间的空隙能吸附住灰尘、油渍、污物,直到用清水或肥皂、清洁剂洗去。这些空隙还能利用毛细管芯吸效应吸收大量水分,所以超细纤维有很强的吸水性。而且因为只是保存在空隙中,能使其很快燥,所以能有效防止细菌的滋生。

随着超细纤维毛巾的面世,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吸水性差或者手感很粗糙的“超细纤维毛巾”,显然这种产品是不合格的。现行毛巾标准GB/T 22864―2009《毛巾》并不适用超细纤维毛巾,标准的空白给此类产品监督和检测带来困难。因此首个超细纤维毛巾标准出台对生产企业有了约束,使检测机构有据可依。

内在质量指标考核更为严格

一直以来,毛巾产品的质量评定主要依据国家标准GB/T 22864―2009《毛巾》,该标准适用于以纺织纤维为原料的各类机织毛巾产品。而FZ/T 62033―2016《超细纤维毛巾》标准适用于以涤锦复合超细纤维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毛巾产品。

两个标准都将产品质量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产品质量都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要求。

内在质量考核方面,FZ/T 62033―2016 在GB/T 22864―2009考核重量偏差率、断裂强力、吸水性、脱毛率、纤维含量偏差和色牢度等指标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顶破强力和耐汗渍色牢度、耐水色牢度项目,且通过比较两个标准可知,FZ/T 62033―2016对吸水率、脱毛率、耐摩擦(湿摩)色牢度的要求比 GB/T 22864―2009《毛巾》更为严格,且吸水性和脱毛率两个指标对产品质量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的要求一样,即吸水率≥400%,脱毛率≤4%。这主要是考虑到超细纤维毛巾的主要作用就是擦干、清洁,且一般在湿状态下使用,相关生产企业应引起注意。

GB/T 22864―2009外观质量包括尺寸偏差率、疵点、缝制质量和整烫质量;FZ/T 62033―2016外观质量不考核整烫质量,但是增加了优等品色差指标,要求配套产品≥4级,而一等品和合格品不考核色差。删除整烫质量考核项目主要是考虑到超细纤维毛巾不可熨烫,高温会破坏纤维结构。

超细纤维毛巾重要特征――高吸水性和低脱毛率

超细纤维毛巾表面性状为均匀、紧凑、柔软、高弹的细微绒团,有极强的去污、吸水性能。对被擦拭表面无丝毫损伤,易洗、耐用,不产生棉织物常见的纤毛脱落现象。

由于超细纤维毛巾的原料是化学纤维,从吸水性和耐用方面来说,超细纤维毛巾优于纯棉毛巾。与传统的纯棉毛巾比较,FZ/T 62033―2016对超细纤维毛巾的吸水性和脱毛率指标提出严格的要求。一般来说,超细纤维毛巾具有高吸水性、低脱毛率、强去污力、使用寿命长、易清洗、不易掉色等六大特点。

高吸水性。超细纤维采用橘瓣式技术将长丝分成八瓣,大大增加了纤维表面积。织物中孔隙增多,借助毛细管芯吸效应增强吸水效果,快速吸水和快速变干成为它的显著特性,高吸水性是超细纤维毛巾最基本的要求,FZ/T 62033―2016明确规定超细纤维毛巾吸水性指标应≥400%,且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都需满足该指标要求,可见该标准对高吸水性项目要求十分严格。

低脱毛率。超细纤维一般采用涤纶和锦纶复合的高强合纤长丝,不易断裂,同时采用经编织法,不抽丝,不脱圈,纤维也不易从毛巾表面脱落。用它做成擦洁巾、擦车巾等特别适合擦拭光亮油漆表面、电镀表面、玻璃、仪表及液晶屏等,在汽车贴膜过程中对玻璃做清洁处理,可达到非常理想的贴膜效果,这都是一般毛巾无法达到的。《超细纤维毛巾》标准中有明确规定超细纤维毛巾低脱毛率指标应≤0.4%,且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都需满足该指标要求,可见该标准对低脱毛率项目要求十分严格。

强去污力。直径0.4μm的微纤维细度仅为真丝的1/10,其特殊的横断面能更有效地捕获小至几微米的尘埃颗粒,除污、去油能力强,效果十分明显。过敏患者或者对化学药剂过敏的人会非常喜欢超细纤维清洁巾,因为他们在擦拭时不需要使用任何化学药剂。

使用寿命长。由于超细纤维强度大,韧性强,因此它的使用寿命是普通毛巾使用寿命的4倍以上,多次水洗后仍不变形。同时,高分子聚合纤维不会像棉纤维那样产生蛋白质水解,即便使用后不晾晒,也不会发霉、腐烂,具有超长使用寿命。超细纤维清洁巾可以反复使用而且非常耐用,每次使用后只要将清洁巾放到清水中洗涤即能恢复如新。

易清洗。普通毛巾使用时,例如天然纤维洗碗巾,将被擦物表面的灰尘、油脂、污垢等直接吸收到纤维内部,使用后残留于纤维之中,不易清除,用了较长时间后甚至会变硬失去弹性,影响使用。而超细纤维洗碗巾会把污物吸附于纤维之间,而不是纤维内部,再加之超细纤维纤度高、密度大,因此吸附能力强,使用后只需用清水或稍加洗涤剂清洗即可。

不掉色。不掉色的优点,使其在清洁物品表面时完全不会带来脱色污染的麻烦。

由于超细纤维的纤度极细,大大降低了纱线刚度,从而使超细纤维毛巾织物手感极为柔软。细纤维还可增加纱线层状结构,增大比表面积和毛细效应,使纤维内部反射光在表面分布更细腻,使之具有真丝般的高雅光泽,并有良好的吸湿散湿性。用超细纤维做成的服装舒适、美观、保暖、透气,有较好的悬垂性和丰满度。

超细纤维毛巾具有蓬松、柔软、滑爽,具有高吸水性、强去污力、不脱毛、寿命长、易清洗和不易掉色等优点,但是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是纯棉毛巾的几倍。业内人士介绍,市面上有一些不诚信商家为降低成本,将纯涤纶毛巾冒充超细纤维毛巾,但这种毛巾吸水性差,因此需要政府监督、企业自觉、消费者警惕来共同推进超细纤维毛巾标准的实施,使超细纤维行业得以健康有序发展。

链接:超细纤维毛巾的使用和保养

虽然超细纤维毛巾具有众多优点,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群使用。“超细纤维毛巾吸水性太强、容易造成皮肤干燥,尤其是婴儿要慎用,容易因干燥而引起皮肤过敏。”某纺织品制造有限公司销售人员齐先生介绍。

超细纤维范文第2篇

创新开发,做专、做精、做强特色产品

聚杰微纤将产品研发和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在接受采访时公司总经理沈松笑言:在超细纤维面料的开发方面,“聚杰微纤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些“第一”包括1997年在国内第一次使用全涤纶超细纤维开发出桃皮绒产品并广受市场关注,1998 ― 1999年第一次使用涤纶/锦纶复合丝开发出双面绒产品,以及2000 ― 2001年第一次使用海岛丝推出麂皮绒系列产品。这些大胆的创新奠定了公司在超细纤维绒类面料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助力公司形成了以超细纤维麂皮绒系列和超细纤维双面绒系列为代表的拳头产品,尤其是占公司销售额60%的精品麂皮绒面料,是公司最具优势的特色产品。

超细纤维的特性使其在织造、染色和后整理加工等环节存在很多技术难题,加之国际市场对纺织品绿色环保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给公司的产品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杰微纤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专注于产品本身,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产品技术水平已经达到或赶超一直以来垄断超细纤维绒类面料市场的日本和韩国。同时,企业始终坚持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新投建的中水回用系统可确保生产过程中80%的废水回用于染整环节,产品通过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为产品出口国外高端市场奠定基础。目前,聚杰微w的超细纤维面料及服饰产能占我国总产能的25%,外销比例达到80%以上,且主要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国内外市场的一致认可。

突破传统,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在做强特色产品的基础上,聚杰微纤不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成功开发出具有可深染、吸湿、透气、抗菌、保健、防紫外线、抗静电、无尘洁净等功能的超细纤维系列产品,推进产品向差别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如公司近两年利用高收缩涤锦超细复合纤维与高弹丝T400搭配研制的具有细腻外观、挺括度适中的纬编空气层时装面料,利用材料本身特性产生绒感,不需磨毛,且绒感更细密、牢固,提高了产品档次,用于高档时装市场前景良好。

超细纤维范文第3篇

自那以后,鞘/核心纤维粘结剂被广泛使用,就这样,双组分短纤维确立了它的发展所需的基础和条件。此后,双组分技术在强化纤维材料领域大行其道,使长丝纱线强度更高。更重要的是,美国一家公司开始利用光化学刻饰技术生产纺纱包,为双组分纤维商业化的应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使聚合体生产流程控制更加优良,精度更高,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随后,FIT公司独立生产出单一聚合体日用品,它一下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从此,这两家公司争相利用各自的技术,特别是热塑性塑料领域,FIT公司率先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不同类型的应用纤维材料。其结果是,当最简单的双组分纤维原材料出现时,消费者与商家立即发现双组分纤维的应用将是无穷尽的。

高度专业化的用途

今天,双组分纤维已经打破局限,成为日用聚合体半成品,成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丙烯(PP)的最佳材料选择。高密度和低密度的聚丙烯相继出现,相关的产品也不胜枚举,特别是与环境有关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后,这两家公司先后不断开发新品,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工程化的聚合体,其顺应变化的特性无与伦比,它避免了传统的高成本,使商业价值不断提高,如聚亚苯基硫化物、乙缩醛、离聚物、聚乙烯醇等纷纷出现。

最终,它使聚合体添加剂既可以用于单聚合体纤维也可以用于双组分纤维,各显功能特性。这些添加剂包括阻燃剂、碳纳米管、着色剂、传导材料和抗菌剂。这类矩阵型材料特性以及与各类纤维相结合,能显著改善纤维,使其双组分不再是单一化产品,它使纺织物属性的设计更为优化,更多日用品应运而生,并且,每一种纤维都能量体裁衣地设计专用用途。

双组分纤维的使用例证

在早些时候,鞘/核心粘结剂纤维的使用就不断更新,而今天,聚酯、聚酰胺、聚烯烃,这些共聚物可设置的热温在110℃至180℃之间,甚至可以使聚合体粘结温度更高。但是,这类双组分高温纤维可对材料产生重大影响。除了粘结温度,这种纤维材料还可以粘结极曲面和非极曲面。这种水晶特性的聚合体的溶解温度甚至可以调节。这类纤维由于其特性,多数时候用来制造包裹聚氨酯泡沫体坐垫或者生产需要弹性复原的产品。

但是,壳核横截面的基本功效也可以用于其他诸多方面,而这些应用也取决于外来材料的性质。在这些案例中,双组分纤维可用合适的低成本聚合体,以降低昂贵的聚合体价格,这无形中降低了纤维成本。然而,并行的双组分纤维的特点是依赖两种聚合纤维收缩率的不同而形成的。纺织物加工成型任何过程,倘若纤维不受物理影响,那么可能因加热而导致收缩。

由于两种聚合体的收缩不一样,纤维则可通过螺旋卷缩分解合成张力。这种特性促使无纺扁平而均匀,适合多种用途。当然,若要用于超细纤维纺织物还是很难的,且实际应用昂贵,产量极低。

一旦这类纤维形成无纺网,它就可以在机械拉力的作用下,将各双组分纤维横截面分散为超细纤维所需要的16截面体。这种超细纤维织物与直纺式超细纤维相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其中的空洞和覆盖部分的横截面十分精致,且容许纤维相关部分再做调整。

这类超细纤维由于表面看上去类似于海面星罗棋布的岛屿,因此被称为“海岛面纤维”,由此生成的超细纤维十分精细耐看。其中,“海”部分聚合体可通过热碱槽或热水加工分散至其他部分。用“海岛面纤维”的纺织物通过分散溶解,其结果形成了最好的超细纤维织品。但是,这种方法会招致成本困惑,因为相当部分的纤维将会随着水流冲入下水道,使成本消耗过大。因此,用“海与岛横截面”技术生产出来的纤维属于世界上最细小的超细纤维,其微小程度超过了一般机械分离的超细纤维。

这样的纤维横截面技术已成为美国FIT公司显示其开发实力的重要手段。而该公司经过多年不断地探索发现这种纤维横截面可应用于保护性产品领域。在这种横截面上甚至可以印刷二维条形码。这种条形码可让机器自动识别。由此,它就可以隐形一体化地将大量信息命令传输到一种产品上,当然它不一定非要是纤维化产品,但可以包括有电子、医疗、宝石、爆破甚至任何虚拟功能的应用,甚至法医也能通过这种无纺织物获得相关信息识别价值。

未来的发展方向

超细纤维范文第4篇

一般情况下,电脑屏幕上基本都是灰尘,用干净柔软的布擦拭干净就可以了,超细纤维布是最好的选择,这种布足够柔软,不会划伤屏幕,还可以去除各种灰尘,值得一提的是,超细纤维布还能防静电,避免线头残留在屏幕上。

最好不要用毛巾、纸制品或者其他粗糙的布擦拭屏幕,这样不仅会留下棉纤维还会在屏幕上留下划痕,擦拭屏幕时不要用力按压,这样容易损坏屏幕,导致开启电脑时屏幕变色。

除了超细纤维布外,眼镜布质地柔软,而且不易留下灰尘,也是擦拭屏幕的不错选择,但如果屏幕上有顽固污渍,便需要将布浸湿后进行擦拭,在擦拭之前要先将电脑关机,避免触电,也更容易看到屏幕上的灰尘和污渍。

超细纤维范文第5篇

2、然后使用干净的超细纤维布把镜片上的污渍擦拭干净。

3、接下来使用镜片清洁剂喷涂到墨镜镜片上面即可。

4、下面每个镜片再用超细纤维布擦拭一遍,注意轻轻地施加一点压力,圆周运动擦拭,来回减少线路和污迹。

超细纤维范文第6篇

应用范围1、医疗卫生用布:手术衣、防护服、消毒包布、口罩、尿片、妇女卫生巾等。

2、家庭装饰用布:贴墙布、台布、床单、床罩等。

3、跟装用布:衬里、粘合衬、絮片、定型棉、各种合成革底布等。

4、工业用布:过滤材料、绝缘材料、水泥包装袋、土工布、包覆布等。

5、农业用布:作物保护布、育秧布、灌溉布、保温幕帘等。

6、其它:太空棉、保温隔音材料、吸油毡、烟过滤嘴、袋包茶叶袋等。

超细纤维范文第7篇

中小型干净碗、蒸馏水、洗碗皂、2至3个干净的超细纤维布、水槽、清洁刷。

2、准备水和水肥皂混合物:

将少量洗洁精放入碗中。将大约1-2英寸的蒸馏水加入碗中或足够,以便肥皂和水可以很容易地混合。折叠其中一块超细纤维布,然后用布角将肥皂和水吸入。也可以使用普通自来水代替蒸馏水,但可能会在沟槽中留下矿物质沉积物。

3、清理记录:

使用湿微纤维布混合肥皂和水,完全润湿记录的一面。将超细纤维布浸入肥皂中再次与水混合并在凹槽方向上擦洗记录,在整个凹槽表面周围轻微压力5-10次。确保凹槽完全涂有肥皂膜。翻转记录并在另一侧重复此过程。

小心不要弄肥皂和标签上的水。如果上水,标签不会脱落;但是,肥皂和水可能不是重复上纸标签的最佳选择。

另外,请务必只触摸边缘的记录,这样就不会碰到凹槽。

4、用蒸馏水冲洗记录并让其干燥:

将肥皂覆盖的记录放在水槽上,并将其向下倾斜至水槽底部。将蒸馏水倒在凹槽上,以便将所有肥皂从记录中取出。翻转记录并冲洗另一侧。尽可能多地排出多余的水。用干净的干燥微纤维布擦干记录。要做到这一点,请将布料折叠在记录的边缘上,这样布料就会立刻干燥记录的两面。

用2块衣服擦干记录可能最简单,一个每一只手,在你干的时候用手旋转记录。将记录放在某处,以便在播放之前凹槽完全干透记录。

这可能需要几个小时。

5、存储和播放录音:

始终将记录存放在内套和外套中,以便在存放时防尘。如果原来的内套是脏的或粗糙的形状,建议在线购买新的塑料内套。

使用此方法清理一次记录后,可能永远不必再以这种方式清理它。只需在播放记录之前和之后使用记录清洁刷以及保持手写笔和盘子清洁。

超细纤维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无尘擦拭纸;去污性;粉尘量;擦拭压力

精密材料、仪器仪表、电子材料、制药、医疗、生物制品等对洁净度要求高的行业发展日益迅速,需要高性能超净布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如:无尘性、吸附性及擦净性,并且能有效去除灰尘、油污及手印而绝不损伤被擦拭物的表面[1]。

对于超净无尘布的开发与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于超细纤维阶段[2-5],纤维的比表面积与纤维的细度成反比,纤维越细比表面积越大,清洁能力越强。经研究人员测试,当纤维比表面积为5000cm2/g时,织物的清洁能力有一个转折点,表明纤维纤度只有在0.3旦以下时,制成的织物才具有较强的清洁能力[6]。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非织造擦拭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7-12]。

超净布的清洁机理一般有保留清洁和直接转移清洁两种类型[13]。保留清洁是污物被转移到洁净布表面后,通过宏观吸附、微观吸附、物理吸附和粘合吸附作用等途径保留在洁净布上,使其不致再次沉降转移到被清洁对象的表面,而达到清洁污物的目的;而直接转移清洁是通过机械作用,并伴随着压力、摩擦和碰撞等作用污物,这种情况下,污物不易被吸附。高性能洁净布应该结合这两种类型的清洁机理,既能清扫污物并且有效地吸附污物,以达到最佳清洁效果。

在研究超净布的去污性时,国内普遍利用定量分析法[1,14-15]和反射光测试[16]间接表示去污效果,国外研究人员[2]也有通过压敏胶带抽样,测试污物沉积量评价去污效果。本文以市售无尘擦拭纸为原料,结合定量分析法及显微镜观察,模拟擦拭过程,表征去污效果,深入研究探讨了粉尘量及擦拭压力与去污效果的关系。

1 试验部分

目前纺织品测试中还没有织物的去污清洁测试相关标准,故本实验主要通过模拟擦拭过程评价市场用无尘擦拭纸的清洁性能。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粉尘,而粉尘的颗粒一般比较小,而且难以收集,试验选择煤粉和面粉两种粉尘模拟粉尘污物。同时根据一般的擦拭方式组建试验装置,对粉尘污物用不同的压力进行擦拭,并观察擦拭效果。

1.1 试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无尘擦拭纸,砝码,载玻片,秒表,煤粉,面粉,滤网,电子天平(精度为0.01mg),VHX-1000E超景深三维显微镜,MASTERSIZE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

1.2 粉尘布置试验

本试验所选择的粉尘为煤粉和面粉,通过激光粒度仪测试,煤粉的粒径分布在1μm~100μm范围内,粒径的表面平均粒径D(3,2)为15μm,体积平均粒径D(4,3)为35.591μm;面粉的粒径分布比较宽,在1μm~120μm范围内,表面积平均粒径D(3,2)为32.614μm,体积平均粒径D(4,3)为85.424μm。图1、图2分别是煤粉和面粉的粒度分布图。通过粉尘粒径的大小选择适当的滤网,使用180目的滤网使面粉均匀地分散在玻璃片表面;使用双层250目滤网使煤粉在玻璃片上均匀分散。所布置粉尘的量分别为5mg、10mg、15mg。

1.3 擦拭装置的组建

精密实验室要求擦拭布相对耐磨性能好,表面纤维绒头很少,用其擦拭后,被擦伤物表面几乎没有纤维短绒留下,不会在被擦拭物表面留下划痕。擦拭过程中擦拭布要保持平整,不可揉搓;移动擦拭时要尽量将试样与擦拭表面完全接触;要确保按同一方向擦拭,不可来回重复擦拭。

根据所述擦拭要求,通过图3所示的试验装置,模拟擦拭试验。图中①②③为载玻片,其中②作为被擦拭物,①和③固定被擦拭物,虚线部分为擦拭试样,圆柱体为砝码,将砝码固定在一方形玻璃片上,玻璃片的边长等于载玻片的宽,擦拭过程中,用夹子夹住擦拭试样右端,匀速向右水平拉动试样,以做擦拭试验。

1.4 去污方法

如图3所示,在擦拭过程中,用手拖动试样缓慢前进,基本保持匀速运动,擦拭时间控制在8s左右,选择擦拭压力为0.2N、0.5N、1N、2N。

去污率的测定:载玻片本身的质量为M1,布置粉尘后载玻片的质量为M2,擦拭后被擦拭物上污物的残留量M3,则去污率=(1-————)×100%。

去污效果的观察:用显微镜观察被擦拭载玻片表面的清洁度,包括污物的残留情况、是否存在纤维脱落及擦痕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粉尘去污率

由于试验过程中实际粉尘量与所设定的目标值不可能完全一致,故经过三次试验得到粉尘量及残留量的平均值,进而求得粉尘去除率。试验结果如表1、表2。

由表1和表2中粉尘的布置量及去除率可知:

相同擦拭压力下,布置的粉尘量越多,粉尘的去除率越大,但因为残留物的绝对值较大,因此载玻片表面仍残留有部分粉尘;相同粉尘量时,擦拭时施加的压力越大,粉尘的去除率越高,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施加压力有利于粉尘的清除,但是去除率仍与粉尘量有关。

2.2 显微镜观察效果

在观察时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定为50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间部分的多个位置进行观察,以全面表征擦拭效果。试验中所观察的区域如图4所示。

显微镜观察结果与粉尘去除效果基本相符。选择②位置,0.2N压力下不同粉尘量的擦拭效果及15mg粉尘量不同压力下的擦拭效果作为代表。观察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由图5和图6可知,压力为0.2N时,随着布置粉尘量的增多,载玻片上的粉尘残留量也明显增多;粉尘布置量为15mg时,随着压力的加大,载玻片上的粉尘残留量减少。在图5中,当粉尘布置量为5mg时,载玻片上残留粉尘分布比较均匀,粉尘布置量加大时,部分粉尘团聚,分布不均匀,并且出现明显的残痕现象;当压力加为0.5N时,残留量明显减少,压力在1N和2N时,粉尘残留量进一步减小。由图6可知,压力为0.2N时,粉尘布置量加到15mg才出现团聚现象,并且残留量明显少于图5,而且只有在15mg时出现擦痕现象;粉尘布置量为15mg,压力为0.5N时残留量明显减少,压力在1N和2N时,残留量进一步减小,与图5基本相吻合。比较图5和图6可知,煤粉粒径小,易堆积;面粉粒径大,分散性较好,在擦拭煤粉过程中易出现擦痕,相对来说面粉更易去除。

3 结论

通过选择粉尘污物,组建试验装置,分析了粉尘量及擦拭压力与擦拭纸的去污效果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擦拭压力下,布置的粉尘量越多,粉尘的去除率越大;相同粉尘量时,擦拭时施加的压力越大,粉尘的去除率越高。适当增加擦拭压力有助于提高去污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晓,王秋美.超细纤维洁净布及其清洁效果的评价[J].现代纺织技术,2006(4):51-53.

[2] Nilsen S K ,et al. Micro-fiber and ultra-micro-fiber cloths, thei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cleaning effect, abrasion on surface, friction, and wear resistance [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2.37: 1373-1378.

[3] 钱坤,王鸿博,王纯凤.超细纤维洁净布的设计与生产[J].纺织学报,2004(4):84-86.

[4] 尉霞,林娜.超细纤维机织洁净布的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07,35(2):53-54.

[5]王鸿博,钱坤.超细纤维洁净布的生产技术[J].丝绸,2003,(3):14-16.

[6] 华伟杰. 高性能擦拭布 [J]. 产业用纺织品,1995(4):42-43.

[7] 葛怡.DuPont 公司的水刺无尘室擦拭布[J].国外纺织技术,1998(3):31-32.

[8] 朱远胜.纺粘/水刺电子无尘擦拭布的开发[J].产业用纺织品,2004,32(1):42-43.

[9] 王从南.纺粘与木浆复合的水刺擦拭布[J].非织造布,2002,10(1).

[10] 李瓒,郭建伟,靳向煜,等.我国非织造擦拭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纺织导报,2011(12):100-102.

[11] 徐英.新型擦拭布的开发应用与探讨[J].非织造布,2011,19(3):18-21.

[12] 金明熙.针刺非织造擦拭布的研制与开发[J].非织造布,1999,13(2):31-33.

[13]刘记华.LYOCELL高性能洁净布的开发[D].上海:东华大学硕,2-9.

[14]秦晓,王秋美.超细纤维洁净布吸附性能的模拟实验及分析[J].针织工业,2006(5):60-62.

[15]高铭,韩燕,董瑛,朱平.涤锦复合超细纤维的吸尘性[J].印染技术,200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