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决定》里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尽管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体现国家的战略需求,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现阶段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决定》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到2030年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什么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介绍《决定》制定的背景时说,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来看一组数据,2009年,我国生产粗钢5.68亿吨,水泥16.5亿吨,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和52%,绝大部分由我国自己消费掉了;一次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34万亿元,约合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54万亿美元的比重仅8.7%,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我国目前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到2030年,我国人口接近15亿,人均耕地面积要在目前1.38亩的水平上减少1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尽管我国近年来对节能环保高度重视,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2009年全国七大水系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仍达18.4%,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因此,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再放眼世界,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宽带网络、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利,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读《决定》说,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适应产业绿色发展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巨大压力,以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制造产业等环保产业新业态。因此,《决定》指出,要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
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正在纵深发展并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依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做强我国信息产业的需求出发,未来应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为主线,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能力,加速网络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壮大发展。因此,《决定》指出,要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是从根本上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大领域,将对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可再生产业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具有发展的巨大市场空间,生物产业未来发展要以巩固基础研究、加速推进产业化、有序促进大规模应用为主线,大力利用生物技术开发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强化重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等为主要对象的生物育种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和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的发展。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对传统化工工艺路线的技术替代和对化石资源的原料替代。因此,《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对于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必须优先重点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和高速铁路交通等先进运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建设以卫星应用为核心、以服务国家发展为目标的空间基础设施。因此《决定》里指出,要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
绿色新能源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是解决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的根本出路。近10年来,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未来发展应以巨大内需市场为后盾,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决定》里指出,要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瓶颈。其发展要以发挥我国在纳米、超导、稀土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巩固学科研究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制备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化,大力推进大宗高端材料规模化生产应用。因此《决定》里指出,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升级转型的方向。我国要在未来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汽车工业体系,必须超前部署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因此《决定》里指出,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亟需改善哪些地方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众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突出体制机制改革
从《决定》起草单位的调研情况看,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亟待建立,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管理程序复杂、评估作价困难、周期长,职务创新股权激励措施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四是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现行管理办法制约相关行业发展。五是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二)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不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控制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前沿性、战略性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包括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等等。
(三)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存在种种障碍,需政府推动应用示范、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试验网等培育市场和新技术应用示范的措施,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各方面普遍反映市场培育力度还不够,手段单一,试点示范推进缓慢,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情况,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强化培育市场环境,通过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培育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引导社会消费,激励企业创新。包括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等。
(四)完善财税金融投资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调研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创业投资规模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要在系统梳理、评价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形成有效引导和有利于发挥社会投资积极性的政策体系。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等。
(五)深化国际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加强分工与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合作发展是其必然选择。但调研中发现,除少数新兴产业形成了开放式发展的格局外,目前许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不注重前期技术合作,也没有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合作发展渠道不畅。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推进智力、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包括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等等。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融资模式 开发性金融
一、引言
1、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这类产业具备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密集、投资风险大周期长、发展国际化且国际竞争激烈等特征。我国一般把表1所示的七大产业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2、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本文没有采用传统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的四阶段产业周期分类方法,在目前还无法准确划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情况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正式提出作为起点,自该时间点至今,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
3、融资模式及开发性金融。本文认为,融资模式指的是在对于具有共同融资特性的某类融资项目进行融资活动时可供融资主体选择和重复使用的一套完整的方案。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融资模式则指对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融资主体进行融资时可供其选择和重复运用的方案。开发性金融是单一或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具有国家信用的金融机构,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用,同时以建设市场和健全制度的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以及其他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形式。
二、基于开发性金融的产业初期融资模式目标体系
基于开发性金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融资模式构建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现有金融资源进行合理、充分的调动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金融创新,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成熟阶段过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稳健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融资模式的目标体系予以进一步的分解和明确,该过程如图1所示。
三、开发性直接融资模式
开发性直接融资模式是指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企业融资主要的资金来源,通过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开发性金融机构还扮演着类似于商业银行中介的作用,以政府背景作为信用优势向社会募集资金以壮大直接投资的资金总量。开发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开发性金融实行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市场化动作,因此开发性金融以直接融资的方式进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领域,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特殊的商业化手段从事的金融业务,其要义在于特殊和商业化。这种模式的特殊指的是它不是一般的以逐利为目的商业动作,而是需要附加一些特别的条件以及特殊的历史使命(例如提高公共福利、完善资本市场等);该模式的商业化是指它与纯粹执行财政政策的政策性不同,对于开发性金融资金的使用不是无偿的,而且还是需要产生必要利润的。开发性直接融资模式如图2所示。
在开发性直接融资模式下,融资活动的起点源自于政府。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建设的规划,向开发性金融机构发出明确的指示,请求开发性金融机构发出贷款。就文的研究主题,政府需要协商开发性金融机构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必要的资金支持。
对于无特定投资目标情况,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收到政府对于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贷款请求之后,有两种投资方案可供其选择。一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直接投资,二是将资金投入到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完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在这两种选择之中,开发性金融机构实际上扮演了风险投资者的角色。在这类投资方式下,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了追求自身业绩,会对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和管理,这既加快了企业的成长速度和产业的成熟程度,又有获得风险投资成功所带来高额回报的可能。可供开发性金融机构选择的第二种投资方案是将资金投向资本市场,使非特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来融入自己的提供的资金。这种方案相对于前两种方案而言风险更高,其原因在于缺少了政府所提供担保的同时由于是利用资本市场投资,资本市场的各类风险以及企业的委托风险都是开发性金融机构所必须要面对的。但是,这种方案也有其优势。资本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在中国也已发展了20多年,已经逐步形成了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和场外市场等在内的多层资本市场体系,利用开发性金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当然离不开资本市场。不过在此方案下,开发性金融机构一是需要注意审慎选择投资项目,保证投资项目在风险和收益上的合理匹配;二是需要注意将投资目标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保证政府的产业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四、开发性间接融资模式
开发性间接融资模式是指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企业融资的非主要资金来源,通过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一融资模式与开发性直接融资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开发性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并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参股或贷款的形式与社会资金的投资方向,从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融资拓展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开发性金融机构与社会资金共同承担投资风险且以社会资金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开发性间接融资模式的起点与直接融资模式相同,其源头都是自于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收到政府做出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贷款指示之后,选用开发性间接融资模式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选择向有政府背景的投资机构提供资金或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提供资金,并在投资的过程中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领域,最终实现以融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
在开发性金融机构选择通过投资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投资的情况下,可供开发性金融机构选择的投资机构除了具有一定政府背景的投资机构,还可以与国内外的风险投资公司等其他民间资本进行合作,再由这些投资机构完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投资的工作。这种模式也能激发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投资的热情,因为:第一,有政府背景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投资基金的重要股东,这向商业银行传递了政府决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增强了商业银行对产业进行投资的信心;第二,在这种方式下由于商业银行不是唯一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出资的投资方,投资风险不再仅仅由银行承担,降低了投资风险;第三,由于负责该投资基金日常运营的是商业银行自身,因此委托风险和经营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是可控的。基于对政府信用和商业银行投资专业性的信任,其他社会资金的投资信心也会得到加强,因此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通过与商业银行建立混合基金的方式,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调动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注资从面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经研究得出,开发性金融是比较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可通过现有金融资源进行合理、充分的调动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金融创新,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成熟阶段过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稳健的发展。在现实操作中,可以根据不同融资项目特点选择开发性直接融资模式或开发性间接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 柯季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N].科技日报,2013-01-07.
[2] 李志辉:开发性金融理论问题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8(4).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酝酿已棋近中盘,七大领域、23个重点方向基本定局,有关部委正密集研究与制定细则,预计整体规划于9月前后公布(详见内文报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标志着自1986年首次提出产业政策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厘定对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新赶超战略,其意义不言而喻。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下一步规划细则的即将出台,诸多层面的利益之争也在悄然升温。
比如,两大部委围绕“生物育种”项目的审批权归属产生意见分歧,双方各执一词,都认为“生物育种”的监管与审批,应当是本部门的职权。
这种争执并非偶然,其背后隐现的是部门“利益山头”。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有效解决,部门利益不服从全局利益,将不可避免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混乱与无序。
另外,与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实施主要由中央政府负全责所不同,中国幅员广阔,要保证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必须保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的一致性。
目前,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争夺战已打响。此前各种地方版规划早已如雨后春笋般出台。其中,一些规划与国家大战略相符。但也有不少地区,借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之势,产业规划同质化严重。甚至一些地方还将传统产业改头换面后进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
在地方投资冲动催动下,如果地方政府只顾政绩考核之偏面“利益”,可能会引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层面的重复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有理由担心,“新兴产业和调结构是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怪圈会出现。
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实现各地错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制订准入标准,严格遴选鼓励性政策的下发,给予地方和产业领域以明确的信号,避免地方政府各自为战。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推进,还必将触及科研体制与“产学研”转化机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业转化的脱节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之间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壁垒林立。
要顺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对现有的科研体制再做一次细致的梳理和改革,通过利益和市场纽带的再造,真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市场做牵引、企业为主体、资本市场为依托的科技研发崭新链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还注意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调研前期,被称为“国家队”的央企、国企皆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开始准备,一场“筹备战”已经打响。国有企业在发展基础上的优势毋庸置疑,但也正因如此,需要更加关注的是: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将如何体现?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12-03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与科技进步和创新紧密结合的,具有先导性和支柱性,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产业。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上来看,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四大特征的新兴产业。全局性指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长远性指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导向性指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代表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人才聚集、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动态性是指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应该遵循以下准则:要反映国家的发展战略,体现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和可以率先突破领域,在全社会产生带动引导作用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市场支撑才能促进产业的长期发展;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培养在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具有较长的上下游产业链,有利有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要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产生大量劳动附加值较高的就业岗位,并提高全社会的劳动报酬水平;要具有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小的特点,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些特征和原则是在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和统筹把握的。
结合我国实际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我国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这些产业普遍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是科技创新最为集中的生产领域,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成长期阶段,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2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判断。据相关理论,发展中国家或者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在生产要素驱动阶段,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生产要素的禀赋,我国在改革开发初期主要表现为这一特征;在投资驱动阶段,产业竞争优势主要由投资驱动产生,发展中国家利用产业政策、高储蓄率等优势,大规模投资产业和基础实施,从而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优势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越来越小,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技术差异是这一阶段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财富驱动阶段,产业竞争主要依靠已经获得的财富和影响力,有能力的企业通过影响政府政策来保护自身产业利益,而丧失创新驱动的动力,从而导致国家竞争力下降。
在改革开放前十年,我国基本处于生产要素驱动阶段,之后我国进入了以高储蓄高投资率为特点的投资驱动发展阶段,随着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持续下降,传统的单纯以投资和较低生产资料价格拉动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向以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转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体现出原有国际经济运行模式的失衡,发达国家消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传统国际分工体系受到较大冲击,以往大规模消耗能源资源、依赖较低人力成本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实现创新驱动。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 000美元,进入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行列,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着高收入国家在科技和高端产业方面的垄断优势,也面临着低收入国家在生产要素价格方面的竞争,如果不能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将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目前除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外,浙江、江苏、广东、内蒙等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但人均收入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低于高收入国家,主要原因在于依赖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产生的附加值较低,不利于劳动力要素在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发展附加值较高、劳动带动能力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更本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好坏,产业升级的成功与否是决定我们是否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进入发达国家的决定性因素。
3 科技进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新兴产业源自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引进高新技术和加强自主创新。彼得・熊彼特等专家对于创新的概括主要来自五个方面:采用新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新的供应来源、形成一种产业新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蕴含着创新的五个方面,采用新技术、新方面,开拓新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已有的或新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进步的联系还体现在产业发展史上,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以18世界中叶蒸汽机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带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以19世纪末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代表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研发应用带来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生物、电子、空间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带动。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就没有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必须有足够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和基础。
发达国家往往具有较强的科技综合实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主要来自于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研发两个途径。后发国家具有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行路径,研究表明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成本要低于自主研发的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后发国家应积极引进吸收利用现有国际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在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的情况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向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单纯依靠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往往难以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先发国家在关键领域和核心部分的技术转让方面往往严格控制,后发国家在难以获得现有科技技术的情况下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自主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原有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不可持续、不平衡的问题,都迫切希望通过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科技经费投入都呈增长趋势,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的提出正是在这样深刻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4 生产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影响的要素主要有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这些要素在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周期较长,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性质,在发展的前期阶段,需要较高的基础研发投入和较强的资金支持,基础研发的周期可能较长,失败的风险可能较高,资金的投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不能取得任何回报的风险真实存在,基础研发成功后真正转化为面向市场的产品的过程也同样需要较强的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其行业特点决定其投资所需规模往往较大,对投资者所需要资金实力的和综合技术能力要求较高,有的产业的市场培育仍处在起步阶段,如果低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门槛,盲目的一哄而上容易产生半拉子工程和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传统的资金供给模式不能完全满足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模式对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回报率要求较高,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阶段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以风险资本和股权投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能够较好的满足研发阶段的风险偏好型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看,金融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的力度决定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好坏。
从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供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第二产业和生产业范畴,发展离不开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供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就业的带动能力不低于传统产业,同时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劳动力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研发设计等环节需要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在管理和运营等领域也需要具有良好商业教育背景的人才,在生产环节需要数量较大的技术型产业工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质量劳动力的需求将显著带动工人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促进面向市场需求的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德国和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为代表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与传统产业相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需要以产业园区为特征的土地资源的支撑。产业的集聚效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合,有利于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成本,形成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东部地区往往具有发展产业园区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比较优势,但土地供应往往成为瓶颈,西部地区在土地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配套能力较差,市场容量较小,未来中部地区因其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较强的工业基础和较为丰富的人力与土地资源,将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 市场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只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在公平有效的环境下完成前期的基础研发工作,并将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只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才能保证较高的生产规模从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市场环境主要由以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代表的法律环境、宏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所决定的经济环境、由社会文化基础决定的市场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所决定。作为以科技创新和较高研发投入为特点的新兴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支撑基础研发工作和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在有效市场法律环境缺失的情况下,企业大量的研发投入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很难得以保证,大量的仿冒产品的出现和核心技术的泄露容易对研发与科技创新投入产生负面效应和逆淘汰机制,从而影响企业研发投入意愿,不利于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由宏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所体现的经济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宏观经济整体情况越好,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越大,社会资本存量越充足、市场对经济预期越乐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越具有积极影响,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二战后的信息化革命均处于经济社会比较稳定,发展速度较快的历史时期,新的科技革命也往往由具有最强科技力量和最大市场规模的国家所引导,如十九世纪的英国和二十世纪的美国,2008年以后各国均投入大量资金推动新技术革命,但仍未取得良好效果,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有密切的关系,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科技基础但宏观经济整体疲弱,市场活力不足,科技创新乏力,后发国家经济基本面较好,市场资金比较充裕,但科技研发能力不强,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前沿性技术应用重大突破,从全世界看新的科技革命尚处在萌芽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仍有待支撑。
市场社会文化环境对创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市场社会文化环境主要由社会的主流文化所影响,进而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生产者的产品偏好。在社会主流文化比较开放,对竞争和创新更为鼓励的市场文化氛围下,科技研发和前沿创新往往能够得到较多的支持,消费者同样偏好具有科技创新元素的新产品新创造,从而营造出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和二战后的美国,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文化保守,不愿意面对新情况新变化,不愿意引进吸收或自主研发先进技术,那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则无从谈起,必将逐步落后于其他国家,如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6 体制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体制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影响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高效率和服务导向的政府等一系列条件。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土地、教育科研、金融、劳动力市场、价格等多方面内容,主要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实现全社会效率的最大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有效供给,离不开要素成本的合理控制。合理的所有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效率,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好的利用市场资源。教育科研机构与企业及市场的相互结合至关重要,战后美国西海岸以硅谷为代表的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优秀智力要素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互相促进的机制经过实践证明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也有利于高等教育和科技研发能力的显著提升。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和尊重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型企业有机会获得来自于科技创新的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较高利润,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新兴产业获得风险偏好较强的投资的支持,获得对发展起步阶段至关重要的资金保障。政府在产业规划制定、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政府效率高低、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水平的高低对产业发展的好坏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和行业协会对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方面较政府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应该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政府的职能应更多的集中在完善法律法规、服务市场和企业等方面。只有逐步理顺体制机制才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时近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却大戏连台。
一方面,在2011年大举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跑马圈地的央企再出重拳。2011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在官方网站开出《央企招商》专栏,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核建、中船重工等在内近百家央企,围绕其主业展开大规模招商,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分布式能源、风电、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投资的热点。
另一方面,市场对央企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质疑开始浮出水面。通过对70多家央企和地方大型国企进行调研,赛迪顾问了《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和《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战略研究》两份报告。报告警告,中央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存在战略雷同、高端人才与核心技术匮乏及考评体系缺失等风险。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我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革命战略制高点、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举措。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呈现出资金投入大、对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央企通常是行业内部的领先的企业,具备相对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一直被寄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厚望。
而在酝酿一年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前夕,央企如何承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更加引人关注。
差距在哪里?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民营企业的实力不足、追求短期利益和立竿见影等自身特点决定其自身局限性,只能在某个领域、地区和环节发挥主导作用。在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毫无疑问地落在了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的肩上。”赛迪顾问企业战略咨询中心总经理刘波表示,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通过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转型,不仅提升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而且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但是,“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央企与发达国家优秀企业的差距非常明显。”刘波告诉《国企》记者。
刘波认为,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布局能力差距。在业务布局、空间布局和战略布局方面,虽然一些央企开始了国际化布局,但大多数央企实力不足,布局缺乏前瞻性。第二,核心技术差距。在很多领域和环节,中国存在关键技术缺失的问题,直接导致整体竞争能力下降。一些跨国公司垄断了多数核心技术及基础性研究,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打破这种技术垄断。第三,系统性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链配套能力上。优秀跨国公司对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具有非常强的掌控力。第四,市场性差距。大多央企往往政策性强,柔性不足,对市场反应速度慢,市场对接能力差,看到市场机会却难以把握机会做强做大。
四大差距揭示了敌强我弱的现实,已足以令人反思。然而,更令人意外和瞠目结舌的是,目前中国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统一标准,直接导致了统计口径不统一,规划无法落地,也难以有效考核。
刘波告诉记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认为未来国资委等有关部委要推动的重要工作,就是加强标准化的建设。标准非常重要。没有标准,监督考核、统计规划、自身发展、对外竞争,都会有很大的障碍。此外,原来老一套的考核指标体系,也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设计一套指标,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考核比重,有意识地引导政府和企业。”
赛迪顾问企业战略咨询中心研究总监吴维海则向《国企》记者表示:“任何一个企业做得好坏与否,人只是表象,背后是机制和机制所反映的标准。因为不同的标准催生了不同的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
鉴于与优秀跨国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巨大差距,刘波坦言:“央企应该借鉴的东西很多。一是研发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全球整合人才和技术,研发能力很强。二是标准控制能力。从关键设备到核心零部件,跨国公司都有非常强的控制力。三是整体布局能力,包括产业链配套能力和产业链控制力。”
央企如何弥补差距?刘波认为,应该从产业链整合和政府支持两方面发力。
整合产业链
苹果是中国企业界羡慕的对象,却也是中国企业的耻辱。凭借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关键地位,每卖出一部iPhone,中国工人只能拿到利润的1.8%,而苹果公司能拿到58.5%。尽管苹果产品的大部分组件在中国生产,但中国在苹果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比外界想象的还要小得多”。世界工厂时代的产业链劣势能否转变成战略性新型产业时代的产业链优势?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纵深整合是发改委和国资委的共识。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就有这个特点,其产业链本身在很多环节上是有缺失的,所以要打通产业链。到现在为止至少有24家中央级研究院进入到央企。这是一个重要举措,但是这还不够。”
刘波向记者表示,中国应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打造一个产业提升的平台。这个平台要有研发功能,能够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能够实现产融结合,还要创新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把官、产、学、研这条线链条真正接通。搭建这样的产业联盟,政企要合作,研发平台与企业要合作,银企要合作,企业之间更应该合作。“必须指出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建设一直是滞后的,尽管有一些其他平台,但是这些平台还是以企业为核心的,国家级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还非常缺乏。”
实现产业链整合,需要进行企业重组。目前,只要中央企业有这种能力和这种实力来进行产业链整合。整合的对象可能是民企,可能是外资企业,也有可能是央企。中航工业集团并购美国西锐飞机工业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并购外企,中航工业拿到了急缺的关键资源,打通了整个产业链。
针对产业链整合,刘波向记者表示:“我们有一个建议,通过产业链来整合资源,促进产业链高端产业化的进程。现在中国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产业链高端空心化,低端竞争白热化,这两种现象实际上可以通过产业链整合来改变。”
高举高打
“很多人以为央企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会享受政府的大力支持,其实不然。美国、德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做法可以概括为‘政府引导、政策推动、政治绑定、市场操作’。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吴维海向记者解释,以IBM“智慧地球”在中国的推广为例,首先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表示支持,然后奥巴马带一个团队来到中国造势,IBM迅速跟进。特别针对中国市场,国外谈判很多都是带着大战略进来,通过政府引导,从政治上保证大的战略性业务。日本也是如此,全球市场的意识和能力特别强。
中国现在也是政府引导,但是由于中国自身体制和文化的影响,企业之间条块利益划分僵化,缺乏协作,因此产业调整政策力度不强,落地不够。刘波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垃圾处理方面,美国有7万多家小企业,高度分散。然而这个行业只有形成规模才会产生效益,否则将永远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为了把这块业务做起来,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美国废物管理公司进行并购重组,助其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处理公司。可以说,国家政策强力推动了产业链的整合。
然而在中国,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强势的局面还没有出现,导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政策引导不足,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吴维海向记者表示:“在中国做节能环保领域的企业十分分散,多处于非市场化状态,大多靠财政补贴生存。民营企业介入比较少的原因就是这个行业比较弱,而且是政府制定价格。因此,这种产业必须由国有企业做主导。然而即使国企做主导,这一类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前提是建立一个机制:要么政府对于政策亏损给予财政补贴,要么可以用市场化业务弥补亏损性业务。”
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剖析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重点和措施建议,对于推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兴产业;发展;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6103
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国际背景及概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推动世界各国培养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网络等产业,以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振兴、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是指伴随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以及新需求的产生、拉动而出现,对一国竞争力或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新行业。
主要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各有侧重,但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等产业。如英国、美国和欧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低碳为主,英国同时关注数字产业,日本侧重能源和环境产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其他几个新兴经济体中,巴西把生物燃料、生物柴油作为重点,印度提出要发展信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2.1全国环境
我国从2009年初开始探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针政策,并在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从资源环境看,我国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3万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已收集32万份农作物物种资源,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所需的锰、铁、钒等原材料丰富,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从政策环境看,从中央各部委到各地政府,都纷纷出台了一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意见,确定了我国“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到2020年力争达到15%”,明确了在国家规划、市场需求、行业改革、对外合作、创业投资、融资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及在产业政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投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扶持。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在生物产业方面,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肝细胞等生命前沿领域具有一定研究水平;新能源产业和体系较为完善,光伏电池产业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25%;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在全国13个城市逐步推进;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
201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6.4%,比2008年提高了0.54个百分点。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部构成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支柱产业,2010年增加值分别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64.2%和19.7%。其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规模最突出,其增加值占全部份额的27.7%。
2.2新疆环境
首先,新疆资源丰富,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风能、太阳能资源和石油储量全国第二,天然气储量全国第一,金属和特色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提供基础保障;新疆大力推进能源基地、农牧业基地及矿产资源开发建设,输变电设备、农牧机械、采油设备、采矿设备和工程机械等产品市场需求增大,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提供广阔市场;新疆中药材资源丰富、多语种软件需求旺盛,为发展生物、信息产业也创造了条件。
其次,新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环境趋于完善。2011年6月,出台了《新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7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提出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信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制定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引进、扩大内外开放合作、实施政府采购扶持、落实税后优惠政策等7个方面27条政策措施。
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目前,新疆共有20个基地、10个产业链、30个重点骨干企业和54个重点培育企业,已形成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两大产业集群,在化工、有色、非金属、建材等领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新材料产业群,并有435项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列入自治区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库。2011年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700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全疆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预计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40%;到2015年,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增加值7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20年产值达到6100亿元,增加值2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乌鲁木齐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格局已初步显现,电子新材料产业汇集了一批中小科技型企业,集中了全疆九成以上光电子新材料和光伏发电装备高端企业。到2015年,乌鲁木齐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力争1200亿元,增加值达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到2400亿元,增加值达700亿元。
3开发区(头屯河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想
3.1基本现状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规划管理面积480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注册企业4000余家,是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行政区、兵地融合发展区、经济合作区五种体系格局和新疆软件园、新疆留学人员创业园、新疆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产业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区,作为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已形成“产业,四大基地”和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相互支撑的“三四四七”产业格局。
2011年开发区(头屯河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48.1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4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2%,其中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0.2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5%和41.4%。截至目前,开发区(头屯河区)有20个项目纳入自治区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库,有28个项目纳入乌鲁木齐市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名单,占全市102个项目的27.5%。
开发区(头屯河区)现代制造业的快速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良好的产业基础。装备制造业聚集了以机械研究院、一拖集团、北元-泰瑞为代表的农牧和畜牧机械生产企业,以新能泰开、华德利为代表的输变电装备生产企业,以鸿达重工、三一西北重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以东风汽车、天山汽车、陕汽集团、上海大众、中国重汽为代表的汽车装备制造业企业,以及以渤海装备为代表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新能源产业形成以金风科技为龙头的风电产业集群,汇集了以嘉盛阳光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及配套生产企业,以绿色使者为代表的干空气能制冷设备生产企业。新材料产业形成有色金属为代表的金属新材料产业,以中石油管业、科艺达为代表的玻璃钢及木塑复合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建成以德安、福克油品、孚德等企业为代表的节水、节能及再循环利用项目。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以维吾尔药业、国药集团、西部加斯特和生命红等企业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保健功能型食品产业;信息产业依托新疆软件园及中国电信、立昂电信等企业,将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两化融合,促进软件信息及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目前软件园入园企业26家,其中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企业6家。
3.2存在的问题
一是宏观层面,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初步发展阶段,发展模式、配套机制等诸方面还不成熟,还存在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市场环境不够完善,技术标准不够规范,涉及安全、质量、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
二是规划层面,缺乏战略性规划和指导性文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还不够清晰,具体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尚不够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指导、服务支持、考核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三是技术层面,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仅有25家,技术创新能力仍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少,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不够强,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延伸能力有待加强。
四是规模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占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还不够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2011年产值上亿元企业仅有9家,竞争优势不明显;产业中品牌影响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企业普遍综合能力较弱。
五是产业组织层面,产业发展不均衡,新能源产业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85%,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等产业规模较小,增加值均不到地区生产总值的1%,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空白;配套体系不够完善,产业层次偏低,产品价值链低端,竞争优势不明显。
六是体制机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尚未全面系统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工作、政策支持、风险投资机制、考核制度以及服务体系等尚不完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和技术骨干缺乏。
3.3措施建议
(1)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作为区域纲领性文件,明确产业战略目标,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制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做好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对不同产业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部署中远期产业。
(2)立足比较优势和现实条件,明确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和民族特色医药,重点建设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全力打造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牧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汽车装备制造基地等龙头项目基地及新疆软件园等专业园区。
(3)强化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强化产业引领,加快培育与其相关联的配套中小企业,建立梯队型企业群体。选择具有技术优势和成长潜力的初创型企业,推进其与行业领军企业配套协作。筛选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上市。
(4)加强政策引导,培育支持环境。组织实施行动计划和重点示范工程,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转化,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引导激励作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和项目,在项目申报立项、土地供给、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完善资本市场和创业投资体系,建立多元化错层次融资体系。
(5)加强组织协调,完善要素市场。成立专项小组,负责政策研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施。加快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建立专项考核评价体系和目标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重点基地等建设进度的督查落实。
(6)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实现有机结合,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网络,提供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信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乌鲁木齐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5年)[Z],2012.
[2]汪海粟,胡立君,石军伟,王玉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1年年会学术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12,(04).
[3]王欢.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02).
关键词:模糊积分;三角模糊数;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5202
1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大、知识技术密集、能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面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机遇,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地方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各地方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特点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由于每个地区在地方基础条件的差异,不可能适应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与自身优势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衡阳作为湖南省老工业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打造衡阳产业升级版的必然选择,也是从内部繁荣与外部和谐角度促进衡阳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综合效益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了关键性的课题。本文以衡阳市为例基于模糊积分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培育问题,对引导政府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对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模糊积分相关概念
先介绍模糊测度和模糊积分的一些基本概念。
定义1:设g是从£到[0,1]映射,若g满足:
(1)有界性:g()=0,g(X)=1;
(2)单调性:对任意的A,B∈£,若A≤B,则g(A)≤g(B);
(3)连续性:对任意的Ai∈£,且{Ai}是单调的,有lim g(Ai)= g(lim Ai),则称g是£上的模糊测度。
定义2:若模糊测度g满足以下性质:
若A∩B=£,则g(A∪B)= g(A)+g(B)+λg(A)g(B)。其中λ∈(1,∞),λ≠0,则称g为λ模糊测度,记作gλ。
若Xm={x1,x2…xm}为有限集合且各变量xi的模糊密度为g(xi),则gλ可表示为:
gλ(Xm)=11λ(m1i=1(1+λg(xi)-1)(1)
其中λ值可由下式确定
λ+1=m1i=1(1+λg(xi))(2)
模糊积分是定义在模糊测度基础之上的一种非线性函数。目前,有多种模糊积分形式,如sugeno积分,choquet积分等。本文采用choquet积分:
∫fdg=f(xn)g(Xn)+[f(xn-1)-f(xn)]g(Xn-1)+…+[f(x1)-f(x2)]g(X1)(3)
其中,f(xi)为第i个指标标准化后的评价值,且f(x1)≥f(x2)≥…≥f(xn),g(Xi)表示指标集合Xi的重要程度,f与g的模糊积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值。
3基于模糊积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
3.1评价矩阵规范化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政府需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地方产业发展优势,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选出最具有优势、最有特色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对象。于是,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m个评价指标来对n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评估,往往政府所获取信息既有定性也有定量的。
3.1.1定性指标处理
(1)就定性指标,其信息一般用模糊性语言来评价,如很好,好,差等语言,而不便用精确的数字来表示。于是,运用三角模糊数(a,b,c)来量化,如表1所示。
表1语言变量评价与三角模糊数的转换关系
语言变量评价1三角模糊数很好1(0.8,0.9,1)好1(0.6,0.7,0.8)一般1(0.4,0.5,0.6)差1(0.2,0.3,0.4)很差1(0,0.1,0.2)(2)根据下面公式将三角模糊数量化。
(a2+b2+c2)÷31(a2+b2+c2)÷3+((1-a2)+(1-b2)+(1-c2))÷3(4)
3.1.2定量指标处理
对于定量信息首先须消去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先利用
Dij=Aij1max(Aij)(5)
进行标准化,这里,Aij表示第j个候选新兴产业在第i个评价指标下的评价值,max(Aij)表示就第i个评价指标来说,最大评价值。
3.1.3然后运用比重变换法将评价指标标准化
rij=Dij1n1j=1Dij(6)
经过上述步骤,得到标准化的评价矩阵R=(rij)m×n。
3.2模糊密度g(xi)的确定
在国家层面,为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7个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规划体系,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24个省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实施规模,新批复了41只创投基金的设立方案,吸引社会资本70多亿元。
我国还在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试点政策,加快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储备。
在体制改革方面,我国组织了第一批12个地区(城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试点地区的IPTV试商用业务用户达到350万户,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宽带接入用户超过100万户,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业已启动。
在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新能源配额制方面,我国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由每千瓦时4厘调整为8厘,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我国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我国在高性能中央处理器(CPU)、12英寸65—40纳米介质刻蚀机、快速成像测井技术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瓶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