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语文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字】初中语文 教育 人文

初中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育是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之前的基石,而人文教育是中国现阶段提出的教育重点。人文教育蕴含于语文教育当中,所以在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意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一、人文教育在语文中的体现

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是描写一家人在田间散步时的所见、所说、所做为内容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简单的生活侧面,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和读者展示了这一家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传达要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华名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表现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这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传统美德的培养。

而在《羚羊木雕》一课中,通过描写小伙伴之间的相互赠送礼物引起的矛盾冲突,向学生展示了小伙伴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性。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这首诗通过借助山和海两个意象,表达了一种信念: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经历千辛万苦,只有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人性的教育,还有对学生信念的锻炼。初中生还未成熟,在坚持理想方面很容易放弃,但是语文学科就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向学生传达他人对于理想、信念的坚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作用。

以上三篇课文都是语文课本中简单事物的描写,却蕴含了极大的教育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中,人文教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初中阶段是思想意识的发展阶段,这时候的人文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为学生以后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好坚固的基础。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安排语文课程内容,打好人文教育基础

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应该注重人文教育题材的课文的编写。教师在深入生活的同时挖掘人文教育题材和思想,把人文教育的培养贯彻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底蕴。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语文课堂教学。《王几何》一文中,教师师充分带动了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提问回答,发挥主观想象,把原本枯燥的几何课上的生动有趣。这篇课文也从侧面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在教授知识时,要更加注重学生思想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发挥想象,根据现状来调节学习的进程。教师可以更多的结合当展来进行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合理安排语文课程的内容发展,为人文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转变教育理念,完善语文教学

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在对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影响。旧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改变起来是很困难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还应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在《我的教师》这篇课文中,作者向学生描绘了一位温柔慈爱的教师,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受到每位学生的爱戴。知识渊博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才会有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对于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有丰富的说话艺术和教学语言,用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语文、人文的内容,让学生更加容易吸收语文教育带来的人文涵养。

(三)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技术,轻人文,导致学校重视分数,而忽视或者无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实际上通过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不难看出,人文精神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拾人文教育在语文中德分量,使语文这门学科深厚的人文底蕴发展起来。《落花生》这篇课文就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带来的好处。它描写了一家人从种花生到收获花生的过程,在这中间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是结合实际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牢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也会体会到实践的乐趣,同时也能传承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结合更能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领会。

结束语: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确人生道路。初中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知识和专业的职业道德素养,更需要学生自己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把握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权利,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现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人文教育作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问题 建议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属于基础学科,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语文教学改革后,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式日益丰富,但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深入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过于书本化,脱离生活。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教学过于书本化,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特别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作文更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作文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在作文中应该有的真情实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写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任务。所以老师应该尽量提前将适当的作文题目布置给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整理作文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语文教育才能真正服务于现实生活,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

2. 教学过程中缺乏引导和分析。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结论性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结论的讲授。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选择的过程,学生的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在思维上常常出现停滞的状况。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结论性的知识难以自主获得,更难理解和巩固知识。没有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互动,课堂将缺乏多样丰富的教学过程,严重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这种过于偏重结论而轻视学习过程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智慧和思考,学生只需要记忆这些知识点,这实际上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开发与拓展。此外,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听从老师传授现成的答案,不愿意自己动脑,遇到问题也不会借助别的手段去自己解决,这样的现象在学生中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 合理安排自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老师常常会依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如果方法不恰当,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课业负担比较重,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课后还要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实际上课前自主的时间十分有限,如果自学内容过多,只有少数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完成,大多数学生很难完成,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老师应该重视自学任务的安排,在课前尽量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文章纲领去自学,将大部分学习时间放在课堂上,并且注重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老师还应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可以将一些课后作业提到课堂上, 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巩固,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正确的课堂引导,以及科学合理的课前自主学习,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自主能力的提高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的语文教学大多还是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地灌输知识,不重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是无法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不可割裂的,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才愿意积极发挥能动性,主动学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反之,学生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自然也就丧失了学习动机,积极性也将很难调动,注意力无法集中,这就严重影响到语文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必须积极寻找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起每个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整个初中语文教育是一个情感和兴趣的培养活动,老师要将学习和兴趣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老师的素质。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都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教师还要坚持思想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系统全面地认识语文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紧跟现代教学理念的步伐,加强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师发展的要求。此外,学校也要积极配合,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提升环境,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4.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情绪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轻松的情绪有助于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外部环境对学生的情绪有较大影响,轻松的情绪可以加快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巩固知识,因此轻松的情绪对语文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应该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此外,老师还要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和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拓展他们的独立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少讲精讲,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所学知识,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而且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婉转劝告,在尊重理解他们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正确地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军.培养学习语文的意志力[J].中学语文教学, 2000.1.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3篇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人文内涵的学科,无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自身修养的提升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束缚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体现,大大限制了教学空间,使得语文课堂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率状态。

二、新课改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初中语文教育措施

(一)强化语文课堂教育

语文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既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又要鼓励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其中规律。由于农村中学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能够利用的教学材料相对较少,语文课外活动开展难度较大,因此这就决定了要将强化语文课堂教育作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同时教师要认识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客观事实,要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提升教学效率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首先,由于农村初中生语文基础部分偏弱,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强化词的分类、短语结构、单句成分、复句类型等基础知识内容,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其次,语文教育包含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知识、能力、审美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资源,通过实施人文教育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内容。

(二)利用有限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来说更为有限,教师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开展多样化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组织文学活动的形式来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第一步,例如诗歌朗诵会、班级黑板报、读书交流会等。其次,针对留守儿童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生活化,通过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电视广告乱用成语的现象,教师可以此为主题来组织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广告、电视宣传等并记录整理出乱用词语的现象,并将成果带到课堂上来交流分享。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新兴媒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当前新兴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但由于农村中学的客观条件限制运用方式仍不成熟。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教学辅助手段的参与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师生与生生的交流程度。同时新兴媒体的加入为探究学习和合作讨论学习提供了操作平台。多媒体教学对课件设施要求较少,因此教师可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在做课件设计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虽然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需要对素材进行严格筛选,避免在眼花缭乱的内容中失去教学方向。其二,多媒体教学应作为教学辅助工作而不是主导工具,教师应担任课堂组织者的角色,积极在教学中同学生交流沟通,获取教学反馈。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55-021.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和个性

学习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总停留在考试讲课,学生听课的阶段。长此下去,学生慢慢养成了不思考只是埋头背诵和笔记整理的习惯,主观意识渐渐淡薄,思维也随之钝化。初中语文教学想摆脱这种你说我听的尴尬局面,就必须打破这种毫不创新的教育模式。积极培养起学生的自习能力和对语文乃至文学的独特个性。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个性培养向来不被大家所重视,有家长甚至会积极的去打压学生的这种个性,要求孩子去学别人这个,学别人那个,孩子做一点与众不同的事情就极力的去制止纠正从小就为自己有一个"乖"孩子而骄傲。可是所谓的"乖" 孩子就好比是已经雕琢完成的璞玉,虽然处处可以挖掘,但是并没有闪光特点。让人有心雕琢加工,却不知道从何下手。而那些让人拍手叫好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处处可以展现出作者独特的个性,特别是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看法,才是常常是现在人追捧的。在文学中强调的个性,而不是流水账的共性。而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显著目标与中考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形式而言初中文学教育出现了一些扭曲的现象。学校将考试成绩和中考的升学率看成了唯一的奋斗目标;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老师机械性的统一模式训练学生。势必会将有着璞玉光辉的学生们打磨成光滑相似的鹅卵石。

2.倡导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合作伙伴,是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体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调节、自主合作的层面上。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最后就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再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传统教学是阅读基础上串讲,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可是我在教学此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就进行探讨性学习。学生在讨论时提出,鲁提辖为什么要将镇关西置于死地,适可而止不就得了,未免有失人性之嫌?顿时,学生积极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在此,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再重温历史背景,学生明白了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政局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凡x心侠胆之士都是疾恶如仇,别无他法,只有打得解恨;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则需要通过正当的途径,采取合法的程序来惩恶扬善,这是我们做人的准则。我们应学习鲁提辖为正义、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积极入世,找准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坚持这样做,一定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大有裨益。

3.多种媒体的融合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我们似乎也走进了误区。要么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要么是五彩纷呈的多媒体演示。这样的两极分化要么枯燥无味,要么喧宾夺主。故而,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教案适当地选择媒体,把握好一个度,恰到好处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教《变色龙》一文,先播放一段《动物世界》中蜥蜴的生活片断,这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变色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面的内容则换成了导学案,实实在在地进行课文分析,不再需要多媒体来抢学生的眼球了。再后面的小组合作探究内容又用几块小黑板呈现出来,既省时又直观,还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何乐而不为?这样多种媒体的融合,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各自扬长避短,将一堂课的效率大大提高。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5篇

首先,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互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尽管初中语文是中考的重点考查科目,但是其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语文课堂可有可无,对语文学习也是采取了一个较为消极的态度。而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仍旧是知识的单向式传输,并没有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关注,也没有对学生加以引导,所以学生很难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去。互动式教学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活动,教学氛围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活泼,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教学质量也就自然得到了提升。其次,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能够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胆革新,为了满足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改变。在这一改变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就会逐渐发生变化,而为了探索出更好的、更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师便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而这本身也是一个教学水平得到提升的过程。最后,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能够更好地兼顾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比较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时,这些优等生便成为了教师的首选,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就没有表达的机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就越来越低下,如此一来,两级分化现象就更为严重。而有效互动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人人参与,学生通过不同的参与方式投入到学习当中,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征,使后来的学习能够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效互动的措施

1.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师生之间沟通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应当以语言沟通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沟通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增加,并且,科学合理的沟通能够营造出一种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这个氛围中随意地表达自己关于某一知识点的观点。另外,教师还应当积极鼓励学生,使其能够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言,这样一来,学生语言逻辑的严谨程度也能够得到训练,进而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2.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课本中的知识其实是很有限的,而语文又是一门知识延伸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教材之中,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有效互动的。比如,教师在对鲁迅的《社戏》一文进行教学时,如果仅仅就是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文章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理解就可能不会很深刻。而初中的学生已经普遍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初中教材中关于鲁迅的文章其实还有很多,教师便可利用这一点,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就是搜集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并分析其主旨,看齐是否有和《社戏》一文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识。

3.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

单向式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当中,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不能再完全依靠灌输和注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情境创设、固定小组学习、游戏型学习等都是极为不错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对《孔乙己》一文进行教学时,便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在课前,让学生自由分组,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一部5—10分钟的《孔乙己》话剧,还要在话剧中融入小组成员自己的思考。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是只需选择3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余的可适当穿插在其他比较枯燥的课堂学习当中,用于活跃课堂气氛),表演完成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对本组话剧表演进行解说,教师再对其解说做出点评。

4.体现互动的实用性及针对性

语文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话题扩展性,而这些话题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但是,所有的话题都不是随便选择和设计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所喜爱的,所关注的话题进行互动课题设计,让课堂互动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得更好地应用于生活。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语文教学产生了实际性的效果。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规律 认识利用

语文是初中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正确认识与利用语文的这些教育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在这里,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即文章是要用来表达一定的道理的,这也就成为了语文的教育规律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必须遵循语文的这一规律,通过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传达的“道”既包括优良的思想品德、积极的人生哲理,也包括先进的科学知识及健康的性格品质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文本本身入手,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激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在分析、理解、欣赏、品鉴中受到感染,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处处可见与思想、人格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如《紫藤萝瀑布》、《山中访友》、《敬畏自然》、《珍珠鸟》等课文,这些文章就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而《藤野先生》、《雷电颂》、《海燕》、《岳阳楼记》等以社会人文为主题的课文,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二.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语文学习可以说是一个一生的工程,从咿呀学语开始,语文的学习会一直延续到一个人的生命终点,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的。同时,语文也不能一蹴而就,也就是学习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辛苦苦教了一年,可是还是很难看到学生的进步,似乎看不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可是,如果把初中生的作文拿给他小学的老师去看,小学老师就会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这就说明,语文教学的效果就好比春天播下的禾苗,虽然不能每天看见它的成长,可实际上每天的确在成长,这就是语文教育的规律之一——长期而渐进。

基于语文教育的这一规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努力从基础抓起,让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课堂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听,然后用准确、简洁的的语言回答问题,只有听准问题,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在读写方面,读是写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这样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记日记、写读后感等,在勤奋的联系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重视感知和领悟

语文是一门需要感知和领悟的学科,这也是语文教育的规律之一。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语文更加重视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和深层领悟。

所谓感知,指的是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在理解文章思路与要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则是感知的重要渠道。有一些语文教师认为感知就是分析,所以就会用大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感知过程,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略读、精读、复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文章中的感情。

领悟,则是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细细品读,深入了解课文内涵,在学生在讨论与质疑中体会文章的精髓。简单说,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写,让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更深的探究与鉴赏,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部分语句反复品读后领悟作者在文章中蕴涵的深刻思想。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一课时,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后,深入到诗歌内部,体会“山”与“海”的含义,从而体会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问题;对策

【分类号】G633.3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渐渐发展的过程,一蹴而就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发展阶段,正是性格转变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这个时候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人物,因此需要不断的坚持和信心。

1、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1.1何为形象思维能力

顾名思义,思维能力主要指的就是通过人脑之中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的直接反应,这是通过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两部分整合而成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对于思维能力的理解更多的倾向于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理解,也就是通过对于事物的逻辑性推理以及是非的判断来作出最为理性与合理的判断。实际上,形象思维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培养内容,相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更加的倾向于学生在对某个概念在头脑之中的还原和构建,进而对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和精确度提供保证,这对学生的逻辑判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形象思维能力的作用

之所以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对语文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学习效率更高。这种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以及通过表象的建构来加深认识的思维,它通过主观上和情感上的认识与识别使得对于世界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这种形象性思维能力更多的应用在文学写作之中,它发散了对于思想上的维度、增强了内心的感受、拓宽自己想象力空间,这样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发挥。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形象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在审美上的水平高低。

2、现今初中语文教育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足够的认识

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仍然有很大的遗留,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特别是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忽略了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大多数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运用传统的死记硬背式教学方式,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学过的生字的书写与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理解等就已经完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忽略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是不过关的。因为,语文与其他的科目相比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因为在语文学习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古诗词不仅是背诵,更重要的则是古诗词的鉴赏,这不仅需要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来完成,每一首古诗词都含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这其中包含诗人的思维与鉴赏,用学生自己的思想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因为“一百个人心中会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的认识对于同一个事物具有不同的认识。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的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诗人心中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形象思维能力的至关重要。

2.2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选择上存在失误

传统的语文科目教学方式根深蒂固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导致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教学承继上对于形象思维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多年来的教学观念僵化使得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引导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也就导致在对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上没有掌握到精髓,也就没有掌握到更加适合学生的一种培养方式,因此,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姑且教师都没有完全的掌握和消化,更何况在教学生是都没有办法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完全的发掘出来。教师在对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上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也就使得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没有办法完全的发掘,这都是由于在培养方式上的选择失误造成的。

3、初中语文教育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中问题的对策

3.1教师转变认识,创造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思考方式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变换的多样性以及求异性,首先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首先,教师需要在观念上确实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没有办法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向,寻求最好的适应学生发展教学方式。其次,创造新型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改变传统上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的语文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因为自主性更强就使得学生学习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此外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发散以及培养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讨论来改变僵化的模式,开放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2创设多样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巨大兴趣

俗话说:“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本身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学习上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今最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情景模式,也就是通过建立与教授内容的相似情境的建设来带入学生的情感,感同身受之后就会有更大更深的情感体验。

3.3增强语文实践上的内容,进而拓宽思维发展渠道

俗话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见语文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都被教师们忽略了。为了拓宽思维发展渠道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其中享受学习而不是被动性的学习,例如,在诗歌的学习上采取朗诵方式,打开学生的学习热情。

4、结语

语文是众学科之中创新性内涵极为丰富的一门学科,其中包含了循环往复的一种极为复杂的思维能力培养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该学科的优势,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诸如小组讨论与小组学习,或者是情景教学法来深入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不知不觉之间拓宽学生思维发展空间。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只是教师的责任,家长和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思维形式的形成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该与教师深刻交流,紧跟时代步伐,因地制宜的选取最佳教学方式,通过语文的学习来不断的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育范文第8篇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