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文化

语言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言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

一、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王振亚,2000)。“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根据语言学家的观点,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它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折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必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只注意形式,不注意语言的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Sapir在他的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

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决定了具备此种文化的人的语言中是否有某一事物、概念和相对应的词。而且,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联想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如“一堂课”,在中国文化中一般由“一个固定的教学班”、“教师”、“教材”、“教室”和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程序组成,而在英语文化中,“a class”中的学生就不一定来自同一个教学班,不一定有固定的教材,教师的作用不一定与中国教师的一样,教学程序也常常不是固定的。

语言知识与文化意识是互相融合的,丰富的语言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差异;而较强的文化意识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知识。因此英语学习离不开对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的了解。如果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记单词、背语法,充其量再加上掌握听、说、读、写技能,那是不可能真正学好、利用好英语的。

二、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英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学习,英语学习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由于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结构图,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这里首先分别解释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四个术语。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知识(knowledge about 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 of culture)。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对国外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cultural awareness)。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显然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进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对文化敏感性和理解文化的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任务,了解和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病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另外,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其失去学习兴趣。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就是掌握语法和发音规则,加上一大堆词汇,这样就能得心应手地用外语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了。其实,上述三个要素只不过是外语学习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语法、词汇的综合。语言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解语法、词汇这样的语言知识,而且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语言学家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以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教育部2001年《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抓住外语教育的人文性”,把文化意识作为教学内容与目标,指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四、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措施

1.激活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地域之隔使得中西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及语言习惯大相径庭。以交际语言为主的英语教材,涉及许多这些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这些知识对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学到“How old are you?”时,老师要告诉学生,在中国打听年龄很平常,但在外国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她们往往会说:“Sorry,it’s my secret.”因为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财产、婚姻、家庭、行动去向等属于个人隐私,随意打听是不礼貌的。所以当与外国人交谈时,除非他们毫不介意,我们最好不要问这类令人尴尬的问题,最好聊天气、旅游、体育运动、新闻、影视等话题。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具体如遇到宗教,可向学生补充介绍一点西方的宗教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的宗教观念根深蒂固,就连取名字都常常赋予宗教意义。比如:John(约翰),宗教含义为“上帝是仁慈的”;Angela(安琪拉),宗教含义为“天使”;Christian(克里斯蒂安),宗教含义为“基督信徒”。

2.创设情境,在文化氛围中激活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这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特点来指导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在学习一些英文名著片段时,可首先介绍这些文学人物,从学生的反映中可以了解他们对该人物的熟悉程度。让学生谈谈感受,然后排演,老师要在排演过程中贯穿语法、词汇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讲解。特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会满怀热情地学习相关内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另外,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英语文化日活动,安排专题讲座,卡通人物扮演,等等;或是在英语国家公共假日到来之际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或让学生准备这些材料。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同学们可以逐步增强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如为了比较中西方不同节日文化,诸如Christmas和Spring Festival的区别,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自编短剧来反映中西方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重大节日的。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加深了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比较归纳,了解中外文化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学生可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差异。

例如日常交际方面,在英美文化中别人称赞对方:“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他们往往只说一声:“Thanks.”因为在英美国家中,称赞对方是很重要的社交习惯,被人称赞时,也要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定或自贬(陈励,2004)。而在汉语文化中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自谦地说:“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好。”又如在日常打招呼文化中,经常有外国人抱怨说中国人总喜欢问他们的年龄、收入等私人情况。通过这些比较归纳,学生能更加清楚地明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运用外语语言。

同样,词的文化意蕴也有差别。如“dog”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坏人,多含有贬义,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og却常含褒义,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如clever dog(聪明的人/小孩);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对两种文化的归纳与对比可以用讨论或评述的形式进行。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可以口头,也可以笔述,视难易程度而定。

4.课外引导,积累文化知识。

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的外语文化知识。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化作品,并指导他们在阅读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美原版影视作品,这不仅是因为国外大部分影视作品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通过观察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还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外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还可以开设英语角、专题讲座等,对某些文化进行全面详细的讲解与分析。此外,可以举行各种英语竞赛、英语晚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

五、结语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而使英语教学跟得上时展的要求。

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语言本身的掌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学生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教师要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自觉、系统、长期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文化教育,使学生飞得更高、更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艳明,李英.英语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东正,李少伶.英语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陈琳,王蔷,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语言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关系理顺;策略思考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能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人类语言的表现形式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总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学习他民族的语言还必须努力掌握其文化这是我们所必须追求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展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要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就必须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应有的英语文化,谁都知道这应当是基础所在。平时的教学我们又将怎样去为学生打好这方面的基础呢?窃以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足够认识英语文化学习的意义是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前提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在我们众多教师中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认识是存有一定问题的。首先对需要方面的认识比较模糊,不少的教师误以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无所谓去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因为现在的学生其关键是要打好语言方面的基础,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或者是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后,对英语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有学者还做过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中还有人这样认为:文化只不过是由语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因此,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显得无关紧要。其次是对英语文化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时段认识比较模糊,不少教师总以为语言与文化是割裂的,教学语言是无需再去进行所谓的文化渗透的,一般意义上讲只要我们对语言教学踏实而又认真地抓好了,那么也可以去促进英语语言文化的提高。应当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是我们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上的绊脚石。如果我们不去搬掉这块绊脚石是根本也谈不上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所以我们必须去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应当充分地意识到在我们国家学生中也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学生们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是高的,但其英语文化水平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发展之需求的,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文化水平也是比较低下。这就严重制约学生交际能力的发挥,也就完全影响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应当说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学生英语文化水平和能力还是亟待提升的,其提升的途径应当说还是要靠平时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当然也就需求我们去充分而又循序渐进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二、充分理清英语文化学习的关系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基础

虽然说英语文化是由英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不是英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但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维,文化不是与语言相脱离的。英语国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传统,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应当都蕴含在英语文本的字里行间,不同阶段的教材有着不同英语文化的高度而又集中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去做到的是首先要理清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与英语文化渗透的关系,窃以为教师应当是学生接受英语文化熏陶感染的引路人,而要做到正确引路,教师对英语文化一定要有比较强烈的敏感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我们初中英语老师有了这方面的敏感性,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接受度肯定就能逐步提升。所以,我们要做有心人和热心人,把搜集英语文化资源或者说挖掘英语课程文化资源变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和自觉行为。其次要理清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与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应当说目前学生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是广泛的,英语国家文化对我们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也是多元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英语国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也会存有精华和糟粕的差异,可以武断地说就是所有的文化都利于我们学生去健康成长的。再加之英语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之文化也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的,而我们的学生在这简短的学习时段内也是完全没有可能去接受众多文化的。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必须去努力做到的是自己要有解读英语文化的硬功夫,针对新的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初中学生必须形成的相关文化意识的具体级别目标去思考学生文化内容的选择甚至于统整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初中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基础才能奠基得牢牢实实的。

三、努力发展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提升

学者张红玲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曾这样说过:“不成体系、肤浅片面的文化教学活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教育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它很容易导致对文化狭隘、僵化的理解。”这样的论述可以引起我们不尽的思考,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我们必须去做些深层次的思考,要力求使学生去活泼、广泛而又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真正获取这样的效果还不是我们就这样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窃以为我们要去以发展我们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为主要努力方向。实际上英语文化学习有着与语言学习的相同点,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当然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能力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能力理应通过英语学习的诸多活动去获取,那么我们就必须紧密结合英语语言教育教学的实践去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去力求做到的是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应当说当今的学生其有利的条件还是充足的,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譬如平时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通过英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帮助所有学生去拓展视野。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更多地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诸多习俗,饮食习俗、人际交往习俗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以及主要的节假日特别是一些庆祝的方式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去比较准确地掌握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历史等。这些方面的理解和掌握其获取的途径都是学生自主、独立或者说是合作的基础上去予以完成的,也一定要是学生颇具英语文化学习能力的,也一定能在这样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能力得以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沈姗姗.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沉浸.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3)

语言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相互依赖 关系

Abstract: a language is used in human communication, have a facultative speech sign system. Culture is a national of the whole way of life, including the mode, customs and beliefs, organization, technology and target and a human community life the language of the br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essence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evolution together, they mutual dependence in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can be. Wri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confirmed, can even give a demerit some specific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mutually dependent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一个词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学到一个新词,除了它在字典中的意义之外,同样的词在不同人之中可能激起不同的联想,以 dragon 一词为例,龙在汉民族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字眼,他曾是帝王的代用词,象征着极高的权威,也用来比喻俊杰之士,如诸葛亮被称为卧龙,龙是权威、才华、吉祥的象征。但是在法语中的dragon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却是背生双翅,喷吐火焰,吞食生灵的凶残怪物。因此,由于文化经验的差异,所以dragon一词引起不同的意义,这个例子证实了,语言的使用带有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且,语言不仅用来表达表征相似世界知识的事实、思想或事件,还反映人们的观念、信仰和世界观等。这也表示不同的民族文化是由先前的语言所留下的色彩。不同地方对事物的认定,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造就了不同地方对同个词而有不同的解释。这证明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赖。

以地方方言来体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以潮汕话为例,孥仔-小孩,鞋拖-拖鞋,日斗-中午。前面是潮汕话,后面是普通话,并且以广州话既是粤语来比较 做-干活,食-谋生。在这两个例子中都是属于广东省,但是由于地方区域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不同,所以语言也就有所不同。从例子中看可以看出在一个孩子习得其母语的同时,他也习得该语言所特有的文化,即使他到另外的城市生活,从他使用的语言的方式,可以区分出他不是当地人,而是一个新来者。从中可以看出语言体现文化的本身。既是通过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就可以识别出他们的身份,在这个意义上,语言象征了文化现实。

历史所留下的痕迹来表达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不只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而存在,它还能通过书写形式来记录整个历史演变所产生的文化,既是语言尤其是印刷形成的语言形式在使人们社会化和文化永久化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从古至今都崇尚勤劳,朴素。所以当外国人形容中国人的时候,都善于用勤劳,朴素来形容,也认为中国是文明大国。由此可见,文化在通过语言所记载和流传下来的历史身份所构成,这些一起就构成了其社会身份,所以就能永远被人们记住。甚至,一个国家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也都能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例如,美国有所代表性的事件,好莱坞电影,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这些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都能被人们所记得,这些文化事件也被人们认为这是美国先进文化。用书写的形式的语言记录着历史事件,然后一代流传到一代,让人们永远记得历史所拥有的事件。这证明了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所必有的工具。

语言还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思维

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不同,而表达语言也不同,因此文化就明显不同,例如,中国人都善于去问别人的一下私人问题,类似年龄,家庭问题。而在西方人这些问题都是很禁忌的,因为对于西方人来说,比较私人的问题不应跟才见面两三次的人谈论的,而在中国,即使你是第一次与对方见面,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了与对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一点。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因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表达语言的不同而造就的。甚至,中国人喜欢谈论问题从大到小,从高到低,从虚到实。就比如中国人都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再到个人利益。而在西方国家,他们都是以个人为先的,什么都以民主来概括的。所以在不同民族生活时都要了解该民族的文化思维,因此做到在表达语言时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这就表示了语言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思维与表达方式。

语言促进文化发展

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为了发展和满足不同时代的文化环境,就要经过语言来发展,因为通过语言来表达时代文化的所需。试想一下,如果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你将怎样跟他人表达你所想什么的东西,所以人们就不断地想出很多促进当代文化的语言,人们都认为一个人在一种现象极其偶然机会里说了一个符合当时情况的一个词语或是一段话的时,而当这个语言当多人在同种情况下都会说的时候就成为人们某种认识的标记。随着这个标记的增多,人们的眼界便会越来越开阔,相互之间的交际便越来越自如。人们就把认知事物的标记归为语言。例如:在最近几年,在全国都不断出现一些专业性很强术语,如“绿色食物”“环保意识”和谐社会等等,因为有这些语言的出现,让人们更加倡导这些思想,并让更多的人对环保意识更加注重,以此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所以如果没有语言的人们将不会倡导这些思想,更谈不上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语言的不断更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总是相互辅助,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所以在语言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影响语言的发展。因为科技的发达的作用下,人们由不同与外界人交流到现在全球通的情况,语言也随着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和背景的不同而造就了不同语言,由于全球通的情况,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都在借鉴他们之间的语言,所以就有了大量新造词和外来词来反映新事物的出现,并且,也由新造词和外来词来表达旧词汇,使汉语的词典更加准确和明了。所以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语言。因此文化影响了语言的发展。

无论是由一个单词或是一个国家所留下的文化遗产都是经过语言表现出来的,甚至,语言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角色扮演,每个国家的特定特征都是语言刻画出来的,所以即使我们没有出去过也能从印刷形式的语言来了解不同国家人民的形象和风俗习惯。总之,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赖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前提,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差异也就造就了语言受到文化的制约。

参考文献

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2003

语言文化范文第4篇

就笔者所知,“语言文化批评”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称谓最早由青年学者赵奎英提出。她把语言文化批评界定为一种以语言为本体、以文化为视野的批评形态。笔者认为赵先生对“语言文化批评”这一术语的提出与界定比较精确的概括了这种新型批评形态的内涵,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语言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形态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这种批评形态立足于文本,把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统一了起来,把科学研究与人文关怀结合了起来,对我们深入窥视文本极有启迪。

首先,以语言为本体。归根结底,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学。文学作品也是以语言的形态呈现的。语言问题不仅仅是形式与表达的问题。“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不仅“美”,而且它自身还闪耀着思想之光,透析着思维之理。所以我认为,以语言为本体,从更为基元的语言视角出发对文本展开批评,定能取得可喜的效果。

其次,以文化为视野。文学是一个具有多重价值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等功能。而它的认识教育价值大都是通过文本中所透射出的生存境遇、人物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语言文化批评要求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文化视野去探索文学,去挖掘文本的内蕴之美。

再次,以文本为终极依托。批评重在实践与应用。语言文化批评在应用中始终围绕文本展开,始终以文本为终极依托。文本在整个大文学活动中就处于核心地位,没有文学作品就无所谓有作者或读者。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作家的创作意图并非能够在文本中得到完全体现,读者的阅读感受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在批评中只有文本才是最可依凭的基础。语言文化批评就是一种以文本为终极依据的批评形态。

可见,语言文化批评是一种立足于文本的,以语言为本体的,用一种开放的文化视野去分析文学现象的批评形态。

语言文化批评的合法性问题

目前,尽管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的实例屡见不鲜,但“语言文化批评”这一称谓还未得以正式使用,对“语言文化批评”这一称谓及其理解笔者最初从导师赵奎英先生处习得,这一批评形态究竟具有多大的理论价值、能否作为一种独立的批评形态而存在,这在学界还没有现成的定论。这也就涉及到语言文化批评的合法性问题。在文学现状日益繁复,文学作品日益精细化的当今,笔者认为语言文化批评理应作为一种颇具生命力的批评形态而得以重视。

首先,语言文化批评有其自身独到的批评视角,那就是立足于文本,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语言角度入手去透视整个文本所蕴藉的文化内涵。在审美形式与文化研究强势风行的语境下,语言文化批评有助于端正形式主义过于重视文学分析的操作性而造成的乏生命以及文化研究过于重视文学的批判精神而忽视文学之“美”的缺失。它把对文学的科学分析与人文目标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为我们进行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其次,与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几种典型的批评形态相比较,语言文化批评仍有其突出的独到价值。伦理批评由于把强调的重心固于文学内容的道德评价上,必然对文学的活力和灵性有所忽视。社会历史批评给当代文学批评带来很多积极启示,但这种批评的目光在透入文学之“理”的时候也天命样的划伤了文学之“羽裳”,这种批评形态更多的把文本当作了记载与考据。而审美批评与心理批评都把文学囿于一种视角之中,很难让我们对文学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语言文化批评正是汲取了群多典型批评形态的优势,在批评实践中更好的兼顾了文学的特性与多重性,协调了文学研究中的审美性与内在文化蕴藉性,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具开放性的视野。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文学现状复杂程度的加深,当下批评界鲜明的存在着内外之争,即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争论。阎晶明、吴玄等认为文化批评是一种异于文学本质的外部研究。文学的现代性或现代化就是文学的自主性,而文化批评阻碍了文学的这种自主,并有消解文学之害,所以他们认为文化批评是非现代的形态或反现代批评形态,所以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即审美批评。他们把文学批评视为一种切合文学本质的内在批评来加以宣扬。其实,文学不只限于审美,文学研究也从来不只限于审美研究(也不只是以揭示“文学性”为唯一目的)。所以我觉得语言文化批评能够为当下存有的批评误解提供积极启示。

可见,语言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新的颇具开放性与启发性的批评形态,应该得到认可与重视。

语言文化范文第5篇

所谓“语言陷阱”,就是利用表面堂皇、符合常规或者似是而非的语言,使人上当吃亏,从而牟取私利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本质上看,现象芜杂的“语言陷阱”,主要有几种类型:人均论、均价论、公共利益论、有关部门论、优惠免费论等。

“语言陷阱”的四种套路

人均论,是指某些地方政府采用人均份额的说法,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或国民生活发展程度的手法。例如,某省或某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少万元,居民银行存款人均多少万元,职工工资人均上涨多少元、升幅为百分之多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多少平方米,等等。从人均数量上看,绝对数似乎不错,上涨率甚是可爱,但却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掩盖了不同地区、行业、部门、阶层之间的差异,自然也就掩盖了其中蕴含的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均衡的隐忧。比如,某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万多元,当然可喜,但其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是由该省很小一块地区和很少数量人口生产出来的,该省绝大多数地区和人口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其实十分低下,表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但简单的人均论,往往就掩盖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严峻问题。

与人均论相应的还有均价论。商家兜售商品特别是房地产发展商售楼,经常使用均价论。某某楼盘开售,均价某某元。某某商场推销空调,均价多少多少。这种均价论往往给人以相对便宜实惠的感觉,吸引眼球,聚集人气,但实际上是把低质甚至劣质产品包罗在内,掩盖某些高价商品的暴利。尤为离谱的是,某些部门,常常使用均价论来达到“懒政”或者掩盖问题的目的。例如,南方某市国土房管部门统计说,该市2009年房价均价为6000多元,实际上该市市区房价至少万元以上,高的超过3万元!该部门是将包括该市偏远山区和远郊在内的数千平方公里土地的房价连同中央商务区和市区平均计算,从而掩盖了该市房价在2009年度涨幅居全国前列的事实。如果真有人念及房价合理,兴冲冲到该市就业,结果发现稍为过得去的市区房价都在16000元以上,这才尝到了语言陷阱之痛。

公共利益论,是某些人打着公共利益旗号而谋私的语言陷阱之一。利用公共利益的幌子,强行拆迁,罔顾民生,是其间最为典型而又恶劣的情形。成都市金牛区城管执法局局长钟昌林在恶劣影响遍及海内外的唐福珍自焚事件后,不仅没有对罔顾生命强行拆迁而导致的人命案有自我批判和深刻反省,反而指斥自焚殒命者是“法盲悲剧”。该拆迁事件中的官员一方,倚仗的便是所谓“公共利益”这张“王牌”。钟昌林反复强调的是“按照公共利益去办”、“不能让少数人的利益损害了大家的公共利益”,认为唐福珍“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有关部门论,是语言陷阱的另一表现。在社会生活中,近年人们经常听到的是“有关部门”如何如何。具体是什么部门,不得而知。有关部门要求,根据有关部门指示,请找有关部门,已转有关部门,这类表面清楚实则不知所云的部门,往往云遮雾罩,弄得人们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难怪人们调侃说:最神秘的部门就是“有关部门”,最不负责任的部门,就是“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是什么部门,你既不知道,也难以找到;什么问题该找什么有关部门,有关部门自己不清楚,老百姓也根本不知道;有关部门的责任和权利是什么,有关部门也不知道。最终,有关部门成了虚设的机构,成了搪塞敷衍民众的托词。民众的正当诉求,民间的诸多声音,往往在有关部门的语言陷阱中被消解、被屏蔽。

“陷阱”彰显不良文化生态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根本问题是我们的文化生态没有处于良性状态,存在深刻的问题。诚信缺失、唯利是图、法制观念不强、政治生态不良,都是其具体的表现。

缺少诚信,是语言陷阱出现的道德根源。诚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金,是全社会认同的高尚品德,是君子人格的重要表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是天人合一的重要理念和根据所在。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同时,诚信友爱也是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语言陷阱的制造者或利用者,正是缺少基本的诚信品质,玩弄文字游戏,利用人民的诚实善良,兜售私货而牟取不义之财。

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是语言陷阱出现的经济根源。人均论、均价论也好,公共利益论、有关部门论也罢,其宣导者利用者无不因为有着明显的利益在内。制造利用语言陷阱,不外经济之利或政治之利所驱动。其间,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是制造并利用语言陷阱者的显著特征。

缺少法制观念,是语言陷阱出现的法律根源。依法治国是民主社会的基本追求和政治特征。而语言陷阱的制造者和利用者们,并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即使有时他们也声称按照法律办事云云,其实也是选择性执法,选择性用法,选择性释法,为我所用而已。这本身也就表明其法制观念的淡薄和松弛,甚至有时是和法律悖反,近年出现的实行暴力执法而贬斥民众暴力抗法的事例,就是明证之一。

语言文化范文第6篇

一、语音形式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最基本形式。语音形式指的是某个语言片断的语音,是从说话人口中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店铺名的语音形式通常是组成店铺名文字的字音。音节是语音中最小的自然单位。按照汉语音韵学传统的字音分析方法,把一个字音(音节)分成前(声)后(韵)两段,前段为声母,后段为韵母,把贯穿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叫声调。[1]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

(一)音节特点音节是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自己语言里的最小语音单位。在汉语中,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比如“老百姓”三个字,读出来就是三个音节。从音节方面考虑,笔者走访的餐饮行业中,最短的店铺名是由一个双音节构成,最长的店铺名是由12个音节组成,平均为4.69个音节。48个店铺名为偶数音节,所占比例是43%,62个店铺名是奇数音节,所占比例是57%,奇数店铺名要比偶数店铺名所占的比例高7.7%。其中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的店铺名最多,一共94个,占统计总数的85.4%,一、二音节的店铺名的音节数很少,导致这些店铺名所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被使用也较少。而七、八、九、十二音节的店铺名,信息涵盖量相对大,但是太过于冗长,不便于人们的记忆和识别。因此,店主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一般也不太会选择音节太少或太多的店铺名,其分布特点是以五音节为高峰向大于五音节和小于五音节两个方向逐级减少,呈现出金字塔阶梯形。

(二)声调特点汉语是世界上声调丰富的语言之一。声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的组合形式可以促成汉语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韵律感。语言的节律就能被这种韵律感组织起来,以便加强语言的协调性。一般声调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叠音、双声叠韵、平仄组合三种[1]。叠音是由音节重叠而成。一部分店铺偏爱使用叠音的方式命名店铺。例如:果果坊、天天美食、涵涵面庄、坝坝老火锅、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这种店铺名的好处就是便于顾客记忆与识别,但也加重了重名的可能性。笔者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两家以“天天”这个叠音方式命名店铺。双声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叠韵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双声和叠韵都可以构成同一语音现象的反复,从而产生特殊的韵律,增强店铺名的音乐美。这种特殊的音乐美也能达到让顾客更易识别记忆的效果。例如:青柠、奥照面、沁茗轩、菠萝蜜茶饮。平仄指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根据平上去入的音调划分,阴平和阳平能产生声调上扬,发音相对洪亮的特点。因此,店主在命名店铺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使用阴平或阳平的音节来结尾。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以阴平或阳平的音节结尾的店铺名更能营造出一种欢快兴奋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增强消费者的食欲。比如:星月面庄、串串王、毛哥老鸭汤、麦翁大鼓烧、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

二、词汇组合特点

对于一个店铺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其名使用的词汇选取。来来往往的顾客对店铺最直观的印象来自于店铺名;对店铺名最直观的印象来源于店铺所使用的词。因此,店铺名的选词十分重要。

(一)词汇来源词汇是语音和意义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单位。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个有意义的词汇,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语音形式来表达的。语音结构与词的构成和词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1.地名。川渝两地在全国范围内是着名的美食胜地,两地的很多特产都和美食有关。因此,川渝两地的地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饮食行业店铺名里浑然天成的金字招牌。这也是商家集体品牌意识的集中体现,更是彰显川渝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的一种方式。从命名风格来看,以地名命名虽然十分传统,甚至还有些许老土,但是会给消费者一种贴心安全感,以及一目了然的即视感。笔者在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不少这样的店铺名。比如:万州烤鱼、成都冒菜、巴蜀烧鸡公、台湾烤玉米、段记北京烤鸭等等,占统计总数13.6%。2.外来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一大批跨国餐饮企业也涌入我国市场。加之某些商家为了给店铺增加一些国际色彩以吸引顾客,因此越来越多的外来词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店铺名里。一种是运用外来词音译后当店铺名。比如:麦当劳、德克士等等。一种是用中文词和外来词组合的新颖方式当店名。比如:好吃go。这样新颖的命名在饮食行业并不是很多,仅占统计总数的7.2%,但是这种命名方式有增多的趋势。3.数字。运用数字给店铺取名字的优势在于一目了然,令人印象深刻,在视觉上比起其他店铺名略胜一筹;劣势在于,由于人们对某些数字的偏爱程度很集中,因此增加店铺名的重名率。例如:168灌汤包。168谐音和汉语“一路发”类似。这种数字组合就容易重复。在笔者走访的大学城片区商业街中,这样命名的餐饮店铺并不多,仅占统计总数的2.7%。4.人名。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人名做店铺名的传统。从古代“武大郎炊饼”到运动品牌“李宁”,再到现在耳熟能详的“王老吉”。它最早的命名形式是“某记”。这个用法也被原原本本保留了下来,比如重庆市着名的餐饮企业“阿兴记”。除了对这种命名方式的继承,当然也有发展,一种是在“某记”后面加业名,例如:邓记三合鱼。一种省略了“记”字,后面加业名通名,比如:涵涵面庄,这种命名方式直接把人名和商铺名连接,也是一种品牌意识的体现。和使用地名命名不同的是,地名命名体现的是集体品牌意识,人名命名体现的是个人品牌意识。因此,选择这种命名方式的店铺较多,占统计总数的15.4%。5.古语词。古语词包括历史词和文言词。历史词通常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交际当中,文言词在口语中已经不常使用。店主为了提升整个店的品味,为了吸引顾客,也会启用部分古语词。这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发扬。例如:沁茗轩的“轩”字,大帅锅掌上传奇食尚汤锅坊的“坊”,林凯豪益食府的“府”字等等,占统计总数的7.2%。店主在使用这些古语词的时候,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店铺的文化涵养,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和人文风貌的体现。

(二)词汇组合根据前面的统计结果可以得知,店铺名的长度不宜过长,字数不宜过多,简短有力即为佳。这就要求在命名选词的时候,尽量在有限的字数里体现出店铺的自身特色和自身优势。重庆饮食行业的店铺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合

而成:专名、业名、通名。1.专名。专名指标明商店所属或区别性特征,最能体现商店个性特征。[2]它是店铺名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灵活多变的的部分。这部分承载着店铺特色,其任意性和创新性非常大。根据性质的不同,一般分为人名称谓、地域名、民族特色、美好愿望、自然景物、文化底蕴、制作食材、音译词外来词。其中制作食材最多,占统计总数的57.2%,例如:三顾冒菜。人名称谓其次,占统计总数的17.2%,例如:阿兴记。地域名和美好愿望并列第三,占统计总数的13.6%,例如:成都冒菜、久好餐馆。2.通名。通名,即商业单位的通用称呼,表示商铺的性质,是一种商业的标志。餐饮行业的通名灵活性比较小,因为它不仅要和专名相搭配,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店铺的规模和档次。根据通名不同,一般分为馆、店、庄、楼、吧、城、家、餐厅、村/坊/轩/林、食府,等等。根据统计数据,“楼”“馆”的使用频率很高,除此之外,原本不用作餐饮行业标识的词也出现在店铺名中,其中“坊”“轩”的出现频率较高,这也体现了店主为提升店铺人文气息的用心。3.业名。业名,是对通名的限定,进一步标明行业特征或者经营特点、范围等。餐饮行业店铺名通常都会包含业名,其业名通常和饮食有关。但是某些跨国的餐饮行业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不会使用业名,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此外,某些新兴的时尚餐厅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也不会使用业名,比如重庆着名时尚餐厅———流浪地图,这种命名方式的好处就是新颖、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不足之处是不够一目了然,消费者看了不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该店的经营特点、范围。 (三)组合特点根据收集的商铺名来看,重庆市餐饮行业的店铺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专名、业名、通名,这三个要素并不是缺一不可的,而是相对灵活地组合。其中,店主都倾向于使用“专名+业名”形式和“专名+业名+通名”形式的店铺名,前者占统计总数的52.7%;后者占统计总数的22.7%。以“专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14.5%。以“业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2.7%。以“专名+通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3.6%。以“业名+通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2.7%。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用“通名”作店铺名的极少。

三、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现象背后都体现出某种文化心理。店铺名这种具有极强特色的语言现象,其背后也隐藏着其代表的文化心理,反映出某个地域、某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虽然店铺经营大小、经营项目各有不同,其命名方式也各种各样,但归纳起来,体现较突出的文化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地域性地域性一般都体现在地名,可以是大的地名,例如:重庆;可以是很小的地名,例如:熙街;可以是地名的简称,例如:巴蜀;可以是地名的旧称或别称,例如:山城。根据地域范围大小的不同,地域性具有两大功能:较大地名具有品牌功能,较小地名具有指引功能。各地的饮食繁多,出产地域名自然就成了一块无形的“品牌”。比如一家火锅店在命名的时候,就非常有可能提到“重庆”“渝”“巴蜀”等地域性的字眼。这是为了向顾客们暗示这家的味道是最正宗的,并且突显了地方文化。一方面,对于顾客来说,这些地域性词语除了起到暗示性作用,还给顾客提供了一个参考,缩短了顾客的鉴别选择的过程,降低了顾客的搜寻成本和消费风险。另一方面,一个店铺名使用了带有某个地域的词语,它们的产品就会带有该地的印记,这会让身处异乡的该地域的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一种“情怀”,这也就在消费者心理上领先了一步,成功地在消费者的头脑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大降低了在新市场宣传推广的时间和成本,更利于店铺的营销。此外,对于小地名,其地域性还体现在地理区位上。因为地域性词语能启发人的联想,从而起到指引的功能。有些店铺名中带有所在区域的词汇。比如重庆着名的九村烤脑花,九村只是重庆市江北区的一条街区,该店面就在九村路口,一提到该店铺名,顾客就能立即知道其地理位置,这省去了顾客的时间成本和搜索成本,并且让顾客有记忆点,容易寻找。

(二)吉祥性吉祥文化在餐饮行业最有所体现,不仅仅是“民以食为天”传统文化心理与饮食安全与卫生的心理诉求,而且其根本原因还是吉祥文化暗藏了国人的祈吉心理。期盼吉祥、平安、生意兴隆的民族心理,这是一种传统的、稳定的、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根据各店铺名对吉祥性词汇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吉祥性词汇。但这种心理是多角度的,这也影响了店铺名对吉祥性词汇的选择。有的店铺名从祝福顾客角度出发,选用“福”“好”“乐”“安”等词汇,这是表达对幸福安康的向往,以此来获取顾客的青睐;有的店铺名从经营者角度出发,选用“旺”“富”“来”“顺”等词汇,来表达对招财进宝、生意兴隆的理想心理;有的店铺名从食品质量角度出发,选用“香”“好”“养生”等词汇,来表达对一种食品质量的自信,借此宣传以吸引顾客上门。不管是哪种心理角度,都是对追求美好的生活本能的共同心愿,取一个吉祥如意的店铺名就是店主寻求心理慰藉的一种方式。

(三)传统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规范,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儒家道德文化,成为商家命名的依据之一。因此,诚信为本、宽厚仁爱、尊人谦己、义利结合等思想融入店铺名当中。[3]这样的店铺名可以提高店铺的档次,可以吸引有品味的顾客,借用传统文化的典雅特征在众多店铺中脱颖而出。在专名中,很多店铺名带有“龙”“红”“德”等字眼;在通名中,很多店铺名爱用“轩”“居”“庄”“府”等字眼。比如:德庄火锅。此外,除了在词汇选择上下功夫;在字体的选择上,有的店铺名会使用繁体字或异体字;有的店铺名会使用手写体、隶书、楷书等。这样既弘扬了民族文化,也体现出对我国优良传统的继承,使商家在时尚之风以外营造出古朴典雅之情。

(四)新颖性一个吸引人的店铺名能起到广告的作用,新颖的店铺名本身就是一个吸金的手段,这也是为了迎合顾客追求新奇的消费心理。为了达到营销好的目的,店铺名追求新颖的方式不尽相同。一类店铺名靠吸收外来文化来达到新颖的效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也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文化的交汇、竞争与融合不可避免。有的店主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采用这种命名方式,例如:好吃go。该店铺名就是在俗语“好吃狗”的基础上,加上英文“go”演变而来,这既有新意吸引眼球,又侧面地体现出“心动不如行动”,在心理上对顾客起到引导的效果。一类店铺名靠吸收网络文化来达到新颖的效果。随着网购的兴盛,团购网站也悄然兴起。这促使了饮食行业线上线下联动的现象。有的店主为了提高销售业绩,会在店铺名旁边标注自己的网店的网址,或者印上二维码引导消费者手机付款或网上预约订座。此外,有的店主会在命名的时候融入网络语言,这本就是借助网络文化吸引顾客,比如:萌物甜点。“萌”本来就是网络术语,形容人或物的外观十分可爱或小巧玲珑。“萌物”指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小巧的精致的东西。新颖的命名方式还有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

语言文化范文第7篇

医古文中,借代的种类较多,常用的有代人、代物等。通常以地名、居址代人名。吕复《诸医论》:“张易水医如濂溪之图太极,分阴分阳,而包括理气,其要以古方新病自为家法;或者失察,欲指图为极,则近乎画蛇添足矣。刘河间医如橐驼种树,所在全活,但假冰雪以为春,利于松柏而不利于蒲柳。张子和医如老将对敌,或陈兵背水,或济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善效之,非溃则北矣;其六门叁法,盖长沙之绪余也”。“易水”指代张元素,因张元素是金之易州(河北易水县)人,故称其张易水。“河间”指代刘守真,因刘守真生于河北河间县,故后人称其为刘河间。“长沙”指代张仲景,因张仲景曾在长沙任太守,故称张长沙。又如《魏书•王显传》:“东宫既建,以为太子詹事”。“东宫”代太子。因太子居于东宫,太子居址称“东宫”。或者以官名代人名。《儒门事亲》:“自奉议公斯言已出,死者塞路矣”。“奉议”代朱肱。朱肱,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因曾经担任“奉议郎”这一官职,故人称朱奉议。医古文中,此类借代较多,在阅读学习时,必须联系古代医家们出生的地点、曾任的官职、居住的地址等,方能读通读懂。

以人名代物。张从正《儒门事亲•群言难正》:“余他日再读仲景”。以“仲景”代《伤寒论》。医界俗语:“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以“王叔和”代《脉经》,意即王叔和的《脉经》固然编得很好,学习中医的理论固然非常重要,但中医诊病疗疾,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两例都是以作者代书名。以事物的性状特征代物。《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夫既阳虚气弱,何至呕则见红?”以血的颜色“红”代“血”。《小儿则总论》:“观规矩权衡而知病所主”。“规矩权衡”原指圓形、方形、秤權、星衡,后成脉学术语,指代人冬秋春夏四时的正常脉象。《大医精诚》:“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含灵”即含有灵性,指代“人民”、“人类”。《新修本草•序》:“羽毛鳞介,无远不臻”。“羽、毛、鳞、介”是鸟、兽、鱼、虫的外态特征,用来指代动物类药品。《医学读书记》:“虽采掇繁富,而珠砾兼收。”以珠贵砾贱的特征代良方和劣方。其它如黄白代金银,朱紫代正宗和旁门等。以事物的功用代物。《与薛寿鱼书》:“先生独能以刀圭活之。”“刀圭”是医者常用的器物,在此代“医术”。《素问直解•序》:“有是解宜付剞劂”。“剞劂”是刻字刀,以其功用代“刻印出版”或“刻工”。《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汇订竟,将付梨枣”。古人刻字多用质地良好的梨、枣二木,故用来代“刻书”或“刻工”。其它如以“太仓”代胃或经穴名,以“华盖”代肺,都是以事物的功用代事物。以事物特具的数量代物。如《魏书•崔彧传》:“教以《素问》、《九卷》及《甲乙》”。因《灵枢》是九卷,故以“九卷”代《灵枢》。《王孟英医案》:“药无小效,主人之方寸乱矣”,以心脏之体积“方寸”代“心”或“情志”。以五行、天干地支、八卦、方位代物。如《医学从众录》:“石膏清金以伐其木”,以五行代相应的脏器,“金”代肺,“木”代肝。《医学从众录》:“药惟补北”,以方位(五行)代事物,“北”代“肾”。《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土金水三脏日渐”,以五行之土、金、水分别代脾胃、肺、肾。《本草纲目•原序》:“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庚寅”代特定年分,寅属地支。陈修园《医学从众录》:“八味丸补坎中真火,以通离火”,以八卦之坎、离各代肾、心。《医门法律》:“以泻青为名者,泻东方甲乙之义也”,“东方”代肝(肝火)。

具体代抽象:《串雅内编•走方医》:“名医拱手”,以具体的“拱手”行为指代抽象的心理“尊崇”。《大医精诚》:“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以形象的“昂头戴面”指代抽象的“傲慢自得”。部分代全体:《金匾要略心典•徐序》:“凡十易寒暑而后成”,“寒暑”代“冬夏”,“冬夏”代“春夏秋冬”,即年。《新修本草•序》:“根茎花实,无名咸萃”,以植物的“根茎花实”代植物类药。《素问识》:“不仅废卷而三叹也”,以书的“卷”代书。《赠医师何子才序》:“老少数口无免者”,以“口”代“人”。虚代实:《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肱”:手臂,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是说经过多次失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才能成为良医、名医,以“三折肱”之虚代“经验丰富”之实。如《秦医缓和》:“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以古代弦乐器“琴瑟”代“声”,由“声”类及“女色”。《儒门事亲》:“若治刍荛之儿,万举万全”。“刍荛”指拾柴草或砍柴人,以此代“贫穷”。滑寿《十四经发挥》“针之,灸之,药之,饵之,无施不可。俾免夫频蹙,抑已备矣”,用痛苦的神态“频蹙(皱眉)”代“忧愁痛苦”。借代在古汉语中极为普遍,但是因为时过境迁,古今文化背景的不同,今天的医学者们在阅读医古文时不容易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多读多练多积累,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古代文化修养,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1.2借代的作用借代在医古文中运用广泛,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使语言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明处士江民莹墓志铭》:“所至未尝通谒,而缙绅学士争愿从游”。“缙”,同“搢”,是插的意思;“绅”,指官服的大带,“缙绅”本意是指把“笏”(又叫朝板,臣见君时拿着它记事)插在腰带中,在此借代“士大夫”,因古代官宦、士大夫插“笏”于绅,故由官宦士大夫的装束而借代,形象生动。《尚书》〈皋陶谟〉:“在国,则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股肱”,原来分指大腿和上臂,在此借代“得力的大臣或帮手”,大腿和手臂都是人体得力的重要部分,用来借代得力的大臣或帮手,使抽象的意义形象化,通俗易懂,生动可感。二是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如《韩非子•五蠹》:“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黄帝”代“贤能的帝王”。“黄帝”是历史上公认的贤能帝王,用这个专名不仅不会发生曲解,而且使语言简洁,干净利落[1]。吴昆《针方六集•自序》:“兹六集者,倘有补于圣政,亦桔槔之助甘霖耳。”“桔槔”亦称吊杆,是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在此借代“井水”,语言简洁、精练。《小仓山房文集•与薛寿鱼书》:“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用具,在此借代为药物,形象生动,言简意赅。

曲说是采用曲折委婉的词语表达因不便或不忍直接说明的本意。曲说就是不直说,手法委婉隐约,引人思索。阅读医古文时要透过字面懂得它含蓄的本意。

曲说一般包括委婉与讳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有些话不便直接说出来,就改换为一种委婉的说法,曲折表述。刘禹锡《鉴药》:“苟循往以御变,昧于节宣,奚独吾侪小人理身之弊而已!”“鉴药”就是告诫人们要从用药治病中吸取教训。此句以养生治病之理委婉地评论时政,论述治国安邦之理:处理国家政事,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应搬用固定不变的成法。《医门法律•阴病论》:“今欲会仲景表章内经之意,敷陈一二,敢辞饶舌乎?”所谓“饶舌”就是“发表意见”之委婉说法,不敢妄加评论。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读仲景论,不能博通诸医书,以发明其隐奥,专守一书者,吾未见其能也”。“末见其能”,以含蓄藏锋的笔法述说不同意见,实际是说“不能”,委婉含蓄。《伤寒论•自序》:“上古有神农、黄帝……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未之闻”:没有听说过。许多医者在论争或立说时常用这种笔法,表示不予苟同,既不伤大体,又持见不移,并略有自谦之意。医古文中,这类用法很多,如:“《素女经》去滋味,窒,未之敢许也”;《汤头歌诀•正续集•凡例》:“有识之士,当不以愚言为狂僭也”;《医门法律》:“不揣凡驽,窃欲拟议仲景传世之文”,都是委婉的表达手法。《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承乏”本为接受空缺,用以表示“所任职位一时无适当人选而暂由自己充数”之意,这是因不便直说而产生的自谦词,也是用的委婉手法。

语讳,语言文字中的避讳,避免直说某些词语而采用别的词语。医古文中主要有三类。一是因凶险、不吉利而讳言的,用得较多的就是讳说死亡。如《扁鹊传》:“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这是虢君为了救治昏死的虢太子,对扁鹊说的话,“弃捐填沟壑”是同义词复用,代死。《释名•释丧志》:“不得埋曰弃,谓弃之于野也。不得其尸曰捐,捐于他境也”;“填沟壑”,人死后扔在深山沟里,因忌讳而不说死亡。又如元高启《赠医师何子才序》:“咿嘤,僵卧满室,汤粥之奉不时,恤问之友不至,相视兮为沟壑矣”。“沟壑”指死,意即赵子贞全家贫病交加,相互看着等死。《温病条辨•自序》:“父病年余,遂至不起”,“不起”:死,表述委婉,避说死亡。《明史•吴杰传》:“倘至宣府有不讳,吾辈宁有死所乎?”“不讳”:不能避免死亡,也是表述中讳说死亡。《医案六则》:“母氏平时食素,气血羸弱,因先子捐馆忧恼(因父亲死去而烦恼),忽一日气厥,牙噤涎潮”。“捐馆”本谓捐弃所居屋舍,在此用以表示“死”义,这是因不忍直说而产生的讳忌。《三国志•华佗传》:“何忍无急去(藏)药,以待不详?”“不祥”即“死”的讳忌语。《秦医缓和》:“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桑田巫师为晋景公解梦,说他吃不到当年的新麦,即说他将死于当年麦收之前。在君王面前,巫师不便直言,委婉含蓄。《明处士江民莹墓志铭》:“母郑安人以暴疾终,既含不瞑。”“含”本谓置物于口中,既不咽下,也不吐出义,这里为死亡的讳辞。对疾病这样的凶险之事,古人也常常使用讳忌手法。如《鉴药》:“刘子闲居,有负薪之忧”,“负薪之忧”指病,最早出于《禮记•曲禮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唐•孔颖达疏:“不直云疾而云负薪者,若直云疾,则似傲慢,故陈疾之所由,明非假也。”不直云疾,而曲陈得疾之因,是为委婉說法,后成为古代士大夫托病之辞。《温病条辨》:“乾隆丁未春,萱堂不豫”。“不豫”,豫:安和,避说生病。陈寿《华佗传》:“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不快”即不舒服,生病。二是避名讳,封建时代等级森严,遇到当朝君主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用其他的字或词来代替,臣民对帝王、圣人、长官,社会地位卑下者对尊者、晚辈对长辈,都不能直呼其名而要设法避开或改写,就是“避名讳”。如:《孙思邀传》:“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代”通“世”,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串稚•序》:“顾其方,旁涉元禁”。“元禁”即“玄禁”,“玄”字因避康熙帝玄烨讳,而称作“元”。三是避粗、避耻之类。医古文中有关性和大小便的问题,因避其粗俗或污秽,常常改用别的说法。性、男女之事往往用“内”、“交接”、“劳事”等称代;大小便则用“前后”、“更衣”等指代。如陈寿《华佗传》:“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即死。”“劳事”、“御内”指代男女房劳之事。“其妻闻其病除,从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交接”指房劳之事。戴良《丹溪翁传》:“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盖得之病后酒且内”,“内”谓行。《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入房”指男女之事。《阳有余阴不足论》:“善摄生者,宜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帷幕本谓“帐幕”义,因帐幕之内是男女之事的场所,便产生“男女之事”义,这些都是古人因不便直说而避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前后”指大小便。“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更衣”指大便。《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暖气不爽,更衣不通。”“更衣”代粪便。“起,更衣”,“更衣”代上厕所。另外,医古文中,一些可入药治病的废、秽之物,古代医家为避俗、秽之嫌,常隐去俗称,而雅化其名,如称鸽粪为“左盘龙”;人乳为“仙人酒、蟠桃酒”;人尿称“轮回酒”等,因为粗俗而讳忌。

曲说在医古文中,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带来消极因素。所谓积极作用,曲说是和当时人们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社会文化形象,它使语言更加形象,表述丰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意在言外,表达效果突出。所谓消极作用,是因为讳忌使传统的医学用语意义深奥难懂,词义更加复杂,有些文字因为语讳,或拆字,或用同音字代替,或省缺笔画,带来了汉字使用的混乱,甚至混淆了史实,给人们阅读古籍带来了困难。

语言文化范文第8篇

一、汉语言文化对邻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汉语是日语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在文字书写方面,汉语也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和有关民间传说,秦汉时期大批国人东渡日本,带去了丰富的典籍资料,并在日后与日本居民的交流、交往中,将我国文化,包括汉语言文字传播给了当地人。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汉字传到日本的实物证据是“汉委奴国王”金印,金印的出现说明,在公元57年以前,日本已经有人认识汉字,懂得汉语。在日本语言文字出现以前,汉语文字是日本传达政令、进行外教活动的主要文字工具,包括国家活动或政策、法律条文的制定等,也都是使用汉字。但日本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感到诸多不便,逐渐发明新的日本语言文字,即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的平假名是借鉴和演化我国草书而来。纵观日本文明史,其不少书籍史料、文学作品都是用汉字或汉字与假名共同记载而成的,历来日本的年号也都是用汉字来表示的,如“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等。[3]后来日本汉字中加入了国字,但日本人在自造这些汉字时也都是仿照中国汉字的造字法,所以,日本文字既有引自中国的成分,也有仿照中国汉字自创的字体。公元前三世纪前后,汉字开始传入朝鲜半岛,这也是韩国首次大量吸收外来词的时期,迄今为止,韩语中的汉字词大多保留唐宋时期的中古音韵,书写上基本采取繁体字,数量约占韩语词汇的60%以上。在朝鲜民族的《训民正音》创制以前,汉字几乎是作为唯一的标志工具的,除了保留一部分朝鲜语的基础词汇之外,汉语几乎占据了朝鲜语的全部词汇。

二、汉语言文化对邻国语言表达含义的影响

日语与汉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语言表达含义上也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日语中的许多句子结构和日常用语都渗透这汉语语言的表达思想。如在日语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习语,很多都是汉语习语的变体,或者直接引用的汉语,像“百闻不如一见”、“吃一堑长一智”、“马马虎虎”等通俗用语,日语与汉语所表达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在韩语中,也保留了许多汉语古义的汉字语素。如“都”字,在汉语里,从古至今有两个语音而且分别承载着不同的含义、功能,念dū音常指“首都”;念dōu音时常作总括义副词使用,在韩语里,虽然只有一个汉字音[to],但除表示“国都、首都”的意思外,还保留有古汉语中的意义,即“总共、一共”义、“某群体之首”义。类似于此韩语中留存古汉语义的字还有诸如“顷”、“阵”、“然”、“汤”等等。[4]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