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文化

审计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审计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计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建设;依法审计;文明审计

一、引言

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指出,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强调指出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把文化建设融入到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各项基础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行为引领和人才支撑。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要点

(1)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审计是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也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履职时,必须严格遵纪守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客观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要求审计人员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情况,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既不掺杂个人的好恶和主观意愿,也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2)严谨细致,求真务实。审计是一种专业的经济监督活动,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行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始终坚持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既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着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3)以人为本,人才强审。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营造笃学精业,比学赶帮,人才辈出的良好审计文化环境。建立人才成长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推动审计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审计人才成长的平台,充分体现公平竞争,激发审计人员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各种奖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和奖勤罚懒的政策,采取精神勉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办法,弘扬先进,鞭策后进。建立吸引人才机制,面向社会招贤纳士,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审计机关之间应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审计系统的归属感。建立终身教育机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教育模式。(4)文明审计,树立形象。倡导文明审计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保证。文明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文明礼仪,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崇尚文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文明程度。在工作中,应自觉遵守礼仪规范,时刻用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努力与被审计单位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协调关系。(5)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用不断创新、持续改进来丰富和发展审计文化。任何文化要克服文化惰性,避免与其他文化出现文化滞距,都要不断创新。审计文化要有新觉醒,必须不断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在种种竞争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人才、知识、团队、工具和流程,即创新能力。人人都是创新者。创新不在于大小,持续性改进也很重要。按照科学审计理念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审计文化建设的水平,尤其是审计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审计文化修养。围绕“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建立审计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各级审计机关要始终把审计文化建设放在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的理念,以审计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切实践行科学审计理念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不断促进审计事业和审计文化共同发展、良性互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和审计文化发展道路。

参 考 文 献

[1]耿翔宇.浅谈审计文化建设[J].山东审计.2012(2)

[2]刘建胜.试论审计文化建设[J].集团经济研究.2005(14)

[3]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J].审计研究.2005(1)

[4]陈维众.浅谈审计文化建设的生存与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1)

[5]管亚梅.试论中国审计文化理念构建与作用机制[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审计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文化差异性环境

审计文化是审计群体在长期审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共同认可、遵循,带有审计取向、精神、道德、作风、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规范、制度及其具体化的物质实体等因素的总和。从广义上讲是人类与审计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从狭义上讲是指审计行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制度和审计组织机构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要素的复合体,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审计物质文化,包括审计工作、审计环境、审计条件等,它外显审计文化的发达程度;二是审计制度文化,包括审计规范、政府审计机构组织方式等,它是审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三是审计精神文化,它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全体审计人员认可、遵循的带有职业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工作作风、道德规范、职业习惯以及审计人员对审计事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构成了审计文化的特定内涵。[1]

,我国政府审计采取行政型模式,相对于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它的性质与运作模式决定了其所特有的审计文化。如果把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当作不同的审计主体,则其在审计中所体现出的政府审计文化又存在共性与差异性。

一、政府审计文化的共性

1、较强的权威性。对于政府审计,无论是采取立法型审计模式、司法型审计模式、行政型审计模式还是独立型审计模式,其目标主要是为了监控国家运行情况,审计活动的重心越来越倾向于为宏观的经济调控提供信息和经济控制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审计实际上是主权者的代表——国家为整体经济局势的平稳运行而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是主权者进行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一部分。[2]同时,国家的又赋予了政府审计所特有的法律保证。这样,政府审计文化势必体现出较强的权威性。

2、较弱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和报告的前提,是审计的本质和灵魂之所在。但是,我国现行的政府审计体制很难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其原因在于:一是各级审计机关设置在政府内,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时隶属于政府部门,具有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难以解决审计机关既要对同级行政首长负责,又要独立行使审计职权的矛盾;二是审计经费受制于其他政府部门,独立性难以保证。三是审计机关的人事制度受制于政府,审计处理难。[3]因此,机构设置、经费、人事这三个方面因素都制约着各级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从而制约着政府审计文化的独立性。

二、政府审计文化的差异性

政府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是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1、时间上的差异性。审计文化因背景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特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政府审计职能的变迁。

我国的政府审计始于1983年,时值计划经济末期,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同时,它又隶属于行政部门,强调行政处理处罚手段,审计结果主要送达被审计单位,以突出合法性为主,强调为维护经济秩序服务。

1987年,“十三大”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这种新的运作方式已经非常接近市场经济。1992年,“十四大”最终确认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真正开始了市场经济的历程。1997年,“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强调加快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审计作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方式,其活动重心也越来越转向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信息和经济控制服务。

加入WTO后,入世不仅对中国经济有着直接和显著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的、法律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就是说,政府审计所依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社会资源的节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效益是所有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审计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活动,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必然要将效益作为工作的目标之一。同时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提高经营管理活动效率,有效使用纳税人资金,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加强对政府活动有效性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人大、政府提出了开展效益审计的要求,即“3E”审计(Economy,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Audit)。审计法确立的两个报告制度8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向政府和人大作的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和人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在提高。政府和人大不只希望通过审计机关了解一些有关部门单位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同时还需要了解有关单位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和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效益情况。政府审计开始由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

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政府审计文化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审计文化中行政色彩开始逐步淡化,而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性、性色彩越来越鲜明。

2、空间上的差异性。空间上的差异性也称地域上的差异性,作为国家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审计,将受到地域差异性的影响。地域性的差异可以分为条件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对审计文化的影响不尽相同。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因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逐渐缩小,但文化差异就不同。

这里所指的文化是广义的,它是指一个群体、一个地域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地域共同体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使用不同的技术,就会产生不同的劳动分工和分配形式,形成不同的价值和信仰体系,因此必然形成不同的文化区。[4]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决定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因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区域经济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它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区域经济过程也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从而形成了有着相似或相同文化特质的文化地理区域,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它又成为了经济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在经济运行中,每一个活动主体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文化背景的深沉力量。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5]这种影响在政府审计文化中,表现为政府审计文化的差异性,如从总体风格上讲,某些地域的审计人员,多习惯于从整体、宏观、战略上去考虑,谈问题一针见血,突出对全局的把握;某些地域的审计人员,则更多注重对具体审计证据的研究,更多强调证据的适当性与充分性、审计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等具体方面。可以说,前者对战略问题考虑得较多,而后者对战术问题则考虑得较细,其结果形成了政府审计文化的不同风格。

三、政府审计文化差异性的原因

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来源于审计文化环境的差异性。审计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政治环境。社会政治体制、法制环境和政治民主化的程度,影响着审计制度、审计行为,也影响着审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审计文化制度层起着决定性作用。审计文化运行于特定的法律环境中,其作用的发挥必受所处法律环境完善程度的制约。对于我国的各级审计机关,基本的政治制度是相同的,只是在政治民主化程度和法制化程度方面有所差异,这也自然导致了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法制化环境越好,政治民主化程度越高,审计文化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2、经济环境。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变化受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不同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审计文化也不例外。审计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作用,经济环境不同,审计文化发挥作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就不同。

经济环境是影响审计文化作用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其影响力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来认识。一是生产关系对审计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形式等。所有制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审计主体的选择,这将对审计文化的、作用产生影响。若一国所有制的形式可以决定要不要审计,这个时候也就谈不上审计文化的建设。二是生产力对审计文化的影响。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生产力越发达,其社会生产的规模就越大,社会生产的复杂程度也越高,因此,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监督作为管理的一项职能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政府审计作为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这样就制约着政府审计行为的物质基础,从而使政府审计文化必然受其控制和规定。

3、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主要是指社会大文化环境,既包括社会程度、文化发展水平,也包括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公德意识取向、信念追求、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等。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及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影响着一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因此它制约着审计文化。

我国传统思想信奉儒教、佛教、道教和中庸主义,强调集体主义社会经济统揽和忠诚;强调家族主义、论资排辈等思想;强调精神力量、公共需要和工作取向;强调“成名”和非正式经济取向;强调传统道德、义务和权威,在政治上表现为尊重政府及“官本位制”思想。[6]但是,地域的差异性又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遵循的程度不同,另一方面是各地沉淀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两方面直接戓间接地导致了审计文化差异性的产生与发展。

4、国际环境。从国际范围看,审计文化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由此决定的审计文化也必然是一个国际性的有机整体。[7]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建立仅仅只有二十个年头的历程,无论是审计理念、审计思维、还是运作模式、管理方式、以及有关的规则、准则与国际上通行的还存在较大的差别。国外的政府审计经过较长时期的,已形成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优秀文化成果。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对国外优秀审计文化的借鉴与汲取的积极性程度也导致了审计文化的差异性的进一步发展。

深入以上四个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导致政府审计文化差异性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不均衡发展。

公共受托责任指受托管理公共财富的单位或个人对经营管理那些资源所负有的责任。审计是起源于受托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并且伴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关系,也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社会关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民智的开发和民主制度的完善,受托责任遵循下列途径发展:一是由受托财务责任向受托管理责任的发展;二是由程序性受托责任向结果性受托责任的发展。[8]对于政府审计而言也是一样的,在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和众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客观上承担着公共受托责任。建立在受托责任关系,尤其是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基础之上的资产所有者管理资产的需要是政府审计诞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9]

由于我国存在着不匀衡的经济与文化区域,作为基础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也必然不均衡,对各级政府审计机关而言,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重心、工作方式、制度设定、精神面貌等也有所差异,其体现出来的各地政府审计文化也必然存在差异性。

四、正视差异性,构建新时期的政府审计文化

审计文化建设就是在审计具体的环境及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化作具体的奋斗目标、信念和行为准则,审计组织提倡什么,崇尚什么,审计人员的注意力必然转向什么,这比强迫命令更有效。作为一个组织,规章制度对审计来说是必要的;但即使有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到审计人员的每个行为。审计文化能使信念在审计人员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10]

1、构建新时期的政府审计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审计文化是审计实践的升华,反过来又塑造和着审计实践。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审计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审计实践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不仅需要新形势下审计体制和的开拓创新,更需要新型审计文化的同步发展。可以说,若没有审计文化的创新相伴随、相促进,审计业务的创新进程就会延缓。例如,从审计制度文化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中“主观意志性”的色彩较浓,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审计执法监督的强度。再如,从包含审计人员素质的审计精神文化角度看,审计队伍的现状与相互渗透发展的全球化经济难以适应。主要表现为审计人员构成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审计人员和人员;审计人员掌握和审计的水平与信息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从某种意义上看,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少数徇私枉法现象也与审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弱势有关。我国现行政府审计实务中的一些弱势,其实质上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所致,构建新形势政府审计文化十分必要。

目前,政府审计中存在着以下条件使新时期政府审计文化的构建切实可行。一是审计物质设备和技术的根本性变化为审计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形成的比较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建立起的以审计法为核心的审计监督规范体系使审计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在审计管理中出现的向文化管理的转变有利于吸收相关组织文化已有的成果;五是新的审计价值观、审计伦理规范和审计风气的逐步形成为审计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上述几个方面为新时期政府审计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将降低政府审计文化的建设成本,大大提高政府审计文化建设的可行性。[11]

2、正视差异性,构建新时期政府审计文化

新时期政府审计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

一是制度层面的建设。包括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法律、法规、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建设与完善。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是审计文化的关键,它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连为一体。同时,它是一种“规范性”文化,是审计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予其成员的活动以一定约束并使其具有适应性的文化要求。从总体而言,政府审计中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建设由于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更多体现出来的是规范性建设,无论是审计组织体系还是审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一旦制定就由政府推广,各级组织执行。这样,审计文化制度层面的差异性在这种强势规范性的干预下将会逐渐减少。本文也认为政府审计文化在这一层面的差异性应该减少甚至消除。

二是物质层面的建设。审计物质文化决定审计精神文化,审计物质文化的发展与完善将推动审计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完善。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们必须承认政府审计文化这一层面的差异性还是相当大的,因此,必须减少物质层面建设的差异性,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物质文化上的差距,促进审计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是精神层面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体现时代特征,为广大审计人员所接受并乐于为之付出的审计价值观;其次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道德和风气建设。精神层面的建设,不能推行“规范化”或“统一化”,这种做法既不,也不现实。对待精神层面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应该做到:扬弃、互补、借鉴、创新,抛弃消极的不适应时展的因素,同时保留与发扬其积极的因素,将整体性与层次性、共性与个性结合,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审计文化。

总之,政府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审计精神培育、审计价值取向、审计形象树立;重点是培育审计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构建新时期的政府审计文化,要用审计精神凝聚人心,使之成为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追求和行为准则;要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审计人员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恪尽职守、敢于负责的精神,树立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精神,树立按章办事、遵纪守法的精神;要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审计发展和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要确立全新的国家审计理念,既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永恒主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和全局意识。

[1]陈正兴、周生春。审计文化。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35-36.

[2]刘红升。审计文化的定义及定位研究。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12):3.

[3]湖北省审计体制改革课题组。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研究。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0):47-49.

[4]陈立旭。当代文化走向:地域性的消融。文化研究网,2003(12)。

[5]徐建设。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光明日报,2000.10.27.

[6]张仁慧。论地域文化因素与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地与国土研究,1998(5):30.

[7]周生春、裴志军。审计文化的环境和功能。中国审计,2003(3):50-54.

[8]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14.

[9]陈全民。论我国国家审计的职能、职责及作用。中国万方之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硕士论文),2001(6):3-7.

审计文化范文第3篇

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建设和培育方向。刘家义审计长曾说过: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有助于审计群体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有助于指导审计实践,有助于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的审计国家理论。审计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发挥经济运行大系统中“免疫系统”功能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引领性意义。《审计法》规定审计要“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审计文化要在“免疫系统”的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规划、培育、建设。

以思想建设为起点,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廉政建设为动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文明审计的转变。

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和谐是文明审计的根本追求,要大力推进文明审计,要强化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核心的审计理念教育,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三德”教育,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党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先进的文化净化心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审计干部牢固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依法文明廉洁审计,在勤奋奉献中享受“为民而审、为国而计”的愉悦。

审计机关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内敛走向开放,积极主动地宣传审计职能作用、工作开展情况和先进典型,将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科学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的实绩,审计干部“创业创新创优”的风采,充分展现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面前,使审计影响力和权威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可,又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一种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奋进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以人为本,重视审计机关所配备的各种物质设施和审计人员队伍状况,争取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来作为物质保障,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以适应新时代的审计手段。时刻把广大审计人员的冷暖放在心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优质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保证。

审计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建设 审计成果 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背景

内部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处于黄金时期。钱伯斯说,内部审计总是在经济较困难的时候最受关注。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堪忧、国内经济转型与资源不足的压力凸显、各类经济组织都在迫切地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就我国而言,随着内部审计规范化进程稳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一部连续剧《在路上》,据了解,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一部介绍、宣传内部审计职业的连续剧。挪威内部审计协会主席曾建议,将《在路上》译成英文,在世界范围内宣传。这给我们一种鼓舞性启示:中国内部审计在经济组织乃至于社会生活中不断上升的地位,已经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企业对内部审计及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于是,加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内部审计业务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性很强,在长期的内部审计实践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重内部审计业务,轻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共性问题。加上受本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制约,经费难以保障,很多时候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业务方面而忽视精神方面,致使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其实,内部审计业务与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并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内部审计业务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文化的影响。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一种长久的精神动力,对内审工作者发挥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反之,审计业务质量较差的企业,一定不会有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所以说,内部审计业务与内部审计文化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可顾此失彼。

2.以强化内部审计成果转化为杠杆促进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从制订审计计划,确立审计方案,到搜集证据、发现问题,直至审计报告的编制,如同在车间的流水线上完成生产任务;加之内部审计工作者都很自律、很严谨,内部审计总是显得保守和默默无闻。今天,内审人员除了让董事会及高管层认知自己对组织的忠诚外,必须以有创意的审计、优异的业绩为题材做好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工作,要做“王婆卖瓜”,要让他们知道内审人员是组织的剂、调节器,是组织内部控制的监护者和经营的战略伙伴,而不是把内审人员视为人事和纪检的助手、应付监管机构要求的棋子。只有引起企业高层领导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获得领导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为企业内部审计培育良好外部环境,内部审计文化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3.丰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载体,加强内部审计宣传工作力度,扩大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内部审计报告,决策者认识内审工作,认识内部审计文化也是从内部审计报告开始的。但是受内审报告接受对象有限和内审专业性强,外行人看不懂等问题影响,内审工作往往不被大众所熟悉,群众基础先天不足。并且,中国文化传统一向主张“扬善公庭,规过私室”,而内部审计工作是要“规过公庭”,挑被审对象的毛病,将问题披露于众。加上内部审计自身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缺乏群众基础。为了应对上述问题,一方面,内部审计要关注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服务企业,促进企业发展,这是内部审计文化大众化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还要扩大审计宣传提高内部审计的社会影响力。在扩大主流媒体宣传的同时,做好内审自身的宣传工作,拉近内部审计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丰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载体,更新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做到与时俱进。定期总结内部审计工作经验并编纂成册,用于指导未来的审计工作。

4.以人为本,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

内审工作者是内审文化的主体,也是建设内审文化的重要力量,关系内审文化建设的成败。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内审机关和一支高素质的内审队伍。内审队伍建设要在学习上下功夫,建设学习型组织。加强内审理论、法律法规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同时,还要学习哲学、政治、文化、历史等知识,既做业务的行家,又做廉政的表率。要在企业形成一种印象,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就是一个标杆,是学习的标兵,业务的权威;一支内部审计队伍就是一面旗帜,是经济的卫士,企业的稳定器。当这种印象成为一种共识,内部审计文化便得到认同,内部审计文化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进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继续前进。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内部审计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今后还会发现、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内部审计文化内容。我们希望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充实内部审计文化,运用内部审计文化,指导我们的内部审计实践,使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樊建树.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OL].中华会计网,2012-6-8

审计文化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81-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审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开化程度或外在反映,肩负着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加强新形势下的审计文化建设,就要进一步树立和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营造一个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奋进、包容的审计事业发展氛围,逐步形成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认同并自觉为之奋斗的目标使命、价值取向、道德操守和职业习惯,进一步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以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审计文化建设

1.1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引导审计人员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党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审计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开展和机关党的建设全过程,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

1.2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审计精神,做到坚定信仰、崇尚法律、坚持原则、无私无畏、扎实苦干、求实创新;坚守审计职业操守,做到廉洁、质量、文明;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1.3加强审计心理干预。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管理,把审计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为审计人员排忧解难,减轻审计人员负担,积极为审计人员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针对审计人员产生的不良心理,联合社会机构,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努力为提高审计人员心理素质创造条件;制定审计人员业务综合考核实施办法,对审计人员每个具体项目的审计业务优劣做出有效的、公正的评价,对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机制。

2以坚实的审计基础保障审计文化建设

2.1推进审计法治化建设,依法规范审计行为。实现审计工作的法治化,不仅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更要严格执行到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健全完善与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等配套的规范和指南,初步构建起国家审计指南体系;要持续关注审计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相关制度规范不断加以调整和改进,使之更加具体和细化;要增强审计人员的法治观念,使法律法规真正转化为内在约束,成为自觉遵守和执行的行为指南,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做到以道理服人、用事实说话,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讲粗话、大话、过头话,言行举止规范文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和处理问题。同时,也要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办事、管人、理财,实现规范管理。

2.2抓好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依法审计能力。要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实践能力、依法办事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积极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建立以品行为核心、作风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业绩为导向的干部培养选用机制,为审计人员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要加大青年干部引导和培养力度,注重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建立具有审计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专业化审计队伍。

2.3加强审计理论建设,充实审计文化建设理论依据。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探索和把握审计的本质及规律,继续加大对国家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加快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不断增强理论研究的系统性、计划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积极关注财政、金融、企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现状,及时掌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和国际审计动态,为我国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积极整合审计理论研究资源,规范科研管理,完善优秀审计论文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审计宣传和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信息,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积极探索用多种表现方式宣传审计工作、激励审计干部,使社会充分了解审计、理解审计和支持审计,为审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深化审计文化建设

3.1积极转变作风。要全面贯彻落实“实、高、新、严、细”的工作作风要求,切实把爱岗敬业、务实奉献的精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积极营造全心投入、尽职尽责、争创一流的良好工作氛围。以治理“庸懒散”、“娇骄暮”为重点,匡正风气、磨砺意志、提振精神。同时,通过开展学习身边人身边事活动,形成向先进人物看齐、不看待遇看贡献、不比职务比业务的良好风气。

3.2坚持依法审计。要牢固树立对法律负责的意识,始终坚持依法独立开展工作,严格依法办事,严格规范审计行为,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讲真话、报实情,努力做到依法律、按程序、重质量,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

3.3强化文明审计。要坚持以道理服人、用事实说话,待人平等,说话和气,有礼有节,不讲大话、空话、过头话,言行举止规范文明。要关注网络民意,密切跟踪舆情,尊重并虚心听取包括被审计单位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审计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文化建设 企业管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审计文化的形成,普遍具有行业特点,例如行为模式、审计理念等,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物质、制度和精神。目前,是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的关键时期,构建的审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建设方向。

一、审计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审计文化,是指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审计机关以及审计人员形成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一般具有特色的审计理念、工作技艺、行业风格、行为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者的思想和精神。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可以将审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在审计文化中属于表层文化,行为文化属于潜层次文化,而制度文化属于审计文化的中层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审计目标、价值观等。对于精神文化来说,通常情况下,借助制度文化来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审计人员的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具有审计实务的特征。

二、审计文化对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作用

在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方面,审计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凝聚作用。审计文化作为一根纽带,通过要实现的目标和目的,将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联系在一起,激发每个审计人员的归属感、荣誉感。2.约束作用。在审计文化中,一般注重人的因素,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通过尊重人、相信人、培育人等方式,帮助审计人员培养科学的审计观,进一步建立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而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3.协调作用。审计文化使审计人员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借助审计文化,在看待事物、认识问题等方面,便于统一认识,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进而推动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4.形象作用。对于优秀的审计文化来说,一方面可以将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展示给社会,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审计机关的信誉,扩大影响力,提升审计机关无形资产的价值。5.团队作用。价值观念和集体观念作为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规范的审计队伍,树立团队精神,借助审计文化不断发挥团队作用。

三、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近年来,安徽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审计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凝聚力和对审计人员的约束力,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树立审计人员良好的外部形象,全面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审计工作向风险型、绩效型转变,不断加强审计文化建设。

1.大力宣贯内部审计理念。内部审计是经济平安预防、监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监督、防范、增值、服务”为公司内部审计理念,监督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增加企业价值,服务发展大局。监督经营行为是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在组织开展审计工作时,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履行自身的审计监督职责,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经营活动等进行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加强对人、财、物、用电营销等重点部位的监督,按照国家实施的法规、企业制度规定等,判断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经济责任,提出处理、处罚违纪违规行为的意见和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防范经营风险是内部审计的价值所在。审计要以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为重点,深入分析研究审计发现的问题,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通过审计促进经济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建设,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实现公司经济平安的预期目的。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计要始终以增加效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目的,努力推动内部审计由查错纠弊型向风险型、绩效型转变,由事后查处问题向事前、事中揭示风险、提出建议转变,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服务发展大局是内部审计的现实要求。内部审计要坚持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审计要为企业经营活动服务,通过审计检查评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保证公司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审计要为企业管理服务,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揭示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内控制度和内部管理的完善与加强;审计要为企业决策服务,通过审计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牢固树立内部审计价值观。。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的内部审计价值观,首先,独立是内部审计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其次,依规是内部审计机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第三,公正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的价值取向;第四,进取是审计人员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品格体现。第五,在整个内部审计价值体系中,奉献是道德基础。

3.积极构建内部审计文化的体系架构。。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方面构建审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努力营造并形成保障有力的审计机制、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健康向上的审计氛围、无私奉献的外部形象,真正做到将内部审计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

3.1夯实内部审计物质基础。物质文化建设审计文化的重要理念,要求机构独立、保障有力,通过夯实内部审计物质基础可以培育物质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

3.2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为审计工作顺利运行奠定基础,同时可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帮助审计组织正确履行工作职能。内部审计制度涵盖广泛,彼此之间相互衔接,并且完善的审计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审计文化水平和高度。

3.3引导内部审计行为追求。审计行为文化反映着审计人员的精神状态,体现着审计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努力形成有利于审计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的行为文化。

4.塑造良好的审计形象。在审计文化中,审计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努力形成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把审计队伍建设成为政治上坚定、作风上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控制专家”和“风险顾问”,为促进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服务。

四、打造面向未来审计文化的措施

1.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先进的思想理念转变为审计制度、审计行动、审计成果,进一步形成审计人员的追求,才能形成优秀的审计文化。

2.确立发展目标和制度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规划是建设审计文化的基础和保障,为了培育良好的审计文化,需要确定审计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划。

3.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发展审计事业需要每个审计人员的努力,所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最大限度地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可以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4.持续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努力。审计文化建设需要进行实践和创新,在审计工作始终贯穿审计文化,形成系统完整的内部审计文化体系,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成一个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服务,有价值、有生命力、受人尊敬的全面风险管理团队,更好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送娥.浅议县级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广西电业,2009(12).

[2]符定红,骆华,黄瑾,宋宁,王斌,张苏琳.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层规范运作框架的构建——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1(03).

[3]丛永平.努力践行“啄木鸟”精神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责——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回顾[J].中国内部审计,2012(08).

审计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央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央行内审工作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开始步入成熟期,正面临着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

一步发展的新阶段。此时,开展央行内审文化研究,探索内审文化建设规律,加大审计文化建设力度,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文化的定义

《辞海》中,关于文化的解释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

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出,文化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层面。这是最广义的文化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自然”。文化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离开了人,无所谓文化;离开了文化,人也便还原为动物。这里的文化,其实就是文明化,是人类文明化的过程及其成果。二是社会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经济”、“政治”。根据的社会结构理论,整个社会是塔形结构:经济是基础,政治在中间,文化在上层。经济主要满足社会的生存需要,政治主要满足社会的组织需要,文化主要满足社会的精神需要。它们相互分工又相互协调,共同维系着社会的运转。三是精神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哲学”、“宗教”、“教育”、“科学”等各种知识体系。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文化是理念、是精神,核心是价值观。人类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及其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无论是法律条文、管理制度,无论是交往礼仪、风俗习惯,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文化的不同表现形态。

而“央行内审文化”概念当属第三层面,是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文化大海洋的一掬小浪花。央行内审文化又属于一种职业文化,它是央行内审部门及其人员在履行法定职责、实施监督行为时所恪守的理念、所追求的价值、所遵循的规范、所体现的风骨、所展示的形象。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响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是央行塑造内部审计职业精神、巩固内部审计地位、促进内部审计职业繁荣的需要。

(一)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响应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通过内审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央行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先进的内审文化建设,将大大提高人行内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履行人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和促进内审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并在央行全系统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塑造内部审计职业精神的需要。内审职业精神是人行内部审计文化的核心,通过职业精神的塑造,可以形成稳定的职业特征和共识,产生职业的认同感、归宿感,可以激发央行内审干部的创造精神,促进加强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团队战斗力。

(三)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巩固内部审计地位的需要。内部审计文化促进人行内部组织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业务的持续改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声誉。当内部审计机构提供的服务与行党委及被审计部门的需求相互呼应,达到平衡时,对内部审计的信赖就会加深,内部审计地位随之日益巩固。

(四)内部审计文化是促进人行内部审计职业进步的需要。和谐内部审计文化促使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促进同事、同行间经验的交流,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内部审计技术,分享内部审计理论发展的成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推动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设,增强机构独立性与规范职业行为,从而促进内部审计职业的进步。

三、促进央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措施

为促进人民银行各部门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有效履行职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就必须塑造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内部审计文化。“依法、公正、务实、廉洁、敬业、创新”正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文化核心的体现,它是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创建和长期积淀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牢固的、优良的传统和风气。因此,促进央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要坚持六个“必须”。

(一)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因为人始终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强化职业责任,维护职业声誉,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最终还是要依赖人的努力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构建央行和谐的内部审计文化而言,是极具生命力的价值选择。

(二)必须保持组织机构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审精神”的灵魂,也是构建有职业特色的内部审计文化的前提。因此,要把“依法、公正”作为央行内审文化的精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制度为审计标准和原则,不畏阻力,依法审计。只有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审计报告才能如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只有保障人行内部审计机构有充分的独立性,才能保障内部审计文化的特色,才能保持内部审计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在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三)必须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业责任。内部审计的职业责任是内审职业道德在内审职业行为中的集中体现,是内部审计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职业责任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命运与人行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求内审人员要敢于说真话,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客观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对被审计单位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必须培养过硬的职业素质。内部审计人员是央行内部审计文化的执行者和塑造者,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央行内部审计文化构建的效果。在信息时代,人才、知识、科技共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善于吸纳人才、培养人才和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高素质的职业队伍,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才能建设先进的内部审计文化。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对现有内审干部的培训,既要有专业培训,也要有法律、法规培训,还要有政治理论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内审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觉悟。

(五)必须维护良好的职业声誉。在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内部审计文化应在社会诚信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赢得良好的职业声誉。内部审计要严格遵守公正、客观、保密、胜任的行为准则,树立专业公正,守法诚信的形象,展示其专业能力和职业魅力,赢得职业声誉。因此,强化“廉洁、敬业”是央行内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内审人员要严格遵守廉政规定和审计纪律,抗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不迷失自我,树立审计干部的良好形象;要热爱内审工作,忠于职守,在审计岗位上认真负责,工作细致,不怕困难,有专业和专注精神,积极履行职责,不惧工作环境恶劣,甘当无名英雄,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此外,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肩负起传播和谐内部审计文化的使命,使各级管理者了解和谐内部审计文化致力于价值理念、职业素质、制度体系和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建设,以便加强内部审计职业自律。

(六)必须持续完善内审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内部审计文化不断发展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制度是塑造内部审计文化的必然过程,当制度的内涵被组织成员接受,形成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遵守与维护时,制度便凝固成内部审计的文化。

“创新”是人民银行内审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央行的内审工作中,应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建设、健全审计工作机制、创新审计方法。用制度规范管理,全面规范审计行为,进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着力创建学习型组织,逐步构筑以服务为宗旨、以制度为核心、以组织为保障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保障内部审计文化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苏埭容.加强审计文化建设促进审计事业发展[J].审计与理财,2008.4.

[2]曹界国,肖亮.谈和谐社会之审计文化[J].中国经济评论,2007.9.

[3]王刚.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审计文化[J].中国审计,2005.12.

审计文化范文第8篇

一、文明审计、审计信息化及组织绩效研究现状

(一)文明审计 文明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过程中,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式,遵循行业文明礼仪公约和职业道德,按照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原则,依法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反映个人内在素质、展示审计队伍外在形象的一种优秀的自律行为。

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审计文化由审计价值观、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审计形象、审计知识、审计行为准则、审计组织、审计设施等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的实现,多与文明审计有关。审计价值观最主要的特质是独立、依法、公正、进取和奉献,这也是文明审计的基本内涵。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路径是:吸收传统文化和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利用制度对文化的影响力,把国家审计制度融入国家审计文化建设中;在绩效考评中落实、完善国家审计文化建设,调动国家审计人员对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当前形势下,免疫系统论是审计文化新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审计文化新的价值指向,审计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审计制度创新。

(二)审计信息化 早期的审计信息化是手工审计的辅助手段。审计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进行根本的变革,实现审计工作由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网络审计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审计信息化的主要推进方式是实施IT审计,建立审计信息系统。在IT环境下,审计面临审计线索、审计证据、数据安全、利用专家工作、审计人员知识与能力更新等新问题;审计工作重点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功能与控制审计、远程审计和独立审计等四个方面转变。随着SOX法案的颁布和相关监管部门的推动,普及基于IT的连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CA)的时代即将到来。我国应建立考虑CA的审计规范体系、基于IT技术进行CA的研发、制定推进CA的步骤和顺序、开展人员培训等四项主要工作。更多的研究则围绕专门审计人才、计算机审计风险、数据采集技术、审计分析模型等问题展开。

(三)内部审计与组织绩效 (1)两者关系:一是增值作用,内部通过改善组织治理机制、主要服务于公司治理层(董事会)发挥增值作用。IIA在1999年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以价值增值为代表的研究为内部审计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机遇。内部控制等与审计有关的因素能够为组织带来增值;内部审计从传统的监督,发展为确认和咨询,并明确其功能为价值增值;借助“内部审计质量”概念,运用类似DeFond et al.(2002)的审计费用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审计费用。对管理内部审计在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功能进行考察,发现其实现形式是合理保证和咨询。二是免疫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加强组织的管理功能、主要服务于公司的管理层(经理)发挥日常的免疫作用。审计是评价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机制,包括受托财务责任、尤其是受托管理责任,这是审计免疫作用的理论基础。审计免疫作用的方式(或内在职能)体现为预防、揭示和抵御。黄震和孙小鸿(2010)把免疫作用的研究引入到内部审计领域。内部审计免疫作用受观念、法制、环境、工作模式和审计方法的制约;内部审计具有预防、监视、自稳和修复等四大免疫作用,并形成由“内控机制、风险预警、持续监督”等构成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的增值与免疫作用在增加组织绩效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内部审计同时服务于治理层和管理层,难免产生角色冲突,未来应着重于内部审计角色冲突的形成机理和后果开展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