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务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如火如荼的会展业发展,市场对那些既懂得会展相关理论、又能熟练操作实践的高级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强烈,高校会展专业因其应用型强、高的社会需求度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开设会展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两百多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会展业人才奇缺的市场状态。但纵观高校会展专业的发展史,笔者发现,由于会展教育起步较晚、师资队伍薄弱各院校的办学基础参差不齐等原因,会展专业教育的实际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实务教学环节是高校会展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而且学生经过实务教学环节也更容易适应未来的工作。因此,探析科学的会展专业实务教学法成为培养合格的会展人才的重任。
一高校会展专业开展实务教学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会展专业的实务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以期通过会展专业的实务教学的加强,培养出能够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首先,实务教学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的贯彻。高校开展会展专业主要是为向市场输送理论基础深厚、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如可以开始会展实务课,带领学生到会展中心亲身体验会展活动,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加强了学生与企业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其次,借助高校学生与企业间的零距离接触,加速学生的“角色转换”。会展行业属于开放性、外向型的行业,尤其是会展布置的过程,特别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通过实务教学,让学生在会展活动中逐步实现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培养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岗位技能的掌握。
再次,实务教学培养学生将知识转换为能力的素质。会展专业实务教学是一种互动的、交流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的满堂灌的理论灌输性教育理念,为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创造了独立操作的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
最后,通过实务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纵观近年来的企业招聘信息发现,应届毕业生因其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只会纸上谈兵等问题而没有竞争优势,尤其是会展专业对应届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往往都是因为没有实践经验而被企业拒之门外,因此,高校通过开展会展专业的实务教学能促进学生成为即拥有专业知识全面、又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全才和通才,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会展专业人才,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开展会展专业的实务教学势在必行。
二高校会展专业实务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会展行业蓬勃发展,高校的会展专业仓促间应运而生,由于会展实务教育起步较晚,不少高校都是最近几年才设立会展专业,由于实践基础少和可利用资源相对短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校会展实务教学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实务教学场所与设施配套不全导致实践内容单一
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化、全面化的体系,需要多方位的实践场所及大量的设施,为其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和保障。但是,由于高校会展教育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还没有为会展的实务教学建设起配套的设施及广阔的实践场所。例如会展实务教学非常重要的设施―――实验室,实务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实验室的面积有要求,对实验室所采用的材料物质、灯光、音响等实验器具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目前的两百多所高校中仅有较少部分具备符合要求的实验讲学基地,通常情况也就是搭建一两个供学生参观或交流的固定标准展台或借助电脑进行信息查询。由此可见,现阶段高校的实务训练实践内容单一、低层次化、简单化,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教学模式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更没有系统化、针对化的实践内容,学生仅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很难全面地、系统地学习会展活动的全部流程。
2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产学研结合度不高
会展业如火如荼的开展要求会展相关专业人才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由此可见,会展实务教学的产学研的结合度将直接影响会展人才的培养结果及市场竞争力。从目前开办会展专业的各高校来看,许多高校都在努力寻求与会展企业间的长期合作,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如一部分高校在会展企业建立了一批零散的学生实习基地,但是由于会展企业规模不大或者会展的不定期、不稳定召开导致会展企业的工作不能常态化的开展,又或者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般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等等原因,致使高校和企业间的联系不密切,产学研的结合度不高。此外,即使部分高校与会展企业确立了合作关系,也仅能输送一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交流和实习,这种方式的合作导致受益的学生人数少,效果不甚理想。
3会展实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指导能力有限
一般情况下,进行会展实务指导的专业教师不仅应具备浓厚的理论素养,更要有相关行业实习或从业经历,最好是曾经与业界保持深入广泛的联系。但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具备上述能力和经历的教师非常至少。虽然也有个别高校把会展专业的教师送到会展业进行学习交流或者挂职锻炼,但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这种锻炼不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致使专业教师无法有效掌握和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从而导致其对学生的实务指导也就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会展专业教师培训和学习的重要性。
三会展专业实务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1扩充并完善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与设施
实践教学基地与设施是高校开展会展专业实务教学的重要场所,其完善与否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然而正如上文分析,现阶段校内实践场所的缺乏是各高校会展专业的通病,并严重制约着其发展,如果盲目投入专项资金兴建,一方面缺少优秀的可以参照和借鉴的经验模式,另一方面,即使投入巨资兴建,利用效率也未必高。因此,高校在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可建立利用率颇高的会议场馆、休闲活动中心或体育馆来完善教学基地。在这些基地内,可定期将会展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班编组,以任务驱动或情景模拟等需要出发,经常安排学生在各种场所组织和宣传各种会展活动、文艺演出、大型活动或学校各类会议的组织安排等,并且每次会展活动设置相应的部门负责人和带头人,并统一接受高校相关部门的指导。高效率的校内实践基地既节省资金,又具有可操作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2探索校企合作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
借鉴和参考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会展业发展特点及会展专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探索合作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严格把关选取的企业,尽量选取综合实力强、在业内有代表性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大型会展企业,并且在基地内实现与企业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具体思路如下:首先,高校会展专业可与会展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可行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其次,会展企业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需要为高校会展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再次,高校会展专业根据企业的要求,一方面向会展企业输送实习生、合作开发项目,另一方面,不断根据实习生的反馈,调整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最后,根据会展企业的反馈,对实习生进行业绩评估。
3完善师资培训渠道,加大师资建设力度
高校会展专业实务教学中,师资力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会展专业人才的各项能力,因此,各高校不仅应加强师资的理论培训,更要完善其实践能力。会展专业实务教师应定期或不定期的与会展企业沟通,掌握会展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经常到企业学习、挂职锻炼或有针对性的培训锻炼,才能胜任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此外,高校会展专业也不能脱离与业界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会展业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讲座、作报告等,尽力打造会展专业理论和实践样样行的教师队伍。
总之,构建和完善高校会展专业的实务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进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依据会展业发展特点和历程,理顺会展专业实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结合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规律,努力构建适合会展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通过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创新性及市场导向性实现会展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晓波,王泽烨.会展专业教育实践环节教学的探讨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7)中旬刊.
[2]费斯威.高职双语教学的核心内涵及教材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3]董刚,杨理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互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事实上,一些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大多如此,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课而言,需要我们每一位专业课教师警觉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有研究和统计表明,正常情况下教师上课能连续维持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5-20分钟,这意味着讲台授课的教学方式有一大半时间属于无用功。尤其在高职院校中那些缺乏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学生,听课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对老师而言,有苦劳,没功劳,长此以往,师生都会疲劳。第二,理论过多,案例乏味。在课堂教学中,历来都是理论讲授过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设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基本原则是讲究实效,淡化理论与实践的界限,需要教师将理论潜移默化地渗入实践教学中,所以讲授过多的理论已经背离了该课程设置的宗旨。近年来,专业课教学也逐渐重视案例的引用和分析,但是教材上的案例过于套路化,案例本身牵强附会,似乎是为了例举案例而有意编造出来的案例。此外,在对案例的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尚未学习相关的知识点,互动效果也大打折扣。教师精心准备的案例,在课堂上却陷入尴尬的境地。第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试成绩结构不合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往往一个条件发生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就大相径庭。如果采用目前的成绩评价标准体系,平时占10%+期中占30%+期末占60%计算最后成绩,操作起来很简单,但不能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际掌握程度,对全班学生成绩的区分度也不明显。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灵活地调整考试测评体系,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分,也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鉴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要性,参考在高职院校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教师应该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大前提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过程加以改革,促进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1.在教学思路上,课堂教学要做到三个结合结合学校特点和区位优势。作为地方性的大学,办学的首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各项教学工作也要服从于这个大局。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应穿插着本地区的特点,都要结合本地区的特征。例如,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为世人瞩目,对外贸的依存度很高,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明显,粤港澳贸易活跃,地理位置、政策环境和人才优势得天独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外贸公司,都需要大量熟悉外贸业务的人才。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某一个知识点,结合本地特点和企业需求加以解释。例如,在讲授国际货物运输方式时,对集装箱运输加以介绍,展示广州开发区的图片,甚至选用一些经常见到却没有留意的身边的图片,借此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到附近的企业参观和见习,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结合生源分布状况。生源不同,学习基础有差异。中学时代形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到大学期间专业课的学习效果。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高考成绩较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学生不善于学习。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需要的知识面较广,思路要活跃,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怎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结合学生求职意向和就业方向。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标,毕业后继续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结合学生求职意向和就业方向来授课,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应该坚持的底线。而且,学生选择就读珠三角的高职高职院校,显然是以广东作为就业首选地域;选择国际贸易专业,当然希望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事实上,大多数新生入学不久就基本明确了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求职目标,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已然成为了除英语四六级以外的最热门考试项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与这些考试的内容有很多相似点,知识点之间也会出现重复。教师可以穿插着将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讲授,便于学生考证,增加就业率。
2.在教学内容上,力求一个字:新新闻、新事物、新方法、新进展,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需要教师对待教学有新思路,关注行业新动态,选择新案例,将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预定的教材也应是最新的版本。由于历史原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还存在着诸多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问题。首先,内容比较陈旧、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例如关于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的篇幅往往都排在教材前两章,占据大量篇幅却没有实质性的介绍,而高职高专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价格在20-30元之间,难以想象那薄薄的一本看似手册的教材却硬塞进大量的理论。而在国际贸易实务发展中出现的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却没有适时地被补充进去,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已经在2007年修订并在实务中推广,而很多教材依然介绍的是《UCP500》。又如关于国际贸易术语,《2010通则》已经于2011年1月开始推广运用,并且将在今后两三年被广泛采用,而几乎所有的教科书还是介绍的《2000通则》,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国际贸易术语内容时,对这两个版本加以对比。其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内容的编写重出口而轻进口,大部分章节都是从出口方的角度来讲解如何开展出口业务。而今的外贸行业现实却是进口业务的利润更可观,需要大量的进口业务人才。再次,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角色定位在企业的外贸业务人员,缺乏其它岗位的模拟,例如商检、海关、货运、银行结算等。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求新;对讲授的教材每个知识点,适当取舍,补充最新的知识。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借鉴兄弟院校高职教育的经验,自编教材。
3.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三个转变首先要实现从灌输式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转变。灌输式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惯用的方法,讲课配以板书看似很有条理,学生也能做详细笔记,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过于教条主义,与其对应的是讨论教学、演示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具体到教学方法,教师在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适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法,教师作为讨论的组织者,讨论前要针对该课程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和学生学习基础情况选择适当的讨论主题并且提供部分资料素材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使用规范的贸易术语,力求专业课专业化,讨论过程中要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结合本节课内容做适当的点评和系统的总结。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克服畏难情绪,同时教师也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又如采用演示式的教学法,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涉及到的进出口合同内容、进出口业务流程等繁杂枯燥的内容时,首先由教师选取某个简单的例子作交易对象,安排不同的学生充当不同的当事人,每个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决定进出口合同成交的条件,并拟定一份合同框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解说,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所说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模拟,最后师生共同分析交易过程并加以总结。这样,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参与做过的事情会加深印象,也熟悉了业务程序及其原因,而在共同编写合同的过程中,则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种意识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总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其次,实现从提高智商式的教学方法向渗透情感因素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上课铃声响起,教师开始授课,下课铃声一落,教师从教室里消失,似乎教师和学生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似乎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智商。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距离。无论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国际贸易案例的讨论,还是课堂外管理学生的工作,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和支持。无数的事实证明,那些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通常都能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因素。把那些原本很枯燥的理论,用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将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分享,学生应该能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有所提高,这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第三,实现汉语教学向外语教学的转变,争取做到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同步进行。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在本科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国际贸易教研室可以开设双语课,例如英语和汉语搭配,越南语和汉语结合,日语和汉语的融合授课,根据师资力量状况来适当安排。近几年来,珠三角企业对稀有语种的人才需求量大增,高职院校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这一趋势。实际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里随处可见英文单词,即使是汉语教学,发票Invoice、合同Contract、提单BillofLading、信用证LetterofCredit等也是高频率出现的英语。对于一些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同时开设汉语教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供学生选择。双语授课的教材,一定要选择原版的外文教材,这样既保证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又使得授课内容贴近外贸实际环境。当然,聘请外籍教师来讲授外贸专业课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专职或兼职的外教都可以为高职院校所用。
1.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应明确规定其实践学时和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和具体实施措施;在招聘教师时应偏向于选聘“双师型“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应着重检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程度;同时,还应争取更多的可行性校外实训机会,如与地方景点或知名旅行社建立长期联系,让学生有机会实践。
2.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学校应该对学生加强导游员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如何遵守“忠于祖国,坚持‘内外有别’原则、自觉遵纪守、严格执行请示汇报制度“等行为规范,加强学生工作责任心,促使其不断进取。同时,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服务意识的培养是导游员角色定位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对学生强化服务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导游是通过自己的导游服务给旅游者带来享受,而不是自我游玩本末倒置的一种手段或发财的捷径之一;使学生具备艰苦奋斗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及顾全大局的工作作风。
3.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一方面,学校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导游职业方面的宣传力度,多借用榜样力量,如借用从事导游行业颇有影响力的本校往届毕业生的成功实践案例,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对导游工作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他们树立将来从事导游行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在《导游实务》实践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守时、守信、精益求精的习惯、良好的形象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变能力的培养等。学校可以将礼仪、形体、现场导游等课程和《导游实务》课程配套开设,在设置实践环节时注重与导游员相关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以此加强实践培训的针对性。
4.注重丰富教师实践经验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师资是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应坚持专业课教师以“双师“素质为目标,注重丰富教师实践经验。一是实行新进青年教师企业培训制度,利用校外合作企业,要求他们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半年以上,学校按照在职教师发放待遇;二是利用寒暑假期指派教师到有关单位强化实践技能;三是吸收知名旅行社优秀导游担任实践教学,如仿效“名导进课堂“工程;四是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与横向科研课题研究等。通过上述各项措施,以期充实教师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密切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导游实务的实践教学必须依托一定的场所或工作环境才能开展,因此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保证其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校内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模拟实训室等的建设,以保证校内实训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和课程特点,应与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到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讲解、带团等实践的机会。
(二)教师方面
1.丰富自身实践经验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的研究与学习,获取作为导游资格证考试考官的机会,争取去旅行社等企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以期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节假日,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出外担任导游进行带团实践,以更深刻地了解导游工作性质。此外,通过对业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名导定期进行访谈,或通过密切联系颇有影响力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本校往届毕业生,以及时导游行业动态。
2.注重课内教学实践环节为了增加学生对导游实务知识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某些教学内容,如讲解技能单项训练、导游词撰写训练、沿途导游服务训练、突发事件处理训练等,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某一角色,操作日常业务,将课堂变成导游实地接待的工作场所,让其模拟接团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三)学生方面
1.重塑自身职业素养一方面,学生应端正职业动机,理解导游工作是一项通过向游客提供服务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奇求美“心理的工作,是通过自身的服务愉悦游客身心的工作,而不是自身游山玩水、发财的捷径。另一方面,导游工作是一项脑体高度结合的工作,工作纷繁,流动性强,体力消耗大。因此,学生应培养自己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奋斗的思想、自信自制的心理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丰富的知识是做好导游服务的前提,导游员俗称为“大杂家“,即导游员要知识面广且具备真才实学。针对自身知识不够全面的问题,在《导游实务》课程上,学生应主动将导游基础、心理学、美学、礼仪等知识结合起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关键词:报关实务 “教学做”一体化 高职教育
1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明确了高职教育改革教学方法的方向,即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进出口量大幅度增长,报关员的执业能力和素质对通关速度和效率有极大的影响。报关员既要求懂得外贸管理方面的知识,又熟悉报关流程,按海关的要求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报关,对报关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大大提高。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我校《报关实务》课程在多年教学基础上尝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亦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是一致的。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分析实践工作过程后,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组合成若干教学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创造出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的教学环境,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由原来在教室里被动式学习变成在模拟真实的场所里主动学习、实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了,同时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在工作之后能够尽快顶岗工作。
目前报关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忽视了报关实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特点,模拟实训在整个报关实务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低。二是重证书,轻能力培养。现行海关有关文件的规定,从事报关工作,必须通过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取得 《报关员资格证书》。这规定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通过率,增加持证学生数量,在教学过程中把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按照应试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忽视学生通关能力的培养。出现了持证学生到工作单位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需要单位进行二次培训的现象,违背了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理念。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对报关教学重新设计,根据报关员职业素质要求与报关员的执业范围,要求教学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体系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设计教学体系。
3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报关实务课程中实施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一样,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考核方法上都要做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
3.1“教学做”一体化中的“教”: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是主导者,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设计教学项目模块时,依据《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和对相关进出口贸易企业和报关企业的调查结果确定报关专业目标;根据报关员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学习模块项目。教学项目任务设计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因此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动手和操作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报关业务操作能力。
“教法”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组织教学实施,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法,以学生的“做”为重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学和学习热情。如学习一般进口货物报关,给出一票进口货物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报关流程,模拟报关。
3.2“教学做”一体化中的“学”: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体化教学的“学”包括“学生如何来学”、“学什么”。在“学”的环节主体是学生,老师是引导者、推动者。在布置报关项目任务后,教师讲授必要的知识后,班上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完成报关项目任务,学生依靠团队的协作和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
学生需要“学”的不仅是知识,他们还需要学会协作、项目组织、实施和总结,学会一些真实工作情景中的工作方式,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交流能力,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受益一生。
3.3“教学做”一体化中的“做”:学生通过“做”培养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知识的实践性,注重通过实践来建构知识,并逐步形成自己运用知识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报关环境,学校建了报关货代实训室,报关课程在实训室进行,实训室里引进了一套模拟仿真模拟软件。学生先设计报关流程,然后动手完成这一票货物的报关,包括确定商品编码,查找该货物是否需要特殊单证,收集并核对相关单证,报关单填制,计算税费,然后学生在仿真软件上对票货物进行报关。在做的过程中,有学生的互评,同时教师对各组学生的情况做形成性评价,及时修正一些“做”中的问题,到一个任务或项目结束的时候还要做总结性评价。之后还要布置新工作项目任务进行能力迁移(Ability migration),以强化学生所学到的技能。在整个“做”的过程中,学生知识运用,分析问题能力,交流、协助能力,执业能力都能得到同步锻炼。
3.4考核体系的改革
报关实务课程目的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报关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兼顾报关员资格证的考试,在考核上重点对学生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的检查。考核分三部分内容:基础理论,占40%,包括基础知识;实务操40%,由报关流程设计,报关单证的填制,税费计算等内容组成;平时成绩,占20%。依据平时的出勤、听课、课堂提问情况和作业完成及小组合作完成的项目情况。将平时的评价纳入期末总评成绩中,强调通过实训动手提高学生的报关职业能力,改变了以往的只根据一次期末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
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1教材选用
现在的报关实务教材大都还是沿用《报关员资格考试材》为基础,但是在一体化教学中,报关项且内容设计,所选用的资料最好来自于报关一线,达到教学与实际报关的一致性。
4.2考证与职业能力培训目标的选择
目前报关员执业要求拿到《报关员资格证》,而用人单位要求职业院校以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两种要求在培训方式上不一样,造成当前重证书,轻实践的情况。这要求教师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技能的培训提升考证合格率,考证的培训提高学生对报关管理的认知深度。
4.3校内实训场的建设
在教学中要建设一个仿真的报关环境,让学生有一个高仿真的报关资料和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学习效率高,但这要大量的实训资源和经费的投入。
4.4校企合作展开
模拟实训室与实际的工作环境仍有一定差距,要做到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还需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多与企业接触。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的配合和参与,目前校企双方在管理制度和合作理念上还存在不同的看法,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推动校企合作。
4.4师资和工作量计算
这种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需要“双师型”教师,另外在教学做一体化中,教师要在上课之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企业调查、课程项目设计和教学环节设计,课后要花大量时间看学生的课题作业与学生交流,此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定期下企业实习,教师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很多,所以教师工作量统计的合理性在此是一个新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5结束语
通过报关实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我们体会到,该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突出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中还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院校、企业、教师共同解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金林祥.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1).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很强的涉外性、实践性。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各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改变原来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的应用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全球化的大环境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竞争更加激烈。同时由于国际贸易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风险远比国内贸易大。用人单位在招聘外贸业务人员时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了适应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二)适应独立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时指导思想应定位于:适应我国外贸发展需求,遵循教学规律,依照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突出强化实践环节及技能培训,使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除需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外,更应注重其极强的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沿袭传统教学课程体系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独立院校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大多沿袭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在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还是重理论基础培养,轻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实践课程往往被边缘化,课时量少,教学管理不重视,设施缺乏保障,考核体系残缺。
(二)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不足
1、实践教学方式单一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实践教学仍以案例讲述为主,由教师针对每一环节逐一进行分析。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缺少情景与氛围,学生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学生对国际贸易的认识始终停留于理论认知阶段,无法真正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2、实训基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独立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普遍存在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基地建设内涵有待深化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进行校外实训的要求。因此学校除了要与外贸相关的政府部门加强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还要做到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
3、校外实践效果不理想
国贸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都想进入外贸企业进行实习,可是国际贸易从操作上来说环节众多,涉及的内容繁杂。对于用人单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顾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无法进行系统测试,如果出现偏差将造成重大损失;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是否能留在本单位服务,还是将校外实践作为跳板,等各环节都熟练以后就跳槽;有些学生理论功底很强,动手能力很弱,这就迫使用人单位花较多时间进行实践培训,其中的投入成本也是用人单位所顾虑的。基于以上各种原因,使得大学生的校外实践效果不理想,最终根本没有达到最初能熟练上手的设想。
(三)缺乏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之所以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除了一些客观的原因以外,教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讲授《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相当部分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在相关外贸企业或部门工作的经历,只能是照本宣科。
三、《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建议
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独立学院应以“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为目标,制定“实践实训仿真化”的实践实训模式。
(一)丰富实践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1、角色扮演法
利用实验室外贸模拟软件,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参与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可以按照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组成了一个共同的模拟贸易环境。 此外,通过模拟进出口商、中间商、商、以及为国际贸易服务的仓储、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海关、政府管理机构等部门的日常工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不同环节中的各种业务技巧。
2、工作流程法
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鼓励学生成立虚拟进出口公司、货代公司、报检公司、报关公司等相关部门,让学生依次在相应的虚拟公司内进行单项实训。各虚拟公司中工作岗位的仿真操作以工作流程为主线,项目为组成单元,把岗位群必需的技能嵌入到项目中。技能训练先单项、后综合,使学生系统地、熟练地掌握国际贸易全过程核心岗位关键技能。
3、现场参观法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课前,可组织学生到进出口公司、国际物流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参观。通过专业外贸人员的介绍,让学生对整个国际贸易的流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形象思维,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二)丰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
通过采用多种外贸模拟软件,每个参与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学生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教学实践和专业技能比赛相结合
将实践教学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内容学习完成后,举办专业技能比赛。要求学生自己组织,本专业的学生全部参加。通过举办国际贸易技能比赛,使那些正在实践教学环节学习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3、将考证融入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可以把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等)的取得纳入考核,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以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参与企业实践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综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能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或外贸部门)架起一座沟通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能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既给外贸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能使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搞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时,可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参与买卖合同签订的整个过程,学习合同签订中要注意的问题;讲到信用证付款时,可让学生参观本地的开证行,观看开立信用证的整个流程以及出口商如何凭单取得货款。
参考文献:
[1]易丽.试论我国校企合作的变式―基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思与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0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创新
[作者简介] 齐海鹏,河南省新乡学院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453002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107-0003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贸易规模日益增加,需要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实践性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所学习到的知识点,在国际贸易中都要得到实际的运用和操作,对对外贸易的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在课堂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外贸具体的操作方法,毕业后从事与贸易实务相关,如报关员、报检员、外贸单证员等工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最全面、最务实的理念和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
(二)涉外性
国际贸易实务的交易对象以外国人为主,因此在交流时需要运用英语,要熟练掌握外贸领域中常用的专业词汇。其涉外性突出表现如下:第一,涉及到进出口商、进出口地银行、外汇管理局、保险公司、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关等公司和机构; 第二,函电及交接的单证一般用英文( 中英文) 制作; 第三,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律,有《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
(三)综合性
国际贸易中间环节多,涉及知识面较广。需要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商法、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比如在交易磋商时,应该具备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在货物运输时,需要运用到运输学和保险学知识;在货物支付阶段,涉及到国际结算。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教学理论,忽视实践操作
教师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时, 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实际操作。这种单向传递教学模式,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学生要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知识的实用性不突出,忽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较低。没有突出实务知识的实践性,轻视实务操作的训练,毕业实习环节更是效果不佳。
(二)教学内容滞后于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滞后于国际贸易政策,没有随着国际形势而变化。新的理论和政策要成为教材内容需要很长时间,使用这类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互联网上的知识含量大,更新快,如果教科书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则与现实脱离,无法指导学生的实践运用。
(三)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只是要求机械地去记忆,不能融会贯通。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又不好,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其他技能。因此,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而且不能学到实践技能。
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创新
(一)教学内容创新
我国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不能及时反映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进展,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无法满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要求。因此,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不断创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
1.强调国际惯例
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时,由于合同的签订和合同履行都与国际惯例紧密相联,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应注重国际惯例全方位地讲授和理解,把国际惯例放在基础性地位上。为了及时向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内容,课程中应重点介绍有关的国际贸易的最新法规。如西方国家利用修订有关绿色壁垒的法律规定来限制我国的外贸进出口,特别是针对农产品。教学中就应具体讲授有关防范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从货物的质量、原产地、包装条款到包装材料等。
2. 注重前沿问题的补充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及时补充新的理论和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注重知识的更新,通过网络等媒体及时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前沿问题。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学习来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网络传媒是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加强对国际贸易最新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教学中,得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创新
国际贸易事务课程在讲授中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学习效率。加强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对比教学法、体会式模拟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
1.情境教学法
作为实务的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设定的外贸人物角色设计案例,把学生引到实务情境,动态、立体地传授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教学中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复杂的理论,对于所学习到的理论能够做到融会贯通, 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点,活化课堂所教知识,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发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当然这种情境训练,还可以在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在模仿的外贸环境中,模拟操作整个交易过程,能够更好地掌握业务操作技能。还可以为学生亲自到工作现场创造机会,增加社会实践,更加紧密地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2.案例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进行案例讲解使该课程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感染性和生动性,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案例教学是一种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 结合辩证思维方法,通过启发思考题使学生进入到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引入适当的案例展开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采取两种案例讨论方式:(1)师生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和判断,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2)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在小组内部分析和讨论,设计原创案例或选择实际案例,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展开广泛讨论,再提出意见或解决办法。最后,由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和案例。案例讨论教学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加强,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双语教学法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具备进出口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与贸易伙伴进行业务谈判、沟通和交流等。从事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国际贸易实务具有一定的涉外性,因此学生需要具备相对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适当安排与国际贸易事务相关的英语课程,如外贸英语、外贸函电等,专业英语词汇丰富和英语交流水平的提高也为实务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实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双语教学,用英文表达相关的专业术语和合同条款等,使学生尽快成为专业外贸人才。
4. 对比教学法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概念知识点过多,且容易混淆。比较法是通过比较澄清概念,加深理解的教学方法。如果通过运用比较法对实务中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可以使《国际贸易实务》重难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教学效率也能够有效提高。如通过在备用信用证、银行保函、保理等各种货款结算方式之间进行异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抽象的内容就能够得到更好地掌握。
5.体会式模拟操作法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提供在校内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外贸工作,需要在教学中安排两周的实训课程,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制作实际单据。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通过使用进出口公司的空白单据,利用具体资料,自行完成。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业务。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不再以粉笔与板书为主,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点多,在讲解中需运用图形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是不能清楚地说明知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补充材料和直观信息丰富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授信用证的应用流程、各种贸易方式的交易过程等内容时,如果只利用教材文字讲述,需要很长时间,教学效果差,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教学使得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的内容展示出来,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网络教学
新时期国际贸易实务的显著特征是网络化和电子化。为了使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代同步,教师需要利用网络资源,推荐给学生最新国际贸易领域进展与热点问题。国际贸易网络资源涉及业务环节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供求信息、航运信息、金融保险、国际结算、电子海关、外汇牌价等业务环节,可以把各类网络资源以目录索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另外,关于通关过程、国际商务谈判过程等内容,利用网上下载的图片或光盘等手段传送给学生,扩展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外贸 EDI 实验中心,建立内联网模拟外贸流程,让学生选择国际贸易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诸如谈判运输、国际结算等业务流程。模拟外贸业务流程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外贸业务和具备直接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徐争辉,赵立华,张群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08,(6).
[2]刘丽霞.《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
一、国际贸易实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具有国际性,其教学目标具有外向性的特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的涉外性和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决定了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不仅是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国际性、复合型经济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存在三种模式。
1、简单渗透型(半英语型)。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以中文授课为主, 用英语讲授一些国际贸易术语,并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学生的考试采用中文形式。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适合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容易形成系统的以中文为媒介的知识体系,而英文掌握的只是零散的一些专业词汇。双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在专业文献的使用上、专业实务具体操作上能够做到双语自由转换。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比重十分不平衡,教学过程中英文信息量不足,所培养的学生就其专业的英文知识而言十分有限,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标要求。这显然是简单渗透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2、过渡型(混合型)。在双语教学中以英语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的同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这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穿插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双语的比重趋向均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与上种模式相比,教学过程中的英语信息量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对教师和学生要求相对提高了,特别是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否则很难感知英文教材,更难听懂英文讲授。
3、浸入型(全英语型)。在双语教学中基本上使用英语,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文出题, 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制约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但是受教材、教师和学生素质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1、缺少合适的英文教材。对于双语教材的选择来说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二是国内某些知名学者编写的英文教材;三是高校内部使用的任课教师自编的教材。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缺少原版教材,市面上流行的原版international business与我们的国际贸易实务内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对于第二种情况,可选教材也不是很多见,主要有《对外贸易实务英语读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葛霖主编)、《外贸英语实务》(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曹菱主编)、《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浙江大学出版社,刘法公主编)、《国际贸易实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帅建林主编)、《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易露霞、陈原主编)等。这些教程有从商务英语角度写的适用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也有综合国际贸易理论特别是WTO知识和贸易实务知识编写的。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教程专业性不强,内容较浅显,语言上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一些偏差。第三种情况较少见。
2、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制约了案例教学内容的开展。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而且必须具备熟练掌握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实务课往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除了要把基础知识介绍清楚外, 必须去搜集有关案例的背景资料, 去丰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常感觉到学生存在词汇量的限制,尤其在结合专业知识用英语表述观点时显得力不从心,英语课堂讨论常常冷场,或者学生干脆转而用中文对答。
3、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英语使用严重不平衡。在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的教授中,往往是理论课的学习中大量采用英语,但忽略了实验课中英语的重要性和作用。实验课的教学和理论课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更应该在实践中提高使用。
三、提高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1、以引进教材为辅,结合学科发展变化编写教材。尽管在双语教学中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无论是在专业水平上还是在外语语言水平上都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境环境,但由于国外在学科设置与国内存在一定的差异,还无法找到一个完全适合本科生教学的原版教材。此外,国外教材为更好地适合国内学生外语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应该本土化。应大力鼓励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全面的教师编写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国外职业教育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国际经济法教材、国际商务教材等相关材料,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教材,逐步建立全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材体系。由于国际贸易实务内容更新变化快、发展迅速,教材应提供学生查找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网站,如世界贸易组织(省略)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学而不是学英语”的实践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教师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要求学校拥有一批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开展双语教学。除了在专业教师中选拔一批热爱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送出国门深造外,应充分开发校内外的教学资源,采取中外教师相结合、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结合、校内师资培训及扩大对外招聘相结合等多种渠道整合教师资源。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外教,采用中外籍教师共同备课、互相配合教学的教学方式,既能保证学生既学到地道的英文,又能充分地理解学科内容。
3、多种形式丰富双语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双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专题讨论、小组学习、辩论会、模拟试验、角色扮演等形式活泼的活动。例如,在进出口合同的履行中让学生扮演进出口方的角色,用英文模拟进出口谈判;还可以让学生扮演银行处理信用证的有关事项,让学生扮演船运、海关、保险公司等处理托运、报关、投保事项。这种方式简单可行、易于操作,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低, 比较适合高校。对于水平较高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撰写专题论文,甚至是实地课题调研、个案分析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强化与提高。
4、从语言学角度揭示国际贸易英语词汇的特征。例如根据国际贸易主体对称性记忆单词,行为动作出发的构词方式通常是“verb+er/or”,而行为动作接受方通常由“verb+ee”的方式构成。例如:drawer(开票人)drawee(受票人);employer(雇主) employee(雇员);endorser(转让人)endorsee(受让人)等。
5、提高实验课中英语教学的比重。实验课中英语的使用主要是培养全英语的实验环境和用英语撰写实验报告。可以采用全英文的语言环境布置试验任务、安排实验内容和步骤;全部采用英文产品广告, 进行书信往来和贸易磋商;建议学生采用英文来提问和回复问题;要求学生用英文来书写实验报告,教师采用英语来书写评语。
要使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除了上述措施,还需要相关学校和院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教学的相关评价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参考文献】
[1] 刘亚丛、石景峰: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3).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双语教学 实践 经贸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在参照国际惯例和相关国际法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集实践性、操作性和涉外性为一体的经济类专业课程,其目的是指导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外贸活动,主要借助于英语进行工作。因此,有必要也应该让学生接受国际上通用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日后对外交流和开展工作。只有进行双语教学才能解决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多既懂得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适应国际、国内发展需求的外贸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一)学校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学校还没有认识到双语课程重要性,没能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给予更多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例如:在激励机制方面,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老师所付出的工作量要比全中文授课的老师的工作量大很多,比如备课时间延长,不但要准备中文授课内容还要准备英文的授课内容,课下还要花大量时间搜集英文案例,课堂授课过程中要能迅速将中文知识转换成英文进行讲解,工作强度加大,工作压力增加等。但是如果双语教学老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而待遇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就会打击教师双语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学效果不明显
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也会使《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般来说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较高,外语应用能力也相对较强,但仅限于读写方面,听说则比较薄弱。这就使得《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推广产生了一定难度,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进行深入阅对英文教材难以读,课堂上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也只能听懂部分,因此很多学生会对这门双语课程产生畏惧感,课堂上本应是热烈的案例讨论环节现在往往会冷场,或者学生干脆用中文回答问题,没能达到双语教学要求的教学效果。另外,一些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误区,就是把双语课程当成了英语听力课来听,反而忽略了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容,本末倒置。
(三)师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文和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外语词汇,能够用流利的英文进行表达。很多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和听力较差,英文表达能力弱。因此,要将这门课程讲得清晰明了,同时还要组织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难度。而外语专业教师,外语基础虽然不错,但不懂专业课知识。因此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制约《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开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二、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
目前,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识到。为确保《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将此经验顺利推广到其他课程上,学校应在政策上和经济上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并积极实践双语课程教学。在激励机制上,对双语教学研究项目经费数量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建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还要制定双语教师薪酬制度,上调双语课程的教学工作量比例,使双语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的超额付出能得到肯定和回报。
(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营造英语听说环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提供英文读物引导学生预习新课,通过英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曾经所学知识,让学生始终在英文环境中学习。也可以双语教学课程作为起点,围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进行课外活动的延展,例如组织学生举办模拟广交会,模拟商品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国贸专业技能,逐步使学英语、讲英语成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自觉行为,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进而对英语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得到提升。
(三)着力培养双语教学的骨干教师
教师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学校必须拥有一批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学校应该对不管是校内培训还是出国进修,都给予激励政策。例如,校内按照教师自愿原则组织各学院骨干教师参加英语培训,进行脱产学习,经考试合格的教师方还可以申请出国进修,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整合教材资源
选用合适的英文版和中文版教材,二者缺一不可。外国原版教材实用性强,案例丰富,研究的问题更具前瞻性;中文版教材有更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且可以照顾英文程度不是太好的学生,二者缺一不可。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选读英文经贸报刊,既能提高外贸英文资料的阅读能力又能开拓学生视野,及时掌握国际外贸动态,培养学生从国际视角捕捉外贸发展动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