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程思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思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信息技术教师

0引言

我国以培育师范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程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格局尚未真正有效形成。有关调研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课教师,所以研究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途径意义重大。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各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明确的路线图。《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关于课程“教什么”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门讲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课程,事实上,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教书的本领,也需有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同时,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特性,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而信息素养在这个时代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也非常重要。所以,需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虽不能像科学家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可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技的种子,发现一种积蓄中的能量,期待他们成为未来的科技新星。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育人先育己,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本人必须提高思政修养,通过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重新认识课程的价值,对教师自己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师范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未来的执教者,所以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既要努力做到润物无声,还要将育人理念显性地表达出来,师生共同思考和探讨如何自觉践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以“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与学生共勉、共同成长。

1.2培养未来信息技术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学习者亦是未来的教师,他们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将影响其所教授的中、小学学生群体。这里的思政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健全人格、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团结协作等内容外,还有作为一名数字社会的合格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科学思维、批判思维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如今,智能时代的大幕正在拉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集群加速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无疑能成为一股“向善”的力量,造福于人类,也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必须秉持“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科技向善”等理念去创造和使用新技术,人类社会才能有光明的未来,这些理念都需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本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将有助于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

1.3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学习内动力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地方高校,由于生源因素,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理想未树立,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缺乏自信和认同感,缺乏学习内动力,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不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上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获得学分,学习内动力严重不足。其中有社会需求的原因,也有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择业观念的影响,所以既需更多合力的形成、也需教师的引导,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思政元素与教学有效融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是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2.1以信息技术教师职业道德观引领课程目标

任何一门课程,缺少思政教育功能,就可能使教学迷失方向,所以必须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将信息技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理想的树立贯穿始终。教导学生在决定从事教师工作的那一天起,就应该从内心接受这个职业,寻找职业的价值和乐趣。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将自己的职业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四个统一”,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成为可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才能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中传承下去。

2.2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尝试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环节为主线,将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梳理和重组,在每个环节,不仅学习如何做的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做,比如在“备课”环节,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让学生理解备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教材、正视学生差异以及教学方法的恰当选用等知识后,再以小组集体教研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体会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在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注意发掘其价值性,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数与技术有关,而技术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课程本身就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知识,更要掌握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德”不仅仅是品行、道德和师德,更在深层次体现着“大德”———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客观审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只有掌握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核心信息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信息产品,才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作为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需有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做的技术”,也应关注“为何做的技术”,需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内化学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体会信息技术发展、创新和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方法。

2.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新时代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除需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还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在授课方式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交叉进行互为补充,教学方法上,在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结合点设置教学问题情境,变被动说教灌输为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职业规范,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案例观摩、分析、模拟教研,分组到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和说课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渗透职业道德,学生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教学反思中不断历练,体验过程中所蕴含的知识、方法和育人理念,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未来教授对象的学习负责的意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4在教学评价中体现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工基础实验;教改;课程思政;人文素养

大学课程教育教学承载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与科学定位,通过人文知识、科技技能及科学理论的课程学习和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群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构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良好社会意识。面对新时期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仅有专业知识,没有服务国家、关心集体意识的大学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的人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且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大学生,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体现。既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又有服务国家需求,把个人目标放在国家发展中去布局和设计成为当前及今后长时间内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引入的必要性

大学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放眼国际,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4]。化工基础实验课程突出强调实践性和工程性,是继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四大化学之后设置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化工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矿物加工及过程控制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涉及团队协作综合实验项目、设备正确安全操作验证实验项目、创新设计实验项目等,这些实验内容特别需要课程思政的提前融入,如服务大局、团队意识培养、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强化、个人责任意识明确、严谨细致科学精神养成。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十分注重将能力与素质培养贯穿始终,把课程思政与教育管理思维融入其中,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有机衔接、协同一体,不断改革创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和保障。

2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的创新方法与运行策略

2.1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树立团队合作教育样板

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是凸显课程思政的重要布局和顶层设计,一支坚强有力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能够科学把握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发展方向和未来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包含了多名教授、副教授为主力,少量讲师补足,老、中、青梯队培养的队伍建设,强有力支撑了化工学科和专业发展。在实践中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采取根据实验项目分组的方式,建立八个师生团队,从实验预约、预习,到上课过程分工指导,再到实验结束答疑辅导,分工明确,人数随任务有机配合,实现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相得益彰的团队指导优异功效。同时,通过指导教师组建团队教学,也让学生看到,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高质量融入给学生树立了样板和示范。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积极配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服务大局意识和团队价值观,毕业走向社会后,就会自觉站位社会主义国家大局需求和服务全局的献身精神。

2.2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安全教育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教学不是死的、僵化的内容,需要教学内容有机切入、无痕衔接和润物无声。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治需求巧妙融入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为国家民族富强而读书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如,在化工基础实验教学项目中有板框式机械压滤操作实验,针对部分实验设备需要用力压紧板框操作,经常会有同学不听老师课前指导与实验提醒,误将实验设备压滤机框架移动,出现压破脚的操作,取放安装板框时不小心掉落砸伤脚的操作,试验操作压力设计过大滤浆泄出污染环境及操作人员衣物,甚至损毁设备情况,还有丙酮吸收实验中带压操作与实验中丙酮溶液的吸收输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控操作,这时适时引入或提前介入社会主义国家公共安全教育,把遵守实验室安全、实验安全操作和集体场所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同学们,说明安全对于化工相关专业同学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安全操作,才有理想实现的可能;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规范操作,不仅无法学习知识、掌握本领,还可能破坏公共财物,甚至伤害自己、危及他人及公共安全。这样,学生面对危险结果,就会高度领会课程思政的安全教育要领与细节要求,学习掌握规范安全的实验操作,锤炼高素质实践能力,达到安全教育不是空口说教,而是润物无声,提高实验教育教学培养质量。

2.3创新小组化实验培养个人责任感,提高课程思政与主体教学内容有机衔接

小组化实验是目前化工基础实验教学的理想模式,组内同学具有不同分工和任务达成,协同配合开展实验。通过在小组化探索实验过程中不断创新,经历了小组人数6人组到4人组的三分之一核减提升、随机组合到男女生搭配优势互补协同改革、同班级实验小组到不同班级打乱建制自由组合、按照学号分组到学习成绩优劣生搭配的共进退团队组合模式等不同改革创新;在此不断教学改革过程中,及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也创新课程思政伴随模式,在讲授实验主体内容和指导操作过程时,传授同学们团队小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当有的小组成员不认真学习和协同操作实验,指导老师及时加以提升,融汇课程思政教育的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小集体与国家需求的辩证统一,强调民族大义和国家荣誉面前个人努力与个人牺牲的必要性、光荣性、正确性。例如“流体动力学综合实验项目”,根据实验项目特点要求操作过程团队4人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包括1人监测协调实验整个进程,1人观察仪表指示值变化,保证在稳定条件下进行操作,1人操作及1人记录数据。产生不合数据、规律、现象时应及时集体讨论分析其原因,控制进程,防止意外,故实验需要大家共同操作协调完成。所以每次课程最初时段,教育学生一人关乎实验成败,引导明确个人责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思想引领。这些课程思政教育有力促进了实验项目学习与实验技能教学内容领会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的感悟。

2.4对标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育国际化及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创新做细培养严谨科学精神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专业已经多次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化工基础实验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根据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要求,实验教学过程还在不断改革创新,以提升实践教育国际化及标准化,同时,根据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引入技术过硬、政治合格的国家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化工基础实验单元操作中“离心泵特性测定”实验,因为是带电和带压力操作,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针对性提出离心泵操作实验特殊注意事项,结合国际质量管理认证ISO14000仪器设备安全规范,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指导老师课前检查全覆盖)专业教材及化工专业认证相关部分具体国际标准要求。实验中要求严格遵守离心泵操作规程,经教师检查同意方可接通电路;操作过程中发生故障或意外问题必须按设备及仪表停车步骤停车,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在教师处理故障或意外问题时留意学习,观察分析问题并与老师探讨,以提高学习深度和防范今后意外。做完实验先将有关的水源、仪表、设备按顺序关闭,然后再切断电源,经教师检查水、电、气源确定关好方可离开实验室。细节教育决定了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质量,这里融入了规范严谨科学意识的思政教育,操作不细致不规范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也影响实验顺利开展,而大学生人才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若缺乏规范和严谨意识,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影响国家建设,因此将家国情怀融于知识技能学习,加深学习过程规范性和严谨意识非常必要。

3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制度和规范保障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为实现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国矿业大学针对化工基础实验课程工程化实践特点,除了常规实验室管理要求外,融入了很多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人文建设的课程思政建设思维[12-15],如实验安全准入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课程思政内容质量标准等。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严格主体责任,明确规范细节,强化爱自己、爱集体、爱国家的基本素养养成教育,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一体情怀,使大学生意识到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规范化管理,从而强化组织意识。实验课程规范建设至今,没有出过任何责任事故,有力保障了课程思政与实验教学技能培养双丰收的教学效果。构建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实验室文化与软环境建设。根据教育心理学及工程实践环节课程学习特点,具有人文氛围的软环境对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良好铺垫。我们把先期学生实验实践、创新发展的竞赛图片,展示在实验室玻璃幕墙及实验走廊显著位置,在实验教学的课程思政环节随时融入或展开示范。近五年来,基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而获省部级及国家级奖项获奖人数多达300余人,所得奖项级别高、影响大,对实验室文化氛围营造及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带来明显促进,在先进同学激励下,每年基于化工基础实验的化工大赛都有大量同学参赛并获奖,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提升了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4结束语

课程思政范文第3篇

上午好!我区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活动推动会和主题研讨会今日隆重举行。我提三点要求。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的有效切入点,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在座各位要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所有课堂均为主渠道的转变。”

二、创新工作,力求打造示范区“课程思政”特色

各学校要以此次“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活动为契机,创新工作,发挥本校优势,努力培养“课程思政”专业化教师队伍,创建“课程思政”示范学科、示范课程、示范课堂,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力求打造我区“课程思政”特色。

三、发挥合力,扎实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活动

课程思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42-02

一、概述

党的十以来,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教育组织和个人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事业。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培育的关键阵地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重要渠道,担负着将具有专业素养的大学生培育成为政治素质过硬、政治选择正确、政治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随着党和国家推进大学精英式教育逐渐过渡为大众式教育的方针政策,独立学院成为了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学现状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更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当代大学生主要为“90后”,他们充满活力,对于社会和事件有自身的看法,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在此背景下,认真研究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现状,得出系统、科学的结论,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法,提高独立学院的学生政治素养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政课的总体印象

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39份,回收率为96.86%;调查经过问卷设计、样本选取、问卷发放、组织回收、统计分析等阶段。问卷问题设计科学合理,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合理涉及各个年级和专业,调查结果经过专业软件进行系统分析,能够较真实反映大学生政治观。

(一)学生对思政课的愿望和想法。

调查过程中,89.37%的受访学生认为有必要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另有71.65%的同学表示对此课程充满兴趣。与传统印象中的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充满厌烦不同,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需求和兴趣。他们并不是一味地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希望能从课本上获取政治理论和概念外,他们更能清晰地认识到思政课对自身政治观和自身素养的提升,以及思政课对于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帮助。46.33%的受访学生希望能够通过该课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81.33%的被调查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对于其以后的个人发展有帮助。这些数据均直接反映了学生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愿望和想法,他们对于思政课程定位清晰,感受直接。广大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到这一点,主动对学生积极性进行持续的培养。

(二)学生对思政课堂的收获与感受

在已接受了思政课堂的学生群体中,调查发现,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总体印象是“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百分比分别为40.12%、33.83%、17.07%、6.29%和2.69%。其中11.32%的学生则表示思政课堂出现的逃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授课效果不够理想。这其中主要包括,一些教师存在教学理论欠缺,虽然掌握本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但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还有一些老师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10.11%的学生表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举止以及所透露出的个人修养也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政课堂的直接感受。大多数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感受还主要受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方式等因素所决定,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在对学生的课程反馈进行客观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措施,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改善课程效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过程中,33.50%的受访学生认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的时政热点、难点”。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课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显现出教学实践环节严重欠缺的现象。25.9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环节仍需加强。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19.61%的受访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开展参观考察,18.77%的学生则选择了社会调查。此外,还有38.37%和23.25%的学生分别认为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校外走访是思政课目教学实践的好的途径。而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由于独立学院大多是民办学院,资金、师资和设置均有限,导致很少有独立学院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教学实践工作。

三、高校思政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和实时性,更新速度较一般课程更快,一部分教师不能及时学习和消化文件精神,在教学环节存在信息滞后的问题。部分思政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能认识到理论更新的重要性。

2.思政课做为政治理论,存在简单的灌输式教学现象,一部分教师存在简单直接硬性灌输的现象,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处于被动位置,因此造成教学结果不理想,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吸收内化。

3.网络技术和自媒体(如:微信和微博)的发达,使得信息大爆炸。高校学生收获信息渠道的更多,因此,倘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果不能占领主要阵地,就不能获得想要的效果。

4.实践环节的缺乏。教学实践环节存在实践内容局限性和实践课时缺乏的现象,理论和实践不能相互转化。思政教学内容仍然只是学生脑海中背诵的内容,并不能真正通过行动内化于心。

四、独立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对现如今的高校思政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独特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特点,从推进教学研究团队建设、提高教师自我更新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和开展教学实践等方面入手,打破教学瓶颈,逐渐改变教学现状,从而将思政课打造成独立学院的精神文化培养的重要阵地。

(一)推进独立学院的教学团队建设

由于独立学院师资力量的特殊构成,思政课教师多由外聘的兼职教师和学院自身拥有的青年专职教师组成。在此情况下,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师比较分散,不能有效整合相关教学资源,造成独立学院科研合力小,教学和科研成果贫瘠的局面。因此,在独立学院形成专门的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组织系统的教学模式的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专门的思政课部,不仅能够提高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质量。针对思政课堂独有的特点,加强教学团队的构建工作,将外聘教师和专职教师组织起来,定期进行理论学习、教学总结交流会和其他形式的学习会。此外,还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程的系统性、联系性。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独立学院,将四门课程孤立教学,忽略了课程内在的联系性。

(二)提高思政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不断发展的,也是伴随着中国发展和中国国情与时俱进的。传统的啃透书本,进行教学传授知识的做法在如今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是已经行不通了。因此,广大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师必须紧随时代和理论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文件和指示精神。

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凝结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而接受教育的广大青年学生正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国梦”的造梦者。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准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注重对学生关于“中国梦”的信仰的培养,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入到教学的各个阶段中去。

(三)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独立学院学生基数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教学任务较重的现象。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一味的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局面,笔者认为教师应摒弃“灌输式”教学的传统观念,对原有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更新和提高,树立起互动式教学的理念。

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情景式”、“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模式。对此,可组织学生针对某一现象或事件进行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则应认真听取学生的见解,对于积极正确的言论加以鼓励,对于错误消极的言论则进行引导和更正。通过学生的反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以侧重。通过这种形式将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反馈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灵活、有趣的互动模式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

五、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是项根基性的工作,如果独立学院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思政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的损害将是致命的。独立学院由于特殊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条件,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甚明显。加强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长久的工程,需要学院、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

[2]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3]张明仓.“知行矛盾”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4]侯云霞,于金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

[5]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课程思政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预科;《C语言程序设计》

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概述及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C语言作为一门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可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对程序进行代码编写,不仅有利于程序的调试,而且依靠非常丰富的运算符和全面的数据类型,轻松搭建各种数据结构,通过指针类型更是可以对内存直接寻址以及对硬件直接进行操作。所以C语言既能够用于开发系统软件,也可用于开发应用软件[6]。C语言作为学习编写程序者的入门语言,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与计算思维能力,也为他们后续学习其他计算机语言,如我们熟悉的java语言、C++语言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培养编程者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鉴于C语言的上述优点,从2016年开始,学院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预科理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并对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义明确,旨在培养预科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与计算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进入本科阶段的持续学习及日常应用中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夯实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结构化方法。(2)能力目标:具有独立分析阅读程序功能的能力,独立编写一般程序的能力,独立在电脑上调试程序运行的能力,小组团队协作的能力,初步构建计算机思维能力。(3)素质目标:通过编写程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通过调试程序培养学生直面问题时沉着冷静、坚持不懈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统筹规划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与团队精神。《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预科学院受众面极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计算机课程的共性特点,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标学院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合的。

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第一章介绍程序设计语言概述时,无缝衔接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显著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祖国的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在第二章C语言概述介绍基础语法“标识符”命名规则的时候,顺势指引每位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都要遵纪守法,恪守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在第四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选取选择结构的实时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下社会,每个人面临的诱惑很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一定要有一个道德、责任的评判标准,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才是硬道理;同样的道理,遇到问题或面临多重抉择时,要分清主要、次要矛盾,量力而行,学会取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在第五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重复性工作的重要,如我们的环卫工人,每天清晨不辞辛劳地清扫我们生活的城市卫生,这就是一种重复工作,但也正是这种重复工作,给大家提供了清新、干净的居住环境。在第六章数组中,介绍数组定义———相同类型的数据的集合。数据的集合显然是超过一个以上的数,自然联想到集体的力量,在生活中学生们要学会团结合作,遇到复杂,难度大的问题,注重发挥团队中的个体优势,再加以规划、整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第七章指针中,指针是C语言的精华,也是C语言中的难点,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个时候,要多多鼓励,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找回自信,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在第八章函数中,讲解递归的思想例题的时候,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发扬模范带头作用。

3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

3.1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上,预科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先前的学习经历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编程语言,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编程而言可以说是零基础,但是处在“互联网+”时代的他们,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又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认真设计教学模式、悉心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认知层面上,这个时期的青春少年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容易沟通,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能否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这个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知识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品德修养加以正确引导。

3.2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不仅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移动式、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让学生卓有成效,又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以预科《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将课前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将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3.2.1课前教学环节课前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第一环节,课前教学环节设计的成功与否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意义重大。课前教师将《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任务按章节进行知识点的细化拆分重组,制作电子书、教学视频、在线习题、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料,将其上传到学习通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电子书完成相关预习任务,随后进行必要的线上小练习,检查线上学习成效。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惑,随时可以通过学习通互动平台在线反馈给授课教师。该学习平台还将检测学生课前的学习状态与进度,教师通过观察后台的学习记录数据,对学生的自学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学微视频制作,这是线上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关键环节,一般将视频时长控制在10min左右,主题突出,语言浅显易懂,画面设计要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一旦新内容的学习中涉及思政元素,要用30s左右的时间,点醒该视频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达到学习知识兼顾育人的目的,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在介绍C语言基础语法“标识符”命名规则的视频中,“规则”就是思政的切入点,可以加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凡事都要讲规矩”的语段。3.2.2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堂里,第一阶段小结课前学生在学习通平台的自学内容,反馈线上学生普遍提及的问题;接着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考,而后相互交流对问题的认知看法,教师旁敲恻隐锻炼学生多维度思考去剖析一个问题,做到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第二个阶段是因材施教,个体解惑答疑。《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上课地点在机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设计一道与视频内容紧密相关的程序编程题,让学生分组练习,由于个体的差异,每组学生在设计编写程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第三个阶段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通过线上测试,查漏补缺,使用思维导图加强对知识点的梳理,使知识脉络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题。第四个阶段提升素养阶段也就是升华到德育教育的高度,呼应视频中新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贯彻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以《if多分支选择结构》为例,设计到语法结构、执行过程及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的程序分析,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识的学习,还能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

3.3课后反思环节

课后反思环节是通过学生作业的查收情况,再测试情况来完成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学生首先需要按照课堂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阶段性编程练习。教师对编程作业进行批阅、评价。教师需要建立起目标、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鉴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考虑从计算思维角度层面出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程序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简单漠视或是否定,更不能不屑一顾、不作评价,面应当来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当需要鼓励、赞赏的时候,也要注意评价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问题呈现出的结果,并对自己的结果有新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再结合实体课堂的现实表现给出每一位学生的阶段成绩。在此过程中,学习通智能学习平台就是师生之间互通信息的媒介。最后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发给学生,并附带给每位学生一个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课程学期初、学期末,分别对四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满意度。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1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图1展示了经过一个满学期的教学实践,《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提升道德素养作用的调查数据。认为对自己的道德素养没有提升作用的学生人数从学期初的17名下降到学期末的0名,比例提升显著,将思政元素融入C语言专业课的学习中,确实对学生价值观塑造有积极作用。

4结语

课程思政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元化支撑,但同时也给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培养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兼具的新型人才,成为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政教育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以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型。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应用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指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1]。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课程思政的应用意义

在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艺术活动传承的意义,认识到声乐艺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同时,教育环境的变化也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构建和完善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深度挖掘声乐课程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此外,在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高校要更好地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依托文化艺术发展,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型的基本要求

声乐课程是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表演能力、创作能力的支撑性课程。传统的声乐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多是由教师在完成理论讲解和示范讲解后,学生进行自主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课堂结构产生明显的割裂,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类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并且艺术类人才培养还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声乐课程开展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路径,充分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同时,教师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思行合一的认知体系,将声乐表演与文化传承、艺术创新、思想引领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声乐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二、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不足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教育者所认可,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具体效果还无法体现出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比较侧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能够满足教学考核的要求,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愿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政教学,学生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能力有限,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不高。

(二)课程思政目标导向不明确

教师在将课程思政与声乐课程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过程中,要以明确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导向,将思政元素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在当前的声乐课程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能够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体系中,但是思政教学目标相对比较模糊,没有设定具体的要求,对学生思想层面产生的影响不够深远。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无法以这些目标为指引,更无法将教学目标落实在日常学习中,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体系不完善

在声乐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以相应的教学方法为支撑。声乐教学以理论结合训练的方式为主,而思政教育活动更多是纯理论性的教学,将二者相互结合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多数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已经开始实施教学改革,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选用的教学方法不当,片面地将声乐教学与思政教学割裂开来[2]。同时,很多教师无法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存在不足

声乐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部分教师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很少会涉及思政教学内容。因此,在改革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时,教师多是以自身对思政教学内容的认识为出发点,围绕教学内容简单地组织思政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采取的方式比较牵强,使得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政教育。同时,部分教师在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时,认为思政教学会影响到声乐教学环节的转换和学生的技能学习,因此不愿意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还有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思政元素导入与专业技能教学之间缺乏衔接,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偏差,无法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学生的演唱表演为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活动的开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学生在学习完一学期的内容后,教师给予学生整体性的评价。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不足,无法科学地组织课程思政内容,导致课程思政实效性不强。

三、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型的路径

(一)认识到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且还要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肩负着艺术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因此对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和教师必须站在时展和历史传承的角度,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起到的支撑作用,认识到新时代学生成长所面临的复杂环境,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切实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环节,达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的。以钢琴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在完成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同时,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当前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在选择钢琴教学曲目时,要更加侧重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与民族自信心,不断促进学生思政素质的养成和发展。此外,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坚持言传身教,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合理界定课程思政导向目标

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导向目标,实现思政引导与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的有机统一,是确保充分体现声乐课程思政效能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时,应结合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将德育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并将合适的德育内容纳入教学目标体系。在确定好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要求。以民族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系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坚持力、意志力培养要求;在情感目标体系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行为目标体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体美与行为美之间的关系,在追求形体美的同时,还要将舞蹈学习与乐观、坚毅的性格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要确保将课程思政教学的效用真正体现出来,确保思政教育内容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革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比如在进行歌曲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找与歌曲相关的背景材料,深入分析歌词所蕴含的意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翻译,从而使学生更富有感情地将歌曲演唱出来[3]。此外,教师可以依托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较为广泛的特征,设计专门的歌曲学习模块,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舞台实践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观念培养和自由创作等形式,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多元化的空间支撑,进而达到声乐专业技能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以红色文化歌曲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提前查找与歌曲相关的资料,或者邀请思政教师为学生讲解曲目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红色文化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曲目中蕴含的情感。在部分曲目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组织研讨活动或艺术实践活动,并结合不同曲目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图书馆等渠道查找相关的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做好总结,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中思政元素的认知,并结合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导向与自身的日常行为相融合。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要在声乐类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教师就需要从自身层面出发,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学校应组织统一的培训,以国家相关政策、精神为基本引领,引导教师更加深入地把握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脉搏,从而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4]。其次,教师应强化互动沟通,专业课教师积极向思政课教师学习,加强交流,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提升教育效果[5]。再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为教学策略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正确引导,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创新型艺术类人才。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从过程性考核和考评形式多元化两个方面着手:过程性考核是指在学生日常训练考核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方面的考核,分析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6];考评形式多元化是指考核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月考和期末考试,而是要将考核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覆盖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在全面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综上所述,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教学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和配合。因此,声乐教师应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改进、思政内容组织、评价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培养出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声乐人才,不断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彤彤.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2021(7):76-77.

[2]邓江,张晋伟.大学艺术教育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实践探究:以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声乐教学为例[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1(2):133-136.

[3]邓永红.课程思政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策略[J].艺海,2021(4):86-87.

[4]胡剑.探析课程思政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21(21):171-172.

[5]甄小溪,朱琳.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研究[J].当代音乐,2020(12):42-44.

课程思政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改革

一、引言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人才培养育才与育德是统一的整体,“德”之重要就在于它支配“才”的应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有益之人,这就要求高校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灵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1]。思政课程肩负着育德的重要使命,与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精神信仰,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级的建造标准展现了土木人的“才”和“德”。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当今及未来土木类人才的核心专业,兼具传递土木人担当能力、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职业素养的重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BIM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主要研究如何组织现场合理施工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是其他核心课程的前续课程,是重要的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担当能力和工程意识。因此,BIM施工组织设计的课程思政教育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索实现其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提升课程的育人能力势在必行。

二、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育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德育元素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

从“课程思政”向“思政课程”转变,从以往单纯的思政教育转变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所有课程模块都体现出德育元素和立德树人的功能,首先就是要仔细梳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列入重要条目,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目前仍偏重专业知识教学,已凝练的“思政元素”尚浅,需要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寻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环境的思想政治时事和热点。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尚待提高

专业教师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承载着传播专业知识和传播德育思想的双重任务,需要德才兼备。从目前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情况来看,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对于思政入课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2]。专业课程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前提是专业教师对于思政入课本身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认同,现阶段的教师团队中,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重要性,懂得思政教育不仅是育才功能,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理工科类课程的课堂学习增加乐趣,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转化率。部分教师仍旧认为思政教学乃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对课程思政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无论是“思政元素”的挖掘或是课堂中“思政元素”的渗透,都需要专业教师具有完备的教学能力作为支撑。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德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是生搬硬套,需要寻找知识触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

(三)师生协同机制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和学习是师生互相引导和共同进步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协作。教师端进行引导和传播,学生端给予一定的反馈,形成师生协同机制,将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近阶段,经过在学生群体中调研发现,教师在“BIM施工组织设计”教学中所融入的“思政元素”真正为学生形成深刻记忆的部分、学生在课余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接触德育教育并在课堂中与教师形成互动的部分有待提高。

三、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现路径

(一)进一步挖掘和凝练“思政元素”,创建思政案例库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和凝练“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3],搜集相关的案例形成思政案例库,为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做最基本的理论储备。表1为“思政元素”结合内容。

(二)创新教学设计,填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控,课前明确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并列入教学设计中,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以“施工方案”章节的部分内容为例,填写教学设计表[4],如表2所示。

(三)研发微信小程序,形成“师生互联”思政专题平台

利用“互联网”+手段研发微信小程序,建立师生互联平台,形成师生协同机制,深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首先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教师随记”、“学生随感”两大专题板块,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将课堂上讲授的思政案例以及教学举措和方法、感悟、心得上传至“教学随记”板块,为学生课后温故提供平台;学生则根据课堂中教师讲授内容选取对其影响至深的一个案例、一句哲理、一段感悟或一个道理上传至“学生随记”板块,师生在小程序内形成互动,互相引导和激励。其次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专门的思政专题网站,定期推送思政相关案例,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并可以在网站内回帖抒发阅读感受以及心得。这样的做法不仅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更体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完善考评方法,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考评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全面落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考评方法需要从单一的分数考核方法转变为综合考评[5]。考评方法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以及对于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对考核指标赋予一定的分数权重,综合打分,形成长效的考评机制。

(五)优化教师团队,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化、文明的传播者,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在时代背景下理应具备的特质。针对目前教师团队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团队的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责任意识。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充分利用学校各类活动对教师进行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化、持续化、动态化,有效推动新文科建设项目培育。

五、结语

课程思政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学

在新商科的大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懂专业、懂社会的高素质新时代商科人才,将会成为未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之一。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要求。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新文科的概念框架下,经济管理教育界专家针对商科教育提出了“新商科”的概念,试图在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促进商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2]。在“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求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也是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之一。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湛江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充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专业课程的教师,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认为只需要把实践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意识,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关于实践课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只是流于形式,缺少具体的实际育人内容。所以,导致相对较新的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的教学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都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同时,在实践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的投入以及相互交流还不够充分,实践思想政治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跟上在新商科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没有深挖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实践课程的不同主题,结合专业学生所在的年级的培养的目标及要求,设计相关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普通存在偏重视呈现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内容,缺少以专业实践知识技能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和运用。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不够全面丰富,没有很好地把爱国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及职业素养等工商管理实践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在实践教学中展现出来,缺乏地引导学生从实践课程中关注国家战略、法律法规、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去思考未来个人职业发展应该具备及需要锻炼的能力跟素质。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在新商科大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下,设计出具有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结合专业课程要求及学生培养的目标,挖掘能够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元素,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三)教学方式偏传统,缺少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的内容设计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能否善于利用具有吸引力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上,部分教学方式偏向传统。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缺少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育人的元素,导致思想政治育人效果不佳,缺少根据课程的性质,设计出能够检验课程育人的成效,缺乏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思政教育相对于普通的课程教育,其中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如何能够通过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从课程中主动地接受相关信息,从而能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地认可相关观点和理念,从而要求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的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教师对于课程教学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文化修养对于学生来说起着示范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价值取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带出来的[3]。所以,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加强思想素质修养,不断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构建中,由有实践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等组成教师团队。专业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企业导师精通实操技能,熟悉行业发展相关信息,给实践教学提供支持与帮助;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培训,加强教师对思想政治育人教育意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加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找准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契合点,进而保证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此外,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方面,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学习与交流,加强教师个人思想政治修养,提高实践课程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二)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具有实践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到企业开展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相互交流合作,挖掘适合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与优秀企业共建实践课程,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新时代商科人才培养要着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情绪管理能力[4]。专任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教学计划,企业导师结合企业文化、人才需求、项目运作管理等方面具有与实际结合度高,并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符合的知识点,例如:哲学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设计理念;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与青年责任担当的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素质;优秀人才在工作中发挥的“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竞争中不断探索创新等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育人元素。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真实的企业运作情景的同时,通过传递职业道德规范、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设计相关的任务,从而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三)以赛促教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吴岩司长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强调知行合一、会创等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结合比赛的形式,通过创新创业比赛和创新策划比赛,结合“新商科”大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发展和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需求,帮助学生把专业知识融入实践活动,形成较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也是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能否具备知行合一,发挥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创新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的同时,也能从比赛中,展示思想政治育人的成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