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设计

安全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安全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全设计范文第1篇

操作系统的内核是设备驱动程序或动态链接库,在现有的安全设备背景下,从SD中读取DMK。设备认证服务器通过和DSS合作,通过登记终端客户设备或者注册设备敏感的应用程序。设备认证服务器可以置于独立的服务器,主要放在企业内部或外部安全中心,通过设置设备认证服务器可以当出现DSS被攻击的情况后,依然能够通过DAS设备的认证,同时可以防止任何用户私自修改DAS数据,实现授权管理的统一性。设备安全服务器主要运行于企业内部,针对企业客户提供安全服务。

DSF的运作

DSF架构的运行需要几个组件相互配合,实现如下功能:一是设备的登记,包括了客户端机器和DAS的登记。主要通过在客户端和DAS之间传送密钥,并且加密保存在两边;二是要实现DSS登记,包括了DSS和DAS,企业要正常使用DSS,需要通过获得DAS许可才能进行等级,DAS向DSS发送签名文件,该签名文件中包含了DSS的使用许可和许可期限;三是实现客户端向DSS注册应用程序;四是DSS想DAS注册应用程序。

DSF在设备端网络安全中应用

DSF是一个网络安全的结构框架,在应用上,笔者在此主要介绍其在网络安全维护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上的应用。基于DSF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主要是应用于基于B/S结构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平台。具体操作方式是利用DSF的硬件信息作为数字认证身份。关于身份认证的主要流程包括了如下几步:首先以用户名和密码组合的方式向系统提出申请,管理员接到来自用户的申请后进行审批,判断用户是否能够通过审核,使用该系统,其次审批通过后由系统向用户许可证,许可证由20位的密码文件组成,用户再次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下载许可证,提交设备登记,登记时由管理员验证客户端的许可证,最后进行设备应用程序的注册,注册成功后,用户为系统的授权用户,从而能够登录系统,在设备上正常使用应用程序。访问控制主要是对应用系统的内部资源进行后台控制,访问控制是对用户使用应用程序的内部资源范围的控制和合理协调。在本设计中对访问的控制,主要是针对系统内部各个功能模块而言,按照用户的身份进行控制,其实现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JSP+JAVABEAN,应用的数据库系统是ORCLE8I。

基于客户端的用户管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用户权限管理、用户角色管理、权限组管理以及部门管理。用户管理主要是指用户申请用户名和密码,后台能够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对用户进行删除、修改和用户维护的工作;用户组管理则主要是将分散的用户归于一个用户组,将用户分成不同的组,将用户分类、分等级,不同的用户等级组享有不同的权限,系统后台能够对用户组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后台维护工作。权限组管理则主要是指将用户的权限模块分配给每一个用户组,一个用户组只能使用相关的权限组内的功能模块,系统主要对这些用户组权限模块进行调整、修改和添加删除等操作。用户权限管理是针对客户端用户进行权限管理,是对组内权限的细化和分化,是对用户组内权限功能以外的权限的设置;部门管理则是对部门进行分类添加和修改,部门是用户和用户组的归属,系统通过统一维护和合理分配,能够实现权限的最优管理。

上述应用实例主要是针对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通过DSF框架系统能够提高对用户认证和权限的优化管理,通过提高设备端的用户认证安全性,调整和维护用户端的权限,从而保护设备端应用程序不受攻击,提高设备端应用程序的安全性。DSF应用最适合的领域是针对电子出版物、流媒体以及应用程序的版权维护,通过DSF能够对购买电子出版物、流媒体、应用程序的使用权限进行保护,购买者购买使用权,从而将版权和购买用户的额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绑定,实现此类应用程序的排他性。

安全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机械产品安全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product safety, describes the security content of mechanical product design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bas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fety of their products. by analyzing the underlying factors that affect product safety, establish the basic security design ideas, basic program and basic methods.

【key words】 mechanicaldesign product safety

1 引言

安全性是产品的一种共有的固有属性。它指产品所具有的不导致人员伤亡、系统毁坏、重大财产损失或不危及人员健康和环境的能力。这里,这种能力是由设计所决定的,它与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等密切相关,是各种产品必须满足的首要设计要求,是通过设计所赋予的固有属性,产品一旦被设计制造出来,其安全性也随之固定。安全性所具有的品质是产品设计所赋予的。面向安全性的产品设计强调的是从物(产品)的因素考虑,用设计手段改善和完善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避免发生事故的能力。

因此,产品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产品安全性的形成过程,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的全过程,甚至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经济地取得满意的产品安全涉及到产品的整个生命环的所有阶段。只有了解了产品安全形成的过程,才能寻找相应的技术和手段来控制和提高产品安全性。产品的安全性是设计和制造进去的,并非检验出来的,因此,产品设计是决定产品最终安全性和成本的关键。

2 机械产品安全设计的内容

2.1 安全设计的基本要求

产品设计应满足其安全要求,包括在生产、安装、使用以及维护过程中,在预计的条件下使用不会对人员以及财产带来风险。目的是消除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内(包括安装和拆卸)的任何事故风险,及时这些风险时由于可预见的非正常情况产生的。产品设计必须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与程序,如设计要求、计算方法等等的规定,同时应满足各类部件以及材料性能的约束。按照实现产品具备本质安全特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利用产品自身所具备的安全特性防止危险的产生,尽可能消除或减少风险。

2.2 危险识别

危险识别在机械安全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目的是描述危险的性质和识别它们各自危险所产生的后果。在对机械进行安全设计、制定有关安全标准和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必须要对机器可能产生的危险进行识别。它是安全评价和安全设计的主要依据,危险识别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安全性能的好坏[1]。机器可能产生的危险主要分为2大类:

(1)机械危险;主要包括挤压危险、剪切危险、切割危险、缠绕危险、吸人或卷入危险、冲击或碰撞危险、刺伤或扎伤危险、摩擦和磨损危险、高压流体喷射危险等。(2)非机械危险;主要包括电气危险、热危险、噪声危险、振动危险、辐射危险、材料或物质产生的危险、未遵循人类工效学原则而产生的危险及综合性危险等。

2.3 安全评价

风险评价是在危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工艺水平对机器在每种危险状态下可能产生伤害的概率和严重度进行全面评估和判定。安全评价的目的是帮助设计者根据现有技术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约束确定最优的安全措施,使机器达到最高安全水平。风险评价通常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要素[2]:

(1)评估可能伤害的严重度。可通过伤害的范围、伤害的限度、伤害的严重度等因素进行评估。(2)人们暴露于危险区的频率。通过对进入危险区的性质、频次、持续时间和人数等因素来进行评估。(3)预测危险出现的概率。主要对以下因素进行预测:机器及其它元器件的可靠性及有关统计数据,类似机器事故历史资料。

3 机械产品安全设计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安全设计,在选择安全设计的最优方法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3.1 结构安全设计

机械安全设计的第一步是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结构安全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1)使机器外观达到本质安全的结构设计;(2)使机器有关运动参数达到安

的设计;(3)合理规定和计算零部件的强度和应力;(4)合理选用材料;(5)选用本质安全技术和动力源;(6)应用强制机械作用原则;(7)应用人机工程原则;(8)应用人类工效学原则;(9)提高机器及零件的可靠性;(10)使机器的调整、维修点位于危险区之外。

3.2 安全防护措施的选用与设计

对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仍不能避免或充分减小的危险或风险,应合理选用和设计安全装置和(或)防护装置进行防护。

3.3 提供充分的安全使用信息

对通过合理结构设计和采用安全防护措施都无法消除或充分减小的那些遗留风险,应通过提供安全使用信息的方式通知和警告用户和使用者,使他们在使用机器时采取相应的补救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安全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交通设施上坡路视距

中图分类号: C91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交通设施安全设计

现阶段各种道路交通标志设计不当,甚至很多危险路段无标志。如道路两侧缺少护栏或护栏不全、无限速标志等能够明显的观察出来的显性缺陷。驾驶员无法事先预测路况,出现险情措施不及而发生.特别是外地驾驶或夜问行车,对路面情况不熟悉,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标志版面设计以司机在120km/h速度下行驶,能及时辨认标志内容为基本原则。根据GB5768-1999及JTG/T D81-2006,主线标志汉字高度为60~70cm,高宽比为1:1,字间距不小于6cm。行距不小于20cm,汉字笔划粗为6cm。对主线以外标志,字符高度按照相关道路设计标准确定。字体为国家标准矢量汉字标黑简体,英文高度为汉字高度的1/2,版面内容中的颜色、汉字间距、笔划粗度、最小行距、边距均以GB5768—1999为依据。版面反光材料的选择同样也是版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确保版面中的交通信息在夜间有着良好的视认效果[1]。设计标志中的内容(包括汉字、英文字母、箭头和数字等)宜采用高强级反光膜,而底色则采用工程级反光膜,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清标志版面中的主次关系,满足夜间行车的视认要求。

道路是否安全和道路设计的标准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设计标准能够降低和防止驾驶员出错时所造成的车祸伤亡。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确定道路设计的合理标准,并采取相应的交通安全技术对策以解决道路设计中的交通安全问题。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思想是21世纪设计的主题,所有设计其实都是以人为本,它强调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

二、公路长上坡安全性设计

山区的地形、水文、地质较为复杂,为了适应地形变化、减少对环境及景观的破坏、避免大填大挖、降低工程造价等,山区公路路线势必采用长大纵坡。但对上坡而言,由于受到通行能力的限制,不同车型的速度差别过大,引起汽车频繁变道超车,同样也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上坡尤其是特长上坡的安全性问题是山区公路设计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上坡段坡度较大且坡长较长时,单位功率/重量较小的大型车辆,其行驶速度降低较决,将对交通流造成如下不良影响:①与小汽车类的车速相差很大,超车的频率增加,不安全因素增加;②小汽车类车辆的行驶自由度下降,公路的通行能力下降。为消除这些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在路线选定阶段进行充分调研,采用较低的坡长坡度值。但山区的选线通常受地理条件的影响,采用较高的标准将增加很大的工程费用,所以爬坡车道的设置可以在不增加很多工程费用的同时将大型车从主线交通流中分离出去,以提高小汽车的行驶自由度,并且增加了该区段的通行能力。

爬坡车道设置的区间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①运行速度下降到某一固定值;②通行能力达不到要求。只要两个条件满足其一,就必须在道路的右侧设置爬坡车道。

假设汽车在上坡时以最大的动力性能爬坡,在相邻档位加速度相同时刻换档,下坡时在未达到设计速度前以最大的动力性能下坡,达到后采取制动措施,以设计速度匀速下坡。高速公路路段的通行能力与各车型所占总交通量的比重、大中型车辆的折算系数、车道的宽度、道路的坡度、内外侧路缘带的宽度、设计行车速度等诸多因素有关[2]。

爬坡车道起点和终点段都应设置三角形的过渡段。因车辆进入爬坡车道的车速较慢,经爬坡车道爬上坡后进入行车道的速度比较快,故考虑在爬坡车道的起点和终点端设置不同长度的过渡段。将车辆进入爬坡车道和驶出爬坡车道的速度分别对应各等级公路的设计速度,根据对应等级公路的平曲线一般半径大小来确定过渡段长度。

通过预测汽车运行速度对山区高速公路长上坡路段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这种基于汽车动力性建立的速度预测模型和爬坡车道的设置方法,有较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视距安全设计

视距是道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众所周知,道路视觉条件是决定车辆实际行驶车速的重要因素,视距则是评价道路视觉条件优劣的主要量化指标。

过去乃至现在,我国在道路几何设计中研究和采用的视距都限制在以汽车制动性能为依据而提出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的范围内,这对于中、低速行车的道路来说是行之有效且较合理,然而把他们直接用于高等级道路几何设计这就不太合适。因为它忽略了高等级道路上高速行车这一特性,尤其是高速行车给驾驶员带来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其动态视野与行车速度密切相关,车速增大时,注意力集中点前移,视野范围逐渐变小在车速逐渐增高的情况下,驾驶员为扩大视野而转动头部的可能性会逐渐缩小,注意力则被逐渐吸引到车道上,视野范围缩小的同时,注意力相对集中点也渐渐固定下来。

在高等级道路设计中仅满足停车视距,势必与驾驶员的心理要求相违,且车速越高,这种心理不平衡感就越明显,德国关于“停车视距对畅通高速行驶的车流并不能说是充分安全的”认识是有道理的。法国采用“平均最小视力视距”作为高速公路视距标准应该是合理的,至于表4的数值与其它表值相比偏大,这当属测试方法及评价标准的问题[3]。综上所述,高等级道路视距取值应当考虑高速行车的特点,应以驾驶员为满足其心理需要而作出的生理反应视距为依据。对于山区路段和市区路段由于工程经济的原因则可适当降低要求。

道路设计首先要从安全性出发,而道路安全性设计不单单是某一项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各项技术指标,把线形的组合,纵、横断面及视距等的各项技术指标相结合来进行道路设计。道路安全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要同时与道路的景观相协调,真正地在安全的条件下融入自然。做到以人为本,和谐自然。

参考文献:

[1]公路设计安全性思考 黄志峰2012.03

安全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功能;安全锤;开发设计

中图分类号:U46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安全锤主要用于封闭舱室里的辅助逃生工具。目前国内市场上有很多安全锤商品,有专用的公共汽车安全锤,带有螺丝刀功能的工具型安全锤等等,品种丰富、样式新颖。但是,就其功能来说,大多安全锤产品适合于男士,需具有一定的臂力,才能将汽车玻璃敲开。现代独自开车的女性非常多,开发设计一款更适合于女性使用方便、有效的自救性逃生工具――安全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设计思想

汽车出行中遇到紧急突况,需要安全锤。小型汽车内部空间小,前后空间有限,左右空间略大,安全锤设计成锤头与锤柄一体,不增加力臂。按照交通出行要求,车上主副驾驶坐上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紧急情况下可能发生安全带带扣打不开现象,需要小刀割除安全带进行逃生。增加小刀的其他功能,在侧刃上设计成起盖器开口形状,可以开启汽水瓶、啤酒瓶或罐头瓶等盖压式瓶盖。考虑到夜晚出行时,需要照明,增加了可充电式强光手电筒;在紧急情况、突况可使用爆闪灯功能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女性外出的防身功能,将外形设计成防身型狼牙棒。小型汽车内部空间小,前后空间有限,左右空间略大,不安装与安全锤垂直的锤柄,安全锤设计成锤头与锤柄同轴。考虑到对于女性臂力小这一问题,在不增加力臂的前题下,安全锤锤头设计成球头形状,在敲击时锤头与玻璃是点接触,其接触面积最小,使应力集中,应力增大。为方便日常携带和使用,紧急情况下具有较好的硬度,选择材料为合金铝,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总体实现了六合一多功能安全锤。可用于汽车出行、野外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既方便又实用,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2.结构设计

汽车多功能安全锤有旋转体形的棒身,棒身从后往前依次相连的有安全锤及刀仓、多用小刀、电池仓及手电筒组成,相邻之间采用多头螺纹连接连接处,考虑到情况紧急使用时,方便打开,拧转2~3圈即可打开。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方案提出的一种多功能安全锤的立体组装图。结构组成分别为件1安全锤及小刀刀仓;件2多功能小刀;件3小刀连接手柄;件4电池仓;件5手电筒灯罩;件6手电筒头部保护套;件7可充电电池;件8侧开开关;件9强光灯泡;件10玻璃片。多功能安全锤的棒身材料选择合金铝。合金铝导电、防腐能力强、散热性好、质量轻、硬度好、易加工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船舶及化学工业中已大量应用。

在整个设计中,安全锤的锤身直径需满足电池、开关、灯头、反光杯等直径的前提下,考虑到全身质量尽可能轻便。图2为手电筒灯罩的零件图,放置反光杯的位置的直径是整个安全锤中最大的,设计中内外均采用椭圆曲线过渡,壁厚一致并保证视觉上的优美曲线。

3.加工重点与难点

多功能安全锤都是旋转类零件,主要采用机械车加工。但手电筒灯罩部分设计成椭圆曲面,用普通车床加工,即使是高级技师也难以保证标准的曲面外形及光洁度,因此加工采用数控车床进行机械加工,其加工特点是精度高,表面粗糙度好,加工效率高,尤其在内孔的曲面加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椭圆曲线的加工方法有两种:

一是用A类宏程序编程。A类宏程序即是一种类似C语言的高级语言,用户宏指令可以实现变量赋值、算术运算、逻辑判断及条件转移,利于编制特殊零件的加工程序,减少了编程时烦琐的数值计算,精简了用户程序。加工椭圆时我们把椭圆公式编写在宏指令中,主要起到运算作用。A类宏运算命令和转移命令是以G65的格式输入的,即 G65 Hm P#i Q#j R#k。

二是采用算机辅助编程,使用“CAXA数控车”软件。首先绘制待加工表面的外形轮廓曲线――椭圆曲线,选择相应的加工类型,拾取待加工轮廓线,生成加工路径,可根据不同要求修改相关参数,最终得到理想的加工路线,将加工路线生成G代码,导入数控车床控制系统,此加工特点是编写程序准确,加工路线及程序修改方便。

4.使用方法

图3为安全锤的装配图,图4为多功能安全锤的机构组成图。其每一部分都具有功能性。具体功能如下:

安全锤用法,手持安全锤件棒身位置,安全锤尾座攻击头对准玻璃易破点敲击。

小刀的使用,旋转件1与件2的连接螺纹。手持件3,利用刀刃进行切削。盖式起盖器的使用,利用小刀的侧刃开口卡住(汽水瓶或啤酒瓶)的瓶盖,搬到件4手柄,将瓶盖开启,如图5所示。

手电功能,通过件8侧开关按压,有5个档位的光源选择,具有强光、弱光、爆闪等多种光源,适应不同情况的照明,紧急情况、特殊情况的警示作用。电池为可充电式的18650电池4200mAh,电量储存能力强,保证使用时间及长期使用。多功能安全锤全长235mm,可作为防身只用。

参考文献

安全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安全监控 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1-0188-02

1 引言

Web应用是指用户界面驻留在Web浏览器中的任何应用程序,它基于Web运行,是典型B/S架构的产物。在现有Web应用的运行过程中,大多都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许多用户往往仅观察到Web应用“形式上”的正常运行状态(比如页面已经被挂马,而用户未有察觉),而忽略了对Web应用的监控,无法及时对Web应用攻击行为进行及时响应,导致应用不稳定、性能急剧降低以及信息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会使得用户的业务系统受到严重影响,如敏感信息泄漏,商机丧失等。根据统计,在如今种类繁多的网络安全攻击方式中,有75%发生在Web应用层,而且这种攻击趋势正在快速增长,最致命的是这些攻击行为已经使得传统的基于底层协议的防火墙产品无能为力。用户迫切需要这样一种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它能够为Web应用提供良好的监控管理,能够对目前主流的Web应用攻击行为进行报警,并通知用户进行防范。

2 国内外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Web应用监控的研究,大致可分为标准制定及监控系统开发两个方面。主要标准包括:CMIP标准、SNMP标准、DMI标准、JMX)标准、以及WBEM标准。在监控系统的开发方面,业界比较成熟的产品有HP的OPen View、IBM的Tivoli、Intel的LANDesk Management Suite、Novell的ZENworks以及Microsoft的System Management Server等。国内的安全厂商也在不断的进行Web安全监控产品的摸索与尝试,如启明星辰、知道创宇、监控宝等,都在推出自己的安全监控产品。这些产品各有所长,或都专注于安全监控和防御的某些方面,并未形成行业统一的功能标准。

3 设计思想

Web应用安全监控平台采用分布式部署方式,集成云安全和云存储功能,主要对用户Web应用的可用性、页面挂马、页面篡改、安全漏洞、敏感词分析等关键内容进行监控。所有监控服务功能由云端控制提供,客户端仅需要少量的配置即可进行Web应用监控。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Web应用技术、多主体技术、页面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等进行设计开发。平台在设计思路上着重考虑系统的稳定性、统一性、可扩展性、规范性等方面。

4 平台架构

安全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字:车辆、监控、网络、云平台

Abstract: vehicle safet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cloud platform is to provide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for vehicles using the 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 the vehicle safet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security, cloud platform key point of operation, operation safety, equipment safety,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field management, is part of the safety risk management of vehicle depo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oper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vehicle safet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cloud platform to stations,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data information sharing, management personnel in a terminal can see different system data, including both resident and off-site workshop security video surveillance, production process key monitoring, job site safety monitoring, security monitoring equipment.Keywords: vehicle, monitoring, network, cloud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TU232 文献标识码:A

绪论

随着5T系统的大量投入使用,为了确保沿线5T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落实到位,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设备检修质量;二是维修员线路作业安全。但如果维修员简化作业,漏检漏修,设备检修质量便无法的到保证,若维修员上线作业思想麻痹,存在侥幸心理,人身安全又无法保证。在传统的管理中,只有加强维修员上线安全教育和车间管理人员上线现场盯控两种方式。安全教育是必要的,而管理人员现场盯控的方式操作起来困难较大,管理人员无法做到时刻跟班作业,无法对设备检修质量和作业人身安全进行有效的卡控,安全隐患较大。

在列车运行速度越来越高和铁道部对5T设备的稳定运行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如何保证设备检修质量和上线作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方便简易地对设备检修质量和上线作业安全进行有效的卡控。

一、系统组成

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利用云技术,整合现有监控系统,同时增加生产安全方面的监控,为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管理手段。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由前端采集设备,视频传输,视频信息存储,报警系统,设备综合管理五部分组成。

前端采集设备

前端视频采集设备包含一个本地化小型视频采集系统,由一台采集终端接入模拟相机,无线来车报警器,无线门磁报警器,双向语音模块,声光报警器,遥控布撤防,无线网络接入模块等组成,可实现前端探测设备多种网络接入模式,无线报警传感器布置简单,节省线缆敷设时间及费用,根据现场需要个性化定制功能,安装快速方便。

1.1.1无线来车报警器由轨边车轮传感器(磁钢)、无线发射装置、太阳能供电装置构成。预警设备安装在距作业点两公里左右,有列车经过时,车轮传感器产生过车信号,传递给无线发射装置,无线发射装置便立即将过车信息无线发送给作业过程信息采集处理主机。

1.1.2作业过程视频采集装置由摄像机、联动照明装置组成,实现作业过程视频的采集,并将视频信息传送给作业过程信息采集处理主机。联动照明装置是在维修员正常作业时提供照明功能,一旦信息采集处理主机接受到来车报警器发送来的来车信息,在延迟数秒后,即切断照明电源,“强迫”维修员下道避让列车。

1.1.3信息采集处理主机由视频标记模块、无线接收设备、报警设备和3G模块等构成。每个探测站安装一套,可对探测站轨边设备进行无间断监控录像。当信息采集处理主机接受到轨边预警设备的过车预警信息时,会发出声光报警,并在延迟数秒后切断轨边作业照明电源,提醒维修人员务必立即撤离轨道,以此达到预警的效果。同时视频标记系统对该段视频进行标记,记录为关键时段视频,为检修作业过程视频分析系统提供分析依据。

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中心服务器

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由云平台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及流媒体服务器组成,云平台服务器利用云技术将前端采集设备到云平台注册,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统一监控前端采集设备心跳,判断设备是否在线,接收采集设备上传报警信息,云平台统一转发到管理人员电脑及手机上。

流媒体服务器对前端采集设备的视频流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可对有线连接的前端采集设备视频资料统一保存管理,对实时视频的统一处理,满足多用户同时查看实时视频,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可以多用户同时访问同一前端探测设备,也可以同时访问多个前端探测设备。

管理服务器可以对分散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根据管理需要分发管理及查看权限,指定设备包机人等,前端采集设备发生报警时,及时通知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三种服务器可以利用三台物理服务器,也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中,通过双机热备+磁盘阵列柜的方式保障服务器的安全稳定运行。

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访问设计

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通过WEB方式访问,手机以客户端方式访问前端探测站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以进行单画面或多画面实时预览,支持单路及多路多种画面分割方式。支持预览抓图,即时回放,多画面同时回放,支持预览窗口中云台控制操作,支持动态调节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色调参数等。

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便携客户端及手机客户端对实时视频进行观看,系统通过3G网络,各级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监控任何探测站检修作业过程,管理人员在家里或者在出差坐车途中,通过移动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等,可随时随地观看任意探测站的作业过程,随时掌握全线设备检修质量、上线作业安全防护情况,把区间探测站的作业过程监控大大便捷化,为管理人员节省了大量时间。

安防监控系统整合与扩展

目前车辆段驻地及各运用车间,列检作业场,技术交接作业场等大部分已经布置安防监控,但是处于各自独立管理的阶段,无法做到车辆段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利用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可将目前安防监控进行整合,尽量利用老旧设备,避免二次敷设线缆,重复建设等问题。

安防监控已经建设完毕的场所,使用模拟相机的地方,只需在中心节点更换可注册到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的DVR即可,利用已经敷设好的同轴电缆,电源线路,网络线路等,无需二次敷设,节省时间及资金。使用网络相机的场所,需要网络相机提供商提供相机开发包,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可根据开发包进行定制,适应大部分网络相机注册到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中,如果网络相机供应商无法提供开发包,可借用已经敷设好的网络线路,更换可以接入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的网络相机即可。

车辆安全监控管理云平台可以运行在铁路办公网,互联网或者双重网络上,既可以实现监控终端无需变化,又可以将监控数据共享,通过管理人员分配相应权限进行查看,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准确了解现场情况,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利用便携终端或者手机终端收到短信、彩信报警,第一时间掌握安全情况。

安全设计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政府类网站,信息安全,信息公开

政务类网站是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凭借其自身特有的信息资源优势,通过网站的形式整合其所有资源,以用户为中心,服务为导向,并以信息公开为基础、在线办事和互动交流为主要业务特征,为民众提供及时、便捷、高效、易用的信息服务的平台。

当前,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信息安全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目前政府类网站可能所受到的攻击包括黑客入侵,内部信息泄漏,不良信息的进入内网等方式。因此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应一方面要保证政府业务与办公系统和网络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要保护运行在内部网上的敏感数据与信息的安全。信息安全的需求归结起来为以下几点:

1.信息的不被篡改:网站是信息的载体。政府类网站是展示政府部门形象,公布政府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资讯互通的平台。可靠的网络安全体系能保证网站的信息安全,防止其被非法篡改,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

2.业务系统的可用性:运行政府网站的各主机、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样十分关键,网络安全体系必须保证这些系统不会遭受来自网络的非法访问、恶意入侵和破坏;

3.数据机密性:对于政府内部网络,保密数据的泄密将直接带来政府机构以及国家利益的损失。网络安全系统应保证内网机密信息在存储与传输时的保密性。

4.访问的可控性:对关键网络、系统和数据的访问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这要求系统能够可靠确认访问者的身份,谨慎授权,并对任何访问进行跟踪记录。

5.网络操作的可管理性:对于网络安全系统应具备审记和日志功能,对相关重要操作提供可靠而方便的可管理和维护功能。

针对政务累网站的安全需求,我们设计了三个安全框架:

1、基本型安全框架

运维代价分析:基本型的安全框架减少了大量的设备投入,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人工成本。其安全防护能力只能满足基本需要。数据备份恢复只能采用了人工的方式,从而使得应急响应时间过长。整个体系的容灾能力较差。

基本型安全框架设计:具备了基本的安全防护体系,安全防护完全依赖部署在网络边界的防火墙,没有网络防御纵深,只能防御一般的攻击,缺乏全方位的防御手段,也没有部署远程备份系统,系统容灾能力很差。该框架设计较适合缺乏建设资金投入的小型网站。

2、完整型安全框架

运维代价分析:完整型的安全框架是一个趋于完善的安全体系,数据备份实现了自动化,减少了部分人工值守工作环节,具有较好的容灾能力。完整型的安全框架需要一定的前期资金及设备投入,增加了部分系统维护成本,能满足中型网站的安全需求

完整型安全框架设计:具备了较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防御攻击能力相比基本型增强了很多,部署了入侵预警、检测和防范系统,部署了全网的病毒防范、远程数据备份和网站防篡改系统,具备一定层次的网络防御纵深,部分服务器采用了冗余配置,具有较强的容灾能力。该框架设计较适合中型网站,从运维代价分析也是较合理的。

3、完善型安全框架

运维代价分析:完善型的安全框架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安全体系,数据备份实现了自动化,减少了大部分人工值守工作环节,具有完备的容灾能力。完善型的安全框架在系统建设前期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及设备,后期的系统维护也需要一定的维护成本投入,能满足大型网站的安全需求。

完善安全框架设计:具备了完整的安全防护功能的,能全方位、多层次的实现系统安全保障和完整的数据及设备容灾。该安全框架建立了全网络的入侵预警、检测和防范体系,建立了全方位病毒防范和网站防篡改体系,对重要应用系统的数据、关键的网络设备和网站系统的进行了冗余备份。完善型框架设计同框架设计比较,除了对核心网络设备进行冗余部署外,最大的区别是部署了异地容灾系统。

参考文献

安全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能服装;安全设计;设计模式;体验

中图分类号:TS935.1;J523.6 文献标志码:B

A Study on Designing Models of Smart Safety Clothing

Abstract: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smart clothing design and the incompetence of traditional clothing design theory in smart safety clothing design, the paper worked out a basic framework of smart and safety clothing design model from the inspiration of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It hol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complete designing system that integrates with user’s emotional experienc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and situation experience by taking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all key design points, including the positioning of the smart safety clothing, user’s experience on the clothing, design strategy, design mode, etc.

Key words: smart clothing; safety design; way of designing; experience

智能化安全服装是指模拟生命系统,以感知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变化,通过各元件机制的反馈,实时对各种变化做出反应,以此消除外界环境对人体产生安全威胁的服装。

1 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发展与市场现状

1.1 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发展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是近几年来可穿戴服装设计研究的重点,是“十三五”规划中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升级的重点突破口。自上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的智能可穿戴计算机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可穿戴技术及其与时尚的融合创新应用设计研究。同时,随着时尚文化产业的跨界发展,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在于追逐于艺术美感,更在于对通过以智能化手段来满足人体穿着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于是出现了以电子材料为元件、智能传感技术为手段、现代新型纺织材料为主体的现代新型服装设计。不同领域的技术融合为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提供了多科学理论技术支持与设计方法。

国外,J Rantane在设计雪地救援智能服装时,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安全隐患,并将电子元件隐性设计于服装内部结构中,从而达到保障人体在特殊环境下的活动安全。L Li等创造性地将电子智能材料与纺织材料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将针织技术应用在智能服装面料中,从而形成有特殊安全功能的服装,并从美学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面料与人体的的紧密结合度,既实现了服装的特殊安全功能性,又改善了服装的美学效果。在今后的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中,其设计领域不延伸拓宽,因此,一个生物医学领域的智能化安全服装项目VTAMN通过在服装面料上嵌入设计柔性电子线路,将服装结构中的传感元件、传输模块、接收模块相连,从而通过微型传感探头对人体的生理信息传输,实现实时监测人体基本生理指标。

国内,逐步开始对智能化安全进行系统开发研究,主要在航空航天、军事军工等方面将电子元件技术植入服装中。随后,根据热湿传递原理、智能传感原理等,设计出符合人体舒适的智能化安全服装。例如,以智能传感器为安全因子的尿湿感应短裤设计,将微型湿度传感器融合设计在服装内部结构中,并结合人体活动需求,及时将婴儿尿湿信号反馈于家长,从而起到及时护理的作用。以iBeacon为定位元件的智能化安全童装设计,将热敏感材料与电子元件组合设计而成的荧光反光校服。

1.2 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市场现状

智能化安全服装市场消费多样,无论是对消费者的个体差异,还是商家与企业对市场的把控与分析,都出现不同的层次化。这是由于智能化安全服装面对穿着者所具有的特殊性,服装所穿着的环境具有针对性,因此,整个市场应用中应充分考虑以上两点要求。由此,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安全服装市场的业务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种:(1)国内运动(针织)品牌为主的高端智能化安全服饰设计,如李宁与QQ物联联合设计的儿童智能定位安全鞋、智游人律动智能内衣等;(2)个体定制设计的智能化理疗功能为主的安全服装设计,如无锡华晨之光设计有限公司独立设计的智能理疗安全短裤、理疗保健腰带等。

在目前的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领域中,品牌服饰逐渐将智能化时尚设计作为企业与公司转型升级的又一条出路,而这无不反映着中国服装制造逐步走向“智”造,因此不断出现了一批智能化服装产品。而作为特殊而又实用的安全功能性服装产品,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服装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其主要市场应用领域为运动休闲、生理监测与健康护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针织运动休闲服装品牌纷纷将设计转向智能化,转变其传统的设计理念,以通过智能化优势代替成本优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在未来服装市场中将占据较大的份额。

2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理论

2.1 基础理论

智能化服装设计是关于服装的计划和科技文化的规划,它以外部轮廓造型为基础、内部结构为核心、智能科技材料(元件)为关键的整体性融合设计。因此,其不仅是对服装材料、色彩、工艺的设计,更是对科学技术与服装内在局部细节的完整性设计,从而实现穿着者着装状态和方式的改变。

2.2 相关设计思考

2.2.1 融合性设计

对于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其智能设计要求相对较高。调查表明,在借鉴功能性服装设计模式与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其过程相对于常规服装设计周期长、过程复杂,尤其在考虑与人体融合的设计时,是体现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展现。

为了使所设计的服装产品能更好地适应人体的穿着,在进行智能化元素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其物理性能与人体表面接触的障碍,并将其与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能充分比对整合应用。与此同时,应思考智能化元件与服装工艺、结构与色彩的融合,使其既能实现产品实用价值,又能展现其艺术美感,真正实现服装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2.2.2 系统化设计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本质要求是智能化的元件优化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间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使其智能化元件模块与服装基础工艺形成良性的无缝对接。同时,使产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与安全设计目的呼应,从而实现新型服装在元件模块组合选用、结构工艺、面料色彩上的系统完整性。

2.2.3 评价体系设计

在进行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时,以服装美观性、经济性、舒适性、时尚型、安全性和智能化等作为其系统评价指标。在智能化安全服装产品设计中,其评价指标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使用-保养的体系,逐渐将智能化安全服装引入市场,最终实现其产业化应用,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关注度和品牌核心竞争力。

2.3 设计理念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完成,一方面基于服装工艺设计、款式设计、色彩设计、结构设计等基础设计内容的完善,另一方面强调设计过程中消费者的体验、科技与服装结构融合的手段,还依赖于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用户需求体系。其特点是:基于用户面对外界环境产生的安全隐患,以通过智能化手段在服装中的设计得以消除为目的的设计;基于纺织材料的可纺性与智能材料融合的改性设计;基于完整新型服装的结构化设计。因而智能化服装设计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款式、色彩、面料的设计,而是科学技术与服装工艺的结合应用,从科技的手段出发,结合传统服装设计理念,将现代服装设计赋予智能化功能,以此进一步完善现代服装设计的智能化应用。

3 智能化服装设计模式

3.1 用户体验

就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而言,用户的价值体验是围绕其需求与服务同时进行的。因此,应分析消费者在不同环境的需求诉求点,例如根据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活动与作业,确定其活动与作业的规律,从而确定服装的穿着场合,进而将服装各部位结构设计具有特殊安全功能。服装款式、色彩、面料与工艺引领的时尚潮流也是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标准,但这并不是最高标准。只有将科技与服装融合才是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最高美学标准,才能最终得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体验。

3.2 评价策略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核心策略建立在产品评价效果之上。与传统服装区别,在智能化安全服装效果评价时,策略的重点是基础物理性能分析、电子元件性能测试、服装系统功能测试的组合。

3.3 设计模式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模式如图1 所示。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模式包括需求部分、战术部分和评价部分:(1)需求部分完成从用户群区隔到用户特定生活模式的设计定位,主要包括智能化安全服装消费群定位;(2)战术部分是基于设计定位的服装设计方法研究,包括设计的技术应用、材料应用、融合应用和服务设计以及科技与服装结构工艺的融合设计研究;(3)评价部分是智能化安全服装产品在应用中的检验,通过在各设计环节中的精细化设计与效果评价,实现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体系化。

4 结语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区别于传统服装的设计方法与流程,其主要差异为:(1)重视设计动机,将用户需求作为重要设计定位依据。作为特殊服装的艺术形式,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安全威胁成为整体设计关键要素;(2)基于设计个性化需要,将用户的智能交互体验融入到设计细节中;(3)强调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复合型需求,为设计提供一个包括交互性、系统化、精细化,智能化等多个环节在内的“体系化产品”。

参考文献

[1] KIEKENS P,LANGENHOVE L V,HERTLEER C. Smart clothing:a new life [J]. Internation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16(112):63-72.

[2] 沈雷,洪文进,唐颖. 基于绿色时代下的新型安全性服装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13, 41(6):48-50.

[3] COATES J F. From my perspective the future of clothing[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5,72(2):101-110.

[4] TENG X F, ZHANG Y T, POON C C Y,et al. Wearable medical systems for P-health[J].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8(1):62-74.

[5] DELKUMBUREWATTE G B, DIAST. Wearable cooling system to manage heat in protective clothing[J]. The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2012(5):483-489.

[6] FINLAY D D,NUGENT C D,DONNELLY M P,et al. Optimal electrocardiographic lead systems:Practical scenarios in smart clothing and wearable health system[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2008,12(4):433-441.

[7] BONATO P. Wearable sensors and systems[J].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2010,29(3):25-36.

[8] Pantelopoulos A,Bourbakis N G. A survey on wearable sensorbased systems for health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 Cybernetics Part C Applications & Reviews, 2010,40(1):1-12.

[9] Bahadir S K,Koncar V,Kalaoglu F. Wearable Obstacle Detection System Fully Integrated to Textile Structures for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J]. Sensors & Actuators A Physical,2012,179(4):297-311.

[10] LI L,AUWM,LI Y,et al. A novel design method for an intelligent clothing based on garment design and knitting technology[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09,79(12):1670-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