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跨学科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跨学科教学范文第1篇

一次,我有幸听了一节公开课《我要的是葫芦》,从中受到了语文课上跨学科教学的启发。

《我要的是葫芦》文本中,主人公不把蚜虫破坏葫芦的生长放在眼里,结果,小葫芦都落了。学生固然知道蚜虫是害虫,会影响小葫芦的生长,可是,蚜虫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到底是怎样的呢?授课老师在教学中引入一段“农民述说蚜虫给农作物带来巨大损失”的视频。视频中既有蚜虫破坏农作物痕迹的真实照片,也有农民对蚜虫破坏程度的具体说明。这样,学生就更加明白蚜虫对农作物的破坏性。授课老师把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教学方法值得学习,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综合学习,要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沟通、结合,以扩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是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情感和体验协调发展,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于此,我想起我也尝试过跨学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课文《口耳目》是按象形字归类识字进行教材编写,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都是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时颇感兴趣,也在逐步感受汉字义形结合的特点,感受中国象形字的魅力。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兴趣比较浓,探其原因,我班学生大体喜欢画画。假如遇上美术课或者课余时间,学生们一定很开心,我想,画画就是他们的爱好。

于是,我索性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选择《口耳目》中的汉字进行画画和写字。这节画画课,班里学生基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且画得都不错。其中,有个学生阳阳,画出来的图画让我大吃一惊――实在栩栩如生!可见我之前缺少一双发现该学生画画天赋的眼睛。我发现阳阳画得很好,便把他的未成品在投影仪下给全班学生展示,学生“哇”地羡慕开了,“你们想不想画得跟阳阳一样好?”班里学生“画”劲十足,更加认真地在画象形字。

我还发现班里有个女同学,她在画“日”字时,把一只维尼熊画在了太阳里。暖和的太阳下面,画着一家三口,大手牵小手,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该学生画出来的画与众不同,画里富含她独特的想象。该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把她的想象力表现在画里,尽管画得跟教材不同,但是,我怎能扼杀一个孩子想象力呢?我何尝不把它当成一幅具有情境的图画呢?最后,我还是决定把这个女同学的这幅“中国魅力象形字”展示在教室墙壁。

把美术带进语文课堂,可以把学生原本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的想象力用图画去弥补、去呈现。

二、让音乐、体育走进语文课堂

在讲授课文《操场上》时,我让学生练习表达“我最喜欢的的体育运动是……”,学生小城原本不积极参与到课堂回答问题,这节课他居然举手了,他迈出了勇敢的重要一步。于是我给他回答的机会。“我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拔萝卜……”他一回答完,有些学生便在偷笑……他声音有些小,我刚开始不知道他回答的是什么体育运动。后来,我鼓励他再大声回答,我才知道他回答的是“拔萝卜”。哦?拔萝卜?是体育运动吗?或者他想表达的是“拔河”?学生还在笑,我该怎么评价这个回答呢?那时是下午第一节课,我留意到班里的学生在笑之前还有些犯困呢!于是,我索性对他们说:“我们要感谢小城,虽然他回答的不是体育运动,但是他提醒大家可以唱一唱《拔萝卜》这首歌,唱的时候还可以带上动作。”很快,《拔萝卜》的歌声在教室荡漾,再加上拔萝卜的动作,学生们的困意很快被赶走,就连平时的“瞌睡虫”文文也参与到活动中。

《操场上》还有课后题没有讲完,第二节继续着……可是,进入秋季,常言“秋盹”,有些学生又昏昏欲睡了。我想,这篇课文不正是关于体育运动的吗?让学生也来运动一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播放《健康操》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做操。在轻快的韵律中,学生做起了健康操。学生可能是活动了,动一动,精神又提起来了。

三、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在《口耳目》一文教学即将结束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视频《三十六个字》,该视频以一对父子对象形字的教与学呈现出来,父亲根据画出来的图案、对应的象形字以及写出来的现行汉字,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视频中孩子兴趣盎然,班上孩子也学习得很开心,他们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在观看魔术师的表演,在等待下一个神奇的东西出现。

跨学科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情境,跨学科的讲授

今年我省普通高中开始采用《美术鉴赏》,它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改高中“美术欣赏”课为“美术鉴赏”课,其旨在要求高中生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学习,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比美术欣赏要求更高一个层次,“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鉴别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也即需要进行跨学科讲授。“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鉴赏教学时,尽可能地进行跨学科讲授,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明显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以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美术鉴赏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时,讲到私家园林,导入时我朗诵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园林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

然后指出:中国艺术讲究触类旁通,诗文与绘画往往互为表里。古代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之体现绘画意趣,同时也蕴涵着诗的情调----诗情画意。这景、情、意三者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园林特有的艺术魅力。

接着板书:“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播放课件:读图认识“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引导学生赏析: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建筑物上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后者出自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颐和园内临湖的“夕佳楼”,夕佳二字的匾题取意于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游人面对夕阳残照中的湖光山色,若能联想陶诗的意境,则对眼前景物的鉴赏势必会更深一层。匾和联不仅文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工艺形式也有多种。除了常见的长条形之外,还有蕉叶形的“蕉叶联”、“书卷额”、“扇面额”等等。它们犹如绘画上的题跋一样,把诗文乃至书法艺术直接组织到园林景观之中。

接着朗诵:《望江南》“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指出:古人诗文中的美妙意境经常引为园林造景的题材,游人览景而涉文、因文而生情。圆明园内有“武陵春色”一景,即以摹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意而把一千多年前的世外桃源形象地再现于人间。

组织讨论: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最后布置作业拓展:结合投影图片和唐宋诗词写篇关于私家园林的抒情散文。

肖春峰同学上交的作业写到:“依靠在亭柱旁,亭外时不时吹来一阵阵微风,眼前仿佛显现出文人逸士们,把酒言欢,风儿抚摩他们的长胡,也摇曳着亭外的一切生灵。偶尔有鱼儿跃水,溅起层层水花,冲洗着园林,也冲洗着我们的眼睛。”另一位时春玲同学也写到:“景醉人,静人心。晨光初乍,包涵些许朦胧,轻烟薄雾,隐隐约见亭边的江南女子,步脚袅袅,亭边一泓池水,映出佳人贤影。江南似水柔柔。黄昏,这是个过于煽情的词语。安详的老人半躺在亭内古木红雕制成的太师椅上,闲在地品一壶凉茶,渐落的红日光芒散在老人慈祥的脸上,构成古园独具的‘夕阳画卷’”。

毫无疑问,这些作业表达出苏州园林江南水乡、古典精致的感觉,学生也了解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实践证明,在讲课的过程中旁征博引,特别是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要首先讲授古代哲学。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因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有人说美术课像语文课,是美术课还是语文课有什么问题呢?这些知识看似和美术无关,但看重的是一种文化的、人文的氛围的熏陶,这和美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加强美术和人文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对展现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美术课的学科魅力也有益处。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也有温故知新的作用。

如何进行跨学科讲授训练,是高中美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平时上课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抓住跨学科讲授的目的和要点

与其它讲课内容一样,跨学科讲授应进行调整修改,调整的重点应放在所要讲授的跨学科知识与美术教学内容要相关、准确上,切忌画蛇添足,偏题跑题,喧宾夺主。

2.平时思考和课堂领会相结合

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展览活动的时间,有意识进行跨学科欣赏,美术欣赏里的大多数艺术品都是充满了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留恋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和深沉的思考,这是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我们要在相关学科学习中去琢磨,去感悟,去和他们的心灵碰撞、共振,从而让我们的情感、思想和作者共鸣,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3.跨学科讲授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并行发展

跨学科讲授都是美术课的有益补充,二者合为一体,相互依托,共同发展。跨学科讲授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跨学科教学范文第3篇

今年我省普通高中开始采用《美术鉴赏》,它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改高中“美术欣赏”课为“美术鉴赏”课,其旨在要求高中生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学习,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比美术欣赏要求更高一个层次,“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鉴别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也即需要进行跨学科讲授。“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鉴赏教学时,尽可能地进行跨学科讲授,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明显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以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美术鉴赏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时,讲到私家园林,导入时我朗诵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园林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

然后指出:中国艺术讲究触类旁通,诗文与绘画往往互为表里。古代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之体现绘画意趣,同时也蕴涵着诗的情调──诗情画意。这景、情、意三者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园林特有的艺术魅力。

接着板书:“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播放课件:读图认识“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引导学生赏析: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建筑物上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后者出自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颐和园内临湖的“夕佳楼”,夕佳二字的匾题取意于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游人面对夕阳残照中的湖光山色,若能联想陶诗的意境,则对眼前景物的鉴赏势必会更深一层。匾和联不仅文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工艺形式也有多种。除了常见的长条形之外,还有蕉叶形的“蕉叶联”、“书卷额”、“扇面额”等等。它们犹如绘画上的题跋一样,把诗文乃至书法艺术直接组织到园林景观之中。

接着朗诵:《望江南》“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指出:古人诗文中的美妙意境经常引为园林造景的题材,游人览景而涉文、因文而生情。圆明园内有“武陵春色”一景,即以摹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意而把一千多年前的世外桃源形象地再现于人间。

组织讨论: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最后布置作业拓展:结合投影图片和唐宋诗词写篇关于私家园林的抒情散文。

肖春峰同学上交的作业写到:“依靠在亭柱旁,亭外时不时吹来一阵阵微风,眼前仿佛显现出文人逸士们,把酒言欢,风儿抚摩他们的长胡,也摇曳着亭外的一切生灵。偶尔有鱼儿跃水,溅起层层水花,冲洗着园林,也冲洗着我们的眼睛。”另一位时春玲同学也写到:“景醉人,静人心。晨光初乍,包涵些许朦胧,轻烟薄雾,隐隐约见亭边的江南女子,步脚袅袅,亭边一泓池水,映出佳人贤影。江南似水柔柔。黄昏,这是个过于煽情的词语。安详的老人半躺在亭内古木红雕制成的太师椅上,闲在地品一壶凉茶,渐落的红日光芒散在老人慈祥的脸上,构成古园独具的‘夕阳画卷’”。

毫无疑问,这些作业表达出苏州园林江南水乡、古典精致的感觉,学生也了解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实践证明,在讲课的过程中旁征博引,特别是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要首先讲授古代哲学。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因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有人说美术课像语文课,是美术课还是语文课有什么问题呢?这些知识看似和美术无关,但看重的是一种文化的、人文的氛围的熏陶,这和美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加强美术和人文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对展现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美术课的学科魅力也有益处。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也有温故知新的作用。

如何进行跨学科讲授训练,是高中美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平时上课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抓住跨学科讲授的目的和要点

与其它讲课内容一样,跨学科讲授应进行调整修改,调整的重点应放在所要讲授的跨学科知识与美术教学内容要相关、准确上,切忌画蛇添足,偏题跑题,喧宾夺主。

2.平时思考和课堂领会相结合

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展览活动的时间,有意识进行跨学科欣赏,美术欣赏里的大多数艺术品都是充满了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留恋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和深沉的思考,这是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我们要在相关学科学习中去琢磨,去感悟,去和他们的心灵碰撞、共振,从而让我们的情感、思想和作者共鸣,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3.跨学科讲授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并行发展

跨学科讲授都是美术课的有益补充,二者合为一体,相互依托,共同发展。跨学科讲授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的高中美术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几幅画,而是要培养他们建立起“大美术”概念,能主动地、独立地欣赏美术作品,从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面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进行跨学科讲授,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它学科联系地思考。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渐提高人文素养,以达到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有效获取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跨学科教学范文第4篇

2011年秋,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李晓明教授和社会学系的邱泽奇教授合作,在北京大学首次开出了“网络结构与效应原理”课程。这门课主要面向本科生,是介绍社会科学的一些方面与计算思维互动的引论性质的课程。采用的教材是Networks,Crowds,and Markets(《网络、群体与市场》)。2012年春,李晓明教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高等工程学院的学生们讲了一次;同年夏天,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师培训班。来自35所大学的38名教师,用一周的时间认真研修了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中引入一些跨学科的元素,对我国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面向信息化的大千世界,面向每年数十万投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年轻学子,我们需要改变学计算机专业就是学编程序的社会形象。为此,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让学生们了解和欣赏计算思维在理解一些社会现象中所起的鲜活作用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我们注意到,李晓明等教授选择学科交融的一门课为切入点,充分展现了跨学科教学的魅力,其教学活动影响了一批老师,并在学生中引起轰动。为此,《计算机教育》杂志专门策划了跨学科教学专题,以期对国内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情况作一个报道。本期专题结集发表的文章,既有一线教师的实践体验和成果,也有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还有企业的观点和声音……

跨学科教学范文第5篇

文章以“怎样用图形语言进行视觉创意”作为切入点,提出在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强调以图说话的课程属性,以“图似、图式、图释”为基础,结合同一学科元素“三级创意剖析”、同一学科门类“纵向创意训练”、不同学科门类“横向创意延伸”三种立体网络教学层次,构建跨学科移植教学的基本模式。文章系统归纳了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与数学、汉语言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的跨学科移植教学形式,并探讨了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路和可行性。

【关键词】

图形创意设计;图似;图式;图释;跨学科移植;教学实践

图形创意设计,是指运用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方法设计图形,用视觉艺术的手法将概念语言翻译成图形语言的设计实践过程。“怎样用图说话”是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教学的本质属性。本文依据严谨的理论支撑,以“图似、图式、图释”作为跨界移植基本途径,提出跨学科移植教学形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阶梯式学习模块,逐级移植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学科元素进行图形创意设计,体验可控度不同的多维开放性课程,最终实现用图形语言实现视觉创意。

一、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艺术学不断发展壮大、学科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专注于研究图像思维表达形式的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教学,日益受到关注。从相关学术调研中可以发现,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教学目前处于发展瓶颈,主要表现为:第一,课程教材和实际案例虽多,但针对创意方法和教学层次的研究较少;第二,课堂中的思维发散性扩展训练虽多,但元点限制性纵向探讨较少;第三,重点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虽多,但完整可行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构建较少。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导致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不高,预期教学目标难以达到,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二、构建图形创意设计课程的跨学科移植教学模式

跨学科研究是近年来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纵观科技发展史,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与突破、新的理论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诞生,无一不是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彼此渗透、融合而产生的,与之相应的“跨学科教学研究”目前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探讨领域。在图形创意设计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导入创造学移植法的思维系统,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移植教学模式,是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形式。

(一)跨学科移植教学的图形序列

心理学认知事物的三个层面为:感性认识外在形态、理性归纳内在规律、领悟内蕴道义哲理。英国科学家贝梯里奇认为,创造学原理中的移植创造法,是应用研究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有效、简便的方法。对应心理学、创造学原理和规律,图形创意设计跨学科移植教学的图形序列层次可归纳为:第一层,移形——以感性认识外形为基础,描摩、嫁接元素的外在形态进行视觉创意;第二层,植骨——以理性归纳规律为基础,抽取、借鉴元素的构成模式进行视觉创意;第三层,解意——以领悟内蕴道义为基础,诠释、体会元素的内在哲理进行视觉创意。

(二)跨学科移植教学的具体途径

跨学科移植是将某个学科领域中的原理、技术、方法等,应用或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中,为解决某一问题提供启迪和帮助的创新思维方法。对应跨学科移植概念和阶梯式图形序列层次,图形创意设计课程跨学科移植教学的具体途径有:图似——引导学生移植母体学科的学术图形,“移形”创造新的图形设计作品;图式——引导学生移植母体学科的学术公式,“植骨”创造新的图形设计作品;图释——引导学生移植母体学科的学术品格,“解意”创造新的图形设计作品。

(三)跨学科移植教学的阶梯层次

跨学科移植教学在图似、图式、图释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不同的阶梯式训练。如以一根曲线作为移植母体,可以开展立体网络渐进式的图形创意设计教学活动。三个阶梯层次分别为:1.同一学科元素“三级创意剖析”——由表及里分析母体元素三层图像因子;2.同一学科门类“纵向创意训练”——用母体元素的不同图像因子进行纵向深入创意训练;3.不同学科门类“横向创意延伸”——横向探索移植更多学科门类进行图形创意设计。

三、图形创意设计课程跨学科移植教学的应用研究

(一)同一学科元素“三级创意剖析”的教学实践

七巧板是中国古老的数学游戏之一,包含学术图形、学术公式、学术品格三个级别的创意图像序列。在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中移植数学学科元素“七巧板”进行“三级创意剖析”的教学过程。

(二)同一学科门类“纵向创意训练”的教学实践

汉语言文化学是汉民族审美观的具象投射,其中汉字图形能给观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在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中以汉字为母体元素进行“纵向创意训练”的教学过程。

(三)不同学科门类“横向创意延伸”的多维网络

引导学生以“图似、图式、图释”三个阶梯式序列层次为核心,进行跨学科移植模式推广应用,能帮助学生移植心理学等更多学科门类元素进行图形创意设计,进一步开拓其创造性思维空间。

结语

随着前沿科技和传媒形式的不断更新发展,视觉艺术学和图形语言传播迅速国际化,以“图似、图式、图释”为核心概念的图形创意设计课程跨学科移植教学研究,以“图形”为载体进行创意设计,是科学有效的创意思维养成途径,也是一种突出课程专业属性的跨学科教学探索形式,更是教育教研服务教育教学的具体推进和深化途径。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图形创意设计的跨学科移植教学研究,应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扩展教育内涵为科研目标,构建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推进深化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实践优势,为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提供创新理论方向和丰富的实践途径。

作者:杨翼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注: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跨学科移植的图形创意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3B139)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陶国富.创造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3]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肖玮.跨学科与创新设计教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4).

[5]杨建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跨学科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 高校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20-02

在当代教育活动中,最具活跃性和生动性的教育形式无非是跨学科教育,作为一支在当代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重要力量,往往呈现出教育前瞻性的特点,对教育的发展方向起着引领的作用。在当代学科发展中,跨学科教育具有典型的意义,展现出学科既综合又分化的特点,并将发展方向定为高度综合为主,体现出新兴学科属性的同时,又与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支新兴的教育新军,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跨学科教育的内涵

1.跨学科教育

作为支撑跨学科学的支柱之一的跨学科教育,是在教育活动中,引入跨学科而形成的新型教育范式。因为大学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因此,跨学科教育是融研究和教学于一体的,具有新型的研究教育色彩。由于兼容性是诸多学科的特点之一,很容易交汇贯通形成一体化的知识立交桥,因此,汇聚到一起的知识就导致创新性成为跨学科教育的特点之一。在进行跨学科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摆脱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育误区,使跨学科教育更具有“认知—实践”的教育色彩。

2.跨学科教育的模式

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将跨学科教育分为研究性教育、多交叉性教育以及单交叉性教育三种模式。

第一,研究性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载体是综合性的科研项目,采用结合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的方式,将不同学科的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作为一个团体,从而形成了跨学科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入跨学科教育,可以让跨学科教育更具有教育的创新性和认知性。

第二,多交叉性教育模式。多交叉性教育模式是指在多种学科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教育模式具有立体化、大跨度交叉以及多种学科共同参与的特点。如在高校中开设环境学学科或城市规划学学科等,就是依照学科群的特征来进行跨学科教育的。

第三,单交叉性教育模式。单交叉性教育模式是指由两门典型的学科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模式是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进行互相交叉形成的两方面内容的跨学科教育。一般情况下,会形成跨学科教育的理论纲领和教育理念,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指导的作用。如在高校里经常会提到理工结合和文理渗透,这主要是跨学科教育所具有的一种理论泛指的特性。

3.跨学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通常情况下,跨学科教育模式的评价是:对于跨学科教育而言,学科属性和最基本的属性就是教育的研究性和知识的交叉性。当然,跨学科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也就由此体现出来,分别是创新特征、综合特征以及研究教学一体化特征。

第一,创新特征。跨学科是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下实现发展,并且突破之前单一学科所特有的学科壁垒式、束缚性较强的生存和发展模式,而开拓了一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空间。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跨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性。

第二,综合特征。目前,人们所接触和学习到的知识,其在根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人们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又对这个整体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能更好地学习、了解知识,经常会采用分割的方式来对知识整体进行单个部分的剖析。在对知识进行分割的整个过程中,就是不断产生新学科的一个过程。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在20世纪后半期得到不断的发展,各门学科之间进行相互的交织和融汇,并且形成一个综合的学科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发展趋势。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看,在面对相对复杂以及综合性较强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时,任何一门单一的技术或单一的学科都不能全面地解决问题。因此,在跨学科教育中,综合性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

第三,研究教学一体化特征。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当代大学所要具备的教育功能,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又要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新,达到活学活用。跨学科教育,将相对复杂和困难的研究课题和社会课题作为蓝本,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要对知识进行研究和拓展,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的同时进行,体现出新型教育模式的优点。

二 跨学科教育在高校中的应用

1.跨学科教育的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第一,学科群相关联的跨学科课程设计。高等院校是通过学科群教育的方式来达到走“学、研、产”三者相结合的道路目标。学科群,是指跨学科、多学科进行组合之后的形式,每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的学科知识关联性和理论基础。在设计跨学科课程时,一定要将学科的属性把握好,这是设计的关键。在设计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将跨学科知识作为出发点,与各个学科之间形成网络知识架构;对每个学科之间内部所存在的关系进行整理和协调,将核心学科的带头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达到对跨学科课程整体进行优化的目标。

第二,与研究型学习相关联的跨学科课程设计。研究型学习,就是载体为研究项目和创新知识的新型学习方式,它要求动力系统的竞技性、思维系统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系统的跨学科性。研究型学习将研究和教学一体化,为了对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空间系统进行扩大,在组织学习活动时,将研究问题作为其中心,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现成的学习答案不通过无纸化教材来提供以及不断创新归纳新知识。

2.跨学科教育的结构设计

跨学科教育主要由新型的跨学科大学的教育结构和传统大学的跨学科教育结构所构成。

第一,跨学科大学教育结构设计。当前,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大学。跨学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复杂的教育结构呈现在高校面前,具有传统教学的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对跨学科教育所独有的鲜明个性起到了开拓创新的作用。

第二,现代大学中的跨学科教育设计。在教育结构的调整上,我国高校的跨学科教育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中有重点进行调整的包括理工院校、单科大学等,在我国的当代高校教育中,正在逐步地形成综合化的教育雏形,更在教育操作和教育内涵上有巨大的突破。如清华大学从传统的单一学科背景下所进行的主要培养的“专业对口”转变为在各个学科综合交叉下所形成的“通识教育”的宽口径培养。这种具有高度融合性、综合性的跨学科办学思路,在跨学科教育上,既是一种新的设计,也是一种广受关注的教学实践。

3.跨学科教学方式设计

第一,教师教学方式。在跨学科教育这一大背景下,老师也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作为新时代的创新型教师。跨学科教学方式具有两个特点:(1)呈现出“多人一课”和“一人多课”的教学格局。“一人多课”是指一个老师需要担任多个学科的课程;“多人一课”则是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机制,不能随机应变的老师,必将被淘汰。(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技能、知识以及心理储备能力,能紧跟时代步伐的过硬本领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跨学科教育这一背景下,学生在学习上也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两个转变:(1)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跨学科教育中,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因为,学生一定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对知识进行研究和归纳,从而收获更多的知识。(2)由一元化知识学习转变为多元化知识学习。单一的学科教育,只会让学生将学习精力放在一门学科上,并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而跨学科教育所具有知识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学生只有更好地对知识所具有的有效性、整体性等进行把握,才能更好地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三 跨学科教育的保障机制

1.跨学科教育的管理创新

跨学科教育具有参与人员较复杂、教育形式不集中以及没有明确划分学科界限的特点,并且当前在管理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经验,这对于高校教育而言,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教育管理进行创新:(1)组织教育机构。跨学科的教育研究中心和学院同时存在,在管理形式方面,具有宽松性和灵活性。教育学院在进行跨学科教育时,将教学形式为主要的出发点;而教育研究中心在进行跨学科教育时,将科研项目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并且将重点放在培养高技能的跨学科人才上。(2)教育制度结构。每一种管理,不论是公司管理,还是高校管理,只要存在一种固定的模式,就一定要制订相应的保障制度。对于跨学科教育而言,虽然也应有一定的保障制度,但是,这种制度一定要远离死板的、约束性较强的传统的束缚制度,而是应在高校中建立健全具有开放性、服务性以及引导性的制度保障体系。(3)组织管理机构。对于高校的跨学科教育而言,是由专家学者来构成管理机构的,因此,应将首席教授负责制运用到各个门类的跨学科教育之中,从而将跨学科教育的学术性体现出来;并且,还应将管理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将管理与研究作为重点,实现其合作和协调的统一,从而达到跨学科的学科属性与管理形式相一致。

2.跨学科教育的环境建设

跨学科教育的环境建设,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对人文环境的建设,主要有三方面内容:(1)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将跨学科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对其特殊意义进行了解。当前,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没有重视跨学科教育,并且还不是太了解,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对跨学科教育进行系统的宣传以及在上面投入的工作精力也不够等,因此,高校的学校领导,一定要重视跨学科教育,制定系统的宣传和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和老师认识跨学科教育,并积极参与进来,对跨学科领域进行创新,从而推动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2)在学校中采用激励机制,对在跨学科教育方面起带头作用,以及对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老师进行奖励,从而有效提高跨学科教育在高校各门学科之中的地位。(3)要认真了解跨学科教育所具备的风险性、创新性以及复杂性,为专家和学者提供一片广阔的研究空间,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努力的推广跨学科教育,从而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障。

四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将跨学科教育思想运用到高校中,不仅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实现其全面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师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跨学科教学范文第7篇

全科教师是深化课改的需要

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消失,全科教师这个概念似乎该进入历史的故纸堆了。没想到,近年来,人们就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满怀惊喜地发现了全科教师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农村需要“全科教师”。师范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无疑为破解农村教育难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找到了一条捷径。而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不仅是农村教育的现实需要,更是破解课程改革难题的关键所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课改的新趋势。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诚如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所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仅仅靠单学科的教育,已经难以达成。同时,从课程实施现状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的高度重复交叉,导致中小学教学费时低效。因此,推进课程整合改革,实施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在一些大城市的知名小学,已经率先开展全科教学探索。

广州:彻底打破学科界限

2012年,广州市公立学校中最早进行“小班教学实验”的沙面小学规定:包班老师要打破所读专业界线,当全科老师。在一节语文、音乐、美术三科综合课堂,语文老师先朗诵一段课文《美丽的大海》;音乐老师开始播放海浪声,并进行演奏;美术老师开始指导孩子们画出大海的感觉。一节课上,既有课文朗诵,也有音乐鉴赏,还有美术手工。沙面小学的教师没有办公室,每个班也不单独配备班主任。每个班不到30名学生,却配备了两名包班的老师。根据安排,包班老师必须全天都和学生们在一起。因此,老师们把办公桌搬到了教室。两名老师几乎在同时上课,孩子们也很自觉地分成小组来找老师指导。这样的安排,让小班显得更小:一个老师应对十个孩子,每一个孩子自然都能得到老师的充分关照。沙面小学校长张凤娟说:“为了孩子,没有什么不可以打破。”沙面小学柏悦湾校区的每一节课还比其他学校缩短了10分钟,即由原来的每节课40分钟调整到30分钟。做出这样大的调整,是因为她觉得,与其用40分钟去教学生简单的问题,不如缩短课时节省出时间,多上一节游戏课。而游戏课并不是简单的玩耍,老师会把讲课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

数学第一册中的《认识图形》和美术的《圆圆、方方和尖尖》;音乐《十只小猪过河》和数学《黄冈小状元》中一道拓展题类似……该校教师陈欢的笔记本,记满了各项课程之中的共同点。上这种“跨学科实验课”,对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考验,它意味着更精确的知识范围以及更大的备课量。老师们笑说:如今已经开始逐渐适应了,学生们也乐于接受这种特别的课堂训练。

北京:多所小学实行全科教学

北京的十一W校亦庄实验小学采取了全课程包班制教学模式。该校四年级语文老师刘伟在学期前3个月里不教课本,只带学生读书,3个月精读了4本书,并将读书与活动相结合,在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刘伟带孩子到动物园寻找昆虫,制作标本。他将教学变成了一个项目,并延伸到生活中。他并没有做彻底的体制改革,用的依旧是老教材,但却在方式上做了突破。孩子们精读了4本书共计约100万字之后,教材上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过于简单直白的东西了。

跨学科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跨学科知识;高中生物;新课导入

一、跨学科知识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新课导入是每节课的开始,教师合理地设计新课导入,有利于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方法,并充分运用跨学科知识导入新课,让学生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各个学科间知识的转化与潜移,从而有利于学生快速地学习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知识[2]。以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部分的内容为例,笔者结合了物理学科中的扩散现象达到潜移的效果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笔者准备了半个烧杯的清水,课上向水中滴了一滴红墨水,让学生细心观察红墨水是如何扩散的,并回顾其在物理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即扩展主要指的是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也会彼此进入对方,通常是从量多的区域扩散到量少的区域,直到分布平衡。之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问题探讨部分,并试着分析实验现象。如此教师顺利地引入渗透作用的定义,导入新课。本次课堂上,笔者充分利用了物理学科中的扩散现象去导入新课,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并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迁移了物理学科的知识,学生也能意识到各个学科是互相联系的,在解决问题时也能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且生物学科也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服务,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各个学科之间知识转化的意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3]。

二、跨学科知识在突破重难点中的应用

生物学科教学的重点基本上都是核心的知识、概念,这也是生物学科知识网络的重要连接点,其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与巩固旧的知识两个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学生难以掌握、难度大、难以消化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应突出难点,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4]。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巧妙运用跨学科知识实现转化与潜移,有利于学生实现重点掌握与难点突破。比如,在探讨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也就是分析影响有氧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O2、H2O)、生成物(CO2)、反应条件(温度、pH)。在迁移了方法之后,学生在分析这部分的内容时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如此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能主动进行该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三、跨学科知识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实验中,很多学生会对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这两者的成分与用法产生混淆。因此,在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的基础知识后,笔者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去比较二者的成分、反应原理与化学本质,从而得出二者使用方法的不同,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实验的效率及成功率也更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体验实验中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5]。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做实验时也不再是紧盯课本中的实验步骤,而是通过理解实验原理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也是迁移跨学科知识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