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高职教育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3+2”合作模式

[作者简介]吕江毅(1979-),男,陕西铜川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技术服务系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和职业教育;刘敏杰(1978-),男,黑龙江勃利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技术服务系汽车维修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和职业教育。(北京100026)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02-02

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接受高质量、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要,从北京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加快构建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高等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道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究目前国内外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及发展状况,探讨实践汽车服务类专业“3+2”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培训目标、课程方案和招生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尝试建立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3+2”中高职衔接模式,推动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主要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1.英国职教与普教文凭同等效力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英国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并分为基础、中级、高级三级资格,认可职业资格与相应普教文凭具有同等升学与就业的效力。英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确定了国家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具有同等作用的制度。按各行业十一大类分五个等级设置职业资格,按程度分成五个层次,中职教学单元为1、2、3三个层次,高职为3、4、5三个层次。其中,第1层次的单元与初中课程衔接,教学单元之间逻辑顺序清晰,教学衔接紧凑,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横向和垂直流动,使学生有资格报考大学,确保了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

2.法国经过补习达到升高职学历标准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法国规定高职院校不设入学考试,中职生在学习2年后可以参加高中会考,取得会考证书的同时即取得了报考高职院校的资格。职教机构为中职毕业生进行专门补习,使之达到升高职的学历标准。法国将中职按行业或者职业分为十七类,每一类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高职各专业分别对口某一类,针对该类课程标准设计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设置上的统一和衔接。这种模式使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起点,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德国以双元制为基础的螺旋上升式中高职衔接模式。德国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基础,以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为前提,实施螺旋式升学体系,规定具有中职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都可报考大学;中职与普高毕业生具有报考大学的同等学力和资格;实施双元制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具有高中第一阶段的教育学历。通过实行阶梯式学习领域课程,采取一系列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的形式,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条深造道路,促进了教育平等,增强了双元制的吸引力,方法多样,时间灵活,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衔接性,注重操作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与水平。

4.美国一体化职教大纲和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美国实行将中职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连接在一起的教育体制,统一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大纲,采用以应用为目标的综合课程。以中高职校际间合作或签署契约的方式统一制定并实施各层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依靠课程体系把进入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与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课程相联系,即不断研制更加宽泛,能够适应学生就业又能满足学生升学的课程,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

可见,发达国家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从而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和实践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上还有较大欠缺,发达国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思考与研究

1.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成人高考进入各类成人高校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成人高考进入各类成人高校学习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是现阶段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之一。但成人高考偏重文化课考试,且成人高校的“职教”特色并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解决了中职学生的学历问题。

2.中职毕业生通过单考单招进入高职院校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目前,通过高职单考单招录取中职学生所占比例偏小,并且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三门文化课考试必不可少,中职学生既要复习文化课,又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工作,经常顾此失彼,患得患失。二是中职开设的专业较多,而高职招收的专业相对较少,使一部分中职学生的专业不对口;有的高职院校将中职生源和高中学生无差别地进行同班授课,造成教学困难和资源浪费。三是中高职在课程大纲、课程设置上没有实现对接,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交叠重复,理论深度没有明显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教育投入的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低下。

3.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学生,通过第三年分流建立起竞争机制,由中职直接升入高职,这种衔接有利于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吸引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扩展高职教育优质生源的渠道。但这种衔接模式中前三年属于中职教育阶段,在高职院校学习容易在心理和行为上受到高职学生行为的影响,且五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较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对于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来说,要做好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建设和教学还是有难度的,不利于高等职业学院的发展与建设。

三、院校直接对接的“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院校直接对接的“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是在吸收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优点的基础上,中高职院联合举办中高职同类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上进行紧密衔接的教育模式。初中毕业生经过中考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两所院校共同进行毕业性质的考试或结业性质的考查,成绩合格者中职学校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学生不用参加高考,直接进入教育机构指定认可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修完专业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指定高职院校的毕业文凭。

1.“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原则。一是对接原则,“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要求中、高职院校直接对接,在专业上联合办学;二是一体原则,无论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为区域经济或者相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两所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与设置要一体化;三是协调原则,培养目标要有层次、衔接和递进关系,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协调的核心工作;四是共享原则,两所院校要整合、优化各自专业教育资源,发挥各自的师资、设备和管理优势,强强联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和发展。

院校直接对接的“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一体化,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根据产业行业的需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企业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研究技能型人才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两所院校整体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区分中、高职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差异。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专业建设衔接是基础,课程体系衔接是核心。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但在学历层次上有差别,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职业性、技术性和技能性的一致,又有着层次的差别。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培养目标的递进性,又要考虑培养目标的衔接性,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更高阶段。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分别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心智和技能。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实现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计划。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分析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按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构建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中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按照企业需要培养适应的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讲解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依据企业的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难易要求设置课程和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高技能人才。

2.“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意义。第一,促进中高职教育共同发展,提高教学效益。两所院校直接对接的“3+2”衔接模式综合了单考单招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模式的优点,实现了中高职教育的全面对接,有利于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节约了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了职业教育效率,提升了专业整体教学效益。第二,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完整体系。可以充分发挥两所院校各自的优势,在整个行业形成职业教育合力,拓展与延伸职业教育技术服务与发展空间,实现优秀资源共享,院校特色互补,形成完整的中高职教育培养体系。第三,对培养高规格、高技能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要达到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必须经过一个周期较长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能使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周期延长,有利于形成高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学生在两所院校的同类专业学习中受到两种不同校园文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四,满足更多中职生继续升学的愿望,体现教育公平。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人数持续增长,北京市中职生的升学比例甚至超过30%。这种模式让学生不参加高考就能实现上大学的梦想,满足了更多汽车服务类专业中职生继续升学的愿望。

院校合作的“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打通了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有助于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成长与成才,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独有的模式,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夏启中,解飞厚.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1(1).

[2]周大农,戚亚光.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1(4).

[3]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

[4]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5]李更良.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7).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2篇

1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的衔接问题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会极大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课程分工合理、无缝承接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然而长期以来,中高职课程衔接始终存在震荡,一方面是教学内容重叠和断档问题,另一方面是中高职教材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的办学效率,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中高职课程衔接震荡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中高职课程体系各自为政在课程体系设计层面,尤其是在分段式贯通中,由于中职和高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主体,中职和高职院校各自根据其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中职的课程体系旨在于实现中职的培养目标,而未兼顾到继续升学学生升入高职的需要。同时,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基于高职的培养目标设定,而未考虑到中职已学过的知识,形成各自自成体系。

1.1.2中高职课程标准缺乏承接和分工中高职课程的设置虽然都考虑了上下游的需要,但并没有对对方课程标准及内容的层次性进行实质性的了解,而是各自按自身的理解来设置课程。这很容易造成中职课程层次偏高于正常层次,高职课程层次偏低于正常层次,形成上下游之间的交集,也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叠、资源重复浪费的状态。

1.1.3部分知识体系在中高职相互指望下形成脱节中职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认为部分知识体系会在高职教学中进行,而高职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认为部分知识体系应该在中职教学中已经完成,这就导致了中职高职课程中的部分知识体系形成真空,整个知识体系的断档脱节。

1.1.4易实施的、企业基础操作实践项目中高职重复开展由于投入成本大小、实施难易程度、技术要求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专业的实践项目,中高职重复度相当高。虽然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高职重复现象不可避免,但应该在层次上有差别,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中职应偏重于叉车操作、打包操作、理货操作等项目。高职应偏重于储配方案设计、运输配送调度方案设计、一票制全程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等。

1.2招生制度的衔接问题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是通过高职招生考试。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首要关口,同时也是这个通道畅通的保证。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高职的招生考试与中职的教学内容不一致。另外,报考条件、考试形式等也存在规范化和合理化的问题。

1.3学制的衔接问题现行的中职教育的学制有三种形式:两年、三年、四年制,技校有两年、三年制,职业高中为三年制,中专有四年、三年制。这就给中高职衔接带来了问题。

2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思路与对策

2.1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方面的思路与对策首先要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定位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要的是必须充分体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相同步,这就要求通过广泛的职业调查,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哪些岗位适合中职,哪些岗位适合高职,研究制订出适合中高职各自培养目标的专业目录。

2.2课程衔接方面的思路与对策中高职教育衔接最终会落实到课程衔接上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体系上,迫切需要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具体思路与对策有以下几点:

2.2.1基于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化建设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就是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由于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中、高职课程体系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态势,这不利于中高职顺畅衔接,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有必要加快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构建成一体化设计的、适合所有专业的、由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通过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打破中职、高职课程体系各自为政的状况,为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基本依据。

2.2.2通过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促进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序衔接针对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和断档的现象,必须通过制定中高职贯通、分类的课程标准来规范中高职课程内容。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中高职院校的专家共同研究和探讨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确定框架内容,进而分专业制定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

2.2.3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对于有些层次性区别不大的课程(包括实践课程),为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学习,应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前提是能够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甄选和定位中高职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

2.2.4材编写标准编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教材和高职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

2.3高职招生制度方面的思路与对策目前,高职招生制度的研究在积极推进,合理化、规范化高职的招生考试势在必行。其思路与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严格规范中职教育规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将主要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作为高职招生考试理论知识考核的依据。

2.3.2突出相应职业领域的技术基础考核规范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各专业应设置基本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将其作为高职招生考试技能考核的依据。

2.3.3改革高职招生考试形式除理论知识考试外,对具有操作技术的所有专业必须进行技能考核,应合理设计考核形式,既要达到检验掌握技能的基本要求,又要使考核能在大批量考生、操作活动简便易行的条件下进行。

2.3.4改革高职招生计划包括招生范围、报考条件、统一考试时间、招生数比例等。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张晓晖(197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宝玉石鉴定及珠宝职业教育。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实质上是专业与课程的衔接。以北京市职业院校珠宝专业为例,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进行解析,以能力发展、素养提升为主线,重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再依据中、高职各自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出中、高职相应阶段的课程内容,从而实现有效的课程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4203

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中高职衔接实质上是专业与课程的衔接;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得必要条件,而课程衔接是实现专业衔接的关键。课程作为职业能力培育的核心载体,直接影响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败,因此,中、高职衔接必须立足专业相近的基础,探索研究课程体系衔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宝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是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专业,已与北京市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建立了珠宝专业的“3+3”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双方共同研究珠宝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实施方案。

1 珠宝专业中、高职衔接实施原则

1.1 以学生成长为本位

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不断发展,学生的成长需要从中职向高职,以致职业本科的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中、高职有效衔接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负责态度,畅通学生成长通道,满足学生对学历提升的要求,这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1.2 以4个规律为基础

1.2.1 认知水平发展规律

中、高职衔接需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构建两个阶段各自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中职学生在校平均年龄:15~19岁,该年龄段处于青少年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弱,尚未达到成年人的认知水平。该阶段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课程设置,注重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德培养,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经验性问题。

高职学生在校年龄为18~22岁,该年龄段处于青春期,心智日趋成熟,渴望展现自身价值,有较全面的认知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接受理论学习,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该阶段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通过实际工作任务,解决“为什么干,如何干好”的策略性问题。

1.2.2 教育规律

中、高职教育衔接应体现教育内在规律。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要避免“拔苗助长”,也不可“老生常谈”,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的教育规律对珠宝专业课程进行详细分析,找出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递进关系,重构专业课程,避免能力点交叉重复学习。

1.2.3 企业用人需求规律

目前,北京珠宝企业以学历作为录用员工和发放薪酬的重要标准,知名企业已明确只录用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高规格的人才需求已成为首都珠宝首饰企业用人趋势。中、高职衔接能充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才能为企业输送高规格专业人才。

1.2.4 职业人成长规律

职业人成长是由一线(基层)岗位起步,随着知识和能力的积累,逐步晋升,包括职业人的职称、职务两方面的提升,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因此,详细分析职业人发展历程中所处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并分析各环节的能力点,突破中、高职教育的界限,构建以塑造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未来职业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效实现中、高职衔接。

1.3 以学生能力发展、素养提升为主线

中、高职衔接应落脚于系统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以塑造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为主线,以满足行业需求为方向,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一条主线基础上解析中、高职侧重的能力点,实行合理划分,分段教学,确保学生能力系统发展和提升,满足学生成长和企业用人需求。

1.4 以7个衔接为落脚点

以7个衔接为落脚点,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具体7个衔接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课程体系和教材有效衔接、岗位能力要求的有效衔接、招生方式的有效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实训环节的有效对接以及行业、企业指导作用的有效衔接,从而使中、高职教育衔接落于实处,易于操作实施。

2 珠宝专业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

2.1 岗位能力分析

依据上述衔接原则,按照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要求,遵循中职:“干什么,怎么干”,高职:“为什么干,如何干好”的核心思想,按照三个专业岗位群:珠宝首饰鉴定、营销和首饰设计与加工,详细分析其知识、能力要求,依据岗位知识、能力具体要求和相应阶段的划分,确立中、高职既衔接又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珠宝首饰鉴定岗位群为例,具体如下(表1):

2.2 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根据上述岗位群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分析,按照衔接原则确立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相应设立相关工作任务。

2.2.1 中职珠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适应珠宝销售、首饰设计制作、宝石加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珠宝首饰营业员、宝石加工工、首饰设计员、首饰制作工、玉雕工等岗位必备技能及相关的知识,熟练掌握宝石加工、珠宝销售等技术,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从事珠宝销售、宝石加工、首饰制作、玉雕等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见表2。

2.2.2 高职珠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珠宝检测、经营管理、宝玉石加工、首饰设计制作等行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珠宝玉石加工、鉴定与营销专业必备的能力及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珠宝鉴定、珠宝经营管理、宝石加工、首饰设计制作等技能,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从事珠宝鉴定、珠宝经营管理、宝玉石加工、首饰设计制作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见表3(以营销方向为例)。

3 课程体系构建

中职课程是高职课程得以实现的基础,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逻辑上的延伸和深化。两者相互交融又相互独立,共同指向职业活动实践的内在能力要求,构成职业活动实践的胜任力。

珠宝专业根据三个专业方向,将原中、高职课程体系进行解析,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主线,按照4个规律,围绕各自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阶段能力目标,依据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进行划分,构建起珠宝专业中高衔接一体化核心课程体系,具体见表4(以珠宝首饰鉴定类课程为例)。

4 共同开发教材

紧密围绕珠宝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师资团队联合按照能力目标整合课程体系,解析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明确双方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5 资源共享

目前,我们已经与北京国华商场、北京华夏典当行签订战略合作,共同研究落实“3+2”珠宝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充分整合中、高职教育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实现珠宝专业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6 结论

本次研究以北京市中高职珠宝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环节——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需围绕岗位职业能力体系中各个能力要素,对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解析,以学生能力发展、素养提升为主线,构建中、高职一体的课程体系,再依据中、高职各自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4个规律,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划分出中、高职相应阶段的课程内容,从而形成有效的课程衔接,并据此实现7个衔接。实践证明,先统一,后分层的一体化珠宝专业课程体系是有利于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新华社北京,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1.

[3]邢晖.有效探索中高职衔接“入口”和“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01217.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51-03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是指狭义的职业教育,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指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衔接”指为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相融通。“园艺技术专业”为杭州市属高校第一批市级重点专业,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实训基地是杭州市属高校第一批市级重点实训基地,本专业拥有一批重视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外聘指导教师,同时,聘请省市科研院所、园艺行业知名企业的教授、一线专家为园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为专业发展出谋划策。

国内外中高职衔接现状述评

(一)国内中高职衔接现状及趋势

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十二条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近二十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办学形式多种多样,中等职业教育结束了终结性教育的历史,初步构建了初、中、高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高职学制结构和衔接模式 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为独立性结构类型,即中职和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和普高毕业生;其二为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如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沟通等,这种衔接模式既可在校内完成全部学程,也可在校际间分阶段完成学程。

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不足 一是衔接渠道不畅,规模较小,招生制度不完善;二是衔接还较多地局限在学制衔接等外延式、粗放性衔接上,内涵性衔接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衔接主要集中在学历教育领域和学校教育体系内部,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技能培训等还没有有机融合到中高职衔接教育中来。中高职衔接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国外中高职衔接现状及趋势

多年以来,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政府政策的重点。国外职业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家经济振兴与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各国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见表1。

西方发达国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经多年运行,形成了两种成熟的模式:一种是国家确认普教和职教相应文凭等级对口衔接模式;二是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建立“中高职直通车”的衔接模式。借鉴国外的中高职衔接经验,我国亦应提高职业教育核心发展力,根据各地实情,加强中高职教体系优化,顺应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发展趋势。

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意义

理论意义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有利于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社会期望,也是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需求。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效率和效益,丰富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

实践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属职业教育范畴,是同源教育,因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是技术性和职业性。中高等职业教育都强调以职业为导向建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确立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以培养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职业专门人才为中心任务。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实践意义在于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构建合理、高效的衔接体系,减少衔接中的各种消耗,确保教学效益和培养目标的落实。

具体意义 (1)有利于在全面、系统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体系构成的背景、现状、法律与政策支持、管理和运行模式、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掌握中高职衔接的逻辑起点和规律,为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奠定基础。(2)有利于在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对接的层面促进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3)有利于在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创新。(4)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支持构建中高职衔接下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和相关制度。(5)有利于面对产业升级进行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调整,促进中高职衔接下产教结合的专业群建设,打造优势和品牌专业。(6)有利于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中高职衔接中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教材、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督导制度等方面的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中高职衔接工作健康、有序开展。(7)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职教园区建设。(8)有利于中高职衔接下职教集团的创建、运行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提升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 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是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如果不对接,那么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不可能的。二是中职和高职衔接,专业与产业对口。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1)校企合作是多赢合作。首先,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专业教师不足、实训场所和设备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生产场地、设备和技术等优势资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职业院校教学和发展是有利的。其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符合生产需要的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再次,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是给予学生的一次面向未来挑战的机会,是学生就业、创造、融入社会的准备。(2)校企合作是长效机制。“人才”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社会“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其中,学生成为目标实现的关键。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双方建立利益共享的持续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可以不断创新、不断完善。(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其基本宗旨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砝码。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 职业人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定位,所以职业教育要创新培养模式,这里包括课程设置、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等,这些都应该有一体化设计。目前,中高职之间没有有效的衔接,中职学的课程在高职又读一遍,应用性能力培养也很模糊。因此,中高职体系内涵衔接问题亟待解决。

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 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应体现四个一体化:一是培养目标一体化。二是培养方式一体化。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包括产学合作、实训都要一体化。三是课程模块一体化。专科与中职之间课程模块衔接要一体化设计,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要有机衔接。四是实践实训一体化。实践实训是有层次的,越高层次的训练复杂程度越高,如在中职,应该是一般的认知,到高职时,应该是复杂的认知,这个过程是有梯度的。中高职既要有衔接机制,但又要有区别。

浙江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值得思考的问题

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调整 适应浙江省园艺产业升级需要,进行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调整,促进中高职衔接下产教结合的专业群建设,打造优势和品牌专业。主要包括:浙江省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及融合的现状分析,职业教育对浙江省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分析,浙江省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对接下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调整的原则、方式、政策和路径,中高职衔接下的专业群建设。

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校企合作育人 从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对接的层面,促进浙江省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下的校企合作模式、组织、政策、制度和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

中高职衔接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高职衔接下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主要包括:中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生成的特点和规律,中高职学生分段教育的目标、方式和内容,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同大类专业的教学标准、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及教学活动的对接等。

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院校教学管理 主要包括:一体化招生、教学管理模式与制度,分段考核与学生评价体系,教学质量检查与监控体系,督导制度及实施等。

按照浙江省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园艺产业作为省内农业的主导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将构成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应加强中高职学校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共同体,中高职院校合作共同研究开发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保证其既统一,又相互独立,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全面衔接;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加强过程控制,提高教育质量;在招生就业和教学管理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并提供相互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在招生计划、招生方式、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慈溪职业高中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5).

[2]高原,曹日华,马四顺.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3(3).

[3]芦京昌.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4]黄振强.次发达地区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东教育,2011(12).

[5]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5篇

摘要: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的现实问题,作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关 键 词:中职;高职;衔接模式;课程体系

1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课程”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开设的各种专业与基础课程,通常以教学计划的形式体现出来。“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1.2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我国当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相对独立性的衔接结构,即中职和高职根据国家规定的学制年限实施教育,学生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二为相对一体化的衔接结构,即中职与高职根据整体设计的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性衔接模式,如五年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纵向沟通等等。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

2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衔接模式

2.1 学制衔接的模式

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和非学制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学制衔接是外延式的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的衔接模式。学制衔接又包括一贯制和分段式两种模式。

第一,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表现为在地推行的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招生、教学与管理模式。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连续学习五年。这种模式主要采取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为中职教育阶段,,即前三年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高职教育阶段,即即后两年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第二,分段式衔接模式。这种模式的学生先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任务,再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至三年,因此,这种模式有3+2或3+3两种。

2.2非学制衔接的模式

第一,建立了有助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为我国职教发展指引了方向;剔除了不合理的规定,如对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使得中高职衔接有了前提和基础;政策还规定我国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使中高职衔接有了对接的更大的空间与机遇。

第二,促进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必须先满足入学条件,掌握中职阶段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这就迫使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高于中职阶段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愿意招收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优秀毕业生入校学习,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因此,促进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应改革。

3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3.1 中高职衔接的解决基本思路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从注重形式的衔接(比如学制的,衔接)到注重内涵的衔接(如课程的衔接)的发展。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现实的,有关行政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衔接的合理思想,并采取具体、明确、可行的内涵式衔接的保证性措施。因此,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3.2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2.1 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教育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00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05年版),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3.2.2 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四是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总之,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如果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十分巨大的影响意义,最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育锋. 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5).

[2] 高原. 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05).

[3]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芦京昌. 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07).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素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证号:ZJA10002。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五年制 中高职教育 衔接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0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体系”。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桂教〔2012〕5号)和《关于深化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的意见》(桂教〔2012〕14号),提出了积极 推动五年制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与策略。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模式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系统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自治区提出的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模式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为此,研究有效的衔接对策对现实具有深刻意义。

一、五年制中高职衔接现状与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五年制中高职衔接工作始于 2012 年,经过了 4 年的发展,区内具备试点资质的高职学校积极与中职学校合作,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从 2012 年开始区内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均有举办五年制高职试点班的资格,安排 40 所自治区所属高职院校招收五年制高职班,其中 24 所高职院校具有“2+3”和“3+2”学年制形式高职试点班招生资格;16 所高职院校具有举办 5 学年一贯制形式高职试点班的招生资格。招收新生近 1.5 万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招生瓶颈以及恶性招生的弊端,得到了社会和中职学生及家长的欢迎,拓宽了中职学生晋升高职的有效渠道。

全区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种:五年分段式和五年一贯制,其中分段式主要是“2+3”“3+2”学年制形式。每所高等职业学校须选择不少于 5 个优势专业作为举办五年制高职试点班的试点专业。其中“2+3”学年制模式是目前中高职学校合作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 2 年,成绩合格后可申请升入对应的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 3 年,等同于零门槛由中职升入高职。

二、五年制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近几年工作实践中发现,现行的五年制模式确实促进了高职招生工作,也带动了中职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广西推行的五年制中高职衔接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职与高职学校衔接不够全面,使中职学生选择高职学校受限制。在五年制中高职学校衔接过程中,大都是高职院校主动联系中职学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原因是高职学院面临着招生压力以及促进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而自发的主动出击需求合作,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而中职学校则处于被动状态,或者说主要是处于“等待”高职院校的合作橄榄枝。这种局面,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弊端,中职学校没有从自身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等方面考虑合作的高职院校,就会出现合作的中高职院校所设专业和课程衔接出现问题,导致学生一旦直升高职后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进度。此外,还会出现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受局限。目前绝大部分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学生,主要是升入所在学校已签订协议的高职院校,但合作覆盖面不够,导致学生继续晋升学习的可选择的高职院校受局限。尽管学生可以选择未与所在中职学校签订协议的高职院校,但这会给中职学校后续对学生学习和就业情况的跟踪带来难度,对五年制中高职学校衔接模式的探索带来很大的困难。

对此,建议:中职学校结合自身学校专业建设与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诉求,有针对性地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针对少部分想要晋升未签订协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职学校应邀请更多高职院校到校内开展类似双选会活动,这样让更多的学生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理念,专业建设与就业前景进行深入了解,建立双方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合作双赢的新机制。

(二)专业设置缺乏对口性统一,衔接不畅。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学制较长,这就需要中高职在专业建设方面要从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角度出发,统一设置与规划。目前广西中职专业划分为 18 大类,并非所有的专业都适合中高职衔接,加上中高职专业设置标准不同,即使同一专业但所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培养目标定位各高职院校也有所不同,这与目前中高职衔接专业实现对口一致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对此,建议:从教育行政主管审批部门着手,对成熟的专业、适合市场就业导向的专业,制订出五年制中高职衔接的专业门类,并逐步拓宽五年制高职专业领域。此外,除了形式上与中职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外,还应成立专业建设研究组,让高职学校派出师资力量参与到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中,使中高职专业衔接好,使中高职学校之间的教学进行有效衔接,从而保证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

(三)课程教学区分不明显。第一,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重复现象严重。从学科体系的角度看,同一专业的中职、高职课程很难避免重复,同一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不同,所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的关键在于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目前,有些中职教育专业已经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但高职教育还处于各校自主的状态,高职教育的课程大纲大都是由教依据教材而确定的,选取的教材则多照搬本科教材,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中职教育则多采用高职教育的压缩版本。因此,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严重。第二,专业技能课倒挂、文化课薄弱。中职学校在政策的支持下,近些年实训条件得到大大改善,相对地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高职学校在实训教学方面明显落后于中职学校。很多五年制的学生要比三年制高职学生的技能强,同时这些学生也提出了应加强实践教学的诉求。但五年制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导致升入高职后,文化课跟不上的现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不完善所致。

为此,建议:一是对五年制职教教材进行全面统筹。教材的接轨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保障,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依赖于教材的衔接。对中职教材、高职教材进行统筹使两类教材更好地衔接。二是高职学校要对五年制学生与参加高考类三年制学生实施分别教学。对文化课薄弱的五年制学生,在中职阶段,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支持中职学校,派出文化课教师加强对中职阶段的文化课学习进行指导,或者在高职阶段,对五年制学生加强文化课教学,多安排课时,弥补文化基础薄弱问题。在技能课方面,应对高职阶段五年制学生加强技能课的实践与操作,使其得到更系统的扩展与延伸。

总之,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长久性,善于运用新的思维和方法,换位思考,研究在中高职衔接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问题,扎实推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积极推动五年制职业教育发展,确保我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静锣,乔 刚.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研究与索,2010(4)

[2]崔戴飞,徐云青.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浙江省五年制中高职衔接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7篇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0)

摘要:本文基于我校设计的针对数控技术专业高职生和若干制造类公司的问卷调查统计,以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和提高衔接质量为目标,深入探究了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卷调查;质量;教学改革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4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92—02

教学研究项目:安徽省2012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课题《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jyxm650)。

收稿日期:2014—11—23

作者简介:吴义成(1976— ),男,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机械与电子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数据表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在一定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甚至会超过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对于国民素质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对接工程将是一个有效、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在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异。[1]本文着重对中高职教育对接过程中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做一点探讨与研究,以期能为中高职教育对接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深刻理解教育的功能及内涵,重视职业素养的培育

教育的一个很大功能是提高国民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生活,不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更需要精神的营养,通过知识的获取,可以增加个人幸福感和快乐感。因此,中高职教育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单纯强调技能的培养,学校培养学生是期望学生能成人、成才,对其一生都应该有深远的影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大学阶段,素质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我校针对企业进行的安徽省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调查问卷中就深刻体现出来了。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普遍对专业人才的诚信、敬业、团队协作、效益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等素质结构要求较高。可以说,从就业角度讲,重视职业素养培育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砝码。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人,即使在工作阶段,也能自觉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保障学生就业率的前提下,课程体系既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又重视职业素养的培育,在将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和教学改革方向。

二、明确中高职之间的差异,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实现全程对接

中职教育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该部分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基础课成绩不理想;高职教育的对象是高中毕业生或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其直接目的是为有意继续深造的中职毕业生搭建升学平台。[2]中高职衔接也应遵循教育规律,即人的智力在一定时期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应该能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的高低、素质教育的层次性以及就业目标的差异性等方面。尤其是在课程衔接方面,应能体现基础课、专业课的深浅,减少重复性开设课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对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干课程,可将课程学习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中高职教育对接的学生无论是在技能方面,还是在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方面,都有一个质的提高和飞跃。

当然,在中高职对接过程中实现全程对接,也应体现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在我校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相对较少数高招生选择毕业后很想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较多选择了希望能从事设计或其他制造类相关工作,有一部分选择了希望从事销售等服务性的相关工作。这明显反映了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动力不足。因此,对于中高职衔接教育专业,应强化学生立足于本专业就业,在招生阶段就应加强该方面的教育,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在接受高职教育阶段能全身心地投入去学,带来质的提高和自身的完善。

三、在教学模式上,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引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中高职教育阶段,理论教育很难深入下去,由于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教育。这方面的问题在我校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也有体现,调查中发现,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普遍意识到高职生相比较于中职生理论素养高;但在问卷调查中,高职生在面对纯理论课授课时,普遍反映不能很好地投入去学,有的甚至认为没效果,这体现了高职生内心矛盾的一面。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无法在短期内要求所有中职生或高职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能做到的就是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尽量保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安排实验或实训环节。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中可将课堂搬入车间,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在纯理论教学环节,尽量使用软件手段演示教学过程,让知识能够变得浅显易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研究项目就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当然,这要求教师具备多种素质和能力,具备推行教学目标的强大意志。

四、中高职教育衔接应体现教师教学理念的对接,使课堂授课取得良好的效果

当前,由于社会各界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把它划入高等教育的“另册”;[3]很多高职生内心深处缺乏足够的自信。在我校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是能和他们心理走得最近的、最富有亲和力的老师,要能真诚地与之交朋友。从心理方面分析,相当一部分接受高职教育的生源经受了中学学习的相对不成功或高考的失败,因此,他们有时不能发现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能力,在学习方面,其心理可能相对比较脆弱,更需要教师的呵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使其寻找到自身的优势并确立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考虑到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并告知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方法。对于工科类各门课程,大都是比较枯燥、难理解的基本概念,不同于文科类的课程,学生可能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把这些生硬的概念通过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易于吸收并掌握就显得尤为必要。中高职教育对接类的学生毕竟不同于大多数本科类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应该教会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辅以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使他们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情趣,激发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毋庸讳言,职业教育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研究必将随着中国的教育改革和进步而不断深入下去。如何提高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质量和有效性,如何提高每一所具有中高职教育阶段院校的内涵式发展质量和效率,是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要以中高职衔接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着眼点,不断深化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强调中高职衔接与学生健康发展的密切关系,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研究主题。[4]可以说,在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上,我们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辉,王海亮.中高职衔接的历史逻辑、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马秋硕,刘铁,赵倩.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3]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8篇

论文摘 要:本文在概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对接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视角,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 “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 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 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 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 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 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 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 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