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技术

医疗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疗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疗技术范文第1篇

生物体微弱磁共振测定技术

生物及物质均带有极其微弱的磁场,这种磁场是电子绕原子核旋转时产生。人也如此,这种磁场可以形成一定的波形。微磁共振测定分析仪(叉称量子分析仪)可将生物体及物体的标准磁场波形计算出并编成代码,储存于共振分析仪中。检测时,仪器感应并收集样本的微弱磁场信息,将该磁场波形与仪器中储存的标准磁场波形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出异常数据。如果被测对象磁场没有混乱,则显示该波形的数据在正常范围;如果有病变,用量化数值表示其轻重程度。

只需人体200根短发,即可用生物体微弱磁共振测定技术进行亚健康程度的测定。在此之前,亚健康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因为头发中存在着蕴涵身体状态信息的电磁场,即使被剪下,头发中的电磁场依然可以释放、传递电磁波。头发中的电磁渡虽微弱,但灵敏的微磁共振测定分析仪依然可以把它捕捉、记录下来。仪器记录下人头发中的电磁波信号后,立即把它变成电磁波能量信息图,医生把这张图与早已设定好的标准图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这个人的身体哪里出了毛病、处于何种状态。这项检测技术始于欧美,通过头发可以得到的身体状况指标达3000多项,但用于亚健康状态检测则只需15大项、67小项,包括疲劳状态、压力指数、情绪指数等。可查出情绪正常还是有焦虑、抑郁等。例如,焦虑的正常指数为50~100。如检测值为100以上,提示存在焦虑状态。可对心血管、神经、内分泌、消化等系统进行监测,例如:营养平衡时,碳水化合物正常指数为40-100;检测值如超过100,说明被测者体内碳水化合物失衡,提示近期该物质摄入不足。

胶囊内镜检测

胶囊内镜检测技术的适应证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无用性发现者;其他检查提示的小肠影像学异常;各种炎症性肠病,但不含肠梗阻者及肠狭窄者;无法解释的腹痛、腹泻;小肠肿瘤(良性、恶性及类癌等);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等。

胶囊内镜检测技术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再随身携带图像记录仪,就能开始内镜检查,无需麻醉,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胶囊随着胃肠的运动沿着胃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结肠直肠的方向运行,同时对经过的腔段连续摄像。并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输图像给病人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通常情况下智能胶囊吞服8~72小时后就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

微创外科技术

微创外科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三大主流之一,运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胆胰脾疾病最为常见。腹腔镜与电子胃镜类似,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器械,腹腔镜手术就是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进行的手术:使用冷光源提供照明。将腹腔镜镜头(直径为3~10毫米)插入腹腔内,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并且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然后医生通过监视器屏幕上所显示患者器官不同角度的图像,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并且运用特殊的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腹腔镜手术多采用2~4孔操作法,其中一个开在人体的肚脐眼上,避免在病人腹腔部位留下长条状的伤疤,恢复后,仅在腹腔部位留有1~3个0.5~1厘米的线状疤痕。可以说是创面小、痛苦小的手术,也有人称之为“钥匙孔”手术。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减轻了病人开刀的痛苦,缩短了病人的恢复期,还降低了患者的支出费用,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手术项目。

医疗技术范文第2篇

今年1月15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除了对建立国内远程医疗的服务体系要进行全面规划之外,也重点提出了建设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保护患者信息隐私要求、保护会诊机构内部信息需求、业务数据库的安全防护需求,安全管理制度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及互联网领域专家对远程医疗的关注点包括:医生私人提供远程问诊的合法性,从事远程医疗的运营平台如何管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据,如何建立统一的远程信息系统的标准协议等等,几乎都有所涉及,而这一切起源于“2014年远程医疗元年”的时间线亮相。

匆匆而过的远程医疗“元年”

在描述“远程医疗”的时候,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范畴,这一概念在医疗业内也是非常认可的。

2014年当之无愧是“中国远程医疗元年”。1月,瑞士知名远程心脏监控服务提供商lifewatch宣布与中国电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开卖lifewatch生产的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3月,华为在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运营商客户展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表达了其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问题的决心。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巨大潜力,已搅动了通信行业、医疗行业整合的市场。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对此,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建议,加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惠民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能惠及更多地区的患者。

一些传统医院中的远程医疗科室在过去填补了空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真正在中国走出了医院内的空间。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通过7―8年的发展,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在安徽、重庆、山西等5个省市建设示范试点,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合作。

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仍需要时间来推动,“目前从投入及发展趋势上来看,传统的诊疗方式仍占90%以上,在服务方面远程医疗可能稍微多一些优势,但是也只能占到当前诊疗服务的10%左右”。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介绍,目前有数字统计,约有85%的医疗投资被用来投入到大型诊疗设备的更新中,医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来发展远程医疗。

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加快了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速度。百度的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 “智能无声唤醒”等功能。瞄准可穿戴设备的还有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据国内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穿戴设备将央速增至7350万台,市场规模达169.4亿元

同样在这一年,互联网行业几起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事件也都发生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专注移动医疗市场的网站通过引进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通过和线下就诊合作打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模式。这种崭新的诊疗模式因为服务可靠、价格便宜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的拥趸,成为中国医疗行业新的生力军。

远程医疗是把双刃剑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还能给保险公司和远程医疗提供商带来收益,同时能提高医生们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上门求医次数及成本。

国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远程医疗能将医生会诊次数减少93%,这样就能为消费者每次会诊节省103美元,紧急救助会诊节省1067美元。根据研究报告50%的医生可以提供远程服务,70%的病人电子病历也可以通过远程获取。在不断腾飞的远程医疗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病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在推广远程医疗方面也不遗余力,从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拉动。今年1月19日由总I里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对于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的诱人前景,不少投资机构和企业表示会抓住机遇,推动远程医疗逐渐在全国普及 但实际上在医疗界人士看来,国内远程医疗发展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么乐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医疗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及传统的就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远程医疗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杰对记者表示,院院之间的诊疗一般是采用VPN专网通道,两边各自对接自己的数据源,所以安全性问题不大。远程医疗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务,患者端数据通过传感设备采集上来,服务端连接外部的广域网,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问题。此外,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包括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台运营商获得的,平台运营商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变得更敏感,未来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上对远程服务做一些准入和认证限制。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远程医疗中涉及到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影像数据等,其安全性都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统一的规范 “只有当每个医院对标准的对外接口达成共识的时候.远程医疗产业才能踏上一个更高台阶,目前一些医院也苦干没有标准的接口来上传数据而束手无策。”郑杰表示,真正做到标准统一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

随着在线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可观的收入。据专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好评如潮;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方便性,也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对于那些由医生私自提供的远程服务安全性及后续的保障仍有些担心。针对此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经专门出台了一项通知,禁止医生私自提供远程服务,违者将会面临吊销医师执照的惩罚。

在今年《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公布之后,多位医疗行业人士也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表示,这是对当前所有提供远程咨询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的一种规范行为,重点包括:制定医生和诊断机构诊疗业务流程,在个人健康信息数据的传输存储等方面建立统一的通信标准;同时在技术和设备提供方面,更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措施 “ 现在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正在和各地合作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我们可以通过配置专用的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系统软件,来保障远程医疗的安全,患者和用户的健康数据也不会泄密。”

医疗技术范文第3篇

托罗拉公司近期的一硕调查表明:全球80%的医疗卫生行业IT决策者认为,与2008年相比,今后移动技术对于医疗机构的重要性更为凸显。IT决策者同时列举了临床环境下采用移动技术的诸多益处,比如提高医嘱执行的准确率、减少人为过错以及提高医护人员效率。

摩托罗拉企业移动业务医疗卫生晴雨表显示,推动医疗领域加大IT投资的关键应用包括遵循行业规定建立的电子病历(EHR)、计算机化医生医嘱录入系统(CPOE)和用药监管。此外,受访的IT主管也指出,医疗机构在资产跟踪和资产、库存管理方面的投资也有所增长,反映出经济危机时期医疗行业所面临的更大资金压力。

摩托罗拉企业移动业务医疗卫生晴雨表还发现,通过在医疗机构中部署关键移动应用,受访的IT主管使人为失误降低了31%。在美国,用药错误是最为常见的医疗过错之一,并且每年至少有150万受害者。此外,根据保守估计,每年各医院用于治疗因药品造成伤害的额外医疗费用更高达35亿美元。受访的IT主管还阐述了移动技术所带来的其他好处,包括提高医护人员效率、增加报告的合规准确性以及提高医嘱执行的准确率。

摩托罗拉企业移动业务全球医疗卫生解决方案部主管ViviarFunkhouser说:“现在,需要服务的病人越来越多,医疗卫生行业的医生、护士以及护理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既要保证高效工作,还要确保提供优质的病患护理。通过为医疗机构提供种类丰富的移动数据终端、条码扫描设备、RFID产品以及无线网络技术,摩托罗拉可以帮助医疗行业解决行业难点,通过部署移动应用,在持续的医疗过程中提供高效的无障碍病患护理。”

对于在移动技术投资战略中纳入无线局域网语音服务(VoWLAN)、固定移动融合(FMC)和数椐采集产品,受访者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70%的美国医疗卫生行业决策者已经制定了移动技术投资战略,这一比例大大高于欧洲(46%)和亚太(41%)地区的受访者。

医疗技术范文第4篇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普遍不高,不熟悉文献检索及网上信息检索、不会使用搜索引擎和缺少制定正确检索策略的常识,因此查阅文献的能力较差。其中部分人虽然学习过文献检索,具有查阅纸质文献及上网浏览信息的基本技能,但由于文献检索与获取工具不断更新,工作以后接受相关培训相对较少,偶然需要查找资料时才去接触网络和数据库,文献检索技能不专业,检出结果不理想。

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专家会议在著名的布拉格宣言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它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新医改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电子病历的管理等都需要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加强信息素养,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能使广大群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有利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医生的医术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程度。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必须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社区医生处在基层卫生机构,熟悉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提高自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对于减少误诊、急救及时送诊非常重要。正如中科院周国平教授在首届中国式医院管理研讨会上指出的“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不光是一种谋生手段,它还是精神事业。医生应该始终保持好奇心、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情,应该是学者,应该是科学家”。

目前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40岁以上人员学历大多为专科,文献检索和信息搜集及科研能力较弱。虽然国家医改政策提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但是目前的培训以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为主,关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因此加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需求性。

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方法

1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信息意识

意识的培养重于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了自身信息意识,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才会逐渐提高能力。可邀请医学高等院校或三甲医院图书情报、信息化和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普及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文献检索、网络检索、信息搜集、科研能力方面的知识,提高其信息意识,增强其利用信息的意识、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还要鼓励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强化其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2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信息能力

一是以知识服务下基层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提供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满足其查阅资料、获取知识、课题申报、撰写论文的需求。在为基层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进行网络化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E-learning这种不受时空约束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决定了其文献查阅能力和计算机掌握程度各异。为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河北省引进了3家培训机构在全省开展网络化教学。这些机构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选择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医学文献检索技巧、科研课题立项技巧、论文撰写、电子信息系统利用等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每个机构提供的不同专业论坛,进行在线答疑、网上咨询等。

结语

医疗技术范文第5篇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医疗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医疗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契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化诸多领域,可以促进医疗事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确化方向发展。本文将对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医疗信息化 数字化 智能化 精确化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病患信息管理、远程医疗、医疗物品管理等医疗信息化诸多领域, 可以促进医疗事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确化方向发展。本文将对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同时对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对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1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

1.1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是20世纪末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引领了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互联网技术革命、移动通信网技术革命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物联网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互联网对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控制、监控和管理等过程。目前,信息传感设备种类多样,主要包括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器、射频识别器等,借助于各类信息传感设备,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各领域各行业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全面实现医疗卫生改革、促进医疗信息化的大浪潮下,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广泛应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显著提高了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2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化中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将医疗过程数字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过程中,可以更方便的获取病患信息、远程医疗信息,并加以存储,以供快速的调阅识别;其二,使医疗过程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过程中,可以实现网络对医疗相关物质的自动定位、监控、识别和管理等工作,使医疗过程更加智能化;其三,使医疗过程精确化,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设定的程序对医疗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减少因人为不可测因素带来的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过程的精确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

2.1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院管理工作

目前,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工作中,使医疗工作更加智能化,显著提升了医疗工作的效率。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将RFID技术应用于病人信息识别过程中,医院可以将病人的个人医疗信息储存于RFID设备中,在医疗过程中,通过扫描RFID设备,医护人员可以快速获取病人的医疗信息,并及时采取合理的救助措施;其二,将RFID技术应用于移动护理过程中,通过RFID设备,医护人员可以实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控,实现远程动态控制,有利于医患人员及时发现患者身体的异常情况并立即进行救助;其三,将RFID技术应用于医疗检验工作中,在医疗检验过程中,可以给患者配发相应的RFID设备,实现自动化管理,避免错拿错放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检验工作的效率。

2.2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压力。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中,可以有效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提高针对老龄化人群的医疗工作的效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化人群的日常监护、慢性疾病监护等需要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导致医患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我国的稳定和谐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将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录入互联网系统,互联网系统可以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自动分析、整合,及时监测到老龄化人群的不适并提醒医疗人员积极救助。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远程监控工作中,一方面可以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恶性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水平。

2.3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品管理

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管理难度极大,是医疗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之一。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质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互联网对医疗物质的自动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等过程,提高医疗物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物联网技术在医疗物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质防伪过程中,在医疗物资的包装上粘贴智能的附加标签,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医疗物质信息的自动识别、医疗物质流通环节的自动监控,有效防止假冒伪劣的医疗物质进入医疗系统;其二,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物质协调管理工作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一个医疗物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医疗物质的协调管理。

3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信息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中的物联网技术并不完全成熟,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一,没有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化物联网标准体系,没有对医疗信息化中的物联网技术结构和内容进行规范管理;其二,远程监控和移动护理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上,但目前我国电子病历系统水平参差不齐,对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带来困难;其三,没有建立完善的隐私保护体系,网络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安全隐私问题。患者的医疗隐私保护体系与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中的有机结合,尚待完成。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中,可以显著提升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全面提升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水平。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应用前景,我们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将新的物联网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信息化过程中,解决物联网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曾庆勇.物联网系统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应用分析与设计[J].研究与设计,2012(1):54.

医疗技术范文第6篇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确保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有序进行,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

第三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为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

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级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争议的再次鉴定工作。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以下简称医学会)可以设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组织和日常工作。

第四条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二章专家库的建立

第五条医学会应当建立专家库。专家库应当依据学科专业组名录设置学科专业组。

医学会可以根据本地区医疗工作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际,对本专家库学科专业组设立予以适当增减和调整。

第六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成为专家库候选人:(一)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三)健康状况能够胜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符合前款(一)、(三)项规定条件并具备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法医可以受聘进入专家库。

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原则上聘请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建立专家库;当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可以聘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进入本专家库。

负责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原则上聘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建立专家库;当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可以聘请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进入本专家库。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同级的医药卫生专业学会应当按照医学会要求,推荐专家库成员候选人;符合条件的个人经所在单位同意后也可以直接向组建专家库的医学会申请。

医学会对专家库成员候选人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聘任,并发给中华医学会统一格式的聘书。

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有义务受聘进入专家库。

第八条专家库成员聘用期为4年。在聘用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专家库成员所在单位及时报告医学会,医学会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一)因健康原因不能胜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二)变更受聘单位或被解聘的;(三)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四)受刑事处罚的;(五)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聘用期满需继续聘用的,由医学会重新审核、聘用。

第三章鉴定的提起

第九条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共同书面委托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书面移交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十一条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的,应当由涉及的所有医疗机构与患者共同委托其中任何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只可以向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

第四章鉴定的受理

第十二条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提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

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医学会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医学会应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不予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医学会提出鉴定申请的;(二)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学会已经受理的;(三)医疗事故争议已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或判决的;(四)当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司法机关委托的除外);(五)非法行医造成患者身体健康损害的;(六)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按规定缴纳鉴定费。

第十五条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预先缴纳鉴定费。

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当事人预先缴纳鉴定费。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当事人支付。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对需要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中止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一)当事人未按规定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的;(二)提供的材料不真实的;(三)拒绝缴纳鉴定费的;(四)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专家鉴定组的组成

第十七条医学会应当根据医疗事故争议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确定专家鉴定组的构成和人数。

专家鉴定组组成人数应为3人以上单数。

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学科专业的,其中主要学科专业的专家不得少于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二分之一。

第十八条医学会应当提前通知双方当事人,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从专家库相关学科专业组中随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

第十九条医学会主持双方当事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前,应当将专家库相关学科专业组中专家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告知双方当事人。

第二十条当事人要求专家库成员回避的,应当说明理由。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应当将回避的专家名单撤出,并经当事人签字确认后记录在案:(一)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的;(三)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第二十一条医学会对当事人准备抽取的专家进行随机编号,并主持双方当事人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专家编号,最后一个专家由医学会随机抽取。

双方当事人还应当按照上款规定的方法各自随机抽取一个专家作为候补。

涉及死因、伤残等级鉴定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由双方当事人各自随机抽取一名法医参加鉴定组。

第二十二条随机抽取结束后,医学会当场向双方当事人公布所抽取的专家鉴定组成员和候补成员的编号并记录在案。

第二十三条现有专家库成员不能满足鉴定工作需要时,医学会应当向双方当事人说明,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他医学会专家库中抽取相关学科专业组的专家参加专家鉴定组;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专家库成员不涌满足鉴定工作需要时,可以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专家库中抽取相关学科专业组的专家参加专家鉴定组。

第二十四条从其他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抽取的专家无法到场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以函件的方式提出鉴定意见。

第二十五条专家鉴定组成员确定后,在双方当事人共同在场的情况下,由医学会对封存的病历资料启封。

第二十六条专家鉴定组应当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妥善保管鉴定材料,保护患者的隐私,保守有关秘密。

第六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二十七条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第二十八条医学会可以向双方当事人和其他相关组织、个人进行调查取证,进行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2人。调查取证结束后,调查人员和调查对象应当在有关文书上签字。如调查对象拒绝签字的,应当记录在案。

第二十九条医学会应当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7日前,将鉴定的时间、地点、要求等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通知的时间、地点、要求参加鉴定。

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双方当事人每一方人数不超过3人。

任何一方当事人无故缺席、自行退席或拒绝参加鉴定的,不影响鉴定的进行。

第三十条医学会应当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7日前书面通知专家鉴定组成员。专家鉴定组成员接到医学会通知后认为自己应当回避的,应当于接到通知时及时提出书面回避申请,并说明理由;因其他原因无法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于接到通知时及时书面告知医学会。

第三十一条专家鉴定组成员因回避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医学会应当通知相关学科专业组候补成员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专家鉴定组成员因不可抗力因素未能及时告知医学会不能参加鉴定或虽告知但医学会无法按规定组成专家鉴定组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延期进行。

第三十二条专家鉴定组组长由专家鉴定组成员推选产生,也可以由医疗事故争议所涉及的主要学科专家中具有最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担任。

第三十三条鉴定由专家鉴定组组长主持,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双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陈述意见和理由。陈述顺序先患方,后医疗机构;(二)专家鉴定组成员根据需要可以提问,当事人应当如实回答。必要时,可以对患者进行现场医学检查;(三)双方当事人退场;(四)专家鉴定组对双方当事人提供的书面材料、陈述及答辩等进行讨论;(五)经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在鉴定结论上签名。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应当予以注明。

第三十四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根据鉴定结论作出,其文稿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印章。

医学会应当及时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送达移交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对符合规定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双方当事人;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的,直接送达双方当事人。

第三十五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要求;(二)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医学会的调查材料;(三)对鉴定过程的说明;(四)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五)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六)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七)医疗事故等级;(八)对医疗事故患者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

经鉴定为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应当包括上款(四)至(八)项内容;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应当在鉴定结论中说明理由。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格式由中华医学会统一制定。

第三十六条专家鉴定组应当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

(一)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

(二)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三)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

(四)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第三十七条医学会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的工作人员,应如实记录鉴定会过程和专家的意见。

第三十八条因当事人拒绝配合,无法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终止本次鉴定,由医学会告知移交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或共同委托鉴定的双方当事人,说明不能鉴定的原因。

第三十九条医学会对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认为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或者鉴定程序不符合规定,需要重新鉴定的,应当重新组织鉴定。重新鉴定时不得收取鉴定费。

如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不符合规定的,应当重新抽取专家,组成专家鉴定组进行重新鉴定。

如鉴定的程序不符合规定而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符合规定的,可以由原专家鉴定组进行重新鉴定。

第四十条任何一方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受理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或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时,应当以最后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作为处理依据。

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无异议,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应当及时将收到的鉴定材料中的病历资料原件等退还当事人,并保留有关复印件。

当事人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的,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应当及时将收到的鉴定材料移送负责组织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

第四十三条医学会应当将专家鉴定组成员签名的鉴定结论、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文稿和复印或者复制的有关病历资料等存档,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0年。

第四十四条在受理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后至专家鉴定组作出鉴定结论前,双方当事人或者一方当事人提出停止鉴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终止。

第四十五条医学会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情况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必要时,对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商请中华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医疗技术范文第7篇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设备科,广西梧州 543002

[摘要]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诊疗水平高低和医疗技术安全与否。本研究重点分析目前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利用RFID技术予以解决,并指出相关注意事项。

[

关键词 ]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RFID技术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117-02

Applic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Equip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U Xueying

Wuzhou Red Cross Hospital,Wuzhou,Guangxi Province,543002 China

[Abstracts]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medical equip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roposals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ith RFID technology, and points out the possible risk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Key words]Medical Equipment;Information Management;RFID Technology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多数医院已经建立起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有效提升了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1]。尽管如此,医疗设备在使用和转移过程中,在面对急诊或者突发事件时,仍然存在反馈不及时,耽误救治等问题,影响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与社会经济效益[2]。因此,加强医疗设备的综合管理,搭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对整个医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3]。该文重点分析新型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医院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并指出相关注意事项。

1 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1.1 医疗设备盘点分析

医疗设备盘点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整个过程很难完全实现账物相符[4]。入账医疗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盘点,在每台设备上粘贴单一条形码,通过对条形码的扫描获得设备的相关信息。但是,这种条形码很容易丢失或者损坏,且条形码在设备的位置一般比较特殊,经常出现乱贴和错贴的情况,从而导致部分设备甚至不知道存放在哪个科室,容易出现盘点困难,账物不符等问题。

1.2 设备维修分析

医院经常面临医疗设备维修不及时的问题,一旦维修不及时,设备可用性大大降低,极大地影响医务人员诊疗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管理中,通常是维修人员通过临床人员反馈的情况来判断设备是否需要维修,反馈流程过长,降低了设备维修效率,加强对医疗设备的实时监测可以更好的帮助维修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5]。

1.3 设备使用效率分析

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信息化程度低,不能准确的对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大多数医院将工作重点放在设备的招标采购与日常维护中,而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关注较少。除了超声科和影像科大型设备配置叫号系统可以进行实时统计外,多数医疗设备并无实时数据支持和分析[6]。由于设备运行时间和使用频率很难被医学工程部收集,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更加无法迅速调整,导致设备使用效率降低。

2 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于解决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RFID和红外感应器以及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医疗设备与互联网连接,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换与通讯,最终实现智能化与实时定位[7],消除信息的滞后和不精确。

2.1 RFID技术概述

RFID技术又称之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由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以及天线与管理软件四部分组成,电子标签进入读写磁场之后,阅读器会发出一种射频信号,感应其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经过解码之后传送到管理软件中进行相关的处理,实现对物体的自动识别[8]。这种技术在数据存储、传输以及多标签识别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被逐渐应用到交通运输和工业自动化以及物流管理中。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引入RFID技术也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9]。

2.2 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初步应用

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优化医疗设备盘点。设备盘点建立在入库和出库信息完备的基础之上:设备入库主要是将设备的相关信息录入到医院设备管理系统中,同时通过写码器编入到电子标签之中,使每个设备有自己的身份;一旦设备需要出库时,设备的基本信息可以在出入库管理的界面中显示 [10]。设备的盘点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系统会自动发出具体的盘点清单,管理人员在盘点过程中通过读取设备上的电子标签信息,将设备的实际库存信息填入到整个管理系统中,与清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完成设备的盘点。由于管理人员不需要逐一对每个设备上的电子标签进行扫描即可将实际数量填入管理系统,有效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误操作。

②简化医疗设备维修。运用RFID技术可有效的利用无线网络远程监控医疗设备,并通过网络报修的方式实时监控,从而提高维修效率。主要原理是,利用医疗设备上现成的报警系统,加装信号采集与发送装置,将报警信号与终端网络连接起来,一旦出现报警,管理人员可以依据终端显示的信息第一时间作出反应[11]。对于无法加装报警信号的设备,也可利用专业医疗设备维修软件进行网络连接,简化报修流程,更快的将设备送入到维修中心进行维修。此外,通过信息系统,维修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对设备故障进行统计,并总结故障原因,提高设备管理质量。

③助力医疗设备使用效率提升。传统做法采用人工统计的方式监测医疗设备使用情况,不但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11]。利用RFID技术,大部分医疗设备可以自动记录其电压和电流,以及患者相关信息,确认使用时间和频率,并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射频技术传输到网络终端,管理人员在电脑上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还可以监测设备水电的消耗、日常养护费用等信息,更好的评估设备使用效率并及时作出调整。

2.3 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意义

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RFID技术更加方便,其电子标签比较薄,体积小,能够应用在任何的医疗设备上。同时,其内部芯片存储信息量大,具有可重复性,尤其在移动的设备中具有较好的应用。点子标签还具有防水和防磁以及耐高温的特点,使用的寿命也相对比较长,能适应医院各种恶劣环境。传统的条形码需要逐一扫描来读取设备信息,而RFID技术可以在设备覆盖和遮挡的情况下读取相应信息,将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设备管理精确性,进一步降低设备维护成本的同时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并为后期科学合理的购买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4 RFID技术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在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费用方面。RFID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种技术的投资回报率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于电子标签的成本相对比较高,使得该技术在医疗设备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其对周围设备的较高要求也使得执行成本居高不下。如何做好成本控制,利用不断发展的RFID技术本身来降低执行费用,是RFID技术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②技术安全方面。随着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不断应用,RFID技术是否会影响医疗设备本身的性能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2]。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排除其对医疗设备性能正常发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RFID技术在解决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同时如何有效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也是未来面临的挑战之一。

③统一标准方面。由于标准不统一,导致RFID技术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指导体系,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针对该问题,国际上尤其是欧美国家对RFID技术的标准制定了简单的技术大纲,但仍然缺乏可操作性;而国内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也相对比较缓慢,依然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能否制定统一有效的标准,直接关系到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开展的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

3 结语

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成分,也是医院设备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应逐步展开。该研究从目前设备管理遇到的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了RFID技术对提高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并提出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依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希望能引起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更好的发挥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优越性。

[

参考文献]

[1]廖湘庆,杨雪梅,张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9):55-56.

[2]李远洋,王新沛,王晓民.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4):100-102.

[3]丁效军,郑理华.医疗设备RFID标签的设计和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1):42-44.

[4]米永巍.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医疗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C]//湖北:2013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2013.

[5]卢荣斌,许耀良,张连强.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医疗设备高效管理模式[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5):27-30.

[6]米永巍,李怡勇,李涛,等.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医疗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0):27-29.

[7]李涛,李怡勇,米永巍,等.医疗设备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4):125-126.

[8]周闻博.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2,9(3):24-29.

[9]林东晓,林霖,李伟鹏.基于RFID技术的医院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3):53-55.

[10]丁效军,郑理华,陈宇珂.RFID技术在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8):38-39.

[11]刘文,张金宝,刘千惠,等.射频识别技术在医院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8):783-784.

医疗技术范文第8篇

管理技术标准化是把已经管理实践检验是科学有效的管理技术方法总结,提炼为标准,再通过实施标准,使该管理技术方法获得更广泛、更有效的应用,从而获取更显著效果的活动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与保证产品质量,管理技术标准化逐步走上标准化舞台。在21世纪,不仅原来的管理技术标准化会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而且还会出现更多的管理技术标准化领域。所谓医疗质量标准化,就是对医疗质量的要求界限和规定;它是根据医疗工作任务和有关的方针、政策和限定的科学要求以及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等为依据,经分析研究制定并以条文或指标明确表达的;它是要求有关人员应遵照执行的界限和规定;它是通过质量教育,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信息系统和质量管理制度等,来使其适应大众对保健和医疗的合理要求的。医疗质量标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没有医疗质量标准则谈不上医疗质量管理。例如:2004年由中华口腔医学会组织全国著名专家集体编写的口腔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规范各级口腔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技术操作和诊疗行为,提高口腔医疗质量,己成为口腔医疗机构应当执行的基本规范。

随着私资、外资的进入,我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相对封闭的状态将被打破,口腔医疗质量管理决定了口腔医疗机构的利润和发展。口腔医疗机构为了争取患者就必须提高服务质价比,提高口腔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医患关系的转变将促使口腔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未来的口腔医疗服务,将始于患者需要,终于患者满意,而这也正是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核心概念。口腔医疗机构全面引进1s09000标准,通过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作业六大流程的可控机制,提高口腔医疗服务水平,已被证实是一种事半功毽的有效措施“。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可行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提供足够的资源,鼓励医务人员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工具致力于过程的持续改进,增进口腔医疗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取得事业上的稳步发展。我们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口腔医疗机构采用iso9001系列标准。

1制订目标标准

以国家的有关卫生方针和政策、口腔医疗服务范围内患者的需求、国内外同类口腔医疗的有关情报资料、口腔医疗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上年度(或前一时期)达标情况等为科学依据,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订出既高于实际又留有余地的、切实可行的标准。认清医疗质量标准的目的意义及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明确每个医务人员、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现状与目标标准之间的差距,为缩短差距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及必须完成的任务、承担的责任和应有的权限,以保证各项工作质量的可靠性。

优质的口腔医疗服务应达到以下目标:①安全(safe):避免医疗过程中所带来的医源性损伤,避免医疗不及时而贻误最佳的医疗时机;②实用(effective):提供的医疗服务必须有明确的科学理论依据,不能为了口腔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利益在检查、治疗、护理过程中随意增加或减少项目;③及时(timely):尽量减少患者的候诊时间和院外成本;④高效(efifcient):避免浪费,包括人员、材料、时间、精力;⑤平等(equitable):无论患者的年龄大小、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差,口腔医疗机构都要一视同仁,提供同样的质量服务;⑥以患者为中心(patient—centered):包括对患者负责,尊重患者,在医疗和服务过程中尊重患者的选择、需求、价值。

2制订医疗工作质量标准

具体制定医疗工作质量标准时,第一,要坚持质量的科学性,即每项质量标准都必须真实地反映出科学规律和要求,所具有可计量的质量特性和可分类的质量特性(如分数评定、分析系数等)以明确变量划入质量范围;对因目前科学技术尚不能控制的因素应划在质量管理之外。第二,要坚持质量标准的先进,性,即质量标准水平要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不应满足于低标准。每个阶段的“终又是下阶段的“始循环往复,不断强化和提高质量标准,推动口腔医疗质量的提高。第三,坚持质量标准的严肃性和相对稳定牲。各项质量标准的栽定和实旋不应朝令夕改,而应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不断发展,以及口腔医疗工作条件的不断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对某些质量标准进行补充修订,以保持其先进性。第四,必须保持质量标准的统一性,即按照质量标准级别,在相应范围内的同一项工作或技术的质量标准必须一致;互相衔接的工序和技术质量必须有成套的统一质量标准。

2.1环节质量标准

①诊断工作质量标准包括诊断工作的各项技术操作标准,诊断判定标准及诊断符合率等指标。②口腔医疗工作质量标准包括一切治疗工作的实施标准,如口腔医疗方案选定标准、备牙标准、取模标准、处方用药和各种医疗处置标准以及医务人员分级服务标准等。③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包括各项护理工作技术质量标准。④消毒管理质量标准包括消毒隔离设施、操作、管理标准;各种卫生学监测标准。⑤材料消耗标准:各类疾病治疗的经济核算、成本管理及工作质量标准。对临床操作项目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分解,将每一操作步骤标准化,强化培训,实现分工操作。

2.2要素质量标准

要素质量标准主要指人员质量标准、技术质量标准、仪器设备质量标准。在完整的口腔医疗过程中,上级医师可根据经治医师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患者的进展情况,决定对治疗过程的介入。但更重要的经治医师应知道何时需上级医师会诊。为保证治疗的标准化操作,各种器械、材料也必须规范化。

2.3终末医疗质量标准

终末医疗质量标准是以医疗质量为主、医疗质量标准为中心所形成的终末质量标准体系。终末医疗质量是以病例质量为核心的,同时包括效率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效果指标。例如,正畸结扎包括各个分解动作的手势,不同情况下的结扎方法及松紧程度;粘接剂调拌包括粉液比例、调拌方式、调拌时间等。

要形成标准化的、详细的操作手册。基于同样的细节量化原则,也可将口腔内科、口腔修复科、牙槽外科的临床操作进行步骤分解、标准化和流程优化。为了控制医疗质量,加强临床操作的细化和标准化培训是需要强调的重要环节。严格培训l与标准化操作,建立一套完整的口腔医生和口腔护士的培训体系很重要。例如:在医务人员中开展业务培训和讲座,规范医疗操作,提高业务水平。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和实际开展技术大赛,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临床诊疗操作,提高临床业务技能。

3发展趋势

“医疗服务”这一口腔医疗机构最主要的产品有其特殊的性质,即口腔医疗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重复性。囿于此两大特点,尤其需要对服务的“医疗过程进行全程控制,以确保从“资源配置一医疗服务一患者是否满意一信息反馈业主很快吸取经验教训,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准备。这次或某一项口腔医疗服务,患者认为满意,我们就是成功的;如果不满意,我们即使通过返工弥补,在患者心理上留下“质量差”的印象也很难彻底去除。口腔医疗机构在硬件上的不合格给患者造成的不满意也是不可重复的。比如一所口腔医疗机构由于空调不好、饮水供应不及时、通讯设备不畅等现象,都会给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受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对“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事先预想的控制,必须有科学、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来实现。许多口腔医疗机构的实践证明——管理技术标准化可以实现这一控制。

3.1医疗标准质量不断提高

正如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uran所说,2l世纪是“质量的世纪”。21世纪的质量以其超严的质量要求为标志。对企业产品质量而言,质量超严意味着“零缺陷”,如电子产品的不合格率由过去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降低到百万分之一,在现行的68控制原则下,不合格率是过去的1/135万。对于口腔医疗机构而言,超严则意味着各种口腔医疗质量指标标准将不断提高。不仅要诊断正确,还要定位更加精确;不仅要治疗有效,还要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感染率尽可能降低,疗效评价也将从短期上升到长期甚至终身疗效评价;不仅要求不能发生医疗事故,还要口腔医疗服务零缺陷、“零差错”。人对生命质量和口腔健康的渴望和追求,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促使口腔医疗技术和服务必须永无止境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