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学决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决策范文第1篇

定远县地处皖东,北邻蚌埠,南接合肥,是一个典型的江淮分水岭重点治理县。早在199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决定对江淮分水岭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开发的决策刚开始实施时,该县就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不放松,始终坚持“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进农业增收”的:总体思路,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最关键、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不断改善水利、生态、交通等条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如今的定远,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7~2008年,该县连续两年在全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中被评为全省优秀县。

一、治理成效

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十多年来,定远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坚持以库、塘、坝并举,实现“把水留住”工程。截止去年底,9个分水岭重点治理乡镇共新挖扩建大中塘、库1063口,其中蓄水达lO万方以上坝塘48口,蓄水5万方以上的有562口;立项建设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3处,建各类拦河坝6处,连江镇红旗拦河坝建成后,蓄水达10万方以上,不仅解决了500多亩农田灌溉问题,同时还解决了2个村近3000人交通运输难的困境;开挖整修渠道100多公里,新增蓄水5500多万方,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20余万亩,旱涝保收田增加到15万亩。水利条件的改善,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干旱季节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该县粮食总产达5.5亿公斤,较治理前的1997年,增长了48.6%。

饮水质量逐步提高。十多年来,该县9个治理乡镇共建设各类砖石井225眼,其中集中供水工程6处,解决了项目区近3.5万群众饮用水困难问题。如吴圩镇2005年投资35万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处,日出水量达100立方,使吴圩集镇2500多人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群众饮水质量明显提高。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行路难一直是制约分水岭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该县多渠道筹措资金,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努力实现岭区群众“要想富、先修路”的愿望;9个治理乡镇新建乡村道路64条计288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将被基本消除。

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十多年来,该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以基地造林、“绿色长廊”建设、村镇绿化等为重点,积极组织实施“把树种上”工程。岭区重点治理乡镇累计新增植树造林面积4.5万亩。其中成片造林2.6万亩,路渠及四旁植树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较1997年增长5.7个百分点,岭区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近年来,该县围绕省优质农产品规划布局,发挥地域特色,调优产业结构,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一是“压水扩旱”已取得明显成效,现9个重点治理乡镇每年“五早”作物种植面积25万余亩,是治理前的3倍,特别是地膜花生、西瓜、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初具规模;如二龙乡小岗村大棚辣椒和原斋朗乡友谊村大棚蔬菜每年每亩纯收入均达8000元以上,可迅速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蔬菜生产。二是以养殖业为突破口,9个治理乡镇已建成年出栏千头以上养猪场8个,百头以上养猪大户90多家;百只养羊大户5家;万只养禽大户2家,同时利用水库资源开展立体养殖3处。三是经果林生产发展迅速,原天河乡的油桃、连江镇的水密桃、原斋朗乡的大枣、板栗、原高塘乡的葡萄等均上规模,同时这些基地和周边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包供苗、包技术,集中组织销售等措施,有利地促进了经果林的发展。四是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目前定远岭区已建立各合作经济组织305个,如养殖协会、蔬菜生产协会、经果林生产协会、花生生产协会等,专业市场9个,共有各类经纪人100多人,初步形成种、加、农工商、产供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了多赢的效果。五是大力推广产业化生产;2005年该县分水岭办公室组织两个大米加工龙头企业与定城、连江、仓镇、桑涧、二龙五个治理乡镇签订优质稻(辐香优98)订单1万亩。通过结构调整,规模在逐步调大,品种在逐步调优,效益在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岭区结构调优的发展,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06年,重点治理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690元,比治理前人均收入1720元,增加了970元,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二、成功经验

立足资源,在培育主导产业上下功夫。江淮分水岭地区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也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如土地资源、山场资源等。该县立足于资源优势,坚持高标准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坚持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建设基地,扶持龙头。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地膜花生、西瓜、大棚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做到品种优质化,农技科学化,形成具有知名度的区域优势农产品;目前特色经济作物年生产面积已达到50万亩以上,同时,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草场、秸秆等资源,大力发展蓄牧业,实施“种草养畜、种草养禽”。全县畜牧业生产呈逐年上升趋势,连续六年跻身“省畜牧业十强县”。二是大力抓基地建设。该县的油桃、水蜜桃、大枣板栗、生猪养殖都已建成基地,初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按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大力培育产加销龙头企业和典型大户。如连江、桑涧、二龙、定城、仓镇等乡镇分别成立优质稻米协会,为优质稻产业生产提供了保障,由定远县畜牧兽医站牵头成立的养猪协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生猪饲养和销售,花生协会、蔬菜协会等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均在逐步壮大,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增添了活力。

加强培训,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该县把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与“科技入户工程”,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技知识,认真组织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项培训和科技知识培训,培训新型农民。二是推广一批适用性强、易推广的新技术。如地膜覆盖技术、育苗移栽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大力发展旱作高效经济作物,把技术推广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科学决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领导者 经济管理 科学决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98-01

1 在经济管理中进行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决策是综合考虑多项因素来权衡未来目标和实施手段的一项举措。过去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企业的活动决策往往都是根据经验来决定,而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下已经不能再采用这种方式了。科学决策和城市发展以及市场经济需求具有直接联系。社会化的大生产让社会的生产力空前的强大,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激烈的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这种现实的情况让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者的决策变得至关重要。决策的正确与否和企业的命脉紧紧联系在一起,正确的决策可以给企业带来机遇和发展,错误的决策会让企业的实力受到影响甚至是倒闭,这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极大,企业的经济失衡会导致社会的经济失衡,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城市的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些损失不是一个单位的损失而是一个国家的损失。

要想经济决策正确必须要依靠科学的决策来保证。什么是科学的决策呢?就是决策是符合经济规律的需要的,也是能够体现出当前境况的。所以领导者在制定经济决策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战略战术还需结合经济布局来考虑,从宏观到微观,从全面到细微,将经济价值和社会效果都考虑进去,进行辨证的讨论。科学决策要能够有科学的程序、原则,能够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够使决策具有科学性。

2 领导者在经济管理中怎样进行科学决策

领导者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进行科学决策时必须掌握科学决策的原则,按照决策的科学程序方法进行。决策的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信息准全原则

信息是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只有获得大量的准确真实信息,决策的方向才会正确,这些信息收集过来往往都是粗糙的,其中有真有假,需要经过处理之后才能够使用,所以信息的归纳、整理和选择都非常的重要,需要经过深度加工才能够体现出其价值,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信息的准确性对经济决策具有直接影响,信息的真实性越高准确度越高,其科学性越高。

2.2 可行性原则

经济决策最终都是需要付诸行动的,因此决策是否可行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决策必须是可实施的,需要经过严密的审查和论证,对可行性进行评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2.3 对比选优原则

科学决策应该是从多种方案中挑选出来的,是通过对比优选而得出的。如果方案仅有一个,那么就无法进行对比,所以一个项目一个决策应该要有多个选择,去权衡优劣,进行挑选。

3 在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制定

科学决策是事前的调查、事中的研究分析、事后的积极调整,科学的制定决策要有一个过程,一个程序,才能保证方法的正确。按其客观进程,经济决策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3.1 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通过对有待决策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和提问,从起点开始寻找问题的根源。问题的发现和寻找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且确定也很严肃,必须要用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现代手段的支撑来完成,保证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实际为准则,实事求是的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认经济活动的内外条件和环境。

3.2 系统分析,确定目标

领导者在发现问题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以能够保证经济决策目标的明确性和准确性。目标的选择失误是错误决策的开始,所以目标对于经济决策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用正确的目标来引领正确的发展,才能够有正确的方向去寻找资料和资源,建立方案,一步一步的向目标实现,这是科学决策的根本方式。

3.3 收集资料,科学预测

信息系统是决策正确与否的依据,需要建设完整完善的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利用。不管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重要的经济活动都需要科学决策来支撑,而信息则是为科学决策提供的最好支撑,科学决策要立足于国家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之上,通过对自身情况和国家的情况的了解来进行生产能力、技术设备、人员构成等等的确定。这些都需要信息系统来帮助其完成,利用科学的手段对经济决策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预测。

3.4 拟定方案,全面评估

解决问题要有步骤有计划,对问题的解决途径可以提供多种方案,从中进行筛选。方案应该要以节省、创新、满足现实情况为基准,每一个方案都不是粗制滥造,要能够切实执行,能够获得方案执行后的预测结果和数据,并且详细标明其优点和缺点。这样保证每一个方案都做到直观、有效,供领导者进行斟酌。方案的评估是对方案的优劣进行分析和权衡的体现,对企业、国家和社会等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后,来挑选最有方案,保证方案执行后的各方利益最大化。

3.5 综合评价,方案选优

对方案的最终决策把握于决策者的思考,通过对方案的优劣利弊综合考虑后进行的最终确定,领导所需要做的就是对各方案的综合思考和筛选,要能够从众多方案中选中最优方案。

4 科学决策的实施

决策的最终确定还需要最终的执行,这个需要决策者有信心和勇气去完成。

4.1 拟定实施计划

通过对目标期望的研究来寻找最优方案,然后将方案所涉及的细节实施进行确定。要对各部门所要负责的工作进行确定,建立起责任制度。将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都明确清楚,对整个方案的流程进行规划,制定各阶段的完成时间和安排计划,保证计划的每一步都能够实现,出现的每一个错误都能够有人负责,这样的计划才是完善的,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4.2 建立组织,落实责任

决策的执行过程要有相应的组织来完成,通过对方案的选择和要求来确定组织的人选,将重要的人物放到重要的岗位上,分工明确,责任清晰。

4.3 信息反馈,追踪决策

科学决策范文第3篇

2、做决策要及时果断,决策的时候必须当机立断,因为有时候所花费的时间越长,损失可能就越大,决策时也许要承受损失,但目的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或取得更大的收益;

3、决策要具备持续性,决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这就要明确两点:一是明确组织的目标,二是要建立互信机制;

4、通过情境模拟避免决策失误,运用情境模拟可以有效地避免决策误区,做出正确决策,通过情境模拟,可以对未来做出一定预测;

科学决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科教融合

一、学科交叉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经验

过去五六十年来,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来,主要西方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学科交叉。据统计,美国1/3的学者、科学家和工程师隶属于某一个或者几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或属于跨大学的研究中心。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建有各种形式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跨学科教学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亮点。从选课制度上看,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给予学生很大的选课自由,跨专业、跨院系选课的范围要远远胜于我国大学。欧美各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很多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并据此设置了很多跨学科本科项目。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2016-2017学年,麻省理工学院设置的本科跨学科项目包括计算机科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文、人文与工程、人文与科学等4个学位项目,以及古典与中世纪研究、国际研究、天文学、大气化学、生物医学工程、能源研究、创新与创业、公共政策、统计与数据科学、女性与性别研究、非洲与非洲移民研究、亚洲与亚洲移民研究、拉美文化研究、中东研究、俄罗斯与欧洲研究等15个辅修项目。这些跨学科项目一般是由两个以上的院系共同设计出一套培养计划。例如,创新与创业学科交叉辅修项目的培养方案由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和管理学院共同设计。该项目主要培养创新型经济所需要知识与技能,其培养方案要求学生从4大类、40门课程中按照要求选修5门课程。这4大类课程的选课方案具体要求是,2门核心课程“创新工程:把思想转变成影响力”“风险工程”必修,从17门“创新创业背景”类课程中选修1门,从5门“领导力培养”类课程中选修1门,从16门“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中选修1门。“创新创业背景”类课程主要是从经济、文化等社会科学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信息科技、材料技术、能源与环境等某一个领域的社会背景。“领导力培养”类课程主要着眼于培养工程师在一个组织或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则从实践和实战的角度出发设计一项创新创业项目。总体看来,上述培养方案的教学任务是工学院或者管理学院无法单独完成的。

除了产生新的跨学科培养方案以外,课程教学的创新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改革亮点。作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标志,欧林工学院设立了课程集群。一般地,课程集群由多名教师组成一个跨学科教学团队来完成教学,把项目(project)和一系列传统课程(一般为2至4门)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集群以项目与实践为载体,应用传统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使学生在理解学科基本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课程集群可以综合多门技术类课程,也可综合多门技术类课程和非技术类课程。例如,“生物W”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结合组成课程集群,通过关于克隆研究的项目,研究生物学与克隆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材料科学”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结合组成的课程集群研究重建保罗・瑞维尔的铁匠铺;“信号与系统科学”与“商业基本原理”结合组成的课程集群研究电路板的产品设计。与欧林工学院类似,马里兰大学的“世界课程”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其主题包括:微生物、土木工程、管理和政治专业教师讲授的“阻碍进程:尼罗河、科技、政治和环境”;数学、音乐和建筑学专业教师讲授的“创造性的动力:音乐、建筑学和科学中的创造力”等。

二、学科交叉要做到多学科有机融合

为什么学科交叉能够显著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交叉教学的内在机理是什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科制度有助于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学科制度过分强调学科分化,将必然地导致人类认知活动的孤立性、封闭性、片面性。学科交叉活动的广泛开展,使科教活动从孤立、封闭、片面走向了协同。麻省理工学院、欧林工学院等的学科交叉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科制度的弊端。课程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基于一种基本的假设:最优秀的学生不是在某一特定领域掌握精深知识,而是基础牢固、善于同他人共同工作、善于学习新事物并形成新能力的学生。跨院系的学科交叉项目、课程集群等为本科学生提供了合作创新的平台。

学科交叉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学科之多,而在于多学科的有机融合。目前,各国大学教育一般都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学生都会学习很多学科。因此,每个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会接受很多学科的教育。但这种多学科的教育并不等同于学科交叉教学。

学科交叉教学与多学科教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要求相对广博的学科基础。二者的区别在于,学科交叉教学强调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涉及到的多个学科应该是有机相融的。多学科教学则强调学科知识面的完备性,其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相融程度远不如学科交叉教学。当然,一份合理的本科培养方案会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多学科之间的前后连贯性和整体协调性。但是,如果没有高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体系差异很大的各个学科进行横向或纵向的联系,那么学生并不会将多个学科融会贯通。因此,很多学生虽然储存了大量知识,但是并不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这一缺陷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与专业工作中所出现的真实问题越来越复杂,必须依赖于多学科协同解决。因此,具备学科交叉能力的人才更善于创新,更善于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以复杂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是真实问题)来牵引多学科的有机融合,这就是学科交叉教学之所以富有成效的教育学机理。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推进学科交叉教学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教学方面,教师因素是推进学科交叉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者的作用,在学科交叉教学中更是如此。根据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科技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协同过程,科学家有合作的天性。这种协同与合作是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因此,现代大学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必须首先研究其具体的办学环境是否鼓励教师协同合作。

三、系统推进学科交叉的本科教学改革

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程科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3年以来,北京化工大学以学科交叉班为龙头,启动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系统地在本科教学中推进学科交叉能力建设。

1.师生构成的多学科化

实现学科交叉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具备跨学科研究、教学的经验和能力。我校学科交叉班的教师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实验室或高水平科研团队,由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领衔,跨学院、跨学科组建了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教师指导小组不仅向学生传授学科交叉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还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实践。每个学科交叉班由10~20名本科生组成,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拔,这些学生至少来自3个不同学院且不同学科专业。学科交叉班学生的本科阶段学籍保留在原学院和原专业,确保学生在打牢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多学科研究和学习。

2.课程体系的跨R祷

学科交叉班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之余,在指导小组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专业因材施教,建立个性化的学科交叉课程学习计划。学生通过“跨专业选课计划”,选修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获得基本的跨学科知识,打下学科交叉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学科交叉班每学期至少开设一门研讨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研讨课的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授课采用案例、项目等形式,教学内容围绕科研团队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学科交叉领域设计研讨课主题,师生就学科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开展充分的交流和研讨。

3.学术交流的常态化

学科交叉班建立了“学术交流计划”,组织学生参加某一交叉领域的最前沿科研学术交流。同时,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在课程中邀请本领域前沿的科学家主持讲座或研讨。比如,在“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专题”研讨课中,除了由长江学者担任主讲教师之外,还邀请了来自奥克兰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的学者和专家,就不同的主题开展了研讨和讲座,激发了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浓厚兴趣。

4.科研实践的优质化

学科交叉班建立了“科研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依托科研团队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平台。学科交叉班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真实项目的研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等高水平国家级项目的科研实践中。学校还组织学科交叉班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撰写会议报告、科技论文。

5.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决策范文第5篇

如何驾驭大数据?如何让海量数据转化为提高医院领导层决策科学性的工具?有着十余年医疗流程系统搭建经验的天助盈通,瞄准了BI决策支持系统,并在福建省立医院率先落地。在银行金融业已广泛运用的BI,究竟可以为国内医院管理水平带来何种变化?带着疑问,《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专访了北京天助盈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进。

《中国医院院长》:什么是BI?对医院而言,BI的定位和价值何在?

马进:BI即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国内引进BI后已在多个领域有所应用,其中医疗领域也有数年探索经验。但目前来看,多数医疗机构对BI仍是持观望态度,这与业界对BI的解读和定位有很大关系。

从医院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来看,医疗信息化搭建多是自下而上,其意义主要在于理顺医院日常医疗流程,进行院内人、财、物的管理,属于医疗信息化中事务性信息系统范畴。在此基础上,医院领导层对医疗信息化产生了更高要求,即“让信息化为管理服务”。于是,决策支持系统这一源于事务性信息系统但高于数据本身的管理工具,走进了医院领导层的视线。

事实上,在医院构建事务性信息系统时,院长已经意识到现有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并不能有效支持其工作。这种需求和现状的落差,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越发强烈;另一方面,来自医院自身发展需求、外部竞争压力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更为精细化的要求。院长如何能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基于数据驱动的BI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可以说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将BI定位为专门为医院决策层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而BI的价值即是支持最高决策的科学产生。

《中国医院院长》:BI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可以为医院的管理水平带来何种提升?

马进:BI是信息化工具,但应用在医院管理上即是管理工具。BI作用的体现与管理原理密不可分。

闭环管理理论明确指出,管理中第一项是决策,第二项是执行,第三项是反馈。在闭环管理中,决策被执行后需要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再继续执行。如何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离并调整,均源于反馈。目前医院的管理方式几乎仍是传统的上级管下级,通过口头汇报及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医院领导层做出决策,各个科室执行,并且执行层负责向决策层反馈,并没有出现客观且超越人力的管理工具。在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一方面,执行层直接反馈会造成不够客观的反馈结果,另一方面,执行层身兼执行与反馈双重任务,会带来效率的低下。当医院的规模变大时,执行层的增加以及反馈问题的叠加,最终导致闭环管理失灵,引发各方面的管理问题。

实际上,定位为决策支持系统的BI所承担的即是反馈角色,其存在真正实现了闭环管理。作为信息化的管理工具,BI不仅是客观的,更是超越人力的。有了定位清晰、功能强大的BI,医院庞大、复杂、多环节的执行过程变得一目了然。BI的顶层反馈让处于决策层的院长比执行层更了解医院流程细节,及时有效的数据反馈也提高了院长调整决策的灵活度。

应用BI决策支持系统,甚至可在不额外增加人力的情况下,在医院现有格局及管理团队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使得基于结果信息进行决策、基于偏离信息做出调整、基于过程信息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基于绩效信息提升效率等决策,更具科学性和时效性。

《中国医院院长》:在BI决策支持系统的实际应用中,院长是如何有效驾驭使用大数据的?

马进:BI其实是个通用的IT工具,其发挥作用的重要节点在于数据立方体。由数据立方体面对数据源及数据库,通过获取和重构数据,得到满足需求的结果。因此,通过数据立方体就可以有效汇总大数据、重构大数据、有效利用大数据的价值了。在医疗信息化的运用中,BI的功能被天助解读为决策支持系统,并被天助转化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工具。

在院长进行内部管理时,以往阅读的通常是极其有限的二维报表,但数据立方体可以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变化出无穷尽的二维数据透视表。院长可以自由组合数据透视表的行与列,以选取需要查阅的项。有了BI数据立方体,院长可以直接面对、自由驾驭大数据。

举例来说,院长在进行人财物管理时,BI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将宏观微观数据同时进行梳理并呈现。通过数据钻取技术,院长看到的不仅是医院总收入,更有不同病区、不同床位的数据,这些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在数据链中,院长仅需自行点击,即可进行横向纵向以及基于不同时间轴的数据对比。

科学决策范文第6篇

1.1 财务战略的新内涵

美国学者W.H.Newman认为,企业战略是确定长远的主要任务,以及完成这一任务而采取的主要行动。财务战略是在财务方面全局性的规划,这要求企业不但要着眼于当前的财务状况,而且要树立长远眼光,以企业永续经营为目标进行全方位谋划。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必须建立更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构建财务战略框架以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张。经济新常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务战略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构建财务战略体系时,一方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财务效益;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培养创新意思,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2 上市公司财务战略框架构建的特点

上市公司在构建财务战略框架时,应遵循科学性、持续性、完整性、新颖性及技术性的一般原则,以及针对企业的经济性、公开性、集权性特有原则。这样构建财务战略框架,才能够更加适合企业的现实所需,更加有益于企业的长时间持续的发展。财务战略框架构建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而构建时需考虑环境要素。探究上市公司财务战略框架构建问题,应该掌握上市公司财务战略框架构建所处环境的真实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实施财务活动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为企业的财务战略框架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并总结出相应的策略,增强财务工作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利用能力。

2 科学决策理论在构建财务战略框架中的应用

科学决策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战略资源规划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 A.Simon曾经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理念,管理与决策相辅相成,科学的决策将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构建财务管理框架是上市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发展战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强化公众监督、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企业科学决策的重要目标。财务战略框架构建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具有最直接、最有效、最紧密的关系,尤其是在如今知识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更需要以科学决策为基础,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财务目标和发展战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披露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上市公司构建财务战略框架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在传统的经济制度下,我国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囊括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战略框架,所以,以往的上市公司财务战略规划受到行政因素的严重影响,政企不分现象越来越严重,公司并没有适应自身发展的市场地位和财务理念。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框架的构建,只需要依照国家的政策制度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实施,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战略规划过程中,仅片面结合国家财务政策体系,而忽视了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决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企业制度逐渐得到推广和实施,上市公司实行现代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政府和上市公司的分离,但是企业文化和生产经营理念并未适应时代潮流,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3.2 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战略的规划与实施离不开基层财务人员,只有财务人员依照财务战略框架的规划,落实每一个财务管理细节,公司的财务质量才能得到提升,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是当前很多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执行者专业素质偏低,并不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上市公司当中,很多企业欠缺对财务战略框架构建的认识,还处在记账、算账的认知中,普遍存在不合理的建账、做账、代账、白条等现象。这种财务战略规划和执行过程中的无序及混乱现象,致使企业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隐患。

3.3 财务战略具有滞后性

通常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战略规划时,大都以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实现的预期收益为基础,仅仅关注会计期间的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回报周期,而没能把非系统风险和货币的时间价值充分考虑在内,这就导致很多投资项目或资本运作规划。因不可控的意外情况而无法达到预期收益。上市公司在当前经济条件下,财务决策具有滞后性,难以全面有效地分析内外部环境,无法用市场经济的变化法则来理顺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4 上市公司财务战略框架构建

4.1 决策层需转变管理理念

基于科学决策构建财务战略框架新模式,企业的决策者一定先要树立创新思维,善于接受新事物,立足当前的经济局势,从企业自身出发,将传统的固有战略框架逐步转变为符合经济新常态运行状况的战略决策。要明确企业的具体状况和进步阶段,规划与企业自身发展相切合的财务战略框架。在构建财务战略框架时,可以实行企业资本多元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动探索和外资协作的途径,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对因为环境改变而产生的突发状况做好应急预案,及时解决问题,将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增强企业本身的抵挡风险的水平。

4.2 基层管理人员需提高综合素质

现有对企业财务人员专业水平的统计数据表明:财务人员业务和管理水平偏低,无法切合财务战略框架构建工作的需求。仅仅依靠财务人员来构建财务战略框架并不科学,财务战略框架的构建,需要全局性视角和各部门协调运作,这就需要部门管理层的全面参与。很多上市公司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管理人员特别是中低层管理人员财务基础薄弱,了解简单的账目处理却看不懂财务报表,无法与财务宏观战略有效衔接。因此,企业中低层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学习财务知识,除掌握本部门工作管理技巧外,还需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科学决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性思维 科学决策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75-01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学科。物理探究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具有典型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而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实现科学探究、提升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都是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这些活动本身就是物理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物理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一 培养学生科学决策能力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普通职业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在谈及课程的基本理念时也指出,要“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物理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已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决策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决策是建立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之上,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知道科学的决策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具体数值的测定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认识到科学的决策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让学生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决策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决策能力。

二 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决策能力的基本步骤

科学决策是建立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因此决策过程一般包括六个环节,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形成解释、决策评估、表达与交流。当然,针对不同的探究实验,程序也可以变动,不能教条。这样做出的决策才更科学、更客观。

三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决策能力

学生进行科学决策必须要有科学的探究性思维。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是在上述良好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潜在创造性的思维。探究性思维对于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科学决策能力具有理性驱动作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和决策能力。实验探究问题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升华,通常也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探究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究行动的精神状态。要培养探究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人的探究动机和发挥人的探究潜能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更多的物理实验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决策能力。

通过实验倡导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物理知识和技能方法解决新的、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决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等,培养学生的科学决策能力。

四 教师在学生决策过程中的角色

第一,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在整个决策活动中应参与全过程,及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第二,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把握决策内容和精髓。

第三,方案的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修正方案,不断调整学生的决策目标和课题既定目标之间的偏差。

科学决策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领导干部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是决策者,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方向与方式的科学与否。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保障。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才能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沿着科学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一、 领导干部科学素养的社会特征

科学素养是人们坚持科学精神,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修养和能力。科学素养决定着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关系着人们工作与生活发展的优劣与成败。公民的科学素养,除了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作为国民素质的基本元素也同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与普通公民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作为决策者,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不仅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对社会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发展的领导和推动力量对社会产生影响。

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策的科学性上。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发展目标的正确与否和发展方式的优劣与否,科学的决策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能够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力量。不科学的决策则违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会使事物的发展与人们的希望背道而驰,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决策的科学与否,对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是科学决策的基本保障。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科学素养,才能具有科学决策的意识与科学决策的能力。首先,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科学精神,才能在决策过程中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工作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发展。其次,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才有能力在决策过程中客观地认识环境,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确保决策这个主观行为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决策具有科学性。

二、 科学精神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意识保障

精神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灵华,领导干部的科学精神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意识保障。科学精神来自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积累和升华,它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们行为和习惯的科学性。科学精神所代表的核心内涵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而理性精神则是各项事业沿着科学道路、按照科学方式发展的保障。

首先,创新精神是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科学技术之所以不断发展,就在于科学研究在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大胆创新。创新精神是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开拓精神,是一种对于新问题、新方案、新途径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科学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对旧概念的修正和不断发展新的概念,它对陈旧的现实、落后的现象不满、并提出质疑,而且要求改变现状,追求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创新精神是由科学探究的实践升华而来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寻找新发现的过程,“科学上的新发现,必然冲击原有的认识,产生新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由于新的发现变革了人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引导了人们新的行为,因此,使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事业得到新发展。所以,创新精神是变革的动力。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和思维的更新都来自于人们的创新意识。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精神的推动。

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产生。面对新环境、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领导干部如果墨守成规,仅拘泥于经验,就有可能使新的机遇丧失、使旧的情况恶化。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主动审视现实的状况,质疑制约发展的现象,自觉地变革陈旧、落后的东西,在思想认识上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用新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以新的目标和新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理性精神是促进各项事业沿着科学道路、按照科学方式发展的保障。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要求人们必须依靠理性思维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地去探索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得出事实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不是单凭直觉和经验。实事求是地理性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探索求知、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的精神。这种科学精神,来自于人们对于科学本质的认识。科学的本质就是整理事实,从中找出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而不是仅仅抓住现象作出的结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必须是在观察、试验所得到的事实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判断,然后经过实践的验证加以证实,这样才能将其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结论。因此,科学的理性精神是把握事物科学发展的保障。

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朝着科学的方向、按照科学的方式发展,必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具有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领导干部的理性精神是科学决策的理性支撑。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才能自觉地排除掉主观唯心的东西,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发展中的问题;以事实为依据来研究、寻找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实践作为检验结论的标准。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各项事业科学、系统、有序、稳健地发展,从而确保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科学知识是认识和判断发展环境与形势的基础保障

科学知识是领导干部具有这种认识和判断能力的基础支撑。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具有正确认识和判断环境与形势的基本能力,并以此来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首先,科学知识是领导干部辨识能力的基础支撑。科学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客观的事实,它包括自然的事实、历史的事实和社会的事实。另一个是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人们必须具有科学知识,才能认识和分辨各种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及其规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的发展中,领导干部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必须首先对发展环境和形势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这样才能为决策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科学地辨识能力,而这种能力来自于科学知识的支撑。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识别国家政策方针和大众传媒中出现的各种相关信息,才能利用科学知识去分析和判断各种事物。如果领导干部缺乏必备的科学知识,就会妨碍其对于环境和形势的客观认识与科学判断。例如,为了应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局势,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这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为了落实这一措施,国家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等任务和要求。但是,在我们对某市部分现任局处级领导干部进行的科学素质调查中发现:对于“标准煤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有43.30%被调查的领导干部选择了错误的答案;11.34%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对于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的问题,有35.57%的人选择了错误的答案,6.70%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对于“COD是什么?”这个问题,有22.68%的人选择了错误的答案,35.57%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对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什么?”这个问题,仅有54.12%被调查的领导干部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而有近一半的领导干部对这一原则不够了解。由上可见,由于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因此,无法搞清这项措施中的相关概念。这必然影响他们对“‘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项约束性指标的客观认识;对发展“循环经济”这项“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的意义的正确理解。同时,也会妨碍他们对“节能减排”这一战略措施实施后未来发展环境与形势变化的正确判断。

第二,科学知识是提高认识效能和预见能力的支撑。科学知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寻找和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来掌握社会发展的进程,利用事物之间的促进关系、消除发展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提高预测和预见能力,使社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健康地向前发展。目前社会系统纷繁复杂,各个社会部门、各种社会现象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构成社会自身的矛盾运动。因此,领导干部必须依靠科学知识去再认识这些社会现象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必然联系以及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以便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制定社会的改革方案、工作计划、方针政策;及时调整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以此去改造和管理社会活动,引导和管理人的行为,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而如果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则会制约领导干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视野和高度,影响其决策的大局性和系统性。例如,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科学素质调查中发现:对于“在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固定构造四种”这个判断正误的问题,有40.72%被调查的领导干部选择了“正确”这个错误的答案,17.53%的人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超过五分之三的领导干部,对于我国的专利法不够清楚。对于“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生活水平越高。”这个判断正误的问题,仅有43.30%被调查的领导干部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而有4.12%的人和52.58%的人,分别选择了“不知道”和错误的答案,这说明大部分领导干部对于测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方法不了解。对于“科学决策的民主化意味着民主选举与言论自由。”这个判断正误的问题,仍有10.31%的人选择了“正确”这个错误答案。这说明,少数领导干部,缺乏基本的科学决策知识。

专利法、恩格尔系数和决策的民主化,是目前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横向知识。其中:专利法是保护创新的重要科技政策之一,它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密切相关。领导干部对于我国专利法的基本内容和内涵缺乏了解,说明他们还不能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对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和怎样创新有一个认真的思考。“恩格尔系数”是家庭收入中食物支出金额与总支出金额的比,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领导干部对此指标的含义不了解,说明他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的差距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发展目标是什么还没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决策的民主化是科学决策的根本内涵,领导干部对于科学决策的民主化,除了意味着民主选举与言论自由外,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在照顾大局的条件下,公平地照顾各方面的利益”这个基本内涵都不清楚。说明他对现代社会的决策环境与决策需求还缺乏应有的理解,对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缺乏基本的认识。

四、 科学方法是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的手段和途径保障

科学方法是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支撑,是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思想方法与措施、手段的保障。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局势,领导干部只有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充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方法为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方法为人们有计划地管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例如、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为人们对社会的整体和部分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确立改革和管理的最佳方案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思维是人们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获得理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当今社会已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大系统,任何个人的行为,局部的事物都与整个社会系统密不可分。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使决策环境日趋纷繁复杂。这些都给领导干部的决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决策问题复杂、规模庞大、涉及面广泛、因素繁多,决策问题变化快、动态性强是现代决策的面临的新问题。面对这种复杂的决策环境与决策需求,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特别是系统思维的方法,则难以把握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但是,从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科学素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领导干部对于传统科学思维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比较好,而对于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近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比较差。调查显示:80.11%被调查的领导干部,能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测试题的正确答案。而在对系统思维方法进行的测试中,只有11.29%被调查的领导干部能以系统的观点,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处理测试题中的问题,而其余88.71%人,均按照传统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处理。系统思维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系统性,“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和研究问题,以达到最佳处理方案的思维方法。领导干部只有运用系统思维原理,来探究工作中整体与局部、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才能将自己的局部工作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将各个方面的关系与利益统筹、协调起来,才能有效处理好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按照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兼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共同发展。

第二,科学方法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与措施。科学方法是处理问题的方式、途径、手段、程序和技巧。科学方法是把握事物发展方向与方式的有效工具与锐利武器。领导干部运用科学方法,一方面,能够为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依据。另一方面,能够使主观决策更贴近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是保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科学素质的调查中发现:部分领导干部对于定量分析科学方法的运用还存在差距。调查显示:72.04%被调查的领导干部对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完全理解;有56.45%被调查的领导干部对于比对实验方法完全理解。但是,在对统计方法进行的调查中,对“统计科学的总体性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的质量特征。”这个正误判断题,有59.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正确”这个错误的答案,11.34%的人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领导干部,对于统计科学的总体性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的数量特征这个概念不清楚。在对领导干部的综合数据分析能力测试中,我们给出了一组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能源消耗的比较数据,内容为:“中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404(gce/kw.h),国际先进水平为317(gce/kw.h);中国每吨钢可比能耗平均值为966kg(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656(kg标准煤);中国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为170(kg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107.5(kg标准煤);中国每公斤标准煤能耗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36(美元),国际先进水平为5.58(美元)”。要求被测试者根据给出的数据,对我国能源状况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结果只有44.62%被调查者选择了“我国节能潜力大”这个正确答案,而超过一半的人分别选择了“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和“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大”两个错误的答案。这说明部分领导干部对于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单位”数值与“总体”数值反映客观事实的区别认识不够清楚。

由上分析可见,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要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朝着科学的方向、按照科学方式发展,关键要靠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是科学决策的保障,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才能使决策成为经济社会沿着科学道路发展的动力与方向盘。

参考文献:

[1]田夫.科学与领导[M].中国科协现代管理知识讲师团编辑出版(内部限额发行),1983.

[2]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网7-06/03/content_634545.htm.

[3]中央组织部等.科学决策知识讲座[M].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