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程序教学法论文

程序教学法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进间上篮;分解;步骤

作者简介:徐霞琴(1978―),女,江苏溧阳人,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初中体育组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一、前言

篮球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篮球技术的多样性、多变性以及组合性,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难度。同时,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趋向于教学的整体性,缺乏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这样就容易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采用适宜学生实际的篮球教学方法设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质上各种篮球技术都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技术环节所组成的,因此,立足这一思考,依据程序教学原理,借鉴分解教学方法,对“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的动作结构顺序及各技术环节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剖析,设计了“分解步骤式”教学方法,旨在为篮球教学探寻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篮球技术教学分解步骤设计的指导思想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积极提倡程序教学法以后,引起了广大心理学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和强化理论,其核心是:人类行为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它可以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有序地选择教学信息,改善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控制学生学习的过程。

程序教学是根据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预先设想,把学习内容由浅入深地直线地编排,并把这些学习材料分成许多连续的步子,然后呈现给学生。

在呈现每一个步子学习时,要求学生进行回答(行为)反应。如果学生按照要求回答(行为)正确了,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标,则继续进行这一步子内容的学习。每个学生都要按照规定顺序的内容学习,不能随意跳越任何步子和内容。

根据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思想,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在仔细剖析篮球技术动作结构的基础上,把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篮球技术内容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小步骤内容,并编制出学习顺序,让学生按既定的程序进行每一步骤内容的学习。经过及时的练习考查获得学生在某一步骤内容上的学习反馈信息。如果学生按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则继续下一个单元学习,否则,就继续学习和练习当前步骤内容的技术动作,从而逐渐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

这种教学设想把篮球技术练习中的反馈、强化和每个小步骤内容的练习效果联系起来,从而及时对学生形成刺激,学生在练习和思考过程中更进一步强化了技术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这样保障了教学效果。

三、“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分解与步骤设计的基本思路

“运球行进间上篮”是篮球技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内容,这项技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球能力、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脚步动作、身体平衡能力以及手臂投篮技巧,因此,它是篮球技术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从整个技术环节和动作顺序看,“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包括了“运球―跨步拿球―上步―起跳―投篮”这几个环节。完成该技术时的手脚协调配合、脚步动作连贯性以及投篮时的身体平衡与手法用力是最核心的技术环节,也是初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球―跨步拿球” 需要学生上下肢配合一致;“跨步(拿球)―上步―起跳”是行进间上篮的核心技术动作,需要掌握好步幅、步数、速度和制动;“起跳―投篮”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平衡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投篮手法和控制好手臂用力。

在“分解步骤式” 教学设计时把学习内容分解成 “原地抬腿起跳投篮―上一步起跳投篮―上二步起跳投篮―原地运球上篮―行进间运球上篮” 这五个步骤学习内容(图1)。“原地起跳投篮”主要让学生练习投篮手法和空中平衡;“上步起跳投篮”主要练习脚步动作及其与起跳的衔接;“原地运球上篮”主要练习跨步拿球时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行进间运球上篮”则主要练习运球和上篮整体动作的衔接。教师为每个步骤内容都设置了练习目标和要求,学生按照这些步骤的顺序进行每一内容的练习,每一步骤练习结束后教师对学习结果进行考评,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达到要求的学生就可以进入下一步骤的内容练习,没有达到的则继续在这站练习。这样,学习快的学生就能继续学习后续新的内容,而学习慢的学生则可以继续提高巩固现学内容,满足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需要。

图1 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

“分解步骤式”教学方法设计

在常规教学法中,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分解,并不会如“分解步骤式”般分成若干联系的小步子,即便教师也同样为学生设计了如上五个学习步骤和内容,但却是在每一步骤内容练习结束后,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地要进入下一站练习(图2)。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学习快、水平好的学生感到现有内容难度太低,学习慢、水平差的学生感到后续的练习难度大或完成不了的现象,最终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图2 运球行进间上篮常规教学设计

四、“分解步骤式”教学设计的效能机理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解步骤式”教学,学生基本都能在一次课时中较好地初步完成“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动作。产生如此良好的教学效果,与该设计的特点密切相关。概括而言,“分解步骤式”教学设计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效能机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反应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通过这一设计思路,保证了每个阶段都能使学生产生反应,然后通过强化或奖励来巩固这些反应,并促使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学习反应。这些积极的反应组合形成一条积极的学习反应链贯穿于整个篮球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合理地预设小步骤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所呈示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在认真剖析“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环节和结构基础上,合理地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技术学习是后一步技术学习的铺垫,后一步的学习又是前一步学习的延续,通过这些关联的、逐阶性的内容,来促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完整的运球上篮技术。并且,由于相临的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且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都意味着对前一步骤内容的较好掌握,因此,学生既能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自信,也使得学生很容易地完成完整技术动作的学习。

3.及时有效地进行学习反馈

斯金纳等人把每一反应的及时反馈作为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分解步骤式”教学特别强调及时反馈,即在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每个正确的学习反应必须立刻反馈。这个反馈的结果就是学生是否能够进行下一步子的学习,这也从侧面使学生知道了自己掌握技术的进度。任何一个学生只要对上一步(前一技术动作)能按照要求完成,便可立即进行下一步(下一技术)的学习,这种进阶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反馈:告诉学生,你已经掌握前面的技术了,可以开始第二步的学习了。

4.自定步调时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

“分解步骤式”教学时,按照学生对每一步骤技术的学习情况来决定该学生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骤学习,因此学生可以按照各人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学习的进度和速率。这与常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常规教学法会使技术掌握较快、水平较好的学生被拖住,而学习慢、水平差的学生又跟不上,致使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解步骤式”教学则相对关注到了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习中个体差异的问题。

五、结论

(1)提高中学篮球课程教学效果,需要加强对符合中学篮球教学需要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设计。根据篮球技术结构特征和环节进行合理的分解划分,不能破坏完整技术。

(2)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与场地情况,合理安排小步骤的站点与数量,合理调整和安排队形分布。同时,由于小步子学习呈分散状态,教师更要加强对整个课堂的监控,了解每步子学习内容中学生的练习进程。

参考文献:

[1]马 毅.普修课篮球小步子教学结合反馈调节的实验研究[A].国家体委科教司编.全国体育学院教学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1986.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变革;探新

一、重视学习方法的探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属性,其核心是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动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的选择性、独立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创造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性、批判性、自由性、生成性、超越性及其有个性特点的意义建构。而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方式是注入式传授,实际是知识灌输,重视大运动量的练习、作业,实际上流于机械训练,学生面对的是教师的权威控制和教材的“霸权话语”,其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和交差式(为了交作业)的练习,根本无主体性可言。

现代教学要培养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这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应由注重教法到注重学法的方向进行。首先,应该积极开展学习理论的研究,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应该成为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其次,应该注重学法的研究。当代学习方法改革的实验和创新,异军突起,占尽。放眼看来,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建构学习、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自由学习(即非指导性教学)、问题解决学习等等名词术语、教改项目、经验总结、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二、重视教法学法的统一,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

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实验,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观念,动摇了教师“满堂灌”、“控制练”、“考法宝”的教学方法体系,出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整合统一。教师具有主导作用,但不能“主宰”教学活动,“教学教学”不能有教无学,也不能有学无教。因为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交往。保持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适当张力,消弭教法与学法的分离,寻求教的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有机统一,应该成为传统教学方法回应“学习方法”挑战的对策之一。

思想的磨合激荡,实践的创新选择,使“以教为中心的”教法与“以学为中心”的学法从对峙走向整合,从分离走向统一,从“一统天下”或“完全取代”走向双方张力的积极互动。既然已经在“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的方法”这一基本观点上取得了共识,那么,出现“发现学习—发现教学法”、“自由学习—学导式教学法”、“自主学习—对话交流教学法”、“探究学习—发现式接受式探究学习教学法”、“建构学习—掌握学习教学法”、“活动学习—‘茶馆式’教学法的变化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应该倡导“注入式灌输”向启发式教学、主导式教学向合作学习教学、接受式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学会式教学向会学式教学、讲授法向谈话法讨论法的转变。所有这些变革,集中体现了“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统一活动的方法”即互助互动的教学思想。

三、重视情知教学的整合,突出教学活动的生命性

传统的教学重知轻人,先是割裂知识与智力、能力的关系,尔后开始强调知识教学与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的统一,这既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也表现在教学过程的活动方式即教学方式上。如由传授教学法发展到“启发式”教学法,由讲授式教学法发展到“讲练结合”教学法,由授受式教学法发展到“发现式教学法”,其他如“演示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实习作业法”、“参观法”、“示范模仿法”等等,无一不是为了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和智力发展的目的,体现出浓厚的主知主义、理性主义色彩。

主知重智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富于理性而单调乏味、逻辑严整而枯燥无趣、肃整冷峻而沉闷呆板、有紧张活动而无勃勃生气;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有目标任务而无求知兴趣,有死记硬背而无探索欲望,有机械练习而无求新冲动,有好胜心而少好奇心,有好成绩而少好心情,有高分数而无“高峰体验”。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辨析知识正误却不一定能做出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却不一定有追求真理的热情态度,有刻苦勤奋的表现却不一定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能遵守教学规范和纪律却不一定能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却不一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样的人就是所谓“单向度的人”。

这种割裂知、情、意的教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末就受到教学改革家如赞科夫、布鲁纳的批评,他们指出,教学活动应该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自豪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割裂知、情、意的教学方法也持批判态度,他们指出,人的知、情、意具有统一性,教学活动要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应激发人的潜能,促进认知与情感、意志的统一发展。更尖锐的批判则来自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他们指出,心灵不是信息加工器,而是意识、思维、想象力、目的性、创造性与认知的有机集合体;他们批判传统教学使人丧失个性,成为无血无肉无感情的抽象的人,强调教育教学必须关照人的“整体心灵的培育”。

转贴于

我国以叶澜先生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家将人本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为“生命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为了人们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分门别类知识的增长,而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应当是一种生命活动。

在这样的教育思想理论的背景下,暗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欣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对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游戏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以及非指导性教学等纷纷涌现,并日益受到重视。还有发现教学、程序性教学、掌握学习、“探究—研讨”教学等教学方式中包含的反馈策略,也被迁移借鉴到各种新老教学方法中。其中,上海青浦教学实验改革的情意策略、及时反馈鼓励策略和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影响较大,为许多学校教师借鉴采用。所有这些注重情知整合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以及与这些教学方法相关的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融洽、愉快、活跃、开放、宽容、合作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必定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热爱之情,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灵感、兴致和个性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同学和老师对话交流,智力互激,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从而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智慧,而且会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受到锻炼,潜能得到诱发,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创造力得到解放,主体性得到提升。

四、重视教育技术的开发,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教学理论应该高度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开发,探索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1.出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形态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趋势。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方式。如果说现行多媒体教学还因为多数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未能表现出全新形态的话,那么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教学同传统课堂教学听音型、听说型、听说对比型、视听比较型相比,则因其将听音、听说、视听、对话、示范转播等多种功能结合于一体,而具有了“全新”教学方法形态的特征。而教学网站、学习网站的始建,网络课程的开放,师生“在线辅导答题”、“视听对话”、“网上练习作业及批改”等形式的尝试,足以说明“网络多媒体”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

[HTK]2.出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充实和完善现代教学方法的趋势。[HTSS]这里所说的现代教学方法,一是指上世纪下半叶国外出现的发现学习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图示教学法、程序教学法以及我国上海育才中学实验的“茶馆式”教学法等;二是指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主张的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以及影响较大的“情景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上述教学方法如采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教学,有利于创设逼真的情境,呈现生动形象的音、像、画,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信息资源;在网络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生既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究和发现,也可以采取有指导的发现和探究学习,可以自主检索文献,查询信息,调取相关材料,也可以同教师或同学网上交流和协商,自由陈述不同意见,表达见解和疑问,还可以在虚拟实践活动中进行练习和作业;教师的指导、评议、反馈强化可以个别化、及时化,也可以在线“旁观”无组织的自由学习。

3.出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的趋势。传统教学方法指的是教育学中所说的“常用教学方法”,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观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示范—模仿法、练习—反馈法等。这些常用传统教学方法历经数百年,自然有其难以被完全取代的地位与作用,但是也确实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而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采用,则可以扬长避短,概括地说可以解决呈示信息的效率、效果问题,使演示更加形象、生动、动态和直观。教与学的网站使学生有充分表达意见的平台,使作业批改、练习指导反馈更加及时,使复习个别化和因材施教更加现实,使参观、见习感知突破时空局限,使实习作业有更加仿真的情境。举例说,网上“虚拟实验操作”,既可以提高效率,人人动手,解决传统实验设备有限、难以全员动手的问题,又可以节约教学资源。此外,在网络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反复练习、及时复习等也更有可能。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16~318.

[2]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60~162.

[3]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J].教育研究,2003(1).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1教师要把观念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长期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的教育功能更突出,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是可以与具体的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如:新教材第二册《合成材料》一章的设计,就完全是以化学的应用为知识的载体。新教材增加阅读材料的目的也是为丰富学生的化学应用知识,并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适应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以化学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之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2.1课堂形式多样化: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势和内容统一,并且要强化化学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2.2检测方法多样化: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同学听见考试就头疼,抄袭作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写化学小论文、开展化学实验、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同时自觉地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在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3结合化学课程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化学课堂上,结合“化学史话”、“活动与探究”、“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等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环保教育,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Scratch在台湾的推广基本上是由各级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使学生接触到各类Scratch的编程活动与教学。2007年Scratch正式发行,台湾中小学的推广于次年展开,各县市教育与网络中心陆续举办Scratch教师研习工作坊与研讨会活动。2009年起高雄县、台中县、宜兰县等着手办理Scratch竞赛,之后陆续有台北市与新北市等县市加入,逐渐增加了Scratch在中小学信息教育上的能见度。在非正式课程上,如教育部门资讯志工团队计划补助本科生到偏乡协助中小学信息教育以缩减城乡数位落差,除了因特网的使用、文本处理、简报制作等课题之外,Scratc与游戏制作亦是相当受欢迎的内容。在大学本科的部分,有些学校将Scratch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的补救教学上,用以减少本科生撰写程序的焦虑并提升学习兴趣。

参与Scratch的经历

我于2008年具体接触Scratch编程软件,参与宜兰县教网中心所举办的Scratch研习课程,在台北市资深信息技术教师赖健二老师的带领之下,开始认识接触Scratch的操作与应用。由于之前有一些编程的背景,当时觉得Scratch是一个容易上手、深具多媒体内涵的游戏与动画制作工具。之后亦在自己任教的大学中,教导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用Scratch,用以增加学生对程序设计概念的了解与编程的兴趣,经过几年的实践、推广与研究,才慢慢开始对于这个软件的教育内涵产生深刻的体认。令人庆幸的是,在个人实践的过程当中,遇到一群热衷于Scratch教学的朋友,于2011年组织了一个S4A(Scratch for Arduino)教师社群,这个社群乃是研究如何应用Scratch连结外部传感器,制作出具有教育意义的Scratch专案,目前结合的硬件包括Arduino、Scratch Sensor Board、LaunchPad、Kinect与LEGO WeDo,通过社群群体激荡与相互协力,加深个人Scratch教学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Scratch的教育理论基础

Scratch不仅仅是一个协助初学者入门的编程工具,它还是一个刻意营造的学习环境。就理论上来说,Scratch是建造主义的体现。建造主义一词在台湾教育科技界的能见度并不高,容易与建构主义混用。建造主义的重要倡议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eymour Papert教授,它承袭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但是建造主义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通过建造外在、可分享的人造物与知识建立个人关系,电脑可说是个思考工具,提供学生与知识对话的场域。不仅如此,建造主义亦富含社会建构主义的面向,认为人际间的互动是知识学习的重要历程,Papert教授认为巴西的桑巴舞学校是儿童理想的学习模式,在桑巴舞学校中有经验的舞者集结一群新进舞者,专家与新手一起进行目的性的学习,通过互动和模仿,建构个人对于知识的看法。

为了体现建造主义的内涵,Scratch开发专案的主导者Resnick教授对于建造主义的知识建构过程加以精炼与具体化,提出幼稚园学习取向(kindergarten approach to learning),用以说明创造力思考的流程,它是一套五步骤的循环回圈: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学生首先想象他们要做的事物,依据他们的想法创建专案,操弄他们的创造物,之后将创造物与想法分享给其他人,最后反思他们的经验,而这又提供下次循环的灵感与想法。对于Scratch软件的开发者而言,Scratch不只是一个编程的工具,它提供学生一个心智活动的空间,铺陈问题解决的情境,让他们能够尽情从事设计与创造活动。

Scratch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正符合目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不管是专案本位教学、问题本位教学、合作学习、创造性思考以及系统性思考等概念,都能够很容易地透过Scratch这个多媒体编程环境加以实践。相对于建造主义想要制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义,Scratch的学习环境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操弄与制作的方式与知识互动,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协助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台湾的Scratch研究现况

从2009年起台湾以Scratch为主题在期刊论文与硕士论文的发表量上逐渐增加,大致上可以分成两大研究主题:一类是Scratch作为程序设计教学工具,另一类则是Scratch融入学科学习。就第一类主题来说,主要研究Scratch对于信息素养内涵的增进,包括对于逻辑思考、问题解决、后设认知、创造力等能力的影响,以及评估以不同教学方法进行Scratch程序教学的成效差异,应用的教学方法有同侪教学法、创造思考法与探究式教法等。第二类的研究主题则是着重Scratch融入学科学习,以专案制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学科知识的场域,融入的学科包含自然领域、对外汉语教学、数学等。这两类研究主题大多得到正向的研究成果,显示了Scratch可以增进学生之信息素养,当融入学科教学时,能够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且正向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案例分享

Scratch软件在教学应用上非常广泛,以下就Scratch融入数学直角坐标教学与互动回馈系统两个案例加以说明,借以说明台湾中小学教师应用Scratch的方式。

案例一:直角坐标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单元,一般教学模式多偏向教师讲解再配合学生的纸笔练习,学生常不易理解,并且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活用,因此藉由Scratch编程软件的导入,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坐标、象限与二元一次方程式等教学内容。在本案例中,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协同教学,以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作为问题情境(如图1),要求学生能够在海啸进行时,快速地把居民安置到安全的地点,为了能够符合情境并与教学内容连结,教师提示学生以下三个重点:①如何设计出海水移动的画面?②如何设计居民的角色,并让每位居民都随机产生在第三象限的位置?③如何设计移动每一位居民到安全的区域?

案例二:游戏教学法经常应用于小学课堂中,然而游戏需要挑战与竞争的元素,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需要一套互动回馈的机制。由于Scratch简易的编程特性,再加上可以很容易呼叫鼠标、键盘的输入信息,透过键盘的改造制作抢答机,就能够建置一套好用的回馈系统,再配合上教师的教学设计,让课堂充满游戏的乐趣(如图2)。

Scratch官方所支援的外部传感器为Scratch Sensor Board与LEGO WeDo,这两项在台湾的推广并不多,主要是受限于硬件的取得渠道与价位,不过由于Scratch Sensor Board属于开放硬件,若可以在本地制造,未来将具有极高的推广潜力。目前台湾S4A社群推广较多的是Arduino与Kinect,这两项外部传感器与Scratch的连接算是相当稳定,但是一般课堂与教室的推广有其困难,如Arduino的组件比较小,Kinect则需要较大的教室空间。为了能够在中小学做大规模推广,社群成员正尝试利用价位较低的Texas Instruments MSP 430 LaunchPad进行开发,希望能够提供一个一般中小学生能够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 田径课 实践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进行研究,结合体育专业教学理论特点,阐述当前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探讨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结果显示:课内外一体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自主型、先进教学手段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前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的观念在不断地更新,现代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也日渐明显。研究型教学是集中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1.问题的提出。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这呼吁了时代对创新型、高质量型人才的需要,而培养这一人才的教学模式就是研究型教学。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在田径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它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其弊端日益凸现。因此,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纵观数年来通过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定义、特征、价值方面的阐述上,并且相关性较大,深入田径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关优化田径研究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呈现不足。然而,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各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虽然,一些高校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突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不同实践教学内容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如何改革当前实践教学方法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结合本专业教学理论,阐述当前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探讨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总结、完善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从而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

3.研究背景。研究型教学在19世纪美国兴起,到目前为止,已经被世界各国实施并推广。在19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就开始不断地进行有关研究型教学的研究,一些中小学就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90年代后期,清华大学立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学校推行“研究型教学”,全面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摸索实施了许多重要的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对研究型教学的探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学科中研究型教学的实施、理论研究及功能探讨等方面,但是针对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总体尚显薄弱。近年来,研究型教学在一些高校中被推广实施。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分析

1.概念。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为了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提出的,到目前为止其定义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其概念没有正式提出,但是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研究型教学概念进行了研究。其中,孙忠兵从对应于研究型学习角度阐述,“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力图通过对教学传统方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并将教与学的重心逐步由获取知识转移到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的主动的探索性教学形式”;李艳梅、冯婉玲从具体教学活动角度阐述,“研究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用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本课程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强调教师和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等。基于以上对研究型教学定义的相关概述,研究型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基本特点分析。具体来讲,研究型教学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现有认识水平为基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强调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培养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合作性;主张教学目标和方法的多样性;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统一性;注重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评价方式的综合性。

三、传统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单向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时又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最多只能是知识型人才,而不会是研究型、复合型的新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如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等不良现象。过去是“重实践,轻理论”,而如今是“重理论,轻实践”,这一转变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问题最终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效仿苏联模式为主的体育技能教学,主要采取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在实践教学中一直沿用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各个时期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有所改革,但大体上变化不大,且一直沿用至今。目前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上仍然是学生倾听、记忆和被动模仿技术为主,缺少独立思考、消化和吸收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

1.积极采取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在田径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外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因而采取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外实践实质上是对学生继续学习的延伸,同时还是加强学习能力培养的补充。在田径教学实践中,通过组织田径课程教学小组、科研小组、健身小组、教学实习、训练实习、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社会调查、学术交流与研讨等形式,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反过来学生在实践中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内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由教师为学生制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课外教育教学计划,是拓展教育的一种有效径途。

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倡导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包括技能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程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我们应该彻底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实现田径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全面实施贯彻素质教育。在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机组合,争取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田径实践技术原理专题中,可以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研讨法、现代技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田径场地、竞赛组织与裁判中可以采用专题讲授、实践、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灵活运用多样化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勇于开拓、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注重教学的互动。互动式教学是以师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一种教与学关系的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互动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通过互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还提升了学生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的培养。在田径实践教学中,这种互动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三个层次:一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田径团队实践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研讨,继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二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提供田径教学资源、设计实践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三是与校外机构、实践教学基地的互动。通过与田径实习基础的互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接轨。

4.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型教学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生存,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要跟上当今改革的步伐,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胜于授之以“鱼”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就必须采用自主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自主类型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

5.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近年来,田径实践教学十分重视把现代的教育科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田径类课程教学之中,不断改革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快由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如“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先进教学手段迅速引入实践教学中,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显现网络资源信息的先进手段,这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田径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将有利于田径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本文结合本专业教学理论,通过对研究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阐述当前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重点探讨了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最后提出田径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第一,积极采取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第二,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第三,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注重教学的互动;第四,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型教学方法;第五,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最后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忠兵.研究型教学:当代课堂教学新理念[J].基础教育研究,2001,(3).

[2]李艳梅,冯婉玲.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8).

[3]张新萍,杨茜,等.关于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

[4]胡加辉.体育实践教学中应适当运动提问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8).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 激活生物 教与学 

 

教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教学过程应是教师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要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交叉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氛围。就要求我们激活教学观念,激活教学手段,激活教学形式,激活学生思维,激活学习方法,从而激活教与学。 

一、激活教学观念 

1、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 

生物新课程理念主张“教”要服务于“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生物教学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从“权威”、“主宰”的神坛上走下来,要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一新的角色是“促进者”!“促进”意味着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使学生科学素养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 

传统生物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生物新课程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受精卵的形程过程”时,我引申到每个人都是父母最优秀的和卵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发育来的。同学之间虽然成绩有差异,但都有自己的优点或闪光的一面,一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把握自己,把握人生。虽然教师只说一句话,但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由关注少数学生向全体学生观念的转变。 

生物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生物教学应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对于学困生,我总是偏爱他们,平时利用一切机会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以微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激活教学手段 

1、 让实验成为生物教学的催化剂。 

生物实验能不同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生物实验成为生物教学的催化剂。如,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热情,师生共同利用各种手段查询和收集DNA模型的相关资料;成立合作小组,设计制作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制作过程;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作品并由其他同学作评价;参照同学们提出的合理建议,对自己模型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通过这样的互动、合作、交流,完成了学习任务,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使每个学生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地发展。 

2、 让多媒体课件成为生物教学的“运载体”。 

如“基因工程”这一节,按课本图示讲解,同学们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对于课本知识只是暂时记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基因操作的基本过程”能够清晰地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既能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深入浅出,教学效果十分良好,使多媒体课件成为生物教学于送知识的工具----运载体。 

三、激活教学形式 

1、课堂形式多样性。 

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检测方法多样化。 

作业和检测应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种小测试,分组竞赛,生物小论文等形式,使学生对生物感兴趣,自觉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愉快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生物知识的教学,要尽量使生物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能够使之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 

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激活学生思维 

1、 设计开放性教学情境。 

开放性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的参与性高,能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学习“血糖地调节”时我提问:如何检验尿中含糖?同学们共同回答:验尿。我又继续发问:用什么试剂?有的同学回答:用斐林试剂。有的同学回答:用班氏试剂。我又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分组讨论,各自设计不同实验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最后设计比较完美的实验方案。 

2、指导学生善于联想。 

例如,矿质代谢教学中学生们就联想农作物施肥和化学中无机盐知识,教学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跨学科联想,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有意。 

3、 有效设问。 

勇于提出质疑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如学习了“微生物和发酵工程”,我提出质疑:如何提高谷氨酸产量?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回答:改变细胞膜透性;C:N=3:1;把谷氨酸排放到细胞外去;运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等。通过有效设问,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激活学生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多接触大自然。在观察具体事物时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内容、过程、方法。如“观察花的结构”,应指导学生重点观察雄蕊和雌蕊等。 

2、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将图表信息转换成文字,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牢固的记忆对于生物学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许多生物学知识点比较零散,我编成口诀。如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特点,用四句话概括:膜仁消失显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加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再如“植物对矿质元素利用”用两句话概括:缺游(N,P,K,Mg)老叶老;缺固(Ca,Fe)新叶黄。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记忆效果自然显著。 

4、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误和思维偏差,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情境,让学生的“常见病”充分暴露,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出现问题的根结所在;而且让同学们建立错题改措本,并及时翻阅。 

总之,生物教学必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革传统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从而激活教与学。 

 

主要

1 、刘恩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生物学通报2003.6 

2、曹莉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教育科学研究2003.7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1计算机软件教育模式分析与探讨

1.1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教育的情况

只要有计算机,任何学院都可以办计算机软件专业。这既说明了计算机软件教育的普遍,更说明了计算机软件教育的硬件门槛实在是相当的低。很多学院都可以办计算机软件专业,很多学院的计算机软件专业都差不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的招生连年在扩大,从招生质量上说,高职高专招到的学生的素质是相对比较差的,而学习计算机知识往往需要比较高的逻辑能力、自学能力与刻苦精神,这让高职高专的计算机软件教育难上加难,现在社会上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在逐年提高,对计算机专业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学生的低素质和社会的高要求成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没有办法完全给予解决,按照原来的解决方法,以教授学生程序知识为主,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它素质。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低,而且在入学前又没有学过任何程序知识,在入门时发生极大的困难,学生往往只能记住程序语言本身的语法,而对于程序语言的共性的知识,特别是与做程序相关的逻辑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刻苦精神等都没有得到强化训练,结果在学习其它语言时又要重新把这些几乎是同样的内容学一遍,而且极容易产生以下的结果,学生学了很多门语言,但每门都不精,而且每门语言都花去了几乎相同的时间,白白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能不能将这很多门语言都换成一门语言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些专业知识是结合语言来学习的,比如说学习数据库,就得安排Access或者vfp来教学;学习底层开发,就得安排C语言甚至汇编语言来学习;学型项目开发,就得安排visualstatio。还不算在学生毕业后,到了单位再按单位要求使用的语言。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就没法保证其在短短的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内达到社会的要求。

1.2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师资

一般说来,计算机软件这门学科需要人有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而且因为计算机的基本核心都是国外做的,英文单词出现得不少,所以也需要有一定的英文水平,-196-因此做计算机软件这门学科的人一般来说素质不错,而且数学一般很好,这几年,高职高专院校都比较注重技能的培养,采用多种手段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将教师送去培训、读研究生;从社会上招聘一些有实际经验的原软件公司技术员;教师自学、帮教等。不少教师努力做科研、做课题、写论文、评职称,不少教师已经获得了副教授以上的职称,因此,从师资上说,高职高专的师资应该是不错的。

1.3现行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的教育模式

参考做得比较成功的软件学院的做法,甚至与它们联合办学;在课程设置上与这些软件学院同步;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育模式无疑是先进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但只针对素质较好的学生,以及教学水平相当高的教师。它只说明了软件知识教育的内容和先后问题,并没有说明如果学生的素质达不到要求该怎么办?事实上,大部分的教育者都没有说明这个问题,这很正常。就算是素质较好的学生,有的对这种模式也未必适应,程序设计往往刚刚入门,就面临毕业了。所以高职高专软件教育的问题在于对学生教不教得懂?教懂的时间是多少?灵活运用程序知识的程度是多少?单单采用以上的教育模式还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2解决方法

2.1传统素质的培养方法

因为计算机专业脱胎于数学专业,计算机软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数学好的话一般来说逻辑能力也相对强,所以传统的素质培养方法是先让学生学好数学,再来学习程序设计。这种培养方法似乎无可厚非。但这里有几个问题,高职高专的学生数学会很好吗?能教好他们数学吗?要教好他们数学得用多少时间?结果可想而知。

2.2教学与程序逻辑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数学思维好的学生逻辑能力一般较强,而且数学是创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所以一般来说,学习计算机程序开发在很多人眼里该先学好数学,再学计算机程序开发;那么数学和程序开发一定具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吗?未然,因为虽然计算机科学是从数学演变而来的,在早期的计算机应用中确实以数学计算为主,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的应用系统开发,如果不是很高端应用的话,用到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主要用到程序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好的学生只要将程序多加研读,一般来说,获得程序逻辑思维是不成太大问题的,但如果数学思维差点的学生。那就难了。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先把他们的数学教好了再学程序的话,那代价就太大了,也没这必要,所以设想如果直接进行程序逻辑能力的训练让他们获得比较强的程序逻辑,那么他们学习后续课程就容易多了。

2.3程序素养的培养方法

(1)特别重视学生入门语言的教学,不要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入门时重点不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程序知识的共性,与做程序相关的逻辑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刻苦精神等。这些知识和素质如能迅速解决,对于后续内容的学习非常有利。对于程序语言的选择一般以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为佳,因为用这门语言既可学习面向过程的程序知识,又可以学习面向对象的程序知识,而且语法相对简单,表达清析明了,往后还可以继续学习。学完了程序知识的共性与能力训练之后再扩展其他程序知识(包括各种控件的属性、事件与方法,甚至学习其他语言如C语言)。(2)改变原来的以知识教育为中心、能力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能力教育为主、知识学习配合能力教育的教育模式。比如说对于数据库知识的学习,如果我们是用Access来学习的话,那Access本身的知识就不必学得过深,会用其做数据库即可,重点是关系数据库的各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程序能力的过程中,他那个阶段需要什么知识,我们就给他学什么知识,按知识能力过关而不是一定按原有课程的模式来学习。(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知识精炼基础、程序素养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程序素养是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算法的逻辑推导能力、相应的记忆力、归纳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要进一步地认识、分解程序素养,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低的起点,一副更好的梯子,沿着这把梯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就能获得程序素养,进入程序开发的大门。在这里,笔者专门分解了程序知识最基本的要素:变量,以此为突破口对程序基础知识进行重构,并以此进行程序逻辑能力与归纳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变量是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对变量的特点、变量的形态、变量的作用范围、特别是变量是如何同程序结构结合实现程序思路,普通的程序设计教材上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些知识要依赖学生在记忆程序知识并做大量的程序开发之后才由他们自己突然醒悟。对于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根据构建最低平台的原则,选择最易学的语言VB作为讲解语言,全部知识分为以下方面:第一部分,①数据类型②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③程序的三种结构顺序、分支、循环④数组⑤自定义过程与函数。第二部分,面向对象部分。并对里面的内容作了最大程度的精炼,并且各种能力的训练也融入其中。按照这种原则构建出来的基础知识,必须能做到让学生需要记忆的词最少,内容最少,内容之间或内容本身要与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挂勾,就是英语单词本身,也要给学生一个记忆的方法,根据学习的建构主义,新知识要与头脑中的旧知识发生关联,新知识才能得到好的理解,单纯的背诵很容易让人遗忘。然后再采用反复与自我讲解的方法加深这种记忆,并将其从浅性记忆上升至深度记忆,要做到回忆某种记忆时几乎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是素养训练成功的第一步,根据本人多年的程序教学的经验,如果能为学生构建好这种恰当的记忆内容与方法,学生能记住的几率大增,而且不容易遗忘,记忆的速度又快,而这些又是编程中最需要的东西。逻辑能力与归纳能力是如何训练的呢?首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推导的起始点,这个起始点要极低,极简单,简单到常人都会的程度。然后与寓复杂到简单之中。将这个简单的逻辑分解成常人都会的逻辑,让学生的固有的逻辑与程度逻辑搭上桥,让学生听到这种例子就懂,而上下例子的逻辑差一点点,通过上一例子的方法再加上教师的指点,学生应该能做出下一例子,这样就加深了对程序基本分析方法和算法的理解,每做一个例子都应有一个新的体会,经过这一连串的体会,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归纳能力与逻辑能力。比如说讲循环体,教师设置逻辑推导已为1+1,学生会做1+1后,需要讲解为什么要用这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做1+1+1+1+1,5个1相加,再做1+2+3+4+5。再做1+3+5+7+9,再做2+4+6+8+10。再做1+3+6+10+15等。这些例子是简单的,简单才能让学生对于其中的数学问题一看就懂,才能不涉及更多的数学知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力去挖掘这些例子所体现的程序能力。一般说来,变量是程序设计的核心概念,对于变量的分析也就等于分析了整个程序,将变量分为控制变量和累加变量两大类,控制变量主要负责程序的流向和循环的次数,而累加变量主要是存数,并在其上进行算术运算。对1+1赋值给一个变量这样一个问题,要理解累加变量的作用,也就是sam=sam+1这条语句是怎么编出来的,将它作为1+1+1+1的基础,对于1+1+1+1这个例子要理解为什么要用循环,循环所用到的控制变量和累加变量,它们的初值是多少,在哪赋初值,变量在哪使用,终值为多少,在哪变化,变化量为多少,等等,在教师讲解这些问题之后,要组织学生复述,一定要学生亲口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才算理解:然后理解上一程序与下一程序之间的不同:用这种教法处理余下的问题,学生往往易于接受,因为这些例子涉及的数学并不难,其实极简单,学生可以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解决方法已经标准化,只要用同一方法分析,必然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这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推演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对程序设计的教学环节重新组织,在每一环节都像循环的讲解那样分析,相信对学生程序素养的提高帮助是非常大的。(4)在教学中大量使用诱导式教育,在阶梯式的问题体系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尽量地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来启发学生,让他尽量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要及时诱导学生进行总结,熟悉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总结的习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然后诱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5)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会促进学生对于程序知识的记忆。对他们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实践

笔者特意选择了几类人群来试验,一类是中专生,一类是成人,一类是大专生对他们教授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时用两种教学方法来试验,采用基于知识精炼的程序素养训练为主教出来的学生效果更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更强。

3总结

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育 现状 发展对策

1.前言

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才的竞争优势,1999年起,我国的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海南的高校至2008年7月发展到了12所,各高校在校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将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可持续发展性融于一体,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大纲,是21世纪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怎样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坚持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海南高校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对海南高校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旨在为海南教育行政部门与各高校在“十五”期间整体规划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琼州学院、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12所海南省全日制高校的体育(教学)部主任和249名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了体育(教学)部领导问卷(Ⅰ)与体育教师问卷(Ⅱ),于2008年4月―7月对全省15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和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Ⅰ16份、Ⅱ270份,收回有效问卷12份和229份,有效率分别为80%和84.8%。问卷发放前,通过专家咨询法,对设计的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有效度的专家咨询与检验,确认问卷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2.2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高校学校体育方面的专著、论文、报道及有关的档案资料。

2.2.3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3.结果分析

3.1海南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被调查的海南12所高校共有体育教师249名,平均每校20.75人;调查统计(截止时间为2008年7月)12所高校共有学生94248人,平均每校7583人。由此可知,12所学校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365,与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体育教师与学生比1∶220的编制规定相比,高校体育教师的编制缺口较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从表1可以看出,我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从助教到副教授比例比较接近,与我国规定的高校体育教 师职称结构(从低到高)2∶4∶3∶1相比较,这种结构显然不太合理,即:助教较多,讲师不足。有教学经验、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讲师数量不够,必然会影响到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积极性。教师的高学历化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学历结构上,我省高校较过去有所改善,95.6%的体育教师是本科以上学历,硕士达到了12.9%(见图1),而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平均约为3%,说明我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速度较快,学历层次较高。

3.2海南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3.2.1体育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高校体育课开课率为100%,每周2学时,其中11所学校开课年限为两年,仅有1所的学校开设三年体育课;基本是一年级是基础课,二年级是选项课;有10所学校在上午1-2节课就安排了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都是班级授课制,所有的学校执行的是自编体育教学大纲,不采用统编大纲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3.2.2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基本能依照体育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进度,并能遵照进度组织教学,仅有0.5%的教师无大纲或不按大纲编写教学进度;教师课前备课情况较好,有72.1%的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其余的教师则不备课或偶尔备课;教师编写教案情况不够理想,只有47%的教师详细编写教案;教师上课随意性较大,只有31%的教师能够按教案上课。教师不按教案上课主要是受教学环境的制约,即:一是天气影响,占59%;二是场地不足,占48%;三是器材不足,占30%。

3.2.3体育教学内容与常用的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开设选项课的高校由于师资、场地等客观原因,学生并不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各高校选项课开设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传统项目,只有个别学校开设定向运动、体育舞蹈和台球项目,田径项目则彻底从选项课中消失。对还希望增设哪些体育选项项目,学生提出最多的分别是网球、街舞、滑冰、攀岩、瑜珈、野外生存及舞龙舞狮等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项目。

另据调查,高校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按照使用频率排列前五位依次是:练习法、讲授法、示范法、游戏比赛法、纠正法。而一些现代教学方法,如程序教学法、协同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学指导法等使用的人数很少。

3.2.4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难点。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表2):高校教学工作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场地、器材不全,第二位是校领导对大学体育的认识片面,第三位是与体育经费短缺,体育教师质量有待提高排在第四位,排在第五位与第六位的分别是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需要与教师数量不足。因此,在开展与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3.3高校体育设施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12位高校体育(教学)部主任认为,高校现在所拥有的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相比,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体育馆等物质资源是维持体育教学秩序所必需的硬件设施,这些硬件设施的差额数量是相当大的。另外,像风雨操场、网球场、健身房、乒乓球馆等关系到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场馆也严重匮乏。高校体育设施的现状不容乐观,各种场馆缺乏的程度非常严重。

同样,有58.3%的体育部主任认为学校现有的各类体育器材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见表3)。学生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单纯靠徒手的模仿是学不会的,更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它,在实践中提高体育能力。学生要达到健身的目的,必须有一定运动量的刺激,体育器材的匮乏导致课的练习密度下降,不能满足学生健身的需要,甚至有的学生因此对体育课逐渐失去兴趣,造成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高校体育设施器材的现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学校财力有限,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尽管大多数体育部主任对于经费的使用主要放在购买体育器材方面,但由于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学校拨款,像社会赞助、自行创收的经费寥寥无几,而学校受财力的限制,拨款的数额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第二,观念落后,在投资上不给予充分考虑。传统观念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的重要地位缺乏理解,错误地认为体育教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项工作。第三,体育教学时间安排相对集中。调查显示,下午1-2节上体育课的体育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90.5%,下午3-4节占52.4%,上午1-2节仅占23.8%,上午3-4节占47.69%,这说明体育课大多数被安排在下午。体育课安排相对集中,而相同年级大都安排相同教材,这势必导致已经匮乏的体育教学物质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4.结论

4.1海南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结构上职称结构不合理,这种结构必然会影响到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积极性。但学历层次逐渐提升,呈现出高学历教师年轻化的发展趋势。

4.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缺乏灵活、多变。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态度有待改进。教学有效性较差,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一般。

4.3海南高校现有运动场馆与设施在短时期内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需求,这将严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5.发展对策

5.1提高体育师资队伍水平。

各级领导要加强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关心体育教师的疾苦,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对体育教师要“养”、“用”结合,既要用好教师,也要积极采取措施提供教师培训与进修机会,积极支持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职称、待遇问题上要一视同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好稳定教师队伍的工作。

5.2不断地挖掘、整理、适合大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应按照新颁布的《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制订好体育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育水平,科学地安排每一次课。同时,各高校应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学校实际,重新全面修订体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和周密设计体育教学的运行方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主辅教材制、俱乐部制等合理地排课,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如斜坡、台阶、花园等自然地形进行体育教学,以缓解学生多而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作为选修课,尽量开设那些占地小且学生又喜欢的项目,如体育舞蹈、武术、健美操等,避免同必修课发生场地、器材方面的冲突。

5.3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场馆与设施条件。

海南省高校必须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建设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体育场、馆、池,配备足够数量的体育器材和设备。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把体育教学物质资源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对体育经费的投入进行有力的监控。

但是经费的投入毕竟有限,各高校应加强现有设施器材的维护管理工作,制订好体育教学物质资源的使用、保养和维修制度,按照制度的要求,定期对体育教学物质资源进行检查和维修,教育广大师生爱护并正确地使用体育场地设备及器材,延长其使用周期。

参考文献:

[1]项立敏.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3):54-57.

[2]袁风生.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评价[J].中国体育科技,1998,(6):48.

[3]孙洪涛.对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6,16,(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