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1项目情景

思捷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一个电器公司,总公司位于中关村,随着公司业务的开展,公司在丰台区建立了研发生产中心,包括研发楼一栋,生产厂房两座。公司招标网络项目。要求在研发生产中心的研发楼建立网络中心,达到全网互通,研发生产中心要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在研发成果保密的情况下与总公司连接。本课程围绕思捷公司网络组建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布线与实施,直至最后的服务与管理展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针对岗位需求,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学习情境设计与工作任务的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1.2能力目标

通过完成网络规划与设计项目,学生能够运用中小企业网络工程设计的方法与原理,了解用户需求分析,能够正确设计网络拓扑结构,熟练划分子网,书写简单的网络工程设计方案;学生能运用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规范,进行综合布线,并能够使用测线设备进行网络线路的测试。通过完成办公室网络组建与管理项目,学生能够按照T568A/B标准,制作非屏蔽双绞线;能够正确配置Windows的TCP/IP协议;能够按照办公室网络的实际需求,设计规划Windows域网络,正确安装AD服务器,将成员计算机加入到域并实现域用户的基本管理;能够使用普通二层交换机连接网络,使用Windows工作组,实现办公室网络的资源共享。通过完成网络组建与管理项目,学生能够正确连接、使用可网管交互机、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能够按照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运用Vlan、Trunk、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单臂路由、NAT、ACL等技术概念,根据网络拓扑设计与规划,组建、配置、管理企业内部网络;运用企业核心网络的构架及Internet接入的相关技术,能够将企业网络在可控状态下连接到Internet。通过完成网络服务与管理项目,学生能运用Internet信息服务、文件服务、动态主机控制协议、域名服务等技术概念,能够在Windows下正确配置IIS服务器、FTP服务器、DHCP服务器、DNS服务器。通过完成无线局域网项目,学生能够运用WLAN的相关技术标准,按照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完成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无缝连接,组建办公室、会议室类型的无线局域网;能够利用AP的WDS模式,组建无线干线,实现对大面积、多AP的企业WLAN组建与管理。通过完成网络安全项目,能正确配置、使用Windows自带的防火墙、病毒防火墙、硬件防火墙等软硬件防火墙;能够按照中小企业实际需求,根据网络拓扑设计与规划,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网络访问控制。

1.3知识目标

掌握中小型企业网络工程设计的方法与原理;了解用户需求分析;了解常用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及技术规范;掌握T568A/B标准、TCP/IP协议、普通二层交换机的功能应用、网络资源共享;理解Windows工作组与域对网络共享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Windows域的架构及域用户管理;掌握可网管交换机、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应用及其IOS配置;理解VLAN、TRUNK、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单臂路由、NAT、ACL等技术概念及其应用实现;了解企业核心网络的架构及Internet接入的相关技术与方式;掌握WindowsIIS、FTP、DHCP、DNS服务器的基本功能配置;理解Internet信息服务、文件服务、动态主机控制协议、域名服务等技术概念;掌握无线网卡、无线路由器、无线AP的基本功能应用及其配置;理解WLAN的点对点、基础结构、多AP、无线网桥、无线中继器和APClient客户端五种构建模式及其应用的实现;了解Wlan的相关标准;掌握Cisco、Netgear、SonicWall等品牌硬件防火墙的设置;了解企业内部网络对Internet访问及外部网络通过VPN方式访问企业内部网络的相关技术与方式。

1.4素质目标

能够认真阅读用户职责说明书,能够积极地参与和跟进项目,使学生能够形成职业认同感。通过与客户沟通,并不断参照用户需求进行工作调整,通过定期项目汇报,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并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用户负责的工作态度。通过在绘制拓扑图时进行地址、端口、协议详细标注,提高拓扑图的阅读性;通过分组完成任务,不同学生担任不同任务分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根据用户需求和任务要求进行方案制定和实施,编写方案设计书;在连接网络设备时,用特定的电缆;配置过程中要边配置边测试;配置完成后有测试报告,能够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通过网络规划设计;通过配置过程中的排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的推进、按时交付作品、项目阶段汇报与点评,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内容分两个项目,课内项目思捷公司网络组件项目和课外项目校园网改造同时进行,课内项目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办公室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服务与管理、无线局域网、网络安全六个项目。课外项目因为是校园网络改造和课内项目稍有不同。

3考核方案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远程教学系统的建设已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热点。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即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网络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目标的新途径,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应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更加解放思想,加快网络建设,注重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尽快实现网络教育。本文主要介绍了组合机床液压系统课程设计通过网络教学加以实现的方法和过程。通常的液压系统课程设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校里进行,但是这套软件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在线设计,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老师反馈设计成果,并与老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形式上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教育,液压系统,组合机床,课程设计,回路

:18000多字的机械专业本科论文,但结合计算机知识做的论文

有中英文摘要、目录、参考文献

400元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67-01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0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对网络课程的界定:“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基于这一定义,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国外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从国际相关的主要刊物、网站和主要学术交流活动来看,与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相关的研究主要有:斯金纳的行为学习理论它将学习历程解释为条件作用,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是个体对刺激情境的反应;将学习者学习的行为解释为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的联结;皮亚杰的认知主义认为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当刺激情境与记忆内容以某种方式影响学习者的操作水平时,学习便发生了,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学习前后操作水平的差异来推断学习的发生;维果斯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是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个人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或有差异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或建构也是多样化的,从这一观点出发,要求网络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应是灵活多样化的过程;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提倡真正的学习应以人的整体性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从人本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出发可以概括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成人教育家诺尔斯的成人理论认为“成人学习者有清楚的自我概念,成人学习应该是自我指导的学习;成人学习者有丰富的经验;成人具有良好的学习准备;成人适合以问题或者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成人学习者倾向内在学习动机而非外在动机为等观点,在网上课程设计中,在什么时候采用怎样的理论,要分析学习者特点和课程内容, 进行度身订造的设计;穆尔为则提出“交互距离”的概念认为,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关系有两方面的特征:教师和学生是互相分离的,远程教学应包括三个主要因素:对话、结构以及自主学习;霍姆伯格提出了“有指导性教学会谈”理论,提出课程设计开发发送和学习支持服务;戴维·西沃特的持续关心理论认为学生自治是对学生的持续关心和支持服务的结果,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关注的连续性;杰格迪指出,如果课程的导学能清楚地告诉学生如何应用软件和上网定位到所需的材料,在咨询中心可以找到咨询教师、对学生上网操作进行很好的培训,作业及时批改并快速返回,学生在学习网上课程时遇到的孤独、混淆、焦虑将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消除;基更的教与学活动再度综合理论认为,由于网络课程教与学在时空上相互分离,必须从远程学生的角度考虑,精心设计课程资源与精心安排人际交流,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重新建构跨越时空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情景,使教与学的双方联结重新建立。

二、国内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通过对近十年中国期刊数据库以“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作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发现与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相关的学术论文有 292篇,这些文章中既有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作研究的,也有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而以人名搜索,主要搜索了张伟远、何克抗、李克东、南国农等教育专家的文章。其中,张伟远归纳总结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认为网络课程设计有三大理论派别,分别是“以技术为导向的网上学习理念”、“以学习论为导向的网上学习理念、“学习论和技术论并重的网上学习理念”,并网络课程设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简明的综合式的网上课程蓝本制作模式;何克抗指出,构成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的有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何克抗、李克东则在参考美国罗布耶的《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理论的基础,根据美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提出“主体-主导”教学设计模式——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强调认知主体只有一个——学生;丁兴富则通过教学设计理论对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与创新,提倡远程教育多种媒体课程材料的教学设计;南国农认为建构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并不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解决不同的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三、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启示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任何实践过程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以各种理论为指导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结构设计、内容的设计、重视学习者特征、学习策略的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交互设计策略,注重用学习者过去的知识,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等。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开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支持服务,关键看“教与学”的联结。

参考文献

[1]张伟远,吴廷坚,网上学习的发展和三大理论派别的形成[J].中国远程教育,2006,(09)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1.1面向工程,适应创新教育新发展工程的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与综合性。以实验实践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改革和手段创新为切入点,将融入工程实景的先进教学理念贯穿实验实践教学全过程,真实场景、真实问题、网络平台、模拟实验,面向未来岗位工作,架构层次合理、实践能力突出、训练过程创新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平台体系。

1.2科学规划,构建一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工程实践的综合性要求,以培养现代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为实践目标,构建专业基础实验、开放综合实验、创新科研实验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面向真实工程把各专业实验实践课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把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有机形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问题导向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协同创新能力。

1.3全面开放,架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工程管理专业坚持实验实践教学要紧扣专业特点,兼顾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的多重目的,努力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与科研研究、专业实践、工程问题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和平台。工程管理专业拟构建远程网络平台,使专业网络软件校内共享,学生除专门课程设计等实验实践教学外,可以参与专业社团的实验实践训练,也可以在宿舍自行训练,还可以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更能够在平台上完成毕业论文与设计。

2基于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结合新的教育改革的理念,构建一个有效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工程性人才的培养方案。

2.1实践内容和形式的组织天津城建大学经管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目前主要的专业课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在实验内容和形式的组织上采用阶段式、层次式结构,即将实验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三个层次进行[2]。(1)第一层次———专业基础型实验,是专业基础入门阶段,结合课程当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理论基础,增强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本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专业软件,按照课程知识体系要求,完成相关课程设计与训练和模拟。如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会计学课程设计等。(2)第二层次———开放型综合实验,是提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应用,面向工程实际,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软件集成系统,按照独立课程设计要求,分组合作,完成以实际工程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报告。例如,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工程招投标模拟课程设计、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实验等。(3)第三层次———创新科研型实验,是综合应用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平台,以学生科研立项为基础,以专业社团活动为形式,以各类专业竞赛为切入点,广泛参与和竞争选拔相结合,在综合性、实践性、设计性实验实践的基础性,创新探索出成果,获奖出效展风采。如学生可以参加挑战杯大赛、广联达算量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清华斯维尔BIM大赛、项目管理沙盘大赛、房地产策划大赛以及学术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实践层次关系、实验实践形式与要求、实验实践独立设课内容、相关课程联系、实验实践功能、一体化联系基础等,如图1所示。

2.2一体化实践教学的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每个课程设计(或实验实践项目)各自独立,每位任课教师针对每个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提供不同工程背景资料和工程图纸,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整体”的认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同时,由于现行课程设计体系中每门课程均强调自身设计的完整性、综合性,不仅占用了学生较多的业余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学生的重复劳动,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课程设计效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优化。“一体化实践教学”是指在紧密围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中心,确立每门实践教学课程应实现的目标,据此确定相应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按照前面课程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原则,将部分实践环节串联为一个整体,将前面课程设计的成果作为后续课程设计的依据,通过课程学习和一体化实践活动,使学生最终具备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素质与能力。由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如果从一开始,面对工程实景提供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从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实施、竣工全过程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课程设计的实践,学生就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清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优化基于资源的高效使用,强化实验教学全过程对工程管理人才基础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反复训练,以推动新形势下应用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3]。

3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网络学习(e-leanring)这一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培训方式,逐渐成为企业培训的热点。伴随着网络学习的热潮,如何在企业培训领域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引起了广大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探讨企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时代,知识和技能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调查显示,员工50%的知识和技能会在3—5年内过期。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扩张,传统的面对面的以讲授为中心的学习和培训方式,由于耗费资源,需要人员集中和脱产,内容更新缓慢,缺乏针对性等缺点,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

企业培训的时效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最新的理念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员工,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创造、保持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必备手段。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网络培训这一能够突破时空的全新的培训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又一选择。而企业进行网络培训必须开发有效的网络课程,所谓网络课程,它不是培训课程的简单移植,而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一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训活动组织实施过程的总和。相比传统的培训方式,网络课程培训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它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培训讲师为主导的的培训方式。然而,目前大多企业的网络课程仍仅仅是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得学习者的主动性难以发挥。而且,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资源。这都不利于网络课程的有效开展,从而最终降低企业培训的预期效果。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与培训的网络环境大致相同,使得笔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企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相结合起来,针对上述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和特征探讨并提出有效的措施。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1.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联系着的,是对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

2.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个人的经验是丰富多样的并有差异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这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者不是被动地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顺应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

3.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学习不是被动接收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界输入的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并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仅仅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4.合作性

建构主义还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非常正确,有的则完全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就是说个体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纷呈,但这些派别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个体应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进入2O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表现出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也成为网络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

1.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情境。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学习者阅读一份内容复杂的书面培训资料时可理解70%的内容,但当从计算机屏幕上阅读同样的一份资料时,仅能理解25%。这就要求培训课程的设计能够结合网络特点创造性地设计课程。企业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可针对性地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建构的机会。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课程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课程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网络培训课程设计也可以通过使用模拟来增加这种机会。

2.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企业员工大多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因而,如何充分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通过对其经验的重构和改组来使得学习者在培训中获益,是企业培训课程开发中非常有必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学习资源采用超文本,媒体链接的形式进行组织。它具有非线性、跳跃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这种资源组织方式比较符合人的思维规律,非常有利用人的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又利用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习者的思维得到激活,并进而调动和激发起已有的丰富经验。另外,我们也可以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及一套对学生可能作出的各种回答进行评估的程序,来调动学习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3.鼓励员工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培训课程一般都是采用的自主学习模式,所以这对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挑战。由于企业中的学习者大多更注重针对性的学习,所以在课程开发中应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尽可能模拟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围绕学习内容向学生布置可供选择的问题。从而使得员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得培训效果更显著。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自计算机和集成电路出现后,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以3G移动通信和WLAN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普及,使得通信工程日渐成为发展最快和最具影响力的专业之一,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也对该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招聘中出现了一个现象,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电子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所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就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主要承担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也必须要紧跟上技术的步伐,不少学校在通信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学校特点,我们对专业阶段的除课程中包含的实验以外的实践类课程做了一些调整和内容改革,将以往依赖于软件仿真和硬件小系统设计的内容,变成以完成单元电路的设计,子系统设计到涵盖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乃至网络层的完整系统设计的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层层递进的系统化设计,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使他们真正感觉到通信系统是软件和硬件的统一体,不仅包含振荡器、调制器等硬件电路,也包含编码、协议等软件程序,对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个全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完成通信系统从单元模块到功能子系统再到完整系统最后到通信网络的完整认识。

2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思想

通信工程专业自第四学期进入专业课程阶段,专业阶段实践类课程(除课程当中的实验课以外)包括: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通信原理与系统课程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和创新性实验。由于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和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属于基础课,因此本次规划只涉及其余的5门课程。原先这5门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有:(1)高频电子线路:等幅调制发射电路仿真设计以及收音机组装与调试;(2)生产实习:电视机组装与调试;(3)通信原理与系统课程设计:MATLAB仿真验证编码和调制原理;(4)专业方向课程设计:通信系统方案设计;(5)创新性实验3个,分别在第4、5、6学期,内容由指导教师自选。在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整和构建中,设计了分层次渐进的体系结构,遵循“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电路设计能力培养—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培养思路,同时基于一体化的考虑,规划了统一的设计任务,即设计一个完整通信系统:多个无线传输站点构成的多点对多点的基本通信网络。各课程在这一统一的任务下,承担不同的子任务,如无线收发模块设计、纠错编码、网络协议设计等。对所涉及课程任务进行统一设计的好处如下:(1)完整系统的设计。经历由细节到整体,由电路单元到功能系统的设计过程,使学生了解针对不同层次的功能实现需要不同的设计思路。(2)节省实验经费。一体化任务设计,使前期课程的设计成果,可用于后续的设计,如无线收发信机,可以用于构建数字编码通信系统。(3)避免知识的重复。以前的课程设计在内容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复,去掉重复部分后可节省时间学习其他新知识。

3一体化课程规划和层次化内容设计

按照课程时间计划,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按时间先后依次是: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通信原理与系统课程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其时间顺序和所属的层次如图1所示。创新性实验分3个阶段,分别设在第4、第5、第6三个学期,完成不同的任务。调整后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主要是验证上变频、下变频以及振荡器的工作机理,用MultiSim构建电路,并进行仿真;生产实习是让学生学会电路图纸和PCB版图制作,设计和制成无线收/发信机电路板;通信原理与系统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实现点对点通信系统,任务是调试收/发信机、信道纠错编码设计等;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目的是用收/发信机模块和控制终端构建RS-485总线结构的网络或是简单的ALOHA网络。

4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为保证一体化实践课程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采取了以下措施:(1)打破课程界限,设立可分解的综合任务。将整个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为一个统一任务,即建设一个通信网络系统,但各个课程的任务又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一个子任务,前期课程的设计成果用于后期课程的任务系统的建设。(2)专业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由于课程设计环环相扣,前期设计的成果就是后续设计内容的基础,因此本次课程设计必须成功才能进行下次的设计,而且性能越好下一级课程设计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为了保证设计任务顺利进行,开放有关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3)设立专门的团队从头至尾全程负责。整个课程体系设置成一个大的综合任务,前后之间紧密联系,因此,指导教师必须要对此次设计之前和之后的任务非常清楚,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设计任务的顺利实施,为此成立专门的实践课程教学团队负责整个任务的实施,每位教师都要熟悉流程中所有任务内容。

5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效果

通过对2009、2010、2011级本科生的实施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获取方面有明显改善。(1)拓宽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的认知视野,加深了他们对专业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具体工程实际之间关系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他们在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等理论课程的成绩都有明显的提升。(2)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对学生掌握学以致用的能力的提升作用颇为明显。学生在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其动手能力表现得到导师们的一致认可。(3)弥合了通信技术理论和工程实践的裂隙。通过改革实践课程,可以一定程度上弥合课程的课本知识是与工程实践相脱节的裂隙,与工程实际的衔接也激发了许多同学课外实践的兴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通信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暑假进入实验室进一步拓展学习。(4)多名学生在近几年参加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山东省机器人大赛等各级电子设计竞赛、创新性项目中获得优异的成绩。(5)毕业生就业岗位层次有了很大提升。实施教学改革后,除去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外,有一批学生进入通信设备公司,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研发或设备技术支持工作,就业工作岗位层次明显提升。

6总结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网络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出“会技术、懂管理、能开发”的网络工程方面应用型人才,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植入CDIO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际项目驱动式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不仅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开设的宽窄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范畴的大小。课程设置过窄会弱化学生的就业面,课程设置过宽则无法体现学生专业的重点。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课程间的重复性,保证专业基础知识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便于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我院网络工程课程体系按照学校“三重一高”的教学体系顶层设计思路采用金字塔式结构,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实践教学模块”构成。塔基是主要涉及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及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的课程;塔身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实习实训;塔尖是毕业设计。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是CDIO教育的突出点,我校2014版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总学时为2880(16节课1学时),实践课学时(含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的实验学时和实践学时)1042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的36.2%;选修课学时662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的23%。实践性的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实训。

1)课程实验: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相应实验室进行,着重编程、网络规划与设计、综合布线、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实践。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所要求的基本任务以巩固所学课程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包括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TCP/IP协议课程设计。通过这些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该课程的具体应用实例,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3)实习和实训: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通过统一安排,组织学生到企业从事有关软件开发、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工作的集中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软件开发、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工作方法,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2)改革教学方法

影响CDIO式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改革的指导者的改革手段和自身综合能力,指导者是施教体,也是引路人。指导者的改革思路直接导向改革的方向,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和社会实践,使四个平台课程有机联系,通过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自身只有具备工程实践经验时,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项目的开展。所以要进行项目式、工程化的教学改革,双师型的教师是基础,双师型的教师除了有必要的知识结构,还需具备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比如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和人际能力。

(3)营造工程教育环境

工程教育环境是成功实现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保证,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师或者从业人员,首先工程概念必须要具备的,在大一暑假我们集中安排1周的认识实习,以此培养学生工程概念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学习的兴趣;其次工程从业的方向要明确,通过三年的大学校园学习后,专业还可能处于模糊的印象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感,我们在大三暑假集中安排3周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工作作坊和大型的软件公司参加实践锻炼;最后从事工程要有归宿感,要爱岗,要敬业,在大四第二个学期安排学生在实习工地进行8周的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从业感的同时,使学生尽快从学生向员工身份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4)改革学分认定制

在我国高校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是看学生在校期间是否修完学分,而学分获取实际是老师通过各种考核方式衡量学生完成各类课程任务的结果。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不同学业基础的人走进高等学校,他们的智能结构、学习能力、个人目标和学习动机趋于多元,而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也是多元的、宽容的。由于任何一个学生均具有各自的个性,在共性标准之上总会在某一部分存在偏离、超越、拓展等等,都可能在各自的事业上找到用武之地。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独特性,教育更要强调“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余力拓展学习内容,打破学习时段的限制,根据自身能力和生活节奏灵活安排学习进程,变固定学习制为弹性学习制,将技能培训的地位凸现出来并融入学历教育之中,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自主学习和应试教育充分兼顾。所以高校可以与时俱进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学生多参加技能培训、专业竞赛、发表科研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育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并申请置换相应的课程学分。

2.结束语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

1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背景

智能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各高校百花齐放、各有特色,但目前国内高校的智能专业本科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㈣。

(1)专业课程过于庞杂。专业课程设置重叠较大,本来的出发点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由于学时有限,过多的课程反而影响了专业特色。

(2)培养模式落后。缺乏学科交叉,且“教师一学生”的单一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专业培养缺乏目标导向与社会定位。学生缺乏对智能学科的系统化理解,很难培养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沿用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模式和时间分配方案,以通常的论文撰写和答辩为基本考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2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育成果的收官之作,对学生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都有重要的过渡作用,需特别重视。通过面向能力培养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在遵循《南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手册》的基础上,主要强调以下3个方面。

(1)学生应结合课程学习情况、今后拟就业方向、个人兴趣、继续深造方向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和毕业设计题目,而非功种性地选择难度低、给分高、容易过的题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涉及的核心课程知识点再做温习,与指导教师积极沟通,与团队成员经常讨论。

(2)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方面应注重与前沿技术的相关度,可将在研项目、子课题、甚至技术点中的一些工作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鼓励教师多出题目。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给予参考文献、参考书目建议,并根据项目情况提供之前的项目文档,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撰写项目文档的能力。

(3)论文撰写符合南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内容、格式规范,做好论文答辩的各项准备。

为了全面贯彻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使毕业设计工作顺利推进,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正式开展前要经过两个层次的动员工作,一方面由学院教学领导班子动员毕业设计导师,另一方面,学院组织学生集中召开毕业设计动员大会。

3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和过程

3.1毕业论文(设计)前导课程

为了使毕业论文(设计)实现更好的效果,学校首先在毕业论文选题前一学年就开设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该课程可以分为春、秋两个学期(即第五、六学期),分别为综合课程设计2-1和综合课程设计2-2。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或教授课程给出1~3个题目,将智能学科核心课程(如智能工程、机器视觉、现代控制论、过程控制、电路基础、计算机基础等)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恰当的选题体现出来。学生在自由选择一个题目后,像研究生一样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完成题目,并做定期进度汇报。

该课程近两年开始实施,效果比较显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弥补了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不足的问题,真正的毕业设计过程在大四学期才刚刚开始,而该阶段的学生一般忙于找工作、考研、出国等事务,很难集中全部精力和在校时间投入毕业设计中。尤其工科类的题目需要经过实际调试和设计才能完成,很多学生由于时间所限草草应付。前导课程设置在大三学年,学生就有充沛的时间,有较稳定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二是使学生提前进入科研环境,熟悉基本的科研条件和论文写作技能,对知识结构做进一步的整理和温习,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初步认识,也能较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后期真正开展毕业设计时选题更准确、进入研究状态更快、论文(设计)质量更好。

3.2时间要求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2周,不设上限,充足的工作时间是保证质量的重要前提。学校安排学生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动员、选题、导师确定、文献查阅等工作;在大四下学期集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验(调研)、撰写、答辩等环节。大三学年(上下两个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前导课程,客观上也为毕业设计增加了更多时间。

3.3选题要求

(1)以培养智能专业优秀毕业生为目标,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同时,鼓励学生选择以本专业为主的交叉学科课题,如近两年有不少学生将机器视觉、图像处理等技术与生物、法语、环境等学科的实际问题结合,做出了有应用价值的毕业设计。

(2)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选题,不要随意或者盲目。前文提到的毕业设计前导课程为学生达到此要求提供了帮助。

(3)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本科毕业设计应有1~2个创新点。

(4)学生可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题目,也可自拟题目。学院采取开题报告的形式审核全体学生的选题,并填写《智能专业开题报告审查表》,经导师、院主管本科教学副院长签字备案。如题目更改,学生需填写《智能专业本科毕业题目变更审查表》,同样经签字后备案。其中,学院会选拔5~10名学生面向整个专业的师生举行示范性开题报告。

(5)学生选题原则上要求每人1题。但由于智能专业很多题目需团队协作完成,因此规定若2人(或2人以上)合作课题,毕业论文(设计)必须分开撰写,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重点阐述本人独立完成的部分,并明确说明本人在课题研究中完成的内容对整个课题的贡献。

3.4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及数据整理

智能专业本科生如同其他工科学生一样,往往直接着手解决具体问题,而忽略了问题背后的理论意义。因此,学生应进行一定量的文献阅读工作,在开展毕业设计前广泛收集资料,以便了解目前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做好记录。同时,要求学生将课题的研究背景、资料查阅情况、文献阅读心得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初期进行一次详尽汇报。导师对该汇报评价满意后,学生继续进行实验设计和后继答辩工作,若不符合要求则需重新汇报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丰富翔实的前期调研,才能了解理论界对自己拟研究问题的研究状况,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工作,也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这对学生今后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3.5编写提纲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

根据智能专业特点,撰写论文的时间为4周,在撰写前应与指导教师讨论三级目录。学生应主动找导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每周至少一次,总次数不少于10次。这里特别强调,如学生没有按要求完成之前的环节,而直接提交论文,则不准许答辩,亦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3.6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检查

指导教师应按学校要求对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进度、质量、出勤等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填写《智能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查表》《智能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智能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进度检查表》等表格。

3.7利用网络系统完成全过程质量控制

良好的改革方案,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在该方面,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利用学科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用于管理本科生毕业设计全过程。学生可以在综合课程设计(前导课程,如图1)和智能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如图2)分别使用系统完成填报志愿、导师双向选择、开题报告提交、中期检查等步骤。相应地,导师可以通过该系统完成题目布置、开题报告审核、中期检查等工作。学科主管教学工作领导也可借助该系统,通过高权限访问,评阅和批示教师及学生的论文进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