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生哲学论文

养生哲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养生哲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从分析阴阳学说的具体内涵,及其在中国传统养生学中运动锻炼的实际运用入手,阐发阴阳学说对体育健身理论的启示,如神与形、动与静、性与命等阴阳对立面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对体育健身理论建设的启迪,进而提出遵循阴阳中和原理应是体育健身理论建设的必由之路.

1阴阳学说概述

阴阳学说是古代人们认识与解释宇宙一切事物的一种宇宙观与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建立在朴素唯物论的基础上,内含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产生于阴阳二气,世界万事万物均是在它的作用下滋生、发展、变化.古代思想家从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长久观察中发现,一切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正反两方面,就用阴和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正如《易经》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同时,古人认为,原始浑沌之气是有形和气两个方面,万物生于气而成于形,形散而复在于气.万物终始生灭,循环往复,演化无穷,无不在于形和气的变化.古人用阴和阳表述形气之间的演化关系,阐明宇宙间万物运动变化的最高规范便是阴阳两极转化的太极原理,阴阳矛盾运动成为宇宙间物质运动最基本的形式.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按照阴阳学说,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凡属静的、有形的、内在的、向下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的均属于阴;凡属动的、无形的、外在的、向上的、温暖的、明亮的、亢进的均属于阳.正常情况下,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对立、互为依存、互相转化、互相消长.当阴阳双方动态协调平衡,则万物有序生生化化,在人体则表现为阴平阳秘,身体健康.反之,当阴阳失衡,则表现为逆乱和灾害,在人体则表现为疾病,一旦阴阳失衡无法逆转,则阴阳离决,出现死亡.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和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体中是无穷无尽的.阴阳的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

2阴阳学说在传统体育健身中的运用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如何指导人们进行体育健身、养生方面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可贵的探索,这对我们今天构建现代体育健身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地来讲,阴阳学说在传统体育健身中的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原则来体现:

2.1既要养形,更要养神

从阴阳学说来看,形神兼养才是科学的,从人体生理机能来看,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人体健康起的作用更大.《太上御览》中指出:“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神是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思维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身心状态的外在综合表现.神为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把养神作为形神这一对阴阳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是真正把握实现健康的关键.现代体育健身理论主要侧重在形体运动锻炼方面,并形成了自身的一整套完整的体系,通过增进运动器官机能和内脏器官功能,虽也能有效地改善人的神经过程和心理品质,即“身体健全,情感斯正”,但其对人的神,也即精神世界、心理品质等的作用毕竟有限,只能是副产品.而养生学把神经系统功能调节作为养生之要旨,有“首要养神,其次养形”之说,并创编出许多相应的锻炼理论和方法,如反省、放松、宁静、心斋坐忘、养神法、修心养性、仁者寿等.重视养神也是对现代体育衍生的各种流弊的纠偏途径.

2.2动静兼修

动与静是体育健身手段两个大的方面,只有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是不科学的、不完整的.现代体育运动强调和追求的只是“生命在于运动”,都是利用形体的运动锻炼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养生学强调动、静结合,以静为主,主要是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延年益寿.如老庄主张清静无为和《黄帝内经》认为:“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善养生者养内”;陶弘景认为:“静者寿,躁者夭”.唐代孙思邀主张“少思、少念”以静神,明代《养生四要》提出“慎动”的养生观.传统养生学有一条主线就是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在传统养生学中是处于从属地位,主要是适宜的劳动、导引运、按跷和仿生运动、武术、太极拳、动功等.动以养形特别强调适度,《黄帝内经》强调“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华陀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这都说明健身锻炼的运动量要适当,避免过大的运动负荷对机体的损害.这与现代西方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有较大的区别.动与静对健康与延年益寿的作用的争论历来没有平息过,两者都有许多实际的例子作支持,从阴阳学说来看,动与静的选用不可偏废,应结合个人的身心特点和年龄、时间、环境、现实条件来合理选择健身方法.

2.3性命双修才是好的健身方法

性是指人的性格、精神、心理等意识活动的基础和本原.命是指人的体质、体格、血肉物质等机能活动的基础和本原.性与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故性命又可理解为生命.性属阴,命属阳;性乃神,命乃精;从身心而论,性乃心,命乃身.好的健身方法应是性命双修,既能修心养性,也能强健体魄,增进健康.阴阳可以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修心养性和运动锻炼都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现实世界也各有支持的例子,但运动锻炼并不必然地提高人的心性修养,体魄强健的人,也并不一定是修养很好的人,粗浅、鄙陋大有人在.只有对性与命都给予同样的关注,即对人的品德、修养和强身健体给予同样重视,才能做到阴阳平衡,去掉偏颇的流弊.修性以炼神为主,特别是意识的锻炼和控制,重在精神;修命以炼精、炼气为主,特别是体液的锻炼和调节,重在身体素质的锻炼.性命双修就是使精神意识状态与躯体生理机能均达到最佳境界,遵循的是阴阳平衡、形神合一、心身一体的生命整体观,这对体育健身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遵循阴阳中和原理应是体育健身理论建设的必由之路

主席说过:“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只讲一点论”.从人类为了追求健康与延年益寿来看,有养生学和现代体育等诸多理论学科和方法体系.从阴阳学说在人体方面运用来看,动属阳静属阴;命为阳性为阴;形为阴神为阳;脏为阴腑为阳;血为阴气为阳等等.现代体育理论和方法更多的是从动、命、形等方面来研究,是基于西方医学和西方哲学与文化所产生发展的一门学科.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主张机体的运动锻炼和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与中国的传统养生学有较大的区别,从阴阳学说所论证道理来看,这是不全面,有失偏颇的,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而养生学却正好弥补这方面的缺憾.人的身心是一体的,既要有形体的运动锻炼,也应有精神、心理的静养修炼,这样的体育健身理论才是全面的、合理的、科学的.目前我国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正在蓬勃兴起,体育健身思想和理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创新,新的体育健身理论正在形成中.

阴阳学说对阴阳矛盾斗争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较为彻底,同时也对阴阳的和谐统一加以探索和阐明.阴阳和谐既是矛盾运动规律,又是生命之原理,还是事物稳定性的保证.《易经·乾·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乾道变化即天道变化.天道规律的变化,也就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也因此才使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乃是阴阳对立面正而不偏“大和”的结果.也唯有保持阴阳正而不偏的这种合和,才会使其自身能继续存在而不夭折.所以程颐解释说:“‘保’谓常存,‘合’谓常合”,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日“乃利贞”.阴阳不相同的对立面却能“和”在一起达到“以相济”,起着互补的作用.矛盾双立均衡而互补,具有同一性,才能发挥生之功能.矛盾双方的这种“大和”状态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称作“中和”.《黄帝内经》不拘于阴阳某一方,不偏动不偏静、不偏命与性,而是追求和,也即阴阳的平衡,和谐统一。

尚中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行为准则,中即正,正即中,尚中就是要求恰如其分地掌握宇宙的法则和规范,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与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是恰如其分,切中其理,和是阴阳协调,和谐制化.中与和皆是天地万物的本性,而中为理,和为表;中为因,和为果;中为质,和为文.事物合于中正,方可能和调制化;从阴阳学说看来,大和和中正是事物的理想状态,如果阴阳双方能够保持中和,则事物即可长久.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2篇

文/李俊德

朱良春,男,汉族,生于1917年7月。原任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院长,现为该院技术顾问、南通市中医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客座教授。朱老认为《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即是最佳的养生方法。

好多老同志在离退休后,都希望健康长寿、欢度晚年,前来寻求长寿保健之道,我每以“动可延年,乐则长寿”八字赠之。要活就要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流畅,增进体力,加强抗病防御机能,从而达到延年的目的。但动要适度,不可超量。孔子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法国哲学家卢梭也说过:“教他如何生活,不要教他如何躲避死。”要想延年益寿,就要热爱生活,保持乐观。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则可延年。我每天生活节奏较紧凑,无时间去练气功、打太极拳,但坚持上下班骑自行车,外出活动也骑车,这是一种不占时间的锻炼方法。每天早晨或晚上做5-l0分钟四肢活动的自由操,即左右摆动四肢,用手指梳头发,然后两手擦面部、摸耳翼,左右缓慢转动头颈,这样能使头目清爽、两腿轻健,减少面部皱纹,控制颈椎病。

少睡多用脑,健脑抗衰老。长期以来,我每天只睡六七个小时。睡得太多,人的精力易于懒散。美国心脏病专家韩明发现,每晚睡10小时的人比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高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比例则高出35倍。失眠时不要急躁,全身放松,听之任之,恍恍惚惚,也可起到同样的睡眠效果。我长期坚持“每日必有一得”的习惯,如果哪天没有什么新的见闻或心得体会,晚上就无法入睡,常常要翻阅书报、杂志,有了新的所得始能酣然入睡。我先后写了六部书、140多篇医学论文,绝大多数都是挤时间写的,我以此为乐,精神有所寄托。

“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人是处在矛盾之中的,不顺心的事经常遇到,但我从不懊恼、耿耿于怀,对名利之争一笑了之,泰然自若,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我经常用生黄芪煎沸,去渣后加入薏苡仁、杞子、百合、绿豆同煮,早晚食之,有益气健脾、解毒防病之功。我还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自觉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我以规律的生活和乐观的情绪来获得自己的健康。说到养生之道,《内经》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既概括又具体,实是至理名言。我认为,不论采用哪种养生方法,关键在于坚持,一定要持之以恒,始可收效。

与长寿无缘的九种人

文/王建

1.嗜烟如命的人:吸烟对人体多种器官都可以产生危害,嗜烟如命的人更容易早逝。

2.经常酗酒的人:酒精可以对肝脏造成危害,经常酗酒会伤肝损脾,故容易早逝。

3.心胸狭窄的人:心胸极度狭窄,嫉妒成性,动不动就大发脾气,易患身心疾病而早逝。

4.生活无规律的人:生活没有规律,又不讲养身之道,容易导致多种疾病而早逝。

5.常爱吃药的人:身体稍有一点不适,便药罐不断,甚至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结果往往会顾此失彼,甚至引起诸多不良反应而易早逝。

6.有病硬熬的人:患病后不及时上医院就诊,任其发展,往往易使轻者变重、急者变慢,失去良好的治疗机会,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而早逝。

7.心情忧郁的人:心情长期忧郁,闷闷不乐或悲哀过度,以及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人,既伤志又伤身,故容易早逝。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3篇

好多老同志在离退休后,都希望健康长寿、欢度晚年,向我询求长寿保健之道,我每以“动可延年,乐则长寿”八字赠之。要活就要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流畅,增进体力,加强抗病防御机能,从而达到延年的目的。但动要适度,不可超量。孔子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法国哲学家卢梭也说过:“教他如何生活,不要教他如何躲避死。”要想延年益寿,就要热爱生活,保持乐观。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则可延年。我每天生活节奏较紧凑,无时间去练气功,打太极拳,前些年一直坚持上下班骑自行车,外出活动也骑车,这是一种不占时间的锻炼方法。现在每天早晨或晚上做5~10分钟四肢活动的自由操,即左右摆动四肢,用手指梳头发,然后两手擦面部、按摩耳翼,左右缓慢转动头颈,这样能使头目清爽,两腿轻健,减少面部皱纹,控制颈椎病。

少睡多用脑,健脑抗衰老。长期以来,我每天只睡六七个小时。睡得太多,人的精力易于懒散。美国心脏病专家韩明发现,每晚睡10个小时的人比睡7个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高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比例则高出35倍。失眠时不要急躁,全身放松,听之任之,恍恍惚惚,也可起到一定的睡眠效果。我长期坚持“每日必有一得”的习惯,如果哪天没有什么新的见闻或心得体会,晚上就无法入睡,常常要翻阅书报、杂志,有了新的所得始能酣然入睡。我先后写了6部书、140多篇医学论文,绝大多数都是挤时间写的,我以此为乐,精神有所寄托。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古人有句卫生歌这样说:“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人是处在矛盾之中的,不顺心的事经常遇到,但我从不懊恼,耿耿于怀,对名利之争,一笑了之,泰然自若,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嵇康的《琴赋序》有着丰厚的理论内涵与价值。一是对以往音乐题材作品“危苦”、“悲哀”风格的概括。二是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功能观。三是丽藻与情理兼善的主张。

声有无哀乐,是正始时期重要的玄学论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连带他的《琴赋》因为是这一论题的代表性著作而备受后人关注,其中《琴赋》更因为其勾通文、乐的特性而屡为文论家所赞赏。何焯即云:“音乐诸赋,虽微妙古奥不一,而精当完密。神解人微,当以叔夜此作为冠。”(《文选评》)刘熙载在《艺概》中也深为感叹地说:“赋必有关著自己痛痒处。如嵇康叙琴,向秀感笛,岂可与无病者同语。”其实光《琴赋》前的那篇短序,也堪称好文,不仅真情毕现。也不乏理论意义,兹作简要分析。

先看序文:“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故辍叙所怀,以为之赋。”这篇序文的理论内涵,大体说来,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对以往音乐题材作品“危苦”、“悲哀”风格的概括。关于音乐题材的作品,嵇康在指出“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的同时。又说“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并进一步将这种“体制风流”概括为:“以危苦为上”、“以悲哀为主”、“以垂涕为贵”。嵇康之前。确有不少人写过音乐赋,相传为宋玉所作的《笛赋》不说,单汉代就有枚乘的《笙赋》(据马融《长笛赋序》)与《七发》、王褒的《洞箫赋》、刘向的《雅琴赋》、傅毅的《琴赋》、马融的《长笛赋》与《琴赋》、侯瑾的《筝赋》、刘伯康(刘玄)的《簧赋》(据马融《长笛赋序》)等。它们确实表现出尚悲的共同倾向。枚乘《七发》将音乐写成“天下之至悲”。已开此先例。接下来王褒《洞箫赋》说:“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嘴毅《琴赋》云:“尽声变之奥妙,抒心志之郁滞。”马融《长笛赋序》道:“甚悲而乐之。”侯瑾《筝赋》说:“朱弦微而慷慨兮,哀气切而怀伤。”“感悲音而增叹,怆嚬悴而怀愁。”莫不以悲为尚。可知嵇康对以往音乐题材作品“危苦”、“悲哀”风格的概括是合乎赋史实际的。

此间原因。除“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这一普遍规律外。楚声、楚歌、楚辞悲怨风格的影响也不可忽略。项羽为虞姬,刘邦为戚夫人,李陵为苏武所唱楚歌皆为显例。就物质材料言,楚声歌曲主要使用丝竹乐器,而“丝声哀,竹声滥”(《礼记·乐记》)、“丝竹之凄唳”(《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适合于演奏悲怨凄惋、悱恻缠绵之乐曲。楚声及其悲怨风格的影响不仅及于汉乐府,也关乎整个汉代音乐的特色。所以汉恒帝闻奏楚琴凄怆伤心。赞日“善哉!”汉顺帝上恭陵,闻鸟鸣而悲泣。言“丝声若是,岂不乐哉!”郭建勋师《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论及建安文人悲歌心态的成因时曾指出“悲歌心态之所以成为建安文士的普遍心态,与汉代以来‘以悲为美’的音乐特色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联系。”

建安以来,不特辞赋,诗文也屡屡表现出此种好尚。如繁钦《与魏文帝笺》云:“清激悲吟,杂以怨慕。……凄入肝脾,哀感顽艳。……同坐仰叹。观者俯听,莫不泫泣殒涕,悲怀慷慨。”(《文选》卷四十)潘岳《金谷集作诗》曰:“扬桴抚灵鼓,箫管清且悲。”(《文选》卷二十)陆机《拟东城一何高》道:“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文选》卷三十)

然而在嵇康本人看来,“危苦”、“悲哀”之尚是不解音声的表现。因为嵇康是主张“声无哀乐”的,他也反对“一致之声”与“偏固之音”。所以在自己的《琴赋》中对前人的“体制风流”有所改变,比如写琴木的生长环境,便一改汉人赋极状其险恶、荒凉、凄苦之状的写法,将桐树置于雄奇、幽美,“自然神丽”的环境里。以醇和雅洁之尚取代凄楚危苦之好。写音乐的效果也不同于前人之赋一味以至悲为尚,而是说其既可使“怀戚者”伤心。也可使“康乐者”欢愉,“和平者”怡悦。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审美内涵。

后来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中有“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的句子,显然是从嵇康《琴赋》序变化而来,这种否定之否定。无疑是刻意的强调。

二是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功能观。肇始于孔子,发展于荀子,完成于《乐记》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与伦理修养和政治教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一开始就提出了“尽善尽美”的标准,《乐记》则更进一步强调:“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在儒家看来,“礼”、“乐”的根本在于“同民心”而达“王道”,所以《乐记》讲:“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因此,有“德音”、“溺音”,“乐音”、“音”之分。有“君子之乐”与“小人之乐”之辨。

《乐记》中“声”、“音”、“乐”也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知民心,化民心而后“治天下”的过程。就精神层面言。“乐”和“礼”一样还是儒家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有关宇宙的、人生的、政治的哲学思想。

汉代音乐赋大多受儒家乐教思想的影响。王褒的《洞箫赋》云:“听其巨音,则周流泛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癔,顺序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故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怼。”作者显然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作赋的,他把声音比之为慈父、孝子、壮士、君子。可以让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让凶狠的人变得仁善。体现出了鲜明的“移风俗、美教化”的儒家“乐教”思想。侯瑾《筝赋》称颂筝音“若乃上感天地,下动鬼神,享祀宗祖,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马融《长笛赋》说:“若然六器者,犹以二皇圣哲姓益。况笛生于大汉,而学者不识其可以裨助盛美,忽而不赞,悲夫!”傅毅《琴赋》道:“明仁义以厉己,故永御而密亲。”莫不表现出鲜明的乐教思想与颂美精神。

与儒家的音乐功能观不同,嵇康把音乐欣赏与个人的修道养生联系起来,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可以“肆志”、“广意”,可以让你“处穷独而不闷”。

嵇康“声无哀乐”说,将音乐归本于自然之道,认为“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这无疑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传统的功利主义乐论。而嵇康自己关于音乐功能的观念,其实又是在相互关联的道家、玄学及个人有关养生的实践与体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琴赋》里说:“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郄。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性絮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

“情情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及兮。……能尽雅琴,唯至人兮。”要使精神得到保养。就必须“惩躁雪烦”、“体清心远”,以期“旷远”、“渊静”、心气和平。再看其《养生论》:“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以此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在嵇康看来,养生之道。一在“唏以朝阳”、“呼吸吐纳”以养形,一在“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以养神,以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平和境界。但人世难免有忧喜之遇与爱憎之情,因而琴又是解脱精神困扰,寻求心理平衡的重要工具。嵇康所论“琴德”,实已近于道家。至成公绥《啸赋》,则全为道家了:“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愍流俗之未语。独超然而先觉。狭世路之19巨僻,仰天衙而高蹈。邈娉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文选》卷十八)

三是丽藻与情理兼善的主张。从表现手法来看,王褒《洞箫赋》、马融《长笛赋》都极尽铺陈之能事,嵇康对此不满,因为它们“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从嵇康自己所作的《琴赋》来看,其中既不乏华美形象的语言,又有对音乐情理的独到阐发。这应该得益于嵇康个人的才情禀赋与魏晋思辨学风的影响,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便是专门讨论音乐思想的哲思之作。在这篇文章里,他也不满汉人对音乐的单一理解,认为:“若资偏固之音,含一致之声,其所发明,各当其分,则焉能兼御群理,总发众情邪?”嗍当然。赋体的铺陈形式与玄学思辨的有机结合。更便于实现其赢藻与情理兼善的主张。此后的成公绥。在其《天地赋序》也强调了丽藻与深思融汇的重要:“赋者,贵能分理赋物。敷演无方。”这应该是文体代变的表现。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5篇

长命百岁 十种养生大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其忠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养生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什么是养生?如何养生,才能长命百岁呢?所谓养生,是指根据人体生命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心身护养活动。由此而言,养生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理念,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养生之道,无处不在。下面,推荐10种养生大法,希望大家能够科学养生,长命百岁。

一法 养性调神 可得天年

养生首先要养神,通过主动的修德、调志、节欲等多种途径,保全精神健康,达到形神共养。①修德以怡神。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开朗,如此则情志怡然安宁,气血和调,脏腑功能平稳,形与神俱,可得天年。②调志以摄神。通过主动地控制和调节情志活动,可以达到宁心摄神、健康长寿的目的。③节欲以安神。人生在世,孰能无欲。但人之欲望,永无满足。要想清心寡欲、静养心神,就应自觉地、尽力地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妄想、去妒忌。养生保健必须保持乐观的处世态度和豁达的心理状态。

二法 心态年轻 老而不衰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活力不仅要看生理年龄,更要看心理年龄。观察周围,不难看到,有些人年龄不大,却心态消沉,由此而损及健康;有些人年龄虽大,却心态年轻,由此而有助健康。因此,中老年人要保持年轻心态,平时要注重精神享受。交谊舞会、茶室聊天、逛街购物、老年大学、老年KTV等,中老年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喜好不时而为。当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经常外出游玩,既得到身体上的锻炼,又得到心理上的愉悦。若能长期坚持,永不服老的心态极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法 勤用脑 防衰老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容易出现记忆力衰退,失眠多梦,理解能力差等表现。在中老年人则多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本来很熟悉的人名、路名、电话号码等往往一时想不起来,这些都是大脑衰老的表现。如何延缓和改善大脑功能?目前认为,积极用脑,维持必要的学习、交流、参与力所能及的公众活动,是延缓脑衰老的好方法。平时,中老年人要勤用脑,勤思考,看一些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猜一些小谜语,或者玩一些益智脑力小游戏,不排除作为娱乐活动的打牌、麻将等,不仅可以增添生活乐趣,还能有效防止大脑“生锈”。

四法 午时小憩 子时入眠

人之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既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健康的保证、养生的途径。子时,是指晚上11时至次日1时;午时,是指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子午之时均为阴阳之气交换之际,睡好子午觉具有重要的养生意义。午时小憩,对上班族而言,有助于消除上午工作的疲劳,也为下午高效工作积蓄精力。老年人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子时入眠,晚上11点至早晨6点为睡眠黄金时间,容易进入深睡眠状态。有些年轻人平时睡得很晚,有的甚至出现“晚睡强迫症”,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身心健康。

五法 吃好早餐 节制晚餐

一日三餐,合理安排,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现代研究认为,科学合理的膳食方式应是吃好早餐,满足午餐,节制晚餐,并强调三餐之中,早餐最重要。早餐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早餐食品既要有丰富的蛋白质,又要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若有条件,早餐要有菜、有饭、有牛奶(或豆浆)。午餐要吃饱,品种要丰富。晚餐则以少而精为善,不宜过多摄入蛋白质和脂肪,以免肥胖,影响健康。研究证实,城市高血脂症患者比例大幅度上升,与晚餐吃得过饱、过好有关。此外,不可嗜食油炸类、烧烤类等“垃圾”食品。

六法 清淡为主 荤素搭配

饮食搭配的总原则应该是荤素搭配,粗细混吃,菜谱宽广,营养全面。膳食有辛、甘、酸、苦、咸之异。中医养生理论认为,“谨和五味”是益寿延年的基本饮食原则。所谓“谨和五味”即是依据人体生理需要,合理调配,适度摄取膳食营养,以滋养人体脏腑气血。现代研究认为,许多疾病的产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偏嗜甜食,易致糖尿病、肥胖症等;偏嗜咸味,易致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加剧水肿等;偏嗜辛辣,易致便秘、痔疮,加剧溃疡病等;偏嗜酸味,对于平素胃酸偏多、胃脘嘈杂吞酸的人,尤为不宜。对于阳气不足、脾胃虚弱的人来说,更不可偏嗜苦味,因为苦味多寒,苦寒易伤阳气。

七法 动静结合 以静为主

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中医学基于对动静的哲学认识,赋予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具体内涵。动以静为前提,动以静为基础。运动容易,宁静尤难。若肢体运动,心中躁动,不如不动。任何体育运动、养生功法都需要调节呼吸,排除杂念,意守一处,最终达到宁静状态,这是所有养生功法的基本要求和最高境界。就运动强度而言,运动后,最高脉率每分钟应该不超过220次减去年龄。体弱者及老年人,不适于剧烈运动者,建议运动后最高脉率控制在每分钟190次减去年龄以内。可谓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八法 戒烟无早晚 饮酒莫过量

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故戒烟无早晚,能戒则戒。一时尚未戒烟者,抽烟时最好将后三分之一的香烟掐掉,因为越往后抽,焦油含量越高,对身体损害越大。此外,酒为百药之王,不少中药需用酒来炮制,有些处方煎煮时尚须加入适量的酒。适量饮酒,有助于温通经脉,畅行气血,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平素聚会,酒又是营造气氛的调节剂,不可缺少。但饮酒切忌过量,过量则伤身,过量则乱性,过量则损寿,这是需要大家牢记的。

九法 善于食补 科学养生

食疗、食养,对于科学养生很重要。各类人群,如儿童、老人、孕妇;各类体质,如偏寒性体质、偏热性体质;各类病证,如肾病、肝病,饮食调补各有宜忌。因此,食疗、食养时,需根据食品的调补作用合理选用。①大蒜、韭菜、鸡肝、虾、海参等,具有一定的补气温阳作用;②、枸杞、白萝卜、龟板、鳖甲等,具有滋阴降火作用;③大麦、酸牛奶、苹果、西红柿、白菜等,具有健脾开胃作用;④蜂蜜、核桃仁、香蕉、苹果及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具有润肠通便作用;⑤牛奶、蜂蜜、猕猴桃、燕窝、哈士蟆油等,具有润肤养颜作用。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6篇

潘朝曦,我国著名中医学家。1949年生于中医世家,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当代中医泰斗张伯臾教授五年,尽得心传。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名医特诊部特邀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教研室主任,以及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浦东美术家协会会员。

以擅治各种疑难重危病症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多次应邀赴日本、英国、马来西亚等国会诊和讲学。医余博涉社会、人文、古代天文、军事等诸多学科,造诣颇深,尤精于诗文书画。著有医著十余部、艺术类著作三部,发表医学及文化类论文数十篇。中央、地方及海外媒体均对其均作过专访,其业绩已被载入多部医学家及艺术家辞典。

见到了潘朝曦教授,说实话,这位名中医给人的第一印象真像个青年人。从他那一身普通的装束和毫不惹眼的仪表来看,不敢相信眼前竟是一位杏林高手,且是一位精诗文、擅书画、习古琴的文化大家。谈吐间,他那明亮的眼眸和风趣的话语,让笔者感觉到他是一个既平和,又睿智风趣,既沉稳,又热情豁达的人。

国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粹,中医,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凡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中华民族子孙,都应以主人翁的态度来拯救国学、救亡中医。

曲折走上学医之路

潘朝曦生于江苏连云港市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祖父及父亲除了精于医学外,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特别精于文,尤精于儒学。潘朝曦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受到熏陶。

潘朝曦属于人们常说的“老三届”,读到高中二年级即1966年,“”爆发了,潘朝曦和当时几千万青年学子一样,被卷入铺天盖地的“革命运动”洪流之中。“”刚结束大学恢复招生,他曾以优异的成绩同年考取音乐、美术两所院校,然而由于所谓成分问题,政审不过关,上大学的梦被无情地砸碎了。尽管这样打击很大,前途黯淡,他仍意志不摧,初衷不改,并在一些正直人士的鼎助下,阴差阳错,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江苏新医学院(即当时的南京中医学院和南京医学院“”期间合并而成的大学)中医系,踏上了正规学习中医之路。

对自己的从医之路,潘朝曦强调自己受父亲“人无德不立”的影响至深,学医后就立下像父亲那样“从医济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志向。从话语中,无不透露出潘朝曦对高尚医德的推崇,他认为,无论贫富贵贱,以治病救人为惟一宗旨是医生的基本操守,这也是他对医学事业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精益求精的动力之所在。

改革开放后,潘朝曦于1982年考取了上海中医学院的研究生,有幸得随当代中医泰斗――著名中医学家张伯臾教授精研医术,整整五年,在恩师悉心指导下,他的医术日益精湛,特别擅疗疑难病症,行医三十多年来,在行内外有极大声望。尤为可贵的是,潘朝曦医术虽高,但架子不大,他待人谦和,诊病耐心、细致,与别的医生不同的是,他人到哪里就医到哪里。

潘朝曦十分关心社会大众的疾苦,他虽为一介寒儒,却特别热心于公益事业;他发现家乡有一要道,道路崎岖泥泞,大众极为不便,在那时万元户还十分罕见的年代即带领弟兄多方筹集资金38万元为家乡修了这条路。1991年南方水灾,潘朝曦只身冒酷暑,赴苏北灾区救诊,将所得近万元悉数捐赠灾区。为治一退休教师,他多年共捐赠药费近2万元,并多次上门为一些不能行动的病人出诊。正如他药名诗所写:“未得灵仙饮上池,惟将血竭报民黎。”(灵仙、血竭为中药名)灾区淮阴市政府为其行动所感,曾专函致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要求给予嘉奖。

潘朝曦医余有多项发明。他思路独特,独具匠心发明了防治感冒的空调、研制了有特效的多种药物。因他看的病人多,有的厂家请求他推销药品,许以大量回扣,有的用尽心机,想巧取他的成果。生性谦和的他,此时却十分耿直,绝不就范,他要把这些成果转让给真心为民造福的人。他的另一首药名诗《明志答友人》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愚性难教路路通,车前马拍耻为功;坎坷不改忍冬志,甘作蓬门白头翁。”(路路通、车前、忍冬、白头翁均为中药名)

敢与“健康圣经”叫板

前些年,各类养生书籍为大众所青睐,其中有一套由北京洪昭光教授主编、被自封为“健康圣经”的养生书,总销量已逾五六百万册,在群众中传得很热。潘朝曦也找来看了,发现洪书中有违中西医学理的地方很多,其理论大多是来自西方的过时的错误理念或纯为自己杜撰,甚至把一些洋人的生活方式照搬到中国来。面对这一严峻的事实,潘朝曦作为学者,心中正义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他再也坐不住了,在繁重的诊务和教学之余,查阅了大量资料,根据自己对中西医学理的理解,撰写并出版了《洪昭光“健康圣经”大颠覆》一书。该书以专家的眼光、翔实的资料、科学而又雄辩的说理、大量而又有力的例证,对洪昭光的养生理念进行了全面的批驳,目前已引起社会很大反响,被人称为“值得人人一读的好书”。

当前“养生热”中问题很大,所谓大,就在于有人精心误导,有人盲目追风,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名利;有些人仅对医学一知半解或一知半解也不到,就出书大谈养生,什么《求医不如求己》、《人体使用手册》等等之类,名目繁多,其实只要静下心,仅剖析一下书名,就会发现问题:像这些书让你生了病不去求医,只靠自己胡乱折腾就行,面对现实,你认为可行吗?可以说要是生了重病,这样做不把自己搞死才怪呢!其不科学、不符合实际已十分明显。然而,可悲的是,由于商家别有用心的炒作,作者的巧舌如簧的忽悠,加之大众的医盲和出版管理界的把关不严,终于使这种邪风越刮越重,以致迷雾漫天。潘朝曦认为,凡有良知的医学科学者及相关人员,在事关全民族健康这一大事面前,皆应挺身而出来捍卫医学的尊严,以及医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复兴国学救亡中医

国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粹;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一大发明,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医学术的独到之处在于把医学与哲学人文融为一体,例如对疾病的发生,不单认为与自然界的一些因子(中医指六,西医仅指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关,还与地域、社会境遇、人的具体体质、人的情志有关,这就比西医单纯以微生物为惟一致病因素宽多了、合理多了、且更符合实际。因为除了自然界微生物会致病外,生活中的人生际遇、经济状况、家庭状况,这些都会影响到人,如果协调不好都会导致疾病。有关后者,西方医学多年来基本是空白,直到近年才开始发现和扭转。

潘朝曦还告诉笔者,中医对疾病本身规律的认识极其智慧且符合事物内在的规律。这从哲学上来讲就是极其符合辩证法。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的,用中国哲学来讲,就是世界万物是“恒变不居”的。然而,在具体病症的认识上,中西医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医总是时时处处和哲学中的辩证法连在一道,西医却相反。比如感冒,西医不管是男女老少、体质如何,都用同一种药。而同样是感冒,中医认识就不一样,如有的人表现为怕冷、流涕、无汗、舌淡,这是属于风寒,就给他用辛温发汗解表药,日常生活中的生姜也可代用;有的人则表现为发热、口干、面红、咽喉肿痛,这是属风热邪毒,这时就要用银花、大青叶、草河车、板蓝根一类辛凉解表、解毒药;有的人表现为寒热不显但气短乏力、脉弱,这是体虚感冒,就要补虚和解表药一起用去扶正解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他就曾亲眼目睹一位老人因体虚、患感冒被西医不知应变固守阿斯匹林多次发汗,而虚脱致死的实例。中医从其性质及认识事物方法来看,不仅是智慧的,也是科学的、实用的。然而,十分可悲的是,类似上述的中医智慧,仍未能被大众所广泛认知,非但未被认知而更为可悲的是,明明是大智慧却遭到不公之待遇,甚至谩骂、污蔑,并欲取缔、消灭而后快。清末民初以来,由于中国国门被打开,不少人被洋风冲昏了头,纷纷起来干洋人欲干而干不到的蠢事,那就是砸自身文化的家当和“镇国之宝”,当时他们打砸的对象有汉字、京剧、中国画、中国建筑,还有中医,几乎涵盖中国的一切固有文化。建国以来,不少被批、被砸的领域似乎得以纠正和正名,重整旗鼓,惟独中医仍沉冤深深,未得彻底昭雪,以至于当今仍有人翻起旧账、沉渣泛起,声称“中医不科学”,叫嚣“要灭亡中医”。而中医界呢,偏偏也不争气,不少人不是沉下心来研习中医、传承中医,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甚至干脆全身倒入西医怀中,把中医学术搞得西化、异化,根本不像中医、且也不能治病。鉴于此,潘朝曦认为尽管中医虽表面繁荣,但那是虚热、高烧,其内实已元气将竭。中医危矣!

竭尽心智设法救亡

面对中医国学的严峻现状,作为中医界一员,除了扼腕长叹外,就是竭尽心智设法救亡中医。潘朝曦教授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其一大力传播与复兴中华文化。文化,是中医学术之根,古代称文以载道。近百年来中华文化的滑坡、断裂,正是中医不被传承、认同的根源所在。要传承中医,就得从根本上对传统文化加以重视与传播。为此,潘朝曦除了在多种杂志发表有关中华文化的文章外,还在多种会议及有关论坛上呼吁重视中华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此外,他率先在全国开设中医院校古天文课、中医文化课,并主编和参与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全国研究生教材。为了充实自己,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博览群书,以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其二把中医教给大众。大众是中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基础,也是中医服务的对象。让大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把中医的种子播撒于大众心田这一沃土中,中医才会根深叶茂,谁也别想将它消灭。而大众当下偏偏不了解中医,甚至误解中医,特别是国民的国学文化素养相对偏低,加之中医文辞古奥,不加浅释,谁接触到中医的书都会头大。为了扭转这一现状,潘朝曦的做法就是先将文辞深奥的中医理论,用大众都能理解的道理和语言进行现代表述,深入浅出,力避直谈医理和医学名词。第二步则是,以现代图文、声像的录制与传播手段,把自己中医治病的过程,用声像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以期用活生生的事实告诉大众,中医是科学的,是治病养生的至宝。他的这项工作已开展近两年,目前仍在进行。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7篇

2011年3月14日晚,六合八法拳名家杨维博士,应我市武当内家拳道馆邀请来到朝阳,自3月15日起,为我市众多武术爱好者,言传身教地讲解和传授为期一周的六合八法拳。

杨维是菲律宾师范大学教育哲学博士,黑龙江省散手专业运动员出身,曾获得多项国内外武术大赛的金牌奖,六合八法拳师承新加坡国术总会武术教练鹰爪王周树生大师。杨维博士有着世界著名武术家、世界武林百杰、世界十大武术博士、世界著名武术教育家等殊荣。现担任国际武术散手道联盟副主席、中国散手道协会主席、中华杨氏武艺研究会会长、少林鹰派武术研究会会长、国际一级武术裁判、国际散手道黑带八段。他从武历程收录入《中国当代武林名人志》、《中国当代武术家词典》、《世界名人录》、《世界著名武术家大型画册》等辞书中,出版武术著作40多部,音像作品108个品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此次,杨维博士为我币武术爱好者传授六合八法拳30式,他是这个拳术的权威代表人物之一。六合八法拳又称“水拳”,是内家拳之始祖,以导引养生而闻名,动作形神清灵、刚柔相济,象形会意,随心所欲,快慢相间。演练风格犹如春雪初融,润物无声;刹那间如波涛汹涌,江河奔泻,飞流直下;不知不觉中汇聚百川归海,海上礁石林立,水下惊涛拍案;渐渐天边的云雨和广阔的海面融为一体,仿佛进入蓬莱仙境,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这就是水拳的意境。技术特点以精、气、神、意为导引;动作连贯圆活,一气呵成;劲力内敛,尚意不尚力;轻灵沉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鼓荡起伏。以腰为轴,步随腰动,不偏不倚,若虚若实;象形会意,动作有形,动作会意,练就起来,形同神似,化之意境,其乐融融;手法轻沉柔发,步法灵活多变,发劲刚而浑雄,是中老年健身的最佳选泽。

经过一周时间的紧张学习,我市30余名六合八法拳习练者,通过了结业考试,并获得了杨维博士亲自颁发的证书。在结业典礼上杨维博士宣布成立“朝阳市六合八法拳研究会”,并推选于成云女士为会长,得到在场朝阳市体育局副局长的大力支持,会场气氛高涨,大家决心把六合八法拳在朝阳市发扬光大,为全民健身运动贡献力量。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As China's traditional sporting, Taijiquan has the unique value on body building,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 explored the cultural origins, the sport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in this paper, and advanced the solutions to propagated the Taijiquan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 Taijiquan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advocate college students assume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aijiquan.

关键词:太极拳;大学生;价值;传播

Key words: Taijiquan;college students;value;promulgate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50—02

0 引言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作为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起动作舒缓自然,适合于男女老少锻炼。中医理论认为太极拳锻炼时动作与呼吸的配合,能促进机体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起到健身作用。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快乐阐述,一是练太极拳可以大学生起到心理保健作用,二是练太极拳可以对大学生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都有相当大的益处,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目前,太极拳的锻炼者几乎全是中老年人,利用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提高国民体质,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的素质,是各大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价值

太极拳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等运动特点,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且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它是技击术和《孙子兵法》的有机结合。太极拳的这些特点自然便是太极拳与养生之道联系起来,所谓养生,即保养身体,寿命以达长寿。具有浓厚的东方民族传统体育色彩的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养生思想,集拳术、导引和吐纳术于一体,对现代人的健身、修身养性以及社会适应力等具有独特的养生效果。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这符合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所以说太极拳具有独特的练习形式、指导思想和养生价值,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养生功效非同一般。

对于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保健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运动本身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心理原理的体育运动,又是一种防治疾病、陶冶情操的健身手段。太极拳的锻炼强调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运作,在强身的同时也锻炼了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是一种全面的养生锻炼。因此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少数体弱和残疾学生防治疾病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视,开展保健课教学以满足他们身体和心理需求。

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且特别要求人们在打拳时尽量做到“心静”,精神贯注,这样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的活动与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太极拳的动作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打太极拳时,动作舒展,胸部放松,而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这样就可以使呼吸自然,呼吸的效果就会增加,这也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增大肺活量。由于太极拳是一项强度小、运动时间长的有氧锻炼项目,因此它在运动时的心率可控制在120—160次/min之间。根据生理学家的观点,此时是发展最大吸氧量的最佳心率范围,因此锻炼效果是最佳的。因此,太极拳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它不仅仅只适合老年人练习,大学生同样可以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和心肺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