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场文化论文

广场文化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广场文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1)组织形式的差异性。

广场舞蹈的重要特点在于组织形式的差异性。广场舞蹈的表演场地并非在任何场合都能进行,对舞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广场舞蹈的表演者和观看者能够进行实时的互动,具有特殊的感官感受。广场舞蹈的组织人员是自发进行的,是一种业余爱好下组织的表演活动,广场舞蹈表演中使用设备和道具也都是舞蹈人员自发筹备的,这与其他舞蹈形式有着重要的差异。另外,广场舞蹈的组织形式通常以集体形式存在,在场地宽阔、人员众多的情况下进行。这是广场舞蹈组织中的集体性体现。

(2)舞蹈内容的自由性。

群众文化自身存在一定的自由性,群众的参与是自发的,娱乐内容也是自发组织的。广场舞蹈也具有同样的自由性特征。在广场舞蹈中,群众通过自我娱乐进行内心情感的宣泄,在参与的过程中群众精神世界和内心得到充分地享受。广场舞蹈的自由性也是吸引大多数群众自发参与的重要原因。

(3)舞蹈结构的独特性。

广场舞蹈的表演结构严重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舞蹈表演,由于广场舞蹈所在场地、组织形式以及参与人员的特殊性,使广场舞蹈不具备较为严格的表演形式。在舞蹈结构上,通常以情绪取胜。广场舞蹈注重情绪的培养和煽动作用,以达到群体人员的热情和情感的表达。由于广场舞蹈结构的独特性,受到大部分群众的接受和喜爱。

2解读广场舞蹈———顺应社会发展丰富广场舞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在现代精神文明社会的建设下,群众文化的广场舞蹈具有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1)群众参与热情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繁荣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开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进行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人们追求文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经济水平稳定的同时,更多的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对群众文化的参与意识逐渐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群众自我意识增强。群众自身希望更多地投入到社会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在集体活动中体现自身的存在感,寻找更多沟通和交流,得到来自社会和群众的更多的认可。2)群众希望丰富自身生活。通过参与社会群众文化活动,丰富自身生活的多样性,在活动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广场舞蹈的参与中,能够全面释放自身的能力,打破约束,没有限制的进行自我表演,充分进行情感的发挥和宣泄,真实地感受到存在的真实性。同时由于广场舞蹈中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没有严格的规定界限,观众在主观能动的作用下容易成为参与者。自由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群众参与热情。

(2)广场舞蹈使广场充满活力。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广场舞蹈从早期的生存行为到宗教、祭祀活动,后逐渐发展为民族、民间舞蹈,最终演变成为群众的娱乐、休闲、健身文化活动。其内涵不断变化,逐渐从宗教、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实现了由“娱神”功能向“娱人”功能、“自娱”功能转变。广场舞蹈作为沟通民情民意的载体,展示群众风采的舞台,可以在群众心理上培养起相近的审美趣味,进而培养起相近的道德感与共同体的认同意识,给群众以精神愉悦,使他们在闲暇时间轻松自如地得到心理的和精神的快乐。它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一种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的娱乐文化。广场舞蹈作为一种群众文化,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情态、文化情趣和娱乐趣味。在当下,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实现文化权利、满足文化需求的最好形式。广场舞蹈的热潮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3雅俗共赏下,广场舞蹈的重要意义

尽管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对广场舞蹈的态度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群众文化中,广场舞蹈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下,大多数人由于工作或生活压力产生消极情绪,生活的紧张和工作的疲劳对人们的影响重大。通过广场舞蹈有利于人们有效缓解疲劳情绪,在自由和随意的空间内,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达到缓解压力的作用。

(2)有利于群众的身心健康。

广场舞蹈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同时运动强度较小,适合大多数人参与。在充满趣味性的舞蹈运动中,对肢体进行有节奏的控制,有利于促进人们的肢体协调和身体健康。由于广场舞蹈自身存在的特性,对参与人群的要求较低,适合中老年人进行休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

(3)促进群众交流。

广场舞蹈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要求,且舞蹈的种类也较为繁多,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广场舞蹈在人民群众工作之余带去更多的是精神的放松。在广场舞蹈中,舞蹈者和光看者的界限没有明确界定,在沟通的过程中不存在过多的约束性,使群众自身感受到存在性和欢愉性。广场舞蹈的环境下,能够促进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有利于友谊的建立,促进沟通,释放情感,缓解压力。

(4)促进社会和谐。

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促进社会和谐是活动建设的重要目的。广场舞蹈自身的文化交流形式和情感宣泄途径,都十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透过广场舞蹈中欢快的节奏,美妙的乐曲,和肢体之间有效的摆动,构成了一个和谐友爱的沟通环境。通过广场舞蹈能够培养人们之间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能力,在沟通交流的同时,完善人们自身整体素质。通过广场舞蹈的沟通,能够促进人们在舞蹈中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提高自身团结意识,感受集体的力量,提高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构建。

4结束语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change and increase of the people's demand for the use of public space, the public evaluation way has also changed. The application of AHP in the public spa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an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factors and also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valuation to circulate more public expectation in the futur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planning. It lets monitoring for the existing project and makes it to follow up, at the same time, more important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planning.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综合评价;AHP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urban public space;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53-03

0 引言

从1950年代起,规划设计的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在国内,这块内容的相关研究也有,可是在规划实际运作中却是一个常常被缺失的环节。在规划设计中加入方案的综合评价能构筑更为良性循环的规划体系。笔者将AHP层次分析法运用在公共空间的综合评价中,旨在找出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因素,并且对其作出权重分析,作为将来的空间改造及设计的理论依据。

1 公共空间综合评价需明确评价因素的轻重关系

对于公共空间而言,其最直接的使用者是民众,可是一个公共空间从建设到使用,牵涉的人群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政府机构、赞助商、组织者、技术参与者、运行者、媒体以及建成后管理方等等。由于人群的多样化,这也导致了不同人眼中的差异性,每个人在尺度、角度、方位、方式等都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公共空间对于设计方而言,是一个规划设计,需要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它,需要顾及它与政治,与经济,与文化,与周边环境等等的关系协调。而对于市民而言,公共空间是一个供给大家休憩娱乐,生活交往的场所,我并不在意它在大环境背景下的样子,我更注重的是我与它之间产生的关系,它的座椅是否够用?它的环境是否宜人?这是一个微观的角度。设计师看一个规划设计是抽象的,是缩小了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更小,而人们使用一个公共空间是真实的,是一比一的比例。相比而言,对于设计方,他们对公共空间观察的角度是受限制的,相对短暂的,而使用者对公共空间的体验感受是全方位的,也是更长久的。一个是超脱在外,一个是置身其中,这导致了使用者和设计方的认知产生偏差。

公共空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上,历史风貌、布局灵活、景观丰富等等带给它的是美丽的外表和有意义的内在,而人的使用带给公共空间的却是生命,是活力。在公共空间规划中对人们使用性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文化对景观的忽视,只是需要在设计中有所侧重,比如说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空间,如纪念性公共空间,它们的历史文脉保留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每个类型甚至每一个独立的公共空间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所体现的作用都不一样,构成要素也有差别。可以说影响到公共空间设计的动力机制有许多,每一个都很重要,可是在规划中不可能对每一个因素都考虑周全,如果可以找出相对重要的几个因素并在规划中增加关注,公共空间也会找到更适合自身的功能。那么规划者需要在综合评价中明确公共空间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2 将AHP层次分析法运用到公共空间公众评价

在规划设计中,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为建成环境评价(BEE),其包括设计前期评价以及使用后评价(POE)。建成环境评价研究的是建成环境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使用后评价属于建成环境评价理论范畴,主要作用为对已有规划设计的检验与跟进,为将来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对于一个公共空间而言,使用后评价的主要意义在于对未来别的公共空间的建设做一个借鉴。历史可以明鉴,假如将以往的公共空间发展为历史的话,那现在的规划就应该以史为戒,在新的设计中不犯类似的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同时掌握曾经的规律和特点,在其复杂、多样、必然和偶然中摸索一些公共空间设计的规律。层次分析法(AHP)是萨蒂教授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将复杂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简化为有序的层次结构,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据化,尤其适用于对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算的场合。

以下是将AHP运用到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方法。

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影响公共空间使用的因素得出以下22个指标: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植被的多样性……将这22个指标归纳成4类指标分别为:B1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和谐、B2人工建设环境舒适宜人、B3丰富的文化及设施、B4管理维护经济便捷。这些指标在每个公共空间的使用上都有影响,但是各有偏重。将公共空间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目标层,是问题的设定目标。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评价因素作为标准层,作为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标准,得出以下结构模型。

2.2 建立两两比较矩阵并计算权衡向量

首先对一级评价因素B1,B2,B3,B4进行权重分析,再依次对各二级评价因素C1,C2,C3,C4,C5; C6,C7……C16; C17,C18,C19,C20; C21,C22分别进行权重分析。这样的权重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得出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的方法是利用等级排序对各因素的重要度进行计算,首先按表1评定各要素对比后的相对重要性程度aij。

按照表1的取值后,得到以下5个矩阵:A、B1、B2、B3、B4

2.3 计算矩阵一致性

由于人对公共空间的认识是多变的,而公共空间本身的影响因素又具有复杂性,为了避免出现“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而丙却又比甲重要”的这种违反常识的判断。这样的经不起推敲的矩阵会影响到整个评价的结果。所以为了检验调研的可靠程度,做出这样的一致性检验,要求矩阵能够符合大体上的一致性。

当C.R.

3 案例分析――云南省红河县观塘广场综合评估

红河县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观塘广场位于其老城区。面积不大的广场作为红河老城区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拥有多种文化因素的交融,是历史上马帮的过经之路,有许多中西元素融合的特色民居建筑。除此之外,观塘广场南侧的观塘是红河县为数不多的水塘之一,有着重要的水文化地位。

3.1 根据公共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选取评估指标

根据观塘广场的实际情况分析后,选取了:B1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和谐、B2人工建设环境舒适宜人、B3丰富的文化及设施、B4管理维护经济便捷等四个方面的22个指标体系。

3.2 对评估指标进行量化

红河县观塘广场的综合评价结合了5位当地规划局专家及30位当地市民的打分,然后将每一项评价指标分值取平均值,再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向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3.3 评估的结果计算

通过评估的指标得分计算得出评估总得分平均值为E=77.13。可知红河县观塘广场在综合评价中得分属于中上水平,在专家及市民的心中较为理想,在未来的改建修缮中可进行适当改进便可。从总体分值可看出:观塘广场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及管理维护因素上较好,在人工建设环境因素及文化设施因素上相对较弱。

从权重向量值可分析出: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中,人工建设环境的舒适宜人最为重要,其次是文化设施的丰富性,自然环境及维护管理因素。

3.4 对未来公共空间的改建与规划进行策略探讨

通过指标得分及权重向量值的对比可以得出:①自然生态方面:观塘广场在自然生态方面是良好宜人的,在未来的改建上可以继续维护保持,在植物种类上可以适量增加。②人工建设环境方面:观塘广场在人工建设环境上略有不足,但是在权重值上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个指标是很重视的,尤其是基础设施布置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只有良好的人工建设环境才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满足需求的公共空间。所以观塘广场在未来的改建上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如椅凳的增加,路灯的合理布置,垃圾桶的摆放等等。③文化及设施方面:观塘虽作为红河县的文化地段,但是其指标评分却并不高,这说明观塘广场在建设的时候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规划设计,在未来的改建及规划中需要重视文化设施的布置,如将马帮文化元素、侨乡文化元素、水文化元素等等加入到规划设计中。④管理维护方面:观塘广场在其维护管理上属于便捷经济,在未来改建规划中可以继续维持这个优点。

4 小结

将AHP应用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的优点在于:公共空间的使用评价因素众多,每一个因素在设计中都应该给予考虑。AHP不仅可以对评价因素与评价目标进行分析,也直观的反映了各评价因素之间的关联。通过权衡评价因素,找出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这也提高了评价效率。另一方面,每一个公共空间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不同的背景环境,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公共空间的评价因素并不一样,且同样的评价因素在不同的公共空间中的重要性也有差别,就好比对于一个生态公园而言,其自然环境将成为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而对于一个纪念性广场而言,其历史文化的保留是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因此对公共空间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评价是对未来的规划设计以及现有项目的跟进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但想要让公共空间的综合评价更有效,不仅仅要收集大量的市民意愿,还需要规划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民众来自各行各业,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喜好和观念,他们共同的属性就是对公共空间都有关注和需求。要把这样的人群思想聚齐起来本身就是件极其不易的事情,更何况后期大量的运算与分析。所以只有民众的集体努力加上评价体系的完善,才能让公共空间规划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祝媛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邱俊华.层次分析法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08,02(030).

[3]陈新洋.昆明城市公共空间主观评价探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张必芳.层次分析法在旧城区公共空间绿地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5]霍B.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因素分析与方法的初探[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6]丁金霞.城市公共空间法制管理研究――以公共参与制度为视角[D].江苏: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生态学

1 前 言

景观生态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以来,逐步融合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长,将景观与区域资源、环境经营、管理结合,形成既突出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又有特色景观和生态过程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理论主要是利用生态学基本规律,将人工与自然结合,实现景观的动态生长和能量循环。依据生态学理论,景观规划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保证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多样性和连续性,形成“斑块——廊道——基质”完善的生态格局,实现生态景观的连续化和完整化。

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旅游区,它主要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从景观资源上讲,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草地等。廊道是两边与基质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也可以说是带状斑块。主要起的作用是景观连接和景观分隔以及生物的迁移(通道)、过滤(阻隔)、栖息地等,主要包括:条形廊道,带状廊道和河流廊道。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形式。一般指区域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是为保护明城墙遗址主体而建立的公园,其主要最本质的目的是遗址的保护,同时为市民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然而在西安城市不断发展的今天,其这种功能定位逐渐不能满足城市和居民的需求。论文从城墙遗址公园的现状研究入手,找出其问题所在,根据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构建出城墙遗址公园设计策略。

2 城墙遗址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主要指的是环绕城墙,主要包括:明代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公园(如图1),总面积1224ha。主要分为四个区域:东段结合团结水库改造,主要以水景、花卉区为主;南段以大兴路改造为契机,将建仿古民居群,中间是连片绿地;西段以直城门遗址展示为中心,在环城区域建设一些汉代景观;北段主要是绿地广场。环城公园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风格古朴、粗犷,有野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本文主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及现状调研三种方式对城墙遗址公园的东南段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公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访 谈

对象:甲;年龄:71;性别:男;时间:2013,10,23,9:48am

我:老爷爷,在锻炼呀? 甲:额

我:你家离着远不远? 甲:不远,跑到这里就十来分钟

我:你们天都来呀? 甲:恩,差不多每天来2次

我:你一天都来这呆多长时间呀? 甲:呵呵,这个不确定,差不多2,3个钟头吧

我:你认为这个公园咋样? 甲:可以呀,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了,就是这些器材有些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像靠近我们那边就少

我:你认为公园还应该增加点什么呢? 甲:增加点器材

我:那老爷爷谢谢啊,我走了,你锻炼吧 甲:额

2.2 城墙遗址公园现状研究

通过对城墙遗址公园的现状调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问卷调研。

对城墙公园调研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89份,通过对问卷整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游客社会人口特征

遗址公园的旅游人群以21~40岁的群体为主,约占41%(如图2),主要来着周边,其中居住在500以外的游客最多,约占43%(如图3),游客数量周末明显增长。日常周边居民居多,以锻炼为主;周末较远的居民较多,以观景游玩为主。人们在园内主要进行健身、交谈、休息、跑步、打牌等活动,中老年人自发组织进行秦腔、豫剧等传统戏曲的演奏及弹唱。

(2)游客对公园的建议

在对公园的满意程度调研中,认为公园现有设施已经足够的游客约占13%(如表1)。同时大部分游客也反映出:公园设施欠缺,需增加且应形成体系。吸引游客来公园的主要原因是公园的环境宜人、景观优美,南段健身设施较多,适合人们锻炼身体。

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2.3.1 规 划

遗址公园规划存在一系列问题:城墙遗址公园基于西安明城墙文化设计的,然而整个公园中城墙文化主题不够鲜明,缺乏对城墙文化的深层挖掘,没有文化氛围;特色不明显,与一般性的公园差别较小;遗址公园不同分区的识别度差,公园东南段可分为广场区、健身区、休闲区以及园林绿化区,但每个分区缺乏差异性;遗址公园的重要节点设置在城市主要道路旁边,造成交通不便和人们使用的不安全,有些区域的交通缺乏标志指示,路面崎岖不平;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如商店,安全设施不到位造成老人和小孩的使用不便。

2.3.2 环 境

遗址公园的环境较差:附近的污水随便向护城河排放,造成护城河脏物乱漂,气味难闻而且无人治理;河道全部被渠化(如图4),而且离河岸太高,没有任何亲水空间;公园内的锻炼设施分布过于集中,造成部分居民的使用不便,缺少居民的林下锻炼场所。

2.3.3 管 理

遗址公园管理不合理,遗址公园不同的区段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管理,造成各行政单位各自为政,缺少统一协调。

3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设计原则

3.1 原则之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遗产,主要有三种改造方式:保护,重建,改建。保护方式主要包括:完全保护,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目前主要采用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最主要的途径是建立遗址公园,使遗产能够传承,避免静态的保护。

西安城墙遗址同样是通过建立城墙遗址公园,一方面保护古代的城墙,另一方面为周围的人们提供一个休闲,锻炼的场所。然而当今遗址的保护方法很多仍然只停留在物质实体的层面,缺乏对城墙脚下的居民生活氛围的保护欲营造,使城墙文化没有自身的归属感。因此城墙文化不仅包括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实体空间,还包括当地的自然面貌,民风民俗,社会生活等。从而真正实现西安城墙遗址的保护与传承。

3.2 原则之二:规划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不仅是一项技术手段,也是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其必然体现出管理的属性,对于遗址的保护,规划与管理同样重要。建立西安城墙遗址公园是城墙遗址传承的手段,而管理则是传承的保障。如果只重视规划,而无管理,则规划必然是空中楼阁。因此如果希望实现规划的目标,必须将规划与管理结合,对于西安城墙遗址公园应该是将管理与规划相结合,分区规划,统一管理,形成统一的有序的整体。

3.3 原则之三:生态性原则

在当今生态性规划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接受,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生态性,不仅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性,更应该包括文化的生态性,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古代遗址与当代利用融合,构建出生态性的遗址公园。论文参考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的构建手段,主要从构建廊道、斑块、基质三个方面入手。廊道一般呈现为线性通道,主要结合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的文化、生态、休闲生活等方面构建复合型廊道;斑块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调控点和关键点,主要结合公园的不同场所空间进行设置,形成以城墙遗址为基础,城墙文化为主题,具有复合功能的生态性公园的基质。

4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设计策略

4.1 构建复合型廊道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作为遗址性质的公园,其应体现出多样的功能属性。通过构建复合型生态性廊道,将公园的不同功能属性整合于公园廊道之中,主要包括休闲廊道、文化廊道、生态廊道。

4.1.1 建立休闲廊道

西安城墙,长达13912m,呈线性空间,将公园的游玩、娱乐、健身等空间均质的融合于廊道之中,形成休闲廊道空间。这样便于城墙脚下的居民就近选择休闲空间,有效的减少交通空间,缓解交通问题。休闲廊道上设置不同休闲空间,同时结合其他廊道空间设计,其宽度不应小于7m。

4.1.2 建立文化廊道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古代军事构筑物,构成严密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这些体现城墙军事文化。利用这些遗址要素,确定文化主题,结合文化设施,融合城墙文化展示,教育等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西安古城墙文化廊道。文化廊道有机结合其他廊道空间,其宽度不应小于7m。

4.1.3 建立生态廊道

古代护城河作为城市的防御,如今其防御功能逐渐消失,其渠化的堤岸和护坡,不仅需要定期的维护加固,还阻隔生物群落间的交流。公园设计时将水岸做成生态驳岸,结合景观节点.拓宽部分水面,采用“编笼装石”的护岸技术,打破,生硬的混凝土驳岸,并沿河分层种植水生植物,使护城河沿线形成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有机结合其他廊道空间进行设计,其宽度不应小于7m。

4.2 构建生态型斑块

斑块作为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构建生态型的斑块,主要是通过设计广场、公园节点、特色建筑以及绿化区实现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间的交流,人与自然能量的闭合循环。对于广场应该注重广场的主题文化,一方面反映出广场的周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根据城墙脚下土著民的生活特点,行为特征营造出地域性的广场空间。公园节点的设计注重节点的主题与联系;每个节点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以雕塑为设计元素,还是以建筑为主要形象,以及以现存遗址的保护形式等。对于绿化斑块要特别注意植物的配置,应该尽可能的利用本地的乡土植物,避免大量使用外来植物,一方面可以减少造价,另一方面体现本地的特色。

在遗址公园生态型斑块设计时,应该注意不同斑块的属性与形式,不同的斑块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不同斑块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设计手法和构建方法。

4.3 构建特色型基质

构建特色型基质指的主要是通过廊道、斑块的建设,构建出区别于其他的特色区域,对于构建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特色基质,除了构建复合型廊道和生态型斑块,还需要从城墙脚下居民生活、社区风貌等人文环境方面入手。居民生活是特色形成的基因,需要传承与延续,西安城墙遗址公园需要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以培育和传承特色人文基因,构建出特色基质。

5 管理与教育

规划与管理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规划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规划管理的好坏。因此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为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机制设置的同时需要对人们进行教育,加大保护遗产,爱护环境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爱护遗产保护环境的认识。将规划,管理,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遗产保护保障系统。只有这样,规划的理念与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6 结 语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的设立对城墙遗址的保护有很好的作用,同时为城市市民提供了一个便利的锻炼休闲的场所。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遗址公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廊道、斑块、基质三个方面提出遗址公园设计策略的建议,以期望真正实现遗址公园建设的目标,将城墙文化真正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东段)国际竞赛获奖方案介绍[J].中国园林,2003(19):11.

[2]李海燕,权东计.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J].西北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李海燕.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4]郑育林.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有效结合川[J].中国文化遗产,2009(4):35.

[5]魏科.皇城根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J].城市规划,2003,27(09).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城市广场;城市景观设计;文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increase of city population, making the city more and more crowded, more and more use of public space, which requires the city space mus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as most of the city square in the city public space. City Plaza reflects the economic,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other conditions of the city, is the city of the reception hall and symbol. Good city square to promote the city image, and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ity is very importantKeywords: city square; city landscape design; culture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一、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景观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城市空间的处理,原有场地特点的利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广场、步行街的布置等等。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从实质上体现了景观的存在。

城市的景观设计,一方面要理清历

史文脉,另一方面还要突显出城市特色。城市特色,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形象的总体概括。一个城市的特色是它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符号特征。城市特色主要由文物古迹的特色、自然环境的特色、城市格局的特色、城市景观和绿化空间的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以及城市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等 构成。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越是有差异,特色越容易显现,这种个性和特色源于历史和传统。

二、 国外广场案例分析

城市广场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文化思想观念重大变革的产物。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的沉重代价是自然界遭受重创。自然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严酷现实反过来又威胁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不同,城市广场在城市发展中的阶段性也不同,在当代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除要借鉴国外城市广 场建设的优秀经验外,更应立足本国文化和实际情况,并有所创新。

1. 洛克菲勒中心广场

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建成于1936年。它被认为是美国城市中最有活力、最受欢迎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广场规模较小,面积不到半公顷,但使用效率很高。

该广场为下沉式,它在高差处理上比较特别,由广场周围的三条大街(西49街,西50街,洛克菲勒广场大街)进入广场均需经过踏步。由三条大街下沉的墙面包围着下沉部分,提高了广场的封闭条件。在广场的中轴线垂直进入广场的道路称为“峡谷花园(ChannelGarden)”它约宽17.5米,长约60米,做成斜坡处理,从而使得人们从5号大街上不知不觉地走向下沉广场,从这里进出的大量人流注意不到斜坡的存在。广场的下沉式处理可以躲避城市道路的噪音与视觉干扰,为身处繁华市中心的人们创造出比较安静的环境气氛。广场规模虽小,但由于考虑到时令、气候、游客年龄层的需求不同,在空间使用率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效,每逢夏季就支起凉棚,凉棚下支起咖啡座,棚顶布满鲜花;冬季则又变成溜冰场环绕广场的地下层里均设高级餐馆,就餐的游人可透过落地大玻璃看到广场上进行的各种活动。

该广场的魅力首先是由于地面高差而产生的,采用下沉的形式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在广场的中轴线尽端,是金色的普罗米修斯雕像。它以褐色花岗石墙面为背景,成为广场的视觉中心。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创造了一个富有生气的、及功能与艺术为一体的新的广场空间形式。

2. 意大利罗马市政

广场位于卡比多山顶一平台上,该处是古罗马时期宗教和政治中心。1536年米开朗基罗着手改建规划,他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空间的秩序,将元老院偏于一侧的楼梯改造为对称式,处于轴线终端,并重新布置雕塑与楼梯两侧,以加强轴线。北侧兴建的博物馆将广场三度空间构成为规则的梯形空间体。广场深79m,梯形平行边分别为40m和60m,元老院高 27m,两侧建筑高20m。广场尺度适宜,且利用梯形的透视效果,加强了主体建筑。广场西侧开敞,面向山下大片绿地。在西侧有三对雕像,增强了广场的层次。广场中最为特色的是它的铺装,由星形凝聚到中间的雕塑。

三、对徐州市广场的意见和建议

1.广场围合界限不明确,缺乏主体——徐州火车站广场

广场的围合感与周边建筑有关。首先要有连续的墙面来形成封闭的空间。其次是避免多条道路从广场中穿过。进入广场的道路越多,缺口越大,封闭性越差。尽量避免城市交通,特别是非步行交通穿越广场,必须穿过的道路要设法缩小断面,从而缩小建筑物的间距。

徐州火车站广场围合界面高度较高,四周是高大的建筑,让人产生封闭感。广场上视觉感不强烈。火车站广场还有许多问题,如:1、站房设计、建设,缺乏与外部交通关系的研究;2、停车场与车站进出口方向不一致;3、停车泊位不足,导致车辆乱停、乱放;4、站前南北向道路被人为隔断,使广场与周边道路系统性减弱,缺乏交通组织弹性;5、人流导向设施缺乏,导致陌生乘客延误停留时间,甚至迷路。

2.对人的需求考虑不足——新城市民广场、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校内广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这种需要排成一个需求系统,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虽然关于人类的需求理论有很多论述,但对人类行为需求的最基本规律是共通的。人不管何时都有需要坐下休息的需求,所以广场上需要人性化的空间。

新城市民广场上虽然小品设施比较多,但是可供市民坐下休息的空间却不多。只有休闲广场上的花架下有几个坐凳。市政广场和商业广场部分都没有一定的休憩空间。所以在该广场上应该增加一些可供市民坐下休息的小品设施。

中国矿业大学校内广场上几乎没有可供休息的地方,只有空旷的广场空间和旗杆。虽然可以体现出环境的美观但是没有考虑到人的要素。可以在两边树阵之中添加坐凳来改变这一情形。

四、结束语

论文对徐州市广场的研究,提出了徐州广场建设的四条原则:

1.文化性原则:广场的设计,要注重城市的文脉,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特定历史文脉下,该时代背景的广场环境徐州市有良好的文化积淀,要使市民牢记徐州的文化,就要从市民的生活中进行深化。这就要就徐州市的广场注重风格和文化特色,加强地方感,将娱乐与教育一体化。

2.以生态环境为本原则:现代城市广场应与生态环境结合,从整体出发,运用园林设计方法将自然融入人工化环境中,再现自然风貌。徐州市有山有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将徐州现有的资源进行改造,与广场结合突出生态环境。

3.以人为本原则:公众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他们对城市环境和景观的评价是应该值得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公众对城市景观的评价一般很少考虑功能、造价和思想意识等隐性的内容,评价依据主要是直觉的外观。所以,广场的一切都要以人为出发点,使人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领略到其中的乐趣。

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空间特别是城市广场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一些对广场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广场的研究以及对徐州广场的调查研究,得出城市广场设计不仅要考虑经济以及人的要求还要充分运用文化和环境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浅谈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设计[D]. 武汉大学,2005.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很多意见认为我国的城市广场的设计正陷入雷同的误区,笔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城市广场不仅有满足人们视觉审美的景观,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个城市文明的缩影,并逐渐成为人们旅游、休闲、交流的理想场所,大大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城市广场的出现最早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广场正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和某种意义上的象征。它不仅是一个城市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是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 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各界议论颇多,有一种意见较为突出即认为我国的城市广场的设计正陷入雷同的误区。笔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作“广场八股”现象,还有人开玩笑地概括当今的城市广场:低头是铺装(加草坪 ),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城市广场的雷同化现象,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 滥建问题

作为“城市客厅”的广场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的开发和建设正迅猛地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从北向南,十几年间,几乎遍满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其中不乏有一批优秀作品的呈现,然而滥建浪废的现象也 日益严重。在很多地区,城市广场已经成了政绩广场,某些城市领导爱讲三年要变样,五年大变样,只是一味地地抓硬件建设,短期内抓完了标志性建筑,又抓广场建设。这种广场只会考虑气派、豪华,钱花得很多。对百姓生活却无益。和现在网上热传的“乡镇书记坐红木龙椅”现象相似,某些贫困市、县,每年都向上申请扶贫资金,然而却在某些方面大张铺费,耗资几百万几千万建一个大广场,有音乐喷泉和花岗石铺装,检查团来的时候,就象征性地表演一下音乐喷泉,平日里寸草不生,烈 日下温度灼人,根本起不到一个城市广场应有的使用价值。更有甚者,有的城市广场建好了,上面领导看了不甚满意,地方官领导头脑发热,屁股一拍,拆掉重建,劳民伤财。城市广场滥建问题突出,究其原因反映出部分地方官的政绩观,急于在任期内搞一些形象工程。而这种现象,不光是—个体制的问题,更是一个应该从深层次去挖掘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政府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只从局部利益出发,要为大局考虑,特别是不要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重建、加大规模的利益,而作为人民的政府,应该好好审视自己的职责,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真正从人民利益出发,杜绝滥建现象。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目前浙江省几个市提出了重大事项市民参与制度,网络等媒体广泛征求意见,可以避免少数领导的错误决策,城市广场滥建问题可以得到遏制。

2 大与小。即尺度问题

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越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气派,那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作为时代产物的大尺度城市广场,其巨大的空间匮乏的功能、呆板的形象已与当前的市民生活不相适应。

有人拿天安门广场的宽阔和成功作例,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它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后又建立了纪念堂,这些建筑物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不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 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充分利用临街转角处的建筑物留出的一部分空地,或是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间,建设一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城市广场。或称中心花园广场,不但可以节约资金,疏散人流,而且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还具有视觉心理上和环境行为等多方面的调节和缓冲作用,为单调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景观。位于深圳地王大厦一侧,解放路和深南大道相夹的三角形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称得上是小巧玲珑的小型化广场。在这边角空间的弹丸之地,不仅疏散了大量出入地王大厦、购书城等建筑物的人流,而且仅有的几棵棕桐树和环状的花坛,又使这狭小空间充满了变化和情趣,为周围高楼林立的都市空间营造出一片温馨的休憩场所。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广场的优点所在,而且在当前节约能源与材料的口号下,规模的小型化也是尤为必要。

尺度问题也是一个专业问题,笔者建议地方政府邀请专家参与,特别是请一些大家发表高见,制定城市规划要统一考虑,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通过媒体信息展开讨论,提高全体市民的参与率和认可率,然后通过地方人大以法律或决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不得随某个领导的意见任意变动。

3 文化特征问题

城市广场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形式,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城市广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由于各自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城市广场的功能及其文化内涵也表现出重大的差异。

我国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西方国家广场历史悠久,数量也很多,广场往往是一个城市建筑艺术的中心,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广场都是城市最漂亮、最精华的地方。这些城市的广场不论什么类型,几乎都是多功能的,充分考虑了市民活动的需要。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政治性广场平时也是百姓活动的地方。在法国,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西方的城市广场设计影响深远,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

然而,目前国内广场设计却面临着着丧失独特风格的危险——大城市追西方,中小城市追大城市,互相模仿攀比,致使一个个广场大同小异。有人说,一个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历史物质遗存,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法再生性。

在弘扬传统的文化特征和借鉴一些优秀的先进文化的问题上 ,我有两点看法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 、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挪威的波根市的欧莱·布尔广场由4000块各种灰色的石板组成,铺地颜色和图案向广场四角产生渐变。铺地的灰色石板共 6种成色,在雨中可以很明显地显示出来。波根市是一个多雨的广场,每年平均降雨 2500厘米,铺地石板湿润时可以显现出丰富而微妙的颜色、质感和纹理图案的变化。整个设计诗意地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探索石头材质的细微变化和简单外表下设计的无限可能性,为城市创造出具有地方气候特色的微妙广场质感,这和很多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路有根本的不同。笔者浅述中国城市广场设计雷同化的三个问题,旨在探索城市广场建设的决策权以及规模大小、尺度比例和人脉文化渊源的内在联系,借鉴国内外城市广场设计的成功范例,希望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拍手称好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城市广场。

参考文献

【1】朱淳,邵琦.景观设计基础【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引言

论文结合马致远纪念馆空间环境设计展开研究,通过对马致远生平的学习与认识,结合现有的地理位置与条件,从新整合。通过场景再现、雕塑、壁画、图文展示等形式,塑造全新的人文景观研究内容。对原有纪念馆进行剖析,重新定位与审视,整合现有场地资源,因势利导。创新人文环境塑造方法。

纪念馆人文景观基本概念

纪念馆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纪念地,用于表现人物事件的精神的场所。其中人物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伟人的丰功伟业,生平事迹等。本论文研究的马致远纪念馆类属于人物纪念馆的范畴。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马致远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应通过创新方式去表达,用细节来烘托整个纪念馆的氛围。

纪念馆空间中人文景观设计创新分析

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在空间布局和群体组织之间的安排上应给予充分考虑,一般来说就是空间序列的把握和掌控。纪念馆景观整体空间应重视参观流畅性,空间序列的整体性、连续性。设计上不光要考虑艺术与形式的诸多表现要素,在景观设计的塑造更应注重功能与实用。空间中所有要素共同配合相得益彰、可以起到增强和渲染情感的效果。做到主从有序,层次分明,有变化,有韵律,不要过分僵化。

造景的手段在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中处于核心地位,景观的组成要素不外乎几种大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植物、构筑物、水体等.

首先,纪念馆景观设计中植物生命力和生存活力强调了植物特有的生长习性,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结合四季的变化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植物在形状形态上也可以比较灵活的运用。在景观设计中往往用来营造和烘托氛围;

其次,水往往可以表现出各种的形态,在一定的容器的控制下,形成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状态。水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光的折射和反射,可以产生出不用的视觉效果。水倒影出周围各种景物,在水面上可以形成镜花水月的意境效果;

最后,纪念馆景观设计中构筑物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构筑物一般包括纪念柱或纪念碑、文化景观墙、纪念雕塑等。比如,雕塑在空间内作为一种可视和可触的艺术形象。可以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容。在纪念馆景观空间中可以很好的起到点缀的作用,感染景观环境的气氛。

隐喻的手法在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组织上烘托出一定的气氛,观者身在其中,身体和心理共同作用,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隐喻设计通常是文化内涵的反映。因而纪念馆人文景观创意设计隐喻手法的营造方法,包含三个部分,一,纪念馆空间布局的合理设计。二,纪念馆主题文化的植入。三,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各要素之间意境的营造。

马致远纪念馆空间人文景观设计创新表现方法

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纪念馆整体建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马致远纪念馆设计内容的表现方式具体分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

空间结构在纪念馆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纪念馆空间布局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广场景观部分;二是,马致远纪念馆建筑主体部分。所有要素共同配合,使空间序列、场景组成变得统一和整体,共同抒发整个事件的情感。游线的规划在设计中起到了主导的地位,空间的设计也更具有故事情节性。参观者在特定路径指引下,依次完成与不同空间环境的对话,并从中获得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心理体验。

造景手段在纪念馆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广场景观设计中包括小河、小桥假山、房屋造景设计,还原了马致远散曲当中所描绘的意向场景,使游人更能直观贴切的融入马致远纪念馆的环境当中去。纪念馆建筑则与四合院景观结合起来,将皇家园林中的建筑设计元素,通过不同空间的搭配与四合院建筑的设计巧妙的结合起来,成为一处既适合参观纪念先人,又适合有人休憩赏景的理想场所

隐喻手法在纪念馆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改造后的纪念馆设计定位围绕《天净沙・秋思》散曲,把整首元曲所描绘的景色和纪念馆景观设计结合起来,用隐喻的手法运用到设计中,使观者在游览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意图使人们对马致远还有元曲所炸年出来的魅力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结语

论文主要研究如何能够为纪念馆空间人文景观设计方面开辟新思路,探索出人文景观创新设计新理念。通过对马致远纪念馆的人文景观重新塑造,构建出丰富的纪念馆空间。为以后的纪念馆景观设计提供借鉴的意义。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行政中心外部空间开放性表现手法

引言

“行政”是指对国家公民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1]。“行政中心”即是“办公及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场所”。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新的城市行政中心,并且越来越关注城市行政中心的开放性,并以其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我国的民主意识发展一直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因此,在上世纪末,许多先进国家的建筑师己经研究发展行政中心的公共开放性问题时,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还以修建“府衙”式的行政中心而沾沾自得,严重影响了社会民主的进步以及大众的审美情趣。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进步,公民民主意识逐渐进步,与西方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行政中心的建设己不再遵循“因地制宜或者克勤克俭”的观念,而是增加了“经济高效”的功能要求和“文化载体、城市象征”等精神文明要求,加之现下许多建筑师也逐渐关注到开放性、公开性等问题,并开始尽自己所能地建造出好的行政中心建筑,使得部分地区行政中心的建筑形式语言逐渐变化:之前形象封闭的政府大院逐渐向更具开放性、民主性的行政建筑形象过渡。例如,深圳市民广场,合肥市行政中心等等。这样的改变对于社会进步的反映与城市文化的象征有其积极意义。

2. 行政中心开放空间的表现手法研究

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的,使所有人知情,公开、共同的空间[2]。本文包含行政中心的市民广场、院落、主体建筑的入口、大厅以及部分办公空间。外部空间:具有较强的通透性,流动性和发散性。相较于内部空间而言,缺少垂直方向的空间限定因素,本文指行政中心配套的市民广场。行政中心及其市民广场必须具备开放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且要对开放尺度进行研究,适宜的开放空间。确定了开放的尺度后,就要研究究竟如何达到设计师所预想的开放效果,即开放空间的表现手法研究。

对行政中心开放空间的尺度及表现手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组织、材料、建筑体量、形式符号等方面。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关键问题涵盖了许多方面的知识,除去建筑设计所必须涉及的专业领域外,文章还将涉及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环境行为学、人体工程学、城脉、文脉、人脉,等等一系列其他学科在内的科学内容。

行政中心市民广场的开放是最初级的开放程度,也是最典型的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经过对其尺度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广场在整体用地的比重[3],然而仅有这两点还不足以使一个市民广场真正具备开放性。表现广场开放性的最重要指标是其对人群的吸引力,也就是它必须表现出相当的向心力和活力。

一般来说,处理广场空间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围合、设立、以及基面变化。通过这些手法的使用,表达空间的形式语言就被具体化,表现出的空间形态及性质就变的清晰明了。

1)围合感

围合感是影响广场空间的开放性的第一要素,由于广场是典型的外部空间,是由建筑师出于某种意图而创造出的不同于自然空间,也不同于建筑内部空间的场所,我们在外部空间中很难找到连续、封闭、实质的分割空间的面,更难找到顶界面。在这种情况下,设置边界就是使广场具备围合感最有效的方法[4]。用来围合的边界的虚实程度对其所产生的空间是否具有封闭感,形态是否清晰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在广场空间中参与围合空间的要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墙体、灌木、栏杆、灯柱等,参与围合的界面越连续,面数越多,产生的空间就越封闭;反之,就越开放。其次,围合边界的高度对于空间开放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围合边界越高,其开放性越差,反之,开放性越好,但当边界的高度降低到人小腿的位置,也就是30-40公分时,人们可以忽略边界的存在。

因此,为了使行政中心的市民广场表现出应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首先在空间围合的材质上就不能采用过于实在的建筑材料,如砖、石材等砌体材料,尽量多地使用灌木、灯柱等既有韵律感,又不会有完全遮蔽感的元素会有良好的效果,但同时还要注意使用元素的密度及高度。

根据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观察,他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提出,广场上人们的活动总是沿边界开始的,并且说:“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富有生气。”人们相较于空旷的场地,更钟情于有所依靠的空间,利用这一活动特性,可以利用边界的围合将消极空间改造为积极空间,使市民广场更具有吸引人群的能力。

2)广场上的人群密度

广场上的人群密度越大,说明其使用率越高,向心力越强,从一个侧面显示其开放性越好。如图所示,要吸引人群来到广场,设立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它是通过在的空间中设置占领一定空间的要素,从而对空间进行限定,这种限定会产生很强的中心意识,产生一定的向心作用[5]。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设立:设施及空间。例如,广场中心的喷泉以及供休憩的桌椅等,在其周围都会形成“设立”的空间来吸引人群,这种做法就是设施的设立。在天气好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人愿意在室外用餐,并且与周围的人进行交谈;空间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使广场具有多样的复合型功能,吸引不同目的人群。例如,在广场周边设立商业空间,咖啡馆、图书馆、展览馆等,使其成为城市中一个能量集中的地点。当然,人群过于密集的空间也会使人感到不舒服而破坏广场的开放感,但是本文由于技术及时间有限,未能得到一个定量。

3)基面的下沉变化

基面的下沉变化也是一种显示空间开放性的设计手法。抬高的空间由于视线不能企及显得神秘而崇高,而下沉的空间因为可以通过视线俯视其全貌而显得亲切与安定。通过变化高差可以带来不同的区域感,同时使区别行为的区域视线可以相互渗透,空间会显得更加生动而丰富和吸引人。

例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就将其广场设置为不同高差的场地,且赋予它们不同的空间活动性质,有开阔场地共市民庆典狂欢,四角设有小型私密空间,其中一处为可容纳300的小剧场,在有限的场地上创造了多个活泼怡人的空间。现在我国的许多市民广场在建造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模仿旧制或是西方的某些特定模式,仅仅追求外形上的相似,而逐渐重视其“民主公开的场所”的性质,例如图2杭州市民中心,也将其广场基面下沉,并与城市交通系统链接在一起,市民可以通过下沉广场直接进入建筑内部。以往那种刻意模仿西方社会市民广场,形似神不似,市民对其不以为意,专业设计师不断批判的市民广场,应该成为历史了。

3.结束语

总之,开放空间的表现手法种类较多,应合理地运用以上行政中心开放空间表现手法,可以达到设计师所预想的开放效果,表达空间的形式语言就被具体化,表现出的空间形态及性质就变的清晰明了。

参考文献

[1]顾海明.当代城市行政中心的开放性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

[2]向科.当代市政办公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

[3]罗文媛.建筑的尺度单位与尺度分级[J].建筑学报,1999(1)

[4]王贵杰.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中形式语言的运用[J].重庆建筑,2005(8)

广场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选题是论文作者选择研究对象及确定通过何种方法获得研究成果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1]。学位论文写作不像是普通的命题作文写作那样简单。“写什么”,提出一个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是学位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所以说论文选题的动因在于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才能就题论题,发现问题才能找到研究目标。总得来说,论文选题就是学位论文保质保量的一个重要砝码。

2 多角度定量分析

本文收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从2004年到2008年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57篇。统计分析所用的硕士学位论文资料主要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资料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图书馆文本资料收集。

2.1 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一直隶属于城市规划专业的范畴,在2008年以前有关景观方面的文章还不是很多,只是个别导师的学生论文涉及景观规划内容的文章,所以5年来统计的文章大概总共57篇。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呈曲尺线性发展。2004年和2008年是这5年来论文数量最多的两年。在这5年发展的过程中,2006年的论文数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比起2005年和2007年论文数增加了将近一半的数量。

2.2 按照研究类型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指研究所涉及的方面或其他对象的类型。适合于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类型可以划分为论文中涉及到的研究的范围,例如西安文化名城、黄河高原小流域、某风景区等等。论文中涉及的对象总共有8种,随着年代的增加,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论文数都有所增加,特别是有关研究涉及城市(文化名城 )、风景区、廊道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最集中;其次是研究涉及有关广场、居住小区、园林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也有一定数量;论文数量最少的研究是涉及黄土高原小流域和大学校园。论文研究的类型随着景观规划学科的发展,研究范围在逐渐的扩大,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也随之增加。

2.3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要素划分的依据是所选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或其他相关的基本单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按照景观要素可以划分为:空间形态研究、生境营造、景观设计手法、生态景观研究等十几种要素。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论文涉及的要素数量太多,总共17种。随着年代的增加,论文中包含的要素范围越来越广,说明对于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家越来越重视。论文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空间形态的研究,占总论文篇数的18%,这方面的论文有10篇。

2.4 按照研究对象分布地区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对相关分布地区的划分依据是指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或区位分布。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可以划分为西安、华山风景区、黄河高原地区、西北地区中小城镇等14个地区。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分布十分广泛。论文研究对象最多是集中在西安这个地方,比例达到了36%,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西安的文献资料较多,便于查阅,而且出行方便,便于实地调研。其次是西北地区中小城镇,再者就是延安。

3 结论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5年来建筑学院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57篇硕士论文的分析,总结了以下3种规律:

(1) 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涉及范围广泛。(2)从论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论文稍偏重于理论研究,应该把论文与具体工程结合起来。(3)缺乏学科交叉型的论文,论文中只是谈有关景观规划方面的问题,缺乏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结合。

另外,鉴于选题分析的结果,提出几点建议,要遵循“一大三小”的原则。

大的原则是“小题大作”,选择小一点儿的论题,抓住其要点,深入本质和核心,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就能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主张。除了遵循大的原则外,论文选题还要遵循三点小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二是创新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飞. 学位论文选题因素分析[J].中国研究生,2006.

[2]魏伟. 论文写作中的选题问题邹议[J].考试周刊,2007,30:30~31

[3]张照,王德. 我国城市规划院校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3:111~115

[4]王芳,陈莹. 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5]李晓纲.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为例(2003-2007)[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104~108

[6]刘 基,董西红. 我国建筑院校硕士论文选题现状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65~67.

[7]李晓玲,鲁伟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