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心设计论文

精心设计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精心设计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题;设计;实施;提炼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70-0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误区及其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1/02/608)的阶段成果,作者为课题主持人。

收稿日期:2014-03-02

作者简介:吴志健,宜兴市新建小学(江苏宜兴,214253)教科室主任,无锡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带头人。

精品课题建设是学校课题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课题管理的重要抓手。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提出了精心设计、精细实施、精致提炼三大方面九项指标,为学校精品课题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此,笔者提出打造精品课题的“六字”工作思路:懂、细、新、实、得、文。本文结合宜兴市新建小学的省规划课题“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误区及其对策研究”(下文简称“‘教学误区’课题”),谈谈实践与思考。

一、精心设计:懂与细

如果说“设计”是画课题的“眼睛”,那么“精心设计”就是“擦亮眸子”。这好比一位姑娘,眸子明亮,才更美。不过,这美,需要你懂,需要你欣赏。因此,笔者提出精心设计需要做到“懂”与“细”。

(一)方案设计,力求可懂

研究方案的设计,关键是使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能够理解方案,能够明白该如何做、如何反思。一般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1.界定核心概念,不仅找出与其它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而且注重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再界定。

光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课题组成员不一定能理解。如果能找到他们比较熟悉的相关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能使他们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内涵。这些联系与区别,既要重视专家的观点,也要关注自己的校本化解读。

如果说在课题申报、开题论证两个阶段,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是一种预成性设计的话,那么在研究过程中,尤其是中期评估后,对课题核心概念进行再界定就是一种生成性设计了,而且这种设计显得非常必要。预成性界定强调的是专家视野里的理性演绎,一般性认识占主导。而生成性界定强调的是课题组成员在实践操作上的理性概括,校本性认识(特殊性认识)占主导。也就是要注重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对核心概念进行再解读,以形成新的认识。

2.设计研究内容,着眼与学校实际的结合点。

研究内容的设计,不仅要注重课题内涵的挖掘,而且要注重与学校校情的结合。需要说明的是,研究的内容,需要自下而上进行梳理,更需要自上而下进行梳理,要找认识上的困惑、找实施上的难处、找形式上的结构、找内容上的联系。

例如,我校在市教研室专家悉心指导下,对学校10年来的课题研究作了疏理,对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把“教学误区”课题研究内容最终确定为: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误区及其对策的文献研究、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研究、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基于课堂教学误区的对策研究。

3.规划研究操作,强调明确、可行。

一般情况下,要根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来规划研究操作。问题是,研究操作的明确性与可行性难以把握。因此,除了有研究内容的分解、研究方法的具体化、操作建议的细化外,还要努力通过修改原研究操作,来表达清楚自己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对课题的再认识。例如,我们共对“教学误区”课题的总课题研究操作做了3次修改,形成四稿,对子课题研究操作各作了1次修改,各形成二稿。每次修改,基于两点:一是专家的建议,二是2011年版课程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对研究操作的完善是局部细节的调整,不能随意改变课题申报时确定的内容与目标,要严格按实施方案框架如期进行研究。

(二)计划设计,力争精细

研究计划的制订是课题研究的一般性要求,精品课题建设强调的是精细设计计划。笔者认为,这里的“精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阶段性研究目标表述上的精当,二是研究时间安排上的精准,三是研究内容处理上的精辟,四是研究活动策划上的精彩,五是研究措施规划上的精练。如何做到以上“五精”呢?关键是要注重课题研究的进展与困难,注重实践与反思,注重阶段性小结。

例如,我校每学期都精心设计研究计划表,有序安排研究内容、研究者、研究对象,做到“两个不松”。一是程序不松动。制订研究计划严格按“拟订―审核―确定”的程序进行:主持人拟出计划的初稿,核心组成员审核后形成二稿,全体成员讨论后形成三稿。二是关注点不松散。学期研究的关注点有本期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措施、主要研究活动以及预期成果,强调由目标生成内容,由内容确定措施,由措施形成活动,由活动产生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计划的设计,也需要在动态中进行。在计划的实施中,要及时合理地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中的研究路径和研究着力点,提出自己的研究主张。研究路径、着力点的调整,要以理论来梳理研究的实践操作,不断明晰课题内涵与实践操作的关系。也就是要经常叩问:研究的走向是否合理?是否正确?有没有完成既定研究任务?

二、精细实施:新与实

如果说“实施”是形成课题的身体,那么“精细实施”就是健身。只有身板结实,生命力才旺盛。因此笔者认为精细实施需要讲究“新”与“实”。

(一)创新培训形式,做到换位与分层

课题培训是课题顺利实施、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是精细实施的重要抓手,为此需要做到“换位”与“分层”。

换位,是指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角色对换。目的是使课题组成员能够主动参与培训。要整合各种资源,将参与者、文献、场景、专业视点等整合在一起,让大家在分享与交流中生成研究意识和研究观念。我校的做法是,把培训资料提前一周发给大家,让大家带着问题去阅读,想想自己的做法,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到集中培训时,主讲教师简要介绍一下培训资料,补充一下研究背景,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观点。然后,大家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分层,是指把全体课题组成员分成若干层进行培训,目的是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我校的做法是,把全体课题组成员分成三个层次进行培训。第一层次,课题立项之前,针对课题核心组成员进行培训。第二层次,课题立项之后,完成调查研究之前,针对课题组每个成员进行全员培训,主讲教师按计划进行培训,一学期三次左右。第三层次,课题进入专题研究之后,培训按课题组进行,分为总课题组、语文课题组、数学课题组、英语课题组。每个组一学期针对一个专题培训三次左右,并提供拓展性阅读资料,找出相关案例。

(二)夯实过程管理,做到分解与原味

过程管理是课题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过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题的质量。在过程管理上,要关注研究目标的达成,要不断完善研究的技术路线。

1.注重分解

要找出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研究目标统领研究内容,将研究的问题遵循逻辑结构进行合理分解,并将研究的责任落实到人。例如,我校确立了以学校行政人员为组长的三个子课题。一是“文献研究”子课题,通过系统收集、梳理相关有效教学理论、教学误区及对策的研究成果,形成具有借鉴意义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对文献中一些课堂教学案例在有效教学观照下进行重新审视、解读,指出存在问题与对策。二是“调查研究”子课题,从我校实际出发,通过对“误区”与“对策”进行真实的调查,做出比较恰如其分的分析,提出发现“误区”与“对策”的原则与方法。三是“专题研究”子课题,开展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误区及其对策的校本化专题研究。同时,对“专题研究”子课题,进行再分解,建立了总课题组、语文课题组、数学课题组、英语课题组。

2.注重原味

有的课题明明是文献研究,却做成了案例研究;有的课题是调查研究,却没有调查研究的过程。这样的课题有什么用呢?原味,是指“是什么研究,像什么研究”,更是指“是什么过程,像什么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没有原味,那就不能称为精品课题,“原味”是“精细实施”的重要基础。

例如,我校“教学误区”课题的文献研究,按五大步来实施。一是提出研究假设。二是规划研究设计。三是搜集文献60篇。四是整理文献,汇编23篇,共计9万多字。五是进行文献综述,共计1万多字。我们努力让文献综述反映出我们收集文献的数量及质量,表达出我们分析文献的视角及结果。鉴于这项工作的关键是文献整理和文献综述,我们进行了两次研讨活动:一是开展了文献综述研讨活动,着眼于综述怎么写;二是开展了文献分析研讨活动,着眼于文献怎么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完成文献综述后,没有终止文献研究,而是继续收集了几十篇文献进行再研究,努力通过文献再研究来完善自己的研究主张与思路。

又如,我校“教学误区”课题的调查研究,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确定调查对象,设计调查工具。二是收集数据。三是分析数据,写出报告。我们想让调查报告能够反映调查对象、工具、结果,能够说明我们的思考与做法。为此,我们先后设计了教师问卷、学生访谈记录表、教师访谈记录表、座谈记录表等,开展了问卷设计研讨活动,写出了现状调查报告。一些建议被学校采纳。为了更好地设计问卷,我们开展了问卷设计研讨活动,让大家共同献计献策。

再如,我校“教学误区”课题的专题研究,使用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计划―行动―小结”来展开。在开展专题研究前,我们重新诠释了核心概念“教学误区”、“对策”,构建了专题研究范式(如下图)。

从说出误区现象、分析误区原因,到尝试破解误区、去除误区,再到重新研读、赏识误区及对策,引领大家研究与实践。

为了扎实开展研究,我们规定一学期设总课题组层面专题1个,设语文、数学、英语课题组层面专题各1个。同时,积极鼓励有兴趣、有余力的教师开展个人专项专题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专题研究中,既重视思辨,更重视实证,关注实践操作行为里的创新成分,关注研究结论与证据、案例的内在联系,强调研究结论的意义。我们一边研究,一边进一步丰富、完善核心概念,在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性概念的基础上,调整研究方向,理清研究思路。

三、精致提炼:得与文

对于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来讲,文(指论文,更指理性认识)固然重要,得(指感受,是一种感性认识)也不可忽视。一般情况下,教师们参加一次课题研究活动,不可能没有一点感触,不可能没有一点收获,也就是存在所谓“得”现象,问题是如何让“得”成为“文”。

“得”与“文”,要从实践背景、内涵解读、实施策略、理论基础等方面去构造,要紧紧围绕两点去展开(一是怎么做的,二是为什么这样做),要把自己的认识与做法说清楚,要坚信自己的解读、自己的操作,走出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封闭世界。

为此,可以举行校内研讨、校际交流等活动,夯实“得”的基础。对于“得”,可以构建三个平台,努力使之成为“文”。一是“强化”平台。通过两个层次的交流(集体交流、个别交流)来进一步明晰“得”。二是“提升”平台。通过提供相关文献来找出“得”的理论依据。三是“实践”平台。通过自己课堂的再次实践来丰富“得”。

其次,同伴互动,做实提炼过程,力争发表高品位论文。例如,我校搞了个“相约星期四”活动。周期为两个月,参与人员是部分课题研究骨干。周四,我们分两批到小会议室进行活动,上午第一节课语文骨干聚到一起,下午第一节课,数学、英语骨干聚在一起。一般是,第一周,结合课题分发学习资料;第二周,谈自己的实践与想法以及写作提纲;第三至第五周,讨论论文初稿;第六至第八周,修改论文,形成终稿。

最后,适时举办征文活动,营造提炼氛围。我校举办了校级“心手相谐”杯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要求结合课题写论文,并选择优秀论文刊登在校刊上。至今,课题组成员在省级(含)以上正规教育杂志上发表与课题高度相关的论文13篇。

总之,我们要按照课题假设系统规划研究成果,每期列出需完成的论文选题,做好阶段性成果的物化工作,强调研究成果与研究内容、核心概念的相关性,努力提高成果表达的专业化水平。

Fine Quality Project with “Six Chinese Characters”

WU Zhi-jian

(Xinjian Primary School, Yixing 214253, China)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1 课程指导思想正确,定位准确,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核心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考研课程。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始终把系统学习管理理论作为重点,同时注重对当代最新管理理论以及工程、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的学习与研究,体现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本课程目前主要为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7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每年约500名学生开设,是指定考研课程;兼顾本学院硕士研究生和专科生培养;也可以为其它学院工科类专业学生培养服务。课程受众面广,知识体系既分层次,又保证完整适用。

本课程应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管理学院学生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二是本科生,三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专科生。我们根据新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明确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别制定适应上述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教学中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我们力争在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突破:

①形成“1+1、2+2”的立体教学体系。“1+1”是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导、交流相结合,“2+2”是指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②充分利用我校精品课程网络的强大功能,设置《管理学原理》课程知识讲解、网上论坛、教材参考、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多项功能,向学生提供本课程教学大纲、讲义、课件、教学案例资料、复习思考题、参考资料等。

2 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是关键

课程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学队伍建设是关键。我们在课程队伍建设中,注重知识、年龄、职称、学缘、科研能力等结构科学合理。

2.1 教学队伍结构科学合理,整体素质较高。

课程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职称结构:教授2人,占20%,副教授3人,占30%,讲师3人,占30%,助教1人,占10%,实验员1人,占10%;年龄结构:40岁以上的有4人,占40%,30~40岁的有3人,占30%,20~30岁的有3人,占30%;学历结构,博士2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学士1人;另外,课程组成员中有青年骨干教师2人;在学生历次评教中,课程主讲教师均为优秀。

2.2 课程组成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

课程组成员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3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4项;6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课程组中有2名主讲教师获得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名教师指导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论文比赛中获省级奖励;1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

3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是重点

3.1 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全面、合理,适合理工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管理学原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工程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次经济形态的飞跃都为管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管理学原理》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包括各流派管理理论的起源、理论要点,详细阐述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等职能外,在管理思想上、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结合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的具体实践经验,不断总结与提高,这门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二级学科的核心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练运用的企业管理与工程管理实践当中,得到管理能力的系统训练。结合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注意与后续管理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衔接,为其他管理平台课程及方向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管理的基本理论,对管理学原理要点及历史演化做总体描述,围绕管理各理论和管理的基本职能进行讲解,介绍管理的基本方法;二是结合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的具体情况,讲述管理方法的具体应用;三是讲述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工程项目管理特点相结合,重点介绍其实践运用。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安排,突出该门课程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这些均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2 完善教学条件,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①继续进行教材建设。近几年,我们精心进行教材组织,教材组织上注意参考过内外著名的管理学教材,如国内复旦大学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山东大学徐向艺主编的《管理学》(2005.6),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斯蒂芬?罗宾斯的《管理学》英文原版教材(国工专业使用)和中译版,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管理运作过程及理论方法,为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管理理论和实际操作过程的系统性,对管理活动的一般操作过程及相应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作了详细的讲解,从而让学习者在树立系统管理观念的基础上对管理操作过程及理论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另外,课程组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进行案例教学,我们组织编写了《企业管理实务》(化工出版社,2004.9 ),作为本课程教学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和计划进行《管理学原理案例精选》教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主要突出面向工程应用的特点。

②注重模拟学习。学院计算中心配有正版SUNTOM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模拟学习中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

③加强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社会实践、企业工地实习等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方法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已与青岛海尔工业园、中建八局、青岛海信工业园、北船重工、中储物流、宝井物流、青岛建设集团、南通三建、莱西建筑总公司、澳柯玛工业园等企业联合建成固定实际基地,既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需要,也为学生观察学习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④充分发挥课程设计的作用(主要是对本科生层次)。本课程安排有一周的管理学论文的时间,主讲教师精心设计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就社会经济发展、企业改革、管理创新、工程管理等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二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保证

4.1 教学方法。

教学以建立“1+1、2+2”的立体教学体系为教学指导原则,“1+1”是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导交流相结合,“2+2”是指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逐步改变了过去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管理软件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方法,注意启发式、互动式。

①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经常提问,让同学在管理背景下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

②案例教学与分组讨论,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③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管理学案例、著作、代表人物浩若繁星,通过“我为人人读书,人人读书为我”的读书交流活动,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充知识面。

4.2 教学手段。

目前,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课程精品网站自由下载课件,便于课外学习。相关课程文件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案例资料、管理学论文题目等内容已全部上网。试题库已初步建成。

5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传统考试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查的缺陷,并且不易克服。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课程考核的改革应从以下环节入手:

①提倡过程考核,变理论考核为理论和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提倡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注意记录积累学生平时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之中;

②在考核内容上注意知识的涵盖面,考试内容既有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也有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③精心设计题型,加大客观题的比重,精心设计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综合案例分析题等题型,这些题型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④建设试题库,提倡教考分离;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封闭心理逐渐加强。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应依此在课堂中给予答题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使提问的气氛和谐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仅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也为教师提问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巧设问题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

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首先,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通过设计有明确目标的问题,学生可以轻松地进入新课,掌握新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和提出问题。其次,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问”,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最后,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把教学中的一些老问题变换得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解决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要学会标新立异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提问要新颖,要有新意。比如引进平方根概念,可提问:“你能画一个面积是9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学生答:“只要作一个长是30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又问:“你是怎样思考的?”学生答:“只要求出一个平方得900的数。”教师再问:“平方后得900的数只有30吗?”学生答:“还有-30。”这样平方根的概念就出来了。再如数学定义、概念的掌握,“什么是平行四边形?”这种问题仅采用了课件、试题、论文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这样提问,不仅要对概念判定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要学会灵活运用,这就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解决问题。

著名数学家波莉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提法和安排尤为重要)来激发读者,唤起他的好胜心和创造力,并且给他充分的机会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最新指导青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所指导的xx两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备课、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我在培养和指导上采取了如下的做法:首先,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计划,坚持每两周听青年老师一节课,并认真分析,与她们讨论,共同建设。其次,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她共同学习教学工作理论和经验材料,探讨音乐教学新方法。再次,利用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听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吸取其优点,弥补自己教学上的不足。第四,与她们共同承担辅导学生参与各级艺术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与她们分享我的微薄经验。

  师徒结对可以传、帮、带,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要求。经过一年的培养和指导,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备课和授课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能胜任各自的音乐教学工作。多次在校内开展公开课,得到好评。撰写的论文案例也在县级获奖。丁宏霞老师发挥自身声乐优势,指导学生多名参加县卡拉OK比赛,多次获奖;王仁香老师与我一起排练了集体舞,参加南京市校园集体舞比赛获一等奖。两位老师在县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等。

  在指导青年教师的过程中,我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以后,我要一如既往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开展好师徒结对工作,注重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把自己在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微薄的经验,与我们的青年教师共同分享,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

  最新指导青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作为xx市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的组织、协调下,我积极承担了一些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工作。由于工作单位上的变动,这几年中,我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也有一些变动: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我的结对对象是丹阳市蒋墅中心小学的戴俊红、葛金花两位老师;20xx年9月以来,我的结对对象是丹阳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的朱雅琴老师。指导青年教师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可持续发展工作,期间体现着一定的工作特点和规律,以及个人工作个性,现就我做的工作作一点简单反思与小结:

  我以为,作为校本培训中的一环,指导青年教师,除了在职业道德上给以积极影响,教育教学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课堂教学。

  我认为,青年教师最需要的,首先是教学技艺上的提升,这对他们综合教学素养的提高,工作自信、个性的培植都是至关重要的。上好一堂课,是对一名合格教师起码的要求。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青年教师最想做的。他们年轻,所以思想先进,对新的事物接受吸收得快,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更是给他们以用武之地。然而,他们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教学经验太少,无法把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我抓住“备课、教学反思”两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备课时,要求让他们到四个“精心”。即精心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做到精讲多练,及时巩固;精心设计练习,做到梯度、密度合理;精心设计板书,合理运用教具,做到纲目清楚,直观形象。反思时,让他们着重思考为什么课的进行不能象自己想象的那样、为什么学生的反应自己不能应付自如、怎样改进可以使课堂更精彩些。实践中,我们通过共同备课、互相听课、彼此评课来实现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二是教育科研。

  只会上课的教书匠,现代社会要求老师是学者型、科研型的,即既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与理论两个领域贯通遨游,展示风采。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抓住教育科研,就能帮助他们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加强反思,不断提高;加强研究,不断推陈出新!时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活动名目繁多,这些为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由于畏难情绪,广大青年教师对此认识不到位,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这就需要我们这样的“指导教师”加以推动、促进了。其实,与青年教师一起侃侃教育现象、问题,一起改改教育心得、随笔、论文、案例,真的是乐在其中的美事,彼此进步的好事!

  在她们自身的努力下,她们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朱雅琴是丹阳市教学骨干,丹阳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总组长;戴俊红是丹阳市蒋墅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镇校级学科带头人;葛金花是丹阳市蒋墅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镇校级学科带头人。她们都多次在丹阳市级上公开课,深获好评;她们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在省、市级获奖……

  做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也是我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用心地对待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最新指导青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改革的关键。青年教师作为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更应该成为新型教师的主体。走上工作岗位几十年,我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注重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把自己在教育理论、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微薄的经验,与我们的青年教师共同分享。

  本学年我受学校的指派,担任李永老师的指导教师。根据物理学科特点,以及李永老师的实际情况和学期初制定的指导计划进行了系统的工作指导,现对指导工作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在平时利用同年级组的优势,我经常与李永老师一起学习讨论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学习新课程标准。在不断的交流谈心中,使他较快地转变了观念、迅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工作中时常提醒他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和理论修养,以适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二、重视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

  指导青年教师的目标,是让青年教师能把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牢固树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之余我经常对李永老师进行物理教学常规的指导,增强常规意识,规范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学期初,我从备课、上课、作业设计、培优补差等方面对他进行指导。在备课上,教他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切忌避免照搬教学参考资料。在集体备课中让李永老师承担了课题组实践课,通过集体备课,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技术性、艺术性。在上课方面,每周互听一节课,听完他的课后提出我自己的建议,以同样的教学内容让他听课,更好地体会教材教法,感受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要用清晰的讲解及实验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探究,获得主动发展。作业设计方面,对每一节课、每一单元,两人都在一起对照教学目标去设计练习,努力做到层次分明,题型精当。

  教学中我随时了解李永老师的教学情况,在教学设计、教案分析、听课、查看作业处理等过程中发现他的教学特点或风格,鼓励他的独创精神,建议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指导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探讨、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引导他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组织辅导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一学年的努力,李永老师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他的备课和教学中都可以看到他在思考,在实践如何真正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学会学习。他的公开课教学,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教研活动中,他已能独挡一面,在县、市及省级教学大赛中,屡屡获奖。

  三、尝试科研,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并深入钻研各地方实验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新思路、新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借鉴并吸收好的成果和教学方法,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来查阅资料,收集资料,也要参加其他教师的示范课,与他们共同交流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学水平。

二、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语文作文课,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每节语文作文课,注重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写作。教师需要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是生活的必需,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交流的媒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精心设计作文练习,让学生由内而发,鼓励学生进行写作。

(二)坚持以课本为主体,使听说读写自成一体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重视写,特别是书面写作,对阅读、口头表达的关注却不足。事实上,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听、读是吸收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而说和写是表达内在的过程,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吸收,何来表达。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时,坚持以课本为主体,以听和读为基础,以说和写为主线,使听说读写自成一体。笔者引导学生把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抄写下来,特别精辟的,甚至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只有以听和读为基础,多积累,才能在写作时有内容可写。

(三)走入自然,观察生活

创作来源于生活。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常常为写作文感到烦恼。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学生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平时积累的素材较少,所以在写作时常常不知道要写什么。因此,在写作时,只好生搬硬套,导致文章内容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生活。对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现实生活中去多感受,多观察,多思考。通过“走出去”的方法,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为写作打下基础。例如,当秋天到来时,教师带着学生去秋游,在自然的天地里观察景物,切身体会身边的人与景,引导学生对所见所闻展开联想,进行思考感悟,把所见所想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写作的素材。当学生具备了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之后,学生在写作时便不会再烦恼不知写什么了。

(四)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每个学生的作文基础并不相同,且各自的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因此,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学生擅长写议论文,有的学生擅长写记叙文,教师在布置作文任务时,可以在内容上给出一定的范围,同时放宽写作体裁的要求,以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写作练习如果起到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便是一次成功的写作。同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与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以与其写作水平相适应的标准要求他们。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引导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行为心理设计元素,设计原则

 

0 引言

地铁设备房是地下空间的一部分,人们在地下环境中方向感差,会感到压抑、不安、紧张、枯燥乏味。因此,在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满足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设计原则,降低人在地下环境中的不适应。因此,设备房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点,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设计标识,提升相关人员在设备房中的安全感、满足感,改善工作人员的情绪,提高效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与行为心理的互动性分析

考虑地铁设备房的特殊环境,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应强调人性化设计,从行为主义、瞭望—庇护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基本理论入手,把握人类行为心理需求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设计原则,对工作人员在地铁设备房中的行为心理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其需求特点,把握人类行为与标识设计的关系,以此来进行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

工作人员在地铁设备房中首先要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达到满足时,内在需求和外在刺激会激发其的动机和行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效益(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人员行为心理模式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也制约着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所以在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中,要把握人类行为心理需求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强调人性化设计。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设计原则,一方面将人的行为向有益、高效的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它的设计又要服从和对应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达到人与标识的互动关系。

2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主要设计元素与人的行为心理

人的大脑对诸如线条、形状和颜色等知觉特征尤为敏感,它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7%来自视觉,而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意在特定的环境中,以色彩、图形、文字等构成的视觉图像系统,创造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为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维护者等提供信息,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沟通和更新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图2 工作人员信息处理过程的概念模式

2.1 色彩元素

色彩常与人的感觉(由外界的刺激造成)和知觉(记忆、联想、比较等)联系在一起。色彩能够刺激人的视觉色彩的视觉生理反应设计原则,包括视觉生理及大脑视觉神经的限制。单独的色彩是没有张力的, 色彩之间的搭配才使得环境丰富多彩,合理的色彩搭配能够帮助人的记忆,改善视力的疲劳。色彩的搭配能创造视觉环境的舒适感,同时还具有诱导性,合理的色彩使用可以帮助人在地下环境中缓解不适应,还可以通过对大脑的刺激改善人的行动效率。

2.2 图形元素

图形系统主要由符号、标志图案、纹理底图构成。

符号中使用的文字和记号的形、大小和色彩等能有效发挥信息传达的机能,因此图形中的符号要具有识别性、诱目性、联想性;标志的主要功能是显示事物自身特征,标示事物间不同的意义、区别与归属,因此标志必须特征鲜明、规范,令人一眼即可识别设计原则,并过目不忘,绝对不能相互混淆,以免造成错觉;纹理底图要与图形中的其他元素相融,突出整体效果,让人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信息,更加快速的解决问题。

2.3 文字元素

字体的形状、大小对人的视觉刺激也不同,相同的字体在不同状态下对视觉的刺激也不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般说来,粗壮的黑体字、圆头体字笔画粗细一致,间架方正、明确设计原则,易于识别,同时在一定的运动速度和距离摘要的麻烦。

3 结语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设计原则应结合人在设备房中的环境和行为特点,为其提供舒适、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分析研究人的心理和规律,是设备房标识系统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人在地铁设备房中活动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色彩、图形、文字等多种标识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机结合,才能自始至终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提高人们管理和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覃阳.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行为塑造的互动性研究.西南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8-19.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专业教材[M].上海:统计大学出版社,2002.

[3]李道增.环境行为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内化知识

我校物理组作为学校申报省级课题的一支小分队,在周靖馨教授等专家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多种理论的武装,以及相互的讨论研究,在探究性学习这一环节上有了一些心得。笔者下面就自己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高中物理探究学习的背景

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中学物理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代替了整个课堂,忽略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的作用,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很小,思维也局限在教师所做的围墙里。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二、高中物理探究型教学模式的设想

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以指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自主小结(结合检测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结构,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设计。

三、高中物理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程序

(一)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物理教学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探求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新知识做准备。

例如,在摩擦力的情境创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实验:滑块在没有充气的气垫导轨上,轻推一下,观察到滑块很快停了下来;充气后,轻推一下,可以来回运动,几乎不停下来。学生一看到这样的现象,立即发出惊奇声,兴趣高涨,吵着要再看一次。虽然好像课堂上小乱了一下,但学生的热情却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这时候教师再趁热打铁,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摩擦力,这样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本节课内容的讲解作了很好的铺垫,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比较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提问、师生之间提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由单向接受向多元化的学习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逐步提高。

我把摩擦力教学设计成如下一些实验和问题:

1.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列举一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事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学生也列举了许多有意义的事例,如人平时走在路上比较平稳,但踩到西瓜皮上或在雨天走路时很容易滑倒;穿溜冰鞋在溜冰场上很容易,但在一般地面上却溜不起来……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尝试一下根据教师设计的要求去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生活的一些事例进行模型化,因为在教学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中通常是以一些具体的模型呈现出来的。

2.用手紧贴桌面向后拉,有什么感觉?(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

3.用弹簧秤拉木块可观察到什么现象?(把生活的事例与实际的教学模型相结合)

4.当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时,弹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目的是通过联系旧知识来知道测摩擦力的一种方法。)

5.根据几组实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在下面的自主学习环节中展示出来)

(三)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学生要想对其他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必然要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要他肯动脑,我们就可以引导其走上正轨,每节课都能让这部分学生有适当的表现机会,就会逐步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例如,在摩擦力决定因素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几组实验进行。(可先让学生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一组实验:1.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记录读数;(此处可以拓宽学生思维,手拉弹簧秤去拉动木块,会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稳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讨论引出更好的方法,使下面的木板运动,去读数效果非常好)

2.在木块上放钩码,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记录读数;

3.增加钩码的数目,再重复上步骤;

问题:通过刚才的第一组实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第二组实验:把木块放在桌面上和放在玻璃上进行实验对比,并记录数据,通过两次对比实验分析滑动摩擦力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三组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四)课堂小结

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扼要复述课堂内容,再通过逐步引导学生指重要的知识点,与自然生活的联系。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起到了巩固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让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竞赛,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考评小组,通过一定的程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评选。评比的原则有:创造性、合理性、通俗性。并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行奖励。

例如,在摩擦力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论文题目《假如地球上没有摩擦力》。表面看不出,一旦进入学生的思维世界,你会惊叹无比,觉得这个世界是如此之不可思议,平时听不到的想法会一一展现在你的面前。真应了一句话: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的学生说:人和所有的物体就会像在游乐场坐碰碰车一样,到处撞来撞去。有的学生说:人就会像喝醉了酒一样不受控制了。还有学生说:人会随风飘移,好爽……

精心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 专题式教学 植物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植物学实验教学作为高师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高校本科阶段学习方法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建立以及继续学习深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各类社会人才(如高素质中学生物学教师)的重要环节。①如何根据植物学专业课程特点,实施研究性教学,推动研究性学习,深化教学改革,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植物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时展的需要。

1 开展专题式教学,推动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将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中,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研究过程,师生之间处于民主、和谐、文明关系的一种实践活动。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合作性、参与性和选择性,即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特点之一是专题性,即对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析理,学习、巩固已有知识,创造新知识。教师采用专题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梳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知识。

在高师本科阶段大三上学期专门开设植物学实验课程专题,是对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开创性尝试。学生作为研究者,以专题性课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植物分类、植物生理、植物生态保护等植物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优长,自主选题、合作探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较多的研究体验和研究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思想;以“问题”为中心,通过问题来学习;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摆脱对老师的依赖而积极参与到研究中的实践过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植物学的实验研究学习,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相关要素。

2.1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不在于知识的多寡、教材的重点难点,而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的、经过精心选择的、有一定挑战性的、开放性的一些文献;教学方法应该坚持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并注重对学生顺利开展研究地指导和帮助,而非机械、凝固、重复地讲授书本知识。

专题式授课主要克服了理论课程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过少,而专门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自由支配的,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进行自主合作研究所需的时间。植物学实验课程共54个课时,但理论课只安排一次。教师简要地阐述植物学实验专题课程目标、要求,介绍相关的研究热点、方向,培训学生如何开展、实施植物学实验专题研究。所谓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研究理念,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

2.2 分组选题

成立3~5个人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合作,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最终确定研究题目。其中包括寻找课题,查阅文献,确定题目,准备开题等环节。选题包括两种:一是学生自行寻找;二则老师提供,即实在找不出课题,或者因为课题缺乏可行性,可以选择教师的课题作为小组研究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电话、QQ等联系方式与老师保持联系;从最初课题选择到最后论文撰写及学生实施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教师都能够提供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选题的时间一般是两周。

2.3 开题答辩

开题答辩是促进各个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借鉴、学习的重要环节。小组成员通力合作、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开题报告地撰写。同时,小组代表以PPT向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展示本小组研究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前期准备、研究计划、写作大纲以及预期研究成果等内容,并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进行答辩。最后,教师通过审阅、答疑、点评各个小组的开题报告,指出研究课题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题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4 自主探究

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自主开展各项工作,完成课题计划。其包括:查阅文献,野外实地调查研究,采集和整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等。自主探究的过程是由课题小组学生团结合作、分工进行、共同完成,教师阶段检查和指导。

小组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分工,综合利用现代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自主、灵活利用课余零散时间、周末和假期时间,开展植物学实验专题研究,研究区域包括学校周边地区,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2.5 成果展示

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必须提交一份小组合作完成的课题论文和一份PPT演示的科研成果海报。利用计算机专门软件制作的科研论文海报,形式可以多样,只要客观反映论文研究成果即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认真评阅批改,提出修改意见,并合理评定成绩;教师利用各种途径展示与宣传学生的科研成果——学生研究成果汇编成专辑或推荐优秀成果给有关报刊杂志公开发表,以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2.6 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强调过程、注重能力。课程成绩的评定综合了开题答辩、论文写作、海报展示等多个方面;课程论文成绩不封顶,以鼓励学生无限的创造积极性。

3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

研究性学习以专题研究为导向,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优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极富挑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学习、研究自己所喜欢的问题,使他们学其所好、用其所长,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兴趣及成就感,满足学生的成才欲望,使相对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1 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实现了三个转变:(1)教学观念的转变;(2)教学模式的转变;(3)由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变。教师更多的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授课模式更具创造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和学生在友好、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开展教与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教学相长,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同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师生关系密切,是学习和研究的合作伙伴。

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通过知、情、意的积极投入与主动参与,使学习与研究并进、学习与生活相统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较好地锻炼,甚至对他们参加工作或考研读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2 形成科学思维,提升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