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在提高,为了解优质护理并更好的运用,本文对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以及优势进行了探讨。趋向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更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恢复、增加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建议在心血管内科中广泛应用优质护理以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优质护理;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应用

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正式:目前,估计全国已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且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占城乡居民总死亡率的首位。心血管疾病持续上升的患病率已经成为社会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传统的护理模式是以药物护理为主,而优质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康复、减少死亡率,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心血管内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因此,为了解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应用的优点,本文进行了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心血管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利用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万方数据库等搜集查阅了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期刊杂志、学术论文和书籍,并将所收集的资料归类整理。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最佳的思路和重要的理论基础。

1.2.2逻辑分析法在了解患者需求和心血管内科护理目标的基础上,对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以及运用优质护理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给予可行性措施。

2分析与讨论

2.1优质护理与护理的关系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从这一定义可以引申出: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门科学。优质护理则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1],“以患者为中心”指处处为患者着想,一切活动都要把患者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高效、人性化的护理措施,简化工作流程[2]。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3]。护理技术又可分为基础护理技术与专业护理技术。优质护理的实施一定是从多个方面入手,专业护理和基础护理缺一不可。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的前提。患者入院后的许多细节都体现在基础护理中,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如瘫痪、外伤、昏迷、休克、术后、高热的患者,需要家人或护理人员去做,对护理的操作技术就具有一定要求,若达不到要求便会出现影响治疗、加重病情的可能。因此,做好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的前提[4]。专业护理是优质护理的根本。基础护理技术做的好,专业护理技术不掌握,也不能被称为优质护理。如护士对患者进行观察,能在第一时间内观察病情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加重,为救治争取时间,挽救生命,这便是过硬的专业护理技术。因此,专业护理技术是优质护理的根本[5]。

2.2心血管内科护理的实施方案

2.2.1加强安全管理组织护士学习护理管理规范、制度以及职责、护理工作标准等,不断强化护理安全教育,把安全护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

2.2.2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护士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心血管方面的专业技术学习,加强考核,使护士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2.3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心血管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护士进行日常的礼仪培训,使“优质”无处不在。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不断地进行改进。

2.2.4提高护理科研的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水平,鼓励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并撰写论文,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作质量。

2.2.5完善绩效考核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调查,如进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心血管疾病患者恢复情况调查等,以激励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3运用优质护理的优势传统的护理模式是以疾病为中心,已经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而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更加得到人们的认可。优质护理的工作模式是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6]。优质护理可以让真诚关怀更加行动化,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呵护、行为上的指导。想患者之所想,做患者之所需。用真挚的微笑、关怀的眼神、温柔的动作使患者感受医院对其真诚的服务。

2.4优质护理的护理模式以及对患者的影响心血管内科常见病有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原发性疾病外,大多还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恢复,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此,优质护理不仅可以对疾病进行护理,也可对患者本身进行护理、疏导其不良情绪。优质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常采用的护理模式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物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相同,监督患者按时打针、服药、检查等。②饮食护理:饮食给予低热量、低胆固醇食物,少食多餐,防止便秘。③生活护理:把传统的被动护理上升为主动护理,主动对患者嘘寒问暖,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方便。对于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主动进行关怀、体贴、疏导。同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避免产生心理依赖。④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病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向患者讲述心理问题对疾病产生的不良影响,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患者家属沟通,鼓励家属多陪伴,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掌握患者病情,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以利于患者尽早康复。⑤关注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反馈。“患者满意”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所在[7]。收集患者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完善护理服务持续改进计划。

3小结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医疗护理的进步。心血管内科是一个高风险科室,护理工作也具有特殊性。选择人性化、高效能的护理模式尤为重要。因此,在心血管内科开展优质护理工作势在必行。为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做到:落实优质护理的工作任务,达到护理的工作目标;增强护理服务的举措,提升护理服务的内涵;加强护士岗位的管理,完善绩效考核的制度;改革临床护理的模式,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让优质护理成为医院的常态化,让优质护理为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服务工作做更多贡献。总之,运用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从刚入院时的恐惧、焦虑心理转变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仅可以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恢复,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可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节省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实现心血管内科护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贾启艾,李爱芹.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涵与目标系统.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4):380-382.

[2]唐婉.手术室相关人员对优质护理内涵的认知调查.吉林大学,2013.

[3]冯斯特,刘素珍.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1336-1338.

[4]胥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建立及成效分析.山东大学,2014.

[5]艾丽萍.浅谈如何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2(5):666-667.

[6]揭文妙.开展优质护理的措施及意义.中国医药指南,2011(28):354-355.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医;心血管

[Abstract]The major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ngiocardiopathy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CWM) during the last three years in China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which describ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on, heart failure, dyslipidemia from three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attern of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ome of modern diagnosis, the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study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Then we contrasted the current domestic situation of stud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at of abroad. At last, we submi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n the research of angiocardiopathy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giocardiopathy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全球疾病状况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29%。在我国,26%的人存在心血管病高危风险,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为250万至300万。随着对心血管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种规范化治疗指南相继出台,各种新药物的开发以及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展,为心血管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颇具优势,其独特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的特点在心血管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特色,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对象和论治的依据,对心血管病的中医证候认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指导临床用药;治法及药物的作用是否有效只有通过疗效才能证明。本文旨在从上述几个方面对近几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进行概括。

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近况

冠心病领域:1、在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邢雁伟等[1]收集了106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析其冠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内在联系,以期知道中医冠心病诊疗。研究结果显示:冠脉硬化组中与中医证候要素最密切的是气滞;冠脉A型病变(特征:长度≤10mm,局限无钙化)与中医证候要素最密切的是痰浊;冠脉B型病变(特征:病变长度10~20mm,中度钙化,或完全闭塞90。)与中医证候要素最密切的是血瘀。即:随着冠脉病变加重,气滞、痰浊、血瘀证和阴虚证与冠脉病变的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强,证候之间的组合趋于复杂化。王阶等[2]提取了8个冠心病心绞痛最主要的证候要素,并将这8个因素和冠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变化规律。最后得出结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其病机随着冠脉程度和范围的变化成规律性变化。管恩泽等[3]观察了冠心病患者造影结果和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随冠脉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冠心病的证型分布各有特点,造影结果及血脂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未发现其规律所在。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炎症反应标志物等的关系研究方面,顼志兵等[4]将152例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病检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后提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作为冠心病的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在治疗方法上心肾阴虚、气阴两虚两型治宜补虚;而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则治宜祛邪;朱青霞[5]做了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相关性研究,气虚血瘀型患者sICAM水平高于痰阻心脉和气阴两虚型,痰阻心脉患者slCAM水平高于气阴两虚型,提示我们sICAM可作为我们辨证分型的一种参考,同时提示我们中医辨证分型可反映冠心病患者体内的炎症程度,为其预防治疗提供依据,并阻止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2、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上,林桂永等[6]对丹参、香丹注射液干预与冠心病血瘀证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在丹参液、香丹注射液是通过改善内皮细胞的活性,促进其增殖等发挥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作用的;李霁等[7][8]总结了细胞凋亡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同时指出,活血化瘀药物对冠心病中多种细胞的凋亡影响是通过其多靶点多途径实现的。

3、对临床疗效的观察:气滞、痰浊、血瘀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武宇洲等[9]观察了银杏叶提取物对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超声心动图显示,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显著增加冠心病患者左前降支舒张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周端风[10]观察了益气化瘀祛痰方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其总有效率达95%;童文玲等[11]观察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其总有效率达81.2%。

高血压领域:1、在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中医证型与临床证候、诊断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可以提示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李莲静等[12]收集了739例高血压患者的四诊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证实私分析,得出结论,高血压病临床当分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郁气虚及痰浊壅盛5个证型;林晓忠等[13]又对3155例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的中医辨证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年龄、血压等因素进行分析,认为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主要为气虚型,且老年高血压患者比例相对较高,中青年组则以肝肾不足相对偏高,肝阳上亢证型中老年住院患者比例相对偏低,符德玉等[14]检测了409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易损性危险因子,探讨其与高血压中医分型的相关性,提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痰湿、血瘀即是高血压病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痰瘀互结是高血压心血管损害的重要病理因素,有更高的危险性。

2、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高血压病在中医中属“眩晕”、“头痛”、“肝阳”、“肝风”等范畴,因此,近几年的研究围绕着镇肝熄风、清肝明目等药物进行。李承德等[15]探讨了地龙降压蛋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机制,认为地龙降压蛋白可能是通过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肾脏的醛固酮水平,同时升高6-酮-前列腺素-F1α发挥降压作用的;张晓凤等[16]发现菊藤胶囊可通过降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改善血液流变和细胞流变性降低应激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

3、对临床疗效的观察:现代中医根据高血压病的主要表现,不断总结经验,发现用中医方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血压,同时还发现中西医结合具有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调节相关代谢障碍,发挥靶器官保护等优势。余军等[17]对清眩降压汤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与西药合用具有更好的降压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减轻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趋势;方伟等[18]发现,患者在口服络活喜和洛丁新基础上加用杞菊地黄丸可以使患者晨起血压较单纯口服西药下降,有效率为95.3%,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控制高血压晨峰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

心力衰竭领域:1、在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近几年围绕着心功能分级,心超EF数值等方面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朱红俊等[19]研究心力衰竭病人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指标的可行性。发现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浆BNP水平与中医证型显著相关。各证型之间血浆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亏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阴竭阳脱证,与证型轻重演变顺序基本一致;冯小平等[20]研究发现,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随着心气虚证一兼阴虚证一兼血瘀证一兼水肿血瘀证逐渐升高。

2、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在理论和临床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运用中医药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有效率高,不良反映小。孙元莹等[21]对比参乌合剂合西医常规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观察治疗后症状积分、超声心动图E/A值,结果参乌合剂合西医常规治疗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为优,并可改善舒张末期心肌的顺应性,改善心功能;另外,中医药可发挥整体调节的特色,在调节患者神经内分泌网络方面发挥作用治疗心衰。

3、对临床疗效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还处于辅助地位,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过整体的辨证,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调节。王玉英等[22]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血脂异常领域等其他领域:血脂异常、心律失常和与心脏瓣膜疾病研究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近几年也取得一定的进展,如中药方剂对血脂的影响[23]、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中医证型及对相关纤溶指标的影响[24]、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疗效等的研究[25],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好地防治心血管疾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的探讨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流行病学研究不断更新了心血管病的临床概念,心梗新定义的出台、“降低血压”和“降压达标”之核心理念的提出,新的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等为心血管病的定性和定量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手段;中医在心血管病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以活血化瘀、通络益气等治疗原则为指导的基础研究在内皮功能、易损斑块、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左室重构、血管重构、血管新生以及微循环等热点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更加重视中医的辨证分型与西医诊断依据、辅助检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但是扔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断及治疗标准。

在临床疗效观察方面,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为心血管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更加重视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的评价,强调心血管病的分级预防,这点与中医倡导的“治未病”不谋而合;近年来,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开始应用于中药的临床研究,使得中药的临床研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血脂康、通心络等中成药进行了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带领中医药走向循证医学之旅。其良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然而,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存在着研究相同水平的重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的科学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缺乏规范化,中药方剂药味复杂,成分多样,作用机制难以阐明等问题,使得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难以最大发挥,中医药目前仍只能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四、展望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整体观念的优势及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医学的不足。但是,其在理论研究、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略显不足,这使中西医结合面临着现代医学的巨大挑战。运用生命科学带来的先进技术,研究传统医学理论与现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推进中医药证候与临床疗效研究;中西互补,交叉创新将成为21世纪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邢雁伟,李尊,王阶,等.冠脉病变特征和中医证候要素关系的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36-38.

[2]王阶,李军,姚魁武,等.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09-1211.

[3]管恩泽,朱萱萱,王广基,等.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2249-2251.

[4]顼志兵,贾晶莹,高志平,等.冠心病中医证型血清Hcy与血浆vWFPshs-CRPTXB26-keto-PGFlα相关性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805-807.

[5]朱青霞.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842-843.

[6]林桂永,王子健.丹参、香丹注射液干预与冠心病血瘀证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初探.陕西中医.2007,28(6):647-650.

[7]李霁,王阶,王师菡,等.细胞凋亡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活血化瘀药对其干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91-693.

[8]李霁,王阶,王师菡,等.凋亡因子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活血化瘀药对其干预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280-282.

[9]武宇洲,李淑琴,祖秀光,等.银杏叶提取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中成药.2008,30(1):16-18.

[10]周端风.益气化瘀祛痰方治疗心绞痛6O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7,25(3):58-59.

[11]童文玲,孙全格.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8,48(4):102-103.

[12]李莲静,陈晓虎.高血压病中医四诊信息CFA分型研究.江苏中医药.2008,40(2):26-27.

[13]林晓忠,欧爱华,任毅.高血压病住院患者中医辨病、辨证分布规律初步分析.新中医.2008,40(3):63-65.

[14]符德玉,王世红,祖亮华,等.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易损性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

[15]李承德,康白,毛淑梅,等.地龙降压蛋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作用及其机制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450-452.

[16]张晓凤,王长海,李军昌,等.菊藤胶囊对应激大鼠血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7]余军,徐凤芹.清眩降压汤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

[18]方伟,祝光礼,魏丽萍.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

[19]朱红俊,龚少愚,邹逊,等.脑利钠肽与中医证型及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385―386.

[20]冯小平,王临光,经先振,等.应用心功能指数与血浆水平变化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中国微循环,2005,9(6):430―432.

[21]孙元莹,郭茂松,赵新广.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6O例对照观察.山西中医,2007,23(5):37-39.

[22]王玉英,霍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山西中医.2006,22(1):27.

[23]王大英、范华昌、金惠根.防窄方对兔血脂的干预作用.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3篇

研究背景:

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尿酸被证明是冠心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在芝加哥心脏研究、美国第1次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研究和MONICA研究中,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利尿剂使用后发现,尿酸是普通人群全因死亡和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每升高59.5μmol/L(1mg/dl),死亡危险性男性增加48%,女性增加126%。而同时也发现血尿酸>357μmol/L(6 mg/dl)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416.5μmol/L(7mg/dl)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目前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时是否给予降尿酸治疗,目前还没有经过证明。降尿酸治疗能否成为一个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有效措施还缺乏高质量循证证据。

研究对象:

连续选取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并75岁。2.无痛风症状急性发作,血尿酸男性>420μmol/L,女性>380μmol/L,且均520μmol/L。3.无相关药物禁忌。4.无严重肝肾基础疾病。5.均行心电图、心彩超、cTNI、CKMB及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急性冠脉综合症。排除标准:未满18岁,或存在精神、躯体疾病不能表达自身意愿及配合调查。试验过程中突发痛风不能继续进行本试验者。不能配合完成相关检测。拒绝参与本次调查。

研究方法:

选择门诊及住院的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例,在规律应用阿司匹林、他汀类、ACEI或ARB类等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并在血压、血脂、心率等控制达标基础上,治疗组联合降尿酸药,首选碳酸氢钠500mg qd治疗起始,,每日监测尿常规,如PH小于6.5则维持碳酸氢钠用量,如不达标增加用药次数及用药量,最大至1000mg TID,2周后复查血尿酸,如血尿酸恢复正常则改为500mg qd维持,如未达标,加用别嘌醇缓释胶囊0.25g QD,1周后复查血尿酸,如正常停药,维持碳酸氢钠,如仍未恢复正常则加用苯溴马隆50mg QD口服,随后每月随访血尿酸,尽量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水平,临床随访半年后两组患者平均周硝酸甘油应用量及半年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事件发生率。心电图、运动试验、心彩超评价。

统计方法:数据核对无误后,由EXCEL输出为SPSS数据库,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并计算这些危险因素的OR值和95%CL(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水准取a=0.05。

结果:

本次研究共入选100例,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19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14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7人。年龄在35~75岁之间。患者均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明确诊断冠心病。入组患者中男性66名,女性34名,年龄52.6±16.7岁,平均年龄53.29岁。

血尿酸

χ=58.73,P=0.006

周心绞痛发作

χ=6.45,P=0.032

心电图(ST-T改变)

χ=1.33,P=0.143

周硝酸甘油用量

χ=10.19,P=0.009

再发心梗、猝死

χ=2.55,P=0.13

心彩超观察室壁运动

χ=0.09,P=0.202

心彩超观察室壁运动

χ=0.09,P=0.202

本研究显示,针对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联合降尿酸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减少硝酸甘油用量,而对急性心脏事件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症因其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死亡风险高,一直为大家所重视,目前对冠心病病因仍归于多因素疾病,但随着研究深入,代谢紊乱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已得到广泛证实。高尿酸血症也是代谢紊乱性疾病的一种,以往人们主要关注其引起痛风,治疗上相对保守,但随着众多临床观察,证明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生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考虑高尿酸血症为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与高尿酸血症可引起体内酸碱失衡,血小板粘附增加有关,通过本次试验,可见通过联合降尿酸药物治疗,可在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改善症状,提示降尿酸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也存在应用合理性,但目前实验尚未观察到降尿酸治疗对冠心病预后的改善作用,可能与观察时间尚短有关,同时分析因实验对象均接受规律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必要时也经血运重建治疗,上述治疗对心肌供血改善作用均大于单纯降尿酸治疗,也可弱化降尿酸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的获益表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0年第3期.

2覃秀川;刘国树;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3许耀;梁雨露;王亮;李爱萍;黄岚;武英彪;石俊宏;;中心动脉压、血尿酸浓度与冠心病相关性[A];第1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C];2010年

4何青.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J].{H}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06):169.

5陈光亮,徐舒云.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通学报,2003,(10):1088-1092.doi:10.3321/j.issn:1001-1978.2003.10.003.

6Krishnan E,Pandya B J,Chung L.?Hyperuricemia and the risk for subclinical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data from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J].{H}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2011,(02):R66.

7张力刚,张万荣,张俊.?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09):974-975.

8丁海峰,马兰,范鹰.?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J].{H}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04):339-342.

9Zapolski T,Waci(n)ski P,Kondracki B.?Uric acid as a link between renal dysfunction and both inflammatory and prothrombotic state i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H}Kardiologia Polska,2011,(04):319-326.

10马士新,魏盟,张昀昀.?血尿酸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151-152.doi:10.3969/j.issn.1005-2194.2006.02.024.

11屈炯堂.刘本坚.梁美玲?老年退休人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4篇

据记者了解,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科学系主任的汪道文教授,即长期从事“肿瘤生物学和分子心脏病学”方向的基础医学研究。他自1982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医学系之后的30余年间,主要研究内皮来源的超激化因子(EET)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血压调节作用和在肿瘤中的作用,CYP 羟化酶在高血压发病和血压调节中的作用,高血压的基因治疗,AA-CYP与肿瘤生物学等;在高血压、糖尿病的基因治疗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内皮来源的超激化因子(EET)对血管内皮的保护及促肿瘤生长、转移方面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率先将原发性醛固酮诊断的新概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建立诊断方法;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肥厚型心肌病可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因此而致猝死的概念;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新型磁共振显像(MRI)确诊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在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基因治疗和心血管系统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尤为业内瞩目的是,汪道文教授在国内率先建立和开展了心脑血管病新危险因素的检测临床研究,并率先开展了疾病的基因诊断和以基因诊断与分型为基础的个体化诊断医疗。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开展基因诊断项目600余项,为临床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在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婴儿黄疸和大血管疾病等的基因诊断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

阳春三月,在第六届国际心血管病靶向治疗论坛(CTT 2015)召开期间,本刊记者就“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诊断与分型”以及基于此的“疾病个体化诊断医疗”等话题,对汪道文教授作了深入采访。

“量体裁衣”,

基因诊断助推个体化医疗

采访一开始,汪道文教授首先诠释说:“随着人类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疾病多成因、异质性及个体化差异的特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个体化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和最有效的手段;个体化医疗的理念也被推至前台,已被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所认识和接受。”

汪道文教授进一步解释说,所谓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 Individualized Medicine),即认定病人对不同药物和治疗反应的遗传学变异,针对致病分子靶向治疗; 此外,还发展和利用以遗传和分子机制的诊断,以更好地预测对靶向治疗的反应。

他认为:“基于基因诊断技术的个体化医疗之根本,在于根据病人个体的遗传结构差异,实现‘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用药方式,而这将成为未来理想的治病新模式。但从临床上看,早期预测,个体化的治疗并非像简单的遗传变异分析那样简单。个体化医疗的一个重点就是强调提前干预。如果通过基因测序发现有糖尿病或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就可以在饮食方面做一些先行调整,改善营养平衡,延缓降低发病几率和时间;可以在人们尚无任何症状的情况下,通过基因检测预测1年或5年以后患有某些疾病的风险有多大,比如某好莱坞电影明星有乳腺癌家族史,她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带有乳腺癌遗传突变基因,于是就做预防性切除术,降低了患癌风险。这就是典型的在发病以前进行积极干预的事例。因此随着个体化医疗的逐步发展,针对个体化的检查和监测将成为现实。而这将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检测和干预提供极大的帮助,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

汪道文教授继续诠释说,个体化医疗中所谓的“量体裁衣”,是指根据服务对象在生物分子水平的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保健措施和治疗方案。在这方面,药理遗传学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个体化医疗的发展;特别是在心血管领域,药理遗传学已经成为一门热门的研究方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法林的个体化用药及抗血小板药的个体化选择。近年来,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不断深入,依赖于药理遗传学的结果而建立起来的华法林维持剂量应用模型,不断地在尝试应用于临床。

据了解,在最近的AHA会议上,EU-PACT研究发现按基因型确定华法林剂量,优于使用临床标准剂量(N Engl J Med. 2013 Nov 19)。对此汪道文教授谈到:“确实,我们同济医院心血管实验室已完成了近1000例患者基因分型指导华法林剂量的调整。我们的临床实践证明,通过基因分型,按照药理遗传学模型能非常准确有效地指导临床华法林应用,可大大减少INR的检查和降低由于用量问题带来的风险。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和药物治疗模式的不断改进,临床上采用以药物遗传学为基础实行华法林的个体化治疗时代已经来临!”

“4P医学”将在未来

真正得以实现

采访前记者获悉,学术界曾有一种看法:目前开展的人类基因测序产生了海量数据,这至少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存储所占空间太大,传输、计算也会变得很慢;二是如何筛选有用数据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大。那么,在心血管疾病的基因诊疗方面,如何有效用好海量数据、提高诊断治疗效果?

对此问题,汪道文教授介绍说:“对于高通量测序带来的巨大数据量,我们的做法是,引进专业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这一方面缓解了海量数据带来的存储压力,另一方面经数据处理的本地化相比数据上传至云端,原始测序数据就能得到更快、更全面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汪道文教授也认为,高通量测序产生的海量数据,的确对数据的分析和采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庞杂的突变(或多态性位点)中准确识别致病突变,既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临床检测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难点之一。针对这些问题汪道文教授解释说:“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的科研技术人员会经过数据的筛选,数据库和文献库的比对,并结合临床,最终判断一个突变是不是致病突变。总的来说,致病突变的识别,一部分来自于已有的基础研究,我们的研究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前沿的科研成果,并及时更新我们已有的突变数据库,以准确识别致病突变;对于一些我们认为有价值但还没有研究基础的可疑致病突变,我们也会深入地开展功能相关研究,将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检测。另外,表型和突变联系紧密的家系,也能为我们提供报道致病突变的依据。只有充分掌握疾病的相关遗传学研究成果,并积极开展表型-基因型关系的研究,建立严格的致病突变识别流程,才能准确并高效地将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到临床诊疗,否则,庞杂的测序数据对病人来说,无异于一部‘天书’,而为病人准确地解读这部‘天书’,则是相关从业人员的责任。”

在采访中汪道文教授强调:“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人类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但是具体单个基因或者某一段基因与疾病的关联性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这也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正在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在国内,基因诊断才刚刚起步,个体化医疗的路程还很长,但我们坚信,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于许多疾病的分子机制会了解得更加深刻。个体化医疗将会在基因分子层面早期预测疾病,从而降低发病风险,延缓发病时间,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另一方面,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与临床息息相关,这需要不断加强对临床医生的教育和培训。以美国为例,临床医生的培训对于基础医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许多人进入临床工作以后,仍然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面有很好的造诣。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还比较欠缺,这也是阻碍我们临床医生水平提高的障碍之一。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曾经举办过‘全国基因诊断与基因分型临床应用学习班’,其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通过举办学习班,将基因诊断及个体化医疗的概念灌输到每一个人的脑海中,将分子医学的种子播散到每一个人的心田;同时通过培训,也希望他们将基因诊断及个体化医疗的意识带回到本科室、本医院、本地区,以此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普及基因诊断及个体化医疗的相关知识。”

此前记者了解到,随着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使用,人们发现并不是所有规则用药的患者都能获得一致的临床疗效。近年的研究表明,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约50%的患者疗效降低或无效。汪道文教授曾长期进行基因多态与抗血小板的治疗研究,那么,这项研究将会给抗血小板临床治疗带来哪些影响?

对此问题,汪道文教授谈到:“根据血小板功能和个体化基因型采用个体化抗血小板策略,仍然是心血管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广泛地开展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以带来心血管预后的改善,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结果支持。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策略进行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进行变异筛查,结合临床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为每一位需要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进行分子分型,解读人类的基因‘天书’,并为其贴上一个‘基因标签’,这无疑会对个体化诊疗以及疗效评估带来益处。这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医生的继续教育,同时根据中国人的特殊基因型和基因变异频率,制定适宜中国人群的个体化用药方案。”

“总之,个体化医学将是医学发展的趋势。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4P医学’将真正实现:预测(Predictive)、预防(Preven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参与(Participatory)。”汪道文教授满怀信心地说。

我们的成就主要来自于勤奋

医学界的很多人都明白,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医学基础研究很多时候是“得不偿失”的,但据记者了解,在汪道文教授的带领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却把基础研究放在了科研的重要位置,并取得了实验室满负荷工作,取得了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15篇至20篇的重要成就。作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该院的心血管内科在医院发展战略基础上,努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矢志成为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强势学科。

那么,他们这个科室开展基础研究的情况,又有哪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问及这一话题,汪道文教授首先介绍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研究,主要以心脑血管病领域内源性保护机制为重点,特别在组织型激肽释放酶(TK)、一氧化氮合酶(eNOS)心血管保护和表氧化酶-EETs代谢方面有重要突破。

汪道文教授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主要还应归功于勤奋。我们实验室的满负荷工作是基于24小时工作时间的基础上,其研究方向由不同的实验小组来完成;此外,我们还有一个较好的学术研究梯队,形成了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氛围。每位研究生到实验室做实验,首先会被告知全年无节假日,要有充分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他们会被分到不同的小组展开实验研究,实验室会定期开展学习,汇报研究进展,讨论下一步的实验开展计划,并邀请全国甚至全世界该领域的顶尖专家交流学习最新进展,为实验工作的有序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他们还不遗余力地把学术交流、推广与规范培训当成另一项重要使命。他们在连续6年成功主办“同济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的基础上,2014年10月10日至12日,又成功主办了“第七届同济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暨“全国基因诊断与基因分型临床应用学习班”。对此汪道文教授介绍说:“去年的论坛邀请了全国心血管领域及基础领域20多名专家授课,吸引了湖北省及周边地区40多个县市的医务工作人员500余人前来参加。本次论坛分为基础论坛、电生理三维演示训练会、临床诊疗进展和临床病例讨论4个部分。内容涉及介入心脏病学、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心力衰竭、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尤其突出了具有同济医院特点的大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病例讨论是本次会议的另一特点,吸引了广大基层医生的广泛参与和热情讨论;其最大的亮点是新增了急危重症专场讨论部分,有极大的临床实用性。”

作为论坛的大会主席,汪道文教授继续介绍说:“我们还将于2015年10月16日至18日举办第八届同济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今年的论坛将以‘紧跟学术前沿,规范临床实践’为主题,继续秉承严谨的学术风格、务实的应用作风、合作开放的办会理念,论坛期间仍将同时举办‘全国基因诊断与基因分型临床应用学习班’,还将邀请多名大学附属医院及省级医院的知名专家齐聚同济,与各位心血管同道探讨、交流心血管领域的热点问题。同时,今年的大会还将继续开办临床病例讨论分会场,有来自多家医院的疑难、典型病例报告及讨论,力争为大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经验共享、百家争鸣的平台,力争让第八届同济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将再次成为一次心血管领域的高端盛会!”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5篇

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这位心血管医学专家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言谈话语间透露出学者的儒雅气质,以及作为一名领导者所具有的干练作风。我们的谈话从柯教授的家世说起……

1945年,柯元南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在医学氛围的熏陶下,对医生这一职业产生了特别的情感。1970年,他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黑龙江省某市的一家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医生用于诊断疾病的器具极为有限。医院为了促进发展,引进了一台心电图机。对于这一在当时还算是先进的仪器设备,会使用的人很少。年轻的柯元南一见到它,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更好地掌握使用方法,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心电图知识的学习中。随着了解的深入,对其兴趣越来越浓厚,遂下定决心将心内科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正如柯教授所说:“兴趣,是一个人选择事业的前提,只有热爱你的职业,才会取得成功。”

1978年,是柯元南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考上了研究生并有机会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学习。学习期间,他掌握了大量国外的先进技术,主要研修心导管知识。在德国他做了大量的心导管手术,远远高于国内水平。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柯元南于1982年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带着先进的医学技术回到了中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国外先进设备的大量引进,柯元南教授不满足于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研究上。“心内科比较注重应用研究,每天接触大量病人,如何把病人的疾病诊断出来、治疗好是我们研究和工作的重点。现在医疗条件比较好,可以用的设备很多,如心电图、超声、X线……疾病诊断的准确率非常高,那么对疾病发生的机制及治疗这些基础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还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也是我目前的研究重点。”谈到具体研究,柯教授说道:“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中一个方向。动脉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阻碍动脉血流,使该动脉供血的组织或器官发生缺血。这些斑块一旦发生破裂,可使受累动脉完全闭塞而造成组织坏死,严重影响器官功能,甚至导致死亡。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形成斑块和斑块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血糖、血脂和血压的关注尤为重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如做了大量实验,发表了很多相关论文,编写并出版了多部书籍,研发了多种药物……”

药物的应用在临床治疗心脏疾病上占据主要地位。柯教授认为:“我国古代的医学技术比较先进,中药是其中一大部分,由于缺乏对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使用。目前,我国临床所用药物多以进口为主,价格高必然对我国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柯教授团队在新药开发方面不断努力,其研发的药物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欣康,主要用于治疗心绞痛;阿乐,在降血脂方面有很好的疗效。“目前我们在研的项目有20多个,而且每年都有新课题加入,虽然我们自身没有获得什么利益,但是可以创造如此大的社会财富,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谈话间,柯教授的脸上不禁流露出一种自豪之情。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6篇

2、预防癌症:美国一项针对芝加哥地区经常食用红萝卜的族群研究发现,500人中仅发现2例肺癌,而不常吃红萝卜的族群罹癌机率则是前者的7倍;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癌症研究小组也在实验中发现,胡萝卜里的β胡萝卜素与维生素A,可以减少癌症患者体内75%的致癌细胞。一份发表于癌症研究期刊的论文报导指出,多摄食β胡萝卜素可能是预防摄护腺癌的一个好方法。

3、抗氧化:红萝卜中富含的维生素A、C、E、及β胡萝卜素、茄红素,都是相当良好的抗氧化剂,很少有一种蔬果能像红萝卜一样,拥有这么全方位的抗氧化成分,多吃胡萝卜,就可以省下不少买抗氧化维他命的钱了。

4、让皮肤漂亮:β胡萝卜素在人体中化转化为维生素A,再加上红萝卜原本就拥有的维生素A,这两种营养素能够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与生长,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让皮肤水嫩漂亮、防止肌肤干裂。

5、调节免疫功能:红萝卜的多种营养素与抗氧化成分,皆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红萝卜中所含的木素质更具有提高有机体免疫力的功能。

6、预防感冒:研究显示当体内的胡萝卜素不足时,呼吸器官如支气管等部位的黏膜会变得较脆弱,容易罹患感冒。

7、预防心血管疾病:荷兰曾针对红萝卜做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能降低中老年人罹患心脏病的机会,近年来也有研究报告帮助茄红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良好功效。

8、预防便秘:其实每一种蔬果中多少都包含一些纤维质,所以都具有预防便秘的效果,红萝卜也不例外。如果不喜欢红萝卜的味道,加蜂蜜或其他蔬果打成的综合果汁,可以减少它的味道。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血管神经症

心血管神经症(Cardiovascular neurosis )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属于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也可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疲劳综合征”,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归属于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是指那些持续出现半年时间内,反复发生的疲劳,而又不属于传染病、内分泌疾患、自身免疫病以及其他肝肾、血液、肿瘤等疾病[1]。

本病大多发生在中、青年,20 至50 岁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更年期的妇女。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预后良好,但长期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根据中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论,该病患者多数属于过度劳神,伤及真阴,虚阳外越。近代心血管神经症的中医药研究证明,使用补心阳,安神及收涩之品,能起到调整人体阴阳之功,缓解心血管神经症状的作用[2]。我院自2007年以来对此类病证采取桂枝甘草合龙骨牡蛎汤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临床确诊心血管神经症患者170例,分为治疗组90例(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80例(常规治疗组)。其中治疗组90例中男28例,女62例;年龄26至62岁,平均44岁,病程4个月至6年,平均(3.2±2.8)年;合并高脂血症16例,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例8。绝经女性27例。对照组80例中男22例,女58例;年龄30至56岁,平均43岁,病程8个月至6年,平均(3.4±2.6)年;合并高脂血症13例,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例6。绝经女性24例.以上两组治疗前基本特征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P>0.05);

1.2临床症状 均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证据,例如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心烦、食欲不振、头晕、耳鸣等。或者心悸自觉心脏搏动增强,感到心慌或 心前区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疼痛发作与劳力活动无关 有的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1.3 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1)一般治疗 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休息,释放压力;适量运动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2)治疗组此基础上给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水煎服,一日一剂,共服15剂。1.3.2 对照组 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以心理治疗为主,消除思想障碍,使患者了解本症的性质以解除其顾虑;鼓励患者进行运动锻炼;给予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给予百忧解。绝经期妇女每月服尼尔雌醇5mg 。

1.4疗效评定标准 6周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痊愈:主观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症状完全消失。显效:失眠、多梦、头晕等,心慌或心前区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主观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失眠、多梦、头晕等,心慌或心前区疼痛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 检验,以P

2 结果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6周后治疗效果比较[n(%)]

(P

由表1得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对心血管神经症有效率治疗组为67.7%,对照组为27.4%,差异显著。

3 讨论

心血管神经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和性格有关。患者神经类型常为抑郁、焦虑、忧愁型。当精神上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或工作紧张、压力较大,难以适应时可能导致发病。发病过程中常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 心血管神经症属于中医“心悸”、“胸痹”、“郁证”等范畴。其中心阳虚占有重要地位。心阳虚,则主要表现在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等诸多方面,表面各有不同。体虚过劳,损伤心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阳气虚损,胸阳不运,气机痹阻,故胸闷气短;心阳虚衰,气短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来源于《伤寒论》,有安神救逆,潜阳,镇惊,补心,摄精之功。桂枝、甘草之辛甘发散经中火邪;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4]。另桂枝、甘草可复心阳之气;牡蛎、龙骨可安烦乱之神。诸药共奏补益心阳、潜镇安神之功,四药配合,阴阳相济,标本同治,能够达到调节心血管神经功能的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四药能够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植物神经,调节气血阴阳达到人体机能平衡,收效甚佳。

参考文献

[1] 周辉,项平,亚健康状态的现代化评估[J],北京中医药,2009,28(11):852―855

[2]麦世杰 .心血管神经症的中医药研究近况[J] ,[期刊论文] -华夏医学2008(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8篇

图片提供/刘 帅

荞麦是不含麸质的谷物替代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并可提供大量的单宁酸、儿茶素,以及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还有可溶与不可溶纤维素。

荞麦所含最重要的两种营养物质是D一手性肌醇和芦丁,荞麦是D一手性肌醇最大的天然来源。D一手性肌醇是一种能够降低血糖水平的化合物,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芦丁则以其抗炎和抗血小板凝结作用而闻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荞麦可有助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关节炎、过敏和肥胖症的防治。

荞麦的营养价值

尽管叫养麦.但它既不是麦子,甚至也不是谷物,而是可用作谷物替代物的草本植物的种子。但荞麦的独特营养配置使得它的营养价值甚至比小麦、玉米和大米等其他一些谷物还略胜一筹。

荞麦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大量的赖氨酸。正因为如此,养麦是丰富蛋白质的天然来源。与其他一些谷物不同的是,荞麦不合麸质。

荞麦对健康最有利的影响源自于其丰富的植物营养素。荞麦高含量的D-手性肌醇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血糖水平。荞麦中含有的儿茶素和单宁以及丰富的芦丁和槲皮素,这几种营养素以抗自由基和抗炎症而闻名。

荞麦中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有核黄素(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3)、磷,锌、铁、钙、钾、硒、铜、镁和锰,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铜可满足红细胞生成的需要;镁可舒张血管,降低血压,还是许多种酶的辅助因子;锰可保持骨骼和皮肤健康。

荞麦可提供纤维摄入.极大地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对于维持血糖水平平衡极为重要。荞麦所含纤维素的含量是藜麦的300%,而藜麦的纤维素含量也大大高于全麦和大米。

荞麦的健康益处

除控制血糖之外,荞麦中的纤维素还能提供许多额外的健康益处,如保持健康的体重和排便正常、降低痔疮和大肠憩室症风险、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降低血压和炎症。有证据表明,荞麦可通过促进肠道毒素的排泄,有助于预防结肠癌、直肠癌。

对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

荞麦含有的多种营养对心血管健康大有好处,包括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压和降低胆固醇水平。能够带来如此多好处的重要原因是,荞麦含有丰富的芦丁。科学家发现,芦丁可防止血液凝块形成,降低中风和心脏病发作风险。

哈佛研究人员对4900种化合物进行测试后发现,芦丁是最有效的抗凝血化合物。芦丁还有助于降低血压,荞麦中还有多种有助于降低血压的其他元素,如镁和丰富的纤维素。此外,荞麦中的高纤维含量还可通过减少炎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含量.从而促进心血管健康。

中国的研究人员对国内某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进行调查后发现了荞麦(还有燕麦)摄人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他们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称,经常大量摄入荞麦的饮食习惯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总胆固醇相关。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荞麦可起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

芦丁常被推荐用于治疗静脉曲张,以促进血管健康。有人猜测,饮食中缺少芦丁,可能是导致静脉曲张的原因之一。芦丁还可强化脆弱的毛细血管壁.改善静脉功能不全症状,包括痔疮和视网膜出血等。预防糖尿病

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都表明,经常食用荞麦面可改善糖尿病和肥胖症症状。加拿大科学家对荞麦改善糖尿病症状的能力进行了调查,他们给患有糖尿病的老鼠服用荞麦种子提取物,分别于90分钟和120分钟测量血糖水平。服用安慰剂的一组老鼠血糖水平没有变化,服用荞麦的一组老鼠血糖水平降低了12% N19%。研究认为,荞麦的这种降血糖能力归功于其所含的化合物D-手性肌醇,这种化合物被认为在葡萄糖代谢和细胞信号传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他研究也已表明,D一手性肌醇可能令细胞对胰岛素更敏感,有可能通过模仿胰岛素活动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抑制多囊卵巢综合征

养麦中的D-手性肌醇对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也有所帮助。这种因激素失衡导致的疾病在生育年龄女性中很常见,通常与胰岛素抵抗增加相关。研究发现,荞麦中的D-手性肌醇可帮助PCOS患者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激素,增加排卵频率。另有一项研究表明,D-手性肌醇还能帮助PCOS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抑制关节炎和其他炎症性疾病

荞麦中丰富的芦丁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关节炎和其他炎症相关症状。巨噬细胞是免疫反应过程中炎性介质的主要来源,一项发表在<关节炎研究和治疗》杂志上的研究论文证明,芦丁能够修改人类巨噬细胞的炎症基因表达。试管实验发现,芦丁可减少源自人体巨噬细胞的炎性介质。动物实验还发现,芦丁可以抑制慢性关节炎的症状。另一项研究发现,口服芦丁可以减轻结肠炎等炎性肠道疾病症状。

抑制过敏反应

禾本科植物中的某些谷物含有的麸质蛋白,可引起易感个体消化道不适和腹泻,其中包括脂泻病等较为罕见的疾病,症状包括头痛、腹痛、腹胀、肠胃气胀、抑郁和皮疹等。荞麦完全无麸质蛋白,是谷蛋白不能耐受者的理想替代食物。

荞麦还有抗过敏作用,发表在《国际免疫药理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指出,荞麦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这可能是因为荞麦具有抑制组胺释放以及阻断肥大细胞内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能力。

抗癌活性

有证据表明,荞麦有可能帮助抑制癌症的发生。《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荞麦蛋白质提取物可通过减少细胞增殖,为实,验鼠抵抗结肠致癌作用提供保护;研究中还发现,荞麦含的一些化合物可减少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扩散。

荞麦作为健康食品,虽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但因其热量较高,应计入日常饮食总热量中。链接一:荞麦的保存与食用

密闭容器内冷藏保存的荞麦可保鲜几个月,但保存时间过长会导致荞麦酸败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