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养管理论文

营养管理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营养管理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营养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采煤塌陷区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煤炭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及相关部门对采煤塌陷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尽管已经恢复了大片土地,但是还远远不能恢复生态安全。故应对采煤塌陷区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以引起当地决策者注意,尽快使采煤塌陷区恢复到最佳状态。

1.1采煤塌陷区的现状

随着煤炭产量的增加与采掘面不断延伸,采煤下沉区面积不断扩大。来自国土资源部门的统计显示,我国因采矿引起的地方塌陷较大的达180多处,塌陷坑1600多个,塌陷面积为15000hm2全国发生采煤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25个,每年因采矿发生的地面塌陷造成的经济损失近4亿元以上,

采煤塌陷致使大多数人失去大量耕地,人均耕地变得越来越少,达到了联合国的人均耕地的警戒线,因此选择人均耕地、土壤环境作为采煤塌陷区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

土壤环境指标分为:

1)土壤退化

土壤退化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的孔隙度为代表指标,土壤退化分为7种类型,即土壤侵蚀、土壤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贫瘠化、土壤潜育化、土壤污染以及土壤生产力丧失等,土壤退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采煤塌陷区土壤退化主要是土壤侵蚀及土壤盐碱化,土壤侵蚀会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项目管理论文,土壤体积质量增大,离子交换量,田间持水量及孔隙度降低。

2)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化学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值在6-8的范围许多作物都能很好生长。

2.1采煤塌陷区的形成

当地下采煤层被采出之后,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在自身的重力和其上覆盖岩层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张应力超过该岩层层抗拉强度极限时,直接层板发生破碎和断裂并相继冒落,接着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和离层。随着采煤工作面向前推进,受到采动影响的岩层也不断扩大。当采煤层开采扩大到一定时,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近似椭圆形的塌陷盆地。如,1983年大通兴隆一矿,兴隆沟一带产生的塌陷坑深度达20m,直径约10m,并出现数条互相交织的裂缝,裂缝最宽为1.6m,最深则不见底,有的裂缝切面陡直,伴有热气冒出。此外,因矿区占用农田,使当地耕地减少,农民就在25°以上陡坡耕作,从而加剧矿区水土流失。

受煤层赋存条件和自然地理位置以及开采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地表沉陷呈现出不同的破环特征,主要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地表下沉盆地

地下煤层采出后,顶板岩层开始断裂、冒落,形成冒落带论文提纲格式。冒落带上部岩层也随后断裂,使上部岩层发生弯曲。当影响到地表以后,地表就会从原有标高下沉,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一个比采空区面积大的洼地。在下沉盆地形成的过程中,地表原有形态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主要是出现坡度,高低以及水平位置的变化,其对耕地的影响主要是产生坡地,积水和凹凸不平等直接造成耕地退化,并且严重的破坏了地表道路,管道、沟渠以及建筑物的正常状态,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活动。

2)产生裂缝及台阶

开采缓倾斜煤层时,在移动盆地的外边缘区,由于受水平拉伸变形,地表可能出现裂缝,裂缝的发生及其宽度、深度与表土的塑粘性大小及表土受到的拉伸变形大小密切相关。塑性大的粘性土,一般在地表拉伸变形值超过6-10mm/M时才发生裂缝;塑性小的砂质粘土,粘土质砂或岩石,但地表拉伸变形达到2-3mm/M时,就发生裂缝。地表裂缝破坏了土地的连续性和自然特性,引起已发展成为地表耕层土壤水肥下移的通道,给土地耕种带来了困难,加剧了水土流失。

3)山体滑坡

这种局域性大位移的土地破坏通常发生在山地矿区项目管理论文,由于地下开采引起岩层移动变形,山体因失去稳定性,在弱面形成滑移,造成山体滑坡。山体滑坡不但直接破坏山地资源,还因其压占而破坏其周围的土地的资源,且引起突发性强,危害极大。

4)出现塌陷坑

塌陷坑式破坏大幅度地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由于受积水、侵蚀等影响,导致耕地资源易耕性大跌,难以直接有效利用。塌陷坑多出现在极倾斜煤层开采的地区,但在浅部缓倾斜或倾斜煤层开采时,地表亦可能出现漏斗(如图4-1)状塌陷坑。这种不规范椭圆形或矩形塌陷坑多发生于小型煤矿采空区上方,塌陷坑按其形状可分为漏斗状塌陷坑和槽形塌陷坑两种形式,见下图所示,地表漏斗使地表腐殖土溃入井下或流失,破坏了土地的营养成分。常对地表作物和耕地产生破坏性影响。

图4-1 煤矿地表塌陷漏斗示意图

例如峰峰矿区1986年产煤月1032万吨,13个矿采煤,总面积约369万m2,而地表沉陷面积约1471万m2,淮北矿区投产至1985年累计采煤19020万t,塌陷农田5381万m2,万吨塌陷耕地约2667 m2,其中常年积水的塌陷区占38%。

3.1塌陷区对土壤的影响

井下采煤对土壤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土壤水渍(积水)、土壤盐渍化和土壤侵蚀三个方面。

1)土壤加速侵蚀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良好的土体构型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开采沉陷过程改变了原有地表形态,使平坦的耕地产生附加坡度或使原有坡度增大,从而加剧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薄层化、砂质化、土壤养分循环失衡。同时不规则的塌陷坑和地表裂缝易形成地表水肥下渗的通道,造成上层土壤侵蚀下移,破坏了原有土壤的层状分布条件,改变了土壤自身的营养条件和外界环境条件,自然破坏了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塌陷形成的下沉盆地是地表倾斜、坡度改变。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径流是指雨水流向排泄区的过程。坡度越大则径流量越大,冲刷量也越大,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也越严重,所以根据地面倾斜估算侵蚀程度是适当的。李树志等在《矿区生态破坏防治技术》中将地面坡度与侵蚀程度之间关系列表。

表4-1 地面坡度与侵蚀程度之间的关系

 

影响级别

地面倾斜(mm/m)

侵蚀程度

1

<17

不发生侵蚀。

2

17-52

不发生明显侵蚀,灌溉要采取相应措施。

3

52-88

轻度侵蚀,有少量沟文出现。

4

88-123

中度侵蚀,农业耕地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机械化,水利化不方便。

5

123-176

中度侵蚀,耕地要修梯田。

6

营养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栽培上可以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水稻对肥料和光、热、CO2(二氧化碳)等资源的利用率,进而获得高产。但在实际生产中,因不科学的肥水管理技术而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体、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病虫草害加剧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严重地制约了水稻高产潜力的发挥。

本文基于水稻各生育时期的特点及栽培目标,提出不同生育时期的肥水管理技术,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一、水稻生育时期

水稻的一生在栽培上是指从种子萌动开始到新种子成熟为止。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包括两个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性质各异的生长发育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一般以稻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的起点。

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是从稻种种子开始萌动到稻穗开始分化前的一段时期,包括幼苗期和分蘖期。从种子萌动开始至稻苗三叶期,称幼苗期;从第四叶出生开始发生分蘖至稻穗分化为止,称分蘖期。秧苗移栽后到秧苗恢复生长止,称为返青期;返青后分蘖不断发生,至拔节前15天的一段时间,称为有效分蘖期;以后至拔节期间,再发生的分蘖一般不能正常成穗,称为无效分蘖期。这一阶段主要是稻株形成营养器官,包括种子发芽和根、茎、叶、蘖的生长。它是稻株体内积累有机物质,为生殖生长奠定物质基础的阶段。

水稻生殖生长阶段是从稻穗开始分化(拔节)到稻谷成熟的一段时期,包括拔节长穗期和结实期。从稻穗分化(拔节)开始至抽穗前为止为拔节长穗期,此期经历的时间一般较为稳定,为30天左右;从抽穗开始到谷粒成熟为结实期。结实期经历的时间,因不同的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而有差异。气温高,结实成熟期短,气温低,结实成熟期延长。一般早稻为25~30天,晚稻为35~40天。

二、水稻幼苗期的肥水管理

对于移栽稻来说,水稻幼苗期是在苗床上度过的。这个时期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管好苗床,培育壮苗。在播种前,培育肥床是关键。生产上提倡三期培肥,第一期为秸秆培肥,于秋末至冬前,一般每平方米用切成3~4厘米长的秸秆3公斤左右,分两次施入,利用较高的温度加速腐烂;第二期于春季进行,全部使用堆肥、土杂肥、猪厩肥、人粪尿等腐熟的有机肥料,深施于20厘米床土层内,多耕多翻使肥土融合;第三期为化肥培肥,在前两期施足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再次施用氮磷钾化肥,一般应在播种前20~30天进行,施肥后应充分耖耙,使肥料能均匀地拌和于床土层内。在播种前3~5天,按畦宽1.3~1.5米,秧沟宽25~30厘米,秧沟深20~25厘米的规格,对毛胚进行精细加工,形成苗床。落谷前,于苗床上喷洒清水,浇足底墒。齐苗后(播后5~7天),揭去薄膜。旱育秧苗在揭膜时和2~3叶期应适当补水。四叶期后严格控水是培育壮秧的关键,即使中午叶片出现萎蔫也无需补水,如发现叶片有“卷筒”现象时,可在傍晚喷些水,但补水量不宜大,喷水次数不能多。移栽前一天,应浇一次透水。因旱育苗床无水层灌溉,养分的移动性较差,根系吸肥不足,故要重视苗床追肥。一般在二叶期要施好“断奶肥”,每平方米用尿素15~20克,加少许磷、钾肥,对水配成营养液进行肥水混浇,以免烧苗。起秧前3~5天施好“送嫁肥”,每平方米用尿素20~25克。追肥在傍晚进行。

对于直播稻而言,从出苗、分蘖直到成熟收获,都处在大田环境条件下,那么在播种前,必须做到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基肥的施用,一般未腐熟的有机肥要先施,后翻耕作底层肥;腐熟的有机肥在耙田时施,然后耙匀作中层肥;磷肥和速效肥在起畦时,施于畦面作面肥。直播稻要开沟起畦播种,畦宽一般为3米,以方便管理。畦间留30厘米宽的排灌沟。其苗期水分管理原则是:湿润出苗扎根,薄水保苗,浅水壮苗促蘖。

三、水稻分蘖期的肥水管理

水稻从移栽返青到开始拔节,是大田分蘖阶段。此期主要生长分蘖、根系和叶片,光合面积扩大,积累前期养分,是搭好丰产架子的重要时期,是决定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并为壮秆大穗奠定物质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期的栽培目标是:秧苗栽后促进早发,培育足够数量的壮株大蘖,培植庞大的根群,积累足够数量的干物质。

移栽前基肥施用应结合耕翻整地进行。基肥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配施适量的氮、磷、钾化肥。在有机肥肥源不足的地区或田块,应推广麦秆、油菜秆等秸秆还田。之后灌水耙},平整田块。移栽后的肥水管理技术如下:

(一)浅水勤灌

在整个有效分蘖期间,应保持浅水层或采取湿润灌溉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具体操作为:移栽后4~5天,应保持浅水层,切忌淹深水。整个有效分蘖期间宜保持2~4厘米的浅水层或采取湿润灌溉方法,其他时间则可采取间歇灌溉的方法。抛栽秧在抛秧后3~5天的水浆管理好坏,对抛秧稻的立苗早发和生长有直接影响。对保水较好的稻田,抛秧当天宜保持湿润状态,并露田过夜,以促进扎根立苗。漏水稻田或盐碱田,抛秧后需灌2~3厘米浅水。

(二)早施分蘖肥

根据水稻分蘖发生规律,适时施分蘖肥以满足分蘖对养分的需求。具体操作为:为保证水稻分蘖期苗体的含氮水平,在分蘖初期进行追肥,促进早发。一般要求栽后一周左右施第一次分蘖肥,用量占分蘖肥总量的70%左右,一般每亩施尿素6~8公斤;第一次施后的7~10天,再施第二次分蘖肥,每亩施尿素3~4公斤;剩下的30%看苗补施,捉“黄塘”促平衡。

四、水稻拔节长穗期的肥水管理

拔节长穗期的生育特点是:稻株生长量迅速增大,根的生长量为最大,全田叶面积也达最大值,同时,稻穗迅速分化,干物质积累也迅速增加。此期是水稻一生中需要养分最多,对外界环境条件最为敏感的时期之一。因此,此期既是争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奠定基础的时期。此期的栽培目标是:在前期壮苗壮蘖的基础上,促进壮秆强根、大穗足粒,并为后期灌浆结实创造良好的条件。

拔节长穗期肥水管理如下:

(一)巧施穗肥

在水稻长穗期间追施的肥料叫穗肥,依其施用时间和作用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促花肥是促使枝梗和颖花分化的肥料。保花肥是指防止颖花退化、增加每穗粒数的肥料,同时对防止水稻后期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也有很好的效果,是大面积高产栽培中不可缺少的一次追肥。

在此期应根据水稻穗肥施用的时间和用量,合理施肥。促花肥通常在叶龄余数3.5~3.1时施用。保花肥在叶龄余数1.5~1时施用为宜。一般促花肥每亩可用尿素10~12 公斤,保花肥每亩可用尿素4~6 公斤,同时还需施用磷、钾肥。

(二)水分管理

1. 适时搁田:搁田又称晒田、烤田,适时适度搁田有利于促进水稻根系发育,适当控制氮肥的吸收,促进茎秆粗壮老健,形成合理的株型,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降低高峰苗,提高成穗率,提高抗病、抗倒能力。搁田要轻搁、分次搁。搁田前应做到栽时留行、栽后扒沟、挖沟搁田。搁田程度以稻田中间泥不陷脚、土不发白、叶片挺直、叶色稍褪淡为度。

适宜的搁田时期应视移栽叶龄、基蘖肥的施用量及有效茎蘖发生量而定。一般施肥水平较高、茎蘖肥比例较高、小苗移栽或分蘖发生率高的田块,搁田应提早在群体总茎蘖数为预期穗数的70%时进行;施肥和基蘖肥用量均为中等水平,或中苗移栽的,搁田应在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进行;用肥水平较低,或大苗移栽的,搁田应在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90%时进行。

2. 合理灌溉:拔节长穗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特别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对水分尤为敏感,是需水临界期。故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田间应保持浅水层。以利于水稻的穗分化,增加结实粒数。其他时间可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办法,以减轻病害,增强稻株抗倒能力。

五、水稻结实期的肥水管理

结实期生育特点是:稻株生殖生长处于主导地位,叶片制造的碳水化合物,抽穗前贮藏在茎秆、叶鞘内的养分均向稻粒输送,是决定结实率和粒重的关键时期。栽培目标是: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增强稻株光合能力,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结实期肥水管理技术如下:

(一)补施粒肥

水稻抽穗前后追施的肥料称粒肥,也叫破口肥、齐穗肥。粒肥的作用在于增加上部叶氮素浓度,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延缓叶片衰老,提高根系活力,从而增加灌浆物质,提高粒重。

粒肥应掌握因苗施用的原则,长势正常的田块,粒肥可以少施或不施;有缺肥迹象的田块可适当追施粒肥。一般每亩施尿素3~4公斤。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对有早衰趋势的田块,结合防病治虫,用1%~2%的尿素溶液或尿素与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

营养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由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24-02

通识教育日益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在有关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中,自由教育、通识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频繁出现,但对于这些概念与通识教育在内涵及关系上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有些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等同于自由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有些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除了专业教育以外的那部分教育;有的认为通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明确界定和区分的情况下,存在将上述几个概念相互替代,随意使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通识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通识教育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明确的界定。只有概念和关系清晰明了,才能有利于构建高等教育学概念体系,才能有利于高等教育理论对高等教育实践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英文General education 通常被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在英语中,一般将General一词解释为普通、全面、全体、广泛等意思。在台湾一般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通识教育。《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通”有通晓、疏通、融会贯通之意[1] ;“识”有知识、见识、识别、辨别的意思[2] 。通过对中英文解释予以比对,可以得出General与汉语“通、识”的意思有相通之处。将通识教育与大学联系起来的是1828年美国鲍登学院的帕卡德教授。他曾说:“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3] 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首次呈现于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在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俗称红皮书)。该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台湾学者黄俊杰教授认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4] 通识教育思想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国内很多高校如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开始探索实施通识教育实践活动。经过我国学者多年的理解和诠释,使通识教育逐渐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相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我国学者李曼丽和林小英认为,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的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5]。这一表述得到了国内很多学者的认可。

二、通识教育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1.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英文“general education”与“1iberal edtlcation”相联系,一般将“general education”译为通识教育,也有人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1iberal edtlcation”通常被译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从字意上看二者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其一,历史时间上存在不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自由教育思想。而通识教育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它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是对自由教育的发展和延续。其二,服务对象不同。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大众化教育,自由教育是专为有闲阶级和统治阶级而设立,是面向少数学生的,享有特权的,闲暇的贵族教育。其三,内容涵盖范围不同。通识教育并不排斥或贬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补充的。通过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沟通,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和谐统一,相互融合。而自由教育则反对和蔑视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认为大学教育唯一内容应是人文教育,只有人文学科才是那一时代完整的、内在的、使人臻于完善的自由学科。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情境、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但是,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从自由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承继了以个人身心展为目标的自由教育理想,舍弃了只为少数有闲阶级服务的贵族教育色彩,逐渐成为面向社会多数公民,与当前社会问题联系紧密的,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大众化教育,它是对自由教育思想的继承、超越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是适应现代化的土壤,对自由教育的现代化改造,是自由教育与民主化社会思潮相结合的产物。”[6]

2.通识教育与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在《典论·论文》中就曾出现“通才”一词。所谓通才,通常是指文理兼备的、学识渊博的、多样才能兼备的人,即是我们人才学、教育学中所称的横向型人才。通才教育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对人理智的培养、情感的陶冶和广博知识的传授。其目标是培养情操高尚的、学问高深的、思维高级的,能够自我激励的、自我发展的人才。它侧重于对人的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培养,不仅要求具备知识,而且还要求能够有能力去掌握知识。通识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传授,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它的目的在于通“识”而不在于通“才”。通识教育同样也追求知识的广博,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客观知识的广博性,而是透过知识文化内涵的渗透,海纳百川汇聚于此,从知识海洋中不断汲取营养,从而提高人的智慧,形成宽广的视野与开阔的胸怀,又通过知识财富的不断熏染,不断内化为自我的思想,陶冶人的心灵,从而达到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因此,可以说通识教育是达到通才的重要途径。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学科发展和行业分工的要求,将学业分成一定门类,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它源起于工业社会的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知识分类不断细化的结果。通识教育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非专业教育也包括专业教育;狭义的理解,只包括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作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即非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对联系密切的概念,对于怎样界定和评价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直以来就是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二者关系的看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一、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补充、纠正;二、通识教育是作为专业教育延伸、深化;三、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拓展、统帅。”在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实践,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应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广泛涉猎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其他学科领域,才能不断丰富大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和学科结构,才能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通识教育并不排斥和反对专业教育,二者可以是相互共存的。它强调综合能力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既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更注重对人心性的培养和文化的熏染,力图打通人文与科学间,专业与专业间,人与人之间的一扇门,融通文理知识、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既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培养更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合格的人才。

因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相互分离的,二者应遵循并行不悖的原则,通识教育中应包括专业教育的内容,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互交叉、相互交融,使学生即“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才能使学生朝着全面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4.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小学“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获得全面、均衡、协调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内容上,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首位,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合格、全面”的综合素质的放在首位。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对它进行准确、全面的理解与实施需要一个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通识教育是针对知识的分裂(尤其是人文与科学的割裂)导致人的目光局限、视野狭窄而提出的,它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掌握方法的能力等等。它旨在培养富有责任感的、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虽然存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但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却有着相通之处,都倡导提升“人之为人”的基本素养,以培养“健全的人格”“整全的人”为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也存在着可相互借鉴之处。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发展。素质教育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更是一种将知识升华和转化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与气质的教育。特别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启迪学生的心智的教育活动。而通识教育也并不仅仅只是一般的知识教育。它的特点正在于“通”字——强调文理知识兼备、会通古今中外文明,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虽然二者发端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彼此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不可调和的。二者都侧重于对人的培养,拥有共同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内容及历史使命。因此,两者是可以合而不同,相互促进的。而教育的成功与否,要靠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否促进社会的进步,并在此过程中能否满足自身的发展来检验,进而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是殊途同归、体异质同的。

5.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在内涵上,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等内容;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它的根本目是促进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培养“四有”新人,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它具体的工作对象是人,始终把人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以解决人的思想观念问题,从而实现人的价值观念的升华。而流行于西方的通识教育思想同样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为目标,即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面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思想在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是相通的,都是以培养健全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为目标,都注重追问人的存在意义,都致力于追求“完整的人”,都注重对人生命质量的提升。

通过对通识教育及相关的概念的内涵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了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通才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是对自由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延续;通识教育是实施通才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与专业教育遵循并行不悖的原则,并不排斥专业教育,而是强调专业教育基础上的通识教育,力图通过科技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对话、沟通、融合,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会学生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能力;它致力于“全人”的培养目标,注重探索人的存在意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这与我国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是相契合的。

只有概念、内涵清晰明了,才能为我们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及怎样正确看待通识教育有进一步清晰准确的认识,才能让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1144-1261.

[2] 陈向明,等.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89.

[3]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4] 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