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修复技术论文

修复技术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修复技术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必须严格按照《北仑区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施工技术要求》(附后)及相关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实施,确保修复工程质量。

二、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必须实行工程监理制。其中大工程(修复造价250万元以上)需单独签订监理合同,监理人员1—2人为宜;其余小工程以街道、乡镇为单位,打包签订监理合同,监理人员3—4人。

三、各街道、乡镇必须切实加强对修复工程招投标及施工质量的管理,成立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监督领导小组。各行政村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牵头,推选村民代表组成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小组,加强施工质量现场管理。

四、区水利局负责全区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的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质监工作。

五、修复工程的申报立项、组织实施、管理、竣工验收、结算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北仑区“麦莎”台风灾后农业生产自救补助办法》(仑委办〔2005〕47号)中灾后水利设施修复补助办法的有关要求执行。

六、为保证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的顺利实施,各街道、乡镇及有关单位必须严格贯彻《关于严明纪律确保当前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顺利进行的紧急通知》(仑纪发〔2005〕15号)的精神,严格政治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廉洁、公正、透明。

北仑区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施工技术要求

为规范我区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的施工技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范、标准,结合我区水毁水利工程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要求。

一、原材料

(一)水泥:水泥品质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一般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不得低于32.5,水泥的标号、品种不得混杂。

(二)骨料:骨料应根据优质经济,就地取材的原则选用,级配良好。

1、砂:应采用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的中粗淡化海砂,贝壳应予筛除,含泥量不得大于3%。

2、石子:应使用坚硬、新鲜的人工碎石,人工碎石应进行筛选清洗,清除石屑泥土,含泥量不得大于1%,石子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

(三)砌筑石料:石料必须质地坚硬新鲜,无风化或裂缝,块石厚度不小于20厘米。

(四)水:砼拌和养护用水均使用淡水,严禁使用海水。

二、砼(砂浆)配合比

砼(砂浆)配合比是指砼(砂浆)的组成材料砂、石子、水泥和水的用量关系。合理的配合比,应满足砼设计强度的要求,保证砼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现场试配时,应考虑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与试验条件的差别。现提供常用砼(砂浆)的经验配合比,供作参考。

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单位:每立方米

名称水泥用量32.5(千克)碎石用量(吨)砂用量(吨)中砂水(立方米)

C15混凝土(碎石≤20)2931.170.880.195

C15混凝土(碎石≤40)2711.230.870.18

C15细石混凝土3111.0930.7910.205

C20混凝土(碎石≤20)3511.230.750.195

C20混凝土(碎石≤40)3241.290.790.18

M7.5砂浆26101.610.157

M10砂浆30501.60.183

三、施工工艺及要求

(一)干砌石挡墙施工

1、墙体砌筑时宜分皮卧砌,块石大面应朝下,上下层交叉错缝互相压叠,内外搭砌咬紧,保证砌体密实,外坡面平整顺直美观。

2、墙体砌筑时应避免通缝,不准外塞石,不准摇大面;严禁采用内外层砌筑中间乱石填心,面层砌筑内部乱石堆填的错误砌筑方法。

(二)浆砌石挡墙施工

1、块石表面的泥垢等杂质,砌筑前应清除干净,并保持湿润。

2、墙体应采用铺浆法砌筑,须分层卧砌,上下错缝,内外搭接,石块间不得相互接触,不得采用面石侧立中间乱石填心的砌筑方法。

3、浆砌石的缝宽,较方正的块石不得大于3厘米,毛块石不得大于5厘米。缝隙应塞足砂浆,用扁铁插捣密实。

4、浆砌体应于当天及时勾缝,避免与砌缝砂浆之间形成隔层。

5、砂浆的拌制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一般应用机械拌和。人工拌制水泥砂浆时,每盘砂浆翻拌次数做到干3湿4,拌到颜色均匀为止。严格控制加水量,一般水灰比在0.5~0.6之间。

6、浆砌体在砂浆达到初凝后立即进行养护。养护期不小于7天,养护方法为在浆砌体上铺设麻袋、草包后浇水,一天2~3次,保持麻袋、草包的湿润。

7、浆砌体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和排水孔。排水孔可用PVC管或毛竹管,沉降缝可用油浸沥青板或三油二毡为填缝材料,一般每隔20米设置沉降缝一道。

(三)砼施工

施工次序为:放样立模砼拌和、运输砼浇筑、振捣砼养护、脱模

1、模板尽量采用钢模,也可采用成型木模板、竹胶板等。模板应达到:尺寸准确、结构坚固、有足够的刚度;支撑牢固、不允许有变形或滑移;接缝需紧密,不漏浆;表面平整光洁,应涂抹脱模剂,禁止使用废机油作为脱模剂。

2、砼拌和一般采用机械拌和,使用量较少的砼拌和可采用人工拌和。机械拌和时,将一盘配合料按砂、水泥、石子的顺序依次加入料斗,然后将水和生料同时注入拌筒。需拌和至砼成份、色泽、稀稠均匀一致为止,最短拌和时间不得小于2分半钟。人工拌和时先倒入砂,后倒水泥,用铁铲干拌3遍;然后在中间扒一个坑,倒入石子和2/3的水,翻拌1遍;再进行翻拌(至少2遍),其余1/3水随拌随洒,直至拌和均匀为止。

3、砼运输应符合迅速、安全、经济等原则,应尽量减少砼运输距离。运输过程中发生离析现象时,运到浇筑现场后,应在钢板上人工拌和3~5次,严禁加水。

4、砼浇筑前,应对基面进行清理,做到无杂物、无松动岩石。砼应随浇随平仓,不得堆积,铺设均匀,无骨料集结,砼浇捣必须连续施工。一般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快插慢拨,插点要均匀排列,遂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每个插入点延续时间以砼表面不再下沉、不出现气泡、开始泛浆为准,一般为20~30秒。

5、砼浇筑完毕初凝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模板和砼湿润。脱模时间以不变形、不坍落为标准。脱模后及时用草袋、麻袋等覆盖,养护时间一般最少14天。

(四)细骨料砼灌砌石施工

1、灌砌用块石应新鲜、坚硬,面石要求基本上有两个平整面,最小厚度大于20厘米。灌砌块石应敲去尖角,冲洗污染,保持湿润、干净。

2、直立墙灌砌石施工,建基面采用先铺10厘米细骨料砼垫层,振捣密实,然后,随砌随灌,砌石应错缝,垂直缝4~5厘米,水平缝座浆4~5厘米,再砌摆上层块石,砌筑时先砌面石,再置腹石,面石之间间距一般为4~5厘米,腹石要求大面朝下,保持间距5~8厘米,当内侧为干砌石直墙时,应注意灌砌石与干砌石的交错结合,连成整体。面石间可以用1:3水泥砂浆勾缝深5厘米或用移动式简易模防止漏浆,待砂浆初凝后,填灌和易性较好的砼,用3厘米直径振捣器插捣,至表面泛浆为止,然后再砌筑上一层灌砌石。

3、灌砌石设计空隙率为50%,面石与腹石之间衔接,应布设拉结石,避免面石与腹石间出现纵向通缝。灌砌石要求水平分层上升,应禁止上下砌石的竖向通缝,直立墙表面保持平直。

4、斜坡及平台灌砌石施工:当设计厚度为35~40厘米时,应先放置块石,大面朝下,块石应锯齿摆砌,留足缝隙,缝宽为8~10厘米,振捣密实后再扫清浮渣,露出石面,必要时,块石间用高标号砂浆勾缝。当设计厚度大于40厘米时,块石竖砌,采用小面积自下而上边灌边振,防止漏振,插入振捣密实,以表面泛浆为准,振后砼略低于块石面,保证块石出面,灌砌后即清扫场面。

5、灌砌石养护要求同砼,应及时覆盖、洒水。

(五)埋石砼施工

1、埋石砼埋石率为20%。施工时,应先铺一层砼放一层块石,再振捣密实至块石沉入砼中,不得先摆石,再灌砼。

2、埋石用块石尺寸不得大于一次浇筑砼块体最小尺寸的1/3。要求清洗干净,饱和抗压强度大于300kg/㎝2。

3、块石应分布均匀,石块间距不小于10厘米,离开模板距离应大于15厘米。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2014年7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光慧研究员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分别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连续发表了两篇重要研究论文,在确证现有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安全可靠性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型高效的人类遗传突变修复工具,并将其应用于镰刀形细胞贫血患者致病基因的靶向修复;同时利用人多能干细胞和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揭示了范可尼贫血的致病机理,首次提出多组织干细胞加速衰老或衰竭是其根本性病因,并基于此发展出相应的干细胞、基因和药物治疗策略。

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iPSC)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基因组靶向矫正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核酶介导的DNA同源重组技术(如ZFN、TALEN及CRISPR/CAS9等)和不依赖于核酶的大片段DNA同源重组技术(以第三代腺病毒载体HDAdV为代表)。经遗传修复的自体干细胞具有治疗自身疾病的潜力,因此在个体化医学和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Cell Stem Cell杂志发表的论文中,研究者首次综合运用HDAdV、TALEN和CRISPR 3种不同的方法,靶向矫正镰刀形细胞贫血患者iPSC中发生的血红蛋白基因(HBB)突变,发现这3种方法具有类似的打靶效率。同时,全基因组深度测序结果显示,TALEN和HDAdV在基因矫正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患者基因组的完整性,提示了这些方法的安全可靠。随后研究者整合TALEN和HDAdV作为基因组靶向修饰工具的独特优势,创建了效率远高于传统技术的新型人类疾病基因原位修复载体telHDAdV,为开展基于干细胞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再生医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该研究打消了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领域针对疾病基因靶向修复安全性的忧虑,同时,新型基因矫正载体的问世也将有助于加速干细胞临床转化的步伐。Cell Stem Cell杂志同期发表的了题为“What’s Changed with Genome Editing?”的Preview评论:“这些发现无疑会鼓舞将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疾病研究和临床治疗”。

另一方面,范可尼贫血属于先天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在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发表的论文中,研究者成功突破技术瓶颈,首次利用体细胞重编程获得患者体细胞来源的非基因组整合型iPSC,随后利用HDAdV介导的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在患者iPSC中原位矫正了致病基因,并证明了该技术体系的安全性。尤为重要的是,研究者首次在人组织干细胞水平阐释了范可尼贫血的新型病因学基础,即不仅归因于造血干细胞的过早衰竭,还与骨髓造血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的加速衰老密切相关。在疾病治疗方面,该研究利用干细胞疾病模型首次筛选得到了可抑制范可尼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过早衰竭的小分子化合物,为实现该病的药物治疗奠定了基础。

上述两项研究工作得到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973”计划资助。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像差值;稀疏表示;增强图像;剖面曲率

中图分类号:TP391.41

近年来,随着稀疏分解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稀疏分解的信号处理技术为图像去噪和图像修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相比起传统的图像修复方法,只要字典选择合适,基于稀疏分解的图像修复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图像修复技术中所存在的诸如修复缺损区域较小、修复后的图像存在边界模糊和图像不光滑、修复后的图像比较模糊等问题;只要字典选择合适,基于稀疏分解的图像去噪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区分开投影后信号与噪声,得到很好的图像去噪效果。此外,基于稀疏分解的图像去噪和图像修复具有实现方法规范统一、计算量明确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围绕基于稀疏分解的图像修复和图像去噪技术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此外,基于稀疏分解的增强图像处理技术还可以很简单地推广到图像识别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因此深入、系统地开展基于稀疏分解的增强图像去噪和图像修复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图像变换域去噪方法通过对图像进行某种变换,将图像变换到变换域,再利用变换域以及噪声的非相思特征然后在通过变换系数进行合理处理,从而达到有效去除噪声的目的。傅立叶变换是一类比较经典的变换域分析方法,但图像信号与噪声的频域特征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重叠,因此频域滤波在抑制噪声的同时,也会模糊图像、破坏图像的细节信息。除了频域变换分析方法,将空域图像变换到其他变换域的图像去噪方法成为图像去噪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向。与傅里叶变换相比,小波变换具有低熵性、多分辨率、去相关性和选基灵活等特点。Donoho和Johnstone提出了基于小波阈值萎缩的图像去噪方法。

在图像修复问题中,待修复区域内信息完全丢失,只能根据周围图像信息对待修复区域的内容进行预测、估计和填充,使之在视觉上达到完整。从数学角度来看,数字图像修复是一类病态问题。由于没有足够信息可以保证能唯一正确地恢复出被损坏的部分,它是一个不确定问题,没有唯一解存在,解的合理性取作为一类重要的变换域特征,图像信号在某些专门构造的变换域上的投影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稀疏表示特征,而噪声或干扰在这些变换域上的投影则没有明显的稀疏特征,显然利用图像信号在变换域上的稀疏特征为图像去噪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思路。以小波变换与超小波变换为代表的变换域分析方法尽管具有普适性好的优点,但往往难以充分地刻画和反映信号稀疏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是,通过图像样本训练所确定的过完备字典往往能够更好地刻画图像信号内在的稀疏特征。

基于图像分解和稀疏表示的图像去噪修复方法是一种新颖的图像修复方法。如前所述,图像在过完备字典下的稀疏特征与图像信号本身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只要图像在空域的污损投影到过完备字典下不影响到对图像信号的稀疏特征,那么就可以从已知信号在完备字典下的稀疏表示重构出原始的图像信号,进而完成图像修复任务。

基于稀疏表示的图像修复是一种新颖的图像修复方法。如前所述,图像在过完备字典下的稀疏特征与图像信号本身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只要图像在空域的污损投影到过完备字典下不影响到对图像信号的稀疏特征,那么就可以从已知信号在完备字典下的稀疏表示重构出原始的图像信号,进而完成图像修复任务。

参考文献:

[1]李长洋.基于稀疏性的图像分层修复[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

[2]赵辉.应用于图像处理的自适应中值滤波算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

[3]赵慧民,倪霄.压缩感知的冗余字典及其迭代软阈值实现算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13,02,15.

[4]王建英,尹忠科,张春梅.信号与图像的稀疏分解及其初步应用[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9-139.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研究内容:

基于Unity制作的《绿野仙踪》冒险类游戏,游戏的视觉方面采用3D的游戏视角,剧情是在奥芝国的基础上新改编的童话故事剧情,画风为独特的低多边形画风,配合上轻松的游戏玩法,力求制作出一款精美的独立小游戏。其主要的制作内容为以下几点:

1.参考原著《绿野仙踪》,以其中的人物为原型,重新设计一个主角桃乐丝在奥兹国历险的新故事剧情,剧情内容是通过击败游戏内的女巫解除翡翠城周围的封印,分别解救稻草人、铁皮人、狮子三个伙伴,最后在翡翠城通过大魔法师的帮助实现了桃乐丝众人的愿望。

2.游戏的角色场景设计是依据童话原著里描述的人物、地形、地貌等特征,使用Maya、Cinema 4D等建模软件制作,游戏的场景和角色均采用独特的Low Poly艺术风格。

3.游戏的玩法是通过自己设计的NPC对话展开游戏剧情,使用虚拟按钮控制主角在游戏中移动,主角在游戏内可以触碰部分环境生物,完成相应的目标并拯救游戏中的三个伙伴,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4.游戏的功能方面是使用Unity编写C#脚本,完成游戏角色行走、碰撞检测、场景交互等内容。

5.游戏的UI是力求美观简洁,风格蕴含童话气息。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分析同类型的游戏,整理出游戏制作的大致方案和步骤。

2.分析研究文献《绿野仙踪》童话故事,并依据文献部分内容改编成游戏的故事情节。

3.分析文献内的插图绘本,通过想象确立一个游戏中场景模型的大致方案,使用 Maya、Cinema 4D等三维软件,通过软件内的减面、置换等技术进行游戏场景、模型的制作,将所有模型资源导入Unity,利用Unity完成场景搭建。

4.参考和筛选UI制作相关资料,在Unity中完善游戏界面。

5.利用Unity编写人物角色控制、碰撞检测、场景对话等脚本,使角色在游戏场景中达成相应的目标,完成游戏剧情内容。

6.游戏制作完成后,利用Unity运行并多次测试,修复出现的BUG,使游戏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三、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对比同类型的游戏,总结这些游戏的优点,整理出游戏设计的整体流程和设计方向。通过查阅文献《绿野仙踪》,将其中的部分故事剧情改编成本游戏的剧情,并依据文献提供的文字描述、插图等内容,设计出大概的场景和角色形象,将完成的资源导入Unity进行场景搭建、角色动作调试,然后通过编写C#脚本实现游戏功能,最后通过不断调试修复BUG,完成游戏制作。

主要创新点:

1.基于《绿野仙踪》原著故事,改编成一个适合开发成游戏的新故事剧情,让玩家在游玩时可以一边回味童话故事情节,一边又可以体验轻松新奇的游戏内容。

2.作品使用了Low Poly低多边形艺术风格,设计上更加富有童话气息,增加游戏的美术吸引力,增强玩家的游戏体验。

3.游戏在玩法中加入了场景交互功能,可以与场景中的NPC、物体、树木等进行交互,丰富游戏内容,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总体安排和计划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时间):

一、总体安排

1.完成角色和场景的设计,并导入Unity完成场景搭建。

2.完成游戏UI的制作,实现游戏的基本功能并编写C#脚本。

3.在Unity中运行并测试游戏,完善游戏内容并修复BUG。

4.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二、计划进度

2018年11月1日至11月21日:完成毕业设计选题;

2018年11月22日至12月12日:查阅搜集分析材料并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2018年12月13日至2019年3月15日:完成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初稿;

2019年3月16日至4月11日:完善毕业设计,完成论文修改稿,形成定稿;

2019年4月12日至4月19日: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等资料,论文评阅与修改;

2019年4月20日至4月26日:答辩。

准备情况(查阅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实验仪器设备准备情况等):

[1]时代印象.新编中文版Maya入门与提高[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7.

[2]姜洪侠,张楠楠.Photoshop CC图形图像处理标准教程:微课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3.  

[3]完美动力.Maya动画[M].海洋出版社.2012.7.  

[4]刘国柱.Unity3D/2D游戏开发从0到1(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2017.

[5]陈嘉栋.Unity3D脚本编程:使用C#语言开发跨平台游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9.

[6](美)莱曼·弗兰克·鲍姆.绿野仙踪(插图本)[M].译林出版社.2012.5.

[7](英)3DTotal.com公司.想象的魔力—全球先锋概念设计师的手绘图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

[8](美)Tina O’Hailey.Maya动画角色绑定技术解析[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4.

[9]矫桂娥,王国豪,李萍.Maya动画设计与制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9.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激光熔覆;注塑模具;性能

Abstract:In this paper, YAG solid-state laser on the injection mold steel 2738 for cladding repair test.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wire-type cladding repair injection molds is entirely feasible, select the appropriate process parameters in the premise, to be uniform microstructure, defects minimal cladding layer and the substrate to form a good metallurgical bonding, cladding layer after the repair of the highest hardness: 388.72HV. Wear performance testing shows that this type of repair metho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jection mold repair.

Keywords:Laser cladding; injection mold; performance

前言

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注塑模具在塑料加工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注塑模具产品的产量也是逐年的增加。注塑模具由于单件生产,所以对模具的要求是较高的,而且有些注塑模具结构比较复杂,使得模具的设计制造周期较长而且造价也较高。模具在使用过程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失效形式,例如:磨损、疲劳失效、划痕、沟槽和腐蚀等等,造成整个模具无法使用,这样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那么对注塑模具的修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前大多数企业修复模具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总结起来大概为:软氮化、热喷涂、电刷镀、微脉冲MIG焊等 [1] 。以上这些注塑模具修复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随着注塑模具向着小型化、精密化、复杂化方向的发展,再加上这些传统技术的缺陷,已使它们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注塑模具的修复需求了[2]。为此需要寻找一种全新的修复手段,激光熔覆修复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高效的修复手段,在航空、机械、建筑及国防工业等部门有望得到广泛应用[3]。与其他传统修复手段相比,激光熔覆修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熔覆层晶粒细小、结构致密、化学组织均匀;②能够较容易实现对模具的精密修复,修复后热影响区较小,能够与基体形成很好的的冶金结合,结合强度较高;③熔覆材料的选择较为广泛,一些镍基、钴基和铁基合金都可作为熔覆材料;④激光的光斑可以进入特别细小的区域或是其他技术手段难以接近的区域,而且材料的消耗较少,具有优良的性价比;⑤熔覆过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控制的,易于实现激光熔覆工艺参数的智能化和工艺过程的自动化[4]。

1实验材料及方法

1.1实验材料

注塑模具(即基体)材料规格为10mm×10mm×50mm的矩形块,实验前用砂纸将表面氧化皮去除干净,熔

丝材料规格为0.5mm×500mm。本篇论文所选基体材料和熔覆材料同为2738钢,成分见表1。

表12738钢的化学成分

元素 C Cr Mn Mo Ni Fe

含量(wt%) 0.37 2.0 1.1 0.4 1.0 Bal

1.2实验方法

将熔丝平整地固定在基体表面上,作单道单层熔覆试验。按照设计好的工艺分别做不同的试验研究,试验完成后,总结熔覆后的宏观表面形貌特点,然后沿横断面将熔覆后的试样切开,在金相显微镜下对熔覆层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得出熔覆效果最佳的工艺参数为:单脉冲能量为15J,重叠率为85%,从而进一步对其进行性能分析。实验采用激光器为:脉冲Nd:YAG固体激光器。

2 实验结果

2.1 显微组织和硬度检测结果

在最佳工艺参数下获得的熔覆层沿横断面的显微组织如图1。形成的熔覆层形貌较好,热影响区较窄而且对称性好,无宏、微观缺陷。

熔覆层及基体的显微硬度按图2所示的测试点进行测量,测试点分别为1、2、3、4、5且测试点间有一定的距离间隔,每个测试点的硬度值为该点水平面上不同三个位置硬度的平均值[5],显微硬度曲线如图3所示。显微硬度计的加载砝码为200g、加载保持时间15s。

图2 显微硬度测试点

图1 熔覆层光学显微形貌100X图3 显微硬度值曲线

2.2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在最佳工艺参数下修复后的熔覆层、结合区及基体的扫描电子显微组织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知熔覆层组织致密、均匀,无宏、微观缺陷,结合区与基体的为良好的冶金结合。

图4熔覆层、结合区及基体扫描电镜形貌2000X

3 分析与讨论

3.1最佳工艺参数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熔覆层的硬度与修复后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硬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材料本身的性能,它是材料能否具有优良性能的保障。从图3显微硬度曲线可知从测试点1到5硬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再减小。

首先,由于激光的功率较大,熔覆表面是激光光斑最先达到的地方,能量的损失还不是很多,这使得表面上熔点较低的元素烧损严重,致使涂层的硬度稍低一些。之后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加硬度先是上升,在下降。这是由于激光作用在熔覆材料上时产生很高的热量,热量的传送形式主要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的,传导的方向是从熔覆层向基体方向,那么就存在着温度梯度,而且温度梯度从测试点1到3是逐渐增大的,温度梯度越大造成的组织越粗大,温度梯度越小组织越细密,所以从测试点1到3硬度是逐渐增大的,从图3中可以看出测试点3处的硬度最高为:388.72HV。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熔池的冷却有关,此处的温度梯度和过冷度都较大,因此最先开始凝固,随后熔池的表层(即测试点1和2的位置)处的热量开始向外或沿着与基体接触的次表层(即测试点3的位置)传导,这样次表层处相当于重新承受了热量而历经组织的转变,相当于淬火的过程,所以此处的硬度值最高。从图1中可以看到从熔覆层到基体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过渡的区域,我们把这一区域叫做热影响区,在激光熔覆的过程中基体会对热影响区有一个稀释的作用,部分基体溶入其中导致结构的变化,使得显微硬度增加,所以此处的硬度高于基体的硬度。那么基体的硬度为最低:342.74 HV。

3.2最佳工艺参数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试样是在M-200磨损试验机下进行快速磨损,加载载荷为10Kg,时间为5min。首先取三个未经熔覆处理的试样进行实验,测得的这三个试样磨损前后质量差的平均值为:0.00497Kg。然后取三个经过熔覆处理的试样进行试验,同样测得的这三个试样磨损前后质量差的平均值为:0.01313Kg。

通过熔覆前后的质量差的对比可知,同种条件下参与熔覆修复试样的磨损量要远大于未参与熔覆修复试样的磨损量。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符合实际要求的,因为我们修复的是注塑模具,塑料制品不同与金属,倘若修复后的磨损性能远远好于未修复前的,那么会在成型的塑料制品上有所体现,在修复的位置所对应的塑料制品处往往会不同与其他地方,这样就造成产品的不合格,这应该是我们要避免的。

4 结论

1)从测试点1到5硬度的变化趋

势为:先增大再减小,在基体接触的

次表层(即试点3处)的硬度最高为:388.72HV,基体(即测试点5处)的硬度最低为:342.74 HV。

2)同种条件下参与熔覆修复试样的磨损量要远大于未参与熔覆修复试样的磨损量,符合注塑模具的修复要求。

3)在做磨损试验过程中采用的摩擦副为金属,而不是塑料,据此我们还可得出修复后的注塑模具不宜做金属模具。

参考文献

[1]林占光. 表面工程技术在塑料模具修复中的应用[J].模具技术,2006年第3期,37-38.

[2]常明,张庆茂,廖健宏,等.塑料模具精密修复技术的评述及展望[J].金属热处理,2006,31(7).

[3]王秀彦,安国平,林道盛,王秀凤. 激光模具表面强化的应用研究[D]. 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2000.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鱼雷武器系统,分析模型,作战效能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武器装备性能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近三十年来,人们已经将注意力由装备固有性能转移到装备的作战效能上,因为效能才是武器装备真正价值所在,尤其是作战效能。国内文献中关于鱼雷武器的固有效能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探索,但对作战效能研究较少,且侧重于定性分析,主要原因是作战效能所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大多是模糊和不确定性因素。本文依据最具权威性的美国工业界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WSEIAC)所给出的定义:“系统效能是预期一个系统能满足特定任务要求程度的度量,是系统的有效性、可信赖性和固有能力的函数”,即E=ADC。以此模型为基本框架,延伸至鱼雷武器系统效能分析,为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定量分析作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

1鱼雷武器系统效能基本指标

鱼雷武器系统的有效性反映到作战效能上采用可用度表征较为合理。因为可用度是武器系统执行任务状态的一个度量值。可信赖性则采用可信度来表征。固有能力则用固有能力向量来表征。

1.1可用度(A)

可用度定义是在开始执行任务时系统状态的度量,其向量是一个行向量,它可用系统在开始执行任务时武器系统的状态概率来表示。即,鉴于鱼雷武器系统在执行任务时仅有“正常”和“故障”两种状态,其正常状态概率可表示如下:

正常状态:al=MTBF/(MTBF+MTTR)

故障状态概率:a2=1- al。

式中:

MTBF为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它是指可修复的系统在相邻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工作时间,可表示为:

这里ti为系统在第i次故障发生前的工作时间;n为故障发生次数。

MTTR为系统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它是指系统从故障发生到恢复正常所花费时间的平均值,主要与故障延误、保障人员实际技术水平、备件供应有关。论文格式。可表示为:

为系统在第m次故障修复工作时间;n为故障发生次数。

1.2可信度(D)

可信度是在已知系统开始执行任务时所处状态的条件下,执行任务的某个瞬间或多个瞬间的系统状态度量,其为一个 n阶方阵,可表示为:

式中dij表示鱼雷武器系统由初始状态i经历任务期间到任务结束时转移到状态j的概率,且满足(i=1,2,…n)。由于系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故障不能修复,因而故障状态不能向正常状态发生转移,所以当i>j时,则有dij=0,此时可信度矩阵就演变成一个上三角矩阵。

1.3 固确能力(C)

固有能力是在己知系统执行任务过程中所处状态条件下,达到任务目标的能力度量。它可以用系统完成任务各种能力的―系列概率来表示。各种能力组合为一列向量,。

鱼雷武器系统效能分析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鱼雷武器系统效能分析指标体系2效能分析方法

2.1数学模型

当前,对系统效能评估一般采用概率和物理量两种形式。本文采用概率形式构建鱼雷武器系统分析模型,鱼雷武器系统作战基本构成:指控、发射、自导搜索和鱼雷航控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工作状态均有“正常”和“故障”两种。因此鱼雷武器系统的初始状态为16种,对于ADC模型来说,A为1×16矩阵,D为16×16矩阵,C为16×1矩阵,有:

由于在作战过程中鱼雷武器系统具有不可修复的特性,因此,鱼雷武器系统效能的模型可简化为如下:

2.2模型中各有关参数的确定

在模型E=ADC中A,D和其它武器系统一样,在选定状态数的情况下可由解析法获得中的元素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鱼雷武器系统的固有性能。

2.2.1系统可用度A中各元素确定

从鱼雷武器系统实际工作情况来看,若指控部分、发射部分、跟踪部分和攻击部分中任何一个部分发生故障,则整个系统无法工作,所以上述四部分可用度存在串联关系。

 

式中aij表示第j部分的可用度(设j=1,2,3,4分别表示指控、发射、自导搜索和鱼雷航控四部分)。

a2=1-al。

2.2.2系统可信度D中各元素确定

D矩阵的建立,是以A矩阵为条件,其元素dij的定义为:在初始条件为aij的情况下,系统在执行任务的情况期间处于状态j的概率。

d12=1-d11,d21=0,d22=1.

式中d11表示系统原来正常,作战期间仍然保持正常的概率;t表示相应作战时间。

2.2.3系统固有能力C中各元素确定

由于鱼雷武器系统处于故障状态时,无法完成作战任务,因此固有能力中元素c2=0。c1就鱼雷而言,主要体现在搜索发现概率P搜、目标识别能力P识、目标命中概率P命和鱼雷毁伤能威力P毁,因此

c1=P搜P识P命P毁。

2.3算例

假设鱼雷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为10h,平均修复时间为2h。则可得

a1=10/(10+2)=0.83,a2=1-al=0.17。论文格式。

作战时间为1h,则d11=exp(-1/10),d12=1-d11。

c1=0.8×0.6×0.7×0.75=0.252。

0.189。

3结束语

由于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较多,也较为复杂,包括武器发射平台、目标探测器材、目标火控计算以及鱼雷等。论文格式。要精确地估算作战效能目前更存在较大困难。本文建立的鱼雷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分析模型,简化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在实际使用时,还需要加入航空反潜作战实情来修正,从而使分析结果与实际更为接近。

参考文献

1陈学楚.装备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2郝强等.基于模糊集和证据推理方法的武器系统可靠性评估[J].火力与指挥控制.1999,vol(24),no(3)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33-03

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学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实际状况、评价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大学生学习的总结、检验和巩固,重要性可想而知。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为我国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高校毕业生也是我国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的生力军;随着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不少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进修,为后续科学研究提供人才支持。

近年来,由于扩招使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就业率较低、师资队伍薄弱,多重压力导致很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有较大滑坡。下面针对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及评价机制的思路。

1 症结问题解析

1.1学校的管理问题

据调查,很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都较为灵活,可以进入相关的环境保护公司、市政设计(研究)院参与实际工程设计等或留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但是有些高校担心学生的设计(论文)质量,只允许毕业生进入乙级以上设计院,而不能进入环境保护公司特别是私企。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所以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人脉关系找到了环境保护公司,很多环境保护公司都是私企,但是这与学校的要求相抵触,很多学生只能隐瞒学校进入,这给学生造成了精神压力,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很多学校不是根据自身学校的层次、学生素质等灵活应对,管理制度过于死板。

很多高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都表现的“头重脚轻”,即开始时对同学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到后面则是草草收场。特别是毕业答辩过程中,设计(论文)有无达到要求、格式是否规范、学生对设计(论文)的熟悉程度等不强烈要求,这种风气容易被下届的毕业生所“借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很短,一般为6~10周,再除去硕士研究生入学面试时间1~2周,剩下的时间内做出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就不错了,更别说质量控制了。对于毕业论文就更不用说,由于实验时间很短导致数据非常缺乏,如果进行有关“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试验研究论文,有可能微生物还没有生长稳定,更别说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以运用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为例,资料查询、方案设计、试验准备需要3~4周,活性污泥培养和驯化需要3~4周,以上这些时间都占据了6~8周,根本没时间进行真正的测试和研究。

1.2毕业生自身问题

毕业生自身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不够,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很多,比如长期以来某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不力使学生产生麻痹思想,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不佳,存在较为严重的知识缺漏问题等。

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格图形没有表头和图名,表格不是三线表;(2)格式和拼写草率,如pH值写成PH值,mg/L或mg·L-1写成mg/l,上标下标缺失和混淆;(3)设计图纸从网上下载,或者论文数据源自网络而非自己亲自实验所得,或从网上直接下载综述性论文代替论文(设计)。

1.3指导老师责任心不强

一般来说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时间为10周左右(视各个院校具体课程设置情况、教学周长短等情况各异),由于师资缺乏,每个教师指导学生数量较多,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以及教学过程中繁多的琐事,使有些指导老师对分配给自己指导的学生的任务实施、进程等过程不闻不问,或无心过问,任由学生自己设计(试验),也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控制和终端控制等质量控制,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低,缺乏师生间的互动。有些指导老师对学生剽窃得到的成果采取默许的态度,助长了学生的剽窃风气;另外,有些老师要求不严格,将毕业论文软化,如忽视进行试验研究才能写毕业论文的要求,私自默许学生撰写综述性论文。

此外,有些老师责任心不强表现在相关设计参数不合实际,却不加查阅,反而随意估写。如某老师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书进行编写时错误的将水设计中的重要参数COD定为500~600mg/L,众所周知,我国城市污水的水质COD一般低于200mg/L,北方城市又略低于南方城市。某些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来源不明的资料和数据不进行批评,任其发展。也有一些老师由于工程经验(科研工作经验)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1.4师资缺乏导致供需不平衡

环境工程专业目前较为热门的方向有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土壤污染修复等领域,也是目前国内较为缺乏相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领域,但是目前这些领域的师资非常缺乏,导致多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仍然停留在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主、辅以少量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领域和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等,没有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而国内对水污染控制领域的人才量需求不大,导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这就造成供需之间的失调。

2 质量控制及评价机制探讨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是关系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和学生素质的大事,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希望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高能有所帮助和借鉴。

2.1更新学校层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理念

改变传统观念,打破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必须以设计为主、论文为辅的思路,针对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选择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据不完全统计,环境工程专业35%~50%的毕业生可能进入较好的高校(科研所)进行深造,所以科学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也为攻读硕士研究生做准备。另外,很多学生会进入污水处理厂,那么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知识是其必须的,所以建议学校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全部搞毕业设计,否定毕业论文的作用。有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则可选择跟着指导老师进行简单的实验科学研究,有的学生毕业后拟进入工矿企业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为积累工作经验可进入某些工矿企业进行现场作业练习。这就需要指导老师的配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分配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高校应该多给青年教师或低学历、低文凭且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工程设计经验、运行管理经验及科研经验等学习提高的机会,使其有能力指导好毕业生的设计(论文)。

有些高校的课时量要求较高,使很多没有指导能力的老师加入到毕业生指导的行列,所以高校的课时量问题需要妥善安排。尽可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保证设计(研究)充足的实践,建议毕业设计时间应该为12~15周。

最后,建议提高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资金投入,因为对工科专业学生来说,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离不开充足的经费、良好的实验设施和实验条件、充足的设计资料等。很多指导老师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而不得不放弃很多该做的测试,更有老师直接放弃所有的研究,这也是有些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是综述性论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能力的提升

很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很短,师资队伍很薄弱,很多指导老师没有接触过工程实例,对很多设计图纸的画法、比例、管线布置、标高等概念非常模糊。此外,近些年来,很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迎接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对教师学历的需要,提高了对博士学位人员的引进力度。而这些博士学位指导老师经验更为缺乏,特别对于跨学科攻读的硕士、博士来说,可能他们擅长之处就是科学研究,而不是工程设计。所以这些老师应该加强学习,提高知识的更新速度和工程素质。所以对于一些工程类高校来说,培养指导老师的过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老师来说,应根据学生的水平、爱好,设计适合的研究内容,这无疑也能提高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发挥其知识层次的优势。

另一方面,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也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经常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并及时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保证毕业论文顺利进行,这是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为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2.3严格毕业生管理和要求

近些年来,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而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求职和单位面试上,更有毕业生以求职、面试为由做一些与毕业设计(论文)无关的事情,而降低了对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表面上看这只是短期现象,但很多高校却没有发觉它的负链式反应。这种现象会一届一届呈负链式反应下去,即“恶性循环”,这必将废掉人才培养的目标,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表面上看牺牲了毕业生的求职时间或实习时间,但是提高了毕业生的学习质量,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呈良性循环发展。最主要的是,要使毕业生明白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是对整个大学所学知识的一个全面总结,是对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过程,要建立起学习上的整体和长远目标,从思想上提高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

2.4做好答辩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控制机制

答辩过程是对指导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检测过程。因此应认真组织好答辩工作,规范答辩过程,科学、合理、公正地考核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确保答辩过程的严肃性、成绩评定的合理性和评价结果的公正性。避免不管毕业设计(论文)好坏与否,毕业生同样毕业,指导老师仍然指导下一届毕业设计(论文)的现象。对于毕业设计(论文)不能达标的毕业生和指导老师都必须给予相应处罚,如:毕业生进行二次答辩或延迟答辩或推迟毕业,取消指导老师下一年指导毕业生设计(论文)等工作。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二次答辩或推迟毕业的几率,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严格控制毕业答辩的“走过场”行为。

2.5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机制

目前,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包括指导老师评价、评阅老师评价和答辩小组评价等三个评价结果的综合,其中指导老师评价是最主要的部分,占60%左右,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各占20%。这种评价机制会因为某些老师的水平、责任心等问题而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评价结果的失真。应该改变这种评价机制,提高答辩小组评价分值比例,因为答辩小组是多名教师共同审阅下的结果,能比较全面的代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另外,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对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等级进行规定,如:优秀不超过20%,良好不超过40%,但是由于指导老师评定份额较大以及对自己指导学生的偏袒使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偏高,优秀在50%以上,最差的成绩也是良好以上。

总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必须通过多方面努力方能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这对为我国输送合格的环境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至关重要,必须引起广泛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