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任职教育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继续教育与终生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与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继续教育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会议时间
2005年8月8-13日。其中,8日报到,9-13日开会及国内参观考察,14日会议代表可返程。会后,将组织部分会议代表赴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考察其继续教育情况,此行程需要5天。
三、会议地点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宾馆
四、会议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2、承办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五、参会人员
全国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科技进修院校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政府机关所属教育培训机构有关负责人。
六、会议形式
将根据会议代表构成情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人事部、教育部等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交流和讨论政府、高校、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会后组织部分代表考察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洽谈有关合作事宜。
七、征文要求
(一)征文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10日,请将应征稿件书面文稿及电子文档邮发至《继续教育》杂志社。联系人:张彦庆、王;联系电话:(010)66366874(地),(0201)366874(军);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育》编辑部;邮致政编码:102206;E-mail:。
(二)应征稿件处理方式:《继续教育》杂志常年设“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择优发表部分应征文章;同时,对其他优秀应征文章将出版《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文集》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将在会议上宣读交流论文(可事先与会者务组联系)。
(三)年会征文题目(参考)
1、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企业、社区、军营、农村等);2、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3、继续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4、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5、教育培训项目研发与市场推广(理念与案例);6、继续教育在国家终生学习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7、现代教育技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观念、体制、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冲击和影响;8、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及学习化社区建设;9、国外继续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研究;10、中外继续教育比较及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推广与晶牌战略的实施;12、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13、继续教育产业化方略探讨;14、继续教育成功案例剖析;15、行业学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6、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7、高等学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1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19、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研究;20、继续教育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21、产业结构调整及职业变化趋势与继续教育;22、军事任职教育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23、军校与部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管理运行机制;24、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管理体系的构建;25、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教材等)建设方略。
八、有关注意事项
(一)报到联系方式
1、报名截止日期:2005年7月25日,联系方式如下:
王爱义 电话:010―62795366 13911300657
吴志勇 电话:010-62796381(传真)
1391007767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创新大厦A座四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084
2、报到咨询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兴安东路海拉尔宾馆王敬华电话:0470-8358114(总台)0470-8358326 传真:0470-8334945 手机:13947009291 小灵通:0470-8887997
(一)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对职教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原有职教师资的“资格模型”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师资的新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要求其掌握关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的知识;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将其融入教学情境,发现问题;③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遵循教育论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行动,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这一原则完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能有效改变现有职教师资存在的问题
1.职教师资现状对职业教育职教师资的能力要求方面,近来强调“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但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在“工程师”或“技师”这一“师”。而对如何培养专业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改革,对“教师”这一“师”却重视不够。作为职教师资即使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如果缺乏适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目前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主要来源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普通中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多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对教育学、心理学有较深的造诣,但多数缺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知识缺乏更新,更谈不上专业操作技能。②本专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但大部分职教专业师资来源于工科大学,接受的是普通高校学术型、工程型的培养,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即使是师范类学院毕业的职教师资,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论的培养。③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以从事专业工作为主,他们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如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不太熟练。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水平。
2.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研究和培养现状
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都没有为职教专业师资的培养设置“专业教学论”课程,设置了该课程的学校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了教材外,都没有统
一、成熟的教材,即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多以论文形式出现。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德国先进职业教学经验的了解,各学校逐渐认识到专业教学论在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据调研,重庆市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对职教师资培养均设置了专业教学论课程,由于没有统
一、成熟的教材,对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和运用都还处在起步、摸索和实践阶段,专业教学论的师资由于以前都缺乏专业教学论的教育,了解教育理论的不了解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又不了解教育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的教学主要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或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模仿,缺乏理论指导,要根据职业要求的变化,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且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专业教学论理论日益成熟,但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的多样性,不同专业、层次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能力要求,需要有与其相对应的具有各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论,目前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专业教学论外,其它各个专业都没有其对应的专业教学论。
二、专业教学论的内涵以及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是专业学习,但对职教师资而言,专业学习也包括本专业的教学论。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作为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开设的。德国职教师资教育专家Petersen认为,教学论方面的能力是职教师资“最切身”的职业科学,它研究如何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法草案。
(一)专业教学论的内涵
专业教学论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学习内容。专业教学论是基于某一专业领域或方向,关于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是教学论具体化的体现,涉及单个或多个科目。专业教学论的重点是基于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对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原理或理论分析与解释。专业教学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合理确定本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以其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专业教学论是职业教育专业领域与教育科学的纽带,起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科学化的作用。
(二)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及开发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学方案的一门科学理论。专业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分析、教育过程分析。
1.职业发展分析。市场营销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营销领域中职业的形成与发展。市场营销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对职业类型、职业要求、职业能力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职业角色,了解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按职业形成的工作所蕴含的内容、形式以及实际的职业、职业规章、职业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领域里未来的工作,这也是做好这一职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从职业发展方面,在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经过了生产型、销售型、市场型、系统型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一致,市场营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由此形成的职业类型、工作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生产型时代,企业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定销,并不重视推销活动,没有专职的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时代,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专职的营销人员应运而生;在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高度开放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队伍的生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营销职业可以说是未来最广泛、最具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前景的职业。
2.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以职业的发展分析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是以该职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通过职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所需职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每一具体职业活动工作有其相适应的特殊的职业能力。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如市场营销的市场调研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处理社会关系、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它们具有职业普遍性,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各种职业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没法分割的,它们不是三个具体的能力,而是三种类型的能力,在学习领域课程分析中,不能机械地按照这三种能力去分割课程内容。
3.学习领域课程分析。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总和,概括了教学的内容、安排、进程、时限以及大纲和教材。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是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获得相应从业能力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该工作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并为学生的个性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营销工作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分析所对应职业能力的需求从工作岗位到职业能力再到培养规格进行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把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领域和学习环境,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重视职业需要,忽略课程知识体系。
三、专业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学论的社会化、国际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与此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论的内容、标准、评价和职业教育形式也必然日益规范化、国际化。一方面,社会对人才就业实行资格认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人才的对外输出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职业教学论也需要与国际职业标准保持一致。
2.职业教学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风格以及价值观必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力、社会状况、健康状况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培养学生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体现出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特点。
(2)社会需求的差异化。社会经济在共同发展中也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人才的培养既要立足于为全社会服务,更要立足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行业性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会展营销、物流管理等等,专业教学论要体现出这一差异性。新晨
(3)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将面临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挑战,职业教育本身也竞争激烈。学校要发展就要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走出一条既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又有其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的建设需要体现出学校特色。
3.职业教学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随着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及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发展和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数字环境下的模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化协作式学习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必将越来越贴近职业实际和职业环境,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教育必将朝开放式的方向发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理论教学、生动形象的案例实训、具体细致的社会实践,将课堂无限扩展,将知识融入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与未来职业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2012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密集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获批的公告,其中2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8 326亿元,项目投资周期多在5年之内。这意味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广东省已有超过15家高职、中专和技工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规模达到1 500人/年。因此,对城市轨道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本土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考察等形式被引进国内,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诸多学者就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基本明确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流程和关键步骤。另有学者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劳动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并分析了职业能力内涵,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随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要素和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作页编写、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如傅新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适合一个专业以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全国所有职业院校,但省级层面的统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陈贵方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实际出发,认为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实践专家的热情不高,课程开发专家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虽然已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缺乏上层统筹、重复开发、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偷工减料、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跟不上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 在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只有最后一个环节(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完成,之前的所有环节均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统筹完成。与德国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所有的职业院校由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规模和组成方式,难以完成所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因此,国家层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给予学校原则性指导。而省级层面统筹职能的缺失,会导致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各自开发同一专业的课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往往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也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学校联盟,从省级或区域层面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和指导。
应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项由宏观到微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由于缺乏上层统筹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师缺乏对专业进行课程架构的综合能力,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使得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存在先天不足。表现在往往就一门已有课程进行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没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不少课程开发者对有关概念理解偏差,将“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成“主要工作环节”或“典型的工作环节”,甚至为设计学习情境而“寻找”典型工作任务,或者将实训课程中模拟性质的教学任务定义为“典型工作任务”,与概念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应整体构建、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法。
应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团队由于意识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环节把关不严,加上缺乏整体构思,导致开发的课程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没有足够数量的真正的岗位技术能手实质性参与,或者会议流程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在调研环节,没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或者问卷设计粗糙,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环节,凭经验主观猜想的多,实际调研的少,甚至只是将原有课程中的名称改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术语或凭教师有限的经验对当下的职业行动做出想当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操作手册,加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等环节实施的专业性。
应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根据周春红和王启龙对广州和北京7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模具设计与制造、给水与排水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学习领域课程的编排、结构和教师的工作态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一是教学团队能力不够,教师数量、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例较高,但教师参与度不高;三是实践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传统,未能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训设备,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公强.浅析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29):197-198.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地铁订单班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06-107.
[3]李瑞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关于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09(7):78-81.
[8]谢承力,罗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核心内容及本土化改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23-124.
(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2830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但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31-04
2012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密集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获批的公告,其中2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8 326亿元,项目投资周期多在5年之内。这意味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广东省已有超过15家高职、中专和技工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规模达到1 500人/年。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本土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考察等形式被引进国内,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诸多学者就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基本明确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流程和关键步骤。另有学者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劳动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并分析了职业能力内涵,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随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要素和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作页编写、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如傅新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适合一个专业以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全国所有职业院校,但省级层面的统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陈贵方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实际出发,认为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实践专家的热情不高,课程开发专家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虽然已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缺乏上层统筹、重复开发、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偷工减料、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跟不上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 在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只有最后一个环节(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完成,之前的所有环节均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统筹完成。与德国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所有的职业院校由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规模和组成方式,难以完成所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因此,国家层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给予学校原则性指导。而省级层面统筹职能的缺失,会导致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各自开发同一专业的课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往往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也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学校联盟,从省级或区域层面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和指导。
应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项由宏观到微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由于缺乏上层统筹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师缺乏对专业进行课程架构的综合能力,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使得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存在先天不足。表现在往往就一门已有课程进行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没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不少课程开发者对有关概念理解偏差,将“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成“主要工作环节”或“典型的工作环节”,甚至为设计学习情境而“寻找”典型工作任务,或者将实训课程中模拟性质的教学任务定义为“典型工作任务”,与概念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应整体构建、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法。
应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团队由于意识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环节把关不严,加上缺乏整体构思,导致开发的课程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没有足够数量的真正的岗位技术能手实质性参与,或者会议流程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在调研环节,没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或者问卷设计粗糙,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环节,凭经验主观猜想的多,实际调研的少,甚至只是将原有课程中的名称改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术语或凭教师有限的经验对当下的职业行动做出想当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操作手册,加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等环节实施的专业性。
应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根据周春红和王启龙对广州和北京7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模具设计与制造、给水与排水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学习领域课程的编排、结构和教师的工作态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一是教学团队能力不够,教师数量、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例较高,但教师参与度不高;三是实践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传统,未能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训设备,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公强.浅析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29):197-198.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地铁订单班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06-107.
[3]李瑞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关于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09(7):78-81.
[8]谢承力,罗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核心内容及本土化改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23-124.
[10]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本土化开发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35-137.
[11]高英敏,刘庆华,路建彩.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13-15.
[12]廖超平.《EDA技术》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探讨[J].科技资讯,2009(9):168-169.
[13]刘建潮,卞平,李顺军,等.“冲压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89-90.
[14]徐丹琦.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2(8):52-53.
[15]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瓶颈与对策[J].江苏教育,2011(36):37-39.
[16]周春红,巫兴宏.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分析——以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0(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