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vb程序设计论文

vb程序设计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vb程序设计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vb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虽然有关部门一直非常的关注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我国的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高校教学制度,考试制度,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因而必须要给予极大的重视并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解决。

1、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方法陈旧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很多计算机教学方面的老师还是用比较原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计算机教学,特别是习惯性的用过于专业的语言来讲授教学内容,且教学课程的设置并不符合学生们实际学习的需要,这就使得学生们在学习VB程序设计时不太感兴趣,也不能主动去复习、巩固。很多老师虽然非常重视实践操作,可是学生们在自己设计程序时只能根据老师所教的内容来进行编程却缺乏创造性思维,这对于培养极具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老师们在介绍VB程序设计时往往强调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时没有将VB与其他的程序设计语言进行比较,这也使得学生们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了解比较抽象。其实VB与其他的编程语言可以共同开发一些数据库以实现特定的用途。而这也是当前教学过程中比较缺乏的。

2、学生评价体系落后

除了以上的这些问题外还有一点是比较重要的,那就是学生的评价体系比较落后,很多学校着重考学生的基本知识,这就使学生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怪圈中而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学校往往是简单的将学分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因而促使学生们为了获得学分而进行学习或开展活动,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老师不能从考试和平时作业来简单的评价一个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情况,这对于学生的评价是不完善的。很多老师还用相同的标准来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这也是相当不合理的。

二、如何改善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

为了解决当前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要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客观评价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改善教学状况。只有与时俱进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未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改善教学状况时首先就应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让学生们了解这门课程的应用并将一些比较实用且非常有趣的东西介绍给学生们,这就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真正的喜欢上VB程序设计这们课程。老师们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些游戏例如俄罗斯方块就是根据VB程序设计开发出来的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VB程序设计的学习。学生们甚至可以自己根据程序开发的思想设计出自己想要的简单程序。老师们还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比较有用的课外书籍借以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兴趣。很多同学对软件开发比较感兴趣,这就可以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在兴趣的驱使下有意识的学习程序设计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2、改变教学方法

除了要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应该要改变教学方法。只有教学方法改变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并保障学生能够真正吸收VB程序设计的思想学会运用这门技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视化设计便利了他们的学习,所以老师要将VB程序设计的一些特点以合适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这就减少了他们的理解障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和具体操作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们知道VB程序设计的思想还要让他们了解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实现程序设计。当然,老师们往往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老师们应该尽可能的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贯彻到学生们的实际操作中。学生们既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还要有创新意识大胆的提出新思想。以师范类非计算机专业的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例,师范类学生往往对VB程序设计课程不重视,所以老师们往往通过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来增强教学效果。一些老师根据师范类学生逻辑思维不强等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维锻炼,这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老师们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改变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3、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是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可是由于老师往往难以全面的了解学生因而考试就成为老师们评价学生的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是这种评价方法难以全面的反映一个学生对这么课程的掌握程度。所以老师应该尽可能的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平时作业、论文和实践报告等都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学生们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工程中可以反映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形式的考核在VB程序设计的课程考核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并有创造性的认识到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发掘自己在这方面的潜力。

vb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VBA教学平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6-0084-03

研究背景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一直是学生反映比较难的一门课程。长期以来,很多高校使用VB语言作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所在学校原来也是如此。在VB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①学生反映学习编程比较难,而且历年考试成绩也不理想;②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程用处不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没兴趣,上课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甚至产生厌学情绪。[1]笔者仔细分析了上述问题,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①学生基础较差,且逻辑思维能力不强。②VB语言要结合数据库编程,才能展现它的强大功能。而大多数学校只开一学期课程,学时太短,学生仅能机械地学习语法,没有时间学习实际应用部分的内容,从而觉得VB语言没有用。③学语法时,教师没有给学生呈现对其专业学习有帮助的例子,所以他们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笔者经过详细的论证,决定采用Excel VBA替代VB教学。VBA有着其他语言或开发工具所不具备的独特优点:①VBA可以通过操作Excel操作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开发出很多实用的程序,使学生对编程有了直观的体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2]②VBA是易学、上手较快的编程语言,且属于VB语言的子集。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可以用它编写出需要的件,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③可以高效、快速地编制出Windows环境下功能强大、图形界面丰富的应用软件系统。用Excel VBA替代VB的教学改革在笔者所在学院已经进行了两年,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加强,对编程的应用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完善的题库

由于笔者用Excel VBA替代了VB进行教学,学生在上机练习的过程中,有很多题目不再是传统的编程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Excel作为数据库使用,让学生通过编程操作Excel,使他们能轻松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题库,每位教师上课时例题都有所不相同,对知识点的要求也有细微的差别,所以给期末考试命题带来了困难,未能实现教学标准化。

2.困难解答不及时,教学实时化不够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学生上机编程时,一个语法错误或隐含的逻辑错误都将导致程序运行失败,甚至系统崩溃。这时,如果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学生则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但在课堂中,教师要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要想及时解答每个学生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教学实时化不够。

3.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及时发现他们哪些知识点掌握不足,并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指导。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改革使学生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整体学习成效有了较大提高,但学校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师对单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还不够精细。

“学、练、考”一体的VBA教学平台构思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开发一个集“学、练、考”于一体的VBA教学平台来实现教学的标准化、实时化、精细化,其具体步骤如下。

(1)开发一个统一的题库来实现教学的标准化。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把每一章的知识点按选择题、判断题、程序填空题、编程题四类题型编制成试题库。这样,不论哪位教师上课,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都是固定的,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2)单元测验后,软件会自动统计出每题的出错率,教师很容易就可以知道学生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好,以便下节课进行重点讲授,从而实现教学的实时化。

(3)系统对每位学生的每次登录练习都有记录(包括自测成绩、错题编号等),这样教师可以很容易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进行定点辅导,以达到教学精细化的目的。

开发方案概述

1.关于自动阅卷问题

笔者采用Excel VBA进行教学,由于Excel自带了VBA开发环境,所以生成的题目只需要一个Excel文件即可保存。在该文件中,工作表一保存判断题,工作表二保存选择题,工作表三保存程序填空题,工作表四保存编程题。对于客观题(前三种题型),程序只需要按题号与题库答案进行对比就可以阅卷。对于编程题的自动阅卷,笔者这样设计:在题库中,每道编程题的结果都要求保存在题目文件的工作表四中;阅卷时,程序自动打开每位学生的试卷文件(一个Excel文件),采用Excel VBA的过程调用(call)命令执行过程(学生抽到的题目号),再把结果(保存在工作表四中的数据)跟题库中的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成绩。对于有语法错误不能运行的程序,系统将杀死进程,再对学生的源代码进行关键字对比,给出步骤分。[3]

2.系统结构

考虑到出题效率,笔者采用了C/S系统结构,开发工具使用Visual Studio 2010,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2008,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出卷,安排任课班级的考试,查阅任课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查阅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登录后,可以进行单元练习,自我测试,查看题目答案以及知识点描述等。

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主要由学生信息表(如下页表1)、试卷信息表(如下页表2)和学生成绩表(如表3)三个表组成。

结束语

构建“学、练、考”一体的VBA教学平台,能有效解决“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的标准化、实时化、精细化,该平台还可以作为一种通用教学平台应用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淑霞.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4).

[2]杨循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vb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石蜡成型机,串行通信,单片机,VisualBasic

 

本系统的目标是:通过相关软件、硬件的设计,实现由主机(上位机)通过单片机(下位机)通讯实现对石蜡车间现场石蜡成型机工作状态的监控。即利用主机的监控软件与单片机进行通信,以实现对石蜡成型机的监控功能。本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1) 界面设计清晰,功能齐全,实时准确的显示石蜡成型机所有参数及状态

(2) 上位机与下位机能进行可靠、实时的通信。

(3) 查询历史记录功能

1软硬件的选取及上下位机间通信协议的定义

基于上述目标与功能,要实现本系统,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1 上位机与单片机之间通信方式的选取

串行通信使用一条数据线,将数据一位一位地依次传输,处理的数据电压只有一个准位,因此不容易漏失数据。串行通信端口(RS-232)是每部计算机上的必要配备,它不仅实用简单,而且价格便宜。。因此本系统采用RS-232串行通信方式用于上、下位机间的通信。

1.2 监控软件开发平台的选取

VisualBasic(VB)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和采用事件驱动方式的结构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可用于开发Windows环境下的各类应用程序。它简单易学、效率高,可以高效、快速地开发Windows环境下功能强大、图形界面丰富的应用软件系统。所以,本系统采用VB作为监控软件平台。

1.3 单片机型号以及芯片的选取

MSP430系列单片机是美国德州仪器(TI)1996年开始推向市场的一种16位具有精简指令集的、超低功耗的混合信号处理器(Mixed SignalProcessor)。由于它具有极低的功耗、丰富的片内外设和方便灵活的开发手段,已成为众多单片机系列中一颗耀眼的新星。本系统采用MSP430单片机。

1.4 上位机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协议

Modbus 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本系统采用Modbus通讯协议进行通讯,采用16位CRC校验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通信参数设置

vb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人才是当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人才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目前,软件人才需求以每年40万的规模增长,预计在2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014年将达到400万左右。软件人才在我国依旧缺乏,软件人才需求缺口大。对高校而言,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广大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1 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现状

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不仅包含技能培养,还包含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各高校从大一开始就开设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及后续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然而,即使各高校设置了丰富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也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

当前软件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计算机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局面的形成归因于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并未达到软件企业预期的要求。调查表明,企业新招聘员工中只有15%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而85%来自社会招聘,因为社会招聘人员动手能力强,入职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程序设计能力层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要胜任企业软件开发工作,至少需要100000行代码量;对于本科毕业生,至少需要有10000行代码量,而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多数学生本科4年的代码量均在1000行,有的甚至更低。

1)程序设计类课程依然重教学,轻实践。理论教学依然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重点,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语法、数据结构概念、算法理论讲解,因此也使得有针对性的实践太少,基于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案例教学不足,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点和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环节枯燥,学生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布置3~6道作业题,学生当堂完成,然后将代码以及运行结果截图打包上传到服务器,教师一一评阅。教师给出的习题往往直接针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无任何实际背景或故事情节,实验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

3)学生多,教师少,教师无法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在大学不断扩招的情形下,师生比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一一发现和解答每个学生的问题。学生将作业代码和运行结果截图通过FTP上传至服务器,教师查看运行结果,由于学生多,教师无法逐个查看和运行学生代码,疲于应付,因而导致实践效果差。

4)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的课程考核多采用笔试,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平时作业和实验进行主观性评价,难以激发学生自主训练实践能力的激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编程兴趣,同时也降低了后续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代码阅读量、代码编写量均得不到保证,程序设计能力自然无法提高。

为了提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文献[1]提出一种贯穿在系列课程中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强调在一系列课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系统化训练,采用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教学,贯彻落实案例驱动、强化实训等教学方法。文献[2]初步将ACM模式应用到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题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文献[3]也提出采用ACM竞赛形式的程序设计能力层次化培养模式。这些方法都是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有益尝试。

2 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面依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经验,与学校、学院教学部门配合,探索并建立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如图1所示。

1)培养方法和过程。

在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中,教学活动仍然分为理论知识讲授与编程实践,但理论课不再以单纯介绍语法知识为主,而是以具体的程序案例分析为主,让学生从案例中掌握语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若干有趣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相关的语法知识与编程技巧。学生编写的程序代码全部通过安徽大学程序自动评判系统进行评判,学生只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再局限在实践课堂内完成,令学生有了足够多的思考和动手编程时间。对于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和ACM/ICPC队员及时进行在线细致辅导。在每次作业结束后,系统公布所有学生的解题代码,以供所有学生在线查看和评价。获得优秀评价的代码将在系统上公布,以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优秀代码,增加代码阅读量。

2)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特点。

(1)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依托。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其教学与实践对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步入程序设计的殿堂。

(2)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中心。程序设计=算法+数据结构。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摒弃单纯讲授语法的课堂教学方法,改之以程序案例为中心。在课程早期,案例以语法知识为主,逐步增加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分析为中心进行语法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3)实践教学以问题求解为中心。在实践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有趣的故事和实际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求解问题过程中掌握课堂上所学的语法知识、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

(4)实践环节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编程题目。与传统实践环节不同,通过在线程序自动评判平台,学生所有的编程作业只需在教师规定的时间段内提交,学生既可以在实践课上完成,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课堂内没有完成的作业。将实践课延伸到课外的优点表现在:①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分析问题并最终通过编程解决问题;②实践题目数量适当增加,学生的代码量随之增加 ,充分的课外实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践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5)经验丰富的ACM/ICPC队员参与程序设计实践环节辅导。ACM/ICPC队员经过长期的编程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编程经验,代码能力强,因此我们利用ACM/ICPC集训队的优势资源,实行“传帮带”机制,对于每个学生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有效提高学生的编程积极性。集训队学生优秀的编程水平对于低年级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可以进一步激发其编程热情,增加其向更高编程水平迈进的动力。

(6)学生作业采用自动化评判模式。学生提交的作业通过服务器自动评判给出程序的运行结果。自动评判模式对于编译错误,会直接给出编译出错位置和出错类型,方便学生自查;对于运行错误,包括结果错误和运行超时,则需要学生重新审查程序代码。服务器自动评判能够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压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此外,服务器上保留了每个学生的做题细节,包括以往的代码、做题的数量、错误类型等信息,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做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该自动评判平台不仅支持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还支持C++、Java、VB和Pascal语言,因而吸引了省内一些初中、高中学生进入该平台进行程序设计能力实践。

(7)优秀代码展示有助于增加学生代码阅读量。学生代码量包括代码编写量和代码阅读量。代码阅读量是提高编程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视,通过教师评阅、学生互评等方式,可以筛选出优秀代码并加以展示。优秀代码主要指具有巧妙的算法、运行时间短、内存占用空间少、代码格式规整、符合标准编程风格的程序代码。展示优秀代码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看到彼此对于同一道题目的多种解决方案,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积极提高学生的代码阅读量。这种相互的交流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在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创新能力。

与传统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主要依靠“教师一学生”这种二维扁平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同,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以问题驱动为中心进行编程实践,采用机器自动评判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编程实践效果评价,在教师—ACM队员—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三维立体互动教学网络。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内实践延伸至课外,将实验室实践延伸到实验室外,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进行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与即时反馈。

3 实施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设计,我们构建了立体化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在安徽大学自主研发的自动评判系统基础上增加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模块。自2008年以来,学生通过该自动评判平台进行程序设计实践呈逐年增多趋势,多名学生参加了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以及省级程序设计竞赛,获得各类奖励10余项,其中亚洲区邀请赛金奖2项、省级竞赛一等奖4项。实施该培养方法后,学生进行自主程序设计训练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目前在校生中程序代码量已经达到10000行的有200人左右,部分毕业学生直接进入腾讯、百度等企业工作,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表示满意。安徽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2008—2012年提交代码量如图2所示。

该培养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吸引了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技术。近年来,陆续有电子学院、自动化学院、数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和物理学院的学生参与到程序设计实践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例如,安徽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大学物理学院一名学生经过该平台实践后,积极参与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获得2010年ACM/ICPC亚洲区竞赛铜奖并于2012年成功考取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4 结语

强调师生互动、实践反馈、学生互动足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的关键,而利用案例教学与趣味实践是重要途径。实践证明,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在提高学生编程水平和算法能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探索更多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编程素养和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vb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团队建设;“1+X+Y”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68-03

1课程体系与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设置特点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我们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整合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和专业基础教学队伍,团队带头人是教育部农林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团队成员中既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博士,也包含具有生命科学、农业、林业和管理学等教育背景(硕士)的主讲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设置特点,为在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做到因专业施教提供了保障。

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其中公共基础课依照教育部1997年制定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训目标,是一个包含有三个不同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计算机系统、多媒体技术基础、程序数据的结构、组织和管理、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及信息系统安全等内容,其特点是涉及的计算机知识面很广。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由程序设计类课程组成,包括VB、VFP、C、DELPHI和Java程序设计等,其特点是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网络应用基础等等,其特点是既需要计算机专业某方面的基础,又需要有相应的应用领域的基础。

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其中“程序设计基础”和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相关,而“数据结构”在实现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通过对数据结构的系统学习与研究,理解并掌握设计和应用数据结构的主要方法,学会分析数据对象的特性,以便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掌握抽象数据类型的设计及其相关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巧;学会运用基本数据结构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通过实验体会计算机方法学的理论、抽象和设计这三个过程,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数据结构”的许多应用都可以体现在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

2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一直非常重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曾先后主持编写教材15部,其中《程序设计》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算法与数据结构》和《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精解和实验指导》是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数据结构学习辅导》是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课程辅导丛书,《Java程序设计》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精品教材系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是21世纪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规划教材,《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是21世纪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规划教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和《数据结构习题解析与上机实验指导》是华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推荐教材,《Delphi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和《Delphi程序设计学习与实验指导》是福建省高校计算机统编教材。

各门课程都建立了课程组,大部分课程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资源。其中素材类教育资源有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和常见问题素材等。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大部分课程已经建立了一些网络资源,如CAI课件、无纸化考试系统等,在更大范围、更便捷地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已经分别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VB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等课程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项目组。同时建设了课程网站,集成了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答疑系统等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组成员多年的努力下,课程建设取得了有效的成效,比如,“数据结构”课程分别在1999年和2007年获得福建省省属高校优秀课程和福建省精品课程的称号。

3“1+X+Y”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

目前,我们正结合本校的学科和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1+X+Y平台构建与实施”的教改项目的建设。其中“1”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全校性公共必修课;“X”是适应不同专业设计的一组限定选修课程,全校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课程,如VB、VFP等;“Y”是学生任选的信息类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基础”三门选修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和好评。我们的目标是融合计算机科学、农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构建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目前我们已经针对生物类专业的学生编写了教材《计算机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开设选修课。我们已经着手准备新增全校公共可选的3S技术、生物信息学、农业信息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特色课程,同时还将针对全国高校中我校独有的蜂学专业开设相应的计算机特色课程,以更好地为该专业培养高级信息化人才服务。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尝试在有限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有选择地融入专业基础的教学。在第一层次进行介绍,在第二层次时要求理解原理,而在第三层次实现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本学科领域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获取、处理等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系列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通过编写调试大量的程序、进行大量的实例操作,才能使学生理解软件的思想方法、积累软件操作的经验,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课堂精讲,上机多练,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创新性实验结合专业。

(1) 示范式教学,精讲多练

讲课全部使用多媒体网络机房,教师采用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案例提出问题。教师示范解决方案为基本形式,教师精讲,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特点,一些操作性的内容通过上机实践来掌握。教师变传授为主为指导为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提高上机实验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计算机操作能力,本课程安排了较多上机时间。我们要求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成一定的任务。上机练习题目全部是实际应用开发题目,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和重复,从而启发学生开拓创新。我们组织编写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教材,精心设计了一批实例,既覆盖讲课内容,又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且注意了综合性和趣味性。通过上机练习,既能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3) 课程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程序开发任务。课程设计既可以做规定题目,也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自选课题。课程设计规定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要求遵守一定的设计规范,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书写正规的技术文档。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程序设计开发、工具软件应用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中小型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掌握可视化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使学生经过一次开发应用程序的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开发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4) 创新性、开发性实验

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学习与研究需要进行创新性实验的设计,对有此需求的学生,我们提供实验室并分配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支持。

4教改成果与师资培养

主要的教学教改成果有:

(1) 我校一直强化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的课程建设,曾先后出版系列教材5部,并分别于1999年和2007年获得福建省省属高校优秀课程和福建省精品课程的称号。

(2) 2000年,高等学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3) 2000年,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 2001年,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获得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5) 2004年,高质量的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6) 高校计算机系列课程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制,先后完成新版一级、二级VB、二级VFP和二级C等考试系统,并在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使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制了多门课程的模拟练习系统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其中VB模拟练习系统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向全国发行了2万余套,收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

我校在师资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提高学历。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各类研究生,提高学历水平。现有4名教师获取博士学位,10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4名硕士研究生在读。

(2) 外出进修。积极选派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作为国内外访问学者到其他高校学习取经。

(3) 内部培养。对于青年教师,建立导师制,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主讲水平。

(4) 通过科研项目培养人才。

(5) 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近年来,已有6人次参加了澳大利亚、香港和台湾等地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6) 加强教学规范化,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加强了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了各项教学文件,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日志、电子教案、实验指导书、综合训练题库、考试题库等资料完整规范,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互相听课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集思广益,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

以上措施通过几年来的实施,效果显著,培养出了一批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作风严谨、工作态度认真、讲课好、能开发、自学能力强、富有改革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同时,我们还积极接受其他院校的进修教师(如武夷学院等),在积极推广教改成果的同时还能吸收其他兄弟院校的教改成果,从而更好地推进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5结束语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为了更好地满足我校建设规划的需要,我们仍然要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做更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简介

宁正元,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长,福建省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农林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件基础理论、智能计算与多Agent系统、农林计算机应用、生物信息学等。出版教材二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其中SCI,EI收录多篇)。是福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数据结构”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计算机基础”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钟一文,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院长。

vb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作业;程序设计课程;语言学习;调研

1.初学者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产生困难的原因

1.1单一化的课程设置

受到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的影响,目前国内大学的程序设计课程除了某些特殊专业的课程需要一些特殊语言(如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要求采用Mcs51单片机汇编语言)之外,大多数采用C/C++、Java、VB、C#等语言。对于初学者而言,较多院系选择让学生学习C/C++,但是学生常常会在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发现所学语言并不是需要使用的语言。例如,学生在清华大学水利系课程的学习中,有时会使用到Matlab、VB、Fortran乃至Lisp等语言。

这就对学生如何理解编程思想和设计程序提出挑战,但现状往往是学生学完了C/C++语言课程,认为掌握得也不错,却对别的语言望而生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学生只学过c语言,于是只会用C语言编程;②害怕学习其他语言会像C语言一样枯燥且花费时间;③尽量绕开需要使用语言的地方。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不敢应用自己曾经学习的编程技能,导致程序设计能力下降。

1.2众多基础技能和知识需要学习

对于初学者而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的学习任务往往比较重,有各种作业和实验课。但不可忽视的是,要想学好程序设计并能够自主编写程序,就必须具备一些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算法设计、数据结构等,而主要矛盾就在于上述课程或者没有开设,或者比较难。因此,这门本来就比较难学的课程容易给初学者造成一个暗示,即“应该先把上述课程学好再来学编程”,这种现象从信心上打击了初学者。

1.3紧凑的课程设计和短时间内转化思维

程序设计语言的内容相对较多,受学期学时的限制必然被安排得比较紧凑。对于初学者而言,比较难的正是前面几节课,因为就算是一个最简单的“Hello World!”程序,教师都需要对其中所包含的很多内容进行解释,有时还会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如#include指令和cout命令就涉及头文件、编译、运算符等内容)。因此,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对于很多内容需要先记下来如何使用,然后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再掌握原理,而这会不停地增加初学者的疑惑,直至最终使初学者认为程序设计是一门不适合自己的课程。

编程重在思维的转化,而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是最难的。无论是面向过程还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对初学者而言都是一种新鲜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一套知识体系。以前受固定思维模式影响比较严重的初学者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转换思维,跟上紧凑的课程设计,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初学者既没有学好程序设计,又被打击了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2.大作业及其益处分析

2.1大作业概述

大作业不同于一般的编程练习题,从量和复杂度上来说都有相当大的区别。大作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程序开发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编程解决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综合利用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知识结构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的作业形式。

2.2原始调研数据罗列

笔者通过对北京地区17所高校的60名程序设计课程初学者进行访谈(调查问卷及结果如表1所示),了解他们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产生困难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看法

2.3数据处理和益处分析

综合被调研者的口述内容和调研数据,大作业有以下几个优点:训练方面广、灵活性较强、连贯性强。

1)训练方面广。是否进行大作业设计的初学者平均代码编写行数如图1所示。从数据上来看,进行大作业的初学者为44人,占总调研人数的73.3%;进行大作业设计的初学者平均代码编写行数是不进行大作业设计的初学者平均代码编写行数的5倍,其中有11名初学者编写的程序多于1000行。可以看出,编写大程序可以保证初学者尽量多地使用语言。

2)灵活性较强。主要表现在不同大学不同课程的大作业具体内容的实行上,包括2个方面。首先,从设计命题(有的学校不要求)到开题,再到算法讨论和实现以及最后的程序提交和总结过程,导师都可以针对不同的要求和课程难度设置,灵活地安排大作业难度。在调研中,也有初学者表示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灵活地选择目标和方向以及需要自己完成的项目。其次,导师的考查形式具有灵活性,对于开放性问题,导师可以设置面试答辩方式,也可以使用提交报告和运行展示的方式。考查时间可以设置在项目进程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可以由初学者进行一些汇报展示等。

3)连贯性强。主要表现在初学者的表述上。有的学校会为大作业设置一些必须使用的关键技术(如文件读取、多态、继承等)。比较优秀的大作业程序设计重点应该放在核心思路的讨论和核心算法的优选上。程序设计往往贯穿整个学期,有的学校还专门设计一套时间表,精确到每个具体日期,要求初学者在某个日期提交程序设计的具体内容。从程序设计安排上看,大多数学校主要以培养编程习惯和熟练度作为编程核心,有条件的会更加重视思维的培养和小组团队合作共同开发的能力训练。大作业可以比较容易地将教学、自学、互学联系在一起,将整个学期的课程串起来。

对于初学者而言,面对程序设计有两道坎。第一是掌握语言本身,即能够顺利地使用本门课程的语言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第二是掌握程序设计思想,即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精髓,以便在后续的应用中举一反三。初学者通过一般的小作业能够巩固基本的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相对而言,通过大作业则能够将程序语言的学习内容贯穿起来,训练整体思维的同时还能够加强程序使用的熟练度,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量和质上达到飞跃。最关键的是,由于大作业课堂上的知识很难满足需求,使得初学者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新的技术和算法,提高了自学程序设计语言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后续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奠定基础。

3.面临的挑战

总的来看,9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作业对编程训练有效果,其中有半数以上认为这个作业很值得做。然而,笔者综合60名受访者陈述的观点发现,相当多的学生仍然无法达到培养编程思想并在后续学习中运用该编程思想的目标,仍然为后续语言需求不对等的问题感到迷茫。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题目由老师布置;②几乎没有小组合作;③繁重的课业导致学生无法专心投入;④没有改进程序的意识,认为能够编出程序即可;⑤考查形式对于学生没有压力。

中国的“传授一接受”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减少自主学习活动,逐渐产生依赖教师的习惯,降低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教师的依赖使得学生不愿意自主设计命题,即使设计出命题,该命题也存在各种缺陷。少见的小组合作模式是难点,学生没有小组合作的习惯,其实小组合作的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合作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起到让学生相互监督和督促的作用。学生对于课业压力与学习精力的平衡较难把握,除了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还要完成大作业,算法的设计和优化也是需要面对的难题,需要学生投入较大精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过程中需要解决2大问题:①程序设计能力;②程序调试能力。这2个问题相辅相成,都是一个逐步实践和提高的过程,怎么从中找到一个平衡也是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

4.结语

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有语言设计不对口、牵连知识多、思维转化难等困难。综合整个调研,笔者发现被广泛采用的大作业教学模式有相当突出的优点,应用形式也多种多样,是很有意义也很值得推广的一种作业形式。很多学生无法达到培养程序设计思维能力的目标,而这正是教师通过一门程序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大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这方面内容和技能的培养。

该调研有几个明显缺陷:①样本容量不够大,调查区域不够广,主要涉及北京地区大学本科教学的一小个方面;②调研采访的方式较为固定,应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调研;③调研对象仅涉及学生,应该扩展到广泛的教学工作者。

vb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VB程序设计 研究与实践 教学改革

0 引言

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首先创立,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向21世纪推荐的两大课程模式之一[1]。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笔者尝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调查,形成以下总结。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我校2010级计算机专业1个班学生共38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9人(采用PBL教学模式)和对照组19人(采用系统讲授法教学),两组学生的入学成绩、性别、年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符合研究要求。

1.2 教材及任课教师。两组学生均采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由沈大林主编的《中文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第二版)》教材,并由同一教师授课,围绕《窗体和几个常用的控件》内容开展PBL教学,共用14个学时,占课堂教学的19.23%。

1.3 教学内容和时数。《VB程序设计》课程中窗体和几个常用的控件章节内容,教学时数为14学时,其中《窗体》教学为6学时(1学时为课堂启发,3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几个常用的控件》教学为8学时(2学时为课堂启发,4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

1.4 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在学习窗体和几个常用的控件章节前一周,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选择相应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其设计原理,以建立问题情境。(2)分组思考:学生每8~10人为一组,复习或预习教材相应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每组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提出新的问题。(3)课堂启发:教师在课堂上简要介绍有关问题的背景资料、思维方法、知识要点和研究进展等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但不做结论性发言。(4)集中讨论:各组推选代表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展开交流辩论,畅所欲言;教师从中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的关系。(5)课后总结: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对讨论发言情况进行及时点评与修正,总结和归纳知识要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以保证学生能够明确问题的观点和获取系统的知识。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两组学生授课的课时与教学的重点均相同。

2 考评指标与结果

2.1 考评指标。通过教学质量考评(态度、过程、效果)、学生问卷调查(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智能考核(论述VB程序设计相关问题)等对PBL教学法进行综合评估。共发放调查问卷38份,最终符合研究要求的学生数分别为实验组19人,对照组19人,有效回收率为100%。

2.2 考评结果。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PBL教学法组认为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分别为82.61%、86.96%和78.26%,系统讲授法组分别为61.91%、71.43%和52.38%,PBL教学法组好于系统讲授法组。

3 效果与存在问题

3.1 PBL教学模式的效果。

3.1.1 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明显较传统教学法更活跃,这与调查中74.7%的学生看法相一致,师生的交流更顺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学生们所表现出的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追求创新的意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熟练的PPT 制作技能对教师们有很大触动,同时也鞭策教师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转变,也使教师看到了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2 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91.2%的学生认为通过PBL教学,自己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在参与PBL的教学后,普遍感觉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为PBL所要讨论的题目范围很广,资料纷繁复杂,靠一个人找资料肯定是不行的。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只有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分工合作,才能将资料收集整理充分,并通过交流、分析、讨论得到比较完善的结果。在小组讨论中,只有每个成员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才能达到问题越辩越清晰的效果。不少学生们表示,是第一次这么全身心地投入一项学习任务中,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群策群力,努力奋斗,并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无法感受到的。

3.2 PBL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学生方面:(1)合作能力不强,部分学生选择独立完成问题的学习方式;(2)信息获取途径较单一,学生所得信息主要来源于书本和相关书籍上现有信息,尚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学习;(3)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横向比较少;(4)自学时间不足。学生应从自身情况出发,提高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方面:(1)PBL教学模式培训在教师中普及面不广,教师经验不足,水平有限;(2)PBL教学模式匹配的教材和教学评估体系未完善;(3)组织讨论时引导、组织能力不够。为使PBL教学模式广泛深入的应用,必须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拓宽知识面。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PBL教学法的精髓,熟悉其教学过程。学校需定期组织教师进行PBL教学模式培训,让教师正确掌握应用PBL教学模式所必需的知识、技巧。

学校方面:(1)教学设备配置尚不能满足教学所需;(2)教学时间不足,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花在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如果过多地应用PBL教学模式,需要调整课时安排,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3)需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增加图书馆藏书量和加强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开通网络服务,为学生全方位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添置必要实验设备和教学器具;建立PBL讨论室作为教学场所,满足小组讨论式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宏玉.护理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675-676.

vb程序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数学;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手段

2009年4月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是首批升本专业之一,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是我们学习本科教育、研究本科教育和实践本科教育的重要工作。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1]。高等院校必须紧跟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特色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上,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设置,因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前身是数学教育专业,自1978年学校成立招生办学以来,数学教育专业就是学校首批师范类全日制专科的招生专业之一,至今毕业生人数已达1 500人。除此之外,从建校开始,数学系就曾与云南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招收全日制本科数学教育专业学生61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数学教师的需求逐渐增大,对专业和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1998年起又连续办了五届本科成人教育函授班,毕业生人数383人。

1充分认识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

数学正形成三大分支: 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基础数学,即传统的纯粹数学理论,如拓扑学、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微分几何等。计算数学,即计算机与数学相结合形成的直接应用于生产、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它由数学模型和算法构成,通常表现为软件的形式,如快速报价系统软件、中长期天气预报软件、计算机模拟技术等。应用数学,用数学的观点、理论、方法去理解自然和社会,把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化建立描述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选择或创造合适的数学工具,并借助计算机求解该模型,最后通过模拟或实践修正该模型,使之达到最优[2]。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该说数学与应用数学方向是非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不是教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非师方向与建设历史较长的综合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同,后者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数学研究和应用人才[3]。如果我们也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数学研究和应用人才上,这不符合实际情况,至少目前是这样。虽然将来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并能够做数学研究和应用工作,有部分同学继续学习与数学学科关系紧密的应用技术类专业,如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或相关的理工科专业,但大多数学生主要还是从事基础教育师资的,所以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革。

2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重要性

正如自然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一样,计算机语言也是应用者和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尚需一批既懂专业又懂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去实践。而对于常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其管理和维护也需要使用者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目前,虽然软硬件技术平台在飞速发展,但还没有一个不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就能进行软件开发的环境,要使学生毕业后进行软件开发工作,就需要较深入地掌握先进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如Visual C++、Java Builder、VisualBasic、PowerBuilder、Delphi等,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还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已经从单纯的专业能力,向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转变。这个转变也直接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计算机、外语、金融类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4]。而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程序设计语言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时,除了报考基础数学和学科教学法方向外,还可以报考计算机、自动化、经济类等方向,这些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对他们考研大有益处。

3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选择与设置

经过考查、分析、论证各门课程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将相关的课程和教学环节组成一个体系,减少授课内容的重复,增强课程的总体效能,实现减时增效[5]。程序设计语言种类众多,而且各有优缺点,目前流行的语言主要有:C语言,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C++或Java语言,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

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重在语言(如C、C++)级程序设计技术与原理;工具级程序设计,重在利用工具(如VC++、VB、Delphi)开发应用程序。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置中可以采用“1+X”的方案,其中X部分由各新建本科院校自定,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M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M选修课程时,可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定位和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如运筹学、数学建模等课程。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置应贯彻少而精、不断线的原则,在第1学期修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可以开设如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1) 第2学期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总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以及程序的测试与调试技能等;

2) 第3学期开设VB,总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可视化编程环境的使用等;

3) 第4学期选修C++或Java,总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侧重讲解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类及其对象等;

4) 第5学期开设数值计算软件Matlab,总72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54学时),侧重讲解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图形、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等;

5) 第6学期选修中小学课件制作,总72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54学时),侧重讲解课件制作技术,为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6) 第7、8学期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写毕业论文和报考硕士研究生等,学习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效果不好,开设综合性较强的数学工具软件及其应用课程,如Mathematica或Maple,总54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54学时),侧重讲解数值计算与符号演算。

4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6]。教材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特点,以应用为目的和出发点,选择教育部推荐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教材,或者著名大学编写的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如谭浩强教授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升专业教材建设的水平层次和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除了抓好本科层次教育外,还应适当发展专科生、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教材建设应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同时,还应注重学科性质和专业特色,选用教材应体现出程序设计语言课与专业课、基础学科和培训教材的联系和差异[7]。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选用的教材不仅能传授最新的知识、体现教材的学科特色,而且应考虑教师主体的自身需求和受教育者兴趣、态度、接受能力等个别差异,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5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

5.1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在教学计划中需列出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以行动引导学生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实验中,一部分是验证教材的知识点,这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属于应用型的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除了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之外,还应做到因材施教,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借助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性教学,如在数组应用中根据考生的成绩获取考生信息的问题。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掌握数组的使用方法,弄清楚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利用二维数组处理矩阵运算、矩阵求转置、解线性方程组等[8]。通过实践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更清楚和形象地了解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充分显示应用数学的魅力所在。

5.2改进教学手段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采用集中授课和上机实践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9]。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从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使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更加适应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同一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集中授课时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多功能教室授课比较适宜,教师可以直接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CAI课件等,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逐渐过渡到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夯实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也是必要的。而对于上机实践时,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普遍推崇,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软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项目开发提供了环境。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扩大学生视野,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师生互动式和计算机辅助式教学有益于构造自主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这也是教师倡导和学生向往的教学方式。

6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认识到应用数学的重要作用,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应用数学,21世纪的知识经济需要具有应用数学专业特长的高素质人才,给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进一步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考虑和解决的实际性课题。

参考文献:

[1] 成宝芝,郭险峰,郭宗光,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模式研究[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3):142-144.

[2] 王涛. 今日应用数学与高师应用数学教育的特殊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66-69.

[3] 刘绍武,莫海平,韩超.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2009(5):145-147.

[4] 张侨平,严启平. 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调查报告[J].湖北大学学报,2006(3):244-247.

[5] 王文豪,张亚红,陈晓兵.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5):156-159.

[6] 伍一. 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J]. 黑龙江教育,2008(6):52-53.

[7] 沈中和. 高校教材建设发展的新思考[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3):335-336.

[8] 谭浩强. C程序设计[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8-14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New University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Programming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ZHENG Ji-gang; GUO Xiu-qing

(Baoshan College, Baoshan 678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