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课程论文

声乐课程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声乐课程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改革研究生招生环节笔者认为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应该先考专业课,对专业较差的学生进行淘汰。专业课通过的学生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及公共课的考试。这样可以让学生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也可以招到声乐基础、演唱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避免出现考生在本科学习其他专业,只是由于基础课出色才被录取,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困难重重的尴尬局面;声乐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录取时应考虑学生的声乐歌唱能力、表演能力、科研能力、实际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和声乐专业发展潜力。入学考试可以降低理论科目的分值和所占的比例,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区分开来。研究生的所学专业应该有一定的连续性。本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所学的专业应该是一致的。在招生的时候应该对学生的本科专业有一定的要求。

优化声乐研究生教学的目标和内容1.区分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目前高师声乐研究生分为学术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三种,笔者认为不管哪种都要遵循声乐教学规律,培养的方向要因人而异,培养目标因不同层次需要而不同。有的学生在歌唱表演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可以作为专业型的人才来培养;有的学生声乐条件一般,但是乐感和素质尚可,可作为学术型的人才来培养。艺术硕士要注重艺术实践,音乐会的演唱要出色;学术硕士要注重论文写作,提升学术水平;教育硕士要注重师范功能。2.声乐教学内容要多元化。高师和综合大学培养的声乐研究生应该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思考并总结声乐演唱及教学的规律、理论并加以传承。在声乐技能技巧方面,高师的学生比不上专业院校的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但是作为以师资培养为目标的高师声乐教学,追求的不是演唱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而是追求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作品的涉猎范围能够广而全。在研究生的技能训练方面,高师的声乐硕士除了声乐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伴奏能力,可以在培养方案中加入钢琴课,或者钢琴伴奏课;研究生的英语没有涵盖专业术语,很多研究生看不懂专业的英语文献,可以在研究生的英语中开设专业英语术语课程。另外,建议开设心理训练等方面的课程,通过心理暗示来帮助学生在表演上、教学上起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也是极为重要的,建议在课程培养方案中加入声乐教学法、教学理论,甚至是中文课、哲学课、美学课等文、史、哲的课程,使得研究生的知识层面要高于本科生。还应该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反思问题,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生的培养还应该考虑市场需求,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所需人才,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3.声乐教学质量要提高。在研究生阶段,学术硕士一般开一场音乐会,艺术硕士开两场。毕业音乐会要求学生的演唱风格要多样化,不能只有一种类型,应展示出对不同风格作品的驾驭能力。美声唱法的学生应演唱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歌曲和中国民歌,民族唱法的学生应演唱戏曲和地方小调。音乐会应该有一定的规格,应注重学生歌唱艺术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对美声唱法的学生应加强语言训练,让他们深层次地学习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而不只是注重语音训练。这样学生才能真切理解歌词的意思,舞台上准确地表达作品,在交流的时候更加自然。民族唱法的学生要求更多地继承传统和创新,努力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并在唱法与作品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研究生的专业课可以用声乐理论的教学和研讨性的教学来补充简单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知识单一、视野狭窄的情况。4.搞好声乐研究生的艺德、师德教育。艺术硕士毕业后主要去文艺团体当演员,文学硕士和教育硕士毕业后主要是入校当老师。作为一名艺术家只有具备优秀的艺德,才能被广大人民的喜爱,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作为一名教师,优秀的师德是立身之本。很多的文艺团体、院校采取以老带新的做法,引导新人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但是这都是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开始的。如果在研究生期间就开展师德教育,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上的不适,减少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几率。

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遴选目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的标准不一致,有的学校标准比较低,建议国家出台导师遴选的标准和条件:如对导师的职称、获奖、论文等方面有具体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扩招比较严重,中国的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大同的状况,导师的质量不是很令人满意,老师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对导师实行岗前培训,组织老师们进修。对海归导师加强中国文化的培训,特别是中国声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知识的补充。对于资深的老师,建议学校能送其出去充电,更好地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很多导师都表示既要辅导学生举办音乐会又要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压力太大,建议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的音乐会,另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的论文。笔者以为:硕士生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修养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他不仅向研究生传授知识、培养研究生各方面的能力,对研究生的性格、修养、态度等各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每个导师学有专长,互相之间可以弥补对方的不足,跨学科、跨专业及交叉学科的导师可以培养出知识更加全面、能力更加完备的研究生。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理论;声乐教学;音乐

1.前言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歌唱过程是体现声乐技巧、心理素质、艺术修养等的质量。“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这句话是伊.卡.那查连柯说的,歌唱的技巧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是声乐学习的全部。关键的要素在于学习声乐技巧的过程,一个人的声乐学习和心理素质要关联在一起的,学生在演唱时的基础知识、控制能力、对音乐的享受和想象能力等都是应该掌握的。歌唱的质量要领是思维的转动,思维对歌唱时有着主导因素,声乐教学在研究学生心理因素的规律变化上,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实施和学生歌唱表现。无论是声乐心理理论还是声乐的实践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声乐的前提是让学生心理放松

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歌唱技巧,情感控制能力,这些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多听,练习,想象,感受等学习歌唱时得到的最好状态[1]。教师在教学时加以声乐技巧的示范能给学生得到很大的启发,但是学生在教师启示中只能用听觉来感受。学生在学习时让教师通过示范、描述等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凭着想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声带来进行歌唱练习,使声带在歌唱中找到最佳歌唱的方法。因此,声乐教师利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让学生利用思维映像感受到声乐的发声,尝试着调整自身的歌唱器官,使学生在教学中实践歌唱时的声音达到教师的要求。

由于个人自身的学习状态不同,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同,一样是听同个教师教学,但对于教师的比喻启发,对于学生有的能理解有的不能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应用不同的生动比喻,让学生得到理解、掌握声乐技巧。教师应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声乐技巧心情自然而然变得愉悦,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积极的学习。

3.在声乐教学中了解和控制学生焦虑心理

当一个人过于紧张,忧虑,害怕时综合起来的心情称为焦虑状态,刚开始练习歌唱的学生最容易出现这个种心情,往往因为焦虑而发挥不正常。学生对自己本身没有信心,因为这种心理因素导致学生的歌唱状态不好,教师在教学时注意观察学生歌唱状态,适当的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况。但是怎样增强学生的自信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呢?教师可以实行肯定和鼓励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举个例子:让学生的声带放开。教师安排学生先进行大声地说话,声音是歌唱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在大声说话时听到自己的声音既饱满又宏亮,教师又加以肯定,学生们就开始有自信,歌唱时嘴巴自然地张开了,声带就能通畅的传出声音。对于刚来学习的学生有过努力或是小小的进步,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继续加油。教师鼓励的认可便是学生对自己的肯定,学生心情也会变得愉悦了。放松心理的学生歌唱状况也会变好,学生有了进步才会进一步的尝试,以便找到歌唱轻松自如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了解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激情,使学生精神饱满、感情充沛、信心十足,这样使学生发声器官、呼吸、肌肉都能积极运作,在这种良好的状况下学生显然易于掌握歌唱的技巧,既能发出自然美妙的声音来[2]。

4.在教学中发掘学生的想象

声乐学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课程,它是可以利用想象力这种琢磨不透的思想去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声乐技巧也可以利用这种的无形想象力创造出来,在许多的歌唱者表演时经常会看到他们闭着眼睛在演唱,那是因为歌唱者在想象音乐的情景,通过想象歌唱者领会到歌曲的情感,使得唱出来歌曲更加动听。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运用具有丰富形象的话语情景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想象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精准的唱法。学生在进行高位置共鸣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运用如“打开毛孔,感受空气,声音的感觉等”富有形象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很快的了解什么是头腔共鸣[3]。因此,教师运用丰富形象的语言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转变,开展想象力,更有教师的演唱示范,让学生在学校中更好的掌握声乐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丰富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更具体的说这是在激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演出创造新的成绩。

5.结束语

现代的声乐教学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其中,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歌唱时的心理变化,进行探讨、观察形成心理变化的原因,注意学生进行心理变化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的感受、思想、状态等心理过程,这些因素都是因人而异的,教师进行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展现的气质、性格的表现等多方面的进行了解,研究不同学生适用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学生在歌唱时的心理的改变调节,有利于学生对声乐学这一抽象的课程进行了解,以便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最终使得学生得到歌唱技巧水平更好更快的提高,从而使学生们在声乐学习上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密丽.气质类型与演唱风格对应关系谈[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35-38.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学;声乐课程;特色教学

本论文是课题《喀什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民语言班级声乐课程特色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JDZ1308

G642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和重点课程,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声乐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衡量音乐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依据。开展声乐课程特色教学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探索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提高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是学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Z水平影响学习积极性

语言始终是影响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生源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国语水平较低,这样的语言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畅、对汉语歌词的熟练程度较差、普通话咬字发音准确性不高等。长此以往,本来对于歌唱很有积极性、很喜欢歌唱的许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慢慢对声乐学习产生了倦怠和抵触,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差。声乐课就会出现学生旷课、请假或者无法继续课程学习的现象。

(二)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学习积极性

由于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识谱能力非常差。少数民族学生在艺考之前音乐知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较差,更没有针对性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艺考中,几乎没有少数民族考生能够完整演唱一首视唱曲目。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后的声乐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一首作品要经过声乐教师课堂上反复教授,不仅浪费大量课堂教授时间,而且作品的课后完成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处于模仿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状态。学院派、西方化教学形式充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缺乏本地特色。教师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不够,一味的追逐西式化的以美声演唱为所谓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忽视了因地制宜、此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与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需求的脱节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四)传统教材体系难以支撑专业学习的需求

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以中西方声乐作品集为主,中国声乐作品集基本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声乐作品,西方声乐作品集则主要以意大利语为主的西方歌剧咏叹调为主。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音乐背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很难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使用传统声乐教材体系带来的的教学结果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现状: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呈现西方化倾向,但却无法完整掌握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所谓的科学训练基本丧失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民族音乐的元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培养出来的学生变成了“中不中、洋不洋”的所谓人才。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特色教学对策

(一)坚持民族文化传承观

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与表现方式。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特征较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声乐教学不但可以将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通过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播,还可以通过以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丰富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体现“双重乐感”理念的声乐教学体系

“双重乐感”是由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提出的一种多元文化思维体系的音乐理论。其核心是指当我们去研究一种音乐文化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参与这种文化体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与体会后,才能更好的描述这种音乐的特征。从根本上讲,“双重乐感”思维是让我们摆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文化格局,即打破过去一元化音乐审美标准,主导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新模式。

注重和推动“双重乐感”思维体系的应用和实践,就是要将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当前声乐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多重音乐的鉴赏与实践能力,防范走向完全西方模式与单一化的民族内卷化发展模式,不但要将少数民族声乐元素与世界声乐艺术接轨,更要独创出一条特色化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途径。

(三)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与实践

声乐是一门技能型较强的表演艺术学科,声乐的教学与学习不能仅限于琴房和教室,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不同类别的表演、考核、观摩等进行声乐的再学习。声乐表演是声乐艺术的展示环节,也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声乐表演的承载与推动,更需注入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人文素质培养 本体价值 客体价值 社会价值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人格、气质和修养方面的内化,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①包括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哲学历史修养、文学艺术修养等。近年来,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虽然在不断推进,但改革的实效性却不尽理想,表现为国民的人文素质整体提高不够,究其原因,莫过于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应试教育使旨在提高道德、哲学、艺术、文学等修养的人文素质教育走向式微。而事实上,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行不但能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且还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更是无法取代的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里更具创造性,还能使其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更有理想和洞察力。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一直以来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受益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对于高师声乐专业课程的一个基本认知在于,它不仅仅是为大学生谋生服务的技能课,更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学科。在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所体现的价值在本文可以归纳为主体价值、客体价值、社会价值三大方面。

一、在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价值

人们往往视声乐为天分基础上的专长,因此,声乐教学一般也尤其重视技巧、音色等方面的专门训练,练声、演唱成为日常学习的主要内容。但遵循声乐教学的一般规律,声乐素质是离不开人文素质的,如果离开了人文素质,声乐教学就没有灵魂可言。人们通过歌唱实现生活审美、情感沟通与精神共鸣,通过歌声给他人带来精神愉悦。但一个人的嗓音再好,演唱技巧再高,如果没有富含在音乐中的思想与情感,艺术感染力就很苍白,也难以实现声乐的价值。换言之,一个人的声乐素质也就是其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声乐教学本身的题中之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首先体现出主体价值,这一主体价值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来加以引导来实现的。

首先,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案例作品必须进行人文内涵分析,获得对优秀作品的深刻理解。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的声乐教学不是简单的概念化、具体化、形象化,而是理念、思想与音色、歌唱、伴奏的融合化。伟大的声乐作品必有伟大的意蕴,比如具有史诗性的、影响巨大的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气势宏伟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其中的《黄河颂》深沉浑厚,《黄水谣》清新优美,《黄河怨》凄美悲愤……教学时不能仅进行声乐作品中技术性的教学,还必须感悟作品内含的思想与历史,方能得到作品全部的音乐魅力及价值。

其次,在对学生的声乐训练中,必须将演唱情感纳入教学范畴。

技能技巧只是一首歌曲打动人的技术条件,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灵的歌曲最需要的是美好情感的投入。嗓音好并掌握歌唱技巧的人很多,但嗓音好、有歌唱技巧并懂得用心灵去歌唱的人却比较少,这正是歌者与歌唱家的区别。歌唱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是声乐理论课或者声乐赏析课,而是声乐的践行课。声乐教师往往容易将教学的重中之重放在纠正学生的发声、运气等方面,而忽略了对其演唱情感的引导,殊不知这是很大的一个疏忽,因为如果歌曲没有情感导入,唱出来的歌声就只是好听而不感动人,只有演唱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心灵的歌声”。而情感的张力如何要看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也就是对歌曲的人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如脍炙人口、影响世界的《国际歌》,因为饱含着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民幸福的坚决争取,从而表现出悲而不怆、低而不沉、雄壮有力的声乐魅力。如果演唱中不能投入这样的情感,就谈不上什么演唱效果。说到底,教师的“声乐教学”中必须渗入“情感教学”,而演唱一首歌曲的情感,最终还是来自于对歌曲的人文思想的理解与吸收。

可见,声乐是一门声音技能与人文素质相融合的艺术,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声乐教学的一个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声乐专业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声乐教师不单单要掌握规范的、系统的声乐技能技巧及教学方法,还需要尽可能地广泛吸取各类艺术知识,涉猎各类相关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等。可见,声乐教师备课既要备“技能”,又要备“人文”。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一定是一个能够发挥出声乐人文价值的教师。

二、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客体价值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声乐教育本身的内容是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体现主体价值,但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声乐技能、音乐审美能力与未来声乐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与辅助手段,又体现出客体价值。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师专业院校;素质教育;声乐教学;多元化素质;改革

1.声乐教学在幼儿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人们在自身素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师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是培养一名优秀幼儿教师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师学生在幼儿园中的歌唱技能是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专业技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另一方面,声乐教育能够将学生的运用声音将情感展现给幼儿,将情感转变为知觉的艺术。声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出情感,通过声乐教学,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与整体素质。

声乐教育是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必修课程,这与其他专业艺术高校的声乐教学目标并不一样。幼儿示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素质高超的人才,而是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但是幼师学生一般年龄段在14~18岁之间,有些学生来目于城市,有些学生来自于农村,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几乎对音乐常识与理论一无所知。在声乐学习之后,虽然多数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简单的声乐基础理论,但是由于学生条件的差异,一些学生的训练结果会存在较大的差别。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幼师声乐教学内容与方式上进行改革。

2.当前声乐教学呈现的问题

第一,学生音乐基础差。由于学生之前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甚至有些农村学生连中小学音乐基础都没有,这样的幼师学生要在几年内完成声乐课程练习是十分困难的。加上学生还要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因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大量的声乐技巧是不太现实的。

第二,教学与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我们在当前的专业教学中是不太切合实际的,这是由于我们首先并没有专门针对幼师学生的声乐教材,现在使用的声乐教材都是专业音乐院校的课本,呈现出难度较太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沿用的是专业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声音的训练,上课一般的固定模式就是让学生进行气息的训练与发声练习。但是学生难以掌握好最基本的音准与节奏,更别提专业的唱歌方法运用与情感的处理了。许多学生感到难度太大,因此在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三,各专业学科联系少。我们在幼儿园教学中各学科是联系紧密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歌唱家。但是在幼师专业中,却让学生掌握分别设立的各学科,许多时候学科联系性不大,并没有将各学科特点联系在一起。

3.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的思考与对策

第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置声乐教学课程。由于我国幼师职业院校的学生音乐素质较差,因此我们声乐课程的难度就需要降低,可以改为“唱歌课”。名称上的禅意体现出教学目标的差距,幼师专业需要培养的不是专业的歌唱家,而是应当是被幼儿们所接受与喜欢的幼儿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追求较为专业化的声音而是应当让学生在不影响声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自然的发声。我们在教学目标上不应当要让幼师学生达到多高的演唱目标,而是以会唱歌与唱准歌曲为主。在期末考试过程中,也不能以一首歌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而是需要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来客观地评判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编撰合适的专业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我们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专业课程的需求,可以尝试根据声乐教学需要编写自己需要的教材。我校教研组就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了试用教材,分别为理论与歌曲部分。一般理论部分是给幼师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科学发生的途径与气息如何运用,防止学生扯着嗓子吼歌的情况发生。我们在歌曲的选择上也是以我国幼儿园教学使用中的儿童歌曲为主要内容,在最后融入一些少量的艺术歌曲作为提高。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教起。学生对于难度小的歌曲较为容易掌握,也会有更多的精力来处理这些歌曲,能够根据歌曲情绪来有表情与情感的演唱。这时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相对轻松,敢于演唱,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第三,加强多个专业课程的联系。在声乐学习中加入律动与弹唱,都是其他课程之间融合的内容。另外的重要专业课程就是视唱,许多学生在识谱能力上是弱项,很多死后都要依靠教师一句句地教授。但是教师教的歌曲再多也难以将所有的歌曲都教授完,只有自己学会视唱谱子才能真正学会演唱歌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视唱音阶融入到声乐的发生练习中,并且注重要进行音准与音程的训练。教授歌曲过程中,要转变教师范唱与学生跟唱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敢于自己视唱歌曲,并且教师要给予鼓励,学生唱不准的地方加以纠正。

音乐教育活动是幼儿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幼师学生――未来的幼儿教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的。我们要将提升幼师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充分了解幼儿教育改革的方向,针对音乐艺术与学生实际特点进行声乐教学,将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行为作为当前幼师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方芳;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 2007年.

[3]乔虹康宁;幼儿园:诸多环节疏于防范[N];中国妇女报;2004年.

[4]编译/杨孝文;幼儿园教育有益孩子提高未来成绩[N];北京科技报:2004年.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1.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2.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

3.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4.山东省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

5.我院首次颁发音乐硕士、学士学位

6.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7.有关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8.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

9.综合性大学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研究

10.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状与思考 

11.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音乐硕士诞生 

12.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的研究生教育情况 

13.关于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及质量的探讨与思考

14.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 

15.中美德音乐表演专业硕士教育的并置比较

16.台湾师范大学在职音乐教学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17.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

18.我国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19.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积聚能量 服务社会——记流行音乐作曲与理论硕士研究生论坛

20.从NBPTS音乐教师专业标准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

21.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2.浅议英国的音乐表演硕士教育

23.音乐教育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应用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

24.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

2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量化分析的可行性 

26.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上) 

27.关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28.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9.2000-201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向硕士毕业论文综述

30.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假劣之风当遏止

31.新疆音乐学硕士点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32.中美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要求比较之思考——以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为例

33.儿童钢琴音乐在硕士研究生论文中的研究状况综述

34.中美音乐学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之比较及思考

35.社会现实下的分享与抗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学、教学与毕业要求

36.音乐硕士研究生扩招现状与分析

37.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38.留美硕士座谈音乐治疗学 

39.论音乐学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40.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若干思考 

41.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论文的社会调查方法审视

42.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点介绍 

43.简论加强音乐硕士导师队伍建设

44.学术的探讨 人生的启迪——王耀华老师一堂普通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的记录与感想

4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教师调查问卷简析

46.音乐学系92届硕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

4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学生调查问卷简析

48.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定位思考

4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以音乐舞蹈生为例

50.我国音乐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51.我国应当设立音乐表演类硕士专业学位

52.音乐治疗的临床操作规律  

53.音乐艺术硕士教育研究中的标志性参数 

54.论艺术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平台构建的学科价值与意义——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术活动周为例

5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动态致变因素分析

56.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舞台表演实践的教学保证

5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问卷的调查分析

58.《民族乐器演奏》选修课程在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59.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研究的数学实证

60.音乐学硕士“声乐教学与研究”方向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61.赴美留学生马淑慧获音乐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

62.武汉音乐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63.音乐学硕士“声乐类研究方向”名称需准确和规范 

64.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65.吉林艺术学院喜获音乐学、绘画艺术(油画版画)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66.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67.長江師范學院艺术硕士(音乐)学科简介

68.来自汾河畔的歌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杜兵印象

69.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70.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研究

71.音乐类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评估

72.音乐节奏与英语节奏的共性研究  

73.聚焦多元选题理念 彰显传媒音乐特色——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

74.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及启示

75.音乐艺术硕士需提高文学修养

76.思考与实践——表演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西方音乐史教育

77.技巧·修养·境界——音乐“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的三个基本追求

78.对吉林大学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79.从博硕士论文看流行音乐传播的研究

80.皖西锣鼓——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支奇葩——读田耀农先生的硕士论文《皖西锣鼓研究》

81.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2.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社会导师”的可行性研究

83.音乐殿堂里解译密码的行者——记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健

84.中央音乐学院一九八七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85.《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序言

86.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  

87.音乐和语言神经基础的重合与分离——基于脑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较  

88.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89.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90.四川音乐学院表演专业首届硕士研究生举行毕业音乐会

9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92.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就业形势

9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报告 

94.国际关系中的音乐与权力 

95.关于歌剧《党的女儿》中音响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96.春花秋实 继往开来——武汉音乐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97.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谈研究生教育 

98.为了一个承诺,呈一片赤子之心——高佳佳教授 

99.聚焦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促进音乐地理理论建设

100.开启心灵 共筑前沿——访著名音乐心理学教授周世斌  

101.面向移动终端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云平台构建研究 

102.论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及在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 

103.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104.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 

105.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106.音乐疗法配合长强穴按压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107.音乐疗法在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 

108.美国音乐版权制度转型经验的梳解与借鉴 

109.音乐干预在痴呆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10.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审视

11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112.中国当代音乐学家  

113.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概况 

114.“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现象之探究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文章就边疆地区高校民族声乐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声乐训练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结合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对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观和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教学规律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声乐教育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云教研[2007]11号)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