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兴趣教学法论文

兴趣教学法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2.1培养成就意识促进知识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通过对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法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的学生教学法的改革试验充分证明,传统教学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认识,勤加思考,激发学生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促进学生利用学校网上图书馆资源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尝试撰写论文,最终获得中医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的改革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达到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中医知识,主动探求中医知识的目的。

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以学定教,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1、引言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非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传统的“教师讲解”一一“教师演示”一一“学生上机练习”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任务驱动”(TBL,TaskBased Learning)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正好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特点相吻合。本文旨在介绍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机切入《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任务、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即“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教育论文,学生为主体”, “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间围绕“任务”互动,整个学习以“任务”完成为标志。“任务驱动”的教学流程包括五个环节:教学准备、设计任务→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接受任务、分析问题→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归纳总结,其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任务驱动教学流程图

3、《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多媒体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涉及: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应用系统等内容的理论教学与软件操作。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目前面临着:内容多、学时少、考查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技术更新、软件升级等情况,在作为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的背景下,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内结合新技术和软件的发展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同时学生要在有限学时内实践完成多种多媒体作品制作。如果继续延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引入《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以往“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目前该教学改革已获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立项。

4、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践

本文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按任务驱动的五个教学步骤有序开展。

4.1 教学准备、设计任务

任务设计阶段属于课前的教学准备,“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设计的任务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前者任务简单,后者综合性强小论文。“任务”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使之产生探索的欲望,因此“音频”章节的任务是:录制个人音乐,内容积极向上,歌曲不限。

教学目标:

1)掌握Audition软件的操作,掌握音频的第三方特效控件操作

2)了解歌曲录制的一般过程,学会录制个人音乐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

任务设置:

1)下载各自喜欢的歌曲伴奏

2)利用Audition软件跟随伴奏录制歌曲

3)对录制的歌曲进行后期加工和处理教育论文,如:降噪、混响、均衡、修饰、振幅等

4)利用第三方特效控件加强歌曲的特效处理

5)加入歌词,合成个人音乐

该任务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且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自然真实地引出任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明确学习目标。音频章节拟向学生展示优秀的音乐合成作品,如:音乐专辑、诗歌朗诵,然后提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4.3 接受任务、分析问题

学生授受任务后帮助分析任务,针对任务中涉及的音频原理、音频数字化处理、音频常见格式、音频压缩、Audition软件操作等理论知识做详细讲解。

4.4 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后,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在录制个人音乐的过程中,对于下载伴奏、录制歌曲等封闭型任务,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歌曲后期加工、特效处理等开放型任务,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协作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思考。该阶段学生不断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

4.5 评价任务、归纳总结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科技创新纳入到成绩评定,由单纯结果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录制个人音乐的任务进行评价。

最终成绩 = 课堂考核*? +封闭型任务考核*? +开放型任务考核*? +测验*?

--其中?是各考核情况所占的比例因子,开放型任务考核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对最终作品和制作过程中的学习认识、学习感受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以评价问卷的形式开展,自我评价结果也可促进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4.6 教学成果

2005年,学校开设《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之初教育论文,仅3个班选修。近几年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不断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10年选修班级数达85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也获得学校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学校重点教改立项、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立项,课程的理论教学课件、实验教学课件分别作为学校多媒体课件重点项目结题。

5、结束语

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性、思考性和创新性。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以待改进,首先,随着选修班级和人数的快速增长,机房现有设备数量严重不足,急需补充设备保障实验的正常开展;其次,缺乏符合教学实际的“任务驱动型”教材,笔者与课题组成员正着手编写教材,以解决“任务驱动型”教材缺乏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薛为民.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唐新国.《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79-82

[3]胡晓红.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研究[D].硕士,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4]许晓东.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2): 178-180

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非智力因素,物理,素质教育

 

为什么一些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应该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应成为我们物理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这里,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一谈这方面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表明,他们的学习活动很容易从兴趣出发,被兴趣所左右。比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也很灵活,记忆也更快、更牢。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l、利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需要是由于人的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动机是驱使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人有了某种需要往往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以下的需要和动机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1)、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动机。教师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成名人物、物理学家的故事来诱发其“羡慕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动机,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远景性动机”。

(2)、利用“交往动机”。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常常都会在班级中同别人交往,或与一些教师交往。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交往,让后进生多与优生交往,以便得到鼓励和帮助。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多与学生交往,尤其是与后进生的交往。物理后进生通常都怕被人看不起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自卑感强,虽然需要交往,但又不愿跟优生或老师交往,如果优生或老师又都不愿与其交往.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就会导致后进生之间互相交往来满足“自尊和受人尊重”,以此来得到“归属感”和“群体感”。因此.教师要重视与后进生交往,多关心和鼓励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其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们。学生得到了真诚的友谊,帮助和鼓励,就会对老师产生友好的信任感。感情融洽了距离就缩短了,交谈起来内容的真实性就提高了,老师的话他们就乐意听,布置的任务就乐意去完成,这样,就可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转化物理后进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点。

(3)、利用”成就动机”。由于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都希望获得更大、更好的成就,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条件,比如“平时测验”的难度适当减小一些,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多的成功,适当满足其“成就动机”可以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知识的具体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时使学生清楚地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意义.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怎样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这个内容时,向学生讲明,这是在电器生产和维修中“根据电路图纸生产电器或维修电器”的基础,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让学生明确航天、航空工程、人造卫星等就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师上好每一堂物理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认真备课,既备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又备好学生的具体实际,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引入新课又自然,讲解正确条理清楚、语言简炼、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语气自然而又抑扬顿挫、板书工整、教法新颖、教态自然、信息反馈及时、完成教学目标好,那么这样的课就不愧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如果教师随心所欲地“应付式”讲课,那么即使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持续多久。可见,在教与学这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很关键。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型式的更换和教学方法的变换与优选。教学型式较多,比如;直观型、实践型、探索型等。教学方法也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比较法、练习法等。新型教学法常见的有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图解分析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重复地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否则,学生会感到厌烦。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用某种教学型式、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力求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4、正确利用检查评定,重视表扬和奖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范文论文的格式。

在考试检查方面实行“因材施考”。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较好:首先根据学生物理成绩将其分为甲(优生、中等生)和乙(后进生)两组,考试时使用同一套试卷,但内容分“必做题”、“选做题甲”、“选做题乙”,甲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甲”;乙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乙”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但选做题不计入总分,用以作为测试优生智力情况和观察后进生进步的情况。这样“分层次”地“因材施考”,让学生“对号入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口味”,使多数学生都能有得高分的机会,为后进生的转化和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公开表扬、鼓励或奖励,通过带积极意义的评定,能很好地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习下降的学生的,不宜一味地批评或责备,应帮助其查找原因,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以后取得好的成绩,通过安慰、鼓励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验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方式。

中学生的兴趣常常表现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而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发挥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优势,多做一些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好演示实验,能做的分组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可以用形象直观的实验来帮助理解,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比如.在讲“局部短路”的概念时。有的学生不易理解“电流不流经被短路的用电器而直接从短路线上流过”,有的甚至不相信会有这样的现象。因此,老师可以用如下的演示实验来验证一下。如图所示。将K闭合、K1­断开,灯L­­­1和L2都发光,再将K1闭合,LA熄灭、LB更亮。这样说明了“电流是从断路开关上流过而几乎不通过灯LA”。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理解和分

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采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开辟第二课堂,组织物理课外活动小组,搞一些小实验、

小制作、小发明、出墙报、办黑板报、举行物理学史讲座、

举行物理游艺会等,都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视情感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过程,还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知识信息交流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交流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教学,以和蔼可亲动态的对待学生生,给学生一种愉快、轻松的心理感觉,学生有了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或板着面孔、暗藏怒气地上课,就会使学生“感染”上不良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情感因素的重要方法。

3、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心理健康的学生,愉快的情绪能提高学习效率;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情绪不良,学习效果就不佳。因此,教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若学生对某人或某事反映出的情绪不正常,则教师要主动关心,帮助分析原因。如果是因老师而引起的,就要和学生在平等基础上交换意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避免学生因对老师的不满而造成“逆反心理”。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教师就要教学生“转移注意”、“交换情境”,从多角度考虑,用理智来战胜感情,使消极情感转变为积极情感。还要让学生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情绪的易动性”,培养稳定的良好情感。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培养的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坚强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能坚韧不拔,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然而有的学生,尤其是一部分物理差生,一般学习意志较薄弱,自信心不够强,一遇到困难往往就退缩。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可以利用物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或者补讲一些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在科学道路上成长的故事,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李政道、杨振宁、高锟等,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那种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的科研精神。还可以请班上品学皆优的学生给大家介绍他自己是如何对待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的,为意志薄弱的学生树立榜样。另外,可多创造一些使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影响学生物理成绩好坏的因素固然是复杂的,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希望能引起物理同仁们的足够重视,并把它贯穿到物理教学过程中去,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

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PBL;教学法;实习;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a)-0135-02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build innovative research capability in pharmacy trainees

LIU Ya ZHANG Haigang SU Min LI Xiaohui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College of Pharmacy,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train pharmacy trainees' innovative research abilities by us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their teaching. Metho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was used in topic selecting, literature searching, experimental designing, results analyzing and paper writing. Results The pharmacy students'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 were trained, their graduated replies were successfully finished. Conclus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can effectly elevate pharmacy trainee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t research ability.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Pharmacy education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它与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模式有着根本区别。在PBL实施过程中,学习者作为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这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的激发了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2]。目前,PBL的教学方法已在世界多所医学院校逐渐推广应用,在国内也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3]。传统的PBL教学法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笔者在药学专业实习学员创新性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利用PBL教学法并对其内涵加以丰富和拓展,贯穿于药学专业学员的实习带教中。作为一种培养学习内部动机、鼓励有效合作、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技能的广义方法,不仅仅落实了PBL模式的理念与要素,同时使PBL教学理论更具体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第三军医大学2007级药学专业本科实习生10名,其中,女学员4名,男学员6名。实习时间2010年11月~2011年5月。

1.2 研究方法

将PBL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学员教研室专题实习的全过程,包括科研选题、文献检索、实验设计、试验实施、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力争做到“立足学员、重在引导”。通过PBL式带教,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1.2.1 科研选题 不同于传统带教方式由带教老师为学员指定一个课题,学员只是跟着做而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思考为什么做和怎么做,PBL教学理念把选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员,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习带教负责人首先向实习学员详细介绍教研室的科研方向、拟开展的实验内容以及对从事这些实验课题人员的各项要求,供学员在选题时进行参考。随后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专业特长选择带教老师和实验选题。学员在实习中对自己的课题方向拥有决定权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课题,使学员在实习一开始就具有兴趣、热情和信心。

1.2.2 文献检索 知道了做什么,下一步就是让学员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是获取相关背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获取足够的、前沿性的与问题相关以及准确的文献,对于PBL实施的效果至关重要。虽然在本科阶段学员已经学习了《医学文献检索》课程,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不能准确的选定检索的关键词,导致检索的文献太过于宽泛或者检索不到有价值的文献。在这个过程中贯穿PBL的教学理念,就要求带教老师不是简单地将自己准备好的文献直接交给学员,而是应该鼓励学员根据课题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对课题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背景进行仔细分析、讨论,确定准确的关键词,应用Pubmed、Google schoolar、Drug Information Fulltext(DIFT)、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IPA)等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并尝试着把检索到的文献进一步精选。经过这个过程的培训,学员对文献检索有了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掌握,同时通过阅读检索到的文献,对自己所要完成的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2.3 实验设计 药学科研工作中,一个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进入实习阶段的学员虽然已经完成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将理论知识准确恰当地应用到实践中、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则是学员在实习中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培养学员创新性科研能力的重要步骤。学员在进行课题实验设计的初期会有畏难情绪,带教老师应首先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广泛阅读文献并提出自己的科研思路,独立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实验方法、预期结果、结果分析等。然后组织整个教研室的实习学员举行“课题开题报告会”,邀请从事相关研究的老师和研究生参加。请学员自己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大家一起进行讨论,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学员进一步检索文献或是请教老师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这种“脑力激荡”,理清了学员的思路,明确了研究目标和实验方法,充分发掘了学员的潜能,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真正体现出PBL理念的精髓。

1.2.4 结果分析 带教老师要在平时的科研素养训练中教导学员重视自己每次的实验结果,尤其是与预期实验结果相左的实验数据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这是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不可忽视的方面。例如,有一组实习学员进行中药复方制剂抗大鼠疲劳的研究,始终只能从疲劳大鼠外周血中提取到极微量的RNA,不能满足实验需求。对此,带教老师引导学员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肯定学员提取RNA的步骤及操作都是规范的,因为对照组大鼠外周血RNA提取很成功;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前期已有的实验结果,学员们了解到疲劳大鼠血液流变性与正常大鼠不同,是高凝和高黏的状态,造成白细胞在最初的提取中被摒弃,直接导致RNA提取量的减少;接着鼓励学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多次尝试最终确定首先用0.9%氯化钠溶液对血样洗涤之后再提取RNA并获得了成功。类似的经历贯穿着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不要轻易放弃不理想的实验结果,而是通过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习阶段,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5 论文撰写 由于论文是答辩时的唯一书面材料,本科毕业生对撰写论文的格式、写作技巧、专业性把握等各方面均非常欠缺,带教老师要及时修改点评论文,鼓励学员依据实验数据大胆进行合理性推测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可组织预答辩环节,经过全体教研室人员的讨论及建议,往往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改进,同时也常常迸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设想。

2 结果

10名学员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其中3名学员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

3 讨论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员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的生产、质量检测、销售、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工作。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发展迅速,对新时期的药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院校培养目标不应仅仅着眼于单一药品生产或销售的人员,更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4-5]。实习是培养复合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教研室实习主要围绕课题研究展开,涉及选题、开题、实验、论文撰写及答辩等多个环节。因此,要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高科技药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创新药学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尤其是在教研室实习中注重药学专业学员创新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PBL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近年来我国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开展PBL教学的院校也逐渐增多。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多、常为大班授课的实际情况,使实现经典的PBL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困难。笔者将PBL教学法探索性地应用于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带教中,将PBL教育理念贯穿于科研选题、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实习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BL教学法体现了以学员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员创新性科研能力。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PBL教学法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终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将PBL教学法逐步应用于国内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亚玲,郑孝清,金润铭,等. PBL教学模式探索[J]. 医学与社会,2005, 18(6):56-57.

[2] Azila NM,Sim SM,Atiya AS. Encouraging learning how to fish:an uphill but worthwhile battle[J]. 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1,30(4):375-378.

[3] 梁晓燕,杨世民. 提高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质量的探讨[J]. 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4-6.

[4] 罗焕敏. 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 药学教育,2005,21(3):8-10.

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根据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简称VFP)实验课程的特点,以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为目的,在VFP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学习的空间,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程序设计,项目教学法,学习兴趣,团队意识,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法及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

项目教学法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的一种。行为导向又为实践导向,或者行动导向,是世界教育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由于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教育界的专家所推崇。项目教学法在国外已经广泛被使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在美国许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都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两个小型研究项目。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训练和提高,最后学生还在课程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相互交流。美国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受到这种训练,所以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在我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所重视和采用,并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人们更多地倾向于采用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

本研究是在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指导而诞生的。其目的在于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为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需求,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关的教学教改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主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依据教学内容,以知识体系为顺序组织编排的,前半部分集中介绍基础理论,后半部分重点介绍具体实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基本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讲解,着眼点是把知识介绍给学生,而不是把知识的应用方法教给学生。这样,过多的理论介绍,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能突出教学重点,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以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方式,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任务中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涵了学习者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掌握知识点与技能点。这种任务驱动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对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较弱。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无论对学生程序设计思想的形成,还是后续课程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实验教学时不仅要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

VFP程序语言设计是我院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周期为一学期,总学时108学时,其中实验课程45学时,鉴于该课程学时少,任务重的这一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们积极开展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工作,针对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3以项目为基础的VFP程序设计实验课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要求,我们选择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开设的VisualFoxPro程序设计实验课程教学中,运用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

3.1引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VFP程序语言设计课程是一门典型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实际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才可以加深理解,获取知识,培养兴趣,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创作能力。而兴趣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取更为重要,因此,项目的选择要具有实践性、启发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等特征。不能太复杂,尽可能来自日常生活,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懂得项目的实现原理和知识背景。由于项目在一开始时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和目的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变为学习和积极探索的动力,我们在实验课上提供多个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拟订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方法。从而了解一个项目所需要完成的模块,直接引导学生以实际情境和问题为思考的出发点,让学生从具体问题着手作理论思考和分析,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再探讨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最终达到理解有关理论。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把相关的项目用到的程序设计知识点与难点分散到具体章节,给学生以提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给出VisualFoxPro程序设计项目有:学生管理系统、成绩查询系统、同学录查询系统、学生超市管理系统等。

通过项目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使他们学会以抽象化的形式描述问题和规划问题,达到学有所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造性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3.2组成项目学习小组,团体协作精神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分成6-8人一组,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实行优势互补。当然,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分组应当以充分自愿为前提,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组设立一个项目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项目实施、讨论及项目的安排和落实。小组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在项目组长的安排和带领下,对各成员进行分工。分工的内容主要包括分解任务、安排分工和规划进度等。由于没有标准的和现成的答案,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需要自行查找资料、设计方案、交流讨论、探索规律、撰写实验报告。这些活动为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和创新提供了充分空间。

在小组协作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其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团体协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程序设计知识的能力。

3.3重视成果交流与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每次实验课中对各小组项目的阶段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由各组推荐一名成员介绍项目完成的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从设计思路、设计技巧、程序结构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充分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或缺点。在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尽量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扩散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人们都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项目完成之后,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师生共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VisualFoxPro程序设计实验课程中,通过答辩的方式将成果交流与成果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小组在答辩中通过展示他们的作品以及回答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来表达他们在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教师现场点评,结合小组整体表现及组员自评,现场打分,其成绩可作为实验课程的成绩。各小组通过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分享项目的成功和喜悦。实践证明,在成果交流与成果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自己的收获很大,小组更加团结,学习热情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观念。

4结束语

综合前面的观点,我们认为学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不仅学会了针对具体项目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调试及文档写作,还学会了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综合性的项目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菜单设计等多种内容组合到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系列项目完成之后,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因此,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同时也是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EB/OL]. [2007-2-17].

2 谢书良.创设“多元”条件,激发学生潜能[J]. 计算机教育,2010,(1):17-20.

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应用于排球技能教学进行研究,发现: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技术动作的认知,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错误动作及时得到纠正,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关键词:任务;录像反馈;教法学;排球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07

1 前言

体育技能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娴熟、大方的示范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视觉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为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打下基础。因此,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排球技能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将录像反馈教学法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下,最大限度的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力求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组织方法和理论,调动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技能的学习,进而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在排球技能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研究方向,查阅有关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模式、教育学、球类教学法、体育心理学等相关书籍,并结合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的相关科研论文,进行研究,为论文的撰写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2.2 实验法

实验采用组间对比法,随机抽取广州体育学院2012级体育教育系两个班(每班22人)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运用任务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时数为12周共48学时。

2.2.3 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

对本研究所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15.0数理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对得到的数据、资料与事实进行逻辑分析,并结合其他学科关于任务式教学的研究成果,运用演绎推理与归纳的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 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及教学设计

3.1 教学遵循的原则

3.1.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观,它强调师生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教学,也是一种双向互动、学创结合的教学。[1]体育教学活动是在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统一体。主体性教学理论有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

3.1.2 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指引导和推动人朝着一定方向和水平从事某种活动,并在工作中持续努力,形成动力的过程。[2]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师和同学的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形成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性判断,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有助于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并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其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1.3 合作学习原则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任务式教学法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合作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合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通过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积极互动的良好教学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1.4 及时反馈原则

“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3]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从泛化阶段到分化阶段、巩固阶段再到动作自动化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学生练习,在学生的技能练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录像,然后及时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通过与教学视频的对比、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自己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能够有意识的对动作练习中的错误环节进行改正,最终达到快速掌握动作的目的。

3.2 教学设计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技术测试情况

注:各项技术测试总成绩为100分。

由表1数据可知:经T检验,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四项基本技术的达标、测试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因此,可以认为实验对象的选择和分组符合教学实验设计的要求,可以继续进行教学实验。

4.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技术测试情况

注:各项技术测试总成绩为100分。

由表2可知:经T检验,实验后两班学生的发球、垫球的测试成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传球和扣球的测试成绩也都有差异(0.01﹤P﹤0.05)。两个班各项基本技术的平均分数也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因此,任务式教学法应用体育院系排球教学是可行的。

5 结论

5.1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做为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注重学生参与、合作,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相互间的互动、倡导真实情境与任务完成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借鉴了合作学习、成功体育教学、小群体教学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优点,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5.2通过研究得知,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应用在排球技能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生生间的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排球技术主动性和教学参与度。

5.3基于任务的录像反馈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录像反馈,提高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错误动作及时得到纠正,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5.4教学视频和录像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竞赛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刻苦和认真,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蒋新国.体育教学原则新论[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杜德栎. 教学激励性原则探析[J]. 教育探索,2004.3.

[3]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42.

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回应历史教学法;主动学习教学法;通识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36-05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对教学法的诉求

2006年,哈佛大学前校长德拉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指出,比起半个世纪前,当今美国大学的建筑、设备、课程种类与数量都显著增加了;学生可以看到电脑投影的课,可以在个人电脑上写文章,可以经网络提交作业。但是,学生的写作、外语、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步了吗?学生的道德推理、公民责任感及文化包容度提升了吗?博克对这些公认的大学通识教育目标是否真正得以实现提出了质疑。

历史上,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一直较多地围绕通识课程目标的重建与课程内容的重整,较少地关注教学过程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在绝大多数的通识课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听教师讲,记笔记,背教材,并照搬到试卷上,但很快就遗忘了。根据计算,一般学生在课后15分钟内就记不得课堂上绝大多数的事实性内容了。相反,兴趣、价值观和认知技能却能够持续更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而非被动地阅读或听课所获得的概念和知识也会保持得更久。因此,学生从大学带走什么知识和学识技能,较少地取决于他们上了什么课,更多地取决于课是怎么教和教的质量如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系列著作和研究报告的发表引起了美国高校对本科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重视。1988年,美国大学协会(AAC)发表的题为“通识教育的新活力(A New vitalitv in General Education)”的报告指出,通识课程中“所教的内容可能不如如何教来得重要”,并对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提出了如下建议:合作式学习、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利用电子媒介和引导本科生科研等。

美国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作出了积极回应,开发和实验多种主动学习教学法(active-learningpedagogy),以确定哪些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回应历史教学法(Reacting to the PastPedagogy,简称RTTP教学法)”,作为主动学习教学法的一种,是由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历史学教授卡尼斯(Mark c.Cames)于1995年开创的。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RTYP教学法已经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300多所高等院校使用,40多所高校加入了“回应历史教学法协会”(RTrP Consortium)。该教学法于2004年获得了美国“西奥多・希斯伯格教学创新奖”(Theodore Hesburgh Award for pedagogicalinnovation)。在通识课程中使用过RTYP教学法的教师们普遍认为,RTrP教学法有效地实现了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AAC&U)在其研究报告《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学习》(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2007)中提出的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目标中的多数目标,成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一种创新途径。

二、RTrP教学法的教育理念及其三个要素

(一)RTrP教学法的教育理念

(1)一种融人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

美国绝大多数学院的习明纳采用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即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较难的文本。而在采用RTIP教学法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参加一种或多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game)。游戏以经典文本中的某一历史情境为背景,学生被指定扮演该历史情境中的一个人物角色。每一种游戏大约持续10课时(75分钟/课时)。教师的角色是游戏的管理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学生负责组织安排课堂辩论并实践历史上的议会、法庭及科学社团活动的程序。

在每种游戏的最初课时阶段,教师对游戏相关的议题及历史背景给予指导。第二或第三课时阶段,教师根据历史人物给学生分配角色。第三课时阶段初,整个班级分成几组,扮演相似角色的学生形成一组,将在课内外一起规划如何完成目标。到第四或第五课时阶段,全班学生碰面,扮演“管理者”角色的学生(如公元前403年雅典议会的主席、明朝翰林院的大丞相或1945年西姆拉会议上英国殖民地的大总督)将主持游戏过程。教师仅仅在解决一些争端或对其他事情进行裁决的过程中进行干预。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主要在课外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与个别学生直接接触或提供建议,赋予学生讨论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

游戏的核心是说服。对于分派给学生的每一个角色,他们都必须说服别人“他们的”观点比对手的更加有道理。“他们的”观点来自角色描述中引用的重要文献。在限定的6到7次课时中,学生试图解决一场危机或写出一部宪法。成功说服其他“代表”、“会议人员”或“官员”的学生将会得到选票并最终在这次游戏中“获胜”。但是,所有学生都共同参加这一次紧张而激烈的体验,体验的目的是,在与其他对立观点的对话过程中表达一种连贯的世界观,而不仅仅是从教师那儿获得学分。

最后的几次课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次游戏引发的历史、政治、文化或宗教等方面的议题。学生通过参加这种游戏培养了特定的技能,如说服性的演讲与写作、团队合作、协商和领导力,这些技能是学生今后参与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所必需的。

(2)历史的偶发性及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绝大多数的通识教育概论式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已发生的事件。历史学家和其他学者推断出事件的因素--通常包含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技术的诸种因素--导致某种结果。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引起了工人运动;古代雅典海上贸易的繁荣促使其海上霸权地位的诞生;等等。而这类学术研究往往缺乏对个人行为和个人决策重要性的研究。RTTP教学法认为:个人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约束了个人的行为,但是这些力量并不决定人的活动;个人的活动由自己决定。

RTTP教学法根据设计者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在游戏中再现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包含经济、社会、政治等所有因素的力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不一

定在这个游戏中完全重现,但是“真实的”历史将会帮助学生厘清历史起因并理解和判断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RTTP教学法也给学生提供从个人角度探讨反事实问题的机会:在古希腊,一群不同的领导者是否会有效地抵制雅典民主的崛起?一套不同的论点是否会阻止伽利略被罗马宗教法庭判罪?宣扬个人重要性意味着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RTTP教学法认为,历史的形成是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人的变化莫测。因此,历史是偶发性的。由此,学生能了解到个人参与的价值。

(二)RTTP教学法的三要素

(1)对重要文本的批判阅读

RTTP教学法的主要前提是:思想与生活相互交织在一起;特定生活所面对的问题则影响着思想的演变。对思想的研究不可能脱离思想出现的社会情境;对人的研究则需要了解决定人类社会和文化进程的知识建构。名著教学法主要是讨论经典著作,但很少论及著作出现的历史情境。与此不同的是,RTTP教学法要求根据名著出现的历史背景来审视这些经典文本。因此,学生的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类:重要思想家的著作和反映当时社会或历史背景的著作与论文。如果学生扮演的角色是1945年印度的印度教激进分子,那么他就会被建议阅读有关印度教兴起和伊斯兰民族主义的文学作品,以及阿姆倍伽尔、甘地等人的著作。初次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论语》或清教徒的布道时,学生们可能会有点胆怯,没有充足的信心,因为这些思想本身就很深邃,不能轻易读懂。但是,为了能够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并在游戏辩论中获胜,学生必须在课前深入地研究和理解这些文本,使自己的论点建立在充分的论据基础上。

(2)有效而有目的的写作

RTTP教学法中,学生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主要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每种游戏都包含写作任务,通常要求学生写2到3篇、共10到12页的正式论文。学生必须理解影响他们所扮演的历史角色的思想,必须说服他人“他们的”思想是有意义的。RTTP教学法中,写作是一种说服的练习。学生在论文中提出强有力的观点,并将论文通过电子邮件或课程管理系统发给全班同学阅读,等待扮演对立角色的学生的批驳。另一方面,在学生批评对立观点之前,他们也必须批判地阅读每一位学生的论文。书面作业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外,只要学生认为有利于达到说服他人并赢得比赛的目的,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书面表达方式,如法律书、诗歌、宗教教旨、新闻稿、日记等。

(3)有目的的课堂参与

RTTP教学法中,学生也必须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实现游戏目的。无论扮演的是何种角色,学生必须通过说服他人来实现目标并赢得比赛。在绝大多数游戏中,学生既站在讲坛上作简短的正式演讲,也通过提问、驳斥对手、澄清自己的观点等方式参加课堂的辩论。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课堂上通常都设有一个讲坛,由扮演“管理者”角色的学生决定由何人、在何时发言。如果某位学生已经站在讲坛上,那么其他学生必须排队。任何走上讲坛的学生都有权利发表演讲、提出问题或与全班同学对话。

三、RTTT教学法实现的通识教育目标

(一)合作学习能力

无论在今后的工作场域还是在公民服务、慈善事业中,通过合作方式解决问题,都是成年人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在小组中学习的学生成就更高,有更好的学习态度和更坚定的学习毅力。在RTTP游戏中,扮演相似角色的学生形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团结在一起共同实现目标。虽然学生必须以个人的形式上交论文或发言,但是他们会以小组形式在课内外协作研究和完成报告,因为出色的发言和论文需要广博的知识与视野,这往往不可能由某个学生单独承担。为了提出最佳论点和维护自己的立场,每个小组经常将论题划分成若干相关的小议题,每人负责议题的不同领域。因此,RTTP教学法中,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才能,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巨大。

(二)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

清晰的写作与口头表达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虽然关于如何最好地教学生写和说迄今没有共识,但是有研究认为,以下因素有助于提高写和说的技能:很强的观众/听众意识;能提供真实写作情境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任务;多样的写作与表达机会;修改的机会;等等。RTTP教学法的游戏中,学生除了完成10至12页纸的正式论文写作和课堂辩论,在班级报纸、网页、墙报和邮件中发表讨论的写作量一般也有10页纸之多,其中的很多观点都是有理有据、论证有力。2009年4月,哥伦比亚大学对RTTP教学法任课教师的调查显示,96.1%的教师认为RTTP教学法“非常有效地”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86.7%的教师认为该教学法“非常有效地”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具有责任感,饱含激情地参与游戏,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更有说服力。另外,他们面对着真实的观众/听众--随时可能遭到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的批驳。同时,他们还要学会在论文(包括邮件)中利用不同的观点、以不同的风格和方式吸引不同角色的观众。学生之间会花费很多时间共同研究并修改论文,最后清晰、有效地呈现自己的观点。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

绝大多数美国高校将批判性思维列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困难在于许多本科生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动机,面对“杂乱无序”、无明确答案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RTTP教学法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戏剧情境,确定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需要实现的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在游戏中,学生以历史人物的身份面对需要说服的观众,他们解决问题的动机比在传统课堂上更加强烈。例如,在“法国革命”的游戏中,学生主要围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贝克的《法国革命的反思》构建自己的论点,同时也被引导去阅读那个时期的宪法条令、革命人物发表的演讲与散发的小册子,从他们的角色所处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多视角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他们的论点。RTTP教学法的游戏结局可以与历史事实相违背:苏格拉底可能在审判中存活下来;拉菲特可能保存法国的君主立宪制。游戏结束后的剖析阶段,学生们讨论不同结局的可能性以及事件的因果本质;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强调批判地分析历史的重要性,与学生讨论如何根据不完善的信息做出决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是如何与现实行动相联系的。

(四)道德价值观与移情

了解他人的道德价值观有助于理解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并且能培养自己对他人的移情品质。了解另一个持不同道德价值观的人至少是理解和包容他人生活选择的基础。但是,在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中,许多教师对“道德和伦理的教学”小心谨慎,因为这些名词往往和宗教与政治信仰联系在一起。“道德和伦理的教学”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思想灌输: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记笔记,最后通过考试获得分

数--这种师生身处两端的做法令人担忧。RTTP教学法则将学生置于某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中,这是其他教学法很难做到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上人们曾经面对的道德上的两难抉择,而这些正是学生们在今后学校生活和工作生涯中可能要面对的。学生在揣摩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同时,也必须理解角色所具有的价值观。要成为柏拉图、孔子、安・哈钦斯或卢梭的追随者,不仅要走进他们所处的历史情境,更重要的是进入他们的思想道德框架中。最有意义、最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是将它内化,融入到个人的观点中。从学识上和情感上透过他人的道德视角看问题,是促进个人价值观反思的非常有意义的方式。

(五)公民参与能力

在知识分化打破统一的价值观的时代,通识教育尤应让学生拥有心忧天下的公民职责感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了解有关国家的创建、国家目前主要机构的构成与运作的理论是有用的,但是这些理论本身不能激发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学生需要直接体验政治带来的兴奋感。在RTTP教学法中,学生作为公共群体的一员(如议会的议员或法庭的法官)参加投票选举、制定法律或审理案件;他们在公众场合通过反诘问和辩论学会独立思考、即席演讲以及维护自己的立场。一例如,在“公元前403年的雅典”的游戏中,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遭受了巨大失败后的雅典,学生负责重建雅典的民主,对“什么政治结构能体现民主”、“选举权的拓展范围是多大”、“是否继续过去的帝王政策”等议题作出决策。

(六)全球化的视野

2006年,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在报告《共享的未来:全球化学习和自由教育》(Shared Futures:GlobalLearning Liberal Education)中提到,“虽然绝大多数美国高校取得共识-全球化学习是当代自由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很少有高校采取有效方式将这一观点融入课程中。”与近代历史相关的RTTP教学法游戏将学生置于历史危机中,这些危机往往包含重大的“全球化议题”,如民族冲突、贫穷、稀缺资源的管理和环境恶化。RTTP教学法中,学生将获得的历史教训应用于分析讨论当代的全球性议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研究、历史理解和科学方法,在做中学,试着解决问题。在“第二次”游戏中,教师鼓励学生反思“在当代,什么是正义的战争”。“1945年的印度”这个游戏提出了在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如何实现民主的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印度国内的民主现状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游戏都会联系相关的全球性议题,并在游戏的剖析阶段将之作为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探讨。

四、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启示

推行通识教育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也是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就大学内部而言,实施通识教育其实是系统的改革,不仅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课程内容的调整,而且包括课程组织与选课制度的建设,更需要教师精心安排、设计教与学的关系并开发更多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大学重视和推广RTTP教学法,不仅反映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对教学法的迫切诉求,而且体现了他们对如何培养全人的新的思考和实践,这对我国高校现阶段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大学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在教育理念上,我国高校应该重视通识课程质与量的与时俱进,避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因学生人数激增而造成的教学质量下降的恶果。在现阶段,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开设各类通识课程,有的高校通识科目已达数百门。然而,任何好的理念、目标和课程设计必须通过与之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师教学行为才能成功地实现。教学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一环。正如阿什比所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重要。”

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题式 教学 改革

一.“课题式教学法”的涵义及必要性

“课题式”教学在通识课的必要性体现在:

1.“课题式教学法”符合通识教育的内涵。王义遒教授说“通识课的特点就‘特’在‘文化’或‘教化’上,它既是‘课’,却不在‘传授’,而在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课题式教学能够将学习、设计、研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是不同于注入式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2.“课题式”教学法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提升了教学的品质,实现老师学生的双飞跃。在“课题式教学中”教师研究和提炼学科课题,促进了老师的学习反思与科研;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检索文献,阅读资料,撰写论文,整个过程就是在学习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提升了一步。

3.“课题式”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课题式”教学的实施,让老师在科研指导中切实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共同完成课题中建立起师生的良好关系。

二.“课题式教学法”在通识课《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中的的实践

1.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内涵,精心设计课题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应首先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然后设计出一些供学生参考的研究课题,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课题。研究课题不能局限于戏剧文本,还要着眼于音乐、美术、舞蹈、舞台、等艺术表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专题进行开放式、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与探究。以《俄狄浦斯王》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着手,可分析结构,如设置课题:论〈俄狄浦斯王〉的结构艺术;可立足于剧情的讨论,如设置课题: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安排;从美学和修辞来说,可设置课题如:从美学和修辞来说《俄狄浦斯王》的双重隐喻等。

2.教学中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搞好分工合作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学生有20%的课题研习是对戏剧名品的改变及表演的课题,老师将每个小组确定为“剧组”,小组成员确定身份:导演,编剧,演员,服装,舞美等,实行导演负责制,老师为“总导演”,各个剧目的研习“总导演”要亲自到剧组探班至少3次3小时,并提供模仿和借鉴的音频,视频,编剧范例;同时指导戏服,背景音乐的选择及ppt和道具的制作。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这种分工合作明确的小组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生经过2-3周的研习,大胆改编再创作,表演中英文版戏剧,从东方的《西厢记》《梁祝》《窦娥冤》到西方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玩偶之家》,在课堂上掀起一阵阵。

3.加强成果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为了激发学员的研究兴趣,教师经常组织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成果交流会的形式加强成果交流。首先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每组讲约20分钟左右,然后师生一起评议,即大班讲评。交流会选在学期末,邀请其他老师和非选修课同学参加,点评论文,并量化评分,尽量营造学术交流会的氛围。笔者在《中外戏剧名作赏析》中指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自己曾研究的许多课题:如《从“绝情的毁灭”到 “理性的迟疑”――试从美狄亚与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透视西方复仇戏剧主题性质的演变》,《中国古代爱情戏剧中的“灰公子”叙事模式探析》等,学生在此基础上也写出了有研究价值的作品,如论文“《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女性主义体现”等。

“课题式”教学法用于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和缺乏独立探索创新学习的现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求知潜能,必将将通识课的教学推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年04期

[2]李萍.现代通识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