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准利率论文

基准利率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准利率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准利率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准利率;Shibor;贷款定价;模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3-0028-05

一、对经典定价模型的比较及信用社定价现状的分析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传统贷款定价模式主要从银行贷款经营的成本收益出发考虑定价问题,缺少对贷款风险的量化和度量。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对传统贷款定价模式不足认识的深化,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已建立起了在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之上的现代定价模式,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模型等(见表1),并被广泛运用于贷款定价实践中。

由于业务发展缓慢、金融基础薄弱,目前,包头市5家信用联社分别参照成本加成定价模型和基准利率加点模型等传统模式制定了各自的《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联社内部的贷款定价管理机制。但从运行情况看,现行机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所选模型先天不足不利于信用社可持续发展

成本加成定价模型突出贷款经营盈利性目标,忽视客户需求、同业竞争、当前资金市场上的一般利率水平等因素,易导致黄金客户流失、市场份额缩小。而基准利率加点模型则不能保证贷款达到既定盈利目标,对各种贷款的增加比率和调整系数计算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设计者的主观判断,影响定价结果的准确度。

(二)固定利率定价方式不利于实现信用社和客户的双赢

据了解,各信用社均采用固定利率定价。对利率风险敏感性不强,未通过按月、季、年的浮动利率定价方式规避利率风险;定价浮动弹性不足,存在“一浮到顶”现象,过分强调盈利性而忽视利率的调节作用,不利于吸引和稳定优质客户。

(三)定价机制基础薄弱不利于差别化科学定价

一是利率定价技术处于探索阶段,数据整理、IT系统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严重不足,不具备单笔定价能力。二是缺少利率定价职能部门和精算人员,内部评级体系、信用评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会计与审计体系不健全等直接影响资金价格。三是贷款定价权集中在联社,基层社缺乏自主差别定价的积极性,也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和市场需求反应滞后等问题。

二、以Shibor为基准利率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型设计

鉴于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环境、贷款业务特点和定价机制建设现状等客观实际,传统和现代定价模型均不适用其贷款定价。在借鉴传统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我们从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关系入手,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基准利率、风险激励及外部因素等,以适应利率市场化为目标,建立了“Shibor(或国家基准)+保本利差+保利利差+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综合调整利差”的贷款定价模型,为信用社贷款定价。

(一)基准利率的选取

Libor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成为国际借贷市场上最通行的定价标准,类似Libor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 于2007年1月4日正式运行,之后,以其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逐步建立,因此,Shibor可以作为短期贷款定价的基准利率。

由于Shibor无法满足1年以上基准利率的要求,因此,中长期贷款定价仍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准。此方式不仅丰富了短期贷款的期限档次(见表6),突破了目前人民币短期贷款品种缺乏的局面,而且为解决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不合理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保本利差

保本利差随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化(见表6)

保本利率=保本利率-基准利率(公式1)

(三)保利利差

实际操作中信用社贷款在执行保本利率时,资产中除贷款之外的其它资产的贡献度已达到饱和状态,实现目标利润的唯一途径是提高贷款利率以增加利息收入。保利利差随目标利润的调整而变化。

(四)期限利差

贷款期限反映贷款人的时间偏好,期限越长,当前效用与未来效用的贴现率越高,贷款利率也越高。期限利差随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化(见表6)。

(五)信用利差

信用利差是对贷款客户违约风险的补偿。我国农村信用社乃至商业银行普遍尚不具备用内部评级法测算信用风险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借鉴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中“Copland贷款质量等级和风险溢价的关系的建议(表2中黄色区域)”来估算信用利差。

(六)综合调整利差

在研究以上微观决策因素影响价格的情况下,经调查,影响信用社贷款定价的外生变量主要有支农政策、与客户关系、贷款方式、贷款类型、行业风险、单笔贷款金额等六个方面。用综合调整利差反映外生变量对资金价格的影响程度,若变量要素权重大、综合调整利差大,则贷款最终价格低;反之亦然。

实际操作中我们用信用社利率指数与保利利率的点差作为综合调整利差反映影响贷款价格的外生变量和当地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自2004年起,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始实行利率监测报备制度,到2006年,各金融机构逐步加强利率定价机制建设,资金价格日趋合理。因此,2006、2007年的综合调整利差值较为合理(见表3),取值范围为[2,4],一般设定为3,则各外生变量的调整利差见表4。

三、对样本的实证分析

为保证模型检验的典型性和有效性,在综合考虑包头市农村信用社业务品种、经营状况及地区差异后,选择成立时间长、规模中等、贷款种类均衡、人员素质较好的包头市郊区联社兴胜信用社作为实证对象,以该社五年(2003―2007年)的业务状况为基础,对“Shibor(或国家基准)+保本利差+保利利差+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综合调整利差”的贷款定价模型进行测算分析。假定该社于2007年底测算2008年初贷款利率,各指标采用5年均值法。

测算步骤:

第一步:测算期限利差,制定“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及利差估算值表”(见表6)。

第二步:测算保本利差。调查发现,现有贷款余额中存在部分两呆不生息贷款,应予剔除。由公式4得保本利率为7.9625%,测算保本利差(见表6)。

第三步:测算保利利差。采取由生息贷款实现目标利润的方法,假定2008年目标利润为前5年净利润的平均值98.01万元,根据公式5测算保利利差为1.2084%。

第四步:估算信用利差,根据客户的信用履历、现金流量、资产负债情况、履约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划分信用等级(见表2)。

第五步:根据影响贷款定价外生变量的要素情况测算综合调整利差(见表4)。

第六步:根据“Shibor(或国家基准)+保本利差+保利利差+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综合调整利差”的贷款定价模型,确定贷款利率r。

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注解:1、案例中黑色加粗区域为影响贷款定价外生变量的假定情况。2、指标取值参见表2、4、6。

案例1(短期贷款):与信用社整体关系好的甲农户于2008年1月2日,以质:方式向信用社申请1年期、10万元贷款从事肉羊养殖。经评定,甲贷款人信用等级AAA,该项目属国家重点扶持且行业前景好。双方商定以合同签订前1日1Y Shibor所有交易日值的简单算数平均值为基准利率进行定价。

解析:案例外生变量为最佳条件组合,假定信用社以前5年净利润的平均值为目标利润且未调整,则保利利差为1.2084%不变。

(1)根据案例,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1=7.8176%。

(2)当其他条件不变,贷款期限变为6个月时,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2=7.6975%,r2

(3)当其他条件不变,借款人信用等级降为A时,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3=8.3176%,r3>r1,说明贷款利率随借款人信用等级的降低而升高。

(4)当其他条件不变,外生变量变为最差时,贷款利率r4=9.9176%,r4>r1,说明贷款利率随外生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当外生变量变差时,利率水平上升。

人民银行利率报备系统显示:2008年1―9月,包头地区信用社人民币贷款6个月―1年(含)期利率在[7.2%,16.8075%]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12.0551%;6个月(含)以内利率在[6.57%,18%]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11.6576%。案例1测算出的利率水平将统计指标区间缩窄,反映现行短期贷款利率水平偏高。

案例2(中长期贷款):丁某为信用社新客户,于2008年1月2日以信用方式向信用社申请3年期、210万元住房消费贷款。经评定,丁某与信用社关系暂定为不明,信用等级B,该项目在支农政策中没有涉及,且行业风险不明。双方商定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基准利率进行定价。

解析:案例外生变量为最差条件组合,假定信用社以前5年净利润的平均值为目标利润且未调整,则保利利差为1.2084%不变。

(1)根据案例,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1= 15.3609%。

(2)当其他条件不变,贷款期限变为5年时,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2=15.4509%,r2>r1,说明贷款利率遵循期限越长、利率水平越高的规律。

(3)当其他条件不变,借款人信用等级升为A时,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3=10.3609%,r3

(4)当其他条件不变,假定外生变量变为最优时,贷款利率r4=13.2609%,r4

人民银行利率报备系统显示:2008年1―9月,包头地区信用社人民币贷款1―3年(含)利率在[7.29%,14.364%]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12.3061%;3―5年(含)利率在[7.56%,7.74%]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7.7328%。案例2测算出的利率水平较统计指标区间上移,反映现行中长期利率水平偏低。

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与区域实际,“Shibor(或国家基准)+保本利差+保利利差+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综合调整利差”的贷款定价模型呈现以下特点:

(1)贷款利率受金融机构资产结构、项目风险收益、市场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利率水平随目标利润增长、期限延长、信用等级降低、外生变量变差等任一因素变动而提高的市场规律,反之亦然;期限利差、保本利差随基准利率调整而变化,基准利率呈现根据市场利率波动幅度而调整的动态特点。

(2)模型测算的信用社贷款利率低于信用社现行利率,波动幅度较大,处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四大商业银行利率波动区间内,波动幅度较小,说明此模型测算出的利率与市场水平较为贴近,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四、加快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建设进程的思考

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简化中长期存贷款利率档次,再使之与Shibor挂钩。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模式因对农村信用社放开利率上限,使之可以按照成本、效益、风险、激励的原则测算符合当地实际的贷款利率,为其市场化定价提供了可能。然而,要较好地将此模型运用于实践,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信用社实行利率市场化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二是完善Shibor体系。为使Shibor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市场利率水平,应进一步扩大Shibor基准定价范围和报价行范围,提高金融机构的认知度和报价质量,改进报价计算技术,增强稳定性和可控性,尽快构建短、中、长期相配套的利率传导机制。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学习和培训等措施,使贷款定价管理部门和岗位及与其相关的运行、监督等部门的人员尽快适应职责要求,制定出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贴近市场方便操作的定价规程及方案并付诸实施。四是尽快建立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贴现市场利率、辖区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等为主要内容的利率信息查询系统,便于对基准利率走势实时监测和查询。五是以内部风险评级、资产组织为基础加强利率风险识别与控制及资金价格分析等系统建设,及时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结构,实现贷款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统一。

参考书目:

[1]冯宗宪,郭建伟,《银行利率定价原理和方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陆岷峰,《商业银行产品定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刘园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王晔,《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包含银企关系的基准利率加点模型》,硕士论文,2006。

[5]栗勤,《西方银行贷款定价理论评述》,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2)。

[6]李刚,尤元宝,《借鉴西方模式解决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方案》,金融电子化2007(4),2007。

[7]许振,2007,《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分析》,经济论坛2007(14)。

[8]Hull John C.,2002,Options,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es.Fifth edition,Prentice Hall publication.

[9]Bernhardsen Eivind,Larsen Kai,2003,Banks'pric-ing of risk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lending. Economic Bulletin working paper,Volume LXXIV.

[10]Black Fischer,Scholes Myron,1973,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1.

[11]Merton Robert C,1974,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ournal of Finance,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29.

[12]Mason Robin,1998,An options-based model of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4.

[13]Jorion Philippe,2001,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 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Second edition,MCGRAW HILL publication.

[14]蒋建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研究》,广西金融研究2007(7)。

[15]马西(Massie),《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的原因》,胡企林译,商务印书馆,1996。

[16]菲歇尔,《利息理论》,陈彪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

[18]巴曙松,《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2005。

课题主持人:刘建华

课题组成员:高万江 杨彩卿

基准利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贷款利率;决定机制;影响因素;利率市场化

贷款利率,就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贷款服务所耗费成本的补偿,也可以将贷款利率视为贷款的定价。在能够满足商业银行的赢利性、安全性以及流动性的基础上,对每一笔信贷资金利率水平的确定过程也是反映各家商业银行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利率决定机制理论

利率决定的相关理论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二是非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三是现代贷款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利率决定理论,是指遵循古典学派利率理论的基本思路发展而来的利率决定理论。其中,古典学派主要指亚当斯密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之间的所有早期经济学家,他们都坚持实物资本的供求决定利率的基本观点。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在接受这些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实物资本本身的供求关系又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古典利率决定理论。非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主要指马克思、凯恩斯、希克斯、汉森以及弗里德曼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利率决定理论,甚至对古典理论决定进行了批评或发展。这些理论都是现代利率决定理论的基石,没有这些理论的不断发展,就没有现在指导商业银行贷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与现代商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其中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决定理论又包括基于市场结构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决定理论、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决定理论、基于风险定价的银行贷款利率决定理论等。

二、对贷款利率决定机制的影响因素

对于贷款利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在开放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决定贷款利率时,不仅要考虑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的供求关系、供给各方的博弈情况,还要从从宏观角度出发考虑开放条件下影响国内利率水平的各种因素,这主要包括汇率、国际利率水平等因素。

我国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平稳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种稳定的内在联系表明我国贷款利率水平不仅与当期人民币升值幅度大小有关,而且与前三个月的人民币升值幅度有关。

在供需方面,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作为信贷资金需求者的企业内部融资的成本上升时,作为信贷资金供给者的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提高放贷利率水平;作为信贷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的增加对信贷资金的供给不产生影响,对信贷市场利率决定也不产生影响作用;随着商业银行的可变成本的提高,商业银行对企业放贷所要求的最低利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三、我国贷款利率决定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币存贷款差进一步扩大,利率的杠杆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二)金融市场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基准利率曲线。基准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利率。利率市场化就是要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主要由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基准利率具有市场参与程度高,可控性好,稳定性好,风险较小等特征。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国债收益率比较接近基准利率的要求,但也存在债券品种结构不健全,短期债券比重较低、长期债券价格偏低等问题。

(三)金融机构缺少利率风险避险工具。随着利率的逐步市场化,利率对经济变数的敏感性大大增强,利率将随着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而波动,如何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缺口”,将利率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需要更多的工具来管理利率风险。

(四)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后,部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存在“一浮到顶”的现象。贷款利率浮动偏高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加重了农民的利息负担,增大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四、政策建议

(一)继续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是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直至完全放开。二是严格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加强商业银行负债膨胀的自我约束,同时赋予商业银行负债类产品的定价权,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使商业银行能根据资产型业务情况,主动管理或主动收缩负债型业务。

(二)完善贷款利率浮动风险管理的机制。一是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应建立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应建立并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和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强化和完善内控制度,增强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三)加快货币市场发展,促进市场化利率的形成。选择和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基准收益率曲线,增加、完善债券品种,通过货币市场的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促进市场化利率机制的形成,使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利率能够客观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为整个利率改革的推进形成一个可靠的基准性利率。

总之,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探讨在开放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决定机制对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提升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利率决定机制还未完善,更需要对此进行研究,以更快、更好的进行利率决定机制的改革建设,为我国的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建军, 开放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决定机制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2008

人民银行信贷处, 当前贷款利率浮动管理、利率风险及建议, 西南金融;2003(4)

基准利率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债期货;利率市场化;互动关系

我国曾在1992年-1995年进行过国债期货试点,并且很多论文对首次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诸多原因中,除了政策、监管、投机、国债现货规模等方面的原因外,利率没有市场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最近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重推国债期货的呼声很高,我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还专门推出了国债期货模拟交易。重推国债期货,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应该重新推出国债期货。

一、国债期货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一)国债期货的基本属性

1.从金融产品的衍生关系来看,国债期货属于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亦称“利率期货合约”,是以约定的价格和数量对某些特定的具有利息和期限的金融商品在将来某一时间进行交割的期货合约。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利率期货的标的资产可以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各种债务凭证,也可以是利率本身。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挑选出不同期限、不同利率的国债,并以这些国债作为标的资产而形成的利率期货,就称为国债期货。作为利率期货的一种,国债期货的本质无非是以国债作为载体、利率作为交易对象的一种金融期货产品。

2.从票面利率形成机制来看,国债期货合约的票面利率决定于利率变化

国债期货交易,是指以国家财政机构发行的政府负债凭证为标的资产的期货合约的交易。国债期货合约票面利率是国债现货发行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在一定时间约束下的综合性利率。国债期货的基本属性就是利率属性。

(二)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

1.规避利率风险

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是通过在国债现货、期货市场之间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实现的。其基本原理是:由于国债期货价格与其标的资产现货价格的变动趋势具有同向性,当现货价格趋于上涨时,其期货价格也趋于上涨,反之亦然。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与现货市场相反的交易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避免因利率波动而造成资产损失。

2.价格发现和活跃国债现货市场功能

在国债期货市场上,国债期货合约的交易是通过公开竞价持续进行的,每时每刻的信息都会为交易者提供买、卖决策的依据。随着交易的进行,交易者可以不断地根据所获得的最新信息修正原先对市场的看法,形成新的成交价格。而这种成交价是连续公开竞价和不断纠错的结果,具有公开性、连续性、预期性和权威性。

3.促进一级市场的国债发行

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两类主体实现的:一类是一级市场上的国债发行承销商。作为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国债期货可以使国债发行承销商实现二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因此承销商更有信心积极参与国债一级市场的承销;另一类是国债二级市场中的交易商。作为国债现货的持有者,国债二级市场的交易者必须经常在国债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从而活跃国债二级市场,而国债二级市场旺盛的交易又会促进一级市场的国债发行。

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涵和实现机制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涵

利率市场化,就是逐步实现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利率的过程。利率是一个资金价格体系,该体系是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短、中、长期利率,以及本币、外币利率等不同市场、不同层次、不同期限和不同币种的利率构成的。其中,国债期货利率就是构成利率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阶段会导致各种利率之间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变动规律。因此,我国利率市场化必须按照社会政治、经济变化规律来确定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和层次,逐步实现各个金融市场利率的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机制

为了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目标,通常有两种机制:一种是政策机制,即通过政府及其在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按照先后顺序,逐步实现不同层面上的利率市场化;一种是市场机制,也就是通过金融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和金融市场供给迎合这种需求,或者通过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供给来开发、引致市场需求,在金融产品创新的供求互动中,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三、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的互动性

无论从国债期货角度还是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之间关系都十分密切。

(一)利率市场化内涵决定了国债期货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利率体系中不同市场和不同层次的利率会逐步实现市场化,若其中某一或某些层次上利率波动的剧烈程度和频度超过了人们对利率风险损失的承受限度时,为了有效的规避利率风险,国债期货就会在人们巨大的避险需求中应运而生,并随着国债市场层次及其相关利率风险的增加而逐步得到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机制决定了国债期货的地位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政策机制占主导,市场机制对形成整个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促进作用很容易被削弱。于是市场机制下的国债期货合约票面利率,就很难取得基准利率的市场地位。相反,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国债期货市场反应真实的国债供求关系,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发挥比较充分,则会缩短基准利率遴选时间,国债期货合约票面利率也就很容易取得基准利率地位。

(三)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决定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如果没有国债期货,或受国债现货规模小、品种少等因素的限制,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那么在国债发行、现券流通和回购交易等多层市场就会导致多种利率形成机制,使利率风险增大,从而减缓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相反,如果有国债期货及其跨市场的套期保值交易,同时有充足的可供国债期货交割的债券规模和合理的品种结构,那么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国债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就会打破多层次市场的条块分割,形成相辅相成的利率体系,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四、结论

从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互动关系上看,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了17年的发展,目前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多层次国债市场、国债现货规模和政策法规等方面,都形成了重推国债期货的基础或前提。国债发行和现货交易利率的市场化,为国债期货重新推出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国债发行、现货、回购市场场内、场外市场等不同层次国债市场是重推国债期货的现实条件;我国国债发行和存量规模迅速扩大,期限结构日趋合理,是发挥国债期货功能的重要条件;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为国债期货的成功推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晓求,应展宇.关于重新设立国债期货的若干问题[J].财贸经济,2003(10).

基准利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存贷利差 小微企业 中间业务 混业经营

2012年6月8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6日,央行再次差别化地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同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此次利率调整,在我国利率改革的渐进式过程中,又将利率市场化推进了一步。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具有调节市场、优化资金配置的优势,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从1996年开始,该项工作就在持续、渐进的推进。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从国际上来看,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迎来了利率市场化浪潮,由于各国经济结构、经济环境以及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采取方式的不同,对各国经济和银行的影响各异,如美国采取的是渐进的、长期的利率市场化模式,因此,在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相对减少了初期利率的非常规波动对经济和银行造成的影响。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虽然也是采取的分步实施,但是却引起了大银行相继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从而使小银行大量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而拉美利率市场化改革则相对激进,如阿根廷,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其国内市场极不稳定的环境下展开,1971年2月,阿根廷开始部分利率市场化的尝试,不到一年便夭折。1975年,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阿根廷再次推行利率市场化,除了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利率管制措施。1977年6月全部放开利率管制,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市场化。改革实施后,阿根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利差进一步放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热情高涨,国内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者转向利率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针对这种现象,国外从金融市场化与银行危机的关系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如:AsliDemirgü?-Kunt、EnricaDetragiache(1998)通过1980-1995年53个国家的实证分析得出:在金融自由化的环境下,银行危机更可能发生的结论。同时发现当一个国家制度环境越好,金融自由化对银行部门的影响就越小。CevdetDenizer(1997)以土耳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金融自由化和新银行进入对市场结构和竞争的影响,他认为,尽管改革降低了工业的集中度,大银行仍然具有价格决定权,高利润似乎是来自银行无竞争力的价格而不是效率,取消管制和自由化仍应继续推行和加强。

我国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也比较多,如:黄金老(2001)认为利率市场化给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的自,同时产生利率风险,论文将利率风险风味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认为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既要求商业银行的组织建设、风险识别技术和表内结构调整以及表外保值安排,同时需要监管部门的弹性调控、标准化调整、透明性决策和市场激励政策的配合。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2012.1)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进行分析,认为全球趋势上的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并没有像理论中分析的那样出现收窄,而是呈现利率市场化初期存在利差缩小的压力,但长期来看,利差反而会出现增大的效果,同时认为利率市场化会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产生影响,同时银行会青睐高利息贷款,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利率放松促使银行业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发展表外业务并加强综合化经营。肖欣荣、伍永刚(2011)则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向中间业务转型及行业集中度的影响,认为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利差呈缩窄趋势,但由于贷款占资产比重的提升,改革完成初期对银行净利差的冲击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善和金融脱媒的深化,净息差仍呈现下降趋势,同时认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向中间业务转型有明显促进作用,加强行业竞争,提高行业集中度。

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使资金的流向更加合理化、效益化,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促进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如果时机不合适或者政策没有很好的引导的情况下实行利率市场化,有可能引发银行危机,甚至金融危机。我国是渐进式的实行利率市场化,从该次的利率调整过程中,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又推进了一步,由于存贷利差的缩减,无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随着《金融发展与改革十二五规划》将利率市场化提入其中,可见,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决心,而我国以传统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是否做好了利率市场化的准备,因此,本文从利率市场化初期对传统利差的影响出发,分析利率市场化初期对我国传统盈利模式的冲击,并对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1996年开始,我国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到目前为止,金融市场的利率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只有存贷款利率还相对处于政府控制阶段,该次利率调整,首次实行了存贷的差别化调整,同时将存款利率可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可下浮到0.7倍,利差的缩小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作为企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我国银行目前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存贷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基本上仅在20%左右。因此,本节通过对贷款利率、利差及具有稀释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总体阐述目前初步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对息差收入的影响。

(一)贷款利率分析

本节通过对我国目前银行业贷款利率浮动在各个区间所占的比重进行说明,分析存款利率上浮10%(目前大部分商行都将利率上浮10%)的情况下,在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利差的变化情况。存款利率变动区间不大,利率调整前,存款利率都是基准利率,该次利率调整之后,大部分银行基本是上浮10%,因此,做利差分析时,最主要的是贷款利率的确定,因此,我们首先通过表1说明2010.3-2012.6期间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在各浮动区间的占比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贷款利率下浮10%的情况近年呈直线下降趋势,到2012年6月仅占整个贷款利率水平的7.92%,使用基准利率的也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大,基本占比在35%-25%之间浮动,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的占比却大幅上升,从2010年3月占比41.04%到2012年6月占比66.99%,可见尽管利率调整逐步放宽下限,目前放宽到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但银行贷款定价主导权仍然比较高。

(二)净利差分析

本文选取16家上市银行 数据进行分析,由于2012年12月数据尚未公布,为了消除年底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2009-2012年9月份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9-2012年9月,16家上市商业银行净利差变化不明显,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截止2012年9月有5家银行净利差数据上升,11家银行的净利差数据下降,可见,2012年6月和7月的两次调息,虽然影响还没有明显显现,但是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

(三)稀释作用因素分析

存贷利差缩减会影响银行利润,同时一些因素会对其影响程度具有稀释作用,如贷款规模、高利率的小微企业信贷、中间业务收入增加等。

从贷款规模来讲,我国目前正处于政府基建投资浪潮中,一方面会增加平台贷规模,另一方面会引发社会投资热潮,增加贷款需求,因此,预计银行未来的中长期贷款会大规模增加,从而一定程度上稀释存贷利率差缩减对银行利润造成的影响。

从高利率的小微企业信贷来讲,目前,在监管部门政策的支持下,在市场发展的需求下,商业银行纷纷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将小微企业作为其特色经营的出发点,积极抢占小微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小微企业不像中大型企业一样有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财务系统、较好的市场运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更像是个人贷款,对其考察也更倾向于个贷方面,以晋商银行为例,目前微小贷款企业贷款就归结于个贷。但是为了适应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急、贷款时间短、贷款手续少等要求,同时考虑其相对风险较高的现状,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定价较高,甚至会在基准利率的100%以上,这样,在不考虑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以及小微企业风险的情况下,其单家利润率较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虽然相对风险较大,但是其在银行控制风险方面具备一个天然优势,就是其贷款分散,而且每个个体的贷款金额小,因此,即使有一家违约了,它不会对银行造成太大的影响,这是小微企业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的天然优势,因此,积极发展小微信贷在弥补银行利差方面会有重要作用。

而从中间业务收入方面来讲,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可以带来大量的手续费、佣金收入,扩展银行利润来源,消弱利息收入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开展中间业务收入不需要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可以有效避开监管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基于此两点,目前大部分银行已经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并且在近几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据报道 ,2011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实现手续费净收入2187亿元,同比增长46%,明显高出净利润同比增幅34.3%的水平,同时,建行、工行、民生、农行中间业务收入分别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4.32%、23.12%、20.38%和20.17%。虽然与国外先进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50%左右相比,我国中间业务还有差距,但是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增加利润来源,稀释存贷利差对银行利润的影响。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银行利差变动趋势以及稀释因素做出分析,旨在得出在利率市场化初期,息差收入对银行利润的影响,以及找到未来银行发展的方向和突破点,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提高自身竞争力。

(一)结论

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对银行利差影响不明显,但一定程度上仍然表现为会缩减银行利差,对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造成冲击,因此,银行在未来发展中,应当寻求新的利润来源点。

同时可以看到贷款规模的扩大、高利率小微企业信贷、中间业务收入都会稀释存贷利差对利润的影响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贷款规模受到监管当局的限制,其稀释作用有限,因此银行主要可以通过发展微小企业信贷、发展中间业务来提高收益。

(二)政策建议

1.向混业经营方向转变,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这也造成了我国银行业传统信贷经营模式,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直至我国未来全面实施利率市场化,银行混业经营必然成为趋势,目前大银行逐步通过控股等各种方式向证券、保险业延生,而《金融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将混业经营纳入其中,并进行试点。未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向混业经营发展,同时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2.发展小微企业,调整信贷结构

如上文分析所说,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较大,对贷款的需求不同于大中型企业,因此,其利率较高,同时其单个贷款额度低,风险分散,不像大中企业贷款一旦违约,对银行造成的影响会较大,因此,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过程中,仍应将小微企业作为主要市场。同时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有效地调整自身信贷结构,实现风险―收益的最优化。

3.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贷款定价能力

与实体经济不同,银行经营的就是一种风险,因此,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事实上仍主要集中在信贷方面,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为应对未来新形势,也为适应巴塞尔协议的新要求,城商行未来更应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从而使银行能够稳健的持续经营。而贷款定价方面,从本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银行利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贷款利率的定价能力,因此,提高贷款定价能力对保障银行利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开发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个盲点,在城市金融体系日趋完整的今天,农村金融依然还未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县域市场是未来金融的一个新兴市场,对小额信贷、理财产品有一定的需求量,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城商行,要有效地在农村金融市场寻求突破,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发农村金融市场,可以先选择在一些工业化程度高、相对更加开放的县域和乡镇开拓市场。

5.发展中间业务

如前所述,发展中间业务一方面可以带来大量的手续费、佣金收入,扩展银行利润来源;另一方面,开展中间业务收入不需要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可以有效避开监管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传统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造成冲击,因此就迫使商业银行寻求新的利润点,发展中间业务是其一条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

[2]王晨,关颖,黄潇雨.后金融危机时期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纵横,2010(2).

[3]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

[4]AsliDemirgü-Kunt, EnricaDetragiach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mimeo of the World Bank, 1998.

[5]CevdetDenizer.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New Bank Entry on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Turke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1839,1997.

基准利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帕加诺模型;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3-0007-05

研究经济长期增长和金融部门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实证研究中通常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面关系的这一结论最先由戈德史密斯通过多国的金融发展数据统计得出。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程度,金融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经济的增长[1]。在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数据大多是以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视角进行采集的[2,3]。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既不同于我国整个金融发展水平也不等同于其他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因此,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和处理。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市场化和金融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金融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剂,在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使农村金融率先发展起来,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增长。

一、模型设计及数据说明

(一)实证模型分析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最经典的就是AK模型,但是AK模型没有把金融因素单独表现出,而是把金融因素与制度因素,包涵在技术进步、知识进步和资源因素上面。帕加诺模型是将金融因素加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假设经济增长率是总资本存量的增函数,只要存在技术的因素,那么投入资本量的增加,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可以根据帕加诺的观点,得出内生增长模型的以下形式[4]4042:

上式方程中,s=S/Y,表示储蓄率。方程加入了金融中介作用的因素,就很清楚地表达了一国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是由一国的储蓄率、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和储蓄投资转换率作用的[5]342357。储蓄率s反映的是金融机构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市场的存在可以降低交易和搜寻信息处理信息的成本,通过信号作用可给储蓄者和投资者一个更好的收益,可以使稀缺的资金在社会上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储蓄投资转化率反映的是金融市场资金运用的效率,比值越高说明金融市场的效率越高,类似于资金周转率,速度越高,越促进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发展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储蓄投资转化率θt反映的是银行或金融体系发挥金融中介功能的效率,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本积累的效率,这种效率又能提高储蓄者的收益,两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另外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金融部门,提高了金融部门的竞争程度和经营效率,降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6]251,252,而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因此,本文将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发展分为三个机制,即储蓄率、社会边际生产率以及储蓄投资转化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状况的具体情况,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金融因素作以下分析:

1.储蓄率s的影响因素。影响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实际利率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物价水平以及居民谨慎动机程度等。农村地区居民储蓄意愿不同于城市居民储蓄意愿,加上农村数据的可获取性,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该理论认为决定人们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后来,新古典学派认为基准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储蓄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选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来反映农村居民的储蓄水平,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本文所采取的变量均为相对量指标,即比率指标,采用这样一种形式是因为这种指标可以表现出一种相对弹性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统计角度出发,相对比率也能消除多重共线性对方程的影响,得出的统计结果更能解释实际情况。

(二)数据说明

对于指标的选取,涉及到的指标有农村第一产值,第一产业包括了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选取第一产业产值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增长总量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农村经济增长总量的大致估计,并且第一产业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可以很好地反映农村真实经济增长情况,本文采用农村经济增长率的形式表示;一年期定期利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数据;资本产出率比值使用投资比农村第一产值表示,农业投资理论上等于农业固定投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更新改造投资与农业贷款之和。

由于农村投资数据不易收集,简单用其中一部分可能会使数据失去经济意义,但是投资量因素在金融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业投资90%以上的份额[8]33,34。所以,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村GDP比重表示边际资本产值率。全部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等。各指标数据见表1。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检验

1.平稳性检验。由于大多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的,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中,其前提是每个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因此在对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各变量之间进行实证的一个前提就是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消除“伪回归”结果[9]。对以上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检验发现各变量的原序列的ADF值均大于5%临界值,说明变量是非平稳性的,而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变量的ADF检验都是平稳性的,即这些变量均是一阶单整过程I(1),可以采用协整方法进行检验。

2.协整检验。由ADF检验可以知道,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变量均为非平稳的一阶单整I(1)过程。但这四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协整过程,即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但由于Johansen协整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因此在进行协整检验前,应该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通过对AIC的观察,我们采取滞后2阶的VAR模型,采用无趋势项但有截距项的向量自回归VAR(2)协整方程进行协整检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由上面协整方程可以得出,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中的人均收入和储蓄投资比呈正向关系,与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基准利率和社会边际投资生产率成负相关关系,人均收入是储蓄率的函数,因此储蓄率的增加可以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基准利率是储蓄率的函数,理论上讲,储蓄利率越高,人们更愿意将持有的货币放入银行以获取收益,因此,基准利率与储蓄率是正向关系,但是从实证中发现,基准利率并没有在农村储蓄中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是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农村居民将货币放入银行的主要因素并不取决于基准利率,这也与农村利率被严重管制造成低利率现象有关,也与农户储蓄倾向以及社会习惯有关,农户储蓄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求得资金上的稳定保值,储蓄不具有利率弹性[10];农村中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没有促进经济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农村投资的低效率所致。本文对投资的数据选取为我国农村固定投资资产,这种投资主要应用于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属于公共产品,只能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贷存比与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说明银行机构在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农村每年的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每年都保持了平稳发展,农村金融的引入激发了农村经济增长的潜力,收入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人均收入并不是金融发展的主要函数,它是金融发展的基本因素,只有收入增大了,才会提高储蓄率和投资量。国家一年期的定期利率的变化对农村经济影响并不大,真正要使农村借贷市场发展起来,首先要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借贷的门槛,放松农村利率管制,针对民间金融的借贷行为,要合理引导和扶持,民间金融的存在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投资产出比的时间序列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平均投资产出率为0.09),这种低水平首先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的薄弱,微弱的力量不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在实证中可以看出,投资产出比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投资量在产出量中的比重太小,没有对经济产生影响。在以后的农村金融发展中,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使资金向更有效的产业流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中的贷存比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说明农村储蓄的资金更多流向了农村贷款,但也有一部分资金流向到城市地区,其原因是在城市地区投资比在农村地区投资所承担的风险更小而收益更大。在以后的农村金融发展中,可通过对农户或农村企业进行信用担保、联合担保等方式降低投资资金的风险,使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地区,促进经济增长。

为了使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就必须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一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进程,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在允许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金融的发展,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形式的多样化,多渠道促进农村贷款量的增加,有效促进农村金融体系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促使农村储蓄更好地为农村地区资金提供支持,扭转由于农村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所造成的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下降的趋势,减少农村资金的流失,保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加强对农村投资力度,建立担保、保险公司,分散农村经济发展风险。担保、保险机制在农村的建立是农村有更多资金支持的前提,并且担保、保险等防范风险的机制在农村建立本身就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加强农村经济市场力量。

参考文献:

[1]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2431.

[2]应枢廷.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4.

[3]田杰,陶建平.农村金融排除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来自中国1728个县(市)的数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2):97102.

[4]张旭梅.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Pagano,M.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biew[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342357.

[6]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7]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李刚.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基准利率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从紧货币政策”在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不到一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景如何成为目前宏观调控的一个疑问。本文将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最新进展入手,尝试对从紧货币政策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货币政策的走向做出合理的预测。

2008年9月15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提高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四年来首次提高贷款利率、九年来首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在整个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令理论界对国家在2007年底提出的“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方向产生了疑问。

一、解读“从紧货币政策”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为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在未来一段时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从紧货币政策”的信号非常明确。

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货币政策”,我们可以做出以下解读:

1.2007年,CPI明显上涨,国际油价大幅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针对2007年宏观经济当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物价上涨问题,全球已给予普遍关注,而对于我国而言,食品价格的上涨带动的物价节节攀升已经对宏观经济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紧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严格控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确保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

2.国内房价迅速窜高,房地产泡沫已全面形成;股票市场冲高回落,反映了市场的不完善及投资者的非理性。从2007年经济发展的诸多特点可以看出,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微观层面出现的问题不容小视。通过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使房地产、证券交易等过热行业泡沫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规范市场操作,使市场回归理性。

3.2007年,在奥运产业的带动下,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投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2007年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以来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吸引储蓄、控制银行信贷规模,解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二、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紧货币政策”是在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符合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货币政策,将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自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中央银行也适时地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

1.国际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已使危机升级为金融风暴,不但使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被席卷,全球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从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至2008年9月,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在内的美国的多家银行倒闭,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先后被收购或破产清盘;“两房”、美国国际集团先后被政府接管。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导致全球大部分国家股市暴跌,各国金融机构及政府所持美元资产受损严重。2008年9月,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公布各自持有的“问题公司”的债券数量,直接导致沪深两市股指连续爆跌,国内金融业受到重创。

2.国内方面。2008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出口仍有一定抑制作用;1月份南方重大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9月“毒奶粉”事件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但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2008年1月~8月份,我国CPI明显下降,但PPI却逐月递增,反映了我国物价水平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防止进一步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固定资产投资沿续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态势,1月~6月份的增长幅度为26.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GDP仍有较强带动;奥运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仍然较为突出。因此,从总体上说,经济持续走强的趋势明显,预计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受负面影响较小,仍可保持9%左右的增幅。

三、当前及今后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适用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宏观经济增长仍然强劲,我国投资、消费的快速增长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从紧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应该紧跟形势,有针对性地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首先,“从紧货币政策”的大方向还应坚持。虽然央行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宣告了央行结束了单方面降低“双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代,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已进入到“扩张货币政策”的阶段。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央行提高双率的宏观经济背景是特殊的、暂时性的。如果剔除掉这些暂时性的因素的影响,透视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信贷等方面增长仍然强劲。就此看来,中央银行不应就此放弃“从紧货币政策”,而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坚持从紧的基本方向不能变。

基准利率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提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增加局面长期存在,为对冲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存款、信贷、资金等业务以及银行收入、资产质量的影响利弊共存,商业银行应正确应对,做好相应的准备。

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 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是否会有影响,成为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内在原因,探讨紧缩性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2年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且每年新增数量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大部分不愿意持有外汇,藏汇于民的政策变成了结汇于官,使得企业居民的大部分外汇都变成了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2001年外汇储备增加投入的货币中93%变成了外汇占款,到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98%。强制结售汇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最终成为央行的资产,而央行资产方的增加即表明流动性的增加。当前,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数量、有价证券的数量都较少,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快速投放,超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成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主因。

为了控制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避免银行信贷过快扩张并可能由此带来经济过热和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从2002年起,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利用窗口指导和上调基准利率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假以时日,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到位,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升值预期将加快投资、投机资金的进入,这些因素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从较长时期来看央行将实施以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扩张的货币基础仍将维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增加利息收入有利

据测算,维持每年gdp增长10%、贷款增长16%、m2增长16%的水平,需要投放基础货币约5000亿元左右。2002年以后,外汇占款的增量已远远超过了经济金融发展所需基础货币量。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对冲外汇占款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2002年以来基础货币的增长额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和2001年基础货币比上年增加分别为2871和3360亿元,2002-2006年,则分别比上年增加5286、7703、6015、5487和13415亿元,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货币环境仍然偏松。

在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社会的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量上。各国通行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尽可能保留最低超额准备金率。但是由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以及特殊的准备金收益率制度,当前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仅是使部分超额准备金变成法定准备金,因此不会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紧缩作用。从实际运作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存贷比不断下降,银行体系并不存在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由于未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紧缩性的措施将不会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货币基础。此外,由于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为1.89%,高于超额准备金0.99%的水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变为法定准备金,对增加银行利息收入有利。

2、央票发行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对银行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贷款、有价证券投资和外汇占款等三部分, 2006年末,这三部分资金运用分别占资金运用总量的62%、11%和27%。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增量来看,2003年以来,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央票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2003-2006年央票当年增加值占当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分别为4.6%、22.8%和16%,央票对贷款的挤出效应趋于明显。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远低于一年期贷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对银行贷款挤出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定向发行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在于抑止贷款的过快增长,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对银行盈利负面影响更大。

3、窗口指导将控制贷款过快增长态势,但对盈利的负面影响有限

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都是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过快增长。年初以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醒各家银行要对过快增长的信贷投放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则明确表示所有违规违法的信贷资金都要查处。受窗口指导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控制,但由于总体上银行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银行的盈利增长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4、加息有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将有助于提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不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会因为加息而缩小。2006年央行于4月和8月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合计54个百分点, 2006年1季度贷款利率为5.85%,为基准利率的1.05倍,到4季度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升高到6.58%,为基准利率的1.08倍,4季度较1季度提高了73个基点,要明显大于贷款基准利率54个基点的提高。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仅没有因加息而缩小,反而略有扩大。

加息对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调影响弱于贷款。央行数次加息没有调整活期存款的利率,仅仅提高了银行定期存款的成本,在目前存款利率存在法定上限的条件下,加息对于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的影响主要由银行定活期存款结构决定。尽管加息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扩大,可能使企业和居民选择期限更长的存款,进而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居民和企业选择定期存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而选择活期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需要,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才是驱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在目前股票市场火爆,企业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加息不会降低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银行存款仍将呈现明显活期化的趋势,加息对银行存款成本影响不大。

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要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加息对宏观经济紧缩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因此加息后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会有所提高。

5、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银行体系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定向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银行信贷扩张作用,加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起到分流影响。银行体系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2006年以来,受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和央行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仍将执行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尽管会影响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但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现有债券市值所受影响较小。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提高银行未来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

6、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所受负面影响有限

加息主要目的是遏制过快增长的贷款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因此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不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会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银行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二是增加银行利差和资金业务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弊端在于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对利息收入总额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会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央行发行央票、窗口指导、上调利率等政策会对银行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净息差和利润产生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应正视这些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以下应对准备。

1、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贡献度

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推动同业存款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倾向。由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银行信贷增幅居高不下,cpi高位运行,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可能成为今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工具之一。在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越高,加息得到的收益将越大。对此,商业银行应认清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加快低成本活期存款业务较快发展。特别是应从强化品牌形象,加快产品开发,提升服务入手,加快企业、个人活期存款业务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机构同业的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吸收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改善自身的存款结构,提高存款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度。

2、有针对性得加快内向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银行存款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但是银行的信贷扩张受窗口指导等政策影响将有所放慢,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使优质大企业客户,进而优质中型企业客户的贷款迅速分流,因此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金宽裕、存贷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在银行利差保持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将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可加强细分市场研究,有针对性的寻找目标客户。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使内向型企业面临资金面紧张的问题,信贷需求将会较为迫切。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市场资金供求结构的研究,重点加快资金压力较大、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盈利情况良好的内向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发展,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促进资金业务快速发展

随着商业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将增加,但是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加大以及市场利率的逐步走高,为银行资金业务发展提供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提升自身的资金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资金业务获利能力。重点在于培育和引进资金交易人员,大力提高交易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增强营销意识和营销力度,加快本外币资金产品的创新能力,拓展资金交易产品品种,以更好得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增加业务收入。

基准利率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利率市场化 风险管理

一、我国农村新型机构利率市场化现状

在经历了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利率和外汇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我国利率市场化又取得了较大进展,利率市场化品种不断增多。第一,放松货币市场的金融产品价格的管制,逐步实现价格的市场化。第二,提高市场交易主体利率管理的自主性。市场利率主要由市场决定,对利率管理过多过严,不利于活跃交易市场。第三,逐步放开对企业贷款利率的管制,加强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提高了服务水平,同时有利于企业贷款。第四,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由此可见,我国已基本完成货币市场和部分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形成机制。

2013年7月20日起,我国中央银行全面开放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使得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剧了银行同业间的竞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更为巨大。利率市场化使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单一盈利模式受到挑战,但另一方面,加强了其市场主体地位,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金融产品,提高经营效益。

二、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吸储能力

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县域和农村地区资金供求关系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通过提升存款利率提高其吸储能力,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增加其贷款数量。

(二)有利于提高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

在县域和农村经济中,由于每笔贷款的性质和投向不尽相同,每笔贷款所面临的风险也有所不同,所以利率应当有所调整。通过利率市场化,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客户实行差别化利率,满足不同客户的贷款需求,有利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提高其自身的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

在央行规定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的背景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增加其吸收存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增加其贷款额度。存贷款业务的增加必然会使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约因素

2012年至今,我国在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方面的工作一直在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存款利率上线的适度放开和贷款利率下线的取消,拓展了其客户群体,加强其竞争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

(一)经营理念落后,对利率市场化准备不足

目前很多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单一的通过降低存贷利差来吸取更多的短期业务,对如何提高其工作效率、创新金融产品等实质性问题考虑不足,缺乏长期准备。

(二)对利率风险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控制能力

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基准利率是其他市场利率的基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金融商品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而只能以央行所规定的基准利率为准。这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和风险性,使其能够通过传统的存贷业务也可以保证相当的利润,但同时也降低了其风险意识和金融创新的动力。

(三)产权不明晰,难以参与市场竞争

目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担当着专门向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的“职责”,政策性较强,而市场性被弱化,导致两者的界限模糊不清,产权不明晰。身负重任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难以放下包袱,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的进程逐步加快,是建设市场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虽然给金融机构带来了竞争和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提高了其自身的经营能力和自身建设。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应当抓住机遇、完善自身、适应市场,完成华丽转身。

(一)树立差异化经营理念,找准市场定位

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其数量的不断增加,通过传统的严重依赖存贷利差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在此基础上,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应当准确定位,细分市场,明确“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地方”的发展思路,依托农村,拓展城镇,确定目标群体,与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竞争。

(二)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首先,制定风险策略。根据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按照“稳健经营、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提出全面风险管理总体策略,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立风险监控,将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再次,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政策应保证连续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三)加快业务创新,实现服务升级

首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定位于县域和农村,根据县域和农村的经济特点与小微企业、农户的金融需求为基础,大力构建新型金融产品体系,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金融品种,满足小微企业和农户的实际金融需求。其次,根据小微企业和农户担保难、融资难的实际情况,创新担保方式,在固定资产抵押和动产质押等传统担保方式基础上,大力推广“政银保”合作担保模式,共担贷款风险。再次,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深入实施金融服务“家家到”活动,主动做到金融服务能够深入县域和农村地区,满足其金融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晓冉. 我国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