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seminar教学法论文

seminar教学法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seminar教学法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seminar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seminar教学法;耕作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57-02

在20世纪50年代初,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科的原因有两个:①现代科学对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和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研究并开始应用;②在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结合有关作物的套作、间作、复种、布局及用地养地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结合耕作制度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一门与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关系密切的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就是耕作学,从近些年来看,对耕作制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热门关注,对于多熟制、旱农以及免耕、少耕等问题已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和重视。将seminar教学法应用于耕作学课程的教学中,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在农业生产中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并且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合作交流,促进理论与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

一、Seminar教学法

Seminar教学法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单向式、垂直式和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体的教学主体,是学生为探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共同探讨的一种交互式教学路径。Seminar独具特色与其活力与创新。Seminar教学法的表现特点:第一,Seminar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营造了课堂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氛围;第二,Seminar教学法中教师提出某一问题,供学生讨论,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够在交流当中进行思维发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Seminar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的科学前沿相关联,督促学生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总结科学前沿,提出问题。从而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第四,Seminar教学法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平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耕作学的飞速进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立国之本”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可持续农业为世界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各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农业发展方式、类型的日新月异提供了充足条件。随着无污染、无公害、反季节性农产品倍受青睐,出现了立体高效型农业、超级型农业、设施型农业、观光型农业、保健型农业等新型农业。高新技术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问题,减少及消除资源超耗、浪费及环境破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两大核心框架。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生物技术在农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全球卫星定位(GPS)、计算机、遥感等信息技术成为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同时精细农业也是中国农业前进的方向。

三、Seminar教学法在耕作学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耕作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Seminar教学法在耕作学中的重要性。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与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相互联系与渗透。它有其特定研究对象和以种植制度为主体的内容系。其主要研究的任务是农业的全面增产技术体系与农作物合理布局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Seminar教学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在课题中获得相关学科知识的平台,而且Seminar教学法重点强调了实践、合作与对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耕作学着实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生产实践中获得研究方向和课题,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品质是农业生产中的终极目标,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现状的重要课题是在耕作学中获知的。在Seminar教学法中一条独特的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Seminar教学法通过理论数据分析和生产实践和运用耕作学知识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确切问题。

3.耕作学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可在Seminar教学法中体现。近年来,耕作学的研究范围还是实践意义,其研究进展在国际上的十分迅速,大量的研究论文每年都有发表。学科的前沿,理清学科的重点,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和阅读重点是教师必须依据的。Seminar教学法的推广使得学生必须阅读和查阅相关问题的大量阅读材料和相关文献。这样非常有利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的主动性及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课题与学术前沿接轨。

四、Seminar教学法在耕作学课程的应用

在耕作学教学过程中实施Seminar教学法,应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要结合生成实践和科学前沿,对实际生产问题的灵活处理,将较近科研成果和实际生产问题植入Seminar教学,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比如研究耕作学的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中分为不同的研究小组,例如庭院立体种植模式和庭院的立体养殖模式等。研讨会以Seminar的形式进行,可邀请学科的资深教授、生产一线专家参加,还可以邀请兄弟院校的专家参加,并对某一题目的实际工作和研究报告进行讨论,大家可对演讲者合理提问。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耕作学科的特点,老师提出研讨章节的具体题目,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追踪并把握研究发展动态和科学前沿。利用课堂时间(1小时30分钟)进行研讨。

2.主持人介绍(2~3分钟)。主持人有任课老师担任或者邀请专家担任,简要介绍研讨内容的主题及科学前沿。

3.宣读主题报告内容(约30分钟。由报告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发表想法,陈述观点,也可结合自己认为感兴趣的命题进行陈述。报告内容要求学生用精练的语言、主题明确、简介精简明了,针对耕作学前沿中某一具体问题研究进展利用多媒体进行论述。同学或者邀请专家提问(约15min),要求报告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发表看法,或对相对的命题进行辩论。这是研讨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术积累和思辨才智。

4.由主持人进行总结(约5分钟)。邀请专家点评、简短地对讨论进行总结,对学术问题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讨论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并做好阶段性的总结

5.发表小组总结(约5分钟)。主要由发表小组对本次讨论内容的准备、发表的学习心得进行总结。

6.Seminar的课程整改。研讨结束后由发表小组根据讨论的内容和专家的建议认真修改报告的内容,为了能够使资料得以保存,最终由学生将报告内容装订成册。

五、总结

seminar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主动型”学习 “开放式”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

有关调查表明,现在的大学文科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仍然盛行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而学生普遍认为缺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学习环境。那么,如何改变这一面貌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造一种“开放式”教学环境,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变学生从单纯地向教师学习为自己主动地学习,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学会终身学习(王玉亮,王俊荣,2008)。

一、“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

Gibbst和Habeshaw对传统教学有这样一个描述:在50—55分钟的基本没有被打断的教师讲授中,学生除了听课和记笔记外,没有讨论和其他学习活动。研究者认为,这种单一讲授型的传统教学主要强调传授事实性知识,学生机械地记忆学习内容大多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容易形成惰性知识,学生的思考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知识不能有效运用到今后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有人提出了主动学习的概念(陈雨青,杨波,2007)。

“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面向学生的教学理解和教学态度,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开放式”教学理念。众所周知,教学活动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对于传统教学进行了弥补和纠正。首先,从教学目标看,“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多维的、弹性的、灵活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目标的策略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学生可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其次,从教学内容看,“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要求开放教学资源,打破一本书、一个课堂的局限,努力开阔学生视野。教材不是凭借,只是例子,教师可以根据阶段性目标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最后,从教学设计来看,“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中的程序、环节、步骤不再走按部就班的道路,是可变、可调整的,不是僵化的,不再把程序变成工序,整个教学过程是变化的、开放的、多向的,随教学情境的变而变。

“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被视为对传统教学的根本性改进,其理念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要突破传统教学的单向传授,以综合的途径去帮助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其初期主要在国外的中小学中开展实践。近年来,由于高校教育创新问题的提出,“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实践也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今,许多学校,包括高校,都在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主体性的教育,是以注意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其中发展主动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特征。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广大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新的教学观为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工具——Seminar教学法

主动学习的目的是通过交互学习环境的建立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其中,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符合“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要求的能比较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Seminar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里》的解释为:“class of students,etc studying a problem and meeting for discussion with a tutor or professor”,意为“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之班级”,或称“研习班”。可见,Seminar教学既包含教师授课,也包括学生发言及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讨论。Seminar教学模式最普遍的形式是: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教师指定的题目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为论题,搜集文献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讲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之后,老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同学们就某个或某些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讲演者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对发言内容进行修改、补充、整理,写出总结报告或者论文。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Seminar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和批判的学习态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样填鸭式的教学中,学生不加质疑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不敢质疑知识,从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而Seminar教学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共同选题、共同搜集资料,形成该小组的基本观点。在课堂中,由小组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与其他同学辩论,以及互评,到最后老师的点评。由此,借助Seminar教学方式,通过相互的讨论和辩难,使师生对某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有价值的观点(卢永欣,2010)。

Seminar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格斯纳最先将Seminar引人大学教学之中,他于1737年在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Seminar早期由个人创办,仅少量存于哲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随着教授的逝世而自行消失。真正意义的Seminar,产生于l9世纪初期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到19世纪中期,柏林大学设置了多达几十个的Seminar,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成为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的主要操作工具。柏林大学的Seminar首次具有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双重职能,讨论的前提是真理尚未发现,要通过讨论,师生自由发表意见,大胆探索,来发现真理、趋近真理,并完善真理,培养人才(方征,2007)。

Seminar不仅给德国大学带来了生气和荣誉,还深刻影响了美国大学。它最早由留德历史学家亚当斯在密歇根大学的历史课中采用。曾在柏林大学学习的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于1870年将Seminar引入哈佛学院。直到1876年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创办后,Seminar方法才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得到真正发展。至此,Seminar已成为美国研究生院最普遍的教学形式,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的基本形式。经过不断改造,现已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不断的改革,国内学者也开始注重Seminar教学方法的引入。这种方法受到一些高校的青睐,如中国科技大学就对这种方法十分推崇,也得出一些相关方面的经验,其他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也都引入了Seminar教学方法。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点:注重引入Seminar这种教学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做法;对Seminar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选择典型课程进行实验;对不同专业Seminar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讨论(方征,2007)。

由于Seminar教学法所具有的启发性、参与性、实践性的优势正日益为教育界所重视,并且正在越来越多地被高校文科类课程教学加以采用。在文科类专业中实施Seminar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笔者曾以所任教班级为对象,以Seminar教学法为例,探索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首先,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对于传统授课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总结。其次,选择一门合适的管理类课程进行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试点,例如组织行为学。试点内容如下:一是班级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小组长和至少两位发言人,教师分配给每一个小组相应的课题内容。二是每次上课都按小组集中坐。三是每个讲解组都要制作一份幻灯片。讲解人讲解结束后,小组其他成员可补充发言。讲解内容主要围绕课题来展开,但是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引用其他参考资料。四是每次讲解组讲授之前,教师需要对本次讲授内容做一个大概介绍。在讲解组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对讲授内容中的不恰当之处进行纠正。在本节课讲授完成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讲授的主要内容做一个归纳总结,让学生对相关讲授内容进行回顾,以便加深印象,并提醒听课组本次讲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五是讲解人讲授形式多样,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方式不限,最后必须随机抽取至少一个组提问并评价。六是课后听课组要对讲解组讲解情况进行评价,并撰写评价报告,评价指标:仪态(是否端庄、热情、具有感染力)、内容(是否丰富、生动有趣、具有一定深度)、方法(是否科学、适宜、具有一定的创新),并给出评价分值(百分制)。评价报告的撰写必须紧扣讲授的内容,禁止空话、大话和隔靴搔痒式的评价。对于不合格的评价报告,要求退回重写。七是下一次上课时,由听课组宣读评价报告,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讲解组可以答辩,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然后,在试点完成后,对试点班级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的评价,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最后,根据试点情况撰写最终的研究报告。

四、“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评价

总之,“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可以更好地端正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地学习。但“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并非一剂良药,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它会影响事实性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相比之下,传统教学方法则更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外,“主动型”学习需要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否则,强行推动“主动型”学习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按小组准备一个专题的讲解并讨论,如果学生主动性不够,准备不充分,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疲于应付,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实践“主动型”学习教学模式的同时,传统教学的优势也不容忽视。

(注:本文系三亚学院教改项目《“开放式教学”实施方案》(项目编号:syxyjy1104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雨青、杨波:主动学习及其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导刊,2007(4).

[2] 王玉亮、王俊荣:开放式教学理念在大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2).

seminar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演习教学;日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44-02

一、传统日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日语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其教学方法为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教师以书本为中心向学生分析文章、句子结构,介绍大量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教师安排一切,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主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日语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普遍做法是:教师先向学生逐词逐句解释,然后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来问答,最后模仿文章让学生写作。这种机械的教学训练模式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只能成为单纯的语言练习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日语综合表达能力,但学生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二、“演习”教学模式和实施方式

“演习”教学模式在日语中称ゼミ或セミナ一,其语源来自于德语的“seminar”。该教学法在大学中的设立最早是在1981年柏林大学古典学的课程中,后被欧美大学积极引入并不断改造,现已成为世界很多大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其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教育是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某一领域的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的不断探索。具体来说,“演习”教学模式通过围绕某一问题与学生、教师共同讨论的交互式教学路径,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学生与教师)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目的。

“演习”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和研究来进行,让学生按特定题目各抒己见,然后展开讨论,互相切磋。以日本大学为例,学生根据教师划定的一个大致的范围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选题,独立研究,写出报告或论文,然后在课堂上以演讲的形式发表,教师和学生们就该报告或论文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在“演习”教学模式中,教学以学生自主型、主动型学习为主,实施教学上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同时,它也促使教师教学重心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演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旨在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活动,具有较为确定的形式、固定的时间、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明确的要求,形成了较为严格的规范。以日本大学一堂时间为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例,其教学结构是:首先,主持人(学生或教师)介绍(3-5分钟),概要地介绍演习的主题及涉及的基本问题,但不做任何学理的界定与评价,以免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其次,主讲学生报告(20-35分钟),由报告人进行专题发言。报告人根据所收集到的背景材料或相关论文,就主题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陈述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再次,讨论与交流(30-40分钟)。报告人和参与者(学生和教师)围绕交流主题,针对报告人的发言,向报告人提问并进行辩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术积累和思维才智充分展示出来,并不断地加深对主题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演示教学课程中最精彩的部分,电是演示教学成功的关键性环节。最后,总结与点评(5-10分钟)。由教师进行专题点评,并就报告人、参与者的发言与讨论作简要评价,同时对真理性知识重新作简要陈述。

在“演习”教学的实践中,其教学模式并不拘泥于上述形式。除了由学生作为主讲人,还可以专门邀请相关专家作与专业有关的较深层次问题的学术报告,或传授写作报告及论文的体会和经验等。

三、大学日语课程“演习”教学的应用实例

在日语课程“演习”教学的内容组织上,可以就日语课中反映日本语言特点及社会、文化的各种内容的题材开展交流讨论,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文献资料,在“演习”教学中互相学习交流,以便学生提高日语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日本社会、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及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如在课堂上讲授日语的基本语言结构、日本社会以及文化基本特点后,给学生选择一些专题,如授受文化、内外有别的文化、公司和工薪阶层、社会不平等、耻感文化等,指导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用日语写出相关专题的报告或论文,进行课堂讨论。现将“演习”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举例如下:

1. 中日道歉文化的探讨。在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冲突和摩擦,此时缓解矛盾所采取的方法之一就是道歉。但由于中日两国间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道歉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在“演习”教学中,主讲学生介绍中日两国的集团主义、横向纵向社会结构、面子观念等,提出两国在道歉文化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由主讲学生解答,教师给予引导,通过讨论使学生们加深理解中日语言中道歉表达的各种类型及歉意表达程度的影响因素。由于讨论的内容很多在教科书上没有,而取自于专业期刊或网页,这就需要参加者预先对演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取得较大的收获。

2. 从授受动词的使用看日本文化。日语的授受表现用法非常微妙,所反映的人物关系、动作方向较中文复杂得多,被认为是我国日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要学好日语的授受表现,不仅掌握日本人常用的授受动词基本分类和用法,而且必须了解日本文化。为此,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与此用法密切相关的恩惠意识、内外意识、授受文化等日本人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日语交流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日本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邀请专家作关于进入21世纪后日本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影响因素的报告。主讲者为日籍专家,在日本经济文化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报告中指出导致日本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如“人口老龄化”、“小家庭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等。在讨论中,专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进行解释,最后还向学生介绍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收集和分析资料以及论文书写等内容。

四、日语课堂“演习”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了解日语“演习”教学的效果,笔者对参加“演习”教学的学生进行了简略的问卷调查,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表1所示。下面对其分析如下:

由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见表1),90%以上的学生对“演习”教学“以学生自主型、主动型学习为主”、“使学科课程延伸(深化和拓展)”、“扩大阅读范围和提高阅读水平”、“研究问题”、“合作研究”的功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这说明“演习”教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和课堂中的双向互动模式,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相互讨论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启发与影响,起到了较好的合作效应。同时,约90%的学生认为通过演习教学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这说明演习教学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不过,从表1可知,提升“沟通能力”项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学生间有些分散,即55%评价为“优”,而36%评价为“良”。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沟通大部分在“演习”教学课堂中,而在课堂外的“演习”教学的准备大多独立进行。

综上,在日语课程中引入“演习”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演习”教学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郎勇,A seminar―discussion―based approach towardlinguistics[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81-84.

[2]刘劲聪,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105.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21.

seminar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1.研究生法学教学方法之选择

2.论非法科法学研究生的培养     

3.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研究    

4.中国最早的法学研究生教育    

5.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6.中国法学领域内硕士研究生教育之路

7.法学研究生教学中应用性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    

8.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9.谈法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改革    

10.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反思与拓展    

11.法学研究生诊所式教育探析   

12.法理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对培养法学研究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13.对现行法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思考     

14.对高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法律英语教学的思考    

15.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16.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  

17.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以实践性教学为视角

18.“三严三宽”育英才——民事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之检讨

19.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20.试论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1.法学类硕士研究生法律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22.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3.论法学类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改革

24.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目标导向与教学方法变革

25.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26.金融全球化新时期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思考

27.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三教”

28.改革法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制度刍议

29.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0.对法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反思

31.法学思维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

32.论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33.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混合方法)实证研究

34.法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路径探究

35.论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

36.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

37.全国法学专业研究生“企业法务征文奖”专题——公司非破产清算中的制约与权衡

38.硕士研究生导师期望值研究——基于法学类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期望的调查分析

39.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实践教学的进阶路径

40.优化法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41.创新型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42.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刍议

43.法律硕士(法学)和法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研究

44.法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却性因素研究

45.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之检讨——以中日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为中心

46.关于当代法学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纯粹学术型法律人为视角

47.谈法学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

48.未来法学研究生的成功指导之道

49.法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改革

50.论法学研究生的讨论式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西南政法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51.法律史、法解释和法释义学——对法学研究生学术路径的一点建议

52.法学研究生的狂与贪

53.法学研究生如何学习和思考

54.国际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改革探析——以法律实证研究为视角

55.专业设置对法硕(法学)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分析

56.论非法科法学研究生的培养——兼谈法学教学理念之革新

57.如何读法学研究生

58.论法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基于价值序列和创新动力构成的双重视角

59.当前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法学院为例

60.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61.医事法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62.法学研究生教学中知识拓展、知识链接与能力提升的探讨

63.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改革——从评估标准切入

64.德国、澳大利亚、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比较

65.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实困境和改革方向

66.论法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67.浅谈法学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构筑

68.论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法律思维培养——兼论WTO案例教学

69.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学问、常识、以及道德

70.学生打工遭遇法律空白--一个法学研究生受骗后的醒悟

71.新形势下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系统思考——以湖南高校为例

72.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反思与拓展

73.中国法学研究生学术成长的思考——从贝卡利亚学术成功之路谈起

74.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井田之治抑或阡陌交通?

75.关于法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的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

76.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我们的路,我们的未来

77.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如何上课

78.试论司法考试和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及其对策

79.法学硕士研究化法律硕士专门化——我国法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刍议

80.法学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革新——优势教学法与团队研习法的结合

81.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82.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83.诉讼法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四个结合”为基本指导思想

84.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化学知识

85.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86.法学研究生与导师比例失衡问题研究——基于法律硕士招生的实证考察

87.法律方法课程在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引入——法律思维的视角

88.法理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对培养法学研究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89.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德国的Seminar

90.法学研究生的时间分配——对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91.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创新探讨

92.法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93.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日本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透视

94.论法学研究生教育方式的革新

95.关于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

96.中国最早的法学研究生教育—东吴大学法学研究生教育

97.法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以墨尔本大学法学院为例

98.澳大利亚法学研究生教育的灵活性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seminar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多元化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64-01

新时代,崇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医学检验专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根据医学检验学专业的特点,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满足了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

1.1理论课教学

对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原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研究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1.2自学讨论

有针对性的确定讨论内容,明确哪些是需要学生了解的背景知识,哪些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1.3化验单分析

验血、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结合专业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利于应用到实用、高效的教学活动中。

1.4多媒体教学

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通过视频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印象,加强记忆。

1.5实验教学

根据大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实验操作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引导学生自已开展实验教学,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1.6病例分析

使用具体的病例,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临床工作中的专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网络教学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让一些教学内容较难开展。使用网络教学方式,可查询到教学内容,包括各种分析仪的外观、结构和操作过程。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各种医学实验的内容。通过观看各种教学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8课间见习

去临床医院检验科实地学习,由医院工作人员解释操作规程,使学生体验到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学生学习缩小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差距,有助于让临床学生较快的适应医疗工作。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

2.1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可以指导学生作好总结和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鉴别诊断疾病。由老师做一个很好的总结,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案例教学方法与临床教学紧密联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水平,提升了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能力。

2.2实践教学方法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临床实践性很强。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也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强调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着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计划中逐步设立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去单位参观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用这种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受到学生的欢迎。

2.3专题结合导师制教学方法的深化应用

对于全面实施质量和创新的教育思想,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等相关的主题,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选择导师,学生选择课题撰写论文。导师制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为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后作业的多元化

3.1巩固性作业

巩固性作业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操作的基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师精心安排,让学生的这部分作业少而精,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对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检测原理、重要的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内容的复习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

3.2发展性作业

发展性作业被认为是被认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工作,巩固学生的学业成绩,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使用和转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做一做这方面的作业。

3.2.1加强实验分析

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医学。学生应认真做好在每项实验,不同的实验,操作过程是不同的,不同的测试者所做测定结果不同,因此会有误差情况存在,不是每一个实验是完全标准答案。如测定结果不同,在书写上差距较大,应逐步回忆实验操作过程,找出原因,并思考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2.2开展社会调查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村庄、工厂、写字楼、社区调查,了解患者生活环境、工作环境、饮食习惯和常见疾病,并分析相关因素,以减少疾病的发生。通过书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有效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加.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24-25.

seminar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教学方法体系;研究性教学法;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43-01

Teaching Status and Reform Measures of Nutritional,Metabolic and Poisoning Diseases in Animals

NIU Rui-yan SUN Zi-long LIANG Zhan-xue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

Abstract Teaching metho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alent training.With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results,based on the teaching status,a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ethod system of Nutritional,Metabolic and Poisoning Diseases in Animals was attempted to establish,and also strengthen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is cours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real society.

Key words Nutritional,Metabolic and Poisoning Diseases in Animals;teaching method system;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status;reform measures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革新与壮大,动物养殖不断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面发展,导致群发病成为生产环节的主要制约因素。除各种传染病,畜禽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成为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群发病之一,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直接影响了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兽医内科学的重点从一般器官疾病的个别病例诊疗转向以群发和多发为特点的动物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的防治[1]。

1 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教学现状

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是为满足防治动物群发性疾病中营养代谢与中毒病需要而在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设置的课程,该课程与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临床诊断学等课程相衔接,并与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兽医传染病学等课程同时开课。通过学习掌握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中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从事兽医工作的能力,当一名既懂专业知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兽医科技工作者。

由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且习以为常、根深蒂固,对新的教学方法持有抵触、消极的态度。因此,从传统文化上看,整个教育体系更多的是严格的师道尊严和循规蹈矩,而缺少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另一方面,现在大多数兽医学科高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知识的自我掌握过关,但知识的传承能力受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制约,如果教师自身对此不够重视,势必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动物医学专业课的特殊性在于对一种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仅包括简单的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还应该包括对具体的实际问题综合分析、对现有知识重新构建的能力。遇到难题后,如何获取、利用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是高校教学的本质。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拥有能接入因特网的工具,如手机、电脑,很容易获取想要知道的知识点,然而一名优秀兽医的培养不是一台电脑、一个手机就能完成的,逻辑思维的训练与临床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和山西省品牌专业,拥有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因此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动物医学人才的需求,紧扣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框架,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多层次人才。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官方兽医体制和制度改革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兽医基础理论和技能、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管理理念等健全知识结构的动物医学多层次人才。

其他高等农业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扬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教研室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考核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尝试[2-4]。

2 改革措施

2.1 构建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体系

高校教学方法众多,但总的原则是以启发式为主,避免单纯的讲授法;选用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和研究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相一致。

针对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的课程特点,疾病的概念与病因宜采用讲授法授课,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防治等内容要较多地渗透启发式教育,运用观察、类比、推理、讨论、实验等方法加深理解,提升能力。其中,研究性教学法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CM)、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法(Problem-solving Studying)、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下转第350页)

(上接第343页)

PBL),这些方法通过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使得教师从演员变为导演,从台前转到幕后,由运动员变为教练,学生作为主体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由消极的等待变为积极的参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力。然而,有时生师比过高、班级规模过大会制约某些教学方法的开展,如启发式教育更适合小班教学,将30余个学生分成5~7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病例、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全班大讨论、总结提升等过程,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加工和整理。

总的来说,构建并优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教学方法体系,既不可完全放弃讲授法,毕竟其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传递方式,具有耗时少、效率高、直接准确的优势,尤其针对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要大胆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性教学法和讨论课(Seminar),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和有深度的学习体验,继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和表达能力。

2.2 加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功能

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根本,科学研究是基础,服务社会是目标[5]。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科学研究的独特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使学生在工作实际中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要想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需要教师选择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通过检索并掌握最新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结合生产实际寻找科学问题,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继而发表科研论文。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将最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深有体会地讲述自己的研究过程,能够极大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与风采。如果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担当一定的任务,相比较教师传递所起到的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更加直接有效。本教研室成员选取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中动物氟中毒作为研究方向,将科研信息与研究成果穿插于教学环节,收到了良好效果。

服务“三农”,体现了农业类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且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将学生、教师、高校、社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实验室走进田间,从课堂踏入养殖场,兽医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出真知,只有解决了生产中的畜禽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对知识的传播才更有利,学生对疾病的理解才更深刻。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坚持“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精神,将教学融入实践。

3 参考文献

[1] 刘学忠,袁燕,任建新,等.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学的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60-261.

[2] 路浩,梅莉,赵宝玉.动物医学专业动物中毒病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5):14-15.

[3] 顾建红,刘学忠,袁燕,等.如何提高“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学”教学质量[J].北京农业,2013(15):301-302.

seminar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业英语;理工科;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施肖菁(1970-),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郑崇伟(1951-),男,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27-03

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具有特定用途的着重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实用性英语,是基础英语的扩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1]理工科专业英语的内容多是相关专业方面理论的阐述与论证、实验结果的报告、新技术新产品的介绍、新系统的使用说明等。随着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既精通专业又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3]本文将针对理工科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的调整,并就调整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各理工科院校都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但纵观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4-6]

首先,由于课程既不同于普通英语,学生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的压力;又不同于专业课,学生不需通过该课程掌握到极其重要的专业技能,因而教师和学生普遍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甚至对部分学生和教师来说该课程可有可无,各高校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课程设置方面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其次,课程所用教材基本上都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主的科普性的专业文章或书刊选读,这种教材虽有较好的系统性,但题材单一,涉及新技术、新产品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较少。从技能训练方面来说,以理论知识和语法翻译练习为主,在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也限制了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

再次,从师资来看,通常各高校把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分为两类: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大部分英语教师不懂专业,将专业英语当成普通英语来教授,只偏重于传授语言知识,对课文里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知识很难讲深、讲透,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业知识方面的障碍;而大部分专业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语言,在英语表达能力、外语教学经验和语言教学意识等方面与英语教师相比有着不同程度的欠缺。

最后,从学生情况来看,由于多年来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传统英语的教学过分重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缺少讨论、交流方面的训练,不少学生虽然已通过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但在说和写方面却存在较大的问题。

二、教学模式调整

从前文所述可以看出,理工科专业英语的教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其中问题一和三不属于教学模式范畴,本文不加以讨论。本节只针对问题二和四,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在专业领域获取知识和开展交流能力为目标,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尝试性调整。

1.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基础性和时代性,兼顾基础理论和专业应用,博采众长。

首先,选用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在语言上有代表性、有常用专业词汇和一般科技文章的句法结构与表达方式的教材中的部分课文作为阅读材料,从而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英语的语法结构、专业词汇,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加入题材广泛的能反映专业技术发展动态的如机器人展、iPAD等视频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锻炼听力的同时又能及时获悉最新的专业技术。

另外,加入反映领域技术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专利、数据手册等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熟悉专业的各种文体和语法,提高写作能力,同时频繁地接触日新月异的专业技术,也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紧迫感。

所有的课程内容可以用专题的形式串联成完整的知识链,每一专题涉及一个知识点及相关技术,这样既不失内容的系统性又具有先进性和趣味性。

2.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摒弃原来的单一的教师单方讲授知识的形式,采用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讨论采纳“拼图教学法”,[7]即先将学生分组,然后为每个小组分配讨论任务,再让小组长对任务进行分工,让小组中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分别完成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最后小组长将所有内容予以综合归纳,形成完整信息,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实现内容传递。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小组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作点评以及拓展讨论,并对相应知识点的关键内容进行再强调,对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矫正,对重要的语法及词汇进行再讲解和巩固测试。

在教学手段方面强调多样化。除了通常的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等方式进行讲授和布置相关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讨论或提供网站链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外,还可以增加当堂测试包括词汇、语法、句子和听力等教学内容,以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全方位训练。

在评价体系方面,一改以往的笔头考试形式,而以口头报告和笔头翻译的考查方式代替,从而检测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3.学生训练

在学生训练方面,为了让学生敢说敢写,可以通过分层、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方法提供学生说和写的机会。

在口头表达训练方面,刚开始时,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分配一些词汇讲解朗读等简单任务;基础较好但不敢开口说的,分配一些语句讲法讲解课文朗读等任务;有意愿开口的,则让他们承担话题交流讨论的任务。然后再根据实际效果慢慢地分别改变和提高学生的讨论任务难度。而在这些过程中,只强调所讨论的内容,不过多注重语法,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表达的意愿。

在阅读写作方面,尽量每次课都在课堂上设置英汉双向翻译的环节。开始时,只挑选一到两个长句,英汉翻译后马上进行汉英反翻译;然后逐渐增加句子的数量和长度;最后完成不同形式的语体如摘要、专利等短文的翻译以及写作,从而让学生在熟悉语体结构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为了获取调整后的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笔者在温州大学电子专业二本和三本学生的专业英语课中分别实施了该教学模式,并在期末通过匿名问卷的方法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二本的反馈结果

(1)对象。二本的学生共44人,其中通过4级的37人,通过6级的7人。

(2)结果及分析。在被试学生中,认为很有必要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数为30人,占68.16%,见图1(a),说明三分之二的学生认可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认为专业英语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会有较大的用途。

关于课程教学建议方面,如图1(b)所示,43.18%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应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形式,36.36%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应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形式,只有18.81%的学生认为应采用完全由教师讲解的形式。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有参与课程的主观愿望,但也有近20%的学生习惯传统的只听不讲的教学模式。40%以上的学生认同调整后的教学方式,通过询问不认同该方式的学生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在学生讨论阶段,由于专业理解力和发音准确度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内容学生无法准确清晰地在课上传递,而教师补充说明时寥寥几句就能所获颇多,所以希望增加教师讲授的时间;还有部分学生反映自己的英语能力有限,不敢开口怕说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树立学生敢说的自信心方面还要多加考虑。

54.55%的学生认为提高专业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讨论,有27.27%的学生认为布置作业也是一种较佳的方法,说明半数以上的学生有着较强的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愿望,而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喜欢传统的作业形式。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如图1(c)所示,52.27%的学生要求采用论文翻译形式,而31.82%的学生要求采用口头答辩形式。这说明,一半左右的学生倾向于以外文文献阅读能力作为测试标准,而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要求以用英语交流信息能力作为测试标准。

61.36%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应侧重于最新的英语技术资料,50%的学生认为也可侧重于专业相关的原版书籍。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还要兼顾基础性和时代性。

关于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方面,81.82%的学生认为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较合理;81.8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得较合理;90.9%的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表示基本满意;95.4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基本适应教学要求;79.54%的学生认为课程具有较大的实用性;86.36%的学生对于课程提高自学能力方面基本满意。93.18%的学生对课程的综合满意度为基本满意或满意,如图2(a)所示。因此,从总体反馈信息来看,大部分二本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持肯定态度。

但对于课程本身,却只有50%的学生对课程较有兴趣,而47.73%的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一般,如图2(b)所示。另外,在课程的重视度方面,很重视和较重视的为52.27%,一般的为47.73%,不重视的为2.27%。20.45%的学生在课程上投入了较多的精力,而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课程的精力投入上为一般。这些结果表明,学生其实对专业英语课程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课程上并未投入很多精力。因此,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

2.三本的反馈结果

(1)对象。三本的学生共66人,其中通过4级的28人,无人通过6级。

(2)结果及分析。在被试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数为60人,占78.79%,见图1(a)。对必要性的认同感高出二本学生10%左右。

关于课程教学建议方面,如图1(b)所示,45.45%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应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形式,42.4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应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形式,只有12.12%的学生认为应采用教师讲解的形式。这个结果表明,三本的学生对于参与课程的主观愿望与二本的学生同样强烈,但习惯传统的只听不讲的教学模式的学生比例比二本的低。

60.60%的学生认为能提高专业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讨论,另有24.24%的学生认为布置作业也是一种较佳的方法,与二本相差不大。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如图1(c)所示,59.09%的学生要求采用论文翻译的形式,而19.70%的学生要求采用口头答辩的形式,另有16.67%的学生认为也可采用撰写英语论文的形式。要求采用口头答辩形式的学生比例远远低于二本,究其原因,可能是三本学生的英语程度相对较差,有信心以口头表达能力作为测试标准的人数不多。

53.0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应侧重于最新的英语技术资料;53.03%的学生认为也可侧重于专业相关的原版书籍,与二本学生没有太大差别。

关于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方面,90.91%的学生认为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较合理;98.4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较合理;只有1位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表示不太满意;93.94%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基本适应教学要求;87.88%的学生认为课程具有较大的实用性;88.88%的学生对于课程提高自学能力方面基本满意。96.97%的学生对课程的综合满意度为基本满意或满意,如图2(a)所示。总体满意度高于二本。

对于课程本身,对课程较有兴趣的学生有78.69%,如图2(b)所示。在课程的重视度方面,很重视和较重视的共为80.30%。两者皆远远高于二本。另外,46.97%的学生在课程上投入的精力为一般,4.55%的学生很少投入精力。这些结果表明,虽然三本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视度较高,对课程学习时也有较大的兴趣,但并没有在课外投入很多的时间。因此在如何提高学生课外主动学习方面尚需多加考虑。

四、结束语

本文就理工科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模式作了调整,并在温州大学的二本和三本电子信息类学生中进行了新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最后关于实施效果进行了讨论。反馈结果表明,一方面,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总体满意度较高,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要求;三本学生对于新模式的认可度高于二本。但另一方面,新模式在加强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欠缺,今后还需在该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此外,由于调查的样本规模不够大,且笔者能力所限,问卷设计的项目也不够详细,本次结果只能反映一定程度的基本实施效果,今后尚需继续努力推广新教学模式,并在调查问卷上加以细致化,以获取更充分、更全面的反馈结果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T.Hutchinson,and A.Water.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5-8.

[2]苍岩,陈立伟,李万臣,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推行Seminar教学法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3):77-79.

[3]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114-115.

[4]梁雪松,陈黎峰,陆莺.英语专业ESP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外语界,2006,(4):30-35.

[5]王嘉铭.从ESP英语课程模式探讨英语复合型专业课程建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4):87-90.

seminar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医学;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42-02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与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整合的一门交叉学科。社会医学是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医学的社会问题,主要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现象,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策略,亦是从医学领域中分化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1]。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医学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社会医学从最初的预防医学的专业课逐渐扩展到医学本科、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2]。目前, 我校已经在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中及研究生选修课程中开设了《社会医学》这门课程。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笔者在近2年的教学中, 就《社会医学》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 现浅谈如下。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各方面通过不断努力得到一定的改进,逐步实现了课程教学由不同的授课老师分章节承担,同时聘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学生授课,以使课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指导大纲不完善。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偏差,大部分的学习内容偏重于课程的理论知识,而轻视了更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由于社会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长期以来在社会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单向直线性的“满堂灌”的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效果欠佳[3]。(3)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 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偏向重视医学专业必修课, 而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 课程内容难度不大, 同时考试形式也较单一,考试内容偏简单,学生较容易掌握通过。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内容, 而对知识的运用重视不够; 只重视理论, 不重实践。同时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 很容易停留于表面, 不能从学习中汲取深刻的认识, 难以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为了提高社会医学教学的效果,必须积极探索及尝试改善教学方法。

2 加强社会医学教学的建议与措施

2.1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标准化教学课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新的培养方案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的基础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的与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做到精挑细选,精心策划,精心编排,突出重点,凸显结构[4]。鉴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社会医学课程教学内容不同, 带教教师亦不同, 为了实现教学统一,提高教学质量, 带教教师应坚持集体备课, 合理分工将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课件标准化[3]。教学方法亦应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均应加以改进,以使各层次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以达到区别教学,有的放矢的目的

2.2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用,强调合作学习。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5]。在课堂上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追求最优教学效果,恰当选择诸如SIMINAR教学法、PBL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虽然目前授课基本还是以讲授为主。但实际课程部分章节内容适合以讲授为主,部分章节内容适合以讨论为主,部分章节内容适合以理论实践相结合方式授予,应勇于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思考,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参与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学互动,加强案例式、讨论式教学。要想使学生的课堂思维活跃起来.就得利用灵活多变.恰当有趣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多结合实践,多翻阅资料,多设想相关医学领域时点与热点的命题,引导学会观察、分析与社会医学有关的社会现象,就相关命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在讨论阶段,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通过分析比较,集思广益,达成共识,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3加强理论教学、科研与实践三结合,丰富课堂内容。《社会医学》不仅具有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且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积极开展社会医学教学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大课堂里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积极发现与健康相关的问题。理论教学,不能泛只是简单地介绍理论知识,可将有关的科研项目结合相关卫生问题进行讲授,充实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亦可适当地安排学生参与一些科研课题的现场调研活及数据整理分析工作,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社会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加深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2.4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社会医学》属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由于课时数较限制,讲课程内容时不能面面俱到,在教学中应设置作为学生课外自学的内容,授课教师师也可以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学生补充学习的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部分章节自学,结合查阅的文献资料,或结合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或科研现场活动,要求其根据相关社会医学问题,完成整理材料、撰写文章的全部过程。这样不仅培养他们将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与实际或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写作能力。在课程考核的方式上也可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结合的方式,其递交课程小论文可作为平时考核成绩,以避免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意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

2.5 注重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社会医学具有内容丰富、政策性强、时效性强的学科特点,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更要具备关注现实、捕捉动态、掌握政策、探究前沿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在具体教学中,就是要抓好备课环节,及时收集资料,广泛查阅相关文献,掌握改革动态,把握发展趋势。做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关注问题鲜活生动,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4]。这就要求作为授课教师必须不断有意识地自我要求提高,努力汲取扩充专业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宽度与深度,以适应教学的要求。另也可通过到其他兄弟院校进修学习,加强本专业教师间的交流, 互相交流学习会医学课程教学的经验。

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投身于卫生事业或卫生管理事业, 他们的健康观和医学观将直接影响到当地、乃至国家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社会医学已成为转变医学模式, 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加强医学生社会医学的教学, 是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 转变观念,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尝试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我们作为授课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鲁. 社会医学[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

[2] 罗秀.Seminar 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实践[J].社区医学杂志,2012 ,10 (14 ):72-73.

[3] 李小菊, 秦江梅, 唐景霞等。对改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