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检测论文

食品检测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食品检测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食品分析 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ficiencies and Reform of Food Analysis and Test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Teaching

XIONG Shuangli, WEI Ming, HAN Zhenqio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 Food analy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rses in teaching system of food quality determination and control. This paper firstly stated some deficien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food analysis, then mainly presented some corresponding reforms and explorations about course system and content, varied teaching pattern, and examination method.

Key words food analysis; teaching reform; theory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食品检验、品质管理与新产品研发等工作是所有食品类企业的重点工作岗位,每年有50%以上的食品加工与安全类人才从事相关职业。因此,食品分析与检验类课程是所有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以及食品安全等专业的基础与必修课程,也是食品及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食品检验工综合考核的一门最重要课程。为培养出完全能满足企事单位要求、创新性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专科教育,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建设精品课程非常多,发表的相关教学改革论文也有30余篇,国内外相关教材也不少于20余本。笔者在认真学习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教材,以及期刊论文的基础上,①②③④结合自己所在教学团队多年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就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等方面的不足与改革探索进行概述,仅供广大教育教学者参考。

1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与内容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食品分析与检验是学生掌握食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极强,一般高校都设置32学时左右的理论课程学习和24学时左右的实验课程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成分、食品添加剂、有毒有害成分,以及包装材料的分析等。内容非常多,56个学时不可能完成全部内容的学习。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主要完成一般营养成分和部分食品添加剂和有毒有害成分的分析,主要介绍相关成分的分析原理、步骤与注意事项,内容单一枯燥,与其它课程和相关法律法规脱节,没有充分阐述各成分的测定意义,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加之课件缺乏动画、视频等音像资料,学生很难准确理解测定原理与步骤和测定技巧。多年的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到大四做毕业论文,甚至部分考入的研究生连标准曲线都不会做,有的还在用坐标纸画标准曲线,教学内容与方式需要及时更新。部分学生在创新研究与毕业论文反映出对数据处理掌握不够,对有效数字的保留、多数据统计分析都存在较大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和细化,针对薄弱环节调整教学内容与重点,主要表现在:(1)在开设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之前,我们单独设置食品感官评定一章内容,重点介绍感官评定的方法与数据处理,并结合食品实验数据处理课程,开设相关实验,提高学生感官评定的学习质量。开设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之后,该门课程主要系统介绍食品感官评定与物性分析的理论知识,在食品分析实验中开设相关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两门课程的学习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没有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的高校,应最后单独设置相关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监测食品品质的综合能力。(2)结合食品试验设计的学习内容,重点介绍食品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如有效数字的保留、准确度、精确度、标准误差和标准偏差等的含义与表示方法,并多举实例分析,尤其是往年学生的出错数据记录与处理。(3)理论课程内容包含一般成分分析,强调一般成分分析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强调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法、食品营养标签规定等法律法规对食品分析与检验的相关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讲述食品添加剂与食品污染物时,要多举目前新闻网络等媒体和广大群众都关心的典型食品添加剂事件与食品污染事件,说明添加剂与食品污染物检测的种类和意义,详细介绍重要的典型的添加剂如苯甲酸、亚硝酸盐、重金属铬和汞等的来源、测定意义、原理、步骤与注意事项等。(4)在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比较标准化的、经典的、规范化的传统标准化检测技术与现代检测技术之间的优势和缺点,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新型分析检测方法建立的创新思维,并能根据食品产品检测要求,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最简单的水分测定,一般经典方法可能为常压干燥、真空干燥法和蒸馏法,讲解时能和现代食品红外水分检测技术相互比较,充分体现现代技术的快速便捷性,以后学生在大规模测定水分时,可能就会选择后者,不会选择一般干燥法,费时费力。(5)样品预处理好坏是食品检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学习各成分测定时,尤其注意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介绍。食品原料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组织、固态与液态、动物与植物产品等,即使水分测定也不能马虎,如蔬菜、豆类和肉类三种原料的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如果都参照风干豆类样品的预处理,也就是简单粉碎,将会显著增加蔬菜和肉类样品水分测定结果的误差。(6)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纽带,是食品分析与质量控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不能简单取决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应根据食品分析与检验和所在学科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首先就是实验内容的设计,目前我们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营养成分分析(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模块、添加剂亚硝酸和二氧化硫测定模块、牛奶中青霉素和油炸方便面中丙二醛的测定模块、食用油/肉制品/乳制品综合设计性检验模块。实验内容涉及面广,选择对象为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由基础到综合,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典型食品分析与检测方法,显著提升了该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

2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结合课程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截然不同。过去,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别主要为“师讲生听”和“师讲生做”的方式。由于内容本身枯燥,加之学生对很多术语与设备不太熟悉。总是似懂非懂,对于实验课程,反正有讲义和老师在身边,边做边看边问,课堂上基本能学会机械的实验操作。但是,对课程与与实验内容没有融会贯通,不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多年的学习与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他导―互导―自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首先,在课程学习之前,将所要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学习内容,包括讲师讲授、学生课外学习和实验讨论内容等全部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特点和安排提前预习和学习,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本门课程学习内容非常多,教师讲授部分主要针对重点典型成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与方法,首先形成“他导”的教学方式。在各模块学习过程中,布置相关课外课程论文与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积极多方面学习,并通过讨论,教师点评等方式形成“他导―互导―自导”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实验课程,互导和自导至关重要,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最大程度地掌握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等。

另外,食品分析中某些检测项目如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等,耗时长和操作步骤相对简单等。如果每个实验都单独安排学时,存在等待时间过程过长,学生聊天、实验效率低,严重影响实验课质量。模块化教学中将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类长耗时项目放在一个模块,也就是将四个实验作为一个实验项目,也就是食品中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的测定,可以统筹利用时间,让学生系统掌握常见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方法,着实提高实验效率与实验教学质量。

3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考核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一般地,理论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前者主要包括平时作业与考勤等。实验课程主要是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考核相对单一,少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期末考试成绩及格就能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我们改革后的理论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课程论文、课后作业、课堂随机测验、口试、考勤)和期末考试(试题库),每次平时成绩记录后立即公布,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平时成绩,做到公正公平。另外,教师要认真批改每一份报告与作业,对于平时作业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其修改,并鼓励学生修改。通过多次交流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教师可以随时发现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更正。实验课程的考核包括课前预习报告与口试、现场操作、卫生整理、实验报告四部分。根据实验前的预习报告,结合学生操作前教师的讲解,随机口试测验,通过后方可进行后面的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及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三废处理与卫生保持情况,并随时询问学生试验相关问题,现场给分并公布成绩。对于实验报告,要求小组数据共用,但必需自己处理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尤其写好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与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也就是讨论分析部分,对于写得不好者,可以重写,重新评定成绩。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也满意,尤其是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总结能力、创新实践与写作技巧等。

总体来说,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改革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总体目标仍就是通过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等,最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思维,系统深度掌握本门课程的相关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仍然会集中广大教育教学者的智慧,不断改革探索,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2013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3xnkf09)

注释

① 张英华,王喜波.关于《食品分析》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2012.6:8-10.

② 顾红.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8:33.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证;问题;策略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食品长期短缺历史的结束,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安全认证食品是我国今后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的方向,对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也是今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

1食品安全认证概述

安全认证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特定方式生产、加工,达到一定安全卫生标准,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相应产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

安全认证食品的显著特征有:一是产地环境无污染。要求产地环境和周边环境中不能存在污染源,确保产地环境中大气、水和土壤的洁净;二是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化。生产过程中应用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控制、减少乃至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有效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三是产品质量确保安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无污染;四是通过专门机构的认证。安全认证食品是通过专门机构认证,并获得相应产品使用标志的产品。无公害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初级层次,绿色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中级层次,有机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高级层次[1-2]。

国内安全认证食品发展经历了无公害食品发展阶段、绿色食品发展阶段。其中绿色食品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农垦系统启动基础建设,向全社会推进、加速发展,向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面推进3个阶段。

2我国食品安全认证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央一级的安全认证食品管理工作由3个部门分别负责,其中,无公害食品的管理工作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绿色食品的管理由隶属于农业部的

2.3市场准入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检验对象有限、检验项目单一;二是检测机构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对食品检测的专门机构很少,而且食品市场准入的检测手段简单;三是市场准入缺少有效的惩罚措施,问题食品的管理尚缺少必要的惩罚处理措施,问题食品的追根溯源比较困难。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标准,还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对安全认证食品的各项质量指标难以全面、快速地检测。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目前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是源头控制和末端控制,过程控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方面,对违反食品安全质量的行为没有彻底、坚决地惩处。质量安全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安全认证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3完善食品安全认证的策略

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仅依靠政府来解决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上的问题困难非常大。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食品安全认证。

3.1优化管理体制

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我国应该实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政府管理层面上的协调统一,实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机构设置的三位一体,能够明确管理者的职能和相应的责任,减少冲突,提高管理效率。

3.2完善认证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的认证认可体系,积极组建和完善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将认证机构改造成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4]。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认证机构从事认证业务的审核与认可,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和审核。加强认证的国际合作和互认,争取认证结果相互承认,提高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的国际化水平。

3.3完善市场准入管理

完善食品市场准入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权威的安全认证食品标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质量的控制。提高市场准入检测水平,建立健全食品检测专业机构,并引进高技术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3.4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必须有严格的执法保障。科学制订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减少标准执行时的交叉与重叠。加强贯标力度、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建立统一、协调和权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食品检验与分析实验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edagogical Reform on

Experiments of Food Inspection and Analysis

YANG Li, LIN Fulan, JIANG Jianguo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a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AbstractExperiments of food inspection and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its theoretical courses, which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food professional. Based on enhancing students' practical cometence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ultiva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ory and interest, a series of feasible measures were adopted including updating and improving the cours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improving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reforming of assessment methods. These measures were proved to be helpful for mobiliz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nspiring the activity of students in their study and their passion to learn.

Key wordsExperiments of Food Inspection and Analysis; Experimental Teaching; Pedagogical Reforms

0 引言

食品检验与分析实验是其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概念,具有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食品及其相关的研究、生产、贮藏等过程中的分析与检验方面的工作。①在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提高食品检验与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本着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及兴趣为目标,不断对该实验课教学进行探索性的改进与实践,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改革实验教学课程内容

1.1 优化实验教学课程内容体系

食品检验与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它的任务是对加工过程的物料及产品品质进行控制和管理;对贮藏和销售过程中食品的安全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为新资源和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②建立的实验教学课程内容体系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实验课既能使理论系统地运用于实践,又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③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和需求等方面的发展方向,重新编写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验教材,同时系统整理出版作为食品教学方面专业用书。该实验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广包括食品的物理检验如牛奶、酒精等密度的测定,糖液的折光锤度及旋光度等测定;常规营养成分检验项目如水分、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测定;添加剂的检验如亚硝酸盐、糖精钠、苯甲酸和三聚氰胺等测定;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如甲醛、黄曲霉毒素、氨基甲酸酯类、重金属铅等测定。该课程中使用的分析方法兼顾物理检验法、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及酶分析法,分析技术上涉及旋光法、电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该实验教学课程内容体系覆盖了食品检验分析中常规检验项目和常规检测方法,同时整合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基础验证型、提高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四个层次项目,引导学生从基础着手,循序渐进阶段式提高。这样,通过全面的、多层次的基本操作训练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1.2 加强综合和创新型实验与实践的训练

为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本教研室的老师们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设计项目,进一步增加和优化综合及创新实验项目,以增大教学的灵活性,增加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将传统地验证性实验项目中样品单一成分的检测设计成综合项目对产品中多项成分的分析,以麦芽质量指标的测定实验为例,要求学生分析麦芽的主要质量指标包括:麦芽水分含量、渗出率、糖化力、蛋白质含量、蛋白溶解度。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完成从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配试剂、实施实验方案、进行数据处理到撰写实验报告,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程还增设了创新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查阅科技文献的能力,初步训练学生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读研究生打基础。食用油脂质量与安全检测创新实验为例,以我国重点经济行业食用油脂的品质与安全问题,⑤作为教学对象,并将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生物化学及仪器分析等原理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实验教学,通过对食用油脂的理化指标的检测、感官分析、组分分析、掺假鉴别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用化学技术;精品课程;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56-03

应用化学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首门职业基础课程,处在课程体系中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而成,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课程组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应用化学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通过建设教学团队、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完善实训基地等,全方位打造应用化学技术课程,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1 “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一流的教师队伍中要有名师做领头人,更要有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有后劲。

制定与完善师资培养制度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出台“教学团队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为全面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供了保障。

提升教师职教水平和能力 邀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到校进行职业理念讲授和指导,使教师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开展说课比赛、公开课、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等,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专门邀请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团队对全院专任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培训等。

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至今,共有2人获得硕士学位,还有1人在读,学历水平大大提高。

实行新教师培训和指导制度 对新教师要求参加学校和教育厅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并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必须跟班听课;取得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方能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课程组的年轻教师分别安排到应用化学技术实训室、食品检测实训室、冷饮加工实训室和仪器分析实训室进行为期一年的锻炼,同时由课程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使其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各项要求。

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 课程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相互听课、相互切磋;为青年教师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行科研活动、参与科研课题,撰写论文,在科研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提升课程团队社会服务能力 课程组教师积极承担食品检验工及食品加工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发挥专业师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解决技术问题。与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中心联合对全疆食品加工企业检验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强化企业质量意识,提高检验人员的检验能力。在服务新疆区域经济建设的同时,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促进专兼职教师共同成长 课程组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调研、下厂实践,了解企业发展现状,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专职教师从兼职教师处学习更多的食品生产、工艺控制和设备操作技能,兼职教师从专职教师处学习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双赢”的效果。

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具备职业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教学经验,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稳定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课程教师团队共11人,包括1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专任教师7人,兼职教师4人。专任教师全部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经过双师素质培训,获取食品检验高级技师4人,食品检验技师3人,自治区级食品检验高级考评员3人,自治区级质量督导员2人。职称结构合理,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人。教师团队中硕士学位5人,学士6人,平均年龄34.5岁。

2 课程设计理念与内容的确立

一流的课程设计理念与课程内容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设计理念的更新 在应用化学技术课程设计中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紧紧围绕新疆食品行业生产检验员、品控员的岗位能力,以中、高级职业资格“食品检验工”职业标准为准则,坚持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实施整体课程设计,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课程设计中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项目与任务,借助实训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基本功训练,重点强化检验操作技能[1]。

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选取以必需为准、以够用为度,坚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强调“能力重于知识”。在分析食品行业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进行整合、优化。打破传统的章节排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使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将食品检验职业资格必备的能力镶嵌在教学项目中,形成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需求相适应的12个教学项目(包含29个工作任务)。

通过实训项目,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保障学生毕业后面向食品行业从事一线岗位必须具备的化学知识与技能[2]。

经过课程的整合、优化,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后,突出重点,充实、精选授课内容,可以解决应用化学技术课时数相对比较少、内容多的矛盾。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先进性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流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牢靠地掌握知识,而且渗透着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训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课程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应用化学技术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和演示教学相结合、网络教学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项目,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项目,设计相应的理论内容与实训项目,实施教学过程,从而做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3]。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教师的教学不是重在教,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先进开放的教学手段应用

1)采用多媒体教学,使课程教学生动直观。课程组教师收集了大量应用化学技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了丰富的应用化学技术教学课件,课件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简洁清晰,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2)提供教学资源、辅助网络课程,保障自主学习。应用化学技术课程已建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课程信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指导、课程资源等栏目,并定期更新和补充,供学生自学,同时利用学校QQ群、电子邮件等现代化的交流技术。所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教学收到实效。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才能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课程组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增加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 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高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知识考核为参考,考核方法力求能够测出学生真实的水平[4]。

应用化学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按照项目进行,每个项目分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部分,考核依据提交的成果、回答问题、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

项目考核标准参照食品检验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项目考核和评价以设计的初步方案、实训操作、实训习惯、团队协作能力、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报告、项目总结等为依据,如图1所示。

5 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一流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证。在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坚持“先进性、实用性、体系化”建设原则,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构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从生产性实训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实践教学条件在教学功能上形成体系化,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2008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完成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扩建3个应用化学技术实训室、3个食品检测技术实训室、2个生化检测技术实训室;2009―2013年,依托国家级骨干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重点建设,建成2个仪器分析实训室、1个光谱室,增加了常规仪器的台套数,充分保证学生在应用化学技术课程实训时的要求。

课程组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期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训、顶岗实习,现场感受食品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体会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制度,强化纪律观念、职业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6 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效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长期的、系统的,2012年应用化学技术课程被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经过课程组的建设,建立应用化学技术课程教学网站,内容丰富、界面新颖。学生、同行能充分利用网络获得课程资源,起到辐射示范作用,发挥了精品课程的带动作用。

课程组完成教学改革项目13项,发表教科研论文50篇,出版教材9本,承担科研课题11项、技术开发与服务培训20项,教学获奖12项。师资队伍建设日趋合理,提升了课程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形成“项目教学设计与专业职业资格衔接”“课程评价多元化考核过程化”的课程特色。通过“做”实现“教与学”,易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其中,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潜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享受。”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授予学生“一渔”,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应用化学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郭焰,李阳,严玉玲,等.探索以模块和项目为导向的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97-98.

[2]郭焰,王鹏,申玉飞,等.探索高职食品检验基本操作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7):94-96.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5篇

区域产业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生产同类商品或提供同种服务的所有企业的集合,反映的主要是产业空间布局状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区域间横向经济关系。生物工程相关产业涵盖医药、食品、检验、环保、农业等领域⑤,产业相关集群的形成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1.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国务院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作为“人口与健康”重点领域的发展思路之一;将生物制药技术列为重大支持方向之一;将食品安全列为民生科技示范重点,食品安全检测产业将成为新型公益类重点资助领域。

2.吉林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发展现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长春市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等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性投入,使吉林省生物工程领域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比较优势,已拥有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通化东宝等一批大中型生物医药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中小型生物医药研发和制药企业,以及长春迪瑞、长春汇力、长春博德等体外诊断检测试剂和仪器生产企业。2012年,相关产业整体呈现快速、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医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155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4.7%⑥。吉林省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医药产业方面,将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生物药基地、中药北药基地;在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方面,提升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水平,加快补齐医药产业发展短板,重点发展多功能激光治疗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等医疗检验仪器。到2015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7%⑦。

3.吉林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目前,吉林省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仿制药比重较大;高端医学仪器设备、中端试剂和仪器一体化被国外垄断。原因之一是企业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缺少足够的优秀创新人才,造成核心技术往往依赖引进,受制于人。生物工程产业是高技术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调研发现:(1)生物产业飞速发展导致人才数量缺口加大;(2)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导致高端人才匮乏;(3)国内外同行业的发展差距导致人才流失严重;(4)要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需要生物医学与机电一体化人才;(5)高技术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攀升。因此,吉林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批高层次实践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重点培养生物产业高端创新型人才、产业链关键环节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及人才团队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流动的畅通渠道。目前,吉林省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仅3所,即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3所招生单位为吉林省生物工程产业输送了优秀人才,但在生物、医学、光学、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面尚不能满足我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长春理工大学对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

1.多学科交叉融合,凝练专业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长春理工大学坚持生物、医学、光学、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特色,结合吉林省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检测工程产业等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生物医学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生物工程优势学科。涵盖三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1)生物医学检验工程,以国产化及自主创新的生物医学检验试剂与配套光电检验仪器一体化技术为研发目标;(2)医药用生物反应器与监测设备工程,侧重基因重组药物的通用载体生物反应器构建与应用技术,以及细胞工厂配套光电显微光电监控设备的研发;(3)食品安全检测工程,侧重食品中雌激素类、毒素、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快速检测试剂与配套光电检测仪器的研发。为吉林省医药、卫生、食品、商检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探索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学与实践优势,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采用分类培养的指导思想,突出知识背景交叉与能力培养并重的特色,设置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18学分)、公选课(10学分)、方向选修课(6学分)三个模块,模块间遵循“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强化应用”的培养规律。教学团队由企业专家、国外学者和校内教师组成,企业专家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国外专家学者主讲学科前沿性讲座,突出实践与前沿的兼顾。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导师组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校内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合作单位专家组成。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以实际项目为主要载体,融通基础理论教学、前沿技术和实践教学,构建“学研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2.5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3年。培养方式为校企(行)联合培养,对于全日制学生,1年在校理论学习,半年行(企)业顶岗实践,1年结合岗位实践内容完成毕业论文;对于非全日制学生,1年在校理论学习,半年企业顶岗实践,1.5年结合岗位实践内容完成毕业论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合作单位、生源层次、业界需求的对接,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无缝连接。

3.建立校企联盟,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全面提升人才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在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和行业参与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⑧。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和优势互补,建立工程实践基地,实现研究生联合培养,已成为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中之重。长春理工大学与相关企业在联合攻关、学术交流、学生就业、本科生实习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校企联盟。目前,与长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形成了以吉林省为中心,辐射北京、上海等地的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此外,校内建设的与该学科直接相关的实践教学平台有生命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吉林省生物检测工程实验室和吉林省中药生物工程二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学校参股的集生物医学光机电一体化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投入建设经费3000余万元。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读期间能参与企业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全面提升了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产学研”联动,以科研合作为纽带,保障学位论文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寻求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现实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矛盾的解决⑨。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能更有效地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克服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倾向,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⑩。自2000年以来,我校先后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食品检验检疫研究院、长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长春百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紫辰光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联合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7项,累积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以科研合作为纽带,将科研项目立项、研发推广过程与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相结合,形成了“产学研”联动模式,增进了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结合专业方向、校企联合攻关项目和企业实际需求,鼓励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实践技术手段,具备了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保障了学位论文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6篇

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知识点多,初学者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方法引导,就很容易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我结合自己近几年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对《食品安全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结合国际国内最新食品安全事件,实时案例教学

食品安全学的教材受到出版时间的限制,所举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有限。我在实践中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法,收集国内外实时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例,例如“二?f英”、“疯牛病”、“禽流感”,国内的“三鹿事件”、“瘦肉精”、“地沟油”、“激素黄瓜”、“塑化剂”等案例,结合教材内容讲述。教学实践证明增加的食品安全案例不仅增强了授课的趣味性,而且图文并茂的讲解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升级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的台湾“塑化剂”风波为例,对塑化剂的种类、使用范围及检测方法等进行说明,将可能导致的食品安全危害及监管渠道等知识点融入此案例,学生理解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的标准制定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重大影响,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辅助改革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直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使食品安全学教学“活”起来的最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大量原本抽象的讲解可将教材内容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图片或小短片形象展示。如ISO系列、GMP、HACCP、食品风险分析及食品防护等内容,以前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认为知识很难理解和吸收。现在增加了教学录像和动画短片,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而且使学生感性认识增强,接受效果较好,避免陷入纯粹理论说教束缚,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限制了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模式,采用教学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定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与该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幻灯课件等活动。由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述,并回答同学提问,最后由任课老师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不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食品质量安全贯穿于“从产地到餐桌”的每个食品加工环节,是实现原料的采集、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等过程的全程监督。这就要求当前的食品安全教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与生产实践相联系。针对对食品生产企业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的现状,为增加学生对食品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和生产过程管理知识的认识,我先后组织学生前往南京卫岗乳业、上海光明乳业、上海金龙鱼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加深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参观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的奶制品生产企业时,企业管理人员详细介绍了企业的质量卫生管理、生产流程和产品检验等情况后,学生实地参观了该企业的生产现场。随后,参观了另外一家通过了国家GMP认证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这家企业的质量与卫生管理及卫生设施都比普通的食品企业要高一个档次,是普通食品生产企业学习的典范。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学生纷纷表示开阔了眼界,对食品生产现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希望以后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五、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

食品安全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环境科学、食品卫生学及食品化学等,包括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评价和管理及安全食品的生产开发等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有必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精选,选择有代表性的,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如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食品新鲜度的检测、掺假食品的鉴别检验等。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物质和因素,食品安全常规检测方法。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肉类、蔬菜水果、米面制品、食用油及饮料等大众食品作为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实验中了解了各类食品的主要安全隐患,掌握了主要食品的伪劣、掺假鉴别检验方法。

六、改革考核方式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诊断 改进

1.专业需求定位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我国公布的《中国国民营养条例》草案中要求300人以上的食堂、餐厅必须配备营养配餐员,所有的幼儿园和学校都要配备营养师;社区应定期安排营养师向居民宣传营养知识。另一个方面,由于近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实施六大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其中包括了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每个企业至少有一名持证上岗的专业检测技术人员)、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实行强制检验制度等。由此全面地启动了食品行业的企业整改与建设,食品加工企业纷纷采取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精深加工及产品开发等措施应对这些挑战,这必将促使企业对食品安全及检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继而促使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规格。

2.结构分析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的程度比较低,正处于成长期。食品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食品加工业占农产品产值的比例还很低,仅为1∶0.5,而美国为1∶2.7,日本为1∶2.2。中国居民食品消费中,食品制成品的比例只有30%,距50%的目标还很远。

3.培养质量分析

3.1课程建设的不足

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重组教学内容,建立由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等组成的课程体系。但有些课程的知识内容仍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转化成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课程的内容过难过深,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3.2实践条件建设的不足

本专业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和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本专业学生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食品检验工证);本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对于基础检验项目,例如微生物检验,普通的理化检验项目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而对于大型的仪器分析项目,学生大多停留在看和听的阶段。高效液相等设备的利用率低。

4.专业培养调整

4.1课程建设

根据企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宗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引用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方法,从企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教学项目,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综合性教学评价方式。

将教育信息化融入课程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

4.2教师建设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搞好“工程师、教师”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即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请进来”即把企业一线具有丰富生产、管理经验的工程师请到学校充实教师队伍,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以此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方法、知识、工艺带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确保职业教育教学的先进性。

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多媒体资源和教学工具。信息与传播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从不会应用到会应用,从低水平应用到高水平应用,从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与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脱产的系统性学习、专家住校指导、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等方法来培养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加强教师创业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化、专业化、资质化的学习,参加相关资格证书考试。创业创新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有职业咨询师的考试合格证书。

4.3资源建设

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相对比较薄弱,不能充分满足所有专业课程达到知识、理论、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场所上、教师上均实现一体化,这就要根据企业生产一线岗位的要求,确定与生产实际对接的课程及教学实训内容,走校企合作道路,依据企业“订单”培养人才。使学生在校学基础,在厂练岗位技能,既可减少学校在实验实训条件上的投入,又可真正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围绕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群建设中形成的信息标准、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素材、教学视频、教学案例、虚拟过程库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文献资源建设以服务教科研、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现状 对策

一、食品安全的含义

食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定义为“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分三个层次,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地沟油、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宜昌毒生姜、爆炸西瓜、面粉增白剂、瘦肉精、苏丹红鸭蛋、假牛肉、河南毒豇豆等等,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数不胜数。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有许多。

1、农业生产中违规使用农药

许多农作物需要使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农药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我国对于使用何种农药作了明文规定,但有些人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好的杀虫效果,违规使用那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严重污染了土壤,同时也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最早使用的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等,能大量有效地消灭害虫,但它们的稳定性好,会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也会在动植物和人体中不断积累,不利于人类的健康。随后改用的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等,对于害虫也能有效的消灭,但它们的毒性太大,对动物与人类的危害很大。

2、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

一些人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科学知识,认为大量的施用化肥既可以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又可以提高其产量。其实不然,过量的施用化肥,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增多,反而因为买了过多的肥料而浪费了成本,同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化肥的过量施用增加的不是产量,而是有害物质的排放,许多氮肥挥发到空气,流入到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污染。过量的化肥还会造成土质变坏,土壤结构遭受破坏,同时造成硝酸盐的污染,在人体转化成亚硝酸盐,导致致癌。

3、滥用植物激素

许多人想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改进农作物的外观,滥用植物激素,如生长激素、增甜剂、催熟剂等,使农作物和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激素,造成儿童的早熟,影响人类的健康。

4、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滥用

为了促进肉用畜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及促进母畜的同期,许多兽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如抗生素、激素等。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动物性食品污染,使动物出现中毒,也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5、出售商和制造商的信用缺失

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不能缺失信用。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获得大量的利润,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掺假、制劣来欺骗消费者,从而赚取黑心钱。有些企业无证生产或经营,卫生条件差,没有进行一定的检验而直接使产品流入市场,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另外,微生物污染、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转基因食品等也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1、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规、条例和标准都不够完善,有关部门应以人民利益为重,完善和补充有关的法规条例,使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推广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技术,并依法严格进行认证,杜绝虚假认证。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的认识。利用一切途径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并加强社会诚信教育使全民素质提高,从根本上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4、为了遏制不法厂商的恶,应加大惩罚力度。国家应制定严厉的法律进行打假。

5、增加媒体的透明度。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合格和优质的食品进行表彰,使其受益,对不合格的进行曝光,防止消费者被欺骗。

6、加大对食品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在一些地方设置检测仪器,随时对有关食品进行检测是否合格,从而使不合格的食品难以上市。

7、开通食品安全信息反馈热线,使全民进行监督,从而杜绝不合格食品的上市。

参考文献:

[1] 马长路.赵晨霞.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报,2006(04).

[2] 刘涛,林洁.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质量论坛.

[3] 唐杰.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G].粮食加工,2009(02).

[4] 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2,(2).

[5] 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C].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