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信息论文

管理信息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管理信息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1、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要素构成对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要素的构成,国际上普遍遵循的是ISO17799:2005标准的分类方法。ISO17799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实施分为11个方面,分别是物理和环境安全、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人力资源安全、安全政策、组织信息安全、资产管理、通信与操作管理、访问控制、业务连续性管理、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符合性。这其中,除了与技术关系较为紧密的访问控制、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通信与操作管理这3个方面外,其他信息安全管理要素更侧重于组织整体的运营管理,在实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有较高的参考意义。为了实证分析中数据测量方便,本文参考该标准,从企业的角度,按照各要素属性及控制措施的相似性,将ISO17799标准中的11个要素整合为6个要素,分别为组织环境(符合性、安全政策、组织信息安全)、人力资源安全、资产设备安全(资产管理、物理和环境安全)、操作管理(通信与操作管理、访问控制)、应急响应机制(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

2、研究假设

(1)组织环境。

本文中的组织环境侧重于企业中的政策制度、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主要指所有潜在影响信息安全管理活动的因素或力量,在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中起导向性的作用,具体包括企业的安全政策方针、安全文化氛围和业务符合性等。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成功的实现离不开组织环境的支持,良好的组织环境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有助于企业各项安全政策、安全策略的实施。组织的安全政策是组织实施信息安全活动的战略导向。完备的安全政策、方针可以为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指南,使得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各项活动都有章可循,促进信息安全管理进程的实施。齐晓云(2011)通过实证验证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失败与缺乏相应的制度与机制保障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制度与机制保障对信息系统成功有正向的影响作用。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等人文环境是组织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的管理思想。相关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人文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VanNiekerk(2010)指出,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氛围的减少。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单能避免由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所产生的风险,更能促进全体员工参与到保障组织信息安全的行动中来,最大程度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Herath(2009)通过问卷调研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惩罚力度是企业员工的安全行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说明企业的政策制度对人力资源安全有着正向的影响。

(2)人力资源安全。

人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活动中不仅是主体,也是客体。主体是指许多信息安全控制措施实施的实现是由“人”来完成的;客体是指“人”也是信息安全管理中所要管理的对象。据有关统计表明,在所有的信息安全事故中,约有52%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人力资源安全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在企业中,高层领导轻视信息安全是导致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欠缺和员工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因素。中层管理者是衔接企业高层与基层的桥梁,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的效果直接取决于中层管理者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度。Ashenden(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度不足会造成高层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对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理解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产生不利影响。普通员工对信息安全管理的参与配合不够会导致各项安全政策、方针不能准确落实,继而影响到信息安全管理的其他方面。

二、研究过程

1、研究设计与样本

(1)研究设计。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程序,设计预测试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对各个项目加以度量,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根据答题者对每一项目的打分来判断企业对某一现象表述的态度或看法,若分数越高,认同度越高。

(2)调查样本。

本文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形成样本,面向长三角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150份通过电子邮件发放,50份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完成),最终收回155份,有效问卷率为69.5%。调查企业均为中小型企业。

2、测量工具及其信度和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本研究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了学术界普遍使用的Cronbach''''sα系数来衡量数据的内在一致性信度。一般情况下,若Cronbach''''sα系数小于0.35为低信度,在0.35到0.5之间勉强可信,0.5到0.7之间信度较好,大于0.7则属于高信度。本文通过对6个维度进行信度检验,发现6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最小值是0.669,其余都大于0.7,量表总体的Cronbach''''sα系数未0.897,表明此量表的可靠性较高,量表选项设计是合理有效的。

(2)效度检验。

首先采用了KMO度量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对量表的内容效度进行检验。各维度的KMO度量介于0.638到0.907之间,总体样本KMO度量达到0.833,所有的显著性系数均趋近于0,低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p<0.01),表明量表的内容效度较高。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看,信息安全管理量表的每一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5,大于前人所建议的社会科学量表因子载荷0.55的临界值。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看,除GFI和NFI没有通过检验外,其他统计检验量全部通过检验,整体通过率为77.7%,见表4,因此可以判定量表与数据之间具有不错的拟合性,量表整体结构效度较好。

3、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软件AMOS7.0构建了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根据运行结果,GFI值(0.884)、NFI值(0.736)、CFI值(0.899)小于0.9的参考值,PNFI值(0.448)小于0.5的参考值,未能通过检验,说明结构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处于不可接受的状态,因此需要对初始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另外,运行结果表明,组织环境对资产设备安全和应急响应机制的影响路径系数未达显著性水平,因此在修正时将这两条路径删除。修正后的指数均达到模型可以接受的标准,即修正后的结构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适配。

4、研究结果

将AMOS输出的路径系数进行整理,其中,直接效应是指潜在自变量到结果变量的直接影响,用潜在自变量到结果变量的路径系数来衡量直接效应的大小。间接效应是指潜在自变量通过影响一个或多个中介变量,而对结果变量的间接影响。在本研究中,组织环境是潜在自变量,它对其余五个结果变量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组织环境通过影响人力资源安全,从而对其余四个结果变量产生间接影响,因此人力资源安全是模型的中介变量。上述实证结果表明,组织环境主要通过人力资源安全间接影响资产设备安全和应急响应机制。间接效应系数均为正,分别为0.121和0.27,研究结果对假设H4、假设H5呈现弱支持。总的来说,组织环境对信息安全管理的各个要素有着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也验证了组织环境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应该首要考虑如何完善这一要素。人力资源安全对其余四个要素的作用均为正,且四条路径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假设H6-H9得到了支持。在这四条路径中,人力资源安全是组织环境和其余四个要素的中介变量,通过该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组织环境对四个潜在变量的总效应系数明显增大。可见,人力资源安全在信息安全管理中发挥中介作用,组织环境通过人力资源安全部分中介作用于信息安全管理其他要素,对其他因素产生关联性影响。因此,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活动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安全的中介作用,使各项安全政策、规章制度的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管理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目前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也已经建立,可以从最大程度上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有效开展。但是,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不能很好满足计算机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受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方式制约,信息网络管理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水平大大降低,影响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提升和加强。面对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的挑战,需要在冷静分析制约信息管理水平提升的各项因素基础上,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改变现有的不利情况。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受到制约的背后,有着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包括网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技术的陈旧等方面。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中存在着非集中的网络管理模式,造成信息管理的分散性很强,对于高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很不利的,影响信息管理的及时性。如果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比较集中的话,就会为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便利,有利于提高网络信息管理的效率。网络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加强网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升管理平台的处理速度和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管理制度处于一种持续的健康发展状态中,才能提供更完善的体系支持,保证网络信息管理的规范化运行。此外,我国网络管理技术比较陈旧,技术资源更新慢,相应的技术配置设施不能满足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需要。网络的配置管理必须要具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管理,才能使网络资源的功能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2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管理策略

2.1提高信息网络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人才始终是制约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信息网络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网络故障的排除速度,而对于网络管理来说,处理网络故障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在网络信息管理中总会遇到各种故障和问题,如果排除故障技术水平低的话,就不能及时发现并且处理故障,使正常的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这就对信息管理人员的网络管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人员要排除传统思想的限制和制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及时学习和更新现有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网络信息的技能。有些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人员总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依靠已有的技能和知识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懂得及时更新和学习新的技能知识,也不和经验丰富的技能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处在自我封闭的发展环境中。这就对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也给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带来制约。信息网络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升,关系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情况,影响着受众对网络信息的使用,这就要求网络信息管理人员除了在定期举行的培训中认真学习和钻研外,还要主动参与到业务技能的提升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提升自己,不断提高网络信息管理的综合技能水平。

管理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1.1系统兼容性问题

计算机与软件不兼容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很多软件与计算机系统配置不兼容,导致无法安装,或者安装后不能正常使用。比如某些适用于旧版本系统的应用软件,无法同样适用于新版本的计算机系统。

1.2错误操作引起的系统问题

计算机软件具有易修改性和不可见性[2]。一些不当操作很容易使计算机内复杂的程序遭到破坏,常见的情况包括计算机注册表丢失或损坏,导致电脑无法开机等。计算机系统文件都是英文标注,而且复杂繁多,对其不了解的用户如果进行自行清理,很可能使系统文件被删除或是替换,就会引发系统故障。

1.3恶意软件的破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计算机人才,他们在编程、软件制作、入侵电脑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十分惊人。其中一些被称为黑客的人,经常设计一些病毒程序侵入并破坏他人的电脑程序,造成网络瘫痪。很多计算机程序刚刚诞生时,几乎都会出现漏洞,这就让黑客有机可乘。黑客设计的恶意软件会连同用户下载的某些来源不明的数据一起进入电脑,趁机寻找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漏洞,不断复制病毒,破坏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发生故障。

1.4网络的不安全性

计算机用户交流信息离不开网络,一些不法人士往往利用网络的安全漏洞植入病毒,偷盗受害者的金钱,破坏受害者的电脑系统,从中窃取需要信息。这是网络本身存在的危险,普通计算机用户无力改变,便只能设法预防。

2计算机软件的维护和管理办法

2.1信息维护和管理软件的设计目的

信息维护和管理开发平台需要有效的、准确的、快速的处理信息,该软件设计的目的在于对平台进行全面监控,实时防护[3]。信息维护和管理软件可以在信息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中建立数据库,将计算机中所有的运行信息都储存起来,帮助工作人员了解计算机系统相关信息,更好地维护计算机信息。

2.2计算机软件常用维护方法

系统漏洞是计算机软件常见的问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对软件进行一系列测试,能够发现一部分引起系统故障的错误,并对这些错误及时修改,这种维护方式被称为正性维护。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运行环境变化等因素不断影响着软件的运行,软件需要在运行的过程中对这些因素不断适应,进行适应性维护。软件在被应用时,运行效果只有使用者才能最深切的感受,因此很多软件开发商会收集客户意见,根据客户的反馈对软件进行改进,这种维护方式被称作完善性维护。还有一种方法是预防性维护。软件管理人员在软件运行前,就做好了一系列维护措施,以便加强软件的安全性,确保软件在正式投入使用时可以正常运行。

2.3计算机信息常用维护方法

2.3.1使用有网络保护的硬盘在计算机上使用有网络保护的硬盘,将两台电脑分别作为接收端和发射端,信息从安装软件的发射端发出,保证这些软件不能再安装其它软件,使计算机上的数据能够完整的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上,并且在信息接收完成后,主动保护数据,十分便捷。

2.3.2数据备份使用Ghost软件进行数据备份。现在有很多一键Ghost软件,使用方法十分便捷。安装这种软件的计算机,如果系统受到损坏,便能够使用Ghost软件恢复系统,并且恢复备份后的数据,方便软件信息的维护和管理。这种软件使用简单,下载方便,因此受到一些非专业计算机用户的喜爱。

2.3.3使用杀毒软件在计算机中安装杀毒软件,可对网络上传输过来的病毒及时进行拦截查杀。此外,还需要深入了解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避免错误操作带来的计算机故障。并且不要轻易删除或者更改系统文件,以免引起电脑无法开机运行的状况。

3计算机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软件的应用

3.1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应用

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作用主要是对信息流的统计,对软件的安全性进行预测预防,建立数据库,管理数据信息并方便查询,与信息软件相辅相成。实际上,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运作的原理就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对计算机的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分门别类,为管理人员进行软件维护提供一定的根据。

3.2信息维护和管理平台的建设

管理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管理学两大专业的交叉专业,这种专业构成是该专业与其他专业的重要区别,体现了其最大的特性——综合性,这也是该专业的特色之处。通过调查分析,各行各业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即跨学科与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1)网站设计与维护类:从事网站的开发、设计、维护及后台数据管理。(2)技术导向与支持类:从事技术咨询与顾问、企事业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企业ERP技术等。以上两类人才为典型的综合型人才,要求掌握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管理技术等专业技能,因此,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从职业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定位在网站设计与维护、技术导向与支持两大专业方向上,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信息管理人才。

2、课程体系可行性分析

2.1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对信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为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市场工作岗位需求,以及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确定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课程体系,课题研究小组于2012年年底对市场企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市场上的企业中,99%以上为中小型企业,而在中小型企业中,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

2.2专业学时保证

要实现“双主线”课程体系,专业学时是关键,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三年制教育,三年总学时一般都是2800~2900,公共基础课时一般是400~500,用于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在2500左右,参照社会上的专业技能培训,如网页设计师培训500学时左右,企业信息管理师400学时左右,2500学时用于“双主线”课程教学有充足的保证。

3、基于“双主线”课程体系的构建

3.1建设思路

(1)以职业岗位工作需要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实践性专家的建议,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企业信息管理、网站设计开发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模块化的结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方式,设计由几个项目驱动组成的学习情境组织教学。(3)每条主线确立1~2个职业岗位和2~3个拓展岗位,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主要岗位有企业技术咨询与顾问、企事业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站开发与维护等,拓展岗位有企业ERP技术、数据库管理员、网站管理员等。(4)根据每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安排4~6门主干课程进行教学培养,包括理论和实训教学。

3.2课程体系描述

结合职业岗位工作需求及用人单位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实际要求,提出“双主线”课程体系,两条主线建立在公共的专业基础能力平台之上,针对网站设计与维护、技术导向与支持两大培养方向培养不同的专业核心技能,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3.3专业基础平台

结合信息管理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由5门课程组成的专业基础平

3.4岗位能力课程

(1)企业ERP系统管理员:会计电算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应用、ERP标准财务、课程实习。(2)信息系统管理员:企业管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恢复技术、课程实习。(3)网页设计师:电子商务概论、网页制作、Java语言程序设计、应用、课程实习。(4)网站管理员:网页制作、电子商务概论、网络信息安全、数据恢复技术、课程实习。

4、结语

管理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一、社科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论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说理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研究问题进行层层梳理,提出明确的论点,并逐一予以阐释、 论证的研究方式。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属于论证型论文。论证型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因果法、反证法、引申法等。

(二)评述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评述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的某一成果或具体观点进行褒贬不一的综合性评述的研究方法。根据评述对象的不同,评述通常分为文献评述和会议评述两种不同类别。运用评述研究方法所撰写的。论文通常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并钚- -味对已有观点或成果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面驳斥,而是综合各方面观点以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评述。评述型论文通常包括前言、主题和总结三个部分,与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论证型论文相比有明显区别。在评述型论文的撰写中应特别注意对评述对象资料的搜集要尽完整,使用的文献资源也应忠于事实,最大程度保证评述的客观性。

(三)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论文研究方法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方法撰写的论文就是通常所说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撰写的论文就是"调研型论文".调研方法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调研,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开展客观分析的一种综合性学术研究方法。调研方法最常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性方法。调研型论文通常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通过调查去研究某些社会现象,得出有关数据,归纳相关规律,为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或参考。

(四)考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考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实践中的某- -问题 ,以直接或间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辨明是非的研究方法。通常意义上的"考证"多指对古籍、古证的考察或修订。现在的考证含义已有所延伸,不再仅局限于对古籍的考察,而是指对事实的考核和例证。

考证方法常用于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考证型论文-般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与其他研究方式不同的是,考证型论文的研究方式需提出新的考证观点,否则只是延续前人的考证结论,考证的意义就大大削弱了。

二、适用社科论文的研究方法介绍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 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 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 问卷调查法 ,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 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 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 研究提纲或观察表, 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 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 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 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 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 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 借助各种方法技术, 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3、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 从而全面地、 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 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 在自然条件下,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 根据观察、 记录、 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 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 理清关系, 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 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 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 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从而能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 揭示内在规律。

5、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 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 2000 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 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6、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 加以调查分析, 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

(1) 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2) 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

(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7、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 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8、模拟法 (模型方法 )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 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 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 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9、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 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0、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 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 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1、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2、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 它将已有的现象、 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 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 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 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 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3、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 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 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 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 ,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 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 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 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 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

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 模糊数学 分析方法。

14、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5、 系统科学方法

管理信息论文范文第6篇

第一节 逻辑方法一.归纳法 P26(一) 归纳法的概念 (二) 归纳法的类型 1. 完全归纳法 2. 简单枚举法 3. 科学归纳法 二.演绎法 P29

(一) 演绎法的主要形式 (二) 演绎的条件

(三) 演绎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三.类比法 P32 (一) 类比的模式 (二) 类比的特点 (三) 类比的类型 (四) 类比的程序 (五) 类比的作用 (六) 类比的局限 四.其他逻辑方法 P36 (一) 分析与综合 (二) 抽象与具体

第二节 经验方法一.观察P39 二.实验P42 三.测量P48 四.统计P49

第三节 数理方法 一.数学方法 P52 二.模拟实验 P56三.理想化方法 P58 四.科学假说 P62

三 现代科研方法

第一节 系统论

一.系统论的出现及其意义 P68 二.系统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P69 (一) 系统的概念 (二) 系统的特征 1. 集合性 2. 相关性 3. 层次性

4. 整体性和系统功能 5. 环境制约性 6. 动态性 7. 目的性

(三) 系统的分类 三.系统方法 P71

(一) 系统方法的特点 P71 (二) 系统方法的原则 P73 (三) 系统方法的程序 P74 (四) 系统方法的作用 P75 四.系统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第二节 控制论 P76

一.控制论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二.控制系统

三.控制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第三节 信息论 P80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的特点 三.信息技术革命 四.信息反馈方式 五.信息方法及其作用

第四节 “新三论”简介 P83 一.耗散结构理论 二.协同学理论 三.突变理论

四 科研选题

第一节 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P87 一.科学问题的概念、结论及分类 二.科研选题的概念、分类及意义 三.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科研选题的来源 P90

第三节 科研选题的原则 P95

一.需求性原则 二.创新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五.优势性原则 六.发展性原则 七.经济性原则 八.效益原则 九.学术价值原则

十.远近发展相结合原则 第四节 科研选题策略及方法 P100 一.科研选题策略

(一) 选题的价值取向 (二) 课题调研要充分 (三) 选题要量力而行 二.科研选题的方法 (一) 现状调查法 (二) 历史比较法 (三) 未来预测法 (四) 系统综合法 (五) 优选决策法

第五节 科研选题的程序P103 一. 定方向 二. 定任务 三. 定课题

四. 课题名称的确定 五. 选择计划的制定

第六节 科研选题的注意事项 P108

五 科研文献搜集和整理

第一节 科研文献概述 P111 一.科研资料及其类型 二.科研文献的概念 三.科研文献的级别 四.科研文献的种类 (一) 专业书籍 (二) 期刊论文 (三) 学位论文 (四) 会议论文 (五) 标准文献 (六) 专利文献 (七) 科技报告 (八) 政府出版物

五.查阅文献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搜集文献基本知识与技巧 P119 一.根据查阅目的明确查阅方向 二.利用图书馆搜集文献资料 三.利用文献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四.利用互联网搜集文献资料 五.利用其它渠道搜集文献资料 六.搜集文献资料主要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文献检索途径 P127 一.按外部特征的途径 1. 提名途径 2. 著者途径 3. 机构途径 4. 代码途径 5. 引文途径

6. 信息源类型途径 二.按内容特征的途径 1. 分类途径 2. 主题词途径 3. 关键词途径

三.检索途径的选择原则

第四节 文献检索步骤 P134 一.课题主题分析

二.选择检索系统和检索工具 三.选择检索途径 四.制定检索表达方式

管理信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网络编码; 可行性; 线性多播性; 混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2-01-02

Research on network coding based on linear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Li Ni, Yang Wangdong, Chen Qia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City College,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Abstract: The status of the network coding research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described. The feasibility of network coding is prov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near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coding and decoding principle. The most basic property of the linear network coding-linear multicast property is demonstrated based on theory of linear algebra. Finally, the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is put forward as a "hybrid" technology. The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ll be combined with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heory, coding technology and cryptography theory.

Key words: network coding; feasibility; linear multicast property; hybrid

0 引言

今天的互联网信息就像高速路上的汽车或管道中的水流一样被传输着,日益增长的网络带宽需求和不可靠网络的QOS需求,已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瓶颈。为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和提高系统容量,采用网络编码技术实现网络的最大流传输,已被国际学术界认定为解决网络问题的重要手段,并成为网络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1 网络编码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上个世纪50年代香农就提出:通信网络端对端的最大信息流是由网络有向图的最小分割决定的,但传统路由器的存储转发模式难以达到最大流最小分割定理的上界。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R.Ahlswdee等人在发表的论文Network Information Flow中首次提出了网络编码[9],并根据信息论严格证明了网络编码允许中间节点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转发,接收节点通过相应的解码获得原始信息,这样可以达到通信网络的容量上界,从而最大限度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编码的提出从本质上打破了通信网络中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是通信网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近年来,网络编码理论的研究已取得重要发展,同时在应用基础和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正在全方面展开。2003年,SYR.Li等人证明了使用线性网络编码已经能足够达到网络多播容量。Koetter R等人提出了网络编码的代数框架,并证明了存在满足多播流量的线性不变编码。这两位学者的工作为网络编码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理论条件。随机网络编码是由Ho T、Medard等人在2003年提出的,它的提出拓宽了网络编码的适用场景,使得网络编码不再局限于确定的网络拓扑和集中式算法。Cai Ning利用分布式网络编码来纠正网络中的差错,并论述了网络编码在安全方面的应用,为网络编码增加了新的应用领域。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多伦多大学、瑞士EPFL学院等,以及多家知名IT研究机构包括微软研究院、贝尔实验室等,都在积极开展网络编码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而国内针对编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网络编码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实际应用也远未挖掘出其真正潜力,还有大量的难题有待解决。①即便网络编码可以提高通过率,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是要确定存在合适的边函数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还存在网络什么时候传输的边函数有用,有多少信息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传送等问题。②在许多实际的网络中,并不一定是有向或无环的。对于有环网络构造的编码是时变的,这在实际中很少应用。并没有证明有环网中最佳时不变码的存在。③多源网络编码构造问题。④目前许多的有效编码算法都只限于应用到组播的情况,缺少一般性。⑤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的应用。

2 网络编码技术概述

网络编码的概念源于2000年Ahlswede R,Cai N,SYR.Li,R.W.Yeung发表的论文《Network Information Flow》,其最初的思想即允许网络的中间节点参与编译码。网络编码采用存储-编译码-转发的方式,可达到网络的多播容量[6]。网络编码的实质:①信息流被压缩或被编码;②网络编码是通过计算(编码)提升吞吐量。(网络吞吐量:是指在没有帧丢失的情况下,设备能够接受的最大速率。吞吐量的单位以比特/秒或字节/秒表示。)

网络编码理论也称为网络信息流理论,属于网络信息论的重要分支。经典信息论的编码通常是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而网络编码与其有本质上的不同。网络编码除考虑信源和信宿节点的编码外,中间节点也参与编码,并且网络编码能从整体上提高网络吞吐量,提升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网络编码理论指出网络信息流可以被压缩,从而进一步提升网络吞吐量。并且信息流仍然满足守恒定理,虽然信息内容被处理,但处理前后信息是不增也不减的。

其中,线性网络编码是研究较早,也是较为成熟的一类。有向无环网络中的网络编码称为线性网络编码。蒲保兴等详细分析了线性网络编码的计算时延与关键参量之间的关系[5]。

3 线性网络编码的编码译码原理及其可行性

线性网络编码中的核心是确定两个重要参数,即局部编码矩阵和全局编码向量。

定义1 线性网络编码的局部编码矩阵[8]

有向无环网络中,已知F为有限域(具有有限个元素的域),s(向量矩阵维数)为正数。对于任何节点T,其线性网络编码的局部编码矩阵为:

KT=[kd,e]d∈In(T),e∈Out(T)

式中,In(T)是节点T所有输入链路的集合,Out(T)为节点T所有输出链路的集合,|In(T)|表示节点T输入链路的个数,|Out(T)|表示节点T输出链路的个数。KT矩阵是维数等于|In(T)|×|Out(T)|的矩阵。kd,e表示节点T的每个相邻链路对(d,e)的局部编码标量,取值于有限域F。

对于信源节点由于没有输入链路,一般假设产生s维信号的信源节点存在s条输入链路,由于这s条链路实际并不存在,所以称为虚拟链路。

定义2 线性网络编码的全局编码向量

式中,fd为输入链路d的全局编码向量,fe称为输出链路e的全局编码向量。全局编码的是维数等于s*1的列向量,标记网络输入信号量为s。该迭代公式的初始条件是信源节点的s维虚拟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它是从向量空间上选择的一个s维的标准基。

定义3 线性网络编码中全局编码向量与链路上传输信息的关系

me=x·fe

式中,x为信源节点产生的所有信息行向量,维数为1*s。fe为链路e上的全局编码向量,me为链路e上传输的信息。通过线性编码后每条链路上传输的是关于输入信号的线性表达量。

定义4 线性多播的译码矩阵D

[fe]e∈In(T)·D=Is

式中,maxflow(T)是针对任何满足maxflow(T)≥s的节点T,[fe]e∈In(T)为节点T所有输入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并列放置一起所组成的矩阵,Is为s×s维的单位矩阵。

将节点T收到的所有消息(可用消息矩阵x·[fe]e∈In(T)表示)乘以译码矩阵D,即可译码出信源节点S所发出的信息。

线性网络编码的编码和译码原理,其基本思想是,编码时,根据每个节点的每个相邻链路对的局部编码标量,得到每个节点的局部编码矩阵。将局部编码标量和局部编码矩阵的线性组合,得到关于每条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于是得到通过编码后每条链路的实际传输信息。译码时,由定义4得到译码矩阵D,将信宿节点收到的所有消息乘以D,即可译码出信源节点所发出的所有信息。

可见,线性编码的基本思路简洁,当局部编码矩阵确定后,可以惟一确定全局编码向量,并可通过译码矩阵得到其信源信息,并易于在网络通信中实现,保证了在网络中信息的安全,提高了吞吐量,由此网络编码是可行的。

4 网络编码的线性多播性质

在向量空间的一组元素,如果其中没有向量可表示成有限个其他向量的线性组合,则称为线性无关,反之称为线性相关。

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任何非信源节点T,输入链路为n,均存在由其所有输入链路d的全局编码向量fS*1集合组成的向量空间vs*n。若n≥s,则vs*n秩的最大值为s。已知全局编码向量均是从s个标准基的线性组合的,所以,向量空间vs*n的每个列向量均是s个标准基的线性组合,所以vs*n的秩为s。

在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非信源节点T,当其最大数据流大于等于网络信息输入信息量时,其所有输入链路全局编码向量所生成的向量空间的秩为网络输入信息量,即向量空间中线性无关的全局编码向量的个数为网络信息输入量。所以,信源节点发出的信息量为w,则非信源节点最多收到信源发出的w个信息。对满足输入链路大于w的节点,则能同时接收到信源发出的所有信息。在路由的情况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网络编码性能优于路由的本质原因。

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任何非信源节点T,存在其所有输入链路e的全局编码列向量fe的集合所生成的向量空间ve。对于满足输入最大流量大于等于网络输入信息量的非信源节点T,均有

dim(ve)=网络输入信息量

则此时的线性网络编码称为线性多播。在有向无环网络中,线性多播是其最基本的特点。

5 结束语

在有向无环网络中,由于不存在环,所以我们可以“由上至下”从信源节点至信宿节点顺序地线性编码传输信息,增强了信息传输安全性,提高了网络吞吐量。在此,我们详细描述了网络编码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线性网络编码技术论证了网络编码是一门可行的网络技术,而且,从线性代数理论基础上证明了网络编码存在线性多播性。

有向无环网络编码理论的研究是网络编码技术不可或缺的内容。未来网络编码技术的发展将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论和编码技术,密码学理论等知识,并结合现代技术如透明计算,云计算等不断发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谢坚戈,袁涛,王晓灵等.网络编码调度策略的研究[J].电视技术,

2012.36(3).

[2] Xia Yin, Zhang Tiyuan, Huang Jiaqing J .New algorithm for

variable-rate linear broadcast network coding. Cent. South Univ[J].Technol,2011.18:1193-1199

[3] 蒲保兴,杨路明,王伟平.线性网络编码的导出与扩展[J].软件学报,

2011.22(3):558-571

[4] 司菁菁.线性网络编码的类型保持转换矩阵[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47(7).

[5] 蒲保兴,王伟平.线性网络编码运算代价的估算与分析[J].通信学报,

2011.32(5).

[6] Yeung R, Li S,Cai work coding theory. foundation and

trends i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heory[M]. Now Publishers,2006:11-55

[7] Tan M,Yeung R,Ho S.A unified framework for linear network

codes.Proceedings of the 4th Workshop on Network Cod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C].Hong Kong,China,2008:132-136

[8] R.W.Yeung.Information Theory and Network Coding[M].Springer.

管理信息论文范文第8篇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我校电信专业明确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能在电子信息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