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视觉文化论文

视觉文化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视觉文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视觉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视觉文化角度来看,特别是由电子技术、数字技术所支持的图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快餐化的社会文化景观,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之一,当代传媒处于变革的前沿,它拥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技术优势和引导社会文化消费观念的能动作用不容忽视。

目前,崇尚物质享受和高消费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播媒体的渲染,借助视觉符号的大量运用,已经畅通无阻地渗透、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凭借当代传媒的推波助澜,我们的文化工业初具规模,文化消费市场已经形成。由于资本的介入和操纵,商品化逻辑的无限扩张,大众的拜物主义倾向日益显著。与此同时,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也随着当代传媒技术优势的不断强化而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随着西方后现代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传统“深度”模式的消解,“后现代”一语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陈词滥调。传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观念遭遇“审美泡沫”的围困,传统的美学理念丧失了为我们的生存赋予意义的功能。传统的艺术立场事实上已经和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总体氛围格格不入。关于这一点,许江先生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感慨之言:“……对绘画的诗意微妙的品味,对文学的倾心阅读,让位给了图像的快速浏览和奇观化的感官刺激。读图代替了品画,代替了美感,刺激震惊代替了凝视沉思,进而戏谑恶搞代替了诗意与思想的浸润,低俗嬉戏代替了品位的追求。”①显然,当代审美经验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低界契合”的审美时尚消解了具有相对稳定及深刻理性内容的审美理想。

当下,消费文化正在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视觉艺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非审美动机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满足娱乐性的感官需要动机首当其冲,娱乐化的视觉传媒产品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必需。在技术性生产与复制的类型化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的同化作用下,大众的心理和感性严重物化,审美成为一种客体的、物质的、量化的存在。在视觉传播的审美刺激机制作用下,传媒精心策划和倡导的“审美时尚”与“理想生活”已经成为大众的文化摹本和生活蓝图。有目共睹,媒体正是通过大量生产以“明星”或“成功人士”为代表的具有召唤性结构的“偶像商品”,利用作为偶像符号的不断刺激来提高受众对于“传媒高峰体验”的心理依赖。在媒体的蓄意诱导以及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的双重作用下,大众的消费欲望走向非理性的盲目膨胀。在媒体所刻意建构的虚拟世界里,一切都转化为形象与符号。传媒产品给大众提供了梦想、体验、参与和互动的巨大空间,其中的视觉内容具有强大的形象要素包容性和身份认同感。在文化工业大量制造的虚拟影像的包围中,大众对商品的符号价值趋之若鹜。

虽然,所有这些真实可感的社会文化图景的种种变异不能全部归之于传媒,但却全都与当代传媒所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总体氛围息息相关。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事实上看,审美取向的趋同与盲从意味着审美理想的放弃和主体性的丧失,娱乐性感官刺激的依赖势必断送文化品格的提升,追逐符号价值的欲望膨胀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人格结构的贫乏。归根结底,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决定视觉艺术产品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异化和扭曲必然危及社会文化的和谐与健康,破坏视觉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维系。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的堕落直指教育的异化。其中,关系重大的核心问题就是视觉艺术教育的社会文化责任问题。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体现着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当代传媒语境下视觉文化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的价值取向无疑就是社会价值观问题的重要线索。

二、视觉文化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的价值取向问题

艺术生产不同于一般的产品生产,艺术消费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一般而言,人的文化价值追求反映了从主体方面的需要与利益角度向文化所提出的价值要求。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化价值追求与文化价值标准两个方面。文化价值追求与文化价值标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文化价值取向这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作为文化价值主体,人的文化修养及其自我价值体系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环境及其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的品质。我们必须强调,视觉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优化人的品质,激发人的潜能和天赋,树立具有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意义的文化理想。

如今,席卷全球的“泛娱乐”化现象不仅充斥于“传媒娱乐”的视域,并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形态,影响了当代视觉艺术及其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正如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致死的物种。”②虽然,大众对娱乐在生理心理上的天然需求无可非议,但文化产品的生产不能只为娱乐的需要而哗众取宠,文化产品的消费不能全面沦落为戏谑、恶搞式的无聊游戏,否则只能造价值的缺失和虚无,导致社会生活中到处出现对文化价值资源的滥用和败坏现象。

有史以来,视觉艺术从来就不是某种纯个人的、超文化或超意识形态的存在。历史地看,西方“进化论”和“西方中心论”文化观严重地动摇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扰乱了历史文脉传承的自律性。河清先生指出:“……在西方现代进步观念的影响下,我们极力地追求“现代”和“当代”。在艺术领域,把西方的“当代艺术”当作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在“时代进步”的名义下,人们轻而易举地忘却了文化艺术的地域属性,以致中国“当代艺术”,首先在文化观念上就以“世界主义”来否定、排斥自己的文化精神。”③事实上,在艺术教育或视觉传播的复杂活动过程中,视觉艺术本体价值观和传统的艺术立场总是不断遭遇狭隘的机会主义和进化论的先锋派观念的冲击,不断强化的“全球化”逻辑更是全面加剧了传统人文价值的主体立场的萎缩。这种“全球化”理念并非单纯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它在文化本质上是直指文化价值取向的同化和对民族文化的颠覆。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带来了全球化的文化身份危机。

视觉艺术对人类经验与认识的独特贡献是其他人类活动所难以提供的,在建构视觉艺术及其教育的多重价值的复杂活动过程中,坚持维护立足本土的视觉艺术活动的文化主体性价值并积极彰显视觉艺术的本体价值无疑是我们应有的文化态度。作为涵盖多重价值的社会文化活动,当代传媒语境下视觉文化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的价值取向是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导向问题。在视觉文化艺术范畴确立健康的社会文化导向不仅是视觉艺术教育理应承担的义务,同样也应当是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所共同维护的人文立场。

三、传媒和视觉艺术教育的文化定位与社会责任

传媒和视觉艺术教育都是共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要素,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文化定位是关键。

视觉艺术的专业教育培养视觉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者,传媒的商业运作则培育视觉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者,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作为文化价值主体而相互依存。当然,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社会生活中并非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往往相互转换。在当代传媒所构建的视觉文化语境下,视觉艺术产品具有矛盾复杂的多层面的公共精神性质的文化特征,涉及文化的多层次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媒产品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功能。人们对传媒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行为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现在,人们已经普遍习惯于通过各种“传媒沉浸”体验来了解世界,传媒产品让受众接受隐含于商品背后的象征意义而满足其文化上的需求。传媒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和引导消费的工具,它在文化价值取向方面的媚俗倾向是不争的事实。毋庸讳言,资本与媒体合谋的根本目标就是无限扩大商品的消费需求。传媒产品通过符号化的手法打造商品品牌,以娱乐化的手段来强化世俗的号召力。从这个角度看,营利的需要决定了传媒产品的文化定位。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里,许多传媒产品都在客观上助长了放望、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消解了独立意识和批判观念,使受众在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味。文化尽管有娱乐的功能,但娱乐显然并不能取代文化。

在以学校为主的视觉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作为专业教育还是普及教育,都是现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更何况学历化社会中的泡沫教育现象所反映的教育的异化正成为令人无奈的现实。虽然学院教育作为制度化的专业教育是传媒所无法替代的,但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传媒在视觉素养的普及教育作用方面与学院教育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毕竟能够接受规范的专业视觉艺术教育的人数十分有限。无须赘言,文化环境就是社会形态的反映,教育和传媒的文化定位关系到社会形态的塑造,两者都有共同构建文化艺术的精神家园和引领大众的社会文化责任。我们迫切需要从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土壤的主体意识出发,反省并净化我们的学术研究动机,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关注文化生态环境,在当代传媒和视觉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培养一种批判性的精神气质和关怀社会的人文精神。

不可否认,价值观念冲突并非单纯的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同时,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交流、宽容、认同甚至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事实,就放弃应有的主体立场和责任意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媒体与学院在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和研究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文化责任。我们应当本着维护视觉文化艺术本体价值的历史责任感,尊重视觉文化艺术的自律性,义无反顾地追求我们的文化理想。

注释

许江:《中国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的境遇与责任》,《中外文化交流》,2007年05期。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河清:《“当代艺术”的“同质多样性”》,《文艺研究》,2005年07期。

视觉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插画艺术

美国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在谈到“视觉文化”时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强调“当代倾向的性质”是“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2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深刻持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阅读,可以看出人们的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由此引发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然而视觉文化新形态与人们传统视觉经验之间存在的鸿沟令人迷惑不解,这不再是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人们文化素养与生活质量的问题。我们利用插画从传播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这是探索中国文化流变、重组和演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使得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提到插画,人们往往想到这样的场景:书籍杂志中的图像、户外广告中的图像以及一些快速地绘制出的一个个夸张的符号、卡通人物、变形的各种象征符号。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则可以发现插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性产物,和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是反映人的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于生活的个性化的表白。例如,几米就认为应让“图像”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在他的作品里营造出流畅诗意的画面,散发出深情迷人的风采。几米的故事引领着每一位欣赏他作品的人看到并相信世界上的美与善,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每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找到一个映照和寄托,或许这就是几米作品的迷人之处。又如绘本作者钱海燕,她是近年来崛起的著名青年女漫画家,她的漫画作品幽默、俏皮,蕴含着一种灵秀之气和深沉的人文精神。她观察生活有着一种独特的视角,于是,在她的笔下,几笔漫画加上几句精练的文字,就折射出了她独到的生活智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看插画艺术同样能够使得我们获取某个时代或是某个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及存在状态,而且这种形式更能够让处在当代这种信息化时代里的人去接受、承认。

视觉文化中的插图教育价值

视觉文化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机遇,而信息文化又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视觉文化与信息文化开始高度融合、相互促进,自然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代教育也不例外。可以说在课外生活中,视觉文化无处不在,如电视、录像、网络以及各类报刊书籍,在这到处都充满着视觉图像符号的现实世界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正确理解、接受插图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借此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潜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文插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在对课文语言的学习的基础上对课文插图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借取课文插图获取信息这一方法给予指导,这对学生在认知这一方法的基础上理解视觉文化有引导作用。比如说课文插图中的中心主题是如何体现的?从插图的背景中能够获得怎样的信息?如何从插图中的细节处发现更多的信息?这幅插图是通过什么来打动读者的?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再拓展到多媒体资源或网络资源进行迁移训练,并通过比较区别“文配图”和“图配文”之间的不同,把握视觉图像的角色特点。比如有些课文中的插图,除了能够揭示出相应课文语言的所指外,自身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是因为这些插图不仅仅是作者对课文语言的简单描摹,而是作者对作品的再创作,画面上的线条、明暗、位置经营,都抹上了作者的情绪色彩。

法国的让·拉特利尔在《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一文中就曾提出:“不能低估图像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由于它们通过图像作用于情感,从而已经并将继续对表述与价值系统施加的深远影响。”3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丰子恺生前曾为《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过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放大。”的确,在某种意义上说,插图就是对某些文字语言信息的艺术放大,具有文字所没有的不可替代性。尤其在信息时代面前,在视觉文化的视野下,课文插图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如何正确认识课文插图的现代教育价值是时代的呼声,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视觉经验对插画作品创作的影响

插画属于绘画艺术,诉之于视觉。插画作品除了表现其独特的面和线的瞬息造型外,往往还要表现创作者的某种审美取向。创作者要想使读者能够很好地解读自己的作品,并且使解读者与自己产生感情共鸣,不仅要求创作者自身有丰富的视觉经验,同时还必须能够正确把握读者所具有的视觉心理图式,只有这样,创作者的作品才会迸发出生命力。当然读者解读作品这种具有内在美感和寓意的视觉物体时,需要一定的视觉经验,因为视觉经验是人类的一种视觉心理图式。我们的视觉心理不是空白一块,从接触世界开始,各种视觉体验就逐渐在心里积淀,世界与社会的各种视觉冲击经过我们的加工、提炼后在大脑的一些神经元中产生镜像,成为我们进一步接受新的视觉刺激的前提——心理学上称为心理图式。海德格尔指出:“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4所以说视觉经验不仅仅是对于创作即便是生活也需要它的存在和升华。

可以说当今的数码插图也可以理解成插图的一个新品种,相对于数码插图而言,使用常规绘画媒介的插图可以成为“传统插图”了。数码插图和“传统”插图确有共通的一面。“传统”插图的基础知识如素描、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完全适用于数码插图。我认为如果数码插图离开了视觉经验的支持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正是数码视觉经验造就了数码插图这一门新艺术。但是对于数码插图来说,仅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技术是传达艺术家思维的工具,数码插图的灵魂来自于它的艺术性和视觉经验。视觉经验只有被艺术家用来创作艺术时,才上升到艺术的范畴。具体地说艺术性就是指数码插图中所传达出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深度、艺术修养高度和艺术能力的全面。艺术能力是指艺术构思的实现能力,比如说创意能力、造型能力、色彩能力等等,它是艺术家艺术水准的重要体现。视觉经验与艺术性是数码插图最重要的一部分。

正如威廉·米歇尔所说,“图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面对这个被视觉文化垄断的时代,插画艺术这门古老的艺术依旧存在并在固守批判现实主义的精英中流行,在他们的图像中,画面的纵深感被不同程度地压缩,加上大面积单纯色彩的平涂,使得主体图式显著跃现出来,有效地增强了图像的视觉张力和感染力。另外,我们也很难从他们的图像中找出明确的艺术风格,夹杂在他们图像间的是写实主义或表现主义等等多种艺术样式的变异体。传统的绘画风格已不是他们界定自我艺术样式的标准,而仅仅作为强调艺术个性的形式借鉴及参照。从图像间流露出的更多是他们作为当下生存的个体对于时代的自我感受。图像中的观念意味在逐步挣脱了传统插画的束缚之后统领了整个艺术过程。尽管他们的艺术并没有完全逃离出精英意识和社会反映论的范畴,但在社会现实和个体的关系上给当代插画做出了新的描述。

插画艺术从直接的角度看,视觉是最主要的感受、拥有、享受生活的方式;从间接的角度看,视觉则是唯一的感受、拥有、享受生活的方式——在间接感受、拥有、享受生活中,视觉经验可以涵盖、替代其它一切感觉经验,而其它一切感觉经验都无法涵盖、替代视觉经验。人类对视觉文化需求的最深层的动因,主要是由视觉经验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所决定的。因此,视觉经验对于插画文化的影响是历史的、深层的。插画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跃迁和面临新情境、触摸未来的价值表述方式,它开拓出生命的新的感受形式,寄寓了人们生存的新的价值资源,并转呈为图像学的结果而内化为社会个体的伦理期待和生存基点。

所以在此希望中国的插画设计师们也能扩展自己的视野,透过令人迷惑的现状,来发现真正的创意与灵感。对于视觉经验,要在文化背景上来考察,思考它们可能的关联,而不是照抄照搬。

注释: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视觉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格式要求:

一、论文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A4版面,单倍行距,页边距上下各2.5cm、左右各2cm,页眉页脚取默认值,插入页码居中。文题和正文中的数字及西文字母用TimesNewRoman字体。全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版面不超过5页。

二、文章结构。论文应依次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其中,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分别用中英文表示。论文应完整且简明扼要,需包括必要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等;应保留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并注明数据来源。根据论文集出版需要,编辑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

三、论文格式

1.正文以前部分

(1)中文格式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排,文头顶空一行。

作者姓名:小三号楷体,居中排,两字姓名中间空一全角格,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

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按省名、城市名、邮编顺序排列,五号宋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作者单位与省市名之间用逗号,城市名与邮编之间空一全角格。作者单位多于一个在作者姓名处用上角标注。

摘要:“摘要”二字小五号黑体;内容小五号宋体,不少于200字。

关键词:需列出3~5个。“关键词”三字小五号黑体,其他小五号宋体,第1个关键词应为二级学科名称,学科分类标准执行国家标准(GB/T13745-92),中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

(2)英文格式

英文字体均使用TimesNewRoman字体。其中,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加粗、居中排;作者姓名用四号字体、居中排,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姓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中间不加连字符;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用五号字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摘要,“Abstract”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不少于200个词,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关键词,“Keywords”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英文关键词之间用逗号。作者单位与摘要之间、关键词与正文之间分别空一行。

(3)正文之前的所有内容左右各缩进2字符。

2.正文

五号宋体通排;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h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图以10幅为限。尽量采用Word文档以插入表格方式制作三线表。图(表)须有图(表)题,紧随文后,且在同一页面。图中文字、符号或坐标图中的标目、标值须写清。标目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和文字内容重复。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图、表体例见表1、表2:

表1标题体例

标题级别字体字号格式说明与举例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顶格排,单占行阿拉伯数字后空1格,如“1概述”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加粗顶格排,单占行如“1.1仿真实现方法”三级标题宋体五号加粗顶格排,单占行如“1.1.1管网仿真实现方法”四级标题五号宋体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如“(1)”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

表2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内容字体字号格式说明图题五号黑体排图下,居中,单占行图号按流水排序,如“图1”“图2”图注小五号宋体排图题下,居中,接排序号按流水排序,如“注1”表题五号黑体排表上,居中,可在斜杠后接排计量单位,组合单位需加括号如“表5几种车辆的速度/(km/h)”表序号按流水排序,如“表1”、“表2”表栏头小五号宋体各栏居中,计量单位格式同上图文/表文小五号宋体表文首行前空1字,段中可用标点,段后不用标点

3.参考文献

文章必须有参考文献,请列主要的参考文献,在文中对应位置以右上角标的形式标注;“参考文献”四字作为标题,五号黑体,居中,段前段后各空0.5行;参考文献内容用小五号宋体;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译著:[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A].编者.文集[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终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题[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P].国名及专利号,日期.

技术标准:[序号]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S].

技术报告:[序号]作者.文题[R].报告代码及编号,地名:责任单位,年份.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线文献(电子公告):[序号]作者.文题[EB/OL].http://…,日期.

光盘文献(数据库):[序号]作者.[DB/C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参考范文:

浅析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摘要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会运用到各种平面设计元素,这些由点、行、大小、空间、色彩、明度、纹理构成的设计画面,通常会以视觉形式来传达。平面设计元素涵盖内容众多,这是为传达美的视觉享受的一种表现形式。视觉传达是设计师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而平面设计元素是沟通的主要方面,因此,分析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视觉传达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为基础,探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平面设计元素的视觉形式理论应用到设计创造中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视觉传达;平面设计元素;关系;相互作用

谈及平面设计作品的灵魂,就必须提到视觉形式所蕴含的理念。在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平面设计元素起着不容忽的视觉传达作用。平面设计元素是设计师构成一副优秀的平面作品的主要因素。平面设计元素的灵活运用是提供视觉传达的基础。

1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

视觉传达作为一种沟通方式被应用于传达、交流、协作、共进的活动中,解决了地域、种族、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视觉传达完全凭借视觉性符号进行传达,其集感性和形象为一体。通过视觉传达,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而且还能够实现情感的交流。由视觉传达衍生出了视觉传达设计,这是基于“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的理念上出现的一种设计形式。视觉传达设计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而这恰好是“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的前身。这种基于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的设计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和“平面设计”才能相容。“平面设计”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即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这里提到的视觉传达设计可以说是平面设计的“升级版”,原因在于其更直观、更感性。这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最基本的设计元素的应用。

2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1形成视觉语言

平面设计元素中,线绝对是一个代表,作为任何各个或多个点连接的符号,其有多种表达形式,譬如,水平线、垂直线、倾斜线、锯齿线、曲线等等。这些线给人的感觉也大不相同,水平线、垂直线给人平稳的感觉,而倾斜线、锯齿线、曲线则极具动感。每一种线都有自己内在的力量和韵律。而只有将其应用在组织信息、划分区域、强调文字、烘托情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而这个过程就是平面设计元素展现出来的视觉语言。视觉是设计存在的基础要素,现代设计理论表明,平面设计则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一种对即时的视觉效应的追求。简而言之,视觉传达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文学、电影、舞蹈、音乐等艺术均有自己的“语言”,因而视觉传达也有自己的语言。对平面设计而言,视觉语言能够反映出设计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是设计者传达意念的一种媒介。而视觉传达需要视觉语言,视觉语言则需要平面设计元素。

2.2展现图形之美

平面设计由平面设计元素构成,也就是由点、行、大小、空间、色彩、明度、纹理构成,而这些均是图形构成的基础要素。平面设计就是灵活利用这些元素的构成了千百种设计图形。图形,作为一种“世界语”,可以跨越国家、民族、年龄、文化程度、语言差异,给人传达意念。相较于文字,图形展现的优势更明显,它能够更形象、更具体的展现设计理念。图形中的点、线造就了它们自己‘语言’的交织,纯粹的服务于视觉传达。视觉传达是一种视觉形式,这种形式以具象的图形和抽象的图形为主。作为图形设计的基础,平面设计元素是视觉语言的造型文法。借助图形的整体呈现,为各种情态的表达开辟出了一个出口,由此也展现出了图形的美。

2.3凸显色彩之美

色彩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視觉内容。正如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说到的“色彩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视觉传达过程中,色彩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要素。色彩先声夺人的表现力,使得设计师不得不重视。从整体传达效果上来看,图形传达和文稿传达过于呆板。色彩传达能够弥补改善这方面的缺陷。在各种设计中,色彩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以包装装潢设计为例,色彩的应用,更吸引顾客的视线,因此,色彩才会成为视觉传达最快捷的信息要素。由此也证实,色彩是交流的有用工具,可以吸引注意或者营造氛围。在平面设计元素的运用中,色彩的运用无疑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色彩包含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基本色彩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色彩本质上属于图形语言。“冷”、“暖”被用来形容色彩,能够真实的体现视觉效果。平面设计元素的组建是为了凸显美得视觉享受,而色彩美在视觉层面上,是一种审美印象,更是一种情感力量的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常常被用于传递表情,使得被传达者从中获知信息。这一点与形态表达的作用相同。更具体一些来讲,色彩作为咨询传播的媒介,其凸现出来的美,能够突出表情。更准确些讲,以落日的余辉为例,形态难以将其表达出来,而色彩却能。在视觉传达中,色彩语言往往依附于图形、文稿,由此也表明,色彩语言强大的融合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平面设计工作中,需要运用到各种平面设计元素,这些平面设计元素构成了视觉语言、图形以及设计,这就为视觉传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除了需要凸显图形之美和体现色彩之美,更重要的是形成视觉语言,这样才能让观者了解设计者自己最真切的情感。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设计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

[1]谢洁.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现代装饰(理论),2012(04):185-186+197.

[2]崔丽红.视觉传达平面设计基本要素与中国画基本要素间比较的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3]马旻明.现代平面设计中几何元素的视觉形式及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4]李小婧.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分析[J].设计,2014(08):188-189.

作者单位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1168

视觉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韩国的先行研究论文为对象.浅析目前展示空间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来实现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对10篇论文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总结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一般以参观者行为为中心,通过参观者的满意度和跟踪调查分析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类型的情况比较多。因此,今后对展示空间的研究不是以空间和展示物的布局为主,而是以参观者为中心对展示空间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展示空间研究方法调查工具先行研究趋势

中国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42-03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展示空间是通过观看实现展品和观众之间交流的空间,展示空间带来的空间体验不同于其他建筑物,是参观者在展示空间行动期间与固定的展示物和空间通过直接且连续的视觉接触实现的。

这种展示空间内的参观者体验过程是“参观者的动向”,对空间构成、展示物的布局方法起直接的作用。参观者的动向是展示物在空间布局上可行性原则的实质性手段。因此,比起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参观者得到的反应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浅析参观者所需要的展示空间目前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来实现参观者和展示空间相互间的研究的。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韩国的先行研究论文为对象,浅析目前展示空间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来实现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总结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为以后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提供参考。

1.2研究的方法和范围

首先,为了提取韩国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在韩国研究财团登载的论文杂志韩国室内学会和韩国基础造型学会里提取了以展示空间为

关键词 的10篇论文。其次,研究的内容通过展示空间领域,调查对象,

关键词 ,研究方法,调查工具等进行了分析。论文研究采纳了2010年前后的论文,领域虽然是展示空间,但是是以有主题的展示空间为主进行,

关键词 是以表现特性、视觉、吸引、参观行动、满意度、基本评价、符号学、展示类型、色彩形象的顺序进行。研究的方法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分析,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对象调查,实验调查,调查工具是问卷,SD法,spss统计软件,跟踪调查,观察调查,基本评价,色彩调色板进行研究。最后,为了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选择了10篇论文进行比较分析。(表1)

2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考察

2.1先行研究案例考察

事例1.犹太人纪念馆的造型性表现特性研究

这是徐素静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考查了以大屠杀为主题的展示内容与展示空间共同构成的造型特性,通过对特性的综合分析,研究纪念馆的设计特质。通过实地调查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并综合文献进行了研究。对已存空间的构成进行分析,包括展示空间的构成内容以及自然光使用在内的采光系统和造型特性。研究的结论为不能单纯的展示空间内容,而是要考虑观览者的体验感受,空间的造型特性与感性设计的关联。

事例2.对文化遗产进行活用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研究

这篇论文为朴素拉,吴胜浩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主题公园型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关联的论文。为了提高韩国历史遗迹与博物馆的竞争力并提出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提案,对展示空间的规划构成进行探讨。首先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与博物馆事例进行选定,对关于文化遗产活用的报告书,各种文献资料等进行综合考察,将得出的特性要素与类型制成分析表并进行活用。该论文主要是为之后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设计规划进行了先行的基本资料研究。

事例3.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研究

此篇是金韩娜与徐志恩于2013年于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的论文。首先对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的满足度进行分析,研究空间感的特性和空间体系的表现方法。以大邱市四大江文化馆为研究目标,通过理论考察与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出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相关的代表性语汇,得出空间形象的评价。通过有特点的空间规划反映出空间感的表现手法与设计方向。

事例4.根据历史博物馆的展示形态分析游客的满意度

这是李素英与边大中于2013年在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根据展示形态的不同来调查游客的类型差异和特点,对游客的观览体验进行调查。研究目标为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展示馆。通过先行研究和文献考察进行研究,游客与调查者以1对1的形式进行访问,通过访问调查,对游客的行为观察,得出共同行为这三个步骤对博物馆的整体满足度进行分析,将问卷结果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对调查中游客对展示馆不满意的部分进行整理,通过模型展示,影像,现场体验等各种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访问量,以此为目的进行集中分析并得出改善意见。

事例5.生态型展馆的亲环境空间形象研究

这是吴志英与朴慧京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亲环境形象评价的研究,分析韩国主要生态性展馆的空间形象和评价尺度,分析这种尺度的形成诱因和空间构成要素特性,为之后的亲环境空间设计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和研究。选定八处以生物环境为主题的展示馆,通过尺度分析得出亲环境空间形象的表现语言,并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最符合亲环境形象的语汇,分析展示空间的形态,色彩,材料等要素的联系,使亲环境空间的形象更具有自然要素的特征。

事例6.美术馆物理性展示环境的满意度和观览形态的特性研究一以平面作品为主的展示空间为研究中心

这是李桂煌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目的为掌握作品、展示空间的物理环境评价要素与美术馆现场观看的满意度和关系。以此为基础,更有效地欣赏展示的特性和物理环境变化等组成的展示空间,为以后的设计提供方向。整体评价结构分为普通人评价与专家评价,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出评价结构,通过1:1移动路径跟踪观览者的游览途径并记录。得出低密度的展品布置会使观览者的注意力提高,根据整体作品的布置密度和布置特点来适当减少作品数会优化展览环境的物理变化并增加满意度。

事例7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研究

这篇论文是林彩珍,邱程远,朴武浩于2011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科学博物馆空间构成与参观者动向的论文。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科学馆,韩国中央科学馆与日本科学未来馆。调查研究对象的进出口位置,游客的游览动线及展示方式。对150名小学以上的游客(每个展馆50名)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游客的观览时间,游览动线与展品的展示时间和展示环境。研究出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

事例8.美术馆各单元展厅与游览行动特性的关系调查

此篇是崔俊赫于2008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通过研究展示空间的参观者移动的特性和途径得出改善该类型的展示空间的布置和参观路线的方案。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市立美术馆,釜山市立美术馆,通过对三个美术馆的平面图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追踪调查一名游览者的移动路径,观察其行动特性,游览时间等讨论展示作品的空间配置与设计趋势。

事例9.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研究

这篇论文是韩训喜与允才恩于2013年于基础造型协会发表的关于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的论文。论文对展示空间的记号学进行了分析,研究使参观者得到更为明确的文本信息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对象为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和韩国历史博物馆,以此为对象分析游客的观览体验和文字符号认知度,从中得到改善方案。

事例10.体验展馆的视觉性要素分析研究.以京畿道儿童博物馆为研究中心

该论文为宋京华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儿童体验感受的论文。以色彩等视觉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形象和视觉要素等的理论分析,研究京畿道儿童博物馆的视觉性要素改善方案。因为参观者的特殊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视觉改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以此提高访问量和满意度。

3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分析

3.1研究对象展示空间领域的特性

为了研究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首先探讨了怎样的展示空间才能成为调查对象。与展示空间有关的10篇论文中以展示馆为对象的研究有3篇,以美术馆为对象的研究有2篇,以博物馆为对象的研究有5篇,比起以平面展示居多的美术馆,以立体展示居多的博物馆为主的研究比较多。(表2)

3.2调查对象的特性

调查对象主要有儿童、普通人和专家。与博物馆相关的研究中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有两篇,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的有5篇。以专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为了把握展厅的物理环境和整体评价结构都是事先完成的。(表3)

3.3与

关键词 相关的特性

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研究比较多,因此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其次出现比较多的

关键词 有表现特性,视觉,满意度,基本评价,展示类型。这些都对展示空间的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表4)

3.4研究方法的特性

10篇论文中有8篇论文用的是文献考察方法,剩下的两篇论文是前面论文的后续,事实上也可以成为文献考察的史料。而且不只是一个研究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例分析,以文献考察为基准的研究也比较多。使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的论文有4篇。实例4和实例6的研究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调查,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实验调查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表5)

3.5调查工具的特性

根据调查工具的特性划分的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跟踪调查有5篇,基本评价有5篇。是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类型的计划和设计的重要的要素。在整个空间设计中是可以通过跟踪调查和基本评价得知参观者路线和参观者特性的工具。问卷调查一般是运用SD尺度法(3尺度,5尺度),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表6)

4结论

本文为了探讨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以研究展示空间的论文里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为主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整理如下:

一,展示空间领域特性的研究趋势是比起美术馆主题展示馆和博物馆的研究比较多。就目前的展示空间而言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主的观览,而是以体验为主的观览行动和提供体验思考的场所。

二,展示空间的研究出现了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趋势。10篇研究中有8篇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以研究对象为儿童,普通人,专家的区分来看,展厅存在不同年龄的参观者,而且应该根据空间的构成要素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对象。

三,根据

关键词 的特性分析结果,是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论文有4篇,之所以参观者的行动为中心的研究比较多是因为展示空间的展示物和参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通过参观者的行动和反应可以看出,展示空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中用文献考察的方法的论文比较多,其次是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文献考察是以实例分析为基准的先行调查。展示空间的特性研究中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居多,是因为与参观者的满意度有关,实验调查是通过分析参观者行动实现的。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同时使用的研究也有,通过展示空间的定性、定量的研究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构成计划的可行性。

五,调查工具使用跟踪调查,基本评价,问卷的比较多。问卷调查和满意度调查的研究中以问卷构成和基本评价为主,使用实验调查和观察调查的研究中跟踪调查和观察调查是必须的。

视觉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师 教学理念 科研能力 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视觉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视觉文化时代榜书教育时代内涵

一、榜书及其特点

榜书,古曰“署书”,也称“擘窠书”。榜书别大的字,又称魁字、魁书,大小一般在2至3米或者更大。刘宋虞和《论书表》载:“子敬出戏,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书方寸一字,观者如市。”①明人丰坊《书诀》中说:“若径丈以上,如文信公魁字,人必立起,以一身全力自肩及肘运,则以五指齐撮墨池之端,似握铁塑画沙泥,使手离纸三尺,然后八法完整,左右无病。”②

榜书为题榜之书,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形体大,笔画相对粗重。二是可读性强,容易识认,因此楷书和行书成为大字题榜书的主流书体,篆隶因其古雅庄重而在大字题榜书中占有一席之地,草书相对较少。三是榜书不是小字成比例地放大,也不能无限地写大,以典雅、正大、庄重为佳。四是遵循书法艺术的传统结构法则和用笔方法,虽然在笔法、字法和章法上与小字有相通之处但是也有不同,有自身的体系。当然,榜书创作对书法家的功力和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明确地指出:“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③学习榜书的用笔结体、谋篇布局、泼墨造势唯有不断实践、不断积累,方能突破榜书之难,达到心手相畅的创作境界。

二、视觉文化时代对榜书的影响

在当前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艺术的概念及手段被扩大了,书法教育的内容与难度也随之增加,从而使榜书教育面临新视野和新课题。书法字库是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带来的新的书法传播模式,字库对书法的普及是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所无法达到的,电脑字库中的隶书、楷书、行书等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快捷,用办公软件、排版软件或图形处理软件等都可以把榜书和广告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古至今,很多有气势的榜书作品和建筑物的风格、形式结合得相得益彰,达到了书法美和建筑美的完美契合。如沙孟海为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所题的榜书匾额,书法美和建筑美都有很高的水准。从审美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小字都可以无限地放大用榜书表现,譬如以“瘦金书”作一米见方之榜书,它的审美缺陷就被极端地放大。榜书还要顾大局,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④,不只是指结体,还有章法、笔法都应浑然天成。榜书创作讲求用墨的变化,随着书法艺术创作和审美标准的不断提高,榜书创作在墨色的表现上除了浓、淡、干、湿、焦的变化之外,大块面的涨墨、大块面的飞白在榜书创作中已屡见不鲜。甚至古人忌用的“宿墨”在当代榜书艺术创作中也有成功的尝试,借鉴国画创作的泼墨技法来夸张墨色效果,已经大大增强了榜书的艺术感染力。而如此变化丰富的墨色是用电脑打不出来的。由于电脑字库单调划一,过于规整,缺乏个性,榜书的艺术性就大打折扣。

三、榜书教育在视觉文化时代的精神内涵

在视觉文化时代,榜书更加符合我们尚强进取的文化性格,所以在倡导大气、正气、豪气的今天,应大书特书。榜书教育作为书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榜书的艺术性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古至今,人们都有因触景生情而吟诗作赋的习惯,碑刻等榜书艺术形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为它不仅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再现人、物特征,增强对象的诗韵,而且可以进一步映射作者的精神意旨,使“人”“书”合一。在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很多风景名胜、自然景观为人们所知,为人们所叹。其中,榜书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那些为人称奇的园林艺术和自然景观无不留下榜书的印记,彰显着榜书的魅力。

从匾额书法来看,榜书是匾额的灵魂。匾额的收藏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书法艺术本身。“榜书”是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由于书法艺术在匾额文化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使匾额在标识名称、宣扬教化之外,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进而延长了它的生命力,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形式和意境是榜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形式是榜书的躯体,那么,意境就是榜书的灵魂。因此,意境是榜书的终极目的,而要达此目的,需借助于榜书创作技法、魄力、体力等。其中技法是基础,魄力是关键,体力是保证。言由心生,书如其人,这就需要榜书艺术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知识积淀、社会阅历以及人格魅力等。

总之,作为秦书八体之一的榜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机融合了社会学、美学、建筑学等学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体现和缩影。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旅游产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榜书艺术的社会实用性、艺术价值性和功能导向性日趋明显,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艺术桥梁,成为了旅游“形象大使”和城市发展的“名片”,赋予了社会经济发展更多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品位,使社会发展在现代化气息中更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因此,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应把握榜书发展的时代内涵和方向,不断丰富榜书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探索榜书艺术发展的规律,赋予榜书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促进榜书艺术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1SB016)

注释:

①虞和.论书表[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4.

②丰坊.书诀[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08.

③米芾.海岳名言[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61.

视觉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城市视觉形象是城市的外在表现,城市视觉形象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指导,以城市的行为知识向公众直接、迅速地传达城市视觉形象特征。

1.城市造型视觉形象

1.1结构。多维结构与组合形态、平面与曲面、转折与平滑、起伏与平坦,满足于平视、侧视、俯瞰检测的要求。

1.2空间。由构成城市硬件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以及构成城市软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组成的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人居环境被称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入城市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选择一种积极对策。

⑴空间景观的系统结构研究

a.点、线、面的多层次研究。"点"是景观节点,包括主要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城市重要窗口以及自然景点、制高点等。"线"是景观视线,包括重要商业街、步行街、滨水路、交通干道等组成的城市街景和景观走廊。"面"是景观区片,包括旧城区或者租界区、历史文物保持区、商业中心区、园林景区等。

b.一维、二维、三维的多方位研究。"一维"是以平面方式研究空间景观的平面构图和结构关系。"二维"是关于城市立面形式与剖面结构的研究,反映了街景特色、建筑风格和高度的关系。"三维"是城市空中景观的模拟研究。

c.城市景观框架的总体性研究。根据景观需要制定城市开发控制标准、建筑风格引导准则、景观视觉走廊保护范围等。城市空间艺术与建筑艺术等级外观、宗教时期城市与建筑、工业化与现代建筑、"包豪斯"建筑理论、城市与建筑的功能性等等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⑵立面的研究

高开敞的界面围合方式,在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的同时,室内空间也与外界共享。城市立面与夜景照明也从建筑单体立面设计向城市立面设计的层次转变。

2.城市色彩视觉形象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的色彩视觉总体表现。城市色彩作为城市面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历史、文化、美学信息,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是确定城市色彩总谱系统以及确定不同特色景观区域的色彩特色定位。

2.1城市色彩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在城市新区中,如果又没有特定传统色彩,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而绝不能标新立异。

2.2城市色彩应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

2.3城市色彩应与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现代城市形象应用设计中应考虑城市符号视觉形象、城市标志识别系统、城市规则视觉形象、交通规则视觉表现、政府工作规则视觉表现、城市功能划分视觉表现等相互协调。

3.城市人文视觉形象

包括有市民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等。城市形象是通过市民形象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城市形象以市民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龙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市民的各种参与凸现出来。

4.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趋势

4.1城市形象识别设计

按照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城市视觉三个子系统的基本思维来理解和识别城市形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⑴城市理念。指城市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文化内涵等为城市形象的核心。城市理念融合文化形象、城市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沟通、凝聚城市居民的思想认识。

⑵城市行为。在城市理念识别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组织管理及活动。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府政策、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进行的活动。

⑶城市视觉。城市视觉识别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基础,以城市的行为识别为依托。城市建筑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结晶,是影响城市视觉识别的最基本要素。4.2城市视觉形象设计重点

⑴自然形象。不同的城市自然禀赋会有很大的差异。充分发掘与众不同的形象,促进旅游、娱乐、餐饮业务等行业率先发展,发挥出形象效应。

⑵文化形象。城市文化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因素高度融合。如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哈尔滨冰雕节、潍坊风筝节、孔子文化节等,展示了城市文化风格,有效地增强了城市形象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⑶视别形象。城市的道路、广场、水景、雕塑、路灯、栏杆、壁画、标志、路牌、门牌、公共汽车站牌、各类户外广告等等都应系统地进行规划、设计。

⑷政府形象。政府形象建立在政府管理、政策实施、办事效率、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由公务员日常业务工作所体现。改进政府行为重点是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效果。

⑸历史形象。文物古迹是历史形象的直接反映。一般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区保护通常可划定保护、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

⑹视线走廊。景观视线走廊由景观轴线、视觉控制点、重要景点、视觉交织及转帐等组成,依赖于统一的规划布局。对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性控制,对城市相关地区的发展须设定一些限制性规则。

⑺高压走廊。按照专业规范,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与民居、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入市区的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严格按规章建设,留出规定的高压走廊地带,控制两侧建筑高度有使用性质,保护好高压走廊地带。

⑻地下通道。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业街、地下涵道、洞口等以及地铁线路一般尽量与地面道路相结合。

城市视觉形象,简而言之,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涵盖建筑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点、生活设施等,这些都是构成这种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城形成城市视觉形象的因素多方交织、组合,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

[2]王鑫.赖特建筑创作中的节能策略及其设计启示[J].新建筑,2006.

[3]谢小舜.匠心独具的美国风--赖特的住宅建筑风格解析[J].艺苑,2006.

[4]金平.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重庆建筑,2006.

视觉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摄影;视觉艺术;多元化

摄影艺术的发展是人类艺术的回归,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稳定。摄影瞬间的创造性让我们看清了日常生活情景和现代社会背景,从直观的感性思维解构了沉重的理性思维。

一、摄影艺术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世界。展示了我们日常未察觉的东西

早期摄影对现实单纯的再现和记录到今天多媒体摄影充满自由的幻想。摄影已发展成一种全新的视觉观念,可以生成和构成我们看得见但又十分陌生的现实。如安迪沃霍尔的《梦露》、《可口可乐瓶子》用了我们非常熟悉又十分大众化的视觉来表现对工业时代、复制时代的理解和反讽。

后现代艺术的拼接与融合为摄影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传统摄影仅仅是利用镜头、暗箱和化学材料来客观记录外界事物景像的一种方法,过于客观再现、写实记录,很难在视觉记录中自由地加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表现空间受限于技术。传统摄影机的出现给再现艺术带来新的思考方式。摄影机产生于现代科学,但又不可避免的依赖科学技术。传统摄影的光圈、速度、快门都是影像的关键,我们可以用很快的快门速度清晰地记录巨速的赛车,又可以用极慢的快门速度记录星辰的运动规律。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又受限于光和影。大多数摄影艺术家都是用刮、擦、压、磨等技法表现肌理效果与油画作品的笔触效果不分上下的作品,如格特鲁特.凯塞比亚《食槽》,克莱伦斯·怀特《果园》,这些在摄影底片上的创作,随着多媒体摄影的出现给适应艺术带来了崭新的空间。

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新的视觉观念——摄影、摄像、多媒体

摄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借助多媒体区别于传统艺术,它可以毫无拒绝地描述一切东西,波密尔顿《正反画》、罗森奎斯特《F一Ⅲ》就是典型现代复制艺术,是由手工转变信息的具体表现。

由于摄影和多媒体的出现,我们很难再用传统的艺术观念去界定它了。各种绘图软件在多媒体的融合,让我们对影像作品可以愈来愈随人所愿的创造,如传统艺术的浮雕、版画、油画的效果都可以通过摄影的影像表现。这时艺术家的观念已不是绘画和雕塑作为最终结果了。马塞尔.杜桑的概念是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来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媒介。多媒体摄影为艺术家的思想提供了理想的张力。艺术家的作品游乐前所未有的表现空间,正如现代的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在多媒体摄影中最大多化被接受。

多媒体为摄影的表现创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推动着摄影艺术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新思维新观念,新的创造手法和表现方式。传统摄影是以技术为前提的摄影,而多媒体摄影艺术则是数字的生动体现,那种非常自由的创作和表现是一种全新的视觉艺术。

摄影的多媒体时代是指传统的再现和记录正处在一个不断变化而又相互融合的多元化时期。传统摄影技术,数码摄影的多元,多媒体幻想,不同媒介的相互包容,构成全新的摄影技术——新视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