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教学法论文

历史教学法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就要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历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学生主体

在问题探究式历史教学法中,课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现。教师只是在扮演“导演”的角色,起点拨和引导作用。教师通过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学生的动脑思索,解决问题,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素养。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摄取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心理学原则

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只是长时间听教师讲述,缺乏积极参与。很容易引起大脑的疲劳,提不起学习的劲头,其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中,学生主动参与,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而且,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驱使下,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1.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选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人历史氛围之中。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从《三国演义》的历史电视剧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曹操、刘备、孙权、董卓、袁术、吕布、孙策、周瑜等神态各异、各具魄力,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同时出现小说中最经典的几句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并将几句诗句依次打在屏幕下,再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把各种感官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备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历史,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当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引导,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2.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探究。新课程改革中活动课正是以“讨论发掘问题”的形式出现,很适合为题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寻求答案、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有人说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你认为呢?”如选择这一讨论题供学生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活动课所达到的探究效果不言而喻。教师还可组织辩论赛、课堂讲座等形式,要求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的双方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准备充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自我分析判断、自我检查监控、自我反思矫正,而且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触发灿烂的思维火花。

3.实地考察,培养探究能力。历史问题纷繁复杂,除中学教科书中提及的一些历史大事可作进一步探究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谚语、民俗习惯、人文景点等等的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善举多方面的事例,开拓学生的思维,先让他们就自己的知识获取程序展开积极的讨论,以丰富和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选项。在确定研究项目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有关史志、典籍、丛书、辑录、论文、传记、日志、实物及影印件都属搜集范围,学生可去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处查寻,而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目前,我校制定了《马尾船政校本课程读本》,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马尾船政”的研究性学习,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他们在课外游览了船政文化博物馆,走访了家乡的一些老人,收集了一些民问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撰写小论文,巩固探究成果。为加强对探究成绩的巩固,检验探究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或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家乡名胜古迹,写观后感,或编历史剧本,所写内容只要是依据材料,观点鲜明即可。然后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和相关的问题。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2.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与功能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完成探究任务,学生离不开组内合作。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受到尊敬,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充分的机会与条件,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情境;体验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61-01

S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传统教育已大不相同。新课程改革是要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选择有效的历史教学方式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

此外,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设置既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体验观察、验证理解历史这一课题,是每一个历史教学者必须先弄清楚和回答的问题。

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改变传统教法创新教学方法。它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多媒体、角色扮演等不同模拟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让师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激发兴趣,调动情绪、情感,引发观察和思考,教师在其中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主体或亲自身临其境,或借助想象、虚拟的场境,或与亲历者就相关问题彼此对话,进行角色体验,师生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历史的教与学不再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从一种难教难学变为乐教乐学,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有很好的积极作用。情景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教学氛围中,并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积极地由被动到主动、有依赖到自主、有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历史学习过程。体验式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列强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变化问题,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可以让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和时期,列强的态度和原因;爆发后,列强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前后态度不一致,说明了什么问题;当时的世界形势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变化有何联系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帝国主义为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无论采取何种态度,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扼杀中国革命。

要让学生经历体验观察和验证历史过程,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就显得十分重要,能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能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教师的设计,要以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探究为主,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注意。

要完成上述任务,就目前的教材内容来看,教师要充分利用现行教材中的图画资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一些影片资料告诉学生,更主要的是学生要通过自身的体验去学习历史,学会学习历史。至于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意义等内容,应该让学生从自身的探究、体验中去大胆讨论,发表看法,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去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才是今天历史教学的希望。目前通过这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还有许多困难。

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现今的评价就是课本上的结论或所谓的“标准答案”,评价的结果是肯定或否定。这就与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得出的看法有出入,学生发表的见解往往难以得到认可。所以,从评价标准来看,应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说,让学生有发挥创造性的空间,结论也应该用是否有“说服力”,“说服力不够”等来评判,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亲身体验验证历史。

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

教学语言是教师基本功之一。有人认为,历史教师只要是饱学之士就行,无需讲究语言,恰恰相反,语言的力量是很关键的。攻克歌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大家陈景润因表达欠缺而未能成为一名好教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描述物理定律时语言优美而令人赞叹!所以,在教学中珍珠成串才能更美,有血有肉才算丰满,语言生动方能感染。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体验过去,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

三、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考指挥棒以及学生的基础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上。殊不知,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同样有助于提高升学率。在平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一个体验学习的氛围。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为考试服务而已。

四、学生未养成体验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

加之学生知识面窄,难度就更大。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难以改变,我们的教学手段就难以更新。如在讲授《国门洞开》中列强发动的战争内容时,可事先按自然组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按要求选择一个历史片断,参与的同学进行加工,分角色将有关历史事件进行演示,让每一个角色感受一下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各种表现心态,进行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同时,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认真对待,分组进行讨论。如两节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李鸿章,他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舞台上的代表人物,但同时又是多个卖国条约的谈判者和签订者,你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其人呢?有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小论文,达到了自主学习历史的目的。

总之,历史学科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的过程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主体地位

在以往历史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早已被大多数学生所厌倦,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在枯燥的课堂上得不到满足,他们更愿意通过课外的其它媒体途径,如历史小说、电视、电影等来获得有关历史的信息,历史课面临失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危险,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让历史教学焕发生机,真正发挥育人成才的功能,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改良教学内容。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打破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统天下,将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转折点,因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故而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好处。

1. 教师以问题性引导探究,构建高效课堂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以问题为线索和手段,注重知识的因果联系和结论得出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辩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可以实际运用的具体方法有:1)问题诱导。教师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构成一个知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解答系列问题,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分析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的简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观念。2)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也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可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历史的欲望。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又缺乏定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形成一种既分享合作,又质疑争论的课堂研究气氛。4)研究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向学生提供诸如参考书目,相关网站名称等信息,让学生根据兴趣,就教学内容自己发现和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历史研究的能力。例如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引入四次中东战争。理解了历史的因素。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进而构建起高效课堂。

2. 重视历史拓展性,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性研究 历史拓展性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对历史学科或历史学以致用某一领域有强烈兴趣的一部分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动力,主题性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我采用以下程序引导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

(1)确定一个开放性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可以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情况来确定,也可以由学生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讨论决定,后者更具学生的自创性。主题必须是开放性的,有选择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空间。如:诗歌与历史,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世界宗教史话,我的历史观等。

(2)学生选择研究去向和组织形式。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个人或2-4人的小组为组织形式,在研究主题下,按自己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在主题“巴勒斯坦等以色列问题”以下,学生提出了:“古代犹太民族的历史”、“欧洲排犹思想的由来与发展”、“犹太复国主义的由来及影响”、“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作用”、“巴以问题最新进展与预测”等问题。

(3)搜集和处理信息,并形成研究报告。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图书文献、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和各种途径(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广泛收集资料,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4)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完成主题研究。 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形成对研究主题比较全面的认识。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对于苏联的解体,可以由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会解体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 鼓励学生自选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与思辨能力 指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历史的或与历史相关的课题,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研究,并完成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它的基本过程是:

教师:选题指导――审定研究方案――提供方法指导――指导论文写作――论文评定

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题――上报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小论文――论文交流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1.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给历史教学以新的认识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历史,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1〕历史教师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观念,王增科先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就历史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而言,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基本知识,二是训练基本能力,三是培养情感及历史思维的意识。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前一点,忽视第二点,特别容易忽视第三点,教学中以灌输为主,不但不能尽达历史教育之目的,而且使历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为主,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也是时展的要求。

2.构建生动活泼的激情教学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中有一个基本观点是教育的民主化,其中的核心之一则是提倡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的观念认为,在课堂中学生应是主体,而教师则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育资源。中学历史课堂要充分体现师生平等参与、多元交流、机会均等的教学原则。托尔斯泰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位富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体验中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传授知识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其关键应是以老师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为此老师要带激情教学,学生要在老师带动下以亢奋状态参与并成为课堂的主体。 激情教学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老师让学生通过展示、表达或阅读途径激情,也可以是师生双方共同激情,但引导权在老师,只有老师激情了,才能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也激情,从而使学生最快进入角色,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3.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树立开放的教学意识

中小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亦即“教什么”的意识,其不仅牵扯到课程的设置,也涉及到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教师应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自己施教的一种材料,对教材的处理要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讲完后,以“中国为何没有走资本主义”为题让学生试写小论文。笔者认为,教学并不等同于“教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历史教材的内容只是历史的缩影,而不是历史的定论。关键的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受到材料的启发和教师和指导。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求异思维,但是,如果学生使用了充分而可靠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尽管与教材有分歧,也应该得到鼓励和引导,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引用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的话:”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这种“连续不断的问答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在对历史的反复探求和理解中,在对历史认识的不断改造提升中,课程与教学才逐步走向整合与生成。

4.注意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的核心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教师为主,一讲到底的“一言堂”式的教学策略,坚决摒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好的教学方法虽然各种各样,不一而同,但其中必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作为历史教师,在改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角色定位上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局限于教材,应具有开放性。③应把注意力从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从注意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从注意学习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上来。④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从已知到新知,改变或提高其认识能力,而且要注意发展其非认识因素,如情感、意志等,“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索。”〔2〕⑤要善于将教书与活动相结合。知识与活动是能力及非知识因素形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要想让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让其多练习、多活动、多实践、多探索。⑥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除利用录像、幻灯等传统的电教手段外,还要更多地利用电脑网络技术。总之,就教学方法而言,从目前的历史教学来看,除提倡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方法外,应大力开发活动课,利用表演历史剧、搜集历史文献资料、故事会、调查、讲座、参观、写小论文等方式,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全新的历史课堂。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现就自己和本校的历史教学,谈谈我们的感受和收获。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学习《三国鼎立》时,老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她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第二、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老师在讲述《》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老师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第四、巧设情境,导引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官渡之战”时,为反映当时的情景和形势,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第五、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点,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导课埋下一个伏笔。即:结语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尾声。

第六、巧妙利用活动课依托活动课,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昭君出塞》,从剧本到演员、道具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后参加渭滨区表演,受到好评,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七、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带入”历史。如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参观遗址、博物馆;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欣赏历史书画;定期举办校园历史手抄报评比、古诗词朗诵赛等,使学生“重游”历史。这些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保证,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历史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情境”的如何创设不但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主动探寻知识,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历史“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真实性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但我们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第二、趣味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三、实效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搜寻大量资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给学生,一节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别说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

第四、参与性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在创设历史情境中,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一、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础方法――学会学习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打下坚实基础,而绝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3.在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把历史教学与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历史知识里学习做人的道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识,勇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二、实现角色转变

历史教师由学生一切活动的包办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引路人、促进者角色转变。

首先要平等对待学生,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依分数高低被分为好生和后进生,教师更多地关注“好生”,而忽视后进生。而今天我们强调师生间平等合作、真诚地对话,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也是教师教学的关键词。

其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能仅仅传播知识,而应引导学生沿着正确道路前行,并且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其向更高目标前进;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创新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初探

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通过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来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更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1.引用古典诗歌。在讲东汉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时,我引用当时诗人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凄惨的情景。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很能拨动学生心弦,激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理想效果。2.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3.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二、对抗式讨论法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四、历史故事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五、多媒体法

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历史教学教改中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能将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思维,.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六、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俗话说:“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七、讨论法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产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R7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为了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笔者于2008年9月8日至2009年1月15日,将研究性学习引进产科学教学中。构建“以课堂为阵地,穿插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7级助产专业1班54名学生作为实验组,2班4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19~21岁,两组年龄、学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产科学》教学大纲要求,按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学学时数80节,教学师资、教学内容、进度、学时数与实验组完全一致。

1.2.2实验组:以研究性学习模式教学为主,具体方法如下:①先组织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让其端正态度,明确目的,激发参加本次学习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②全班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9个研究学习小组,每组推荐组长1名。由产科学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列出30个研究课题,如: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调查、陪伴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产后压抑原因的调查与分析、宫外孕病因的调查分析等等,然后指导学生依次选题、设计与实施。③组长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分配工作,主要利用节假日、周末等课余时间分别查阅文献、上网搜集资料、设计问卷调查表,然后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单独或由教师联系并带领深入到医院、社区医疗服务站、农村、家庭、开展广泛、认真、细致的调查、咨询、采访

1.3 统计学方法 两样本均数比较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调研活动范围、内容、结果

本研究活动,在产科学任课老师主持下,历时4个多月,54名学生, 调查人群1280人,直接采访病人才345人,专访医生38人,查阅病案460人。

查阅文献、书刊202册,如《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妇幼保健》杂志、《高级助产学》、《妇产科学》等。

写出医学专业论文9篇、经论文答辩及专家评论、其中“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调查分析”、“宫外孕病因浅析”等4篇论文被评为“优秀奖”,并给予了奖励,择优在校刊上发表。

2.2 教研效果评价

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理论试卷测试和实际技能操作测试,对照班级同时进行,结果如表1。

表1显示,两种带教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3讨论

3.1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过去我国的教育方法一直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讲述法等。自近二十年开展教学改革以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目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各种方法均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无论哪种方法均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中,脱离不了课堂和书本,无法充分打开学生的视野。尤其医学生课堂听,课后背,考试拿高分,以致到临床时却一窍不通,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

3.2 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性学习,训练了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他们未来继续学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各科研小组成员都全力以赴,节假日不谓艰难到单位调查医生和病人,收集病材;双休日走进图书馆,埋头翻阅医学书刊文献;在网上搜索国内外最新的医学动态和资料。表1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学生。

3.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问题”。课堂上,教师“设计引发争议、激动人心、使人着迷”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分析,有时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查阅文献、上网搜集资料、请教老师等,然后再进一步的整合与思考分析,使疑问渐渐清晰,最后,通过个人知识的应用使问题得以解决,而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综述所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师生共同发展搭起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2,8:14-17.